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

时间:2019-05-14 03:3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

第一篇: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

【发布单位】天津市

【发布文号】津政发(2006)78号 【发布日期】2006-09-04 【生效日期】2006-09-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天津市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津政发(2006)7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农民工工作,促进全市社会和经济和谐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精神,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城乡统筹就业促进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建立城乡统筹就业促进机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坚持用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办法,建立城乡统筹就业促进机制,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城乡就业渠道,将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化为素质和技能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逐步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或不合理限制。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坚持公益服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制定农民工就业服务扶持政策,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手段先进、高效诚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免费为农民工提供信息咨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引导性培训服务。针对进城农民工就业分散特点,大力发展进城农民工劳务派遣组织,规范劳务派遣行为,强化用人单位的职责,变分散就业为有组织、有计划地就业。加强就业信息化管理,建立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农民工就业登记制度,并实现与培训、保障信息的共享。在滨海新区以及转移就业任务重的地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就业的模式和政策框架,并逐步将试点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开。

(三)围绕经济发展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紧密结合实施“十一五”规划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制定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乡镇企业转移就业容量、税收扶持等问题的相关规划和措施。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依靠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大力促进郊区工业化进程,扩大就地转移就业容量。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提高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要切实调整投资结构,将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快形成政府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劳动积累相结合的农村建设投入机制,注重建设能够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促进农民直接增收的中小型项目,并建立建设和管护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劳动力输入输出管理。加强劳动力输出输入地之间的联系,推动各地区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沟通和对接。利用农民工转移较为集中的时机,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实行有组织的引进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落实农民工就业服务专项资金。

二、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五)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按照《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劳社部发〔2006〕13号)的要求,将监督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依法订立劳动合同作为重点,争取3年内实现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普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农民工解除终止劳动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的,应按照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或就业补助金。在现有劳动合同范本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农民工专用劳动合同文本,增加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条款,并免费提供给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劳动合同鉴证费减半收取。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不得滥用试用期侵犯农民工权益。

(六)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认真执行农民工工资“月支付、季结算”制度,完善农民工工资结付手续。在建筑业和其他使用农民工较集中的行业实行农民工工资预储账户。加强工资支付情况的专项检查,依法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大力推行欠薪预警保障制度,预防和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问题。将有欠薪记录的企业纳入工资支付重点监控范围,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建立限制拖欠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对发生拖欠工资的单位,在未妥善解决拖欠问题前,一律停止其投标资格,限制其承揽新项目。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且拒不整改的企业,依法强制其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其行业资质,并记入企业信用档案。确保农民工合法的工资权益。

(七)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坚持城镇职工与农民工劳动工资的统筹管理。抓紧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工资宏观管理手段,做好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信息的发布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研究,防止和纠正利用提高劳动定额或降低计件单价等手段变相违反工资政策的行为。严格执行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用人单位延长工时或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安排农民工工作的,应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八)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加大安全监察力度,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企业限期整改,对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的农民工要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指导和监督企业改善作业和生活环境,完善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制度。强化企业应承担的主体责任,要向新招用的农民工告知劳动安全、职业危害与防护等有关事项,对从事可能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为农民工配备安全生产需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加强对农民工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保管、发放、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指导农民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劳动保护、职业病防治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增强农民工自我保护能力。发生重大职业安全事故、职业病危害事故,除惩处直接责任人和企业负责人外,还要追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

(九)切实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依法保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保障权,招用未成年工的用人单位,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惩处。研究制定举报投诉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三、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适合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十)高度重视并切实搞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坚持分类指导和稳步推进,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

(十一)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按照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政策体系,落实现有的农民工参保、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支付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完善农民工一次性领取长期待遇的政策。对于在津外埠企业,可以在我市参加工伤保险。将建筑业农民工作为工伤保险扩面工作的重点。落实天津市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平安计划”,到2008年实现各行业农民工基本参加工伤保险,确保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

(十二)建立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新制度。凡与用人单位形成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应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对与用人单位形成短期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建立用人单位全责缴费的农民工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的新制度。研究探索城镇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办法,确保返乡出城农民工享受到医疗保障。

