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

时间:2019-05-14 06:3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

第一篇: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

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等。其中雷马克在1962年发表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中全面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他认为,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者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艾德礼在196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论文选集》,书中更是清晰地提出了“平行研究”的主张。美国学派的观点打破了法国学派的局限,是对法国学派只注重影响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平行研究是一种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但它与影响研究不同,他不强调研究的放送、流传、媒介等问题,他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同样,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等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知识体系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也算是平行研究。平行研究强调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比较,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两者的比较必须具有可比性,比较结果是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具有的规律性的东西。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包括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和跨学科研究。类型学研究的目标主要是研究世界文学发展中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对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者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进行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讲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有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潮流派四个方面。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它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主题学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主题学研究范畴主要是母题研究、情境研究和意象研究。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文体学是从跨国家、跨文明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不同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文体的平行研究主要针对诗歌文体比较、戏剧文体比较、小说文体比较和散文文体比较。跨学科研究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艺术门类、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与异质,另一方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陶潜《闲情赋》“美目传言”的诗句与马利诺、奥维德、塔索等人十分相似,《圣经》中著名的“泼水难收”之喻在从《左传》开始的中国文学中有二十多个相仿例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形象在维吉尔、但丁、德国古民歌和邓南遮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济慈的自书墓志铭文意在元謓、白居易的诗中即可读到,西方亦有“雁字”,而中国也有“自恋狂”形象。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故事早在北朝旧籍中就分明记载,《列子》的杞人忧天寓言在格列佛游记中重述,老哈姆雷特的鬼魂与袁枚笔下的鬼一样闻鸡而缩,而《西厢记》中老夫人以“兄妹之礼”阻女婚事的故伎在英法文学中几度重演。

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直接比较是指作品与作品、理论与理论的比较;间接比较即一国理论与他国作品的比较、其他学科理论与文学作品的比较等,他实际上是通过理论使作品与作品或者使作品与自然、与社会现象构成相互比照的关系,由于涉及移用某种理论,因此又可以称它为移植研究。平行研究主要由类比和对比两种方法构成,即辨别其中的类似或差异,以及异中之同或者同中之异,重点是求类同。平行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和文学史等等。它的主要关注点在文学性上,力图通过求同辩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本结构等当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有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戏剧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案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长大后为家族报仇的故事。2010年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在贺岁档热卖,未曾想在十八世纪元杂剧《赵氏孤儿》早已经漂洋过海传到了欧洲。它首先由耶稣会士马若瑟译成法文。1735年,其译稿被另一位耶稣会士杜赫德收进了由其主编的四大卷《中华帝国全志》的第三卷中,只是这份译稿已非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本来面目,原剧本以歌唱为主,此法却变成以对白为主。伏尔泰在这部书中读到了马若瑟翻译的中国悲剧《赵氏孤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将之改成了一部法国式的悲剧。伏尔泰对原作进行了大量改动,仅仅保持了它的基本情节,成为了一部五幕剧,一个豪强要杀死一个孩子,一个他仇家的遗孤,人们藏匿了孤儿,用另一个孩子代替,使其逃脱了魔掌。将伏尔泰改变了的剧本退后两千年,来到十三世纪的成吉思汗时代,鞑靼征服者成吉思汗攻占北京,将皇族赶尽杀绝,只留下一个孩子,朝臣张惕和他的妻子竭尽全力挽救帝国继承人,用自己的孩子代替了皇子,依靠伊达梅救活了两个孩子。在中国原剧中没有女角色,但是在伏尔泰改编的剧目中女主角却是一个重要角色,她的爱情也是一个主线,导向剧终。伏尔泰在剧中不断强调中国人民崇高的道德,突出其道德的庄重与温情。伏尔泰以此剧表达他对中国的看法,并通过这部剧表达他自己关于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哲学。可以看出,原著《赵氏孤儿》与改编后的《中国孤儿》两个作品虽然在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它们在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体现了平行研究的相关原理。

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学科领域,使比较文学在方法论上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也使学科进一步体制化。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力图扩张比较文学学科的范围,他们突破了影响研究的束缚,将没有事实联系的国与国之间的文学对比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他们还将文学与人类其他知识表现领域之间的学科交叉关系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还表现在跨学科上。在跨越性得以拓展的同时,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原则也具备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类同性和综合性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理旨归。

