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古贞文化——饮食、节庆
蒙古贞文化——饮食、节庆
长期以来,阜新境内的蒙古族在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中,部族之间相互融合。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相互交融,积淀了独特的蒙古族地域文化,即蒙古贞文化(因蒙古贞部落而得名)。
历史上包括今天阜蒙县和阜新市区大部分在内的蒙古贞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兴衰、交融的大舞台。十六世纪中叶直到十七世纪上叶,原驻牧于河套地区的蒙古贞和土默特部落一路辗转向东迁移,最终蒙古贞部落脚于今阜新地区。从清初到民国,统治蒙古贞部的官方行政机构一直是“土默特左翼旗”。1902年,热河都统奏请增设阜新县,“阜新”之名由此而来。
翻开史籍、地图便可清晰发现,阜新地处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汇的最前沿,明代,一道长城横亘海棠山南;清代,柳条边外的这片土地又被清统治者视为“龙兴之地”加以保护。无论长城、柳条边,统治者的意愿不但没有隔断交流,这里反倒成了各民族文化沟通的紧密纽带。因此,草原的、农耕的;历史的、现代的;民族的、宗教的……多元的文化共同在这里交融、碰撞,逐渐形成了炫彩斑斓而又独具特色的蒙古贞地域文化。
蒙古贞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民族文化现象,有其独特的文化体系支撑。一是民族语言体系。二是文化艺术体系。三是风味饮食体系。四是民风民俗体系。五是信仰体系。六是民族医药体系。七是文化立法体系。
蒙古贞文化绵延几百年不衰,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
首先是鲜明的农耕文化特点。相对于“蒙古族大文化”而言,阜新蒙古族文化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农耕文化特点,很好地反映了当地蒙古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变迁。
仅从艺术形式上看,短调民歌、安代舞、蒙古剧等,都是阜新地区特有或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奠定蒙古贞“歌的海洋”称誉的短调民歌,与草原地区的蒙古长调对比特点鲜明,《达古拉》、《达亚波日》等短调民歌久唱不衰。从饮食习俗上看,阜新蒙古族特色饮食很好地表现了当地蒙古族群众从以肉食为主向以粮菜为主的转变,蒙古馅饼、荞面系列饮食就是很好的例证。从祭祀内容上看,祭“商什”树、祭石磙子等习俗的产生,也与农耕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
其次是鲜明的藏传佛教文化特点。蒙古贞文化和与其伴生的藏传佛教文化,在长期的相互影响中共生共荣,形成了阜新蒙古族的地域特色。蒙古贞文化的宗教特点表现在文学艺术、民族歌舞、民间祭祀、民族医药、婚丧嫁娶等诸多方面,离开当地的蒙古族文化谈藏传佛教或抛开藏传佛教谈阜新蒙古族文化,都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颇。
辽宁地区蒙古族在由游牧转向定居、畜牧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与汉族等兄弟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影响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逐步发生了某些变化。
1、蒙古贞风味饮食体系
阜新蒙古族进入农耕时期后,饮食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既有别于其他民族又有别于草原蒙古族饮食习惯的风味饮食体系。
据一位专门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回忆,阜新蒙古族饮食风味食品达50种,其中有蒙古族馅饼、手把羊肉、猫耳朵汤、牛犊子汤、喇嘛炖肉、喇嘛糕等。(1)喇嘛糕:阜新蒙古族的一种300多年前独创的糕点,洁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松软,富有弹性,是老少皆宜的营养佳品。(2)喇嘛炖肉:在瑞应寺居住的喇嘛们发明的。由于当时喇嘛上千,因此吃菜也只好用大锅炖、大盆盛、大碗装。多年来,它传至民间,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尤其在阜新蒙古族集居的地区,喇嘛炖肉已成了蒙古族人家待客的一种骄傲。(3)蒙族馅饼:上等当地美食,是蒙古族人家招待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到蒙古族家庭作客,他们以馅饼这种面食,作为最好饭食招待来客。(4)手把羊肉
“手把肉”多指 “手把羊肉”。“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这种草原牧区牧民们的传统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据明《夷俗记·食用》中云:“其肉类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饥且养人也。”
做“手把肉”是挑选膘肥肉嫩的两龄羊,采用传统方法宰杀,宰杀后把羊带骨分解成若干小块放在清水锅里,不加盐等调味佐料,用旺火煮,待水滚沸立即出锅上桌。净手后吃肉时一手把着肉,一手拿着刀,割、挖、剔、片,蘸芝麻盐食用。可以把羊骨头上的肉吃得干干净净,所以得名“手把羊肉”。“手把羊肉”制作过程简单明快,火候恰如其分,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醇香味美,极具民族特色。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5)牛犊子汤
牛犊汤又叫“芝麻汤”,蒙语叫“图古勒”,是蒙古族人爱吃的别有风味的食品。当家中所养母牛生犊时,全家吃芝麻汤以示喜庆和祝愿六畜兴旺,因此命名为“牛犊汤”。
制法:将和成的养面擀成薄片切成小方块,在开水中煮熟捞出,再将芝麻酱和水烧成浓汤加入面片搅匀食用。(6)猫耳朵汤
猫耳朵汤是阜新当地的特色美食,风味鲜美,老少咸宜。(7)全羊汤
全羊汤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
内蒙古风味汤菜,俗称羊杂碎。用羊头、蹄、下水为主料,加辅料煮制而成。
将羊头、蹄、羊肚、心肝肠等下水洗干净,锅内加清水入主料及调味品煮炖,煮至香味溢出,骨肉分离。锅内加羊油烧热,用葱蒜辣椒炝锅,添入原汤和调味品,待烧开后下入主料,煮至汤浓味醇时即成,配白焙子、香菜食用。
此汤味鲜、香辣、浓醇、不膻,深受群众欢迎。
这些风味食品突出地体现了阜新蒙古族从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过渡中,既顺应环境,又传承传统的饮食文化特点。
2、蒙古贞民风民俗体系。
阜新蒙古族民风淳朴、民俗众多。以祭祀和节庆习俗看,既有蒙古族祭天、祭敖包、祭火神等习俗,又有祭“商什”树、祭石磙子等习俗;既有传统的春节、清明节、那达慕等传统节日,又有添仓节、洗海澡等新的节庆习俗。(1)蒙古族祭天
蒙古族传统的祭祀仪式中,过去最重要的是祭天,这是祖上传下来的。“祭天”蒙古语叫“腾格里”。藏族最早信奉萨满教,认为天是世界万物的最高主宰,它不仅操纵着自然界的一切,也操纵着人类的命运。它赋于人们各种权力,也能给人们各种灾难。
古代,蒙古族祭天先要树起神竿,蒙语叫“玛尼杆”,高约4-5米、粗0.2米,多用桦木、松木。杆顶上安有铁制的长(神)。祭祀时,在蒙古包前,先要树起二根神竿,二根之间扯起一条绳,挂红、黄、监、白、绿五面彩旗,有的挂上经幡,绣上六字真言的梵文。把干净的肉挂在竿上,然后洒马奶、谷物等,对天祝颂,祈祷所求之事,由年长者作为上帝的旨意而传达给群众。后来萨满教崛起,祭天活动由萨满主持,他们祭天的供品有乳制品和肉制品,摆在供桌上,直接上供祭天。这项活动,由男萨满(波)率领,呼叫天的祷词,众人相合。古代蒙古族祭天无的时间,一般都选择在四月、八月、十二月等月份。
元代,祭天为国俗,封建帝王每年都会与蒙古诸王“躬天”。在《蒙鞑备录》里记载:“其俗最敬天地,第事必称天,闻雷声则恐惧,不孜行师,曰:天叫也。”《元史》说:“无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 蒙古族平时也要对天神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每次宴请,举杯祝酒、食肉都要先敬天,然后才能吃喝。蒙古人认为天有天神,赋于生命的;地有地神,它是保佑人畜平安的。天神、地神,都被格外地受到尊崇。后来一般人家都在农历年三十夜里举行祭天仪式。(2)祭敖包
