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审计的难处
基层审计“八难”亟待解决
标签: 审计 机关 基层 监督 执法 分类: 审计人语心声 2008-09-02 18:25 基层审计“八难”亟待解决
范士江(湖北省钟祥市审计局)
【时间:2008年09月01日】【来源:】
近几年来,笔者在审计工作中发现基层审计机关在执法中受客观条件和现行审计体制的制约,存在着“八难”问题,直接影响了审计职能的正常发挥,审计执法艰难,而且越来越难。
一、监督领域难拓展
现行的审计采取属地执法这种体制与“高层次的监督”、“宏观监控”的要求不相适应。无论是条条管理的单位,还是块块管理的单位,这种体制都很难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属条条管理的单位,省以上审计机关有权监督,但由于被审单位点多面广,受时间、区域和交通限制,往往无法进行监督,基层审计机关有条件监督,又没有权利监督,虽然目前对部分一条边管理单位实行三年授权审计一次,但由于时间间隔较长,缺乏监督及时性,致使这样一些单位缺乏应有的监督,甚至给一些单位违纪违规在时间上留有了充分的空间。加之,授权审计的面较窄,有的不能授权审计的单位,就形成了实质上的监督空白。基层审计机关在对当地有关部门审计时,经常会发现条条管理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但按审计管辖却无法对这种严重违纪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理。真是“看见了鬼”却不能打“鬼”。又如,属块块管理的单位,都有相应的领导分管,难免不受地方行政领导的干预,因而许多审计项目也只能“例行公事”,不能放开手脚延伸审计和调查,审的不深不透,不疼不痒,直接影响审计监督效果,审计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二、真实情况难反映
客观真实地反映审计查处的情况是《审计法》对审计机关的基本要求。作为行政型审计模式的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受地方政府领导,虽然理论上讲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审计机关实质上就是地方政府的一个“内审机构”,而内部审计的宗旨是服务管理者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审计在查处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地方的利益和当地政府的意愿,这样,一些牵涉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重点领域、专项资金、敏感问题都会在向上级反映时作出“技术处理”。就连基层审计机关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也必须实行“包装”,而向上级审计机关反映的审计情况都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缩水”现象。审计机关面临着一方面要依法向上实事求事地反映问题,承担着相应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自我的生存环境,处在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三、审计结论难落实
《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独立行使监督职权,不受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在现行的体制下,这一点对基层审计机关来说很难做到。在审计查出被审计单位的问题,特别是比较敏感的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后,被审计单位往往都会“恶人先告状”,或到处找领导说情,分管被审计单位的领导一般都会采取“协调”的办法来解决,有的甚至是行政干预,这样使审计机关本应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不得不被迫在与被审计单位采取讨价还价的“商量”中形成,审计结论与有关法规规定比较明显偏轻。即便如此,由于审计机关缺乏高层次监督所应有的在财政、银行等部门扣划违纪资金的强制职能,有些审计结论受行政干预和执法手段限制也难以落实到位。
四、审计成果难运用
审计机关作为当地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从理论上讲,其监督地方政府本身就不能自圆其说,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往往会从地方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对审计机关反映的问题作出尽量搞“团圆”的处理方式。特别是对地方政府本身或者其组成部门较为敏感的违纪违规问题,往往采取“只要过得去”的态度,这些行为虽然一时还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久而久之可能酿成大祸,为将来埋下重大隐患,直接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基层审计机关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敏感资金非正常“流通”而无能为力,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审计成果也会“付之东流”。
