村民自治论文政治领域论文:村民自治在农村政治领域的利益功能

时间:2019-05-14 20:3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村民自治论文政治领域论文:村民自治在农村政治领域的利益功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村民自治论文政治领域论文:村民自治在农村政治领域的利益功能》。

第一篇:村民自治论文政治领域论文:村民自治在农村政治领域的利益功能

村民自治论文政治领域论文:村民自治在农村政治领域的利

益功能

摘要:村民自治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行的基层民主制度,是农村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后带来的必然的历史进程,是农村治理的有效选择。它一改过去农村政社合一、单一行政命令式的传统治理方式,建立了一种依法自治和直接民主的新型管理方式。试图从农村社会入手,对村民自治这一伟大实践及实行村民自治后农村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已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从而探究村民自治在政治领域给农民及农村社会带来的实际利益功能。

关键词:村民自治;政治领域;利益功能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政治体制的伟大创新。实行村民自治,是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政治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农村政治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益功能。

一、实现农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

长期以来,广大农民无法实现真正的当家做主,村委会成员都由上级任命,村里的事情都由少数村干部说了算。村民自治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不

断实践,激发了农民当家做主的政治热情,培养了民主意识和能力,使民主和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广大农民开始认识到民主权利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并形成维权意识,养成了民主习惯。实行村民自治后,广大农民拥有了对村委会的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对村中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对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改权等,拥有了切实的民主权利。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真正当家做主,管理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新的生活。

二、密切村委会与村民之间关系

随着农村经济形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元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更加突出和复杂,干群矛盾尤为突出。干群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村民与村干部之间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利益协调关系,村委会形成了特殊利益集团,村干部谋取私利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村民的利益。主要表现为:一是个别干部滥用职权、腐化堕落等现象日益严重,经济犯罪案件上升,造成集体财产流失,引起村民强烈不满。二是个别村干部作风不民主、主观臆断,决策时凭想象乱拍板,搞各种标准化、规范化达标活动等,不能为村民提供应有服务,还加重了农民负担。而且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起村民的反感和抵触。三是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工作透明度不够[1]。四是个别村干部任人唯亲,每遇民事纠纷,处事不公,损害群众利益。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让农民在农村社会真正的当家做

主,使干部融入到群众中,拆除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探索了一条密切干群关系、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第一,民主选举促使干群关系得以密切。首先,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村民可以用法律赋予的权利选出自己满意的带头人,心愿得到了体现,消除了上级任命干部带来的逆反心理,化解了干群之间无形的隔阂。村民们对自己选出的干部感情更融洽,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其次,竞争性选举可以将那些行为不良、能力不强的干部选下去,新的有见识有责任感的精英取而代之。选举后的村干部认为,自己是村民选出来的,应该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有效地扭转了村干部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局面,增强了责任感。不少新选出的村干部,上任后立即制定为民办事计划,沟通与村民的联系,干群之间形成齐心协力的新局面。再次,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竞争性选举,对在任村干部构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能够连选连任,许多村干部遏制各种利益冲动,消除了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做各种决策时尽量照顾最多数人的利益,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和拥护,绝大多数村民都愿意配合村委会干部将大家共同关心的事情办好。

第二,村务决策避免和减少了村民因村干部决策失误而产生不满。通过村民会议或村代表会议的形式决策,农民有了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为干群之间沟通交流开辟了组织渠道。村务决策还构成了对村干部决策的有利监督,防止其以

权谋私,促使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村干部遇到大事首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形成决议后,代表们带头执行,使党的意志和国家的政策转化为群众的意志和自由行动,使广大村民又被重新组织起来,同时,通过村民代表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改善了干群关系。”[2]220 第三,民主监督有助于制约和规范村干部的行为。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的实施,增加了农村工作的透明度,村干部的各种行为都被直接置于村民的监督之下。干部中贪污浪费、滥用职权的行为在压力下自然也就大为减少了,促进了村政廉洁。由此也消除了村民因为不了解村务状况而产生的对村干部的怀疑和不信任,干群之间关系更密切了。

由此可见,村民自治可以有效地化解干群矛盾,使农村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调整。但在一些地方,仍有少数村干部的统治能力建立在家族势力甚至农村恶势力的基础之上。个别村干部甚至蜕化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村霸、地头蛇,严重损害了干部形象,破坏了干群关系[2]222。

三、为农民提供利益的制度化表达渠道

利益表达是农民反映需求的重要渠道,也是农民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对化解矛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村民自治组织是村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群众自治组织,有利于实现村民的利益整合、利益代表。村民自治实质上就是村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

督,都为农民进行利益表达提供了重要渠道。

第一,村民自治为村民表达要求和愿望,宣泄不满情绪,通过制度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正常、合法、通畅的渠道。实行村民自治后,每个村民的利益主张都能得到有效的表达,村民自治组织能够真正了解组织成员的利益需求,平衡协调各个体利益的关系,使个体农民利益表达群体化,农民群体利益表达一致化,并将农民个体利益表达控制在合法范围内,避免不正当的利益表达。村民自治组织对农民个体的利益协调不是仅仅建立在利益对象、社会制度的供给基础上,而且建立在农村社区文化、道德、伦理的基础上,这样就降低了农民个体之间的信息收集、判断、分析和处理成本,使农民个体的利益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整合、利益导向。因而有更强的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能力,能够更好地实现利益识别和利益判断,进而使代表的农民利益更加广泛、全面、系统。

第二,通过村民自治的实施,持续的民主参与对村民形成通过制度化参与来维护自己权益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村民会逐步习惯于以制度化的办法来提出要求、维护权益和扩大影响,因而也就自动放弃了暴力参与[3]。制度化的参与将可能积累下来的矛盾一一化解,防止矛盾的激化,大大缓解了农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四、促进基层党组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习惯于“替民做主”,大事小事由村党支部讨论决定,缺乏一套民主程序,村务工作也因缺乏村民的支持而完成得不好。在广大农村地区,党支部负有领导本地区工作的责任,而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拥有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自我管理的权力,这就导致在同一个村社区中实际上同时存在两个公共事务管理组织[4]。因而,如何处理村委会与村支部的关系一直是村级工作中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村民自治推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机制创新。村民自治的实施唤起了村民民主意识的产生,而村支书记毕竟只是党支部内若干党员选举产生的,村民对党支部权利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为了确保党的领导地位,许多村党支部开始探索合法性的行动,更关注自己的民意基础。如山西河曲县首创了“两票制”,山东威海市和广东顺德市的办法是“两委合一”,将村民选举的机制导入了党支部的建设,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促进了党内民主,也有利于解决村委会与村支部长期以来的矛盾状况,夯实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

第二,村民自治促进党员素质的提高。经过民主选举,一大批年富力强的精英人物成为村委会干部,而有些党支部成员确存在文化程度低、综合素

质低、年龄老化的特点,不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这就促使村党支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如有的地方实行了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培养”政策,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通过制度建设和技能培养等方式,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增加了带领群众致富和管理村务的能力,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第三,加快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变领导方式。长期以来,农村党支部实行“一元化”领导体制,习惯于搞“家长制”、“一言堂”,包办代替本属村民自治范畴的事务。实行村民自治后,村民、村委会、上级政府和国家法律的多重压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改进领导方式,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促使党支部在村民自治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把党支部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增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努力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学习和掌握农业实用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把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自己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实行村民自治以来,农民的法律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更多地要求参与村务大事的决策。这就要求村党支部必须把村务决策建立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凡是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要

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实行民主决策。通过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制度的推行,党支部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大大激发了村民参与和支持村干部工作的热情,从而实现了为民执政和靠民执政的统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民主监督制度提高了办事透明度,加强了对党支部的监督制约,有效地防止和遏止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也增强了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信任关系,大大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5]。

村党支部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创新,以及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对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党政关系的调处及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方式的改革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仲田、詹成付.乡村政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18.[2]肖唐镖、李昌金,等.中国乡村报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3]仝志辉.村委会选举与乡村政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09.[4]蒋传光、张或、张文友.中国农村民主与法制进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54.

