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中行政监察对象的处分依据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5:4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事业单位中行政监察对象的处分依据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事业单位中行政监察对象的处分依据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事业单位中行政监察对象的处分依据问题的思考

关于事业单位中行政监察对象的处分依据问题的思考

浙江省纪委案件审理室

黄宏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已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它对我国行政监察工作,特别是行政惩戒工作带来了重要影响。根据该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57年10月23日批准、国务院1957年10月26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同时废止。这两部法规废止以后,新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没有及时出台,造成目前某些惩戒工作难以操作,突出表现在事业单位的行政监察对象处分依据不够明确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行政监察机关惩戒工作的开展。为此,我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一些法律、法规、规章,与一些同仁进行交流和探讨,结合自己从事案件审理工作的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为大家落实事业单位中行政监察对象的处分依据提供一种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后,对事业单位中行政监察对象的处分依据问题,应善于运用政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分别按照违纪的主体身份、具体行为和无具体的处理规定三种情形,分别查找或适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条规作为处分依据。

一、按违纪主体身份适用相关法律法规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百零六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的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行政监察对象违纪,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分。但参照该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应依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审批办法》规定,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批准。

依照特定职业的法律法规。我国先后出台一些针对某个特定职业方面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按照“责任法定”原则,上述法律对相关人员违纪违法行为应承担的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或者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本法有关规定,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事业单位的行政监察对象违纪,根据其主体身份查找相应的法律法规,或所在部门的行政惩戒规定,作为行政处分的依据。

二、按违纪具体行为适用相关法律法规

依照具体违纪行为所触犯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虽缺乏系统、完备的行政处分制度和规定,但许多法律、法规中,对违纪违法行为如何追究行政纪律责任作了具体、明确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等。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九十五条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设置的药品检验机构或者其确定的专业从事药品检验的机构参与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有违法收入的予以没收;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事业单位的行政监察对象违纪,根据其具体违纪行为所涉及某个方面查找相应的法律法规,依照该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分。

依照或参照对某个行为具体处理的党纪政纪条规。事业单位的行政监察对象违纪,根据其具体违纪行为查找相对应的党纪政纪单项条规,并依照或参照该条规给予行政处分。

(1)经济类错误。贪污、挪用公款、受贿、行贿、介绍贿赂等行为,适用国务院《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违反规定接受礼品行为,适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的礼品实行登记制度的规定》及其几个问题的答复,或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各级领导干部接受和赠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的处分规定》;违反财经纪律行为,适用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违反规定从事证券投资行为,适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人证券投资行为若干规定》;违反规定奢侈浪费行为,适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或中央纪委《关于对违反<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行为的党纪处理办法》;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适用监察部等五部门《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等等。

(2)失职、渎职类错误。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方面违纪,适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在防范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方面违纪,适用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在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中违纪,适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或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江省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等。

(3)其它方面错误。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方面违纪,适用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市场经济活动,为个人和亲友谋取私利的处理规定》,或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工程建设违法行为行政处分规定》;在环境保护方面违纪,适用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或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政府办公厅《浙江省环境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在统计方面违纪,适用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统计违法行为行政处分规定》;在教育收费管理方面违纪,适用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义务教育收费管理办法》,或浙江省纪委、省监察厅、省教育厅《关于教育乱收费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等。

三、无具体处理规定的行为适用《行政监察法》

任何一部法律、法规是在特定时期和条件下制定的,绝大部分又是针对一般性违纪违法行为而设定,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规定很具体。而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违纪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上面的方法查找相关规定,往往出现对某类或某个违纪行为尚无具体处理规定,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精神对它的否定性评判是明确的。对此可以从实际出发,需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依据《行政监察法》第二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处理。适用该规定应把握三个前提:一是事业单位中行政监察对象已违反了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纪律;二是必须追究行政纪律责任;三是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违纪行为尚无具体的处理规定。

四、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处分种类。在国家人事部门未作出新的规定前,给予事业单位的行政监察对象行政处分,应按《行政监察法》第二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的六种处分种类执行。其中,根据人事部《关于国家机关工勤人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行政纪律处分工资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人发[1999)1 35号)的规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不适合受降级处分。

第二,遵循法律依据的适用规则选择使用法律法规。根据违纪者的主体身份、具体行为,可能会找到多个适用的法律法规,如这些规定发生冲突时,依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后法优于前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适用规则,正确选择使用相关法律法规作为行政处分依据。