(十三)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按照较低费率、广泛覆盖、可以转移、社会共济的原则,研究拟定与现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四、搞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民工管理服务

(十四)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管理服务体制,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在编制我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增加公共财政支出,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十五)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国家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的总体要求,在我市实施农村劳动者技能就业计划。积极整合社会培训资源,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职业培训机构,作为承担农民工职业培训任务的定点机构,其中具备一定培训规模的确定为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以农村新生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已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为主要培训对象,开展劳动预备制、劳务输出和农民工技能提升等三大类培训,使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掌握就业技能,提高素质,促进就业。

落实农民工培训补贴。用人单位培训农民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与之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一定补贴;定点培训机构培训农民工且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使之与我市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一定补贴。

(十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教材和实训基地建设。优化专业教师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十七)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要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我市教育发展规划中,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收费、管理等方面要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各级政府对委托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要在办学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提高办学质量。

(十八)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强化对农民工的健康教育和聚居地的疾病监测,落实国家关于特定传染病的免费治疗政策。要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聚居地设立医疗服务站(点),为农民工及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十九)进一步搞好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各区县政府和街道、乡、镇要把所在地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纳入工作范围,做好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工作,维护农民工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民工集中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督查,用人单位要依法履行农民工计划生育相关管理服务责任。

(二十)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制定“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指导意见,加强对“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农民工聚居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要把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规划。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建设统一管理、供企业租用的员工宿舍,集约利用土地。

(二十一)发挥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加强对社区内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逐步提高素质和就业能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为农民工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农民工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

五、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十二)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平等地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推行厂务公开,通过公示等方式使农民工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职务、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方面,要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看待。依法保障农民工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严禁打骂、侮辱农民工的非法行为。

(二十三)加大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执法力度。依法加大对私招乱雇、非法使用农民工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用人单位招工备案的检查。畅通农民工举报投诉渠道,对农民工投诉举报的案件要简化程序,快速处理,对涉及劳动报酬、工伤待遇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仲裁部门要优先审理,形成各部门间职能互补、通力合作、良性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十四)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司法保障工作。各级政府要结合“五五”普法工作要求,在农民工较集中的地区,以增强农民工法制观念为目的,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工法制宣传活动,正确引导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涉及农民工的诉讼、非诉讼及调解活动。继续完善法律援助工作运行机制,落实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专项经费,督促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工作力量,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

(二十五)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依法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强土地承包法律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民依法维护土地权益的主动性。不得以农民进城务工为由收回承包地,纠正违法收回农民工承包地的行为。认真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33号)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47号),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进一步推进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侵害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的行为。

(二十六)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在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中的作用。保障农民工依法加入工会组织的权利,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行业建立工会组织。加强工会在制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政策工作中的源头参与力度,强化工会在指导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劳动争议调解、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等工作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12351职工维权热线的作用,为生活有困难的农民工提供生活救助、医疗帮扶、职业培训、子女助学等服务,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农民工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积极在青年农民工中建立共青团组织,利用12355青少年维权服务信息系统等服务平台,开展“希望工程进城助学计划”、“把文明带回家”等活动。发挥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维权站(点)和流动妇女组织的作用,为女农民工提供有效服务。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整体协调,落实工作计划和各项政策

(二十七)建立领导和工作机制。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社会稳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府和各区县政府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市农民工工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劳社部发〔2006〕15号)以及本意见的要求,制定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年度计划和阶段性工作计划,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组织实施。要从实际出发,抓紧制定本地区本部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工作责任制,切实抓出工作成效。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明确工作责任,搞好调查研究,周密部署,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既要解决当前紧迫的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切实把农民工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着手制定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编制中长期规划。各相关部门要坚持用积极的态度、发展的办法解决农民工问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推进农民工工作的目标、思路和具体措施,完善农民工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确保涉及农民工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十八)建立城乡就业服务机构。在巩固区县、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各乡镇要建立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开设面向进城农民工的服务窗口,每个乡镇配备3至5名专职工作人员,各行政村配备劳动保障信息员,主要承担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组织培训、开发岗位、推荐就业等工作,为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就近、便捷的服务,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

