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泉州鞋业产业现状范文
泉州鞋业产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艰苦创业,泉州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家庭作坊式经营向现代化管理迈进,鞋业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迅速提升,成为泉州市最具竞争力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最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泉州已成为全国制鞋的主要基地和世界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之一,在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影响力。泉州鞋业产业的基本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量较大,已经成为泉州市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从总量来看,全市共有鞋类企业4000多家,2003年全行业总产值292.0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139.4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37%和32%,我市运动鞋、旅游鞋的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和总产量的近五分之一。
(二)产业链比较完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分工协作体系
泉州鞋业从鞋的配件、鞋楦、鞋底、鞋跟、吹塑到包装盒等均有专业厂家生产,涌现出一批规模化鞋材生产企业,形成了社会分工、自主配套的一条龙生产协作群体。晋江陈埭鞋材市场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鞋材市场之一,具有包括门类齐全的鞋机、五金、化工、鞋材等在内地的完善配套体系:晋江安海皮业、惠安百崎橡胶业现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制革基地、集控区和全省主要橡胶、鞋底生产地。由于产业链较为完整,泉州鞋业具有成本优势,从而带来整体竞争优势。
(三)产业布局比较集中,区域化格局较为明显
泉州市制鞋企业主要分布在晋江、石狮、惠安、南安等地,且各地的鞋类产品分布层次分明、各有特色,区域化格局比较明显。晋江是泉州市最主要的鞋业生产制造基地,有鞋业生产经营企业3000多家,年产量7亿多双,产值近200亿元,拥有“安踏”、“爱乐”、“亚礼得”三个鞋类中国名牌,2001年被中国轻工联合会命名为“中国鞋都同”。石狮现有制鞋企业260家左右,主要生产皮鞋、旅游鞋、时装鞋,规模以上企业较多,涌现出“富贵鸟”、“豪德盛”、“木林森”等一批著名产品,其中“富贵鸟”于2001年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惠安现有制鞋企业600多家,是著名的鞋底生产地。
南安现有鞋业企业170多家,以中童鞋为主打产品。目前,泉州市已经形成了以晋江为基地,连接石狮、惠安,向南安、丰泽、鲤城等周边市区延伸的区域发展格局,形成了以旅游鞋、休闲鞋为主导,并向皮鞋、鞋材、鞋机扩展的产业组合构架。
(四)产业稳步升级主,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首先,企业的规模和档次不断提升。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鞋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39.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47.8%。其次,制鞋技术装备和生产流水线。第三,品牌意识不断加强。全市制鞋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件(分别为富贵鸟和安踏),中国名牌产品5个(分别为富贵鸟皮鞋、安踏、特步、爱乐、亚礼得旅游鞋)。此外,泉州市制鞋企业还拥有福建省著名商标6件,福建省名牌产品8个,泉州市知名商标20件。
(五)产业体系健全,各类专业市场基本形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泉州鞋业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供产销链条完整,较为完善的鞋材、鞋机、成品鞋等生产与销售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在晋江鞋业重镇陈埭镇形成了长达数公里的“鞋材一条街”,年交易额超过20亿元,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鞋材市场之一。从1999年起,晋江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国际鞋业博览会,客商遍布国内上百个城市和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鞋博会已成为泉州鞋业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在晋江设立的福建省鞋业质检中心即将投入运行,方便了制鞋企业的质量检验和认证。
(六)产业高度外向,优势初步显现
经过多年的发展,泉州鞋业已经基本实现由内销为主向外销为主的转型,鞋类产品60%打入国际市场,除远销东欧、中东、南美、北非外,相当部分产品已开始进入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市场。2003年泉州市鞋类出口量已占福建省的1/
2、全国的1/8,在全国五大类出口基地中仅次于广东东莞市,位居全国第二。据泉州检验检疫部门统计,2003年泉州市共出口鞋类73291万双,货值15139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0.57%和24.98%,鞋类产品已成为泉州市仅次于服装、塑料制品和机电产品的第四大出口产品。