敖包,蒙古语音译,意思为堆子。这是一种祭祀的场所,开始于清代。蒙古族地区的敖包,多以石块或者砂土堆积而成,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包形基座,大小规格不一,多为一个。包上竖起若干木幡杆,挂缀五彩绸、布条和经幡。敖包原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以后逐渐演成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场所。敖包一般都设在各路口的交叉点,一些缓坡上,山岗上。除了路过的行人进行日常祭祀外,每年都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旧时,蒙古族各盟、旗、区和寺庙等都有公用的敖包。并没有掌管敖包的机构,在一些殷富的家庭里,设有自家的敖包。
蒙古族祭敖包是很真诚的,按照习惯,平时,每次经过敖包,都要口念:“俺、嘛、呢、叭、咪、哄”六字真言,向敖包上投石3枚,以敬三宝。有的还献上钱财,供以酒肉,有的剪下马鬓、马尾系在敖包顶的幡杆上。住在敖包附近的牧民,挤完奶或早晨喝第一杯茶之前,要朝敖包的方向洒几点奶或茶,以表示敬意。
蒙古族祭敖包,其缘由可能和古时蒙古人对山岳的崇拜有关。在传说《化铁出山》中,说他们的祖先居于额尔古纳山中,后来迁到草原上。他们离开自己的发祥地,但不忘祖宗,用石块垒起敖包,呈现同状,象征祖籍的山岳以此为祭祀的对象。有的蒙古人把敖包解释为“灵魂之山”。后来祭敖包演绎为祭祀诸神的场所。
当今的敖包文化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和十三,蒙古族人在用石头堆积起来的圣坛前有秩序地进行敖包祭祀活动,祈福苍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紧接的“那达慕大会”更是五彩纷呈,赛马、摔跤、射箭、歌舞、敖包相会等。
现在的敖包文化节有祭祀敖包、歌会、那达慕大会和地方特色美食展等组成部分。祭祀敖包时,诵祭词、上香、献哈达、摆供品、绕敖包、添吉祥石,然后分享圣果及肉粥。歌会上表演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歌曲及舞蹈,如蒙古族歌曲、安代舞、摔跤舞等。那达慕大会上有赛马、射箭、摔跤等蒙古族好汉三技和赛驴、拔河等其他民族体育项目。地方美食有蒙古族馅饼、喇嘛炖肉、全羊汤、关山驴肉等。(3)祭火
蒙古人崇拜火,视火为生命与兴旺的象征。他们敬火为神,在草原上,火神是诸神中最受尊敬的神。过去蒙古人吃饭前首先要用奶酒敬火;现在则要在每年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火活动。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一天进行一年最后一次祭火——祭祀“火池”,蒙语叫“好蓬”。在“火池”(农业时期是“祭灶”)前烧香,供牛羊肉、黄油、奶皮、糖果之类,并敬送诸神上天。不仅是崇拜的火神,也是同支族系的象征,每逢年节、娶亲、嫁女都到直系或近系的家族“火池”上供礼拜。(4)祭星
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午夜举行。待星辰满天时,院庭西北角放一张供桌,上面摆上香炉,点着草香,燃明佛灯(蒙语“珠兰”),用熟羊肉做供品(后也有其他食品代替)。全家面向北斗七星跪拜祈福,以求光明吉祥。(5)祭“商什”树
“商什”——是古蒙古语,意为“独棵有神灵的大树”。根据萨满教“万物皆有灵”的学说,蒙古人选择离剧主地较近的枝繁叶茂的独棵大树作为“商什”,举行祭祀活动。“商什”的树神为榆树、山榆树、枫树或柳树等。
蒙古人信奉商什树始于母系氏族社会。认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商什树是大地母亲的化身,大地母亲向她的子孙们无私地奉献着生命之源,衣食之源。祭祀商什树就是在祭祀母亲,从而得到祖先的庇佑。人们赞颂商什树是:“上梢能摩天,根系达四海、叶茂光亮,枝杈连天地”的神树。
古代蒙古人有在商什树前作重大决定和遇到危难的时候到商什树前祈求长生天救助的习惯。传说有一次成吉思汗打了败仗,困苦万分,他来到一棵商什树前祈求长生天救助时,随着一声巨响,长生天把一柄黑色苏勒德降到了商什树上。从此成吉思汗便拥有了神奇的武器和战无不胜的旗帜。随着这些神奇的故事在草原上传幡,蒙古人对商什树更加崇拜信仰了。商什树南方树根部位,一般都有一尊石佛,人们称为“商什包尔罕”,意为“商什神”。“商什神”是“圣母”的化身也是“药师佛”的化身,其法力无边。“商什神”时刻关注着信众,保佑着信众们的平安幸福。蒙古贞方言中亦称“商什树”为“奶奶恩毛都”意为“圣母树”。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年蒙古贞地区1000多个蒙古族自然屯中每个屯子至少有一棵商什树。
商什树一般在每年农历4月16日举行祭祀仪式。祭祀日前,由屯中老人会(额布格德因楚格拉),向屯中各户筹集祭祀的和品,打扫场地,装饰商什树。祭祀日会屯总动员、杀猪宰羊、搭“忙金”大锅煮肉粥。仪式开始后,人们在供桌上摆放供品,祭祀人盛上一碗肉粥用筷子往石佛和装扮者额头、脸、嘴等部位涂抹粥和猪油等物。随后,祭祀人烧香点烛,敬酒诵祭词。祭词的大意是“仁慈的商什神啊!春时节到了,请把各种灾害收回吧,请及时布云降雨,滋润农田牧草,让我们安心生产”。
祭祀商什树的民俗来源于蒙古族原始信仰——萨满教,认为“万物皆有灵”。祭祀商什树,就是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六畜兴旺、儿孙满堂、社会稳定、生活幸福。祭祀商什树,是蒙古族一顶古老的民俗文化。(5)祭石磙子
祈求磙子来年磙来万石粮。秋季打粮谷时,先举行祭磙子仪式,祭祀时还要顺口说一套“祭祀打场磙子词”。(6)春节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农历腊月伊始,人们便忙于杀猪、宰羊、做粘饽饽、制作奶酪等。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进行一年最后一次祭火——祭祀“火池”。彰武县苏鲁克蒙古人则是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除夕,即农历腊月三十。白天,上祖茔祭祖。晚饭,全家团圆吃年三十的喜庆饭——“勃和勒都纳”(蒙语,意即手把肉)。年夜,“腾格里德木里格”(蒙语,祭天),接喜神,吃饺子,鸣鞭炮,通宵达旦欢庆。拜年,大年初一首先向自家老人磕头跪拜求祝福。而对他人,虽是长者一般不实行跪拜,只是施以屈膝下蹲礼。少数人现在仍带“哈达”走家串拜。老人们用吉祥语言为晚辈人祝愿。(7)清明节
祭扫祖坟,每年清明佳节,农村居住的蒙古族男子都到祖坟祭祖填坟,将携带的供品,连同纸钱一并烧焚,以表后辈人的祭祀、怀念之情。(8)那达慕
“那达慕”为蒙语的音译,意为“娱乐”,是蒙古族从部落联盟时起每年或隔年都要举行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最初只有摔跤、射箭和赛马三种活动,如今又增加了喜庆丰收、物质交流和科技传播等内容。(9)添仓节
祈求天赐丰收,正月二十五日为添仓节。这天早晨,太阳未出山前,要在自家的庭院里用柴草灰画若干圆形仓子,里面分别放一把高粱、谷子、养麦、苞米、大豆等,象征天赐丰收。过添仓节这一天全家要吃养麦面饺子。
第二篇:节庆文化与基层文化
节庆文化与基层文化
发布时间:2011-10-26
信息来源:《舟山文化》 作者:王国频
节庆文化以其风格各异的特色活动和特色项目点缀着文化的宏阔背景,成为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基层文化来说,节庆文化活动是构成县级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是显示群众文化魅力的生动舞台。
节日文化及其特性:
节庆文化以节日为载体,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空间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节庆文化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周期性。这是由节日的特点决定的。我国传统的农时节日、祭祖节日、纪念节日、喜庆节日等,年年沿袭,代代相传,现代文明社会又创造了许多的节日,这些节日遵循着周期性的原则,节庆文化随着节日的这一特性不断再现。
2、纪念性。以纪念为主要内容的节庆文化,在节庆文化中占有相当大的部分。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端午节即属此列。新生的,影响广泛的节日,几乎都为纪念性节目,如“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这些节日中,节庆文化的主题比较鲜明。
