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铁地下街经营经验探讨——以台北市捷运系统地下街为例
地铁地下街经营经验探讨——以台北市捷运系统地
下街为例
摘 要:地铁地下街作为重要都市商业空间的延伸,特别是在商业密集型都市中,有计画的经营地铁地下街应能够创造巨大的商机。我国在近年来大规模开发地铁,同时也形成大量的地铁地下街空间,因此如何能够有效经营地铁地下街,并创造商业利益,已是我国地铁地下街所面对之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透过对台北捷运地铁地下街近十年来的经营经验 研究 ,并对比台北捷运大街、台北东区地下街、龙山寺地下街..等地铁地下街的型态、经营模式与经营成效,找出台北市地铁地下街的经营特征,并同时讨论地铁地下街如何有效使用土地资源及未来地铁地下街的经营 发展 趋势,以期未来能创造出具有 中国 特色与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的都市地铁地下街空间。关键词:捷运系统;地铁地下街;地下空间使用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的 现代 化开发,地下空间的利用在中国已呈现一个加速发展的趋势,大量且不同种类的地下空间组合与运用大量在城市内出现。地下空间中最突出的运用便是都市地铁的建设,而伴随着地铁建设所产生的地铁地下街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各大都市出现,虽然地铁地下街只是附属于地铁开发所产生的商业使用空间,但其所能产生的商业效益及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对于城市本身及地下空间的发展而言,却是有非常大的帮助。
要让我国地铁地下街达到永续经营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让地铁地下街产生营利,唯有当地铁地下街的营收与支出达到最基本的平衡后,才有可能使地铁地下街能自己自足,并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进入地铁地下街。台北市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捷运系统后,同时也开始进行地铁地下街的规划,在台北经营地铁地下街的过程中,也曾有过因空间布局单调、业种无分区与规划、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等 问题 ,导致民众对地铁地下街的整体印象不良,使得商业收益效果不彰,而在经过不断修正经营方针,并引进专业的管理团队后, 目前 台北捷运系统的各地铁地下街不但在商业环境、地下街本身品牌塑造、经营管理上均具有各种不同特色,也改变原来民众对地
下街的看法。
本文主要是介绍我国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的经营经验及所遇到的问题,以便对于我国未来在经营与开发地铁地下街时的 参考 与借镜。2 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概况
2.1 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的分布
台北捷运系统的地下街从1990年台北捷运大街开幕开始,到目前已经开发7条地铁地下街(见表1)。台北捷运系统的地下街地点分布主要集中在台北火车站周边,其中的4条地下街台北捷运大街(EasyMall)、台北地下街(TaipeiCityMall)、站前地下街与忠孝西路站前地下街以台北火车站或台北火车站捷运站为主互相连通,形同一个地铁地下街 网络 ,其它的3条地下街则散布在捷运南港线与西门线[1]。
2.2 开发目的
台北捷运地下街的兴建,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地上拆迁后原有商家的安臵问题,另外,也希望藉此疏散地面人潮,达到人车分离的目的,并将人潮引入市区已经衰败或没落的商
圈,使商圈有再度复兴的机会。
台北捷运系统的7条地下街,其中台北火车站周边的4条地下街,是为了解决原有火车站地面上 交通 混乱的问题,藉拆除台北老旧的中华商场与兴建地下街的机会,将原本交通已经陷入恶化的台北火车站周边地区进行重整,并将地面上商家安臵到地下街。同时也配合都市更新,藉由与地下街开发整合,来挽救火车站商圈的衰败。相同的,西门地下街与龙山寺地下街也是在此想法上进行开发,希望利用地下街的开发将西门町与万华艋舺..等台北具有长期 历史 却在发展出现问题的商圈,能够再度复兴;另外也有地铁地下街是利用开发地下街来强化地面上的商业环境,并藉此解决土地使用的压力,这类型的地下街是以台北东区地下街为代表。
2.3 台北捷运系统各地下街的型态与性质
影响 地下街的因素很多,每一个因素看起来似乎都是影响地下街发展的重要关键,但地下街的定位与经营摸式绝非能以单一原因决定,而是必须在不同因素的组合中,按其主要与次要因素决定各地下街本身商业的定位,再依现状决定出一个合理的经营定位。
2.3.1平面布局型态及影响
地下街的平面布局是决定地下街商业型态及布局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因为需要同时考虑防灾系统的设计,连带也影响到各布局的商业延续性与商业环境氛围。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的平面布局型态,严格来说只有两种-直线型与矩型两种布局型态,但经细分后可发现有部分地下街组成已有朝都市地下网络型的发展趋势。
(1)直线型:又称为通道型地下街,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主要以直线型的地下街为主,除龙山寺地下街外,其余6条均属于此类,由于 台湾 地区的土地为私有制,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地铁地下街均集中设立在公有地,即地面上为公共道路,地下为地下街,出入口通道均设在道路两侧,台北捷运系统的直线型地下街均有共通的特征:单层、内部具有公共广场、疏散出口数目多..等特点,并与周边大型百货商场地下室或捷运车站转乘系统相连。此类地下街因兼有信道功能,而又需以公共通道为主要考虑,因此商业氛围很容易因为被公共通道干扰。
(2)矩型:龙山寺地下街是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中唯一矩型地下街的型态,地下街本身为两层构造,地下街整体在龙
山寺公园底下,为典型立体多目标使用的模式,地下街并设有大型地下停车场,与地铁只靠一个通道与其相连。此类地下街与直线型地下街最大不同点,是可避免因动线过长产生商业营收不平均的问题,在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中,直线道型地下街因动线过长导致人潮无法持续的问题很明显,龙山寺地下街则感觉消费人潮较为平均分布在整个商场,整体的商业氛围较类似于百货商场,但矩型的地下街因地下街本身防灾的需求与限制,不能让地下街形成迷路,因此龙山寺地下街在逃生通道上的处理,反而成为整个地下街的布局中心。
(3)城市地下网络型:在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中,台北捷运大街、台北地下街、站前地下街与忠孝西路站前地下街等4条直线型地下街都以台北火车站综合体为主进行平面布局的延伸,以个别角度而言,这4条地下街均是直线型地下街,但由于这4条地下街本身的商业定位略有不同,加上个别地下街与都市大型公交枢纽、周边商圈地下商场、办公楼、旅馆、停车场..等设施进行相连,使得这4条地下街彼此间产生商业上的互补,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台北车站综合体本身的功能。就整体而言这4条地下街已可视为城市地下网络的一环,但限于地下街本身的长度、规模与连接的设施尚未达到完整的阶段,因此只能视为城市地下网络系统的雏形。
2.3.2 地下街性质与定位
地下街的性质也是决定地下街的商业型态的关键因素,地下街需按不同的性质去设定贩卖的商品与经营的策略,藉此定位地下街本身的商品价格与商业等级,并以此与其它地下街及地上商圈进行经营策略的区分,以避免产生彼此互相削弱收益的状况,因为台北捷运系地下街设立的原本初衷是使周边商圈再复兴,而不是让周边商圈产生衰竭,所以互补与强化彼此的商业策略原则会是主要的地下街经营态度。按地下街的性质分类,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依其性质可分为通路型、地面商业机能扩充型、副中心型、主中心型..等,每种性质均有不同的经营方向。
(1)通路型:主要是在接驳捷运站体通道的两侧设臵商店,因地下街主要的功能还是提供使用捷运的人进行通行,针对的顾客多无目的性或是快速通行的消费者,因此贩卖的商品多以一般生活用品为主,台北地下街为此类的代表。
(2)地面商业机能扩充型:主要是强化地面商业机能的延续与扩大化,因地面上已经有成熟的商圈,地下街定位就需与地面上商圈的贩卖模式有所区别,主要是以独立的特色店及餐厅为主,此型态的地下街为台北捷运大街、西门地下街与
龙山寺地下街。
(3)副中心型:为在车站与车站之间,因交通而产生的地下街,由于在上方与周边往往有着大量的百货与商业建筑,并在入口或通道与其相连,因此在经营与风格上与地面上的商圈必须具有延续性及统一性,此类型代表为位于台北市主要商业圈的台北东区地下街。
(4)主中心型:主要是以各类的精品及奢侈品为主,同时地下街本身的功能必需要完备,综合食衣住行育乐等以达成满足消费者的各项需要,这类型的地下街同时必须与综合体进行配合,在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中,单独的地下街均未有此能力与规模,但以台北车站为主体的4条地下街结合起来便能达到此等级。经营模式的 分析
3.1 高雄地下街的失败经验
纵观台湾地区地下街的经营模式发展历史中,对目前台湾地区地下街经营观念影响最大的因素,主要是在台北捷运地下街开发完成前,作为台湾第一条大型地下街,却惨遭失败 的高雄地下街的经营经验,可以说台北捷运地下街的经营模式观念,有很大的部分是对高雄地下街的经营模式的检讨与修正。高雄地下街原来构想是为了鼓励民间投资进行旧公共设施的再利用,高雄市政府想将原有已荒废的 体育 场进行整顿,并将其改造成公园,同时希望对土地进行立体的多目标利用,在这些因素下便开始进行高雄地下街的开发。