二、目前泉州鞋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泉州市鞋业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泉州鞋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行业恶性竞争严重
近年来,由于市场供求矛盾突出,加上泉州鞋业缺乏行业引导和自律,整个行业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企业间的相互杀价、互挖人才,假冒、仿冒他人产品,生产中偷工减料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恶性竞争行为,损害了泉州鞋业的整体利益和声誉。
(二)企业研发力量不足
泉州鞋业产来从总体上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相对落后,缺乏高级管理、研发力量偏低,近90%以上的企业没有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许多企业只能停留在模仿上。泉州鞋类设计的基础性研究非常薄弱,缺少支撑鞋业发展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具有行业技术权威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无法去攻克行业的公共或关键技术。由于研发投入不足,泉州市鞋类产品的附加值低,很容易面临其他地区或企业的竞争威胁,不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
(三)熟练工人严重不足
鞋业企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近年来,泉州市鞋业企业招工难度普遍加大,熟练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生产旺季工人缺乏的问题更突出,造成企业生产的不稳定。企业熟练工人不足的原因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为追求成本的最小化,不注重改善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二是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使得劳动力中介机构没有发挥人才中介的服务功能。
(四)企业整体竞争力偏低
泉州市制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产品档次低,污染严重、效益低下,尽管已经拥有一批上规模的知名企业,但是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为数不多,企业之间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生产的格局,企业的规模优势尚未形成,整体竞争力低下。
(五)产业发展空间不足
由于载体建设滞后,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许多企业在发展中普遍受到生产用地不足、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的困扰,几家规模大、产值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龙头企业不得不外迁,或者在外地设立分厂,拓展发展空间,削弱了泉州鞋业的整体竞争力。
此外,泉州市制鞋企业还存在通关环境欠佳、行业协调不足、融资环境不良等问题。
三、发展泉州鞋业产业的对策
泉州鞋业要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着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水平和层次,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对整个产业加以支持和引导,提高泉州鞋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泉州市由鞋业制造大市向强市的战略转移。具体措施及时对策为:
(一)规划建设鞋业产业区,构建泉州湾鞋业基地。在体制框架方面,实施“分步走”战略,突变行政区划障碍,构建泉州湾基业基地;在产业框架方面,着力构造以鞋业为主导,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拥有完善的相关配套产业体系的特色工业园区。
(二)大力培养和造就专业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具体为大力培养、造就、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管理,规范企业用工,加强各类人才的软环境建设。
(三)切实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包括加快组建鞋业技术研发和质检中心,鼓励企业引入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引导企业重视战略管理等,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和管理效率。
(四)进一步优化鞋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包括优化政策环境、加强行业管理和优化企业制度创新环境等。
入世后我国鞋业应对欧盟反倾销问题分析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0-08-04 11:55:39
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批准对中国皮鞋反倾销初裁方案,决定从4月7日起,6个月内对产自中国的皮面皮鞋实施4.8%19.4%的临时性反倾销税。受此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皮鞋制品出口大受影响,并波及上游制造业。统计显示,上半年,中国皮革工业出口全面下滑,出口107亿美元,增幅下降1.2%。据泉州市外经贸局透露,1-7月晋江市对欧盟出口鞋类产品同比下降4.5%。在泉州市两大制革基地同时也是全国主要制革基地的晋江市安海镇可慕皮革制造城、泉港区普安皮革集控区,最近3个月产量大幅下降,同比减产二至三成。