3、民族性。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保留和创造了许多颇具民族特色的节日。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文化。节庆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集中展现。节日文化之所以绚丽多姿,魅力无穷,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有了民族文化这一取之不尽的源泉。
4、群众性。节日文化是群众文化的大头,是群众文化的高峰。如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几乎每个人都汇人节庆活动的洪流之中,受到节庆活动的熏陶。唐代诗人崔液在《上元夜》诗中写道:“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节庆的热闹场面最具群众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节庆文化的期望值更高,要求更强烈,参现面更广。
5、地域性。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自然环境、生产活动、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文化发展不同,因而节庆风俗有一定差异。节日是地域性民俗文化艺术大汇展的最佳时机,地域不同,致使在同一节庆活动里也会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节庆文化因不同地域、不同习俗而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6.综合性。民间的许多节日,包括着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从社会文化门类看,节庆文化具包容性,它包括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活动。节庆文化长久以来,一直就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政治性节庆因有文化的充实而震撼人心,经贸性节庆因有文化的参与而增添活力,宗教性节庆因有文化的成分而更具影响,旅游性节庆因有文化的内容而升华格调,民俗性节庆因有文化的照射而更趋文明。节庆文化是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
节庆文化的功能
功能一:积淀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节庆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使民族的优秀义化得以保存、丰富和发展。节庆文化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一道屏障,是扩大民族文化影响的一条渠道。从众多的节庆文化形态中,可以看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群体心理和社会风貌。
节庆是展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大观园”。在节庆文化的大舞台上,民族民间艺术纷纷展现在观众面前,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交相辉映,异彩纷呈。节庆犹如各种文化艺术的大熔炉,千百年来,各种民族民间艺术在这个熔炉里展现交融、竞争、锤炼,铸造出一代代、一批批艺术珍品,流传后世。在节庆的演变过程中,节庆文化不断进行扬弃,积淀了精华,扬弃了糟粕,因而节庆文化对积淀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
功能二:增强民族凝聚力
每逢节日,不论是达官显贵还足平民百姓,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山村乡民,无不同日而庆。节日风俗像一剂强力粘合剂,粘合着中华民族。节日是人们互相表达良好祝愿,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的最佳契机。因而节庆文化便成为密切人际交往,维系人际情感的特殊的精神纽带。
节庆文化主要是群体活动,人际交往显著增加情感得以交流和强化。一些新型节日正是基于这一点,应时代之需而产生的,如教师节、妇女节、护士节、老人节、儿童节等。这些节庆文化倡导的主题比较鲜明,思想教育更为有力。久而久之,新风俗便会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之中,为整个社会所遵循,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功能三: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精神需求
节庆期间人民群众购物欲望和精神欲望激增,丰富的节庆活动和文化艺术品,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和净化灵魂的作用。节庆将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老年文化与少儿文化、民族优秀文化与外国先进文化交织与融注在一起,服务于不同层次的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
庆文化活动,具有参与者的广泛性和自觉性。每至新春佳节,人们便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踩高跷、舞龙灯、游船灯、跑旱船,兴高采烈,欢天喜地。在安定团结和谐气氛中,人们不仅得到了身心的平衡,而且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功能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个地方节庆文化的发展程度,往往取决于—个地方经济的发展规模,但它又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文化可以直接作用于经济建设,在经济发展中起先导作用。
如我县举办的中国·嵊泗贻贝文化艺术节期间举办的贸易洽谈会,以贻贝牵线,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嵊泗贻贝节举办二年来,通过经贸洽谈会共签订了1.5亿元商品成交合同。节庆文化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使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相互推进,相得益彰。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繁荣节庆文化
节庆文化的群众性决定了它的群众基础,它属于群众文化的范畴。因此,繁荣节庆文化首先要发展基础文化,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使节庆文化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要用好用活节庆文化,真正达到打造文化特色的目的,着力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基层意识。基层文化是节庆文化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体。群众是基层文化的实践者,又是基层文化的受益者。因此,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必须突出群众 这个主体,适应群众多层次的需求,运用多种载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内容上做到丰富多彩,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和升华群众的精神境界。所以打造节庆文化必须意存高远,要以塑造地区文化形象、提升区域文化品位、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如果仅仅为经济效益或眼前利益而发展节庆文化,简单地把节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势必会导致一些短期行为,最终难以实现形成文化特色的目的。
2、因地制宜。节庆文化应紧紧围绕县区各乡镇的功能定位,根据县区及乡镇地理位置特点和传统文化渊源恰如其分地设置节庆文化项目,为强化区域功能、提升区域文化内涵、提高县、乡综合竞争力服务。
