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教育中家园互动的问题与对策
在环境教育中,家园犹如是一辆车上的两个轮子,必须同向同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园环境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碰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通过科学剖析发现问题的症结,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变“表象”为“实质”,让祖辈家长成为家园互动式环境教育的参与者
经统计,我园79.8%的幼儿为爷爷奶奶接送看管,这部分家长的环境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环境行为。祖辈家长们的生活方式相对简朴,节约意识强,对幼儿会有良好的影响,但他们并不理解或不知道该怎样支持幼儿园的各种环境教育活动,经常处于被动或回避状态。另外,他们生活中节约能源的方法也不科学。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老人为了省电,空调开了十分钟就关,过一会儿再开,这样反而浪费了电能;有的老人剩饭剩菜舍不得倒掉,有时还吃坏肚子,影响健康„„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老人们的初衷是好的,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表面上看,祖辈家长们的行为是一种环保行动,而实质上,这只是他们从艰苦年代累积形成的一种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他们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如到园接孩子时随地吐痰、抽烟、乱扔烟头、嗑瓜子等,更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环境行为。如何处理好祖辈家长们表现出的这种行为矛盾,既发挥他们节约意识强的优势又弥补其环保知识的不足呢?我们尝试了以下方法,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1.从祖辈家长的关注点出发,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其环保意识。祖辈们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身体健康,我们抓住这一点,把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作为宣传的重点,加强宣传力度,使祖辈家长们树立起环境保护有益于健康的环保意识。如水污染与优质饮用水的问题,化学污染与绿色食品的问题,空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的问题等等,这些老人们有切身体验的话题,一下子就引起了老人们的共鸣,使老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愿意为孩子们做榜样。同时,我们又把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宣传片放给老人们看,让老人们意识到,这种看似平常的行为带给孩子身体的危害,使他们明白,环境教育其实就是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绿色生活习惯,这些习惯包括不乱扔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等等,在提高祖辈家长们环保意识的同时,引导他们理解什么是良好的环境行为。
2.从祖辈家长的兴趣点出发,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其科学节约。祖辈家长们有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有关环境教育的家园互动过程中,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一些科学的节约方法。于是,我们通过“家园互动环境小报”“家园互动宣传窗”等普及环保知识,向家长们介绍科学节约的正确方法。从指出存在的误区到介绍改进的方法,从介绍家庭生活环保知识到环保小妙招,从低碳生活的释义到低碳生活应遵守的准则等,逐步加以具体的引导。这些内容很受祖辈家长的欢迎,他们经常会利用接送孩子的时机相互交流节约体会,而幼儿园开展的一些分享节约经验的家长活动,更让老人们格外兴奋。摸准家长们的心理和需求,并努力从家长的角度出发组织相关的环境教育活动,家园的互动自然就有了效果。3.从家庭成员的“互动环”出发,借优势补不足,提高互动效率。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小的“互动环”,孩子是互动的中心点,年轻父母观念新,祖辈们行动强,正好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相互影响的“互动环”。年轻人容易接受新观念,我们在环保知识的普及上多下工夫,让他们把知识传递给老人。老人们节约成习惯,负责监督家庭成员的环保行为。孩子则是信息传递员兼小督察,负责传递家园互动信息卡并以自己的行动监督家庭成员的环保行为。另外,我们还针对祖辈家长的特点,专门设计了与祖辈家长吻合的互动形式,如“祖孙环保知识大比拼”“环保爷爷(奶奶)”评选,通过以小促大的活动,增强祖父辈家长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引导他们成为家园互动式环境教育的参与者。
二、变“忽视”为“重视”。引导家长形成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和习惯
在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中,我们发现追求高档生活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日常生活用品更换频繁,对幼儿园倡导的低碳生活不以为然。如幼儿园要求孩子使用手帕,却偏要给孩子带餐巾纸,还认为使用餐巾纸比较方便又卫生。如何引导家长重视环境教育、重视日常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借助数据说理,引起家长重视。我们给家长们提供了环境污染数据统计资料,让家长从数据中发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更让家长直观地认识到:使用手帕这样的小行动就是对环境保护最大的支持。同时,“地球熄灯一小时”等公益活动也让家长了解并直接投身到“低碳生活”的行列之中。年轻的家长是很乐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我们所提供的数据让大家一目了然地看到了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而整个社会对低碳生活的关注以及系列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的开展,更让家长们开始重视环境教育的问题,并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2.以活动为纽带,携手保护环境。我们把家园活动作为家园互动式环境教育的一个平台,创意设计了一系列和家长互动的幼儿活动,如“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亲子签名活动”“废物大变身亲子玩具制作”“环保故事表演”“环保亲子时装秀”等,让家长在活动中逐渐树立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还有“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携手做朋友——旧衣捐赠活动”,在传递爱心的同时,实现了资源再利用;“绿色广播听我说”活动,在宣传环境教育信息的同时,实现了家长、孩子、老师的三方合作„„诸如此类的家长活动还有很多,这些活动既密切了幼儿园与家长的互动联系,更引领家长们投身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
