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的现状及其展望(共5篇)

时间:2019-05-14 08:2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的现状及其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的现状及其展望》。

第一篇: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的现状及其展望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现状及其展望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寻求一个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其中,城市社区的居民对这一需求显得更加迫切。城市社区管理是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基础,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维护国家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离不开社区各类组织及其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然而,由于我国社区管理新模式正处在探索时期,缺乏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使得社区管理相对于社区建设明显滞后。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的现状,以此为突破点,提出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现状 一.城市社区管理发展概况

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市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动员并依靠社区各类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力量,对社区内的各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并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城市社区管理主要包括城市社区行政事务、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物业管理以及社区商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一直深深地根植于我国的时代背景之下,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伴生品。

我国目前的城市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城市社区经济管理组织、城市社区自治管理组织,城市社区中介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而形成的。政府是城市社区工作的首要倡导者。政府对社区工作作出统一的指导和规划,提出“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充实社会服务设施,方便人民生活”的指导方针。政府主要起指导推动作用,在社区管理工作的开展中,政府制定文明社区指标,开展规范评比和文明创建活动并对城市工作进行监督和激励,使得社区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

街道办事处是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受区人民政府领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辖区内行使相应的政府管理职能。主要为指导、帮助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其他工作;做好社会救助和其他社会保障工作;负责维护辖区内社会秩序稳定,做好社会综合治理和人民调解工作;向区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事项以及办理区人民政府交办的事项等。

城市社区经济管理组织主要以物业管理公司为代表。物业管理公司是具备相应资质条件并按照法定程序成立的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的经营性企业法人,其主要服务项目为工程维护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绿化管理、车辆道路管理以及其他管理;特点主要在于微利性、区域性、服务性和直接性。

城市社区自治管理组织主要以居民委员会为代表。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具有基层性、群众性、自治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居民委员会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社区管理中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城市社区中介组织主要以业主委员会为代表。业主委员会代表的是业主们的合法利益,实行业主自治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保障物业的合理与安全使用,维护本区的公共秩序,创造整洁、优美、安全、舒适、文明的社区环境。通过业主委员会而实现业主自治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实践形式和实践活动,是人民群众参与社区自治管理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城市社区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社区管理体制单

一、落后;社区组织职能错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一直实实行的是“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模式单一,分工不明,出现各责任主体之间相互推脱、缺乏协同。在对城市社区的管理中,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没有真正做到各司其职,这三者之间责任划分的不够明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责任下放的现象,这就导致居民委员会工作压力较大,工作效率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了。社区里的居民是“社会人”而不是“单位人”,然而,社区没有实现真正自治,存在角色“错位“问题。居民委员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特点也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的压力。

社区服务功能较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偏低。城市社区对城市居民的整体服务意识不强,导致整体服务功能较弱。政府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给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施加较大的压力,使得居民委员会工作繁忙,无力组织一些真正有利于居民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当居民委员会与居民没有办法互动起来时,这就导致居民对居委会甚至对社区自治的意识也淡化了。另外,城市社区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没有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过分注重自身的管理意识而不是服务意识,这可能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居民与社区之间关系的淡化。

社区管理人员不足、素质偏低和缺乏专业化。社区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包括医疗、文化教育、安全、环境等等,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客观上对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然而,从目前的现实来看,从事社区管理人员在学历、技能等方面普遍没有达到要求。并且,受经济文化的影响,城市社区有低档小区、中档小区、高档小区的差别,其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也是层次不齐,中低档小区的工作人员明显在综合能力方面弱于高档小区。大多数城市社区存在专业知识缺乏,综合素质偏低、工作方法单一和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社区管理人员未经社区管理专业训练和培训的现象在现实中还普遍存在,这些因素制约着社区工作的开展和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

城市社区工作费用不足、缺乏财力保障。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居委会的办公经费及其管理人员的各种补贴等均由基层政府规定并拨付;另经过社区居民会议同意,可以从社区居委会的各项经济收入中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然而,就目前来看,多数社区没有固定收入,其办公经费和工作人员的工资、生活补贴基本上由街道办事处承担。由于各街道办事处的财政不齐,机制不健全,运转不科学等问题,因此每年拨付给社区的工作经费就非常少,这种状况普遍存在。由于经费不足,各种活动的开展也受到了限制,居民委员会与居民之间的互动也就较少。这也是居民对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因素。同时,由于缺乏经费,阻碍了社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社区安全、环境卫生等的影响也较大,也使得居民对居委会的信任减弱。

三、针对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对策研究

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在社区建设中,政府的责任主要有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是这些管理和服务的唯一主体。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的是推动领导作用,在社区管理中职责和功能是有限的。这也就意味是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要和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分工合作。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将政府的部分社会职能剥离出去,将这部分社会事务转交给专业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去运作和管理,从而减轻政府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使得政府和各社区组织各司其职。政府转交了部分社会职能后,要着手解决社区建设中职能缺位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区生活中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的社会问题,这些是在传统的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是暂时没有法律保障的,因此,政府就应该花精力来解决新生的问题,让居民真正感受到来自政府的,居委会的关心与帮助,这将提高居民的自治意识以及归属感。

改革创新管理体制,以适应新时期社区管理的要求。各级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起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种弱化城市社区自治权的状况制约着社区事业的健康发展,与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极不适应。必须加大改革现行社区管理体制。一是坚持以社区自治、自我管理为主的基本思路理顺政府、社区、业主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责。二是调整现行管理体制,各种权力重心下移;三是对街道办事处的规模和组织结构进行必要调整,加强街道办事处的职权,以改变许多社区事务上面没人管、下面管不了的被动局面;四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体制中的核心领导地位。积极探索新的社区管理办法,完善社区管理体制,以加快社区建设的步伐,促进城市社区的和谐发展。

