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发展品牌化战略

时间:2019-05-13 07:4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域旅游发展品牌化战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域旅游发展品牌化战略》。

第一篇:区域旅游发展品牌化战略

区域旅游品牌化战略的定位与塑造探究

一以成都市推动品牌化战略的发展思路为例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旅游业迅猛发展,在城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走品牌化战略的发展道路,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自身形象,并且对旅游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城市品牌化战略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以成都为例,成都的品牌意识不够鲜明、品牌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战、品牌定位缺乏特色、旅游品牌形象模糊等有待解决的问题,明确休闲品牌、树立成都文化旅游品牌、强化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建设、依托品牌优势发展会展旅游和优化旅游品牌成长环境等对策,确定成都“休闲之都”的旅游品牌。

关键词:成都旅游品牌战略;存在问题;实施对策;休闲之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city tourism rapid development, in city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walk the br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road,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urban image of tourism, and has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 become inevitable selection.But, in urban br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o chengdu as an example, chengdu brand awareness not distinct, lack of unified planning, brand, brand positioning their lack of characteristic, tourism brand image fuzzy etc a problem to solve, clear leisure brand, set up the chengdu culture traveling brand, strengthen travel elaboration lines and high-quality goods attractions construction, relying on brand advantage mice tourism and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ourism brand growth environment, to determine the chengdu “of leisure” tourism brand.Hollowya和Palt认为:“一个品牌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名称、符号、标识或图案,或是这些东西的组合。这种品牌被用来识别一个组织的产品,并把他们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L.教授在他所编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旅游品牌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的形象,它是对自身形象高度浓缩之后加以精心设计再尽情发挥市场功能的一种标志物。

旅游业在成都城市发展的地位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经验及现状表明,城市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核心载体,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经营越来越多的围绕着城市特别是成都这样的中心城市来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旅游业高速发展,在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旅游产业的规模上位于全国城市旅游发展的前列,据统计,2010年1—12月份成都

旅游接待和收入情况如下:接待总人数6818.48万人次,同比增长22.32%;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80.21万人次,同比增长24.14%,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6738.27万人次,同比增长22.29%。实现旅游总收入603.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4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8890.49万美元,同比增长22.15%,国内旅游收入584.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49%。成都旅游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品牌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区域旅游业的兴起以及旅游业的全球竞争时代的来临,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在区域旅游发展甚至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在区域旅游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品牌竞争,作为一种时代性现象,在我国经济乃至社会生活中广泛涌现,旅游品牌更是突出。旅游业同其它行业一样,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必须有自己的精品,更要有一个能代表旅游城市的旅游品牌,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对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客源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因此,城市的品牌化战略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目前,国内很多城市把打造城市旅游品牌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想通过品牌塑造推动城市旅游业以及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

成都旅游品牌化的发展现状:品牌意识不够鲜明

成都早有城市旅游品牌意识。从最早的“天府之国”、“熊猫故乡”,到前些年的“美食之都”,再到最近的成都打造“清凉天府”旅游品牌,或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成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急于树立自身的旅游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争取国内乃至国际地位的心情表露无疑。这些定位或太陈旧,或太片面,或太空泛,使旅游者们不知所云。城市定位不准确,城市品牌不明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成都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品牌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各自为战

成都拥有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如大熊猫基地、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等令游客耳熟能详的经典景区,“金沙”、“三国文化”、“美食文化”等引人入胜的文化资源,还有大量的古镇与民俗旅游区。但是这些景点往往各自为阵,品味定性低,缺乏一个统一的主题和鲜明的特色形象,无法形成城市品牌的规模效应。

使得成都在旅游业日趋同质化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

3品牌定位缺乏特色

成都作为西部的中心城市,在西南甚至西部有很大的影响力,成都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应该有着丰富的旅游客源,但是由于成都品牌定位模糊,缺乏重点特色,成都周边强势的精品旅游线路的大力发展不但不会为成都带来更多的旅游客源,反而会形成“虹吸现象”,抑制成都旅游业的发展。

4旅游品牌形象模糊

成都市品牌和旅游品牌先后有“国际大都会”、“ 休闲之都”、“天府之都”、“熊猫故乡”、“多彩之都、成功之都”,“东方伊甸园”。飘忽不定的城市品牌和旅游品牌,给国内外游客留下了一个模糊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形象,没能得到世人的广泛接受,没有一个固定的旅游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都市文化旅游的发展。旅游品牌有待深入的开发

成都景区景点众多,从个体看,特色都很突出,但体量大多偏小,与周边环境不和谐。从总体看,景点景区分散,“满天星星,没有月亮”,不仅没有“月亮”,而且这些星星之间也过于分散,没有形成一个主题。大量的旅游景点犹如散落的珠子,缺乏一根主线将其串起来。分散的旅游产品犹如散兵游勇,缺乏一个灵魂统领。因此需要对旅游品牌的深入挖掘,开发一个灵魂式的旅游品牌。

成都旅游发展品牌化的定位目标

旅游品牌化是成都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21世纪是“品牌”时代,品牌经济已成为市场普遍认同的概念。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上,从旅游目的地甚至到国家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品牌化技术来塑造形象并使这种形象出现差异化,使之与其他目的地的地区分开,如香港(亚洲国际都会)江苏(梦江苏—情与水的中国文化之乡)等等,成都应该紧紧抓住休闲文化的脉络,打造中国的“休闲之都”的品牌化战略。发展城市旅游最主要的目的是留住旅游者,为此,必须要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品牌,目前,成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不突出,旅游集散地仍是主要功能,缺乏留住客人的旅游精品。

就城市旅游业发展而言,城市旅游品牌的成功塑造不仅加强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还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并推动旅游产业的强劲发展,结合成都市旅游资