3.开展评比活动,辐射互动成果。我园每学期都进行绿色家庭、环保个人(环保爸爸、环保奶奶等)、绿色小卫士等评比活动,这既是对家庭低碳生活的一种检验,更是一种督促和激励,同时也再一次宣传了环保。此外,我们还通过绿色宣传专栏、园报、低碳生活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分享成功经验,以一个家庭影响多个家庭,辐射环境互动活动成果。
三、变“单向”为“双向”,帮助弱势家长提高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的能力
我园地处国家高新开发区,外来流动人口众多,园内也有相当一部分外来民工子女,他们在家庭经济收入、家长教育观念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家长互动中表现出非常被动的状态,往往是教师说什么家长听什么。如何引导这部分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活动中,真正实现双向的家园互动? 1.目标具体可行,指导贴近生活。从方便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角度出发,我们提出了互动活动具体可行的目标要求,即每一项活动具体到细节,让家长一看就知道要做什么、该怎样做。比如,我们倡导低碳生活,就直接告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水电的几个妙招,诸如在抽水马桶的水箱里放一个装满水的饮料瓶,电器不用时关闭电源总开关等等。再比如,我们宣传环保知识,就直接告诉家长哪些行为是我们所提倡的,哪些行为是我们所摒弃的„„这种贴近家长衣、食、住、行的环保知识和方便家长参与的互动内容,让家长轻松了解了幼儿园所开展的环境教育并在日积月累中养成了良好的环保意识与绿色生活习惯。
2.温馨短信服务,实现双向交流。从方便家长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的角度出发,我们采用了“校讯通”的短信服务方式,使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发起和教师的双向交流。教师编辑通俗易懂的短信,为家长提供幼儿在园活动情况、环保信息、生活妙招等内容,让他们即时了解幼儿园的多种信息。家长也可以直接通过校讯通回复,或随时利用短信跟老师交流。除此,我们还为家长们设立了专号环保热线,家长有问题或需要了解情况,可以直接拨打咨询。
随着环境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园的家园互动方式也逐步从以往单一的教师活动转向立体、多元的家园双向活动,家长也从不理解到主动参与,逐渐实现了幼儿园与家庭的高效互动。
第二篇:浅析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舞蹈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对舞蹈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中等职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简要地分析舞蹈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具体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促进舞蹈课程的成功教学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舞蹈教育;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0 引言
舞蹈课程的教学是中职艺术院校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具有技巧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征。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活动,舞蹈教育对促进中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职艺术院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等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各个院校在舞蹈教学中逐渐地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职艺术院校的舞蹈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现阶段,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中职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为主,同时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要是以课本作为参考依据。[1]这种舞蹈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更多地强调以舞蹈理论体系的构建为主,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教学时间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往往会被大量地占用,以致学生对舞蹈的学习产生厌恶感。最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也会对舞蹈教学的成功开展起到一定作用。因此,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促进舞蹈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影响。(2)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培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中职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舞蹈经验上有待积累,学生的年龄差异也会使学生的舞蹈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基础的学生对舞蹈的领悟能力不同,因此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对舞蹈动作进行深化,相反,舞蹈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希望教师能够放慢教学进度。这种差异的出现直接影响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舞蹈的学习本身需要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对学生的体力具有挑战。舞蹈训练过程中出现的轻微伤害也会降低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尤其是对于舞蹈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对舞蹈的学习兴趣更加缺乏,从而影响舞蹈教育教学的效果。此外,中职艺术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异也会对舞蹈教学产生一定影响。[2]部分学生厌学、逃学现象严重,也会对舞蹈教学的正常开展产生负面影响。(3)学校的教学设施有待完善。舞蹈教学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教学设施。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舞蹈房、声音音响设备等。由于各个学校的办学差异,各个学校的舞蹈教学设备也存在一些差异。记录舞蹈音乐的光盘、CD等听觉媒体对舞蹈教学的正常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由于受传统舞蹈教学的影响,教师大都以钢琴伴奏为主,伴奏技术和舞曲风格所呈现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同时,随着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街舞、机械舞、民间舞等舞蹈种类逐渐增多,因此给学校的教学设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职艺术院校舞蹈教育中的有效对策探讨
