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5篇

时间:2019-05-14 07:2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第一篇: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苏教高〔2008〕44号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近年来,全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但总体上看,实施创新教育尚未取得根本突破,优秀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还较薄弱,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建设创新型江苏尚有差距。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1.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教育强省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宗旨,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实施“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重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内涵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2.尊重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分类培养。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目标,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行学分制,扎实落实导师制。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不同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激活学生创新潜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造,提高学生创新素养,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3.拓宽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思路。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对人才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的新要求,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人才,积极争取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不断完善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推动高校与社会开放融合,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4.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强化整体设计。要结合高校教学科研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际,统筹推进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等建设,统筹推进教学科研与管理队伍建设,统筹推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进,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人才培养综合体系。

二、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5.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高等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和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与学习指导计划。强化高校与行业企业互动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建高标准、专业化、开放式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发挥行业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6.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深化经科教结合、产学研合作。继续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增强创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健全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制度,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优与抽检,并将结果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7.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求,构建人才需求和专业设置预测机制,定期发布专业人才供求信息。建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数据库,引导学校科学设置与调整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鼓励高等学校根据相关行业产业的需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满足行业企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

8.建设创新人才培养高地。适应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结合重点学科建设,选择相关领域品牌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加大投入力度进行重点建设,逐步建成一批产学研结合、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创新人才培养综合基地。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建设,构建国家、省级、学校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鼓励各实验基地在推进学分制、实施导师制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和大胆创新。

9.改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开展平等交流和讨论,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推进个性化、探索性、创新型的研究性教学。把优秀研究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涵。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必须建有一定比例的优秀研究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和优秀教学团队应在研究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建设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10.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导向,改革考试内容和评价方法,合理运用多种考核评价手段,强化对学生的思考判断、分析综合、创新思维、实践动手等能力的考查,注重考评学生的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能力。

三、深化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改革

11.优化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把优化课程体系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点,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加强国家、省级、学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时代特征、富有江苏特点、具有学校特色、以重点学科与品牌特色专业为主要支撑的精品课程体系。

12.增强培养创新人才课程的开放性。开发建设面向学术前沿与创新实践的各类实验性和研究性课程,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建设。鼓励校际联合开发课程,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鼓励高等学校与有条件的中小学合作开设拓展型课程,把创新人才培养向基础教育阶段延伸。

13.丰富培养创新人才课程的多样性。推进课程类型多样化与课程组合方式多样化,增设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等课程模块。推进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广泛开设操作型、实践型和自学型等多种类型课程。推进融基础理论与实验实训为一体、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为一体的问题式、项目式、案例式模块课程建设。

14.增强培养创新人才课程的选择性。全面推进学分制,推动试行弹性学制,方便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学生自主选课制度,鼓励学生在指导性培养计划框架内,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专业修读课程。拓展学生转系、转专业渠道,允许部分符合特定条件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与就业志向,选择专业、专业方向或辅修专业。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为有创新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发展空间。

四、增强创新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

15.深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按照不同学科、专业、课程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探索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兴趣和能力。鼓励学生采取团队合作、自主研究与实验、调查研究等方式,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

16.加强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资源的统筹整合,重点建设一批国家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高职实训基地,逐步覆盖至所有品牌特色专业与重点学科。改革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机制,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实行实验内容、实验时间的全面开放,实现国家与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向全体学生开放,国家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职实训基地向省内高校开放,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条件。

17.强化创新人才的科研能力培养。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学生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并提供相应条件,设立相应学分,吸引并指导学生参与创新科研训练。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遴选资助一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构建富有特色的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

18.建立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激励机制。积极推动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多渠道筹措大学生实习见习基金。依托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一批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好、行业认可度高、接纳能力强的校外实践基地。

19.丰富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国家与省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开放实验室、各类学生社团为平台,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大力开展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实践和应用课堂教学内容。加强科技制作、科技小发明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教育活动,建立覆盖全省的网络化社会实践基地,培育一批社会实践品牌项目,促进学生经常化、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合理安排各类实践创新科技竞赛活动,逐步扩大竞赛的学科范围,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五、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