8月30日欧盟委员会提议,对从中国进口的皮鞋征收16.5%的长期反倾销税,以取代目前的临时反倾销措施。虽然该项提议尚未经全体成员国批准,欧盟成员国内部对具体的反倾销力度也存在分歧,但泉州恒泰鞋业、石狮市富贵鸟鞋业的代表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产皮鞋将难逃反倾销的冲击。
福建省外经贸厅进出口公平贸易处建议更多的企业勇敢地站出来,成为应诉反倾销案的主体。据悉,自欧盟委员会提出反倾销措施以来,中国已有100多家鞋企加入应诉,让欧盟委员会始料不及,也让国家商务部深感欣慰。企业的积极应诉,给欧盟施加了不小的压力,政府和行业协会也便于配合企业。由于欧洲客户多数早在年初就下订单,所以,欧盟委员会的几次反倾销措施表面上还没有对该企业皮鞋出口造成明显影响,出口总量也没有下降。目前是欧洲的客户承担了反倾销的损失,因为他们还抱有希望,等待双方加大谈判力度的结果。对于此前传闻的所谓“中国鞋一进欧洲,当地鞋厂纷纷倒闭”一说,中国制鞋企业表示驳斥说:“有没有中国鞋进欧洲,欧洲鞋厂一样要倒闭,因为欧洲鞋厂在成本上无法与中国、越南及其他国家的鞋厂相比,欧洲鞋厂成本太高昂了。”
此次反倾销案,外贸公司和中小鞋企形势严峻,而大型、高档鞋企所受的影响不大。欧盟的反倾销税实际上对有实力、有品牌的鞋企是有好处的。一方面,企业和政府要积累经验,双方配合,有手册预案应对,从容应对;另一方面,为有效防止个别出口企业的不正当低价恶性竞争。
第二篇:成都鞋业产业简介
成都鞋业产业简介
一、成都制鞋业的历史形成成都制革、制鞋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至清代达到了繁荣,现武侯祠内的三义庙,就是清康熙年间成都鞋业行会为纪念业内“祖师”刘备及其结义兄弟关羽、张飞而建造的,是成都鞋业在清代已达到一定繁荣程度的实物见证。成都武侯区内的浆洗街是起于清代的著名制革专业街,其街名就是取于制革的一道工序“浆洗”二字,浆洗街自形成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1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成都乃至西南地区制鞋业皮革材料供应的重要基地。
三、四十年代,成都以生产军鞋为主;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成都以生产劳保鞋、马靴、单靴、工业专用及部分民用鞋为主,其中由原成都皮鞋厂生产的“鳄鱼”牌皮鞋、进军皮鞋厂生产的“进军”牌皮鞋、东风鞋厂生产的“东风”牌皮鞋、华胜皮鞋厂生产的“华胜”牌皮鞋等在内地都很有名气。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成都人力资源及鞋材资源的优势,加之制鞋业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成都制鞋业得到了不断发展,基础不断增强,产业不断壮大,尤其是近年来民营企业成为了制鞋业的主力军,规模和队伍逐渐壮大,其运作方式也从小作坊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制鞋业尤其是皮鞋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初步显
现,成都鞋业形成了以武侯区为中心的皮鞋及制鞋原材料市场的聚集,并辐射其崇州、温江等郊县。全市的皮鞋批发集中在荷花池,成都制鞋业已与温州、广州、泉州齐名,被业界并称为“三州一都”。2004年成都市共有制鞋企业3000余家(含鞋材生产企业),从业人员13万余人,年产各式皮鞋过亿双,年产值超过60亿元。
二、成都市皮鞋产业的特点
以女鞋制造为主。女鞋生产具有批量小、变化快、附加值高的特点,要求高水平的设计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不适宜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我市众多的制鞋企业为适应这种经营灵活的特点,一般规模都不很大。全市制鞋企业生产的女鞋产量占到全部制鞋量的90%左右,2004年近1亿双,其中武侯区内企业约8000万双。女鞋中较知名的品牌有:卡美多、艾民尔、古奇、派中派等,有国家级品牌20个,全国真皮标志企业17个。成都“中国女鞋之都”的美称已被业界普遍认同。
以外销为主。我市皮鞋以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为主,企业生产模式一般是接单做鞋并主要以外销为主。其国外市场主要以俄罗斯、东南亚、东欧为主,在欧盟也有一定市场,共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直接出口3000万美元。
— —2
第三篇:温州鞋业现状调查报告
温州鞋业现状调查报告
据温州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温州市累计出口鞋5.28亿双,比上年(下同)下降1.4%,价值26.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出现量跌价扬。据温州海关分析,2008年出口鞋平均单价比去年同期增长16%,呈现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良好势头,但与国外名牌皮鞋几十甚至上百美元一双的价格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鞋类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仍主要靠低价策略。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将鞋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下调两个百分点,对利润率已很低的制鞋企业来说,出口退税税率的调整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加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导致出口意愿下降。此外,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新《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温州制鞋业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这对本来就是靠薄利多销的制鞋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目前,为帮助包括鞋类企业的众多中小企业抵御金融危机,国家规定自2008年12月1日起将鞋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12月份温州市鞋出口量也出现回升,但该政策的刺激作用能否长期持续,仍然需要长期关注。
