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化企业在事故灾害中的法律责任分析
石化企业在事故灾害中的法律责任分析 ——由青岛“11·22”爆炸事件说开去
摘要 我国石化企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国内市场上上享有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近年我国石化企业事故频发,在归责求偿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出现直接责任人缺位的奇怪现象。本文旨在以青岛“11·22”爆炸案为引子,剖析石化企业在事故灾害中的法律责任,并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探索完善我国事故灾害中求偿机制的出路。
关键字 石化企业 事故责任 法律责任
在人为事故灾害频繁发生的今天,作为生产经营的直接实施者、经营效益的直接获利者、事故风险的直接责任人,企业最有实力、也最有义务承担事故灾害的法律后果。然而,由于独具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政治等原因,社会责任和道德良心的缺失是企业界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1,这种现象也深刻反映在事故灾害得处置中。
一、长期傲慢的事故责任方 2013年11月22日,山东青岛发生输油管线爆炸,共造成62人遇难,医院收治伤员136人。12月22日,媒体报道受爆炸案影响,胶州湾所养鱼虾大量死亡。笔者截稿时事故已发生一个多月,青岛市政府和黄岛区政府自事故发生之时,忙于救灾、理赔,而处在风口浪尖的直接责任方中石化鲜有声音发出,对赔偿话题更是紧闭尊口,闭门谢客。石化企业这种现象已是多次重复发生。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发生爆炸,苯类污染物造成松花江严重污染。事后,中石油未提赔偿,而是以“捐赠”名义给了吉林市500万元治理污染。在2011年大连“7·16”爆炸案中,更出现了中石油“投资换赔偿”的奇怪现象,将烂摊子交给政府,而政府欣然接受,有关政府的表态比较贴近实际“与其和中石油坚持下去,倒不如就坡下驴。”与之相对的是,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发生石油泄漏,总统奥巴马在短时间内与英国石油公司高层会面,对方当场答应拿出200亿美元建立赔偿基金。截止2013年12月23日,英国石油公司已向40371名漏油案受害者原告赔偿了约38.1亿美元。
二、石化企业在灾害事故中法律责任分析
从法律上来说,石化企业发生的事故灾害主要造成两种损害后果,一种是直接侵权,如“11·22”爆炸案对道路、房屋、人身的损害;另一种是环境侵权,主要是石油相关产物失控造成的破坏,这以石油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为典型。相应地,目前我国法律直接规范石化企业事故灾害的法律主要是《侵权责任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
(一)侵权法体系下事故灾害求偿体系。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石化企业灾害 事故发生的法律责任体系清楚。首先,侵犯了相关权利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益。该事件由侵权行为引起的,依《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2其次,《侵权责任法》第八章“环境侵权责任”中设定环境污染者承担无过错责任,并可以适用“因果倒置”,由企业方对其不承担责任、减轻责任或者其行为与损害后果无因果关系承担证明责任。这项 【1】方银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载《民主视野》,2009年第2期。
【】 刘士国:“突发事件的损失补助、救助和赔偿研究,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2期。2规定给石化企业污染导致的受害者起诉提供了依据。
(二)行政体系下事故灾害中石化企业责任。在目前在,行政处罚是石化企业对灾害事故最简单也是对普遍的形式。历次灾害事故发生之时,石化企业责任承担最显著的就是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查,从行政或刑事上追究个人责任,对赔偿事宜避而远之。
三、完善我国石化企业求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石化企业往往规模宏大、系统庞杂、分布广泛,产品具有严重污染力和危险性。近年来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在石化企业重大安全事故,许多企业还出现接连发生事故灾害的现象。2010年山东大连发生“7·16”爆炸事件,同年10月24日,“7·16”火灾同一油罐再次起火。2011年6月、7月、8月中石油大连分公司更是出现了连续三个月同时发生起火、爆炸事件的奇特现象。艾伦·沃森指出,民法典的价值理性,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3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完善我国石化企业灾害事故求偿体系刻不容缓!
首先,完善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一,理顺政企关系。目前石化企业事故灾害求偿中困难根源在于政企不分、责任不明。在政府与石化企业的博弈中,地方政府为了引进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往往会选择“替”企业买单,动用庞大的政府机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处置事故灾害。原本是企业自身的责任,却由纳税人供养的政府来承担,不仅与法理相悖,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受害者求偿的权利和博弈的空间。第二,严格控制国企个体独立地位。目前,我国石化企业深受行政机制影响,官僚体系错综复杂,公司与公司之间权责不明。往往分公司发生事故,由集团做出回应,统筹一切善后工作,事故责任方混乱不堪。
其次,完善侵权责任法,确保企业义务和责任清晰明确。“企业社会法律责任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有能够科学划分的边界,能够并且应当作为一个新型的企业责任形式确定下来。”4美国在油污染方面有较为完善的立法,有专门针对石油污染的法律如《石油污染法》,也有解决海洋或水污染的法律,如《清洁水法》《河流与港口法》。目前侵权法对一般侵权和环境侵权都有相关规定,但是出现在某些案件中难以适用的尴尬局面。我国侵权法需要通过立法,更加明确地规定石化企业及其他垄断企业的相关事故责任,为受害者提供维权便利,对石化企业形成制度压力,促使其安全生产,规范经营。
最后,建立并完善公益诉讼机制。德国公法学者莱斯纳认为,基于现代社会生活现象的多样性,公益与私益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概念。5德国汉堡大学H·盖茨(№iII Kotz)教授在描述现代型诉讼时指出:“原告不仅主张自己的利益(多数的场合是很小的权利),而且还尝试排除与原告处于同一立场的利益阶层的人们的扩散的片断性利益的侵害(但从整体来看,或许并不是那么广泛的侵害),这是该诉讼的特点所在。”6我国公益诉讼制度还不健全,根据最新《民事诉讼法》,对环境侵权案件,只能是“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符合现实需要的公益诉讼、集团诉讼并没有在法律上正式得到认可。
结语:“路漫漫而修远兮”,任何完善的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法制体系不够完善。相信有一天,在大批胸怀天下的法律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石化企业的在灾害事故中的责任更加明晰,石化企业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市场意识会日渐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稳步提高!
