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恩格斯晚年修正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发展将利大于弊
公开恩格斯晚年修正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发展将利大于弊
2012-07-16 09:55:50
本人在上篇博文中,殷切期望中央公开发布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三大修正。这是由于近年来,网络信息畅通,查阅了公开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大量资料论述,形成了自己的新的思想理念,特向中央提出这个想法,希望这样做,在当今社会科技文化水平日益发达进步的时代,能有助于党和国家的正常发展,有助于中华民族与全球广大民众一起,共同走向和谐的大同世界。
通过1871年巴黎公社斗争的失败,马克思、恩格斯他们都开始反思。到了恩格斯的晚年,1891年,对他们青年时代发表的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的三个重大论述,作出的毫无保留的修正,并真诚地告诫其后继的信仰者,要避免再实行他们中、青年时代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发表的那些错误观念。特别是1895年,恩格斯临终前,坦诚、毫无保留地承认:“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种幻想”,并指出,“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的暴力革命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
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近代社会的伟大思想家,经过晚年与时俱进的反思,已经摈弃了通过暴力革命道路,而主张和平进入社会主义。所以,如今人们把暴力革命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终极结论,是违背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的。
1918年,恩格斯的知心朋友和同志,俄罗斯共产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临终前,针对俄国以列宁为领袖的布尔什维克发动的“十月革命”写的遗言,于1999年公开,让解体后的苏联和巨变后东欧诸国有影响的人士都大为一惊,并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经过近百年前,列宁不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反思,也无视其导师普列汉诺夫的劝告,悍然发动俄罗斯的“十月革命”。正是这一声炮响,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几个欠发达的国家,一举推翻了原有的政权,试图通过“行之有效”的无产阶级专政,迅速进入理想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
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一再证明,不论是前苏联的解体,东欧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中国、越南、古巴的走向开放,朝鲜的继续闭关自守,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任何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无视客观现实,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即使一朝得势而登上历史舞台,像前苏联一样,只会是暂时的。
本文作者认为,公开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修正,一方面既可以让广大民众得知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 的,另方面又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在某些共产党人看来,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是不容许修正的,说“这样做将有损于自己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其实,人们只要具有一定的科学头脑,对人类社会有关客观规律的发展稍作分析,就不难理解,任何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准确性,都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就两千多年前的古代社会而言,不论华夏大地的孔孟之道的中华文化也好,或者说西欧古希腊的爱琴海文明也罢,它们都是当时人类精英给后人留下的理想观念、精神财富,无疑,都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继续抱着那些观念不放,显然不合时宜。近代社会,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日益提高,西方世界的社会精英率先提出各自的理念,认为人类的未来必须走向民主、自由、平等、富裕的境界,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合作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所阐明的那些观念,即马克思主义,可谓那个时代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值得令人深思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经过1871年法国的巴黎公社革命的实践证明,以暴力夺得资产阶级的统治权,其方式不可取,恩格斯临终的前几年,1891年恳切地告诉他的好友普列汉诺夫,及其信仰者,不要重蹈覆辙。可是,1917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不顾其仍然在世的导师普列汉诺夫的劝阻,悍然发动俄罗斯的“十月革命”,随后几十年间,导致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的十多个国家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实行没完没了 的无产阶级专政。其结果如何,正如恩格斯、普列汉诺夫所预料的,给人类造成直接的、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损失是自然的。
今天,如果能及时向全民公开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修正,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沿着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让全人类走向马克思等社会精英所设想的理想的、幸福的、和谐的大同世界,才是正确之举。这样,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将利大于弊。
第二篇: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我想明确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种包括物质和宗教,科学知识等精神层面的一系列人为认识和创造整体系统,中华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汇总,外来文化则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文化本无优劣之分,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中,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评定其利弊的标准是它是否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利,我们并不否认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中华文化有不利的一面,但相比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促进,我方认为其利是大于弊的。纵观历史,外来文化一直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更是不可避免,现在我方将从三个方面支持这一观点。
