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暴力冲突的宏观理论(含5篇)

时间:2019-05-14 20:1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七章 暴力冲突的宏观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七章 暴力冲突的宏观理论》。

第一篇:第七章 暴力冲突的宏观理论

第七章暴力冲突的宏观理论:国际战争

郁冰

在这一章,我们转向战争的宏观层次分析,即在社会层次、民族国家层次和全球体系层次上分析。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应该对战争和国际战争的定义、以及哪些因素影响着战争1的发生、战争发生的原因、战争的发生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以及我们在研究战争时要用到什么样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这些问题,将会在接下来的讲课中一一的为大家讲解。前言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冲突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1、多数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冲突是一种与团体存在相伴生的正常现象。

2、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冲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机能失调的甚至是反常的情况。

3、帕森斯派:更关注于社会秩序,认为冲突时一种会带来破坏并导致机能失调的疾病。

4、大多数的社会学家和美国社会学家:认为冲突可以用来实现积极的社会目标,有时候暴力冲突甚至被看做是一种解决社会内部和社会之间争端的有效途径。

5、冲突功能论:冲突不仅可以整合群体,有助于建立群体认同,明确群体界限,有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的关系

1、社会冲突理论中的一个最为持久却难以证实的假设,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表达:(1)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呈反向变化;(2)国家内部团结与卷入外部战争成正相关关系。

2、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的理论:与上述大概一致。

3、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统治精英之间的权力转移的不确定性会使更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和政治人物执掌权力,从而更可能爆发战争。

4、克莱德·克拉克洪:战争是一种调整性反应

5、研究原始部落的学者:一旦社会的内部冲突转换为仇外心理以促进社会融合,现代化与和平会导致社会分裂。

6、格奥尔格·西梅尔:对一个备受内部对抗折磨的国家来讲,有时对外战争是战胜内部对抗的最后一次机会,否则这个国家将不断地分裂下去。

7、杰弗里·布莱纳:反对“战争替罪羊理论”,忽视了两个重要的事实。

总之,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互相影响,要想建立一个简单且普遍适用的相关关系并不容易,试图在内部和外部冲突行为之间建立相关关系,一定不能忽略诸如一致程度这样至关重要的变量。在北约因科索沃问题与南斯拉夫发生冲突中可以看出,它们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逆向关系理论有一定的可行性,不过还需要进一步提炼,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

原始社会与其他社会的启示

我们并不能对原始氏族是否好战做一个单一的概括性结论,因为他们并没有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生直接的接触和交往。而发生战争最充分的理由是领土相邻引起的冲突。原始社会和现代文明有着相似的经历:战争和和平会交替出现。

1、安德鲁·沃伊达:战争作为一个调节因素,发挥着四种不同的作用。

2、托夫勒夫妇:冲突可以与那些周期性改变社会的变革联系起来,并解释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的冲突使得世界权力的中心从奥斯曼帝国转移到欧洲和北美的工业化社会。在第三次浪潮中,由于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三级结构的形成,使得冲突可能加剧。社会理论家们的其他认识

在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一些社会冲突的假设和理论

1、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大规模的冲突和战争源于社会结构和环境,而不是生理冲动和心理状态。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对于战争的作用,与戴维·比德内有不同意见,前者认为战争没有任何意义,后者认为战争可以推动文化变革,并带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

2、分析国家行为时,社会科学不应忽视文化这个干预变量。

3、社会的基本观念和价值不会轻易或急剧发生变化,“急事缓办”。

4、对“民族特性”的争辩。

5、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怀疑政治心理学或历史心理学,他们在解释冲突过程中关键人物的决策,更倾向于社会因素而不是心理因素。

6、民族优越感是一种普遍现象。

7、文化模式的持久性并不意味着在一段时期内国家的行为不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8、一些科技的发明因国家军事的需要而获得最初的推动力。

9、人类间的差异或相似都会导致激烈的冲突和各方的信仰体系越接近,它们之间的冲突可能越激烈。

10、随着冲突的发展,冲突双方的沟通日益减少,而各自内部的沟通则逐渐加强。

革命和战争

1、马克·哈戈皮安对革命的定义: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一个或多个传统的阶层化体系发生的尖锐而长期的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社会精英有目的地利用加强政治权力和诉诸暴力的手段来废除或改革上述的一个或多个体系。

2、注意区分真正的政治革命

3、革命经常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战争发生关系,革命对国际体系常常具有重要意思并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它体现了国内政治和对外政治之间的关系。

4、斯蒂芬·沃尔特:

(1)通过研究革命变革的国际影响可以清楚地比较出在系统层次上和单位层次上解释国家行为的优缺点。其次研究革命国家的对外政策,可以揭示系统力量是如何改变革命行为的,可以揭示单位层次的因素是如何改变系统对国家行为的常规限制的影响。(2)对三个流行解释的批驳