现在,人民群众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多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文化活动,不仅为了娱乐,还希望从中学习科技知识、获得市场信息、了解天下大事等。因此,新时期的基层文化工作内容要从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改变基层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活动的观念,注重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和卫生知识、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融人基层文化工作中。坚持在基层文化活动形式上的创新,努力为群众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广阔舞台。
一是以纪念日和节庆日为龙头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以嵊泗县为例,如菜园镇的渔民运动会、黄龙乡的蛟龙腾飞开洋仪式、嵊山开捕节、枸杞乡的军民海上运动会等活动,既丰富了渔农村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使他们从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二是开展文化活动示范户、文化庭院、藏书读书用书典型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创建活动。三是开展文艺调演活动,让“下里巴人”进城,开展城乡互动、相互交融的文化交流活动。四是立足地方特色,不断挖掘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方式,并赋予健康向上的时代内容,使传统文化活动更具生机和活力。设置富有知识内涵的节庆活动,可以举办中秋诗会、元宵灯会等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文化活动。
3、融合资源。节庆文化必须以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后盾,才能避免定位不准、后劲不足的毛病。节庆活动应充分整合区域内丰富资源,加强文化交流与创新,把先进文化建设与提高艺术品位有机结合起来。先进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广泛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多出优秀文化精品,提高文化艺术品位。为此,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走适合各地文化发展的道路。同时要加强文化间的交流和合作,继承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首先要加强城乡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城市文化红红火火,现代气息新风扑面;乡村文化生机勃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两种文化互补性很强。其次要加强县乡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要积极加强与邻县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一些地方优秀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挖掘、抢救、继承和发扬。再次要加强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要通过信息交流、网络传递等手段,汲取国外优秀文化精髓,立足我国国情和自身实际,结合新的实践加以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八一军地书画大赛等活动来打造嵊泗的社区文化和军地文化。
4、统筹规划。节庆文化应发挥龙头作用,不仅要通过节庆文化活动提炼区域文化精品,培养品牌项目,更要让节庆活动带动广场文化,形成县乡文化特色;不仅要立足县乡功能定位,更要站在地域文化基础上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高度,促进各种文化交流。比如嵊泗贻贝文化节利用海岛的优势与国内外商家的密切联系,扩大节庆文化的参与面,把庆祝嵊泗解放55周年的文艺活动办成“金色航程”大型主题文艺晚会,晚会采用全方位、多层次、新视角、大纵深地展示嵊泗历史和列岛新貌、浓墨重彩歌颂嵊泗儿女在改革大潮中的卓越成就,展示嵊泗朝着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为新的起点,以“发展、平安、和谐”为主线,满怀豪情奔向未来的炽热情怀。还可以邀请老领导、老功臣、老战友举办“嵊泗行活动”。与此同时,在中小学、社区、军营普遍开展歌颂祖国诗歌朗诵比赛、“知我嵊泗,爱我嵊泗”知识竞赛、“喜看嵊泗新面貌”演讲比赛、歌唱祖国合唱大赛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歌颂伟大祖国,促进文化交流。
5、科学运作。节庆文化应建立政府立项、公开招标、公司承办、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通过冠名权购买、企业广告宣传投入、政府资助、文化基金会赞助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问题。这样既让政府主管部门卸了包袱,实现了管办分离,又达到了提升区域文化品位、繁荣群众文化、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第三篇:蒙古贞中学2013级七年一班班级简介
七年一班简介
七年一班共有60位同学,女生33名,男生27名。他们是一群勤奋努力有上进心的学生,是一群肯吃苦爱专研的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出身,有着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爱好,但是有着共同的目标,有着远大的理想,有着充满朝气的青春,有着坚强的意志,有着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总之,这是一群充满希望的学生。我们相信,在老师的精心教育下,在全班同学的勤奋努力下,一定能创造辉煌。班主任:郭东霞电话:***qq:1505001424
班长:吴妮曼代力
团支部书记:杨明佳
班级口号:牢记目标 全力以赴 超越自我 追求卓越
班级理念:做人诚信 治学严谨
班训:求索 笃志 自信 自强
班级目标:永争第一全面进步
德育目标:学真知 做善事 成新人
学习目标: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管理理念: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
第四篇:蒙古酒与文化
课 题 研 究
——蒙古酒与文化
班级:高一九班
学生:张雨缇
指导教师:刘小伟她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象冰;她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她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她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她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她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她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她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所以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由流动的液体变成了一种流动的文化,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今天所要介绍的是一种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来自蒙古草原的马奶酒。
马奶酒也称蒙古酒,蒙古语称“萨林阿日喀”,是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民族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它的鲜美受到世人的青睐,也是蒙古人的一绝!
