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的社会影响
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的社会影响
旅游的发展对区域的经济增长拥有巨大的贡献,也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当然,旅游的发展也同样影响着区域社会的发展。但是,事物的发展都带有两面性,旅游的发展不仅给区域的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对区域的开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就以哈尔滨为例,为了吸引游客,引进资金,当地政府会加大投入和力度,来建设和修善一些景区和美化环境,还会在道路、城市规划等方面进行改善,哈尔滨这些年的建设很不错,地铁马上就要投入运行了。这当然是好事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旅客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旅客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因而经常能看到旅客破坏环境的现象,每年冰雪节开幕后,总有人在观看的同时损坏冰雕、冰灯,还有些人不注重环保,乱扔垃圾等现象随处可见。近年来,因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颇多的,举办露营的地方土壤招破坏,农家乐等地方植物招踩踏,植物园等观赏到地方植物招采摘,举办水上运动的地方水体招污染等等现在,可见旅客的素质亟需提升。
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当地人民思想的开拓和提升,但同时可能使一些不好的思想观念传入,影响当地人原本的淳朴。以肇庆曾村为例,暑假的时候我们在那里支教,能深深的感受到由于旅客人数的增加,通过与旅客的交流学习,曾村当地人的思想观念更加开阔,他们变得更加与时俱进,懂得利用互联网直接与超市等合作,及时批量销售自己的商品,懂得利用淘宝等手段进行零售,以及适合城市旅客愉快休闲需要,开通直通车让他们进来举办农家乐等等。要知道在此之前,他们完全是依靠自己到市场去卖,等外面商铺进行收购,有时候就不得不亏本,所以旅游的发展确实开阔了他们的思想观念,融入互联网时代。但与此同时,曾有一部分曾村的村民也变得更加追逐金钱,由于游客增加,人手不够,他们选择让他们的孩子帮助其举办农家乐、引导旅客,让孩子放弃学业。此外,还有些孩子因为文化程度不够,跟旅客学起了脏话,出口成“脏”,甚至还引以为荣,从这个角度上看,旅游的发展也确实对使有些当地人失去了他们原有的淳朴,变得更加物质化了。
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但也可能出现文化交流与借鉴之间的不平等。就以云南为例,旅游对于云南这个区域来说,无疑是最温和地能够促进旅游者和云南当地居民更多更深入进行接触和沟通的方式,不仅有助于云南当地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利益交往,还有助于双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但是,由于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会出现文化上的强弱差别,强势一些的文化可能会施加一些自己文化中的观念、价值观等给弱势一些的文化,使得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之间不对等。云南本来是一个较为粗犷豪放的民族,但由于渐渐被同化了,渐渐失去了性格中粗犷豪放的特点。现在我们去云南旅游时,很难再感受到当地人性格中粗犷豪放的特点,和他们交流相处与和我们身边的人交流相处,感觉不到太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一些旅游的景区,这种感受就更加明显了,失去了当地本来的特点和感觉。
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客对于文化古迹的认识,但由于开发的不够合理,也导致了文化古迹的破坏。就已莫高窟为例,相信很多人之前都对莫高窟没有太多的认识,但在莫高窟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后,人们逐渐对这个地方区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有著名的专家开始研究,连教科书也有了相关介绍,这在是人们对莫高窟有更高更深入的了解到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想前往莫高窟的欲望。但由于地区一开始的规划不合理,使得莫高窟的文化古迹遭到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迹受到侵蚀,特别是一些壁画、雕塑之类的。由于洞穴和石窟中原本湿度就高,再加上众多游客呼吸作用所带来的大量水分,加快了珍贵的壁画和雕像的腐蚀速度。另外,照相机的闪光灯,数以百万计游客的汗水、指印,也会使得壁画和雕像受到腐蚀。而且由于旅客众多,相互拥挤,也对文化古迹是破坏产生了威胁。现如今莫高窟已经对这个现象加以关注,采取措施对文化古迹加以保护,但仍有一些地区对于文化古迹的保护措施不到位。
旅游的发展在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提起广西桂林,相信很多人都并不陌生吧,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很多人都想一睹桂林山水的美景。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桂林相关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给桂林当地的居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和岗位,也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使桂林逐渐发展起来了。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提起这个自治区,除了桂林,你又能知道多少,又去过广西的其他地方吗?因此,旅游的发展也使广西的发展非常的不平衡,由于旅客去广西一般待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因此很难深入的了解广西的文化,也很少再去广西其他地区走走看看,所以广西其他地方普遍没有像桂林发展的这么好。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旅游的发展给区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当然我们要承认旅游发展给趋于带来的更多是积极的影响,但其消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需要提高国民素质,也需要当地有关部门的引导和管理,才能逐渐改善。
第二篇:交通对旅游产生的影响与发展
交通对旅游产生的影响与发展