(3)不认同肯尼思·沃尔兹的均势理论,认为国家不会仅仅因为均势发生变化就急于发动战争,它们一定是预期到了发动战争会使他们更加安全。赞同威胁平衡理论,威胁是由进攻实力与意图两者决定的。

5、哈维·斯塔尔:认为在现实框架内是能解释革命和战争之间的关系,质疑了肯尼思·沃尔兹现实主义的假设,但他似乎在本质上是赞同沃尔特的观点的。主要结论:政府需要资源来维持生存,并要在面对内部反对和外部威胁的时候保持活力;领袖要设法从国内或国外获取所需的资源;因此他们必须参与一个双层博弈:一层是对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进行评估;另一层是对内部防御能力和外部防御能力进行评估;革命也会对力量的增长或消退的速度产生重大的影响,但这一现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内战和低烈度冲突的国际化

1、内战:几乎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因国内革命招致外部强国干涉的事例,而起义者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地点,比如在有革命活动历史或革命精神的地区建立根据地等等。而在一些革命或叛乱中,都会有国外强大势力介入的表现,使得国内冲突卷入了世界政治的漩涡。而在超级大国的对峙期间,新闻机构对每一次冲突的报道实际上都低烈度冲突:低烈度冲突:低烈度冲突:低烈度冲突:变成了国际关系对抗的一部分。由于国际支持与援助,使得各个国家内部的内战极大的影响了国际形势,已使得一些冲突国际化。低烈度冲突和内战在这一点有着相似之处。

2、在不同案例中,内外部因素发挥作用的程度也不同。

3、着重研究外部因素,并以苏联及其盟友和代理人在面对外国政府对冲突的支持使起义和恐怖行动升级时采取的战略和战术进行研究。

4、研究者把苏联提高对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支持的水平和扩大支持的范围归结为五因素。一些学者专注于苏联及其盟国和代理人在援助革命起义和恐怖行动是所用的特殊政治和军事手段,而另一些学者研究苏联集团是如何运用宣传、心理攻势和政治战等技巧的。

5、关于低烈度冲突如何界定的研究。

6、各种非政府行为体采取低烈度冲突策略所带来的后果。

7、冷战后的低烈度冲突依然具有国际关联性。

政治科学与战争原因

1、民主和平论:认为战争只有一个原因,也只有一个万能解决方法。

2、昆西·赖特:强调战争原因具有复合性,建立了一个包括四个要素的战争起源模型。

3、克莱德·伊格尔顿:战争的功能和战争的徒劳无益。

4、迈克尔·霍尔德对于著名现实主义者思想的总结。

5、以现代史知识为基础的传统政治科学为政府发动战争提出了19个原因。

6、发动战争都是有意识的,是审慎的选择,不会有不经决策而爆发的战争。一个1914年的危机不能支持可能爆发非有意核战争的理论。马克·特拉赫滕贝格承认连锁性动员计划机制存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科学的战争研究

1、无政府的真实含义

2、安全困境使得国家依靠自助来保卫自己,捍卫自己的利益。

3、罗伯特·利伯和托马斯·霍布斯对战争的悲观看法。

4、戴维·辛格:对威胁的感知,敌对国的实力和意图是要考虑的。

5、雷蒙德·加特霍夫:举出了常犯的四种错误

6、新范式:相互依赖使合作超越冲突 战争相关因素研究项目和战争的统计分析

1、戴维·辛格和梅尔文·斯莫尔对战争因素的研究

2、肯尼思·沃尔兹和约翰·瓦斯克斯对辛格和斯莫尔的研究的分歧

3、瓦斯克斯赞同赫德利·布尔对战争的定义

4、赖特对战争的定义

5、斯莫尔和辛格的发现

6、杰克·利维的发现

军备竞赛、同盟与战争

1、研究的问题:军备竞赛是升级为战争还是会通过威慑促进和平

2、格修斯、弗雷德里克·舒曼、汉斯·摩根索、迈克尔·华莱士对此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

3、莱维斯·弗莱伊·理查森的反应过程

4、对军备竞赛的不同定义

5、华莱士与伦道夫·西韦松、保罗·迪尔之间的争论

6、辛格和斯莫尔对同盟的形成是否能作为战争爆发的预警器,而且是可以信赖的预警器做了研究,但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7、杰克·利维和查尔斯·奥斯特罗姆、弗朗西斯·胡尔对此的研究

