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艾萨克森创作风格小评

时间:2019-05-14 03:1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沃尔特·艾萨克森创作风格小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沃尔特·艾萨克森创作风格小评》。

第一篇:沃尔特·艾萨克森创作风格小评

文学基础与写作论文

沃尔特·艾萨克森创作风格小评

現年59歲的艾薩克森出生于美國新奧爾良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毕业于著名的伊西多尔·纽曼大学,后来考入哈佛大学,因获得罗兹奖学金被派往剑桥大学深造。1973年,艾薩克森加入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開始了他的媒体生涯。

同一周,艾薩克森被《時代》周刊的外派編輯發掘,並且像戰利品一樣被帶回了曼哈頓。剛進入《時代》周刊,艾薩克森就被安排在華盛頓分社工作,并于1978年在白宫采访了里根总统。在《时代》,他的撰稿数量总共达到218篇,在排行榜上飞速上升,最终他被任命为国家板块的主编,再後來又成為負責圖書發行的主編。

1996年,艾薩克森成為《時代》周刊第14任總編。在他執掌雜志期間,他不再看重記錄時代,而更看好通過人物來講故事。《時代》周刊許多重大題材和封面故事,都是他親自執筆。

2001年7月,艾薩克森出任CNN總裁,宣稱要“做世界上最好的新聞”。

写过三大伟人,最会与众不同的讲故事

1992年,在艾萨克森还在担任《时代》周刊编辑时,他写成了第一本传记作品《基辛格传》。尽管销量不错,但该书被书评家们批评得几乎体无完肤:许多事实错误,资料不当引用,采

/ 5

文学基础与写作论文

访中提问有倾向性,自己做主观臆断,还漏掉很多重要当事人,采信了一些间接传言等。

时隔11年,艾萨克森才推出了第二本传记。当时正值富兰克林诞生300周年前夕,关于他的传记作品扎堆出版,艾萨克森的《富兰克林传》却在乱局中脱颖而出。他没有采用从摇篮到墓碑的编年史写法,也不想假装自己看透了伟人的精神世界。他注重的是可读性,简洁明了,条理清晰,正适合表现富兰克林的狡黠睿智和实用主义。他凭着自己长年报道政治和外交的功力,将富兰克林的人生写得跌宕起伏。

2007年,艾萨克森的第三部传记《爱因斯坦传》,再次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是因为他并没有把重点放在描写爱因斯坦深奥的理论与成就上,而是独辟蹊径,披露了爱因斯坦令人惊异的个性、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成功历程中的挫折。比如他写了爱因斯坦给第一任妻子的家规,其中有“如果我要求你不要跟我说话,你就要安静”,“你不要期待我的亲密言行,也不要主动与我亲热”等。

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和諧讓他沒有憤世嫉俗,讓他可以客觀地看待自己和剖析他人;他從不認為成功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因為他自己就是成功人士。

是故事而不是教材,应真实而不应多重

/ 5

文学基础与写作论文

艾薩克森清楚地認識到,讀者想看的是故事,而不是教材。對于人所共知、自己也不擅長的事件,艾薩克森總是大膽略過,同時施展全身武藝,把重點篇章寫得華彩流溢。講出一個個好故事,這樣的傳記才是大眾喜聞樂見的。

艾薩克森說自己要寫的是“甜甜圈式”的傳記,即一定要有美味的主題。他的意思是說,在塑造人物時,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不要因為敘述人物的多面性,而影響了講故事的效果。比如富蘭克林,集外交家、科學家和文學家于一身,成就斐然,卻也一直為不少作家詬病,說他有多重面具。而艾薩克森關心的,是面具後面那個真實的人。

作为传记作者,艾萨克森通常会保持置身事外的姿态,力求得到客观的立场和真实的故事情节。

在为乔布斯做传时,艾萨克森要求乔布斯承诺不干涉传记内容。所以在《史蒂夫·乔布斯传》中,关于乔布斯真实甚至是负面的描述并不鲜见,许多原本讳莫如深的坊间传闻,很多也都在书中得到了部分解答。

為了這本傳記,艾薩克森从乔布斯那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權利,包括近距離接觸他的家人、與隻果公司的同事交流,甚至參觀他兒時住過的房子。艾薩克森還與喬布斯進行了40多次面對面交流,直到喬布斯生命最後的日子,除了醫生和家人外,他是喬布斯見到的少數幾人之一。在《史蒂夫·乔布斯传》接近完稿

/ 5

文学基础与写作论文 的时候,乔布斯把艾萨克森叫到家中聊天。“我知道在你的书里会有很多我不喜欢的内容。”乔布斯说。“当然是这样的。”艾萨克森答道。这也说明了艾萨克森极力要做并做到了反映人物真实的一面。

每一本传记,其实都是自传

他在寫傳記時會投射自己的部分性格。文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每一本传记,其实都是自传。”在艾萨克森看来,他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会投射自己的部分性格。艾萨克森也说,写乔布斯,其实是在写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在艾萨克森的笔下,人物往往会展现出其他传记作家所无法挖掘的层次感。