第三,善于正确理解和适用惩戒规定。有些惩戒规定发布多年,制定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已废止或重新修订。这就要求我们在适用规定过程中,善于运用政策、立法原意和法律纪律的精神,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如《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中,行政开除处分的量纪标准依据的1979年《刑法》已重新修订,处分种类依据的《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也已废止。依据该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给予事业单位的行政监察对象处分时,遵循经济犯罪起刑数额即是行政开除数额的原则,以及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数量标准为参考,结合其他具体情节,酌情掌握量纪标准。处分种类依据《行政监察法》第二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执行。再如,对违反规定接受礼品行为,需给予政纪处分所参照的中央纪委《关于共产党员在经济方面违法违纪党纪处分的若干规定(试行)》已废止。追溯《关于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的礼品实行登记制度的规定》及其几个问题的答复的立法原意,对该行为参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四条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处理违纪行为。要认真分析违纪行为的发生背景、客观表现以及违纪人员的认识态度,本着有情有义、与人为善、重在教育的原则,善于运用纪律处分、组织处理、人事处理等多种方式,作出稳妥恰当的处理。对那些违纪情节轻微,经过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及违反纪律应当给予轻处分的,但具有从轻或减轻情节,可免予行政处分,或建议有关部门进行组织、人事处理。

第二篇: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制进程中若干难点问题的思考

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制进程中若干难点问题的思考

近几年来,“国资改革”一度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中央、省、市、县各个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加速的同时,事业单位改制的问题又重新浮出水面,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事业单位改制,实际上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末期,大部分勘察设计单位进行收支管理改革;再到90年代末期,中央、地方层面科研机构的转企改制;而近期省、市、县三个层面,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分类改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目前大部分省级主管部门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出台针对省属事业单位的分类改制方案,一般将其分为行政管理性、社会公益性、生产经营性进行分类改制。本文重点谈一谈对于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

难点一:如何解读改制政策

应该说作为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企业改制还是事业改制,如何解读政策都是重点,也是难点问题。但是在事业单位改制中,又存在以下特点值得重点关注:特点一:可以参照的政策较多,需要合理使用政策

与国有企业改制相比,事业单位改制可以参照的政策显

得更多,可以参照的政策既有省属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市属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也有市属事业单位改制的政策,还有省属科研机构、勘察设计单位改制的政策。

面对这么多政策,如何合理使用政策值得细细琢磨。结合经验,笔者认为在使用政策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面临人员安置、土地处置等具有属地化特点的问题时,可以更多的参照地方政策。由于改制后的企业都要实行属地化管理,人员工资、社保关系、土地等方面都必须与地方接轨,所以在改制中使用地方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在面临资产评估、审计、处置,产权转让等涉及到国有资产问题时,则必须参照省一级的政策,有时还要考虑中央以及某些政策的影响。这里笔者认为,由于目前社会舆论对于国资监管的关注度日益加强,在涉及到国有资产的处置问题,特别是资产评估定价、产权转让等环节时,必须做到严格按政策办事,谨防改制中的政治风险,使得改制工作能经得起相应的推敲和历史的考验。

特点二:改制政策中尚有不确定因素,需要正确理解和解读

由于事业单位的改制工作进程较快,各地大多提出了在三年内完成改制的目标,而且涉及到各个部门,涉及到省、市不同层面,因此客观而言在政策准备上并不十分充分。有

些地方往往是一边改制,一边出台配套政策,有时政策中甚至会在某个具体问题上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这对各个改制单位而言,无论是制定改制方案,还是进行改制宣传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对于推进改制工作的事业单位而言更需要独立而系统的考虑自身改制工作的推进:

首先,要系统梳理出本单位改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资产、人员、产权转让等,都必须细化分解,并明确需要哪些政策;

然后,要仔细研究已经出台的政策,搞清楚现有的政策说明,哪些是明确可以做的,哪些是明确不可以做的,而哪些问题又是边界不清晰或没有解释清楚或政策没有涉及的;接下来,就需要改制单位加强与上级单位以及改制主管部门的政策沟通,说明本单位实际情况,争取政策支持。在此过程中改制单位需要借助一些具有丰富改制经验的中介机构的力量,在方案制定以及上级沟通中发挥咨询参谋的作用。

难点二:如何转变员工观念

如果说人员安置问题是国有企业改制中面临的棘手问题;那么切实实现员工观念的转变则是事业单位改制中面临的难题。

第一,需要转变留用员工的观念

长久以来,事业单位在“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方面基本都沿袭了事业单位的一些特点和习惯,如分配制度中的大锅饭,劳工用工中的“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等。上述特点一直影响着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推动,从而极大削弱了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以及长期发展的能力。

