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十六大以来的社会建设成就

时间:2019-05-14 06:2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看十六大以来的社会建设成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看十六大以来的社会建设成就》。

第一篇:我看十六大以来的社会建设成就

我看十六大以来的社会建设成就

摘要:自中共十六大提出社会建设的理论以后,党和政府在大力推进社会建设中形成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社会建设思想,并在社会建设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这种初步的成就,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必须在正确地思想领导之下继续推进社会建设的进程。关键字:社会建设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存在着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明确地昭示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以社会建设为主的新阶段。自中共十六大以后,党和政府在大力推进社会建设中形成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社会建设思想,并在多方面的社会建设实践中调动了社会积极性,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建设构建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1]

1社会建设的概念

1.1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过程

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前,我们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虽然曾进行过社会建设领域的探索和部署,但是还没有把社会建设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成果加以论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是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思路来规划的。当时,在社会建设领域里的实践和认识,是被分别寓含在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三个领域之中。

而在十六大以后,以胡景涛总书记为党中央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阐述和定义了社会建设的含义,并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胡锦涛在这次全会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论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统一、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进一步强调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并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做了正式确认,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时,第一次在党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列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专题,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论述和报告中对社会建设的全面部署,标志着党的社会建设理论正式形成。

1.2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所谓社会建设就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在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谐进步等价值观念的指引下,根据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规律,动员社会力量,在社会领域展开的各种建设活动。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形成能够有效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保障机制、社会利益分配机制、社会组织机制和社会结构变动机制等。[2]

那么所谓社会建设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是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事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公共事业。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是社会事业最主要的特征。社会事业主要包括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社会事业由于资金投入规模大、周期长、回报率低,是个体所不愿做、不能做、做不了的事务,因此主要由国家举办。

二是优化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同经济结构一样,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本结构。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相匹配。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是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

三是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政府的服务职能,一方面体现在制定制度“游戏规则”。通过不断健全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的社会支持、社会帮助、社会救援的公共服务体制,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务。

四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虽然也在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但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投入与需求的矛盾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来看,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扩大社会和公众的参与,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从而填补政府不到位和市场 “失灵”的空白。[3] 1.3社会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

在党的十六大以前,我国在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方案的时候,并没有把社会建设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放在同等的低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将社会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方案中,并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形成四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理论,这同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有很大关联的。

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2)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3)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4)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5)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6)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7)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都发生在社会领域,例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等。

这一时期也正值我国踢之转轨期和社会转型期,在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的变化、体制和机制上的不衔接,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趋势看也引起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其中突出的表现为:(1)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扩大,使社会公平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用基尼系数来测看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已超过了0.4的国际安全警戒线。同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也在拉大,例如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速8%-9%,而农村居民年增速4%-5%;东部五个省的GDP占全国GDP总量的50%,西部12个省GDP占全国GDP总量的18%。这种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造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出现和冲突,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2)社会事业相对滞后,部分弱势群体困难较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尽管目前已建立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但是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农民,以及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都还未能得到很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则更低。(3)社会秩序和稳定状况堪忧,治安形势严峻,贪污腐败屡屡发生,干群关系方面的矛盾有所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形成的新的社会利益主体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不同利益主体为追求各自的利益而引发了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造成了部分社会群体的心理失衡、伦理失准,并由此导致了社会的失序和治安案件的增加。尤其是腐败现象的发生,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而且引起干群关系的紧张,加剧了社会冲突,往往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4]

2十六大以来的社会建设成就

这一时期,党和政府推进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有:在社会保障方面,通过做实个人账户解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空账问题;通过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解决了过去国企改革中的下岗人员问题;2002 年建立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 年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2003 年起,在城市陆续建立起了医疗救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流浪人员乞讨救助制度,在农村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了农村“五保户”制度,试点建立普遍性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了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的权利保护和救助;2007 年颁布实施了《劳动合同法》 《就业促进法》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进一步重视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2004 年开始建立城市居民廉租房制度,2010 年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探索普通居民的住房保障途径;加强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了以普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群众基本医疗为目标的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视保护农民工权益,强化了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要求,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纳入城市公共教育体系,并探索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问题;允许各类社会组织在扶贫、济困、环保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等等。[5]

