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绩效考核流程关键环节
绩效考核流程的九个环节
通过在实际工作中摸索,本人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流程(见图一),它包括九个环节。
在介绍这个绩效考核流程前必须先介绍在流程中的四个角色:考核人、被考核人、审核人、评审委员会。
考核人:指在绩效考核流程中被考核人的直接主管,需要对被考核人在考核期内完成计划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估。
被考核人:指在绩效考核流程中的被考核对象,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按照预先制定的标准完成计划任务。
审核人:指在绩效考核流程中考核人的直接主管,需要对被考核人的绩效评估成绩进行审核,有权要求考核人重新对被考核人进行评估,但无权直接更改考核成绩。
评审委员会:指由企业高层经理组成的绩效评估的专门组织,目的在于修订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评估尺度不同而产生的偏差,解决在绩效评估中考核人与被考核人就考核成绩不能达成一致而产生的投诉。
(图一)绩效考核工作流程图
绩效考核通常每月或每季为一个考核周期,在一个考核期开始前由考核人创建考核表,考核期结束后开始对上该月度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审委员会确定修正系数,最后计算出每张绩效考核表的最终得分。
企业内部每个人至少会扮演流程中的一个角色,中高层经理会扮演两个以上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在考核流程中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工作内容,所以扮演两个以上角色的中高层经理在考核流程中的责任就更加重大,他们是绩效考核有效性的关键人物。请看下表(表一)中四个角色在绩效考核流程中应该完成的工作及相对应的时间要求。
(表一)绩效考核流程中四种角色及相对应的工作
本人设计的绩效考核流程是由九个环节组成的,参与考核的人员只要控制这些关键环节,掌握其中的工作技巧,就可以有成效地完成考核工作。
在上一个考核期末,由考核人为被考核人制定《绩效考核表》是绩效考核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此环节是其它环节的基础。如果在这一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后边的环节做得再好也会失去意义。
《绩效考核表》主要包括工作任务、考核标准、权重、自评分数、考核人评分数、考核人意见、考核人签字、被考核人签字、审核人签字等要项。(见表二)
(表二)绩效考核表
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可以分为创新型任务和常规型任务两种,常规任务是指那些周期性的,不再需要被考核人改进的工作。创新型任务是那些需要加以改进工作现状、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工作。考核表中的工作任务应该以创新型任务为主,以常规任务为辅。
工作任务应该符合C-SMART原则,C:顾客导向,即围绕内外部顾客的需求制定工作任务;S:任务是具体的;M:任务是可以衡量的;A:任务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R;任务是与职责相关的;T:任务是有完成时限的。
考核标准:考核人可以从完成时间、完成质量、成本三个方面设计考核标准,这些考核标准可以是数字的、比例的或者描述性的,同时注意考核标准应该方便收集。
权重:是指各项任务考核期内重要性的比例,各项任务权重这和为100%。分配权重的原则应该是对创新型任务多分配权重,对常规任务少分配权重,而不是以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来分配任务的权重。
制定《绩效考核表》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能力”、“态度”等非任务项目不应该进行考核,因为绩效考核的目的是进行目标管理,是对工作完成结果的评估;虽然被考核人的能力和态度是影响达成目标的重要因素,但是对能力和态度进行考核是一种对工作过程的考核。当然,如果把改变能力和态度被作为一个工作任务来完成是可以进行考核的。“能力”、“态度”一般是作为表现评价的主要项目。
2、如果《绩效考核表》中没有创新型任务,这说明考核人需要重新对被考核人的工作内容进行认识和规划,常规的工作对于被考核人不产生激励作用,工作乏味没有新意,工作效率逐渐降低,长期如此被考核人将会产生跳槽的念头。应该说任何工作都是可以改进的,所以没有创新型任务的《绩效考核表》是不合格的。
接下来考核人要依据《绩效考核表》向被考核人详细说明下一个考核期内被考核人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考核标准,被考核人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或建议供考核人参考,这个过程就是第二个环节——计划面谈。
计划面谈是考核人及被考核人就下一考核期计划工作的充分沟通交流过程,考核者把工作任务、目标以及工作价值观传递给被考核者,双方达成共识与承诺。双方经过讨论达成一致后在《绩效考核表》上签字,一式三份,双方各一份,报绩效考核评审委员会一份。如果双方不能达成一致,可以请被考核人的上一级领导即审核人最终确定。
被考核人对《绩效考核表》确认后,还需要制定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报考核人。