第二篇:比较文学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

11级文教系汉本班 张灿松 51103010017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传统研究方法之一。

影响研究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那些被接受的“异域”文学的影响,即侧重在对域外文学的借鉴、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实联系的梳理,研究视点集中在作品上

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为中心,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内容,跨出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第一步。此期以法国学者维耶曼、梵·第根、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这是一部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多年来被当成是比较文学入门的必读书。他明确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目的及经过路线,强调“精细和准确考据”的研究方法,而忽视审美批评和赏鉴赏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该书出色地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成绩和经验,建构了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不失为一部重要的比较文学著作。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来研究,注重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法国学派以其丰硕的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并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从而也确立了它在学术界的地位。

一、何谓影响

(一)定义和特征

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

外来性: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因此,它是外来的。

隐含性:这是指影响的存在不是一种显在的形态,而应是融入到现有的作品之中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融于作家的创作中,因此不着痕迹。

二、何谓“影响研究” 定义:

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事实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涉及到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内容。

影响研究的传播方式:

直接和间接影响。所谓直接影响,是指作家直接接触和吸收外国作家或作品中的影响;所谓间接影响,是指作家通过一个或数个中介吸收外国作家作品的营养。

影响研究传播过程:

还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放送端可以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某件作品在国外流传和演变的情况等。

接受端则可研究作家借鉴、模仿、改编外民族作家的情况及作品的外民族渊源等。影响研究的传播途径:

有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者、评论者及传递影响的旅人、书刊、社团、沙龙等多种媒介的研究。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进行研究,都应该以事实为核心,但仅仅停留在事实的考证、筛选上的研究,只能是影响研究中的初级阶段。将重点放在对作家的创造性研究上,力图作出理论上的分析。

第三篇: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在比较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对象屡遭质疑,并不时传出比较文学危机的警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文化研究在西方的勃兴和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大量关于文学与其他文化领域之间相关问题的研究,比较文学领域因此显得更为庞杂。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厘定大致的研究范围仍是必需的。

第一节 比较文学与相关概念

在讨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前,我们不妨将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等其他传统文学概念作一比较,从外延上了解比较文学的性质。

一、民族文学

民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说法,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稳定的共同体,一般使用共同的语言,居住在共同的地域,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具有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①。英文中的nation在有些情况下既可翻译成“民族”,又可翻译成“国家”,这说明这两个概念有重合之处。根据斯大林的观点,“民族不是普遍的历史范畴,而是一定时代即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这种现代民族的概念经常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民族与国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国家的保护,民族在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中不仅得不到承认,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权利也难以保障。但从文化和现状的层面看,民族又不完全等同于国家,因为世界上有些国家是多民族的,例如中国、俄罗斯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同时,一个民族也可能分散在若干国家,如中东、东非的阿拉伯民族和欧亚大陆的斯拉夫民族等。应当承认,在民族的划分上,有关政治、地缘等方面还存在交叉、变化的现象,但这些问题并未构成对“民族”这个定义的否定,“也没有严重到足以混淆民族文学研究和超出民族文学界限的研究”①。

民族文学指某个民族内具有传统联系的文学,该文学必须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学的性质。日本学者大琢幸男在《比较文学原理》中将民族文学定义为“一种具有一国风土人情、民族性及传统等特征的各个国家的文学”②。民族文学虽风格各异,但最根本的一点是它们来自同一文化传统。在欧洲,赫尔德被认为是确立民族文学观念的先祖。在《关于近代德国文学的片断》一文中,他认为民族文学应该是民族的,其标志便是独特性,因而民族文学不应在古希腊经典作品中去寻找源头,而必须到日耳曼民族起源中去发掘,一国文学艺术同该国风土、民族文明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美国学者韦斯坦因指出:“‘民族文学’这一术语应该从和比较文学有所关联的角度来界定,因为从本质上说,民族文学指那些形成比较文学基础的基本单元。”③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民族文学是研究一国本身的文学,比较文学则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诗经》与《楚辞》的比较,李白与杜甫的比较,《红楼梦》与《金瓶梅》的比较,虽然用的是比较的方法,但仍属于民族文学的范围。换句话说,民族文学内部的比较不属于比较文学的范围,比较文学最根本的一点是跨越国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民族文学是基本单元,是研究的支撑点,比较文学则是超越民族文学范围的跨国界的文学研究。