他的女兒曾說,艾薩克森在描寫富蘭克林的時候,其實是在想象一個完美的自己。在寫愛因斯坦的時候,艾薩克森從他父親身上找到了許多影子。他的父親是一個善良的犹太人,時常心煩意亂,充滿人文关怀和對科學的敬畏。愛因斯坦是他父親的偶像,正如父親之于艾萨克森。至于基辛格,他女兒的答案是︰“很簡單,你在描寫自己的陰暗面。” 只为伟人做传

作为极具创造力的企业家,史蒂夫·乔布斯有着如过山车般的精彩人生,有众多出版商或影视工作者将他传奇的一生出版成 4 / 5

文学基础与写作论文

书或拍成电影,但只有《史蒂夫·乔布斯传》是唯一得到乔布斯本人授权的图书。

乔布斯曾经准备了一份很长的单子,上面列着全美国最好的传记作家,准备从中挑选一人来书写自己的生平。然而要获得乔布斯的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乔布斯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智力超群,极度自信,这也意味着他对人极为挑剔。

在多年的寻找之后,他最终选择了沃尔特·艾萨克森——当今最著名的畅销传记作家。艾萨克森因曾为爱因斯坦、富兰克林、基辛格等名人著传而名声大噪。

《财富》杂志在得知消息后,在网站上这样评论道:“艾萨克森最大的才能,就是在任何场合中找到最有权势的那个人,并且想方设法接近他。”

然而出人意料的事实是,艾萨克森在过去的几年里多次“婉拒”了“有权势的”乔布斯找他为自己立传的邀请,因为艾萨克森认为乔布斯还不够“资格”——他不是伟人:“也许将来的某个时候吧。”艾萨克森总是如此推搪,直到2009年的某日,乔布斯的妻子劳伦打电话给艾萨克森:“如果你要写他(乔布斯)的传记,那最好现在就要开始了。”

在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创作生涯中一直以真实、反映自我等为前提,这也使得他的文学造诣远胜他人,其作品受世人追捧。

/ 5

第二篇: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浅谈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世上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田园诗取材于生活,亲自躬耕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诗中透露出一种平淡自然之美,在艺术上造诣很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璀璨的篇章。

关键词:田园诗平淡自然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典范,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目录

一、引言.......................................................................................................................3

二、正文......................................................................................................................3

(一)平淡自然诗风的形成.......................................................................................3

1、陶渊明的出身及生活经历.....................................................................................3

2、生活经历对陶渊明人生观的影响.........................................................................3

3、时代、社会对陶渊明诗文内容、诗文风格的影响.............................................4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的体现...................................................................5

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5

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6

3、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7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8

1、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8

2、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9

3、情、景、事、理的浑融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10

三、结论......................................................................................................................11

一、引言

要说我国古代诗人的创作成就,让我首先想到的作家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博学多识,才思敏捷的诗人,早在我读中学时,就读过他的许多诗作,像《桃花源记》、《饮酒

(五)》、《归园田居

(三)》等等。通过这些作品,让我看到了他的桃源梦,认识到了他是一位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中,有着重大开拓与贡献的作家。陶渊明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取材生活、语言质朴、意境优美、诗意浓郁,有一种冲淡之美,做到了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二、正文

(一)平淡自然诗风的形成 生活即诗,在此是强调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文风格影响巨大。他的出身、地位、遭遇以及当时的时代、社会都决定着他诗文的基本内容,而其诗文内容又直接影响着他的诗文的基本风格。

1、陶渊明的出身及生活经历。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陶茂,为官武昌太守。父亲陶敏也做过官,却不以出处为意。母亲孟氏,则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侃的外孙女。陶渊明的父亲在他8岁时就去世了,生活颇为艰难。陶渊明在20岁时受叔父陶夔的怂恿,到京城健康、会稽郡、吴郡等地进行游学求仕生涯,但三年后求仕也无果而归。之后虽受提携,终因看透了世事翻覆,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并从38岁起就归隐田园,直至终老,自塑了中国历史上的力耕自给的真隐士的典型形象。

2、生活经历对陶渊明人生观的影响。

从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可看出,凭他的才学在当时应该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官位,可是他生不逢时,游学求仕数年后失望而归。他看清了那些贵族豪门的嘴脸:垄断政权、滥赏滥杀、放浪形骸、贪财虚伪、荒淫奢侈。同时,三年的游学也令他深感京城人门第观念的严重。这种经历让他深感自卑,从而也令他产生了远离政治官场的念头。其实把自己的一生都埋没在田间地头,又何尝是心甘情愿?只是这个世道是非颠倒、善恶不分、官场实在是无法容身。这其实才是陶渊明真正的心迹所在。

3、时代、社会对陶渊明诗文内容、诗文风格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政治迫害,纷纷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对政治不闻不问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态度。这