一、萨林阿日喀的酿制
古代,蒙古人过着“居无恒处”、“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长期驰骋于茫茫草原之上,为防饥渴,常在随身携带的羊皮袋中装些马奶。由于整天飞马颠簸,马奶的乳清和乳滓
分离开来,乳滓下沉,乳清上浮并成了具有催眠作用的奶酒。萨林
阿日喀便似腾格里(蒙古人信仰的神)神赐一般由蒙古人创造出来。
“萨林阿日喀”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奶酒”,由战争而生,才显蒙古民族的风格。
每年青草泛青时节是酿造马奶酒的好时节,酿制的时间自夏伏骒马下驹时始,至秋草干枯马驹合群,不再挤奶时止。这段时间被称为“马奶酒宴”期。一般来说并非所有地区都可以酿造的,只在养马业发达并有挤马奶习惯的草原牧区的蒙古人才能进行马奶的生产。每逢入秋,牧草枯黄,肃杀的气氛中也就停止挤奶了,所以马奶酒生产周期较短,产量也不高,大体上是边酿造边喝完。
关于萨林阿日喀,古代的制法较易,将发酵的酸马奶捣七、八天,让白色和混浊一起沉淀,使其无色而透明,腥味消失时,就是马奶酒了。古代向大汗或宫廷赠送的马奶酒就是粗放的这种。而且史料记载当时专门负责供应酒的官吏叫太仆寺诺颜。他们要亲自过问饲养母马和挤奶诸事,制作礼仪十分严格。
马奶酒的传统酿造法是:把发酵的马奶倒人锅中,上面扣一个无底木桶。木桶内侧上端有几个铁钩,将一个小陶瓷罐挂在木桶内侧的小钩上,使其悬空吊在木桶中央。木桶口上放上冷却水的铁锅。烧火煮奶,蒸气不断上升到铁锅底部,遇冷凝聚滴入小陶罐中,成为色清亮如水的液体,这就是头锅奶酒。头锅奶酒度数不高,叫“阿尔乞如”。还可以将头锅奶酒多次蒸馏,使酒的度数逐次提高。二酿的奶酒叫“阿尔占”,三酿的奶酒叫“浩尔吉”,四酿的叫“德善舒尔”,五酿的叫“沾普舒尔”,六酿的叫“熏舒尔”。如此反复变换六次,马奶完全发酵成熟后即可饮用。但就其色、香、味而言,发酵一昼夜的味美,发酵两昼夜的味适中,其“色玉清水,味甘香”,也就是说两次发酵的马奶酒味道纯正浓厚。发酵三昼夜的酸味强烈,成为烈性马奶酒,其酒精度数达到五度左右,因此喝多了还有几分醉意。在酿酒过程中,要是左邻右舍来人,年轻的女主人一定要把新酿的佳酒慷慨相敬。
二、萨林阿日喀的祭祀及供奉作用
白食和红食是蒙古族的传统食品,白食蒙古语叫“查干伊德”,是牛、羊、马的奶制品。按照蒙古族的习惯,白食表示纯洁、吉祥和祟高。喜遇生日、周岁、婚礼等,老人都会端着雪白的的奶汁举行祝贺仪式,以求平安、顺利。
萨林阿日喀作为蒙古文化的一部分,于蒙古内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祭祀及供奉作用。
奶酒祭天应起源于成吉思汗时代。据《蒙古秘史》记载道:一次,铁木真(成吉思汗)被莫尔格德人袭击,躲进肯特山脱了险。他抚胸告天:“我的区区性命是被博尔罕山(即肯
特山)搭救的。日后,我必当常常祭祀此山。我的子子孙孙当与我一般祭祀”。言讫,向着太阳,将腰带挂的脖子上,将帽子拿在手上,屈身拜了九拜,洒奶酒以祭之。此后,蒙古族祭
天、祭山、祭敖包都要“酹奶酒以祭”;“让天灾刘、山神与火神,口尝祭品,保佑大草原,让世代承袭苍天的福荫”。(内蒙古历史文化丛书,《内蒙古少数民族风情》)
柳贯也曾写过“旋卷木皮斟醴酩,半笼羔帽敌风砂”(《后滦水秋风词》)描写的是元代皇帝在上都郊野举行的祭天祭祖仪式。醴酩即指马奶酒。《元史·祭祀志》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世祖(忽必烈)中统二年(1261)四月祭天于桓州西北,依礼洒马奶酒,可见萨林阿日喀的祟高,在蒙古文化中占据着神圣的作用。
史载,蒙古族连新郎新娘举行的拜火仪式,也要往专门垒起的旺火堆里祭洒奶酒,并跪拜叩头。旁侧站立的司仪高声诵念着《火的赞词》:
圣主成吉思汗发现的火石,河额伦母夫人保存下来的火种,用洁白的哈达,奶酒祭祀,民族之火从古到今。
请新郎新娘祈祷吧,神火是你们婚配的见证!
请新郎新娘叩头吧,佛光为你们接代传宗!
