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历史情景剧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4:1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将历史情景剧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将历史情景剧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将历史情景剧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将历史情景剧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编演历史剧”,把舞台表演引入课堂暗合了新课标“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合作学习的空间”的理念,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的同时也更好地提升着他们的认知能力。只要我们深刻把握教材要求,合理选择情景表演,精心设计表演场景,巧妙组织课堂讨论,课堂情境导入必将使历史教学显示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历史情景剧”的运用展现出独特的功效。在这里,我对于“历史情景剧”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及历史情景剧的注意问题本文将作一番简要的探索。

关键词:历史情景剧

实践

思考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编演历史剧”,在对初中学生进行的“我所喜爱的历史教学活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中,编演历史剧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特别是当今的学生,他们的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历史教学中,我始终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始终坚持把课堂交给学生,将历史情景剧运用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构建有利于发展学生潜能和创造性学习的开放的教学体系。以下是我将历史情景剧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一、我对历史情景剧的理解

“历史情景剧”指的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情境,用简单的情节再现课文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通常以课本剧、历史短剧等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设计情景剧的课堂特点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就是与教师一起学习教材,看书、查资料,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内部的分工合作,编写历史课本剧或情景剧的剧本;部分学生在已形成的剧本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天赋,身临其境地去展现历史;部分学生则在欣赏历史课本剧或情景剧的同时对同学所表演的历史作出评价,探究历史课本剧或情景剧中的真伪,为表演结束后的学习与辩论作准备。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体与灵魂,教师仅仅是学生活动的合作者与引领者。

“历史情景剧”作为历史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是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知识经验与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若将这一过程分解,则可分为三部分,即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以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教师为实施教学目标而采取相关方式、方法、手段与策略;学生由知识储备、行动表现到感知体验过程等。也正因为如此,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历史情景剧”需要一定的策略性。

二、将历史情景剧引入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精心策划,把握情景剧的选题。

一般来说,以说明和分析为主的内容、以概述和介绍为主的内容、没有重大冲突或转折性事件的内容及没有典型人物形象可以塑造的内容,不适合利用历史情景剧和角色表演进行情景再现和课堂教学。而那些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既有冲突性和转折性的事件,又有典型人物可以塑造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采用历史情景剧教学。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陈桥兵变”、“文成公主入藏”、“岳飞抗金”、“三大改造”等采用情景剧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例如针对“汉武帝的统治措施”,学生表演历史短剧“武帝抉择”来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和好处,由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和三位大臣: 生A: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江山呢?

生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生C: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道家思想为妙。

生D: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臣以为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生A;各位大臣意下如何? 同学(众大臣):董大人言之有理。

生A:好,那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通过以上情景剧的表演会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更易于理解汉武帝的此项措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情景剧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要求是:有一定对话或动作构成的情节,有一个以上的活动场面,有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思想。所 以在选择编演情景剧内容时要选择故事性较强的片断。表演结束后,利用提问设计进行引导或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剧情引导到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才有利实现学生对历史理解的升华。

(二)巧设问题,利用情景剧引导课堂教学。

在情景内容的创设中必须要考虑情景要与问题有机结合,“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只有在思考中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历史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角色表演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因此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那种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或者师生间填空式的问答,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师在设问时,要有意留给学生质疑和释疑的空间;提问中,要注意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而不是提第一个问题就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

例如:“郑和下西洋”是历史上重大的、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经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内容, 就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准备资料,分配角色,自编历史情景剧《郑和下西洋》,在编排过程中,我提出指导性意见,基本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学生们个个干劲十足,群策群力,团结协作,最后,一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短剧在班级上演了,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剧本模拟发生在郑和下西洋回航途中。剧中人物:郑和、外交负责人:李大人、贸易负责人:张大人、军事负责人员:黄大人、船务负责人:胡大人、后勤负责人:宋大人。

为了充分利用情景剧,引导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五个问题:

1、你能结合剧中的内容和下面的材料,说说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吗?(出示材料:“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兼扩展海外贸易,采取异域宝物”)

2、你能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吗,请动手画画看(注意出发地、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港湾?最远到达哪里?)。

3、郑和在执行使命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4、郑和完成了使命了吗、他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完成使命?

5、为什么明朝的大臣不顾被杀、被囚的危险,纷纷上书直言“罢西洋取宝船”,为什么郑和逝世后,下西洋没有延续下去?

