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基层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自1978年国家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体制改革以来,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种植粮食及其他农作物,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农村焕发出了巨大的青春和活力。农民通过种地,满足家庭必要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在农闲时间通过外出打工,给家庭带来收入。困扰农村多年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城市建设和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农村人口就业的途径越来越多,而农业种植季节性要求比较强,多数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工业及其他产业转移,农业种植多由年长的老者及妇女进行耕种。由于受文化及传统耕种方式的影响,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低,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并且随着取消农业税及提留款后,集体经济没有了来源,多数农村灌溉设施老化,水土流失加剧,部分沟渠不能及时修复,劳动力的减少也使得一些不适宜继续耕种的土地被摞荒。农业生产处于弱势产业地位。但是,在近几年中,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农业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动力。农村水利设施的改造,农业机械的运用,使农村成为一些人投资的选择。一些业主通过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还有的向养殖方向转变,养鸡、养鸭、肉牛养殖、山羊养殖、渔业养殖等农业产业模式相继农村各地出现,部分乡村旅游得到开发,多元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呈现。
一、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在农村的产业布局,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是低端农业产业项目。一类以粮食、蔬菜、花卉苗木、水果种植为主。另一类以养殖方主,包括部分低端水产养殖项目,以及猪、牛、羊、鸡、鸭等养殖项目。但这些行业,经常要面对市场的不稳定和疫病的威胁,有的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生猪、牛羊养殖等,有的生长周期较长,如水果和花卉苗木种植等,由于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生存能力较弱。
二是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这些组织通常由具有一定市场经济头脑的致富能手组织成立,部分群众参与,选择“订单农业”或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项目作为支撑,参与市场竞争。这类组织规模相对单一的个体要大,资金投入也较大,抗市场风险能力要强,其选择的项目大多有较强优势,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如合川中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租用集体土地200多亩,发展锦鲤养殖,供应高端市场。通过近10年建设,投入建设资金400多万元,现已达到年产锦鲤10多万斤,产值近3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三是高端农业项目,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通过生产高端农业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综合效益。如重庆广亚科技公司,通过流转农村集体土地近1000亩,投入建设资金1500多万元,建成的集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观光体验园。园内种植有台湾四季果桑上万株,以及黑番茄、黑花生、黑土豆、黑苦瓜及金瓜、百香果、香水柠檬等奇异瓜果蔬菜300多亩,开办有小型体验农场等,建有迄今国内最先进的气雾培快繁中心。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公司在近年中一直致力于农产品的开发利用,到目前为止,已成功研制开发出桑果面、桑叶面、桑果饮料等11种农副产品,其中:桑果面、紫椹窑酒等5个品种获得国家专利。其气雾培快繁中心,通过对光、水、温度等的控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种植出绿色、生态、环保的农产品,向高端市场供应,取得了极好的经济价值。同时,该公司在未来几年内,还将通过公司+农户等方式,种植台湾四季果桑1500亩,大力发展果桑后续产业链条,既给公司带来良好的收益,还能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
这三类产业,特别是后两类,基本上都受到投入大周期长、土地成本、技术要求高、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及市场风险的影响,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扶持。
二、建议
第二篇: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农业大市,怀化如何立足本地实际,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在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与挑战,对于中西部山区特别是后发展山区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一、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加强规划引导,夯实基层基础,强化扶持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粮棉油、竹木林纸、医药、果蔬茶、畜禽水产养殖等五大优势产业。2009年,全市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4.69亿元、增加值86.62亿元,均比上年增长8.1%。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十一五”初期的19.6:32.1:48.3优化为15.5:40.1:44.4,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为8.9%,高于全省水平4.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94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8家),较2005年翻了近一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销售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5年间分别提高9.8和10.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基地面积502万亩,发放劳动报酬达4.6亿元,人均工资10227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60多万户。
(一)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们根据自身自然资源条件、各地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将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摆在农业产业化突出位置,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粮油、果蔬茶、畜禽、竹木、中药材等五大农业产业带初具雏形,鸡蛋枣、湘蕾金银花、木洞杨梅、紫秋葡萄等一批特色产业也初具规模。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广度不断扩大,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91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60余亿元。
(二)产业基地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效益日益显现。作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创业基地和示范基地,市工业园无疑是怀化产业集聚的领跑者。目前入园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80%以上,园内初步形成了森工、食品、服装三大主体产业,开园以来已累计实现引资227.1亿元,2009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5亿元,2010年财政总收入更有望突破2.5亿元。与此同时,立足山区特色资源,全市逐步建立起优质稻、水果、茶叶、竹木、中药材、畜禽水产等十大农产品基地,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其中:建设优质超级稻基地达100万亩、名优茶5万亩、优质原料35万亩、工业原料林200万亩、油茶100万亩、烟叶10万亩、中药材50万亩,建有5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和10万头优质肉牛生产基地。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20%。
