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供销社网络优势发展农产品物流业
发挥供销社网络优势发展农产品物流业
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流通是农业实践及理论中一直探讨的核心问题,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我国长期服务于“三农”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在新形势下,积极参与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既为其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又为自身改革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一、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是农村市场的必须 现代农村物流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农用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和农村日用工业品市场体系这三部分。
一是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是改革开放农村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使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出现,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需要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完善,资源的配置由原来的计划手段向市场手段的过渡,传统的物流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原有的农村市场成为假冒伪劣商品和低质产品的倾销地和批发地,以及随着国家农资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坑农害农的事件时有发生,农村市场的规范化和有序化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因此,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以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的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及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紧抓“六大机遇”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二是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农村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因此应尽快搭建适应我市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全球化经营平台,建立健全农业的经营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供销合作社服务功能,是目前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也是农业实现市场化、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三是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是农村市场自身的特点及难点的要求。第一,农业本身的特点要求。农业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交织,决定了农产品具有分散性、季节性,需求的小量性、多样性以及需求弹性小等特点。第二,农副产品物流要求高。农副产品往往是有生命的动物性和植物性产品,在物流过程中要做到不污染、不变质,同时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再加上我国地域广阔,气温差距比较大,还要做到保温、防冻,以降低损耗,这对农副产品的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农副产品物流难度大。由于农副产品大多体积大、规格不一,难于分等分级、标准化程度和价值相对较低,造成包装难、运输难、仓储难和加工难。正因为农副产品具有上述各方面的特性和农村市场自身的特点与难点,这对传统意义的物流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按照现代物流的发展构建思路,才能为参与农村物流的组织寻找新的出路和发展的空间。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使占我国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过上好日子。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晚、相对落后,物流成本大。但是我国的物流领域存在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潜力,建立现代农村物流体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可以促进农业人口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物流体系构建中的特殊优势
(一)弱势群体、弱势产业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农业是个弱势产业,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自身的发展和努力。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作为弱势的群体,如何在大市场中与国内及国外的竞争者相抗衡,如何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愿望,必然需要自身组织起来的组织。合作制是农村弱势农户一种自我保护的联合组织,这种自我保护,是联合起来与大户竞争占领市场的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当然是首当其冲。因此,只要有弱势的群体、弱势的产业,就必然有合作制。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是必然的选择。
(二)供销合作社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作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的经营活动中,有以下有利条件:第一,全国供销合作社目前由基层供销合作社20000多个,地市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400多个,省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31个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组成,经营网点50多万个,可以看出其经营机构遍及全国,网点星罗棋布,由于点多面广,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地缘条件。第二,我国基层供销社具有50多年的悠久历史,一直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之一,始终贴近农民,有长期为农服务的经验和拥有众多的消费者。第三,具有大批经验丰富,熟悉农村市场的经营人员,为构建农村物流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证。
(三)在自身改革发展中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供销社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在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及自身的改革发展中,既为自身进入物流行业提供了经验,又为快速进入物流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供销社为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组建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和农户,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并紧紧围绕解决本地区农产品卖难和买难问题,充分利用供销社的资产和经营优势,积极兴办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批发市场的现代化水平,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物流的出现与发展,是流通领域的一场革命,对供销社来说,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由于供销社在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为其涉入现代意义的物流行业奠定了经济及物质基础。
(四)在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学习的模式。供销社在发展连锁经营、建设配送中心过程中,已经向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可喜的成绩。近年来,供销社系统不断涌现出一批能力相当的连锁企业、连锁店等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中心,拉动了农村消费需求,发展了现代农业,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其顺利进入现代物流业和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积累了经验,也创造了学习的模式。