(引自《内蒙古大辞典》)
萨林阿日喀还向祖庙奉送,并用于大元朝廷的祭祀中。每年秋天听到雁声之时,在上都行宫避暑的大汗,便率领文武诸臣,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在占卜喇嘛的导引下,大汗亲自向腾格里祭酒膜拜。
祭天之酒的奶酒到了清代,不但是康熙皇帝“赐宴诸蒙古”的御用酒,而且成了敬天子的贡酒。
康熙三十五年十月,爱新觉罗·玄烨在漠南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赐宴蒙古上层贵州时曾共饮奶酒,并作诗以记:
人沾司酒群情洽,乐合羌笳率舞同。
卉服狨裘无老幼,欢然尽识化钧公。
(引自《康熙诗词集注》)
据大清帝国《理藩院则例》乾隆朝内府抄本“贡物”记载:乾隆元年,定“蒙古各旗扎萨克每年十二月各敬奶酒一瓶,著为定例”。《大清会典》称:锡林郭勒盟十旗(今锡盟北部)进贡的数量为“共进三九,计羊二十七只,奶酒二十七瓶,由理藩院查收,交与礼部。”其中乌珠穆沁部、浩齐特部、阿巴哈纳尔部左翼进贡,道由独石口,其余部旗由张家口。„„察哈尔牛羊群明安牧群,每年还为清廷进“贡酒”4927.8斤。(《锡林郭勒盟志》卷八第847页)
三、萨林阿日喀饮法
据陶宗仪《辍耕录·续演雅发挥》记载:“所谓八珍(指蒙古八珍),则醍醐、麈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灸、紫玉浆、玄浆也。”醍醐即黄油。鏖沆,獐之幼羔,其肉尤为鲜美。野驼蹄即骆驼蹄,极富营养,与熊掌齐名。鹿唇即犴达犴唇。驼乳糜即酸骆驼奶子,养身补品,治痞疗疾之良药。糜即糜鹿,俗称“四不象”,与黄羊并称为蒙餐佳品。天鹅灸,烤天鹅肉,类似今北京烤鸭。紫玉浆,西域葡萄酒。玄玉浆即马奶子,可酿马奶酒。
萨林阿日喀被称为玄玉浆、元玉浆,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由此位列“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饮蒙古酒风格与汉族的粮食酒迥乎相异。传统的粮食白酒清香纯静、口味醇和,但粮食白酒有很大的缺憾,它在酿造和蒸馏的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是甲醇和铅,这些毒性杂质人体摄入后轻则头痛、恶心、呕吐、重则昏迷、失明,甚至危及生命。而草原鲜奶杂质少,不含植物纤维,用其酿出的奶酒所含甲醇、异丁醇、异戊醇成份极低;铅、汞等重金属不足国家标准的十分之一;甲醛含量几乎为零。故而奶酒饮后不上头,不伤胃,不损肝,无异象,被众多饮者誉为“豪饮不伤身”。所以江南才子暴饮者体弱,而蒙古铁骑豪饮却愈强。
奶酒不仅可以和其他的酒一样单独饮用,在现代生活中它还有无可比拟饮用方法。奶酒可以加咖啡,成为美味的咖啡奶酒;可以加各种果汁,如:草莓汁、葡萄汁、橄榄汁等,成为果汁奶酒;可以和其他白酒加冰后一起饮用,冰凉爽口适宜夏季饮用。还可以像红酒那样加冰、可乐、雪碧和果汁,任意调配为多款鸡尾酒,因此,也被誉为“中华XO”!在品尝美酒的同时,还会感到乐趣无穷,让你体验DIY的好心情!
由于奶酒饮用方法的独特性,同时相应扩大了奶酒的应用范围,更加适合公务、商务、礼仪、宴会等使用。在炎热的仲夏季节,喝上几碗马奶酒,确有一种神清气爽,沁人心脾的感觉。
四、萨林阿日喀药用价值
萨林阿日喀药用价值不容小视。奶酒在酿制过程中,并非破坏牛奶本身固有营养成份,而是将其精练,增加纯度,然后发酵,使所含营养充分生物活化,更易为人体吸收。
据权威部门检测,马奶酒富含人体所需1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其维生素含量比牛初乳还高;B5是人乳的20余倍;钙、铁、硒等微量元素亦十分丰富;特别是能够促进人体微循环的烟酸含量已达药用水平。
在博大精深的蒙药中,常将奶酒作为“药引子”来治疗疾病。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奶酒确有
祛寒回暖、健胃开脾、营养滋补、治疗风湿的显著功效。故此蒙族人民常通过奶酒来治疗肠胃病、腰腿疼、肺结核等疾病。因此马奶疗法已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疗法之一。
·萨林阿日喀反映的蒙古文化
同蒙古刀、草原狼一样,蒙古酒也是蒙古文化辉煌的一部分。奎曾曾述:“当我们阐述草原文化时,指的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历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创 4 造的带有骑马民族特点和草原生活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其内容是以草原和草原主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观察、感知和认识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并通过特定的文化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
蒙古酒即是这一种特定的文化艺术形式,与宗庙内部它沟通大汗与上下近臣的关系,奖赏功臣马奶酒无疑是首选,于《元史·忽必烈传》记载了很多。在沟通蒙古朝廷与南方朝廷的关系上,马奶酒可作为供奉。马奶酒发展历史中,各个部落技术的不断融合,也反映出蒙古文化的包容性先进性。
游牧民族最大的特点是“居无恒处”,到处游动,它们较之祖辈守在某块土地上老死不相往来的农业民族来说,眼界更开阔,胸襟更博大,更习惯于汇纳众长,壮大自己,尤其注意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民族的文化。拓拔鲜卑向南迁徙建立北魏王朝后,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第一次开创了使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游牧文化同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大碰撞、大交流、大融合的局面。蒙古文化广泛包容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所带来的异质文化成分,从而出现了元朝多元文化融合为一体的极有声势和色彩的景观。
元朝近百年间,蒙古族的草原游牧文化既是作为当时
统治集团的主体文化,必然影响逐步扩大,波及到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另一方面也吸收汉族为代表的中原农耕文化的因子,不断丰富和壮大自己。我们从元代许多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人描写草原生活的诗文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变化。例如元代开国名相、契丹人耶律楚材就