一、外来文化的引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创新需要在与外来文化的对比和碰撞中进行。唐朝时,佛教传入中国,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儒学道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一方面佛教受到儒学和道教的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儒学借鉴和吸收了佛学的部分思想,使得儒学在思想上有了新的突破,使得儒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吸收外来文化并不意味着全盘接收,而是根据本国的需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将外来文化中国化,从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补充和发展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能够绵延不断的发展到今天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够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实现文化创新,使得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与时俱进。
二、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流碰撞让我们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当今时代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过洋节,对于中国本土的传统节日态度却冷冷淡淡,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从反思为何越来越多中国人爱过洋节到现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将传统节日设定为法定家日,外来文化无疑充当了鞭策者的角色,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主力,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心智不够成熟,我们应该加大对青少年中华文化教育的力度,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成为合格的中华文化接班人。
三、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空间。外来文化的到来不仅使中华文化得到创新,还为我们带来一些之前我们所未涉及的文化领域,通过对其中的部分文化进行吸收,发展新兴产业,能增加我国的经济效益。1896年电影文化进入中国市场,如今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样的,从日本传入的动漫文化现在也越来越受到国人喜爱,在国内已开始形成动漫文化产业链,这些产业为我们创造出了一系列的经济价值。
第三篇:网络对文学发展利大于弊
一辩稿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以及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听完对方辩友的精彩立论后,我方先来明确几个概念:
其一,本次辩论的论题是网络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而非网络对文学利大于弊.发展在哲学上的定义就是事物由弱变强,由劣到优的一个变化过程,因此现阶段出现的网络对文学的弊端,并不等同于网络发展对文学的弊端。
其二,网络是人们信息交流的工具。网络的发展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不仅包括技术的进步,更包括了人类对其的规范和控制。
其三,文学是指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作者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地域生活的艺术形式。
今天我们判断利弊的标准就是文学在网络发展的条件下是衰败了还是发展了。就此,我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网络发展对其利大于弊:
首先,网络因其方便、快捷,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扩大了文学传播的多样渠道。目前,因特网已经联系着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4万多个子网,500多万台电脑主机,直接的用户超过4000万。可见网络拥有何等庞大的用户群。文学的电子化,使得人们只需通过轻轻一击就能饱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各国文学的风采。相较以前人们只能通过图书馆、书店找寻文学作品,现如今节省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人类带来的方便岂能用语言来形容?
其次,网络作为新兴媒介,用户以年轻人居多,他们新潮的思想和涌动的活力必将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推进文学创作形式的创新与变革。网络的发展催生了微小说、博客、日志、微博等等新文学形式。它们用简洁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无穷的想象空间,正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这一形式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在互相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彼此间的竞争,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难道对方辩友还能否认网络对文学的发展吗?
最后,网络的自由性和兼容性使其从高高在上的文学逐渐回归民间,平民化,大众化,人性化趋势明显,使得更多的人、更平凡的人能够去阅读文学作品甚至发表文学作品。虽然这也带来了某些低俗文学一定程度上的扩张,但这不更说明网络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吗?
我们不否认网络与文学的结合才刚刚起步,确实有些地方还存在不足与弊端。但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拘泥于一个小的方面,而看不到全局、抓不住重点。我确信通过网络的不断发展与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现有的不足与弊端会逐步减小,网络对文学发展有利的促进作用会更加明显和突出。
综上几点我方坚定地认为网络对文学的发展利大于弊。谢谢大家!网络的发展开辟了文学的广阔天地 网络的发展推进了文学的创新与改革 网络的发展扩大了文学传播的多样渠道 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文学交流的互动平台 硕自一班辩论队在此问候各位
第四篇:山寨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利大于弊
山寨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在场的观众大家好