五、正常经费难保证
《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但由于地方财力所至,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难以保证审计工作正常的经费开支,有的在年初预算时就给审计部门留下了一个缺口,让其自我执法执收解决问题。据《中国审计》杂志2002年第6期关于《当前基层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反映,有的地方每年给审计人员公务费人平仅100-300元,这样,无形中造成了审计经费的大量缺乏,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拖欠审计人员工资达数月之久的现象,这种体制下,不得不出现基层审计机关与被审单位在经济利益上难以割舍的情况,影响审计执行的公信力。
六、工作任务难完成
目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日益重视,在许多工作中都善于运用审计手段。但在现行这种管理体制下,基层审计机关的业务却又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审计项目往往时间性很强,而当地党委、政府及组织、纪检部门往往交办的临时性任务又很多,与此同时,审计部门还要完成一些中心工作任务,这给专业人员配备本身就不足的审计机关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虽然地方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是一件无可非议的大好事,但客观上造成基层审计人员常年满负荷运转,疲于应付各项工作的局面,致使一些审计项目难以完成,即使勉强完成了,也难以保证质量。
七、审计内外难协调
随着目前授权审计项目和上审下交叉项目的增多,基层审计机关参与或配合上级审计机关工作也逐渐增多,这虽然体现了审计署对地方审计机关的重视,促进审计系统真正向全国审计“一盘棋”迈进,但却造成基层审计干部在夹缝中做人的严峻局面。授权审计项目或上审下交叉项目,由基层审计机关直接实施或配合审计,问题查深查透了,地方党委、政府对审计部门有看法,认为我们审计部门没有与地方党委、政府保持一致,基层审计机关未参与的审计项目,地方党委、政府也要审计机关出面接待、协调,对查出的严重问题责令基层审计部门到上级审计机关“摆平”,基层审计人往往是搬着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基层审计机关对于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项目“蜻蜓点水”式地审计,则亵渎了审计职能,辜负了上级审计机关的期望,上级审计机关又不满意,因此,基层审计机关犹如墙上草在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风雨中飘摇。
八、队伍素质难提高
由于基层审计干部经常满负荷工作,根本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和培训,审计技能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审计工作一般都停留在基本的手工作业上。同时审计内部培养的人才也难以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得以重用,基层审计机关的班子往往都由地方党委从乡镇干部中调任,审计干部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再之,由于审计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往往得罪的人较多,正如原审计长李金华所说的,既得罪坏人,也得罪好人。这样审计干部在提拔重用上往往受到牵制,使得一批审计干部起不来,出不去,不利于稳定审计干部情绪,不利于干部队伍素质提高。
以上几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基层审计机关的发展。如不加以解决,必将会导致基层审计机关走入桎梏,而审计机关上上下下,一脉相存,这也必然会影响整个审计事业的长足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解决体制问题,体制不理顺则审计道路不畅通。为此,笔者认为现在有必要对审计体制改革重新进行探讨、研究。而且越快越好。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进行改革:一是实行“两条腿”走路,审计署管理各特派办、省以下审计机关实行垂直一条边,人、财、物划归省审计厅统一管理。二是从上到下实行一条边管理,审计署在人、财、物上直接领导全国审计机关,各级审计机关真正代表国家行使审计权,实施属地执法。其三是改行政型审计模式为立法型审计模式,使国家审计跳出“内审机构”的框框,让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
第二篇:基层审计机关工作有感
基层审计机关工作有感
基层审计机关办公室人员少,但是却担负着参谋、组织、监督、协调、综合、服务等工作职责,处于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枢纽位置。因此,要做好办公室工作就必需树立三种意识、提升三种能力、勤修三种品质。
一、加强学习,提炼内涵,树立三种意识。
