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特色文化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

时间:2019-05-14 08:3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草原特色文化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草原特色文化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篇:草原特色文化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

草原特色文化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草原在内蒙古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阴山、贺兰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丘陵山地,还有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草地资源和国土的绿色屏障。在内蒙古境内草原是面积最大的自然景观,并且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了我国温带草原的主体部分,素以“大草原”以及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闻名于世,具有开展草原旅游的资源优势,同时也带来发达的乳畜业、矿产化工业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就从草原特色产业经济与旅游经济两个方面叙述草原特色文化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关键词:草原

特色文化 内蒙古

经济发展

一、草原特色产业经济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发展现状

从1987年邓小平提出“走进前列”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3个年头。20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总量不断做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1996年经济总量上了第一个1000亿元台阶,用了47年的时间,而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用了7年时间,从2000亿元上到7000亿元跃了5个台阶,仅仅用了短短的5年时间,每年一个新台阶,如今内蒙古自治区一天创造的财富量相当于1949年一年总量的3倍。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在工业化进程中一批大集团和名优企业在我区各地生根,以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为主的100个重点项目的增加值占全区工业的70%以上,成为支撑全区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呼包鄂率先在建设煤电、重化工、高新技术等产业集群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三市经济总量超过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拥有世界最大的井工煤矿,全国最大的露天煤矿、重轨、高压锅炉管、合金铝生产基地和第一条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等,农畜产品加工业拥有全国最大的伊利、蒙牛生产企业和世界最大羊绒加工企业。东部盟市也在崛起,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两个地区工业经济高起点起步,正在形成重要新兴能源化工基地。

二是产业结构在调整中快速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1987年的29.3:33.2:37.5调整为11.7:55:33.3,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明显提高,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1.4%、33.6%。20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发展中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相统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走出了一条“一产”稳基业、“二产”促提升、“三产”抓特色的路子。

三是“三化”互动促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是自治区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提出的一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把三个问题统一于全区经济发展的总体中进行谋划,提高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现代农牧业以“转化—深加工—知名品牌”为立足点,全区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3%,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17.1亿元,实现利税118.3亿元,伊利、鄂尔多斯等中国驰名商标的农畜产品加工品牌达到22个。新型工业化突出质量和效益。20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兼并重组、招商引资、技术转让等方式,着力培养和建设了一批引领产业发展、支撑地区经济、注重节能环保、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工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60%。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107.85亿元,利税总额超千亿元。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到2009年底,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高于同期全国45.7%的平均水平,城镇已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区。

(二)存在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发展才刚刚起步,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集群,刚进入工业化起步阶段,主要表现的特征是:

一是经济总量小。全区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2214元,也就是刚达到4000多美元,按照西方新型工业化标准要求刚达到初期或已进入工业化阶段; 二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还较为明显。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大量的劳动力还集中在农村牧区,全区农村牧区人口仍占总人口近6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仍然高达42.5%;

三是劳动密集型基础性产业多、消费品制造业少。内蒙古自治区基础产业集中在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上,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落后的生产能力还没有根本性改观;食品制造业单一,以奶业、肉食品加工为主的产业还没有打破。

(三)发展前景

因此,经济要想图谋发展,必须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重点做好煤炭及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拉长产业链条,在做好煤转油、煤转电项目的同时,深度开发煤化工产业,并要切实加大对能源、原材料,尤其是煤矿、铁矿等基础行业的整合治理工作,努力在发展制造业、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有重大的突破。农畜产品加工业既要抓好品牌大企业,又要抓好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注重科技创新,提高产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和研发能力,发展竞争性、节能减排的产业。加快企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产品结构向多元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二、从草原特色旅游经济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发展现状

内蒙古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草原文化的源头,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各北方民族的地上地下文物古迹遍布内蒙古,馆藏文物和散布各地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首屈一指,独具草原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曲艺、传统文化活动在这里孕育产生、发扬光大。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马头琴艺术、呼麦、好来宝、乌力格尔等,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并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山文化、大窑文化、河套文化等丰厚的文化资源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大主源,为具有内蒙古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底蕴和不竭源泉。

近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走上发展之路。内蒙古的文化产业目前已经形成文艺演出业、电影业、图书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博展览业、艺术教育培训业七大行业门类。据统计,全区目前共有文化产业机构10000多家,其中,文化娱乐场所有8200多个。

(三)存在问题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王志诚在日前召开的内蒙古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成绩值得肯定。然而,目前内蒙古人均生产总值、人均一般性预算收入等经济指标已经进入全国前列,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指标同全国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我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对GDP贡献率在7%左右,而内蒙古近年来却一直在1.05%左右徘徊,与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加快推动文化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从1978年起步的内蒙古旅游业,一开始就将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融于其中,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培育,已发展成为人们公认的高附加值产业,成为内蒙古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然而,经过这么多年,旅游业在利用文化资源时始终把眼光放在长调、马头琴、以及蒙古族接待礼仪等有限的范围内。在内蒙古的各大饭店、旅游点,都能够听到手捧哈达、银碗的蒙古族姑娘和小伙儿献上的长调、马头琴表演。浩瀚的草原文化宝库中,得以显露的仅有这极少数文化元素。据自治区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发展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音像业等发展缓慢。另外,不少盟市旗县的文化产业结构雷同,各自为战,要么均是草原旅游,要么都搞节庆活动,小而全小而散,质量没有保证,没有着力发展地区独特的文化产业项目,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造成总体落后。