第二篇:村民自治论文

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自 考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

分析及对策措施

作者姓名

专 业 名 称

行政管理

准 考 证 号

指 导 教 师

2013年

10月03日 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内容提要

村民自治在中国的基层民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萌芽至199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村民自治走过了近30年的岁月,已成为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最基本的形式。在其推行的过程中,它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等方面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了村民的民主意识,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管理热情,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村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加,村民自治在不断深入推行的过程中,也面临了很多困境和挑战,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从个体视角就当前农村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尝试性地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以期促使村民自治能更好地良性发展。

【关键词】村民自治 制约性因素 问题 对策 思考 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引言...................................................................................................................................................1 1.2 选题缘由..........................................................................................................................................1

第二章 村民自治..............................................................................................2

2.1 村民自治的概念..............................................................................................................................2 2.2村民自治的发展和意义...................................................................................................................2 2.3关于村民自治运行情况的访谈案例...............................................................................................2

第三章

现阶段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制约性因素.............................................4

3.1.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紧张..........................................................................................................4 3.1.1 镇政府过度干预村委会,侵害了村民的自治权..................................................................4 3.1.2 村委会过度迎合镇政府,出现两种典型表现形式..............................................................5 3.2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不和谐.......................................................................................................6 3.2.1 村党组织严重越权,使村民自治失去本质内涵..................................................................6 3.2.2 村民委员会过度越权,影响村民自治的运行......................................................................6 3.2.3村两委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6 3.3村民自治主体的公共参与不足.......................................................................................................7 3.3.1 村民当家做主意识薄弱,自治事务参与程度低..................................................................7 3.3.2 村民的公共参与方式单一......................................................................................................8 3.3.3 村民参与制度化渠道不完善..................................................................................................9 3.4村民参与的自足组织化程度低.......................................................................................................9 3.5经济是基础,是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制约因素.....................................................................10 3.6农村人口的流动对村民自治造成的不良影响.............................................................................10

第四章

村民自治走出困境的对策思考........................................................10

4.1.理顺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协调发展......................................................................................10 4.1.1 镇政府正确转变角色,变领导关系为指导关系................................................................10 4.1.2 镇政府做好指导工作,把村民自治落到实处....................................................................11 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4.1.3将村委会与镇人大衔接起来.................................................................................................11 4.2 协调两委关系,保障村民自治更好运行....................................................................................11 4.2.1 实现分工与合理融合,互帮互助创和谐............................................................................11 4.2.2 加强对两委成员培训,提高两委当成员的综合素质........................................................12 4.2.3适当增加村干部待遇,保持队伍稳定.................................................................................12 4.3 完善村民的公共参与,促进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13 4.3.1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村民自治提供物质基础................................................................13 4.3.2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增强村民的主体意识........................................................................13 4.3.3 拓展村民政治参与渠道,完善农村利益表达机制............................................................14 4.4 培育农村社会自治组织,巩固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14 4.4.1 鼓励村民自主成立社会组织,提高村民参与的自主性....................................................14 4.4.2 营造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拓宽农村组织化的发展空间.................................15 4.4.4 加快相应的立法建设,弥补农村组织发展的制度障碍....................................................15 4.5 建立完善监督机制,使村务村事在阳光下运行........................................................................15 4.5.1 村级建立监督机制................................................................................................................15 4.5.2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16 4.6 切实保障村民行使自治权利,不断进行创新............................................................................16 4.6.1 制裁破坏村民自治的违法行为............................................................................................16 4.6.2 完善相关法律关于村民自治的规定....................................................................................16 4.6.3对乡镇政府违法干预,要给予相应处理.............................................................................17

注释:............................................................................................................17 【参考文献】.................................................................................................18 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正 文

第一章 绪论 1.1引言

村民自治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困扰着中国学者和实践者的重大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李文钊/张黎黎:《村民自治:集体行动、制度变迁与公共精神的培育》,原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0期 它在中国基层民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村民自治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关系到农民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关系到农民的直接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进程。从1980年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建立,到80年代中期,各地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自治在近30多年的发展中,进一步扩大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民提高生活水平作出一定的贡献。

1.2 选题缘由

笔者选择的毕业论文的论题是《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措施》。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个论题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笔者对这个论题比较感兴趣。笔者自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的生活非常熟悉,爷爷以前是村书记,故对村民自治有点初步了解。第二,农村的生活给予笔者丰富的精神财富,帮助笔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笔者大学学业完成后就想凭自己的能力为家乡的村民做点贡献。借着这次毕业论文的机会,进一步对村民自治问题进行研究,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对新农村的建设出一份微薄之力。第三,笔者现在从事民政底层工作,经常接触村干部及村民,对现在的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有些了解,加上学习有关村民自治的一些书籍,深受启发,故想写篇关于村民自治方面的论题。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第二章 村民自治

2.1 村民自治的概念

实行村民自治,是宪法和村委会组织法规定的,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因此,办法明确规定了村民自治的含义,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同时针对有些地方对开展村民自治工作仍有模糊认识的态势,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村民自治的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2.2村民自治的发展和意义

村民自治在中国的基层民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萌芽至199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村民自治从实践中的新生事物逐步推广,最终获得国家法律层面的认可,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李文钊/张黎黎:《村民自治:集体行动、制度变迁与公共精神的培育》,原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0期村民自治走过了近30年的岁月,已成为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最基本的形式。在其推行的过程中,它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等方面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村民的民主意识有所增强,村民的参与管理热情也有所提高,农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2.3关于村民自治运行情况的访谈案例

笔者利用平时的工作机会,对个别村的书记及几位村民做了一次访谈,以下是这次访谈的部分经过,大致如下:

调查对象一:张书记,“张书记,我们这次访谈主要想向你了解几个问题,问题一:你认为村民委员会与镇政府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上级政府怎样指示,我们就怎样安排工作,为镇政府服务。”

“那你觉得村委会是主要做什么工作的,它的职责又是什么呢?”

“主要是替镇里收一些税收,例如一事一议、奖补资金等,搞好计划生育工作,民政优抚,村容建设等工作,有时还调解村民之间的纠纷。”

“那你在当村书记的过程中,你认为让你感到最难做的工作是什么?”

“我认为给政府收税费最困难。自从税费改革后,大部分村民认为不该再交税费,对于收税费,不少村民不理解,不肯交,工作很难做,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调查对象二:顾村民,请问“你认为我们村的村民委员会的成员是由我们村的村民自己选出来的吗?”

“就是搞形式,每年选不选都是那几个人,名单都是之前确定的。”

“你参加了上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投票了吗?如果投了,就像你说的名单都是之前确定好的,那你为什么还要参加投票选举呢?”