源以及城市的发展进程,结合成都现有的形象认知以及存在的问题,应该认识到成都旅游品牌构建的紧迫性,成都要想实现旅游发展远景目标,当务之急就是塑造鲜明的、其他城市无可替代的城市旅游品牌。,《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出台,明确提出打造成都“休闲之都”的城市品牌。在“休闲”的定位之下,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餐饮美食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三大旅游品牌。

成都塑造旅游品牌化战略的措施

1.明确“休闲”品牌,充实品牌内涵

(1)继续发展熊猫生态文化、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三国文

化三大传统文化旅游品牌。

(2)积极推广金沙古蜀文化新兴文化旅游品牌。

(3)大力弘扬成都的餐饮美食旅游品牌。

(4)加快建设现代休闲度假旅游品牌。打造以天府广场为中心的中心

游憩区,打造环城城市观光游憩休闲带,整合农家乐等乡村休闲

旅游资源与洛带等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区;兴建现代休闲娱乐措施,如大型主题公园、酒吧文化等,迎合都市文化需求。

2.确定位城市文化特色,树立成都文化旅游品牌

准品牌建设是成都城市形象和旅游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品牌竞争高于产品竞争,品牌建设刻不容缓。通过深入挖掘成都城市文化内涵,在准确定位成都城市文化特色地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需求,塑造一个特色鲜明而富有文化品位的旅游形象。“休闲之都”能较好地体现成都地脉、文脉和现代文化时尚特征,应加以推广、宣传。

3找准定位,为成都旅游品牌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每一个品牌都应确立自己的定位,为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树立一个明确的、有别于竞争对手品牌的、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形象,以便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其产品具有竞争品牌所不具有的、并且不能或不易被复制的特色,以明确品牌在旅游者心目中的个性形象。成都应该找准休闲之都的品牌定位,在旅游者心中树立这样的形象,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4强化旅游精品线路和品牌景点建设,完善成都城市旅游品牌体系。

城市的精品线路是城市旅游业综合优势的体现,是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最优化组合,它代表着城市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成果,符合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推动城市品牌化战略的发展。城市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应该再成都旅游大品牌的指引下,形成点—线—面—域相结合的旅游品牌体系。在体现成都休闲之都的大品牌战略的前提下,应该把成都的熊猫生态文化、三国文化、成都的餐饮美食、金沙古蜀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树立成都的旅游品牌形象。

5依托休闲文化,发展会展旅游品牌

会展旅游通常是把会议或展览活动与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两者的对游客的吸引力,大量吸引游客。会展旅游具有人均花费高、停留时间长、季节性弱、回头率高等特点。成都已建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新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更应当积极承办大型会展活动,吸引更多有消费能力的游客,形成扩散效应,提升成都的国际化水平。成都每年都要举办糖酒会并成功举办西博会以及成都汽车展和美食旅游节等等,促进了成都“休闲之都”品牌的塑造。

6创造旅游休闲吸引物,迎合体验式需求

城市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体验型转移已是大势所趋。成都的“休闲”品牌,并不仅仅是游客所看见的、所听见的,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休闲理念、一种休闲氛围、一种休闲文化,特别是一种休闲方式。对于本地居民而言,这是一种休闲生活;对于旅游者而言,则是一种休闲生活体验游。成都应当尽快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体现成都休闲品牌精髓,迎合大众们日益浓厚的体验式旅游需求。7 优化旅游品牌成长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成都市旅游品牌发展的外部条件,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加快转变职能,加强对成都市旅游市场环境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管理。

优化政府行为。建立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旅游市场秩序是区域旅游品牌化建设的环境基础,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做好产业初期的开拓者、旅游市场建设的规范者和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协调者。

加快旅游资源市场化进程。借鉴外地的经验,在旅游资金筹措、旅游资源经营等环节上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旅游资源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1】于鑫炎 品牌战略与决策

【2】魏小安 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3】张继焦,帅建淮 成功的品牌管理

【4】黄静品牌管理

【5】蒲楠 打造品牌

【6】葛丽芳 我国旅游品牌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孙曰瑶品牌经济学

【8】《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9】李朝明 城市品牌建设思路探讨

第二篇:推进商标战略打造区域品牌

推进商标战略打造区域品牌

品牌是生产经营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和市场化的集中体现。一个有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的品牌,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品牌富农,对于**这样一个拥有15.45万人口的山区农业县,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富农”创建工作,围绕“立足自身资源、抓好商标注册、带动特色品牌”的商标助农思路,立足于优良的生态和气候环境,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把打造品牌富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回顾近几年来我县的商标注册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整合资源,培育品牌

为促进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做大做精,我县针对长期以来不注重产品品牌打造,产品不形成整体优势,市场份额不多,入市的优质农产品因无名无姓,叫好不叫座的特点,高度重视“商标富农”品牌创建工作,积极整合资源,把培植本地农产品品牌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引导农民和涉农企业创品牌,工商部门把商标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为涉农企业提供设计、查询、申请注册商标的一条龙服务。经过发展,目前我县共有注册商标43件,注册类别共14个大类。其中,农产品商标13件,注册类别为第30类,核定用于茶、冰茶、茶饮料、茶叶代用品、食用糖果、鱼皮花生、豆浆、魔芋粉、蜂蜜、玉米片等商品。仅-1-

