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法治保障在社会管理体制建设中的重要性
论法治保障在社会管理体制建设中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逐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初具雏形,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逐步融入国际社会。与此同时,种种社会问题伴随而来:经济发展中缺乏科学发展理念,发展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民主政治建设中深层次矛盾难以解决;社会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尖锐,官员贪污腐败等等。这些给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社会管理中融入法治理念,用法律的强制性保障社会管理的有序进行,是推进社会管理实现科学化、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一、法治能够清晰界定社会管理各主体职责,提升社会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加剧了社会分化,社会变得日益多样,政府面临更加复杂的治理环境。这种背景下,执政党和政府的管理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必须依靠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来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社会才能达到稳定和谐的运行状态。为及时回应挑战,社会管理主体必须实现多元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了社会管理的总体格局,这就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从国家包办到国家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取得了明显进步。同时,各管理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同,这在社会管理格局的表述中也有所体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管理起领导作用,是整个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指向标;政府负责,是国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要求政府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职责,从而推动社会管理向前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社会组织能够有效配合政府行为,是连接政府和人民的纽带;公众是社会管理的对象,更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广大公众的参与能够从根本上减轻政府的负担。这种格局下,社会管理各主体各司其职,管理活动规范有序。但实际情况却是党委依法执政能力不足,在解决问题时权力至上、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公信力下降、社会组织得不到认可,管理活动得不到广泛支持、公众参与规范化程度不够。法治保障纳入社会管理体制,恰恰能够解决上面一系列问题,提高共产党治国理政、依法执政水平,明确界定政府的权利范围,促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形成,方便社会组织的管理活动,同时赋予和保障公众应有的权利。法律给予各主体不同的职责,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社会主体各居其位、各得其所,享有其应有的权利,也履行其应尽的义务,有效地避免了越权和失职现象的发生,大大提升了社会管理规范化水平。
二、法治能够保障社会在规范化、制度化框架内运行
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我们总是在规与矩所形成的的范围内活动。世间万物,小到日常琐碎,大到国家大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社会有序的运行同样离不开规矩。规矩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障。法律法规是规矩,制度规范是规矩,伦理、习惯、道德都是规矩。正是由于规矩的约束和制约,社会才如此井然有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一方面,原有的单一的利益格局被新的多元化利益格局所取代,另一方面,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利益分化引起的利益矛盾和诉求多元化引发的冲突更加频繁,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为避免矛盾引发的社会混乱,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加以规范。伦理、习惯、道德在保持社会稳定上发挥的作用需要建立在人们拥有较高素质的基础上,事实的情况是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而素质水平却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这样一来,依靠伦理、道德的力量来保障社会的规范运行具有较大的难度。此时,社会急需能够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方式和途径,法治应运而生。作为衡量社会是否有序运行的最重要标尺,法治能够有效规制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借助法治的力量,人们的行为得以规范,通过稳定、明确的法律规范,社会得以有序、健康发展。
三、法治能够保证社会管理更具权威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治体现出国家的权威,这种权威来自于立法机关的权威性,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们拥有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的权利,它们所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都是它们权威性的延伸,也是它们权威性的体现。法治的权威性得到了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任何组织和个人一旦触犯法律,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有国家强制力做后盾,法治的权威得以彰显。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深入推进的今天,中国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许多社会矛盾。在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时,如果选择法治之外的手段,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和争端,更易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引发新的矛盾和争议,问题只能越来越多,社会管理停滞不前。借助法治的力量处理社会矛盾和冲突,回避了个别领导干部依权力办事的现象,提出的举措和建议也更具说服力,避免和减少了争议,社会管理的效果更加权威。
四、法治能够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法治能够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统筹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需要,是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更是我们党密切党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的需要。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得到切实维护,是判断社会管理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倘若我们取得的成就建立在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那么成就再多再显著,社会管理都是失败的。为此,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的安定有序,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心和关键。事实和经验一再表明,法治是保护公民权利的最有效途径。当公民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法治为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有效的救济途径。
综上,法治的这些优越性决定了它在社会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法治作为一切合法行为的后盾,是最有效的社会管理方式。法治保障纳入社会管理体制,为社会管理提供了制度规范,社会管理的基础更加牢固,社会管理活动更加规范。