(二十九)加强和改进农民工统计管理工作。统计、劳动保障、公安、农业、人口计生等部门应联合开展农民工相关情况的调查,建立健全农民工各项信息情况的定期报表制度,提高农民工相关数据的统计质量和利用率,定期分析我市农民工的总量、行业构成、区域分布以及存在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改善统计工作条件,加快农民工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农民工统计信息采集、加工、传输、储存和提供的自动化,建立健全各部门农民工统计信息网络和各类农民工统计数据库,特别是要加快与各级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的联网,为建立起全市统一的农民工统计信息平台创造有利条件。

(三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的良好氛围。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制定政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各级政府要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要多渠道收集信息,及时了解农民工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区分轻重缓急,分类制定政策,凡是有利于农民工维权的方法措施,要尽快推行,要鼓励突破和创新,以使解决问题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新闻单位要完整准确、深入浅出地宣传党和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方针政策,宣传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和先进典型,加强对保障农民工权益情况的舆论监督。开展多种形式的关心帮助农民工的公益活动,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企业和工地,建立文化活动室、图书角,给农民工送电影、送文艺节目,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跃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六年九月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

2009年09月28日 15时47分 237 主题分类: 商贸服务

“物流业”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

津政办发[2009]13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天津市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天津市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精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物流业的冲击,解决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工作方案。本工作方案的期限为2009至2011年。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总体要求,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影响为切入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社会化,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流体系保障。

二、组织领导

成立天津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教委、市科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国土房管局、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港口局、市农委、市商务委、市国资委、天津海关、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质监局、市统计局、市滨海委、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市交通与物流协会为工作组成员单位,工作组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促进我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的政策措施,组织完成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

三、主要任务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要求,并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发改经贸[2009]1018号),结合我市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各有关部门要在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工作组的具体指导下,把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工作落在实处,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一)抓紧编制《天津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以下简称《规划》)。成立《规划》起草小组,争取年内完成《规划》的编制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建设交通委、市商务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交通港口局、市交通与物流协会等部门负责。

(二)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天津市物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项目扶持、重点企业补助、奖励优秀企业、物流标准化的制定、评定和审定等方面的支出。每年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商务委、市交通港口局等单位研究提出资金使用计划。该项资金在编制2010年财政预算时予以研究解决。由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交通港口局负责。

(三)建立物流项目储备库。根据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确定的九项重点工程,在全市重点项目投资库和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库基础上,建立物流项目储备库。按照行业的类别、投资规模、建设进度、区域位置等对全市各类物流建设项目进行分类统计管理,及时掌握建设情况信息。在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库中筛选好的项目作为向国家争取专项资金支持的储备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四)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物流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速周转。合理布局城乡商业设施,鼓励商贸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农产品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统一配送,推动建立农村物流体系。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五)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鼓励生产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在改造物流流程的基础上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特种货物、厢式货车运输以及重点物资的散装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加强运输与物流服务的融合。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交通港口局、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六)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加大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国资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负责。

(七)积极引导和推动重点领域物流业的发展。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粮食、棉花现代物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立农村物流体系。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物流。由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交通港口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委等部门负责。

(八)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的发展。加快发展适应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将我市建成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大型国际物流港,并不断增强配套功能。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提高通关效率,推进大通关信息资源整合,发展港区联动,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建立新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由市滨海委、天津海关、市交通港口局、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九)实施物流园区工程。加强物流园区规划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在我市有针对性地建设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业服务型、国际贸易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的物流园区,优化城市交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集聚,提高我市的物流服务水平,带动周边及辐射区域物流业的发展。由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房管局、市交通港口局、市商务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建设交通委等部门负责。

(十)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技术在企业改造传统物流模式和供应链优化整合过程中的应用。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合本市发展现代物流实际,加快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区域间物流平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十一)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标准化体系的研究,完善物流地方标准,实现物流业供应链上下游数据共享,全面推进物流标准化水平。由市质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交通港口局负责。

(十二)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积极开发和利用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鼓励企业采用专用物流技术设备。鼓励企业进行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支持物流关键技术攻关。由市科委、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十三)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和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贯彻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由市统计局、市建设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与物流协会负责。