这些问题是围绕着“使命”一词而展开的,这些问题涵盖了不同知识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设计。我问题设计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考察基础知识。如问题2,这一问题的设计是面向所有同学的,具有推广性,学生可以联系课本的知识,触类旁通。第二种是探究性的。如问题

1、问题3,这两个问题是带有一定的探究性的,这些问题学生在书本上是不能直接得到答案的,他们必须结合情景剧的内容去进行探究,思考,问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创性。第三种:有思维深度的。如问题5,这一问题是具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能力的作用。通过提出 问题,便于学生从剧情内容获取系统知识,将书本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从具体走向思维,并能够达到更高的认识水平。通过学生参与编导和自己分配角色表演,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表演能力,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文学想象和写作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想这出戏对学生们来说是难以忘记的。

(三)适时调整策略、灵活运用情景剧。

历史情景剧一般的运用方式是课前让学生做好准备,背熟台词,准备道具和服饰。但课堂情景短剧只是创设历史情景的一种方法, 当条件不具备时,如在异地教学,或在常态教学中,由于时间比较紧迫,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排练的情况下,应灵活调整策略, 选用更简便易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讲《海路大通》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就把《与哥伦布同行》的情景剧的内容打印成学案发放给学生,同时利用幻灯片放映出来,由参演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既保证了剧情能够顺畅完整地呈现,避免学生因为忘词而导致的尴尬局面,又能让其他学生边看边听, 准确理解人物对白。

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完剧本后,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对剧本的问题进行讨论,利用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由于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梯度和思维含量同时情景剧中的情景内容为学生构建了讨论的基础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材料来源,很好地避免了教学中出现形式上的讨论和“假讨论”的现象,学生讨论得比较热烈。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在课室来回走动,及时到各小组中进行引导,积极评价,使讨论环境变得开放轻松。为了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能让学生全面参与,在分配好小组后,让小组选出小组长和记录员,在分配任务讨论时指导学生要求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学生合作讨论完后,各小组选取代表回答问题,为了激励各小组,还可以让全班对各小组的答案进行评分,课代表进行记录,对于成绩优异的小组进行表扬,在学生发表意见时及时给他们进行点评。

学生在解答教师问题的环节中,教师还要根据授课的内容利用投影补充材料,例如讲到哥伦布的船队时,我投影船、罗盘针等有关图片。讲到哥伦布所到之处时,出示动态的地图、雕像、玉米等等,通过投影的补充材料,学生更直观,更详尽的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内容。

三、历史情景剧的注意问题

(一)要以课标为依据、突出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情景剧不是课堂的点缀物,情景剧在教学中的运用应该依托课标,围绕重点,难点进行。课标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在历史教学中,授课老师不但要研读课标,还要领会课标的变化,把握其核心思想。所以历史情景剧的创作要依据课标,突出重点、难点,这一原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创作情景剧的时候都要把握的原则。

例如课程准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教材主要是从郑和下西洋 的时间、人数、船只的数量、到达的范围来进行讲述这一问题。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是依靠教材的内容是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郑和下西洋是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的,也无法充分体现中国造船业的水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一问题,我从船队的合理分工、宝船的数量以及分类、船队的起居饮食等几个方面进行编写,通过这些内容的补充,学生更能从不同的角度,更具体详细、深入地了解到我国古代造船业的高超和郑和下西洋在航海业的壮举。

剧本的编写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教师一定要明确想通过小短剧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即要知道“观众”从中学到哪些基础知识、悟到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剧本本身应主题鲜明,不能因为追求气氛的活跃而耍弄花拳绣腿,变着法儿追求虚伪的美丽,使表演脱离课堂教学的主题。所以历史剧的创作依照课标进行,既能突出重点,难点,又能把情景剧作为教材的补充资料,使教学内容更丰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尊重史实、合乎情理。

在历史课堂中采用学生表演“历史情景剧”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将历史过程以视觉、听觉刺激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情景再现。这种立体化的信息刺激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增强课堂教学的趣昧性。但是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往往会因学生缺乏表演技巧而不能将信息准确传递,或因对历史背景的把握不到位,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因追求气氛的活跃,使所编小短剧出现偏离教学主题、流于形式的现象等等。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有限,受当代影视作品的影响,容易戏说和大话历史。

无论是教师创作历史情景剧还是让学生创作,都要有种意识,历史剧和一般文学作品不一样的,它是通过有史实依据的创作来展示和“求真”历史。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均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如何帮助学生从虚拟情景中获得一种历史的感悟或者历史探究的方法,就需要老师在创设虚拟情景时,使情景最大限度地贴近当时的时代情境。虚拟情景要尽可能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与历史时代紧密吻合,这需要教师具有全局审视历史时代的眼光,在创设历史虚拟情景时不应该只是通过少许故事简介来说明教科书或者老师个人理解的观点,而要认识到虚拟情景是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环境的“平台”。所以在编写历史情景剧时,必须要考虑合理性,一定要严谨,不然很容易混淆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准确的、科学性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编演的课堂小短剧,首先是历史,其次才能是故事,切不可虚构情节.敷演成文。当然,从什么角度去反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可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三)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年龄小,学习能力较低,社会阅历少,普遍地多形象思维能力,少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认知历史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剧本的内容,情景剧的台词一定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演员要易于表达,观众要易于明白。

