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庞小品建筑及外部空间设计_
小品建筑及外部空间设计
作业目的:
1.通过一个小品建筑及其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训练,初步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设计过程与步骤,即从实例调研、场地勘察、任务分析开始,经过多方案构思、优化选择、修改调整、深入完善等步骤,一直到正式方案表现之全过程;
2.初步学习并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建筑设计处理手法,包括如何进行总图布局、平面、剖面设计、立面造型处理、空间组织以及简单的外部环境设计等; 3.尝试把形态构成的原则、手法运用于建筑造型及空间组织之中;
4.进一步练习工作模型和正式模型的表现,重点掌握方案草图、工具墨线制图的方法与技巧。作业要求:
1.方案设计应遵循尊重环境、利用环境并积极改造环境的原则,使之真正成为所属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应对场地及周边环境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调研。调研的重点包括地形、地貌、景观、朝向、气候环境、道路交通以及周边建筑形态等内容;
2.方案形象应具有明确的类型特征和时代特点。要求方案在考虑建筑的结构、构造、材料等基本工程技术要求的前提下,运用构成原则、手法进行建筑及空间造型设计,即通过适当的归纳提炼,利用单元、分割、变形等具体原则、手法,把建筑落实为具有明确的线、面、体特征的形态关系,并符合一般形式美的法则;
3.方案所采用的结构形式、材料设备及建设标准应符合经济可行的原则; 4.正式方案的表现形式具体内容包括:
(1)总平面图,1个,1:100;(2)平面图,1-2个,l:50;(3)剖面图,2-3个,l:50;(4)立面图,2-3个,1:50;
(5)简明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包括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各部分建筑面积及绿化指标等)。参考书目:
《建筑初步》,田学哲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设计资料集成》1—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外部空间论》,[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建筑空间论》,[意]赛尔维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建筑小品实录》,华南工学院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中国园林建筑》,冯钟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桂林风景建筑》,桂林市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中国新园林》,北京园林局设计室,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园林建筑设计》,杜汝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建筑·空间和秩序》(美)弗朗西斯·D.K.钦著,周德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选择题目:
题目:食品亭设计
为方便学生购物并开辟更多的户外活动场地,某北方大学拟在校园北院东侧、13#楼西侧及运动员食堂西侧三个地段修建永久性食品亭及相应户外活动空间(地段详见作业附图5—1),现向全校学生征集方案,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1.售货营业部分:建筑面积为20平方米(上下可浮动10%),内容包括:
(1)封闭式营业室:12平方米,内设柜台、货架等必需家具。为了方便顾客窗口购物,要求设置适当规模的购物平台及相应遮阳避雨设施,其顶棚面积计入室外廊架面积。(2)储藏兼更衣室:8平方米,要求分别与营业室及室外连通。基本家具包括货架、衣柜、办公桌位、洗手盆等。2.户外庭院部分:任务要求结合具体地段环境,在场地适当位置安排—定规模的休息平台、廊架以及绿化植被和点景小品,以供学生休息、观景之用。其中,廊架面积不大于30平方米(计算方法:无论实顶虚顶,单柱双柱,均按其顶投影面积的100%计算),有效绿地面积不小于总用地的30%。
第二篇: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引言】《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建筑等。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查。在本书中,他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读书就得有所得、有所收获,才能算的上是真正的读懂了——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在头脑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才有价值。
下面就谈谈我读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的设计》一书的所感所想,还有所得。
这本书是有关外部空间设计的,而不是室内空间或是单独的一幢建筑的平面布置,它是有关建筑之外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的设计。那么,究竟什么是外部空间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来说,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老子说得好:“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际上,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质也不再是土,在它当中产生了“无”的空间。
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由于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所以平面布置(平面规划)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对什么地方布置什么要充分进行研究。因为是以二要素进行设计,所以无论对地面还是墙壁,都应进行仔细推敲。比如材质,墙高与视线高度的关系,树木、水、石的运用,向阳空间和背阳空间,照明设计等等。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上面提到了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现在来深入探讨一下。
对某对象A,把包围它的空间B作为充实的内容考虑时,B对A可认为是积极的(Positive),这里称B为对A的积极空间(P—Space)。而当考虑包围对象A的空间是自然的非人工意图的空间时,B对A可以认为是消极的(Negative),称B为对A的消极空间(N-Space)。
所谓空间的积极性,就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者说有计划性。所谓计划,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而所谓空间的消极性,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的。所谓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因而前者是具有收敛性的,后者是具有扩散性的。
那么,这个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概念,运用到实际建筑上来看,是怎样的情况呢?