【】艾伦·沃森:《民法体系的演变及形成》,中国法治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4【】肖强:“企业社会法律责任初论”,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5【】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6【】海茵·盖茨:“公共利益诉讼的比较法鸟瞰”,载【意】莫诺·卡佩莱蒂编:《福利国家与临近正义》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3
参考文献 1.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彼德·凯恩;汪志刚译:《侵权法解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3.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4.王利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5.艾伦·沃森:《民法体系的演变及形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6.刘士国:“突发事件的损失救助、补偿和赔偿研究”,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2期。7.刘士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之解析”,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8.杨尚东:“康菲渤海漏油事件延伸的思考”,载《环境经济》2011年第9期。9.肖建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模式研究——以中、美、德三国为中心的比较法考察”,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10.海茵·盖茨:“公共利益诉讼的比较法鸟瞰”,载【意】莫诺·卡佩莱蒂编:《福利国家与临近正义》,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1.施国庆,张晓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实施现状与我国的应对措施”,载《河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12.黄锡生,宋海鸥:“论企业环境责任的立法完善”,载《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3.方银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载《民主视野》,2009年第2期。
14.诸江,叶胜宇:“企业防范和事故风险的法律责任分析——以日本“福岛核事故”为视角”,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15.肖强:“企业社会法律责任初论”,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6.Jacob Park,马宇飞译,“日本企业的环境责任”,载《世界环境》,2005年第4期。17.王灿发、于文轩、李丹、李俊红,“我国环境立法的困境与出路——以松花江污染事件为视角”,载《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
第二篇:案例十二 石化企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案例十二
石化企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黄岛油库“8.12”特大火灾事故分析
事故概况
黄岛油库区始建于1973年,胜利油田开采出的原油经东(营)黄(岛)长管输线输送到黄岛油库后,由青岛港务局油码头装船运往各地.黄岛油库原油储存能力76万立方米,成品油储存能力约6万立方米,是我国三大海港输油专用码头之一.1989年8月12日9时55分,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道局胜利输油公司黄岛油库老罐区,2.3万立方米原油储量的5号混凝土油罐爆炸起火,大火前后共燃烧104小时,烧掉原油4万多立方米,占地250亩的老罐区和生产区的设施全部烧毁,这起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在灭火抢险中,10辆消防车被烧毁,19人牺牲,100多人受伤.其中公安消防人员牺牲14人,负伤85人.8月12日9时55分,2.3万立方米原油储量的5号混凝土油罐突然爆炸起火.到下午2时35分,青岛地区西北风,风力增至4级以上,几百米高的火焰向东南方向倾斜.燃烧了4个多小时,5号罐里的原油随着轻油馏份的蒸发燃烧,形成速度大约每小时1.5米,温度为150~300~C的热波向油层下部传递.当热波传至油罐底部的水层时,罐底部的积水,原油中的乳化水以及灭火时泡沫中的水汽化,使原油猛烈沸溢,喷向空中,撤落四周地面.下午3时左右,喷溅的油火点燃了位于东南方向相距5号油罐37米处的另一座相同结构的4号油罐顶部的泄漏油气层,引起爆炸.炸飞的4号罐顶混凝土碎块将相邻30米处的1号,2号和3号金属油罐顶部震裂,造成油气外漏.约1分钟后,5号罐喷溅的油火又先后点燃了3号,2号和l号油罐的外漏油气,引起爆燃,整个老罐区陷入一片火海.失控的外溢原油象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在地面上四处流淌..大火分成三股,一部分油火翻过5号罐北侧1米高的矮墙,进入储油规模为30万立方米全套引进日本工艺装备的新罐区的1号,2号,6号浮顶式金属罐的四周.烈焰和浓烟烧黑3罐壁,其中2号罐壁隔热钢板很快被烧红.另一部分油火沿着地下管沟流淌,汇同输油管网外溢原油形成地下火网.还有一都分油火向北,从生产区的消防泵房一直烧到车库,化验室和锅炉房,向东从变电站一直引烧到装船泵房,计量站,加热炉.火海席卷着整个生产区,东路,北路的两路油火汇合成一路,烧过油库1号大门,沿着新港公路向位于低处的黄岛油港烧去.大火殃及青岛化工进出口黄岛分公司,航务二公司四处,黄岛商检局,管道局仓库和建港指挥部仓库等单位.18时左右,部分外溢原油沿着地面管沟,低洼路面流入胶州湾.大约600吨油水在胶州湾海面形成几条十几海里长,几百米宽的污染带,造成胶州湾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发生后,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全力投入抢险灭火的战斗.枉大火迅速蔓延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这起震惊全国的特大恶性事故给予了极大关注.江泽民总书记先后三次打电话向青岛市人民政府询问灾情.李鹏总理于13日11时乘飞机赶赴青岛,亲临火灾现场视察指导救灾.李鹏总理指出:“要千方百计把火情控制住,一定要防止大火蔓延,确保整个油港的安全.” 山东省和青岛市的负责同志及时赶赴火场进行了正确的指挥.青岛市全力投入灭火战斗,党政军民一万余人全力以赴抢险救灾,山东省各地市,胜利油田,齐鲁石化公司的公安消防部门,青岛市公安消防支队及部分企业消防队,共出动消防干警1000多人,消防车147辆.黄岛区组织了几千人的抢救突击队,出动各种船只10艘.在国务院的统一组织下,全国各地紧急调运了153吨泡沫灭火液及干粉.北海舰队也派出消防救生船和水上飞机,直升飞机参与灭火,抢运伤员.经过5天5夜浴血奋战,13日11时火势得到控制,14日19时大火扑灭,16日18时油区内的残火,地沟暗火全部熄灭,黄岛灭火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与火魔搏斗中,灭火人员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经受住浓烟烈火的考验,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满腔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事故原因及分析