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因为客观条件所限,不必过分追求其逼真性而大量使用文言文,满口的“之乎者也”会造成“听”和“理解”两方面的障碍。另外,历史人物之立身处事与言行事迹要与教材相吻合,要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让观众得到一个清晰的概念或结论,每一句台词都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反复斟酌,不多说一句、不少说一句、不说错一句。角色之间的对话,切忌支离凌乱、含混、笼统、不切合口语实际。

在创作情景剧时除了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外,还可以通过细节的描写吸引学生。历史教学的魅力在于历史的细节,细节往往是历史不经意的流露是没有刻意装扮的历史,那种真实的力量和现场感最容易打动人。特别是娓娓道来的有故事情境的历史细节,更可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如果教师讲历史的程序是背景、原因、目的、过程、结果、影响、意义,那么历史教学就会程序化,学生的思想也会程序化。

如在《郑和下西洋》的剧本中笔者是这样进行细节描写的:“我们有天下最大的宝船,足足有九桅十二帆,单单一个锚,就有几千斤重。”“带了很多贡品,有胡椒、珍珠、珊瑚、等奇珍异宝,还有大象、长颈鹿、狮子、金钱豹等珍贵野兽”“ 我们在古里遇上强盗,被强盗包围,幸好我们的郑大人英勇机智,击退海盗,当地的百姓很感谢我们啊!”郑和:“船队如此庞大,辛苦了我们的宋大人,宋大人每天负责我们的起居饮食费了不少心机啊,你们看,我们的船队还有专门的补给舰,还可以在船上面饲养家畜,种植蔬菜,每天给我们提供新鲜的食物,真是不容易啊!”学生从剧本的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历史教学的趣味和魅力。

尼采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艺术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追求,作为正处于青春期的活泼好动的、富有表现欲望的青年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把舞台表演引入课堂暗合了新课标“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合作学习的空间”的理念。只要我们深刻把握教材要求,合理选择情景表演,精心设计表演场景,巧妙组织课堂讨论,课堂情境导入必将使历史教学显示其独特的教学魅力。总之,历史剧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只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巧妙创设,灵活运用,历史剧一定能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真正地促进初中历史的课堂数学。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37 2012年出版

2、章银杰 吴新华.“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课堂艺术浅探.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北京出版社 P34 2006年出版

第二篇:将辩论赛引入历史课堂教学

将辩论赛引入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

新课程研究 2014年2月21日出版

高一新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二课既是“太平天国运动”,课堂原本很顺利,但是疑问在做到最后一道习题时产生了:李大钊的一句话太平天国运动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从理论到实践上的落后。部分学生对太平天国是不是真正的近代民主革命心存疑问,而史学界对此也有三种不同看法:是在一场单纯的、旧式的农民起义;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兼具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农民运动。基于此争议,采用辩论赛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探讨此问题。

打破常规,开展课堂型的研究性学习:角色深入研究法;问题讨论研究法;成果交流研究法; 课堂辩论研究法

本案例属于最后一种研究法,适用于一些重大的且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组织一堂辩论课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提出辩题。

辩题要落在每个单元的主干知识点上并体现历史的发展潮流,促使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在新授课结束后构建知识体系,并对后面的学习起到启发的作用。

(二)辩论课的准备

(1)学生按自愿和男女混合的原则组织辩论小组,辩论的正反方由学生自行选择。(2)了解辩论的规则

(3)正反方进行研究工作,包括理解辩题,收集并整理资料,模拟辩论,站在对手角度对上述研究提出挑战和批判,完善论证。

教师在这一阶段可对学生的资料收集提供帮助,辅导学生理解辩题中的关键词,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点拨,但对研究工作不做具体指导。

(三)辩论课的进行

(1)教师导言引入辩题,介绍辩论双方

(2)正反方进行辩论:陈述观点,自由辩论,观众提问和总结陈辞。

(3)由同学组成的评为讨论双方表现(包括说服力、反驳力、口才风度和整体合作,)评定成绩,选出最佳的辩手;教师利用这段时间,重点针对思维的得失,进行总结。

(4)课后,教师反思本场辩论,分析学生在历史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不足,调整教学设计。