在事业单位的改制过程中,并没有像有些国有企业那样发生大量的人员下岗、分流情况。这种情况从正面理解应该是有利于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树立员工的危机意识、竞争观念,乃至改制后良性流动的用人机制都是极为不利的。虽然聘用合同变成了劳动合同,长久固定工变成了合同工,但是如果观念不发生根本的转变,也就没有办法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

第二,需要转变提前退休员工的观念

在事业单位改制中,员工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另一个群体是在改制中提前退休的人员。由于事业单位的改制政策相对优惠,往往会有相当部分的员工可以享受提前退休政策。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优惠政策,使得该部分人员容易产生患得患失的思想,特别是在一些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中,上述情况更为严重。

上述员工一方面希望能够享受改制的优惠政策,以事业单位员工的身份退休;但是,另一方面又担心过早退休可能

无法分享改制后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上述矛盾心理的存在,使得该部分人员容易产生“鸡肋”心理,处理不当容易在改制中形成不稳定因素。

对于改制单位而言,需要从两方面加强引导:一方面加强改制政策的宣传,让该部分员工明白如果选择提前退休将来的待遇如何;另一方面,也要对改制后企业将要实施的劳动、用工、分配制度进行解释,让该部分员工清楚如果留下来今后的前途如何。在此基础上,引导员工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难点三:如何以改制为契机,真正推动发展

在推进事业单位改制的过程中,很多员工往往对于改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改制是政策推动、迫不得已。但对于改制工作的领导者以及未来企业的领导人而言,则必须对于改制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以改制为契机,真正为改制后企业的发展搭建良好的体制与机制平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

第一,尽快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

事业单位由于体制原因在以往的运行中往往存在定位不清晰的情况。那么改制后的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这些都应该在改制后甚至改制中尽快明确和解决。

第二,完善内部组织职能,加强市场竞争能力

由于长期处于行政管理体制之下,很多事业单位的组织

职能设置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与上级主管单位对口管理。但是改制后,随着单位性质的变化、组织目标的变化,内部的组织职能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往往是需要重点加强的职能。第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员工观念的转变

事业单位改制中人员观念的转变是最为棘手的问题,因此改制后的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重塑来促进员工观念的转变,帮助员工逐步树立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步培养服务观念和市场观念。

第三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受处分工资待遇处理有关问题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受处分工资待遇处理有关问题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监察部;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受处分工资待遇处理;人社部发〔2012〕68号;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

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受处分的工资待遇处;(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警告处分的,不降低岗位工;机关技术工人受警告处分的,不降低岗位工资、技术等;(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记过处分的,不降低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监察部

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受处分工资待遇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人社部发〔2012〕68号

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现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受处分工资待遇处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受处分的工资待遇处理(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警告处分的,不降低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津贴补贴,绩效工资按本单位有关规定发放。受处分期间符合正常增加薪级工资条件的,从次年1月1日起增加薪级工资。

机关技术工人受警告处分的,不降低岗位工资、技术等级工资和津贴补贴;机关普通工人受警告处分的,不降低岗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受处分期间符合正常晋升岗位工资档次条件的,从次年1月1日起晋升岗位工资档次。

(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记过处分的,不降低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津贴补贴,绩效工资按本单位有关规定发放。受处分期间,不得增加薪级工资。处分期满解除处分的当年,符合正常增加薪级工资条件的,从次年1月1日起增加薪级工资。

机关技术工人受记过处分的,不降低岗位工资、技术等级工资和津贴补贴;机关普通工人受记过处分的,不降低岗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岗位工资档次。处分期满解除处分的当年,符合正常晋升岗位工资档次条件的,从次年1月1日起晋升岗位工资档次。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的,从作出处分决定的次月起,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按新聘(任)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按每降低一个岗位等级相应降低两级薪级工资确定,最低降至新聘(任)岗位的起点薪级。无岗位等级可降的,不降低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按降低两级确定,最低降至薪级工资l级。未明确新聘(任)岗位的,停发工资待遇,暂按本人原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津贴补贴之和的70%计发临时工资,绩效工资按本单位有关规定发放。明确新聘(任)岗位后,被多减发或少减发的工资予以补发或扣发。受 处分期间,不得增加薪级工资。处分期满解除处分的当年,符合正常增加薪级工资条件的,从次年1月1日起增加薪级工资。