交通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交通便捷的地方的旅游业将比交通闭塞的地方更加发达。而中国目前的旅游交通公路等级差距大,各种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交通服务不到位,旅游发展的同时又破坏了环境,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为此有必要完善各种交通设施,提升交通服务质量,兼顾好环保与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各交通部门的分工合作,优化各交通运营部门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以期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旅游业。
经济发展的同时,各地的旅游业也渐渐发展起来,各种生态自然景观都被包装上了商业化的面孔供人们观光玩赏。在物质享受丰裕后,每个人都有出门看看新鲜,拓展视野的愿望。在交通不便的时候,人们去旅游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如同苦行僧修行一样历尽艰险。随着交通也的发展,旅游才真正变成一件赏心乐事,各种“休闲游”,“享乐游”纷纷打起了宣传的招牌。由此可见,便利的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人们希望旅游是一件休闲放松的事情,所以更希望自己的行程不会因为交通问题而受阻。如何发展交通,成了目前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交通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1、交通对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旅游地点的最后选择,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选择“舍近求远”,或者是“舍易求难”,交通便利的旅游景区比交通闭塞的景点更占优势。同时,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出游半径和景点的客流量,对于那些危险系数高,交通状况差的景点,游客会相对稀少。由此可见,客源地与旅游景区之间的距离和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之间是成反比关系的,人们是否选择去该地旅游,除了考虑附近住宿条件和饮食条件,以及当地的文化,风景的吸引力外,还会考虑当地的交通是否便利,这次出游是否划算等等,而且,超过半数的人将交通这一指标列在首位,如果该地的交通状况差,那么很可能人们会退而求其次,放弃对该地的选择。
2、交通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旅游业的长线发展离不开观光者的支持,游客产生的旅游效益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开发旅游业的资金需要从旅游效益中拨出。而由于交通问题导致旅游业发展滞后,旅游资源将得不到有效开发,最终无法形成发展规模化,产线发展的旅游产业链,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3、交通对旅游质量的影响
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由于自身经济实力,文化素质,情趣爱好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对旅游地域的食物,住宿,景致的要求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游客对旅游景区交通的要求却惊人的一致。而在游客的投诉信中,大多数都是关于当地交通状况的。游客选择在长假或者小长假期间去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而不是去寻找疲惫的,因此交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游客旅游时的心情,影响游客对该地的印象。这也是为什么当今的“享乐游”,“休闲游”如此受人欢迎的原因。旅游业也不能再满足于从前的“温饱型”,而应该努力朝“享乐型”发展了。
二、旅游业发展中的交通问题
1、公路等级差距大
我国的公路建设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漏洞很大,导致公路建设的各项工作都不完善。尤其是公路等级的划分,东西差距大。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其高等级和次高等级的公路里程要比东部短大约百分之二十左右,我国将近百分之八十的乡镇不通公路都集中在西部。除了因为西部经济欠发达以外,还因为西部地区的高原地区较多,山多荒凉,由于干旱缺水石质坚固,而且西部居住区所占的范围狭窄,地域辽阔,各村镇的分布距离大,给公路建设出了很大的难题。
2、交通设施质量差
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客流量很大,但是交通基础设施远远达不到标准要求。专用的旅游路线路况很差,质量不符合标准,大大影响了游客旅游的兴致。尤其是在双休日或法定黄金周等小长假,旅游人数将会暴涨,但是由于交通的阻塞,很多游客买不到进去的票,而进去的游客摩肩接踵,也没有疏散人流的路线规划,在里面观光的游客出来也成了一大问题。而且节假日游客乘车困难,公交的载客量远远超出车本身所能承载的范围,路上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通堵塞现象。这样不仅会影响游客的行程安排,也会减少游客的观光半径。
3、服务质量不高
从服务人员的形象气质,服务态度两方面综合评价,我国的乘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能达到业务要求,铁路,客车的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由于工作的单调与环境的复杂,乘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说话语气都是比较硬的,很多乘务人员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耐心,对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行为态度比较恶劣,用于也不够文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旅客的心情,也损害了服务人员的整体形象。在很多游客的投诉信件中,不少都是关于服务人员服务态度的。
4、交通信息化数字程度低
我国的交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远没有旅游产业的高,这就是所谓的“掉链子”现象。交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地影响了信息的收集和公布,导致群众接受的信息服务不到位,给交通管理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目前我国各级交通部门都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推动交通信息数字化的发展,而相关领域的人才也十分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交通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
5、旅游交通发展与环保不能兼顾