初次组织可能会有些不适应,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辩论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谬误,但是只要给予他们机会,她们会表现的越来越出色。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会合作,交流和沟通,发展学生乐于合作团队精神,从而达到有学、有感、有思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问题驱动”的有效设计

作为非考试类学科,信息技术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其它学科要多得多。一是内容难以创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现有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学科教师技术水平却往往长期停留在师范生的水平上,教学内容常常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二是活动难以展开。由于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原因,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知识层面,就技术讲技术,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应用。三是课堂难以活泼。老师指挥学生操作,这样的课堂缺少了对于实际问题的讨论和争辩,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缺乏人文性。四是评价难以落实。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最然提出了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因为缺乏具体的操作和有效的监管,往往落实不到位,从而影响实际的课堂教学。

一、情境驱动-----问题情境的真实性

新课标指出,要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也可以选取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做到源于生活的同时,又要高于生活。

二、兴趣驱动-----问题旨趣的创造性

三、目标驱动----问题设计的任务性

一所不像学校的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分校)

第三篇:将历史剧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将历史剧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李庆平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历史课本给人的感觉是呆板、枯燥,历史课不受学生重视成为不争的事实,而电视荧屏播放的历史剧却大受学生的欢迎,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使历史剧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是历史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从学生喜爱历史剧着手,将它们引入历史教学课堂,把课本上的历史事件与历史剧联系起来,同时将一些历史剧中虚构的情节、错误的观点与历史史实区分开来,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发挥了历史课堂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历史剧 中学历史 课堂教学

近几年,电视荧屏上的历史剧是越来越多,打开电视机,满眼的花翎顶戴、长衫马褂,满耳的贝勒、格格、皇阿玛,从先秦的枭雄好汉到清末的奸佞小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一直以来,收视率居高不下的历史剧对历史知识的传播功不可没,2006年11月底,由南开大学学生开展的《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报告》显示,71.5%的被调查者是从历史剧中获得历史知识,可见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已成为大众获取历史知识的第二课堂,仅次于历史教科书和教师。历史剧的功用,体现在它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上,这与一切文艺作品的功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表现对象和手段。历史剧是以某一时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蓝本进行的艺术创造,作为一门艺术,历史剧允许艺术的夸张,允许情节乃至人物的虚构。一部优秀的历史剧之所以能够打动人,不仅要有感人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还要有感人的典型形象,同时还要承担起为人们提供鉴戒的重任。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不仅故事感人,而且塑造了屈原这一典型形象,他的坎坷经历、忧国忧民、不畏强暴的精神,在人们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1942年《屈原》在陪都重庆首演当晚暴风雨将至,舞台上的朗诵应和着剧场外的雷鸣,在抗日战争那个特殊的时期,轰动了整个山城,激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南开大学学生开展的《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报告》还显示:社会各阶层92.5%的人对历史表示“感兴趣”,其中41%的人表示“很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只占7.5%。这组数据表明:只要历史教育和普及方法得当,历史知识将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其社会功用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获取历史知识的主渠道——历史教学课程却大受冷落。由于历史教学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全国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教材编排体例的程式化和内容的单调化,二是教学模式和标准的统一和僵化。如一些教师认为只要高考不取消,就应该以分数论英雄,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应对各种考试和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还有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穿新鞋走老路”,往往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思维能力并没有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途径十分有限,他们很容易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与史实等同起来,或是完全由作品中的情节代替史实。但是近几年不少历史剧脱离史实,随意编造,对史实无理“加工”甚至歪曲,对公众造成了误导。出现“剧作家不拿历史当历史,历史迷不拿电视剧当电视剧,而更多的观众是在拿电视剧当历史”的现象。历史系教授翟国璋评析当今历史剧与真实历史的偏差时,曾用一首打油诗这样调侃:“电视频道,戏说历史的影视剧真不少,戏说康熙,戏说乾隆,戏说慈禧……一个比一个热闹,乾隆能说粤语,大臣敢在皇宫大殿前撒尿,慈禧能奏钢琴一曲,皇帝可与武林高手过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严肃的历史被搞的乱七八糟。这历史课哟,我们今后怎么教?!”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鲍国安在参与拍摄电视剧《拯救少年犯》期间,曾经十几次到少管所调查,结果每一次回来都是一身冷汗,他说他在问一些青少年为何犯罪的时候,很多青少年居然告诉他是“模仿电视上做的”。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加以引导,长此以往,不仅进一步降低历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更严重地是造成学生对历史的曲解甚至是误解,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其实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剧都是对历史的再现,历史课堂教学是科学地再现历史,历史剧则是艺术地再现历史,二者同历史都有割不断的联系,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剧之间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历史教师——作为历史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应该作为历史剧与历史课堂教学之间的桥梁,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一、欣赏历史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情感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历史剧是有声音的“历史”,它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直观性、生动性,它能营造出一种历史氛围,让学生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将历史剧用于课堂教学,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明确主题,精心筛选,要在教师语言描述不能到达预期效果的时候,这样所采用的资源才能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功效。如果过多过滥,喧宾夺主,就会适得其反。如在讲授岳麓版必修一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东汉外戚宦官互相倾轧时,我给学生介绍了东汉和帝后继位的10位皇帝中有5位年龄在10岁以下,同时引用了《三国演义》第1集里一段先后出现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的画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东汉外戚宦官专政的根本原因不是皇帝年幼,而是皇权专制造成的。又如讲述第17课《五四运动》的结果时,我剪辑了影片《我的1919》中顾维钧正义凛然拒绝签约的一幕,让学生受到很大的震动,同时强调里面的一句台词:“当我们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时候,代表团也曾未收到北京关于拒绝签字的任何指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代表团拒绝签约的真正原因是国内开展的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再如讲授岳麓版必修二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为适应侵略需要,从占领区掠夺大量物资,民族工业面临破产。我播放了电视剧《大染坊》最后一集中的一段影片,虽然陈六子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他是中华民族资本家的突出代表之一,当他得知山东省主席韩复渠在日军进攻时放弃济南自己逃跑时,发出了“这是什么样的军队,这是什么样的国家”的感慨,毅然下令烧毁自己辛苦建立的工厂,绝不让日本人拿走一块布,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他选择的是牺牲自己,使学生对当年艰难创业的中华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家有了更为真实深刻感受。