对象A如果是方尖碑或雕塑那样的中心性物体,并且是在无限延伸的自然环境中,对于对象A来说,周围就可以视为消极空间。这种场合,对象A也可以说就是唯一的、纪念性的。如果把A假设为柱子或暖炉等独立的物体,因其周围的居住空间在三次元方面是充实的东西,所以可以认为是积极空间。根据这一意义,建筑的室内空间可以说是具有内部功能的积极空间。
其次,上图Ⅲ/中的对象A1、A2、A3若作为一幢幢建筑来考虑,这就相当于自然发生发展的沿路村落,它周围的空间是无限的、扩散的,可视为消极空间。这样的空间根据需要逐步不规则的发展扩大,既有导向无计划性混乱状态的情况,也有根据计划而产生出往往被忽略了的人性的情况。上图Ⅲ中,建筑群外部具有油画背景般的充实空间,该空间包含了人的意图和计划性,可以作为积极空间来考虑。外围具有整整齐齐的边框,不能再向外延伸,因而有待内部的高度功能化,外部空间就是在这里形成的。
如右图那样,就连对象A1存在着充实的P1空间的情况下,其边框之外也还进一步存在着N1空间。如果其周围的N1空间可以P化,那么,曾为N1空间的位置就成为P2空间。但是,在P2空间之外仍进一步存在着N2空间。这样的反复是永远继续的。对我们建筑师来说,应当预计到在什么地方设大致的界限,这在外部空间设计上成为重要课题。过大的考虑它的范围,就成了城市规划、地区规划、国土规划乃至宇宙规划„„,是远远地超出了建筑家经管地范围了。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外部空间的概念以及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接下来,对外部空间的要素及其扩展谈点个人心得:
尺度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成为
1°的圆锥。根据海吉曼(Werner Hegemann)与匹兹(Elbert Peets)的《美国维特鲁威城市规划建筑师手册》,如果相距不到建筑高度(H)2倍的距离(D),就不能看到建筑整体。亦即tgθ1=1/2,仰角θ1≈27°。若从看单幢建筑进而为看一群建筑时,一般认为距离为D=3H,亦即tgθ2=1/3,仰角θ2≈18°。
卡米洛·希泰(Camillo Sitte)做了有关广场大小的阐述,按照他的说法,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其高度的2倍。用前面的公式表示则为1≦D/H≦2。当D/H<1时,从广场来说,成了建筑与建筑相互干涉过强的空间。D/H=2时,则有点过于分离,作为广场的封闭性就不起作用了。D/H在1与2之间时空间平衡,是最紧凑的尺寸。
当设计外部空间时,它的尺度同室内设计是有一些差别的。因此,作者提出外部空间的第一假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One-tenth theory)。
当创造空间时,不管是内部空间还是外部空间,总希望有个作为依据的尺寸系列,对实际搞建筑设计的人来说,这恐怕是很自然的吧,特别是当设计外部空间时,因为尺寸往往是
漠然的,所以作为实感而预先掌握尺寸系列是很有益处的。因此,作者提出外部空间的第二假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关于外部空间,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这个模数太小了不行,太大了也不行。一般看来,可以识别人脸的距离70~80英尺刚好与这个20~25米吻合,是适用的尺寸。
质感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和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
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是有利的。
对于外部空间的距离与质感的关系,我们可以作如下的探讨:
就象下面一连串图片所看到的,以直径约3厘米的连接模板的锥体的圆痕为中心,从距离60厘米处开始观察。在大约2.4米距离,模板的圆痕清晰可见,有效果。再远一些,超过相当前述一行程的20~25米,现浇混凝土那种质感的妙处就逐渐看不到了。当距离在30米以外时,质感就完全看不到了。距离60米以上时,与其说质感成问题勿宁说作为面的存在开始成问题了。