茶叶产业,我县就有注册商标11件。截止2010年底,我县茶叶面积达6.5万亩,受益农户达6200余户,每个农户年收入3000余元。仅2010年,全县茶青产量达3175吨,干茶产量为756吨,实现茶产品价值9072万元;茶产品销售731吨,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775万元,上交利税101.8万元,全县茶叶综合产值达到了150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沈阳、长春、深圳、广州、贵阳等省内外大中小城市。二是指导和推进新商标注册,着力培育一批有影响、有规模的涉农商标。近年来,我县加大挖掘培育,指导服务力度,形成扶持一批,申请一批,争取核准一批的品牌培育梯队,引导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企业培育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坚持每年利用1个月左右的时间,深入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对全县农产品资源状况、数量、类型、分布、品质特征、生产、加工、流通、管理和规范化运作等进行全面普查和重点调研,对全县的农产品商标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措施。经长期的培育发展,“**茶”等农产品商标于2007年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2010年,我县的“***”和“**”商标又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现我县共有**省著名商标5个,其中茶叶类著名商标4个。计划到2014年,争创7个以上品牌,其中省级6个、国家级1个,形成1—2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主导产品。三是突出发展重点,加大帮扶力度。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加工工艺独特,茶质好,销路广阔,大力发展茶产业种植和打造茶叶品牌是我县历年来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按照“基地建大、龙头扶强、市场搞活”的经营运作思路,充分发挥龙头企

业带动作用,培育了以“*****茶”为主的系列名优品茶,茶叶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使茶叶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先后创立了“**茶”等7个茶叶品牌,产品多次在国际国内名茶评比中获奖; *****绿茶厂、**茶叶厂、大龙茶厂、**茶叶厂、**茶叶公司等9家茶叶企业获得QS认证,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2000年,****茶被指定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和省级几大机关的办公专用茶。

二、扩大宣传,打造品牌

近几年来,我县积极引导农民、龙头企业树立起“好酒也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也愁嫁”的观念,充分利用各类节庆为涉农企业搭建展示平台,强化品牌富农的意识。一是积极推进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和农产品销售,带动全县各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不断规范产品种植、包装及销售,增强竞争力,以典型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县广大农民重视自己的品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农民增收致富。通过举办“**节”、“游**·品***茶”等节日活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为广大农民、涉农企业和消费者架起一座市场沟通的桥梁,把我县有较高知名度、品质优良、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推荐给广大投资商和客户,以此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和促进企业树立品牌富农意识,让更多更好的农副产品进入市场、走进千家万户。据统计,仅2010年“五一”期间的“游** 品***茶”活动,吸引海内外游客5.7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38.7万元,其中涉农产品类达成销售协议近300万元。二是加强商标法律宣传,促进产品商标化。近年来,我县针对涉农企业经营者商标品牌意识淡薄,不注重创立自己商品的品牌,农

产品往往是高质贱卖,农民增收不明显的现状,强化“注册一件商标、带动一项产业、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意识,大力推广运用“公司+农户+商标”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中的积极作用,将宣传重点由过去的仅仅局限于生产企业,转向服务性企业、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企业和自然人,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民带来最直接的实惠。如我县的特色蔬菜**村示范基地建设,采取“公司+农户+商标”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山区农民种植冷凉蔬菜,种植的红珊瑚、绿珊瑚、罗维菜、红杂等30多个特色蔬菜远销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时,又在**地区发展基地,带动了我县广大农民群众另辟发家致富新捷径。通过宣传,帮助涉农企业和果农转变观念,树立品牌意识,创立属于自己的商标品牌。

三、加强领导,硬化保障

近年来,我县把推进品牌富农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县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把发展富农品牌商标注册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还研究制定了有关扶持发展品牌农业的政策,对从事品牌农业生产的企业、农户给予金融信贷扶持,申请国家有关项目资金及种苗补贴的予以一定的优惠。部门也形成了全力配合促发展的格局,在商标富农战略实施过程中,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发展靠合力”的思想,齐心协力扶持企业发展,对企业做到政治上释疑解难,工作上撑腰壮胆,舆论上驱寒送暖,多理解、多支持、多服务。如2008年初县政府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规定每年从县财政划拔100万元以上设立茶叶发展基金,对申报获国家、省、州龙头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企业20万元、10万元、1万元,对获得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分别给30万元、10万元的奖励。2007年,我县对获得“**省著名商标”的**茶叶公司和**两家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的奖励,2011年4月2日,我县又对获2010-2013“**省著名商标”的**县**和**县**茶叶厂分别给予10万元的奖励。通过奖励,有力地促进我县产品商标知名度的提升,拓宽了产业发展的空间。

四、加强培育,重点打造

“***”茶和“**茶”两个农产品商标是我县重点打造的茶叶商标,自2008年以来,**县政府就如何打造“***”茶和“**茶” 多次召开了专题会议,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宣传。通过多年来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茶和“**茶”两个产品的产值均逐年在递增,从2009年的干茶产量为450吨,到2010年的590吨;茶产品总销售从2009年的490吨到2010年的616吨。在2010年的茶产品总销售为731吨中,“***”茶和“**茶”就占了百分之九十,在实现产品销售收入的8775万元中,“***”茶和“**茶”就占了百分之九十二点五。这就是政府重视,工商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申报“***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筹备组建***茶业集团,争取把我县“***”茶叶做大做强。

虽然,商标富农工作,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但今后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从战略角度考虑,立足长远,制订目标,加大宣传和工作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构筑**县产业品牌体系,积极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能,加大商标保护力度,营造“商标富农”的浓厚氛围,提高农民自觉参与市场,自觉提高农产品质量和运用注册商标提升产品影响力的意识,逐步实现“龙头企业﹢商标﹢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让商标兴农富农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广阔。