二、解读历史剧,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辨别意识。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这时教师可以选取典型的、影响比较大的、学生观看比较多的历史剧为对象,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帮助学生辨别相关史实的真伪,树立辨别的意识。如学习完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学生对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文学艺术成就有所了解,结合教材内容,我剪辑了《大汉天子》、《汉武大帝》两部历史剧中的一些画面,要学生找出它们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学生很快找出了如下错误:第一是读音,“大夫”是古代官名,电视剧里念的是“大(音代)夫”,应念“大(音大)夫”,第二是用词,袁盎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所说的,第三是汉字字体,东方朔测字所写的字全部用行书,而汉代的字体应该用隶书,第四是纸张,张骞递给东方朔用白纸写的“骞”字,西汉虽然出现了纸,但是纸质比较粗糙,不适于书写等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借用《百家讲坛》的形式,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历史影视剧的赏析讲座等活动,也可以对历史剧“戏说有余,虚构过多”的不足进行有效的勘误。

三、编演历史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挖掘学生的表演潜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编演历史剧可以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编、自导、自演,再现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深切地体验和感悟历史,促进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岳麓版必修一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后,学生编演的历史剧《雅典人的一天》,巧妙地把陶片放逐法、公民大会的议事程序、民众法庭的审判等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加深了全体学生对雅典民主制局限性的理解。但是这项措施在实行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比较大,一是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科目多,编演历史剧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花费的精力也大,在学生和家长眼里,历史是副科,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参加;二是历史教师所教的班级比较多,课时少,在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后基本上没有时间去开展课外活动。

教必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传播和普及历史知识方面,愿在受冷落的历史课堂和受欢迎的历史剧这两者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使历史剧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第四篇:将谜语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将谜语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晴隆民族中学 陈清龙

谜语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宝库,将巧谜佳构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就如在菜肴里加上少许味精,又如在平静的湖面投进一颗石子,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提高其文化素养,陶冶其品德情操,可谓一举多得。

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尝试着将谜语引进课文,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谜语,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或设疑激趣,或以情动人,方法不一而足,全在教师一个“活”字。而以谜语导入新课,尤为富于情趣。笔者在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的时候,先在黑板上板书以下三条谜语:①朱阁枕黄粱 ②金陵地方志 ③碑文(要求各打一古典文学名著)。

学生见一上课就猜谜语,顿时兴趣倍增,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在老师的诱导点拨下,聪敏的学生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前一条是《红楼梦》,后二条都是《石头记》(金陵古称“石头城”,而“碑文”当然是记在石头上的文章了)。三条谜语殊途同归,教师不但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还顺理成章地给学生讲解了《石头记》和《红楼梦》这两个不同名称的来历,进而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艺术天地。