“我也参加投了,因为他们早上将选票送上门了,都是一个村的,低头不见抬头见,送上门来了让你填,不填不好意思。”

“你对现在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你是指我们村的村干部做的工作吗?他们没有几个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的,白天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忙着为自家赚钱。有时去村委会找村干部解决问题,找不到相关人员;找到了,还互相推诿,办事很难。” 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我们村开村民会议吗?如果开,一般什么情况下开?有多少人来参加?”

“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好像是不开的。哦,想起来了,这几年,为了建设村中小区,拆迁旧址,选定新址和补偿问题,开过一次村民会议,从那以后就没开过。村里也很少有人去参加村民会议。”

“村民会议你每次都去吗?你觉得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不去开村民会议呢?”

“反正是大家共同的利益,去和不去,标准都一样,别人多少,我也多少,去不去也就无所谓了。”

从这次访谈可以看出,该村的村民自治情况不是很好,情况很糟,那么影响村民自治的因素有哪些呢?应该怎么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三章

现阶段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制约性因素 3.1.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紧张

自从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乡镇政府恢复重建以及宪法确立村民委员会的地位以来,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对农村基层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3.1.1 镇政府过度干预村委会,侵害了村民的自治权

镇政府对于村委会的工作过度干涉,致使村委会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从传统上来说,镇政府是一级政府机构,理应对村实行领导。当村民自治制度推行之后,镇政府和村的关系由领导关系变成了指导关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4 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条明确指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然而在当前工作中,人们还是按照传统惯例,习惯性地把政府看作是领导。根据张鸣的调查,现在推行的村民自治体质,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与原先的县、乡镇、村行政结构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相抵触的。许多镇政府干部对村民选举大不以为然。·······普遍的方式是控制选举,使他们想要当选的人当选,以方便工作的开展。1[1]镇政府仍把村委会看作是自己的行政下级或者派出机构,仍习惯传统的命令指挥的管理方式,对村委会从产生到日常工作进行行政干预。村委会的成员也逐渐异化为乡镇政府的代理人,而不是村民的代理人。根据《了望》周刊的报道,江西兴国县长岗乡的“村民自治”实际上已经变了样:“乡政府将相当一部分的任务给了村委会,村级组织也相当严密。······村级财政已经收到乡政府进行统一管理,然后根据税收、提留、财政等一系列指标考核每一个村的村委,根据绩效发相应的工资(200-600元)不等,以此来控制和激励村干部的工作。”“村书记们完成上级任务压力很大,甚至在村委内部也有绩效考核,将任务层层落实到每一个人。”[2]从这里根本看不出村民自治的内容。2

3.1.2 村委会过度迎合镇政府,出现两种典型表现形式

就村委会而言,村委会离不开镇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偏差。一是有些村委会只是一味执行或迎合镇政府的要求, 完全听命于镇政府,置村民的意见和利益于不顾, 从而呈现出“附属行政化”倾向.二是过度自治化。有的村民自治组织把自治理解成绝对的自由,认为本村村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村委会作为村民的代言人,有权利处理自己的内部事务,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完全不理会政府的指导,认为没必要接受政府的监督。

2陈剑: 《减少农民 富裕农民》[J],载《了望》2002(16),24 张鸣:《热闹中的冷想》 [J],载《读书》2001(3),76

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3.2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不和谐

在实行村民自治的村庄中,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矛盾冲突或多或少都存在。村“两委”关系不协调,不仅损害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而且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村民自治更好的推行与发展。当前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3.2.1 村党组织严重越权,使村民自治失去本质内涵

党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委会只能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村党支部基本上扮演了准政府的角色,体现和维护国家利益。梁作强:《村民自治视角下农村“两委”关系的调谐》,》|《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893-894 村党支部越权包揽村务,置村委会于从属地位,权利受到架空,成为摆设。许多农村党支部书记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在农村就是坚持党支部的领导。那么党支部书记还是村民的一把手,村委会主任应该听党支部书记的,党支部书记党务、村务一把抓,包揽村务工作。这种矛盾严重阻碍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3.2.2 村民委员会过度越权,影响村民自治的运行

村民自治,顾名思义,自治权应该由村民行使。但在村民自治推行的实践中,往往村委会主任一人手中握有实权。村干部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有的民选村干部某些决策不民主,村务不公开。涉及到处理村里的重大事项的处理,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很少召开,村委几个人聚在一起就决定了,更有的甚至是村委会主任一人说了算,这样往往会造成决策失误,3.2.3村两委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两者互不相让。在有的村村两委对权利争夺比较厉害,都想把权利握在自己手中,两者互不团结,明争暗斗。工作分工变为“分家”。村“两委”间大事不讨论,小事不商量,遇到事就相互推诿、扯皮,影响村级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村里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村民办事找不到办事人,严重影响了村里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3.3村民自治主体的公共参与不足

3.3.1 村民当家做主意识薄弱,自治事务参与程度低

恩格斯曾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因而有非常不同的内容。”由于农村经济文化长期落后,农村的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则流向了发达地区,使得村民自治落实度降低,参与度低。在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中,有村民的自治意识比较淡薄,态度冷漠,对村民自治参与毫无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村民对自治事务参与程度低,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一是村民自觉参加村民小组会议,二是村代表会议及选举,三是村公共工程的修建方面。村民自觉参加小组会议少之又少,对关系到自身的利益比较关注。村民集体利益的往往很少,很多人抱着“这事是大家的,我不做,别人也会做的”这种想法,很少参与村集体利益的会议。民主选举,从官方统计数字来看,一般都高达90%多,但据有关调查显示,没有参加过选举的村民占总数的23.8%。[3]3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与管理课题组在北京站和北京西客站对800多名外出务工农民的抽样调查显示对你村现任村干部是怎样产生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4]4:

3.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参与的程度、动机及社会效应》,《社会学研究》[J],2003(3)

4.赵树凯:《村级组织的困境》,《村民自治研究》[J],第四期,载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上网时间:2004.3.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对你村现任村干部是怎样产生的?316%451%5%121%257%12345

21%回答是由村民选举;

57%回答是选举名单是之前确定好的,投票只是形式; 16%回答是完全是上级决定; 1%没有回答;

5%回答不一(花钱买的;谁想当谁当的等等)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70%的人认为村干部不是真的选举产生的。村委会选举在全国各地农村得到了全面推行,但村民在选举中的主动性仍然不够。其原因有选举组织较为随意、投票过程欠规范、村民对于正式候选人的产生程序缺乏应有的认知等。罗兴佐: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及其实践的实证分析 原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3.2 村民的公共参与方式单一

村民公共参与方式单一,很少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公共参与方式单一主要体现为:第一,农民的公共参与往往是以被动参与形式为主,例如说参与投票选举、参与村民(代表)会议等,农民是以被告知、被组织商讨某一确定的议题等方式,被动地参与农村的公共生活。其自主性受到限制,积极性受到打击,很难自主发起公共议题,参与公共决策。第二,大多数的公共参与是被动员参加的。村党支8 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部、村委会以及乡镇往往在公共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以主人翁的形象指挥公共活动,限制村民的自主性,村民对其不是很配合,导致产生很多矛盾。以至大量公共事务的解决原本应是公众参与,共同协作,演变成依靠行政力量干预处理。使得原本由村民自主解决的公共问题变成基层处理,不仅增加了基层的负担,还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产生。3.3.3 村民参与制度化渠道不完善