鞋革行业是浙江省的一大支柱产业,温州是浙江最主要的鞋革生产基地,素有“中国鞋都”之称。目前温州鞋出口由于成本上涨、贸易壁垒等因素,可谓内忧外患、今年形势不容乐观。欧盟反倾销措施变相延长将影响今后出口。欧盟于2006年10月起对中国的皮鞋实行了为期两年的反倾销措施,该措施本应于2008年10月到期,但08年10月4日欧盟对中国皮鞋启动了“日落复审”(即期满复审,指在反
倾销措施实施届满前的合理时间内,调查机关应利害关系方申请发起或调查机关主动发起的复审程序)。这就意味着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皮鞋等产品征收为期两年的16.5%反倾销税将再延长12至15个月,这使得反倾销措施得以变相延长,对温州皮鞋出口企业继续不利影响。“中国制造”声誉受损,影响廉价鞋出口。在连续发生从中国进口的“毒”沙发和“毒”鞋造成消费者过敏案件后,法国12月6日宣布,从12月7日起将禁止进口含有二甲基甲酰胺的中国产椅子和鞋类。这一禁令将严重影响中国鞋对法国的出口,并且一旦法国这一禁令被其他国家效仿,将进一步恶化中国鞋类产品的出口环境。“环保壁垒”依然困扰温州鞋出口。当前,以欧盟和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凭借其自身的技术和经济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不断制定苛刻的涉及安全、环保、卫生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对我国鞋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输欧的劳保鞋要取得欧盟CE安全认证标志,对制鞋用皮的PCP残留量要进行严格测定等。此外,备受关注的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于2008年8月14日正式生效,其中对出口美国的童鞋的技术指标做出硬性规定。诸多技术壁垒的存在造成温州鞋出口难度不断加大。业内人士认为,温州鞋企除了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还需加大质量、设计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行业协会作用,建立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敦促企业自律,规范出口市场秩序。
众多温州民营企业主反映,2010年他们的销售额增长不少,但利润却大幅下降,甚至有的比金融危机时还要差。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
长周德文说,现在大量传统中小企业毛利润率只有1%到3%,“生存压力比金融危机时还要大。”两年前金融危机时,众多温州企业外销锐减,致使一些企业关闭、停产半停产。2010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去年大量温州传统企业的经营压力,主要来自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在无力转型升级背景下,一些企业只能选择“离场”。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温州2000多家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其中半数为制造及与制造关联的企业。尽管这比2008年该市注销3000多家企业要好一些,但“利润大缩减”依然令企业形势严峻。销售额增长,利润下降。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浙江奥奔妮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晨爱说,去年1至11月,温州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264亿元,同比增长30%多点,出口也增长了20%以上,但是企业普遍反映“利润已经很少很少”。在温州的“中国鞋都”,一家鞋革企业负责人指着一个车间说,这里原来有14条生产线,现在已经停掉4条,主要原因是招不到工人。他说,原来工人工资为1200元/月,现在涨至1500-1800元/月,即便如此还是招不到足够的工人。据了解,目前温州企业普遍缺工,以成衣、制鞋企业为例,普遍存在10%-20%的用工缺口,农民工根本不存在大规模的失业问题。而工业用房的租金除了在2009年略有下降外,2010年和2009年同期相比依然有5%以上的涨幅。再加上,原材料上涨20%左右,温州鞋革企业利润已从原先的8%,下降至现在的2%至3%都不到。在企业利润大缩减下,税收还有增加迹象。一位温州行业协会负责人说,为完成税收任务,一些部门人员要求企业预缴下一的税款,出于
无奈一些企业只好先缴了。“税负压力比较大。”该负责人认为,目前中国企业税负水平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超过了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另外,节能减排、加息等,也在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去年9月中旬,温州市有关部门对全市129家骨干工业企业运行监测显示,三季度与二季度相比,只有33.3%的企业盈利实现增长。一位温州市工商部门人士分析,去年由于各项成本上升,服饰、鞋革等制造企业,“增订单反倒降利润”的现象相当普遍,并影响到与制造企业相关联的贸易等相关企业,不少企业难以为继。在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中,制造及关联企业就占了半数,如鹿城区在被吊销营业执照的500多家企业中,服饰、鞋革等企业及关联企业就达300多家。“在销售价格难以提升下,企业只能自己承担成本上涨压力。”喀麦隆中国商品城创办者吴建海说,与生产企业利润下降不同,现在他的商贸利润比金融危机时好一些,但远远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之前一位南非温商说,因为杀价严重,商品贸易利润已经很低,服装、鞋、帽利润率已不足2000年时的1/10,甚至更低。另一个现象是,与温州产品外销紧密相连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也出现了许多民营企业有订单不敢签的尴尬状况。
第四篇:东莞鞋业的现状以及出路
面对倒闭潮,东莞鞋业的出路在何方?
