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三国话管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人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曲歌罢,不禁潸然泪下,几多风流,尽在三国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好一个诸葛亮,为职业经理人的事业观做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忍不住再三品味,可仔细思量之下,却又发现许多疑点:
其一、诸葛亮一世英明,却落得“蜀中无大将”的悲哀,是不是自己太强就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呢?或者更怕下属强过自己,掩盖了自己的光芒呢?除了五虎将,蜀中再无可用之将,只好廖化当先锋?他为什么不能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问题。
其二、为什么诸葛亮一再说魏延生有反骨,不用其长反而一再地防着魏延,就连死时都要杀之而后快呢?为什么他不能容忍下属的缺点呢?——如何看待人才?如何用人的问题?是用其长处,还是要求人人是完人?
其三,为什么大家都说马谡不可用,只是纸上谈兵,而诸葛亮偏不用他培养人才而要用他带兵打仗呢?为什么不用其长而用其短?失街亭后为什么不从自己身上检讨却要挥泪斩马谡呢?——制度的制订与执行情况、人员能力盘点与开发的问题。
其四、诸葛亮眼看就要打出歧山,却被刘禅的近臣召回,本欲斩杀,却被阿斗一言而放之呢?——以人为重还是以事为重的工作方式,到底是对人负责,还是对事负责?
其五、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跑曹操,却还是让他去带兵堵截曹操。而事后对关羽又没有任何处罚呢?是不是因为嫡系的原因?„„
想得越多,疑问越多,仔细一想,却原来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用人的问题。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乃至整个三国时期都是围绕人才管理来展开的。
一、如何看待人才的培养
诸葛亮七出歧山却从未打出去过,反而被魏国一攻就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诸葛亮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与战略上的生养。在失去荆州大片土地,损失关张两员大将,失去了“精神支柱”刘备,再平孟获,出兵伐魏,国家资源根本无法支撑,而在此期间,魏国大力开办学校,发展经济,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一个主攻,国力虚耗,人才只损失无补充;一个主守,养精蓄锐,人才辈出,胜败之道一目了然。人才与生养的问题不解决就急于大动兵戈,就难免失败了。
从整体上来说,蜀国除了五虎将外,几乎无可用之将。而五虎将何许人也,赵云是刘备借来的,关羽、张飞本来就是刘备的兄弟,黄忠是刘备哭来的,马超是后来的降将,几乎都是前期随刘备打天下的猛将,试想,自诸葛亮跟了刘备后,又冒出几个人才?而且就算后期诸葛亮想尽办法赚来的姜维,也不是由蜀国内部培养的。相较之下,魏国在人才培养上就注重多了。
外招人才当然不失为一条捷径,但要与组织的融合需要时间,更会剥夺内部人才的晋升机会,而且生源始终有限,不是长久之计。人才资源问题,只有从内部培养上着手,才属上乘,否则,终究难成气候,诸葛亮死后,蜀国迅速衰败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如何看待人才
蜀国的用人制度和魏国远不能比,蜀国不敢重用土著人,他们进不了高层,蜀人对蜀国政权的没法参与到不参与,从心理上产生距离,致使蜀国政权根基不稳。组织路线和高层次团队不能与环境相适应,也就难怪要招致败绩了。
再来看与魏延有关的问题。魏延曾反刘表而欲亲皇叔不得,其实是早有向刘备之心,而后几经转辗,选择明主归于刘备帐下,可说是心深向蜀,俊鸟高栖。而且魏延本人也是武勇有加,一本忠心,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人才了,可诸葛亮从头到尾都在防着他,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且看几个用人的经典案例。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的“无缺点”的将军总是败在南方“有缺点”的将军手下,南军首领李将军手下的每一位将领,几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严重缺点。但是李将军认为,这些缺点不碍大局,而他们每个人也都各有所长,李将军所用的正是他们的特长,使这些特长变得有效。