8、瓦斯克斯对此的研究,更偏爱华莱士的战争与极化之间的曲线关系

9、瓦斯克斯不认同对均势政策这种单一的因素解释

国家成长与国际暴力

1、从不同的角度对战争发生的原因进行阐述

2、典型代表舒克瑞和诺思的横向压力论

3、在此基础上,后人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和延续

权力差距与权力转移

这节主要关注权力的相对层次和权力关系变化的动力问题

1、人们感兴趣的两个问题

2、奥格斯基的理解:权力转移时,战争可能性有增大的风险

3、伊尼斯·克洛德的观点:平衡意味着任何一方都可能输或赢

4、迈克尔·沙利文的观点:两国越是旗鼓相当,越可能发生冲突

5、最具争议的问题:关于军备竞赛与战争升级之间的关系

6、奥根斯基的理论与摩根索等的理论在均势问题上的分歧

实力、风险、预期效用与战争可能性

1、不同学者对权力分配与战争可能性上的分歧

2、布伊诺·德·门斯奎塔的理论和预期效用理论

(1)假定:战争胜利的可能性与一个国家或国家同盟相对于其对手处于何种权力状况相关。领导人是接受风险还是规避风险与当时实际的权力分配无关,取得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几乎完全取决与相对实力

(2)分析对象:演绎了九种假设性的国际模型(3)方法:对三个因素共变进行研究

(4)结论:没有任何特定的权力分配能够称得上是和平或战争的预警器

3、瓦斯克斯基本同意门斯奎塔的理论,但对模型的某些判断提出质疑

4、困扰着运用统计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的社会科学家们的问题:现实世界中永远不可能像在头脑中那样把因变量与自变量彻底加以分离。

战争周期和长周期理论

1、关键问题:国际体系之中是否存在战争—和平的周期?

2、加斯顿·布图尔和雅克·埃克尔:战争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相关

3、乔治·莫德尔斯基和威廉·汤普森:长周期理论模型(1)全球化战争的定义(2)四个典型的阶段(3)研究方法:接近于吉尔平的霸权战争理论和沃勒斯坦的新马克思主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模型

(4)结论:国际体系并不总是处于无政府状态。整个周期中,全球战争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世界领导者会支配着一个单级体系—所有体系中最稳定的体系。但这种体系不会持久下去,而会让位于两极体系,并最终让位于多级(分散的)体系(最不稳定的体系)。

(5)周期循环模式:单极—多极—战争—单极—多极—战争

4、查尔斯·多兰的权力周期理论:集中研究民族国家的权力周期,及其作为国家政治潜在动力所发挥的作用

5、对于战争的长周期的争论不断

民主、战争和和平

1、民主和平论:民主与国际关系的和平相联系,民主国家之间很少交战(康德)

2、摩根和坎贝尔对决策的约束研究

3、民主和平论的怀疑者:克里斯托弗·莱恩和戴维·施皮罗,前者认为民主和平论的因果逻辑只有很小的解释力,后者认为民主国家之间没有爆发战争的事实,并不能成为肯定该理论的原因,除非我们能够证明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也很少发生战争

4、民主和平论的支持者:毛兹和拉西特、斯宾塞·沃特,虽然不能说民主国家比非民主国家的冲突倾向更弱,但民主国家不会相互开战。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的冲突则由非民主国家的规范支配,因为非民主国家更倾向与利用民主国家的温和天性强行解决冲突。

结论

非民主国家的政治体系是自上而下的,而民主国家的政治体系则是自下而上的。即使我们承认统计数据证明了民主国家在过去半世纪没有彼此开战,人们对这种趋势能否在21世纪里继续维持下去有所怀疑也是合理的。

在战争爆发的相关因素中,理论家们已经辨认出大量的相关关系。但相关与原因之间是有区别的。这些相关关系无法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任何特定战争的爆发,而这种战争的原因通常是多重的。

第二篇:社区冲突理论

长期以来,社会学者对社会冲突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整个社会,至1957年,美国学者J.S.科尔曼发表《社区冲突》一书,开始在地方社区范围内研究社会冲突。

科尔曼认为,社区冲突的根源有 3个方面:①经济争端;②政治争端;③价值观的冲突。在某些社区里,这三方面的争端可能会重新激起群体间已暂息但却是根深蒂固的对立意识。在这种场合下,争端更可能导致冲突。他强调指出,导致社区冲突的各种事件会互相强化,在冲突之初就必须制止这种恶性循环。

继科尔曼之后,美国学者W.A.葛木森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了新英格兰18个社区的54起争端,他将这些冲突逐一区分为积怨的冲突和常规的冲突。积怨的冲突的特点是不择手段,常规的冲突则使用的是公认的政治表达手段。他发现,积怨的冲突与政治上的不稳定密切相关,积怨社区里对立者之间认识的程度一般都比常规社区的低得多。他由此断言:①政治上控制的转移会引起结构性的紧张而趋于积怨冲突;②社区整合程度低(即对立者之间认识程度低)会导致更多的积怨冲突。但许多常规社区是相当沉闷和停滞的,而淤积怨社区则属于最有生机的社区之列,它们具备促进社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其后,美国学者桑德斯把社区权力结构的研究也置于社区冲突的研究范围之内。他在《社区》(1975)一书中提出,任何一个社区的冲突都包括以下3个要素:对立的关系、不同的权力分配以及社区居民的某种激烈的情绪。社区的冲突,则因对立关系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他还把社区变迁与社区冲突联系起来,提出要了解社区变迁,就必须了解社区冲突。