三、参与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是供销合作社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改革发展的机遇
(一)合作经济的性质及供销合作社服务宗旨。我国合作社有80多年的历史,供销社有50多年的历史。供销合作社是我国合作经济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遵循“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合作经济是为成员服务,即通过经营和服务实现农民社员利益的最大化和福利的均衡化。我国的供销合作社既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又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建国初期,合作社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巩固工农联盟,引导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经济形式;接受国家委托,承担重要商品的购销任务,是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的主要桥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供销社恢复了农民群众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和宗旨,担负着引导农民分散的家庭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的重任,在助农增收,繁荣农村市场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具有长期服务于“三农”的经验与实践。产生于农,成长于农,发展于农,“农”是其根本的土壤,不能脱离这块土壤,只有植根于农的土壤,才是其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出路与方向。中国的供销合作社源于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1927年,毛泽东把举办合作社作为农民运动的14件大事之一,供销社就一直植根于农村。此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虽然有几次大的改进及改革,但与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及为农服务没有发生变化。在1988年供销社的购销和效益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但从此之后,由于供销社的改革思路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立足于农变成立足于工,从强调服务变成强调赢利,把供销社视为一般的商业企业,使其步履维艰。一直到2000年“四项改革”的提出,才又一次走出困境,扭亏为赢,这从某中意义上而言,与其参与被称为农业的第二次革命的产业化进程有很大的关系。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提出,更是供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供销合作社发挥组织体系完整的优势,积极参与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供销合作社发挥扎根基层的优势,广泛凝聚各类社会资源,大力开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扩大国内需求,要求供销合作社发挥流通网络覆盖城乡的优势,加快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三)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是又一次改革发展的机遇。从近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农村物流发展的实践看出,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是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因而也成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中国农村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国际上各种经营力量看重的中国现有的市场中,很大一块也是农村市场。如果我们还没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可能会失去很大的市场和机遇。另外,一场新的流通革命正在我国蓬勃兴起,经营方式连锁化、流通业态多样化、流通组织联合化、流通手段现代化、商务活动电子化、网点布局郊区化已是大势所趋。国内外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都在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构建现代流通网络,加速抢占城乡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加快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的步伐,尽快建立起高效、通畅、有序、智能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现有的分散在各地缺少紧密联系的经营网点的单打独斗,是无法与国内外实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抗衡的,我们必须从上到下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形成几个大的产业集团和经营网络,真正承担起为农服务的重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真正的服务“三农”又迈进了一大步。
总之,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还处在不断探索与完善阶段,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农村物流的硏究相对更少,农村物流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及配套,加之,供销合作社也处在不断变革与发展的时期,对于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需要长期的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二篇: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定稿]
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 发展农产品物流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对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发展基础和优势,进而提出发展对策,以为加快池州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优势;对策;安徽池州
农产品物流是指农产品从供应地向需求地实体流动中,将生产、收购、运输、储存、加工、包装、配送、分销、信息处理等相关功能有机结合,进行优化管理来满足用户需求,并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重心已逐步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因此,农产品物流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1],建立完善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可以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缩短农产品流通周期,保证农产品的时鲜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稳定和活跃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池州市是安徽省优质、特色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心城市之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对促进池州农村经济跨跃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1.1现状