我们来看看拿破仑是如何用人的。茹当,先于拿破仑而成为革命军将领,曾反对过拿破仑。但拿破仑摒弃前嫌将其收于麾下,命其指挥意大利的法军。卡尔诺,曾竭力反对拿破仑当“第一执政官”和皇帝。不过,几年后他又愿为帝国效力时,拿破仑仍重任其总督,“百日”时期任其为内务大臣。麦克唐纳,由于“莫罗事件”受株连,5年后又被起用为军长,后又升为元帅。
个人好恶比之于事业成功,你选哪一个?明智的领导人总会摒弃个人恩怨,而有效地追求事业的成功。诸葛亮在看待魏延的问题上明显是有问题的,因一叶而障目,不能尽展人才所长,殊为憾事。其实在用人上,是注意人的长处,还是注意人的短处,就决定了一个组织最终是否会有所绩效。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不可能任何时候都是卓越的,只能在某个领域卓越,所以求全是不可能的,对待人才,应看他能做什么,而不是看他不能做什么,这一点不明确,用人时就会有所偏颇。
人才管理,最重要的是造就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应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做到制度规范、透明公正、运行有序,而不是谁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应开展人才的交流,扩大识人视野,广开进贤渠道,造就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以求才、遇才、知才、育才、用才、量才、励才、爱才、容才、留才”为核心的管理方法才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努力开发人力资源,才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足的重要举措。
三、制度与自律
曹操“割发代首”是制度管理的一大经典力作,而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主动上表,请求“自贬三等”的自责精神更是十分可嘉,诸葛亮能够从“领导”的角度痛悔自责,并且动了“真格的”,他的这种自律精神值得称道。当然,诸葛亮“自贬三等”靠的是觉悟,而我们今天要想使“诸葛亮”们在用人上慎重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铁的制度作保证,而不是想追究就追究,不追究就拉倒。
关于制度管理,有一个“火炉原理”形容得十分贴切。(1)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警告性原则。(2)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火灼伤——一致性原则。(3)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4)不管是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公平性原则。不论是领导者还是下属,只要触犯了规章制度,都要受到惩处,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人力不能及的地方,就是制度显现力量之处,但有几件事却暴露了诸葛亮要制度面前的懦弱。诸葛亮眼看就要打出歧山,却被刘禅的近臣召回,本欲杀之,却被阿斗一言而释,这就是对人负责人工作方式,而非对事负责;再就是关羽在华容道放跑曹操,诸葛亮只是一笑置之,记得当时关羽是立了军令状的,所谓军令如山,诸葛亮如此视作儿戏,只怕难以服众,其中,应该存在一定的嫡系的问题。而且现代企业也多暴露了“元老问题”,在制度面前,元老们总是享有特权,事实证明,这一点往往是扼杀企业创新能力的根源,元老问题不解决,制度就很难生根,这一点,值得每个企业深思。
另外,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制度合理性的问题。前面提到的马谡,本是个理论多于实践的人,诸葛亮用其守街亭,换个角度来看是对人才的重视与培养,但既然决策是自己做出来的,在订决策时就应该充分考虑用人的风险性,而诸葛亮却剥夺了马谡反醒与成长的机会,一斩决之,是否太过呢?这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位勇猛的将军,总是到一个小村庄喝得酩酊大醉,终于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责怪他不该像一个花花公子那样无所事事。母亲情真意切的话令他猛醒,将军感到惭愧万分,向母亲发誓说他再也不会去那个村子了。从此,他开始拼命训练,立志一心向善,成为一个品行优秀的人。一天傍晚,在进行了整日的野外训练之后,将军又累又乏,伏在他的爱驹上睡着了。马儿本来应该驮他回家,但这天恰好是以前他去那个村子游乐的时间。受过主人良好调教的马儿,一路上竟带到乐土去了。当将军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违背了誓言,忍不住掉下泪来。