针对部分中职艺术院校舞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 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额定教学方式直接影响舞蹈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魅力,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1)课前。教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智能和体能特点,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舞蹈教学的实际内容,合理地安排好场地。例如,对鬼步舞的教学可以安排在一些室外的草地、沙滩等;对古典舞的教学场地需要安排在一些干净整洁、地面比较平滑的场地。此外,教师在课前还要认真地准备好舞蹈教学中所需要的内容。比如教学光盘、教学音响等。(2)课中。教师在课中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舞蹈教学的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相关视频的优势,认真地给学生分解舞蹈动作。例如,在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中,对压腿、压肩、推脚背组合、把杆训练组合以及踢后腿等,需要教师对其基本要领进行认真地示范和讲解,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舞蹈的精髓。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进度,严格禁止教师多年固定使用一本教案进行教学的情况。由于学生的自身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教师耐心地讲解相关动作要领。(3)课后舞蹈艺术的学习需要经过不断地训练。因此,教师在进行正常的舞蹈课程教学后,还需要学生进行适当地课后训练。尤其是在街舞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练习时间十分有限,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适当地训练,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街舞教学中的托马斯前旋、大风车以及直升机等高难度动作,需要学生通过课后的不断训练,才能够达到街舞动作的标准。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安排,适当地给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同时,为学生讲解相关的轻微伤害护理知识,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2.2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对古典舞《踏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相关的网络视频教学课程,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租借传统的民族服饰,让学生感受古典舞的魅力和实际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对该舞蹈进行模仿并表演,其他学生对《踏歌》这一舞蹈所表达的思想进行探讨。如此一来,学生在整个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通过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了解古典舞的历史和特点,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自由分组。例如在双人舞华尔兹的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舞伴,通过相互之间的监督和纠正,从而促进各自的进步。这种分组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之间的感情具有一定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3 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的完善对提高舞蹈教学的效率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各大中职艺术院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舞蹈教学的相关设施。[3] 例如,舞蹈教学的场地最少要大于100平方米,地板要以木质或者胶地板材料为主,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膝盖。同时,每一间舞蹈教室都要配置镜子和把杆,保持教室窗户明亮和教室的清洁卫生。此外,每一间舞蹈教室都要配备相关设施。例如,多媒体,音响设备,录音机,空调,舞蹈鞋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促进舞蹈教育教学的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语
提高舞蹈教育教学的效率,需要正确地处理好教师、学生与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各大院校必须提高对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实现舞蹈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任芬.浅谈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与素质教育[J].吉林教育,2011,01(13):15??16.[2] 温柔.促进身心健康 提升生命质量――论舞蹈美育的生理学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01(04):20.[3] 吕寅.论高师舞蹈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作者简介:张懿(1985―),女,河南郑州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教师。
第三篇:防溺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防溺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文/ 长治市康园幼儿园 韩仁玲
每年暑期本应该是儿童户外运动的快乐假期,然而也正成为儿童意外事故的高发期,诸如交通事故、食物中毒、走失、溺水、摔伤等事例屡见不鲜,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又发人深省的安全事故频频见诸新闻媒体,令人痛心不已,其中“溺水”更堪称“头号杀手。”
由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中国)在我国发布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在每年5万多因意外死亡的0至14岁儿童中,溺水身亡儿童几乎占到6成之多,也就是说平均每年有近3万儿童死于溺水,15%的溺水儿童经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20%的溺水儿童抢救后虽然得以幸存,却会导致残疾或者终身的后遗症。为什么“溺水”会成为儿童意外死亡的的“最大杀手”?究竟是何原因造成此类事故频繁发生?应该如何预防儿童“溺水”?