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物流模式以直销型和契约型为主。直销型的表现形式为“农户或加工企业+消费者”。农户(加工企业)直接将初级产品拿到市场销售,中间环节少,交易成本低,零售价格低,但流通范围与辐射面较小,不利于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同时,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大,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弱。契约型的表现形式为“合作社+市场”。农户与合作社订立契约,将产品提供给他们,由其负责产品进入市场。这种模式下,农产品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产品的质量能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合作社面对的是分散的农户,再加上二者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往往会造成市场交易成本增加,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物流企业流通模式在池州虽有存在,但大多数为“个体物流企业(户)+农户或加工企业”形式,业务的重点是从事简单仓储与运输工作,还不能称为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模式[2]。因此,就目前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整体状况而言,其特点是:以自营物流为主,模式单一,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下。
1.2制约因素
1.2.1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物流主体不成熟。与发达地区相比,池州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公共和准公共设施落后,缺乏大型的仓储与冷藏库;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低。全市目前只有杏花村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官港香菇茶叶专业市场、石台茶叶市场等3座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但这3座市场的规模较小,只是简单的为交易双方提供场地,专业设备少,功能档次低,物流管理服务水平差。现有的农产品物流主体主要由农产品加工企业、各种类型的批发商、农民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贩销大户和各类从事物流个体户组成,虽然主体绝对数量大,但从事的仍然是小规模、原始孤立的物流活动,主营业务仍停留在单一的运输和仓储集成上,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特别是在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设计和管理等高端服务方面更是欠缺,整个物流体系标准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下,成本较大。
1.2.2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周期性、季节性的特点,对运输、储藏、加工和装卸技术要求很高,但目前池州市整个物流技术体系较薄弱,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80%以上的生鲜食品采取常温保存。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包装技术、运输技术等新型物流技术尚未得到很好的应用,造成农产品损耗大,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利益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利润实现。据统计测算,全市每年产销的水果、蔬菜、畜
禽等鲜活农产品因仓储、冷藏库和运输造成的损失率达到3%~5%[3]。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有所加强,大多数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都建有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但仅停留在发布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以及展示企业形象的基本功能上,信息平台数据更新缓慢,覆盖面窄,信息流量有限。物流重要环节仓储、运输、配送等仍以人工为主,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不能优化调度、有效配置信息资源,不能为客户提供物流链查询、跟踪服务。
1.2.3组织化程度低,专业人才匮乏。由于农产品物流主体以企业自营和个体经纪人以及运输户为主,无上规模的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缺乏,导致农产品物流过程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损耗较高,恶性竞争普遍[4]。农产品从农户或农民合作组织售出,经过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及其他各类中间商,到达零售终端,再经过零售商最后送达消费者手中,历经多道环节,使得农产品物流周期延长,农产品被多次装卸、仓储、运输,物流成本大增,同时也造成大量的损失和浪费。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物流业的发展,池州物流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基本不具备系统的物流知识,对操作原理、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知之甚少,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2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2.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邻江西,长江沿北缘横贯东西162 km,属国家一级航道。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属国家一类口岸,港口吞吐能力1 000万t以上。318国道和206国道纵横穿越全市;沪渝高速、京台高速、京广高速、铜九铁路相继通车;九华山机场、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宁宜城际铁路正在建设之中,池州“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全面构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皖南交通枢纽城市。
2.2特色农业资源丰富
全市国土面积8 272 km2,其中山场54万hm2,森林覆盖率65%,耕地8万hm2,水域面积8万hm2(其中可养水面4.8万hm2),呈“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格局[3]。盛产水稻、棉花、油料、茶叶、蚕茧、木竹、畜禽、水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年种植、养殖业农产品逾百万吨。特色农产品有食用菌、精制茗茶、高山蔬菜、地藏黄精、焦枣、板栗、葛粉、猕猴桃、秋浦花鳜、珍珠、河蟹、甲鱼、青虾、木竹工艺品等,仅中药材就有1 300多种。丰富的农业资源培育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专业区,目前,全市有特色产业的专业乡镇20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近40%;“一村一品”专业村已发展到238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0%,18个村被列为安徽省首批“特色专业示范村”。
2.3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近年来,池州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龙头企业、基地、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优势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全市现有龙头企业180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84家,这些龙头企业主要涉及粮油、茶叶、水产品、野菜、山芋、蔬菜、蚕丝、中药材等10个行业30类产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40余家,发展成员6万人(户)。现已建成优质粮油棉基地17万hm2,特色水产养殖面积2.1万hm2,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1.3万hm2,蔬菜基地1.8万hm2,中药材基地0.53万hm2,生猪养殖120万头、家禽3 000万只。池州市已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9个,绿色食品认证21个,有机食品认证23个,省名牌农产品20个,省名牌产品6个,省著名商标19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3]。
2.4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来,全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农村社会面貌大有改观。截至2009年,全市累计完成 “村村通”公路建设近1 800 km,99%以上的行政村已通了水泥(沥清)路,全市农村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光缆、通宽带,有线电视和移动电话信号覆盖率均达100%;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市农家店达690家,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6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基础建设的夯实,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2.5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带来大发展机遇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首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规划,使得皖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池州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心城市之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必然促使池州基础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大公司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本地增多、政策的倾斜度加大,由此,必然会带动池州市大物流的发展。