(三)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日益壮大,龙头企业成产业化生力军。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4家,总产值137.4亿元,自2005年开始,年平均增长43.9%;企业个数和总产值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2.1%和28.3%。其中:规模以上中药饮片加工、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总产值更是分别以100.3%、67.9%、60.9%的增速成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亮点。通过扶优扶强,全市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汇源果汁为龙头的水果加工、以泰格林纸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以正清制药集团为龙头的中草药加工、以金珠米业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以贤胜油业为龙头的植物油精炼加工、以大康牧业为龙头的畜禽水产品加工、以怀化正大为龙头的饲料加工、以碣滩茶业为龙头的茶叶加工等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提升。2009年,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7亿元。龙头企业积极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成为带农惠农的中坚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四)产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提升,品牌化建设不断推进。目前,怀化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1294个,参会农户约28万户,“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成为农业产业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主要形式,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部分市场风险。农业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全市获得“三品”认证的基地达到84.3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59.7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4.6万亩。获得有机食品认证5个,绿色食品认证13个,麻阳柑橘、芷江活鸭、新晃黄牛肉3个产品已获得原产地证明商标。全市已有湖南正清制药、正清风痛宁、鱼腥草注射液等10家企业及产品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湘怀金珠、华氏等家企业及产品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创怀化市名牌产品34个。
(五)认识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合力形成。自1999年7月制订《关于怀化市实施农业十大农业工程的意见》和《怀化山区农业产业化实验方案》,全市拉开农业产业化发展帷幕以来,经过10余年的努力,市县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农业产业化对全市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农业产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有效举措合力推进。2009年5月,怀化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制定和完善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密集出台的《关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土地流转加快现代农业的意见》、《关于加强合作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理顺土地流转秩序、加大农业产业化贷款发放力度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二、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来的一段时期内,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通过冷静比对和细致剖析不难看到,我们的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水平仍远低于全省水平,更难望全国水平项背;我们的农民收入与全省、全国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日益拉大;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没有同步拉升农民收入,市场通胀预期却在加大。
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一直徘徊在20%左右不前,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十五”末相比:2009怀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676元上升到2005元;城乡收入差别由3.4倍扩大为3.8倍,高于全国(3.3倍)、全省(3.1倍)水平。2009年,扣除价格因素,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仅8.5%,低于全省水平0.8个百分点,居全省末位;全市农业生产价格指数为102.2%、高于全省水平(90.6%),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0%、远高于全省水平(99.6%)。
对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农村社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怀化农业产业化在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的诸多瓶颈与隐患值得我们进行深思。
(一)龙头力量偏小,核心竞争力弱。到2009年止,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仅1家,年销售收入1亿—10亿元的企业37家,总合仅占全市规模以农产品加工企业数的19.3%;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仅1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仅占全省份额的5.7%。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成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重要因素,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幅射带动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加工转化份额小、深加工率低,以靖州为例:有“江南第一梅”美誉的靖州杨梅,栽培面积近2.7万亩,年产量为0.6万吨,但90%产品以原生态形式营销。当地从事杨梅深加工的规模以上企业仅金穗农业1家,与稍具规模的木洞山杨梅酒厂和红日杨梅酒厂3家年加工能力合计不足总产量的10%;作为全国三大茯苓主产区的靖州,鲜茯苓年产量过1万吨,但仅有不到4成经过切片等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不抵深加工后的1/10。当地只有补天药业1家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茯芩深加工,而年加工量尚不足鲜茯苓年产量的2%,在带动当地茯芩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上还大有可为。二是企业品牌影响力小。目前,全市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均为空白。品牌营销的粗放式模式导致农产品企业特别是肉禽、柑橘等食品类企业品牌“山头”林立,良莠不齐,营销定位趋同。囿于狭小的区域市场,龙头企业只能就价格、品类、渠道等单个营销环节与本地同类中小企业同室操戈,在有限的同类消费群体间展开无序的业内竞争,内耗了品牌资源,束缚了企业成长空间;三是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嘉信公司和老蔡食品作为夜郎牛业品牌支撑企业,每年近半数肉牛、商品猪需从贵州、重庆等外省市购入;占全市粮食加工产值3成的金珠米业、五溪米业等龙头企业,原材料的供应也不能实现完全自给。组织化程度低、土地流转不充分,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因。土地流转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80多万亩,其中耕地仅52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3.0%,不能充分满足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全市龙头企业仅有正清集团、湖南补天药业、五溪米业5家建有专业研发中心,且规模偏小。近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化应用先进科技成果仅73项。