**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四日

第三篇:论文:农产品的品牌化战略

农产品的品牌化战略

【摘要】农产品的品牌化标志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它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品质和市场占有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获得良好效益、促进持久增收的最直接途径,也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文章在明确农产品品牌内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的现实意义,具体剖析了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产品品牌化应采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战略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传统“萝卜青菜,装筐就卖”的销售模式使农业“丰产”不“丰收”,农民收入少,农业发展一直在低层次徘徊。而近几年来,在中国农村引发的农产品品牌化浪潮,其意义已不仅仅是提高了产品质量与效益,更成为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把现代品牌理论引入到农业领域,必将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农产品品牌的内涵

如今品牌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那么究竟什么是品牌?定义不一。广告专家约翰〃菲利普〃琼斯(J.P.Jones,1999)对品牌的界定是:品牌,指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哈金森和柯金(Hankison、Cowking,1993)从 六大方面阐述了品牌的定义:视觉印象和效果;可感知性;市场定位;附加价值;形象;个性化。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品牌本身有着深刻的内涵,代表了某一产品或服务、某一企业或组织的综合实力。品牌通常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和注册商标三部分[1]。一般工业品品牌表现为某个特定的名称或形象,主要是以商标为代表的自创的标识。农产品除了具有上述自创性的品牌形象外,还包括国家认证的标志,如: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简称“三品”)、原产地标志(2005 年后改为地理标志)等共有品牌。

二、农产品品牌化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促进企业发展。一是有助于开拓市场。品牌一旦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后,生产者就可利用品牌优势扩大市场,包括扩大出口,促成国内外消费者的品牌忠诚;二是有助于稳定价格。突出的品牌品质会减少价格弹性,增强对动态市场的适应性,减少经营风险,保持竞争优势;三是有助于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不同品牌以迎合消费者个性差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四是有助于降低成本。减少了对消费者的信息干扰,用品牌将农业企业和产品信息“打包”呈现给消费者,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包括新产品进入市场,若借助已成功或成 名的品牌,扩大产品组合或延伸产品线,可大大节省新产品推介费用。

2、有助于保障农户权益。一方面,能切实增加农户收入。长期以来,农产品的逆选择现象长期影响市场,使消费者追求高质量农产品的愿望难以实现,农产品市场长期处于买者、卖者均不满意的尴尬局面。而农产品品牌能够起到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解决农产品市场上逆选择现象的作用,农户的生产对象自然转向利润高的优质产品上面来,从而获取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可大大增强农户可持续经营能力。在没有形成农产品品牌带动的生产经营的格局下,农户只能按照市场能卖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原则进行生产,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农产品品牌建设成功后,农户可以生产优质农产品并能得到比生产普通或劣质农产品更高的收益,因而就有了充足的资金投入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上,形成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提升消费质量。一是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因品牌产品的的来源或生产者都很明确,出现问题就很容易进行消费维权;二是有助于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品牌代表着产品的品质、特色、服务等都具有超出一般的品质,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这就缩短了消费者识别产品的过程和购买时间,也有利于消费者选购商品;三是有利于消费者形成品牌偏好。消费者的个性与品牌的个性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对某一品牌较稳定的倾向性选择。

4、有利于增强竞争实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为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高质量农产品提供外部动力,而国外品牌农产品的涌入又给我国的农产品经营带来了竞争压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策略,一是有利于提升竞争水平,用我们自己高质量的品牌农产品慢慢替代国外品牌农产品,占领部分市场,不断扩大利润空间。二是有利于我们优化配置,适时放弃没有价值的品牌,整合小而散的品牌,加强建设有潜力的品牌,从而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2]。

三、农产品品牌化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各地各级农业部门依靠科学技术,积极创立品牌、争创名牌,走上“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之路”,着力打造品牌农业,获得有关部门认定的名、优品牌的农产品逐年增多。但是与工业产业的品牌建设相比较,农产品品牌建设起点低、经验少,农产品品牌化道路当前还面临许多问题亟待改进完善。

1、品牌意识有待强化

目前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者主要以小规模农户为主,缺少企业化经营的实体,政府、企业、农户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对品牌建设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对品牌农业引导不力,认为创品牌是企业的事,与政府关系不大,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分散的小农户由于其生产规模极小,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弱,对市场反映较慢,往往生产极具盲目性,产出的农产品市场认同度低,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只注重提高 其附加值,忽视农产品自身的品质。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卖难”问题的存在,充分暴露了农产品经营者的品牌意识缺乏:一方面,对品牌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品牌市场的动态性缺少认识。

2、品牌规模有待聚合

从世界农产品品牌的成功经验看,一般都是先有规模,后有品牌,规模支撑品牌。但我国农产品组织化程度低,经济实力薄弱,农业企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特点,使农产品品牌不论在地域上还是在产业链环节上,都存在一定的分散性。目前虽然我国有很多特色农产品已经建立了自有品牌,但多品牌、少名牌,品牌的覆盖面相对较小,难以形成合力,无法与国际化的知名品牌相竞争。像烟台市的苹果,有“红富士”、“乔纳金”、“金帅”、“嘎拉”、“红星”、“印度”等多种品种,但它们都是以各个村的果园承包为单位生产,且一个果园往往只生产一个品种,这就无法形成一个规模,更无法支持品牌的发展[3]。

3、品牌主体有待明确

品牌建设必须最终明确品牌的所有者是谁,没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就很难对品牌实现有效的投资、管理及维护。政府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但是政府并不是品牌建设的主体。品牌的主体可以是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销售者、或其组合体或中介组织等,但不论品牌的主体是谁,它都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应该是具有法人资格,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 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4、品牌营销有待拓展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的产品具有国际性知名品牌的甚少,即使是中国领先的海尔、联想同可口可乐、微软、通用相比,还是差之甚远。“酒香也怕巷子”,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离不开对品牌的宣传,一流的产品也要靠科学的促销手段来扩大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树立名牌地位。像陕西红枣,几年前因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品牌和大名牌,各县域内各自为战,小打小闹,虽然多个地方有着“中国红枣之乡”的美誉,但在产品的包装、宣传力度不够,严重限制了品牌市场。