“村民诉求日趋多元、政治参与需求日益增长,对村民自治提出了新要求。”蒋昆生说,潘跃:《村民自治:有待破解“成长的烦恼”》,《人民日报》,2013年07月12日11版 农民参与的制度化渠道还不完善、通畅,存在结构性失衡。在我国,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主要包括:一,城市街道居委会、农村乡镇机构等基层组织;二,人大、政协系统;三,党政机关的信访系统;四,司法系统;五,新闻媒体;六,行业协会。其中,有的由于村民处于被动位置,很难参与(如基层组织),有的由于是代表性发言,农民无法真正参与(如有些地方的人大),有的由于耗时较长、成本也较高(如司法系统),有的由于农村的自身局限性,无法通过其参与(如新闻媒体),村民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渠道不是很多,无法更好地参与村民自治。

3.4村民参与的自足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并不是没有组织,而是缺乏真正代表民主民意的组织。在目前的农村生活中,宗族组织,新兴经济组织以及各种协会、互助会等非正式的组织和民间团体较广泛地存在。这些组织法律上没有明文禁止,也没有明文规定。在农村的实际生活中,它们有利于帮助政府和村民进行良好的沟通,起着桥梁作用。有利于防止村干部腐败,保护村民群众的自治权利。有利于提升村民群众的道德水平,为村民自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团体的利益,发展和培养自己在基层组织中的代言人,给当地农村的民主建设和农村的稳定造成一定的隐患。有些宗族势力参与甚至操纵村委会选举,参与村干部竞争,损害了村民在选举的权利平等。同时,一些组织能人以本组织利益为中心,插手民间纠纷,不利于农村的稳定。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3.5经济是基础,是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制约因素

我国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理论也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只有吃饱穿暖才有可能去追寻其他方面的要求。经济利益驱动是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可以从村民的自治的产生背景可以看出,村民自治是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经济对其的制约是很明显的。村民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这对本村的民主自治起到制约作用。有些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无经济收入,本村的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导致村里渐渐成为“空壳村”。相当多的村存在着“有人主事,无钱办事”的问题,村民自治失去了应有的经济保障,严重影响村民自治的发展。

3.6农村人口的流动对村民自治造成的不良影响

之前的村民都是依照传统的耕作方式,整天围着土地,靠着几亩薄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作也逐渐由人工方式逐渐转化为机器,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村里的大多数青壮年都涌向城市之中,有的务工,有的上大学,有的在外做生意等等,留在村里的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家庭主妇以及一些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人员”普遍综合素质低,难以充分行使其各项民主权利。在村民选举时,经常出现选举人数达不到法定选举人数的要求。许多村民进城务工后,很少回到村中,且由于长期在城市中生活,参与农村政治生活的意愿非常淡薄。

第四章 村民自治走出困境的对策思考

4.1.理顺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协调发展

4.1.1 镇政府正确转变角色,变领导关系为指导关系

根据《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镇政府要懂得正确领导与指导两者各自的含义以及之间的区别,学会正确转变角10 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色,做出相应的调整。镇政府要转变之前的管理方式,不能再简单粗暴地把村委会当做下级机构或者派出机构。转变镇政府职能,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真正还权于民。使村民自治名副其实。镇政府要及时把上级的方针、政策与农村、农民的实际相结合,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思想,做好村民自治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保障村委会依法做好各项工作。同时,村委会在镇政府的指导下,协助乡镇政府做好应由村委会承担的工作。

4.1.2 镇政府做好指导工作,把村民自治落到实处

镇政府将村民自治工作纳入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之中,每年列入党委或政府的工作规划,并且狠抓落实。指导各村成立村民自治工作领导小组,对本村开展村民自治的工作计划、总结等资料收集整理归档。镇政府村委会工作遵循规则,开展村民自治工作通知,落实“四个民主”的指导意见。召开村民自治工作会议,指导村相关人员有计划地学习村委会组织法。对于村民自治落实情况非常好的村,组织材料,将其作为工作典型,举行经验交流会议。镇政府深入指导和帮助村委会建立完善各项各项民主制度,通过宣传、教育、检查等手段,将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4.1.3将村委会与镇人大衔接起来

镇人大与村委会在性质上有所差异,但是在功能上两者又有相似之处。镇的人大委员代表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运行自己人大代表的权利,通过镇人大表达村民的想法,维护村民的自治权利。且镇人大对于人大代表的村委会成员在组织上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使之更主动、积极协助镇政府做好各项工作,理顺村委会与镇人大、政府的关系,使相互间的沟通更加畅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4.2 协调两委关系,保障村民自治更好运行

4.2.1 实现分工与合理融合,互帮互助创和谐

明确村委会和村支部的职能,村支部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帮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实,支持村委会搞好各方面的工作,带领广大基层人民在党的领导11 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下发家致富奔小康。村支部要由过去包揽一切的做法向抓大事、抓重点、指导村里组织发挥职能作用转变。村支部要主动把村民自治各项工作的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来抓。村委会把工作主动提交给党支部讨论,更好为村民办实事。村委会对于村民自治的各项工作可以与党支部主动进行沟通,取得党支部更好的领导和支持。当得知市里盛昌集团准备在村里建立大型大棚蔬菜示范园后,两委会干部认识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是现在的当务之急,“窝里斗”没有好下场。两委相互协助,齐心协力。一方面,召开村党支部、村委会联席会议,讨论说服盛昌集团在本村建立基地,制作方案,选出代表与盛昌集团及上级部门交流。另一方面,发动党员干部带头,走进村民家里,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将800亩大棚蔬菜示范园放在村里。这一项目的成功落户,对带动村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得到村民一致称赞,也使得两委会干部摒弃前嫌,更加融洽。

4.2.2 加强对两委成员培训,提高两委当成员的综合素质

李崴认为:当选村干部要练好“内功”,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对长期任职的村干部,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法制和任职能力等教育。[5]5两委成员要认真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领会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的实质精神,切实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要用多种形式认真学习村委会组织法,详细了解该法的基本内容,掌握开展村民自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正确认识村民自治,切实转变工作方法。通过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摒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陈腐观念,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加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党风廉政教育,提高了全体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增强了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2.3适当增加村干部待遇,保持队伍稳定

自从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由于农村转移支付力度有限,村干部福利待遇偏低。从实际情况调查访谈的情况来看,附近村的村党组织书记的平均工资在1万元左 5.赵晓明:《村民自治,两会代表委员关注什么》,载《乡村组织》2013(04),13 12 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右,村站长为6000元左右,其他人员的收入按比例递减。由此数据可以看出,村干部的待遇与实际劳动付出不成比例。相关部门可以据福利待遇相对较低的一些村进行调查,对于福利待遇较差的村给予一定的补贴。人事部门对村干部制定考核、工资增长制度以及提拔制度。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将村级主要干部视同事业单位人员享受医疗和养老保险,使他们能够老有所养,安心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全国人大代表、台山市审计局副局长伍锦棠对保障村干部的福利待遇提出建议:补贴方案参照所属中层干部标准,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根据本村经济状况和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状况讨论决定。[6]6