需要注意的是,在绩效考核流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计划面谈环节经常容易被忽视或省略,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绩效考核表》的作用就不能完全发挥。第一,被考核人可能不完全了解考核表中各项任务的重要程度,也可能不完全了解各项考核标准的实际意义,这就会造成重要工作没有按照考核人预先计划完成,从测量学角度考察,考核表的信度低;第二,考核人在制定各项工作任务时,不可能全面了解被考核人的所有工作,制定的考核标准也就可能不符合实际情况,从测量学角度考察,考核表的效度低,所以计划面谈这个环节是不可缺少的。
另外,通过计划面谈还可以起到激励被考核人努力实现计划目标的作用,因为各项工作任务及考核标准是由被考核人参与制定的,即使遇到困难他也会积极的想方设法去完成,完成之后更会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
第三个环节是贯穿整个考核期的,既工作进度汇报及反馈。
进入考核期后,考核人要保持与被考核人的有效沟通,沟通形式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口头沟通比较灵活,可以随时进行。书面沟通可采用《工作进度汇报表》,一般每周一次或在任务的控制点进行,《工作进度汇报表》包括“工作进展情况”、“下阶段计划”、“已经解决的问题”、“需要上级协调的问题”、“上级工作建议”等项目(见表三)。
表三:
工作进度汇报表 时间范围: 月 日至 月 日
工作进度汇报是目标管理的重要工具,考核人可以从进度汇报中了解被考核人工作进展情况,并及时做出具体的指导;被考核人可以通过进度汇报进行工作总结,提出适当的建议,并获得考核人的指导。另外,工作进度汇报表还可以作为考核期结束后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
应该注意的是,即使考核人与被考核人口头沟通非常及时也不能取代书面沟通形式。相比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的形式更加系统和正式。
考核期结束后,进入绩效考核的第四个环节——被考核人自评。首先被考核人依据《绩效考核表》、工作计划、《工作进度汇报表》对自己的各项任务逐项进行考核打分。评分时应综合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
1、完成时间:是否在规定时间完成;
2、完成质量:完成质量如何,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3、成本:完成这项工作所耗费的成本是否有合理的范围之内。
各项工作目标的考核分数,按百分制的分数填写。
总分计算公式:总分=∑每项任务分数*权数
考核等级分值参考标准如下:
在被考核人自评结束后,由考核人为被考核人进行评分,这是考核流程的第五个环节。评分方法与环节四相同。考核人必须依据客观、公正的原则。
1、客观,对被考核人的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是客观的,反映了被考核人的实际工作情况。
2、公正,考核人对多个下属的评价要公正对待,一视同仁。
绩效考核不要成为考核人手中挥舞的“大棒”,也不应成为无原则“和稀泥”式的每人都好。一旦考核违反了客观、公正的原则,不仅不能达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反而会打击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
考核流程的第六个重要环节是考核人与被考核人进行绩效面谈。考核人评价之后应安排时间与被考核人进行绩效面谈,考核人要表扬被考核人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对于被考核人的不足方面不是批评而是诚恳地提出改进的建议,引导被考核人提出改进的方法。考核不是为了制造员工间的差距,而是要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工作的长处、短处,以扬长避短并改进提高。所以切勿把绩效面谈搞成挑毛病找缺点的机会,更不要将被考核人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在绩效面谈中,被考核人可以对考核人的评分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考核人应该认真听取,了解被考核人的确切意思。对于正确的意见考核人应该接受,并更改原先的评分;对于不正确的意见,考核人要耐心解释。如果对于考核人的评分达成一致,双方在《绩效考核表》上签字确认,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可以提交审核人决定。如果被考核人对审核人的意见也不能接受可以提交评审委员会作最终决定。
在考核人评分之后,为了保证部门内部评分的客观与公正,流程中还有第七个环节——上一级审核。经考核人与被考核人签字确认的《绩效考核表》要交由考核人的上一级主管进行审核,对有疑义的考核表审核人可以退回考核人,考核人调整考核分数,与被考核人面谈并确认后再递交审批人。经过审核人审核签字的《绩效考核表》将提交评审委员会,绩效考核流程进入第八个环节——确定修正系数。
各部门《绩效考核表》汇总至绩效考核委员会,由专人对各部门考核成绩进行统计汇总,形成《各部门考核成绩汇总表》,内容包括“部门”、“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修正系数区间”、“修正系数”等项目,报评审委员会(见表四)。
表四:各部门考核成绩汇总表
从《各部门考核成绩汇总表》可以观察出,与考核期的实际工作情况相比,有的部门考核尺度松,考核成绩相对会偏高,有的部门考核尺度严格,考核成绩相对会偏低,这是一种系统误差,是由于考核人和审核人的不同造成的,可以通过用一个系数进行修正。修正系数就是为了修正各部门在评分过程中由于不同考核人员考核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分数差异的数值。
修正系数由评审委员会共同讨论确定。对于考核尺度严格、考核成绩偏低的部门,可以给出一个大于1的系数;也可以对于考核尺度松、考核成绩偏高的部门,给出一个小于1的系数。