第三篇:渠道冲突理论综述

渠道冲突理论及窜货现象对策分析

唐江波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摘要:本文先回顾了渠道冲突的定义,提出了渠道冲突的几种类型,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重点阐述了渠道冲突中的典型冲突—窜货现象,在此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渠道冲突;窜货现象;应对策略

引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渠道成员内都在打产品战,价格战,促销战,随着竞争的加剧,各大厂商正逐步将重点倾向最后一个p,即打渠道战。但在渠道中难免会碰上渠道之间的冲突,渠道冲突不可避免,只能去预防,可见渠道冲突的应对是如此的重要。

1.渠道冲突的定义

Etgar(1979)认为渠道冲突是指:一个渠道成员正在阻挠或者干扰另一个渠道成员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有效运作;或一个渠道成员正在从事某种会伤害、威胁另一个渠道成员的利益,或者以损害另一个渠道成员的利益为代价而获取稀缺资源的活动。

Mack& Snyder 研究认为“冲突是一个渠道成员意识到其它渠道成员行为阻碍其目标达成的情形”。而Pondy指出:所谓冲突不仅限于行为上发生的抗拒、摩擦,而且包括思想上观念上的抵触,都可谓之冲突。

2.渠道冲突的类型

根据考察的角度不同,渠道冲突往往会有不同的分类,在此按照分销渠道的不同层次将渠道冲突分为以下三种。

2.1横向渠道冲突

渠道中同一层次的渠道成员发生的冲突,最常见的是渠道之间的窜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级经销商为了能够更有效的增加自己的销量,追逐经济利益,往往在满足自己所在区域销售的同时,选择跨区销售。这时候窜货现象就发生了。比如省级经销商与同一厂家的其他升级经销商窜货乱价,争夺下游客户,这样容易导致渠道价格混乱,破坏厂家所制定的渠道价格政策,导致渠道体系重创。2.2纵向渠道冲突

指经销商与渠道上游的厂商或者下游的客户(二级批发商或者零售商)之间的冲突。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在市场秩序维护和市场推广执行中,双方的责任

和利益失衡;与厂家在代理区域划分和销售政策等问题上发生冲突;在应收账款,配送服务和库存处理上与下游客户发生冲突。

2.3多渠道的冲突

这是在厂商建立了两条或者多条的渠道中出现的问题。该冲突发生在不同的渠道之间。比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以商铺都进行了在线销售,打破了传统分销的观念,进入在线营销。但是,在产品品类相同,并没有进行不同的细分市场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不一致,导致在线销售与传统分销发生冲突。

3.渠道冲突的原因分析

渠道成员之间冲突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标不相容,二是归属差异,三是对现实认知的差异。

3.1目标不相容

一般来说,渠道中的成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效率或者节省成本,愿意为渠道的整体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如何达到整体目标上,或者说在渠道的运作过程中,各个渠道成员都会有自己的主张和要求,渠道成员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就导致了渠道成员间个体目标不相容,从而冲突也在所难免。

解决这种因个体目标不同而产生冲突,最好就是能够设计出一份高效而且有效的合同。通过法律的作用来约束各方,统一和平衡各成员间的目标,并使各成员的行为符合彼此的目标要求。

3.2归属差异

归属差异是指渠道成员在有关目标顾客、销售区域、渠道功能分工和技术等等方面归属上存在的矛盾和差异,这些矛盾和差异如若处理不当,也会导致冲突的产生。

(1)目标顾客的归属差异和矛盾

目标顾客是渠道成员履行渠道角色功能和实现渠道目标最为关注的对象,拥有目标顾客意味着拥有销售机会,在渠道运作过程中,渠道成员往往会为了争夺目标顾客而发生冲突。

解决这种冲突的有效办法就是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将各渠道成员进入不同的细分市场。

(2)销售区域的归属差异和矛盾

销售区域的划分使渠道成员面临在销售同一品牌时所要碰到的竞争和冲

突,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渠道成员在经销制造商的品牌时能否获得足够的销售额和利润。同样的,公司的销售组织内部也面临着这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精确而又合理的划分销售区域以便让现有的销售商即使在品牌内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也有机会去发展自己。