东莞,一个冠有“世界鞋都”美名的城市。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拥有鞋业企业1500多家,配套企业2000多家,相关贸易商、采购商等1500多家,从业人员200多万,年产鞋15亿双。全球65%左右的高档鞋或名鞋都出自东莞,仅运动鞋就占了全世界运动鞋产量的1/4,其中耐克、阿迪达斯等世界名牌运动鞋多产自东莞。中国皮革协会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年产鞋约130亿双,占世界总产量的六七成,其中出口近100亿双。,“世界上每十双鞋,就有一双来自东莞”,这是一句常常被东莞人挂在嘴边的话。
然而,在今年东莞市外经贸局公布了一组数字,今年1-6月份,东莞累计关停企业261家,同比少5家。2008年东莞市关停企业865家,2009年为657家,2年为585家。虽然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企业的关停数量逐年下降,但近期作为该市重要产业的制鞋业发生数家大中型鞋企关闭或搬迁事件,令人格外关注。订单减少,成本递增,利润逼窄,出口受阻,企业遭逢了几十年一遇的发展困境:少数加工型企业经受不住冲击而被迫关门;部分企业迫于生存无奈,而裁员降耗。近期,东莞大中型制鞋企业如安加鞋业、联运鞋业、飞利达鞋业等公司已关闭或搬迁,惠丰鞋业、麦斯鞋业、永盛鞋业等多家鞋企正在大范围缩小生产规模。东莞制鞋业正在经历严峻的市场考验,多家鞋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这就是东莞鞋业的现状。
东莞从一个素有“世界鞋都”称号的城市到如今众多工厂的纷纷倒闭,究其原因,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呢?国际上,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频发,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易引发贸易摩擦。国内,企业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退税率下调、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一系列的问题以及产业结构中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都影响和制约着鞋类出口。在东莞,市场不规范、营销方式落后。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不注重产品的开发和质量,行业意识不强;只是单纯的以代工、贴牌为主,未能有效建立起东莞自主品牌,出口增长以数量为主、整体利润率低。
压力重重,前路茫茫,东莞鞋业以后的路该如何走呢?
在东莞,企业赚的是最低端的加工费,利润很少,承受的风险很大。因此东莞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提升价值链分工地位:从劳动密集的低附加价值环节到附加价值更高的环节。具体而言:
一、伸延价值链,发展上游零部件配套,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二、加大研发力度,从OEM向ODM发展,获取技术创新的超额利润;
三、延长服务价值链,发展仓储、物流,鼓励发展自主品牌、建立国际销售渠道。
鞋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更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前瞻性规划和政策引导!于东莞政府来说,东莞政府应该:
1,东莞政府要给予鞋业充分的关注、理解和支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研究机构,也包括企业在内,加强鞋业发展规划的研究,把创东莞品牌作为一个重大的科研项目来抓。尽量控制无为的低价竞争和盲目的发展,做好科学发展的文章,使之方向更明,措施更加到位,取得共识,减少弯路。
2、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支持鼓励并引导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尤其是支持企业去争创国际知名品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自有品牌。严厉打击恶意侵权仿冒。同时也应制定,例如皮鞋出口价格底限等,以免引起外国企业对中国皮鞋的反倾销提案。3企业的发展,融资难是一大问题。政府应该多出台一些支持性的政策来帮助企业这一问题。银行信贷机构也应该雪中送炭,而不要锦上添花。适度降低银行借贷门槛。
4,努力推进鞋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努力打造“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的产业升级,致力于建造一个国际新型鞋品、新型材料、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创新设计进入中国市场的高端承接平台,也是国内鞋业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品牌孵化的高端服务平台。5.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东莞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去引进和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创造优越的环境以吸引人才的到来,并给予其足够的空间和支持让其发展。
摆脱鞋业危机,重新焕发生机,究其根本,最主要的还是需要企业的自身努力。因此,企业自身应:
1.注重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立自主品牌。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标志。一个成功的品牌为企业带来的产品溢价和影响力,往往是任何有形资产所不能比拟的。东莞可以制造世界上最好的鞋,但却没有自己的品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痛。因此企业应坚定树立国际品牌的决心,不能安于长期代工的地位;创立品牌,培育品牌,是鞋业企业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鞋类企业要在研发自主品牌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自主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没有技术永远受制于人。一方面,总结学习国际上品牌运作的成功经验,并学以致用,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投入。加快研发新材料,推出新产品,创出新品种,使鞋产品从物美价廉走向物美价格适中;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创新,采用国际技术认证组织生产,积极推行产品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安全环保认证,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升级换代。另外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做品牌推广首先的成本就是要有相关的市场份额,相当量的销售额才能创立品牌的。因此亦可尝试中小企业联合共创品牌。
2,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在做好出口贸易之外,还要走好内销的道路。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贴牌和代工的生产方式,“受制于人”的程度太大,特别是美债欧债危机发生后,海外需求疲软越来越明显,同时,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鞋子的需求市场十分巨大。因此对于东莞鞋业来说,抓住国家刺激国民消费内需的政策机遇,扩大内销,接一些国内品牌的订单,实现销售渠道多元化成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并且国内订单是以人民币结算的,就规避掉了汇率方面的风险。
3,客观评价当前的形势,充分利用东莞“世界鞋都”的地形优势,整合各方面的可用资源,抓住契机,积极利用政府、协会与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借助产业集群升级平台的优势,实现企业技术、人才引进和产品集中推介和订单的广泛交易。