高雄地下街从1980年开幕至1988年因发生火灾后歇业为止,在约10年左右的经营时间中,始终在经营与管理上出现许多问题,在商业收益上也一直无起色,最后店家的流动率持续增高并纷纷撤离高雄地下街,在歇业前高雄地下街早已成衰败趋势,并已开始被消费者所垢病。
造成高雄地下街经营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先天上的问题,包括地下街的规划决策草率、开发之前台湾无经营大规模地下街的经验与无重大交通枢纽支撑...等原因外,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高雄地下街的经营模式上有重大暇疵,其主要问题包括下列数点。
(1)产权问题的争议:高雄市政府在开发高雄地下街初期时,因为订定的投资门坎过高,导致民间资金无多大兴趣,高雄市政府为了吸引民间投资,于是与开发商签定合约,并于
其中规定高雄地下街在完成后产权归开发公司所有,且开发商为地下街的合法管理人,但由于合约中并无限制产权不可任意转移,于是开发商便私下将其中85%以上的所有权出售给各店家,导致高雄地下街在一开始在经营时,开发商便将管理的义务整个移转与推卸,也使得政府单位与开发商对于管理的义务认定上产生很大歧见,最终导致双方互推管理上的责任。
(2)管理维护的松散与缺乏监督机制:高雄地下街的管理与维护主要是采用成立管理委员会的方式来进行地下街的管理,但由于开发商已将85%以上的所有权出售,因此开发商认为本身已无直接管理地下街的责任,而是应该由各店家组成管理委员会自行进行管理;政府单位则认为在合约上是已有规定开发商为合法管理人,就应负担起管理地下街的义务;店家则认为既然店家已取得各自的产权,便不需要被管理委员会约束太多,加上店家质疑管理委员会的组成有问题,认为高雄地下街管理委员会内的委员都是由开发商所指派,并对于其公平性有所怀疑,在这种状况下,导致三方互相对立,并使得管理与维护机制形同虚设,在整个管理模式中,更因责任的推卸导致无监督的机制,彼此间的约束力变得很薄弱,使得整个管理机制根本无法产生效果。
(3)缺乏使用分区与商业策略:在整个高雄地下街的使用上,由于对使用分区并无进行规划,使得餐饮业混杂在整个地下街,加上无限制厨房的明火使用与餐厅的油烟,造成地下街的环境脏乱与消防上的缺失,最终导致高雄地下街内部发生火灾而歇业。而任意的设臵舞厅与拍卖场等的特殊业种, 也使得整个地下街环境更加恶化。另外,高雄地下街也因缺乏专业的管理单位,使得地下街并无整体的商业策略,每个店家各自为政进行经营,各自的店面设计混乱,而且商品趋于粗糙与低价化,在这恶性循环下,整体地下街的营业额也日渐变差,造成店家不断流失,空臵而无使用的店家日渐增加,在歇业前的店家数,经统计后只占不到原有规划的30%左右[2]。
(4)店家缺少对地下街的认同感:在缺乏管理机制与公信力的恶性循环状况下,高雄地下街内的店家与管理方互相对立,并反对地下街的改善政策,甚至不配合地下街管理契约上的规定,在利己的自私心态上,店家开始占用地下街的公共空间与消防逃生通道,最终导致地下街如同市场的摊贩一般,许多货物堆积在地下街的通道,除了妨碍消费者的通行与逃生动线外,也使得消费者对于地下街的印象更差,最终加快了地下街的衰败速度。
3.2 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经营模式
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依照地铁地下街的商家形成背景及是否与捷运系统共构,来决定是采取何种经营模式对地铁地下街进行管理。其中,形成背景影响到经营者的组成,与捷运系统共构与否则影响到政府管理单位与角色。
3.2.1 商家形成背景
(1)地上商家的安臵: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的兴建目的中,有一部分是将地面上旧有商圈的店家移转至地下街,可以说地下街本身的商铺是种财务上的补偿,在这基础上,地下街的商家组成便从一开始就被固定,地下街管理单位也只能藉由商业分区将商家进行管理区分,但无法去决定商家的定位与商业型态,成为地下街发展的一个重大限制。
(2)对外招商引入:部分地下街因不牵涉到安臵问题,地下街管理单位可以不背负安臵的包袱,因此地下街内部商店的引入,是由管理单位对外所委托的经营主体负责,此种方式的好处是地下街的商业定位与型态可以由经营单位进行筛选,除了可避免破坏地下街整体经营策略的商业规划与业种外,也可以藉此将具有独特性及潜力的商家进入地下街,此种模
式亦可将不适合的商店以市场机制进行淘汰,使地下街本身的商业体系更具竞争力。
3.2.2 权属与经营主体
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的权属是依是否与捷运系统共构来决定的,若是与捷运系统共构,因土地与投资方较为单纯,主管机关为台北市政府财政局,再由台北市政府委由捷运公司经营;非与捷运共构的地下街则视土地与投资情况决定,以台北地下街为例,由于不与捷运共构,因此土地权属于台铁公司,建筑体部分因为是由台北市政府投资,所以建筑体的主管机关为台北市政府市场管理处,而直接由台北市政府直接管理。由上述两种情况可以发现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的经营主体具有两种情况,即台北市政府直接管理与捷运公司委由专业管理公司管理,但不管是那种模式,地下街的产权仍属台北市政府[3]。
3.2.3 经营模式
台北捷运地下街的主要经营模式有两种(见图1),经营模式的目标是希望确立内部能够进行自主管理与维护,政府单位主要的角色在监督与维持地下街的整体环境及公共空间
部分能够按原有的规划被使用。经营主体则确保地下街的营运能够上轨道,并进行实际的维护工作,商家则是在付出使用租金后,按合约规定 内容 履行其责任与义务,并专心进行其商店的经营。(1)模式一:由政府单位直接对地下街商家进行管理与招商,此种优点是能确保整体地下街的使用按原本规划进行,并能够对维护某些较为弱势的商店与商业型态存在地下街,同时由政府承受地下街本身的盈亏风险,但缺点是由于政府单位需同时间担任管理与监督工作,政府单位本身对于商业的管理并不十分专业,因此不易有效经营与管理地下街,而且此模式在无形中造成政府单位增加许多人事成本。此类模式通常适用在安臵背景的地下街,或是因商业利润不大,导致专业管理团队较无兴趣的地下街。
(2)模式二:地下街由主管单位进行对经营权的招标,得标的专业管理公司取得地下街商业经营管理权,契约时间大约是3到5年,每个月管理公司只需要交出固定的营业收益及地下街的公共费用,其它利润则归由管理公司,商店的管理费、租金收取与招商全由管理公司负责。此模式的好处是角色定位清楚,管理公司专门负责经营、商家负责自己的商店营运、政府单位则只需监督,管理公司有专业的团队与经验,对于地下街的经营相对于政府直接管理来说在风险上较低,政府单位也不需要额外编列经费与增加人事上的费用,同时此
种管理模式相对于模式一比较灵活,但其缺点是容易因为商业收益的考虑及管理单位的强势处理,造成对商家进入的门坎限制,因而引起彼此的纠纷。
台北市捷运系统地下街的管理模式原则上是整体两者混合使用,各段地下街按情况采用不同模式管理。但这两者模式并非固定不变,在台北市捷运系统地下街经营的过程中,也有过一些变化,包括部分原本由政府地下街释放出来给专业团队管理或是管理团队因经营效益差而不续约,导致部分商店又转回给政府单位直接管理,但大原则上只是两者模式互相调整。
3.3 经营策略的调整
在吸取高雄地下街的失败经验后,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对于经营模式进行部分调整,特别是对于产权、经营主体、管理体制、商业策略及专业管理这几项进行修正,以防止高雄地下街的弊端再次产生,其经营策略的调整主要在下列部分:
(1)产权:与高雄地下街产权的最大差异,是在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产权的归属,都由台北市政府或其它政府单位所拥有,并不释放产权给私人,即使是对于地面拆牵户的产权补
偿,也不给予店铺的产权,只以租赁的方式授与经营权,这种方式主要是要避免因为高雄地下街所产生因为产权转移后,导致经营管理上责任互推的弊端。另外,捷运系统地下街除了商业营运外,本身兼具有很强的公共使用的性质,在此前提下不将产权释出,才有可能保持公共使用的效能能持续运作,而不因私人因素被破坏。同时,在地下街本身统一管理上,政府才能成为主导的角色并进行管理与监督。
(2)经营主体: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的经营主体,可分为两种一是政府单位自己经营,另一种是委托专业的经营管理公司进行经营,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就是政府单位控制整个经营主体,最多也只是委托经营给民间公司,和高雄地下街将所有经营权都移转至给民间公司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个模式下,政府单位便能有监督权,且能对经营方针与绩效进行干涉,无形中也避免掉民间资本因为获利而牺牲掉地下街公共性质的 问题 ,并能使地下街的整体经营控制在原本的经营目标。
(3)管理机制: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在管理机制的组成与高雄地下街的松散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在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的管理体制中,政府单位占有主导地位,并在机制上强调管理、监督、维护及信息反馈上的平衡,彼此间同时又具有制
衡性。
(4)店铺的整合: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有部分商铺是为了补偿地上商店的拆迁,而台北市政府让原本数目众多的零售商铺进行整合,而要求数家商铺整合于一家公司行号进行登记,这样的方式让原本零散与各自为政的店铺必须要进行合作,对于管理方来说,需要管理的端口变少,使得管理更为容易,而对于商家来说,采用合作的模式,更能够让商家本身团结与进行策略联盟,商家对地下街本身的向心力增强,与之前高雄地下街各商家互相敌对产生不良竞争的态度,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的商家彼此间采取的则是一种相互配合与合作的态度。
(5)专业管理引入:专业管理是 目前 现代 商业经营的趋势,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的部分地下街的经营模式是对外委托经营,而非政府单位进行管理,在前期招经营标时,政府单位便要求参与厂商的专业性,其条件必便是须要有管理大型百货商场的经验,而不是单纯只由从经营者能付给捷运公司或台北市政府多少收益来考虑。在经营台北捷运地下街的团队内,有专门进行活动策划、管理、维护与招商的单位,可以说是很完整的商业经营团队,也唯有这样具有管理经验的完整经营团队,才能给予商家更好的服务,使商业效益发挥