在下面的一连串图片中,再进行稍稍不同的观察。首先从60厘米距离开始。在2.4米、3.6米处,现浇混凝土的模板迹印清晰可见。在这个实例中,按不规则的间隔留有3厘米深的纵向沟槽。从3.6米处的图片开始,这个沟槽清楚的出现了。如前所述,在20~25米以外,现浇混凝土的质感就消失了,重复运用的纵向沟槽在整个墙面构成上,开始带来视觉效果。在48~60米处,这些按不规则间隔设置的槽沟特别有效地在起作用。距离120米以外时,以槽沟构成地质感也失效了,作为面地存在开始大大加强。
以上说了什么是外部空间以及构成外部空间设计的要素,作为一个建筑师,最关注的是怎样去做外部空间,它的设计手法有哪些?别着急,接下来,让我为你细细道来:
外部空间的布局
当开始外部空间设计时,有些什么手法呢?我总结如下:
“平面布局”是对该空间所要求的用途进行分析,并确定相应的领域。这是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
外部空间将领域大致分类,可以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除人之外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
在只为人提供的这一空间里,人们是要进行种种活动的。大致可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姑且称之为M空间(SM)和S空间(SS)。
SS的要求:①用于静坐、眺望景色„„等时,应设置长椅、绿荫、照明灯具、风景点等;②用于合唱、讨论时。地面或是有高差变化,或是背后有墙壁而围成的空间。
SM的要求:平坦、无障碍物、宽阔,能巧妙过渡到SS的状况。
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
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只有外部空间有了目标,途中的空间才产生吸引力,而途中的空间有了吸引力,目标也就更加突出,它们是可以产生这样的相互作用的。
这里有两个实际的问题:外部空间渗透到建筑内部的设计方法和外部空间布局中的空间大小问题。在空间大小问题中,人作为步行者活动时,一般心情愉快的步行距离为300米,超过它时,根据天气情况而希望乘坐交通工具的距离为500米,再超过它时,一般可以说就超过建筑式的尺度了。大体上,作为人的领域而得体的规模,可考虑为500米见方。总之,能看清人存在的最大距离为1200米,不管什么样的空间,只要超过1英里(1600米)时,作为城市景观来说,可以说是过大了。
空间的封闭
当进行外部空间布局时,有一种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封闭性,向心性地调整空间秩序的方法。为此,就应当注意墙的配置及其造型。
一般来说,沿着棋盘式道路修建建筑时,建筑物转角成为以直角突出到道路上的阳角。而且,如左图所示,即使在创造连一幢建筑都不修建的外部空间时,外部空间的转角也会出现纵向缺口,从空间的封闭性来说效果较差。相对地,在保持转角而创造阴角空间时,即可大大加强空间的封闭性。
在谈封闭性这个问题的时候,研究一下墙壁高度是很有意义的。墙的高度与人眼睛的高度有密切关系。
⑴在30cm高度,作为墙壁只是达到勉强能区别领域的程度,几乎没有封闭性。不过,由于它刚好成为憩坐或搁脚的高度,而带来极非正式的印象。
⑵在60cm高度时,基本上与30cm 高的情况相同,刚好是希望凭靠休息的大致尺寸。
⑶就是90cm高度,也是大体相同的。
⑷当达到1.2m时,身体的大部分逐渐看不到了,产生出一种安心感,与此同时,作为划分空间的隔断性加强起来了,在视觉上仍有充分的连续性。
⑸达到1.5m 时,除头部之外身体都被遮挡了,产生了相当的封闭性。
⑹当达到1.8m以上时,人就完全看不到了,一下子产生出封闭性。
就像这样,所谓封闭性就是由比人高的墙壁隔断了地面的连续性时所产生的。
外部空间的层次
在外部空间构成当中,都要考虑顺序。建立秩序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用途和功能来确定空间的领域。
外部空间的序列
外部空间设计中,西欧技法与日本技法常有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从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地看到对象的全貌,一个是有控制地一点一点给人看到。当设计外部空间时,一开始就给人看到全貌,给人们以强烈印象和标志,这是一种方法;而有节制地不大给人看到全貌,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一面采取可以一点一点掌握空间的布置,这也是一种方法。如果进一步把两者并用,一方面带来强烈印象,一方面又能创造充实丰富的空间,又有什么不好呢?