(三)发展前景

一是加强草原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如:(1)加大草原生态旅游的整体营销力度;(2)加强宏观调控和与其他各业的协调发展;(3)加强草原资源建设;(4)抓好综合管理;(5)建立监测与调控机制;(6)加大草原生态保护的力度。二是促进人才引进机制。随着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影视、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扩张,在这些方面人才匮乏问题凸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文化单位难进人才、难留人才、难出人才的问题十分明显,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体制改革,尽快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特殊文化艺术人才引进政策,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良性局面十分必要。三是将文化产业向全方位立体化发展。深层挖掘蒙古草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进一步开发与之有关的旅游项目。将草原旅游和节庆活动等发展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提高核心产业竞争力,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充分利用,从而带动内蒙古自治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内蒙古文化产业如何成为经济发展的擎天柱》 北方新报 祝汉宾 《文化产业:内蒙古地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张秀清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钟林生 牛亚菲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探讨》 赵志峰 内蒙古电大学刊 《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再认识》 张国良 内蒙古新闻网

第二篇:“一带一路”对内蒙古经济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带一路”对内蒙古经济贸易的影响分析

摘 要:当前,无论是国家整体还是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步放慢,尤其是内蒙古。从前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选择“高能耗、高污染”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GDP的增长。然而,事实证明,这条路越来越难以为继,要想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的点。“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作为中国西北之窗的内蒙古的机遇。“一带一路”不仅仅是国家的宏观政策,也可以作为内蒙古经济与贸易增长的新的立足点,本文就“一带一路”对内蒙古经济贸易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展开论述。

关键词:一带一路;内蒙古;经济贸易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2015 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从此,一带一路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之中。“一带一路”对外涵盖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和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路一带”是推动和平发展的大国方略,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有助于亚洲及其他地区相关国家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走上和平发展之路。“一带一路”提供的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发展平台,坚持合作共赢,追求共同发展,倡导平等对话,尊重道路选择;既欢迎沿线国家自愿平等参与,也欢迎域外国家为本地区发展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一带一路”对内涵盖范围包括1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蒙古作为中国的西北之窗,其对外贸易能够享受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但同时亦要承担所面临的挑战。

二、内蒙古经济贸易发展现状

(一)生产总值迅速增加。内蒙古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2000年――2012年,连续13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2003――2008年连续五年经济增长率甚至超过了20%,这种情况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都是十分罕见的。就经济总量而言,2009―2015年间,内蒙古省内生产总值总额增长了4.55倍,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96倍。

(二)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2015年间,内蒙古对外货物贸易总额增长了1.47倍,出口额增长率1.59倍,进口总额增长了1.37倍,贸易逆差在逐渐的收窄,各进出口额如表1.2所示。贸易伙伴从2009年的158家增加到2014年的178家。2009年贸易额前五位的国家分别为:俄罗斯联邦、蒙古、日本、韩国、美国;2014年贸易额前五位的国家分别为:蒙古、俄罗斯联邦、美国、韩国、日本,2014年内蒙古地区与蒙古国的贸易额是2009年的3倍。

同时,相比2014年,2015年的进、出口总额均有所下降,但综合历史数据来看,内蒙古进、出口贸易总量都实现了快速增长。

(三)贸易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伴随着2009年到2015年贸易额的迅速增长,贸易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根据行业贸易数据显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进出口额增长最为强劲,2015年比2009年增长了394.76倍,2015年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进出口总额为:115亿美元,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0.9。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出口额为:1.15亿美元,占全区外贸出口总额的2.1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进口额为0。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进出口额,2015年比2009年增加了3.27倍。2015年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进出口总额为:29.23亿美元,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2.85%。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出口额为0,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进口额为29.23亿美元。2015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进出口总额为5.79亿美元,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53%,进出口额从2015年降低为2009年的42%。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口额为0.44亿美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进口额为5.35亿美元。文化艺术业的进出口额占比虽然较小,但增长速度较快。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进出口额占比和增长速度稳步提升。

根据行业贸易数据分析可知,内蒙古地区的贸易不再以工矿产品、土特产和农牧业产品原材料为主,正在经历由原材料转向初级加工品的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迅速增长,但由于体量较小,现间段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比依然很小。

三、“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接邻八个省区,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1700多公里,总面积是118.3万平方公里。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内蒙古在“一带一路”的四条线路之一的中俄蒙经济带中地位举足轻重、不可替代。全区现有18个口岸,对俄开放的口岸共有6个,对蒙古国开放的口岸有10个,有2个国际空港。

(一)机遇分析

1、去产能促转型。在过去依靠资源的快速发展中,内蒙古地区集聚了部分过剩产能。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造成近年来经济增长乏力。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加强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推动煤炭、钢铁、优势机械、装备等优质产能“走出去”。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2、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内蒙古紧邻俄罗斯和蒙古,农牧资源丰富和自然资源丰富,我区乳业和绒业是相对蒙俄的优势产业。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乳品生产基地,伊利、蒙牛乳业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与蒙俄加强贸易合作,提高在蒙俄的市场份额。鄂尔多斯羊绒的质量和品牌在国内羊绒行业中遥遥领先。利用其完善的服务体系和低成本优势,加强与蒙古的合作。鼓励并支持企业在蒙俄建设生产基地,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拓宽企业国际市场份额。

(二)挑战分析

“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前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资金回本慢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典型特征。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中蒙俄各国发展程度,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不同,在推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中存在法律制度、监管体系、税务、技术标准等规范方面的差异、这些现状都将成为内蒙古与日剧增在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遇到的挑战。

由于内蒙古深居内陆,受地形所限,执行政策灵活性较差,因此,该地区对外贸易存在极大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此外,关于对外贸易的许多规章制度仍待完善,一些政策在执行时并没有落实到位,从而削弱了国家对该地区外贸易扶持的力度,影响内蒙古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参考文献:

[1] 冯宗宪;王珏;王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区域差异化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35卷第3期.[2] 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05期.[3] 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11期.[4] 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理论月刊,2014年第11期.[5] 杨臣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内蒙古机遇》.北方经济,2015年05期.[6] 丰华.《“一带一路”战略下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商业现代化,2016年26期.