应该注意的是,修正系数不能与部门考核成绩混淆。部门考核成绩是客观的,是对部门考核期内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估;修正系数是主观的,是对各部门考核标准不统一而进行的修正。
考核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计算每个人的最终考核成绩,由绩效考核专门人员负责。个人最终考核成绩由自评成绩、考核人评成绩、修正系数确定。一般自评成绩占30-40%,考核人评成绩占60-70%。公式1以自评成绩占30%为例:
公式1:个人最终考核成绩=修正系数*(自评成绩*30%+考核人评成绩*70%)
如果在公司内部还另外进行部门考核,那么个人最终考核成绩还应该考虑部门考核成绩的影响。根据企业文化不同,部门考核成绩在个人考核成绩中有两种体现形式,一种是鼓励团队精神的设计,如公式2;另一种是鼓励个人发挥兼顾团队精神的设计,如公式3:
公式2:个人最终考核成绩=修正系数*部门成绩/100(自评成绩*30%+考核人评成绩*70%)
公式3:个人最终考核成绩=修正系数*(自评成绩*20%+考核人评成绩*40%+部门成绩*40%)
当然,任何一套好的绩效考核流程也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灵丹妙药,我介绍的这套绩效考核流程也不是适合所有企业,根据我的经验,引入这套考核流程的企业应该符合以下的条件:
第一,高层管理者要参与到绩效考核流程中; 第二,企业有健全而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部门职能划分清晰明确;
第三,各岗位有清晰的岗位说明书和岗位工作流程;
第四,企业人员有较高的个人素质;
第五,企业正在实行目标管理。
第二篇:绩效考核流程文字说明
绩效考核流程文字说明
一、流程说明
1、员工:每月1日参加绩效例会,向上级提交本月工作计划表、上月工作汇报表、绩效考核表。
2、直接上级评价:,每月1日主管主持绩效例会,完成以下五项工作:
(1)依据员工本月工作计划表,审核、调整、确定员工工作目标,分解目标分数并留存(2)依据员工上月工作计划表,听取员工工作汇报并就上月工作汇报表评分;(3)审核员工绩效考核表并评分;
(4)统计汇总员工上月工作计划表、汇报表、考核表共三张表格,向人力资源中心递交
3、财务中心评价:人力资源中心完成整理向财务中心递交,财务中心依据实际情况完成第四项评分,每月2日完成,向人力资源中心提交。
4、人力资源中心评价:人力资源中心依据实际情况完成第五项评分,每月3日完成,向行政稽核中心提交。
5、行政稽核中心评价:依据员工平时工作表现,行政稽核中心就其中的关键事件评述并评分,或根据强制分布比例,调整分数,每月4日完成,统一提交人力资源中心
6、人力资源中心统计分数,完成绩效工资计算,提交财务中心。并将绩效结果发布,反馈给员工。每月5日完成。
二、举例:主管A/员工B/三月份
1、员工B于3月1日参加主管A主持的部门绩效会议,向主管A递交3月工作计划表,2月工作汇报表、2月绩效考核表;
2、主管A主持绩效例会,完成以下五项工作:
(1)依据员工B的3月工作计划表,审核、调整、确定员工B的3月工作目标,分解目标分数并留存3月工作计划表
(2)依据员工B的2月工作计划表,听取员工B工作汇报并就2月工作汇报表评分;(3)审核员工B的2月绩效考核表并评分;
(4)统计汇总员工B的2月工作计划表、2月工作汇报表、2月考核表共三张表格,向人力资源中心递交
3、财务中心评价:人力资源中心整理好主管A递交表格后,向财务中心递交,财务中心依据实际情况完成员工B绩效考核表的第四项评分,每月2日完成,向人力资源中心提交。
4、人力资源中心评价:人力资源中心依据实际情况完成员工B绩效考核表的第五项评分,每月3日完成,向行政稽核中心提交。
5、行政稽核中心评价:依据员工B的2月工作表现,行政稽核中心就关键事件进行评述并评分,或根据强制分布比例,调整分数,每月4日完成,统一提交人力资源中心
6、人力资源中心统计分数,完成员工B的绩效工资计算,提交财务中心。并将绩效结果发布,反馈给员工B。每月5日完成。备注:
1、每月1日部门主管组织召开部门月度绩效例会,工作区域不同的员工可通过电话、QQ、视频等方式参与;
第三篇:电力行业绩效考核流程分析
电力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流程探析
绩效考核是一把双刃剑,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流程会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有重要作用。但存在缺陷的考核制度则会出现对员工的评价不客观不全面,就不能切实保证员工的报酬、晋升、调动、激励、职业技能开发方面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一、当前电力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不少电力企业已经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 但大多数企业中的绩效考核被看作是一种消极和负面的活动,普遍存在着走过场、员工之间责任推诿、对工作结果漠不关心以及管理者考核裹足不前的现象,特别是在具体考核过程中,其操作、规范、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使其效果大打折扣,在电力企业考核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绩效评估指标的确定缺乏科学性