二、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一词首次出现于1827年歌德与爱克曼的谈话中。歌德说:“我们德国人如果不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会陷人上面说的那种学究气的昏头昏脑。所以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21年后的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再次使用了“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此后,“世界文学”一词在不同情况下多次被使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尽相同的含义。

世界文学的第一种含义指全球文学,即通过对许多国家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的评述写出的一部世界文学史,用韦勒克、沃伦的话说,“似乎含有应该去研究从新西兰到冰岛的世界五大洲的文学这个意思”①。

世界文学的第二种含义指“伟大的”、“经典的”作品,或者说世界公认的最好作品,如《奥德赛》、《神曲》、《浮士德》、《包法利夫人》等,这里世界文学变成了“杰作”的同义词,变成了文学作品选。雷马克即持这一观点,“世界文学主要研究经过时问考验,获得世界声誉并具有永久价值的文学作品”,以及当代获得极高评价的当代作家作品②。

世界文学的第三种含义即歌德所倡导的世界文学。歌德希望人们冲出民族文学的狭小圈子,放眼世界各国文学的广阔天地,通过文学交流来增进各民族和国家间的互相了解。韦勒克、沃伦对此进一步解释道:“这是一种要把各民族文学统起来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的理想,而每一个民族都将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奏中演奏自己的声部。”③

在世界文学的这三种含义中,歌德提倡的“世界文学”概念与比较文学有一定关系,他主要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比较文学史家将歌德的世界文学构想视为比较文学产生的思想渊源之一。与歌德对世界文学的憧憬相比,比较文学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原则方法,强调从比较的角度去研究。同时,比较文学坚持民族文学的个性和差异性,它将通过对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审视和认识,追求文学和文化上的对话和共处。

三、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或一般文学)是法国比较学者用于区别比较文学的一个概念。梵.第根指出:“地道的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在两个因子间的‘二元的’关系。”“凡同时属于许多国文学的文学性的事实,均属于总体文学的领域之中。”按照梵.第根的说法,研究两种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比较文学,而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体裁和文学风尚,例如浪漫主义在很多民族文学中都有反映,总体文学着重研究其在多种文学中的传播、发展和流变。有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民族文学是在墙里研究文学,比较文学跨过墙去,而总体文学则高于墙之上”①。

梵·第根的这种分法遭到美国学者的反对。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一文中说:“梵·第根的定义至少引出一个问题。像他那样把比较文学规定为两个国家的比较研究,而两国以上的研究则为总体文学,这不是武断而且机械吗?为什么理查生和卢梭的比较算是比较文学而理查生、卢梭和歌德的比较就算是总体文学呢?难道‘比较文学’这个术语就不能包括任何数目国家文学的综合研究吗?”②从法美学者对“总体文学”概念的争论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的学者对比较文学的范围有不同见解。在我们看来,雷马克对梵·第根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后者把超越两国以上的影响研究和无影响的类同比较划入“总体文学”的范畴是一种机械的划分,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的文学比较归人总体文学实际上是缩小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韦勒克指出:“我们无法有效地区分司各特在国外的影响以及历史小说在国际上风行一时这两种事情。比较文学莉总体文学不可避免地会合二而一。”③历史发展正如韦勒克所预言的那样,特别是近50年来,比较文学早已超越了原来的界限,向总体文学发展,如果再区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已经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总体文学已经成为泛称的“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与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相比,有其自身的研究范围。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这些分支学科尽管其研究的侧重点不断变化,并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但主要是围绕文学本身展开的。文学史的任务是梳理和评价各个时代的整体文学状况和突出的文学成就,文学批评侧重对当下文学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文学理论则研究文学的本质、范畴和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文艺学的这些学科很少在意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传统文学研究特别是文学史研究的盲点,而这一盲点恰恰是比较文学关注的焦点。