发展现代经济产物时,一味追求节约成本,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会导致环境的破坏,这是由于我国交通发展部门对环保重视程度不够,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导致的。目前我国的旅游生态资源质量在不断下降,游客对本国旅游的兴致也不如以往,与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有很大的关系。
三、旅游交通发展的对策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到2020年时,我国将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因而提高旅游交通质量,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已经迫在眉睫。
1、科学规划旅游交通
要合理规划旅游交通的内交通和外交通两方面,对外要提高铁路运营的质量,加大载客量,让旅客的出行更为方便。同时要发展航天航空业,进一步扩大客流量,使旅客的出游更为高效,安全,舒适。张家界的旅游业兴盛的原因与枝柳铁路,张家界机场的便利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要规划好城市内的对外交通策略。同时,省内的交通也要尽量舒适,安全,方便快捷,这样可以提升游客对交通服务的满意程度。
2、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要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扩大我国交通建设的融资渠道,并且花重金在打造交通基础设施上。注意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注意与当地旅游景观的配合,不要太突兀。
3、提高交通服务质量
我国的旅游交通服务质量决定着旅游交通的发展,因为旅游交通在我国一向供不应求,良好的服务态度往往能达到一锤定音的效果。服务人员应该从整体形象和服务态度两方面考虑,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让游客满意而来,满意而回。
4、加强交通运营的现代化管理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升交通运营的现代化管理,例如对客流量的估计,车辆的调配方面,要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统计分析也要实现现代化,要使我国的交通运营管理与国际化接轨。
5、平衡交通与旅游业的发展
出于生态景观保护的需要,交通部门要充分重视环保工作,发展旅游交通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在景区规划时要给交通建设留有余地,不能顾此失彼,破坏了景区本身的环境或者阻碍了旅游交通的发展。
6、加强各交通部门的协调合作
政府要运用宏观调控的手充分协调好航空,水运,公交,铁路各交通部门和交警,公安部门之间的工作,全面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旅游交通的运行管理更加有序,处理问题更加高效便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虽然目前我国的交通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交通设施将会越来越完备,旅游交通业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三篇: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报告2016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报告2016》发布
2016-08-23 11:13 年8月22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报告2016》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会议概述了2015年区域旅游发展情况,介绍了2015年旅游客源地、2015年旅游目的地、2015年旅游流的发展情况,并对2016年区域旅游发展作出了展望。
一、2015年区域旅游发展概述
2015年,在信息技术、交通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区域的区位优势继续弱化,区域间经济差异呈现出不断缩小态势,区域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表现出相似的态势,总体呈现出区域均衡化发展趋势。
2015年,“一带一路”、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影响进一步显现,“旅游+互联网”、交通方式变革的纵深影响,在理念和内涵上不断丰富区域旅游格局。地方旅游发展不断寻求亮点突破与模式创新,区域旅游合作在交通方式变革中蓬勃发展,区域旅游整体格局在国家战略的影响下稳中有变,点-线-面的区域旅游网络格局不断向好。
2015年作为我国“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区域旅游业各项指标均表现出较好的态势。其中,国内旅游人数已经达到4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国内旅游收入34195亿元,增长13.1%。入境游客13382万人次,增长4.1%。其中,外国人2599万人次,下降1.4%;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783万人次,增长5.6%。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5689万人次,增长2.3%。国际旅游收入1137亿美元,增长7.8%。国内居民出境12786万人次,增长9.7%。其中因私出境12172万人次,增长10.6%;赴港澳台出境8588万人次,增长4.4%。
二、2015年旅游客源地发展情况
(一)客源地出游力分布总体呈现东—西梯度递减格局
2015年我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各大客源地的游客产出量并未减少,总体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区域分布角度,2015年我国客源地分布依然呈现东、中、西三级阶梯状发展格局,其中,东、中、西三大区域出游力比例总体呈现出“7:2:1”的形态。从大尺度的区域层面来看,2015年我国客源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成渝四大经济区,累计占全国55.3%的出游比例。而从中尺度的省际层面来看,我国出游力表现出明显的社会经济导向性,其中出游力极强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5个东部沿海发达省市。而出游力强的地区包括:辽宁、福建、湖北、河北、河南、湖南等6个次发达省市;出游力较强的地区包括:四川、陕西、重庆、安徽、黑龙江、山西等6个省市;出游力一般地区包括:吉林、江西、内蒙古、海南、广西、新疆、云南等7个省市;出游力弱的地区包括:宁夏、甘肃、贵州、青海、西藏等五个西部省市。城市尺度来看,2015年两大长假期间,旅游出行人气较高的城市基本未发生较大变化,以主要的经济发达城市为主。其中春节长假中,旅游出游前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杭州、西安、南京、昆明,国庆期间出游排在前十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南京、天津、厦门、武汉。