(二)农业投入不足,产业融资困难。目前,金融特别是银行贷款门槛较高流程复杂业务单一,财政投入较大程度依赖国家和省级转移支付,农民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有限的格局已严重掣肘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的需要。2009年,怀化市农业投入三大主体,依份额由大至小依次是金融贷款、财政投入、农户投入,占比为63:26:11。作为农业产业化融资主渠道的金融机构,受城乡二元化结构等因素制约,资金供给量与品种、期限不能满足怀化市产业化融资需求。如:农发行对农产品加工类企业的业务范围基本局限在粮油购销和粮油深加工企业;农村商业银行倾向提供小额信贷,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生产特别是农产品基地季节性强、流动资金需要大、周转期间长的融资需求。继一季度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5月10日国家再次上调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释放出明显的收缩信号。信贷收缩将进一步加大怀化市企业的贷款和融资难度。2009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6.2%,低于全省4.4个百分点。全市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较去年下降明显,降幅达15.1%。一般预算支出中,农业综合开发仅占0.1%。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813.3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3.3元;人均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仅50.5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83.0元。
(三)比较优势欠缺,赶超压力巨大。2009年,怀化国民经济总量559.48亿元,增长13.7%,增幅居全省第7位。人均GDP12041元,增速13.2%,居全省第7位。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83.2亿元,仅占全省份额的3.3%,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于全省大部分市州。此外,怀化屡次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失之交臂,在新一轮“经济赛跑”中,作为中西部山区,怀化既不在湖南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区域之内,又不在“3+5”城市群之列,毫无政策上优势,赶超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剧。
(四)基础建设滞后,区位效应难以凸显。作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周边约1500万人、9万平方公里范围的中心地带,怀化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二传手”,有着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物流业的优越区位基础,但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滞后却成为产业发展的突出掣肘,阻碍了“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贸”战略目标的推进。突出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交通投入方面:2009年,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8.2亿元,仅占全市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的13.1%。全市农机化普查资料显示,在全市仅有的1.6万千米机耕道中,有19.6%需维修,另有0.6万千米适应机耕道仍在待建状态。2009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62.5万千瓦,仅占全省份额的6.0%;二是规划设计方面:部分地方未能充分考量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进行路网规划,不少乡村公路仅是因陋就简在天然毛路基础上改建而成,部分道路未能与已有的国道、省道、县道等主干道统筹规划、协调建设,少数乡村依然遗留有“断头路”。
(五)组织作用不强,民企利益难以平衡。城乡二元化格局下对社会资源占有和分配的不均衡,使民企二者之间在产业化经营中处于不对等地位。当前,由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等原因,部分本应承担村民自治功能村委会仅仅扮演了政府上传下达的话筒角色,缺乏带动农户发展的自主需求和动力,而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协会类组织偏重专业技术、覆盖面窄、管理和运行欠规范的现状,决定了其无法统筹经济和社会目标,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相对弱势的地位。农民未能结成真正代表其利益与企业平等对话的主体,使农企二者之间在面临农产品供求关系不平衡或征地拆迁等重大利益之争时,矛盾尖锐突出。如何平衡农企利益,使二者携手共赢往往成为两难之题。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建议及对策
立足怀化农业产业化的现实基础,笔者认为应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为主要抓手,以鼓励扶植农产品加工为发力点,辅以四大平台建设,同时不断开拓产业发展新领域,才能在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实效。
(一)抓好三个方面,舞好产业龙头。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力量,要按照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招商引进一批的原则从政策、基地、品牌建设三方面发力,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1、强化政策引导效应。以加速提升加工转化率、精深加工率为目标,在落实好现有扶持政策政策的基础上,从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带动效应与科技、物流的增值效应出发,制定更加完善细致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扩大加工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一是将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的税收、土地等扶持政策范围从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向农产品物流业及精深加工方向延伸;二是区分省、市不同级别及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1-10亿元等不同规模,对龙头企业税收、补贴方面的优惠由高至低实行差别计征;三是从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中拿出专项经费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四是按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度,采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保鲜等技改扩建项目贷款贴息等手段引导企业新上扩建、技改项目,购置使用环保节能先进设备;五是实行订单保护价收购农副产品补贴政策,鼓励企业以订单保护价收购加工本地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原料本地化份额。
2、大力推进基地建设。按照“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要求,从项目伊始就从当地资源承载能力出发效规划、引导企业自建原材料基地,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土地流转,解决好基地建设与产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龙头企业扩大产能与基地不配套的问题。一是统筹做好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规划,划定战略性资源保护“红线”区;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率;三是在条件适宜地区大力推进粮油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在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广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农业机械,努力提高农机总动力;四是通过土地平整等多种手段加快土地流转,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夯实基础。
3、积极培育地域品牌。在加大产权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等常规工作基础上,整合拳头资源,主推团体品牌。将市外、省外消费市场作为品牌定位主要目标,尝试在营销终端对优势产业拳头品牌如食品产业区域性品牌“新晃牛”、“麻阳鹅”、“芷江鸭”等进行整合,保留区域性品牌作为副品牌,集中精力和资源打造出怀化食品团体品牌,通过农博会等平台统一宣传推介,提升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构筑四大平台,创建优良发展环境
1、构筑物流平台,化区位优势为产业优势。将农产品物流业作为促进农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着力点,充分发挥怀化承中启西区位作用,加大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培育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使怀化成为向东部、中部地区输出农产品及承接产业转移、资金和技术输入的对接口。以湖南西部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实施进程,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增强对周边地区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集散辐射能力。整合培育农产品物流企业龙头企业,抢先占领区域性农产品物流市场份额。整合农产品物流相关信息资源,由农业、商务、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农产品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一体化信息平台。