到最大。反观高雄地下街的经营团队,则缺乏此类的管理经验与专业性,而是只着重在开发与获利部分,最终造成地下街的经营成效过差,因而使地下街产生衰败。
(6)业种分区与公共空间的经营: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本身由于规模较大,同时与捷运系统相连,因此在规划的考虑上必须要将防灾问题放在第一位,鉴于高雄地下街对业种分区与公共空间的忽略,造成整体地下街衰败的失败经验,因此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对于业种分区与公共空间的管理十分严格。在使用分区方面,各业种被规划在固定的范围内,特别是餐饮业的位臵,离逃生与消防通道均是有一定距离限制,且要求餐厅不得有使用明火的情况出现,而其它的业种分区限制较少,同时地下街的经营单位利用业种分区规划,将地下街内的商业环境按营业主题不同进行空间的规划。经过整合与限制的业种对于整体的地下街安全与环境控制是有一定提升,但相对的也造成部分经营上的困难。在公共空间的经营方面,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强化了對公共空间的管理,除严格禁止商家占用公共走道外,也由管理单位统一对各节点广场进行举办活动、美化与主题布臵,并利用广场之间的串联,使地下街产生整体的商业氛围。未来地下街经营趋势
经 研究 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的经营经验后,可以发现未来的地下街在经营上,其 发展 趋势将会更重商业的专业性与民间资本与管理能力的引入,并在都市与地下街本身防灾的前提下与地下街的商业要求下,寻求一种双方获益最大的平衡。在此原则之下,本文整理出几点未来的地下街发展驱势。
(1)第三部门的参与及经营百货业化:引入民间力量进入到地铁地下街的管理与经营,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毕竟地下街的管理是需要专业管理,并同时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单由政府单方面进行,不但专业不足也会造成政府的负担,我国地铁地下街大都是由政府独资,很容易便存在此问题,但由于地铁地下街本身具公共性,若一味只想委由民间管理或是将产权释出,很容易造成如高雄地下街般衰败的现象,因此有效利用公私合营的第三部门,产生专业经营团队的模式,政府本身不涉及直接经营,但有一定控制权与监督权,而让专业团队全力经营地下街,此方式将是较佳的模式。另外,专业的经营团队也将会使得地下街经营模式更趋近于百货业的经营模式,地下街商家不再像现阶段各自为政、互相竞争的经营方式,而藉由专业经营团队将各商家加以统合,并采取相互合作、公司化、整体经营..等经营理念来进行地下街的经营。
(2)更具特色的内部环境:地铁地下街要能有效的经营,单只靠与地铁相连的因素是不够的,现今国外的地铁地下街除了地铁本身带来的顾客群外,同时结合让人印象深刻的出入口、下沉式广场、综合体...等多种方式来强化地下街本身的对外界的吸引力。另外,创造出具本身特色的地下街内部环境也是地铁地下街一个创造其特点的方式,地下街合理的引入外部 自然 环境到达地下内部,并利用主题式节点广场进行内部环境的创新,使地下街更趋近于地面上优秀的商业购物环境,才有可能打破人们对地下街原本只是通道与低档次的不良印象,并能吸引人潮停驻地下街,使地下街能有创造盈收的机会。
(3)培养商家的共识:要达到地下街的可持续发展,并使内部商业的管理更有效率,除了要有合理的管理机制外,地下街内的商家还得有一定的共识,包括空间的维护、主要活动的配合、地下街管理单位的要求与管理维持情况的信息回馈,同时还需对于地下街的经营提出意见与参与。未来地下街的经营将更像地上的商业街管理模式,有由商家与管理主体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并进行整体的活动策划。国外许多地下街及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能做到整个地下街的品牌塑造,并能举办节日与销售活动,就是在商家的共识上达到一定程度的互信
与水平,才有可能达成。
(4)精确的商业定位:地下街的经营由于所处地点与特性的不同,其各别商业定位也会不一样,并非所有地下街都可以适用共通的商业定位,如果在开发与经营地下街时没考虑到商业的定位,便容易产生地下街经营上的困难,现今我国许多地下街给人的印象是商品与摊位低档次,或是与地面商圈商品差异不大,这便是商业定位与策略错误所产生的恶性循环。虽然地下街本身的优势是在其租金较低,对中小型商店具有一定吸引力,但不代表所引入的商家便是档次较低,相对的因地下街的区位及部分条件,反而有可能朝精品化方式发展,以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而言,台北捷运大街与台北地下街主打青少年流行商品,而东区地下街则主打中档次的特色商品,而龙山寺地下街则偏重在传统文物方面。另外,在整体商家的挑选与引入上,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所引入的商家有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商家,也有具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商店,这些措施都是期望未来经营地下街时,对于地下街本身而言能够具备有更多竞争的优势。
(5)与地面商业环境的结合:开放让与地铁地下街连通的地面商圈经营者,参与地下街的经营,可以有效让地下街与地面商业的关系强化,像台北市的太平洋SOGO百货,便有意取
得台北东区地下街的经营权,并与SOGO百货公司的地下商场相接,使其卖场延伸到东区地下街,藉此巩固SOGO在台北东区商圈的地位,这种与周边大型商业体共构的现象在未来将会出现更多,这也表示民间资本开始发现地铁地下街的价值,并开始思考地下与地面商圈共同发展后将会产生的巨大效益。而在我国的近年来的地下空间计划中,也开始与地面上进行重整与重新定位。如成都的天座商城在经过10年的惨淡经营后,将采取与成都地铁相通来重新活化其地下街的经营,而在其商业的重新定位上,规划者便思考将熊猫城、天座商场及地铁的地下空间进行整体的空间串联,并配合地上CBD商圈进行整体规划,也唯有采用打破地上商圈与地下街界限的规划模式,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 经济 效益的城市商业空间。
结语
由台北捷运系统地下街的经营经验可以得知引入民间资本与专业管理的做法,固然可以解决地铁地下街资金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地铁地下街的性质还是属于公共财与公共使用为主,政府单位如只看重引入民间资本的利益或为了省事而只单靠民间管理地铁地下街,却不考虑政府单位在整体的管理与经营体制的角色,使地铁地下街缺少强而有力的制约,很容易使得地铁地下街的管控失衡,最终导致将地铁地下街
因经营不良而趋于衰败的恶性循环。
我国目前正处于地下空间开发的发展高峰期,大量的地铁地下街建设随着地铁的发展,出现在各大型城市中,但地铁地下街在初期开发的投入资本以及开发后的经营压力,对于单只由政府支出财政的模式而言,是一项十分沉重的负担,若是地铁地下街长期处于收支不平衡的状况下,不但对于我国政府开发地下空间的政策有所妨碍,也不可能吸引民间资本注入地下空间的开发,这对于我国开发地下空间的前景是个很大的发展阻碍。而藉由创造地铁地下街的商业价值及采用正确的经营策略来达到支出与收益的平衡,持续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对地铁地下街开发与经营的投入,才能达成我国地下空间永续经营的目标。
参考 文献 :
[1]台北市政府捷运工程局,台北车站地区与中华路地下街全案期终报告书[M].台北市:台北市政府,1992
[2]李佩芬, 台湾 地下街开发及营运管理之研究-以台
北车站及中华路计划中之地下街为例[M].台北市: 政治 大学地政研究所,1988
[3]邬丽丽,地下街空间使用与经营管理方式之比较-台北地下街与捷运大街的发展经验[M].台北市:铭传大学公共事务研究所,2002 24
第二篇:以实际工作为例,我的造价经验
如果你是刚毕业的学生,你是否经常为在学校学了不少理论,可一走上工作岗位面对一个个具体工作却不知如何下手而苦恼?如果你是在校的大学生,是否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感到好奇,想提前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或者你还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如何走好面对社会的第一步?如果你是新人或新转入造价行业的职业人,你是否想知道如何做能让你在较短的时间走入造价行业?类似的问题也许每个造价行业的过来人都曾经经历过。对于即将或刚刚踏入造价行业的新人,我们将在你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给予一点点帮助。
一、理论如何联系实际
从理论到实践,要较快的掌握造价最基础知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学习如下:
1、背计价依据(如定额)。工程造价工作其实没什么高深的技术,能看懂图纸,会加减乘除、开方也就够了。如果你能把科学计算器用熟的话,那工作就更简单了。预算员很好做,特别是从技术口转到预算口,那就更容易了。做预算不难,做好了就不容易,难就难在经验积累上。高水平的预算高在那里?实际经验,实际操作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把定额计算规则记熟了,之后的事就是找规律。
2、把握机会,完整参与一个项目。学习预算并不像很多人说得那么“十年不精”如果你认真学习,2~3年就可掌握基本方法,建议初学本专业的人员,最好在熟练者的指导下,从手算入手,选有代表性的小型工程,通过亲自计算、报价,掌握现行的有关规定、各种计算规则,熟练后再上机操作。一个好的师傅,可以放手让新手做,不过要把关,这样可以快速提高新手的业务水平。一般只要做过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如果新手比较细心和善于总结,之后完全可以独当一面。
二、工作怎么上手?