第二篇: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全面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全面推进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孙利天教授的报告从更高层次即哲学层次上更深入的阐明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工程,其中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由此可见,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党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了战略部署。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取向的变化,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和重要,尤其是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化就意味着生产力、竞争力和凝聚力。所以,文化建设更是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呢,正如孙利天教授的报告所说,高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是百年大计,什么都可以丢,唯独教育不能丢。无论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同时又要超越经济和政治的束缚,独立生存,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当前,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最重要的。高考改革,发展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去行政化,注重学前教育,都是当前的任务。通过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而把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发展的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横扫亚欧大陆的元朝还是饱受列强欺凌的清政府,都完全的融入到了五千年的泱泱历史长河之中。而当今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之下,我们面临着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激烈碰撞,这就促使我们必须重新梳理总结中国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髓,在种种外来文化的挑战和压力下,提出一个更适合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牢牢抓好文化建设,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文明。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关系着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着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推进。因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凝力意义重大。
第三篇:档案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档案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密切,而作为企业文化积累之一的企业档案,因其所具有的真实性、多元性和潜在的创造性,为弘扬企业精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形象起积极的作用,因而,企业档案管理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文化,就像高楼大厦里的钢筋、螺钉、焊缝,轻易不被人看见,却渗透到了大厦的每一个角落、关节和着力点,承载着大厦最为关键的负荷。企业档案管理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管理,其重要性日益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知。有远见卓识的企业无不把企业档案管理当作攸关企业发展前途的重要工作来抓。而企业档案管理对企业建设的重要性,就好比是大江里江水与船闸的关系,在船闸对滔滔江水的调节下,企业这艘巨轮才能平稳的过渡。
企业档案管理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表现在真实地记录着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公司的企业文化从公司的创建就开始产生,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主要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发现、收集并进行整理。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就是要善于去发现企业每个方面的每一个瞬间及点点滴滴。通过真实的记录,精心的保存,把企业文化这种无形的东西归化为有形,把平常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以文字、图片、影音资料、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直观而明了。企业档案管理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对企业文化的归纳、梳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企业档案管理对于企业的文化的记录不是一种简单的记录,而是通过分类与分析使员工和领导能更好的认清公司的文化建设成就与不足。同时,通过档案管理员的梳理和价值判断,可以“留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发展战略。
企业文化建设不只是一个口号,一种形式,也不只是唾沫横飞地激扬一番。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梳理,使其真正更好的服务于公司发展。
第四篇:浅谈国企改革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模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坚实基础。总书记在2015年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讲话提到“我们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集聚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中国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可见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国有企业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安全、社会稳定、发展民生、履行责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30 年的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国有企业改革所取得的效果显著,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实力和国有企业整体效率,可见,国民经济和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有力支柱。不断进行深化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国有企业必将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贡献力量,是引导非国有经济稳步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奏响了号角。国企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报告中,多次提到“改革”一词。可见,十八大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心和信心,明确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方向。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坚强支柱, 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 搞好国有企业, 增强企业活力, 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从能源到通讯,从出版到交通运输,占据了我国经济市场中很多重要的行业。当前,我国国企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全面市场化过程中国有“僵尸企业”的留存。2015年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要求央企“提质增效升级”。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再次将焦点对准“僵尸企业”。并表示对于“僵尸企业”将坚持分类处置,积极推动兼并重组,强化管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可见针对现有问题,“僵尸企业”的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大众的关注了。“僵尸企业”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市场竞争力