说起山寨啊,就会想起梁山好汉。“山寨”厂商也如水泊梁山一样,拉上百八十人,打造兵甲,扯上一杆大旗,就开始争霸天下。所谓山寨也就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从手机制造业开始,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山寨制造,已成为我国IT产业经济发展中一支诡异独特而又不容忽视的力量。
山寨的产生和发展是因为山寨产品有市场需求的。
全国最大门户网站之一的网易进行了一次是否赞成封杀山寨的网络调查,占90.34%的参与者反对封杀山寨。可见山寨经济的存在是有其巨大的市场需求的。正是广泛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山寨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什么消费者在明知道山寨产品比不上大牌产品的情况下仍然会选择它们呢?对于理性的消费者来说,能够影响他们选择消费品的主要因素是商品的消费价值和商品价格。
我国手机市场曾被国外资本垄断,许多电子和技术产品穷凶极恶、漫天要价,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泡沫许多的品牌产品价格已不能反映价值。而山寨就是对这种暴利行为的反抗。在山寨品的强烈冲击下,短期内,可以让中低阶层消费者获得近似的消费效益,来满足消费者消费心理。大牌产品也不得不加速技术革新,而价格也在山寨品的竞争中不断下降,这对消减经济泡沫、促使产业结构优化是有着一定帮助的。
山寨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首先,山寨产业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GDP,除却政府卖地和畸形投资以外,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因素就是遍布全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它们没有雄厚的资本和高端的技术,仅仅是依靠代工、模仿,却为中国赚了大把的外汇,06年破的1万亿,07年破的1.5万亿,08年破了1.8万亿,同时,作为这些企业的拥有者,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它们又拉动了我国的内需,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山寨产业可以抵制国外资本的入侵。改革开放以及02年加入WTO之后,国内市场逐步对外开放,一些国家以资本为工具,期望在中国改变些什么。中国日化行业的80%,高科技产业的87%,高端汽车零部件90%,甚至粮油加工的85%都被外资渗透,这些外资在各个行业渗透越来越严重。我们发现山寨产业的崛起,它以其前瞻的创意、草根似的生存理念和非典型的商业模式,以一些边缘手段给予那些资本巨头以沉重打击。
再次,山寨产业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现代多数的大企业所走的路线大多都是“模仿—发展—创新—被模仿”。“山寨制造”走短平快的生产模式,生产周期短。依靠迎合中低阶层消费者的需求,扩大销量,积累足够资金,从而培养自己的研发力量。如果没有山寨何来小米,如果没有山寨何来华为、天语。每一个山寨作坊都有一个诺基亚的梦想。
最后,山寨产业核心技术的平民化导致了产业的平民化。正因如此山寨产业给予了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也为社会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并为这些人员提供了学习和掌握相关技术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其相关技能和生存能力,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为创业者提供了创业的平台。
第五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的建言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公开征求意见
台湾省台中市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系副教授 王财贵(按:此篇文稿为二〇〇九年第一轮征求意见时寄交给教育部的)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经资讯 > 读经推广 >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时间:2010-06-25 20:31来源:未知 作者:王财贵 点击:250次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 台湾省台中市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系副教授 王财贵(按:此篇文稿为二〇〇九年第一轮征求意见时寄交给教育部的)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公开征求意见
台湾省台中市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系副教授
王财贵
(按:此篇文稿为二〇〇九年第一轮征求意见时寄交给教育部的)
甲:总说乙:分项建议 丙:结语
甲:总说
我来自台湾。出于对民族的热爱和对人类教育的关怀,出于我对教育领域的长久思考与眞切体认,情动于衷、不能自已,故向中国国家教育部恳切建言,希望我的建言能被教育部研究与参考。
我在教育界已四十余年,从十五岁进师范专科学校,到现在六十岁任教于教育大学,一生都在教育界中,但对教育的观念大不同于师范学校之科班看法。我深切反省中国一百年来的教育,见其错乱胡涂,一向痛心疾首。方今看到贵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的新闻,喜从心来,认为这是一个改革中国教育的大好契机。
吾人以为,如果单纯从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说问题,而没有一个改革教育的总的纲领,则无实益。如果有一个根本的总的改革教育的纲领,那么在此纲领的笼罩下,那些以前成问题的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或许能有妥当的解决办法或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从而不再成为问题矣。但其总的纲领,吾人却当从人性之高度予以深思,以人性的标凖去善加衡量与抉择。当今中国,乃至于全世界,所面临的教育苦恼,乃是出于教育思想之偏离人性之本质而造成的,这是属于思想性的、哲学性的、典范性的失落。如果不从根本上作系统的转向,只在枝微末节上欲求修订,则不但无济于「长期发展」,且致治丝益棼,最终贻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与进步之大好契机。如果教育改革能从根本上着力、能触及问题背后的根源,则走出目前教育所面对之困局,则并非困难之事。一切枝微末节上的困难与问题,亦将随着根本问题之解决,而得迎刃而解也。因此,吾人当注目于根本理念之转变,从此处下力即可正本清源,即可令教育起死回生,人才从而可以得而辈出,造就堂正优雅足以作为世界典范的新中国。
吾人以为教育当从偏失于人性之处,回归于人性本身,此即是一根本性的、系统性的教育改革之转向处。以此即能正本清源而使教育归于其位也。教育当定位为「开发人性的工程」,教育之本源与动力即在于「人性」也,此何有疑哉?往圣先贤可以为吾人作证也,东方西方概莫能外也。顺此道者,教育兴、民族兴!逆此道者,教育衰、民族衰!吾人在教育领域几十年,对教育的思考亦是几十年。吾人有此自信也。教育即是开发人性之工程,那么「人性」在教育的应用上,可用两方面来解析,一是「人性的全幅内容」,一是「人性的开展历程」。怎样的教育能够按人性开展的历程尽量的开发人性的全幅内容,则是国家应该采用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有关部门当以民族与国家之未来,当以时代之责任感而担当之!教育乃是全民族之事,非个人之事,亦非个人所能尽其全蕴,但其并不以此即可取消个人之责任与排斥个人之努力。我个人出于对教育问题的长久思考,亦出于对于民族与国家的忧患意识,并未将此思此想悬置于玄想,而是将之付之于教育实践。吾人将基于人性之教育理念,用教育学之科学方法,设计出读经教育之构想与方案,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充实与完善,最终成为完善的、成体系的读经教育。吾人不必奢望中国国家教育部,即刻即能完全采信与推行,但吾人寄希望中国国家教育部能够对之进行研究与参考,如有取材之处,请尽取之!吾人急切希望教育兴、人材出、民族强、国家盛!此心此感,贵教育部当不以拒绝也!