加强社区专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树立服务意识。社区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能力对社区管理工作的开展起重要作用。因此,首先,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要注重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自身素质、文化素养等等。在招募管理人员时,应对其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在管理人员上岗前,要加强对其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真正落实到培训,避免走过场现象的发生。并定期对在岗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及考试,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时刻牢记自身的任务。建设一个强力有劲的专职管理人员队伍能够让提高自身的威望和威信,使得居民更加对自身的社区具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这也一定程度能够发动居民自治。同时,社区管理人员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社区管理人员要成为居民的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在入岗培训时就应该让管理人员转变观念,本着一颗服务居民的心去工作。在开展工作中,管理人员也要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避免工作的单向性,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积极主动与居民互动。

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和认同。由于根深蒂固的中位意识和长期以来居委会的行政化色彩,多数居民把社区当成一级行政组织,认为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如黑板报、标语、宣传栏、市民学校等,宣传有关城市社区建设的相关法律、文件,以及社区内的好人好事、与社区相关的重要消息。使居民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应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的改革与发展。社会格局的变化,对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研究和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有利于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利于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

文献综述

[1]王孝芝.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研究-以青岛市市南区为例[D].山东大学,2011 [2]郭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3]赵妍霞.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4]杨佳毅.浅析新形势下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青田学院,January.2014, 072~073 [5]杨中宣.城市建设中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6]王孝芝.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研究-以青岛市市南区为例[D].山东大学,2014 [7]王孝芝.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研究-以青岛市市南区为例[D].山东大学,2014

第二篇: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调查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调查

——以临安、嘉兴市为例

(城市管理112班施祺炜201122010328)

【摘要】 社区管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当前社区管理的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加强和改善社区管理的过程中,需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区职能转变,加强社区立法,创新社区管理工具和培育优秀的社区管理团队。

【关键词】社区管理 社区服务 政府

一、导言

城市社区管理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逐渐成为我们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当前,如何提高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性命题。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结合自身实情积极探索对这一难题的破解之道,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随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社区管理的主体逐步走向多元化,政府、社团组织、企事业组织及社区居民均有其各自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

二、调查研究

通过对临安市市民及对嘉兴市府南社区书记的访谈,笔者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城市基层社区管理范围内主要存在两大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业主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它们作为基层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区居民的自治性,但在当前社区业委会和居委会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导致其并没有能够发挥其应该具有的功能。

(一)业主委员会

对于业主委员会来说,它们面临的问题有:首先,在部分的物业小区内,根本就不存在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的成立需要一定繁琐的程序,如果缺乏社区物业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社区业委会的成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次,业主委员会的日常运转增加了社区业主的经济负担。业委会作为业主们的自治组织,其日常运转经费来源于全体业主的缴费,这无疑

增加了业主的经济压力。如果业主不愿意缴纳费用,业委会则根本无法正常运转。再者,通过对于居民的访谈,当前业主委员会存在五大难题:业主大会召开难、业主委员会筹建难、正常运作难、司法维权难以及对业主委员会及其成员监督难。

(二)社区居委会

对于社区来说执法权的空白是最大的问题,现在社区干部对于居民的种种不良行为只能进行劝说,这样效率不高,效果不好,也不能解决问题。其次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卫生情况也不容乐观,治安也比较差。再者,社区工作者人数不够,往往一个8000户的大社区只有寥寥9个人管理,管理力量严重不足。

(三)物业公司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居民往往对于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的工作不甚了解,但是对于物业公司的服务却了解的一清二楚,并且能够提出很多的意见和建议。于是,我们可以这么说,对于居民而言,物业公司服务的好坏,决定了他们对于小区的满意程度。然而物业公司的选择也有不同的情况。有的地方是由业主委员会公开招标,有的是上级街道指派,有的是房地开发商在前期委托的物业公司。不同的渠道进入的物业公司的情况导致物业市场混乱,管理良莠不齐。其次,由于物业管理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长,有些年代久远的小区往往没有物业的管理,同时也因为社区居委会人手不足,使那些小区环境相当糟糕,居民反应很大。再者,管理层次不不清晰,有些物业公司表示社区区委会是自己的上级单位,而社区则表示自己和物业公司只是协作关系,管理略显混乱。

三、对策研究

(一)积极推进社区职能转变

社区职能转变的前提是政府职能的转变,目前的社区是在传统行政职能影响下的半政府运作状态,在各级任务的落实与执行中,社区成为各种政府职能的汇集点。在推进社区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需要认真确定社区的职能范围,明确界定哪些职能必须由社区承担,哪些职能不需要由社区承担,并且通过法律法规等途径将其固化;二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尤其是需要严格限制和规定具体管理职能的责任主体,打破上级给下级,一级给一级的不良现象,切实减轻社区的负担。

(二)加强城市物业社区共同体意识建设

社区本应是居民的生活共同体,本应是邻里而居、守望相助,但由于居民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难有交叉汇集,加之居民的社会地位、教育和职业经历亦各不相同,故难有情

感交集,难以形成共同意识。因此加强物业社区共同体精神建设,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是促进社区物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需要增强社区业主的主体性意识。物业小区是业主的小区而不是物业公司的小区,物业管理本质上是业主行使共同管理权利的体现,业主作为物业的所有人,是物业管理的主导者和物业服务的消费者,并通过业主大会行使物业管理的权利。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构建具有社区特色的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使得居民小区真正成为亲密无间、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的和谐物业小区。