4.3 完善村民的公共参与,促进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

4.3.1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村民自治提供物质基础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开发集体资源,对集体现有土地、厂房、校舍、鱼塘等存量资产资源进行清理登记,并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盘活开发。鼓励村中“能人”帮扶困难家庭,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项基金。积极宣传农村致富相关信息,对农民的工技能培训,扩大农村“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的实施规模,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合力,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灵活性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稳定性。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为村民自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4.3.2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增强村民的主体意识

正如列宁所说:“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充分享有自主权。村民自治充分赋予村民农民崇高的政治地位和充分的民主权利,但是村民仍然无法充分正确地行使手中的权利。此外我省大部分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大多数都存在于农村人口 6.赵晓明:《村民自治,两会代表委员关注什么》,载《乡村组织》2013(04),13 13 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中,群众的文化思维方式受到制约,主动参与文化生活方面的意识不够强烈。因此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增强村民主体意识,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加大对国家有关村民自治政策及党的各项惠民利民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完善有关民主制度,推行新型农村文化,消除村民固有的封建传统思想,使民主、法治、平等的现代观念深入人心。教育、引导农民提高民主法制意识,正确行使民主权利。4.3.3 拓展村民政治参与渠道,完善农村利益表达机制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教授刘义强认为,“要健全以强化公共服务为核心,构建服务中心下沉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潘跃:《村民自治:有待破解“成长的烦恼”》,《人民日报》,2013年07月12日11版 要通过拓宽村民参与自治渠道,建立更加全面的参与机制,保证村民更好参与农村政治生活。例如,在村委会设立民情接待室;降低召集村民会议的门槛;降低“一事一议”的门槛;镇一级的司法部门增设法律援助窗口,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信访部门对于上访村民认真接待,详细了解上访事宜,做好信访笔录,及时处理,化解矛盾纠纷。通过这些渠道,疏导非正常诉求给乡村秩序带来的压力,提高农民的参与自治的热情,加强农民对乡镇政权的认同意识,并最终推动村民自治的理性发展。

4.4 培育农村社会自治组织,巩固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

4.4.1 鼓励村民自主成立社会组织,提高村民参与的自主性

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宣传,让村民对农村社会组织有一定的了解。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村民自主发起成立各种社会组织。对于自主成立的社会组织,政府可在相应的权限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在人事、信贷、司法等方面给予农村社会组织优先与优惠。积极为农村社会组织提供各种相关信息,促进其更好发展。对于现在的各类社会组织要对其进行引导,引导其更好的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相关部门支持村民团体参与村务管理和村里的公共服务,提高村民参与的自主性。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4.4.2 营造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拓宽农村组织化的发展空间

着力提高农村社会组织的社会化程度,吸引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兴办各类农村社会组织。营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政府对社会组织进行引导和帮扶,努力为农民组织发展争取更多的投入,对农村组织进行项目帮助与扶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形成一股帮助农村组织的合力,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农民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政府对其积极引导,让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4.4.4 加快相应的立法建设,弥补农村组织发展的制度障碍

我国农民组织尚处于孕育起步阶段,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急需出台和落实扶持保护政策。对于农村社会组织的成立及其管理,相关部门要加快相应的立法建设,为农村社会组织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使得农村社会组织朝着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款规章针对农村组织,农村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发展缺乏统一、系统、规范的法律依据,这对其发展与政府扶持引导、规范管理,带来了不方便。因此应加快相应立法建设,保障农村组织的合法权益。

4.5 建立完善监督机制,使村务村事在阳光下运行

4.5.1 村级建立监督机制

村务做到及时公开,村务公开内容要做到真实、全面。村级监督要形式多样,程序规范,监督措施要落实到位。村委会每年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并附有文字材料说明。村委会干部自觉接受监督,每年1-2次向村民代表会议作述职报告并接受村民代表会议的评议,经评议不称职的,依法按程序罢免。

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村级财务及村干部权力运行过去,村里大小事项只要村干部签个字就能办。现在,有了村监委,村干部的‘一支笔’失去了原来的效力,村务更公开、透明。有村监委管着,现在村干部干什么事都要考虑这笔费用能否在村监委那里通过,不敢乱花钱。村集体每年收入逐渐增加,可是村级15 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招待费为零。

4.5.2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立联合查防农村基层职务犯罪联动工作机制,为村干部敲响警钟。当村委会违反相关规定时,不及时公开应当公开的事项或者公开的事项不真实的,不执行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的,擅自决定应当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的,村民有权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举报,有关政府机关应当及时调查核实,责令改正;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6 切实保障村民行使自治权利,不断进行创新

要切实保障村民真正行使自治权利,管理自治事务,就必须把村民自治的保障机制进行完善。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不能适应村民自治的发展要求,必须要制定保障更为有力的村民自治法。4.6.1 制裁破坏村民自治的违法行为

对破坏农村村民自治的行为或恶势力,可以适用《选举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于构成犯罪的,要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

4.6.2 完善相关法律关于村民自治的规定

刑法应及时把村民自治权利纳入保护范围。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也应将村民自治权利的保护纳入其中。否则,这些法律的服务对象是不完整的。作为享有村民自治权利的70%的中国农民,因保障机制尚未健全,而无法正直行使其权利,其权利也只能束之高阁。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4.6.3对乡镇政府违法干预,要给予相应处理

要运用组织和行政综合措施进行处理。对乡镇领导采取指派、委派或其他形式干涉村委会选举的,和干预村级财务的,要严厉查处,相关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总之,村民自治在中国农村的实践,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和理论,而且还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村民自治作为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伟大创造,是社会主义民主史上的全新事物,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发展。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所创造的村民自治以及在村民自治中产生的各种各样民主的新形式,正是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必将对中国农村政治文明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注释:

[1] 张鸣:《热闹中的冷想》 [J],载《读书》2001(3),76 [2] 陈剑:《减少农民 富裕农民》[J],载《了望》2002(16),24 [3] 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参与的程度、动机及社会效应》,《社会学研究》[J],2003(3)

[4]赵树凯:《村级组织的困境》,《村民自治研究》[J],第四期,载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上网时间:2004.3.1 [5] 赵晓明:《村民自治,两会代表委员关注什么》,载《乡村组织》2013(04),13 [6] 赵晓明:《村民自治,两会代表委员关注什么》,载《乡村组织》2013(04),13 南京大学 自考 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振耀:《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法律制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出版。2.徐 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出版社1997年出版。3.詹成付:《中国村民自治的现状和未来的基本走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出版。

4.贺雪峰:《村民自治的几个方面》,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出版。5.袁达毅:《完善村民自治立法,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出版。

6.王金华:《村重大事应由村民说了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出版。7.张新光:《论中国乡镇改革25年》,《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0期。8.金太军:《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9.杨雪冬 陈雪莲 刘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10.巫建华,李胜强,翁为民,等:《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

11.杨喜添:《农村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2.郑庆堂:《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13.张军:关于村民自治的思考[J],《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05期。14.应星:《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社会学研究》,2005年01期。15.马宝成:《村民自治框架下的中国乡村政治发展》,《探求》,2001年03期。

16.贺雪峰:《中国农村研究的主位视角》,《开放时代》2005年02期。

第三篇:浅谈农村村民自治

浅谈农村村民自治

摘要:村民自治是国家与农村社会进行互动的一个主要形式,它们之间互动的状况如何。将关系到国家对新农村建设能否合理调控。文章就当前我国村民自治中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以期促使村民自治能更好地良性发展。