我多年来在海峡两岸及全世界华侨社会推广的「儿童读经教育」──让儿童诵读人类最有价值的经典文章──即是依据此人性的两个面向而设计。广大的实验证明其简单易行而成效深远,把这一项简单的教育工作做好了,几乎可以解决中国当前所有的教育问题,今此提供给政府,作为教育改革的参考。
其基本理念:
注重早教育的奠基功能,从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给予中外高度语文的教育(经典诵读教育,简称「读经」)一方面可带动中外低度语文(白话文、会话)能力,由于语文能力的大幅增长,又可作为其它科目学习的基础,令各种功课的学习变得简单容易而兴致高昂。另一方面由于中外经典的熏陶,自然增进国民的中外文化素质,从而培养出有识见有胸襟有操守有品德并深具爱民族爱国家情操之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之人才。
其细目分述:
1、依据政府「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之基本文化方向,首先认定各民族文化的兼容性,提出「全盘化西论」:
亦即认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理性的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智慧遗产,凡是有理性的知识分子都应对之尊重,尽心学习,求其存续。并且相信文化与文化之间可以融会贯通,可以互相成全。每一民族最少应尽自我文化的传承之责,先以自我文化陶育出自我生命的深度,进一步才足以谈吸收与开创新一代的文化。所以中国人此时应效法古人吸收印度文化的气魄,全盘「化西」。
「化西」,不同于「西化」。「西化」是忘了自己,把自己变成西方;「化西」是健全自己,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西方「消化」进来,充实自我的生命内蕴。「西化」,只是不负责任的奴性的依附,「化西」是自我作主的勇敢的承担。
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定位在中西文化的融通互利的追求上。以造福民族后世,并贡献于全人类。
2、认定经典在文化传承上的重大意义: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重要特色是发自人性,超越时空。不管要承继自我传统,或要吸收外来文化,其简捷的进路,便是直接从各民族的「经典之作」中,去汲取其民族的文化源头活水。尤其中国的经典名著,不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都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与优雅高尚的情怀,读中国经典,当有助于开拓一个人的心胸志趣,培养一个人的敦厚好学精神。
此外,中国人若想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最好也要从西方经典作品之研读入手。
3、认定文言与白话的兼容性,而且认定「文言文」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功能有其不可替代性:
「文言」本来就是从「白话」提炼出来的,而且文言文乃是白话文的基础。过去乃至近代之文章家思想家,如胡适、徐志摩、鲁迅、老舍、钱锺书、沈从文诸名家,皆是文言与白话兼擅,而且先有文言之厚度才造成白话之功底,所以白话文不应与文言文形成对立。何况举凡经、史、子、集,一切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之文献,几乎都是文言文。如果不能读文言文,就几乎等于不能读中国书。而不能读中国书,几乎等于不能了解中国文化。
近代以来的中国人,老中青三代,经过偏重白话文教育的结果,普遍欠缺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已然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严重断层。所以恢复国民对文言文的解读能力,是民族自我寻根的第一步。而要增长文言之能力,「经典」正是最佳的教材,因为「经典」本身就是最醇正的文言文范本。除此之外,经典又是人文理想的荟萃,并且是民族智慧的源头,因此,「读经教育」将同时具有增进语文能力、培育人文教养、契接民族智能的三种功能。
4、认定「文言文」之易教易学性:
虽然心理学家对人类「如何学得语文」的详细过程,犹未完全明白。但人类一直都从出生开始,自然而然地在做复杂的语文学习。此种天生的强大能力,心理学家特称之为「语言天赋」。而此种「天赋」能力,以婴儿最为强大,随年龄之增长而递减,至十三岁则几乎丧失,此时若要增进语文能力,必须痛苦而艰难地学习。
依照客观的经验,吾人皆知:有关「语」的部份,大体而言,三岁之内即可学会任何母语;如有适当环境,六岁之内可以学会多种语言。而有关「文」的部份,包括文字的认识和书面语言的学习,亦应在三至十三岁之间奠定一生的根基。零岁至十三岁,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期」。只要不错过这一教学的适当时机,高度的语文能力,是很自然且很容易的可以培养出来的。
有关语文的学习,最重要法则的是多接触多熟习。由大量长久的接触中,自然培养出语文的亲和力与敏感度。中国人学习中国的文言文,本是很容易的。千古如斯,无劳举证。
5、认定儿童是「读经」最适当的年龄:
如上所言,因为语言的学习是愈早愈好,文化的熏陶也愈早愈有其潜移默化之功。所以及早让儿童接触涵义丰富的「经典」之作,对其一生的文学素养的蕴酿,及人格智慧的陶育,意义重大且深远。因此,当前在海内外许多家庭中,体制外的零星的「读经」教育,多以儿童为主。
据大略之估计,当前海内外,包括祖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欧澳美加华人社会,已有数千万儿童接受「读经」教育,成效之良好,往往出乎家长及老师之意料。
6、认定「儿童读经教育」教法的简易可行性:
基于对儿童心理的确实认识,为顺应儿童学习的天性,「儿童读经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只求熟读,不必求懂」。老师只是依照文句,教他「读」;儿童也只是「跟着读」、「反复读」。如此,老师便很容易「教」,儿童也很容易「学」。不论「教」的人、「学」的人,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有所长进,「教学相长」其乐无穷。