第三篇: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林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8)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开发理念,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发内容和模式选择上思路单一,通过对草原旅游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发现产品开发低级,景点雷同性强,文化内涵不足是目前草原旅游开发中主要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最主要的草原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提出草原旅游开发文化内涵提升的纵向结构层次和地域文化凸显的空间差异化开发策略,以更全面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蒙古文化内涵 内蒙古旅游 文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回归自然旅游的出现与升温,草原旅游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学者对草原旅游的环境影响、资源条件分析、开发方向进行分析,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关注较多,有的研究还试图引入新理论拓宽草原旅游研究视角。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新疆、河北,也涉及南方草山。随着草原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不断增多,景点雷同性增强,旅游者需求转变,提升和挖掘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草原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虽有学者提及文化内涵的凸现,也有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学者关注草原文化研究,但缺乏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开发中需要的文化内涵具体开发内容、开发结构的研究。但以上研究及其旅游文化涵突现的呼吁、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和其他相关探索对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研究提供了相关借鉴。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古以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就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人先后以主角的身分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俗。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是内蒙古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但由于认识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这一现象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到今天,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入手,发掘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高品位的旅游项目,并以此塑造内蒙古的人文形象,提升内蒙古的旅游品位。但是如何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本文愿就此做一些有益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大的关注。1内蒙古草原旅游发展现存问题 1.1产品开发初级,景点雷同性高

目前内蒙古草原旅游内容较为单一,大多数为草原观光、吃蒙餐、骑马和欣赏民族歌舞,主要集中在观光层次。再加之草原景观在小的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草原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和景观建设内容相对少,使得大量景点在接待设施建设、旅游活动内容组织等方面具有高度雷同性,甚至有人曾戏称内蒙古草原旅游到哪都是“一片草原,一座包;一条哈达,一碗酒;一首民歌,一块肉;一匹马,外加一堆石头(敖包)。”这使得内蒙古草原吸引力降低,景点之间低水平恶性竞争。改变现有草原旅游的单调性,增加现有产品经济价值需要文化内涵的挖掘。1.2景点小散弱差情况严重

由于草原旅游经营成本低和政府加强草原生态利用方式的政策引导,是的近年来草原旅游景点不断增多,但是目前草原旅游点多且分散,景点规模小。据2003年内蒙古主要草原旅游景区的不完全统计,仅辉腾锡勒(包含多个草原旅游点)达到56万,其他的草原旅游点都在20万以下,其中,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以下的景点占到50%。这种规模小,分布散的局面使得内蒙古至今没有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和品牌形象的草原旅游区,而且基础设施和管理成本高,管理困难,存在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隐患。此外,这样局面使得单个景点不具备宣传促销的实力,扩展市场和提高知名度较困难。1.3主要客源市场被分流

内蒙古草原旅游面临周边市场激烈竞争,河北、北京、吉林、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地的草原旅游地对内蒙古草原旅游构成有效竞争,同时近年来相邻的蒙古国草原旅游也异军突起,分流内蒙古主要的海外客源市场。在这种激烈竞争中,内蒙古草原旅游地想生存与求胜就必须挖掘自己的文化内涵,进行差异化开发,提升自己的竞争力。1.4现有旅游活动不能满足游客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和整个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旅游者开始注重旅游的文化含量。据内蒙古旅游局2003年游客调查显示[29],到内蒙古之前游客最想看到的是草原风光,其人数约占调查总数的58.26%,但旅游者游完后最感兴趣的是民族风情,其比重占43.23%,还有部分游客认为文化表现不足,反映出单纯的草原观光和简单的民俗表演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全面文化内涵的提升是市场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草原和草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草原的环境创造出灿烂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只有依附于草原才有生命力。旅游者在观光之后必然想进一步的感受草原文化。1.5担负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重任

草原生态系统本来较脆弱,由于草原景观的均一性,游览区与生活服务区常合为一体并占据草原核心区,使得旅游开发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草原旅游作为草原资源消耗利用的有效替代方式,同时也是有效宣传地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窗口。内蒙古草原文化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和地区都不可替代的,其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雕塑绘画、民族工艺、节庆游乐、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仪式、集市贸易、建筑形式,乃至服饰饮食、待客礼仪等都各有特色。这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也呼吁着在草原旅游开发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并通过旅游重新认识和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综上所述,改变草原旅游现存问题,迫切需要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此塑造内蒙古草原旅游的独特卖点,提升草原旅游的品质 2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开发 2.1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草原牧业文化,蒙古族文化是典型代表。同时,内蒙古民族文化又具有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草原牧业文化。以蒙古族为代表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虽然各具特色,但从基本形态上来说属于草原牧业文化,其精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兼容并蓄的人文观和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表现特征是开放性和流动性,这与中原地区稳定的、保守的农业文化构成鲜明对比。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是草原牧业文化的主要创造者,蒙古族文化是草原牧业文化的典型代表,理应成为开发的重点和核心。内蒙古是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域辽阔,不仅各民族间有一定的文化差异,就是同一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所以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重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2.2内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的局限性