一、当前防溺水教育存在的问题 溺水事故的发生,给受害者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伤害和无法弥补的损失,而溺水事故的频发也折射出了防溺水教育的脆弱性,我们的“防溺水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突破。我认为目前防溺水教育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家长防范意识薄弱,监管缺失由于很多家长忙于上班或家务的缘故,很难在假期里全职照顾孩子,而孩子的暑期生活又比较单调,加之天气炎热,就很喜欢三五成群地去玩耍、游泳。特别是农村居住环境多有水域,加之不熟悉情况,在既没有家长看管,也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发生意外事故的几率就高很多。
(二)儿童活泼好动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知识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好动好跑,爱玩水。但是因为年龄小,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身体,同时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知识,缺乏识别、躲避危险的能力,极易发生溺水事故。
(三)成人对防溺水教育的认知水平较低
有调查显示:近3成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溺水的主要原因,近4成的成人不知道正确的急救方式。成人这样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儿童防溺水教育的效果,也是造成儿童溺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防溺水的安全警示标志不健全
在一些隐患水域和区域,没有警示标志和防溺水标语,这也是造成儿童溺水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在一些市区工程建筑地段,施工留下的没有建立安全警示牌和防护设施的深水坑;还有一些农村的江流河道,挖沙留下深坑后缺乏管理,也没有竖起警示牌等等,这些难以看出深浅的坑,成了吞噬孩子的“血盆大口”。
二、加强防溺水教育的几点对策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安全知识普及工作,提升家长的防范意识
1.幼儿园定期组织家长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知识讲座。通过观看视频、新闻、图片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溺水事件发生的比例,由此敲响警钟,让家长都来关注孩子的溺水问题,增强家长安全意识和监护人责任意识;同时发放《告家长书》,利用幼儿园网站、宣传板报,张贴“珍爱生命,谨防溺水”倡议书,做好幼儿溺水的预防工作;建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成功转移兴趣,比如培养儿童做家务、自学某项技能、参与室内运动等,减少儿童与危险水域的接触机会,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儿童溺水。
2.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比如开展“防溺水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巩固防范儿童溺水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开展“我是急救员”活动,让家长掌握对儿童溺水采取急救的实践操作流程与方法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家长对儿童溺水危害性的认识,同时又掌握了一定的防溺水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家长的责任意识。
(二)将防溺水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纳入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使防溺水教育具有可持续性
1.建立防溺水教育领导小组。幼儿园要成立防溺水领导小组,真正把防溺水教育提升到一个高度,将责任分解到具体责任人。充分利用教职工会议、幼儿园网站、宣传窗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全园教职工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让教职工了解有关防溺水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有关儿童安全游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预防儿童溺水的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
2.开展丰富多彩的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针对孩子的认知特点,运用图片、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手段,通过大量的事件、案例让孩子了解溺水事故的危险性和严重后果,同时教育、引导孩子以正确的认识和科学安全的方法参与夏季活动。
开展一系列的防溺水主题活动,如“我与水”的主题教育,通过搬运水源、认识水的形态等方式方法,让孩子们对水的重要性及存在的危险性有初步的了解。再如通过“珍爱生命,远离溺水”的主题教育,引发孩子讨论“如果有人溺水,该怎么办”,引导孩子懂得保护自己,不随便或独自下沟渠、池塘等地玩耍,遇到别人溺水,不盲目救人,提高孩子防溺水的自觉性和识别险情、紧急避险、遇险逃生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通过自身观察,寻找和发现周围生活中的危险源,并把危险的地方记录下来,设计防溺水安全指示标志,当好安全小卫士,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把安全金钥匙交给孩子。
(三)联手社区,将防溺水教育活动辐射至整个社会
儿童溺水事件绝大部分发生在社区,特别是寒暑假期间。这就需要我们和社区联手,开展儿童防溺水的教育活动。
1.在社区全方位、多渠道组织开展儿童防溺水宣传活动。与社区联手,广泛开展儿童防溺水的宣传,让大家了解开放性水域的危险性和防范措施,提高居民对儿童溺水的防范意识,加强对儿童的监管。
2.联手社区设置安全警示牌。在社区内的小河、水库、池塘、深水坑等周围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和标语,进行危险提示,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
(责任编辑:袁云)
第四篇:初中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童晓平(淳安县屏门乡初级中学,浙江淳安,311703)
摘要: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初中阶段的教育目标早已将环境教育纳入总的教育目标之中,但在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对学生单纯的知识目标教育,忽略对其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存在着讲授的环保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脱节,未能在实践活动中去帮助学生认识环保重要性的问题;存在着以环境问题作为载体去应用科学知识,忽视以科学知识作为载体去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存在着教师因对环境相关知识的不了解而导致环保知识的渗透出现偏差的问题。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环境教育 1968年,在美国,环境教育的先驱者贝尔.斯泰普首次给环境教育下了定义:环境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这样一种公民,这种公民具有知识,关注自然环境及其相关的问题,了解如何帮①助解决这些问题,并具有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工作动机。该定义暗示环境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知识、意识、问题解决技能和具有环境行为动机的公民。1975年贝尔格莱德会议提出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意识、知识、态度、技能、评价能力、参与六条。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比利斯会议上对此予以肯定。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由于受“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们的无知和不关心”的思想影响,中小学环境教育主要目标停留在掌握环保知识这个层面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教育观念己从知识本位转变为全面发展,环境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要发展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未来环境教育不仅仅要解决环境知识结构问题,更重在培养人类共有的基本环境素养。而当今,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是以学科教学为主,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缺乏横向的沟通和联系,导致教师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往往只从本学科角度进行,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认识与全面理解。1 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我国人口基数大,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38%,并且荒漠化土地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己达国土陆地面积的27%,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草地“三 ①彭立威.论环境教育的价值目标[D],湖南师范大学,2003 1