(三)培育优秀的社区管理团队

社区管理工作团队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要提升社区管理的水平和质量,首要的关键的任务是提升社区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一般来讲,需要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方面注重培养和提高,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融入居民的能力、服务居民的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在选拔社区管理人员时,要进行公开的招聘与考试,社区服务人员逐步实现持证上岗,同时对现任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培训,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管理环境。

四、结语

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但其核心问题是重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在这一个根本问题上,西方的理论无法解释更无法指导我国的实践。根据西方流行的理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建设一个与国家和市场对抗的公民社会,即让国家(政府)走开,也让市场走开,让“社会”,即“公民社会”、“能动社会”,来主导整个社会的秩序。而我国各地的实践则表明,将国家与社会对立起来是行不通的,这既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实践,又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郑杭生教授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伟大实践,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大背景,以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把分散的经验材料提升为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形态,为其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这是中国社会学义不容辞的使命。”笔者衷心希望中国的城市社区管理能吸引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让中国城市社区管理越来越现代化,系统化,效率化。

五、附录

嘉兴市府南社区书记访谈整理

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

答:服务群众,上情下达。具体来说就是向群众宣传政府的政策,向政府反映政策的实行情况和群众的意见。同时社区居委会也要关心帮助社区的弱势群体,维护社区的治安。

平时有没有群众会来居委会反应问题?具体是哪方面的问题?

答:主要反应的是关于政府政策的,比如政策中的有些疑问或者不理解的,例如这次的合作医疗,群众都会到我们这里来了解情况。除此之外还有小区的管理,治安情况也会来找我们。

现阶段你认为居委会的工作难点在哪里?

答:新居民(新嘉兴人,指外来务工者)的入住,居民素质不高,小区里饲养家禽,乱挂晒衣物等问题严重,卫生情况也不行,流动人口过多,治安也比较差。按照300户/人的标准配置社区工作人员的话,我们社区理应由27、8人,但是实际情况只有9人。

希望得到政府哪些帮助?

答:这个总的来说希望政府能够支持,主要的还是希望执法权进社区,现在社区干部对于居民的种种不良行为只能进行劝说,这样效率不高,效果不好,也不能解决问题。

社区资金紧不紧张?

答:这个不紧张,我们经济开发区的做法是给下面每个社区600万的资金用来投资优质资产,比如商铺,再利用商铺等资产的盈利补充进入社区的管理,文化氛围的建设,群众的服务。

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

答:这个大体上可以算作是协作关系,是协作单位。物业公司主要是管理小区的环境和治安。临安的物业告诉我们是社区的下级单位?

答:这个应该是模式不一样。嘉兴的物业公司分前后期,前期是有房地产开发商雇佣的物业公司对房产进行管理,后期,业主入住,再有业主委员会选择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我们社区和物业应该还是协作关系,共同管理小区。

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关系?

答:实际上有点上下级关系的意思,但是理论上应该是协作关系,因为社区居委会是最基础的居民自治组织,下级应该没有单位了。

居委会的成员产生?

答:这个都是选举产生的。(候选人的产生?)这个有很多种形式,有党员联名推荐,组织推荐,居民直选等等,但都是民主产生的居家养老?

答:这个主要是面对城市低保户,农村5保户的高龄老人,是一种低偿的养老模式,是低偿,不是无偿的。家中子女上班工作去了,把老人送到社区这里来,我们对老人进行一种日托管理,老人在居家养老中心可以上网,看报,看书,聊天,社区还提供送餐服务。现在嘉兴市还在试点中,不过之后会铺开。

六、参考文献

《新时期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现状、思路与方向》邱玉婷2012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郑杭生黄家亮2012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组织功能提升》马纯红2012

《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柳玮

《社区管理学》娄成武2006

第三篇:基因工程的现状发展及展望

基因工程的现状发展及展望

课程:食品生物技术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完成时间:2011 年5月25日

基因工程的现状发展及展望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30多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许多科学家预言,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

【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生物反应器;基因治疗

基因工程的发展史

1860至1870年 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概念,并总结出孟德尔遗传定律。

1909年 丹麦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逊首次提出“基因”这一名词,用以表达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

1944年 3位美国科学家分离出细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并发现DNA是携带生命遗传物质的分子。

1953年 美国人沃森和英国人克里克通过实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

1969年 科学家成功分离出第一个基因。

1990年10月 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8年 一批科学家在美国罗克威尔组建塞莱拉遗传公司,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展开竞争。

1998年12月 一种小线虫完整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工作宣告完成,这是科学家第一次绘出多细胞动物的基因组图谱。

1999年9月 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中国是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6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惟一发展中国家。

1999年12月1日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完整破译出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地完成人体染色体完整基因序列的测定。

2000年4月6日 美国塞莱拉公司宣布破译出一名实验者的完整遗传密码,但遭到不少科学家的质疑。

2000年4月底 中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

2000年5月8日 德、日等国科学家宣布,已基本完成了人体第21对染色体的测序工作。

2000年6月26日 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标志着人类在解读自身“生命之书”的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0年12月14日 美英等国科学家宣布绘出拟南芥基因组的完整图谱,这是人类首次全部破译出一种植物的基因序列。

2001年2月12日 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科学家首次公布人类基因组草图“基因信息”。