作为旅游资源,内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先天的局限性。游牧文化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决定了草原游牧民族很少像汉族那样留下很多地面建筑和遗存。虽然在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都在内蒙古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但如果按照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打分,就会发现现今所存的大多数遗迹或因体量规模过小,或因已彻底残破,已经缺少了旅游吸引物所要求的必要的价值要素,大多数资源属于不可利用资源,或者说是没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所剩下的很少一部分虽可利用,但也因点小线长,而使旅游价值大打折扣。在所有的遗存中既没有像秦陵兵马俑那样的遗存,也没有像敦煌莫高窟那样的遗迹,更没有像北京故宫那样的建筑遗留。大多数历史文化遗址如果作为学术研究或考古研究尚可,而作为旅游景观则无多大吸引力。这种情况就使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陷入了尴尬境地,一方面是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一方面是缺少应有的载体,精神的东西多,物化的东西少,精神文化难以物化成旅游产品。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时,既要充分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又要正视现实,立足可开发的资源。2.3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注意

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有所选择,处理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内蒙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别具特色的民俗。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俗,为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提。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都能或都可以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必须有所选择。首先,要开发的产品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符合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原则。在内容的取舍上,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待民族历史文化的正确态度,去粗取精,存优汰劣,着力弘扬各族的优秀文化。内蒙古民族文化从总体上来说,是草原文明的优秀文化。但是,由于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就不能不具有两重性,存在着优秀和落后之分。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发扬各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内蒙古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则不利于民族的进步,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选择那些先进的优秀文化,着重展示内蒙古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欣欣向荣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展示各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通过这种开发与展示让世人了解到内蒙古各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世界。特别是通过对草原牧业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放性的开发展示,使人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中所呈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加深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各族民俗与历史文化,从而增进各族人民的互相了解,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次,所要开发的内容必须充分体现各民族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从开发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必须考虑到各民族的思想感情,不能想当然或把民族文化庸俗化。内蒙古的民族文化是内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创造的,反映着本民族的特点,是民族心理特征和心理感情的集中体现,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充分尊重内蒙古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充分考虑到各民族的思想感情,从开发形式到开发内容必须充分体现内蒙古民俗与历史文化的深刻精神文化内涵,得到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认同,不能想当然,凭空杜撰或把民族文化庸俗化。否则,就有可能伤害民族感情,从而影响民族团结。2.4要开发的产品必须具有知识性、审美性、独特性和可参与性

开发历史文化产品必须尊重历史事实,要有历史根据,不能捕风捉影或凭空杜撰,必须能给游客提供正确的知识。开发民俗文化要符合现代审美观念,重视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挖掘,坚持文化性、民间性和参与性原则,不能一味求“俗”求“异”。在表现手法上要现代,特别是要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制造氛围,调动起游人参与的兴趣,让游客产生真实感和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还要引导游人用现代审美观审视内蒙古民俗与历史文化,让现代人在今天仍能感受到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2.5要开发的民族文化产品必须具有旅游价值

一些具有重大考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一定具有重大的旅游价值。不能用学术价值来衡量或代替旅游价值。有些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历史遗迹,可以开发成为专项旅游产品,但却很难开发成大众旅游产品。开发时必须审慎对待。

2.6要突出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内蒙古民族众多,民俗文化内容丰富,但最具特色和最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则有蒙古族民俗、达斡尔族民俗、鄂温克族民俗、鄂伦春族民俗。在蒙古族民俗中,按地域特点又可分为鄂尔多斯民俗、科尔沁民俗、察哈尔民俗等。在内容选择上,应重点开发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经济民俗(如牧业习俗、狩猎习俗、居住习俗、服饰餐饮习俗等)、社会民俗(如婚俗、岁时节庆、人际交往习俗等)、信仰民俗(如宗教文化、禁忌习俗等)、游艺民俗(如口承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民俗)等;在历史文化方面,重点应该选择远古人类遗存、匈奴文化、鲜卑北魏文化、契丹辽文化、西夏和金文化、蒙元文化。第六,所要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可转化性,必须能够转化成为旅游产品。不能贪大求全,不切实际,或想当然。2.7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原则

要本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原则。不能只重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不能只讲社会效益,而不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三者兼顾,高度统一,从而达到最佳的投资效益和社会回报。2.8要坚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原则

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既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又要给人一个整体文化环境印象。从纵的方面从古到今,从匈奴、东胡、鲜卑开始,一直到蒙古族的形成、发展和现状,都要有脉络清晰的体现,使游人在游览、参与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从而对内蒙古现在各民族的族源、发展、演变有个清晰的了解;在横向方面,除了重点展示蒙古族文化外,还要兼及内蒙古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别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文化,让游人从对各相关民族文化的对比中,体会到各族文化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实际状况。2.9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流播过程是一个对外开放,对外运动的发展过程。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各民族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传承和流播过程中,总会引起一些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关键是看这种变化是否已被本民族的大多数人所认可。过分拘泥,会使一些民族文化退回到初始形态。

总之,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立足现实,尊重历史,对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开发理念,处理好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必须注重对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和选择,注重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民族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可持续发展。3内蒙古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层次 3.1文化内涵提升层次结构的构建

结构层次提升的适宜性分析草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和流动性,正因为这个特点所以现遗存下来的地表遗迹很少或因体量规模过小而彻底残破,已经缺少了旅游吸引物所要求的必要的价值要素。如何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在旅游中体现出来,就需要我们在开发时,既要充分重视到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又要正视现实,立足于可开发的资源,特别要注重节庆、事件和创造性。遵循坚持弘扬民族文化,保持独创性、原始性,市场性,可持续性原则,内蒙古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构建了结构层次。该层次结构可以达到如下目的:(1)使内蒙古草原具有文化价值,形成的独特卖点;(2)吸引大量旅游者来内蒙古旅游,切身感受草原文化:(3)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4)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事业的进步,使草原旅游成为内蒙古文化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各层次间的内在关系分析文化氛围营造、大众文化产品建设、专项文化产品挖掘、精髓文化突显和文化形象树立,这五个层次内在互相关联,发挥整体优势。第一层次文化氛围的营造有助于第二三层次文化产品的建设,第一层次文化氛围的形成和第二三层次文化产品的发掘同时也在进行文化积累。第二层次的大众产品的建设有助于第三层次专项文化产品的祭奠,专项旅游产品也可以逐渐发展为大众产品。第一二三层次在第四层次的指导下进行。下面几个层次都有助于文化形象的形成,同时也在文化形象的统领之下。这种结构的建设,不仅可以全方位的挖掘和提升草原文化内涵,同时可以较好的展现草原文化。3.2各个层次开发内容