化”(退化、沙化、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且每年以20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我国已有15%至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水体污染加剧,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同时现有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大气污染严重,污染造成的酸雨面积逐渐扩大,南方多数城市出现酸雨,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城市生活垃圾“白色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突出,垃圾包围城市现象明显增加;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形式严峻,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开展环境教育的意义 2.1开展环境教育是建设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被不断地凸现出来,生态环境正朝着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环境。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从而使我国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护环境的条件初步形成。但在生活、生产中,人们破坏环境的事件比比皆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大自然、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态道德观还没有建立起来。科学学科可以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朴素、准确的阐述,发挥其生态道德教育的功能。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品德形成、发展甚至于定型和成熟的关键阶段,通过科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生态道德体系,使他们能关心身边的环境,对生命能从生物学角度和哲学角度加以理解,这也是科学教育活动追求的目标,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2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应包含如何认识、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培养。“理性生态人”,是生态伦理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人类行为模式,它基于对传统“经济人”概念的批判,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外,还应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关的自觉环境保护意识。“理性生态人”②应是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环保意识、科学技术、行为品质的优秀人才。他们既掌握书本知识,也掌握实践活动技能;既致力于提高社会生产力,也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关心物质财富,也注重精神财富;既关注当代人的利益,也关注后代人的利益;既关注本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关注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懂得如何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从而最终通过人意识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 ②刘湘溶著.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2 教育出版社1999,21---55
样培养出来的新一代接班人,如果他们要负责建设企业或工厂,他们所考虑的就不只是原料的来源、产品的销路、生产的效益等,他们还会自觉地考虑工厂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如果他们将来负责某种资源的开发,他们会爱惜资源、节约资源,做到将当前的开发利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这样,他们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用金钱去衡量的。3.现今科学课堂环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环境知识的传授中未注重如何去解决环境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学生认识环境问题一般会接触到较多的图片和素材,学生对信息低层次重复往往会有倦怠感,注意力被图片、事件本身吸引而不是被问题吸引,思维无法深入;另外,教师片面地使用一些负面环境污染事件也使得学生不能客观认识环境问题。教学观念的“僵化”,使老师感觉到“力气打在棉花上”,“出力不讨好”,最终导致讲与不讲一个样,效果欠佳。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讨论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方法时,学生很容易受到吸引。如以问题形式要求学生解决“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问题”、“农村农作物秸杆的燃烧问题”、“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问题”等身边发生的问题,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提出的想法可圈可点。所以,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环境教育有必要做一个反思和调整。例如在处理“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知识时,教师常要学生了解白色污染的组成、并联系合成材料的分类内容,就如何利用高聚物的性质来设计降解的塑料。这样,在教学中只是以环境问题作为载体去应用科学知识,而不是以科学知识作载体去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在教学课堂中应把环境教育活动作为中心任务而不是应用化学的场所。又如:在“酸的性质”中对“浓盐酸泄漏”的处理,一般的做法是联系相关浓盐酸的性质来教学,很少从事件本身去讨论如何发生、如何预防、如何制定应急方案等方面去讨论,而从现今发生的某些矿井瓦斯爆炸事件很容易看出,政府有一个应急预案要比教会普通公民如何处理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考虑环境问题,提高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要使社会群体和个人掌握辨别和确定环境问题的技能、科学分析环境问题的技能,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技能。3.2教师因对环境相关知识的缺乏而导致在环境教学中未能将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在环境教育中,相关知识的教学必须要做到融会贯通。例如在讲电磁污染时,就应该将磁学知识与电磁污染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电气、电子设备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电磁辐射,当电磁强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即“电磁污染”;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作用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最主要影响人体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控制电磁污染,主要 3 采取电磁屏蔽措施。又如在讲核污染时,可以将原子科学知识与核污染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包括各种污染,其中核污染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核污染按来源可分为天然核污染和人工核污染;人类环境中存在的天然放射线物质、宇宙经产生的外照射都属于天然核污染,但人类已能适应这些辐射,人类核污染包括环境的人工辐射源,生产和使用放射性物质,企业排放的放射性废物以及核武器实验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还包括不污染环境的人工辐射源,如医用、工业用和科技用X放射线源以及封闭性放射物质等;同时,核工业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会造成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另外,战争中的核武器的使用也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威胁,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对伊拉克使用的贫油弹爆炸后具有放射性,严重影响了伊拉克人民的身心健康。