比较文学要求人们从国际的角度观察文学现象,用面向世界的胸怀去认识和研究各国文学的关系与文学的普遍规律和特征,并通过文学推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互补。不仅如此,比较文学还打破学科界限,研究文学与人类其他思想领域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人类文化的规律和特色。正因为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性,所以比较文学能够发挥其他学科难以发挥的作用。具体而言,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跨国界,研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二是跨学科,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乃至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一、跨国界的文学研究

如上所述,传统的文学研究只限于一国文学的研究,而比较文学则打破时空的界限,研究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国际文学关系是其研究的重点。

1.研究各国的文学、文化间的联系和交流

这类研究强调的是不同国度文学之间的联系和借鉴,如基亚所说:“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互相渗透。”①这类研究包括作家、作品在其诞生地以外的国度的流传、接受和所产生的影响等情况,也包括国际文学运动的起源、传播和演化以及媒介的作用等。

比较文学最初主要研究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学关系,如今已扩展到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如唐代文学与日本早期文学的关系,19世纪俄罗斯文学对法国文坛的影响,苏联文艺理论对我国文艺理论的影响,西方现代派文学对我国当代文坛和作家的影响等。就中国的比较文学而言,它既要研究外国文化和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要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在外国的流传状况,由此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联系起来。

2.研究各国文学和文学理论之间的规律和异同

在相似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民族会有相近的发展水平、类似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特征,这使不少民族文学之间尽管在相互隔绝的状况下也会出现惊人的类似。我们可以把两种不同传统的文学对某个问题的不同处理作对照性考察。例如,14世纪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和我国清代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框架结构”,即一群人在某个固定的地点,一个接一个说故事。环境遥隔的作者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同样的叙述结构,这一相似是令人惊叹的,而这种结构方式上的相似只能通过社会生活现象的类同来说明。不仅如此,这两部作品在内容上都表现出某些意识形态的异己因素,表现出边缘人对当时主导意识形态如王权、宗教的对抗和消解,为我们重新观照历史提供了一种“被压抑的声音”。

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是美国学派提出来的。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扩展,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在保持文学主体性的条件下,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一种科际性研究。其目的是把文学置于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和学科背景下,通过考察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作用,使文学的本质内涵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更好地揭示出文学发展的方向。1.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文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研究文学与艺术的关系可为我们提供无数的研究课题,如文学如何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营养,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对抗和消长等。这种研究既可以总结出文学之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规律,也可以通过了解其他艺术和表现方法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以寻觅文学发展进化的踪迹。例如,从起源上看,许多艺术种类是相互联系的,中国古代的诗、乐和舞是合在一起的,中国文学史上每种新诗体的出现,如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词、曲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音乐的影响。文学与绘画、雕刻乃至建筑艺术等也都存在相互启发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最初就是从建筑艺术发端的,后来这种思潮逐步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每种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由此形成技巧、功能、效果的相互借鉴、交错,这些研究大大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2.探讨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学本身属于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意识形态的其他部分如政治、宗教、哲学、道德对文学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有时这些影响还是直接的甚至决定性的。例如,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伟大的文学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作家加缪说:“伟大的作家必然是哲学家。,’在中国,“文以载道”的“道”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当今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则直接运用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之中,例如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观念等对文学和批评产生深刻的影响,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并促进了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

现在这种跨学科研究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时间、空间、种族、性别、阶级等多维因素开始进人比较文学领域,并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3.探讨文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文学与自然科学在许多方面有着明显区别,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科学与文学的关系并不是互相隔绝的,而是互相渗透且错综复杂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何影响和改变文学的内涵和面貌,包括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比较文学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科学的进步、科学精神的提出,更新着文学观念,为文学的创造带来新的天地,我们在后面谈到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文学创作时空观的影响和改变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文学中的想象力也会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启发,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所展示的未来物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科学家的灵感,同时也给人诸多启示。此外,科学也会造成对文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扼杀,乃至对人性的摧毁,这些又是我们需要警惕的。简言之,比较文学就是要突破各种学术研究的界限,“打通”整个文化领域,使文学研究进人综合性研究的新阶段。