从事造价应该比搞施工要简单些,只要需要具体以下技能:
1、识图能力,这是必要条件,不具备这点,搞预计算根本就无从谈起。
2、扎实的语文、数学基本功,语文用来理解计算规则和各种规定,数学用来计算各种复杂物体的长度、面积、突击。
3、熟悉精通计价依据(如清单计价规范、定额规则)和当地造价部门办法的各种造价文件。
4、对施工规范和施工工艺越精通,算得就越准、越精,所以想成为预、结算高手,有一定的施工经验是很有帮助。
5、掌握精通预结算的软件,这样会提高效率,大大节省计算时间。
具备了以上五项技能,从事预结算工作就会比较轻松。
三、听听老造价工程师的忠告
经常有新加入造价行的朋友问,作为刚刚加入造价行的工作这如何尽快进入角色。我想新手们在入门“进补”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1、对症下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造价领域的内容广泛宽远,造价人员的工作范围包括最基本的算量、计价,也包括成本测算、纠纷处理、过程控制等延伸领域,这些延伸领域不仅仅是简单的算算量、套套价,但作为新手,不可能一下将造价领域的所有知识都补完,就算资深的造价工程师,在这个领域里不懂的东西也会很多,一辈子可能都补不完。所以建议新手们根据本单位的工作性质及自己的岗位先有折兑性的来补。比如让你搞算量,你就补算量,让你做成本测算,你就补成本测算,总之第一步不能贪大,要有针对性恶补,先能上手干活。
2、深入工地,不懂就问,不懂就对。不懂施工,不去现场,预算水平是不会提高的。要做好造价的最基础工作,必须对工地有感性认识,到工作可以将图纸中的东西与实际对应起来,也能学到很多工作协调技巧,了解成本与定额关系,在工地不懂的就要虚心问,哪怕是民工,新手千万不要小瞧这些“泥腿子”,他们虽然文凭没你高,但以对建筑施工现场的了解,足可以做你的师傅。另外你的同事,他们的言谈话语,工作底稿都可以成为你的最佳学习资料,要学会“偷学”。遇到图中不懂的东西,及时和实物对照,会加深你的感性理解。
3、参加培训,系统知识、系统认识。有条件的,也可以参加一下造价员培训,经常性的阅读一些造价类知识,带着兴趣去学,自己的路才会走得顺一些。
四、多看看适合新手的资料。工程造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工程造价人员广泛地供职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造价咨询单位、招标代理单位、设计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等部门。
实际工作经验,回忆从2006年4月至今整期项目实施过程中,整改意见加起来多说不过10条。到2007年3月17日,本人从事工程管理就满4年了。4年中最大的收获总结起来也有几条:
1、走职业化工程师道路。
2、务实做人。
3、冷静思考,把问题向最向我有利的方向转化,然后反击。
4、注意仪表言行,无论在专家还是施工员眼里,我是权威。
5、敢于负责,敢于冲锋。
6、勤于勘查,勤于思考,无论是哪个安装专业的工程师还是业主找上门来,现场情况清清楚楚,了如指掌,问题解答轻轻松松。
7、至少在我的眼睛里没有大公司小公司之分,以业务技术博人心声。
8、一颗工程的心,一颗坚强的心,一颗朴素的心。
下面我愿意从一些案例来和大家分享下,我是怎么从事造价工作的。有序化分析问题就是按照工程规律严密的逻辑分析,将工程进行分划,组织,然后落实。举个简单例子,假设项目图纸下发到项目工程师手中,那么他第一要做的就是打开总图,仔细研究系统说明,然后是打开系统图研究系统构造,犹如大夫戴着听诊器一样窥探你的五脏。接下来就是全面的核对平面图、安装原理图、接线原理图、控制原理图等配套图纸,根据专业特性细化理解图纸内容。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有序化思考过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这一步的目标是什么,最终要实现什么目标。每个步骤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有一天基础工程做得一塌糊涂,而你所面对的图纸从系统图开始就错误百出,这个有序化分析还有效么?有序化分析的模型又该怎样建立呢?我认为普通的工程案例难以将有序过程强调出来,因此就将今年的一个特殊案例举出,以供参考。
案例背景:某中型楼宇自控项目,6个建筑单体,共计2500点,单体之间采用光纤局域网通讯方式居多。每个单体机电设备原设计以及供货单位不尽相同,控制方式按照通讯和硬接点大类分有两种,通讯控制细化后还有3、4种通讯协议组成。承建单位(以下称甲公司)在勉强支持了大半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抛下不明不白的管线施工现场,被迫退场。办公现场留下一大堆极不准确的设计图纸外,还有残缺不全的报验资料。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以下我们就这个案例按照接手时的实际情况逐次描述。
工程管理有序化分析以及具体应用:
从进场之初说起。进场之初,面对复杂的基础施工情况,不可信服的设计方案,我和我的技术负责人几乎是在无数个斗转星移中度过的。而且各配合单位几乎是用一种奇特的目光审视着我以及我们的小组,当很多问题需要配合的时候,所遇到的阻力自然可知。针对这样的环境下,基础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组织基础作业—图纸作业,作摸底分析报告,搜集一手资料。楼宇自控项目专业性很强,监控的机电设备、电气设备,以及自身固有的监测元件不同的特性要求,尤其是这样一个二手工程,对工程师的工作要求更加紧迫和苛刻。楼宇自控工程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修养还需要顽强的专业精神。短暂的摸底之后,对于系统的假想已基本建立起来,此时最迫切的事情并不是着手去做,而是缜密的思考实施步骤,建立完善的施工体系。况且施工任务极其紧急,一个步骤的失误或者缺漏对我们来讲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在制定工程规划的时候,我的立足点放在了原有图纸的再审核上,首先,假定其正确性;其次,在系统布局上下功夫打开缺口检查缺漏;再次,根据每座建筑单体的设计要求审核控制对象的准确性。最后根据控制原理补充深化图纸落实施工。这样一系列的工作,就将甲公司在将近一年的设计、施工过程一口一口的吃下去,然后推翻,最后使本工程在我们的努力下走回到我们的思路上来。
按照这个预想,我把整个过程具体划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图上作业,理清脉络。第二阶段,现场审核,针对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控制原理,使其在我们的设定范围内就位。第三阶段,根据吃透的图纸,再生出我们的设计方案。第四阶段,具体落实。有了前面的摸底工作分析报告,这四个阶段性工作分划就相当轻松,进行起来也就有条不紊。
第一阶段,图上作业大约花了一周时间,草拟出一个方案并且基本纠正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很成功地将两个单体的通讯控制方式完美的通过局域网连在了一起,使其更加稳定、快捷,同时也为施工提供了便利条件(根据以往做小区的经历,外管网施工累,维护也很烦)。
第二阶段,现场勘查作业和图上作业同时进行,就是在原有的图纸上找出机电设备控制的缺漏。这个阶段其实是一个攻坚阶段的开始,面对错综复杂的控制环境,原设计图暴露出很多问题。原设计图中没有明确表明监控对象、监控元件具体布设位置,甚至连控制的原理图也没有。为了完成这个阶段,在阴雨绵绵的4、5月间,我穿坏了两双旅游鞋,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实际配置图纸!!
回过头想,这也为我本人以后的工作做了一个活生生的范本。图纸作业一定严格要求,不能马虎潦草,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情况不明就胡乱添足。很遗憾他们这张图和我后期补出来的图纸不能拿出来给大家比较。毕竟同行不是冤家。
第三阶段,冲刺阶段,设计深化。此时,虽然我们手里还没有一张完整的平面布置图,但是,整个项目的旧版平面图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了各种各样的标注,深化的主要方向已经开始向控制目标转化。换句话说整个施工的基本面貌已被我们描绘出来,主动权已经牢牢的掌握在我的手中。同时在安装公司、以及业主方面积极的配合下,所有的标注又落实到监控元件和线路按部就班的各就各位。也是由于前面的努力,使得现场管理易如反掌,在对施工队、安装公司讲解施工大纲时,大多数人甚至这样理解,整个方案是我们重新设计的。作为现场一线的管理者,当时自己心里很明白还有更大的**在后面,所以脉动几乎是和豹子的一样,既有激动也有强劲的冲力。
第四阶段。具体落实阶段。检测设备安装,控制盘就位,一次接线,而后是粗调。就像待嫁的新娘一样,大婚之日即是揭开面纱之时。甲公司遗留的问题和我们自己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有时候是缺漏的控制设备,有时候是乱序的接线编号,搅得你头疼。还好都是末梢问题,没有预计的那么糟糕,很多问题都能够及时准确地通过各种途径沟通解决。
我们犹如长征一般,一步挨一步的前进,把这个项目做到尾声。2006年的年底随着物业接收部门一个子系统一个子系统的接收使用,我的心跳也逐渐恢复了以往的宁静。虽然整个整改工程还没有真正结束,但是我终于可以爬到主楼的屋顶俯瞰这块方圆不到20万平的地方,回忆着我的每一滴汗水,每一份欢悦,还有那段日子中,难忘的每个故事。
概括以上的工程实践,我认为理论上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研究的。
有序化分析系统。
认真仔细的勘查现场,核对图纸。
认真仔细的深化方案。
认真仔细的落实设计。
有序化分析是后面3条的基础,认真仔细是项目实现的有力保证。
综上所述,本次项目能够在8个月的时间内将对方1年多的工作量弥补回来,最值得借鉴的一点就是,使用了大量的工程理论,切实有效的分析症结,改良我们自己的施工方法。按照科学的理论有序化地剖析分
最后的感言,经历过痛苦的生命才能称其为人,把比绝望更大的痛苦咽进肚子里的人,才能称其为男人。把痛苦变成智慧的才能称其为工程师。优秀的工程师都是从巨大的痛苦中超度出来的。就工程实践上来讲,积极务实的工作作风,是我能够赢得最大限度的帮助一个主要因素。最初进场,和哪一家沟通都很费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工作的深入,关系好的几家都成了我的座上客。所以,我认为任何问题,不要拖拉,每天制定工作计划,然后逐个落实实施,今天不解决,那就明天解决。针对安装公司和业主提出的专业性问题,1是1,2是2,别人的问题不夸大,不旁观,自己的问题认真检讨,尽快解决。热情地给与所有人帮助,不随便的对施工方发脾气,但是需要处罚的时候决不手软。
第三篇:以联想集团为例谈跨国经营战略
以联想集团为例谈跨国经营战略 目录
一、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现状分析„„„„„„„„„„„1
(一)国内的企业并购概况„„„„„„„„„„„„„„„„1
(二)联想集团对IBM-PC业务部门的并购„„„„„„„„„1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问题„„„„„„„„„„„2
(一)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驾驭国际经营的能力弱„„„„„„2
(二)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4
(三)缺乏对目标市场及竞争对手的准确分析与预测„„„„„4
(四)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5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具备的优势„„„„„„„„„„„6
(一)市场定位能力„„„„„„„„„„„„„„„„„„„6
(二)低成本优势„„„„„„„„„„„„„„„„„„„„7
四、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战略分析„„„„„„„„„8
(一)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8
(二)按国际管理管理跨国企业,推动其当地化管理„„„„„9
(三)着力培养企业跨国经营的核心竞争力„„„„„„„„„9
(四)引进、培养和锻炼跨国经营人才„„„„„„„„„„„10
五、我国企业作出经营策略的调整„„„„„„„„„„„11
(一)进行区位选择的跨国经营„„„„„„„„„„„„„„11
(二)采用国际合资经营方式的跨国经营„„„„„„„„„„11
(三)使用电子商务进行跨国经营„„„„„„„„„„„„„12
六、结语„„„„„„„„„„„„„„„„„„„„„„12
参考文献 „„„„„„„„„„„„„„„„„„„„„„14
一、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一)国内的企业并购概况
无论从中方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的增长,还是协议总投资额增长看,自1979年以来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成长都明显地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1]:
l、第一阶段(1979—1986),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起步阶段。设立贸易代表处,主要是为国内公司总部搜集信息,拓展客户关系,作为总公司扩大贸易的中转站和联络处。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海外企业基本上以贸易代表处为主。在这一阶段,参与对外投资活动的企业尚不多,对外投资的规模不大,兴办的境外企业数也不多。
2、第二阶段(1987—1990),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成长阶段。设立小型贸易公司,在80年代中后期,一些贸易代表处开始向贸易公司转化,主要从事总公司大宗进出口贸易的海外订购。在这一阶段,有一些公司积累了资本和经验,开拓了一些转口贸易市场,使一些商品实现了全球一体化经营。多数贸易公司却仍然靠总公司的业务生存,勉强维持。
3、第三阶段(1991—1998),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发展阶段。90年代以来,一些经历了第一、第二阶段,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公司向一些资源开发领域投资,将贸易与实业发展结合,开展向产业型和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转化。
4、第四阶段(1999—现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成熟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跨国经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的发展趋向和重要战略方式,建立将贸易、生产、金融相结合,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以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为保证,以区域市场为主,兼顾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目前,这样的跨国公司在我国为数极少。原因是我国主要工业领域无论是技术水平,市场开发力量还是管理能力都还没有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
(二)联想集团对IBM-PC业务部门的并购
通过并购,联想获得了IBMPC的技术中心,使联想在PC技术领域得到了一个飞跃,大大加强了联想在PC行业的竞争力,对联想的技术创新战略是一个极大的促进。获得“Think”品牌及IBM笔记本、台式机业务后,丰富了联想的产品线,使原来局限于中低端市场的联想在高端市场也能够和DELL和HP等竞争对手抗衡。得到“长城国际”后,加上联想原有的北京、上海和惠阳的工厂,联想的制造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最重要的是,联想通过并购获得了IBM遍及全球160个国家的庞大分销和销售网络和广泛的全球认知度,形成了联想在中国和亚洲之外、全球市场范围的覆盖能力。
此外,根据协议,联想和IBM将结成广泛的、长期的战略性商业联盟,IBM将成为联想的首选服务和客户融资提供商。联想将成为IBM的首选PC供应商,这样IBM就可以为其大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各种个人电脑解决方案。IBM还将通过其现有近3万人的企业销售专家队伍,并通过ibm.com网站,为联想的产品销售提供营销支持,创造更多的需求。联想的产品也将通过IBM加盟到联想的PC专家进行销售。IBM的全球金融部(IBM Global Financing)和全球服务部(IBM Global Services)以其现有的强大的企业级渠道,将分别成为联想在租
赁和金融服务、授权外包维护服务方面的首选供应商。IBM承诺“将持续地为客户提供IBM和Think品牌的PC。”
“这是一个双方客户共赢的交易。”IBM的史蒂芬·沃德表示,“两家公司在持续创新、客户导向、创造股东价值方面拥有共同的文化理念,这是一种很好的结合。未来的管理层将以来自IBM及联想现任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管理专家为基础,优势互补,形成一支国际级的管理团队。”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工业而言,具有深远意义。以往,我们印象中的并购往往是国外巨头收购本土企业以打开中国市场,但是联想让我们知道,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国际并购来走向世界。IBM是新经济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一个标志,而如今却打上了东方烙印,《第一财经日报》曾就此进行了述评:这是一个奇特的时刻,一个西方资本主义标志性的公司将和一个部分为中国政府所拥有的公司联姻。这特是这桩并购案背后最大的意义所在。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驾驭国际经营的能力弱