黄岛油库特大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非金属油罐本身存在的缺陷,遭受对地雷击产生感应火花而引爆油气.事故发生后,4号,5号两座半地下混凝土石壁油罐烧塌,1号,2号,3号拱顶金属油罐烧塌,给现场勘察,分析事故原因带来很大困难.在排除人为破坏,明火作业静电引爆等因素和实测避雷针接地良好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气象情况和有关人员的证词(当时,青岛地区为雷雨天气),经过深入调查和科学论证,事故原因的焦点集中在雷击的形式上.混凝土油罐遭受雷击引爆的形式主要有六种:一是球雷雷击;二是直击避雷针感应电压产生火花;三是雷电直接燃爆油气;四是空中雷放电引起感应电压产生火花;五是绕击雷直击;六是罐区周围对地雷击感应电压产生火花.经过对以上雷击形式的勘察取证,综合分析,5号油罐爆炸起火的原因,排除了前4种雷击形式;第5种雷击形成可能性极小,理由是:绕击雷绕击率在平地是0.4%,山地是1%,概率很小;绕击雷的特征是小雷绕击,避雷针越高绕击的可能性越大.当时青岛地区的雷电强度属中等强度,5号罐的避雷针高度为30米,属较低的,故绕击的可能性不大;经现场发掘和清查,罐体上未找到雷击痕迹.因此绕击雷也可以排除.事故原因极大可能是由于该库区遭受对地雷击产生感应火花而引爆油气.根据是:(1)8月12日9时55分左右,有6人从不同地点目击,5号油罐起火前,在该区域有对地雷击.(2)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测得,当时该地区曾有过二三次落地雷,最大一次电流104安培.(3)5号油罐的罐体结构及罐顶设施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预制板裂缝和保护层脱落,使钢筋外露.罐顶部防感应雷屏蔽网连接处均用铁卡压固.油品取样孔采用九层铁丝网覆盖.5号罐体中钢筋及金属部件的电气连接不可靠的地方颇多,均有因感应电压而产生火花放电的可能性.(4)根据电气原理,50~60米以外的天空或地面雷感应,可使电气设施100~200毫米的间隙放电.从5号油罐的金属间隙看,在周围几百米内有对地的雷击时,只要有几百伏的感应电压就可以产生火花放电.(5)5号油罐自8月12日凌晨2时起到9时55分起火时,一直在进油,共输入1.5万立方米原油.与此同时,必然向罐顶周围排放同等体积的油气,使罐外顶部形成一层达到爆炸极限范围的油气层.此外,根据油气分层原理,罐内大部分空间的油气虽处于爆炸上限,但由于油气分布不均匀,通气孔及罐体裂缝处的油气浓度较低,仍处于爆炸极限范围.思考题
1.结合案例分析出现这个事故的原因? 2.谈谈仓库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3.结合案例谈谈仓库治安保卫管理措施? 答案
1.此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该库区遭受对地雷击产生感应火花而引爆油气.但同时也表明了油库对石油这种高危险性物品的保管措施不到位.天气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仓库就应该有应对天气变化的保护措施.做好仓库安全管理才能够应对任何突发情况.2.仓库是商品重要的集散地,也是储藏和保管商品的场所,仓库是公司的固定资产,而起储存的商品是公司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均很高。一旦发生火灾户或爆炸等事故,不仅仓库的设备和设施可能被毁坏,同时存放在仓库中的所有商品也将受到损失,部分危险品可能会引起人员伤亡.而且由于仓库某些产品的特殊性,比如本案例中的油库储存的石油本身就是易燃易爆品.而管理不善使当油库遭遇天气变化就被引爆.早成巨大损失.因此仓库安全管理是很重要的.仓库治安保卫措施主要包括:(1)人员管理措施。①对单位内部人员的管理。②对单位外部人员的管理。(2)货物管理措施。①一般货物的安全管理。②特殊货物的安全管理。(3)仓库治安检查制度。一般大型仓库要求执行四级安全检查制度,而一般中小型仓库也应该执行三级检查。
第三篇:石化企业有毒有害气体中毒事故分析与防范
石化企业有毒有害危险品安全防范措施
中石化安全工程硕士班
郑***
石油化工生产工艺复杂、高温高压、过程连续,且大多数物料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在石油化工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使用等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由此引发的中毒事故也时有发生。加强对有毒有害气体的管理和防护对预防急性中毒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毒危险性分析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存在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多、分布广,具有潜在的火灾爆炸和中毒危险,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洛阳石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毒有害气体有:硫化氢、氯气、一氧化碳、氨气、苯蒸气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原油种类的变化,原油中硫含量升高,其生产工艺介质中硫化氢的含量也越来越高,最高可达80%以上,硫化氢中毒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硫化氢主要分布在炼化生产装置的干气、瓦斯气、酸性气、含硫污水、粗汽油、柴油、液化气、渣油、凝缩油等介质中,容易发生泄漏的部位有脱水口、采样口、排凝口、放空口、计量仪表接口等;氨主要存在于污水汽提装置、氨储存罐区、化纤污水处理装置等;苯蒸气主要存在于催化重整装置、芳烃抽提装置及储存罐区等。一氧化碳主要存在于锅炉、加热炉、燃烧室、烟气中;设备故障、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时,极易造成人员中毒的严重后果。常见的有毒有害气体危险特性见表1
二、有毒有害危险品防范管理措施
1、加强HSE教育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a)学习现代管理方法,掌握识险、避险和排险的技能,运用JHA、SCL、PHA、HAZOP、FMEA等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识别出本岗位、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有毒有害因素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真正做到作业之前先想安全,把预防为主的理念化为具体行动。