一、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方面

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由于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也也已全面展开。自从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在转基因植株上明显延迟发病时间或减轻病害的症状,通过导入植物病毒外壳蛋白来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已用多种植物病毒进行了试验。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增强植物对细菌和真菌病的抗性方面,也已取得很大进展。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一直是植物生物学家关心的问题。由于植物生理学家、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协同作战,耐涝、耐盐碱、耐旱和耐冷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系)也已获得成功。植物的抗寒性对其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科学家发现极地的鱼体内有一些特殊蛋白可以抑制冰晶的增长,从而免受低温的冻害并正常地生活在寒冷的极地中。将这种抗冻蛋白基因从鱼基因组中分离出来,导入植物体可获得转基因植物,目前这种基因已被转入番茄和黄瓜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口味、口感、营养成分、欣赏价值等品质性状。实践证明,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的品质,而且越来越多的基因工程植物进入了商品化生产领域,近几年利用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品质也取得了

不少进展,如美国国际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从大豆中获取蛋白质合成基因,成功地导入到马铃薯中,培育出高蛋白马铃薯品种,其蛋白质含量接近大豆,大大提高了营养价值,得到了农场主及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在花色、花香、花姿等性状的改良上也作了大量的研究。1

二、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

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它们对预防人类的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基因工程工程药物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目前,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由中国、美国、德国三国科学家及中外六家研究机构参与研制的专门用于治疗乙肝、慢迁肝、慢活肝、丙肝、肝硬化的体细胞基因生物注射剂,最终解决了从剪切、分离到吞食肝细胞内肝炎病毒,修复、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全过程。经4年临床试验已在全国面向肝炎患者。此项基因学研究成果在国际治肝领域中,是继干扰素等药物之后的一项具有革命性转变的重大医学成果。

三、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

工业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美国利用DNA重组技术把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肪烃的4种菌体基因链接,转移到某一菌体中构建出可同时降解4种有机物的“超级细菌”,用之清除石油污染,在数小时内可将水上浮油中的2/3烃类降解完,而天然菌株需1年之久。也有人把Bt蛋白基因、球形芽孢杆菌、且表达成功。它能钉死蚊虫与害虫,而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现已开发出的基因工程菌有净化农药的DDT的细菌、降解水中的染料、环境中有机氯苯类和氯酚类、多氯联苯的工程菌、降解土壤中的TNT炸药的工程菌及用于吸附无机有毒化合物(铅、汞、镉等)的基因 1

工程菌及植物等。90年代后期问世的DNA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技术全部克隆出来,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2

四、分子进化工程的研究

分子进化工程是继蛋白质工程之后的第三代基因工程。它通过在试管里对以核酸为主的多分子体系施以选择的压力,模拟自然中生物进化历程,以达到创造新基因、新蛋白质的目的。

这需要三个步骤,即扩增、突变、和选择。扩增是使所提取的遗传信息DNA片段分子获得大量的拷贝;突变是在基因水平上施加压力,使DNA片段上的碱基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为选择和进化提供原料;选择是在表型水平上通过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方式固定变异。这三个过程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现在,科学家已应用此方法,通过试管里的定向进化,获得了能抑制凝血酶活性的DNA分子,这类DNA具有抗凝血作用,它有可能代替溶解血栓的蛋白质药物,来治疗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

3五、前景展望

由于基因工程运用DNA分子重组技术,能够按照人们预先的设计创造出许多新的遗传结合体,具有新奇遗传性状的新型产物,增强了人们改造动植物的主观能动性、预见性。而且在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对人口素质、环境保护等作出具大贡献。所以,各国政府及一些大公司都十分重视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抢夺这一高科技制高点。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基因工程技术尚落后于发达国家,更应当加速发展,切不可坐失良机。但是,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灾难。比如基因药物,它不仅能根治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甚至人的智力、体魄、性格、外表等亦可随意加以改造;还有,克隆技术如果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发展,最终有可能导致人类的毁灭。还有,尽管目前的转基因动植物还未发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但不等于说转基因动植物就是十分安全的,毕竟这些东西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实践慢慢地检验。转基因生物和常规繁殖生长的品种一样,是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对其部分性状进行修饰或增加新 2

3性状,或消除原来的不利性状,但常规育种是通过自然选择,而且是近缘杂交,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掉。而转基因生物远远超出了近缘的范围,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新组合、新性状会不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还缺乏知识和经验,按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精确地预测。所以,我们要在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同时,需要严格管理,充分重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六、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

1、开发针对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系统、艾滋病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的多肽、蛋白质和核酸等新生物技术产品;

2、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的生物技术产品及疫苗、诊断用单克隆抗体,开发重点是乙肝基因疫苗与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等;

3、开发靶向药物主要是开发抗肿瘤药物。目前治疗肿瘤药物确实存在一个所谓“敌我不分”的问题。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正常细胞。导向治疗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来。所谓导向治疗就是利用抗体寻找靶标,如导弹的导航器,把药物准确引入病灶,而不伤及其他组织和细胞;

4、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开发。抗体可以对抗各种病原体,亦可作为导向器,但目前的单克隆抗体,多为鼠源抗体,其本身也被异种生物体视为抗原,当被注入人体后会诱导产生抗体(抗抗体)或激发免疫反应。目前国外已研究噬菌体抗体技术,嵌合抗体技术,基因工程抗体技术以解决人源化抗体问题;

5、血液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仍然占重要地位。血液制品是采用大批混合的人体血浆制成的,由于人血难免被各种病原体所污染,如艾滋病病毒及乙肝病毒等,通过输血而使接受输血的人感染艾滋病或乙型肝炎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利用基因工程开发血液替代品引人注目。4