些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美丽的山山水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从事休闲娱乐、审美静观的消遣对象。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闲意识比以往更加成熟,人们在游玩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境界,力图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状态之中去。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现实和文人、士大夫们那种崇尚自然、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也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休闲思想的逐渐成熟。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①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被视为我国古代休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及、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益兴起的山水诗及田园诗的创作之中。登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很早就成为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这些士大夫们将怀才不遇和怅惘之情凝聚于诗文之中。游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也常常使他们忘却胸中的苦闷与烦恼。因此,旨在描写山水之美的山水诗以及歌颂美好田园生活的田园诗便成为此时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创作素材。这一时期的著名的山水诗人的主要代表有谢灵运、鲍照、谢朓等人,他们是开创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北朝的郦道元、杨衒之的游记散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而且还描写人文景观,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佳作。而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则另辟蹊径。他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转而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特别向往隐逸生活,“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自然而又美好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而他写的《桃花源诗并记》,勾勒出一个静谧、淳朴自然的“桃花源”理想的境界,实在令人神往!而郦道元与陶渊明不同之处在于它注重纪实的创作手法,陶渊明则注重对理想生活的描述。他们不仅为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近现代中国休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散文作品《桃花源记》为我们勾勒出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历代文人名士和布衣百姓在喧嚣的尘世中都希望寻觅到能够隐逸的“世外桃源”,并以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作为独善其身的精神寄托。陶渊明撰写的辞《归去来兮辞》、诗《饮酒》等对倘佯逍遥、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这种经历,决定了他的诗文内容主要是以他的隐居田园生活为主。在他归耕柴桑乡里的二十多年里,先后创作了诸如《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等著名的田园诗。在这些诗中,“既描写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凯‟的山乡景色,又叙写了„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农家情趣。但写的更多的,则是„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无限欣慰,以及„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男‟的生活艰辛”。这些诗文,语言“质而实绮”,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涵着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使在他出仕十年间,身处险恶的

官场,所写诗文主要的还是对田园自然美景的描绘,对上古淳朴民风的怀念、自己眼前农耕生活的乐趣等等,文风清新、淳朴。

由此可见,正是陶渊明自己平淡自然的生活写入诗中,才孵化出我国彪炳千古的“平淡自然”的诗文风格。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的体现。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

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②(P.380)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②(P.380-382)

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归隐后的陶渊明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这使得他的田园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②(P.380-382)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句诗为农家披星戴月的艰苦劳作增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让人感觉到一幅耕种之暇享受乡村生活的悠闲乐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

3、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在这里“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桃花源”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政治的彻底否定。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的、积极的。他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清初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原君》)主张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

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1、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而描写景物。文学创作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白描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创作手法,诗人要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的人格、审美理想,反应田园风光的文学特质,就必须采用与之相符的写作手法——白描。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在不经意中勾画出来事物的形态,显得十分逼真,他的诗歌笔态清逸、意态丰满,田园的景象形象自然、真切、蕴味无穷。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陶渊明的诗风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他的语言很朴素、简洁,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如《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②(P.380)

诗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又超俗的意境。没有过多地堆砌词汇,没有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用笔虽少,但并不显得空洞无物,既简洁、又传神,让我们感觉的有真意、无粉饰、不做作、不卖弄。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 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安宁静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不讲究辞藻上的华丽,粗略几笔则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的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的联想,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方宅、草屋、榆柳、鸡、狗、等无不是常见的生活,无不是易见的事物。又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③

这首诗从孔子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叙起,夹叙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杂,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最后道出主旨“聊为陇亩民。”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之至,初读甚至觉得有些枯淡,但细细寻味,就会发现其中有生动的场景、活泼的思想、浓郁的情趣。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的白描手法,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造境界的。他的诗中的语言简单而又优美、精炼但不尚雕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对于诗人来说,生活中草木皆词,云雨皆韵,那么的顺其自然,信手拈来。他的诗好像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写诗,只是作者的心中所想,我手写我心,我词抒我情。就好像我们当今的日记,有感而发不局限于其他的外界影响。这也正是他诗歌隽永流传的原因之一。正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然在人境,但诗人的情感可以置身世外,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率真。用词也是那么的简单,直取生活中的事物。他的用词还非常的精炼,用出来更是恰到好处。

2、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的诗作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炼的勾勒出星斗的形象,表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然而事实上他的诗并不是没有锤炼和推敲的,而是高度的提炼之后显出的平淡自然,从这一角度看他在此的提炼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高的造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境美,其韵味醇厚而又自然宁静。他的诗常常取自自然和平常的生活,但看似信手拈来的随意之笔,却又无处不透露出诗人细巧的心思、取景、山水田园远近相依,既有草庐村舍,又不乏自然之美。记事,家长里短有情有趣。既有田耕之

乐,又充满生活气息。这是陶渊明的生活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的所感所悟,一切顺其自然的娓娓道来。《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表现的正是他写作的初衷。他创作只是自娱,而并非娱人,不为时论所写,颇示己志。他爱的是自然,自然也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黄庭坚说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点。陶渊明把所见所闻巧妙组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朱熹的《朱子语类》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就是说其诗风的“平淡”,表现自然,毫无矫饰。这即是陶渊明是的语言特色,也是艺术风格的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很难找到惊人的语句,都是质朴的语言,与生活口语想接近,读起来亲切悦耳、趣味盎然,平淡中淡化了诗歌与读者的界限,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诗歌的佳境当中。如《饮酒》其七 :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④