5、品牌保护有待加强

当前,受利益的驱使,大量假冒伪劣品牌充斥市场,假草鸡蛋、假大豆油、假有机米……各种劣质产品以次充好,严重损害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形象,削弱了它们的市场竞争力,更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同时,品牌危机管理机制缺失。近年来,不少知名地域农产品品牌如“金华火腿”、“重庆火锅底料”、“龙口粉丝”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被媒体曝光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直接导致地域产品无一例外地遭到“封杀、撤柜、禁止出口”,造成空前信任危机,销量一落千丈。许多知名企业蒙受不白之冤,产地形象被严重抹黑。因此,即使是具有良好形象的地域农产品品牌也应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机制。

四、农产品品牌化的有效途径

1、强化意识,把握内涵,增强品牌观念。一要强化品牌意识。针对目前企业、农户的品牌意识依然淡薄的现状,政府及相关农业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与形式广泛进行质量、品牌、商标、广告和营销策略的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的品牌意识,使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认识到建立品牌、创立品牌是提升农产品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市场最大化、效益最优化的重要途径。二要把握品牌内涵。品牌的建设与管理不仅仅是通过商标注册或权威认证或参与几次产品展销会等,这些只是基本环节,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示品牌的内涵,即品牌不仅需要知名度,还需要美誉度,这是品牌创造市场价值的基础。产品的品质、技术、服务和营销是决定品牌价值的关键因素,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品牌的价值与形象。

2、政府扶持,整合资源,打造区位品牌。一是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政府要积极发挥导向作用,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加大品牌战略的财政预算投入,通过适当提取农业技改费、返还土特产品税等办法,以及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国内外客商进行农业投资。二是整合品牌资源。针对目前农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政府有必要从全局出发,大力整合品牌资源,逐步淘汰、合并一些规模小、素质低、效益差的杂乱品牌,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创立行业集体商标,建立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生产操作规程、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经营行为规范等行业规则,实行行业自律,建立地域性农产品品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区域内农产品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打造区位品牌。区位品牌往往蕴含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它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尽快把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农产品申请成为“地理标志产品”;要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农业特色块状经济,努力建设一批拥有一定规模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像白洋淀鸭蛋、阳澄湖大闸蟹、龙口粉丝、西湖龙井茶、涪陵榨菜、山西陈醋等很多地方特色农产品都以产地来进行区隔。因此,如果能够将产地的优势抢占为品牌的优势,将为品牌成为品类老大创造最重要的法码。

3、明确主体,培育龙头,形成带动效应。一要准确定位品牌主体。中国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特点是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非企业化经营,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而要成为品牌主体必须具备完善成熟的条件,即其规模化、组织化、企业化和一体化程度,这决定了品牌主体在品牌投资和运作过程中的强势地位。品牌主体是品牌的直接受益者,只有品牌主体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品牌建设才会具有内生的动力。政府只是配合引导,绝不应越俎代庖。二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业要形成产业优势,就必须依靠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政府要支持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建设,对其扩大再生产给予优先贷款,在区域开发、基地建设和产品生产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通过龙头企业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品牌农产品群体,积极推行标准化“统一”管理,辐射带动基地和周边农户,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给予必要的经济帮助,促进其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的提高。

4、提升质量,凸显个性,优化品牌品质。品牌并非一经认定就一劳永逸,而是不断由消费者评判,由市场决定其优劣。因此,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形象,是农产品品牌的立足之本。一要加强科技投入,推进品类创新。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中,很多农产品的细分市场已经饱和,竞争十分激烈,而进行品类创新是提升品牌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农业产业组织为主体,加大科技投入,生产个性化产品。依靠科技创新优化品种和生产区域布局,优化生产方式和运营机制,为创立名牌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格质量标准。要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不同品牌农产品的标准化要求,规范生产过程,开展全程质量控制。要大力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夯实农业品牌发展的基础[4]。三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附加收益。特别是加强农产品的采收、包装、储藏、9 运输和加工技术的研发,通过精细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农业产业的收益。

5、注重营销,多元推广,提升品牌形象。品牌的价值只有在运用推广中才能实现。与国外农产品营销相比较,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落后,农产品品牌营销手段缺乏,营销力度较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升我国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一是加强产品包装。产品的设计包装是体现品牌形象、档次、价值的重要载体。产品适度包装,可抬升产品身价,同时还能避免运输、贮存过程中对产品的各种损害,保护产品质量。有时精美的包装就是优秀的“无声推销员”,能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并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二是加强宣传推介。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工具或手段,比较直接的方式有电视广播、平面广告等等,比较委婉的方式有终端媒体化、公关借势、品牌植入、网络推广等等品牌推广手段,借助各种媒介快速占据消费者心智,打开产品知名度。[5]三是加强内涵挖掘。在品牌的传播和推广上,我们不仅仅要着眼于品质、质量等,也要充分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历史底蕴等等。尤其是一些地区的特色产品,每一个特色产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通过为农产品注入更多的感性消费元素,让消费者乐意为之买单。