严冬过后很快就会是春天的来临,相信东莞鞋业在熬过这一个寒冬之后,会重新焕发生机,在下一个春天中继续茁壮成长。让世界鞋都的美名传遍全世界!!
第五篇:泉州纺织产业报告
对泉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考察报告
经济运行与调查研究加入时间:2009-6-29 10:25:05来源:九江市发改委综合科访问:166
对泉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考察报告
提要:改革开放以来,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泉州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在福建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泉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走过了一条成功之路,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零星分散发展到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庞大的产业集群、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和“品牌经济”的跨越,这为振兴和提升我市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和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以泉州为代表的沿海地区正在加快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和对外扩张,这也为我市积极承接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
为学习借鉴福建省泉州市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先进经验,思考我市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寻求与沿海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承接。5月中旬,我委组织了由副调研员丁杰带队的调研组一行5人,专程赴泉州市考察调研了该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通过与泉州市委决策咨询委、市发改委和市纺织服装商会等部门座谈,走访了晋江百宏、三福集团等纺织企业,我们初步对泉州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做法和先进经验有所了解。现报告如下:
一、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全市国土面积110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79万。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2705.9亿元,财政总收入263.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7.2亿元,出口额58亿美元,利用外资17亿美元。工业经济发达。2008年,泉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65亿元。目前已形成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和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车制造、生物制药五大新兴产业,其中石化、纺织、服装、鞋业、石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7个产业集群产值超百亿元。
县域经济实力强劲。一直以来,该市从“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入手,着力引导县域经济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所辖县(市)均跻身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其中,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5县(市)连续多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
民营经济得到最大限度发展。长期以来,泉州市利用“侨乡”优势,鼓励有实力的当地人、吸引华侨投资办厂、兴办实业,从而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该市拥有民营工业企业4万多家,实现年产值400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九成以上。
二、泉州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主要做法
泉州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从抽丝、织布、染整到服装生产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产业集群,成为当地最具优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并成为我国最大的休闲男装、童装、体育运动服装生产基地。目前,泉州市有8000多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从业人员50多万人,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纺
织服装产业聚集区,2008年纺织服装业(不含鞋类)产值达到1050亿元,占泉州市工业总产值的1/4强,占全省的80%,占全国的10%,出口创汇占全市创汇总额的33.7%。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泉州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主要有以下五点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强集群,块状经济是基石。泉州纺织服装产业之所以能做强做大,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推进产业积聚是关键。在泉州80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中,纺织企业1000多家、染整企业10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6000多家,商标、纽扣、织带、印花等辅料企业30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34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80家。目前,泉州纺织服装产业通过三种方式形成了积聚。一是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这些企业拥有完整的纺织服装生产链,配套设备齐全,商贸形式多样化。如:以七匹狼为主导的男式休闲服装产业群;以虎都、九牧王为主导的男式西裤产业群;以海天纺织为主导的纺织面料产业群等。二是以县域经济为特色的产业群。区域内拥有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以中小企业为依托,以外向型经济为特点。如:石狮市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晋江市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丰泽区获得“中国童装名城”。三是以单一产品为特色的产业群。以中小企业为依托,以城镇为载体。如,深沪镇是中国内衣名镇,英林镇是中国休闲服装名镇,龙湖镇是中国织造名镇,泔江镇是中国西裤特色镇,宝盖镇是中国服装辅料名镇。