b)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章制度,树立遵章守法意识,克服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避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的发生。重视利用事故苗头和典型事故案例进行教育,举一反三,吸取事故教训,查改存在的各类隐患。
c)开展气防大练兵活动,提高全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熟悉有毒有害气体的特性及危害知识,掌握预防中毒措施和急救方法,熟练正确使用各类防护器具(如空气呼吸器),确保在事故状态下能自救和救护他人。
2、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堵塞管理漏洞
b)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各项有毒有害气体防护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
b)对有毒有害气体物质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绘制分布图,确定危险点,建立台账,进行重点防范,完善各种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并悬挂在醒目位置,提醒进入现场作业人员,增强防范意识。
c)加强对直接作业环节的管理,严格落实作业许可证制度。对涉及有毒有害气体的动火、进入受限空间、检维修等作业,都要严格进行化验分析,采取防范措施,落实监护人,办理作业许可证。
d)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岗位和现场,按规定配备适用的防护用具、设施和应急药品,如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毒口罩、空气呼吸器、长管面具、防化服,洗眼器、冲淋器、中和池以及风向标等,并做好检查、维护和管理,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e)在易泄漏有毒有害气体的危险点,按规范要求安装固定式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器,随时检测有毒气体的浓度并超标报警。另外要给岗位操作人员配备适量的便携式报警器,发现漏点,及时防范。按规范要求请有检测资质的部门对检测仪器进行定期校验。f)加强对作业现场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和告知工作.检测数据出现异常时,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采取对策。
g)加强气防站的建设,配备专业人员及气防车、通讯工具、检测仪、空气呼吸器、防化服等救护设备,编制救护预案,进行实战演练,提高救护能力。
3、加强工艺和设备管理,实现本质安全
a)新、改、扩建项目有毒有害气体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从源头上消除中毒隐患。
b)根据不同原油性质及其硫含量,优化加工方案和掺炼比例,完善工艺措施,控制或降低硫含量,严格工艺操作,避免超温、超压、超负荷。
e)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实现生产过程密闭和环境的通风,做到密闭采样、密闭脱水,从根本上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和排放。
d)对于高温、高压、易腐蚀、易泄漏的设备、管线及阀门,要加强监测和维护,杜绝跑、冒、滴、漏。
4、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不断演练和完善
a)当作业人员受到意外中毒伤害时,及时准确的救护往往能使患者起死回生或最大限度地减轻伤害,这就要事先做出符合实际的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熟练掌握。
h)按照法规和制度要求,结合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情况,制定出硫化氢、氯气等有毒有害气体泄漏中毒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各方职责、应急程序及注意事项,组织定期演练。根据演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对预案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使之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
c)对制定好的中毒事故应急预案,要组织好相关人员的学习培训l,使之掌握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操作程序,清楚自己的职责,训l练有素,才能在应急救援中协调一致,发挥作用。
三、有毒有害危险品防范安全技术措施
针对液氨的泄漏,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安全技术对策:
(1)现场应配备堵漏材料和个人防护用品(防毒面具、呼吸器等),在第一时间做到安全堵漏,以降低泄漏量,缩小氨扩散影响范围。(2)为指明氨泄漏后的扩散方向,便于操作人员现场工作方位选择及发生泄漏事故后人员疏散,建议在合适的位置设风向标。
(3)液氨储罐在安装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在生产运行中,应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尽量降低发生液氨泄漏的可能性。
(4)对于易损、易发生泄漏的部件(如阀门、接管、法兰、垫片等)要定期检查、维护、维修和更换,做到万无一失。
(5)对于液氨储罐,在运行过程中,基础有可能下沉,同时也为了装卸液氨的方便,其出口管线应采取金属软管或其它柔性连接。
(6)一旦发生泄漏,要根据实际泄漏情况,做好附近工序和车间的明火以及其它可能火源(如车辆等)的管理,控制点火源。
(7)鉴于装置有较大的火灾、爆炸、中毒危险性,企业应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并经常演练,保证各种紧急设施在事故发生时好用。
针对预防硫化氢中毒,我们采取以下安全技术措施:
1、含硫化氢设备区域作业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硫化氢中毒及救护知识的教育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方准上岗。通过教育培训,使职工全面掌握硫化氢的危害、性能和特征。所有工作在硫化氢区域人员应每年接受一次硫化氢安全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职工对硫化氢的危害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增强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要求职工熟练掌握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及有关管理规定,并制定详实的事故预案,定期组织演练,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事故的能力。在脱水排凝等操作时,必须先截断硫化氢一切可能的来源并加好盲板,做到万无一失。职工在含硫化氢设备区域巡检或作业时必须佩戴合适的防毒面毒。