(3)渠道分工的差异和矛盾

一些零售商试图将部分渠道功能和成本移交给供应商而达到精简的目的。比如在眼镜行业,一些公司就要求眼镜专卖店提供视力校准服务。渠道分工的差异和矛盾往往因为不符合公平原理而产生。

解决这方面的冲突的重要方法就是对渠道成员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并给与公平的待遇。

(4)技术的差异和矛盾

这里的“技术”不仅仅指硬件和软件的应用,还包括运用于投入、转化、产出的整个过程的技术(比如营销技术)。问题是渠道成员对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是不相同的。以营销技术为例,零售商和批发商注重的是如何经营,特别是渠道的后勤保障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制造商注重的是体现其营销导向的战略层面的行为,而对一些耗费精力的,琐碎的经营细节不大在意。这样,普遍存在于渠道成员之间的对营销战略、战术的理解,掌握能力上的巨大差异,就会产生渠道之间的冲突。

3.3对现实认知的差异

对现实认知的差异是指渠道成员之间对渠道中事件、状态和形势的看法存在分歧。渠道成员对现实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对现实事件当前状况的了解、对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测和进行抉择时对信息的掌握情况,对各种抉择后果的认知情况以及对目标与价值观念的理解等方面的差异。渠道成员的认知主要取决于先前的经验以及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对于现实认知产生的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和改善沟通。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对现实的了解和看法,以促进彼此的观点达成一致。

4.典型的渠道冲突——窜货问题的解决方案

窜货问题是横向渠道冲突的一种,也是该类型冲突的主要表现,下面就该问题的解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

4.1产品策略

(1)产品代码制。

产品代码制就是通过现代高速发展的通讯技术和电脑技术,在产品出库、流通到经销渠道等各个环节中,对编码进行销售区域,真假等信息的加载和记录,并通过技术手段,追踪产品上的编码,监控产品的流动,对窜货现象进行适时的监控。一旦出现了窜货的现象,产品的代码就能够很快的查出货源。这样一来,就会对一些有打算窜货的经销商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意识到一旦窜货就很容易被发现,不要因为一时的经济利益驱使而导致长远利益的丢失,从而减少了窜货现象的发生。

(2)产品包装区域差异化

产品包装区域差异化就是指在不同的销售区域设计不同的包装。一来可以满足各区域促销政策的需要,二来可以减少窜货现象的发生。通过对产品不同的外包装的识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窜货现象的发生。

4.2价格策略

(1)统一的价格

严格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制定出严格的全国统一零售价,消除窜货现象发生的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应该保证各层级经销商足够的利润空间,统一价格可以从根源上杜绝窜货现象的发生。众所周知,各地产品的价格在不同的销售区域由于跨区销售,厂商对各地的促销政策的不同导致价格不统一,为了清除窜货发生的物质基础,厂商很有必要实行统一的全国零售价,由于各地运输费用的不同,为避免各地区的经销商产品成本的不同,可以由厂商负责运输,并承担其费用。

(2)制定完善、公正的价格体系

紊乱不健全的价格体系是窜货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一些厂家在制定价格策略的时候,对不同级别的分销商零售商,根据其对产品的销售量进行不同程度的促销,这导致价格体系遭到破坏。企业制定价格时,应该将销售网络内部的经销商分为各种级别,并对各级别的经销商分别制定出厂价,批发价,团体批发价以及零售价等等,在确保销售网络内部成员都有足够的利润空间的前提下,根据经销商的出货对象,规定严格的价格,控制好每一个层级的利润空间,以防止某个环节出现窜货现象。

4.3渠道政策

(1)科学布局合理的销售区域。

窜货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产品市场在各个地区之间发育程度不一,市场饱和程度差异,以及经销商的经销能力等等不同。为此,应该合理划分销售区域,保持

在每一个区域之间经销商的密度合理,防止过度竞争,实行经销商区域专卖或者产品专卖保持经销体系的布局合理以及均衡。在此同时,还需要制定科学的销售计划,创造良好的销售环境,处理好供求关系。

(2)实行专营专卖制度,完善专营政策。

关键是法律手续的完备。厂商在制定专营政策的时候,要对夸区域销售作出明确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约束其行为,并使其形成法律效应。

4.4促销政策

(1)规范的奖励措施

奖励措施应当充分考虑合理的促销目标,适度的奖励措施,促销时间的控制,以及严格的兑奖制度和市场监控,确保整个促销活动在有控的范围之内进行。

(2)服务或者售后服务。

厂商可以通过服务套住最终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防止窜货。比如:空调只有在安装之后才能为顾客提供实用价值,一些复杂的家用电器系统要经过服务半径内的经销商才能够提供专业的服务,而窜货仅仅是产品的柳丁,并不能够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商品使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可以通过服务手段来控制区域间窜货现象的发生。