在诗中没有看到华丽夸张的词汇,没有深奥难懂的语句,到像是在跟读者对自己生活的过程进行分享和倾诉,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同时诗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妙趣横生的事物,都载于笔下,仿佛就像自己在回忆一段往事,或者亲眼所见,身临其境。一些常见的景物如“秋菊”“归鸟”在作者的笔下。此时此刻,给人的感觉异样的强烈。又如全都是如同日常交际中的白话一般,却有着出其不意的新意表现效果。这种平淡自然的表现手法在陶的田园诗中处处可见。比比皆是,像这种平淡自然语言的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的诗句有很多。比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等。

3、情、景、事、理的浑融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

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往往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让平实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紧密结合起来。陶渊明写景并不追求形似,叙事也不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交融,对人生彻悟的心境。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除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仲夏堂前林荫,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他诗中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即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即是具体的又带有隐士的理念。且看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②(P.380-382)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就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已与南山融为一体,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心里构成天真美妙的风景,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陶的田园诗即有情趣,又有理趣。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他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他的诗发乎于事、源乎景、缘乎情,以理为统摄。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这写自然平淡的诗句。就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他的诗平淡中有风采、质朴中有工致、简练中有深蕴。他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往往是景物情感相结合,诱导人的理性与悟性,把人引向深沉高远的境界。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悟出之理。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于是“诗缘情而绚丽”陶渊明的诗的魅力在于其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语言创作出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诗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和平、少有激荡与眼睛冷静的思维相结合。创造出高远拔俗的意境,在平凡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这里,从而实现田园诗的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总体而言,陶诗的境界都比较完整,胜在以整体为单位感染读者,而非一字一句吸引人,创作出完整的意境也是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的重要特色。陶渊明的诗善于白描的写作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不描摹舞台而以写意为主。诗中出现了古松、秋菊、白云、归鸟,都具有象征的意义。表现诗人的自身品格和情感,陶诗还长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音,表达两位一些人生哲理,情境理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浑厚深远的诗歌意境。

三、结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阔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田园诗派。他的田园诗内容真实,能让你从那些花、鸟、虫、草身上看到劳动人民的影子,自然流露,源于生活;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而且,他开创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而“开千古平淡之宗”。他的田园诗在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从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

注释: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P.208)②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90.③《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P542)④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卷三:饮酒二十首[M].北京:中华书局,1979.(P.90)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 曹明纲.《陶渊明全集》附《谢灵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朱自清.《陶诗的深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4] 罗锡诗《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5]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 李文初.《陶渊明论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7] 邓安生.《陶渊明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8]罗宗强、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9]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版 [10] 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第三篇: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禄宏林

摘要:本文从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创作风格、艺术成就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浅述:

一、李白的生平。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也来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他的身世、行踪和家庭,异说纷纭,他的思想性格更是非常独特,旷世少有。李白的思想性格。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他的思想抱负、生活情趣和性格气质,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侧面的表现。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体现。其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三、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位,体现在他诗歌创作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生平、思想品格、创作风格、意象、影响 正文: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诗人。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而在古诗教学中要使学生对离现实语言较远的诗文产生兴趣,对优美的诗句领悟内涵,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品格,从而领会其创作风格,领悟诗的意境和蕴含的美好思想。基于此,我阅读了李白的诗集和一些相关资料,对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际遇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我认为,李白将盛唐士人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理想化了,同时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必然导致失败。但是他始终向往这样的理想。所以始终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李白一生受到了道家,纵横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贯穿李白的一生,则是道教对他的影响,之所以这部分单独提出,就是因为神仙道教信仰在他思想中有重要的地位。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浓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后又学习了纵横术。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正因为如此,李白在不少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也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狂”是他人生的象征,他的侠胆、仙趣、狂饮都极大的刺激着其个性中那高傲狂放的因素,使他的个性意识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倨傲达观的性格。尽管他在诗歌中常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是行乐的感慨,其实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诗中,李白常通过对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绘,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以神仙的洒脱快活,表示对现实世俗的反抗;于飘飘欲仙的奇异想象中,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1] 个人境遇对诗人的影响。个人境遇的不同,导致不同人的思想与追求,情感价值取向也因为人生境遇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所以在他们的诗歌表现出了不同的个人魅力,也出现的其创作风格的截然不同的景象。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所以在他的诗歌当中很多对任侠精神的赞美与向往。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李白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临老还因永王李璘牵连而成为“反革命”,流放夜郎。幸而中途得赦回来,六十二岁死在安徽当涂。所以在遭遇了所有打击之后,他不再相信现实,他企图在寻仙觅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他笃信道教,还真受戒做了道士。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不少诗句中“仙风飘拂”,表现了他的求仙思想。正是个人的如此遭遇,才让李白的诗歌折射出如此奇幻,璀璨的光芒。

社会背景尤其对伟大的诗人的影响更是巨大的。李白当时有报效国家,充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导致了他理想的破灭。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的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是盛唐社会的繁荣,而且有它的腐败与黑暗。唐代社会正从它的高峰上衰落下来。就在这样一个时候,李白要去实现他那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他开始时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是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挤出京。前后两次进京,对于朝政的腐败与黑暗,他都看到了。在诗中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愤不平。《古风第十五首》中,他抨击当时远贤臣、亲小人的政治状况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二十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对此都表示了愤怒揭露玄宗宠幸宦官和善斗鸡者,“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蜺。”他还一再抨击当时那种权奸得意、贤才落魄、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实:“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对权奸他甚至指着鼻子骂:“董龙更是何鸡狗!” 李白揭露安史乱前唐王朝政治的腐败与黑暗,其深刻性除杜甫外,并世无第三人。

评价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谈论: 李白在绝句创作上,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无不令人神往。《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的神奇。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第一、二句便已经把夹江对峙、巨浪奔腾的雄奇信手展现,末两句亲切而灿烂的秀景,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全诗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2]。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诗人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将感受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庐山自古峰岩奇秀,泉瀑飞湍,无限风光。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3]”。“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将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时的轻快喜悦表达得是多么俊雅飘逸啊!