“到2004年底,我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不过370亿美元,只占累计外商在我国投资总额5621亿美元的6.58%,突显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即使像海尔集团这样国际化经营取得显著成绩的中国企业,2004年其来自海外生产销售的收入也不足10亿美元,不到其当年全部销售收入的8%。[2]”据国家管理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境外企业经营的总体状况并不乐观,“赢利的企业约50%,赢亏持平的企业约占30%,亏损的企业约占20%。投资成功率偏低。[3]”从种种指标和数据来看,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有较大突破,但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处于最基本的阶段。中国的跨国公司目前还比较少,在国际产业链中赚到的只是“杯水车薪”,绝大部分利润则被国外赚走。没有形成适度经济规模优势,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质量国际认同感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不强,缺少高附加值产品,多数企业是“产品加工厂”而不是“制造厂”,多数跨国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融资渠道狭窄,其综合竞争实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企业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若是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母公司没有完
善的治理结构,势必会给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带来严重的影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除了它自身所具备的雄厚经济实力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有效运作的基础是按照现代公司制要求建立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最主要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组合方式。科学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两个问题,第一是激励问题,第二是经营者选择问题,相应的公司治理具有两项基本功能,一是激励功能,二是约束功能(制衡)[4]。
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过公司制改造后,虽然在形式上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相互制衡的机制在现实中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量的事实表明,在我国公司制企业中,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机构,未能有效地履行股东大会赋予的受托责任,在公司的重大决策和对经理人员的选拔、激励、约束等方面表现不佳,甚至被沦为经营层操纵公司的“橡皮图章”。因此,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从而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上,也就
必然会存在一些失误。同时,我国目前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不健全,存在以下问题:领取报酬的管理人员占比例偏小,高级管理人员在股东单位与被控股公司双重任职;人均货币收入低,行业差距明显;董事长、总经理总体货币收入较低,个别差异悬殊;报酬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绝大多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是工资加奖金,实行年薪制的很少,在西方极其普遍的股权激励形式在我国仍处于探讨阶段。经理人员虽然被授予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权,但由于选拔、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其行为被严重扭曲,创新精神受到遏制。这一切无疑会给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货币资本是不可能自行增值的,它只是一种被动性资本,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靠人力资本来推动,人力资本才是主动性资本,它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最重要的源泉。所以,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或企业经营者应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具有不竭的动力,才能从总体上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完成我国企业与国际经济的接轨,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对接,真正缩小我国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间差距。
(二)公司缺乏国际竞争力
跨国公司成长的核心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是反映企业在全球化国际竞争中显示出的竞争能力。目前两大国际权威机构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每年进行测算。这两大机构是较早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并最具影响的研究机构,他们设计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已经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其每年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排名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开发布的《200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根据经济成长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国在所有参评的59个国家和地区排名中位列第41位;根据反映经济的微观竞争力指标,中国的排名是第44位,不仅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排在巴西、波兰等发展中国家之后。突出表现在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差,企业从开发、生产到营销的价值链上缺乏独特的竞争力。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46个国家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评价,在1995一1999年的5年中,同样反映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管理竞争力平均排名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在5个子要素的平均排名中,劳动力成本竞争力较强,企业文化竞争力居于一般水平,而生产率竞争力水平很低,仅排第40位。目前,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基于中国国内市场特点的产品定位能力、低成本制造能力以及市场销售能力,这些能力使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相对于跨国公司具有局部的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明显缺乏可持续性。这是造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滞后的主要原因。要使我国跨国公司能够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持续成长壮大,培育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三)缺乏对目标市场及竞争对手的准确分析与预测 知己知彼是成功进入海外市场的先决条件,很多进入后失利局面的企业都是因为事先对国际市场研究不足所致。近年“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中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建造了高级宾馆没有宾客光顾,收购了炼钢厂后才得知它有碍环保,合资项目虎头蛇尾,中企屡屡被合资方拖入陷阱,等等。相反,脚踏实地的调研能带来真实的市场信息和坚实的决策基础。表1和表2[5]分别列出了具有通用性的跨国经营六类调研议题和日本电子类消费品企业对东盟战略投资调研结果,从中可见市场调研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因此,国投在海外扩张之前应进行长期周密的全方位投资环境的调研分析,将拟投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贸易等经营环境研究清楚,方可开始投资行动。
类别
涉及范围
市场潜量
需求估计、消费者行为、产品审查、渠道、沟通媒体
竞争者信息
公司总体战略、业务单位战略、职能部门战略
外汇
国际收支、利率、国家货币的吸引力、分析家的预测
规范性信息
法律、义务、东道国和母国关于税收、收益和红利的规定
资源信息
人力、金融、信息和物质资源的可获性
总体情况
社会文化、政治和技术环境的总体概览
国家
特点
新加坡、马来西亚
工资水平较高
缅甸、柬埔寨、老挝
接受外资较少,政治体制不稳定,法律不完善
菲律宾和印尼
政情不稳;工资水平越来越高;存在较多劳资问题
泰国
行政手续简单,当地采购容易,但是法定最低工资水平比越南高出一倍
越南
处于发展阶段,基础设施成本比周边国家高,产业不成熟,采购尚不方便,但投资环境日益好转,地理上介于中国和东盟之间,如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将形成18亿人口的大市场
(四)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中国相当部分跨国经营企业的核心技术主要是从外国引进的,依赖多于自主,模仿多于创造。中国企业通过“引进来”,借鉴、吸收、消化了不少发达国家企业的先进技术。但总体上讲,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核心技术还不多,导致企业“走出去”的赢利空间狭小,多以数量而不是质量取胜。中国企业多成为世界加工厂,而不是制造厂。从而体现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只注重短期效益,很难成长壮大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有:
1.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国际上一般认为研究和开发资金占销售收入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可以维持,占5%以上的才有竞争力。我国企业研究和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将近1%,与欧美国家的2。5%-3%的比例相差较大,是世界上比例偏低的国家之一。此外,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主要靠政府投入,还属于国家主导型,企业缺乏足够的研究和开发投入的支持,企业的研发经费来源只占到20%左右。而发达国家企业投入占到40%-60%。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2、没有完全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内在机制。目前,我国企业
在外国引进技术之后,未充分地对引进技术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特色的技术体系,实现引进-创新-输出的良性循环,造成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与国外仍有较大的差距。
3、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不强,新产品的周期比较长。我国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的滞后,对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据调查,信息不足已成为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由于企业既不知技术创新的进展,也不了解竞争对手的创新谋略,处于盲目创新状态,而且我国企业产品创新的周期也比其他国家长,造成中国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较差。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具备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中型跨国公司,它们具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如中国联想集团、中石化、海尔集团和首都钢铁总公司等,在境外竞争市场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中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引进、吸收和创新以及自主开发,生产规模、技术、产品日益成熟,已具备了相当的竞争优势。如果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是具备相当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定位能力
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首先面临的考验就是它的市场定位能力。中国 的优秀企业以成功的实践证明了它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在历经联想分拆,多元化发展困境之后,联想认为之前对自身主观能力的估计过高,对高增长和多元化的过分追求与有限的能力和资源不匹配,以至于广种薄收,企划能力、战略管理能力严重滞后于公司的发展,再加上干部的开拓变革与执行力不够,联想的多元化战略受挫。所以在2004年,联想再次进行了战略调整,进行战略收缩,专业于PC业务,先做好两元化(指手机业务),再发展多元化(指IT服务)。同时公司迈开了国际化的步伐,于2004年12月8日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在国际化道路上大踏步前进。为了降低国际化的风险,联想将国际化的目标市场锁定在美国以外的市场,国际化之路将首先从欧洲开始。现在联想正在积极筹备,在欧洲建立相应的工厂、供应商仓库、物流体系、售后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持中心,并在相应的国家注册分公司。联想在海外的7家子公司中,除美国公司外,其余6家都在欧洲。联想之所以选择欧洲作为国际化的桥头堡,一方面是因为联想在欧洲的业务开展比较顺利,其QDI主板和笔记本产品已经打开一定市场,另一方面也是参考了宏碁国际化过程中在欧洲的成功经验。与其在美国业务的跌宕起伏相比,目前宏碁已在欧洲7国占据了笔记本产品销量的第一位,这对于联想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此外,由于联想将直接赞助2006年意大利都灵冬奥会,这为联想在欧洲推广品牌形象提供了极好的契机。而收购IBM全球PC业务后,“ThinkPad”的品牌加上IBM的技术,将有助于联想打开海外市场。
(二)低成本优势
中国企业最主要的优势是低成本制造能力。许多企业在利用其成本优势时往往将自己定位于低端市场,结果很快陷入“价格战”的泥潭,企业丧失了赢利能力。而我国企业则强调以创新来冲击低价,采取直接切入高端市场的战略,在高端市场与竞争对手打成本牌,并利用成本优势,迅速做大市场。例如联想集团,它降低成本的方法不是控制成本,而是充分利用PC行业供应链的特点,不断降低运作成本。联想与英特尔、惠普、希捷和东芝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技术和产品的合作获得供应商的长期支持。在成本地位较低的情况下,联想善于利用价格竞争扩大规模,再利用规模经济进一步降低成本,从而确保在有竞争力的价位上,企业保持较强的赢利能力。