第一层次:营造整体文化氛围营造草原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是内蒙古草原旅游景观塑造最基础的工作。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仅可以提升内蒙古草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成为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本,吸引其它商业活动的进行。第一层次面向大众市场,市场面宽。除了完善标识解说系统,注重旅游教育外,重点要展示以下几种内蒙古草原的文化形式:(1)饮食文化。手扒肉、烤全羊、羊背子、风干牛肉等各种肉食品和奶豆腐、奶皮、奶酒、奶油、黄油、白油等各种奶食品反映了草原上畜牧业为主的生活。这些特色饮食具有驱寒、活血、强身、壮骨等多方面的食疗效果,品尝当地特色餐饮成为旅游者旅游经历中的重要形式。(2)民俗风情。独特的剃发礼、骑马仪式、婚姻仪式、人生礼仪以及渗透在草原人行为心理中各种文化,成为最直接最广泛感染旅游者并愿意体验的内容。(3)服饰文化。适合游牧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蒙古族衣冠服饰,寓审美和实用于一身又具有独特性。蒙古袍、腰带、帽子、答忽、蒙古靴、褡裢、鼻烟壶、蒙古刀等都可进行展示或体验。(4)节庆活动。那达慕大会、兴畜节、打鬃节、狩猎节、马奶节、避暑节、吉祥节等都可以反映内蒙古草原特色,并具有广泛的参与性。第五层次面向大众市场,市场面宽。同时,完善标识解说系统,注重旅游教育。

第二层次:建设大众文化旅游产品结合现有的旅游产品开发一般大众性文化旅游产品,这类产品的市场范围较广,是文化宣传的主体部分,主要开发的产品有:(1)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蒙古族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具有鲜明的特色,并且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蒙古族民歌和马头琴、火不思、头管、四胡、乌力格尔、好来宝等都应该开发出来,让游客感受草原歌舞音乐,学习和体验当地文化精品。文化形象的树立、精髓文化的突显、专项文化旅游产品的挖掘、大众文化旅游产品的建设、文化氛围的营造形象引导、精品指导产品开发整体氛围草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2)游艺竞技文化旅游。由于蒙古族长期在自然环境中与恶劣的天气和各种凶猛野兽的斗争,使他们重视力气,形成独特的竞技文化。竞技文化也生动地展示出草原文化重视人的活性元素,崇尚力量。草原上的博克比赛、摔跤、赛马、射箭、赛骆驼、掷布鲁、踢乌兰红、鹿棋、布木格、蒙古象棋、马术等,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3)文化观光旅游。草原上民俗博物馆、石刻、石像、建筑、岩画等都可以进行观光。牛马等五畜及其他动物造型的雕塑、刺绣、帐毡艺术、手工制蒙古袍等也都可以让游客欣赏观光。

第三层次:开发专项文化产品专项文化旅游产品市场覆盖面小,形式也存在一定局限,但品质较高,文化体验的“真实性”高,收益较高,对提升地区形象有重要影响,是文化内涵提升的持续发展支撑。根据内蒙古草原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本文建议开发如下文化旅游专项产品:(1)宗教旅游。宗教在内蒙古草原景观及居民生活中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从早期的萨满教到后来的藏传佛教,都深刻地渗透在牧民的思想意识和物质景观中。另一方面,从内蒙古现存的地面文化遗存主要是塔、召庙等宗教景观。因此,宗教建筑、宗教仪式、宗教器物、景观的宗教影响可开发成专项旅游产品。内蒙古的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汇宗寺、贝子庙、五当召、百灵庙等都可以开展宗教旅游。(2)祭祀旅游。旅游者到先人事迹的发生地、墓地或后来修建的纪念地和特殊事件发生地进行旅游,并开展相应的祭祀活动。内蒙古草原旅游具有开展祭祀旅游的丰富资源。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阿巴嘎旗的成吉思宝格都山、乌兰浩特的成吉思汗庙、正蓝旗的元上都、众多的成吉思汗栓马桩、敖包等都可开展祭祀旅游,尤其针对热爱蒙古文化的文化旅游者。(3)科考旅游。在一些较有典型意义的草原区域,可以设计开发专业科学考察旅游,如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及退化草场的考察。在一些历史遗迹地、人类活动和事件发生地可开展历史考察旅游,如包头的阿善遗址、赤峰的红山遗址、呼和浩特市的大窑文化遗址、阴山岩画等地。这种旅游项目需要较为成熟的前期科学研究基础,较为齐全的研究资料,旅游者的科学素质较高。(4)怀旧旅游。前往与本人的人生经历具有某种特殊联系的地点参观探访。曾有大批知识青年在此下乡和孕育出大批人才,并以草原博大的胸怀感染过很多人的内蒙古草原有发展怀旧旅游的广阔前景,目前经有少量旅游者出现,但还需进一步发展和引导。