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各有其成熟时机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幼童的心智特色善于直觉、记忆,而不善于思辨、理解,故此时应让他多记诵有深度的文化素材,待其长大,因酝酿日久,人生经验逐渐丰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时,即可触类旁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儿童本是乐于念诵乐于反复的,尤其是团体的朗诵,抑扬顿挫、琅琅书声,与唱儿歌无异,学习是愉快的。而反复多次,即能背诵,会背诵时,更是「乐之不疲」。若常加复习,至于终身不忘,将成为一生的文化资产。
7、认定「读经」的「潜能开发」功效:
从教学方法上看,反复诵读,可以提升儿童的专注力,反复而熟习,可以提升儿童的记忆力。专注力与记忆力,可以说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从教学内容上看,任何语文都是复杂的系统,高度语文尤其艰深难解,但儿童具有强大的语文学习天赋,其可解处可以立速溶入生活之中;其不可解处,也在默默中寻求理解(语文学习的「冒险理论」),是活络头脑的最佳训练(只要不强求其理解,艰难的教材便不会造成学习压力,反而可以成为使心智更上一层的无形助力)。
高程度的语文学习,不仅立即提升语文能力,其影响所及,将带动全体心智之发育。短期之内(约一至二个月),即可发现儿童各种学习能力,尤其是数理思考能力,也都跟着增长起来,令人有「忽然聪明起来」的感觉。以致教师或家长以极少的气力,让儿童达成超越一般功课的成果。所以,纵使学校课业不曾减少,而儿童的学习压力,亦因感觉功课容易而相对减少。
所谓「潜能开发」,于「读经教育」中,最易证实。若要「课业减负」,实施「读经教育」,正是真正无害的减压良方。
8、认定「读经」的「品德教育」功能:
教育学家都知道,所谓「道德」、「品行」、「性情」「气质」……等等人格成素,原是很难「教」的,至少是不能用一般的知识教育的方式来教的。这种有关「德性」的成长,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出来的。
固然,最好是有人可以供给榜样,现身来做「身教」。不过,一般的家长老师,是不足以完全担当此种重任的。而「读经教育」所采用的教材,往往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及早让儿童琅琅上口,濡染于心,等于「把圣贤请到家里当家教」,是一种极见功效的德性熏陶教育。
要培育「有理想、有爱心、有品格、有担当」的二十一世纪新社会主义的中国人,请以「读经教育」札下根基。
9、认定「读经教育」观念的可拓展性:
依照「读经教育」的基本理念,在不增加教学负担之情况下,可以方便地拓展至其它邻近相关的教学项目,而与之相辅相成。其最明显者,有以下五项:
(1)、「音乐读经」:即建议儿童(最好自婴儿开始),多听古今中外的古典音乐,以丰富的乐音,刺激儿童脑部细胞突触的生长;以和谐的旋律,陶冶儿童优雅的心灵。
(2)、「美术读经」:即建议儿童(最好自婴儿开始),多看古今中外经典性的画作、雕塑、建筑、风景等图片,以默默培养其高度的美术鉴赏能力。
(3)、「外语读经」、「外文读经」:外语外文的学习,当然最好在环境中习得,但对广大的国民来说,这只是奢望。吾人既知儿童的听力好、模仿力强、记忆力强,是语文学习的大好时机。故尝试为广大儿童设计一外语外文学习的方便之路,即:
建议儿童(最好自婴儿开始),多听多读经典性的外语或外文(经典性著作),反复反复,及至于熟记背诵,此法可弥补环境的不足,让一大部份的人轻易成为外语外文高手,其程度甚至超越外国人。譬如英语英文之学程,既是国家教育政策,则从小让儿童熟读英语句型,熟背英文经典短文,不花大钱、不需要请老师(磁带教学),是既简便又有效的教育方式。
依照近年实验成果,儿童每天一二十分钟,不过三两年,已于无压力之情况,熟读千句英语句型,熟背百篇英文经典短文,则其英语英文及西方文化程度,已然奠立一生之基础(纵使现在不是很懂,而其发音及文法词汇之根基已深,长大之后,遇弱则弱,遇强则强)。
至于世界上其它语文之学习,莫不可以此法进行之,则将来我国之外语人才,不可胜用。而且以「熟习经典」之方式教育,其所吸收者,皆是该文化中之精华,于人类文明之对话,将有更大之同情及涵容能力。
(4)、大量识字与博览群书:由于「读经」时之大量文字接触,「识字量」之增加,是「读经教育」最浅显立见的功效(尤以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效果最好)。识字量足够,即可鼓励提早阅读,培养儿童好学、自学的能力。
吾人所强调的阅读教学,因参用了「读经」观念,故教学简易且功效良好。亦即「只管鼓励儿童多阅读,而不必急着问他懂不懂」。吾人认为阅读教育应是「不管懂不懂,只要让他一本读完再一本,多读了,自然会懂」;而不是「只读一本,就要懂得透彻,然后才可再读一本」。前者顺应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轻松愉快的事,读得多就懂得多;后者残害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辛苦的事,读得少,懂得的也少,乃至厌恶读书、胃口尽倒。
依近年的小规模实验,儿童经过此种阅读教育后,愈读愈快、愈懂愈多,手不释卷,乐在其中。平圴每年每人读书五百本以上。不需家长特意考问,不需老师辛苦批改。家长老师只要无限量的提供书籍,两三年后,儿童之知识量远远超过家长及老师,一生的知见才华、读书好学的习惯,遂由此养成。
乙:分项建议
依照以上的说明,「读经」教育的理论与成效,可以应用到其它各种议题上,而使当今中国大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得以有一个可行之解决方案或寻得一个解决的参考,从而可使国家人才辈出,解决国家对于人材之需求。北京有朋友誉为「一招救国」,举例而言:
1、改革开放30年教育的成就和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验;
建言:自从五四以来,海峡两岸的教育从理论到实务,一直都是模仿西方,其实乏善可陈。吾人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信念,应在于如何回归人性,而非一味跟随西方。