20.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从教育理念、队伍结构、培养模式、人事分配制度等各方面改革探索,促进广大教师更新观念、拓展视野,增强责任、提高创新教育能力。推进教学名师培养评选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制度。大力推动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授讲授本专科课程。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能够担当创新人才培养重任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21.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师资的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体现创新导向的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将教师的教研、进修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绩效,作为教师业绩评价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保持科学合理的师生比。鼓励高等学校吸收社会行业优秀人才加盟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重点引进培养富有社会阅历与实践背景的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建设高水平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22.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研究。树立和落实科研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的思想,引导教师通过科研提高教学水平。将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作为省级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和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的重点,鼓励教师紧扣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改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材、融入课堂教学。

六、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平台

23.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以“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抓手,加强优质资源建设,形成一批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要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教材和实践教学平台,面向全体学生提供足够、先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高等学校要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加强教学基础能力建设,统筹优质教学与科研资源,并优先满足教学工作需要。

24.扩大培养创新人才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效益。深化高等学校区域教学联合体建设,全面实行教师互聘、学分互认、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国家与省的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优秀多媒体课件、优秀教学成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高职实训基地等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为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服务。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集成整合全省高等学校图书文献资源,全面实现共建、共知、共享。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具有江苏特色、面向全省的教学信息数据库、特色文献信息数据库,形成内容丰富、配置优化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省各类高校师生的需求。

七、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25.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服务社会的创新责任感,追求科学真理的创新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不畏挫折的创新意志,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严谨诚实善于合作的创新品德。

26.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大学生校园科技文化节,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充分发展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广泛开展各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形成浓厚创新氛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交流会,交流创新体验、探讨创新方式、展示创新成果。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弘扬创新文化,宣传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和创新人才典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强化有利于创新人格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

八、加强对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27.切实加强对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高等学校应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江苏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创新政策机制,给予切实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应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指导实施,把创新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

28.加大对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经费支持。在省级教育财政经费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高等学校应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对实验实践、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切实保证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必需的各项经费,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开创学校教学工作新局面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第五届教学工作会议是在全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切实将高等教育工作重点转到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形势下召开的,是在我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教学工作会议。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教学工作报告,请同志们审议。一、三年来我校教学工作的回顾

三年来,学校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抓住时机,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2006年初启动迎评促建工作以来,学校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广大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兢兢业业,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促进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2007年12月,学校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对我校教学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标志着学校教学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理清办学思路,凝练办学特色 通过迎评促建,学校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牢固地树立了以“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以及“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人才是发展关键”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佛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推动学校与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大胆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发展与佛山现代化建设的互动共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立足佛山,服务地方,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得到了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认可。

(二)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学校办学的基础条件和校容校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2007年学校争取到市政府1000万元拨款及政府贴息贷款4127万元,启动了实验设备、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双语教学和校园环境改造等十大建设项目,20072009年四项教学经费逐年增长,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需要。2008年,学校切实贯彻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指导方针,在认真分析、研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方案,提出了本科教学工作总体整改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找准差距、明确整改责任和任务,分解指标,专项推进,层层落实,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学校实验室总面积达到34707平方米,生均面积2.7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869万元,学生总座位数18455个,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座位数分别达到1052个和12096个,基础教学使用的计算机近千台,图书馆藏书154.65万册,期刊2669种,中外文报纸170种,电子图书15.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2个,覆盖了中文全文学术期刊9000多种,外文全文学术期刊7000多种,体育场地和器材有了较大改善。

(三)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为巩固和完善“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成人成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就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2007年学校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以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通过优化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构,调整必修课、限选科和任选课的比例,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使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07年提出了在部分专业率先开设创业创新教育试点设想。经过调查研究和周密安排,2009年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两个专业开始了“创业创新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创业创新班”得到了2009级本科新生的积极响应,报名踊跃,引起了社会较大的反响和关注,对我校今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年来,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保持和发展传统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同时,积极发展社会急需的新专业。至2009年我校共有45个本科专业,目前,我校本科专业已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已基本构建了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一批与重点学科相匹配、在行业或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与特色专业,提升了办学的竞争力。

学校一直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和管理,推行专业负责人制度,结合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明确责任和权利。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专业发展方向的规划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评估和整改,2008年学校对已有的44个本科专业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评估,通过评估,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2008年,我校动物医学专业荣获第三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立项,这是我校专业建设的一大突破,为我校专业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研水平逐步提高近年来,我校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和研究,获得的教研课题立项数和层次有明显提高,成效显著。20072009年,邹采荣校长主持的《准确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王林教授主持的《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等10个项目获得省级教改项目的立项资助,20个项目获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在近两次校级教研课题立项评审中,共有228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其中重大项目23项,重点项目68项,一般项目125项,另有39门课程获校级双语教学立项。在教材建设方面,学校共获得了国家级“十一五”教材规划课题立项4个。全校教师发表教研论文283篇,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135部,其中获国家级精品教材一部,资助教师出版教材20部,共计7.5万元。教学法研讨、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教学公开课活动对我校教师探索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效果明显