6、依法维权,完善机制,稳定品牌市场。一是要用法律武器维护品牌权益。目前,我国商标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较弱,假冒伪劣现象更是屡禁不止。为保护品牌农产品的合法权益,各级 行政司法部门要紧密配合,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努力营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二是要建立品牌危机管理机制。企业必须建立地域农产品品牌危机管理机制,在做好生产、管理、销售的同时未雨绸缪,针对地域农产品品牌危机的预防、处理以及如何挽回地域农产品品牌的声誉等,编制专门的应急预案,以备不时之需。鉴于农产品影响面往往较广,各级政府可牵头成立会同工商、质监、经贸、农业等相关部门协同组成危机处理领导小组,建立危机善后处理机制。企业要做好沟通披露信息工作,处理好与各级新闻媒体、政府、专家与公众的关系,认真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尽快恢复地域农产品品牌形象,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张光辉,张蓓.农产品品牌系统及其管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7):453-456.[2]杨映辉.论中国农业品牌化问题[J].农产品加工,2005,(6):7-9.[3] 张玉龙,陈明宝.烟台苹果生产销售中的问题与对 策[J].北方果树,2007,(9):35-37.[4]李敏,易发海.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前提和关键[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9-120.[5]胡晓云.中国农产品的品牌化:中国体征与中国方略,2007,(6):9787109116702

第四篇:品牌化物业管理发展之路

品牌化物业管理发展之路

品牌化发展是物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物业管理是从原来的住房福利化管理转向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和经营型的管理,其最终本质和结果就是进行市场化管理。实行物业管理市场化,必定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企业优胜劣汰,逐步形成品牌化企业,促使物业管理企业走向品牌化发展道路。

物业管理的规模效益对物管企业品牌化显得非常重要。没有一定管理规模的物业管理企业是很难生存和发展的。而物业管理的规模效益又从哪儿来呢?只能是企业利用品牌效应参与市场竞争而得来。其次,物业管理的产品是“服务”,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而衡量无形的“服务”,最佳的标准就是品牌。再次,房地产发展商或业主委员会通过物业管理招投标选择物业管理公司,在被选中的众多因素中,物业管理企业的品牌显得特别重要。

实施物业管理品牌化发展战略,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不仅是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物业管理行业必然的选择和最终的结果。

物业管理品牌化经营正在形成1、品牌房地产发展商所属物业管理公司的崛起

从物业管理的行业定位来看,国家把物业管理作为一种微利型行业来发展,所以物业管理的规模效益和发展商的大力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随着物业管理作为房屋销售的新“卖点”地位的凸现,房地产发展商对物业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对物业管理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前期投入和对物业管理公共配套设施的改善)。因此,一个物业管理企业没有一个好的发展商支持是很难发展壮

大的。在品牌房地产发展商的支持下,在拥有较大管理规模的基础上,这类物业管理公司最容易形成品牌。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良性循环问题。一方面是房地产发展商的品牌能支持物业管理公司品牌的建立;另一方面是物业管理公司的品牌反过来又提升了房地产发展商的品牌,真正能够实现并形成“双赢”格局。

2、深圳物业管理企业北上西进,促进了全国物业管理品牌格局的形成在中国物业管理市场中,深圳物管企业是一支最强大的生力军。深圳物业管理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了众多的知名品牌。这些品牌企业纷纷抢滩内地物管市场,在全国迅速刮起一阵“深圳物业”旋风。如今,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深圳物业”大旗皆高高飘扬,深圳物业管理企业在内地市场通过委托管理、顾问管理和合作管理等方式接管面积已超过2000万平方米。

3、世贸日近,国际品牌觊觎中国物业管理市场

随着加入世贸的日近,中国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物业管理行业这个充满巨大发展潜力,而且商机颇多的行业将吸引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的介入。国际性品牌将以其特有的运作方式、运作模式进入中国,这股势力确实不能小看,这也是未来物业管理品牌市场的一大主流。国际性品牌的介入,将加快中国物业管理品牌格局的形成和品牌时代的到来。

物管企业如何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1、整合资源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企业的灵魂,而核心竞争力又是品牌的灵魂。因此,对物业管理企业而言,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尽快形成品牌效益,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利用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大的品牌,利用品牌效应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

2、实行人才发展战略,构建人才发展优势

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做好选好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构建人才发展优势,从而形成知名品牌。在目前,物业管理企业要特别注意加强和重视管理处经理的的培养。一个优秀的管理处经营管好一个项目,就能形成一个品牌项目,反之,管不好,可能会砸了一个管理项目,这种情况对物业管理公司外接项目的管理方面显得特别重要。

3、加强宣传,强化品牌意识

品牌要有一个逐步被认知的过程,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加强自身宣传,对物业管理品牌的建立也很重要。企业品牌的宣传、品牌的建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建立企业特有的CIS系统;二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三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创办自己的企业报纸或杂志;四是参加重大的社会活动;五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六是提高服务质量。

4、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经营得好,实质上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企业文化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通过企业文化的营造也可形成和传播企业品牌。

5、实行适度、稳妥的扩张政策

在品牌扩张时,必须进行正确的策略选择,实行适度、稳妥的扩张政策。在项目选择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赢利为目的,不能赢利的项目一般不予选择,除非具有特殊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的项目;二是选择规模较大的项目;三是选择新建物业;四是前期物业管理发展商要提供开办费,以弥补物业管理费用的不足;五是对好项目进行委托管理,对条件较差的项目进行顾问管理或

合作管理,以降低风险;七是必须保证有一定的人才储备。

第五篇: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报告2016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报告2016》发布

2016-08-23 11:13 年8月22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报告2016》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会议概述了2015年区域旅游发展情况,介绍了2015年旅游客源地、2015年旅游目的地、2015年旅游流的发展情况,并对2016年区域旅游发展作出了展望。

一、2015年区域旅游发展概述

2015年,在信息技术、交通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区域的区位优势继续弱化,区域间经济差异呈现出不断缩小态势,区域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表现出相似的态势,总体呈现出区域均衡化发展趋势。