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做好办公室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三种意识:一是学习意识。首先要勤学。做到天天学,时时学,见缝插针地学,将中央的新精神,上级新要求,媒体的新观点,摘录在手、熟记于心,在不断学习中积累、沉淀、升华,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工作本领。其次要博学。审计部门是一个业务性比较强的单位,办公室工作人员不仅要学好政策理论知识,还要学透审计专业知识,做到熟悉审计流程、精通法律法规、掌握财会技能。第三要活学。日常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需要在头脑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结合实际,灵活变通,更好地指导工作。否则生搬硬套,最终达不到预期效果。二是服务意识。办公室是一个单位展示形象的窗口,办公室人员必须有当好“服务员”的意识,积极主动搞好各项服务工作。服务上级,用情用心,多思考,巧安排,献热情,展风采;服务领导,细心贴心,想在前,做在前,不争功、不争位;服务群众,一片赤诚,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三是创新意识。创新就是用心的升华。任何工作,只要用心去做,用心思考,就一定能够做好、做实、做出特色,这就是创新。如我局创新文件分色分类报送法,将文件按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分为急办、重要、普通三类,分别用红、橙、蓝三种文件夹报送领导,让领导对紧急公文、重点公文一目了然,进而提高公文流转速度,避免重要公文误办、漏办。
二、立足本职,着眼全局,提升三种能力。
办公室是一个单位的参谋部、“智囊团”,是信息中心,是领导的左膀右臂。做为办公室工作人员,要认准自己的职责定位,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一是提升参谋能力。工作中勤于积累资料,善于总结分析,把握领导意图,及时准确地为领导决策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多出点子、多想办法,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帮领导之所需。二是提升办文能力。多学习、多积累、多思考,起草文稿要有精品意识,努力克服空洞、呆板、冗长的文风,力求思路新、角度新、意境新,增强文稿的政策性、生动性、实用性。三是提升协调能力。在处理日常事务中,依法依理、中规中矩,揽事不揽权、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帮忙不添乱,胸怀大局、心细如发,统筹兼顾,科学安排,使各项工作做到忙而不乱,繁而有序,大事不误、小事不漏。
三、勤勉务实、乐于奉献,勤修三种品质。
有人戏称办公室工作是信息掌握要比“小道消息”还要早,文章写得要比“记者”还要好,政务处理要比“单位领导”还要行,保障服务要比“保姆”还要周到,动作要比“魔术师”还要快,忍耐要比“徒弟”还要强。这几句戏言道出了做好办公室工作不仅要勤勉务实、还要乐于奉献。做为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勤修三种品质:一是关键时刻有担当。面对急难险重工作要敢于挑重担,不退缩、不叫苦、不推诿、不等待,挺身而出,燃烧热情,展现自我;面对责任勇于承担,不推卸、不抱怨、不逃避、不固执,认真反思,设法弥补,减小损失。二是舍得之间有智慧。舍得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智慧,办公室工作非常清苦,每天忙于琐事,蹲守于斗室之内,奔走于服务之中,奋斗在键盘之上,无上下班之分,无节假日之别,随叫随到,到之能办,办之能成。当然,办公室工作也最煅炼人,舍名利、弃安逸,乐奉献,耐得清苦、抗得诱惑,能力日积月积不断提高,意志千锤百炼不断坚定,领导和同志们都记在心里,往往一有机会,办公室工作人员都是最先获得重用、最先得到提拔。三是是成是败能坚持。一日曝十日寒,万事不成,反之,任何一件事只要持之以恒的做下去,就会有效果、成特色。比如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办公室近年推行了
“岗位责任制考核”,将全年工作细化到人,分解到天,一月一督,一年一评。这种做法成效明显,只要一如既往坚持下去,坚持严格考核、严格兑现,就能形成审计部门的一个工作亮点。
第三篇:导演的难处散文
一
“我所执导的这部大片有将近100集……”D导呷了一口酒,有点忧郁地道。
“哇,我的妈哟!”
朋友E惊诧,“这简直就是中国的《大长今》……”
D导:“请的都是当红的名演员。”
“好呀,首先这就有了明星效应!”E大点其头。
D导:“一开始他(她)们就叫他(她)们的经纪人来闹签约,又是咨询又是公证,说是这样才有法律保证……”
“都谈些什么来着?”E叉双腮问。
D导:“大的有每集片酬、人身保险、青春磨损、精神损失……等等”
“小的呢?”
“有豪驾油费、化装品、防晒霜、啤酒、口香糖……”
二
“另外,在开拍前要搞新闻发布会。”D导又皱眉。
“好呀!这叫摆开阵容,先声夺观(观众)!”E一巴掌猛击在桌面上,弄得碗盏、条更、筷子都跳了起来。
“特别要求要有主流媒体参加,予以及时广泛宣传报道……”D导仰首朝天。
E凑近脸去:“这就对啰,给影迷们事先知道,好提高影视率!”
“还要提醒他(她)们去摸宣传背板、题名、搞留影,出席豪华酒会……这一下来,人也就摸不着北了!”
E:“!!”