2、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对我们的启示;
建言:西方世界的科技教育百年来有相当大的成就,但文化和品德教育则日渐败坏。这对教育正要起飞的中国,应有重大的警惕作用。我们应走我们的路,不要人云亦云了。
我们的路,即是重新反省人性,回归人性。如西方科学教育有成,是因为注重「科学精神」的启发,吾人当切实学习。而不是从小到大只重「数理解题技术」的训练。中国的科学教育不要再迷失于「奥数比赛」的成绩,也不要误以为「中学科学教育成效」在世界各国的评比绩优,即可「科学救国」。科学教育首要的目的是开启国民思考的能力与兴趣,其次是培养科学家。要让国民会思考,只要降低学校的科学课程程度,以符合人性的发展,立即可以做到。一味的用太深的科学教材,倒尽了学生的思考胃口,是使国民不能「独立思考」的最大因素。又,各科学先进国家都有一套「科学天才」的培养模式,中国孩子多,其中必有资优者,但没有一套成全的办法,令其埋没,实在可惜。总之,科学教育应学欧美,即:第一,让普遍的学生只学他们学得懂的而日常有用的教材,如果学得太多,超过能力,学生毫无热情,正好不能「超英赶美」。第二,对资优的学生要有特别培养的机制。
此外,西方民族对于人生智慧的教育,则不见得比中国五千年文化高,而且文化不同于科学,教导文化的方式,应不同于教导科学的方式。西方,尤其近代的美国人用教科学的方式教语文教文化,文化和品德教育的失败,病根在于语文教育的失败,尤其是美国的国民语文程度和社会人心,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中国人何必亦步亦趋?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建言:中国崛起,即将成为世界之领导,已是有目共睹的趋势。所以不论在任何方面,皆应有更为广大的胸襟以作世界之表率。故可不必再言什么「特色」什么「主义」,而乃是基于人性之本然。应继则继,应新则新,应向外学则向外学,应自己创则自己创。只有「人性主义」、只有「人类特色」,乃能面对世界之新局。当然,如果「社会主义」是真理,则「人性主义」所完成之体系,亦必等同于「社会主义」体系,不必另标「社会主义」之名以自我偏居于一隅,而引起世界的疑虑戒心(如美国杭丁顿之中国威胁论)。
4、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与战略目标;
建言:要中国自己出教育家,有教育的新见解新理论,不是只有抄袭西方,生搬硬套。如总说所言,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是「人性的全面性」和「人性的发展性」。战略目标则是「顺乎天、应乎人」,以作育人才,以服务于全人类。亦即从人性的根源上思考出一条千秋万世之道:「该怎么做,就怎么作」。从理而行,必能作世界表率。
5、素质教育基本目标与实施途径;
建言:「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国人皆浑然不知为何物。其实,所谓素质教育,即是符合人性开发人性的教育。其基本目标,即是希望透过教育的实践,让「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都在心灵中得到融合与会通,让国民的「学问与智慧、科技与品德」能力得到尽情的开启。
其实施途径,如上总言所说──参酌加入「读经」课程,是唯一可行之道。
6、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建言:学生品德素质日益低落,常推给社会诱惑之多,此乃教育界不负责任的借口。实则品德教育有品德教育的特质,「品德」是不能用「知识传授」的方法教的,必须在「文化氛围」中作长期的陶养。「读经」正是使国民长期接触圣贤之教,日益浸润,以资内化最简便而有效的方式。
7、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建言: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地说,在于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各尽其性。无论贤愚智不肖,通过「读经」,其心智皆可以得到自我最高度的开发。特殊地说,「读经教育」也是造就资优天才的良方,几乎可以说:读经的孩子都会变成天才。
中小学生的「功课减压」是教育部门多年来的政策,而一直减不下来,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在于政府没有妥善的倡导,教师与家长对教育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其二在于没有良好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故其解决方案有二:第一,政府宜做长期而诚恳的倡导,令国民渐渐认识教育的本质,是在于「尽情地」完成每个人人性的开发,学成高尚的品格和实在的能力,而不是应试的成绩和名校的证书。第二,加强「读经」的教育,迅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如此则对于当前的功课,感觉轻松有味。
8、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
建言:如总论所言,实施素质教育最好的政策及制度,在于将「读经」适量地溶入体制课程之内,以提升其语文程度、以涵养其文化心灵。藉语文教育带动所有功课的学习能力,使知识和品德两方面的教育同时完成,让人性得到适时而全面的发展。
9、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
建言:所谓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不论六年或九年,须知人类的语文能力发展关键在于儿童期,而众所周知,「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所以,最好在小学时,打下良好的语文根基。做到让一个小学毕业生具备有阅读「经史子集」的能力,方能建立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底子。从语文能力之培养中,自然带动思考力的提升,对于数理化的学习,亦有直接的帮助。