3、掌握设备区硫化氢的分布情况及本岗位所存在的硫化氢中毒危险源,在硫化氢可能存在的区域设置固定式有毒有害气体报警装置和明显的安全警示牌,提醒作业人员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必要时还应加设附加告示。报警仪设定点和零点每天至少检查一次,发现异常及时调整,现场人员不能单独处理报警器;探头若安在露天环境中,应装备防雨罩;定期用标准气校对传感器和监测系统,使其准确无误。至少每季度校准一次。
4、根据生产岗位和工作场所空气的含氧量及硫化氢的浓度等情况,给职工配备完善、适用的防护用品,要求职工会熟练使用、正确维护及妥善保管。
5、加快工艺技术的革新改造,实现密闭化生产,使设备区硫化氢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实现生产过程密闭化,生产设备投料、转动轴、管道接头、阀门、下水井都要完全密闭,对不能完全密闭的投料口和产生毒源的设备要同时采取局部抽风和安装排毒装置,排出的硫化氢要经过净化处理才能排入大气。
6、进入含有硫化氢的设备容器内作业,必须按有关安全规定切断一切物料来源,彻底冲洗、吹扫置换、加好盲板,经采样分析合格(硫化氢含量小于10 mg/m3),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办理完进容器作业票,在有人监护的情况下方准进入作业。采样分析不超过1小时必须进行一次,作业过程中始终采取通风措施。
7、采样、检尺、脱水排凝、堵漏检修、现场施救应选用适用的防毒面具,至少两人同时到现场,落实好监护措施,监护人不能随意离开作业场所。
8、对作业环境中的硫化氢含量必须设专人定时测量,作业时应佩戴防护用具。对因物料改变或操作条件发生变化致使硫化氢浓度超过l0mg/m3 时.主管部门应与车间共同分析超标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人员中毒。
9、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有害气体浓度的有效办法。当作业场所大量泄漏硫化氢时,若未戴防毒面具应立即离开。然后一边采取通风措施使有害气体浓度降低,一边戴好防毒器具进行操作堵漏。
10、在未脱离危险区域(硫化氢含量超过l0 mg/m3)之前,严禁脱下防护用品,以防中毒。
四、结束语
预防中毒事故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存在哪些有毒有害气体,分布在哪里,然后 能有针对性地掌握其危险特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当出现中毒事故时,启动应急预案,这样能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及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有毒有害气体除了中毒危险性外还有着火爆炸危险性,因此要综合考虑,不可顾此失彼。
第四篇:企业使用盗版软件的法律责任分析
企业使用盗版软件的法律责任分析
最近一段时间里不少企业都有此遭遇:突然收到某软件公司的律师函,主张企业正使用某款软件未经授权许可,构成侵权。要求该企业停止使用或补正授权,否则将被追究法律责任。由此引发一个诸多企业关注的问题,即作为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使用未经授权(盗版)的软件是否构成侵权并承担法律责任,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以商业使用为目的的使用,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目前,我国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法律规范主要为《著作权法》、《软件保护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我国当前的立法例中,计算机软件被视为作品,通过《著作权法》进行保护。《软件保护条例》被视为著作权法的特别法。对最终用户的未经授权而商业使用软件行为进行定性,涉及到主体“最终用户”的界定和“使用”行为的界定两个方面。广义而言,所谓“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是指所有对计算机软件进行最终消费的人,即以自己运行使用为目的的用户,既包括以商业使用为目的的用户,也包括非商业使用目的的用户,当然,不包括将自己所持有的他人享有版权的软件再转让或出租给他人的用户。著作权法司法解释第二十一条规定:“计算机软件用户未经许可或者超过许可范围商业使用计算机软件的,依据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该规定是目
前司法实践中追究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的主要依据,其将“使用”明确限定于“商业使用”,这被认为是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对计算机软件合理使用范围的扩大,即将“非商业性”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行为解释为不需要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行为,从而为私人家庭、非营业性办公场所购买与使用“盗版”软件提供了免责保护。因此,在当前司法环境下,讨论以商业使用为目的的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的法律责任更具实践意义,本文的讨论对象也限于此。
不同于一般的文字作品,计算机软件兼具作品性和功能性,作为最终用户,无疑更注重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性使用,而从著作权法原理而言,著作权法保护软件关键是对其作品性中复制权的保护,因此仅对复制性使用进行规则。实践中,最终用户要实现软件的使用目的,必需经过“装机”和“运行”两个环节。“装机”原理是将软件源程序复制到计算机内,“运行”则是通过调用复制在计算机内的软件程序,将该软件作品再现于使用者的面前。因此,软件最终用户在实现软件功能性使用目的时无法离开对该程序的复制。因此,著作权法将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纳入规制范畴,正是基于该复制性使用。按前述司法解释,计算机软件用户未经许可或者超过许可范围商业使用计算机软件的,是依《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项定性。后两者规范的都是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而擅自复制作品的行为。根据上述规定,作为软件的最终用户,其未经授权而商业使用软件的行为应以擅自复制软件论处。
承担民事责任中的过错问题
长期以来,在知识产权司法实务上,就知识产权侵权责任的构成是否以行为人的过错为要件,以及在确定侵权行为人赔偿损失时应当如何考虑过错等问题曾经存在较大分歧,且现
在也不是非常明朗。