专栏1

世界文学主要研究经过时间考验、获得世界声誉并具有永久价值的文学作品(如《神曲》、《唐·吉诃德》、《失乐园》、《老实人》、《维特之烦恼》等),或者不那么显著地,研究在国内获得极高评价的当代作家(如福克纳、加缪、托马斯’曼等),这类作家当中不少只是名重一时(如高尔斯华绥、玛格丽特·米切尔、莫拉维亚、雷马克等)。比较文学却不受这种限制。已经完成的有启发性的比较研究,还有许多可以完成的这种研究,都是以二流的作家为研究对象的,这些作家往往比大作家们更能代表他们时代的局限性特色。

[美]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张隆溪译,见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

专栏2

假如的确存在某一题目的“比较性”难以确定的过渡区域,那么我们将来必须更加严格,不要随便把这种题目算做比较文学的范围。我们必须弄确实,文学和文学以外的一个领域的比较,只有是系统性的时候,只在把文学以外的领域作为确实独立连贯的学科来加以研究的时候,才能算是“比较文学”。……一篇论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材料来源的论文(除非它的重点放在另一国之上)。就只有把史学和文学作为研究的两极,只有对历史事实或记栽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比较和评价,只有在合理地作出了适用于文学和历史这两种领域的结论之后,才算是“比较文学”。讨论金钱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的作用,只有当它主要(而非偶尔)探讨一种明确的金融体系或思维意识如何渗进文学作品中时,才具有比较性。

[美]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张隆溪译,见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进一步阅读

1.[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黄源深译,见于永昌、廖鸿钧、倪

蕊琴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3.张隆溪、温儒敏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比较文学论文集》

第四篇:比较文学学习、研究参考书目

一、比较文学原理、专题研究论著

比较文学史

(法)洛里哀著

商务印书馆

1931 比较文学论

(法)梵·第根著

戴望舒译

商务印书馆

1937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美)乌·韦斯坦因著

刘象愚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比较文学导论

(美)弗·约斯特著

廖鸿钧等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 什么是比较文学

(法)布吕奈尔等著

雷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比较文学引论

(罗)亚历山大·迪马著

谢天振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比较文学原理

(日)大眆幸男著

陈秋峰等译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比较文学导论

卢康华

孙景尧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比较文学原理

乐黛云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 简明比较文学

孙景尧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8 比较文学概论

陈忄享

刘象愚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乐黛云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比较文学探索

孟昭毅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1 比较文学史

曹顺庆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比较文学方法论

刘介民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 比较文学

陈忄享

孙景尧

谢天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乐黛云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

曹顺庆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998 1997 比较文学学习、研究参考书目

比较诗学

(美)厄尔·迈纳著

王宇根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比较神话学

蔡茂松著

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3 比较故事学

刘守华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译介学

谢天振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

乐黛云

王宁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比较文学研究类型

赵毅衡

周发祥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3

北京大学出版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

乐黛云

勒社

1995 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

乐黛云

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1999

(美)史景迁著

廖世奇等译 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

宁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管锥编

钱钟书著

中华书局

1979 谈艺录

钱钟书著

中华书局

1984 七缀集

钱钟书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诗与真·诗与真二集

梁宗岱著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3 译余偶拾

杨宪益著

三联书店

1983 攻玉集

杨周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论契合——比较文学论集

王佐良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季羡林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

周英雄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二、比较文学论文集

比较文学译文集

张隆溪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比较文学论文选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印

1982 比较文学论文集

张隆溪

温儒敏编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1986 比较文学论文集

朱维之

方平等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 比较文学译文选

刘介民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

干永昌等编选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当代西方比较文学论文选比较文学讲演录

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

陕西师范大学东方文学比较论文集

卢蔚秋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白之比较文学论文集

(美)西利尔·白之著

周等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中外比较文学译文集

周发祥编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选

黄维木梁社

1998 面对世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会

贵州省文化厅

贵州省比较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中国比较文学学

北京大学出版

漓江出版社

1987

1987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国 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乐黛云

张铁夫主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4 迈向比较文学新阶段——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 学术讨论会论文选

曹顺庆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三、中外文学类型比较研究论著

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

李万钧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5 中西比较诗学

曹顺庆著

北京出版社

1988 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黄药眠

童庆炳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中西艺术的文化精神

法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中西美学比较

朱希祥著

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1998近代中西美学比较

卢善庆主编

湖南出版社

1991 中外文论比较史(上古时期)曹顺庆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

虹著

三联书店

1999 中西比较文艺学

饶芃子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

周发祥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国外中国古典文论研究

王晓平等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中英比较诗学

狄兆俊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拯救与逍遥——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