六、我国的生物技术前景

今天,人们借助于所谓的DNA切片已能同时研究上百个遗传基质。基因的研究达到了这样一个发展高度,几年后,随着对人类遗传物质分析的结束,人们开始集中所有的手段对人的其他部分遗传物质的优缺点进行有系统地研究。但是,生物学的发展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容易为种族主义提供新的遗传学方面的依据对新的遗传学持批评态度的人总喜欢描绘出一幅可怕的景象:没完没了的测试、操纵和克隆、毫无感情的士兵、基因很完美的工厂工人……遗传密码使基因 4

研究人员能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并给他们提供了操纵生命的工具。然而他们是否能使遗传学朝好的研究方向发展还完全不能预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开展了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细胞融合、酶工程等新学科新技术的研究,现代生物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农业和医药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初具规模。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和其它物种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其它新兴学科和技术的交叉和渗透,生物芯片、生物信息、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等一系列新兴领域和技术不断涌现,生物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生物技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医药生物技术为提高人民平均寿命和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1996年的70.8岁左右,生物技术功不可没。近年来,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发展明显加快。进入临床研究的生物医药已达150多个,有基因工程干扰素等21种生物技术药物投入生产,生物医药制品2000年销售额已达200多亿元,14年增长了近百倍。

农业生物技术成就显著,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首创的杂交水稻已推广到20多个国家,累计增产粮食3500多亿公斤,国际权威杂志《SCIENCE》撰文认为,中国的杂交水稻填满了亚洲人的饭碗。在此基础上,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又取得新的突破,每公顷产量突破了12吨,国际上提出的超级稻指标首先在中国实现。我国是世界上第二个在转基因抗虫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2002年种植面积占棉花面积的40%,5年来累计为农民增收50多亿元。

在能源、环境、工业生物技术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方面更是成就显著。利用玉米等粮食生产燃料酒精的技术在河南、黑龙江已分别具备数十吨的年生产能力,乙醇汽油已在部分地区推广试用;日产量20余吨的生物柴油生产企业2002年已在四川问世,填补了我国生物柴油工业化生产的空白。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生物制氢中试研究。

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为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作为惟一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1%的测序工作;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杂交水稻父本9311(籼稻)的基因组测序草图;在国际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汗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初具规模。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的生物技术与产业已开始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中国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其中涉及医药生物技术的企业300多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目前已培育了一大批新企业,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起着龙头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1]楼士林,杨盛昌,龙敏南,等.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李庆军,董艳桐,施冰.植物抗虫基因的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2002,27(2):22 26.[3]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Progress In Biotechnology, 编辑部邮箱 1982年

02期

[4] Bernhard J.Ralph, 朱金贵.生物工艺学当前发展水平[J].世界科学, 1980,(03)

第四篇:北京市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和展望

北京市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和展望

北京市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和展望 北京市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和展望 □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田昕 徐俊芳 李楠 邱样娥 摘要:从北京市建筑节能标准设计指标,绿色建筑发展和节能率,既有建筑改造效果,供热方式转变和能耗,住宅产业化发展和节能量、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公共建筑节能效果等方面对建筑节能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建筑节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提出北京市继续推进建筑节能的主要建议和“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关键词: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发展目标

一、前 言 随着北京城市化步伐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能耗占全市能源消耗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2014年底,全市城镇民用建筑总面积达到77059万平方米,民用建筑总能耗达到3114万吨标准煤[1],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45.6%,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筑节能已经成为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家园,改善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

二、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为完成全市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四个中心”首都战略定位,建设和谐宜居之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一步提升 图1 北京市民用建筑发展状况 北京市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实施节能75%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版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整理明确了冷热源设备的效率或能效限值要求,并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的各项指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执行新的标准后,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指标由原来的14.65 W/m2降至10.5 W/m2[2]。2015年11月1日起实施了新版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高了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暖空调设备和照明设备能效的要求,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减少约20~23%[3]。新建成节能居住建筑面积9500万平方米,新建成节能公共建筑7500万平方米。节能建筑占比由2009年的55.18%提高至2015年的74.4%。

(二)绿色建筑持续创新发展 2013年6月1日起新建民用建筑在国内率先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累计通过绿色建筑施工审查项目1884项,总建筑面积达9065万平方米;累计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项目146项,其中设计标识128项,运行标识18项,建筑面积共计1663.25万平方米,项目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十二五”时期末,北京市绿色建筑面积总和达9987万平方米,相当于现有民用建筑总量的12.5%。其中,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中一星级项目19项,二星级项目52项、三星级项目75项,二星级及以上项目数占比87%,面积占比90.8%;公共建筑项目93项(建筑面积863.38万平方米),住宅项目52项(建筑面积798.48万平方米),工业建筑1项(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共8项,均为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73.25万平方米,占全部标识项目总数的5.5%,面积比例4.4%,与既有建筑的存量相比,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工作才刚开始。根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促进中心的研究课题《北京市“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行动路线图》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节能率类型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星级★★★★★★★★★★★★单位面积能耗kWh/(m2·a)113.67 95.72 79 68.35 59.17 32.59节能率% 54.06 58.68 63.79 66.43 66.06 70.07