此外,厂商还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渠道系统,注重结果的考核以及严厉的处罚措施等等来减少窜货现象的发生。

结语:总之,厂商不能够消除渠道冲突,渠道冲突在整个销售的过程中随时可见,随处可见,厂商只能去想办法减少或者避免不应该发生的冲突,在此同时,应该对渠道冲突的发生做好预防,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Etgar sources and types of intrachannel conflict [J].Joumal of Retailing

1979,55:38-54

2.Louis W.Stern,Adel I.EL-Ansary, and Anne T.Coughlan,Marketing

Channels:Prentice Hall Inc.1996

3.卜妙金.分销渠道管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王颖,刘益.营销渠道冲突的认识与控制 [J].商业研究,2005(7):40-43

5.[美] 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牛海鹏等.销售通路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7.吴健安等.市场营销学.修订版.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8.菲利普.科特勒,洪瑞云,梁绍明,陈振忠.市场营销原理.亚洲版.郭国庆,成栋,王晓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9.庄贵军.权利、冲突与合作:西方的渠道行为理论[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01).10.张传忠,雷鸣.分销管理.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1.朱能志.窜货行为的主要原因分析和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09,(04).12.文渊,蒋咏燕.营销渠道冲突管理研究回顾[J].重庆与世界,2011,(01).13.郑锐洪.市场营销中的“窜货”行为及其治理[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5,(04).14.杨棱,高志春.分销渠道中窜货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北方经贸,2006,(11).15.霍媛媛,李敬银,李春宝.企业营销渠道冲突管理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9).16.林海峰.浅析当前市场营销渠道沟通模式的构建[J].知识经济,2011,(18).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工商管理系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课程编码:1111203 学分:3分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 适应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执笔人: 审订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宏观经济学》是经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是现代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总体结构、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不同学派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运行的基本趋势进行初步的分析。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所运用的基本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也了解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为学生将来的实践和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6学时)

本章为宏观经济学的导言,简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问题,讨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分析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本章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一些基本概念。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定义和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五个总量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2、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

3、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投资--储蓄恒等式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6学时)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只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被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本章介绍凯恩斯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讨论短期内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分析政府收支(财政)对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提出乘数原理。本章的内容,要求学生作为重点掌握。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消费函数;

2、均衡国民收入及其决定因素

3、财政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第一节投资与储蓄的相等

第二节消费函数

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四节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和乘数论 第五节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6学时)

现代市场经济中同时存在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强调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并非相互独立,货币对经济非中性,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本章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引进货币市场因素,讨论两个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情况下,总需求水平和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建立起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工具之一:IS—LM模型。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包括模型的推导)模型的基础之上,初步练习运用模型。

本章重点与难点:

1、投资需求函数;

2、IS曲线的含义和性质;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及 LM曲线的含义和性质;

4、IS—LM曲线的含义和性质。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

一、投资与利率;

二、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

三、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四、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第二节IS曲线

一、IS曲线及其推导;

二、IS曲线的斜率;

三、IS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

一、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二、货币需求动机;

三、流动偏好陷阱;

四、货币需求函数;

五、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LM曲线

一、LM曲线及其推导;

二、LM曲线的斜率;

三、LM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IS—LM分析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6学时)

宏观经济政策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进行总需求管理的两大基本经济政策,其理论基础是IS—LM模型,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并从实践方面讨论西方国家如何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考察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内容也是财政学和货币银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分析,掌握诸如政策目标、各种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了解各种经济政策的适用条件及其局限性。

本章重点及难点:

1、财政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分析;

2、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分析;

3、两种政策的配合使用;

4、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5、财政政策工具及其实施;

6、货币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7、各种经济政策的适用条件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影响;

二、财政政策效果和“挤出”效应;

三、西方国家财政的构成;

四、财政政策工具;

五、自动稳定器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六、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七、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第三节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含义及效果分析;

二、银行和存款创造;

三、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节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演变 第五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4学时)

价格水平同产量(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IS—LM模型假定价格水平是不变的,没有讨论价格水平同产量(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总需求(AD)—总供给(AS)模型则取消了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着重说明价格水平和产量(收入)水平的决定。AD—AS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解宏观经济学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基础。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包括模型的推导)模型的基础之上,初步练习运用模型。

本章重点及难点:

1、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及其推导;

2、总供给函数和总供给曲线、长短期的区别AD—AS模型及其政策含义。

第一节总需求函数及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一、宏观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

二、劳动市场均衡理论 第三节长期总供给曲线

第四节短期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长短期曲线的同时使用及其政策 第六节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 第六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3学时)

前述各章讨论的是封闭型经济,但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国经济都是或多或少对外开放的,即所谓的开放经济。因此,西方宏观经济学也必须分析和说明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和调节。本章介绍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目的是为分析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和调节提供理论准备。本章内容是国际经济学和国际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重点及难点:

1、国际贸易理论;

2、国际贸易组织;

3、国际贸易政策;

4、国际金融体系。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三、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四、约翰.穆勒的国际价值理论—相互需求说;

五、马歇尔的国外贸易需求曲线;

六、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七、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第二节国际贸易组织 第三节国际贸易政策

一、关税及其经济效应;

二、非关税壁垒;

三、当代世界贸易政策

第四节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制度

一、外汇与汇率制度;

二、国际货币体制的演变 第七章开放经济理论(5学时)

本章介绍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论述用来解释经济贸易余额和汇率的IS—LM—BP模型,分析贸易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讨论国际经济对一国经济的作用。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包括模型的推导)模型的基础之上,初步练习运用模型。

本章重点及难点:

1、BP曲线 IS—LM—BP模型;

2、开放经济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一节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第二节经常项目与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第三节资本项目与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第四节国际收支的平衡

第五节调整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的政策

第六节包括国际部门在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数学小结 第八章通货膨胀理论与失业理论

(5学时)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的两种现象,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本章介绍西方通货膨胀理论,考察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分析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效应,讨论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以及介绍西方失业理论,考察失业形成的原因,分析失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效应,讨论治理失业的政策。

本章重点及难点:

1、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分类;

2、通货膨胀的成因;

3、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4、菲利普斯曲线;

5、奥肯定律。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种类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起因及其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起因;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节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斯曲线

第四节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率 第五节其他对付通货膨胀的办法 第六节失业概述

第七节失业的经济影响及奥肯定律 第八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九章经济增长及经济周期理论

(5学时)

经济增长理论及经济周期理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介绍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考察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其贡献,讨论理想的经济增长率以及实现理想经济增长率的途径以及有关经济周期一些基本概念。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模型(包括模型的推导)及其理论含义。

本章重点及难点:

1、经济增长的源泉;

2、哈罗德—多马模型;

3、新古典增长理论;

4、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5、经济周期理论;

6、乘数—加速数模型。

第一节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二节哈罗德—多马模型 第三节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二、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三、增长率的分解

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一、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第五节最优经济增长途径简述

第六节经济周期理论概说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及阶段;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三、经济周期理论概说 第十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学时)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是沿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三条线索发展的。本章介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目的是使学生概略了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

本章重点及难点:

1、货币主义(新货币数量论);

2、自然率假说;

3、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5、粘性价格理论;

6、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波动理论

第一节三个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概述 第三节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概述

第四节新增长理论概述 第五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

三、教学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经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所运用的基本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四、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经贸及管理类本科各专业。教学总学时数为48学时。课堂教学以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完微观经济学之后的第二学年上学期。

五、教学参考书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2][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十九版)(中译本)[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

[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4]宋承先,许强.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六、学习网站

[1]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2]人民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3]新华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4]中国经济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理论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理论分析

2014级社会工作 王子傲炳 104042014026

摘要

随着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民众对现实生活以及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2016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也恰好反映出如今民众的经济利益诉求越来越高。首先,多起群体性事件发于同一利益诉求,如由e租宝非法集资案、高考减招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多地发生;其次,随着事件影响范围的扩大,媒体聚焦,报道增多,强化了民众对群体性事件的认知,进而“乐于模仿类似行动以取得关注”。而这些群体性事件的背后是更加深刻的经济社会问题,本文将以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对今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冲突 利益诉求 社会功能

一、群体性事件及其产生原因

所谓群体性事件, 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 扰乱社会秩序, 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这一界定指出了群体性事件的聚众性, 突出强调群体性事件的违法性和危害后果。下面列举一些2016年发生过的比较重大的群体性事件。

3月 黑龙江龙煤集团讨薪事件 5月 江苏抗议“减招” 6月 北京家长抗议毒跑道 6月 西安抵制网约车

6月 湖北仙桃抵制生活焚烧发电站 7月 多地因海南仲裁案抵制肯德基 8月 广东深圳抗议兴建垃圾焚烧厂

近几年,我国的群体性事件频发,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改革深化,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压力增大,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玉经济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使得劳资矛盾也更容易滋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也使得各方的利益更加难以协调,严重的则直接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都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且随着党内防腐工作的深入,民众越来越多地看到官员们“抢占”了许多社会资源,损害民众利益,这也不免引发民众的情绪,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但究其本源,群体事件的核心还是利益分配问题。

二、基于社会冲突理论视角的视角分析

社会冲突理论主要代表达伦多夫提出社会并不总是均衡一致的系统,冲突也并不是社会的非常态,社会具有两副面孔:一方面是均衡一致的,另一面则是充满冲突的。也就是说,社会冲突是具有普遍性的,是一种常态,甚至可以说社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群体性事件是很难避免的。