李白的七绝是唐人七绝中的冠冕,同样,李白的五绝也堪称无人匹敌。在盛唐诗人中,见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既真实简练又内涵丰富,这是绝句的最高境界。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等。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仅仅谈到七绝的成就,简直就是在抹杀李白诗歌的成就。李白的五绝同样也是无人匹敌的。在盛唐诗人中,兼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内涵丰富,这就是绝句的最高境界,如《独坐敬亭山》等。

我感到,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本诗是李白的成名作。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蜀道难》全诗大致可分三段。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段。“噫吁,危乎高哉!”先声夺人,凌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想落天外,闻之耸人。接着追叙秦属开辟道路之苦,使蜀道之难笼罩一层浓重的神秘而雄齐的悲壮色彩。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段,具体描绘青泥岭的艰危以及悲苦的氛围、险绝的景况,令人如临其境。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为第三段,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友人早返长安。开始、中间、结尾,三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唱三叹,令人荡气回肠。全诗句式错落有致,变化多端,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将他诗歌创作的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再如《将进酒》。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也获得了新的生命。本诗虽似“拟古”,却处处有“我”在,突现出他人无法模拟的鲜明个性,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当时诗人纵剑长安,本想施展才华,济世当代。但长安之行,政治失意,理想空落,于是诗人遂寻仙学道,访朋会友,饮酒放歌,借以排遣忧愁。诗的发端连用两组排比长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呼告而出,气势酣畅,一泻千里,抒发了浩茫遥深的人生感慨。继而似乎由“悲”一下子翻跌入“欢”“乐”。其实,“尽欢”“为乐”的狂放里,激荡着的是诗人满腔慷慨不平的郁闷悲愤。末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回应篇首,戛然而止。全篇情极悲凉,以豪语出之;态极狂放,实则苦闷无奈。李白素有“酒仙”之称,他的饮酒诗很多,本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时而大跨度的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李白式的抒情表露无疑,好似暴风骤雨,骤起骤落,如水银泻般,仿佛从胸中直接奔涌而出。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以大鹏自喻,足见其气势不凡。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的形象在李白的诗中反复出现。他的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志士。他的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以上就是我对李白诗歌风格的一点理解。

参考文献:

[1]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一文,《文学遗产》1986年第一期。[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3]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刘维治译《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6页。

第四篇: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武小洁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张爱玲的生平,一部分是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在张爱玲的生平中我简单的介绍了张爱玲的家庭情况、童年生活,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及她的创作经历。之所以写张爱玲的生平,是想让大家在理解她的经历的同时,知道是她的经历决定了她的性格和创作方向。在创作风格中我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创作文体、写作手法、语言、内容、取材等几方面的分析来写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在创作风格中我将张爱玲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优美的语言单独拿出,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张爱玲作品的独特之处。在论文中我还简单介绍了张爱玲的几部小说作品,并选取了张爱玲小说中的精彩片段。在文章及最后的总结中我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写出了欣赏张爱玲之处。

张爱玲的生平

张爱玲原名张缨,1920年出生在上海,她的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张佩纶她虽出生于这样的一个家庭,但家庭给她的印象却是父母之间的不和谐,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母亲成为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失去母爱的她是个小天才,6岁就开始小说创作,7岁的时候她和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他的母亲一直有着罗曼蒂克的爱,她对母亲的感情是很浓郁的,她的性格中有很多无意识的承袭了她母亲的影子。1934年张爱玲的生活中发生两件大事,一是父亲再婚,一是她开始上中学。从此她生活更决定了她的创作方向。她在十八岁的时候获得了远东考试的第一名,但因战争的爆发去了香港大学。她在1942年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可谓是一鸣惊人。她的处女作是《不幸的地》。在1942年到1944年这两年中创造了一系列做品,我们比较熟知的有《第一炉香》、《 倾城之恋》、《金锁记》等。这段期间可以说是张爱玲创作的黄金期。而给她创作灵感的人正是影响她一生的一个人——胡兰成。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可以说是浪漫的,也可以说是凄惨的。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审视他们的爱情。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相识源于他们的互相吸引,他们的意见相投,才气相吸。也许你会觉得胡兰成这样的一个国家罪人他会有什么吸引张爱玲的呢?但我们不能否定的是他的才华,张爱玲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他的意见。他们的爱情类似于李清照与赵明诚,但不同的是政治身份和对爱情的忠贞度。胡兰成的身份,他的年龄,他的政治思想完全没有阻碍张爱玲对他的欣赏和爱慕。但张爱玲不能容忍的是胡兰成对他们爱情的不忠贞,他们曾有过一纸婚书,“原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张爱玲亲笔写下的承诺,还有炎樱做他们的证人,但他们还是在张爱玲的绝望中结束了,1947年6月一份诀别信将他们结束了。从此张爱玲的创作开始了另一个阶段。1956年8月张爱玲开始了她的另一段婚姻与赖雅结婚,1960年张爱玲成为美国公民,1973年定居美国洛杉矶,1975年,她唯一的依靠赖雅逝世,1995年秋天张爱玲孤独的逝世了。但她的许多作品却是留给我们张谜的精神食粮。