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长期的实践教学基础上,学校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了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通过实验课、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培养方式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计划内实验与课外开放实验共同推进、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相互补充,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置比例,鼓励模块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不断加强实习与实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丰富,管理规范,基地完备。近年来,学校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建设经费,大力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同时,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取得到了较好成绩。目前,学校共建立了189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通过进一步推进实验室开放工作,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鼓励学生从事科研和创新活动,近三年共立项395项,投入经费23万元,参与学生人数达3000多人,并在全国和省内各类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七)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更趋规范

2007年以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认真研究“扩招”形势下的教学工作,不断规范教学管理,加大教学评估和检查的力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草案)》、《关于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籍管理规定》以及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共40多个。完善了校院(部)两级教学督导、干部教师听课、教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以及课程评估和专业评估等一系列制度,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年来,学校教学督导小组共听课2950节,学校各级领导共听课4986节。2009年5月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广东省评估专家的评估。

(八)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为适应我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20072009年,学校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5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5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硕士学位35人;晋升教授32人,副教授80人,讲师99人,先后派出22名教师出国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学位。

同时,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于2009年9月召开了教风学风建设研讨会,开展了“教风学风建设月”活动,发起了“营造优良教风从我做起”的倡议,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努力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刻苦磨练教书育人本领,热心关爱学生茁壮成长。活动期间,分别开展了师德建设大讨论、教学秩序大检查、教风建设学生问卷调查、第二届“我心中的名师”学生征文、教学公开课、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基于BB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大赛和教学先进集体评选等活动。通过开展教风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践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努力建设一支理念先进、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0072009年,我校教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国家和省三八红旗手2人次、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南粤优秀教学工作者2人、佛山市优秀教师3人、佛山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及先进教育工作者16人、学校三育人优秀奖80人、校级优秀青年教师5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人员33人。2009年动物医学系等七个教学单位被评为20072009学教学先进集体,6位教师分别获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二、三等奖,164人次获20072009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

(九)形成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学建设与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果:近三年,学校获得了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门省级精品课程,4部教材获“十一五”国家级、部委级教材规划选题,建有6个校级名牌专业,18门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我校在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评选中取得良好成绩,其中一项成果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提名申报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第九届和第十届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共评出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6项。

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07年以来,我校共有266名学生考取研究生,每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均获全省高校先进单位,学生在各类科技文化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78个,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1个,二等奖34个,三等奖38个,省级特等奖1个,一等奖18个,二等奖53个,三等奖80个,优胜奖20个,优秀组织奖5个。在有全国多所名牌大学参与竞争的“计算机仿真大赛”中,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参赛队伍两次连获得一等奖,受到教育部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该学院邓炳铖等同学在香港举行的“华硕AOCC2008全球超频大赛”中获得冠军。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能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有创业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高的各类应用型毕业生,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十)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明显提高 三年来,学校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生源质量逐年提高。经过三年的努力,我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由2007年的10511人上升到2009年的13282人,增长达26.4%,在实现连续七年不降分录取的基础上,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提升,为我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校坚持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互补的高等教育体系。近三年来,我校的成人教育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在校生达7631人,其中本科生2413人,专科生5218人。

此外,我校的体育工作、推普工作、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以上成绩是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和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凝聚着广大教师辛勤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学校,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全体教师、教辅人员和机关行政以及后勤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在总结三年来可喜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教学工作上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教学资源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与学校进一步发展、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不相适应,反映在学生宿舍紧缺,教学设备陈旧,实验室面积不足,实习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多校区办学管理成本较高等等。

(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深化

目前,我校本科专业共有45个,涵盖9大学科门类,但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仍有较大距离,产学研合作力度仍需加大,专业特色仍需进一步加强,部分专业规模效益较低,少数专业在招生和学生就业上面临一些困难。

(三)教风、学风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

教师在敬业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还需加强,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手段等仍需创新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等仍然是我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我校推进教学工作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对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今后的教学工作改革思路与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以新校园的建设为契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开展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思路