二是强品牌,自主创新是根本。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冲击很大,但在泉州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泉州的纺织服装产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有限,没有广东和江浙地区受到的冲击大,主要在于这些年来,泉州非常注重把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着眼点放在自主创新上,通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从而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如我们这次调研走访的晋江百宏集团、三福集团两家纺织行业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影响中,企业生产和效益受到一定影响,但他们表示都能挺过去,做到了不截员、不减薪,还能抓住机遇在扩大规模,在提升产品档次上谋求新的发展。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争创名牌产品,泉州市分别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关于推进企业争创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实施意见》,对经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分别由政府一次性支持100万元、50万元;对纳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的企业研发项目,同级财政分别给予项目总额20%和10%的配套专用资金,对经国家认可的权威机构评定的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企业,由市政府一次性奖励300万元。到2008年,泉州纺织服装业先后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3个,中国驰名商标32个,福建名牌产品95个,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5个,国家免检产品6件。中国服装“双百强企业“10家。中国纺织企业排名中,凤竹集团进入了全国印染业和针织业前10名;格林和宝德两家童装企业入选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十大童装品牌”;七匹狼公司是夹克衫国家标准唯一参与制定的企业;服饰配套的浔兴公司是拉链产品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制定的主要单位;海天轻纺集团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纺织产品研发中心指定的“针织纬编产品开发基地”。
三是强科技,品质提升是核心。泉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之初,就是通过大批侨胞、台胞从境外引进最先进技术和设备,并实施了成熟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从而促进整个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如今,加强科技的创新与投入,着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更加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头等大事。仅2007年一年,全市470多家龙头企业就先后引进600多套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总投资达到了18亿美元。晋江市每年投入技改和研发的资金
达40亿元以上,并建成了全国首个县级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了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设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如今,天宇化纤是全国棉纶三强之一,其开发的粗旦FDY210D高速纺、FDY33D有光丝、FDY30D半消光丝填补国内差别化纤维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天纺织面料连续被评为中国流行面料,获得国家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华宝集团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国纺织印染五十强企业;凤竹集团与中国纺织研究院共建了“科研生产联合体”,不断吸收和消化国内外最新的技术装备,其公用工程如制水、热电联产、污水处理的技术及规模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四是强市场,产品营销是关键。庞大的营销网络是泉州纺织服装产品走出去的关键。目前,泉州已形成了专业批发市场、服装城、专卖店、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市场营销网络,实现了产业与市场无缝链接和良性互动。石狮纺织面料市场是全国五大纺织面料市场之一,年销售额超过120亿元;石狮服装批发市场是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之一,服装经营户超过5000家;正在扩建的石狮服装批发城规划面积60多万平方米,将建成亚洲最大的服装专业市场。泉州服装在全国31个省均建立了庞大且完整的销售网络,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九牧王”西裤市场占有率、覆盖率和年销售额连续五年全国第一,连续五年获得“全国十大畅销品牌”称号;“七匹狼”夹克衫市场占有率多年来均在15%以上,居全国全行业首位;浔兴SBS拉链市场占有率6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虎都”西裤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09%,居第二位。
五是强服务,创优环境是保障。从这次调研中我们深深感到,泉州纺织服装产业能有今天的发展,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泉州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环境建设、切实做好服务的结果。泉州市委、市政府在这些年来发展中,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自身角色和职责的定位,切实做优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从而为企业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可以说,该市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该市坚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过程。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泉州纺织服装商会在服务企业与市场、企业与行业、行业与行政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中介作用。
三、泉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大沿海产业转移承接、促进国有企业改制,纺织服装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有纺织服装企业400余家,已经形成了棉、麻、丝、化纤、针织、印染、服装等为主体的大纺织格局。全市拥有纱锭近150万锭,织布机6000多台,年产各类坯布近1.6亿米,印染生产线8条,化纤年生产量10万吨,服装年生产能力1.2亿件套。2008年,全市纺织服装行业工业总产值134.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15.7%,纺织服装行业提供的税收占全部工业税收的%,纺织服装行业已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泉州纺织服装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规模较小,还不到泉州的1/8。二是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离集群效应的要求差距较大。三是产业层次较低,在产业链的纵向配置上,中、低档棉纺能力相对较大,织布和后整理能力较弱,产业用纺织品和宽幅家用纺织品目前尚为空白,纺织面料配套率还不到10%。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目前虽拥有“鸭鸭”、“回圆”、“深傲”3个国家级品牌,但知名服装品牌的市场份额很低。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当前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立足优势,持之以恒抓产业。