从数据上来看,2003年以前,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仅有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低水平的合作医疗,以及少数地区开展的老农保等内容。不仅项目很少,资金来源也相当不稳定。2003年以来,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其密集程度在我国乃至世界社会保障发展史上都是少见的。

据初步统计的城乡社会保障政策61个项目中,专门针对农村或涉及农村的社会保障项目有38个,占62%。具体可以归纳为九个方面的政策:一是社会保险政策,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二是社会救助政策,包括农村五保供养、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农村医疗救助、农村危房改造;三是优抚安置政策,包括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优抚对象医疗补助、义务兵优待;四是社会福利政策,包括残疾人事业、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五是义务教育政策,主要指农村义务教育;六是公共卫生政策,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家免疫规划、艾滋病患者救治、结核病患者救治等项目;七是就业政策,主要指农民工就业和就业后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八是扶贫政策;九是农业和农民补贴政策。

经过近八年的努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初步建立起了针对广大农村居民的从出生(生育腐女补服叶酸+住院分娩补助+儿童福利)到养老(新农保+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老年人福利),从医疗(新农合+农村医疗救助+公共卫生)到教育(农村义务教育),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扶贫+农民补贴+残疾人事业)到住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再到就业保障(针对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保政策)在内的渐成体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在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短短几年内我国已多次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标准,更好地保障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要。新农合制度建立之初,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是每人每年20元,从2006年起提高到每人每年40元,2008年又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短短7年多时间,补助标准就调整了4次,提高到原来的6倍,年均增长25.99%,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卫生总费用年均17%的增长速度。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例也由30%左右提高到55%,农民受益程度明显提高。2009年出台的医改方案明确提出,要在3年内将新农合的报销封顶线提高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农村低保制度自建立以来,各地根据物价变化和经济发展情况多次调整了保障标准。2007年至2009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补助水平从每月39元提高到64元,年均增长28.1%,仅2008年一年,国家就三次出台调整农村低保补助水平的政策。五保供养标准由2003年的每人每年417元,提高到2009年的2215元,年均增长37.7%。以上几个项目标准,其年均增幅均大大高于同期CPI 2.63%的涨幅,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11.92%的增幅,也高于同期财政收入22.26%的增幅。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标准只是全国统一标准或平均标准,部分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标准还要更高一些。

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的重要保障。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在安排预算时,都把农村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予以倾斜,各级财政安排的农村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大幅增加。

据统计,各级财政用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支出由2005年(2003年、2004年数据有不可比因素)的264.1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54.61亿元,年均增长84.41%,远远高于同期全国财政支出20.61%的增幅。从几个主要保障项目来看,中央财政补助增幅又大大高于全国财政补助增幅。如新农合,全国财政补助支出年均增幅104.56%,而中央财政补助支出年均增幅166.78%;又如农村低保,全国财政补助支出年均增幅87.44%,而中央财政补助支出年均增幅191.87%;再如义务教育,全国财政补助支出年均增幅47.95%,而中央财政补助支出年均增幅64.37%。[6]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3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困境及展望

中共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仍然不能全面化解现阶段社会领域中存在的矛盾,其原因就在于: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了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载体作用,但是政府在社会建设实践中仍然沿袭政府主导模式,片面地通过自上而下的力量去推进社会建设,导致政府力不能及而社会组织又无用武之地的两难困境。由于政府能力与财力所限,政府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未能破解导致社会矛盾的根源,未能形成促进社会建设的有效机制,所以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建设急需突破这种政府主导模式所带来的困境。郑永年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使企业公司化和民营化之后,企业把原来承担的社会功能抛给了社会。“可是,中国的社会力量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其本身不足以承担这些功能。”“那么,政府必然成为承担这些社会功能的唯一主体。”因此,“从长远看,(中国)社会改革还有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向社会赋权,就是逐渐培植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逐步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力量迅速成长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党和政府对此已有充分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温家宝在肯定我国社会事业建设过程中“打破了过去完全由国家经办的体制,调动了社会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政府责任不到位和包揽过多同时并存,该管的没有管到位,该放的没有真正放下去,发挥市场机制、社会资本和民间组织的作用不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不足。这种情况制约了社会事业发展,也制约了经济发展。”温家宝还进一步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事业建设过程中,要“把应该由社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真正交给社会和市场”。[8]