他凝视着自己的马,这是他孩提时就伴随着他的亲密伴侣,是他除了亲人以外的至爱。经过长久的沉默,他拔出剑来,杀了这匹马。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也许跟这个故事有些不一样,但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其错在谁?是人?是马?还是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其实,杀马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不过是想表明改善的决心而已。但究竟其错在谁?既然允许将军有错去改正,为什么不给马儿一个机会?真正的管理不应该是下属出错后一棒子打死,而是从多方面反醒,找到真正的马,而不是把责任都推到下属身上。因此,必要时,应首先从制度上检讨,才是根本。
四、组织团队的建设
许多管理者无意于建设高效团队,往往自己做功,竭尽全力而徒劳无功。诸葛亮的个人能力和人品相当杰出,但是由于打造不出一支强大的团队,以至于造成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而正是这个结果又使他自己事必躬亲,最后累死五丈原。“无人用”和“不敢用人”是一个恶性循环,只有拥有了“高效团队才是一切”这个思想意识的平台,才是解决的根本之道。
组织是由各种不同的人共同组成的,粗分有经营层、管理层、执行层,每个阶层都必须有坚强的核心,但是否仅有一两个厉害人物就行了呢?当然不是,组织、流程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要解决短木板的问题。短木板原理是说一个系统综合能力的评判不是看最长的一块木板,而是看最短的木板。诸葛亮无时不在自己做功,却忽略了自己一个人怎么也代替不了整个团队的作用,最终累死五丈原。反观曹操,从《让县自明本志令》开始就提出“唯才是举”,创造出封建社会的九品制雏形,形成了一支庞大有效的团队,正是这支团队第一个提出了“军屯”、第一个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等等,最后天下十居其八也不足为怪了。
企业的压力是多方面的,而人力资源管理最大的功能就在于将压力有效分化,由不同阶层的人员来分担,也就是授权、赋权的问题。“事必亲躬”是对诸葛亮的全部评价,作为诸葛亮,是既不能指望刘禅的自省,实力也如此悬殊,自然恨不得在身死之前完成统一大业,所以就希望能化身亿万来增强实力,诸葛亮为什么找不到分忧的人?一是眼下确实没有冒尖的人才。二是他没有看到下属的能力,不敢把权力下放,三是虽然短暂的放了权,却又不放心,一心只想控制,所以才会觉得忙。具体是哪个原因,咱不管理它,就结果来看,诸葛亮确实没有找到分忧的人。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只是在一场战争中知人善用,但在日常却少有专门的沟通与教导。现在我们讲的在岗训练(OJT),其实也就是要针对实际工作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现场沟通,进行深度会谈,所以说要想发掘和培养人才应该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决非一两次战争中的任命就能达成目的的。
只有轨道修好了,列车才可以高速奔驰。至于授权,也需要一个好的体制环境,比如职能制、扁平化组织等。所以,经营者可因应发展需要,尝试岗位轮换和矩阵式组织的组织形式。
其实人力资源的管理的根本目的还在于用人,而用人必须有人可用,能人可留,所以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人力资源是集招人、用人、考核及考核后的沟通、晋升、培训于一体的大课题,需要每个人用心思考,这里借三国史事以为镜鉴,抛砖引玉,请方家雅正。
第二篇:看三国后感(范文)
以前喜欢胡歌的时候,我会很脑残的想要是能变成胡歌家的猫该多好啊;看三国时我又会想,我宁愿变成孔明家的蚕;可是,猫和蚕都是没有心,即便所爱的在身边也感受不到,所以,我觉得还是做人比较好。做人最可怕的是无心,我要做一个有心人,以下,是我读‘三国’的一点心得体会……
我眼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天下奇才,智慧化身,可是算尽人意,算不尽天意,鞠躬尽瘁也只换来个“出师未捷身先死,星落秋风五丈”的悲剧性结局。所以每每使英雄泪沾裳。水镜先生说:“孔明虽得其主,不的其时,惜哉,惜哉”我一直不解水镜和崔州平都把天下大势看的如此透彻,神机妙算的孔明先生又岂会不知?对此父亲给出的解释是:“孔明在刘备第一次去请他时就已经算定,天下在60年内不可能统一,所以对其避而不见。只是后来被刘备三顾的诚意打动了,才决心凭自己的智慧和天斗一把。”这解释也太玄乎了吧。我只是想,年轻的诸葛亮该是有几分自负的吧。我最喜欢初出茅庐的孔明了,那时的他风华正茂。丈夫生此世,担当生前事,喜欢他庙堂舌灿珠连,宏论傲惊三吴江川;火生东南,一夜焚尽千帆,即便傲视天下,怕也是无人能掩其锋芒吧!