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学生就会认识到:任何一个环境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环境系统的平衡,破坏我们的环境。目前环境教育的教学工作主要依靠科学学科的教师来担任,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受过相关专业的训练,但缺乏环境知识及环境教育的系统培训。他们在教学时往往局限于本专业内容的柜架,只把环境和环境知识作为所教学科的延伸内容,或只是将其视为辅助本学科知识理解的内容来教,同时,由于教师本身环境相关知识的缺乏,教学时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情况就比较普遍;另一方面,由于各科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本学科的日常教学,较大的工作量使他们难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环境教育活动的教学研究工作,其结果必然是使他们环境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甚缓。要提高初中科学教师环境相关知识的储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他们进行培训。安排相关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如:参加进修班、研讨班;参加学术研讨会;到环境教育较成功的地区访问;甚至出国进修、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都是非常必要的。3.3未能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活动中参与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在环境中的各种实践活动来理解环境知识,掌握相关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价值观,自觉转变生活方式,积极参与改善环境和进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决策与行动。在校内检查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有浪费粮食的现象,严重的浪费现象有时让人触目惊心,像遇上饭菜不可口时吃了一口就倒掉、运动场上水和饮料没喝完就扔掉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就以此为题开展了调查研究,从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浪费的了解很粗浅,只是懂得要节约,不能浪费。至于浪费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怎样 解决这些浪费现象„„这些问题他们了解得很少。为此我们号召全校师生选择崇尚俭朴的绿
色消费方式,组织开展了以“绿色消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通过这样一 4 系列的直接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的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面在不断的深入。我们让综合实践活动担负起了学校环境教育的重任,实践证明,这样一种教育活动形式使我校的环境教育充满了生机。这种以“发现”作为学习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和学习的机会,通过学生亲自经历对问题的发掘和深入探究,比直接由教师告诉的方式功效更佳,更能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可见,课堂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并通过生活实践去实现它,环境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环境教育活动的形式尽量多样化,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如:系列化的教育活动、公益活动、宣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学校可以利用电视台、广播站、黑板报、横幅等宣传阵地宣传环保知识、环保现状以及环保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校园环境建设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文明习惯,促进师生的环保观念向自觉行为转化。组织学生阅读《地理杂志》、《环境教育》、《大自然》等科普读物,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森林景观、森林用途的资料,了解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用途,了解生态对环境的重要影响,针对生态资源的破坏情况,向有关部门提出保护措施和有关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建议;还可以组织并指导学生外出,亲自参加有关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被破坏情况的实地考察,或在保护环境措施采取后,对环境改善状况进行调查,组织同学走上街头捡拾垃圾,清理县城公共场合的污染点,开展回收废旧电池活动,组织学生去酒厂、化肥厂、造纸厂等单位参观实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动手收集环境信息,写成心得体会。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同学们获得有关环境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情感,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改善和保护的动机,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环境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主要价值,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环境道德准则意识。有的学者指出:“教育的价值目标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确实,教育旨在提高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理所当然地要求个人在处理与解决环境问题过程当中,要审慎地反思“人应当怎样为人”、怎样才能促进并达到人格“真、善、美”的完美统一的问题。因为只有个体形成了崇高、善良、正直的生态道德人格,个体才能真正成为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只有趋向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与和谐性时,他的观念和行为才可能是正确的,才会将自己的生命看成是与宇宙万物同体,从而超越名利诱惑,真正进入一种知天、事天、乐天以至于同天的境界。
参考文献 5
[1]祝怀新著.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2,147—161 [2].刘湘溶著.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1---55 [3]李琼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反思与发展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3 [4]彭立威.论环境教育的价值目标[D],湖南师范大学,2003
第五篇: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1、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成因: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而从人类社会制度结构层面考察,政治和经济学家则普遍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的决策人物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市场失灵、政策失误、科学不确定性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对策:
1、关于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达成了共识。
2、形成了环境保护的可行措施:a.以经济手段推进市场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判断环境政策的效果。b.以行政手段推进环境管理政策,控制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c.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类行为,确立公民的环境权益和企业的环境责任,保障环境保护的经济、行政措施得以有效实施。d.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基础,提高自然资源和能量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3、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
2、试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形成。1、197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试行)>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开始建立。