10、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建言;在国家经济力未达一定水平之前,冒然进行高中普及教育,有其现实上的困难。且教育的艺术,在于发明精到的教育理念,以精简的时间和精力,达成高度的教育效果,而不在于教育年限的的延长。如果没有精到的教育理念,按照当前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读高中的人数再多,对整个国民的素质,未必能有实质的提升。台湾的大学设立浮滥,以致人人都能读大学,然而国民智慧不仅未见提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可为借鉴。
11、学前教育发展;
建言:「学前」一词,其实是由于教育观念错乱所产生。因为西方人近百年来把教育只定位在「知识教育」,所以以六岁为「入学」的标准,六岁以前,国家是放任的,故称为「学前」。殊不知人的一生,受教能力最强,对终身有最大影响的时机,正是在六岁之前。古人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吾人建议国家要注重胎幼儿、婴儿、乃至胎儿的教育。教育从早做起,简易而有效。做好了「学前教育」,可以大量解消当前教育的困扰。从多年广大的实践中,证实加入「读经」的教育,能让学前教育达成极大的效果。例如:幼儿园毕业的学生,平均可以背诵三至五万字的经典文章,可以顺便指认两千五百个以上的汉字,可以自行阅读小学六年级的书。一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及文化教养即此自然养成。这种经典教育,如果从胎儿婴儿做起,效应更大,甚至可以有「巧夺造化」之功。故吾人以为:那一个民族先实施早教,那一个民族在三五十年之后,即可领导世界。
12、特殊教育发展;
特殊教育有两大块,一为残障,一为资优,不宜偏废。
长时间大量的「读经教育」实践,已证实对「智能障碍」──诸如多动症、感统不良,脑性麻痹、语言障碍、阅读障碍、自闭症、中度智障、蒙古症、颠癎症、甚至对于青少年犯罪,等,──有相当程度或完全的治愈作用。例证确凿,此点请政府当局,务必关注!
13、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民工子女教育;
建言:城乡差距,世界各国都没有善解之道,中国偏远农村的教育资源之不足与教育成效之低落,尤成为中国政府善政的大缺口。若要政府投注大量资金与人力,恐非当前政府能力之所及,且若真能如愿改善硬件设施与教师人力,教育成效亦未必有相对的成长。
吾人认为:如能在农村推展「大量读经教育」,一来不必增加设备,二来不必精选师资,只要有人带着「诵读」:一本论语、一本学庸、一本老庄、一本易经、一本诗经的背诵,即可抵六年乃至九年都市教育的成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是国家资源尚未齐备时,最好的拉近城乡教育差距的切实有效之法。
14、职业教育发展;
15、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与培养模式改革;
16、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
17、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建言,犹如要建高楼,需深挖地基。欲提高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其方固然良多,但最为重要的是要打好根基:其向学热诚、思考能力、性情志气等根基,是在小学时期就要完成的──大量读经,乃奠基之方。
18、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建言:「中考」「高考」,可以不限年龄免学历报考,这是放给天下人才的一条活路,于此松绑,我本人极为赞叹!台湾现在还做不到这点,台湾教育部门认为:「一定要从体制出来」才有读书进修的能力。今进一步建议:开放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资格,只考其是否有研究潜能,不论其年龄与学位证书,还天下于天下,天下必有才人出。
19、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20、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建言:如中国古时之「考状元」,只考「程度」,不在考前验其「学历」和「年龄」。
21、发展继续教育;
建言:「学习」,本来是人类的天性,但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开发,反而受到长期的压制,则此天性亦将萎缩。许多国民离开学校即不读书,有了职业即不学习,追其原因,学校的「应试」,是继续学习的最大杀手。自我学习的习惯,应在小时自然养成,吾人十余年来的实证观察,小时读经的孩子因为语文能力强化,大多「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可以预测将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22、继续教育的制度政策保障;
如能让儿童接受相当的读经教育,大幅度提升其语文能力,感受到读书学习的愉悦,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则不必政府的提倡,即能自我终身学习,此之谓「务本」。那一个国家由政府提倡终身学习,即可推知那个国家的教育从根上失败了。
23、促进教育公平;
24、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25、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26、教育体制改革;
27、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28、民办教育发展;
建言:积极开放民间办学。在此多元化时代,国家需要多元人才,宜开放兴学管道,鼓励民间办学。尤其传统「私塾」和「书院」,是培养高度文化人才的教育模式,宜以大力扶持之,使有相当程度的复兴。这种纯民间办学,所传授者,都是本民族及其它民族的文化智慧。要复兴中华民族,先要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要吸收西洋,先要养成吸收西洋文化的能力。否则,百年以来的建国梦想,永难达成。私塾与书院,只要政府在观念及政策上放手松绑,不花费任何国家资源,而国家有高度文化人才可用,何乐而不为?