(二)城乡不同群体居民出游差异特征明显
从我国客源地城乡差异来看,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国内出游人数24.83亿人次,出游率为373.1%,比上一年提高了44.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数11.28亿人次,出游率为167.2%,比上一提高了7.6个百分点,出游率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很大。2015年,居民出游男性出游比例仍高于女性,25-34岁是出游的主力。而在受教育程度方面,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出游者中,大学本科、大专教育水平的出游者比例超过一半,是出游的主力。而农村居民出游者中,高中(中专/职高/技校)教育水平的出游者所占比例最大(29.3%)。
三、2015年旅游目的地发展情况
(一)区域旅游目的地接待量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化态势
目的地方面,2015年国内各省份旅游接待量差距显著,地域分布不均,东部地区持续处于主导地位。其中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接待国内游客数量最多,共接待39.23亿人次,占全国接待总人数的39.27%。接待国内游客最少是东北地区,2015年国内游客接待量仅为6.66亿人次,比去年呈现下降趋势,占全国旅游接待人数总量的6.67%。此外,中部和西部地区国内旅游接待量差距较小,二者分别接待国内游客26.77亿人次和27.25亿人次,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6.80%和27.27%;省际层面上,2015年接待游客排名前9名的省份分别为广东、山东、江苏、四川、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其国内旅游接待量均大于4亿人次,保持着国内旅游接待量领先的优势;城市尺度,旅游到达人气较高的城市与旅游出行城市的人气排名状况有所不同。其中,春节期间旅游接待前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厦门、三亚、上海、昆明、哈尔滨、丽江、西安、广州、桂林。而在国庆长假期间,旅游接待前十的城市分别是三亚、北京、厦门、九寨沟、西安、桂林、丽江、上海、昆明、成都。
(二)区域旅游目的地收入呈现出东—西递减格局
旅游收入方面,2015年东部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国内旅游收入比例最高,东北地区最低,分别为46.35%和6.83%。省际尺度,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最高的是新疆,为58.99%,其次是江西和西藏,增长率分别为37.7%和37.25%。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方面,2015年,游客在东部地区消费最高,人均消费为1249.92元,其次是东北地区,人均消费为1085.58元,西部和中部地区相对较少。省际尺度上,内蒙古的国内旅游人均消费位居全国第一,为2626.74元,最低为重庆,仅为575.19元。国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方面,各省份之间差距呈逐步缩小的态势,其中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比重较高。省际尺度上,全国国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最高的是贵州,高达33.45%,最低是宁夏,所占比例为5.47%。
(三)区域旅游目的地绩效主要集中在传统旅游大省及经济发达省份
目的地绩效方面,2015年我国大部分省区的旅游目的地绩效指数较2014年排名无显著变动,呈现均衡发展趋势。其中,江西排名提升幅度最大,上升4个名次,其次是河北,上升3个名次,云南上升2个名次。四川、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各上升1个名次。有17个省区与去年保持相同名次。相反,名次下降的省市有6个,分别为北京、辽宁、上海、山西、陕西、浙江。总体来看,2015年目的地发展指数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仍为广东、江苏、山东、四川、浙江,较2014年相比四川排名上升一位。
四、2015年旅游流发展情况
(一)区域旅游流总体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格局
2015年,随着国家高铁线路的不断完善、航空线路的不断丰富,我国旅游流网络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均衡化的发展格局。从区域对比来看,我国区域旅游流依然表现出东向西弱、南强北弱的格局。而从不同尺度旅游流来看,大尺度旅游流主要是长三角经济区与珠三角经济区的双向旅游流、环渤海经济区与珠三角经济区的双向旅游流、长三角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的双向旅游流、东部三大经济区与成渝地区的双向旅游流以及长三角经济区与中部地区的双向旅游流。中尺度旅游流主要是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及中部六省地区,其中,珠三角经济区内以广东作为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流量增幅较大。
(二)区域旅游流通道便捷度呈现出较强距离衰减规律 旅游流通道便捷度方面,根据通道便捷度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来看,环渤海经济区流向东北地区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相对最大,便捷指数为1.26;长三角经济区流向珠三角地区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相对最大,便捷指数为0.83;珠三角经济区流向中部地区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最大,便捷指数为1.11;中部地区内部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最大便捷指数为1.97;东北地区流向环渤海经济区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较大,便捷指数为0.63;成渝地区流向云贵地区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最大,便捷指数为0.38。