2、从1989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到1999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改革完善时期。期间在水土保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制定了新的法律并修改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
3、从2000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至今,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强化时期。期间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沙治沙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海域管理使用法》、《可再生能源法》等。
3、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内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也称环境利用关系)的法律关系总称。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内涵: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对象是人类在从事环境利用行为中形成的环境利用关系。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资源,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破坏。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范畴既包含直接确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与资源行为准则的法律规范,也包括其他部门法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
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控制的是可实现预见的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
4、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民法的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民法的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专门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出现之前,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依靠民事侵权救济制度加以解决。
2、民法中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如人身权、财产权是环境污染受害人寻求救济的权利依据。
3、民法物权制度、相邻权制度对自然环境要素的保护、公众环境权益的维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区别:
1、公私法属性不同。民法对环境的保护属于私法的保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则更多地运用公法的手段对环境加以保护。
2、民法对环境的保护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并且更侧重与事前预防。
3、民法对环境受害者的救济是个案救济,侧重于对个人利益或者私益的维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则更倾向于对环境整体的保护,侧重于对环境公共利益的维护。
5、试述“三同时”制度的内容。
“三同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同时设计,即在对有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进行设计时,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设计程序进行,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审制度,并且环境保护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设计。
2、同时施工,即建设项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施工。
3、同时投产并使用,即建设项目在正式投产或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向负责审批的环保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并发给相应的合格证后方可正式投产使用。正式投产使用后,非经审批部门的许可,该环境保护设施不得停止运营。
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上的治理、恢复与补救措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运行机制的主要能容是什么? ① 治理特指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者,由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利用行为的实际状况制定专门的治理计划并设定一定治理期限,命令环境利用行为人在该期限内完成治理事项、达到治理目标的行政强制措施。治理措施主要分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破坏整治两大类。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上的恢复、补救和拯救措施,主要适用于因来发利用规划的失误或者违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自然资源而导致自然资源受到破坏或者自然环境可能遭受损失的区域,主要包括恢复原状与补救或拯救两种措施。③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运行机制,《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了预防和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置以及责任追究等五项机制。
7、试述“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的概念、主要区别和区分二者的意义。①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②他们的主要区别是,所产生的环境噪声是否超过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不同。③区分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的意义在于,对构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行为,环保部门或者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进行查处。对环境噪声排放并未超标,但事实上又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应当分不同情况由环保部门或者其他主管机关作出相应的处理,以维护邻里之间良好的相邻关系。
8、试述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① 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核心目标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而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法主要有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两种。前者仅通过限制排污口所排放的污染物浓度的方式进行污染控制,后者通过限制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方式惊醒污染控制。②浓度控制操作简单,但是浓度控制方法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浓度控制无法为企业提供额外的动力来更新生产技术、减少排污总量;另一方面,浓度控制无法有效实现污染控制目标,即使所有排污者均遵守排放标准,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总量依然可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并导致环境污染。③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尚未规定排污交易制度。
9、试述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原则。
①“三化”管理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②全过程管理化原则,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是指,对固体废物从生产、收集、贮存、运输、利用直到最终处置的全部过程实行一体化管理。对于可能成为固体废物的产品的管理,规定应当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包装物。③分类管理原则。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以及危险废物三类,其中对危险废物采取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