尽管党和政府都看到了发展社会力量对于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在政府主导的社会建设模式下发展社会力量?这是当下我国社会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学者们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发展态势,提出推进我国社会建设的可行模式是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即是说,在现阶段的社会建设中既保持政府对社会建设的主导态势,又能够给社会力量以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只有将党的社会建设思想与政府的社会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力量与自下而上的社会自主力量,构建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突破当下社会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才能为我国社会建设寻找一条可行之路。

自中国十六大以来,我国在社会建设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了社会建设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目标,在这十年间,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进步:跟过去相比,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能夜郎自大;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自己的不足,因为我们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在改革的过程中遗留着很多潜在的问题,越往后走,越显现突出一些社会问题,我们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也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能妄自尊大。

胡锦涛总书记也在此次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致力于能力建设和制度创新,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群众利益无小事,诸如征地、拆迁、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都是关涉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决策时要慎之又慎,努力使之科学化、民主化。必须更加关心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下大力气解决就业、社会保障、基本公共医疗和义务教育中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

不断促进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尤其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强调利益协调,更加关注困难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改革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持。

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的转型期,表达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会增多,因而,提高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要建立有效的社会利益协商和表达机制,使普通百姓的诉求有畅通表达的渠道。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只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现在,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都还不完善,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只有实现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转型,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才能为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9]

参考文献

[1].李永忠 陈杰 中共十六大以后的社会建设成就与困境 [J] 《社科纵横》 2012年03期

[2].王科 20世纪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教训与反思 [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9月

[3].陈剑 社会建设目标及相关措施探讨

中国发展观察 2012年06月20日

[4].李曙新/徐修德 社会建设理论提出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分析 《探索》(重庆)2010年2期第131~135页

[5].张静,关信平.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4-26.[6].萨日娜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成就与保障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2011年6月23日 [7].郑永年.中国社会改革应当扶植社会力量[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7-01-30.[8].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7):17-18.[9].郭建宁 十八大报告解读:加强社会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2-11-10

第二篇: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

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32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重大意义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34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决定》用“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集中阐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四个“更加”

时间:2011年11月01日 13时05分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四个“越来越”

时间:2011年11月01日 13时06分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三个“关系”

时间:2011年11月01日 13时08分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八大突出问题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34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三个“准确把握”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50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四个“以”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19时48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决定》以四个“以”论述了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长期目标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20时45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阶段性目标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10时34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〇二〇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五个“坚持”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20时48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就是“五个坚持”: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

(三)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五)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项重大举措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20时52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围绕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提出重大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13时34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

(二)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把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

(三)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四)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第三篇:组织保障更有力——十六大以来党的组织建设成就综述

党的建设巡礼

组织保障更有力——十六大以来党的组织建设成就综述

“经过3至5年,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录公务员的比例一般应达到当年公务员录用计划的15%左右。”这是前不久中组部、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关于加大选拔使用大学生村官力度的一项新举措。经过几年来的扎实推进,这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计划,已成为一个响亮品牌,赢得普遍欢迎和广泛赞同。30万名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为基层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储备了重要力量,大学生村官工作也成为党政干部基层培养选拔链上的重要一环。

大学生村官工作带来的基层新气象,恰是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党的组织建设显著成就的新鲜注脚。10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改革创新、狠抓落实,书写了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精彩答卷。

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努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在总结基层实践经验基础上,2009年颁布实施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具体要求,为全面深化改革画好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各地深化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突出“一把手”选拔配备,扎实推进对市党政正职、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党委组织部长等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注重选配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干部管理系统化类别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

各地突出德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贯彻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体现到干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各方面。中组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全国181个市、1312个县也已制定了考德办法。

各地把扩大民主的要求贯穿到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既落实群众“四权”,又发挥组织把关作用,以坚实的民意基础促进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提高。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122个市、845个县试行全委会、常委会任用干部票决制,其中3个省的省、市、县三级全面实行常委会票决制。

各地还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着力提高竞争性选拔质量,拓宽了选人视野,促进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据统计,仅2008—2011年,全国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方式就选拔了厅、处、科级干部共28.7万名。

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显示,干部群众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效的评价连年提升,2011年比2008年提高了13.43分。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成果丰硕