其他手法
A.有效地利用地面的高差。这里想谈一谈联系高差的室外踏步及斜道。外部空间的踏步最好宽度较大,人们能充裕地交错通过,而且,踏步高度与室内相同或是根据情况低一些较好,踏面则希望做得比室内宽些。
B.关于物体的边缘。在外部空间中,因为往往比内部空间有更开阔的视野,所以必须特别注意线的“通畅”。1.材料:用于边缘的材料,应当是比用于中间铺装面更加高级的材料,希望比用于中间的材料或是更规整,或更坚硬,或吸水性更小,总之在材料上更高级。2.铺装:在外部空间构成上,应当是等间隔的,或是在一条直线上整整齐齐排列的。
C.外部空间中水的处理:静水可产生倒影,使空间显得格外深远。动水有流水及喷水。流水低浅地使用,可在视觉上保持空间的联系,同时又能划定空间与空间的界线。水的有趣的用法,就是在空间布局使说过的那种不希望人进入的地方,以水面来处理。就如印度泰姬·玛哈尔陵前面的水面处理。
最后谈点空间秩序的建立的问题:
1.加法创造空间与减法创造的空间——就象既有用某些材料堆砌而成的雕刻,也有从石头或木块上砍掉不需要的部分而做成的雕刻一样,建筑空间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上,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地修建建筑上。
加法创造地建筑,它的规模自然有限,超过了,加法就陷入动脉硬化,最终会引起混乱,因此它的规模希望不超过一定限度。在内容复杂的大型设计中,希望同时采用从外部建立向
心秩序的方法和从内部建立离心秩序的方法,不偏袒任何一方,在调和相互关系上去提高空间质量。
2.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当一个内部秩序需要发展扩大的时候,比如一个家庭作坊,它的局部外部空间随着发展扩大的需要而逐渐转变成为内部空间,这样的过程会随着发展而反复进行,一直都处于内部化的过程。只有一个内部秩序时,周围为N空间,两个内部秩序时,因系细胞分裂,其间则产生PN空间。如果进一步增加发展的压力,产生许多细胞分裂,那就必须导入外部秩序的观点,这是必然的。
第三篇: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引言】
《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在本书中,芦原义信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文字深入浅出,特别对于外部尺寸和尺度的把握很有见地。
书中基本概括了各种空间理论并提出了新创见,现总结如下:
1.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地面和墙壁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决定性元素。
2.以意大利人作为起居室的意大利广场为例,如果把周围的房子无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那么内部空间的顺序将颠倒,原来的外部空间就成了内部空间。卢原先生依据这种内部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提出了“逆空间”概念。“逆空间”的主要设计元素是墙壁和地面。
3.从空间论观点看来,满足人的使用意图,有计划创造的内部空间,即从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再转向内侧整顿秩序,是一种有积极性的空间。反之,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以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空间,是一种消极空间。当两幢建筑距离与高度之比小于2时,他们之间可能会形成中和空间。
4.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5.外部空间的要素为尺度和质感。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至10倍的尺度,较为适宜,其行程距离可以采用20或25的模数制。
6.建筑空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以内部建
立秩序离心式的修筑建筑上,可称之为”加法空间“;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的修筑建筑上,称之为”减法空间“。
芦原义信的基本论点就是从小环境的角度,探讨建筑外部程序本身的设计方法,从而完善了空间论设计方法,与此同时,外部空间论的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建筑应从环境设计开始进行设计的基本论点。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应和建筑群,城市总体环境相一致,并成为城市大空间系统中的子系统。在量的空间体验与衡量上。提供了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
另外,纵观全书,作为空间感觉的理性描述,作者都是用理性的数据来归纳人的感觉。我愿意相信建筑上有更多的东西是可以完全依靠理性来把握的,这部分就是建筑师职业化的部分。但是永远都不要忘了还有更重要的个人感性部分,那是一个设计的魂。
第四篇:建筑小品设计及要点
(一)园林建筑小品的地位
1、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环境的组成部分,有着各自不同的使用功能,都是作为组景的一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点景、赏景、添景的作用。
2、园林建筑小品中有一部分属于公共艺术范畴,公共艺术承担着宣扬民族和地域精神文化、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园林建筑小品类型