(十四)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和区域物流合作,推动物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我市物流企业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物流“软环境“建设。由市商务委、市建设交通委、市滨海委、市交通港口局、天津海关、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十五)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加强物流人才调查和需求预测,制定培养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在物流业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加强国际合作。由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交通与物流协会负责。

(十六)支持发展高端物流业。在巩固和发展我市现有物流业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加大对发展高端物流业的研究力度,制定吸引和促进高端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国际物流公司在津设立亚洲物流中心。由市滨海委、市交通港口局、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十七)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要发挥交通与物流协会在物流规划指导、政策建议、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由市交通与物流协会负责。

(十八)完善有关物流政策,为物流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争取物流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减免的政策;研究提出外地冷藏车夜间入市开辟绿色通道的措施方案等。由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公安交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与物流协会负责。

四、工作保障机制

加快我市物流业发展,不仅是物流业自身调整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发展、扩大消费的需要。工作组各成员单位要提高认识,明确职责。为确保工作方案落到实处,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定期召开联席会。建立由工作组成员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沟通情况,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加强与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联系,全面推动我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的实施。

(二)落实工作人员,确定联络员。工作组各成员单位要将促进物流业发展工作列入日常工作日程,安排精干力量,专人负责落实工作方案中的各项具体要求。要明确一名处级干部为联络员,负责沟通情况,协调落实工作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三)明确责任,加强分工协作。各项主要任务的牵头部门要根据要求,明确工作目标,积极组织调研,研究提出发展我市物流业的具体推进措施。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加强上下沟通和横向协作,齐心协力做好工作。

(四)狠抓落实。工作组各成员单位要抓紧研究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工作方案,确保措施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各部门具体工作方案要于10月10日前报市发展改革委。

第三篇: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变职能

【发布单位】80202

【发布文号】津政办发[2000]50号 【发布日期】2000-08-09 【生效日期】2000-08-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提高效率的决定》的通知

(津政办发〔2000〕50号二000年八月九日)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提高效率的决定》(津政发〔2000〕56号,以下简称《决定》),是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加强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文件。为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根据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意见,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一、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学习领会《决定》的精神。要结合学习李盛霖市长在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从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从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对政府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实现天津城市定位和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角度,充分认识《决定》的重要性,提高执行《决定》的自觉性。

二、二、紧密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机构改革,认真落实《决定》关于转变职能的各项要求。政府各部门要切实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和旧的工作模式,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职能,切实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把该管的管好,该放的放开,为加快我市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制定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

三、三、按照《决定》对改进作风提高效率的要求抓好整改。要结合“三讲”教育和警示教育,紧密联系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认真查找在精神状态、服务意识、工作方式、纪律观念、工作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衙门作风,全心全意为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搞好服务,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

四、四、把贯彻落实《决定》与抓好下半年工作结合起来。下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任务都很重,要按照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增强全面上水平的紧迫感,狠抓经济工作三件大事的落实,力争在一些重点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要精心搞好“十五”计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巩固和扩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成果,抓好节水抗旱工作。要抢时间、争主动,千方百计往前赶,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五、五、认真做好督促检查工作。要把《决定》提出的目标和工作要求,在本部门、本单位深化、细化、具体化。各级领导要加强对贯彻落实《决定》情况的督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见到成效。贯彻落实《决定》的情况要通过政务信息网络及时上报市人民政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6-03-27 【生效日期】2006-03-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大意义

(一)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民工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同时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维护农民工权益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我们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二、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涉及农民工利益的问题。着力完善政策和管理,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保护和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健康发展。

(五)基本原则。

――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强化服务,完善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发挥企业、社区和中介组织作用,为农民工生活与劳动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

――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实行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既要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又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输出地和输入地都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工面临的各种问题。鼓励各地区从实际出发,探索保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办法。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抓紧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依靠改革和发展,逐步解决深层次问题,形成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体制和制度。