三
摆摊
夏夜,两搭挡去摆卖水果:一个是老公,一个是老婆。
生活品味
豪放的朋友A拎两大可乐瓶米酒,到抠门的朋友B家作客。
B从厨房里炒出一小碟花生、一小碟腊肉、一小碟泥鳅、一小碟青菜,还端出一小盆葱花鸡蛋汤,热情洋溢地招呼A快上桌。
“就这点?!”A眦目瞪眼。
“现代生活要讲品味。”
B用小杯子帮他斟酒,款款道来,“中央反复强调待客只能弄四菜一汤,这不,全都到齐啦!来来来,喝酒……”
“我还算客人吗?!”
A顿时气愤,抄起大可乐瓶仰脖子咕噜噜就是一大半,随即横扫千军般将桌面一扫而光。他胡乱地抹抹嘴巴,将一张百元大钞“啪”地板向桌面:“妈的到外头再给我弄他几个大的品味来!”
第四篇: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审计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审计
面对的压力
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是指为执行公务或开展业务活动需要合理开支的接待费用。包括:在接待地发生的交通费、用餐费和住宿费。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列支管理规定〉的通知》(财预字[1998]159号)文件明确:“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招待费不得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1%;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招待费的开支标准,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得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2%的比例……”。
这些管理规定的出台,对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接待工作,严肃接待纪律,控制经费支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基层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严重超过规定的标准,“业务招待费严重超标”等字眼在审计报告中也出现得特别频繁。在实施审计时,感觉到存在三种压力:
一是“法不责众”的压力。如:大部分贫困区县的乡科级单位,每年“公务费”只有数千元,而有的必要工作接待是少不了的。由于业务招待费用开支标准有明确限制性规定,迫使有的单位领导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以补“亏空”。这些因素的普遍存在,使得审计决定的落实存在很大难度。二是定性处理的压力。现行财务制度对该项费用的列支范围和列支标准规定得过于含糊和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存在部分单位利用业务招待费当“掩体”,打“擦边球”,以跑项目、拉关系、礼金、娱乐、补助、个人消费等“不好入账”的违规支出列入其中。但现实情况是,业务招待与个人消费、业务招待和娱乐、业务招待与跑项目费用开支的界限不好掌握。
三是审计风险进一步加大的压力。审核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是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由于餐饮娱乐企业普遍存在串开发票、假发票等现象的存在,更有甚者,有的负责接待的同志自己买东西,开成餐费、住宿、办公用品等业务招待费发票报销。每笔费用的真实性如何,当前审计部门很难判断,人力、财力的限制也不可能一笔一笔查证核实,这就必然加大了审计风险。
第五篇:基层审计组织途径经验交流
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构成了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目前的审计组织体系,既决定着组织目标的不同,又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不隶属的架构。特别是《审计法》修订以后,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成为独立性更强的三个自然板块。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需求,国家审计资源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体制、机构、编制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亟需对审计组织体系的审计资源进行整合。有的地方已经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但也引起各个层面的非议、争议和对审计质量和客观公正的疑虑。既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社会又存在客观需求,就不能由于枝节问题“因噎废食”,就需要深入探索,勇于和善于创新,以缓解资源和需求的矛盾。从基层审计资源来看,应选择审计资源整合的主要途径有三点:
一、统筹是基础
审计工作具有事物的特殊属性,是独立的经济监督工作,体现着一定的计划性,随机性、程序性、规范性、综合性和经常性。适应社会需求,化解资源压力,搞好资源配置,超前统筹谋划就成为第一道关口。从基层审计机关来看,在审计资源整合上是牵头部门,是主要角色,有必要针对新情况,新特点、新思路做好各项统筹工作。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统筹。基层审计机关的干部大多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多年又习惯于审计组的“独立作战”,思维方式和审计方式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创新能力显现不足。即使进行资源整合,也只是内部行为,打破科室界限,在人力使用上统调统配,跳不出既有的工作圈。纵然审计任务日趋加重,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只能疲于应对,很少考虑联合社会力量,形成“整体作战”,这其中也存有多种疑虑因素,导致不能跨前一步。因此,在审计资源整合上,首先要从认识上统筹,敢于解放思想,勇于转变理念,善于创新思路,敢闯敢试,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发挥基层审计组织体系的整体功能。