第四层次:提炼精髓文化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自然地孕育了一套人、畜、草关系的生态哲学,此种哲学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维护与自然的平衡。这种生态文化作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精髓应该重点体现,并可以渗透到大众旅游产品中,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体现:(1)祭祀文化。自古“长生天”就是蒙古族崇拜的最高对象和一切权力的来源。蒙古可汗们的诏书里,开头就用“长生天底气力”一语,因此人人敬天畏天,而不敢做背天之事。此外蒙古族认为经常带来灾害的山川、河流、日、月、风、雨、雷等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意志,从而产生对它的崇拜,同时也对先祖的魂灵进行崇拜。因此出现了祭敖包、祭祖先、祭祀自然界独特的山石等,并且有狼、鹿、天鹅等图腾崇拜。祭祀文化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祭祀文化的开发可以有助于自然保护和深入认识草原。(2)马文化。马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不同于羊、牛等已经超越了物质的层面,成为牧民精神上不可或缺的部分。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的美誉,马增加了人的高度,也提高了人的速度,马形成了蒙古人动态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态势。蒙古人喜马、爱马,生活中贯穿着大量与马有关的事物:不吃马肉,屠宰马时要举行特别的仪式:将马的口、鼻、天门涂抹黄油,剪掉马的部分鬃和尾包在哈达里保存,同时念咒语等,剪马鬃时的马鬃节,游艺中的赛马、跑马、走马,人生礼仪中一个重要的礼仪——骑马礼,成人后受到尊重的套马、驯马能手,工艺美术中以马为主题的雕刻艺术在蒙古族民间十分盛行,传说故事中各种与马有关的传说,《小黄马》等传唱广泛的与马有关的曲目,“浑善达克”、“马鬃山”等很多和马有关的地名„。(3)酒文化。酒在内蒙古草原的重要性可以归结为“酒以祛病,酒以成礼,酒以忘忧,酒以增信”。酒可以在草原上驱寒祛病;婚丧嫁娶、祭祀天地、结盟宣誓、结交朋友都以酒为礼;酒可以使人消除在茫茫草原上的孤独感和渺小感,暂时忘记现实中的忧愁;酒可以增加自信、集体的智慧和凝聚力。内蒙古草原号称“无歌不成席,无酒不成宴”,酒在内蒙古草原中占有重要地位,酒是蒙古族表达自己深情厚意的工具。献哈达、敬酒的风俗和习惯、酒的喝法、酒歌都体现了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的热情豪放的天性,对自然的敬畏,对客人的尊重和集体凝聚力。

第五层次:凝练文化形象通过精心设计使文化形象反映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精髓,树立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形象,并通过形象的引导使游客感受到文化的气息。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情况,笔者初步设计为“人地和谐天堂,蒙古文化圣地”,其的理念有“内蒙古草原——人地和谐之地”、“内蒙古草原——成吉思汗的故乡”、“内蒙古草原——蒙古文化起源发展之地”。提升结构指导下的地域文化开发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不仅要在纵向层次上全面整合开发,而且要在区域层面上挖掘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具体的文化开发内容,从而才能实现区域与产品的差异化开发,避免低水平重复,吸引旅游者,实现文化内涵的真正提升。

主要旅游资源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蒙古族民俗文化、阴山岩画、葛根塔拉、敕勒川巴拉根河草原(游牧部落)、元上都与金莲川草原、辉腾锡勒草原呼和诺尔、巴彦胡硕草原、辉特扎哈淖尔草原。

主要文化产品:荒漠草原科考旅游、鄂尔多斯、乌拉特婚礼表演、成吉思汗陵观光宗教旅游、博克表演游艺旅游、民族服装表演、草原知青怀旧旅游、蒙古民俗体验旅游、科考探秘旅游、太庙观光祭祀旅游、科尔沁蒙古族风情、安代舞表演、敖包相会体验游。

主要民间演艺蛮汉调、地方长调等呼麦、地方长调等萨满舞、地方长调等重要节庆活动、成陵祭奠、鄂尔多斯那达慕、昭君文化节、锡林郭勒那达慕、博克大赛、祭湖活动、阿尔山圣水节、地方那达慕、服饰展示鄂尔多斯服装展示等察哈尔服装展示等巴尔虎服装展示等,名人文化成吉思汗、俺答汗、王昭君等,成吉思汗、别里古台、忽必烈等,成吉思汗、嘎达梅林等,人地和谐天堂古文蒙化地圣祀文祭化马文化酒文化宗教旅游、祭祀旅游、科考旅游、怀旧旅游、音乐舞蹈艺术表演、游艺竞技文化旅游、文化观光旅游、节庆活动、风俗风情、服饰文化、标识解说、人居环境、饮食文化、文化及相关文化旅游产品形象精髓文化专项产品大众产品营造气氛。

4蒙古族文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的最大“卖点”

当海内外旅游者把目光从喧嚣的都市转移到辽阔的内蒙古时,蒙古族文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的最大“卖点”,文化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可挖掘性。

旅游者通过旅游,最想了解的是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真正体会蒙古民族的民俗和风土人情。越是土的,越有生命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就如同陕西有兵马俑,湖南有湘西,海南有大海一样,蒙古族文化是内蒙古最具特色的品牌。蒙古民族的草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蒙古高原一年140天左右的青草期,决定了草原是一种稀缺的垄断资源,也决定了蒙古族文化的独树一帜。