二、举办谜会,寓教于乐。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在这一回里,作品中一大批主要人物都先后登场亮相。作者曹雪芹倾其艺术匠心,将这些人物的出场写得腾挪跌宕,变化多姿,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既然如此,何不组织一场“《林黛玉进贾府》人物灯谜猜射会”,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谜语中来个“群芳会”,使这篇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名篇佳作与构思精巧、引人入胜的佳谜珠联璧合、添趣增辉呢?为此,笔者在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后,专门留出十多分钟时间来组织这项活动。

当学生听说又可以猜谜的时候,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先将下列谜语挂在黑板上:①和氏璧 ②不是真品 ③妃 ④巧娘 ⑤落英拂面 ⑥新年联欢 ⑦借问酒家何处有 ⑧共君今夜不须睡(以上打《红楼梦》人名一)⑨为有暗香来(打《红楼梦》人名二)⑩黛玉幼时即聪颖(打一我国现代女医学家)

然后,我对学生说:“《红楼梦》是女性的颂歌,女性的悲剧,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金陵十二钗’和其他几个主要女性大都在本课中出场亮相了。今天,我们举办‘《林黛玉进贾府》人物灯谜猜射会’,让她们再一次在诗谜的天地里相爱相聚吧。下面请大家开动脑筋,踊跃竞猜。”

学生显然被这些谜语吸引住了,每个同学都在认真思考,苦思冥索,继而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除了少数几个没猜中外,其余均被学生猜中。这些谜语的谜底是:①宝玉 ②贾宝玉(“贾”、“假”谐音)③王夫人(别解为“帝王的夫人”)④王熙凤(将“巧娘”别解为“巧姐的娘”,“巧姐的娘”就是王熙凤了)⑤花袭人 ⑥迎春 ⑦探春(“借问”扣“探”,“酒家何处

有”及下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扣“春”)⑧贾惜春(谜面为唐代诗人贾岛的诗,诗歌表达了诗人贾岛的惜春之情)⑨(迎春、花袭人)⑩林巧稚(“林”扣黛玉,“巧”扣聪颖、“稚”扣幼时)。

谜语猜完后,我对这些谜语进行了详细讲解。学生听了,一个个都为这些构思精巧,浑然天成的佳谜啧啧称奇。同时,许多学生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猜谜语不但如此生动有趣,可以娱情益智,并且还需要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能力,语文学习的天地真广阔。

三、趁热打铁,以谜“煽情”。

在谜会即将结束的时候,趁着学生兴味正浓,笔者最后来个以谜“煽情”:大家还想猜《红楼梦》谜语吗?与《红楼梦》有关的谜语还多着呢。不但如此,《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谜书。比如,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副册、正册及其中的十四首图咏,但“看了不甚明白”。这些图与判词就用谜语的形式展示了大观园里女儿们的悲惨命运;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贾母、贾政、元春等十人制作了十条灯谜,不但体现了各人不同的个性,还预兆着这些人物将来的命运。

此外,《红楼梦》还为我们遗留下了十三首(其中有十首在第五十一回)没有交代谜底的诗谜。是曹雪芹一时疏忽,还是故意留给后人去费思量呢?如何破解这部书中的各种谜中之谜、谜外之谜?至今许多红学家还在不断地猜射、寻味、研究。你想揭开这一切奥秘吗?那就请你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中去吧!说不定将来在我们的同学中能产生新一代的红学大师呢!

第五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江西省宁师中学 赖春发

新教材融进了近、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增多,教材明显变厚,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减少,但高考选拔人才的水准不可能降低。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通过一年的教学体会,现就必修3和必修4两个模块的教学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研究新教材,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思想

新教材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一)教材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展示。概念更加通俗易懂,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准备数学工具

新教材所表现的是经过逻辑加工的演绎体系,表现为“概念──定理(或性质、公式)──范例”组成的系统,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在适合学生阅读方面作了大幅度的改革。例如必修4三角函数中“诱导公式”部分改变了以往教材多、繁、杂的公式排布模式,改变了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公式通过加工整理成了两大类: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以及角α与nπ+α(k∈Z)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把很多公式整理总结在一起,利用奇偶性和π的奇偶倍分析总结了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问题。这种编写简明阐述了公式的整体特征,更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并且在利用公式解题时大大缩短了思维空间,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解题的速度提升,也不会出现符号搞不清楚的问题,降低了教学难度,也便于教师实施知识总结,是该部分的一大亮点。

(二)教材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摆在显著的地位,更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材除了通过正文阐述,还通过“思考与讨论”中的想一想,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等。例如,三角函数图象变换一节,在正文例题中阐述了

这一先周期变换再平移变换的过程,此例题讲解后,教材又在思考与讨论中编写了例:想一想,如何按照下列指定的顺序,将一个函数的图象变为下一个函数的图象?