有些电力企业由于对考核标准不明确,因此找不 到适合的、全面的衡量指标,在指标选择上往往不是指标单一就是指标繁多。一方面,有些电力企业仅选择对工作业绩好坏最有代表性的单一标准来衡量,而员工的工作大都是由多种任务组成,如果用单一标准来衡量他们的工作绩效,那么考核结果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如果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实行单一标准,会使员工只重视这一标准,而忽视工作中其它方面的任务。如一份评定电力市场营销人员绩效的评估表只以电力商品的销售量为依据,则这个指标是欠缺的,它没有包含电力营销人员工作绩效的其他方面,如不良债权率、客户服务、优质客户保有率等。这不仅会使绩效评估结果不准确,而且可能会误导员工的行为偏离组织的目标。另一方面,绩效评估指标在数量上过多、过繁,容易导致评估组织者工作量的骤增,而且难以区分各评估指标之间的权重对比。2.绩效标准不明确
许多电力企业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客观的衡量尺度,定量判断少、定性判断多,评选结果得不到广大员工的认可,如不同的主管人员可能对只有“好”、“中”、“差”等等级而没有详细描述的标准做出非常不同的理解,甚至可能把不优秀的员工评估为优秀。3.绩效指标的使用缺乏可操作性
使用什么指标来确定员工的绩效在电力企业中是一个比较关键而又较难解决的问题。许多电力公司都不仅仅从工作完成情况,即质量、数量和效率方面去衡量员工的绩效,还从工作态度、思想觉悟等一系列因素考虑。这种思路是很好的,但是对于科学确定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以及如何使考核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许多电力企业考虑得并不周到。例如,对“工作责任心很强”这一评定就无以明确,怎样才能算很强呢?如何来定义或量化它?因此,科学地选择绩效指标、客观地描述绩效指标是需要不断完善的。4.考核定位模糊,结果流于形式
考核的定位,是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所谓考核的定位问题,其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核要解决什么问题,绩效考核工作的管理目标是什么。考核的定位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实施,定位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对绩效考核定位的模糊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上,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这是很多电力企业都遇到过的问题,考核时轰轰烈烈,考核结束了一切也都结束了,既没有绩效反馈,也没有绩效结果的运用。或者干脆频繁考核,连过程都变得没吸引力了。这样的考核当然只会是形式上的考核。所以关于绩效考核有种实用的说法:考核实行的不好还不如不实行考核。
二、基于工作分析的电力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流程构建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考核者自身素质因素造成的,但更主要的是没有利用好电力企业的工作分析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科学依据。如:指标选取不当、考核定位模糊等。这些因素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工作分析的引导造成。笔者认为工作的要求是评价员工工作成绩的标准和依据,工作分析可以确定绩效标准,然后把员工的实际绩效和企业的期望绩效相比较,就可以进行绩效评估。所以,员工考核无论从考核标准还是指标确定都要以工作分析为依据。
其考核过程详细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考核目标设定
绩效考核中的员工绩效考核目标(有的称为绩效和约)的制定应符合SMART原则。即:Specific(明确的),目标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和接受,便于被执行;Measurable(可衡量的),目标应量化或可行为化,能获取数据或信息来判断目标的符合情况;Action-orient-ed(具有行动性的),目标经过人们主观努力可以实现,但不能太高或太低;Realistic(确实可行的),目标现实,能够被观察和证明;Time-bound(具有时限性的),目标中应体现时限,否则工作延期意味着效率不高,甚至浪费企业资源。
基于以上原则,笔者认为考核目标的设定首先需要进行工作分析,明确工作职责。因为设定目标的落实是宗旨的具体化,而工作分析能够确定电力企业各层面的工作职责和宗旨。○1确定电力企业宗旨。即明确电力企业的社会定位,企业存在的目的和使命;○2确立部门宗旨。依据电力公司的宗旨,阐述部门存在的目的和价值,这是对部门在企业中进行明确的定位;○3确立部门职责。部门职责指部门为实现其宗旨而应履行的工作责任和应承担的工作项目,是对工作范围和职责边界的界定。如部门所处的业务环节、工作模式、与相关部门的职责界定等。○4明确岗位职责。通过部门职责的细化和工作流程的分解就可以明确岗位职责,岗位职责应明确具体岗位应承担的职责、岗位素质、工作条件、岗位考核等具体规定。因此,明确工作职责能减少部门之间工作职责交叉,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同时也起到确定部门设置,制定工作流程的作用。根据工作分析对职责的划分来建立考核目标,目标体系的建立是指从电力企业的最高部门,自上而下逐级建立目标,做到每个部门有目标,每个目标都有专人负责。目标具体分解过程应包括:○1各部门依据公司目标制定目标;○2部门内部对目标进行分解,建立各工作小组的目标、季度目标及实施计划;○3联系工作职责,将目标分解,落实到人,为监控和考核打下基础。2.考核指标及考核标准的制定