2、构筑交通平台,化运能为产业效能。在构筑以铁路为龙头,在公路为主体,航空、水运为两翼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时,将统筹城乡交通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注意抓好“粮油、竹木、果蔬茶、畜牧、中药材”五大产业带沿线交通网络布局,优先改造、建设优势产业区域的交通环境,拉长“短板”,助推连片集中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打通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间的淤节点,以更加便捷高效充足的承载能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质,为农民增收提速。
3、构筑组织平台,促进农企双赢。积极培育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等中介组织,壮大组织规模、扩大覆盖面,规范运行与管理。与此同时,探索扶持、培育全体农民参加、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新型农会组织。以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准则,引导农民自下而上以公推民选方式在乡镇级以上构建具有公信力的农会系统,担负一定的社会性、经济性、教育性功能,作为农民利益团体代表,为农户、基地、企业之间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既保护好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又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农企双赢。
4、构建融资平台,促进资企联手。一是健全融资配套措施。建立企业经济及社会信用评定体系,积极搭建银企洽谈平台,推荐信誉等级好的企业进入金融机构贷款项目库。以税收等政策为扶植手段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项目放贷的积极性。继续推行市、县两级财政补贴、农户自缴、保险赔付的三三制农业保险模式,调整农业保险产品结构,扩大承保范围,进一步降低农业风险,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向农业产业。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照同级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细化措施,保障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科技三项经费等多数以上份额向带动能力强、关联度高、规模和产出能力大、成长性好、社会效益明显的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聚集。三是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建立企业上市专业协调机构,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政策性、程序性问题的跟踪指导和服务;支持企业培育和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加快内部股改上市步伐。在主板市场方向:设置绿色通道,推动目前具备上市实力的企业,如湖南正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加快启动上市程序;对上市条件尚不成熟的龙头企业进行认真摸排家评估,选择一批成长性好、具备上市潜力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为纽带,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筹备上市。在创业板方向:积极建立创业板上市后备企业名录库,挖掘一批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企业,如农副产品精加工、农业高新产业类龙头企业入库,给予土地、财政、税收方面的扶植,引导上市融资。
(三)开拓两项领域,挖掘经济新增长点。一要积极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市以上农产品龙头企业出口额同比下降态势33.8%,(其中省级龙头企业会同贤胜油业下降66.0%)。要抓住诸如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多种农产品实行零关税的机遇,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二要着力扶植休闲观光特色农业产业。怀化自然景观优美,少数民族风俗独特,有着“五溪农耕文化”底蕴,农业休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市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出各具代表的多种类型,农业实体已达249家,(其中投资规模100万以上的48家),全年接待游客584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7%、20%;全年经营总收入2.4亿元,上交税金790万元。经省休闲农业星级农庄评审委员会授牌的星级农庄达14家,其中五星级5家,休闲观光农业已初具产业化发展雏形,但行业内组织松散、标准参差不
一、产品服务单一趋同成为阻碍产业壮大的主要问题。应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注重共性集聚和个性发展,推进产业形成地方特色。同时应积极制订农业休闲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比照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土地、税收、信贷方面给予农业休闲产业龙头企业更多优惠和扶植,并积极加以推介,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新的增长点,开辟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第三篇:基层发展教育现状及建议
在这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解决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将成为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
一。为此,教育部新颁布实施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列入头一项工作,提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坚决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可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宁夏启动第二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使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两会”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殷切关注,“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不仅使农村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感到了党的温暖,就连在中国西部偏远山区从教的笔者也开始了对农村教育发展之路的探索。
1.农村教育升学率并不低,甚至可以说相当多的地区还比较高。
例如:龙胜各族自治县,2004年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47%,高出广西平均水平20%多;中考各科成绩均超过了桂林市平均分,达到了12个县的中上水平且低分率最低。恭城瑶族自治县2004年初中升学率为84.34%%;高中升学率达到90.32%,其中升入普通高校本科的占52.64%。就连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三江侗族自治县2004年的高中升率还达到了89%。这表明,学生只要本人愿意读书,同时学生家庭经济上负担起,升学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升学是有望的。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本人不愿意读书的或学生家庭经济上承受不起的中途流失了,考前减少了许多学生;二是农村学生通过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比较强烈,学习比较自觉、刻苦;三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积累了丰富的应试教育教学经验,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2.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网络,能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广泛开展职前职后科技培训和服务。
例如:三江侗族自治县建成了成人文化教育培训中心1所,在全县所辖16个乡(镇)都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还建立了166所村级成人技术分校。恭城瑶族自治县和龙胜各族自治县也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网络,其中恭城瑶族自治县还建成了1所自治区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都能较好地完成人教育任务,发挥较大的作用,如恭城瑶族自治县在2004年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任务54000人,完成46937人,完成任务86.9%;农村致富骨干任务1900人,完成2536人,完成任务133.4%;“绿证”培训任务3200人,完成3269人,完成任务102.1%;新增劳动力职业资格培训任务1407人,完成1579人,完成任务107.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