其次,要从计划管理上统筹。审计工作有着很强的计划性,需要根据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和主客观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去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并尽可能地具体化和量化,充分预期所需要的人力和时间,以便如期完成计划,便于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但是,随着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科学性要求越来越高,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的比重量日渐提升,社会需求和形势任务无疑将增加审计工作量。因此,基层审计组织体系中的资源整合,国家审计机关要在计划管理环节上进行统筹,对纳入计划的项目,预定出由整合资源去执行计划,确保项目计划顺利完成。
再次,要从交办任务上统筹。修订后的《审计法》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执法范围,加上地方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审计工作,交办和委托审计俱增。这种受托审计体现着随机性,集中性和时限性,往往难以纳入计划,影响着既有计划的安排,资源和任务的矛盾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在资源整合上,要针对交办任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统筹,做到总揽全局,把握整合资源在执行任务上的重点,统筹安排,有序进行,形成合力,使交办任务按照委托方的意图顺利完成,做到既对上负责又对下负责,原则性与创造性统一,既兼顾任务完成,又锻炼队伍。
二、整合是关键
基层审计组织体系资源整合,说到底主要是人力资源整合。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整合质量高不高、人的积极性大不大,决定着审计项目能否质量最大化。各基层审计机关情况不一样,其他审计人力资源素质有差异,在资源整合的措施上将会各有不同,但最主要的要分两步走,即整合后的审前准备阶段和项目实施阶段。
审前准备阶段,重要的是做到三个统一。一是统一人力资源整合。由基层国家审计机关承担整合任务,制定整合方案,落实整合措施。不仅在内部资源上有力整合,而且在社会资源整合时严格把关,做到既有服从性和创造性,又能从局部工作和大局工作出发,还要兼顾眼前工作和长远打算。二是统一审计工作要求。在人力资源整合后,由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组提出统一的明确要求,从审计方案的编制,审前调查,审计项目的实施等审计程序,都要围绕审计目标提出要求,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三是统一审计质量目标。由于新的组合,必须从严要求审计质量,尽最大努力降低审计风险。同时,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和审计纪律,建设和谐审计组,激励在审计质量上有一个高起点的目标追求。
在人力资源整合后的审计方式方法上,既可以多形式运作,又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在初始阶段,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一是实行分审。主要是相对社会审计组织整合人员而言。对有一定审计能力又能独立执行审计任务的社会审计组织整合人员,实行才取其长,用当其宜的做法,让其独立承担审计项目,各自组成审计组分别实施审计。这种方式利于配合,提高效率。
二是实行协审。将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整合的人力实行搭配重组,由审计机关的人员担任主审,唱好主角,社会审计人员进行协审,优势互补,可以及时地选准突破点,找准结合点,踏准落脚点,减少分审后再度核查的麻烦,降低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三是实行辅审。考虑到内部审计职能的差别和熟悉内部情况的实际,单独行使审计有一定难度,可以在资源整合后为审计人员辅审。一方面,可向审计人员详尽地介绍情况,使工作尽快切入。另一方面,在审计过程中,可向审计干部学习审计业务,提高水平。再一方面,审计人员可借助内审成果,突出重点地审计,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此外,审计资源整合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和非人力资源资本的分配关系,充分调动整合各方的积极性。
三、质量是重点
基层审计组织体系的资源整合,是应对人手少,任务重的一项措施,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一种审计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廉政建设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因此,审计资源整合后,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保证审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作为推行审计资源整合的基层国家审计机关,在资源整合后,针对审计质量问题,应注意把好“三关”:
其一是把好审前检查关。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组合审计,都要对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审计调查与对被审计单位情况的了解、初步执行分析、重要性水平和风险评估以及审计通知书等审前准备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把关,防止出现纰漏影响实际操作和审计质量,以此打好基础,保障项目合规进行。
其二是把好实事求是关。事实是审计质量的前提,能否实事求是,是衡量审计质量的标志。因此,审计机关要对审计组把好实事求是关。检查是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履行程序、调查取证、数据计算、保守秘密等,通过加强复核和查验,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提高审计质量,向社会作出满意的交待。
其三是把好客观公正关。资源整合审计的重心依然是客观公正,通过审计评价和建议,实现审计的最终目的,以终端产品实行优质服务。审计机关要基于这一目标认真把好客观公正关,以应有的审计质量和服务水平回答来自各方面的疑问,以利于继续推行审计资源整合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