2、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3、体制问题。
我国经济正处在一场新的大变局中,金融初具“系统重要性”,资本市场逐渐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而在这样的趋势影响下,国企改革的方向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地方国企改革将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经济正处在一场新的大变局中,金融初具“系统重要性”,资本市场逐渐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而在这样的趋势影响下,国企改革的方向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地方国企改革将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2016年“两会”国企改革方面的热点之一就是地方国企改革应该进入全面加速期。关注地方两会传达热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结构、环保、区域发展等话题今年热度更高。如:上海市提出的,推动一批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推进一批国企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基本完成符合条件的国企集团公司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集中。广东省提出,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组组建试点,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支持开展资本运营。湖南省提出,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革重组和公共领域建设,推进省属监管国有资本布局调整与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江西省提出,着力抓好江铜集团、省旅游集团、江西国际公司和省招标咨询集团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积极推进钨和稀有金属产业重组整合。深化江西报业集团改革,组建省文艺演艺发展集团、省广电传媒集团等。很多地方性的国有企业正在加速改革中。随着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结合现有市场经济理念,就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完善国企薪酬激励、加快国企兼并重组等方面提几点措施和意见。一是加快分类处理、兼并重组。二是推进混合所有制。三是完善薪酬激励制度。四是创新变革产业升级
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和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进行的国企改革必须兼顾社会公平与正义。这既是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多元化价值目标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习总书记指出“ 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加强”,这是深化国企改革要达到的总目标。强力推进国企改革是符合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趋势的。在2016年新一轮的改革任务中,国有企业将会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针对企业的深化改革,把握好公开透明、杜绝腐败的总开关,扎实稳妥、全面系统地推进国企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充分融合改革与创新精神,为我国从容面对今后的挑战做好准备。
对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中国的未来,我们从来都不缺少信心。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既要求宏观管理体制的转变,同时也要求经济主体要从计划的轨道转向市场轨道。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中国企业一定能在走向市场、走向竞争中实现历史新跨越。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强力推进国企改革是符合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趋势的。虽然国企改革近30年,取得
了很多喜人的成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与阻碍,改革自然不会一帆风顺,这也正是我党和我国在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中所坚持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所在。
在2016年新一轮的改革任务中,国企改革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但相对的,在迎接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也会迎来新的机遇,这就要求在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针对企业的深化改革,还要求在改革的同时结合现今的新形势,做到与时俱进,将创新精神与改革相互融合,让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来自国内外经济竞争中的各种挑战,才能够在科技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成就和有助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新经验
第五篇:在重点工程建设中突出保障农民工利益(精选)
在重点工程建设中突出保障农民工利益
去年以来,洋中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1800多万元用于土地整理、基本农田重点设施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村村通工程、堤坝水利工程、造福搬迁工程等重点项目。看到平整宽阔的土地、气势宏伟的堤坝、崇山峻岭之中的公路、修葺一新的村委楼、规划整齐的小区,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据了解,该镇纪委为了使这些工程项目按质保量如期完成,采取“四种制度”,加大监管力度,为这些重点工程保驾护航。
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明确规定所有工程必须经过招投标,投资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工程委托上级机构进行招投标,50万元以下由镇里组织投标。在农村道路硬化工程当中,通过实行招投标,节省工程开支40多万元。严格工程监理制度。聘请专业监理公司进驻工地监理土地整理项目和基本农田重点设施建设,其它项目由镇纪委定期组织镇村两级干部亲自巡查。据巡查了解,土地整理项目和基本农田重点设施建设质量高,成效好,项目所在的东山、溪富、莒溪、前路、凤田等村的群众反映很好,没有一起因工程质量引起的纠纷和损失。实行领导干部包项目责任制。将全镇10多个重点项目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两委成员身上,采取项目分管领导定期与项目投资方联系、及时向项目分管区领导汇报、不定期到实地调研的工作模式,准确把握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予以解决,切实推进项目顺利开展。
最有特色的是建立建设工程廉政责任制。与工程合同捆绑配套,要求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党员干部、业主单位签订“廉政合同”。其中,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洋中镇明确规定凡是镇、村两级工程建设项目合同,都要写入“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否则业主有权截留应付投资款,用以兑现农民工工资”这一条款。通过签订廉政合同,提高了党员干部的自律与他律意识,在陆续进行的10多个项目当中,每个项目都按质保量完成。在凤田村的土地整理项目中,业主单位拖欠施工队工资造成纠纷,洋中镇根据廉政合同的规定,召集双方代表开协调会,截留部分投资款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有效地保障了农民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