2800人,完成2830人,完成任务101.07%;已转移劳动力〔乡(镇)企业职工及非农产业农民工在岗培训〕任务8400人,完成6536人,完成任务的77%。3.计算机宽带网络已延伸到乡镇,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如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统一添置了计算机、彩电、DVD等电教化设备。龙胜各族自治县大部分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2004年组织了22名中学校长参加了自治区电教馆举办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培训班,全年编辑出版《教育快讯》,教育信息网的信息更换及时,内容新。为了促进全县教育资源建设,2004年该县还成功举办了全县首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
4.师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恭城瑶族自治县,现有小学教师1438人,其中中师学历998人,大专学历402人,本科37人,在读研究生1人;中学教师1167人,其中大专学历697人,本科学历335人,在读研究生11人,教师合格率较高。三江侗族自治县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98.7%;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8%;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3.3%。同以前相比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教职工编比、教师合格率、教学水平均有较大提高。
5.辍学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之势。
如三江侗族自治县2004年年报上的初中辍学率是404%,加上休学的学生数辍学率将高达7~8%,随着普及率增高,辍学率也会相应增高。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现在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还不够,还必须实行“一补”才能让学生读得下去,山区中学生80%为住校生,每天2元钱伙食标准,一个月也要家里供给60元。60元对于家庭条件好的算不了什么,但对那些温饱尚未解决的家庭就无法承受了。《中国青年报》2004年2月6日的一则报道指出,教育成了西部农民心头最大的痛。在甘肃民勤县,家中有一个高中生、一个初中生的,大多收入的60-70%交了学生的学费;土地少一点的人家,这个比例会更高。谁家如果有了孩子上大学,很快就可能变成贫困户。这种现象在我们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不难见到。其次,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农村蔓延。三是教师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课程偏多、教学内容偏难等多种原因造成学生厌学或失去学习兴趣等等。
6.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步履维艰,民办教育难以生存。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各县只有一所职业高中却仍然要“等米下锅”,很难维持下去。如恭城瑶族自治县职业高中,在校学生只有三个班:高一26名学生;高二35名学生;高三30名学生,学校为了生存已改办普通高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农村孩子上学的目的是跳“农门”、受制于家庭经济条件上不了学等因素外,城市职校敞开招生,城市职校的办学条件是农村职校无法效仿的,也是农村职校招不到学生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农村职校教育改革滞后于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办学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人
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中,又不能为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等多种原因,从而导致了农村职业高中名存实亡。民办学校由于无利可图,因而也无法生存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比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我们应该:
一、以电大远程教育,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民
族地区农村教育效益和质量。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不发展,直接受损害的不仅仅是民族地区农民的利益,也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大力发展教育是减少和改变贫困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关键。因此,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历史使命。电大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电大远程教育具有教学信息交互性强,通过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的媒体手段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新的媒体手段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教学信息能实时、非实时交互;教学资源丰富,可通过“电大在线”和各省市电大自建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库以及所连接的公共教学服务体系海量的资源库,方便地提取有关的学习资料;不受时空限制,学习者可在任何地点、时间,从任何章节,按自己可能的进度学习;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能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等四大优势和特征。能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效益和质量。长期以来电大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种形式办学,为农村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人才,同时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电大要在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教育的主体之一,必须继续坚持 “四个面向”,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断充实、丰富其内涵,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作为电大教育的发展重点,更加主动的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作出应有贡献。
1.以做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为契机,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农村学历教育运行机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部于2004年5月决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探索利用现代远
程教育技术手段,将高等教育资源送到乡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该计划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实施,依托全国电大系统进行。在实施过程中,中央电大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精神,结合电大远程教育特点和为“三农”服务的实际需要,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以农村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及拓展和集中实践等模块,突出实用技术和能力培养,强化专业和集中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60%。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执行全国统一课程名称、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核、统一评分标准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根据自己的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目的要求,在专业规则框架下,从相应的课程模块中自主选学一定数量的课程,课程考核合格并达到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要求,可获得课程学分或相应的培训证书(岗位资格证书)。累计达到规定学分、符合要求者,可获得中央电大颁发的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毕业证书。经过一学期的办学实践,全国电大系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陕西电大介绍的4条做法较有代表性,值得借鉴:一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意义;二是统筹规划,充分论证,把试点工作落实到实处;三是加大宣传力,启动仪式达到预期效果;四是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每个教学环节。广西电大恭城、三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点,依托电大系统,由地方党委组织部牵头,政府民委、教育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将试点项目的实施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的做法行之有效,值得推广。