科塞的社会冲突论认为冲突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以破坏甚至伤害对方为目的。根据这个定义,科塞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各种物质性东西的分配不均和对非物质性东西的价值判断不一致。由此看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对立的双方基于不同的价值观而产生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而引发的社会斗争,是对社会资源的诉求。

如上文列举的黑龙江龙煤集团讨薪事件。从以往的新闻事件中我们知道“老板拖欠员工工资”这类事情也不是这一时的事件,而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长期的不到有效解决,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保障显得不那么有力。因此,往深层次讲,这类事件的发生时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人民群众不断积累的不满情绪得不到重视,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也是当前社会现实的反映,党和人民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党员究竟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值得深究,人民不相信执法部门,人民群众对党失去了信心,最终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来争取自身利益。

以社会冲突理论视角来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从冲突理论的视角分析也同样地具有不可避免性。通过以上案例纵观我国近年群体性事件特征,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是一种社会的常态,我们应该客观分析与评价,同时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其根本性的原因,它也反映了我国所处的时代的特征与社会的背景。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本身具有冲突性质。从原因上讲,归根结底,就是物质资源分配不均,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不一致导致的。在当今社会的突出表现就是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而引发的利益矛盾,利益冲突。随着体制转轨和社会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利益关系出现了复杂化趋势,然而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这导致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三)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中指出,社会冲突有负功能亦有正功能,这取决于冲突的性质及社会群体或社会系统的内部结构。一般而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负功能比较明显,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如:损害政府和国家机关形象。在当前社会中,许多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都与政府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教育部的减招、拆迁、领导贪污等问题,人民群众对政府执政能力对公职人员办事公信力产生了怀疑,严重破坏政府公信力和形象。2.破坏社会秩序。许多群体性事件是带有暴力行为的,例如打砸汽车、乱拉横幅、阻碍交通,还给周围百姓造成混乱玉恐慌,对人们的心灵产生巨大的消极的影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

(四)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调节的观点,即社会冲突时客观存在且不可避免的。我们的党和政府可以从其中获得启示。既然群体性突发事件客观存在,不可避免,我们可以从社会调节的角度来探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这有利于今后预防甚至是后续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不导致进一步恶化的社会影响和后果。既然有冲突必然有相互对立的利益群体,那么在处理问题时,党和政府应该牢牢抓住这一矛盾双方,成立必要的专门处理群众性突发事件的公共机关,制定必要的规则,加强立法,正确及时合理地处理各类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加强建立社会的安全阀机制,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冲突。

参考文献

[1]王战军: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政法学刊》,2006年第5期。[2]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京出版社,2001,(5)。[3]黄建宏、肖显富:社会冲突理论启示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老区建设》2009.14;33-34。[4]王洪、刘芳:《社会冲突理论视角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分析》

下载第七章 暴力冲突的宏观理论(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七章 暴力冲突的宏观理论(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志愿者应急管理冲突理论设想探讨(含五篇)

    重大灾害等应急状态下,志愿者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救灾效率和灾民痛苦的缓解。文章通过分析5·12地震四川省g县的志愿者管理实践,以志愿者管理主体的转移为标准将应急状态......

    宏观经济学关于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如何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众多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中,凯恩斯经济学派用总需求和总供给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成为......

    2014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考试重点及范围(共五则范文)

    1、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概括为:解放思想、群众路线、自力更生。 治理能力现代化。 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制的根基。 5、市场构成基本要素:企业、市场、政府。在......

    医患暴力冲突频发 医生为何成为高危职业(5篇模版)

    医患暴力冲突频发 医生为何成为高危职业 人民图片 医生流汗又流血近十年间,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医生普遍感到执业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 今年以来,医患暴力......

    从新公共行政学角度分析城管与小贩的暴力冲突

    案例分析— 从新公共行政学角度分析城管与小贩的暴力冲突 摘要:近年来发生在我国的城管与小贩的暴力冲突屡见不鲜,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且很多学者也对此现象做出了......

    遏制警民冲突必须告别强制征地暴力拆迁(五篇范例)

    遏制警民冲突必须告别强制征地暴力拆迁 2010-10-18南方报网 文/刘逸明 广西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不仅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而且还在历史上涌现出了洪秀全、石达开等一大批杰出人......

    如何处理冲突

    如何处理冲突 【本讲重点】 对冲突的认知 处理冲突的五种策略 合理运用各种策略 怎样处理部门之间的冲突 作为调停者要注意的问题 对冲突的认知 什么是冲突 企业......

    冲突是什么学习心得

    冲突是什么学习心得 1. 从课程中你学习到了什么?请至少阐述三点? 1.冲突分思维、共识、行为三要素。 2.解决共识冲突的最好方式是习惯性。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使之习以为常,才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