笔者认为电力许多企业考核标准确定得比较模糊的一个很大原因是由于考核指标的选取不恰当或可操作性不强引起的。因此,笔者认为考核标准的制定要以合理的考核指标为基础。选择考核指标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目标考核为主。企业是有目标的组织,所以组织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采用目标考核的方式,考核实行起来也会比较容易。○2量化指标为主。目标考核指标分两种,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量化的指标比较明确,便于比较,所以更有说服力。○3全面考核。不只是对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能力、潜力等都要全面考核。○4开放式标准。指标体系是一个开放式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方便的进行调整,从而保证考核符合新的环境。
对于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的确定也要以工作分析为依据,通过历史数据对每项工作任务设定工作定额。在进行工作分析时,可将工作分为可量化和不可量化两种。○1可量化工作可以根据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或历年同期水平,对每项工作设定工作定额,用定量的指标进行考核。在无定量指标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相对指标进行分析,可以与历年同期水平比较,或者与工作计划比较,以增强客观性,避免主观、模糊、笼统的评价。○2不可量化的工作虽很难用定量的指标来考核,但不可量化的工作也有明确的完成时间,即时间节点,对此类工作考虑从时间进度方面进行考核。3.绩效的考核
考核绩效分记录绩效和选择绩效考核模式两个阶段。记录绩效就是要求考核者根据考核指标所对应的员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登记,记录绩效要求客观、公正、公开。这一阶段中选取何种考核模式是重点,也是难点,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绩效考核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Borman和Motowidle提出了“关系绩效---任务绩效二维模式”, 从员工在集体中合作性和任务完成情况两方面进行考核;Campbell等对军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提出了多维度的绩效考核概念,即从特定工作的熟练行为、非特定工作的熟练行为、个人纪律等8个方面进行考核,提出了一个由任务绩效、管理成效、工作行为构成的管理人员绩效评估思路; 国内学者陆宁等人提出了绩效考核的目标管理,即根据目标设定值对员工绩效进行考核,并提出了系统绩效考核的三因素:实现目标的决心、绩效分析、效绩测量,并分析了以目标管理实现绩效考核的具体操作方式。借鉴以上学者的研究,并基于工作目标分解及工作分析的结果,笔者提出“业绩+技能+态度+工作强度”的绩效考核模式。绩效考核后的综合得分由业绩分值、技能分值、态度分值以及工作强度分值组成。在前面指标制定原则下,考核者要从这四个方面搜集指标、选取指标、指标打分。○1业绩考核类指标。一般说来,工作质量与工作进度是必须要考查的两个指标,不管是生产部门、营销部门或是研发部门,对这两点都是要有要求的,所不同的是评定的方法不尽一致;○2技能类指标。可以是:基本能力(包括业务知识、文化水平、岗位经验等)、思考能力(包括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等)、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对他人的影响程度等)、沟通能力等;○3态度类指标。态度指标一般包括纪律性、协作性、积极性和责任心等方面,尽管对于目标考核的原则而言,态度不应该被列为考核的范畴,但毕竟工作行为并不是仅仅以结果来衡量的,人的工作行为是受到环境、工作任务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4工作强度类指标。工作强度除了包括工作量饱满度,还应该包括工作环境,这样对于调动处于特殊岗位员工的积极性较为有益。
在确定指标、并为这些指标对应的员工任务完成情况打分的同时,还要确定根据实施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这些指标的权重。权重的确定有许多方法,一般来讲问卷调查、专家打分是最为常用,也是比较方便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考核指标的侧重不同,所以权重也是不同的。4.考核结果的分析和反馈
任何形式的绩效考核都不仅仅是对绩效的考核,考核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企业和个人的最终发展。因此,考核一定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考核结果的分析和反馈虽是考核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却是考核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结果分析和反馈不仅可以提高员工重视并参与绩效考核的主动性,帮助员工改进工作绩效,更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思想的要求。在结果分析和结果反馈中,要表明企业对被考核员工的愿望和要求,了解员工在下一个考核周期内的计划和打算,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向员工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和建议。