刘小枫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中西诗鉴赏与翻译

辜正坤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中西戏剧比较教程

饶芃子 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89 中西戏剧比较论稿

凡著

学林出版社

1992 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

田本相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3 文化精神与小说观念——中西小说观念的比较

白海珍

汪帆1989 中西小说比较

饶芃子等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 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小说

应锦襄

林铁民

朱水涌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四、中外文学交流与比较研究论著

中西交通史

豪著

岳麓书社

1987 中西文化交流史

沈福伟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中外文学交流史

周发祥

李岫主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中外文学因缘——戈宝权比较文学论文集

戈宝权著

北京出版社

1992 沟通——访美讲学论中西比较文学

孙景尧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1 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

曹顺庆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

(捷)马立安·高利克著

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0 中西文化深层结构和中西文学的思想导向

肖锦龙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1991 母语的魔障——从中西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学的差异

张卫中1998

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

李达三

罗钢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安徽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化的选择

张荣翼

杨从荣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

邓晓芒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 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的爱与美主题

叶舒宪著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

高旭东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中西文化纵横谈

高旭东等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庄子》与现代主义

石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

徐志啸著

学林出版社

1995 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

郭延礼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论

于语和

庾良辰主编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

陈元恺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

王锦厚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乐黛云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

曾小逸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二次大战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黄俊英著

重庆出版社

1991 鲁迅与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鲁迅研究室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艺思潮

赖干坚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论中西哲学精神

(美)成中英著

东方出版中心

1991 中国之欧洲

(法)艾田蒲著

钱林森译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朱谦之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钱林森等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

卫茂平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中德文学研究

铨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关于“异”的研究

(德)顾彬著

曹卫东编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德国的汉学研究

张国刚著

中华书局

1994 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

范存忠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伏尔泰与孔子

华著

新华出版社

1993 法国作家与中国

钱林森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法国当代中国学

(法)戴仁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法)维·毕诺著

耿升译

商务印书馆

2000 俄国文学与中国

量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1991 1997 1995

1986 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

陈建华著

学林出版社

1998 中国文学在俄苏

李明滨著

花城出版社

1990 普希金与中国

张铁夫主编

岳麓书社

2000 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

(法)克·苏尔梦编

颜保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9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

饶芃子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中印文学关系源流

郁龙余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季羡林著

三联书店

1982 比较文化论集

金克木著

三联书店

1983 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

严绍璗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

王晓平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

于长敏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6 中日比较文学论集

赵乐生生等主编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2 水边的婚恋—《万叶集》与中国文学

(日)中西进著

王晓平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智水仁山——中日诗歌自然意象对谈录

(日)中西进

王晓平著

中华书局

1995 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

(日)丸山清子著

申非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

王向远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中日启蒙文学论

何德功著

东方出版社

1995 觉醒与挣扎——20世纪初中日“人”的文学比较

秦弓著

东方出版社

1995 中日战争与文学——中日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

(日)山田敬三学出版社

1992 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

刘立善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5 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

(日)伊藤虎丸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中朝文学关系史略

陈蒲清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 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

(韩)闵宽东著

学林出版社

五、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与资料集

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

范伯群

朱栋霖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 中国比较文学简史

徐志啸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 中国比较文学源流

徐扬尚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中西比较文学手册

廖鸿钧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

杨周翰

乐黛云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比较文学研究资料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1919—1949)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1995