2.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在开展职业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民族地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如恭城瑶族自治县不足28万人,目前农村转移劳动力达到6500人左右,三江侗族自治县也只有34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多达3万多人。由于民族地区农村受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淡水等资源不足,城镇化发展滞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数量今后还将进一步增加。目前,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还较低,这不仅制约了他们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制约了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自身发展。广大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青年人)对接受更多的教育与培训有十分强烈的要求和愿望。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要求,电大应积极主动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2003-2010年农民工培训规划》等文件精神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
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要贯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推动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征书制度的实施。此外,还应当以就业为导向,把毕业生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主要依据,深化办学模式、办学机制、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强化校企结合,努力扩大“订单”教育培训的范围,不断增强教育培
训的针对性:一是采取城乡结合、东西部联办的方式实行“1+2”、“2+1”、“1+1+1”等模式,让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在当地学习一至二年,然后到东部或城市的对口企业学习和实习一至二年,使民族地区的学生转移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实现稳定转移;二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掌握一至二项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使学员掌握转移的一技之长,增强学员的转移和就业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城市各类教育资源,采取短训与长班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已在城市务工人员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转移后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再就业的能力。
二、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指导思想明确,贴近农村实际
农村教育的落后更多的是因为教育资源的极度短缺,包括教育经费及师资的严重不足,还有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这一切,形成了农村与城市发达地区教育之间的信息鸿沟。农村教育普遍落后于城市,单靠传统的书本教学和课堂讲授难以在短时间内赶上城市教育的发展进程,而信息技术则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创造了以往完全不可能有的条件和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远程传送、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突破了农村空间地域的限制。因此,依托电大系统,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其目的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服务农村教育发展稳定大局作出积极的贡献。我国农村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在民族地区进行远程教育不能套用城市教育模式,应当充分考虑和照顾农村市场经实际情况及农民的实际需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适度、适用和适才教育,逐步形成电大教育直接为“三要”服务的品牌特色。
2、优化教育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建立“农科教结合”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电大要充分利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这有利时机,大力宣传,积极争取,让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治贫必须兴教”,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重要作用。电大作为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依托电大系统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列入地方各级政府和组织、人事、农业、教育、科技、劳动等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电大作为办学的主要实施者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精心组织实施教育计划,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依托电大系统,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远程教育教学服务网络。
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生命线。发展民族地区农村远程教育,必须始终为学生服务,把保证教学质量放在首位。要保证教学质量,应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教学服务体系。“纵向贯通”主要是指电大系统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中央电大根据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和建设,开发价格低廉、方便使用的“农村版”多种媒体教材和教学包;省级电大根据当地学生特点及实际需求,及时补充配套的教学资源,并负责远程教学平台的建设运行,网上教学资源的发布、更能、整合及管理工作;县级电大和学习者通过“卫星资源接收和共享浏览软件系统”接收多媒体和网上教学资源,同时,利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建立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地方有线广播电视台(站)接收教学资源。“横向联合”主要是指各级电大及时吸收科研单位和其他兄弟院校科技成果和教学信息,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落实教学场地,聘请兼职辅导教师,解决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4、树立科学发展观,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逐步实施。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承受能力弱,一般伴随着落后的教育基础设施和“贫困的文化”,依托电大,发展远程教育的任务重而客观条件较差。因此,应当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即先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做好总体规划,选择突破点,搞好试点,再将成功经验面上推开,少走弯路。试点与发展项目宜分轻重缓急,有步骤地实施,一年上一个台阶,避免折腾,积以时日就能取得较大成效。
第四篇:浅析基层统计工作现状及建议
浅析基层统计工作现状及建议
哈巴河县统计局 朱仁礼