三、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

(六)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做到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劳动保障部门要重点监控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工资发放情况。对发生过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切实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问题。所有建设单位都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项,建设资金不落实的,有关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不得批准开工报告。对重点监控的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对恶意拖欠、情节严重的,可依法责令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资质,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对有关人员依法予以制裁。各地方、各单位都要继续加大工资清欠力度,并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

(七)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规范农民工工资管理,切实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各地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相关岗位劳动定额的行业参考标准。用人单位不得以实行计件工资为由拒绝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不得利用提高劳动定额变相降低工资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延长工时和休息日、法定假日工作的,要依法支付加班工资。农民工和其他职工要实行同工同酬。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制定、调整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指导监督。各地要科学确定工资指导线,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

四、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

(八)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不得滥用试用期侵犯农民工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制定和推行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任何单位都不得违反劳动合同约定损害农民工权益。

(九)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企业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要向新招用的农民工告知劳动安全、职业危害事项,发放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可能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劳动保护教育,增强农民工自我保护能力。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的农民工要经专门培训、持证上岗。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监管职责。发生重大职业安全事故,除惩处直接责任人和企业负责人外,还要追究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

(十)切实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严格禁止使用童工。用人单位要依法保护女工的特殊权益,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工或提高女工录用标准,不得安排女工从事禁忌劳动范围工作,不得在女工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招用未成年工的用人单位,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要从严惩处。

五、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

(十一)逐步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统筹城乡就业,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制,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清理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收费,不得以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为由清退和排斥农民工。

(十二)进一步做好农民转移就业服务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重要任务。要建立健全县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服务。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民工开放,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输出地和输入地要加强协作,开展有组织的就业、创业培训和劳务输出。鼓励发展各类就业服务组织,加强就业服务市场监管。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和企业招用工行为。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以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

(十三)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各地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推广“培训券”等直接补贴的做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向农民传授外出就业基本知识。重视抓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发展订单式培训。输入地要把提高农民工岗位技能纳入当地职业培训计划。要研究制定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

(十四)落实农民工培训责任。完善并认真落实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建设、财政、扶贫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强化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岗位培训责任,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强制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于政府组织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工青妇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

(十五)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后备军,要把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设立助学金、发放助学贷款等方式,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可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教材和实训基地建设。

六、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十六)高度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根据农民工最紧迫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要适应流动性大的特点,保险关系和待遇能够转移接续,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要兼顾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十七)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所有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在农民工发生工伤后,要做好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工作。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当前,要加快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行业、煤炭等采掘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建筑施工企业同时应为从事特定高风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十八)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各统筹地区要采取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根据当地实际合理确定缴费率,主要由用人单位缴费。完善医疗保险结算办法,为患大病后自愿回原籍治疗的参保农民工提供医疗结算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也可自愿参加原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十九)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抓紧研究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用人单位要继续为其缴费。劳动保障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的办法。

七、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

(二十)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输入地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要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增加公共财政支出,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二十一)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输入地政府对委托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要在办学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提高办学质量。输出地政府要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

(二十二)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输入地要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强化对农民工健康教育和聚居地的疾病监测,落实国家关于特定传染病的免费治疗政策。要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免疫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

(二十三)进一步搞好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实行以输入地为主、输出地和输入地协调配合的管理服务体制。输入地政府要把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免费服务项目和药具。用人单位要依法履行农民工计划生育相关管理服务责任。输出地要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工作,免费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及时向输入地提供农民工婚育信息。加强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

(二十四)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招用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在依法取得的企业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建设统一管理、供企业租用的员工宿舍,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农民工聚居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各地要把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城镇单位聘用农民工,用人单位和个人可缴存住房公积金,用于农民工购买或租赁自住住房。

八、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二十五)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招用农民工的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要有农民工代表,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权利。农民工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在组织换届选举或决定涉及农民工权益的重大事务时,应及时通知农民工,并通过适当方式行使民主权利。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评定技术职称、晋升职务、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方面,要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看待。依法保障农民工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严禁打骂、侮辱农民工的非法行为。

(二十六)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户籍问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适当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大城市要积极稳妥地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户籍问题,对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高级技工、技师以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应优先准予落户。具体落户条件,由各地根据城市规划和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改进农民工居住登记管理办法。