东北师范大1989

第五篇:《比较文学》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研究

王 升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比较文学课是一门开放性的边缘学科,涉猎中外文学、中外文化、中外自然科学领域等。人文素质教育应是比较文学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比较文学理论的诠释,可以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审美教育、和谐思想教育、可比性的比较教育等,进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比较文学;人文素质;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28-03 进入新的时代,教育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古之“传道、授业、解惑”已不能完全适合目前教育教学的现状。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博学,而是使人变得聪明和智慧。比较文学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符合高校的教学改革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人文科学的教育,人文科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手段或工具。人文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以使其更好地发展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理想,并相应地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分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素质指的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综合能力;后天素质是指在生理素质基础上经过教育与学习等,通过个人的努力培养而形成的能力。素质教育则是充分调动先天的素质,促进每个个体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个体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好的条件。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不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其目的在于引导人类向善,在于促进提高人生境界,在于帮助个体塑造理想人格,在社会上实现其人生价值,总之,是使个体变得更有人性、更聪明的教育。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偏颇与不足,人文素质教育还很薄弱。我国高等学校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来弥补这一不足。但是通识教育课远远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更主要的还是在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上下工夫,把人文素质教育贯彻在教学体系之中、在每一节课之中。

二、比较文学人文素质教育侧重的内涵

(一)比较文学深入文化层面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类生存的强大动力,它是人们最远大的价值目标,是人类的精神信仰,犹如光明的灯塔,引导人类不断前进。失去理想信念的人,就会显得没有生机与活力,常常没有目标,没有热情,生活和工作都会变得颓废。大学生刚入学后,很多人对今后的发展茫然不知所措,有一部分同学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常常在上网聊天、玩游戏、打牌中浪费时间。个别同学即使设定了目标,也是短期目标,如英语四、六级,普通话、计算机等考试的过关,对于长远的事业,对于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等缺乏考虑。具体来讲,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当代大学生,总体来讲缺乏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他们也还没有完全树立新的价值观。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专题报告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把“要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放在了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六条基本要求中的第一条,更说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比较文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作家生活经历的比较,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如比较鲁迅、张贤亮与狄更斯、马克吐温等,通过他们自身曲折的经历、通过他们在逆境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的故事来教育学生,给学生以最真实的感受。

比较文学课可以把这种教育延伸到中西文化、中西哲学的比较层面。中国古代文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目标,必须先“修身”。“治国平天下”是古人的理想信念,在这一动力的支持下,发愤读书或练习武功以期将来有所建树。西方文化有普世观念,尤其是基督教思想。西方文化力图通过个体英雄人物的出现,实现改变世界或救世的目的,基督的本义就是救世主。当然,这种英雄人物在西方不是特权阶层,他们与普通人在上帝面前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中西文化都共同指向以善为核心的人文素养,都强调有远大的社会理想。通过把儒学精神与基督教思想进行比较,大学生便可以新颖生动地领会中西文化倡导的积极进取精神,进而树起人生理想的风帆。理想和信念是人立身行事的方向,是心灵依托的居所。它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支撑着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

(二)比较文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鉴赏力、创造力,进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从目前大学生现状来看,他们之中有一部分显得思想浅薄、行为失范、甘入流俗,与那些先进的青年相比缺少感觉与灵气,缺少敏锐的领悟能力。而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基本停留在概念层面。如果你问他们学习文学课有什么样的收获,有一部分学生会回答你他了解并熟悉了许多作家作品,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回答没有错误,但是缺少真情实感,缺少审美的愉悦。可以说当前审美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中一个薄弱的环节。

审美教育首先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在文学课中,学生通过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规范有文采的语言,感受到文学的优美。懂得了什么是美,也就明白了什么是丑。审美作为一种生动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引导大学生走向人格的高尚,不断使其人性更美好。比较文学通过中西文学审美的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如中西关于艺术美的比较,西方文艺理论强调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规律,真是语言艺术的最高规律。西方的艺术作品因此强调美追求美,为了美可以牺牲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习俗放在首位,为了维护公共道德习俗往往会牺牲艺术美。对学生进行这种比较教育,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有了这样的认识,反过来更进一步提高了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同时,也通过文学形象的审美,使学生认识到艺术真实与社会真实的区别。艺术更强调“美”的特质,艺术可能会不合时俗;而社会则更强调“真与善”的艺术,需要符合时代的节拍。

比较文学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比较文学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比较欣赏力,使他们能通过不同民族文学的比较从文学的角度发现语言文字之美、文学之美,更深刻地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认为美是真与善的桥梁,进而引导学生走向理性的“善”。二是比较文学课培养学生的开放与拓展能力。大学生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与学习,甚至是通过跨学科的研究与学习,培养其思考问题不浮于表面,不局限于就事论事,能全面综合思考判断,进而提高对一切事物、现象的甄别能力,认识并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通过审美最终走向人性之美。