为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县域经济对统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整体水平,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职能,更好地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服务,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统计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
统计工作是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的重要基础,是监测、指导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各项重大目标任务,把统计工作作为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高决策施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统计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积极支持统计部门、统计人员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带头维护统计数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目前哈巴河县5乡1镇均设立了统计办公室,成立了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均有一名副乡长或是副书记任组长,虽然机构是有了,但是能真正投入到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行,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的各级领导要经常听取统计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和解决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关心、支持统计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单位统计基础建设,努力提高统计源头数据质量
作为县、乡各级部门和各企业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贯彻自治区、地区统计局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统计机构的设立、人员、资格、制度、台帐等,以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扎实抓好统计基础工作。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设置或指定负责组织、协调、管理本单位统计工作的相应机构。要配备与统计工作相适应的统计人员,各乡镇至少落实1名综合统计专职人员,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也应根据统计工作需要至少落实1名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大中型企业要有一名专职统计人员,要严格执行《统计从业资格认证办法》,不得安排不具备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要建立健全本单位的统计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畅通统计工作渠道,规范统计工作行为,保证各项统计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本单位的统计原始记录及统计台帐,切实解决好统计数据基础来源问题,确保各项统计数据有据可查、真实可靠,特别是有的数据是从财务上取得的数据一定要建立起数据来源凭证。
县级统计局应建立健全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考核和验收办法,要按照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统计基础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应纳入政府综合统计考核。
三、应进一步理顺统计工作关系,构建分工合理、职能明确、资源共享的政府统计体系
要按照《统计法》的规定,严格执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理顺统计工作关系,明确统计工作职责。
县统计局是履行政府综合统计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管理、监督全县范围内的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全县国民经济核算,负责全县生产总值(GDP)、农业生产、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贸易与旅游业、劳动情况、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工作。乡镇综合统计人员负责组织、协调本乡镇范围内的统计工作,统计业务受县统计局的指导。县级各部门和实施垂直管理的行业在县统计局的指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实施本部门(行业)内的统计工作。
县级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县统计局搞好各项统计工作和普查工作,要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向县统计局报送其统计调查所取得的综合性统计资料和统计报表。县级部门和垂直管理的金融、保险、电力、电信、邮政、烟草等单位,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汇总的部门(行业)业务统计资料时,应同时报送县统计局;工商、国税、地税、民政、质监、编办等部门,应按照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建设的要求,及时向县统计局提供相关行政登记资料;县统计局应定期、无偿地向县级各部门提供有关综合统计资料。
坚持实行在地统计的原则。凡在县域范围内的所有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及个体经营户,不论其隶属关系、规模大小、所有制性质,都要依照《统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如实向县、乡镇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人员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应接受县、乡镇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管理和监督。凡新设立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批准成立或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内,建设单位在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前,应到县统计局登记备案并提供统计调查所需要的相关资料。
四、进一步加强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规范统计调查秩序
阿勒泰地区统计局应加强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监督和管理,依法清理和规范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建立健全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备案制度,促进部门统计调查工作规范、有序地实施;对违法统计调查项目,要严格按照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纠正、制止,切实减轻基层单位统计工作负担。
五、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统计环境
各级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要保障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能。要继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本单位的统计法制建设,抓好统计法制宣传和教育,把《统计法》等法律法规列入“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计人员统计法律意识和依法统计的能力。要广泛开展面向公众的统计法律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营造依法统计的法制氛围。
各级统计部门要切实履行统计监督的职能,加强对统计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指导、检查和监督。要建立健全统计执法监督机构,充实统计执法队伍,建立健全统计行政执法制度,提高统计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要综合运用专项执法检查、常规执法检查等形式,有必要时要积极会同司法、监察等部门,开展联合统计执法检查,重点查处虚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加大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曝光力度,切实规范统计调查工作秩序。2007年哈巴河县统计局共查处统计违法案件14件,为统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建议加大经济处罚、电视曝光和追究领导责任。