只是风流如云烟过眼,我最痛心成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那时的他背负太多,太沉重了。特别是刘备死后,独自担起兴衰存亡,南征北战,还要受人猜忌。刘备的那句:“君才十倍曹丕,汝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说者有心,听者无意,这是孔明万万没想过的吧?我叹刘备太绝,太狠!这句话简直是要了诸葛亮的命啊!所以之后的他只能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权倾朝野,大权在握,他贬了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为庶人,殊不知他内心深处也该是羡慕他的吧,他也想重新回到卧龙岗下,种半亩薄田,悠然自得,终老山林,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吧?只因为三顾之恩,托孤之重,兴复汉室,平定天下的理想还没有完成,夷陵大败,失了荆州,蜀国地薄人稀,蜀道崎岖蜿蜒,要平定中原,谈何容易,诸葛亮是何等聪明,他如何会不知,只是他身在其中,即便看得透彻,也无法自已吧。所以他只能咬牙走下去,即便是希望越来越渺茫,那么少了一份信心,就补上一份决心吧!最后六出祁山时,他壮志未酬,病死五丈荒原,终于结束了他半生的戎马生活。父亲说:“是老天都觉得诸葛亮不能再活了,因为诸葛亮不死天下就不能统一,还会起更多杀戮!”我并不觉得死了就是悲剧啊,我只是想‘死而后已’,一切都可以结束了。有遗憾才完美才真实!试想,如果诸葛亮功成,又会是怎样的结局,是如当年的范蠡张良,还是荀文若…….?“卧龙跃马终黄土”此时他的魂魄终于可以回到南阳故乡了,而留给世人的,只是他的千秋功名和一声‘斯人不复’的叹息…….看电视《三国演义》后感
新版和旧版的三国都看了一点,大多数人都说旧版是经典,新版不如旧版,我只是想说,唐国强的演技真的比陆毅好,陆版的孔明特别是后期人物性格很空洞,后期的诸葛亮的性格应该是很复杂的,但是他似乎只表现出了诸葛亮的忧和哀,一张苦瓜脸,是怕别人看不出诸葛亮很苦逼,鸭梨山大吗?
至于从整部作品来看,新版旧版都是很有诚意的作品。只是旧版更偏向于写实,不是拍三国演义吗,那就按罗贯中所写的原原本本的来拍;新版呢则不同,新版里融入了一些自己的意识,比如现代人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的重新认识和评价,还有了导演,编剧,演员自己的看法,这是新版的创新之处,因为新嘛贵在“新意”新版不可能像旧版那原原本本照着小说来拍,就换一下演员,换汤不换药多没新意啊。
如果旧版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叫经典,那么新版就根据自己的观点从这一千个中选取了其中一个典型的‘哈姆雷特’来展示给我们看。至于说成功失败那纯属
个人喜好。
谈易中天《品三国》
是先看了狼至北方的《真话三国》之后才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首先我是偏爱诸葛亮的,我想狼先生也是吧?还有杜甫也是,杜甫比我们还严重,都睹物思人呢,还去了那么多关于诸葛亮的古迹,写了那么多关于诸葛亮的诗,他绝对是孔明的脑残粉(好吧还是我比较NC,杜甫会不会想劈死我啊)。
《真话三国》是针对《品三国》提出的不同观点,其中狼先生和易教授最大的分歧就在于对蜀汉政权和对曹操,诸葛亮认识的问题,我个人非常赞成狼先生的观点,(因为偏袒诸葛亮嘛,我甚至不能容忍别人说诸葛亮一丁点的不好)就算是陈寿吧,对诸葛亮的评价也算是中肯,但顾嘉蘅还是更能说到我的心底:“将相本全才陈寿何人,也评论先生长短!”这才是我的心声!可是父亲说:“你这不是脑残是幼稚!你只不过是同情诸葛亮。但看历史要唯物不能唯心!”天呐!我同情他,我凭什么同情他啊?我够格啊?