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张爱玲之所以在沦陷的上海掀起轩然大波,而且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首先归功于她创造了一大批不一样的人物形象。

1、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结婚员”:张爱玲独辟蹊径之处,是抓住“破落户”最年轻,也最敏感的一代女性,让这些走出破落家庭后即将被时代潮流无情推向社会、碰得头破血流同时也磨练的异常精明的“女结婚员”,曹七巧是《金锁记》的主人公,也是张爱玲塑造“女结婚员”的代表她本为“油麻店的活招牌”,却被兄嫂逼迫,嫁到有钱人家做妾,伺候残疾的丈夫,她压抑这正常的生命欲望,并经受了大家族特有的勾心斗角,丈夫死后,她虽继承了遗产,另立了门户但她内心的压抑并没有停止,长久的压抑像一把金锁,不光锁住了她的幸福,也使她看不得别人幸福,尤其是对他的儿女,她不让他们与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污蔑自己的女儿抽大烟。对自己的情人也是放心不过,她的心比她的命还苦。她在慢慢的吞噬她身边的每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这就是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认真的活着,拼命地活着,谨慎的活着,怕生活得威胁,怕别人的威胁,但他们始终摆脱不了的是束缚在自己身上的金锁。

2、有知识、有文化敢于大胆追爱但逃不过命运悲剧的现代女性——曼珍①:张爱玲笔下的婚姻很少有纯爱,都是出于目的性的,而曼珍却是个特例,她爱世均,他们的爱情是美好的,干净的,可她却被姐姐曼露当做维持婚姻的工具,让姐夫祝鸿才强奸为姐夫生子,这样荒谬的故事,是我们不愿见到的悲剧,虽然很多年后,她又与世均重逢,但命里注定他们终是只有半生情愿。我也曾为曼珍惋惜也着实恨过曼露,可后来想想这也正是中国式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也是作者参差写法的一大体现,有人爱了不曾得到想要的幸福,有人强迫得到幸福,最终无力再争。

3、以佟振保为代表的大上海男性:在《红玫瑰与白玫瑰》这部作品中,张爱玲塑造了一个表面近乎完美的人——佟振保,他事业成功,提拔兄弟,办公认真,热心代友,侍奉母亲。整个一近乎完美的现代男人,他在别人面前都会展现出自己的完美。他先后爱过两个女人,白玫瑰孟烟鹂,也是他的妻子,他虽然厌恶他的妻子,但在别人面前从不表现出来,因为他认为那是丢面子的事。还有一个是红玫瑰王娇蕊,虽然他很爱她,但他却逃不过世俗对他的看法,他害怕自己建立的一切功亏一篑,因而她抛弃了娇蕊。本文通过两个女人,来展现男主人公赤裸裸的虚伪,表面的完美掩盖不了内心深处的功利、世俗。张爱玲也是通过这两个女人来一点点的解剖了男主人公,将他的缺点慢慢的展现给大家。在这里我想借张爱玲的一句话来形容一下佟振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②”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张爱玲真正了解现代女性的生存处境,她的作品也多以女性为主人公,而这篇貌似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也在生生的揭露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的故事。

4、以丁阿小为代表的下层人:《桂花蒸.阿小悲秋》是张爱玲第一个以女佣为主角的中篇,“要强的苏州姨娘”丁阿小看不起好色吝啬的洋主人,但别人批评她的主人,就会刺激她的“母性”来呵护,甚至拿自己的户口面在妓女跟前为主人撑世面。她在别人的屋檐下认真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只要不在“她的范围内”别人“作脏”与她无关,但实际上正是这个善良本分的阿小帮着自己的洋主人“作脏”和上海的上等人一样,上海的下等人同样也不坏,只是没出息,不干净,不愉快。

张爱玲在内容上也与当时的作家有所不同,她的作品很少涉及政治,没有大背景,只是单纯的写一些男女间的婚姻,和软弱的凡人,故事多以上海、香港和南京为场景。她自己就清楚的知道“一般所说‘时代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来的——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但这并非完全因为情势所迫,也和她独特的文学观有关。“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虽然这种安稳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会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③”

还能让她在文坛上掀起**的是她所涉猎的文体多种多样。

1、随笔:代表作《流言》张爱玲的随笔虽然未能避免一般早熟的天才常见的青涩和张扬,但人生体验的深透与修辞造句的精炼,并不逊于许多老作家。就文体来说,则已经脱去了20年代的生硬和30年代的驳杂,呈现出40年代特有的知心贴肉的圆融畅达。