1.针对佛山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现有专业的特色和优势,采取“新建、优化、加强和淘汰”的措施,加快学科专业的调整和优化,重点发展理工科专业,着力建设与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夯实基础,加强应用,突出特色,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

2.结合2010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和实施,进一步完善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以“成人成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就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创业创新班”、“产业特色班”、“订单式”培养、“校企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设置主辅修专业等多样化、多途径、多形式和多平台的体系构建,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强化学生跨文化交流和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大与国外院校人才培养的合作力度,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

3.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共享平台建设,优化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建设一批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勇于改革创新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学校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牢固树立质量立校意识,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估体系。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由教学决策系统、教学组织管理系统、教学运行系统、教学监督与反馈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三)建设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引领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通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建立一整套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案体系。2.构建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平台的课程体系,国家、省、校、院四级精品课程体系,跨学科课程群,基于校园网的课程中心和教材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

3.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建立机械、电子、生物和医学等实训中心,建设200个左右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10个左右涵盖基础和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为理、工、农、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4.建立青年教师学术与教学成长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学考评与分流制度和教学名师培育等制度,完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长效机制。

5.形成稳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过程监控体系(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与督导),教学管理目标考核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体系等。

6.在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过程中,力争用58年的时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精品课程12门,精品教材23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8项,特色专业建设点46个,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示范专业12个,精品课程68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4个,大学生创新性实践基地35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省级教学名师34名。

(四)建设计划与措施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结合, 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实践,提出以下八大建设计划和措施。

1.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计划

采取“新建、优化、加强和淘汰”的措施,需求牵引,注重应用,凸显特色,构建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多学科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体系。为了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更好地与佛山“3+9”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两转型,一再造”任务相衔接,学校将新建和改造一批专业,以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校提出的“理工为主,综合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以电子信息技术为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学院,以工业设计为重点,建设设计艺术学院。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

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需求的特点,2010年全面推进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格局。例如:“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

3.课程体系优化计划

为实现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力求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科学分析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多种课程模块,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中心”和“课程数字化平台”,实现全方位、网络化、信息化、开放式课程管理;通过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加强课程资源的应用与管理;通过资助出版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的优秀教材,进一步提高我校教材建设水平。

4.实践教学改革计划

建立学校实训中心,采用“定时开放”、“预约开放”、“阶段开放”等形式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拓展校外实习空间,与各企事业单位,建立顶岗实习基地和一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锻炼机会。

5.教学方法改革计划

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缩小“学”与“用”之间的距离。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改革考核与评估办法。

6.创业创新能力拓展计划

为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通过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方面设立创新学分,激励学生发表论文、获取专利、参与竞赛和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7.教学团队培育计划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分层次建设一批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教学水平高、爱岗敬业的教学团队,在开展教学研究、改革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学校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8.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计划

进一步完善促强扶优机制、量化考核机制、成果激励机制、教授、名师从教机制和院系考评机制,完善思想保障体系、领导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和经费保障体系,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同志们,今后几年是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加快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校教职员工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使命和职责,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积极投入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中,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本站推荐)

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 三期工程2009年项目立项申报和 项目建设情况检查的通知

苏教高〔2009〕22号

各高等学校:

为扎实推进江苏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以下简称JALIS)三期建设,保证项目建设成效,我厅决定组织开展2009年立项申报工作,同时对已立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2009年立项申报工作

(一)项目建设的内涵要求

JALIS三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子项目建设要服从于全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整体要求,更要服务于全省不同类型、不同区域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JALIS项目建设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前瞻性。能够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高度,从建设教育强省的全局,统筹规划建设方案,科学设计实施进度,充分体现顶层设计理念,体现前瞻性和超前性。

2.共享性。根据JALIS三期建设总体方案,始终以服务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学生的研究型学习为目的,整合优质文献信息资源,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着力为全省高校本专科教学与科研提供系统、全面、优质、开放的文献信息综合服务环境。

3.实效性。建设方案可操作性强,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明确,便于组织实施和考核验收,注重建设成果的服务量与覆盖面,注重数字图书文献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益。

按照以上要求,2009年拟重点资助JALIS三期工程的三个子项目建设:

1.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区域文献资源共享服务

2.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区域流通管理系统升级与服务

3.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集团引进电子资源建设(包括现有电子资源后续建设和新增引进电子资源建设)