机关技术工人受降低岗位等级处分的,从作出处分决定的次月起,技术等级工资按新岗位技术等级确定,岗位工资逐级就近就低套入新岗位技术等级相应岗位工资档次,受处分前技术等级为初级工的,不降低技术等级工资,岗位工资按降低两个档次确定,最低降为初级工1档;津贴补贴按新岗位技术等级确定。机关普通工人受降低岗位等级处分的,从作出处分决定的次月起,岗位工资按降低两个档次确定,最低降至l档;不降低津贴补贴。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岗位工资档次。处分期满解除处分的当年,符合正常晋升岗位工资档次条件的,从次年1月1日起晋升岗位工资档次。

解除受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不视为恢复受处分前的岗位等级和工资待遇。

(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受开除处分的,从作出处分决定的次月起,取消原工资待遇。

(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处分决定被变更,需要调整工资待遇的,从处分决定被变更的次月起执行。处分被减轻或撤销的,多减发或停发的工资予以补发。处分被加重的,少减发的工资予以扣发。

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退休后被追究违纪责任的退休费待遇处理

(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在处分决定机关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退休或退休后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给予警告、记过处分的,不降低退休费待遇。

(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在处分决定机关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退休或退休后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未重新明确执行退休待遇职务层次(技术等级)的,从审查结论作出的次月起,按12%降低基本退休费,补贴按低一个职务层次(技术等级)确定,今后调整退休费时,按原执行退休待遇职务层次(技术等级)低一个职务层次(技术等级)的标准执行;重新明确执行退休待遇职务层次(技术等级)的,按降低后的职务层次(技术等级)确定基本退休费和补贴,今后调整退休费时,按降低后职务层次(技术等级)的标准执行。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在处分决定机关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退休或退休后有违法违纪行为,依法应给予开除处分但未被判处刑罚的,从审查结论作出的次月起,按25%降低基本退休费,补贴按最低职务层次(技术等级)确定。今后调整退休费时,按最低职务层次(技术等级)的标准执行。

4(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退休后被追究违纪责任,原应给予的处分被变更,需要调整退休费待遇的,从审查结论作出的次月起执行。原应给予的处分被减轻或撤销的,多减发或停发的退休费予以补发。原应给予的处分被加重的,少减发的退休费予以扣发。

(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在处分决定机关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退休或退休后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给予处分的,如已参加养老保险并按养老保险有关规定计发养老金,其待遇处理办法按国家有关养老保险的规定执行。

三、其他有关规定

本通知自2012年9月1日起执行。原有政策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本通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负责解释。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监 察 部

2012年11月5日

第四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在保留预算会计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明显地向企业会计制度迈进了一大步,使两种会计核算方式的差异相对缩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相关政策的出台,现行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需要,对当前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固定资产支出核算科目过多,直接影响当期损益的结果

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时,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核算: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在建工程”等科目,即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净资产不变,更不会影响当期损益。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按事业会计制度规定:根据资金的不同来源渠道,借记“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这样,购置固定资产的核算可以影响当期损益(使用支出类科目),也可以不影响当期损益(使用基金类科目),使得事业单位通过“灵活”掌握固定资产开支渠道调节当期损益成为可能。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计提折旧,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量和净资产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从购置、建造完工入账到报废,会计账面始终反映的是原值。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磨损或技术进步等原因而减少的价值在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得不到体现。另外,固定资产报废的核算是同时减少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造成当期净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前期相比缺乏可比性。这样,少数单位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有可能对应注销的固定资产不作会计处理,这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将产生差异,并随时间的推移其差异越来越大,导致账实不符,造成事业单位资产总值反映不实。并且,事业单位的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均属于净资产,是国家所有权数额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对其拥有充分的使用权。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中的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相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不变,故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也不引起固定基金的减少。而计提固定资产修购基金时,又相应增加了专用基金,这就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既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又包括提取的修购基金,造成重复计算和虚增,使事业单位提供的净资产信息失真。

三、“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核算问题

会计制度在“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中规定,“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收到应缴财政专户的各项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上缴财政专户时作相反会计分录”。在“事业收入”科目中规定,“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单位收到的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也在本科目核算”。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事业单位将代收的应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看作是自有资金,直接记入“事业收入”科目的贷方,在上缴财政专户时,另作“其他应收款——应收财政专户款”处理。甚至有的单位干脆不执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坐支预算外资金问题严重,曲解了国家政策及会计制度。当前预算外资金上缴财政有三种方法:按全额上缴形式,按比例上缴形式以及按结余上缴形式。其中,按比例上缴和结余上缴形式,笔者认为应该取消,因为这两种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它与制度本身也是相矛盾的。单位平时取得预算外收入时,应先全额通过“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核算,然后定期全额上缴财政专户。事业单位对预算外资金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监督检查,防止财政资金流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empirenews.page--]