依据《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项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计算机软件用户未经许可或者超过许可范围商业使用计算机软件的构成侵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前述规定是关于著作权违法侵权行为的一般性的规定。软件条例第三十条对软件复制品持有人的责任进行了特别规定。根据该条规定,软件的复制品持有人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理由应当知道该软件是侵权复制品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应当停止使用、销毁该侵权复制品。如果停止使用并销毁该侵权复制品将给复制品使用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复制品使用人可以在向软件著作权人支付合理费用后继续使用。该规定使用了软件复制品持有人的概念,在实践中引起很大争议。而根据软件条例起草人的回忆和解释,该条的目的是要解决软件最终用户的法律责任问题。实践中一般认为,该条所规定的软件复制品持有人指软件复制品装入计算机等设备运行而使用软件功能的行为人,而不包括仅仅持有软件复制品,未利用设备使用、运行该软件的行为人。
从上述规定可知,在最终用户的侵权判定上,并未考虑使用人的主观因素,即只要存在未经许可或者超过许可范围商业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行为,就属于侵权行为,无论是否主观存在过错,均应该承担停止“应当停止使用、销毁侵权复制品”的法律责任。但在侵权赔偿责任方面,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如果是主观上无过错的善意复制品持有人,即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理由应当知道该软件是侵权复制品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可以理解为,善意的最终用户没有义务就已经发生的使用行为付费。但值得注意的是,软件最终用户的金钱给付义务并不必然与过错原则相联系,根据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如果停止使用并销毁该侵权复制品将给复制品使用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复制品使用人可以在向软件著作权人支付合理费用后继续使用”,就是说,即使是善意的最终用户,如果使用的是侵权软件,也必须在向软件著作权人支付合理费用后才能继续使用。但值得思考的是,该处继续使用由谁确定,合理费用应为多少,由谁确定?该条文判断,立法者应是考虑到利益平衡的需要,最终用户以支付使用费为条件,获得软件使用的法定许可。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样规定的必要性似乎值得商榷。因为如果最终用户使用的是侵权复制品就必须停止使用的话,那么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自然会权衡利弊。如果停止使用导致的损害大于购买或租用正版软件支出的成本,那么他必然会向权利人购买或租用软件以确保继续使用的权利。而是否购买,费用多少,都应是合同双方自主协商确定。该规定看似允许利益衡平,实则有司法干预合同自治事项的嫌疑,并导致实践争议。
第五篇:客运合同中承运人的法律责任分析
客运合同中承运人的法律责任分析
——以一起客运合同纠纷案为例
摘要:现实生活中客运合同无处不在,因客运合同产生的纠纷也时有发生。客运合同因其特殊性,经常以格式条款的姿态出现,法律对其做出了细致明确的规定。但实践中仍有很多问题成为纠纷当事人的疑惑,比如运输过程中旅客发生的人身损害、旅客行李的损害将如何获得赔偿,客运合同中承运人法律责任的存在期间如何确定,承运人赔偿的限额,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等等。这些问题在解决实践案例中都是需要明确细致的。因此,有必要将客运合同中承运人的法律责任做个细致整体的分析。
关键字:客运合同;承运人;法律责任
一、客运合同承运人法律责任概述
客运合同中承运人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个部分:违反法律明确规定的承运人义务导致的责任、承运人违反客运合同应承担的违约责任、承运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一)违反法律明确规定的承运人义务导致的责任
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客运合同中承运人义务有:
1、保证旅客旅行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合同法》第290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在约定的期间或者合理期限内将旅客、货物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
2、告知的义务。《合同法》第298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向旅客及时告知有关不能正常运输的重要事由和安全运输应当注意的事项。
3、不得擅自变更服务标准的义务。《合同法》第300条规定:承运人擅自变更运输工具而降低服务标准的,应当根据旅客的要求退票或者减收票款;提高服务标准的,不应当加收票款。
4、救助义务。《合同法》第301条规定: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应当救助患有疾病、分娩、遇险的乘客。违反这些明文过一定的义务,因此而发生客运合同纠纷,承运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在告知义务中,承运人有义务向旅客披露与旅客运输有关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运输时刻表,包括各种车次、班次、航次的名称、代号和始发、到达的时间;旅客旅行须知;票价;安全注意事项;允许携带物品的重量;不允许携带物品的品名;不正常运输的情况通报以及其他与旅客有关的信息。如果因为承运人的披露不够而导致与旅客的纠纷,承运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承运人违反客运合同应承担的违约责任
承运人违反客运合同应承担的违约责任主要有两部分:
1、迟延履行应承担的违约责任。所谓迟延履行是指承运人未按照约定,也就是客票上所确定的时间起运或者到达。迟延履行导致的结果就是旅客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且退换全部票款。
2、履行不能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履行不能则是指承运人不能按照约定进行运输,不
同于履行迟延,履行不能是给予承运人宽限时间其也不能运输。发生履行不能的,旅客可以要求解除合同也可以要求变更运输路线、变更运输工具,以达到相同的目的地,或者请求承运人将其运回始发地,对于增加的费用,应当由承运人自行负担。
(三)承运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承运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在实践案例中比起前两个责任来说更加复杂,是本文重点论述的部分。其也是分为两个部分:
1、旅客在运输途中发生伤亡的损害赔偿责任。客运合同承运人对旅客的人身安全保障有基本的义务,旅客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伤亡,除旅客自身原因外,都应承担赔偿责任。《合同法》第302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前款规定适用于按照规定免票、持优待票或者经承运人许可搭乘的无票旅客。
2、承运人对旅客行李毁损的赔偿责任。旅客随身携带或者是托运的行李的毁损承运人也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合同法》第311条规定: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灭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承运人证明货物的毁损、灭失是因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自然性质或者合理损耗以及托运人、收货人的过错造成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综上,客运合同中,关于承运人的责任的规定是比较详尽的,通过梳理当事人在诉讼纠纷中,或者日常维权中是比较容易得到救济的。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个时间中的案例。
二、实践中案例分析
案例简介:
2006年5月13日晚,受害人李某乘公交车在一路段要求下车,却在车还未停稳的时候跌地受伤,后送医院救治无效死亡。2007年1月5日,此起因乘客下车时被摔伤致死而引发的客运合同纠纷案在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审结,法院一审认定被告成都川蓉客运公司有限公司应承担主要责任,判决其赔偿死者家属共计97724元,扣除事故发生后被告已经支付原告方的2.65万元,被告还应支付原告方71224元。
审理中,被告公交公司主张李某是自己打开车门从车上摔下受伤致死,其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可公安机关的道路交通事故车辆技术鉴定却认定,事故车辆右前门启闭无手动开关装置,因此李某不能将车门打开的。综合案件情况,法院认为,李某是车辆驾驶员在车未停稳的情况下便打开车门,致使李某在下车时摔伤致死。
法官审理中认定,李某所乘坐的车辆被鉴定为整车不合格,驾驶员在履职时也应知车辆在未停稳时不得打开车门让旅客上下车的基本操作规则和常识,却在李某准备下车时,由于车未停稳便打开车门,造成李某从车上掉下受伤致死。而李某作为一个有能力辨识自己行为的正常人也存在一定过错,因此
作出上述判决。
本案中,客运合同当事人的争议的焦点很明确,公交公司提出的主张是想通过证明受害人张某的死亡是因其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从而免除自己的责任。法院通过质证证据证明受害人是可能自己打开车门摔死的,否定了承运人的理由,最终承运人败诉。在客运合同中,对旅客的人身伤亡,承运人要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但是能证明伤亡是旅客自己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因此,实践中承运人通过证明旅客自己原因导致的伤害,是其免责的唯一理由,同时必须能证明是因旅客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的伤亡。也就是说,旅客因自己的小的过失导致的伤亡也不能成为承运人免责的事由。这样的法律规定是符合社会生活中的公平原则的,旅客与承运人订立客运合同,自运输开始,旅客的人生安全完全处于承运人的控制下,而且对于运输工具,旅客也不可能做到详细的了解。规定了承运人的严格责任,在运输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保护旅客。另外,客运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是运输企业,另一方当事人是普通公民,规定了承运人的严格责任也是运输企业企业责任的体现。
三、客运合同中承运人的法律责任具体分析
(一)归责原则、构成要件
1、归责原则。
前面概述部分已经列举了承运人的责任总类,就法定义务产生的责任和违约责任都是可以按照法律和当事人约定的承担方式来承担,一般是过错责任原则来追究承运人的法律责任。而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要分成两部分,即旅客的人身损害赔偿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旅客行李毁损使用的则是过错原则。这里所说的行李指旅客随身所带的行李,托运的行李适用货运合同中承运人的归责原则,仍然是适用无过错原则。所谓无过错原则也就是说承运人承担的是一种严格责任。《合同法》第302条明确的规定了承运人的这项责任。《合同法》第311条规定了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灭失承担有过错的损害赔偿责任。结合上面的案子,承运人方在车还未停稳的情况下就打开车门,致使乘客跌落救治无效死亡,承运人本身已经存在过错,当然要承担受害人的死亡赔偿责任。更进一步说,即便司机没有过错,在车停稳的时候开门,张某由于下车过程中跌倒受伤致死也是要承担责任的。因为合同法明确规定,只要不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或旅客自己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伤亡承运人都应该承担责任。
2、构成要件。
从归责原则的方式来看,过错原则的归责原则,承运人责任的构成要件就要符合三方面的要求:
1、违法或违约事实。
2、旅客遭受了损失。
3、承运人的违法或违约行为与旅客所遭受损失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认定承运基于法定义务而产生的责任、承运人的违约行为产生的责任时,必须满足着三个构成要件。而无过错归责原则则不需要旅客证明损害是不是承运人的过错造成的,旅客只需要证明自己遭受了损失,就能产生承运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当然承运人也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合同法》
302条和311条都规定了承运人的免责事由,这些理由分别是:客运合同中,1、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承运人免责。
2、承运人证明是旅客故意造成伤亡的免责。前面案例中,承运人之所以主张张某是是自己打开车门摔死的,就是为了证明受害人自己的故意,从而免除自己的赔偿责任。
3、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重大过失造成的免责。托运行李适用货运合同规定部分的免责,1、不可抗力免责。
2、行李本身自然性质或合理损耗。
3、旅客自己原因造成的毁损承运人免责。这些免责事由成为承运人保护自己的唯一途径,否则将承担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
(二)承运人责任起始期间