好吧,思来想去这么多天,易教授那句“吾欲与武侯同哭”打动了我,我也不能否认易教授的观点,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教授就是教授,比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要专业得多,只是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神,老百姓需要一个无所不能的圣人,我需要一个完美无缺的偶像,至于对于历史上诸葛亮其人专业的定义和评价那是专家的事,与我何干?
诸葛亮和梅长苏
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物,只因为我个人的喜好把这两个人联系到一起来讨论,我一直坚信小说的作者写梅长苏是有诸葛的影子的。“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萧关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付招魂,儒冠多误身”一样的身逢乱世,一样的天纵奇才,一样的翻云覆雨拨转乾坤。不同的是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而梅长苏却劫后余生独单遗恨,无所谓幸与不幸,只是这就是人身,冥冥之中的定数,人力所能改变的何其有限?
谈诸葛亮的淡泊宁静
我一直纠结“淡泊宁静”之语竟是出自诸葛亮,直到今天我看到了一句话,才有了点感触:淡泊宁静是孔明一生本领,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难做极忙极热之事。古之成大事者必是耐得住寂寞的,凡事欲速则不达,淡泊宁静并不是逃避现实,不求上进,而是面对世事纷繁的一种心态。
诸葛亮与《出师表》
第三篇:看三国观后感
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 :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 们: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3.吕布的经历告诉我们 :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
4.庞统的经历告诉我们 :长得太丑,可能会影响你的应聘效果。
5.马谡的经历告诉我们 :专业课学得再牛B,工作时基本用不上。
6.杨修的经历告诉我们 :在职场上,总搞得比领导高明,你会死得很惨。
7.甘宁的经历告诉我们 :有不良前科,不影响你考公务员。英雄不问来路。
8.袁绍的经历告诉我们 :如果市场自由竞争,国企未必干得过私企。
9.曹操的经历告诉我们 :想在市场上大有作为,必先高举国家政策。
10.关羽的经历告诉我们 :即便你是MBA(工商管理硕士),一时营销失误,可能让你输给一个跨专业的。
11.夏侯惇的经历告诉我 们:自残,的确很有威慑力。碰到这种二球,哥也怕。
12.蒋干的经历告诉我们 :证券市场上,庄家放出的利好,一般都是为了套你。
13.公孙瓒的经历告诉我 们:擅泳者必呛水,玩火者必**;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14.大小乔的经历告诉我 们:有才有钱又长得帅的男人,一般没法陪你到最后。
15.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 :大型企业被兼并,高层管理者肯定会关注员工的心理动态。
16.姜维的经的经历告诉 我们:双学历,有时比考研更具竞争力。
17.黄月英的经历告诉我 们: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18.刘表的经历告诉我们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再牛B,一旦死了,就会有人睡你的老婆,花你的钱,打你的娃。
19.赵云的经历告诉我们 :个人实力再强,若只想着高薪,结果只有一个:有职业,没事业。
20.司马家族的经历告诉 我们:为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
一种精神——永不言败。一个榜样——奋斗不息。刀锋上的舞者,因为鲜血的浇灌而人生绚烂,荒漠中的行者,因为执着的信念而事业大展。笑容如花儿绽放,铸就了一种叫斗志的品格,心灵如水晶剔透,孕育了一种叫才情的内涵。
第四篇:看《三国》,学做人
看《三国》,学做人