四、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战略分析
(一)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
“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走出去”的根本动因是企业自身发展扩张的需要。国际经验已经表明,企业跨国经营没有政府的支持,要获得竞争的成功是不可能的。而比支持本身更关键的是政府如何支持,用什么手段支持,在哪些领域支持和支持什么。在大的环境上看,我国政府不断地通过外交渠道,为企业跨国经营创造着有利的经营环境,使企业跨国经营的通道更顺畅,从而减少了企业跨国经营风险。但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中具体存在的问题看,政府在企业跨国经营通道上的阻碍及职能失效也是有的,如审批过于繁琐、政企不分、监管不力等。这要求政府要转变职能,向服务型、效率型政府转变,并加强对企业的宏观指导和监管。如:在审批制度上,政府的管理应适度、有限、有效,给自己准确的角色定位,要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范围、手段的变化相一致。减化或改变审批方式,多支持、少于预,方式上应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在企业的经营中,政府更要改变角色,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而应做好一名勤务员、维护员。真正做到政企分开,谁的钱,谁操作,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及二者的关系、权限和责任。
另外,为了减少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政府应加强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宏观指导。国家应根据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企业制定出经营战略、投资区域战略、投资行业战略、融资战略、进退战略、生产战略、市场战略等,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培训业务指导以及金融支持等。再有,政府对在海外企业投资项目的事后监管也应当有力、有效。如国家制定法律,规定海外企业有义务定期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报财务报表;国家审计部门有监督国有资产的责任;政府税务部门做好海外企业税收问题的调查;对不负责任、盲目投资上项目造成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等。具体实践上,政府应建立一个有权威的专门的海外投资委员会。负责制定海外投资发展战略,宏观上统一领导、管理、协调全国各部门、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研究制定有关海外投资的法律规范和政策,总结我国跨国经营的经验和问题等。
(二)按国际管理管理跨国企业,推动其当地化管理
跨国经营之初的国际化阶段,最为重要的难题之一就是解决多元文化问题。根据美国的沃伦·J·基坎教授研究成果,一般说来,在海外扩张之初,公司所处的阶段被称为“国际化”阶段,此时海外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通常由本土总部派驻国外,海外公司的管理导向通常为母国优越思想——认为自己的国家优于其它国家,并假设在本国可行的做法将因其曾经展现的优越性而会在任何地方畅行无阻。虽然这种情景有时确实并对企业有利,但海外企业宝贵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可能被忽略。同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员工的价值观和习惯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在一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往往难以全盘照搬照抄。50年前,大多数企业可以依赖母国中心思想取得成功,而如今母国中心主义已经成为海外扩张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的来自内部的风险。
目前,在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展的过程中,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员工、媒体、投资者甚至是工会仍然对中国企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和偏见。价格低的产品和低效率的企业往往还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形象。在这样的印象下,被并购企业普通员工担心自己的就业,管理人员担心自己的职位,投资者担心自己的回报。由于,国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低,同时象IBM这样被并购企业就有悠久的历史和十分成熟的企业环境,他们往往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度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联想将自身的文化强加给被并购企业,其结果往往是出于“独立”的各抒己见状态。这样会使双方在业务及组织上的整合都受到阻碍,整合的难度将大幅增加。
联想首先通过高层换帅表达了自己国际化诚意。2005年12月20日,联想集团宣布董事会任命原戴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威廉·J·阿梅里奥为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接替此前的CEO蒂芬·沃德。通过此举,联想加强了在企业级市场和直销方面的力量,完善了客户结构和销售模式。新联想还把总部迁到美国的纽约,杨元庆常驻美国总部。为了双方更好地沟通,新联想采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作为公司的官方语言。最後再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部署,联想将自己原有的人员优势嫁接到了新的组织中,并且利用外部招募引进了对东西方文化兼而有佳、且对市场了解甚深的阿梅里奥作为新的经营者。联想减少内耗、直面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雄心渐显。
(三)着力培养企业跨国经营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现状,必须注重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增强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研发能力主要包括R&D资源获取与利用能力、开发能力和成果转换能力等。R&D能力是我国企业竞争力的薄弱环节,应彻底改变目前的状况,否则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首先要使企业真正成为R&D投资的主体,制定国际化战略,如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跟踪世界科技的前沿,并加大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内涵上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国际市场营销竞争力。市场营销体系竞争力反映了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能力,是实现产品销售的保障,国际市场营销体系的建立应与国内外市场的特点和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相匹配。其竞争力具体反映在,差异化国际市场策略的策划、国际市场的布局与开拓、国际营销渠道的建设、技术与销售服务体系的设立等。我国企业应摈弃传统的出口与销售方式及手段,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的营销方式和运用科学的营销手段,提高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管理水平与操作能力。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跨国公司的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信息化与企业发展的关联度己在实践中被验证。提高信息化水平,首先是要求企业主管转变认识,其次是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与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此外,要搭建企业信息化的平台,使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企业管理、运作的效率。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前所有的机遇,中国企业应积极地应用电子商务手段,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对于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除了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高组织学习、整合能力,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四)引进、培养和锻炼跨国经营人才
由于我国许多企业的跨国经营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企业人才还应主要以外派员工为主,当然,企业进入了正常运作阶段以后,在高层管理人员中增加本地员工是必须的。从分析国外著名跨国企业的成功经验我们知道,企业要做好,做大,人才是关键,要为员工提供经常学习、培训的条件和机会。另外,从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人才状况看,人才极度匮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形成一套长效机制。
1、在思想上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企业内树立人才是企业的实力基础、是原动力的观念。
2、建立合理的国际人才培养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奖惩制度。
3、人才培养形式上要多种多样。根据企业跨国经营的需要,可以利用高校资源,与高校联合,建立各种不同门类不同特点的培训基地,选派骨干到高校去学习,培养跨国企业经营急需的“短线”、紧缺人才;另外也可以请高校的国际企业管理、经贸、财会等专业的专家学者到企业讲课、培训;组织、选派员工到国外考察、学习、实践等。
联想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当联想收购IBM一周年之后,新联想却有了新举措:1.高层换帅。2005年12月20日,联想集团宣布董事会任命原戴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威廉·J·阿梅里奥为
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接替此前的CEO蒂芬·沃德。通过此举,联想加强了在企业级市场和直销方面的力量,完善了客户结构和销售模式。2.全球裁员。2006年3月17日的调整计划中,联想在美洲、亚太和欧洲削减1000份全职工作。通过本次人员调整,联想节约了开支,降低了成本,加强了集团的全球竞争地位,提高了运营效率。人员调整是对联想战略布局以及组织结构调整的直接反应,更是联想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部署,联想将自己原有的人员优势嫁接到了新的组织中,并且利用外部招募引进了对东西方文化兼而有佳、且对市场了解甚深的阿梅里奥作为新的经营者。联想减少内耗、直面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雄心渐显。
五、我国企业作出经营策略的调整
(一)进行区位选择的跨国经营
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应树立多元化发展的观念,不应过分依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此基础上则可对投资市场有所偏重,以使国内的剩余资金发挥最大效应。现阶段,笔者认为欧美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仍然是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首选之地,这主要因为:(1)这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社会政治较为稳定,能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2)这些国家有着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丰富的营销经验,是我国企业进行“练兵”的首选之地,我国企业只要能在这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以新学到的技术和开拓市场的本领与当地企业竞争,将来也能对国内企业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推动和提高;(3)从当前形势来看,欧元、美元作为国际硬通货,币值越来越坚挺,具有很强的增值能力,因而可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4)目前,美国及欧洲的一些国家都实行鼓励外来投资的政策,提供投资者各种低息贷款,这为我国企业进军这些市场提供了大好时机;(5)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资产大幅贬值,低于其实际价值,这无疑为我国企业投资这些国家创造了好的条件。
(二)采用国际合资经营方式的跨国经营
海外扩张的方式有多种:独资、并购、合资合作、特许经营[6]等等。企业并购无非为了技术、市场。有些企业并购前对目的熟记于心,可并购时却在协议中漏洞百出,并购后又忽略了目标的消化,最终使得并购风马牛不相及。而联想并购IBM的PC部门,很明确是为联想国际化战略目标服务的。国际化始终是联想的长期战略。2001年提出“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企业远景,2002年的技术创新大会,2003年4月8日联想启用新的英文标识(LENOVO),2004签约成为国际奥运会合作伙伴,都是联想国际化的组成部分。此次收购IBMPC是联想国际化战略的继续,是联想高层在合适的时间做出的一个合适的决定。在并购协议中以及并购后的整合都在时刻贯彻这一战略目标,因而业绩不断提升。
当然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应谨慎,须对其实力、信用、政府关系、对于当地投资环境的熟悉程度等进行全面详细考察,并可以在合作之初便对未来股份的变动进行前瞻性的约定,如合作三年之后可以以适当的价格收购对方股权从而成为独资公司等等,为将来独资经营预做安排。
(三)使用电子商务进行跨国经营 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跨国公司的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信息化与企业发展的关联度己在实践中被验证。提高信息化水平,首先是要求企业主管转变认识,其次是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与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此外,要搭建企业信息化的平台,使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企业
管理、运作的效率。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前所有的机遇,中国企业应积极地应用电子商务手段,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对于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除了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高组织学习、整合能力,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并购方式是双方主要的利益冲突点之一,选择怎样的方式关系到并购方的长远发展。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兼顾双方的利益。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受资金、资信所限,一般应采取现金+股票或换股的方式。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可以与被并购方的股东结成战略伙伴,提高企业的影响力。此次联想收购IBM PC业务部门的实际价格为17.5亿美元。联想付出的是6.5亿美元现金、6亿美元联想股票以及承担IBM PC部门的5亿美元债务。自有资金只有4亿美元的联想,为减轻6.5亿美元现金的压力,与IBM签订了一份有效期长达五年的策略性融资的附属协议,而后在IBM与财务顾问高盛的协助下,从巴黎银行、荷兰银行、渣打银行和工商银行获得6亿美元国际银团贷款。随后,联想还获得全球三大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青睐,获得总计3.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因为联想在香港上市,它能以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支付收购价款,而IBM将持有新联想集团18.9%的股权,位居第二大股东。通过换股减少交易现金支出,通过国际银团贷款和私募筹集交易现金和运营资金,使联想的财务凤险大大降低。收购后的新联想的资产负债率只有27%,财务状况还是相当健康的。