(二十七)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的生活保障。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不得以农民进城务工为由收回承包地,纠正违法收回农民工承包地的行为。农民外出务工期间,所承包土地无力耕种的,可委托代耕或通过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但不能撂荒。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土地流转收益。

(二十八)加大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执法力度。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完善日常巡视检查制度和责任制度,依法严厉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健全农民工维权举报投诉制度,有关部门要认真受理农民工举报投诉并及时调查处理。加强和改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要简化程序、加快审理,涉及劳动报酬、工伤待遇的要优先审理。起草、制定和完善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

(二十九)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要把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对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要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法律援助的,不再审查其经济困难条件。有关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应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涉及农民工的诉讼活动、非诉讼协调及调解活动。鼓励和支持律师和相关法律从业人员接受农民工委托,并对经济确有困难而又达不到法律援助条件的农民工适当减少或免除律师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法律援助资金,为农民工获得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三十)强化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用人单位要依法保障农民工参加工会的权利。各级工会要以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劳动条件和职业安全卫生为重点,督促用人单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作用,完善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群众监督。同时,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

九、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三十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当地转移就业容量。这是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各地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落实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三十二)引导相关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增加农民在当地就业机会。积极引导东部相关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也有利于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在产业政策上鼓励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加工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要在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为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三十三)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调整投资结构,把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繁荣。加快形成政府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劳动积累相结合的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重视利用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注重建设能够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促进农民直接增收的中小型项目。

(三十四)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提高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公共设施。继续实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发展小城镇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

十、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

(三十五)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解决好涉及农民工利益的问题,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把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把统筹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做好农民工工作的主要责任在地方,各地都要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并认真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教育、治安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

(三十六)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国务院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国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群众团体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劳动保障部。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检查督促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地方人民政府也应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基层组织要加强协调沟通,共同做好农民工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工作。

(三十七)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和生产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必须把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放在重要地位。要引导和组织农民工自觉接受就业和创业培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要在农民工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开展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社会公共道德。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工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城就业的农民工要努力适应城市工作、生活的新要求,遵守城市公共秩序和管理规定,履行应尽义务。

(三十八)发挥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要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市社区,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增强作为社区成员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农民工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

(三十九)加强和改进农民工统计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统计、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的资源,推进农民工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为加强农民工管理和服务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输入地和输出地要搞好农民工统计信息交流和工作衔接。

(四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的良好氛围。社会各方面都要树立理解、尊重、保护农民工的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关心帮助农民工的公益活动。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的方针政策,宣传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和先进典型,加强对保障农民工权益情况的舆论监督。对优秀农民工要给予表彰奖励。总结、推广各地和用人单位关心、善待农民工的好做法、好经验,提高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按照本文件的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及具体办法,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教育厅(教委、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建设厅(局)、农业厅(局)、总工会,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切实提高农民工特别是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等高危行业农民工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有效保障农民工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现就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农村发展、城市繁荣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当前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安全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压力。据统计,近几年发生的生产安全伤亡事故,90%以上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80%以上发生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小企业;每年职业伤害、职业病新发病例和死亡人员中,半数以上是农民工。因此,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已经成为当前解决农民工问题、保护农民工根本利益和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一项紧迫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实效。

二、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以全面提高农民工安全素质为目标,以预防和减少各类伤亡事故、保护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权益为目的,落实责任,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加大农民工特别是高危行业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力度,为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提供可靠保障。

工作目标:到2010年,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企业自主负责的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机制初步形成;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师资、教材建设进一步加强,培训质量显著提高;广大农民工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培训;统一规划,分级(或分工)实施;政府监管,企业落实;全员培训,突出重点;按需施教,注重实效。

三、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培训责任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以下简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把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和安全生产培训的总体规划中,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强监督检查,重点做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

各级教育部门要全面落实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开展安全知识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相关专业中增加安全生产方面的内容,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增设安全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在农民工特别是高危行业农民工集中的地方,确定一批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在职业院校、成人学校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知识的内容。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把安全生产常识作为重要培训内容,编入职业技能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教案中,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将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列入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督促用人单位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各级建设部门要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建设、劳动合同规范、建筑工人教育培训等工作中,把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同步落实,协调推进。