蒙古族文化在内蒙古旅游文化氛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相互融合,构成了今天中国各民族共同的文明洪流。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游牧文明,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著名数学家明安图,著名作家尹扎纳希,元世祖忽必烈,著名地理学家李四光,这些民族英杰对中国和全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过重要作用。而现在,那达慕和蒙古族歌舞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众所周知,那达慕是蒙古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项目,那达慕本身就是草原文化的一个缩影。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那达慕除了保留赛马、摔跤、射箭外,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形式也越来越开放,已逐渐增加了经贸、信息、招商、文艺演出等活动。蒙古族歌舞是蒙古族文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风靡全世界,多次在国内、国际舞台上获奖。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无力、苍白的,内蒙古幅员辽阔,在这片少数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的土地上有无数未解之谜。内蒙古文化犹如一块大磁石,吸引着游客来品味、探险、解密。当人们看多了江南旖旎的风光后,他们更期待一种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视觉和心理审美,内蒙古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要。

一些海内外游客都普遍认为,是成吉思汗陵、昭君墓、马头琴、呼麦„„这些“文化特产”吸引他们到内蒙古一游。喝奶茶、吃手扒肉、听蒙古歌、看文化历史遗址成为游客对内蒙古一游的最大期待。5结语

本文立足于内蒙古草原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营造整体文化氛围、建设大众文化产品、开发专项文化产品、提炼精髓文化、凝练文化形象五个层次的开发结构。本文不仅是对于草原旅游文化内涵内容与层次的系统构建,不仅是草原旅游研究的深入与系统构建,而且对草原旅游开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赵雪.坝上草地旅游业的效益及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大滩地区为例[J].中国沙漠,1994,14(4):86-91.

[2]卫智军,杨静,韩国栋.草原旅游对草地影响与管理[J].内蒙古草业,1999,3:24-27. [3]任志远,宋保平,张红.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J].中国沙漠,2000,20(1):86-71.

[5]钟林生,牛亚菲,刘家明,等.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2):105-120.

[6][郝晓兰.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4:90-93.

[9] 甄芳洁,袁学文,陈建成.西乌珠穆沁旗草原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初探[J].河北林果研究,2004,19(2):144-148.

[10] 郝晓兰.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J].前沿,2002,10:145-147.

[11]董笑梅,徐静.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42-44.

[12]陈佐忠.略论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四川草原,2004,2:42-45. [13]马林.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4):65-71. [14]郝晓兰.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6):112-117.

[15]刘敏,石学勇.体验经济与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5):128-131.

[16]周宇.内蒙古生态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J].内蒙古财金学院学报,2004,1:103-104. [17]王玉海.关于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6(2):3-7.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 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姓名:林富平班级:森资汉(学号:2)班 日期:2008050310134 年11月17日

第四篇:社会环境因素体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社会环境因素体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2年05月11日 09:08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5期 作者:姚春玲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7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得以成功实践,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阐述内蒙古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环境因素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希望借此能够使更多的地区更加重视社会环境因素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会环境,内蒙古,经济发展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社会环境就是这众多因素中的一个。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一个政局稳定、经济秩序与治安状况良好、文明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意味着企业经营者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内蒙古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得以成功实践,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区域社会环境所包括的内容繁多,本文拟从内蒙古发展环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内蒙古社会大局等几个方面对内蒙古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简要的概括。

(一)内蒙古发展环境的变化

1.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白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五年规划以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在自治区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的成效。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束后,内蒙古的综合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而“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上一层楼:新增公路里程33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3 100公里,新增民航机场3个,建成8条500千伏电力外送通道。通过全面加强公路、铁路和电网三大通道建设,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470亿元,铁路建设投资555亿元,民航机场建设投资50亿元,建成鄂尔多斯、二连浩特和阿尔山机场,机场总数达到12个,①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内蒙古经济发展初期生态环境的破坏度较低,随着内蒙古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自治区政府历来都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从而使生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经过多年的努力,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前完成20%的规划目标,草原植被盖度继续提高。“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 228亿元,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草原建设总规模5亿亩,禁牧休牧面积78亿亩,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5 000多万亩,6 000万亩农田和8 000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①

(二)内蒙古社会事业的发展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作为自治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的“民生工程”建设得到了加强。具体体现在:(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1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2%以内,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2)财政用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累计达1 048亿元,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0.7万人和886.4万人,230.9万职工纳入失业保险。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200多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3)全面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累计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689.4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78.5万套。内蒙古还建立了被征地农牧民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五七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以及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农牧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基本实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和失业、工伤保险盟市级统筹的目标。(4)制定了养老、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异地就医政策,自治区本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①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使自治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2.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近些年来内蒙古的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的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各项社会事业中,自治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前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进度居全国前列。民族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城镇社区卫生和蒙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储备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3.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内蒙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28%,高于自治区同期GDP增速。目前,内蒙古已拥有4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草原文化整体形象和实力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其中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在以“节庆展示城市软实力”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被评为“十大品牌节庆”。此外,《蒙古学百科全书》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三)内蒙古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自治区党委深刻认识内蒙古在国家稳定大局中的重要地位,紧紧围绕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战略目标,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国综合考评中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自治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摆到重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各族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全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社会环境因素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内蒙古人均GDP水平逐年提高

1.吸引外资能力逐步增强。随着内蒙古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内蒙古的投资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内蒙古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额都在不断地增加。截至2009年,内蒙古实际利用外资额为318019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额为298385万美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了4.8倍和25.6倍。这些资金投放到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2.第三产业得到良好发展。伴随着和谐内蒙古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社会政局的稳定发展以及内蒙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其中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第三产业的产值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截至2009年平均增长幅度都在15%左右。在第三产业中,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来内蒙古旅游的国内和国外游客日益增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内蒙古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内蒙古地区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接待外国入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128.96万人次,这些外国旅游者给内蒙古带来了55 831万元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这些外国游客的到来为内蒙古的餐饮、住宿以及邮电通讯等等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也带了不菲的收入。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良好的旅游环境不仅吸引了大批的国外游客,同时也吸引了很多的国内游客。2009年来内蒙古旅游的国内游客数量为3 880万人次,创造的旅游总收入为573.22亿元,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与之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2009年内蒙古旅行社达到616个,比2000年的88个增长了6倍,这其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旅行社数量都在不断攀升。