当代社会人才竞争加剧,每个人要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也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审美教育看似只是对人的微观行为的引导,是对人的情感的教育,但是它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三)比较文学中的和谐观教育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和谐思想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古希腊时期高扬人本主义精神,强调人是万物的主宰,自然的一切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西方人勇于进取、大胆开拓,文艺复兴后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引领世界的重要力量。但是西方人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意识到每个人的发展也与他人的发展冲突,意识到人类的发展与自然本身发展的矛盾。为了和谐共存,西方人强调规则,以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进行制约。有了好的规则,每个个体都可以有平等发展的机会,人类与自然之间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

我国古代文化中饱含丰蕴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侧重人际和谐,追求知行合一;道家思想侧重天人和谐,追求天人合一。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是和谐而不会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会和谐。这就告诉人们,处理任何事物都要“多元一体,和而不同”。古代社会的这种哲理在今天的社会极具现实意义。与朋友相处,与同学相处,甚至与家人相处要做到和而不同。大到国家层面,不同制度的国家也应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有了和而不同的原则,和实生物就有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只有坚定和而不同原则,才能做到和实生物。什么是和实生物,即同一种物质元素简单相加,加得再多,也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当然也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只有各种不同的物质元素相互配合,彼此调和,才会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才会产生出新的物质,这就是“和实生物”的真正含义。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古代哲学对“和”的度给出了标准,即中和。只有做到天地人三者的中和,万事万物才能得以共荣;同理,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做到各方面的和谐,人类社会才能更好地持续发展。

西方哲学强调以外部的限制来达到和谐,中国哲学则强调内部个体(尤指人)的“修身”来实现和谐。相比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中西哲学“和谐”思想的比较,大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各种关系。

(四)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教育

“可比性”内涵的基本前提是文学性,比较文学要以文学为中心,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这种属性约定了比较文学各个方面必须遵守的准则。对于影响研究来讲,它的研究路线从放送者到传递者再到接收者,都要紧紧围绕文学来进行;对于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来说,必须遵守文学规律,以文学为中心进行,旨在进行目的明确的文学研究。

其次是跨越性,正因为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学科和跨文化进行的文学研究,它才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研究,使其有了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地位。影响研究跨越了国家界限,平行研究跨越了学科界限,阐发研究跨越了文化界限。比较文学不断前进的步伐,也使其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它吸引了心理学、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文学研究开拓了交叉学科之路。不断的跨越使比较文学有了开放性、包容性,“和而不同”成为其精神内涵之一。

再次是联系性。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家之间比较,或者两种文学现象之间的比较,需要二者之间有关联性。这种关联是其相同性或相异性,但更是其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这种关系找到了比较文学研究所需要的内在的美学价值,找到了文学的内涵关系。这种联系的发现需要研究者有较丰厚的文学知识储备,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这三者对比较文学研究的约定,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之一。这种可比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思维定式,使分析问题既能立足于本质条件,又能纵横捭合,有宏观的视野。同时,也可借此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胸怀,做到不同意但可以尊重对方。

下载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比较

    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比较 摘要: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式,构成了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我们通过研究的方向、对象、范围、真实性的各个方面来......

    比较文学经典笔记(精选)

    下面的内容可以出单选题,也可以出填空题或判断题。必须熟记 1.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在法国最早使用的是魏尔曼。 2.某些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超出在本国范围内的影响,这种现象是超......

    比较文学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1,比较文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学科史: 马克斯、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克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歌德著、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文......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期,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

    比较文学复习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纷纷出版......

    比较文学考试题

    △分析东西方文化思维的利弊,举例说明:东西文化不同,其根源在于东西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主分析(analytical),东方主综合(comprehensive)。这种思维的不同,不但潜藏在或表现在哲学思想上,......

    浅析如何学习比较文学

    浅析如何学习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内容丰富,学理性强.如何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了解比较文学学习的意义,正确运用比较文学原理、方法,深入学习比较文学,要注重“比较、......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影响研究:比较文学传统研究方法之一。 影响研究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那些被接受的“异域”文学的影响,即侧重在对域外文学的借鉴、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实联系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