从小时候起就看《三国演义》,小时候看的是小人书,大一点就看原著,现在看的是长篇电视剧《三国》。自从去年播放长篇电视剧《三国》以来,我们全家就开始热衷《三国》,远水解不了近渴,索性买来光碟在家看个够。十岁的儿子是个《三国》的小fans,说起《三国》来头头是道,什么“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老谋深算,赵云龙智勇双全……”,去西双版纳旅游还专门买了一把孔明扇扮起了“诸葛亮”。而我呢,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和社会阅历的增多,看《三国》的心情和感受也有所不同。在这部《三国》中我比较喜欢三个人物,那就是曹操,司马懿和刘备。这三个人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说起曹操,书中都说他是乱世奸雄,那是把他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看待,在电视剧中所描述的曹操却是一个英雄。这是历史对曹操的一个公正的评价。我欣赏曹操的智谋,但更欣赏他的超级好的情商。在现代,智商和情商是立世的两大软件。曹操的情商超好表现在他高超的处理人和事物的艺术才能。看过陈渝成功助曹攻打袁绍的幽州后,陈渝对曹操的藐视态度及居功自傲虽然惹怒了曹操,但是曹操鉴于他对自己的帮助,一方面忍让,另一方面又很好地处理了陈渝事件。陈渝是曹操的发小(小时候的伙伴),他在袁绍不中用并且要废除他的情况下被迫叛离,转而投奔曹操。曹操素来非常重视人才,他是一个善用人才的领导者,对陈渝的投奔,他求贤若渴,很快中用了陈渝。为了实现他的愿望,他可以跪拜陈渝。陈渝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但他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所以才惹怒了曹操手下的将军,除去了他,同时解除了曹操的难言之隐。曹操对陈渝的善后处理极为隆重,足见曹操的用人之才。相比而言,刘备与曹操同是当时的杰出领导者,刘备更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刘备更仁慈,而曹操更野心。他们都是聚拢人才的高手。他们都在很多有才能的人多方帮助下壮大自己的实力,实现了个人的理想。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一点,作为领导者要善于管理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长处,人尽其用。
要说陈渝的失败在于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才招来杀身之祸,那么司马懿就是一个善于定位自己的智者、能人了。他能屈能伸,能退能进,有才也会避其锋芒,让自己安然立世,而不受其害。他有野心也会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坚韧地把守,不断积累,使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向《三国》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能一一细说。生活像一盘棋,怎么下还需要每个人的智慧。
第五篇:看《三国》,学职场谋略!
看《三国》,学职场谋略!
几年前,人们对当年明月白话版的《明朝那些事儿》拍手称绝;几年后,人们对为曹操“平反”的新《三国》拍去板砖。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这些折射着智慧与勇气的名字以及他们的故事,如恒星般嵌入了历史的天空。然而,“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国》的故事在罗贯中的笔下就已经近似于一个传说了,小说太过精彩,以至于一度让人们忽略了史实。
眼下,新《三国》电视剧热播,对《三国》人物的热议又重新升温,人们热衷于对相关人事进行探访探究,在权谋与纷争、联盟与崩析的活剧里,那个古战场似乎与当下硝烟弥散的现代职场别无二致……无论如何,在散去了狼烟、湮灭了剑影刀光的今天,静心重读《三国》那一幕幕金戈铁马的峥嵘往事,或者今天的CEO们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游刃职场的崭新启示。曹操本纪: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即便几百年解读不休,一直到现在,曹操仍然是难以形容的一个人物,曹操的扮演者陈建斌认为,对曹操最好的解读是他自己的文字。新《三国》中的三个领袖人物中,曹操属于魄力型领导,“高干子弟”,以大政治气魄称霸。之所以在三国中,他的地盘最大,最大的原因所在是他会用人,而且这所谓的用字,他处理得相当灵活。
他曾下过“招贤令”,只要有一技之长,他就会用,不需要全才。在那个出门靠走的年代里,这个前卫的“招贤令”,跟外企刚打入中国时的招聘启事有何不同?一位在外企工作10年的HR经理LISIR,在看过新版《三国》后感触颇深,“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三国演义》,说实话对曹操没什么好印象,可是在外企磨练了这么久后,我觉得曹操身上有很多外企CEO的特质。”