(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共完成6257万平方米既有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其中既有居住建筑改造5657万平方米,惠及200多万居民,小区环境和室内舒适度明显提高;既有公共建筑改造600万平方米;在北京地区,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热损失约占全部热损失的77%(其中外墙25%,窗户24%,楼梯间隔墙11%,屋面9%,阳台门下部3%,地面2%),通过计算,既有建筑围护结构改造的节能量为10.1 kgce/m2,共形成63.2万吨标准煤的年节能量。完成大型公共建筑低成本节能改造1950万平方米,每年完成情况见图2。在农村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中,提出标准化要求“进行农宅新建翻建、综合改造的农民住宅必须达到北京市农民住宅抗震节能标准;综合改造的外墙传热系数K值不大于0.45W/(m2·K);外窗传热系数K值不大于2.7W/(m2·K)。”完成农民住宅新建翻建、抗震节能综合改造和节能单项改造共计53.57万户,每年完成情况见图3,改造后的农宅冬季室内温度提高了4~6℃,节约燃煤30%以上;夏季室内明显感觉凉爽,室内温度也比室外温度低5~6℃。图2 “十二五”期间城镇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情况 图3 “十二五”期间农村住宅节能改造状况

(四)供热系统节能改造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供热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其中城市热力网供热占全市供热面积的比例达到25.1%,燃气供热(含壁挂采暖炉)占54.9%,燃煤供热占18.7%,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占1.5%,燃油供热占0.4%;城市热力网、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的比例已达81.0%;燃煤供热面积从2009年的31%下降到2014年的18.7%;基本形成了以城市热力网、燃气供热、燃煤供热为主导,多种能源、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供热局面,见表2。表2 2014年和2009年全市供热方式和能耗统计表2014年2009年供热方式面积比例单位面积能耗(kgce/m2)供热方式面积比例单位面积能耗(kgce/m2)城市热力网25.1% 12.97 23% 15.62燃气供热(含壁挂采暖炉)54.9% 12.50 43.5% 13.24燃煤供热18.7% 18.9 31% 21燃油供热0.4% 14.57 /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1.5% / / /合计100% / /平均单位面积采暖能耗(kgce/m2)/ 13.9 / 16.49

(五)住宅产业化推广应用工作全面展开 北京市率先出台了支持推进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政策,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发布实施了相关技术标准,形成了装配式住宅发展技术路径,培育了一批从事住宅产业化研发、设计、部品生产和施工的企业,2014年北京市被列入“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在政府主导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大力推进产业化,实现保障性住房产业化100%全覆盖。截至2015年底,实施和纳入实施产业化计划的居住建筑累计达到1800万平方米。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住宅技术标准、质量检测与控制研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住宅结构体系和技术标准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传统住宅和产业化住宅能源消耗对比见表3。表3 传统住宅与产业化住宅施工能耗消耗对比项目传统住宅产业化住宅节省量节能率耗电量(kWh/m2)7.294.302.9941.02%耗油量(MJ/m2)15.787.608.1851.84%耗煤量(kg/m2)01.19-1.19-100.00%折合标准煤(kgce/m2)3.482.850.6318.10%

(六)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大幅推进 自2006年至2016年,全市共有29个项目获批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累计示范面积227万平方米。2009-2012年,获批国家级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30项,获批装机总容量达29092 kWp,项目类型包括建材型、构件型、支架型,应用范围涉及商城、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住宅、厂房等多方面。“十二五”期末,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比例达到13.8%。根据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对国家既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检测数据(400多个样本量)分析结果,各技术类型的年平均节能量如表4所示。至2014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常规能源总替代量约为70万吨标准煤,占2014年建筑能耗总量的2.2%。表4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类型年节能水平技术类型太阳能光热系统(每平米建筑面积)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每平米建筑面积)累计建筑应用面积6500万m220万kW 4600万m2平均常规能源替代量3.9(kgce/m2●年)0.316(kgce/W●年)8.7(kgce/m2●年)

(七)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初见成效 2013年开始,北京市开展了全市3000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的电耗限额管理工作。工作开展至今,公共建筑用电下降4.7亿度,相当于20万余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工作初见成效。对北京市电耗限额管理平台中各类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电耗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十二五”期间,大多类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电耗经历了先增后降的趋势,单位面积公共建筑电耗强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图4 大型公共建筑不同分类单位面积电耗 图5 普通公共建筑不同分类单位面积电耗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节能法律法规、资金激励政策的完善和节能工作的开展,节能民用建筑比例和建筑能效水平大幅提升,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民用建筑节能管理的法律效力待提升 法律法规是保障建筑节能工作高效推进的基础。北京市当前在民用建筑节能领域最具有执行效力的文件是以政府令颁布的《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在民用建筑节能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但是,就法律效力方面,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民用建筑节能发展的需求,亟待立法将其意志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强化法律执行效力,保障民用建筑节能蓬勃有序发展,使之成为社会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

(二)民用建筑实际采暖能耗和设计值相差很大 由于建筑运行实际能耗和建筑的施工质量、建筑运行方式密切相关,导致按照高标准要求设计的建筑并不能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节能优势,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不一定就能降低实际的采暖运行能耗。本文对179栋建筑在2014/2015年采暖季建筑的采暖耗热量进行了分析,包括非节能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后既有非节能居住建筑、节能50%的二步节能居住建筑、节能65%的三步节能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每平米建筑面积采暖的实际耗热量见图6,这几类民用建筑的实际采暖耗热量没有明显差别。图6 不同类型建筑单位面积耗热量