(三)国家战略下,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发展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深化 2015年作为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均联合各大航空公司不断新增和加密国际级国内航线,从而通过航线的增班加密促进国内与国际旅游目的地及客源地之间的旅游合作。2015年4月,国航表示其计划在2015年夏秋航季内经营的国际航线达到91条,相比2014年年底新增了9条。近两年在国际航线上大举扩张的南航也有同样计划,南航及旗下厦门航空和四川航空将于2015年年内新开30条中日之间的直飞航线,既有中日航线的航班数量也将大幅增加。这些均促使了我过于国际旅游目的地及客源地之间的合作;
2015年我国沿海各地紧紧依托“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紧抓世界邮轮中心快速东移的契机,加快完善各邮轮港口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和丰富邮轮产业链延伸发展,从而借助邮轮线路走红,拓宽海上国际合作平台。据《邮轮绿皮书: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5年,我国发往日韩的邮轮线路共计约295条,东南亚邮轮线路共计约686条,地中海及欧洲邮轮线路共计约2704条,另有加勒比海邮轮线路共计约4919条,阿拉斯加邮轮线路共计约480条,澳洲及南太平洋邮轮线路共计约669条等,线路丰富。
高铁作为解决大通道上大量旅客快速输送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已成为世界各国铁路的普遍发展趋势。2015年我国新开通数条高铁线路,其中包括沪昆高铁、兰新高铁、大西高铁、贵广高铁等。随着以交通尤其是高铁为纽带的区域性旅游圈的概念不断深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间区域限制的突破。由于沿线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产品互补性高,能够形成有效的旅游辐射,将促使沿途各省市抓住国内旅游合作的契机,形成一批新的旅游目的地,同时,通过旅游城市联盟的成立,能提升沿线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扩大沿线城市旅游产业规模,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便利。
五、2016年区域旅游发展展望
作为“十三五”规划发展的开局之间,2016年,我国区域旅游业也将面临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其中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旅游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有序推进,区域旅游合作与一体化发展将日趋完善,“三横两纵”(长江沿线旅游带、中国古老长城旅游带、陇海兰新旅游协作区和京杭大运河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将进一步得到优化。而在“旅游+”、“515”战略以及全国旅游业“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全国将形成一批乡村旅游、农牧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客源地方面,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旅游发展战略,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系统化的旅游服务。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引下,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目的地方面,大力调整旅游供需矛盾与产品结构,着力解决旅游产品结构的突出矛盾,逐步减少旅游娱乐、购物、体验、文化消费,调和交通、住宿、景区门票等刚性消费支出比重较高的现状。旅游品牌创建,促进旅游目的地品质突破,实现要素配置向服务体系构建、粗放服务向精细和品质服务、传统服务向专业服务等的转变,实现景点、产品、宾馆酒店等有形内容向旅游文化、旅游服务、旅游体验等无形内容的转变;旅游流方面,在“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旅游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带动下,推动以三大区域中心和十大城市群为载体的区域旅游合作与一体化发展。在“旅游+”、“515”战略有序推进下,做好做足“旅游+”大文章,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行、智慧旅游的创客基地,拓展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空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第四篇: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报告
3月25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在京发布了《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报告(2012-2013)》。该报告涵盖了最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成果。不仅加强了区域旅游的理论研究,丰富了我国区域旅游的实证研究,及时关注了区域旅游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而且将中国国情与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相结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并为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分析预测。
报告显示,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仍不均衡,潜在出游力依然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的阶梯状格局;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推进,区域旅游发展对国内旅游市场的依赖将进一步加深。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报告(2012-2013)》分析了2012年区域旅游经济格局:东部地区保持领先优势并持续增长,中部地区稳定快速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巨大、形成区域性的“增长极”。
报告认为,客源地潜在出游力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传统经济区和新兴都市圈成为高客流产出区域,“3+1”的潜在出游力极点正在形成,即传统高客流产出极点城市北京、上海、广深(广州和深圳)和迅速增长中的极点城市成都。2012年客源地潜在出游力排名前五位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