3发展池州市物流业的建议与对策
农产品物流业是连接农业生产与市场消费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池州市发展农产品物流业的基础与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应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池州农产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建立高效的物流平台。
3.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农产品市场
物流基础建设是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根本。当前应以池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对市场、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加大旧农贸市场改造力度,使其上规模、上档次。要根据人口数量、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市场,完善农产品市场功能。要积极建设物流园,政府可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招商引资等手段,引导各类物流主体进入物流园,形成农产品物流产业集群化,发挥物流业的集聚效应。当前,应在池州主城区建立一座综合性、大型的农产品市场和上规模的物流园;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改造,青阳、东至、石台3县可各建一座综合型、规模化农产品交易市场[5]。
3.2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
鉴于当前物流主体呈多元化的格局,政府要积极支持和鼓励这些主体参与农产品流通,同时,应出台政策,列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以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运销协会,农民经纪人、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体系,使之主导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成为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组织及个体资源的整合者。当前池州市最切实可行的是积极引导筹建由商贸、交通、供销社、邮政等部门组成的第三方涉农物流企业。要积极采用“物流企业+农户”、“协会+农户”、“经纪人+农户”、“超市+农户”等形式,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改变规模小、封闭运行、抵抗风险能力弱的现状,实现农产品运销规模化、系列化、集约化,减少农户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
3.3引进和开发农产品物流技术,培养物流人才
农产品物流涉及到农产品生产到流通全过程,不仅技术涵盖面广,且技术含量高,物流技术是物流业发展的支撑点。物流技术主要分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2个方面,最重要的硬件技术是运输、仓储与包装技术;软件技术为信息与管理技术。当前,池州市急需引进和开发的是包装技术、保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技术。包装技术方面要注重其保护、定量、标识等功能;保鲜技术方面要着力引进开发农产品保鲜技术装备,条件成熟要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技术;信息技术方面要加强整个物流链信息整理与整合,以达到信息共享目的[6]。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目前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紧缺,因此,除积极引进先进地区物流企业和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外,政府和企业要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可通过参加物流管理专业进修,网络远程教育,阳光工程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同时要建立物流行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3.4建立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和标准化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加强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成立由农业、贸
易、气象、供销、交通、工商、统计等部门参与的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对有关情况及时分析预测和发布;同时,建立全市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加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以期达到整个产业链上资源共享、信息共用;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让农产品信息真正进村入户,切实为农户和龙头企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当前,应在几个较大的农贸市场建立信息公告牌以及农产品信息查询机,同时,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专业网站。建立农产品质量体系标准,在质量,规格、包装等方面加快实现标准化,逐步实现质量等级标准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标准化。加大对农产品基地认证、质量认证、产地环境监测,严格推行农产品检验检疫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农产品种养及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要通过科学化的物流设计、管理和实施,使农产品运输、包装和分销方案合理化、最优化,运输包装重复利用,销售包装无害、易处理,降低对农产品污染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3.5发挥政府对农产品物流业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农产品物流业涉及面广,牵动性强,完全依靠市场规律,任其发展,缺少政府引导与推动,发展会较缓慢,甚至会步入畸型发展轨道。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应有的助推作用,引导和规范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物流主体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改善物流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7]。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物流项目的扶持,农业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双引擎,必将推进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健康、稳定、快速、有序发展。
4参考文献
[1] 李培敬.河南省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乡镇经济,2009(11):58-60.[2] 郑祖起.发展三明农产品物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J].韶关学院学报,2009(11):76-79.[3] 池州市统计局.2009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10-03-26].http:///news/open.asp?id=32817.[4] 凌中南.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9(10):5-8.[5] 钱廷仙.模式优化与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J].江苏调味副食品,2010(1):1-5.[6] 宿长海,宋晓露.大连市农产品物流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128-129.[7] 黄体允,李英艳,何飞.中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支撑基础对比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2):8-11.