为达到以上目标,考核结果反馈可以以反馈表的形式进行,该表格将列出员工在主要考核指标上的评价等级、工作绩效考核综合得分以及由该项得分决定的绩效薪资数额,并由员工认知或认可。同时,反馈面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反馈面谈不仅可以为主管和下属对绩效评估结果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提供渠道,而且还可以分析绩效目标未达成的原因,从而找到改进绩效的方向和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于工作分析的绩效考核体系设计不仅把绩效考核看作一个过程,而且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包括考核指标的相互揉和,而且包括绩效战略体系与整个企业战略、部门目标等的揉合。因此,绩效不仅仅是通过考核而来,而更是通过一个科学的绩效体系管理而来。
参考文献:
[1] 杨东龙,如何评估和考核员工绩效[M].北京:国经济出版社,2001 3 [2] 戴良铁.绩效考核概要[J].中国劳动,2000 7 [3] 周泓,蔡缪峰,冯允成.求解流水车间作业排序问题的一种遗传算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7,23(4):440-445 [4] 毛宁,刘霞,等.关于M类机器的非流水复杂作业排序问题的一种启发式算法[J].工程数学学报,1996,13(2):65-73
第四篇:家电售后服务流程的关键环节:配件管理
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大环境下,消费者不仅关注产品质量,而且更加在意商家提供的服务质量,售后服务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其中,配件管理成为家电售后服务流程的关键环节。
配件管理的现状与难点
随着家电市场竞争的加剧,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多品种、少批量成为家电产品的主要特征。企业每年要推出数十甚至数百个产品型号,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大量的维修配件储备。找到控制配件库存水平和保障客户服务及时性的最佳平衡点,往往是配件管理中的难点。
此外,企业不仅要为当前的产品提供售后服务和配件支持,还要为已淘汰的产品提供长达数年的配件保障。早期产品的技术资料可能会随着产品更新换代而逐渐流失,再加上有些产品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到售后服务的要求,例如,最小的替换配件没有说明、配件的物料清单没有定义等,都会给早期产品的配件管理带来困难。
每个消费者都喜欢对比购买产品,谁的产品售后服务更好、更及时,他们就会选择谁的产品。保证产品的维修,配件及时、准确的供应必不可少。售后服务环节物流运作的绩效管理又是检验配件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要保证配件管理,如库存管理、服务订单管理、配件配送管理、运输管理和反向物流(包括退货管理、产品召回等)功能的有序进行,需要制定许多详细的流程、文档和操作规范,并能够及时发现其中问题,主动寻找方法不断改进,需要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来执行,这也是配件管理的关键因素。
配件管理的复杂性需要诸多方法来解决,如大量的配件申请需求、发货物流信息的处理等,信息技术是解决以上问题最重要的武器。如何建设一个有效的配件管理系统,结合企业的应用平台,完整地反映客户服务情况并不容易。此外,如何将配件储备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在保证售后服务标准承诺的前提下,降低储存成本,有效地找出节约成本和增加利润的妙方,一直是售后配件管理的重要问题。
家电企业售后服务的管理模式各有不同,进行配件管理时,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可能影响企业售后服务体系正常运转,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
配件管理一体化改革实例
某家电企业目前拥有1500多万名用户,并且以每年超过200万名的速度递增,用户遍布大江南北,产品出口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有几十个系列、几百个型号,零配件超过上万种。面对情况各异、数量庞大的服务群体,配件的库存和物流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2002年夏季的一天,台州某用户向当地服务维修站反映出现故障,服务站马上派人上门检修,确认需更换某配件。维修工回到维修站后便向管理员申请配件,但维修站没有该配件,于是维修站第二天向杭州中心发传真提出申请。杭州中心收到申请后,立即将申请的配件打包、发送,维修站收到配件时,已是用户报修后的第四天。当维修工拿着配件来到用户家中,却发现配件与用户的产品型号有差异,无法使用。维修站又马上打电话向杭州中心反映情况,但经核实,配件发送无误,仔细查找原因发现,维修站配件管理员在申请配件时少写了一个字母。当维修站再次向杭州中心提出申请,杭州中心收到申请后却发现没有
该配件,便向公司总部发邮件,公司接收员收到申请并与其他中心联系后,呈报部门领导批准,领导审批后转交配件保管员登记做账,再转交发送组登记、申领、打包、发送……等杭州中心收到该配件时,已是用户报修后的第12天。此时意外再次出现,当杭州中心配件管理员验货时发现配件在运输途中已经损坏,不得不再次向总部加急申领,因配件管理流程的繁琐,配件再次发送到杭州中心并将用户的冰箱故障修好,已是用户报修后的第23天!这家企业由此发现,传统的配件库存管理和发送方式周期长,中间环节繁琐,信息传递易出现错误,这已影响到服务体系的运作效率,损害了企业售后服务的整体形象,因此,变革势在必行。
2004年,配件管理基础要素的重新构建、提高管理能力、实现配件管理的优化,成为这家企业配件管理变革的主要内容,新的一体化配件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企业经过深入分析认为,人员组织定位、服务网络管理、技术应用平台建设和业务数据管理、物流的运作等方面是构成售后配件管理的基础要素。