10、试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关于
控制野生动物猎捕的主要规定。① 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因科研,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有关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②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③规定狩猎期、狩猎区和禁止使用的工具、方法。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禁猎期内猎捕野生动物和进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11、论述环境侵权纠纷行政处理的本
质及其相较于民事诉讼的优点。环境侵权纠纷的行政处理,本质上乃是基于福利国家、给付行政之理想和传统民事责任,通过行政权力的作用,避免诉讼程序的烦琐和延迟,尽早实现损害的赔偿,已收保护受害人之效,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以行政力量之长克服司法作用之短,尽量避免或减轻传统“私法自治”原则对环境受害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与民事诉讼程序相比,行政处理机制在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方面具有显著意义:①行政处理制度能够正视当事人间因社会的、经济的地位差异性产生的能力差异所造成的实质不平等现象,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公平性。②纠纷行政处理程序所需费用主要由国库负担,减轻了当事人负担。③行政纠纷处理程序通常较为简便,有利于迅速而妥善的解决环境侵权纠纷。
12、论述国际海洋保护的主要国际组织。
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主要包括三个: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
13、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指,各国应当共同承担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的责任,但各国承担的责任份额是有区别的。①各国都应当共同承担责任。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进行充分的国际合作,因此各国都应当共同承担责任这种共同承担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国都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其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并防止对管辖范围以外环境造成损害;第二,各国都应当广泛参与有关的国际合作;第三,各国都应当在环境方面相互合作和支持。②有区别的责任。这是对共同责任的具体化和对共同责任的再分配,即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则承担次要的责任。此外,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差别化环境标准也是区别责任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差别标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环境条约当中。
14、试述预防原则
预防原则也称环境损害预防原则,是指针对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和行为,事先采取经济、技术、法律、行政等手段和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损害结果发生。该原则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①预防的对象是环境损害,这种损害是科学上确定的、形成共识的。②预防的目的是避免或者减少环境损害。③预防的性质属于事先积极控制。预防原则的意义:采取预防措施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得较大环境利益,有利于扭转我国环境
保护的被动面。
15、论述我国海洋污染防治的监督管
理体制
①国务院环保部门主管全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内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并主管防止海岸工程和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环境保护工作。②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③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管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鱼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轮检查处理。④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处理前款规定的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⑤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16、国际环境法的渊源
国际环境法的渊源一般是指国际环境法的形式渊源,即它的表现形式。国际法的法律渊源具有碎片化和零散的特点,各个领域都没有明确和清晰的国际法典。目前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包括:①国际环境条约。国际环境条约是国际环境法最主要的渊源。它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订立的,明确各主体权利和义务内容、以环境保护或生态保护为直接目的的国际协议。②国际环境习惯。在国际环境法中,国际习惯与条约相比处于次要地位。国际环境习惯是指国际法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作为通例被各国所接受的,以环境保护或生态保护为直接目的的国际习惯。③一般法律原则。一般法律原则的作用在于填补相关国际法渊源的空白。④辅助性渊源。辅助性渊源主要包括司法判例和公法学家学说,这两者不是独立的国际私法渊源,但可以作为确定某项国际法原则或规则存在的证据。⑤“软法”。在国际环境法领域,许多有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书面文件的法律效力不十分明确,通常将这些书面文件称为“软法”。
17、试述实施公共参与原则的制度措施
①环境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法》是我国将在推动我国公共参与原则制度化的第一部环境保护立法,它在推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功不可没。②环境行政许可和环境行政处罚中的公众参与制度。为了保证公众参与,推动环境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国务院环保部门还根据《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制定了《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等规章,对环境行政许可听证与环境行政处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进行了规定。③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为了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政府环保部门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状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及落实情况。④鼓励各类非政府环保组织代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⑤建立公众参与的司法保障制度。
18、试述我国《水法》规定的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
①保护水量及生态用水。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应当注意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持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②水功能区划制度。水功能区划制度是水功能区实行有效管理和保证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重要手段。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④地下水禁限制度。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
19、简述我国关于耕地保护的法律规定
①耕地占补制度。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③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
以乡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④耕地使用管制。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不得占用耕地。⑤开发未利用土地及三荒土地管理。⑥鼓励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⑦土地复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