六、结语 当今世界,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决定性力量,其影响已深入到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拥有跨国公司的数量及其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加快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动力源泉。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我们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和我国加入WTO的良好环境的必然选择。它是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企业制度改革、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无论从政府方面还是企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尚未解决的问题,阻碍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都必须都有所作为,寻求治理和完善的对策并付诸实施,这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邵祥林.“走出去”跨国经营—中国经贸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8
[2] 中国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差距在哪里?[J/OL]人民日报2005-08-29.第15版
[3] 卜伟.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42
[4] 彭迪云,甘筱青.跨国公司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09
[5] 王林生、范黎波著,《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6] 左小德,谭浩邦.TCL:品牌、市场、资产的良性互动[J].企业管理,2000(4),23
[7] 杨宇光.经济全球化中的跨国公司[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8] 张纪康.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 钟山.中国式跨国公司成长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0] 李道国等编.著企业并购策略和并购分析[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11] 王长征.企业并购整合――基于企业能力论的一个综合性理论分析框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 范如国编.企业并购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邵祥林.“走出去”跨国经营—中国经贸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8
[2]中国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差距在哪里?[J/OL]人民日报2005-08-29.第15版
[3]卜伟.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42
[4]彭迪云,甘筱青.跨国公司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09
[5]王林生、范黎波著,《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6]中国政府对特许经营的法律定义为: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参见国内贸易部《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1999年11月14日)
第四篇: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
——以海尔集团为例的案例分析
摘要:当前世界已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随着中国在加入WTO后,各项准入规则在中国的实施,中国市场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与国际市场接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已将眼光从国内市场转向了国际市场,本文以国内企业中走得较早,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之一青岛海尔集国为例对国内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趋势、发展前景、成功经验以及在国际化经营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资金、组织结构、产品、市场活动、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与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 海尔集团
海外上市 整合竞争
1、从事国际化经营是国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1.1国际化经营是当前企业从事贸易活动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国界概念已经消失,在当今世界,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卷入到国际生产与交换之中,全世界80%的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经济形态迅速全球化,即使是那些国内贸易丰富、市场规模庞大的国家也难以避免地走上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对外贸易、海外投资、跨国生产和国际技术交流已使各国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1.2我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意义
国内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全球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作为一个跨国经营型公司,其经营活动必然被纳入国际经济活动之中,从全球战略为出发点,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我国在生产要素方面,总的来说,主要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其他方面,不仅奖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而且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能源、自然资源、矿物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我国国民经济所需的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世纪末,已经有1/4资源不足,21世纪,将有1/2不能满足需要,到2020年,除煤、钼、稀土、岩盐、锡、锑等外,其余均难以满足需要,将出现矿产资源全面紧张的严重局面,这种局面只能通过国际经营的途径解决。
其次国内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国际化要求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通用标准办事的管理办法和生产技术标准;同时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也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自身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素质,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国内企业跨国经营也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国际化使企业直面国际市场,企业要想提高自已产品的竞争力,必须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产业,而国际化集团往往就是围绕发展自已的优势产业而建立起来的。因此跨国经营对调整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国际化的企业会按照国际惯例,通过控股、参股和其他手续,把联合大量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的集团企业,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第四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有利于利用发达国家的奖金、尖端技术优势。发达国家银行业放松管制有利于我国在当地直接融资,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更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实现全球融资。同时,我国技术层次多元化发展与发达国家开展共同开发研究和技术合作,有利于获取高新技术和科技商品化、产业化的诀窍。另外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后,可以在海外直接作为人才培训的基地,让一大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在国际环境中经受锻炼,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1.3我国企业国际经营现状
过去20年,在对外开放市场,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一些产业的竞争力大大增强,具备了将一些成熟技术向国外有需求的市场进行转移的能力。为此,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对战略性资源需求加大的实际,中共中央在十五大上提出了“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中共前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近年来中国的海外投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成效显著。
从行业覆盖面看,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已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能源等资源开发,家用电器、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咨询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从近年来的发展看,境外加工贸易(占22.2%)和资源开发(18.1%)增长比较快,截止到2001年9月,共有生产加工项目1613个,中方投资额17.57亿美元,其中包括境外加工贸易企业327个,中方投资额8.68亿美元;有资源开发项目137个,中方投资额14.33亿美元。
从行业分布看,国内从事国际化经营的贸易型企业最多,中方协议金额39.24亿美元;其次是生产加工项目17.57亿美元,其中包括境外加工贸易企业8.68亿美元;第三是资源开发项目14.33亿美元;还有农业及农产品开发1.5亿美元;交通运输1.29亿美元;承包工程1.19亿美元;咨询服务1.04亿美元;旅游0.9亿美元;其他1.97亿美元。
从投资主体看,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积极性高于国有企业,并且成功率也高。由于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较少受到产权问题的困扰,且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创新机制,在跨国经营时,可采用分成、入股等方式强化企业内部的利益共享机制,稳定人才队伍,也可高薪聘用当地人才为我所用,并能够主动适应国外的市场环境,在资金、人才、网络建设、营销等方面全面实行“本土化”经营,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浙江万向集团建立的万向美国公司,生产汽车零部件,打入美国主流市场,为福特等全球汽车巨头供应零部件,树立了万向品牌;深圳华为、比迪亚、创维等也充分发挥其体制灵活的优势,将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江苏、浙江的个体经营者们则联合起来,在南非、中亚、俄罗斯、巴西等地建立了许多专业市场,带动了大量国产商品的出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海尔、康佳、中兴通讯、格力、先科等高科技企业为龙头,凭借其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如海尔在东南亚、美国和欧洲的冰箱生产加工项目,康佳在印度、墨西哥、印尼的彩电加工装配项目,金城摩托在哥伦比亚、阿根廷的摩托车生产项目,格力在巴西的电器项目,上广电在南非的电视机生产加工项目等。
2、从创牌到本土融智看海尔集团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发展
2.1海尔集团国际化经营现状 在众多正在努力适应全球化潮流进入或即将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之中,海尔无疑是在此道路上走得较早,速度较快,势头强劲且颇受关注的企业之一.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9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中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新浪财经网报道,海尔集团坚持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在海外市场,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前10大连锁店。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
2002年1月8日和2月20日分别与日本三洋公司和台湾声宝集团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发展。实现了海尔与国际著名企业之间也从竞争向多边经合关系发展。2002年3月4日,海尔在美国纽约中城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此举标志着海尔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又上升到新的阶段,说明海尔已经在美国树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2003年8月20日,海尔霓虹灯广告在日本东京银座四丁目这一黄金地段点亮,这是中国企业第一个在东京银座竖起的广告牌,也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影响力上升的标志。
海尔在海内外美誉日渐扩大,2003年1月,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2002年全球最受尊敬企业名单,海尔雄居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第一名。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2003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排在第95位。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按公司销量统计,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按品牌销量统计,海尔跃升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