2、小说:文坛最关注的就是张爱玲的小说她的主要作品有《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年)、《沉香屑.第二炉香》(1943年5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阿小悲秋》(1944年9月)、《半生缘》(1948年)、《色戒》(1979年)。我觉得这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我简单介绍几部作品 《心经》:《心经》是一篇演绎弗洛伊德理论而用力稍猛的作品,但立意很微妙:许太太为了拴住丈夫,竟然默认甚至纵容女儿的恋父情结,使本为正常的少女性倒错倾向在一种畸形的家庭关系中发展的不可收拾。一个女人想获得幸福,不得不眼看着至亲骨肉陷入罪恶,即使这样——或正因为这样她离幸福越来越远。《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个动听而又尽人情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机关算尽的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潜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虽然结局在我们看来是美的,但在作者的眼里是庸俗的。虽然他们拥有好的结局,但这并不是作者所要给我们的结果,作者总是在丑陋上点上美,本来就是两个精明的人,他们勾心斗角,虽是换来了想要的结局,但改变不了的是他们丑陋的目的性。

除了小说和随笔张爱玲还涉猎散文,剧本和译作。她的散文主要有《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剧本有《太太万岁》、《未了情》、《小艾》等。她的译作有两种一是译外文一是译方言创作。张爱玲晚年主要从事《红楼梦》的研究。

张爱玲独特的写作手法及优美的语言

张爱玲最别树一帜的是她独特的写作方法,他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人生的苍凉,基调冷艳雅俗并存。且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她能在叙述中运用联想,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动势,都不约而同地富有照映心理的功用,充分感觉化,造成小说意向的丰富而深远,这里明显留下西方现代派的痕迹。而作者构造故事,设置人物,又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从题目到叙述风格,都有极强的市井小说的色彩,使其古典与现代并存。

更为吸引人的是张爱玲作品的语言,犀利,优美。我在这里摘了几段:

1、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④

2、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流苏交叉着胳膊,抱住自己的颈项。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得到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⑤

3、她一向怀疑漂亮的男人。漂亮的女人还比较经的起惯,因为美丽似乎是女孩子的本份,不美才有问题。漂亮的男人更经不起惯,往往有许多弯弯扭扭拐拐角角心理不正常的地方。再演了戏,更是天下的女人都成了想吃唐僧肉的妖怪。不过她对他是初恋的心情,从前错过的,等到到了手已经情况全非,更觉得凄迷留恋,恨不得永远逗留在这个阶段。这倒是投了他的缘,至少现在是这样。⑥

张爱玲的创作在取材上、内容上、语言上都有着独特之处,但最终这些还是要归于她的人生经历,及在这些经历中磨练出的性格。

张爱玲的一生经历了很多,也写了很多,也许她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也许她是在抚慰沦陷区人们的情绪,但不可否定的是她的在文坛上的贡献和地位。现在的很多人都喜欢她,也许是因为她的孤傲,也许是因为她的淡定,但毋庸置疑的是她的作品很吸引人,让人们在喧嚣的城市中,找到了孤僻的角落,在一个漂移的城市,找到心的归所,不论你有多少烦躁,但看她作品的那一刻你将心归一处——书中的故事,也许同样的喧嚣,同样的世俗,但你却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情去审视这一切,孰是孰非,你也许会和他们一起爱,一起恨,但不会再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者,因为书中有人比你更孤独,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个世俗人,因为故事中的人也很世俗。不会觉得自己的爱情不够浪漫,我们看到的是更千疮百孔的经历,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太过复杂,因为与四十年代的大上海比,我们生活的环境很优雅。这一切,足以让你爱上她的作品。也许你是因为张爱玲的一部作品爱上她这个人,但我是因为她这个人喜欢她所有的作品。当然我最爱的作品是她的《小团圆》因为这是以她一贯的讽刺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身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心的滋味,故事中的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出诸多复杂的情绪。注释: ①张爱玲:《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②张爱玲:《天才梦》见于《张爱玲散文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③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载《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④张爱玲:《倾城之恋》,见于《张爱玲全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⑤张爱玲:《倾城之恋》,见于《张爱玲全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⑥张爱玲:《小团圆》,见于《张爱玲全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页。参考书目:

[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1992,3(11). [2]胡兰成.评张爱玲[J].杂志.1944,2(13). [3]饶岚子.黄仲年.张爱玲小说艺术论[M],1987.[4]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5]仝彦芳.洋场才女张爱玲[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6]夏志清.论张爱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7]余斌.张爱玲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8]万燕.海上花开又花落——解读张爱玲[M].南昌: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9]李雪英.张爱玲女性形象浅析[J].大众科学.2007,(15).