1.维修管理部转变服务思维方式,提高管理意识。通过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从中发现配件管理的优秀人才,并将引进的外部门优秀人才调整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使人员组织结构能够适应服务理念变革的要求。
2.对服务网络进行优化管理。对服务站的规模实力、服务理念、硬件配备、人员素质、经营状况等重新评估,分为四类,采用不同的服务站享受不同的维修费用结算标准、配件使用额度等政策来激励他们提高服务理念,并且投入电脑、传真等办公设施,使之更符合企业的高标准服务管理需要。
3.成立技术部门。对产品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汇总,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针对特定型号产品的故障,结合销量计算出故障率,为合理储备维修配件提供依据,对销量大的地区提出配件储备建议;科学制定维修配件的编码,为服务站在客户服务系统上在线申请配件做好前期准备,结束服务站凭感觉申领配件的历史;对仓储配件摆放和储备规模进行科学规划,将库存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引进先进的客户服务软件,制定严密的实施计划,在系统中提供客户服务流程管理,尤其是完善的配件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将总部仓库和分布在30个服务中心以及服务站的配件仓库连为一体,各维修站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信息系统了解配件的库存情况。服务站不仅可以向当地的服务中心申领配件,而且可根据自己的服务等级额度直接向公司总部申领。
5.选择优秀的物流服务商。售后服务环节的物流运作是配件管理绩效的重要体现之一,确保用户能够及时、完整地收到所需配件,是配件管理的最终目的,因此,对物流服务商的选择尤为重要。企业以竞标形式选择具有实力的物流服务商,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经验、成熟的发货网络,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有了以上的改革措施远远不够,还要加强内部人员绩效管理和日常业务细节管理,将这些能力整合起来,确保企业内部充分协调,给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维修管理部充分运用典型的服务案例、全新的服务理念来影响相关配套部门的领导,打破企业内部界限,建立广泛合作的配件服务体系,为售后服务部门及时提供高品质的维修配件和相关技术,确保企业内部的配件和技术支持。
执行力是实现配件管理模式运行的关键所在。该企业还采用多种形式对配件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挖掘个人潜能,打造优秀团队,使人人认识到管理中每一环节的重要性,主动寻找每个岗位环节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并在最短时间内加以改进,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此外,量化管理标准,用制度约束人,加强内部人员各项工作业绩的考核,以工作业绩来体现个人价值。
该企业参考同行业服务水平,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服务标准和管理细则,聘请专职讲师对全国各服务站的员工进行培训,使服务站管理标准与公司一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标准,推动整个管理体系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该企业在重新构建售后服务配件管理体系时,将基于流程、系统和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管理模式重新整合,利用各方面数据建立切实可行的计划模型,并将计划模型和配件管理的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提高了配件管理水平;配件管理系统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售后服务配件发送的及时性明显高于其他同行企业;配件交付速度远远高于国际上衡量配件交付比率达90%的满意度标准,保证配件供应率达到98%;配件库存短缺率降至1%,配件库存周转率得到提高,配件库存基数明显降低。这一改革实际效果是,不仅每年节约上百万元的费用,还拉动了售后服务综合指标大幅提升。
第五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关键环节交接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关键流程识别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修订)
一、门/急诊患者识别:
(一)、门诊和急诊实施《医疗就诊卡》卡号管理,挂号室、门/急诊、入院处处置患者时需核对信息,发现不符应纠正。
(二)、急诊观察室和抢救室的患者实施腕带管理,急诊输液时根据输液执行单核对患者信息,由患者自述姓名及至少一项个人资料(年龄、诊断)。急诊危重患者由急诊护士佩戴腕带,普通急诊患者入院后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佩戴腕带。
二、住院患者识别:
(一)、由入院处为患者编具唯一住院号,住院患者实施腕带管理;病房护士佩戴腕带前核实患者姓名。