让学生自己作图,发现先平移变换再周期变换与先前知识的异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确函数变换的不同顺序路径的异同。

(三)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材的每一章首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或一个数学典故,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掌握本章的知识,然后明确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概率一章时教材引用 “五千万幸运儿‘横空出世’” 的通讯报道,阐述了社会上购买福利彩票中大奖的问题以及中奖率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章的后续学习作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

每一节的正文描述,一般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先作渗透,后讲理论、概念,加强应用。教材及习题坡度平缓,有些习题采用一题多问,由浅入深的编写方法。例如:在算法初步这一新知识学习之前,教师和学生对它都是陌生的,但真正接触起来,给人的感觉确是平稳过渡,是一种自然的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教材从学生熟知的鸡兔同笼趣题谈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有了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冲动,接着教材中又设计了利用Scilab程序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把学习本章计算程序语句的问题推向了高潮。然后教材从算法──框图──语句由浅入深地作了详细阐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难使学生掌握。

(四)教材内容安排采用螺旋编写体系,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吻合

安排知识顺序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的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高一新教材4个模块囊括了基本初等函数、向量、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直线与圆)、概率统计以及新加入的算法初步,这些知识几乎将原先的教材内容全部涉及,但是看起来“形”散的新教材结构其实“神”不散,现在学习的这些内容都是工具性的知识,只有这些知识储备多了,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更好地接受新知识,甚至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学习。

(五)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概率部分的章头图是北京、上海、香港三大城市的降水率;在古典概型中引入基因控制问题,分析了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问题;在本章最后,教材用键盘设计和排布问题以及“一次性密码本”的设计问题编辑了例题,更深入地阐述了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些实际问题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使学生深刻懂得了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中更加注意把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二、研究教法,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新教材虽然起点较低,但标高却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推向不同的档次,因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强对学生分层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说,新教材“下可保底,上不封顶”。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新课引入,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予以迁移和转化,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使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作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我们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景:

(1)创设产生学习兴趣的情景;(2)创设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3)创设产生发现乐趣的发现情景;(4)创设产生探索欲望的知识迁移情景;(5)创设产生成就感的成功情景。

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问题时,我举了一个例子创设悬念:同学们,老师有个发现,把数学课本随意翻开,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左边的页码是偶数,右边的页码是奇数,相信不相信?试一试。接着我又出示第二个例子:老师手中的转盘(有多块不同颜色的区域),如果将它自由转动,请你们猜一猜,当转盘停止时,指针会指向那种颜色的区域?(学生发现答案不确定。)翻书和转盘这两个事情是现实中的有趣问题,最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自然会把学生引入随机现象之中,使学生感受到随机事件就在身边。这一问题情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和认知基础上,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因而能够成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诱因,不断地引起认知冲突,然后再根据教材中的事例展开分析,更能用好教材。

(二)启迪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 1.设计一题多问,促进自主学习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数学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形成过程,或是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或是对旧知识进行归纳、类比后推理得出结论,这种数学抽象或推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沟通知识的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学“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个问题,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去探求、去发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中得以提高,进而避免了知识上的死记硬背,应用上的生搬硬套现象。

新教材必修4中的“思考与讨论”有一思考讨论题:x为锐角,比较x,sin x,tan x的大小。在讲授时,我没有讲完题目答案就作了以下变式设计:已知x为弧度制锐角,请用小于号“<”将x,sin x,tan x连接起来。

教师提问:(1)根据已经学过的弧度制、角的定义和三角函数线的知识,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2)你能在以坐标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中把要比较的三个量所对应的图形表示出来吗?

(3)请大家看图,这三个量谁大谁小?(4)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思路?

(5)当x为钝角时如何?其他范围呢?推广后你会得到什么结论? 这一过程比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好多了,也更好地运用了教材。

2.倡导一题多解,实施分层教学,教材不仅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本很好的“学材”。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倡导一题多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标新立异。

例如:设2α是第二象限角,则必有()。A.tan α>cot α B.tan α<cot α C.sin α>cos α D.sin α<cos α

本题是比较两个三角函数值大小的问题,先求出α的范围

A层(基础较差的学生)作差比较大小:

因为cot 2α<0,所以tan α>cot α。

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求解。

B层(中等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下画出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的图象以及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象,比较图象得出结果。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反思计算过程,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C层(水平较高的学生)用特殊值或单位圆解决。特殊值的使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到学习的乐趣,单位圆的使用使学生在解决三角问题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模型,可以更好地带动他们的后续学习。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并且从中提炼了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新教材的精髓。