第三篇:发挥网络优势,加强安全管理
发挥网络优势,加强安全管理
现代社会,互联网和手机已经成为各种信息的有力而又便捷的载体。我校安全科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及时传送安全信息,创新安全管理模式,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1.加强安全教育。
利用飞信对教师和学生日常在校行为进行安全教育。比如要求学生规范请假手续,严格出入登记;教育学生就餐注意防滑,防止热水烫伤;提醒学生定期开窗通风,防止疾病传染;要求学生在楼道有序上下,防止出现楼道踩踏事故;严禁学生私自外出就餐,对学生加强饮食安全教育;要求教师进出校门要下车步行,私人机动车一律不得入校,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要求教师做好学校校园值班,注意防火防盗等等。
2.监督校园值班。
学校安全科每天利用学校邮箱通报校园值班情况和关键时段的查岗情况。把每天的值带班情况及时向全体师生公开,调度学部处理值班中发现的问题,便于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对在校园值班中工作责任心强,安全工作突出的给予通报表扬,对责任心较差,没有尽到责任的点名批评,对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还要追究相应的责任,极大调动了值班教师的工作能动性。
3.适时安全提醒。
利用校园飞信对教师值带班和学校安全工作进行及时提醒,本学期累计给教职工发送短信70余条。内容涵盖校园安全的方方面面:针对不同季节,做出不同的安全隐患分析,及时提醒全体师生,天气炎热了,提醒学生不得喝生水,不得下河下湾,严防溺水事故;天气变冷了,提醒师生添衣加被,关锁门窗,防止水管冻裂;雨雪天气,提醒师生减速慢行,注意交通安全,防止楼道湿滑摔伤;公寓值班时,提醒教师按时到岗,准时点名查铺,严格履行值班职责。
4.做好家校沟通。
利用家讯通及时与学生家长交流安全信息,对请假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对节假日安排及假期学生的安全管理向家长提出建议,对学校的安全举措及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向家长进行通报。邀请家长驻校值班,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构建家校共同参与的学校安全网络机构。
由于我们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全员参与”的原则,有效发挥了网络的便捷作用,学校安全保卫科在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各年级、班级全体师生的积极配合下,营造出良好的学校安全工作的氛围,维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了广大师生及学校的财产安全。
辛寨初级中学安全保卫科
第四篇:人社局发挥职能优势
东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挥职能优势 服务企业发展
近年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拓宽服务内容,通过办实事,办好事,积极服务企业发展。
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搭建交流服务平台。人社局专门组织召开企业家代表座谈会,针对外来劳动力引进、社会保险扩面、改善用工环境等问题,与部分企业负责人共同研讨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和社会保障面临的困难,共谋促进发展的良策。建立劳动关系联系点,开展了送法律、送政策、送服务到企业活动。与企业负责人进行面对面座谈交流,现场解答和解决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落实上级各项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将全县企业失业保险费率(9至12月)减半。自去年9月起,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原来21%调整为20%,为企业减轻负担近千万元。严格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对经严格认定的困难企业,争取上级资金600万元,实行了“两贴”补助。为落实好广大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对退休人员医疗保险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实现社会化发放。
开展就业服务活动,缓解企业用工不足矛盾。今年积极开展了企业用工调查和农村劳动力调查,摸清了底子。加大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洽谈会密度,除坚持每月两次的定期招聘外,还在每年的春节、8月份召开专门的大型招聘会。今年 1
人力资源市场共举办各类招聘洽谈会20余期,参会企业超过100家,提供就业岗位23854个,成功介绍各类人员就业4325人。发挥镇街、农村社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通过走村入户宣传发动,共为各类企业招聘农村劳动力超过3000人。有效地缓解了我县企业用工难局面,同时为富余农村劳动力找出了路子,引导他们致富奔小康。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为瑞星集团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专家楼、专家工作室和高标准的实验室,为高层次人才营造专心工作、潜心研究的工作环境。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为企业建立技师工作站4家,深入实施“金蓝领”技师培训工程,采取学校与企业、理论与技能实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推动该工程的实施,目前共有100余人参训,成为技师“批量生产线”。成功举办“新东岳杯”全县职业技能大赛,涉及24个工种,参赛选手2422名,工种和选手数量均超历届,为全市六个县市区首位,评选出先进个人260余名,推荐24人为“东平县技术能手”,搭建了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快车道。开展了企业职工能力提升培训工程,为企业培训各类人员3500余人,有效的提高了职工的职业技能。开展了企业职称评审,共评聘高级工程师44人,工程师164人,助理工程师,329人,技术员141人。加强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做实劳动保障监察、仲裁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扎实为企业和职工做好服务。不 2