①服务小品:供游人休息、遮阳用的廊架、座椅,为游人服务的电话亭、洗手池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②装饰小品:各类绿地中的雕塑、铺装、景墙、窗、门、栏杆等,有的也兼具其他功能。
③展示小品:各种布告栏、导游图、指路标牌、说明牌等,起到一定的宣传、指示、教育的功能。
④照明小品:以草坪灯、广场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为主的灯饰小品。
(三)园林建筑小品作用
作为被观赏的对象。
运用小品的装饰性来提高园林建筑的鉴赏价值。
将功能作用较明显的桌凳、地坪、踏步、桥岸以及灯具和牌匾等予以艺术化、景致化,可取得某些艺术趣味。
二、各类园林小品分析
(一)服务类小品
服务类小品:包括供游人休息、遮阳用的廊架、座椅,为游人服务的电话亭、洗手池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特点:常结合环境,用自然块石或用混凝土作成仿石、仿树墩的凳、桌;或利用花坛、花台边缘的矮墙和地下通气孔道来作椅、凳等;围绕大树基部设椅凳,既可休息,又能纳荫。
座椅
1、座椅
座椅是园林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家具”,是供游人休息的必要设施。座椅在园林中具有实用功能还有组景点景的作用。兼具观赏、休息、谈话的功能。
2、座椅的设计要点:
1)满足人的心理习惯和活动规律的要求
2)园林中有特色的地段,面向风景,视线良好,较好的人的活动区域;
3)方便性和私密性的要求;
4)座椅的数量应根据人流量大小而定。
5)座椅尺度符合人体工程学。
3、座椅制作材料
可采用木材、石材、混凝土、陶瓷、金属、塑料等。
实木材料做防腐处理,金属做防锈处理
花 架 +廊 架
定义:用刚性材料构成一定形状的格架供攀缘植物攀附的园林设施,又称棚架、绿廊。
花架可作遮荫休息之用,并可点缀园景。花架设计要了解所配置植物的原产地和生长习性,以创造适宜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和造型的要求。
花架特点:花架是园林绿地中以植物材料为顶的廊,它既具有廊的功能,有比廊更接近自然,融合于环境之中,其布局灵活多样,尽可能又所配置植物的特点来构思花架,形式有条形,圆形,转角形,多边形,弧形,复柱形等。
花架的形式
①廊式花架。最常见的形式,片版支承于左右梁柱上,游人可入内休息。②片式花架。片版嵌固于单向梁柱上,两边或一面悬挑,形体轻盈活泼。③独立式花架。以各种材料作空格,构成墙垣、花瓶、伞亭等形状,用藤本植物缠绕成型,供观赏用。
花架材 料
花架常用的建筑材料有:
1,竹木材:朴实、自然、价廉、易于加工,但耐久性差。竹材限于强度及断面尺寸,梁柱间距不宜过大。
2,钢筋混凝土:可根据设计要求浇灌成各种形状,也可作成预制构件,现场安装,灵活多样,经久耐用,使用最为广泛。
3,石材:厚实耐用,但运输不便,常用块料作花架柱。
4,金属材料:轻巧易制,构件断面及自重均小,采用时要注意使用地区和选择攀缘植物种类,以免炙伤嫩枝叶,并应经常油漆养护,以防脱漆腐蚀。
花架的开间和进深、高度
开间:3-4米
进深:2.7米、3米、3.3米
高度:3米左右
电话亭
电话亭是公园、广场、风景游览区等公共环境中是不可缺少的服务设施。按
其外形可分为:封闭式、遮体式等。
• 封闭式电话亭:高2-2.4米,长*宽0.8米*0.8米——1.4米*1.4米
• 遮体式电话亭:高2米,深0.5-0.9米
设计考虑:尺度上人体工程学
材料和形式上满足隔音效果
材料选择能抵抗日晒雨淋。
果皮箱
垃圾箱主要设置于休息观光通道两侧,主要形式有固定型、移动型、依托型等。
(二)装饰小品
包括雕塑、铺装、景墙、窗、水缸、栏杆等,在园林中起到点缀作用的小品。特点:装饰手法多样,内容丰富,在园林中起到重要作用
雕塑小品
我国古典园林中就有大量雕塑小品存在,如石牛、石鱼。雕塑在现代园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雕塑小品可以赋予景观空间以生气和主题,通过以小巧的格局、精美的造型来点缀空间,使空间诱人而富于意境,提高环境景观的精神品质。
雕塑是当代公共艺术中一种常见的方式.也是公共艺术的最佳载体,它已经咸为城市生活和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样式,也是公共艺术、环境艺术整体中重要的组咸部分。
雕塑类型:
从表现手法上分为:具象和抽象雕塑。
按雕塑的空间形式分为:圆雕、浮雕、透雕
按使用功能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功能性雕塑、装饰性雕塑等。
雕塑设计要点:
注重整体性:雕塑自身的材料、布局、造型的整体,其次
是与环境空间、文化传统相统一。
体现时代感:立意(反映当今时代主题),材料(结合现
代材料),形式(体现地域人文精神)
注意与配景的有机结合:与其他景观小品的结合。
景墙
园林景墙主要功能:
1、有隔断,划分组织空间的2、围合,标识,衬景的功能。
3、装饰,美化环境,制造气氛并获得亲切安全感。
现代园林中景墙的主要作用是造景。
传统式园墙
园墙和围篱形式繁多,根据其材料和剖面的不同有,土,砖,瓦,轻钢,绿篱等。从外观又有高矮,曲直,虚实,光洁与粗糙,有檐与无檐之分。园墙区分的重要标准就是压顶。
现代景墙
现代景墙在传统围墙的基础上注重与现代材料和技术的结合,主要的有以下形式:
石砌围墙、土筑围墙、砖围墙、钢管围墙、混凝土立柱铁栅围墙、木栅围墙等。现代景墙常以变化丰富线条的线条表达轻快、活泼质感;或以体现材料质感和纹理,或加以浮雕艺术衬托景观效果。
(三)展示类小品
随着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美学在景观中的应用,城市信号装置日趋多样化协调发展。包括各种各样关于旅游和日常生活的导游信息标识、地图、布告栏、路标、指示牌等,对人们具有一定的指导、宣传、教育的功能。展示、导向牌设计要点:
信息展示类
1、材料、造型、色彩及设置方式要与其他小品取得整体性,但又具有个性。
2、设计尺度和安放位置要易于被发现和方便阅读。
3、避免阳光直射展面。
标志展示类
1、具有易识易读和自明的特点。
可运用形、符号、色彩、图案、文
字等视觉元素来加以设计。
2、根据环境特色而设计与之相统一的标志物。
3、位置的选择,宜人的尺度,考虑人类的视觉习惯。
(四)照明小品
照明小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草坪灯、广场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为主的灯饰小品。园灯的基座、灯柱、灯头、灯具都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1.园灯中使用的光源及特征
1)汞灯:使用寿命长,是目前园林中最合适的光源之一。
2)金属卤化物灯:发光效率高,显色性好,也使用于照射游人多的地方,但使用范围受限制。
3)高压钠灯:效率高,多用于节能,照度要求高的场事,如道路,广场,游乐员之中,但不能真实的反映绿色。
4)荧光灯:由于照明效果好,寿命长,在范围教小的庭院中适用,但不适用广场和低温条件工作。
5)白炽灯:能使红,黄更美丽显目。但寿命短,维修麻烦。
6)水下照明彩灯
2.园林中使用的照明器及特征
1)投光器:用在白炽灯,高强度放电处,能增加节日快乐的气氛,能从一个反向照射树木,草坪,纪念碑等。
2)杆头式照明器:布置在院落一例或庭院角隅,适于全面照射铺地路面,树木,草坪,有静谧浪漫的气氛。
3)低照明器:有固定式,直立移动式,柱式照明器。
3.园林照明起具构造
1)灯柱:多为支柱形,构成材料有钢筋混凝土,钢
管,竹木及仿竹木,柱截面多为圆形和多
边形两种。
2)灯具:有球形,半球形,圆及半圆筒形,角形,纺锤形,圆和角椎形,组合形等。
所用材料则有:贴镀金金属铝,钢化玻璃,塑脚,陶瓷,有机玻璃等。
3)灯泡灯管:
普通灯:昼光,白炽灯;
荧光灯:昼光,冷白色,温白色;
水银灯:高压,荧光水银灯;
钠灯:高压与高效率低压钠灯。
4.园林照明标准
1)照度: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一般可采用0.3—1.51X,作为照度保证。
2)光悬挂高度:一般取4.5M高度。而花坛要求设置低照明度的园路,光源设置高度小于等于1.0M为宜。
第五篇:居住建筑空间设计
居民建筑空间设计
摘要: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现代住宅不再是简单的栖身之所,它已成为在工作之余能够满足精神生活,发展个人专长和爱好,从事学习、社交、娱乐等活动的多功能场所。因此,住宅的室内设计除充分重视现代化条件的物质需要外,还应充分满足住户的不同职业、文化、年龄、个性特点所呈现出的千差万别的要求,营造出艺术与舒适相辅相成的空间环境。
因此,对居住环境的室内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他渉及到室内的空间大小可以灵活多变的可能性,空间布局上功能分区的合理性与明确性,多功能家具分割,室内空间装饰的整体性,墙面、顶棚、灯具等人工光影效果以及色彩调子和气氛情调的追求等。
设计时需要考虑五种因素:家庭人口构成;民族和地区的传统、特点和宗教信仰;职业特点、工作性质;业余爱好、生活方式、个性特征和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和消费投向的分配情况。关键词:室内设计要求
居住建筑的空间组成和室内设计基本原则:
一、使用功能布局合理。住宅的室内环境,由于空间的结构划分已经确定,在界面处理、家具设置之前,除了厨房和浴厕,由于有固定安装的管道和设施,它们的位置已经确定之外,其余房间的使用功能,或一个房间内功能地位的划分,需要以住宅内部的方便合理作为依据。需要满足住宅的基本功能:睡眠、休息、饮食、会客、视听、娱乐、家庭团聚、学习、工作等。
二、风格造型统盘构思。住宅室内的设计风格和造型特征是需要从整体考虑的,考虑其形式和风格,考虑文化背景,家庭人口构成等。考虑其家庭的职业特点,艺术爱好,人口组成,经济条件和业余活动等;考虑设计的风格,如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风格,显示文化内涵的传统风格,返璞归真的自然风格,不拘一格融中西于一体的艺术风格。
三、家庭装修设计流程。室内设计程序是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展开,目口:设计准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实施(施工)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1.设计准备。
①接受委托任务书,或根据标书要求参加投标;
②明确设计期限编定设计计划进度表,考虑各工种的配合;
③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如室内的使用性质、功能要求、造价等;
④收集分析有关的资料信息,熟悉设计的有关规范,现场勘测等;
⑤签订合同,设计进度安排,与业主商议确定设计费率。2.方案设计。进一步收集、分析资料与信息,构思立意,进行初步方案设计;
确定初步方案,提供设计文件,包括:平面图、天花图、立面展开图、色彩效果图、装饰材料实样、设计说明与造价概算; 初步设计方案的修改与确定。
四、居住建筑空间的组成。住宅空间从使用性质上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空间: 1.公共活动空间。
公共活动区域主要是全家团聚、文娱、休息、进餐、户外活动以接待客人、对外进行社交的综合活动场所,是一个极富凝聚力的核心空间。它不仅使家庭成员共想天伦之乐,使亲友联谊情感,而且可以调剂身心,陶冶性情。根据家庭结构和活动特点的差异性,公共活动空间又常常划分出门厅、起居室、餐厅、游戏室、家庭影院以及活动平台等不同功能的空间。公共活动区域应有较好的环境和景观。2.私密性空间。