关键词:村民自治;选举;民主建设;法律建设

所谓村民自治,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并获得这一区域相应身份的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渠道的形式,以村民委员会为依托组织,对本区域的村庄社区的公共事务、公共事业依法进行管理、参与的群众性自治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一、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实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几经曲折。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的是行政村体制。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民公社在农村占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进而农民主意识增强,日益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于是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诞生了。特别是自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农村村民自治逐步深化,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状

1、制度方面

(1)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矛盾突出,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脱节。乡镇政府过度干涉导致村委会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乡镇政府同村委会之间本该是“指导”非“领导”关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指出,政府仅仅是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给与指导、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服从领导,而仅仅是协助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而现实中人民常常把乡镇政府错误的看作是领导。村委会逐渐异化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村委会的成员也逐渐异化为乡镇政府的代理人而不是村民的代理人。

(2)村委会过度越权。自治权本应该由村民行使,但在实践中,权力往往集中在村委会主任一人手中。村干部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制约,一些民选的干部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在

处理村里的重大事项上,很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只有村委几个人决定,甚至是村委会主任一人说了算,经常造成决策失误,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

(3)村委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关系错综复杂。许多农村党支部书记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在农村就是坚持党支部的领导。那么党支部书记还是村民的一把手,村委会主任应该听党支部书记的。这种矛盾严重阻碍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2、具体运作方面

(1)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政治素质偏低,当家作主意识不强。村民参与度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则流向了发达地区,使得村民自治落实度降低,参与度低。

(2)村民对村民自治态度冷漠,影响到村民自治组织的合法性及作用的发挥。村民对村民自治的态度冷漠主要表现在村民对于村委会选举的态度上。根据调查,只有刚满1/10的村民对选举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而近一半的村民对民主选举持冷漠态度。村民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而很少有热情去参与村级政治事务和关心村集体的公益事业。他们中的大多数缺乏法律意识,不注意珍惜自己的政治权利。

(3)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差,凝聚力不强,许多村庄处于瘫痪状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付诸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自治性,但在某些程度上注重了个人生产经营,却忽视了集体经济的创造。其实,集体经济是村民自治正常运转的后盾,现实中,村组织凝聚力的缺乏,使得农村村民自治难以付诸实践。村民罢免不了村主任,暴露了法律制度在设计和执行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

3、民主选举工作

(1)村民流动性强,很难展开选举,农村社会出现空心化。农民离开村庄越远,参与村民自治成本(车费、来回花销等)就越大。有很多村庄参加会议仅是一些妇女和年迈的老人,他们的议事和决策能力相对较低,很难展开选举。

(2)非正式组织及家长制的参与,在广大农村姓氏、血缘和姻亲,依旧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主要纽带。同姓人、同族人之间产生了相互保护、联合的关系,投票时,村民往往局限于熟人圈子里,他们相信这样的投票会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利益。这种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民主的选举发展。

三、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1、制度方面的对策建议

(1)改善乡村关系

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立法,用法律保护村委会的自治权,防止村委会自治权受到行政权不适当的干预。要用法律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使指导而不是管理关系,要明确处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程序、步骤。同时,要使乡镇政府明确意识到其在农村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以及与村委会的关系,使其意识到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而不是乡镇政府的派出组织,不能对村委会职能的实施加诸不适当的干预。

由于村委会在某些决策上的局限性,乡政府应该以“查、缺、补、漏”的方式对村委会进行指导和必要的补充。其实,所谓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主要是指在一个村的村务范围内而言,但是如果超出了一个村的范围,涉及到全乡(镇)、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事务,如计划生育、扶贫、征兵、收购等工作,村委会则应在乡镇的领导下协助乡政府去完成,因此,村民自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能完全不要上级政府的领导。

(2)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的有关规定,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适合村民实行民主监督的硬性规定。建立健全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制度,要积极推进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村级民主决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要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确保村民代表真正代表民意。

(3)规范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

有许多地方采用的是村支书和村主任“一肩挑”的模式以此来解决村级党政关系。这样就减少了树干部的数量,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工作效率。但这种做法只能暂时解决二者关系。因为村委会主任任职资格并不要求一定要是党员,而在实际中,许多村委会主任根本就不是党员。在“一肩挑”的情况下,可能排斥非党员当选村委会主任,这就违背了民意和村民自治的精神。从长期来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使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关系规范化、制度化之后,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地方逐步考虑“一肩挑”,这样,既减少了村干部数量,又保障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此外,在适当的时候,要实现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功能转换。村级党组织功能转换内容就是要把直接管理生产和全面干预农村社会事务的功能转变为以农村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轴心的功能结构。而村委会则应该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动村民各项活动,带

领村民治理好村务,尽量使二者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个论断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精神,村民自治正体现了这一宗旨。因而加强农村村民自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第四篇:浅谈农村村民自治

浅谈村民自治

[摘 要]: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中国民主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梳理了一下村民自治三十年来的发展过程,总结了村民自治带来的成绩和成就,还反思了现在村民自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村名自治是建设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途径。[关键词]:村民自治

基层民主 民主制度

一、中国村民自治的兴起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村民是政治和社会的重大创造之一。作为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村民自治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回顾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源阶段、试行阶段、全面推行阶段和深化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村民自治的起源

新中国建国后逐步确立的人民公社制度是适应全能主义国家整合乡村社会需要的一种治理体制。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人民公社的退场却使农村社会秩序陷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农村社会整合组织的缺失呼唤新的适应现代国家整合乡村社会需要的组织和机制。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促使广大农民迫切要求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1982年宪法确立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宪法地位。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农村建立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并对村民委员会的设立、职能、产生方式进行了初步规定。此后,全国普遍撤销生产大队设立村民委员会。到1987《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为止,村民自治的初创时期主要解决了以村委会组织为载体的组织建设问题, 明确了村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性质,并初步探索了如何用民主自治办法选择村委会干部、管理村级公共事务的形式。自此,以建立村委会为标志的村民自治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我国农村走上了一条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组织领导农民、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新路子。

(二)村民自治的实行

从1984年《村组法(试行)》开始起草到1987年底《村组法(试行)》的正式通过,中间经历了八个阶段。《村组法(试行)》在总结前期村民自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综合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才能。4年之间前后修改30多次,经过3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1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而提供了村民自治发展的较为系统的法律保障。这个时期,对村民自治的认识和实践,从思想分歧较多到逐步统一,从示范探索到基本普及。村委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后,村民自治由农民群众的自发活动和局部探索,步入了法制化建设阶段。为了克服民主自治机制与行政机制之间的冲突,在实践中建构农村基层民主的可运行模式。1988年,民政部推动全国1093个县级单位进行了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试行>》46的试点工作,20多个试点省(区)颁布了本省(区)的实施办法。到1994年,全国大多数省份各省《村组法(试行)》实施办法。1997年,“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写入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1998年正式通过和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对“四个民主”做了具体规定。[1] 村民自治在依法治国的原则下,呈现出行政推动和法律制度建构双强推动的格局。经过十几年的村民自治实践,利益分化的乡村社会内部也孕育出了运用民主规则以实现乡村政治人权力梦想的内在冲动。