组织强则基层稳,基层稳则天下安。十六大以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成果丰硕,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

10年间,各地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健全组织体系,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大幅拓展,党组织已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延伸,由单位向区域延伸,由实体向网络延伸,由党的基层组织向其他各类组织延伸„„截至2011年底,全国基层党组织总数达到402.7万个。

10年间,各地突出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动力。10年来,全国共发展党员2666.1万名,绝大多数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35岁以下党员、少数民族党员、女党员比例都有不同程度增长。

10年间,各地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找准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10年间,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各地建立健全培养选拔、教育培训、考核管理、激励保障机制,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此次换届中,新当选的乡镇党委书记平均年龄41.1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4.2%。

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人才工作开创全新局面

2011年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显示,对人才工作实际成效的评价比上年提高2.98分,在10项可比较具体工作中增幅最高。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十七大提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10年来,党中央全面部署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树立科学人才观,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中国又一次迎来了“人才的春天”。

10年间,党和国家着眼于人才总量增长、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突出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才总量大幅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1.1%;人才素质显著提升——截至2010年底,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3.6人年;人才效能稳步提高——截至2010年底,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2.0%„„如今,一支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能力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已初步形成。

“人才特区”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国家科技和人才奖励制度不断完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建设为科技人才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人才评价机制基本形成„„如今,随着人才工作体制创新步伐加快,一个更加完善的人才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记者 盛若蔚 江 琳)

第四篇: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

沧海横流显本色,人间正道是沧桑。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安全环境日益复杂,改革发展攻坚推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战胜来自经济、政治、社会和自然领域的风险考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军全面推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坚决维护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谱写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辉煌篇章。

思想政治建设全面加强。走进座座军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醒目标牌,官兵朝气蓬勃、生龙活虎,展示了当代革命军人的时代风貌。十年来,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我军始终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着眼回答和解决“三个确保”时代课题,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官兵,深入持久地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部队建设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广大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不断巩固。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到“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教育活动步步深入、扎实有效。提高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积极推进人才战略工程,数十万大学生携笔从戎,一批博士硕士指挥员成为中坚骨干,杨业功、方永刚、刘义权和“科学发展好九连”等英模辈出,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载入史册。

军事能力显著提升。2004年胡主席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2005年我军第一次参加多国联合军演,2006年全军军事训练会议推进训练转型,2007年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战机引起世人瞩目,2008年第一次派海军舰艇编队远洋护航,2009年首次组织大规模远程跨区机动演习,2010年三大舰队在南海海域举行联合作战演习,2011年首次派军机军舰赴海外撤侨,2012年中俄海军在东海举行联合演习„„我军先后圆满完成抗灾救灾、支援安保、反恐维稳等一系列重大军事任务,锤炼和展示了强大的军事能力。十年来,我军始终坚持军事斗争准备龙头地位不动摇,扭住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不放松,注重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军事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和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日臻完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大批高新武器装备陆续列装部队,基本建成了以第二代为主体、第三代为骨干的武器装备体系。坚持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地位,积极开展联合训练、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基地化训练、模拟训练和网络训练渐入佳境,军事训练转变向纵深发展。推动军队院校教育科学发展,新型院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快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及数字化部队建设,战略预警、信息攻防、远海防卫等一批新型作战力量得到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大幅提高。陆军,一支支重装之师“巧瘦身”,千里机动“马蹄轻”;海军,一艘艘战舰游弋万里海疆,劈波斩浪走向深蓝;空军,攻防兼备的现代化空军正在形成,远程作战能力不断提升;第二炮兵,长空利剑自由驰骋,导弹劲旅羽翼更丰。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建设加快推进,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军队组织形态日益现代化。2011年11月22日,负责全军“顶层设计”的解放军战略规划部正式挂牌,同时总参通信部改编为信息化部,军训和兵种部改编为军训部等,一批作战师改旅,陆航团、特种大队升旅,院校和训练机构优化整合,新一轮体制编制改革深入推进。这是在本世纪初裁军20万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调整改革。十年来,贯彻科技强军、质量建军方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我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迈出新的步伐。以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联合训练、联合保障体制改革;以作战力量结构优化为牵引,带动作战支援、作战勤务保障力量科学组合;以军事人力资源制度调整改革为牵引,带动军队政策制度的调整改革;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为牵引,带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得到加强,兵种部队、作战部队、高技术部队比例上升,组织结构逐步优化,关系不断理顺,规模更趋精干,质量迅速提高,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联合训练体制、联合保障体制日趋健全,具有我军特色的新型体制编制逐步建立。同时,兵役制度、军人转业退伍安置制度、工资福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军人社会保险制度等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一些长期制约军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军营建设面貌焕然一新。胡主席和中央军委始终高度关注改善广大官兵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条件,持续加大对基层部队后勤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基层部队保障条件和后勤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十年来战士伙食费增长了2.3倍。吃讲营养,牛奶、水果摆上餐桌,伙食越来越好,野战保障车结束了吃冷饭冷菜的历史;住讲舒适,一批布局合理、坚固舒适、功能配套、生态低碳、文化浓郁的现代营房拔地而起,官兵住得宽敞、冬暖夏凉,一线连队特别是边防哨所也基本实现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穿讲仪表,军服系列化、功能化,既适应战备需要,又跟上时代步伐;医有保障,在实行军人免费医疗、家属优惠医疗基础上,建立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未就业随军配偶医疗保险,解决退役后看病就医后顾之忧;用更便捷,官兵人手一张保障卡,用卡发薪、刷卡消费、持卡就医、依卡领装,功能齐全,一卡“通”军营;乐上层次,新型文化装备列装部队,健身房、图书室、娱乐室一应俱全,周日有活动,假日有晚会,卫星电视、网吧进军营,处处呈现以人为本、健康和谐的氛围。我军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积极推进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学化,有力保障了部队战备训练和各项任务完成。