随着自治区各个经济领域的发展,内蒙古的人均GDP水平也在逐年提高,2009年内蒙古的人均GDP达到40 282元,较2000年增长了5倍多。

(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随着内蒙古综合运输体系的初步形成,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的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内蒙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扎实推进,为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也为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自治区政府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1:45.4:39.5调整为2010年的9.5:54.6:35.9,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迅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43%左右。

(三)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内蒙古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日臻完善,城镇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内蒙古的城镇体系渐趋合理。随着内蒙古的城市化人口大幅增长2009年内蒙古城市化率大幅提高,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1001.1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1 293.45万人,年均增长32.4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53.4%,居全国第9位,比200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从城市发展规律看,内蒙古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而城市化也成为加快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内蒙古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为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内蒙古经济的发展,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可见一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内蒙古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社会环境因素必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摘自《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参考文献:

[1] 孙杰,姜滢洁,内蒙古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启示[N].内蒙古日报,2011-06-08.作者简介:姚春玲(1979—),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讲师,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事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第五篇:对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法律意识的分析

对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法律意识的分析

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09级食安项目一班学号:090916814姓名:陈瀚光

对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法律意识的分析

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是很困难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而且,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也很淡薄。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沉默,而不是去争取他们的利益。这就会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越来越淡。

同时,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较为典型的就是马加爵事件,马加爵为了报复那些伤害他尊严的人,选择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2002 年1 月29 日和2 月23 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

我认为人的性格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并未成熟,对一些事情往往会做出偏激的举动,例如马

加爵事件,实质上,马加爵犯罪是他受到周围环境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结果。而他自己又不会调整心态去适应并正确面对现实、难以排解痛苦,终于有一天在一点小事的刺激下积郁爆发、心理崩溃并铤而走险、报复杀人,铸下弥天大罪。如果马加爵的老师和同学对他给予更多的关爱,如果那些同学不去伤害他的尊严,如果马加爵的法律意识在强烈一些,那么马加爵事件就可能会避免。处于像他这样境况和地位的人很多,采取像他这样极端手段的人却极少,无疑是他个人的性格、品质和心理缺陷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与他相似的那些人也可能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报复别人。刘海洋事件就更说明了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了。由此可知,在大学阶段,一定要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多进行一些心理教育,一些法制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犯罪现象。

加强道德教育,是道德与法律意识共同进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我们内蒙古农业大学,郝龙彪学长,正是一个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的一个人。

郝龙彪,2002年9月,考入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2002年12月14日下午3时30分,郝龙彪和全班同学去青城公园开展班集体活动,当他们前往人民英雄纪念碑准备拍合影时,公园北门西侧三角湖上传来呼救声,他奋不顾身冲上前去营救落水儿童,为此献出了年仅

20岁的生命。

原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同志在读《内蒙古晨报》时专门做了要表彰英雄,慰问家属,向英雄们学习的批示;中共内蒙古农业大学委员会决定授予郝龙彪同学“舍己救人英雄”荣誉称号,决定授予农学院2002级农学二班“舍己救人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自治区教育厅追授郝龙彪“舍己救人英雄”荣誉称号;自治区团委决定追授舍身救人的郝龙彪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授予其生前所在班级为自治区“五四优秀青年集体”荣誉称号。一个学习英雄的大潮初成,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将首先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得以弘扬,将像滚滚春潮荡及神州大地。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将来适应法治社会的需要。2002 年发生的北京的大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2003 年发生的周一超考公务员被拒录杀人案,2004 年发生的马加爵杀害舍友案等。一系列案例的发生表明了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漠和人文素养的缺失。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他们抵御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预防和减少犯罪,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未来的市场经济主体,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必须提高大学生法制观念,才能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才能对立法、执法和司法进

行有效的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早日实现。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

下载草原特色文化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草原特色文化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内蒙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对内蒙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成分,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内蒙古中小企业多,中小企业在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就......

    浅谈两税合并对内外资企业的影响范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浅谈两税合并对内外资企业的影响 院(系、部)名 称 : 商务管理系 专 业 名 称: 财务会计教育 学 生 姓 名: 李 凌 岳 学 生 学 号: 91......

    打造特色节庆产业 丰富草原文化内涵

    打造特色节庆产业 丰富草原文化内涵 西乌旗位于北京正北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腹地,是唯一汇集内蒙古九大类草原风貌的旗县。这里草原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地域文化特色非常鲜......

    草原文化起源

    辉腾锡勒草原深处牧人家度假村 1草原文化起源:内蒙古早在几十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生活的足迹。呼和浩特市东北郊地区“大窑文化”和伊克昭盟乌审旗的“河套文化”就属于旧炻......

    2014年1-2月内蒙古经济发展情况

    2014年1-2月内蒙古经济发展情况 2014年前两个月,内蒙古经济总体实现稳步开局。表现为,投资、对外贸易增长基本稳定,消费市场有所增长,房地产投资和商品房销售势头较好,金融业运行......

    蒙古酒与文化

    课 题 研 究 ——蒙古酒与文化 班级:高一九班 学生:张雨缇指导教师:刘小伟1 她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象冰;她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她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她无所......

    关于对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优化整合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优化整合的 调查报告提纲 一、调查内容 就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到农村信......

    浅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推荐阅读)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题目:浅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内蒙古地区经济 发展的作用班级:java101 姓名:白永峰 学号:104111002评分标准: 1、 论文中心思想明确。 得分: 2、结构完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