(二)、医务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发放特殊饮食、手术及有创诊疗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识别方法:2种以上方式(床号+姓名),形式:腕带+询问。
(三)、腕带正确佩戴,原则上佩带在患者“左手”,字迹清楚,松紧适宜,完整可用,字迹模糊及时更换。
(四)、注意腕带佩戴松紧适宜,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五)、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除核对腕带、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六)、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有家属在床旁的:腕带+询问,在场家属或知晓者陈述患者的身份(床号+姓名)。无家属在床旁的:腕带+床头卡(床号+姓名)。
(七)、身份不明患者的腕带以“无名氏”表示。
(八)、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并遵守患者识别措施及交接程序。
(九)、有药物过敏的患者在腕带上标识。
(十)、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交接登记及身份识别措施
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一、门诊/急诊与手术室、ICU、病房之间转运患者流程: 1.凡急、危重患者接诊后严格按照各项抢救程序做好急诊抢救工作,护送患者做必需的检查。
2.对严重颅脑外伤、胸腹联合伤、大出血等需急诊手术的患者在抢救同时需做好术前准备,通知手术医生接患者,必要时护送到手术室。
3.手术医生接患者时,急诊医生应向手术医生做好交接班工作,如:病情诊断、用药处置、生命体征、辅助检查、各种管道通畅等情况,并在急诊病历上做好记录。手术护士应再次核对患者资料。
4.需立即送ICU的患者,电话告知ICU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协助办理入院手续并护送到ICU。急诊科医护人员和ICU医护人员进行交接班,核查患者资料、病情、注意事项等,ICU护士必须检查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5.护送患者时应注意安全、保暖、人文关怀,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输液、用氧及其它各管道通畅,对外伤骨折患者注意保持体位,减少痛苦。
6.送入病房后,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向病房医护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如病情诊断、用药处置、生命体征、辅助检查、各管道通畅情况以及皮肤状况等。急诊科护士填写专科交接记录,转入科室护士核对后签字确认。
7.传染患者按相关管理规范进行处置。
二、手术室与病房、ICU之间转接患者流程
1.患者手术复苏后由麻醉师、手术护士亲自送回病房;危重、全麻、大手术患者由主刀医生或助手、麻醉师、手术护士一起亲自送回病房,并作好交班,填写交接记录。
2.手术完毕需要专人护理或者病情较重必须进行密切监护的患者应当转入ICU,麻醉师电话交代患者情况,让ICU做好接受准备。
3.患者从手术室转移到ICU的过程中必须有麻醉师和医护人员陪同护送,麻醉师必须考虑到转运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情况,做好充分装备,及时迅速,安全稳当地进行转移。4.患者送至ICU时麻醉师和ICU医生进行交接班,核对患者资料,病情、注意事项等,ICU护士再次核对患者资料,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三、病房与ICU转接患者流程:由医护人员与中央运输一同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与ICU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病房护士填写转科交接记录,双方签字确认,无误后方可离开。
四、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流程: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并双方签字确认。
五、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流程: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并双方签字确认。
六、外院及乡镇医院与急诊科患者转接流程:
外院或乡镇医院转入我院患者,白天通知医务科,节假日及夜间转院通知总值班。总值班通知急诊科患者转诊信息,急诊科做好人员物资技术准备,患者到达急诊科,预检分诊护士紧急评估患者,初步完成患者身份识别,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分流程进行:
(1)轻症急诊患者:外院或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在《外院转急诊科登记》登记患者信息,指导家属登记患者信息,按预检分诊护士评估结果,指导轻症患者急诊科相应区域就诊,外院/乡镇医院医护人员与急诊科医护床旁交接病情,转接完成。(2)重点病种/危重症患者:预检分诊护士陪同护送危重患者进入抢救区(先抢救后挂号),通知抢救区首诊医护人员启动绿色通道程序(检验、影像、后勤等部门做好准备),外院/乡镇医院医护人员与我科首诊医护床旁交接病情,确认身份识别,外院/乡镇医院转入患者由急诊科书写《急诊病历》,登记患者信息,转接完成。该制度从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