2.2海尔本土化三步曲 2.2.1各国本土化海尔
要分析海尔的国际化道路就应该从各个本土化海尔的发展说起。张蕾、吴秋琴在《解读海尔国际化战略》一文中描绘出了各个本土化海尔。
美国海尔。海尔是在1995年开始向美国出口冰箱的。起初是以OEM的方式,然后开始打自己的品牌。1999年4月28日,美国海尔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的揭牌仪式在联合国大厦举行。1999年4月30日,美国海尔生产中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首府哥伦比亚市附近的汉姆顿举行奠基仪式。一年多以后,第一台带有“美国制造”标签的海尔冰箱下线。2002年3月4日,海尔在美国纽约中心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此举标志着海尔已经在美国树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
欧洲海尔。海尔1990年向欧洲出口了第一批冰箱,目标选择了当时堪称全世界冰箱水平最高的德国。1993年,德国权威质量检验机构“商品检验基金会”对进入德国市场的冰箱进行抽检。在《TEST》上该机构公布的检测结果中,海尔冰箱在冷冻能力、温度回升、储藏温度、耗电量、门体密封性等五项指标上,获得8个“+”号,是被抽检的几个品牌中获得“+”号最多的冰箱。正是凭借着优异的质量,海尔在欧洲市场迅速打开了销路,市场份额不断攀升。欧洲许多国家的家电经销商都主动要求经销海尔的产品。1997年,在参加德国科隆博览会期间,海尔集团向来自欧洲的十二位海尔产品经销商颁发了 3 “海尔产品经销证书”。2001年6月,海尔集团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所属的一家冰箱厂,签字仪式在海尔集团总部举行,海尔在欧洲也由此实现了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
亚洲海尔。海尔在亚洲的本土化起步于东南亚。1995年7月海尔在香港成立贸易公司。1996年6月海尔在印尼成立莎保罗有限公司。1997年6月海尔在菲律宾成立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同年8月在马来西亚组建海尔工业亚细安有限公司。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南亚家电市场急剧萎缩,许多日韩家电厂商纷纷撤出了东南亚市场,海尔抓住机遇,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树立了大量巨型广告牌,极大地提升了海尔品牌知名度。2001年4月海尔在巴基斯坦建立全球第二个海外工业园,在孟加拉的工厂举行开工仪式。亚洲海尔的发展迈上快车道。
中东海尔。在中东市场,如果说六七十年代是美国家电产品的天下,八十年代是日本家电产品的天下,九十年代是韩国人的天下,那么,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海尔就是中东家电市场的明星。2001年10月,海尔与约旦SEC(南方电器公司)等4家公司达成合资协议,组成海尔(中东)贸易有限公司。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390万美元。2003年10月6日,随着第一台约旦本土制造的海尔洗衣机在HMA(海尔中东电器有限公司)的洗衣机生产线上顺利下线,海尔集团第十三个海外工厂正式投产。同时这也标志着海尔在中东的本土化全面启动.2.2.2 本土化的海尔名牌
海尔创本土化海尔名牌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本土化认知阶段、本土化扎根阶段、本土化名牌阶段。这就是海尔走向世界的“三部曲” ①:
第一步,按照“‘创牌’而不是‘创汇’”的方针,出口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打“知名度”;
第二步,按照“先有市场,后建工厂”的原则,当销售量达到建厂盈亏平衡点时,开办海外工厂,打“信誉度”;
第三步,按照本土化的方针,实行“三位一体”的本土发展战略,打“美誉度”。第一步是播种,第二步是扎根,第三步是结果。
“三部曲”是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体现出海尔对国际化经营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1、“先难后易”达到认知――靠质量让当地消费者认同海尔的品牌。
首先,海尔认为必须在观念上转变传统出口的误区,出口是为了创牌而不仅仅是创汇,用“海尔―中国造”的著名品牌提升创汇目标。
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海尔采用“先难后易”战略,先进入欧美等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份量极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名牌地位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并把使用海尔品牌作为出口的首要前提条件。海尔冰箱能摆在自己的老师家门口――德国,靠的是揭下商标、打擂台的形式建立起的海尔产品高质量的信誉。
2、“三位一体”扎根――海尔于海外三位一体的结构已在当地深深扎根。为了实现海尔开拓国际市场的三个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三分之一,海外生产海外销售三分之一)的目标,海尔在海外设立8个设计分部,专门开发适合当地人消费特点的家电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96年开始,海尔已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建立海外生产厂。1999年4月30日,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中部的坎姆登市投资3000万美元的海尔生产中心举行奠基仪式.从此海尔开始了在美国制造冰箱的历史.此生产中心连同先前在洛杉矶设立的设计中心和在纽约设立的贸易公司形成了海尔的“三位一体化”(即设计,生产,营销)的本土化经营模式.在美国设立设计中心,贸易公司,有利 ①中华企业网:从海尔集团美国建厂看海尔国际化战略 , 中国人力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Site/index.asp ,2004.10 【4】张敏瑞:青岛海尔国际化战略成功经验分析,青岛新闻网www.xiexiebang.com,2005.11
【5】张蕾 吴秋琴:解读海尔国际化战略,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网www.xiexiebang.com, 2004.5 【7】佚名:高成本模式下海尔集团能走多久, 盈多利在线理财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5.10
第五篇:浅析旅游景区品牌经营战略——以桂林旅游景区为例
浅析旅游景区品牌经营战略——以桂林旅游景区为例
[摘要] 随着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应该意识到,旅游市场之争实质上是品牌之争。本文以桂林旅游景区为例,分析了桂林旅游景区旅游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寻求改进的措施,从简单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化为品牌经营竞争战略,不断地进行品牌建设和品牌创新,实现从旅游品牌到旅游名牌的飞跃。
[关键词] 旅游市场 品牌竞争 桂林景区 旅游名牌
当今世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旅游市场之争实质是品牌之争,拥有市场比拥有企业更为重要,而占领市场的唯一途经便是拥有主导市场的品牌,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市场。
所谓品牌,就是产品的牌子,是卖者给自己的产品规定的商业名称,通常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构成,它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包含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商标等。品牌是一种体现内在价值的不成文合约,是诚实的标志,是可信的标志,是记忆的汇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知名品牌是组织形象的标志,是经济实力的标尺,是市场地位的象征。企业是否拥有知名品牌,反映了其持续发展力的大小;国家和地区是否拥有或拥有知名品牌的多少,标志着其经济扩张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
(一)桂林景区品牌发展的现状
桂林拥有1处国家级、3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3处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级、10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7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有8个,3A级景区有7个。经过30年的发展,桂林旅游景区开发初步形成了以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会展旅游、生态旅游、现代主题公园为主的六大特色品牌的旅游产品,以及以中心城区“两江四湖”开放型大景区为代表的城市旅游优势。
桂林以旅游立市,因此强烈的政府主导推进行为促发了各地方的景区开发热潮。各地方都希望能凭借“桂林山水”的品牌效应,将本地方的旅游资源投入开发,以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但缺乏景区开发的全局观念,产品的同质性高,各地景区开发多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这不仅增加了桂林旅游业内部的竞争强度,同时也削弱了桂林旅游业的外部竞争力。结果是投入的景区越多,则对本地景区的破坏越大,其社会和经济效益越差,更是对“桂林山水”的形象的削弱,破坏了“桂林山水”的品牌。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有开发的价值,也不是所有的资源在同一时刻都有开发的价值,更何况具有旅游价值的资源也并不等于表明用于景区开发是资源价值的最佳体现。景区缺乏竞争力,主要体现在:(1)产品层次单一。目前的景区旅游产品多是向消费者提供满足特定旅游需要的基本服务、利益及其实体和产品外观,也就是核心产品和形式产品部分, 1
而对于富于竞争优势的附加产品和扩展产品如消费者之间及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却涉足甚少,从而使得景区间的竞争更加激烈。(2)资源与产品不匹配。很多资源是一流的,例如岩洞、山体,但形成的旅游产品却多是二流、三流甚至是末流的,使得潜在的吸引力转化不成现实,形不成竞争优势。(3)服务水平不高。相对饭店和旅行社服务而言,景区服务质量差的反差较突出,这是一个急需改进的问题。
(二)桂林旅游景区旅游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桂林旅游景区的品牌发展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打造出的部分旅游品牌基础不牢固目前,桂林旅游景区所拥有的只是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打造出的部分旅游品牌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尚未形成对旅游者持久吸引的旅游名牌。
(2)品牌意识还较淡薄,对旅游品牌经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多旅游产品都是从促销的层面认识“信息传播”和进行“形象打造”的,很少真正从“品牌经营”的高度认识品牌的战略意义。
(3)部分地区品牌定位不准确,品牌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形象。
(4)部分地区只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忽略了旅游品牌的打造与宣传。
(5)忽视“品牌管理”。品牌管理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最终目标是形成“品牌资产”。只有能够形成资产的品牌,才能够具备价值,而品牌形成资产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具备长期使用、运作的可能性。因此,要建立旅游品牌,就必须研究、了解旅游品牌,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旅游品牌管理方法。
(三)桂林旅游景区实现品牌战略的对策
桂林旅游景区的发展应站在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入寻求旅游名牌的发展之路,主要对策有:
(1)强化品牌意识,准确进行品牌定位
1.应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品牌定位;从价值、文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品牌趋向发展。
2.依据本地已开发和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品牌定位,寻求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特征,树立自己的品牌个性,增强吸引力。
(2)保护品牌,实现品牌忠诚,提升品牌价值
1.为了防止侵权事件的发生,应对品牌进行专利权注册。
2.积极主动的向全社会大力宣传自己的旅游品牌,扩大影响力,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3)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创建旅游品牌,必须考虑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旅游地的发育阶段,旅游产品是在旅游需求的拉动下,最早从景区景点资源的开发上进行的,这时的旅游产品处在发育期;其次,在旅游地的成长阶段,旅游地从景区景点的开发进入配套设施开发(食宿性、娱乐性、购物性、参与性等项目的增加),这时的旅游产品属于成长期;最后,旅游地进入成熟阶段,旅游地从旅游设施开发建设转入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和旅游经济体系的提升,这时的旅游产品属于成熟期。由此可以看出,品牌建设、品牌经营管理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工作,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科学地进行品牌的规划与管理。
(4)全方位进行品牌创新
1.随着国际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应该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进一步挖掘自身资源的优势,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地开发和组合设计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应进一步实现产品的多元化、个性化、绿色化、精品化的完美组合。
2.旅游品牌的创新,应在立足本地旅游资源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策划,体现出旅游地的资源特色、旅游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以及从事旅游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形成“旅游资源品牌+旅游企业品牌+旅游线路
品牌+旅游饭店品牌+旅游服务品牌”的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品牌群。
(5)实施旅游名牌战略
旅游名牌是旅游品牌的延伸,比一般的旅游品牌更有价值,更有知名度、感召力和持久性。因此,桂林旅游景区旅游业已打造出的旅游品牌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就必须以旅游名牌为导向,实现旅游品牌到旅游名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P·R·史密斯.市场营销传播方法与技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迭里尔·特拉维斯.情感品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晓钟.品牌经营之道[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王书卿.国际名牌策划与实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5]朱鸿.名牌战略策划[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6]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O04.
[7]杨铭铎,等.对旅游业品牌经营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2
[8]惠碧仙,等.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