断完善管理手段,解决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引导企业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处理好劳动关系。注重做好劳动者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全力帮助其维护合法权益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劳动者增强主人翁意识,对企业负责、讲究诚信。认真解决困难企业涉军维稳为题,为372名困难企业的转业士官兑现待遇253.6万元。为152名困难企业军转干部落实待遇256.1万元。没有出现大规模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较好的维护了全县大局稳定。“重心”前移,有效指导企业用工行为。向全县各类企业负责人发送了一封信,给董事长们提出了防范劳动用工风险的七条建议,有效的指导了企业合法用工,切实筑牢劳动纠纷处理的“第一道防线”。采取“五步工作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通过“告知政策、司法建议、首违不罚、限时整改、不改则罚”,扎实开展劳动保障维权维稳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人社职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建设富裕生态文明新东平而努力工作。
第五篇:发挥统战优势 推动**发展
发挥统战优势 推动**发展
统一战线是我党执政兴国的一个重要法宝。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在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统战工作要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引导、服务、联谊、稳定的职能优势,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一要坚持正确引导。加强对各阶层代表人士的政治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意志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是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区是XX年底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一个行政新区,基础差、底子薄、开发建设任务繁重,更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为此,我们以开展“凝聚力”工程为主线,通过召开经济形势报告会、各界代表人士座谈会,开展入企入户谈心活动等形式,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党外知识分子、“三胞”眷属等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和发展动力。广大统一战线人士紧紧围绕全区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全员参与招商引资,积极争上项目。全区上下形成了万众一心创大业、群情激昂建新区的可喜局面。
二要坚持真心服务。强化服务职能是统一战线不断作为的生命线。统一战线是非公有制经济、党外干部、知识分子等各界代表人士的大家庭,要体现家庭的温暖,就必须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不遗余力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设身处地帮助他们发展经济。两年来,我们突出服务宗旨,强化服务职能,努力在真心服务中发挥作用。围绕广大统一战线人士所想、所急、所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生活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举措,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代表人士认真开展行风民主评议,加大“四乱”现象的整治力度,不断创优经济发展环境;发挥统战优势,牵线搭桥,积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引进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助推其做大做强;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少数民族聚居村解决吃水和行路难等问题,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一系列服务,增进了与统战人士的感情,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要坚持加强联谊。团结联谊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政治基础和工作核心,加强联谊始终是统一战线充满活力的重要保证。我们紧紧围绕团结发展这一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团结人”的为人要求和“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坦诚相见、平等相待”的做事原则,真心实意地用情感去广结识、深结交各阶层和各界代表人士,通过情感交融,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凝心聚力。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经济性也日益凸显与重要,积极开展对外经济联络已成为统一战线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统战工作,注重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优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多方收集信息,广泛推介**新区;注重发挥工商联、台联、侨联的民间优势,加强与海内外的经济联谊,激发“三胞”回乡投资兴业热情;注重发挥统战人士信息灵通、熟悉市场的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联系,加强交流,谋求发展,促进全区经济快速膨胀。
四要坚持维护稳定。统一战线始终以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为重大责任。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坚持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妥善解决宗教领域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区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人员均在万人以上,民族宗教工作任务较重。为此,我们从强化干部队伍入手,重点培育了一批群众基础好、善做会做工作的民族干部,注重发挥他们在带头发展经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方面的能动作用。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巩固发展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监督处置机制,对引发的民族矛盾做到发现在先,上报及时,协调到位,处置得当。进一步加大对乱建庙宇和私设堂点的监督整治力度,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及教职人员的管理与培训,严防非法宗教渗透,保证宗教活动的正常秩序,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