正规化水平有新的提高。2010年6月3日,胡主席签署命令,将重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颁发全军施行,标志着我军正规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十年来,各级坚持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作为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紧抓不放,牢固树立和落实安全发展理念,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治军带兵特点规律,军队建设日益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国防军事立法,制定《国防动员法》,修订《兵役法》、《现役士兵服役条例》、《武器装备管理条例》等军事法律法规,修订颁发《政治工作条例》、《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我军3000多件军事法规中有一半左右是近十年完成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比较完善的军事法规体系。加强科学管理,转变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管理技术,搞好战略筹划和战略管理,军队建设的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严格按条令条例管理部队,领导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运转、官兵依法行事的局面正在形成,保持了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生活秩序。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近年来,全军涌现出4万多个基层建设先进单位、130多万名优秀士兵。贯彻以人为本建军治军理念,坚持依法带兵、以情带兵、文明带兵、科学带兵,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不断巩固发展。突出防范重大安全问题,狠抓预防犯罪和事故,积极开展防间保密工作,部队安全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对外军事交流不断扩大。2011年4月,中国政府建立每月一次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制度,实现了军事新闻发布常态化,标志着我军对外开放迈出了新的步伐。十年来,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我军与150多个国家开展军事交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军事外交格局。我军至今已参加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8515人次。今天,中国维和军人的足迹遍及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黎巴嫩等10个战乱频繁的国家和地区,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兵最多的国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我军先后与20多个国家的军队举行联合演习和联合训练52次,其中近三年就有25次。自2002年向阿富汗提供救援物资以来,已28次执行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任务。2010年9月,巴基斯坦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我陆航部队首次派出4架直升机飞赴海德拉巴市,圆满完成救助任务。至今,我军已派遣11批28艘舰船、9200余名官兵,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先后为4000余艘中外船舶提供安全保护,解救被海盗袭击船舶29艘,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事非经过不知难。”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十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严峻挑战,我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道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办成办好办妥许多大事、喜事、难事,取得了辉煌成就。铸就辉煌靠什么,成功的奥秘在哪里?累累硕果中蕴藏着心血和汗水,更蕴涵着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就是始终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始终坚持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始终聚焦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始终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建军治军理念,始终以深化军队改革为根本动力。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归结起来,就是坚定不移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十年实践证明,我军建设发展的辉煌成就,正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取得的;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问题,实现新的发展进步,更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党的十八大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勾画宏伟蓝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牢固地确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凝心聚力、乘势而上,不断开辟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新境界。广大官兵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把肩负的职责担起来,把自己的工作干出色,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摘自总政宣传部编写的《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12》)