权谋一:集思广益
虽然《三国演义》给曹操打上了坏人的标签,但是他的过人之处在书中也有体现,他深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所以一遇到大事他就给谋士们开会,集思广益,进而找到问题最佳的解决办法。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认为:“在外企,大事小事都得开会,目的只有一个,集思广益,从这方面看,曹操算是外企CEO的祖师爷了。”
权谋二:权谋分离
集思广益能为曹操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曹操采用了权谋分离的办法,即出主意的是一个人,办事的是另外一个人,有时他连自己的敌人都敢用。攻打徐州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表面上是在帮助刘备夺回徐州,实则刘备就是他铲除吕布的一个棋子,他的离间计用得十分巧妙。
李绘芳老师说:“权谋分离,这在外企的管理中是很常见的,比如一个新店开业,我们要动用地产、公关、销售等多方关系,每件事都是有关联的,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儿都做完吧,这样做也能保证办事的成果,毕竟在外企是成绩论英雄的。”
权谋三:变无用为我用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的流传千古之举,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当时刘备、孙权都觉得天子无用,而偏偏挟天子这招被曹操所用呢?今时今日,我们可以说曹操谋略过人,因为这一招为他统一天下找了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正所谓变无用为我用。
英雄不问出处。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起家时,往往都依附于某一个军事集团或政治势力,大多数英雄都有过改换门庭的易主记录。那么,谁是史上易主最多的大英雄?在早前的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将这顶桂冠给了三国时期曾经十易其主的刘备,他是一位羽翼未丰时韬光养晦、一旦时机成熟便一飞冲天的绝世高手。
现在商界盛行的什么“借鸡生蛋”、“借船出海”等招数,都是当年刘备玩剩下的。然而他最高明之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的用人技巧,他不是靠意气或者权术,而是靠性情,他的真性情虽没让他成就霸业,却让他千古流芳。这几天,记者接到很多读者的电话,其中一位国企老板孙先生,就曾向记者感慨说:“如果国企老板能当成刘备这样,那企业定能长足发展了。” 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表示:“男人的胸襟都是用委屈撑大的,人对于失败有与生俱来的恐惧,而作为一位国企领导者,对上对下都要负责,担子更重,不能遇见失败和错误就撒手不管,应该找到症结并努力解决才是好领导的素质。”
定军山一战,黄忠临阵斩杀曹魏主将夏侯渊,当时刘备不顾诸葛亮劝阻,提拔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齐名。又如刘备在汉中正式称王后,准备回转成都,行前选镇守汉中的主将,大家都以为会用张飞,但结果刘备却将资历、军职都低于张飞的魏延提拔上来,让全军惊讶不已。
19岁孙权从哥哥孙策手中接管家族基业,成为江东之主,开始长达52年的政治生涯。不同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刘备的以皇族后裔自居,孙权的家族算是自力更生、自主创业。正因此,孙权更懂得从投资到回报的有效手段,一出手就直达目标,不受太多规矩和人情的羁绊。
私企老板杜先生每天守着电视看新《三国》,对于炒得沸沸扬扬人物选得不好、历史不对等他并不关心,他看中的是里面的智谋,“孙权拿到今天就是成功的富二代,我的儿子现在就是富二代,如何能有胆识又有智慧地撑起家族企业,从孙权身上就能学到。”
真正有自信的人对他人是宽容的,对于很多人在乎的面子问题,孙权却看得很淡,在攻击关羽时,为了探军情,他还打算自降级别,与关羽联姻。当他知道东吴与刘备将有大战时,提前与曹操拉关系,不惜极尽阿谀写信,“上书称臣,称说天命。”
最后,李绘芳老师表示:“让部下爱干活的领导是一等领导,让部下不爱干活的领导是某等领导,私企不同于国企的大锅饭,要让你的员工干活,就要建立自己与员工的关系,打造团队感,老板自己轻松,员工也觉得挣到钱自己有价值。当然这个前提是知道员工的长处,并怎样去利用。”杜先生坚信,如果年轻人能从《三国》中学到智谋,为自己的事业服务,那么不知道中国会出现多少个世界500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