29、教育法制建设;
30、教育对外开放;
建言:如果中国教育的内容,像目前一样,只跟着西方走,则对外开放,谁愿意来?来了有何实质说明?故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主题,在于「中华文化」的传授。因为自从五四运动以来,经过将近一百年的「反中国文化」,当前中国极度缺乏对外输出文化的能力。此乃是全世界号称有数百所「孔子学院」,但只能教外国人学「汉语」,沦为「汉语补习班」,而不能教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原因。中华文化人才的极度缺乏,是近代中国人的耻辱,要雪此耻辱,唯有从现在起,提倡「读经教育」,不但中国人自己读经,如果外国人来中国求学,也直接教他读经,一方面很快感受高度文化氛围,一方面也加速「汉语学习」的功效。直接教外国人「中华经典」,将是最受外国人欢迎的课程,也是中国以软势力变化西方心灵的最佳战略。
31、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建言:教育之成败,最主要不在教师队伍之坚强与否,而在于「教育理念」之合理与否。教育理念带动教材的选取与教法的应用。如果理念偏差,教材与教法不合人性,则有再强大的教师群,依然达不到应有的成效,甚至教师队伍愈强,对人性的摧残愈大。
尤其农村的教师队伍,基本问题更加严重,如何解决,请参看本文第十三条的建言。
32、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33、教育家办学与教师教育创新;
建言:当前民间「办学资质」的审核办法,都是「资本主义」,甚至「政治门缝」下的产物──要有很多钱,而且要与政府部门有相当关系,才能顺利申请到办学「资质」──要一个教育家又有很多钱又有广大的人脉神通,是不多见的。所以,要教育家办学,先要改革「办学资质审核办法」及「审核机构的心态」。
最好是打破「义务教育」的垄断制度,完全开放民间办学,如古时之私塾,散在民间。当然,上体制学校的人还是占最大多数,若有极少数不愿让孩子上体制学校的家庭,则政府宜把「教育权」还给父母,让父母作主。当今的父母,已不是五六十年前的「无知的乡巴佬」,父母自会照顾他的子女,自会慎选教育模式,给予最理想的教育。政府不费任何力量,收民间的力量为政府所用。乃是最聪明又最合乎人性的策略,相信百姓的能力,尊重国民的选择,这也是世界教育发展迟早到来的事,「义务教育」是近三百年西方人发明的的东西,不是天经地义的,时过则境迁,世异则备变,愿我中国率先世界领导风潮。
34、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35、教育信息化建设;
36、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丙:结语
书生恳恳,不为他求,深感民族的复兴,必先民族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之道,系于教育的改革成功,教育改革成功之关键,在于教育典范的选取。
本人建议的特色,不在枝枝节节的讨论,在于从根上救起。以「读经教育」为主轴,从小建立学问和品德的根基,简单易行,成效深远。这已是一套成熟的教育新典范,非三言两语所可完全表示。若一时不能取信,敬请先做试点,若真有可行性与高效性,再推及全国。兹附上本人及推广读经简历,并一本手册与一场演讲光盘,敬请参考。
因本人所提供之教育理论与实务,与百年来全世界及中国教育主流差距甚大,一时言之不尽,亦难取信于人。若初步认为本人之建言有可采之处,且有进一步深入探讨之必要,吾愿接受征召,亲自到贵部详细说明。中华民族之兴起,领导人类开创文明而和谐的世界,在此一举,敬祈勿忽是幸!延伸阅读:
http://www.xiexiebang.com.tw/財團法人臺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http://bbs.gsr.org.tw/cgi-bin/leobbs.cgi全球读经教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