2015年,“一带一路”、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影响进一步显现,“旅游+互联网”、交通方式变革的纵深影响,在理念和内涵上不断丰富区域旅游格局。地方旅游发展不断寻求亮点突破与模式创新,区域旅游合作在交通方式变革中蓬勃发展,区域旅游整体格局在国家战略的影响下稳中有变,点-线-面的区域旅游网络格局不断向好。

2015年作为我国“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区域旅游业各项指标均表现出较好的态势。其中,国内旅游人数已经达到4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国内旅游收入34195亿元,增长13.1%。入境游客13382万人次,增长4.1%。其中,外国人2599万人次,下降1.4%;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783万人次,增长5.6%。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5689万人次,增长2.3%。国际旅游收入1137亿美元,增长7.8%。国内居民出境12786万人次,增长9.7%。其中因私出境12172万人次,增长10.6%;赴港澳台出境8588万人次,增长4.4%。

二、2015年旅游客源地发展情况

(一)客源地出游力分布总体呈现东—西梯度递减格局

2015年我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各大客源地的游客产出量并未减少,总体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区域分布角度,2015年我国客源地分布依然呈现东、中、西三级阶梯状发展格局,其中,东、中、西三大区域出游力比例总体呈现出“7:2:1”的形态。从大尺度的区域层面来看,2015年我国客源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成渝四大经济区,累计占全国55.3%的出游比例。而从中尺度的省际层面来看,我国出游力表现出明显的社会经济导向性,其中出游力极强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5个东部沿海发达省市。而出游力强的地区包括:辽宁、福建、湖北、河北、河南、湖南等6个次发达省市;出游力较强的地区包括:四川、陕西、重庆、安徽、黑龙江、山西等6个省市;出游力一般地区包括:吉林、江西、内蒙古、海南、广西、新疆、云南等7个省市;出游力弱的地区包括:宁夏、甘肃、贵州、青海、西藏等五个西部省市。城市尺度来看,2015年两大长假期间,旅游出行人气较高的城市基本未发生较大变化,以主要的经济发达城市为主。其中春节长假中,旅游出游前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杭州、西安、南京、昆明,国庆期间出游排在前十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南京、天津、厦门、武汉。

(二)城乡不同群体居民出游差异特征明显

从我国客源地城乡差异来看,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国内出游人数24.83亿人次,出游率为373.1%,比上一年提高了44.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数11.28亿人次,出游率为167.2%,比上一提高了7.6个百分点,出游率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很大。2015年,居民出游男性出游比例仍高于女性,25-34岁是出游的主力。而在受教育程度方面,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出游者中,大学本科、大专教育水平的出游者比例超过一半,是出游的主力。而农村居民出游者中,高中(中专/职高/技校)教育水平的出游者所占比例最大(29.3%)。

三、2015年旅游目的地发展情况

(一)区域旅游目的地接待量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化态势

目的地方面,2015年国内各省份旅游接待量差距显著,地域分布不均,东部地区持续处于主导地位。其中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接待国内游客数量最多,共接待39.23亿人次,占全国接待总人数的39.27%。接待国内游客最少是东北地区,2015年国内游客接待量仅为6.66亿人次,比去年呈现下降趋势,占全国旅游接待人数总量的6.67%。此外,中部和西部地区国内旅游接待量差距较小,二者分别接待国内游客26.77亿人次和27.25亿人次,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6.80%和27.27%;省际层面上,2015年接待游客排名前9名的省份分别为广东、山东、江苏、四川、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其国内旅游接待量均大于4亿人次,保持着国内旅游接待量领先的优势;城市尺度,旅游到达人气较高的城市与旅游出行城市的人气排名状况有所不同。其中,春节期间旅游接待前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厦门、三亚、上海、昆明、哈尔滨、丽江、西安、广州、桂林。而在国庆长假期间,旅游接待前十的城市分别是三亚、北京、厦门、九寨沟、西安、桂林、丽江、上海、昆明、成都。

(二)区域旅游目的地收入呈现出东—西递减格局

旅游收入方面,2015年东部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国内旅游收入比例最高,东北地区最低,分别为46.35%和6.83%。省际尺度,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最高的是新疆,为58.99%,其次是江西和西藏,增长率分别为37.7%和37.25%。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方面,2015年,游客在东部地区消费最高,人均消费为1249.92元,其次是东北地区,人均消费为1085.58元,西部和中部地区相对较少。省际尺度上,内蒙古的国内旅游人均消费位居全国第一,为2626.74元,最低为重庆,仅为575.19元。国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方面,各省份之间差距呈逐步缩小的态势,其中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比重较高。省际尺度上,全国国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最高的是贵州,高达33.45%,最低是宁夏,所占比例为5.47%。

(三)区域旅游目的地绩效主要集中在传统旅游大省及经济发达省份

目的地绩效方面,2015年我国大部分省区的旅游目的地绩效指数较2014年排名无显著变动,呈现均衡发展趋势。其中,江西排名提升幅度最大,上升4个名次,其次是河北,上升3个名次,云南上升2个名次。四川、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各上升1个名次。有17个省区与去年保持相同名次。相反,名次下降的省市有6个,分别为北京、辽宁、上海、山西、陕西、浙江。总体来看,2015年目的地发展指数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仍为广东、江苏、山东、四川、浙江,较2014年相比四川排名上升一位。

四、2015年旅游流发展情况

(一)区域旅游流总体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格局

2015年,随着国家高铁线路的不断完善、航空线路的不断丰富,我国旅游流网络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均衡化的发展格局。从区域对比来看,我国区域旅游流依然表现出东向西弱、南强北弱的格局。而从不同尺度旅游流来看,大尺度旅游流主要是长三角经济区与珠三角经济区的双向旅游流、环渤海经济区与珠三角经济区的双向旅游流、长三角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的双向旅游流、东部三大经济区与成渝地区的双向旅游流以及长三角经济区与中部地区的双向旅游流。中尺度旅游流主要是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及中部六省地区,其中,珠三角经济区内以广东作为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流量增幅较大。