私密性空间足专门为家庭成员进行私密性行为(如睡眠、休息、个人卫生、梳妆等)提供的空间,包括卧室、卫生间、浴室、衣物贮藏等私密什极强的空间和书房、工作间等特定要求的静谧空间。此类空间的设置能充分满足家庭成员的个体需要和不同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能在亲密之外保持适度的距离,同时避免使用其他空间造成的干扰。私密性空间不但要针对多数人的共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趋向进行考虑,更要针对居住者个体性别、年龄、性格和爱好及其他特别因素而设计,因此它更能体现出空间使用者的个性。一个完备的私密性空间应具有安全性、休闲性和创造性,应具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环境。3.家庭服务空间。
家庭服务空间足家庭为进行膳食准备、洗涤餐具和衣物、清洁环境、修理设备等家务活动而提供的空间,在设计时应重视其功能性。如空间的大小能够满足设备尺寸和人的使用活动尺寸要求,空间的流线符合操作流程的要求,同时尽可能使用现代科技产品,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消除疲劳,使家务活动者真正享受到劳动的乐趣。
五、居住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居住建筑空间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亦情亦理”的设计理念,针对不同家庭人口构成、职业性质、文化生活、业余爱好和个人牛活情趣等特点,设计具有特色和个性的居家环境。具体设计时应遵循“安全、健康、适用、美观”的原则。1.安全
是指任何装修和装饰绝不能给居住人留有隐患。如对承重结构的损坏致使结构坍塌,没有分隔防范的开敞式煤气厨房导致煤气中毒;电气线路的不规范连接引发火灾,硬质光滑地、外凸锐角装饰使人摔伤、碰伤等等,我们应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以确保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2.健康
是指所有装修都应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装饰材料的污染、刺眼的照明、过多的色彩、杂乱的陈设,造成人们视觉超负荷,通风不畅、缺少日照等都将不利于身心健康。3.适用
是指空间的使用使居住者感到舒适,确切地讲,又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功能布局的合理。如公共活动区域和私密空间在位置上做到 动与静分区、内与外关系明确。
(2)装饰用材恰当。应充分了解不同装饰材料的性能,解决好保温、隔热、隔声等问题。(3)设施配置适用、合理,尽量做到科学化、现代化。4.美观 是指室内设计元素在设计风格、文化内涵、品位气质等方面引起的视觉愉悦。.从总体上讲,家庭装饰应创造一个具有体闲、宁静的环境氛围。其风格的定位应有别于公共娱乐场所及宾馆、公共餐饮等场所。在装饰造型的浓重与淡雅、光照和色彩配置和适用以及装饰材料、家具陈设等方面,其设计手法、设计语言都应有较大的差异。当今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交通噪声烦杂,因此,家居设计更宜于营造清新、明快、简洁、淡雅的室内氛围。
发布时间: 2009年05月20日《居住建筑室内设计》课程理论电子教案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摘 要: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小区规划达到企业目标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最适合人居住的、生态环境优秀的、山水景观优美的、功能质量优良的、人居文化上乘的、物质、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住区。
关键词:住宅小区;环境;规划设计
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在指导思想上,不能一切从畅销、从高利润出发,应该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小区规划达到企业目标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最适合人居住的、优秀的、山水景观优美的、功能质量优良的、人居文化上乘的、物质、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住区。
一、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一般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
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
住宅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
二、住区的建筑与环境的组合应凸显文化内涵,表现丰富的、有个性、有特色的主题 住区应根据其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确定其主题定位,不宜千篇一律,更不宜大量照搬欧化、洋化风格。市中心区、郊区、山区、河畔、风景区„„的住区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大环境结合,善于发挥地段优势。能借景建住区则更为理想。