推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政策,他自己的诗文既长于描绘北方草原的壮丽景色和狩猎游牧生活,同时又眼界开阔同是元代开国名相兼名将的蒙古人伯颜,善诗文,存有《咏鞭》、《奉使收江南》等绝句,俱大气磅礴,表现出骑马民族的豪放英武的心理特征:“剑指青山山欲裂,马饮长江江欲竭,精兵百万下江南,干戈不染生灵血。”此诗作于灭宋南征途中,既反映了它葆有草原文化的特质,也显示出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蒙古酒文化源远流长、蔚蔚大观,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世界酒文化的长河里,显现着自己独特的芬芳,请君品尝,如果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定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诚挚之情及民族孕育的自豪。结题报告
一、题目:蒙古酒与文化
二、作者:张雨缇
三、课题的由来: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所以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因此,可以这样说,酒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一种线索,研究酒的历史及文化发展,可以较全面、深刻、简明的总结古代人们不同生存状态、人化状态。
四、课题的目的、意义:通过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酒文化的研究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围绕酒所发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从而促发不断学习与上进的乐趣。
五、方法、步骤:
1.通过阅读史籍,少数民族文化书籍等体悟酒文化的魅力之所在,了解其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必然原因;
2.借助诗词研究古代酒文化的发展状况;
3.借鉴网络资源,从各种独特角度发掘其历史渊源; 4.与他人讨论交流,使所得知识丰富化。
六、研究的结果: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早已熟稔于人们的心脑,而“——草原文化”,却还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概念。奎曾的论述或可作为一家之言:“当我们阐述草原文化时,指的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 历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的带有骑马民族特点和草原生活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其内容是以草原和草原主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观察、感知和认识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并通过特定的文化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
正如奎曾所述,作为草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北方古代游牧民族观照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狂放艺术,蒙古酒应该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祖先具有一定生活能力时就诞生了。与汉族的杜康造酒一样,蒙古酒也起源于生活。“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首保存最早的《匈奴歌》,真实地表现了游牧民族的民风民俗和思想感情,是草原生活的真实写照,堪称古代草原文学的杰作。
蒙古酒起源于战争,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当民族间的矛盾激化,两个民族处于对立和冲突的状态时,酒作为映照现实的一种手段,就会呈现出激烈的对抗情调,来反映这种民族间的存在状态。酒盛则势强,酒稀则势弱。由此便可以看蒙古铁骑好战,斗勇,极具侵略性的民族特征。
游牧民族最大的特点是“居无恒处”,到处游动,酿造酒类过程也是由于自己活动产生,而并非汉族石岩深处得猿酒亦或桑园的树洞发酵的剩饭。由此反映出他们较之祖辈守在某块土地上老死不相往来的农业民族来说,眼界更开阔,胸襟更博大,更习惯于汇纳众长,壮大自己,尤其注意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民族的文化。这正是草原文化先进性所在。
七、体会:作为草原的传承人,使草原文化发展、充实是我们的责任,马奶酒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文化底蕴的文化寄托物,怎么可以于现代社会销声匿迹了呢?于是,经过几星期的查询、收集、整理,与同学交流融会之后,终于写出一篇介绍并论述蒙古特色文化的论文,自己感到内心的充实,精神的饱满。虽然报告完成了,我们的学习欲望却欲罢不能,好像越是深入,发现的问题就越多,看见的天地就越宽。我们这群爱上酒文化的人们,将继续耕耘在中国古代蒙古文化研究这片刚刚开发垦的土地上,为构建新文化社会增添一个美丽的音符。而我们,也将和酒文化一起成长。
八、参考文献:《锡林郭勒盟志》、《蒙古秘史》、《内蒙古少数民族风情》、《内蒙古大辞典》、《元史·祭祀志》、《试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之关系》。
第五篇:日本文化 日本饮食 感想
日本社会与文化
日本文化之 日本饮食
姓名:张潇涵
学好:20100309132 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在这学期的日本文化选修课中,我真的在老师的指导,精心地介绍下学习到也了解了很多日本的知识,从小我就很想要去日本看看,一开始当然是看到了日本的动漫,才出现了想去日本游玩的这个念头,美丽的樱花,好看的和服,精致的日本料理,都让我很喜欢,想要去深入了解他们。
一直以来都没有机会时间和金钱去日本玩一下,很高兴在这学期选择了这门课程,老师的介绍让我对日本这个国度有了更多的了解。
接下来我要说一说这学期最吸引我的一个内容,我是个当之无愧的吃货,所以毫无疑问最吸引我的当然是日本的饮食,以前就特别爱吃生鱼片,各种各样的寿司,烤鳗鱼,味千拉面,等等······现在在中国吃到的寿司生鱼片总觉得不如日本的正宗,虽然味道都很合我的口味儿,所以有机会我还是愿意去日本亲身去体会一下品味一下那里的饮食,我相信一定会比现在中国的更加诱人的,就是应该如老师上课所说,是又少又贵的。