四、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会计制度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中规定,“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各种款项。如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存入保证金、应付统筹退休金、个人交存的住房公积金以及应付投资者的收益等”。但有些事业单位为了隐留部分收入,增加单位资金使用的自主权,就将应该作为预算外收入的资金不作为预算外收入,而是列作往来性的“其他应付款”挂账,被检查出来就转作收入上交,没有被发现,就长期放在“其他应付款”中,供单位周转使用。还有的单位将利用职权代收的有关基金、资金不及时解交,长期悬挂在“其他应付款”中,利用“其他应付款”科目来长期隐留合法收入,使该往来科目变成了隐留合法收入的“蓄水池”。另外有些事业单位在“其他应付款”中以科室设置户头、,列收列支各科室组织的收入和花费的开支。还有些事业单位将向有关单位收取的费用、手续费等,不列作收入,而是在“其他应付款”中一收一支,隐藏了单位的一部分收入支出,利用“其他应付款”的往来名义,行小金库的收支之实。这样“其他应付款”的部分账户就演变成了单位小金库的“代名词”了。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其他应付款”科目的管理,防止预算外资金的流失。同时,事业单位不计算盈亏,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也使不少单位缺乏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普遍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现象。这些单位只注重向上级打报告伸手要钱购置资产,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和合理使用,不重视挖掘资产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由此造成账实不符,家底不清,闲置浪费,以至国有资产流失。

五、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损耗程度

事业单位的日常活动,必然引起固定资产的损耗。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提取的修购基金,专门用于单位固定资产的修购或购置,修购基金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并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中的维修费和更新改造费中列支后转入的以及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形成的。但是,事业单位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多少与单位固定资产的损耗之间不存在比例关系,所以,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也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制度在“固定资产”科目中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2)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另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可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但目前有些事业单位是按照企业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来核算的,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像电话机、简易木器具等办公设施,这类物品的价值只能是越来越低,且这类物品易损易坏,更换比较频繁,且核算的工作量较大,故笔者认为,最好能适当提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同时增设“低值易耗品”科目进行核算,如果一次性购进批量的这类物品,可在一定期限内分次摊销;如果零星购进这类物品时,可直接列支。这样也更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实物资产管理。[!--empirenews.page--] 对此,笔者建议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核算的具体方法,改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增设“累计折旧”科目。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以累计折旧抵减调整固定资产原值,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和其新旧程度,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互一致。这样,在会计报表项目中列报的固定资产是净值,从而反映出事业单位实实在在的资产数额和偿债能力。通过计提折旧,还可以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从而反映出事业单位在从事各项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中的成本和费用,能为固定资产的更新较稳定地积累资金,保证固定资产适时更新,促进事业发展,促使事业单位增强成本费用意识,加强资产管理,减少盲目采购,节约资金,提高效益。

第五篇:浅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谈谈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百色公路管理局田林公路局廖忠瑞

事业单位是我国各类人才的主要集散地,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事管理机制,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大力抓好的重要工作。通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打破“铁饭碗”,使传统中的“单位人”逐步变为“社会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也对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继公务员改革之后在人事制度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并将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一、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及时更新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实行多种形式的选人用人制度、深化职称改革、促进人才流动、搞活工资分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矛盾大、困难多。因此,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必须舆论先行,应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强化几个思想观念。

(一)要强化大局的观念。事业单位改革是当前整个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及其他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内容,不能只强调

1其复杂性、特殊性,而将其孤立于各项改革之外,事业单位改革只有与其他改革相互协调、相互融和、互为补充,才能真正形成活力。比如事业单位人员分流的政策,只有与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政策相协调,改革才能找准位置,既突出其特殊性,同时又融和到总体改革的普遍性中去。事业单位是人才聚集的高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须时刻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决不能游离于这个大局之外,否则,改革就失去其本意。

(二)要强化发展的观念。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应该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要在事业单位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事业单位重点发展扶持的方面。当前主要应放在紧缺的科技开发型事业和社区服务型事业,不断扩展事业单位的服务面,把事业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发展事业,还要改变以往简单从数量的增减上看发展的旧观念,注重事业单位发展质量的提高,切切实实地在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服务效能上做文章。