[10]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五篇: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禄宏林

摘要:本文从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创作风格、艺术成就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浅述:

一、李白的生平。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也来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他的身世、行踪和家庭,异说纷纭,他的思想性格更是非常独特,旷世少有。李白的思想性格。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他的思想抱负、生活情趣和性格气质,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侧面的表现。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体现。其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三、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位,体现在他诗歌创作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生平、思想品格、创作风格、意象、影响 正文: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诗人。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而在古诗教学中要使学生对离现实语言较远的诗文产生兴趣,对优美的诗句领悟内涵,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品格,从而领会其创作风格,领悟诗的意境和蕴含的美好思想。基于此,我阅读了李白的诗集和一些相关资料,对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际遇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我认为,李白将盛唐士人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理想化了,同时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必然导致失败。但是他始终向往这样的理想。所以始终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李白一生受到了道家,纵横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贯穿李白的一生,则是道教对他的影响,之所以这部分单独提出,就是因为神仙道教信仰在他思想中有重要的地位。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浓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后又学习了纵横术。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正因为如此,李白在不少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也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狂”是他人生的象征,他的侠胆、仙趣、狂饮都极大的刺激着其个性中那高傲狂放的因素,使他的个性意识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倨傲达观的性格。尽管他在诗歌中常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是行乐的感慨,其实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诗中,李白常通过对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绘,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以神仙的洒脱快活,表示对现实世俗的反抗;于飘飘欲仙的奇异想象中,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1]

评价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谈论: 李白在绝句创作上,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无不令人神往。《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的神奇。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第一、二句便已经把夹江对峙、巨浪奔腾的雄奇信手展现,末两句亲切而灿烂的秀景,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全诗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2]。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诗人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将感受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庐山自古峰岩奇秀,泉瀑飞湍,无限风光。诗人在《望庐山瀑布》中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3]”。“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将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时的轻快喜悦表达得是多么俊雅飘逸啊!

李白的七绝是唐人七绝中的冠冕,同样,李白的五绝也堪称无人匹敌。在盛唐诗人中,见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既真实简练又内涵丰富,这是绝句的最高境界。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等。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仅仅谈到七绝的成就,简直就是在抹杀李白诗歌的成就。李白的五绝同样也是无人匹敌的。在盛唐诗人中,兼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内涵丰富,这就是绝句的最高境界,如《独坐敬亭山》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4]。

我感到,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本诗是李白的成名作。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蜀道难》全诗大致可分三段。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段。“噫吁,危乎高哉!”先声夺人,凌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想落天外,闻之耸人。接着追叙秦属开辟道路之苦,使蜀道之难笼罩一层浓重的神秘而雄齐的悲壮色彩。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段,具体描绘青泥岭的艰危以及悲苦的氛围、险绝的景况,令人如临其境。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为第三段,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友人早返长安。开始、中间、结尾,三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唱三叹,令人荡气回肠。全诗句式错落有致,变化多端,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将他诗歌创作的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再如《将进酒》。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也获得了新的生命。本诗虽似“拟古”,却处处有“我”在,突现出他人无法模拟的鲜明个性,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当时诗人纵剑长安,本想施展才华,济世当代。但长安之行,政治失意,理想空落,于是诗人遂寻仙学道,访朋会友,饮酒放歌,借以排遣忧愁。诗的发端连用两组排比长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呼告而出,气势酣畅,一泻千里,抒发了浩茫遥深的人生感慨。继而似乎由“悲”一下子翻跌入“欢”“乐”。其实,“尽欢”“为乐”的狂放里,激荡着的是诗人满腔慷慨不平的郁闷悲愤。末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回应篇首,戛然而止。全篇情极悲凉,以豪语出之;态极狂放,实则苦闷无奈。李白素有“酒仙”之称,他的饮酒诗很多,本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时而大跨度的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李白式的抒情表露无疑,好似暴风骤雨,骤起骤落,如水银泻般,仿佛从胸中直接奔涌而出。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以大鹏自喻,足见其气势不凡。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的形象在李白的诗中反复出现。他的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志士。他的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以上就是我对李白诗歌风格的一点理解。

参考文献:

[1]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一文,《文学遗产》1986年第一期。[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3]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刘维治译《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6页。

下载沃尔特·艾萨克森创作风格小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沃尔特·艾萨克森创作风格小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冰心散文的创作风格

    论文摘要:冰心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作品,都十分具有开拓性。她在文学创作中的鲜明特色以及她对新文学运动的贡......

    美国作家艾萨克森所著的乔布斯传读后感

    最近看了美国作家艾萨克森所著的乔布斯传,作为果粉,对乔帮主的敬仰自然是少不了了,但通过这本书,我也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的、活生生的乔布斯,美国作家艾萨克森所著的乔布斯传读后......

    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的演变

    1.格里尔逊式:又叫“画面加解说”方式。 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著名导演格里逊首先采用画外音解说来制作纪录片,解说词大大加强了纪录片的影响力,但当时的画外音制作比较粗糙,灌得......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言是当今文坛屈指可数的一流作家,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作品极具个性。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

    舞种风格与个性创作论文

    西方民谚说:"生活是自然的,舞蹈是风格的。" 风格在艺术理论中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把它界定在舞蹈的"舞种"上。作为风格的舞种,是由历史因素构成的身体语言或语言表达......

    韩愈柳宗元创作成就及散文风格之比较

    韩 愈 柳 宗 元 创 作 成 就 及 散 文 风 格 之 比 较 韩愈和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两位伟大文学家,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创作成就比较......

    柴可夫斯基与强力集团的创作风格

    柴科夫斯基与“强力集团”音乐的比较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东欧及北欧若千国家,抑或屈服J几异族统治,国家得不到独立:抑或受制J几强权盘剥,经济得不到发展:抑或遭受到文化羊......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摘要]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写词人少女、少妇的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写国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