要确定承运人责任的起算时间和终止时间必须明确客运合同的权利义务起始终止时间。客运合同自成立起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即受合同约束,并且直到合同终止双方的权利义务即告终止。客运合同的成立是自承运人将车票交付旅客时起成立,那么从此时开始承运人的义务即告开始,承运人有按时发运班车、列车、轮船、航班的义务。但是,是不是说承运的损害赔偿责任也是从合同成立时起开始呢?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等同之,这里还有个时间不可忽视,那就是合同的生效时间。客运合同的生效时间是自检票完成开始,笔者认为旅客的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存在的期间应该是自客运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损害。也即客运合同生效后的人身损害才适用承运人的无过错原则。这样才能更契合客运合同的定力目的,否则将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旅客在候车厅摔了一跤也可适用承运人严格责任来承担赔偿责任,这显然不合理。我国合同法规定合同权利义务开始于合同成立之时起,也就是说合同成立双方当事人即受约束。但是我们讲,客运合同中有它的特殊性,如果运输还未开始就强加像人身损害的责任给承运人,是不太合理的。当然合同成立承运人即有义务按照规定运输的义务毋庸置疑。关键是损害赔偿责任,笔者认为,应该是从合同生效到合同失去效果这段期间承担。即从检票上车到旅客下车这段期间。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铁路运输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做了明确规定,铁路运输企业渡旅客运送的责任期间自旅客持有效车票进站时起到旅客出站或者应当出站时止,不包旅客在候车厅室内的期间。其他运输方式也有泪水规定。这样也是符合客运合同订立的目的的。在看看上面的案子,从张某上车到张某双脚离开车子的整个期间都应该是承运人的责任期间,当然应该赔偿。
(三)承运人责任承担责任的形式及责任限额
1责任形式。
承运人承担责任的形式又要看是什么样的法律责任,违反法定义务产生的法律责任我们说造成的损害视情况而论可能产生退票,赔偿损失的承认承担形式。而违约产生的责任即履行迟延或履行不能产生的法律责任可以通过退票、解除合同、另外旅客还可以要求承运人重新安排客运方式到达目的地、改变运输路线、变更运输工具的方式来承担。人生损害和旅客行李的毁损通常适用赔偿的方式来承担承
运人的法律责任。
2、责任限额。
客运合同中承运人的责任在某些方面是存在限额的,散见在各个法律法规中、行业规则中。比如《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基于此条规定,承运人履行迟延或者履行不能给旅客造成损失所承担的赔偿损失的范围限定在旅客因滞留在车站、机场、码头而增加支出的费用以及其他损失,一般不得超过客票票价。因此实践中旅客提出的因为误机导致其自己的业务损失将得不到支持。另外关于行李毁损的损害赔偿,各运输企业也规定了限额赔偿制度,同时还通过保价运输来补偿托运人的损失不足部分。例如:航空部门规定,对托运的行李或者货物的的赔偿责任限额,每公斤为17计算单位。铁道部门规定,行李、包裹事故赔偿标准为:按保价运输办理的物品全部灭失时按实际损失赔偿,但最高不超过声明价格。部分损失时,案损失部分所占的比例赔偿。未办理保价的物品按实际损失赔偿,但最高连同包装重量每千克不超过15元。在人身损害赔偿方面法律法规也有限额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第33条规定:事故造成铁路旅客人身伤亡和自带行李损失的,铁路运输企业对每名铁路旅客人身伤亡的赔偿责任限额为人民币15万元,对每名铁路旅客自带行李损失的赔偿限额为人民币2000元。铁路运输企业与铁路旅客可以书面约定高于前款规定的赔偿责任限额。《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规定》第3条规定:每名旅客的赔偿责任限额为人民币40万元,对每名旅客随身携带的物品的赔偿限额为人民币3000元,托运行李或货物的赔偿限额为每公斤人民币100元。在前面的案子中,承运人对张某的赔偿限额也是有的,根据我国《道路运输条例》第21 条规定了公路运输中客运经营者在运输过程中造成旅客人身伤亡的赔偿限额参照国家有关港口间海上旅客运输和铁路旅客运输的赔偿限额。也就是说本案中张某的赔偿最终计算出的最大额不得超过有关规定规定的最大数额,而不是不限制的赔偿。
(四)损害赔偿的范围
前面分析承运人责任限额的部分已经列举了承运人在承担责任时的最大限度,对于退票责任,行李的赔偿涉及的问题都相对简单。这里主要细致分析人身损害赔偿中承运人需要赔偿的计算方法。这里的人身损害赔偿同样适用侵权责任里面关于人身损害的赔偿计算方法。《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人身伤亡的赔偿责任范围是:旅客身体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死亡的,还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主要组成部分有:
1、医疗费(凭票据结算)
2、误工费=受害人工资(元/天)*误工时间(天)(计算至定残前一天)
3、护理费(当地护工同等级别标准,原则上为一人,医疗机构或鉴定机构有明确意思的除外)
4、交通费(根据票据结算)
5、住院伙食补助费=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出差伙食补助*住院天数
6、住宿费(在外地治疗的赔偿,当地治疗不赔偿)
7、营养费(根据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8、残疾赔偿金
9、残疾辅助器具费
10、被扶养人生活费
11、丧葬费=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元/月)*6个月
12、死亡赔偿金
13、构成伤残和死亡的,可以要求精神抚慰金损害赔偿。
照这个索引,当事人在客运合同纠纷中,对损害赔偿将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就上面的案子,受害人经救治无效死亡,涉及赔偿的费用包括医疗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受害人家属也可以要求客运公司赔偿精神抚慰金。所有费用加起来计算出一个9万多的数字,在当时来讲还是比较少的。法院是考虑到受害人李某自己在车未停稳的情况下就贸然下车,也存在一定过错。但是笔者认为,根据法律的明确规定,在运输过程中,承运人要承担的是严格责任,其免责条件是:
1、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伤亡。
2、旅客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伤亡。本案中,李某显然不是故意,重大过失也太牵强。笔者认为应该由承运人承担全部责任。
结语
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到客运合同中涉及承运人法律责任的方方面面也是挺复杂的,笔者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整理分析,能让客运合同中承运人的责任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把握。但是现有的法律不足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同样,我们的关于客运合同的纠纷还有很多复杂的方面,在处理这样的纠纷时,运用《民法通则》及民法的一些基本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整体把握,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