项目建设具体要求详见《JALIS三期建设2009年立项申报指南》(附件一)。

(二)申报对象与条件

JALIS三期建设面向全省高等学校,根据学校类型、建设基础和建设能力,择优确定项目承建单位。采取一所高校领衔申报、联合多校共同建设的模式,进行项目建设。每所高校领衔申报项目不超过一项。申报学校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从人财物等方面全力支持JALIS建设;

2.拥有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理念,校内图书文献资源优化整合、开放共享程度高,具有数字图书馆先期建设基础;

3.具有较强的统筹协调能力,能组织区域其他高校联合建设校际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4.项目建设团队经验丰富,结构优化,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软件研发能力;

5.项目建设方案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保障到位,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建设内容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强,便于分实施和检查验收。

6.已领衔承建JALIS三期工程2007年子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尚未取得阶段性建设成效的学校,原则上不得领衔申报今年的项目。已领衔承建2008年子项目的高校,如参建单位较多,共享服务要求较高,原则上不再申报今年的项目。

(三)立项评审与资助

省教育厅在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基础上,遴选确定项目承建单位。项目建设资金由承建单位统筹安排,省教育厅将给予每个建设项目一定的经费资助。每个项目的立项建设周期,原则上不超过2年。

(四)申报材料与时间地点

请于6月1日至3日将以下申报材料报我厅高等教育处: 书面材料:

1.《江苏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JALIS)三期建设2009年立项申报表》(附件四,一式十份)。

2.按照立项申报指南要求,提供相应的附件材料(一式十份)。

电子材料:申报材料的Word格式电子文本;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表(附件五,Excel格式)。

网站材料:申报项目需建设其独立的网站。网站建设要求从立项申报、过程管理、阶段性成果展示、开放服务、总结验收等方面系统考虑,便于省教育厅进行过程监控,便于项目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立项申报阶段要求网站信息包括立项申报材料及相关支撑材料。

二、关于项目建设情况检查工作

(一)检查目的

加快JALIS三期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宣传推广阶段性建设成果,提高JALIS工程的共享服务效益,提高全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检查对象

重点检查JALIS三期工程2007年先期启动的7个子项目的建设进展,同时了解2008年立项建设的28个子项目的进展情况。子项目名单见附件二。

(三)检查方式

采取学校自查、网上互评、省教育厅审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学校自查阶段:学校对照JALIS建设目标和项目建设方案,总结项目进展情况和阶段性建设成效,分析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下一阶段建设任务。请2007年和2008年立项项目于6月1日至3日将以下自查材料报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1)《JALIS三期工程子项目建设情况自查报告》(格式见附件三,纸质材料和PDF格式电子材料各一份);

(2)项目立项申报表(2008年立项项目需同时提供项目建设任务书),原件的复印件和PDF格式电子材料各一份。

2.网上互评阶段:JALIS建设子项目需开放其独立的网站,网站信息中应包括立项申报材料(原件扫描成PDF格式)、自查报告(原件扫描成PDF格式)、阶段性建设成果展示、开放服务情况等内容。我厅将组织有关高校专家进行网上评议,形成网上互评意见。

3.终审评议阶段:省教育厅根据学校自查、网上互评情况,审核确定检查结果,公示后予以公布。

三、其他工作

(一)组织图书馆骨干人员培训

根据JALIS三期工程的建设需要,加强图书馆管理骨干人员和业务骨干人员的培养培训学习培训与交流研讨,以提高数字图书馆建设骨干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储备人才。

2009年将依托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重点围绕以下三个专题,开展2—3次的学习培训与交流研讨:(1)数字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2)区域文献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与服务规范;(3)数字文献资源的服务与共享。具体事宜由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另行通知。

(二)健全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专家库

为保证JALIS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我厅拟进一步健全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专家库,请学校协助做好专家库更新完善工作。推荐专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图书文献保障工作经验;

(2)热心于高校数字图书馆与JALIS建设工作,以在职人员为主;

(3)原则上具有(或相当于)教授专业技术职务(高职专家可适当放宽要求)。

请按附件六要求填写专家相关信息,加盖学校公章后将纸质及电子材料一并报我厅高等教育处。

联系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15号省教育厅办公楼1519房间。联系人:张晓宁,联系电话:025-83335555。邮编:210024。

建设江苏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是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请各校高度重视,认真做好JALIS三期工程2009年项目申报与检查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建设模式,加快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江苏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实力与服务效益。

附件:

1.JALIS三期建设2009年立项申报指南 2.JALIS三期工程已立项建设的子项目名单 3.JALIS三期工程子项目建设情况自查报告

4.江苏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JALIS)三期建设2009年立项申报表 5.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表 6.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审专家推荐表

第四篇: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本学期有幸参加了高校教师在线网络培训课程《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感觉获益颇丰,几点心得体会如下:

一、认清了高校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教学需要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自1997年大规模扩招以来,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稳居世界第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非常规的飞速发展,高等教学的传统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都与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都相去远甚。以至于拖累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高级专门人才的步伐,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积极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深了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

通过在线课程的培训,我对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加深,也进一步掌握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

任何行为均源自意识的先觉。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更新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尤其对待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科学认识态度,仅强调其一,排斥其二皆不合理。专业教育是大学的教育深度,它标志着某学科领域内专业知识的量;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广度,更注重学科、专业之间差异化。有人说通识教育有点素质教育的影子,也不无道理。在培训课上,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说:“中国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欣赏交响曲,不懂茶道,着实不应该。”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专业领域内创新人才的培养,往往借助于通识教育的灵感嫁接才能有所突破。

2、转换教学方法

一般认为,大学教育是学专业知识的开端,诚如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所言,本科生教育是自学书本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是自读论文阶段,博士研究生教育是自找问题阶段。当然,这里对本、专科阶段的教育而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幅度。在这个层次上,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为“讨论式”、“研究式”、“问题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讲授重点为学习的方法、发现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原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改变意味着教师主导角色的定位与学生主体角色的形成。

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已无处不在,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可或缺。一是要求大学教师体课堂上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扩展和增加大学生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所以,有条件的应充分使用多媒体授课。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延伸课堂知识教育。建设精品公开课,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公开课,尤其是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资源,这对我们新建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深远,值得借鉴。

三、拓展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此次培训是对自学空间的拓展,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不同培训课程,实现了构建教师终生学习新知识的平台。一次培训,终生受益。这既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培训,也是结合理论具体实践的开始。

第五篇:甘肃省教育厅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甘肃省教育厅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系列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全省扶贫开发和全面小康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着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构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甘肃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在理念更新、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三、主要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相关文件要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和师生党员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建设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德育课程。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法守法。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积极组织开展“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校园开放日”、“中华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时代特征鲜明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工作。开发具有甘肃特点的“甘肃历史”、“甘肃地理”、“写字”、“阅读”等地方教材,作为中等职业学校选修课程教学用书。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课程,并不断拓宽选修课覆盖面。

3.强化职业指导、职业精神培养与健康教育。指导职业院校配备职业生涯指导教师,上好职业生涯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深入挖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有效融合,培养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等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以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感悟为基本途径,以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为重点,引导职业院校学生认知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规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富有感恩之心、大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4.强化文化基础与人文素养教育。指导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齐、开足、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自2017年起,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口升学考试中,逐步加大对公共基础课的考查比重。加强课程融合,推动文化课与专业课融通,发挥人文学科的育人优势,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要求,规范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加强就业指导。将公共艺术课列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使用好《古诗百首赏析》、《名曲百首赏析》、《名画百幅赏析》等系列教材,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艺术文化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

(二)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打造特色品牌专业

5.优化学校与专业布局。落实省政府《关于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指导意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17年以前完成资源整合工作,做大做强中职学校,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围绕区域产业布局,紧密对接“一带一路”、精准扶贫战略,指导市州调整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促进知识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支持甘南州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一州一校”规划,做好中东部职业院校和职教集团对口支援工作,强化专业建设,有效对接产业。

6.调整专业结构。职业院校要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需求,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重点设置传统支柱产业、区域首位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所需专业,特别是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专业。下放除学前教育等特殊专业外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审批权。引导职业院校逐步减少或取消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注重传统专业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支持甘南州、临夏州、天祝县、肃南县、阿克塞县等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传统技艺、民间工艺和民族食品等相关专业。扶持涉农地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扶持5所“农”字头中等职业学校和3所农林类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扶持建设30个涉农专业点。

7.推进示范专业建设。重点推进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清洁能源、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健康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国家和省上重点发展产业相关专业建设。自2016年起,通过开展中等职业学校重点、示范专业评估,重点打造一批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示范性专业点,带动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三)健全中高职衔接机制,保障系统培养质量