报告显示,国内旅游接待量地域差距显著,东部、中部仍处于主导地位。2011年,旅游景区指数排名前五位为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河南,西藏最低;旅游接待能力排名前五位为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山东,西藏最低。2012年游客满意度排名前五位为上海、江苏、四川、浙江、重庆,江西最低。
报告预测,“美丽中国”建设将成为区域旅游发展新的契机,区域旅游发展对国内旅游市场的依赖将进一步加深。2013年区域旅游发展方式将更加趋于多元化,应突出东部地区的优势地位,重视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加大西部地区的精品旅游项目建设,促进区域旅游均衡、协调发展。
第五篇:第一章 旅游及产生与发展(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1.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2.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教学难点:旅游活动的产生。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
(一)中国
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 类型:
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 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
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
第1页
共6页 旅游概论教案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 商旅: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欧洲 类型:
1、朝觐旅行、宗教旅行:
2、保健疗养温泉旅行 1562年,英国医生威廉·特纳发表一份研究报告,谈到英格兰、德国和意大利的天然温泉对各种体痛病症有疗效,此举在当时的英国乃至欧洲引起温泉旅游热潮,温泉洗浴成为流行时尚。
3、修学求学旅行
(三)封建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直接相关;在政治安定、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的统一时期,旅行活动便会发展,反之则会停滞甚至倒退。
2、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新的发展和扩大,但是经商旅行仍占主导地位;
3、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人口占统治地位。农业劳动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在主观上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4、就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特别是就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消遣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王公贵族等统治阶级阶层。其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其消遣获得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广大劳动群众客观上没有能力参加旅行活动。
第2页
共6页 旅游概论教案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关于旅行与旅游:
(1)目的不同,旅游是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活动;旅行可以出于任何目的;(2)旅游是往返双程,旅行可以是单程的。
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进入19世纪的欧美地区,特别是从19世纪中叶起,无论是国内旅游活动还是国际旅游活动都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产业革命的影响分不开的。
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的过程,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场产业革命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与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并于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具基本完成。这场产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使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并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
产业革命的出现和完成给当时的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对当时旅游活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推动性影响主要包括:
1、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从而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地点发生了变化,即从乡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这一变化导致了人们需要适时舒解紧张的城市社会所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回归大自然的要求;这种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旅游活动的发展是英国重要的刺激因素。
2、随着很多人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原来的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被枯燥、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取代。这一变化促使人们强烈要求假日,以便获得喘息和调整的机会。
3、产业革命改变了阶级关系。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并使之成为统治阶级,这意味着社会生产财富不再只流向封建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而且越来越多地流向了资产阶级。这就使得在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在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同时,还造就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进行的不懈抗争使得资本家在增加工人工资以及给予工人休假机会等方面做出让步。这样就使更多的人有条件外出旅游;