六、进一步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要加大统计信息化建设力度,统筹安排,加大投入,逐步建立联通县、乡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统计信息网络,改变基层单位统计数据报送方式,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存贮的现代化。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统计数据库,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哈巴河县5乡1镇均配备了计算机和打印机,但是未接入互联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业务人员对计算机的操作水平不高,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不够,就连县级统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该方面的知识撑握的也不多,有的同志工作了十几年或是二十几年,就连一个报表的程序也不懂,文件也不会打,只会开机关机,上网玩游戏,配备的计算机还是好设备,而设备到了这样人的手里过不了多久也就成了老黄牛一样运转不动了。建议应加大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力度,加大业务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建立一整套长效的学习机制,对有些不掌握又不学习、工作效率差的人要有一个约束机制和考核制度,不要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应向组织部门或是有关部门大力推荐统计人员的流动和外出学习考察机会,而有的同志从工作到退休就在统计部门,参加县上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也少,有的就根本没有参加过,业务知识和理论得不到更新和充电,就在一种模式下工作,没有积极性,理论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更谈不上工作创新。再一个就是专业学校毕业的统计人员太少,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而专业的人员进不来,编制部门下达的编制就这么多,不流动新的血液就进不来。
七、进一步加强统计数据管理,规范统计信息的使用与发布
要严格执行《统计法》关于统计数据管理的规定,杜绝数出多门、一门多数的现象。建议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和各新闻单位使用统计数据时,要以县统计局正式反馈或正式公布的数据为准,并需注明出处。各新闻单位发表涉及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的新闻稿件,送稿单位或作者须经县统计局核实后,方可发稿。
八、进一步做好统计信息咨询,努力提高统计服务水平和质量
要围绕“农牧稳县、矿业强县、开放活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和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针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统计调查,加强分析研究,充分利用统计调查所取得的统计信息,积极开展统计信息咨询。
建议县统计局要建立健全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坚持定期发布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信息,做好全县经济运行情况的统计分析、预测工作,整理、编印好各《统计年鉴》及各项重大普查资料。各乡镇、县级各部门也要及时公布本乡镇、本部门统计调查所取的统计资料,为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统计服务。
第五篇: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状及建议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党风廉政建设是我们党一项长期根本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分别召开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座谈会,对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是从现阶段的执行情况来看,总体上各地贯彻落实是很好的,但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宣传贯彻落实不到位。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当中,市场经济日新月异,各基层党委都把经济工作放在第一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当然经济建设这是我们改革的需要,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但是各地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不能把经济建设与廉政建设很好的结合起来,导致在一些地方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种例行公事、应付交差来对待。没有把党风廉政的精神实质贯穿于整个经济建设工作之中。甚至一些个别地方把党风廉政建设看作是一种负担,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拌脚石。为了避免和推卸责任,把中央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精神在党员干部内部谈一谈,在会上说一说交差了事。不从措施上和行动上下功夫。使党风廉政建设在群众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二是认识理解不到位。改革开放三十来年,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腐败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廉政建设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已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相继一批腐败分子纷纷落网。特别是对成克杰、胡长清、卢万里、陈良宇等一些省部级干部的查处,严厉打击了当前的腐败势头。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当前纪检检查部门注重大案、要案的查处,放松了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管理,片面的认为农村基层涉及的资金不多,数额不大、权钱交易不明显,农村基层腐败不是主流,形成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可抓可不抓、抓与不抓一个样、抓多抓少一个样的错误观念和麻痹思想。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流于形式。
三是治理不到位。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治理中出现力度不够。各级纪检监察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大案、要案上的查处,放松对地方基层的治理。形成水不紧、车不转的现象。个别地方的纪检监察部门处于按步就班的状况。对一些打牌赌钱、请客送礼、公车私用、纪律松懈、工作作风漂浮、铺张浪费、公费接待等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即使管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打打“招呼”、会上“说说”而矣。长此以往,使农村基层腐败逐步漫延,逐渐损害群众的利益,逐步侵蚀党的根基。
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机制不健全。当前基层纪检监察部门都是一个基层党委的配制机构,没有专职的纪检监察部门和专业部门,基层党委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乡镇基层纪委一般由乡党委副书记兼任,其班子成员由一般机关干部通过选举产生,而乡镇党委副书记分管的机关事务工作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精力严重不足,而纪委委员又主要负责其本单位的职责工作,不能单独行使和专抓纪检的事务工作,使基层纪委有“牌子”而无“位子”,有“班子”而无“凳子”。使基层纪委事实上形成领导上无“权”、办事上无“钱”、坐席上无“言”的三无纪委。使基层纪检监察如同虚设。
2、检查督促不够。当前各级各部门都着重于把经济列入考核的中心,其次就是计生综治两票否决权,不论是百分制或是千分制,经济工作、计生工作和综治工作都是对基层考核的重点。广大基层干部一谈经济建设、计生、综治个个磨拳擦掌,一谈到廉政建设个个避而远之。各级各部门在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同时,也仅仅是蜻蜓戏水、点到为此。因此基层党委在落实各项工作的同时也只注重于经济建设,不自觉的剥弱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二、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建议:
1、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与当前改革的步伐同步,着力于加快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体制改革及配套建设。基层党委、村级党支部是我们党的前哨,是直接与群众连为一体的基层组织。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好坏是直接关系到党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直接体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力量。是直接影响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具体所在和人心向背的问题。因此党风廉政建设在基层中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基层纪检监察部门在体制上还没有真正形成主体地位,由乡党委统一支配,纪委没有独立行使纪检监察职能,在客观上形成被动局面。因此基层体制改革是抓好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前提和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