那么铺垫那么多,我要进入主题了,首先我要来说说我最爱吃的寿司和生鱼片,寿司和生鱼片都是色味俱佳的日本本土食物,因为日本是个岛国,周围都是海洋,所以两者的主料基本上来说都是海鲜,我自己也是非常喜欢吃海鲜的。当然不用说日本人是十分喜爱这两种食物的。在课上我了解到了在日本的寿司和生鱼片的店都非常贵,日本人很注重它的型,所以寿司生鱼片的外观都很精致,就是量特别少,而且贵。当然日本人对食物的要求非常高,特别上好的寿司对原料的要求是极高,所以寿司和生鱼片用材料必须是十分新鲜可口的,米一定要用醋浸过蒸好后然后再使用,顶部的生鱼一定要尽可能新鲜,因为这样才会更鲜更加美味。然后至于那些喜欢生食海鲜不就米饭的食客们,应该去点生鱼片,切好的鱼片放在盘中极为诱人,而且常常配有几小碟酱油芥末用来沾生鱼片,我每次见到生鱼片都是垂涎欲滴,因为太美味了,从这两种美味佳肴看出来,日本人很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贴近自然色泽,从课堂上我也改正了一直以来吃生鱼片和寿司的一个错误吃法,就是以前我总会把这两样放在芥末和酱油生抽里完全浸泡然后再放入口中食用,其实这个吃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应该把生鱼片或寿司只在酱油芥末里沾一个小角,然后就可以吃了,因为啊这样可以保持这两个食物的原汁原味。
我对于日本的拉面也很喜爱,所以我在中国特别特别爱去吃日本的味千拉面,这个也不知道正宗与否,但是味道的确诱人,白白的汤料立刻让我好像身临其境,从这里我也就来说说日本的面条,日本国的面条也非常的多,有很多的拉面,我知道的日本面条主要有3种,分别是:荞麦面、乌冬面和素面。荞麦面用荞麦粉制成,细细的,呈浅棕色,口感很好。乌冬面用面粉制成,通常呈米色,面条很粗。素面也是面粉制成,但细如发丝。乌冬面通常煮成热汤面,而荞麦面和素面冷热皆可,主要视季节而定。
其实在我以前一直的印象和感觉中,较为常见的面条还是荞麦面,如果不加入其它面粉,味道是极为鲜美的。荞麦面通常由芥末、切得细细的葱末、味卓(由甜米酒做成的调味料)和干的鲣鱼粉调成的调味料做成的,光写着这些都垂涎三尺了。这种吃法是将荞麦面煮熟后捞起置于竹屉上,沥水冷却后(有的在面上放
日本社会与文化
冰块)蘸调味料吃。网上也说到荞麦面营养极为丰富,含丰富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C,看来荞麦面是多吃有益的。
那么我的口味很独特,我从以前开始最爱吃的还是乌冬面因为粗而且特别有嚼劲,总是觉得比那种细细的面条好吃很多,当然日本人很爱在冬天的时候吃乌冬面,所以乌冬面是日本冬季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这种面粗粗的,煮成热汤面,加上青葱、蔬菜和一个鸡蛋就可以开吃了。那么乌冬面与素面和荞麦面是有不同的,乌冬面不需要蘸调料,以汤面形式就可以食用了。一碗乌冬面下肚,浑身暖暖的,而且口感极佳,也可以强身健体。
在吃日本拉面的时候有一个举动是一定要夸张地做出来给老板看的,就是吃面条的时候一定要发出声音才可以,这是对料理这碗面条的厨师的尊重,发出声音就是告诉厨师这碗面条非常美味好吃,如果没有声音,厨师就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吃的,所以以后我去日本的话我就一定不会忘记这个细节的。
接下来课上吸引我的日本料理当然还有就是日本的各种各样的火锅,我自己本身就特别爱吃火锅,所以课上说到火锅的时候我是口水直流。在日本火锅是典型的冬季食品,当然在我们中国也是,火锅种样繁多,比如像北海道的石狩锅,里面的食材就有鲑鱼、洋葱、白菜、豆腐、魔芋和春菊;再来还有山口县的鱼锅,里面的配料有河豚肉、白菜、蘑菇、豆腐和面条。其实由于很是便捷,东京式的田原火锅广受日本人们的喜爱,它是菜肉杂烩,材料有土豆、豆腐、魔芋、煮鸡蛋、章鱼、胡萝卜、包心菜和海藻以及其它种类的配菜,烧出来的汤料食物都是极为美味可口,香气扑鼻的。还有一种火锅我是最感兴趣的,那个火锅就是相扑选手吃的相扑火锅,分量特别大,一般除了相扑选手正常人5 6个人才能吃完一份这样的相扑火锅,相扑选手会一个人把这一大锅全部吃掉,然后就睡觉养自己的肥硕身型,在日本的相扑火锅店其实都是那些已经退役了的相扑选手会开这样的火锅店,目的当然是来让别的人们游客都可以来尝尝相扑火锅的美味所在,我真的好想去尝尝相扑火锅的美味啊,可惜在中国是不会有的,因为中国没有相扑选手。
还有就是日本的酒,也是特别让我喜欢热爱的,我其实特别不喜欢喝啤酒的,可是日本的酒我确实是想尝尝,不用去说在日本最著名的酒当然是日本清酒了,听别人说味道很中国的二锅头有一些相像,清酒的喝法也有几种,清酒可以热喝或者是冷喝,但是无论哪一种清酒你准备怎么喝,它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过量而醉,因为它有后劲。还有一种著名的日本酒那就是烧酒了,这种酒是用蕃薯、大麦、蔗糖等材料制成,经过滤后的酒精,与伏特加有些类似的,今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去喝下这两种日本的原始酒。
日本人还有个其实中国也比较爱吃,不过都来当早饭吃的就是酱菜小菜,每顿日本餐都要有酱菜。其实从历史上看,人们淹渍食物最一开始其实是为了防止饥荒,酱菜就像给菜肴增添了色彩,并提供了丰富的纤维,这在主菜中其实并不具备。酱菜可以除去主要的残味,以便品尝新的口味。打个比方就是我们在吃寿司时,一口酱菜便可清除口中残留的各种海鱼的油腻味道,让你继续品尝别的美味佳肴。在日本酱菜中我最喜欢吃的是纳豆,其实日本的纳豆就是很著名的,它因为是用黄豆发酵而做成的吃的时候要加上少许日本酱油和芥末搅拌,所以很多一开始吃纳豆的人会觉得不好吃有点臭味,但是其实仔细去品尝它,真的味道鲜美,也十分下饭,经常日本人就会用一份纳豆配上一晚米饭就可以当作一顿饭;了,在中国的一些日本料理店也可以买到纳豆,然后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纳豆的丝,它很粘的,所以筷子要在空中动一下好吧丝弄断不至于粘的满嘴都是,而且
日本社会与文化
书籍上有说过多多食用纳豆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其实也很有好处的。
最后其实通过这一学期的日本文化与社会的学习,我真的在老师的用心细心介绍下对日本社会文化和日本人都有了更加深一层的了解和,现在我是对日本更加的向往了,其实对于我来说觉得这些介绍还是不够满足我对日本这个国度的好奇的,所以无论如何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亲自去日本去玩一段时间,亲自去感受下日本的风情民俗,感受这个岛国的美丽之处,与中国的同之处,还有就是去欣赏一下美丽的樱花林,真心地感谢老师在这一学期的用心介绍指导。
2012年5月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