(二)区域旅游流通道便捷度呈现出较强距离衰减规律 旅游流通道便捷度方面,根据通道便捷度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来看,环渤海经济区流向东北地区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相对最大,便捷指数为1.26;长三角经济区流向珠三角地区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相对最大,便捷指数为0.83;珠三角经济区流向中部地区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最大,便捷指数为1.11;中部地区内部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最大便捷指数为1.97;东北地区流向环渤海经济区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较大,便捷指数为0.63;成渝地区流向云贵地区的旅游流通道便捷度最大,便捷指数为0.38。

(三)国家战略下,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发展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深化 2015年作为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均联合各大航空公司不断新增和加密国际级国内航线,从而通过航线的增班加密促进国内与国际旅游目的地及客源地之间的旅游合作。2015年4月,国航表示其计划在2015年夏秋航季内经营的国际航线达到91条,相比2014年年底新增了9条。近两年在国际航线上大举扩张的南航也有同样计划,南航及旗下厦门航空和四川航空将于2015年年内新开30条中日之间的直飞航线,既有中日航线的航班数量也将大幅增加。这些均促使了我过于国际旅游目的地及客源地之间的合作;

2015年我国沿海各地紧紧依托“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紧抓世界邮轮中心快速东移的契机,加快完善各邮轮港口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和丰富邮轮产业链延伸发展,从而借助邮轮线路走红,拓宽海上国际合作平台。据《邮轮绿皮书: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5年,我国发往日韩的邮轮线路共计约295条,东南亚邮轮线路共计约686条,地中海及欧洲邮轮线路共计约2704条,另有加勒比海邮轮线路共计约4919条,阿拉斯加邮轮线路共计约480条,澳洲及南太平洋邮轮线路共计约669条等,线路丰富。

高铁作为解决大通道上大量旅客快速输送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已成为世界各国铁路的普遍发展趋势。2015年我国新开通数条高铁线路,其中包括沪昆高铁、兰新高铁、大西高铁、贵广高铁等。随着以交通尤其是高铁为纽带的区域性旅游圈的概念不断深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间区域限制的突破。由于沿线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产品互补性高,能够形成有效的旅游辐射,将促使沿途各省市抓住国内旅游合作的契机,形成一批新的旅游目的地,同时,通过旅游城市联盟的成立,能提升沿线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扩大沿线城市旅游产业规模,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便利。

五、2016年区域旅游发展展望

作为“十三五”规划发展的开局之间,2016年,我国区域旅游业也将面临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其中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旅游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有序推进,区域旅游合作与一体化发展将日趋完善,“三横两纵”(长江沿线旅游带、中国古老长城旅游带、陇海兰新旅游协作区和京杭大运河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将进一步得到优化。而在“旅游+”、“515”战略以及全国旅游业“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全国将形成一批乡村旅游、农牧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客源地方面,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旅游发展战略,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系统化的旅游服务。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引下,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目的地方面,大力调整旅游供需矛盾与产品结构,着力解决旅游产品结构的突出矛盾,逐步减少旅游娱乐、购物、体验、文化消费,调和交通、住宿、景区门票等刚性消费支出比重较高的现状。旅游品牌创建,促进旅游目的地品质突破,实现要素配置向服务体系构建、粗放服务向精细和品质服务、传统服务向专业服务等的转变,实现景点、产品、宾馆酒店等有形内容向旅游文化、旅游服务、旅游体验等无形内容的转变;旅游流方面,在“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旅游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带动下,推动以三大区域中心和十大城市群为载体的区域旅游合作与一体化发展。在“旅游+”、“515”战略有序推进下,做好做足“旅游+”大文章,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行、智慧旅游的创客基地,拓展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空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下载区域旅游发展品牌化战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域旅游发展品牌化战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

    3月25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在京发布了《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2-2013)》。该年度报告涵盖了最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成果。不仅加强了区域旅游的理论研究,丰富了我国区域旅游......

    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本站推荐)

    ××年党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构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发展战略,以中央政府的决心和东北地区良好的发展条件,东北腾飞应指日可待。同时,大家都在思考,东北起飞后,下一个开发重点在......

    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

    ××年党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构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发展战略,以中央政府的决心和东北地区良好的发展条件,东北腾飞应指日可待。同时,大家都在思考,东北起飞后,下一个开发重点在......

    发展大旅游 打造贵州大品牌

    发展大旅游 打造贵州大品牌 来源: 巅峰智业更新: 2013年04月10日 贵州发展旅游业始终坚持五句话: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体现了在......

    写字楼物业管理的品牌化战略5篇

    写字楼物业管理的品牌化战略写字楼是客户从事商业活动的场所,关注并满足写字楼客户群的需求,根据其需求建立适应客户商业运行的服务模式,是写字楼物业管理的着眼点。物业管理服......

    打造区域品牌

    打造“***区域”品牌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区域品牌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地区拥有的独特的资源优势也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品牌,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优势。我市人参、林......

    男装发展进入品牌化时期

    男装发展进入品牌化时期2012年的资本市场上,将增添一位高端服装新贵——卡奴迪路,这家去年11月初过会的公司主要从事自有品牌卡奴迪路高级男装服饰的设计销售,并代理销售国际一......

    区域旅游策划发展优势分析

    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市场之间的距离与方便的交通,是这个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基本条件。旅游策划专家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宏观环境的分析,在结合大安市政治、经济、社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