第五篇:精神支柱更挺立:十六大以来党的思想建设成就综述

党的建设巡礼

精神支柱更挺立:十六大以来党的思想建设成就综述

为什么一个拥有超过400万个基层党组织、8000多万名党员、有着91年光辉历史的大党依然能够朝气蓬勃,强有力地领导着一个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阔步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大力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支柱更加挺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更加注重理论创新

十六大以来这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党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这样深刻分析原因。

10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觉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后,又在十七大提出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概念,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坚持用这一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

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创新步伐提速。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从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深深融入广大党员干部的脑海心田,不断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前进的不竭动力。

回眸这10年,可以说是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在党的理论创新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实践产生了重大指导作用。

更加注重理论武装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思想建设就跟进一步。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思想,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基本经验之一。十六大以来,通过一系列全党性的重大主题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深刻洗礼。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是十六大之后党中央加强思想建设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十六大刚刚闭幕,党中央就明确提出: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引向深入,最重要的是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从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到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从组织中央宣讲团和督察组检查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情况到连续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一连串务实举措新意迭出,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在全党蓬勃兴起,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2004年起的一年半内,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

根据十七大的部署,从2008年9月起,全党又自上而下分三批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丰富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基层组织得到明显加强。

而自2010年启动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目前正在全党400万个基层党组织、8000多万党员中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干部正以崭新的面貌接受着新的砥砺。

实践证明,这些重大主题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推动实践、指导工作,不断提高着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加注重全党学习

一本书出版不到3个月,销量便过350万册。这一奇迹实实在在地发生在《辩证看 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通俗理论读物的出版发行上。十六大以来,一股崇尚学习的风气在全党范围愈加浓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

2004年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5年之后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进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是对历史机遇的准确把握,是对时代挑战的科学应对。随着2010年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在全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2012年5月28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罗文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金碚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专题讲了一堂生动的课,听课者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各位同志„„从第一次集体学习到第七十七次集体学习,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头坚持集体学习制度,学习频率之高、涉猎领域之广、研究程度之深,均前所未有。

而在地方,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不仅已成为中高层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有效机制,也成为各级党委工作的首要制度。同时,近年来对干部培训的力度也在持续加大,按照中央要求,如今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脱产培训的时间已不少于110个学时。

除了多读书、读好书,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各级各地党组织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探索出了许多有效的学习载体和形式。“万人大讲堂”、“党课学习日”、“星期天学院”、“乡村论坛”„„这些深受党员干部喜爱的学习形式已在各地生根开花、渐成品牌。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学习越来越成为全党的共同追求、自觉行动,越来越成为我们党不断创造奇迹、取得胜利的有力武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记者 李章军)

下载我看十六大以来的社会建设成就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看十六大以来的社会建设成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度体系更完善——十六大以来党的制度建设成就综述(合集5篇)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巩固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等各方面建设成果的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党章为核心、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以......

    共青团十六大以来大事记

    二〇〇八年 6月10日—14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

    十七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综述

    十七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综述 在过去,传统的四时八节,看大戏是主要的节目。如今的国庆长假,可供我们消费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国庆期间,电影院同时上映的电影达10部之多,既有重......

    永远的军魂 永久的忠诚——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①(共5篇)

    永远的军魂 永久的忠诚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① 10年奋进,10年辉煌。 回眸党的十六大以来发生的沧桑巨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富足,国家安......

    十六大以来的民生发展

    十六大以来的民生发展 小组成员:朱恒超 李若辰 夏玮 尹冠乔 蔡立新 王珏 张士尧 徐子豪 张翔飞 任亚坤 赵恒毅 一.教育免费 奠基民族复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学有所教,民心所......

    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述评之三

    市场经济:跨越发展的中国创举(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十年回眸·重大战略) ——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述评之三 “东方新神话”; “照耀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 “唯一打破经济学教科书......

    十六大以来的龙川(5篇范文)

    “四化”并举谱新篇,客家古邑换新颜 ------记十六大以来的龙川 从党的十六大至今,弹指一挥间,时光已走过10个年头。10年可以成长一代人,10年也可以筑牢一条路。10年来,龙川县委......

    审计局十六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做法

    审计局十六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做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省审计厅、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文明单位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