新的课程数学教学要求中,明确增加通过“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教材还通过布置一定量的“实习作业”“调查报告”等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这也是高中新教材改革之宗旨和目标。在新教材的知识背景下,我们特别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试教中主要采用了“数学作文教学法”,即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实际调查,数据证明等程序后,以作文(或说报告)的形式写出自己对知识的回味、反刍、体味,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或者是学生本人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和搜集的与课本相关知识的事例。例如在此活动中有一个学生深感城市交通阻塞和混乱情况严重,为了调查这一问题,不惜用整个周末的时间在街上统计车流情况,最后作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城市道路布局问题》一文,文中用频率统计表和频率分布折线图论证了一天中不同时间交通阻塞情况,通过道路两侧障碍物和摊点与车辆的相关散点图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自行设计了许多改进意见。观点明确,立意鲜明,使得所学“统计”一章的知识得到了充分应用。

(四)搞好知识衔接,加强知识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近年来,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上调,中考难度的下调、新课程的实验和新教材的教学,使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以及高考中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原来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搞好初高中的衔接。我们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结合新教材中设计的数学文化及数学史料,开展数学兴趣的教育,教材中设计的数学范例和古代数学家探究问题的精神,熏陶和鼓舞了许多学生,使高初中知识衔接的矛盾得到了缓解。

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不少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特别是高一年级,进校后,代数里首先遇到的是理论性很强的集合和函数,再加上立体几何的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又不可能一下子就建立起来,这就使一些初中数学学得还不错的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高一阶段数学的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高一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甚至,少数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基于此,我们开展了许多学习方法讲座,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教材,取得良好效果。

2.搞好知识本身的衔接

重视探究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强调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注意到接受和发现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新教材必修4将三角分成了两部分:基本初等函数(Ⅱ)和三角恒等变换,除作了大量删减,没有将两部分安排在一起。开始并不明白编写的意图,在试教三角恒等变换过程中逐渐明确,三角恒等变换是借助向量为工具来解决论证一系列公式的。教材将三角函数定义、向量、三角恒等变换穿在一起,形成一条主线,学习完后更容易把他们融为一体。例如和角公式的推导,教材中用单位圆结合角终边上一点三角函数值的定义,以及数量积的知识作了推导,综合运用了前面已有的知识,教材第143页“探索与研究”又作了新的提问。基于此,笔者在讲授这一部分知识时也作了新的推理和尝试,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即新教材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另法如下:设两向量坐标与以x轴正轴为始边组成的角为α、β。

此解法完全从向量进入,更容易引发学生对向量的认识,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加深、巩固和应用。

新教材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潜能,经受了锻炼,培养了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怀的数学结果。

教材、学生、教师构成教学的三要素。在新理念下,教材是“学材”,是在教师指导下必不可少的进行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主要材料(像演戏的剧本)。

学生是主体,是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主角,而不是被教师牵着走的学习机器(像演戏的演员)。

教师是主导,其作用在于组织、引导、指导、评价,这与过去在教学中搞满堂灌式的个人表演大相径庭(象演戏的导演)。

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我们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对象意识、情景意识、目的意识及评判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万事开头难,既然我们已经开始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探索,我们就应该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数学教育的成功。

下载将历史情景剧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将历史情景剧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问题及教学思考【摘要】我们在开展历史活动课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实践困难,主要有:活动课的开展计划不周,学生活动能力不齐,老师的重视和指导程度不够,诸多客观......

    简论将社会热点引入经济法教学的思考

    简论将社会热点引入经济法教学的思考 [论文摘要]经济法课程特点决定了其理论教学需要社会热点与关切的引入,这是链接经济法抽象理论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生活之间的桥梁,经济......

    将拓展训练引入党校主体班次培训的尝试与思考

    将拓展训练引入党校主体班次培训的尝试与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2010年全年的培训项目,对拓展训练在党校主体班次培训中引人和实际运用进行了回顾、梳理与思考。从明确培训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长期以来,受应试 教育 与旧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按大纲所列知识点进行着机械、单一的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各种......

    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人本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和特色化......

    对烟草企业引入问责制的实践与思考五篇

    对烟草企业引入问责制的实践与思考 烟草企业推行问责制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和实践,问责制的实行,一方面促进了企业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作风的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另一方......

    将网络资源引入Excel函数课堂的教学实践反思

    将网络资源引入Excel函数课堂的教学实践反思 [摘 要] 网络资源的日益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碎片式的教学视频资料,而Excel函数部分由于其功能强大,为数据的计算、处理等带来了很大......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王启鹏 新课标的颁布,让我们教师明确认识到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因此,各学科的教改可谓轰轰烈烈,卓有成效。那么,体育课应如何贯彻 “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