(三)建筑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建筑能耗与能源消费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且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由用能单位自行填报,缺少数据核实,难以保证数据质量。多个部门分别建立的多个建筑能耗数据平台仍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数据平台之间的监测覆盖范围重复和遗漏同时存在,未能有效衔接;监测的能耗种类不全面,缺乏统一标准和技术支持。针对各平台数据的研究工作不够深入和细致,未能充分发挥数据对建筑节能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撑作用。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落实“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产业对接协作,将有效遏制北京市人口和建筑总量的快速增长,促进区域能源综合利用,共享建筑节能先进技术和优势资源,拓展建筑节能发展空间。北京市建筑节能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民用建筑单位面积采暖能耗逐步下降;供热能源结构发生改变,天然气占比持续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建筑面积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民用建筑能耗总量依然保持增长,电耗在民用建筑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逐步上升。预计“十三五”期间,居住建筑单位面积电耗强度增速将由“十二五”时期的17.9%降低至8.4%,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电耗强度得到有效控制。表5 城镇民用建筑总面积和能耗状况建筑类型年代总面积(万m2)电耗强度(kWh/m2)(电+采暖)能耗强度(kgce/m2)2004年15870 61.75 38.52 2009年23266 84.7 40.79 2014年31623 103.8 43.69 2020年40028 102.18 42.53公共建筑居住建筑2004年26899 25.3 46.1 2009年37325 26.3 42.79 2014年48946 31.0 44.9 2020年60042 33.62 46.83

四、展望 北京市承诺2020年碳排放总量达峰,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势在必行。针对目前建筑节能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在认真贯彻《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第256号令)的同时,总结其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推进制定北京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切实将建筑节能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强化法律的刚性约束力,更好地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加强建筑运行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整合建筑及能耗数据资源,构建全市民用建筑用能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强化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健全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和节能考核体系,建立以民用建筑运行能耗为控制目标的建筑节能管理体系。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和节能运行管理,强化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

(三)建筑运行能耗总量控制 在建筑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对建筑运行能耗实行总量控制,明确建筑节能目标,定量了解和分析建筑运行能耗对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用实际能源消费量来引导和评价建筑节能工作,使建筑节能工作从“过程控制”向“目标效果导向”转变。2016年10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实施北京市民用建筑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狠抓能源需求侧调控和能源供给侧改革,降低民用建筑碳排放总量,在严格控制建筑规模总量的前提下,到2020年民用建筑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100万吨标准煤以下,新建城镇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比2014年城镇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25%,建筑能效达到国际同纬度地区的先进水平。参考文献:

1、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建筑节能发展规划》.http://.2016年11月7日

2、《北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11/891-2012)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11/687-2015)DOI:10.16116/j.cnki.jskj.2017.08.003

第五篇:浅析城市社区管理

浅析城市社区管理

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社区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分析城市社区的特点,总结城市社区管理与改革的经验,认识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工作的意义,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社区管理实际情况,从观念、职能、体制等方面深刻分析了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 社区管理;

绪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的管理模式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日趋衰竭。与此同时,社会层面的不断发育,社区组织体系与结构的功能性分化,居民对社区需求度和依赖性不断增强,致使社区管理的内涵在质变的基础上迅速丰富化,变政府全权管理为政府主导型管理,已经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社区,必须进行全新的管理,才能够建立起井然有序、充满活力、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社区。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城市社区是国家结构最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础。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搞好社区工作,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素质,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创建安定团结,环境整洁,方便生活,服务四化的文明社区。而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归属感的人群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我国城市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由大多数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组成的,具有特定生活方式和成员归属感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1986年国家民政部首次引入“社区”概念,提出在城市中开展社区服务工作。之后的二十几年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社区服务硬件不断健全;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日益提高;社区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不能够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针 对这个问题我国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治理。

一、城市社区与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

1.城市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的条件下,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群众基层机构,在为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维护社会稳定,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区。

2.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 所谓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动员和依靠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对社区内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 益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这样一个过程。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事务职责,但社区的管理权力却未得到相应调整 各条线在社区各设一套班子,对社区服务建设总量不少,但因是“小而全”,相互之间没有实现充分整合。如民政部门重视对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服务,卫生部门大力推进社区卫生康复治疗服务;文化部门提倡社区文化设施的充分使用,教育部门要求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卫生部门促进卫生保健的开展,计划生育部门开展对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等等。这些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和重复性,这其实是旧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矛盾在社区管理体制未得到充分完善时期的表现。对社区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将是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的关键问题。

2、政府部门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经常性的“越位”问题 有些政府部门仍在行使本应由社区企业行使的职能,有些政府部门承揽和包办了许多本应由社会自治组织办理的事物,街道办事处直接领导和管理居民委员会工作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的存在,街道办事处还时常干预社会中介组织行使社会职能。

3、社区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薄弱,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只管理单位体制以外的社会人员,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只要有热心,有时间和精力就基本上能够胜任居委会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4、城市社区管理缺乏经济基础 由于政府投入不够,基层社区缺乏有效经济来源,导致目前社区硬件设施普遍落后,严重制约了社区发展。许多地方的基层社区组织办公场所仅有几十平方米,办公条件简陋,更不用说兴建居民活动场所。硬件设施的落后影响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导致了“有项目缺硬件,想服务缺场所”的局面。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价值观、利益观发生了扭曲,居民公益事业参与度大大降低。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外,对居民缺乏教育、社区与居民关系疏远、缺乏科学参与机制以及缺少社区公共物品等都是其重要因素。

5、对社区管理不重视,认识上有误区

目前,一些领导和基层工作者对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变化和社区建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有的甚至认为社区居委会无非就是多了两个字,工作性质还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在原来居委会的摊子上换了形式和说法。因此,社区建设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既无班子(领导班子),也没法子和房子。也有人认为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所需要做的事,于是以本地经济尚不发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差等理由为借口,工作始终务“虚”不务实,社区调整力度不大,社区建设投入小,各项工作迟迟无法落实。