(三)村民自治的深化

2003 年,由中央纪委、中组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组成的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成立以来,推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示范单位创建和督查活动。当前,全国80%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基本实行了民主决策村中重大事项;80 %以上的村建立了以村务公开栏为主的多种公开形式,实行了民主监督制度;70%以上的村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实行了民主管理村中事务。在这个阶段,村民自治从基本普及到全面展开,从综合均衡推进四个民主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自治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自治组织逐步健全,民主形式更加多样,民主自治理念更加深化,技术程序愈益完备,在改善农村社会治理,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史无前例地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村民自治的地位得到重大提升。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强化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资源促动村庄社会内部的社会组织发育,以建构支撑村民自治制度运转。村民自治实行了30多年,在人民的不断摸索中,村民自治制度在逐步的完善,让农村的发展更加的稳定,更加切实的保障了农民的民主权益。

二、中国村民自治的成就

村民自治制度的出现在中国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中取得很好的成绩。村民自治已经成为一种中国民主特色的基层形式,是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一)村民自治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已取得了巨大成功。实践中,大批农民直接参加选举村民委员会并创造了“海选”等选举形式,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民主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也相继建立起来。正如《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评论中所说,“在鲜为人知的选举试点村中中国的民主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这种处于雏形期而且非常纯朴的选举与美国那种需要金钱资助、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有着天壤之别。”

(二)村民自治的进程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实践证明,凡是村民自治实行较好的地方,经济发展得就要比其它地方要好,社会更稳定,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民民主意识较强文明程度也较高。整个村域有深入发展潜力,蕴藏着不断进步的生机。有很多这样的示例,诸如“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第一村”的湖南省临澧县白鹤村;以“村级规范化管理”闻名全国的山东省章丘市向高村被誉为“豫中一枝花”的中国乡村最耀眼的明星村之一——河南省南街村等等。[2] 村民自治的发展使农民有权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发挥了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信心。

(三)村民自治理顺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

与以前乡镇政府直接任命、委派村干部相比较而言,农民对于自己选举产生的村领导班子有更高的认同感,因为他们毕竟更了解自己的问题通过村民自治,减少了农民与政府主要是乡镇一级政府的摩擦和对立。使得国家政策法令可以得到及时适当地贯彻执行,使农民工作可以更有效地开展。并且通过村民自治的形式使村领导成员真正能代表农民自身利益,从而更好地表达他们的要求,能将他们的呼声反映给政府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减少了政府与农民之间不必要的对抗与冲突。

三、中国村民自治的问题

在村民自治的制度的形成过程中肯定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及时是现在,村民自治的制度依然存在些许问题。

(一)村委会选举问题

村委会选举是村民自治中的关键一环,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近年来,村委会选举中也出现了类似贿选的行为,许多竞选者通过给钱给物、请吃、请喝等方式为自己拉拢选票最后是农民选举权利的保障问题。在村委会选举中出现了许多损坏村民自治权利的问题,如阻挠计票砸坏票箱强迫他人选自己的现象。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没有把村民自治权利纳入保护范围,对村委会选举违法行为,难以做到违法必纠。如何健全村民自治权利的保障机制又是一个大问题。

(二)村委会罢免问题

修订后的村委会组织法对罢免作出了比试行法要明确得多的规定,但仍然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如果罢免的对象是全体村委会干部或村委会主任,村委会拒绝召开村民会议表决罢免建议,怎么办?从村民依法提出罢免要求到启动罢免程序需要多长时间?被罢免者是多人,在罢免会议上每个人都需要申辨吗?如果是,能否也给罢免方代表一相对合理的时间。如果罢免要求没有被通过,就同一个问题,是否允许村民再提出罢免要求。

(三)城镇化对村民自治的影响问题

这是个新问题,却对村民自治有着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村办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也对传统的村民自治提出了挑战在集体工业经济发达的农村,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入村办企业工作,村民和村庄日益企业化,村民开始按照工厂车间来划分和进行活动村委会的功能不同程度地被企业组织所取代,村委会只承担农业服务治安调解社会保障等带有服务性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在这些地方,村民自治将以何种组织形式存在和发展?企业经济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如何协调?这是需要认真讨论研究的问题。

四、村民自治的有关解决方法

(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各级领导机关要正确领导,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在农村建设上的方针政策,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村民自治的各项工作之中,在选举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同时还要做好监督工作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工作中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组织要依法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规范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制度,对村级重大事务进行决策,要组织党员和群众监督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实施情况,加强民主监督。

(二)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

村民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运行的载体完善村民自治,首先要选举产生健全的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及其它需要选举产生的村民自治组织,都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选举产生村民自治组织体系。[3]其次要明确职责,促进村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挥作用。村委会是最重要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要进一步贯彻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按照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办理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及时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最后要正确处理好村委会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形成搞好村民自治新的更大合力。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必须强调,村委会不能因为和乡镇政府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就不接受乡镇政府的指导,不履行法定的义务,甚至与乡镇政府对着干.(三)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首先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创新 村民自治发展到今天,虽然有了法律法规规定,但与实践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发展中将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创造和完善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新形式,才能使村民自治制度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其次是抓好制度建。设当前,村民自治制度完善的重点主要是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上,使村民自治的“四个民主”配套协调发展。只有不断的完善制度,村民自治工作才能得以一次次推进。再就是认真做好制度落实。通过制度创新制度完善和制度落实,建立起良好的机制,确保“四个民主”的落实,保证村民和代表对村务实行事前参与事中介入事后评议,落实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总之,村民自治从自发的创造,到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成熟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和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义强.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经验和机制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2] 王宗军.当代农村村民自治中的问题和对策.科技信息.2010 [3] 张仕伟 李建伟.村民自治的若干问题的思考.蚌埠党校学报.2008

第五篇:村民自治贿选问题论文

摘要: 在总结各地农村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与1998年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立了村民自治的基本制度。从村民自治的实践来看,民主选举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础,没有合法有序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都将是空中楼阁。在目前的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贿选”问题因其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引起争议多而需要认真加以关注和解决。

关键词:村民自治;贿选;危害分析;遏制对策

村民自治中的贿选,即通过贿赂的方式,以达到当选的目的。贿选现象是在村委会选举由“政府主导下的选举”向“村民自由选举”过渡的历史背景中所产生的新生社会现象。贿选的产生,至少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村级公共权力机构中职位的稀缺性。第二个条件是村官的产生是由选民决定而不再由乡镇政府任命。在村委会选举发展到“村民自由选举”阶段时,同时具备了以上两个必要条件,于是,贿赂选举在村委会选举中频频出现。 村民自治中贿选条件分析

1.1 发生贿选的村庄的经济状况

贿选所发生的村庄通常有一定数量的集体财产,且一定数量的公共资源为村庄的村委会所控制。这些公共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乡镇集市所在地的村庄。这些村拥有相对优越地理位置,通常是农民赶集之日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在乡村中属于“黄金地段”。在沿海城市发达经济的辐射下,沿海农村的经济比较富裕,村集体经济雄厚。其集体经济的来源主要有:土地租赁、土地拍卖和村办企业等。

1.2 参与贿选的人群

当前贿选案例中,行贿者的身份主要有以下几种:前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书、当地经济能人、家族利益代表者等。他们行贿的动机各不同,但目标都是为了当选村委会主任。一些原村委会主任花钱购买选票、搞贿选,就是怕落选后暴露其经济问题。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则是经济能人,经济能人也是参与贿选的主要群体。经济能人通过贿选以求担任村委会干部职务,不外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寻求与自己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政治地位;二是企图在担任村委会干部以后,利用村民赋予的公共权力为个人的经济发展服务。家族利益代表者的贿选的动机显然就是为了本家族的小集体利益。除了以上这些身份者,也有不少普通老百姓进行贿选,其动机是为了担任村主任而获得一定数量的工作补贴,或子女招干等潜在的一些不确定性利益。 村民自治中贿选的危害分析