8.规范中高职衔接专业和培养标准。实施《甘肃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方案(试行)》,进一步规范、完善贯通培养办法与培养标准,按照行业企业技术等级、产业价值链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确定适合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专业,重点做好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培养要求年龄小、培养周期长、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专业。研究确定开展衔接培养的学校资质和学生入学要求,开展衔接培养的学校以国家级、省级示范(骨干、重点)院校为主。

9.加快构建课程衔接体系。指导职业院校统筹安排中高职衔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顶岗实习。贯通培养牵头院校要研究制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确定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0.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通道。逐步建立科学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有效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接受继续教育,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到2020年,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以往学习情况、职业资格等级以及工作经历和业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

(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

11.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和“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深入实施《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双千计划”》,全省每年选派上千名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选派上千名企业技术人员(含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支持3所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6年遴选确定10所以上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和专业积极开展学徒制人才培养。印发《甘肃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支持10个以上省级行业型职教集团、16个区域型、专业型职教集团良好运转,发挥职教集团在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及职业院校教学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2.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合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推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建行业指导委员会,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形式,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引导职业院校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

13.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实践性教学课时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以半年为主。规范并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按照国家规定,落实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

14.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鼓励职业院校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作用,加快信息化改造传统教学步伐。

(五)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15.严格执行教学标准体系。按照教育部发布的中、高职专业目录,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规范教育教学。到2020年,制定完成具有甘肃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鼓励职业院校结合办学定位,借鉴、引入企业岗位规范,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16.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学文件,适应生源、学制和培养模式的新特点,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要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指导机构。落实职业院校的院校长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要定期主持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督查机制,推动《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指导意见》的落实。

17.推进教材建设与管理。加强对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指导和管理,鼓励开发适用性强的校本教材。严格按照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规范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高等职业院校教材选用要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遵循适用择优的原则。

18.加强质量监测与评价。完善质量评价制度,把学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到2018年,建立起省、市、县三级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督促各地、各学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定期开展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学情况评价,推行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等,同时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监测机制,及时向社会发布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六)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夯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质量基础

19.改革创新课程教材体系。指导职业院校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紧贴社会、紧贴职业、紧贴学生需求,按照基础知识、职业知识和拓展知识几大模块,合理确定文化基础课内容,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及时更新专业课程内容。加强职业院校选修课程建设,适应不同生源对象特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开设关于安全、人口、资源、环境、现代科学技术、经济与管理、质量与标准等选修课程。丰富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活页教材、绘本教材、口袋书等,使教材更加生活化、情景化、动态化、形象化。积极开发慕课、微课、虚拟仿真软件、案例库等数字化资源,完善资源的动态更新和共享机制。

20.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完善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和考核等制度,推进依法治校。落实《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实施好教育部《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做好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逐年扩大省级教师培训规模,力争到2020年,实现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全员培训。按照《甘肃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实施办法(试行)》,开展“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2016年起,启动实施中职学校评审正高级教师职称工作。加大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办学力度,深化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大学与艺术大学等国际组织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每年选派专业课教师和职业院校管理人员参加培训。

21.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广泛开展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鼓励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指导学生等活动。在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同时,将省级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常态化。开展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师说课比赛活动。发挥好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学科课程组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在职业院校广泛应用。全面完善信息化环境建设,构建符合区域特点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不断融合创新,建立具有甘肃特色的“互联网+”泛在学习体系、社区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到2020年,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成300门优质网络课程,开发50套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

22.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职业教育研究,2016年,建立省级职业教育教科研队伍。2017年,全省14个市州均要建立起职业教育教科研队伍、国家示范(骨干)职业院校建立专门的教研机构。针对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专项课题。积极组织教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研究,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活动。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协同行业协会、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五年一周期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综合绩效考核评估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推进县级职业学校(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在实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

23.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夯实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坚持不懈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在职业院校开设党的理论与政策课程。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督导评估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纳入市(州)、县(市、区)教育改革发展体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制度,落实责任,主动作为,常抓不懈,形成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新常态。

(二)加强宣传引导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各职业院校要组织职教系统全体人员认真学习讨论教育部《意见》,并走进职业院校、普通高中和初级中学,广泛开展宣传解读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专家解读、集中培训、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上来。

(三)加强督查落实

将《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台账化,统一纳入重点工作任务落实专项督促检查和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目标任务,确保《意见》贯彻落实到位。同时,注重发现和总结典型经验案例,强化示范引领。

下载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