(三)要强化创新的观念。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前,一是要注重目标模式上的创新,即在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设计上要适应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新情况,改长期以来事业单位静止僵化的发展模式为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模式,使得事业单位真正成为优秀人才的集散地、蓄水池。如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探索,逐步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实行按能力定岗位,以岗定薪,加快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二是要注重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即改革传统的机构的管理方式,运用法律与经济等间接手段,使事业单位管理张驰有度,逐步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方法从微观转为宏观,从直接转为间接,从管细、管死转到管少、管活。

二、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把握好四个环节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大力抓好的重要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的职能作用,做好牵头和协调工作。

(一)要在深化认识上下功夫,营造良好氛围

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目前一些单位还存在着畏难情绪以及模糊认识,阻碍了改革的深入。因此,改革的首要问题必须在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借助电视台、报纸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积极推介事业单位改革的先进典型,使全社会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要在突出重点上下功夫,提高改革的针对性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如何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精神,抓住重点,推进改革,这主要求我们要在深入调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切合实际的改革思路。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抓住重点,分类指导,逐步推进。要以建立和推选聘用制度,搞活工资分配为重点,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紧密结合各行业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要求,重点搞好科研、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分类改革的办法、途径和经验。通过制度创新,配套改革,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

成长,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速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三)要在优化方法上下功夫,节约改革成本

首先要善于借鉴他人先进经验,积极组织力量到外地学习取经,避免走弯路,为改革争取时间和效益。其次是精心组织试点,充分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统筹规划,缜密实施,坚持边试点、边总结、边完善,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再次是把握改革导向。要建立健全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制订出台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措施等政策性文件,积极举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业务骨干培训班,使改革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四是妥善安置落聘人员。一方面尽力拓展安置渠道,尽力使他们找到适当位置;另一方面,对落聘人员逐一分析,并分门别类建立台帐,利用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着力提升落聘人员的竞争能力,为他们再次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要在硬化措施上下功夫,保证改革成效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必须加强领导,硬化措施,才可使改革顺利进行,确保改革成果。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与督导,健全工作制度,严肃改革纪律,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列入量化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以此推动改革,确保改革成效;要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进一步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加大对聘用合同的监管力度,积极推行人事代理等社会化人事服务。

三、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及时完善三大机制 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调整,关系到事

业发展和社会稳定,责任重大。因此,领导高度重视,群众积极参与,措施得力完善,是改革的重要前提;抓好试点,重点突破,稳步推进,又是改革的关键环节。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构建新机制上下功夫。

(一)完善事业单位人员优化代谢机制。当前,事业单位在参与社会竞争、深化改革过程中,由于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足,管理人员相对过剩,造成冗员过多,负担过重,人员结构不合理,成为改革的瓶颈。以此,我们应该从加入WTO以后,提升事业单位竞争力这个现实需要出发,及时出台事业单位的进人办法和人员结构比例规定。通过制定政策严格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的调入,鼓励事业单位腾岗吸引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推行专业技术人员大面积竞争上岗,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分流人员,尽快形成事业单位人员优化代谢机制,激发事业单位人员的活力,提升事业单位的竞争力。

(二)完善事业单位的分类管理机制。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分为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对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已经分别出台了专门意见,使之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职员的管理虽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但由于各种原因,尚未与其他两类人员形成配套,这在很大程序上延缓了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进度。为了使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管理更趋规范,应尽快下决心排除障碍,把职员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通过建立健全适合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特点的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大力推进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使事业单位人员的分类管理工作平衡发展,形成科学配套的体系。

(三)完善事业单位制度保障机制。事业单位的各项改革都离不开政策、制度、法规的保证,改革的实施需要制度为保障。

改革最大的难点在于落聘人员的安置上。如不妥善处理这部分人的去留问题,很可能给改革制造不稳定因素,甚至造成巨大成本。暂不把落聘人员推向社会,而是让原单位为其创造多次竞聘上岗和培训的机会,并保证其基本工资。同时,建立完善住房、医疗、保险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使落聘人员进入社会后能有较好保障,这是解决“出路问题”的根本方法。只有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人员流动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保证出口畅通,让进口与出口良性循环起来,事业单位才能保持长久的活力,才能逐步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化配置。

地址:广西田林县乐里镇新昌片11号(533300)

单位:百色公路管理局田林公路局

职务:办公室秘书

联系电话:0776-2576269、***

下载关于事业单位中行政监察对象的处分依据问题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事业单位中行政监察对象的处分依据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