4、产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特别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技术条件,使大规模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二、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铁路时代
自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这一技术很快变被应用于制造新的交通运输工具,轮船和火车因此而出现。但是对当时旅游活动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铁路运输的出现。1825年,英国享有“铁路之父”之称的史蒂文森建造的斯托克顿至达林顿的铁路正式投入运营,并不断向更远的地区延伸。
新兴的铁路旅行具有很多优点,其中主要的优点:
1、旅行费用低廉;同时人们不必再缴纳路税。这就使得更多的人有能力支付旅行费用,从而扩大了外出旅行和旅游的人数。
2、速度较快;旅行速度的提高缩短了旅途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出时间短时外出某地提供了可能。
3、运载能力大;这在技术上使得大规模外出旅游活动成为可能。
4、运营地域和运营网络的不断扩大,加之火车运行速度的因素,使人们外出旅行半径得以扩大。
第3页
共6页 旅游概论教案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一)托马斯.库克的活动 1、1841年组织570人的团体从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参加禁酒大会;往返全程24英里。这次活动的组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伟大的创举”,并普遍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人们之所以普遍看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并认为起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是因为这次团体旅游活动具有以下与众不同的特点:
(1)这次活动具有广泛的公众性。起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甚至包括很多家庭妇女和儿童。
(2)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这一点可以说是新的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3)这次活动参加者的规模之大,不仅在当时是空前的,而且此后也不多见。(4)这次活动为以后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正式创立打下了基础并提供了经验。但是,由于这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参加禁酒大会,因而实际上并非是单纯的消遣性旅游;此外,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活动也不是出于商业性目的,而是他自己所说的“业余活动”。因此,我们只能说这次活动的成功组织只是为其后正式创办旅行社打下了基础。2、1845年开始商业性旅游业务。1845年夏天,托马斯·库克出于商业性目的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这次活动从莱斯特出发经过若干地区停留和访问,最后到达利物浦。整个过程历时1周,人数为350人。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旅游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这次组织旅游活动不再是业余活动,而完全是出于商业性目的。(2)此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团体旅游活动都是当日往返的一日游,而这一次则是沿途在多处停留访问并需在外过夜数日的长途线路旅游。
(3)在策划和组织这次团体旅游活动过程中,托马斯·库克沿途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以确定沿途所要停留的地点以及所要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特别是注意了解当地有无足够的廉价旅馆。这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旅游者特别是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旅游团体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4)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其内容为全程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时间安排、停留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5)托马斯·库克不仅本人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而且沿途在某些地方停留和游览时,还聘雇了当地人为旅行团解说和导游,可谓是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案例。3、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从英国莱斯特到法国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这次活动在巴黎停留游览4天,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世界上组织团体包价出国旅游的开端。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旅游公司成立;发行代金券,这种代金券被认为是当今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实际上可以说是最早的旅行支票。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使他的旅行社名声大振。托马斯·库克旅游活动的成功说明了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已经成熟。托马斯·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开展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二)其他旅游组织与企业的出现
英国:1857年登山俱乐部;1885年帐篷俱乐部;
德国:1890年观光俱乐部; 美国:1850年运通公司开始旅行代理业务,1891年发行旅行支票。