2.1 破坏了乡村民主

选举是民主的本质,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决定性前提和基础。村民的权力,是通过选票落到实处的。选票是村民权力的载体,选举活动即是选民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投票的形式将自己的权力委托给候选人,让当选的候选人来执掌并行使公共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村民的权利得以实现。

2.2 破坏了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贿选严重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贿选的实质是权钱交易,目的是以权谋私,贿选者一旦成功,不但要获取贿选中“股资”的高回报,还要兑现用“公权力”为亲朋好友谋私利的承诺,必然与公众利益相矛盾。有的村干部利用职权低价承包集体资产谋取利益,有的甚至私分和挥霍村级集体资金,导致资产流失、集体经济弱化。在人民公社解体以后,国家在村一级的权力得以退出。村一级的治理完全由村民自治的载体-村民委员会承担。村委会能对村庄进行有效的治理,是由于村委会作为村一级的公共权力组织,其权力来源于村民权力的委托,其目的是为了村民的公共利益。但贿选产生的村委会,其权力不是村民在公正自由的选举中所赋予的,是贿选者用钱从部分选民手中“买”过来的,没有经过合法的“委托”,因而不具有合法性基础,不具合法性的权力,村民没有服从的基础。这样一来,农村必然陷入冲突与矛盾之中,引起混乱,给农村的稳定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2.3 挫伤了村民选举的积极性

贿选现象严重影响村民自治的顺利推进。贿选破坏了民主政治运行规则,把民主政治变成了“金钱游戏”,这种以钱换权、以权谋私的交易,膨胀了行贿人的私欲,歪曲了受贿人的意志,更严重的是侵害了其他候选人和选民的政治权利,违背了选举的公正原则。通过“金钱游戏”获取的权力必然缺乏公信力,其结果必然是以公权谋取个人乃至小团体的私利,严重毒化了农村的政治环境、社会风气等政治人文生态。遏止村民自治中贿选行为的对策

3.1 完善法律法规

增加贿选成本,使竞选者不敢贿选。针对贿选者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和侥幸心理,应该把贿选纳入刑法和相关法律惩治的范围,增加贿选的成本。建议在刑法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中增设“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罪”,即在村委会选举中,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侮辱、诽谤、伪造选举事件、虚报选举票数、故意损坏选举设施、扰乱选举秩序等手段破坏选举或妨碍村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剥夺政治权利;情节较轻的,可以重处剥夺政治权利。使打击破坏村委会选举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主要理由:一是村委会具有一定的公权力属性,拥有一定的政权职能,它不同于行业协会等其他社会团体那样的自治组织。一是在司法实践中,根据我国现行刑法93条的司法解释,村委会干部侵占集体财产作为贪污论处,把村委会成员视作“国家工作人员”,适用贪污罪的处罚条款。下是刑法由公权力领域向私权力、社会领域延伸,是国内外完善刑法的一种发展趋势。主要根据社会危害性大小而定。根据村委会直选中贿选等破坏选举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如前所述),足以列入刑法管辖的范围。四是村委会直选小同于一般的非政权组织的选举,具有面广量大、影响力大的特征。

3.2 确立选举过程中的监督主体

任何不受约束的权力都会导致腐败,正如孟德斯鸠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贿选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选举过程监督主体的缺位。目前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充当“监督”角色的是乡镇政府。由于当前村委会在某些方面具有“半行政”性质,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因此监督者不宜由乡镇政府担任。应由没有利益牵涉的第三者担任。可以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一个村委会选举监督小组,专门负责监督村委会选举中违反自己的真实意愿参加选举,或者在选举工作中进行舞弊的行为。应当注意的是,“贿赂”必须有实际的收买行为发生,而且确定对正常的选举产生了不良影响,不能将“贿赂”的范围无限扩大。其次,要在《村民委员组织法》中明确规定一个具体的机关来处理选举中的违法行为。第三,加大对贿选违法行为的制裁,建议设立破坏村民选举罪,即在村民选举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侮辱、诽谤、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故意损坏选举设施、扰乱选举秩序等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碍村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3.3 完善选举技术

贿选者之所以愿意花钱买选票,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人较有把握使接受其好处的人把选票投给自己。这一方面是基于对农民的善良、诚实品质的了解一一在实际选举中确实很少有农民在接受了贿选者钱物后不把选票投给他的,另一方而是选举技术存在欠缺。尽管在多数地方投票是秘密进行的,但在一些地方,因为选举技术不够完善,贿选者可以采用一些办法了解选民是否选他。比如不设立秘密写票点,只放几张桌子让选民都到那里去写,间接地形成了互相监视,使选民不敢表现真实意愿,收受好处的选民更是不敢不选贿选者。因此建立秘密写票点同进行秘密投票同样重要。此外,完善整个投票流程也十分重要,选举时选民们领票、写票、投票、唱票等环节都要设计严密,不给贿选人可乘之机,也不给选民造成心理压力,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投票,使贿选人无从知道自己是否被选。这样,行贿人不能得到行贿带来的好处,必然打击他们行贿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应该能起到抑制贿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静.基于政权一一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于建嵘.新时期中国乡村政治的基础和发展万向[J].中国农村观察, 2002,(1).

[3]王禹.村民选举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8).

下载村民自治论文政治领域论文:村民自治在农村政治领域的利益功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村民自治论文政治领域论文:村民自治在农村政治领域的利益功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民自治的绩效评估论文

    村民自治的绩效评估论文 班级:10Z市场营销学号:088312043姓名:顾承芷【摘要】村民自治是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民主进程中的一个进而程碑。我们在评价其绩效的时候,除了直接关注社......

    农村的村民自治实践

    村民的自治实践和典型研究 农村的村民自治实践和典型研究 (景德镇陶瓷学院 材料学院 专业、班级:08热工(2)班 姓名:刘威) 内容提要:村民自治制度是当前农村治理的基本制度。相对来......

    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

    农村社区和村民自治什么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能给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如何把握处理好农村社区和村民自治这关系,怎样协调推进好农村社区和村民自治建设的工作。......

    农村村民自治调查问卷

    南开大学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之 吴闫村村民自治调查问卷尊敬的吴闫村村民:您好! 首先请原谅打扰了您的工作和休息! 农村是中国的根本,中国问题的核心在于三农问题。改革开放......

    村民自治制度在广东

    村民自治制度在广东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村民自治制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区公所到1989年开始实行村民自治,虽然比全国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晚了10年,但是广东的村民自......

    论文-关于正确引导村民自治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正确引导村民自治的思考 村民自治是指村民依法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形式,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从而推进农村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的......

    (论文)村民自治的实践与理论思考

    村民自治的实践与理论思考近年来,我省QQ、WW、UU等一批县认真开展村民自治,积极推动农村基层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力,时间虽然不长,但民主选举村委会,实行村民自治已逐渐显露出明显......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以民主选举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可以提高农村资源动员能力,监督村组干部不良行为,抑制乡镇达标升级冲动和过度提取欲望,提供村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