中国是纺织服装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国内市场需求还有很大潜力,纺织工业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纺织服装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纺织服装产业是九江传统优势产业,尽管目前发展得还不尽于人意,但我们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持之以恒做大做强。一是要编制好《九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我市目前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是什么都想抓,但什么都抓不好。我们认为,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做好一个产业,科学的规划是前提,必不可少,只有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我市纺织服装产业才能稳步发展,不断壮大。二是要出台扶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产业发展上,政府的支持与引导非常重要,因此,政府要制定包括用地、税收、规费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做到“放水养鱼”。要紧紧抓住国家出台《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大机遇,用好、用足各项政策,做好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加快自主品牌建设等各项工作,迅速发展壮大我市纺织产业规模。三是要整合纺织服装产业的布局。在项目布点上,要突出特色,要引导项目有重点的集聚,引导棉纺行业向彭泽、瑞昌集中,服装深加工向九江开发区和共青开发区集聚,同时,加快引进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和科技含量高的漂染业项目,形成上中下游齐全完整的产业链。
(二)、立足招商,坚定不移抓项目。
九江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规模小、技术落后、产业链不完整,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还看招商引资,看项目建设,因此,强化招商,坚定不移抓好项目建设是发展壮大九江纺织服装产业的唯一途径。当前,应抓住沿海以及泉州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和对外扩张的机遇,加大纺织服装产业的招商力度。在引进项目上,要做到几个突出:一是突出引进重大项目。重大项目不仅投资大,带动力强,更重要的是它能带来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是有效弥补我市产业链断环的重要途径。在泉州,几千亩的大厂区比比皆是,从抽丝、织布、印染、成衣整条产业链全部具备,因此,引进一个大项目,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要突出引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技术就是生命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才有竞争力。在泉州,企业最重视的就是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对技术创新舍得投入,全市470家龙头企业投资18亿美元,先后引进600多套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因此,在项目引进过程中,要突出引进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从而整体提升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水平。三是要突出引进产业链上游项目。对于我市来讲,完整的产业链必不可少,可以通过发展产业链上游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在泉州,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最薄弱的地方就是化纤的原料供应,大部份化纤企业的原料都是从外地采购,因此,泉州正在积极推进国家布点PTA项目。我市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可多引进一些类似于PTA这样的产业链上游项目,从而带动产业整体发展。四是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当前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共青鸭鸭为代表的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些都为引进战略投资者来九江投资建厂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次调研中,泉州纺织服装商会向我们介绍说到,泉州纺织服装产业在面料、染整、成衣制造等环节有一大批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实力的企业,这些企业都在研究制定“走出去”战略,我市应加强对这些信息的跟踪了解,加强与这些企业的联系与联络,做好针对性招商工作。
(三)、立足环境,坚持不懈促发展。
“说一千,道一万,服务环境最关键”,这是我们在泉州调研时听到有关单位负责同志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对我们的触动很大,在座谈时,当地纺织服装协会的秘书长还向我们反映了我市某些企业存在诚信问题,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我们经常讲“以商招商”,但如果服务没做好,让客商不满意甚至灰心,“以商招商”就是负面宣传的榜样,就会“一传十、十传百”,影响九江在外面的整体形象。因此,狠抓环境建设对于我们来讲至关重要。一是要创优政务环境。要真正做到精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项目落户提供最优服务。对于那些态度不好,办事拖拉,甚至有意刁难客商,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员进行严惩,要让广大干部感受到“压力”。二是要讲诚信。首先是政府要讲诚信。办事人员的承诺就是政府的承诺,政府对客商承诺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办,说好了什么时间办结就一定要办结。其次是企业要讲诚信。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但是有些企业短视,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做出了不诚信的事情,对此,政府部门要正确引导和宣传,促使企业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打造诚信企业。第三是公民要讲诚信,要正确引导广大市民讲诚信,维护诚信,从而打造“诚信九江”。三是要加强硬件服务建设。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工业平台建设,为项目落户创造条件。要加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比如: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印染业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等平台建设,这些平台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就应该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