三、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明确居委会职能定位,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自治组织

社区居委会定位不清直接影响着自治能力的提高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工作的组织者。其主要职能应该是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工作。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居委会应该逐渐理清自己同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关系,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办好社区自己的事物上。我国的社区往往规模巨大,影响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居委会应该支持和鼓励社区内诸如业主委员会、各种自治团体的发展,也可以鼓励以楼为单位加强沟通,建立自治组织。社区自治中重要的问题就是居民自治状况的问题,居委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种种如利益、地缘、志趣等方面的关联性,鼓励居民自己组织起来,能够较好地解决社区的组织状况问题。此外,居委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也可以吸引居民的关注,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完善城市社区自治,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

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问题的建议。要规范政府和居委会双方的职能,政府依法行政自觉收回对居委会的行政摊派任务,政府工作进驻社区要做到权责相称、费随事转。下派或聘任专门行政工作人员到社区,建立专门工作站,拨付经费,开展工作,而不应变成向居委会的任务下派;居委会应该是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成性群众组织。

3、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创新社区服务体制 完善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的建议。社区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是说职业社区工作者要学习掌握专业化的工作方法,更好的去和居民建立联系、动员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社会工作成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程序及技巧,继承我国好的传统和做法,开展专业培训,鼓励广大青年投身到社区工作当中来,确保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水平。

4、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初进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界定和开展社区经济活动的建议。加大政府对投资性发展性社会政策的拨款、担保贷款和税收减免,支持、鼓励低下阶层居民的生产性创业;区分不同的社会环境,提出不同层次的社会环境和市容建设标准,给居民的社区经济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引导居民组织社区经济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5、完善相关法律,确保社区自治有法可依 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在继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实践的基础上尽快修订现行宪法和相关法律,尽早出台《城市社区自治法》,明确、具体地规定社区的载体、社区自治的性质和地位、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社区自治组织的权利与义务、管理方式和运作程序等项内容。通过法律使社区载体明晰,使社区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都能够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与职能,防止政府职能部门或街道将其职责转嫁给社区,减轻社区工作负担,保障社区各项自治权利的真正落实,使社区居民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在法律的保障下行使其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确保社区自治有法可依。

6、预防和疏导社区内各利益群体的矛盾与冲突,发挥基层社区的预警与“安全阀”功能

社会矛盾与冲突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社会事实。基层社区既是了解民情、民意和民生的窗口,也是社会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社会冲突起到预防、疏导和化解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当矛盾和冲突产生时,社区组织又可以充当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以避免局部矛盾扩大化,起到减轻冲突影响的作用。以往,社区较多采用行政干预的方式处理社区中的矛盾和冲突,而社区社会工作在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上是“自下而上”的,包括组织群众表达意见、协调各方利益、协助有关部门解决问题,倡导改革等等,其目的不仅限于问题的解决,还在于社区居民与社区行动能力的增强和福祉的增加。

结论: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很多相关制度不是很成熟,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只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居民为主导和中心,调动居民的参与意识,建设一个良好有序、文明祥和的和谐新型社区。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建设好城市社区,就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保障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常铁威.新社区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郭塞玉.论转型期社区自治组织建设[J].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 41-44.3.王义.中国城市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特点[J].攀登, 2003(3): 38-41.4.熊琴.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社区管理,2006.8.5.陈新颜:《社区服务:现代社会的“安全阀”》,《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6.赵妍霞:《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7.邹晓燕:《济南市城市社区类型划分与管理模式研究》,中国优秀硕博论文网,2004。8.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9.任远:《城市社区服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1。10.马军涛,周剑:《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11.陆德佳:《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于完善》,苏州,苏州大学,2008。12.杨峻:《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社会报》,2003。13.黄富维:《银海区政协建言和谐社区建设》,《广西政协报》,2008.致 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本文研究及论文写作是在我的导师 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老师对我的工作以及人生道路的发展方向也非常关心,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使我能够以正确务实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以及其他人生发展历程当中的问题。在此谨向赵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经管系所有为培养我而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学习生活的各位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

下载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的现状及其展望(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的现状及其展望(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可编辑)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 28 1 Vol 28 No 1 第 卷第 期 20 13 1 Jan 20 13 年 月 1 2 1 1 · 灾 害 学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

    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及现状解析

    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及现状解析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社区建设目标,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指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

    灌浆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灌浆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灌浆工法作为防渗补强加固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灌浆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灌浆材料的种类及其使用性能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今后浆材的......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展望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展望 http://magnetsky.com/ 2006-12-26 中国磁性材料网 摘 要:磁性材料是各种电子产品主要的配套产品,无论是消费家电产品和工业类如计算机、通......

    展望城市未来[共五篇]

    展望城市未来,回顾历史发展 2013年3月24日,我院xxx系团委学生会的全体干事在主席团及委员们的带领下,一同参观了柳州城市规划馆和柳州工业历史馆。 该系团委学生会成员们参加......

    城市社区管理概论

    城市社区管理概论 社区整合是指通过人为的力量,使社区中的各部分、各因素、各机构、各种力量协调适应,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的过程和状态。它是社区持续发展的动......

    城市社区管理复习题

    一. 名词解释:城市社区管理 1. 社区的要素: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社区管理的组织、社区管理的对象、社区管理环境、社区管理的手段方法等。 2. 社区管理的主体:其权力产生于社......

    21世纪管理会计发展展望

    21世纪管理会计发展展望银行会计摘要:当前,管理会计的创新观念正日益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从管理会计观念创新的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