三、努力建设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生态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美化住区景观系统,建设“山水住区”
“山水住区”不是简单的住宅群加山、加水。它的内涵主要是科学地利用原有山水,适当地创建人造山水,使住区园林化、生态化、美观化。同时使自然环境继承、发挥中国文化传统,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洋为中用,设计出高品位、有艺术价值、观赏性强的山水园林景观和各类小区,表现高明的创造性,传统的文化性,高尚的观赏性,显现浓郁的诗情画意,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文化需求。
五、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的影响
住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如果城市规划确定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以防止对住区的严重干扰。
小型住区应避免机动车道进入居住区域。有的住区建成“无车小区”,即把机动车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机动车从小区门口进入地下,居民在地下停车场可直接乘电梯到居室,车辆对住宅区域全无干扰,效果良好,居民满意。
住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六、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
住宅是住区的主体,环境是住区的基础。高品位住宅小区必须是居住环境好、生态环境优、景观环境美的住宅,能够表现它的文化性、舒适性、陶冶性、祥和性,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安全要求、健康需求。
这里着重研究住区的绿化和景观环境的优化问题: 1.住区园林化应力求创新,各具特色
不少高品位小区都在山水园林景观上做文章,创出各具特色的景观环境。广州二沙岛以绿、静、美为主题,点、线、面相结合,突出江景,展现亚热带气候特点和地方风情。房前屋后布置园艺,多层次主体绿化,造成无处不绿的居住空间。建筑错位布置,前低后高,增加观赏江景户数。有创新、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2.住区山水园林景观和植物花草应有层次,丰富多彩
一是空间层次:从小的楼顶、楼旁绿化,路边绿化,到组团绿化、小花园,到中心花园、各类主题花园都应做到层次分明,各有特色。
二是植物品种层次:草地、花卉、灌木、乔木,喜阳植物、喜阴植物,不同季季的植物,都应合理布局。
3.住区园林应与方便人际交往相结合 在住区环境建设中,应注重营造人际交往空间,除文化娱乐场所外,组团绿化空间是理想的方便的人际交往空间,应作为住区园林建设的重点,把它建成既有观赏景观又有交往设施(亭台、桌椅、器具等),又便于居民就近享用的绿化空间。
4.利用、改造自然景观与人造山水景观相结合
未经开发改造的山岭、荒林、湖水、山塘,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合理的做法应是:有景用景,用景改景,无景造景,天然与人工结合。
5.发展立体绿化,营造空中景观
这是有效增大住区绿化面积,改善环境,美化住区的重要措施之一。立体绿化通常有阳台的花卉、盆景,墙面的攀悬植物,天台的花卉、藤类瓜果。还可以在高楼之间的连接桥和平台,以及高楼中间的架空层营造空中花园。在房屋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都绿化起来,其绿色效果必然更为显著。
6.住区绿化与体育活动场地结合
根据住区居民对体育活动的需求,除建硬地运动场外,还可兴建一些草地运动场,如微型高尔夫球场、草地滚球场。这种既增大绿化面积,又增加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做法是一举两得的,值得积极提倡。
7.住区园林应力求美、静、净、洁
住区各类景观布置和小品、雕塑等,都应由专家设计,使之具有高品位构思和艺术水平。住区的景观要美,环境要静,噪音要小,水面要净,空气要洁。机动车辆的噪音、废气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8.住宅绿化应合理控制成本,减轻居民负担
住区应对过大规模的、过高档次的和过大成本的绿化项目,加以控制。要根据社会和居民的经济水平营造景观环境和服务环境。设计过宽的草坪,种植名贵的树种和百年老树,建造过大的会所及超豪华的装修,都会明显增加商品房成本和物业管理费开支,应从减轻居民经济负担出发,合理设计景观和设施。
9.居住环境的优化必须有丰富社区文化支撑
一是住区各种园林景观的设计,必须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显现中国式的诗情画意。二是住区应为居民组织各式多样的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活动,使他们不但能观赏、享受优美园林景观,而且能参与吟诗、作画、歌唱、健身、表演、娱乐„„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
三是住宅环境的优化,必须有高水平的物业管理相配合,在住区管理、服务中,在社区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中,培养、提高居民及其子女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艺术素质。
2010-1-20 14:50
住宅小区的环境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