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促进安全致富的重要措施,在实施阳光工程、蓝色证书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相关知识。

各级工会组织要结合贯彻《工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监督、协助用人单位做好农民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督促企业落实厂(矿)、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结合“安康杯”竞赛,在农民工中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文化活动,普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

企业是安全生产培训的责任主体。要加强对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组织管理,按照《安全生产法》及《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培训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制度,把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纳入企业工作计划,积极组织或选送农民工参加有关培训,并保证本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所需资金。

四、完善法规制度,推进依法培训

加强培训法规建设。各地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农民工特别是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本地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

制定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安全监管总局要抓紧制定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建设部要结合实际,制定建筑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

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建设部门要按照考核标准,根据行业特点、岗位要求和农民工文化水平,建立考试题库。各企业和培训机构要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进行严格考核,对考核合格者,颁发安全生产培训合格证书。对获得安全生产培训合格证书的农民工,企业应优先聘用;对高危企业农民工,未经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作业。

建立培训档案制度。各企业要建立经本企业、培训机构和农民工签名的培训档案,真实记录培训、考核等情况。各地有关部门要及时对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情况进行登记,并将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情况纳入本地区农民工信息统计范围。

五、严格培训要求,确保培训效果

明确培训内容。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事故案例分析;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分析;危险源和隐患辨识;个人防险、避灾、自救方法;事故现场紧急疏散和应急处置;安全设施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职业病防治等。

确保培训时间。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的农民工首次岗前安全生产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建筑行业的农民工首次岗前安全生产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接受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其他行业农民工首次岗前安全生产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每年接受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培训前应根据工作需要进行文化课补习。

落实培训载体。具备培训条件的企业,对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不具备培训条件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要及时组织农民工到附近有条件、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或职业院校进行培训。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要积极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创造条件,对不具备培训条件的企业,可统一组织进行培训。

丰富培训形式。各企业和培训机构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统筹安排,采取集中培训、半工半培、送教上门等形式开展教学。要针对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特点,抓好日常安全教育,开设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宣传栏,编制通俗易懂、便于消化的文字和音像资料,利用多媒体、电视、漫画等图文并茂的直观方法进行教育培训,坚持文化补习与安全生产培训相结合、针对性教育与系统知识讲解相结合、形象化培训与老工人“传、帮、带”相结合。

六、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培训保障

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加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质量评估考核力度,对农民工培训不规范、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培训机构,及时淘汰或降级;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申报安全生产培训资质。劳动保障部门对要求承担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符合相关条件的,应当认定为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培训机构要加强内部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注意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完善各高危行业农民工培训模型,增强培训效果。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集中培训。重视从企业和安全生产一线选聘教师,充实教学力量。

开发适用培训教材。本着少而精、管用的原则,组织编写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培训教材。注重多媒体教材的研制和开发。教育部、安全监管总局和全国总工会抓紧完成《煤矿工人安全生产培训音像教材》的联合拍摄工作;安全监管总局、劳动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尽快组织编写适用于农民工的《职工安全生产知识读本》系列教材;安全监管总局抓紧开发《全国中小煤矿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多媒体教材》;建设部编写适合建筑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相应教材;农业部编制农民工培训读本,增加安全生产知识内容,免费发放。

七、拓宽经费渠道,加大培训投入

各地有关部门在统筹安排使用中央财政用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专项资金时,要兼顾好农民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资金支持,广泛吸纳社会赞助资金,积极筹集培训经费。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严禁挪作他用。

八、加强组织协调,严格监督检查

各地有关部门要依托农民工工作领导和协调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将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目标,层层分解任务,确保工作到位。要加强配合,对同时具备安全生产培训资质和职业技能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可将农民工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一并进行,同时考核,分别发证,减轻企业和农民工负担。

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情况的监督检查,适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发现未经培训上岗或培训不符合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责令企业停产整顿直至依法关闭。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发现不按照规定开展安全生产培训的,依法取消其培训资格,并向社会公布。

二○○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下载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