到20世纪初,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美国运通公司、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成为当时世界旅行社业中的三大公司。随着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增大,很多其他类型的旅游企业和旅游设施的建设也相应有了新的发展。
第4页
共6页 旅游概论教案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二战后现代旅游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一、关于现代旅游的概念
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纪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二、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人们的旅游活动不仅迅速地重新恢复,而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战后旅游活动之所以出现如此快速的发展,其主要原因还是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战后就整个世界总的政治环境而言,缓和与发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注意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增长和旅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证。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和社会状况也不断出现新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都对战后旅游活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地讲,二战以后,现代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两大方面:
(一)旅游需求方面的因素
1、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世界人口基数的扩大为战后大众旅游人数的增加提供了基础。
2、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财富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提高对旅游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交通工具在性能上的进步和在数量、种类上的发展不但使得人们的旅行时间缩短,也使得人们旅行费用减少。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60年代后,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带薪假期,旅游活动作为休闲的重要形式,因此有了时间上的保证。这就使得参加旅游活动的人数增加,外出旅游的时间也得到延长。
5、战后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战后的城市进程加快,使得人们产生了“城市病”,他们需要定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使自己疲惫的身体和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这也是战后度假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6、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自己本乡土以外乃至本国以外的地区和国家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希望有机会,或者创造机会去观察和体验异国异乡。
(二)旅游供给方面的因素
1、政府政策与措施:很多国家的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采取支持的态度和鼓励的措施;
2、景点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 :很多目的地在旅游景点开发和接待设施假设方面做出了努力和投入;
3、便利而廉价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出与推广。
二战后现代旅游活动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和发展状况证明,旅游活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而且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第5页
共6页 旅游概论教案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一、解放前旅游业的发展
旅行社方面:
1923年8月陈光甫设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 1927年该旅行社编印出版第一本《旅行杂志》;
1927年6月,更名为中国旅行社。该社宗旨:“导客以应办之事,助人以必需之便。如舟车舱之代订,旅舍卧铺之预订,团体旅行之计划,调查游览之入手,以致轮船进出日期,火车往来时间,在在为旅客所急需者。”
旅游资源开发方面:
庐山、北戴河、莫干山、鸡公山等地度假区的开辟。旅游促销方面:国货博览会、西湖博览会等。
二、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
1949年,华侨服务社作为第一家国营旅行社在福建厦门成立,主要任务是接待海外侨胞归国探亲和观光旅游。(后更名为华侨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中国国际旅行社成立,主要任务是搞好政治接待而不在于营利。
1964年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
1973年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恢复成立,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二)改革开放以来
这一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遵循“先国内,后国际“的常规发展模式,而是优先发展了入境旅游。对于国内旅游,国家实行“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的政策。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这一时期国家的政策是:“因地制宜,正确引导,稳步发展”,90年代以后,进一步转变为“积极发展”。这一时期,三类旅行社同时发展。1991年我国明确将旅游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3、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1997年中国处境旅游市场形成。中国旅行社业经营的生产格局全面改善。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