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了解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优秀的科学品质。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我认为学校学院不仅要把办学的视野放在为考试而准备之上,更要把教育放在爱和责任上,培养出学生健全的人格,不断提升学生的智慧,使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知识,更关注知识的运用,以及知识的创造。提到教育质量的提升,我认为重点还要建设学校的文化,学院的人文精神。一流的学校不是因为有一流的环境设施,而是因为有一流的教师、有一流的文化。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曾经说过,思想自由是大学的基本原则,大学为大,在于有思想自由与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学院文化精神,形成一种精神,一种拒绝平庸,不断超越自我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形成了就会成为一种精神,不断传承。结合到具体,我认为我院应多办人文,性格培养,潜能激发,人生规划启发方面的讲座,这样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也不是说科研方面的讲座没有用,只是接受度有限,效果也有限。
当然除了文化的涵养,还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课程体系、方法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多把理论课和实践课安排在一起,理论实践双管齐下,很多同学都反应,我学院课程安排有问题,实验和课程不同步,这样达不到实验的效果,实验做过了,却没有理论作为依据,很难掌握知识。
我还发现,学校和学院对于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面有较大差距,学生干部相对有更多机会接受到更好,更适合,全面且有针对性的培养,然而学生干部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普通学生才是塑造一个大学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主要对象,以及学校和学院该重点培养的对象。所以我认为加强对普通学生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比如从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团结协作,学习能力等学生干部所必须的素质方面对普通学生也进行一些适当的、切实可行的培养。
还有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大学的这两年,我深刻感受到,身边的人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很大一部分人只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我认为一个人的心胸和眼界如果都很狭隘的话,对他谈人才培养是徒劳的。学校和学院可以就这方面进行一些合适的引导和教育,建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阔眼界和胸襟。
最后我说关于学校和学院举办活动方面,学校和学院举办活动,我个人认为目的应该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和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那么我觉得学校和学院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像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要以人为本一样,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学生更好的配合,学生才能够更好的从中获益,达到学校和学院最初的目的。如果偏离了这一点,我觉得很多事情都会偏离初衷,用一个不太恰当地比喻就是费力不讨好。当然学生也要摆正态度,明白自己是来大学干什么的。但是对于那些比较迷茫的学生,就是要靠学校和学院更多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引导来帮助他们找到方向,向成才之路迈进的。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第二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一、专业建设与调整建议
专业调整和设置应以2~3年为1个周期,适时通过社会调研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调整和设置。制定切合实际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既不能过大、过空、不切实际,也不能过于笼统和抽象,缺乏针对性。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摒弃学科型的“压缩饼干”式教学模式,应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来制定培养目标和完善教学计划,委员会成员应包括专业教师、学生代表和企业代表。在修改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专业指导委员会(包括用人单位)的意见,准确分析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及其与之相关联的职业能力结构,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打破按传统的学科系统性、完整性设置课程的惯例,突出专业主干课,增加技能实训课,将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技能实训课等五大模块。围绕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形成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必需、够用”,注重实际操作技能训练。
二、实践教学方面的建议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实践教学也是当前我校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个软肋。鉴于我校规模小、级别低、资金不足的实际情况,在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完成社会实践,由教师进行相应的理论指导;也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总之,实践教学不能流于形式,应遵循“哪种效果好就采用哪种形式”的实践模式。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应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采取引进与培养并重,打造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的骨干教师队伍;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委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学术活动和培训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术水平;鼓励教师在企业或公司兼职或参与、承担企业项目,提高专业技能;鼓励教师申报区级以上教科研项目,探索成人教育规律,结合教学实践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和专业技术论文,并予以资助(如SCIEI资助80%,ISSCI资助50%,中文核心资助20%);聘请企业、公司的精英担任部分专业课兼职教师。通过这些措施,优化教师结构,增大专任教师中的高级职称比例、硕博士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学校应出台相应政策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包括科研课题和著书立说)、进修成果、教学成果等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量化考评,并以此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主要依据。在此,建议教学方面(包括课时量、论文指导、学生评教等)权重不低于40%,科研方面(科研课题、论文发表数量)权重为30%、进修10%,群众评议权重不超过20%)。
四、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建议
开展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规划,并初步进行教学管理文件、教学参考资料、行业资料等的收集工作。学校应力争通过1~2年建设,建成包括教学管理文件资料(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标准、实训管理文件等),行业企业资料(与开设专业相关的某合作企
业人才需求结构信息,岗位信息,技能标准等),专业教学参考资料(参考教材、学术论文、科研资料、专业期刊、专业工具书等)。探索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料库(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案例库、试题库、图片、情景视频等教学影像资料等),同时建议兄弟学校能共同开发建设这个教学资源平台,大家共同分享,相互促进,为推进成人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建议成立“教学督导小组”,负责对学校各专业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教学工作状态进行监督、检查、测评。首先,对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的内涵进行分析和指标细化,对教学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并做好量化分值测评,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其次,进一步完善、落实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信息反馈等相关监控、评价制度,全方位保证教学质量;再次,完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及论文辅导,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打造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和谐氛围;最后,完善对兼职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督促兼职教师遵守学校规章,不迟到不早退,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工作及教学质量的检查和测评。
第三篇:坚持立德树人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立德树人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杜玉波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目标,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提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现实需要的准确把握,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不是硬件建设的问题,也不是投入不足的问题,因为无论是钱还是物,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需求的问题、人民满意的问题,不能解决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对高校来说,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人才培养质量。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观念的转变带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要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看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而不是看它的规模、数量有多大。同样,评价一个教师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不应该仅仅看论文发了多少、项目搞了多少,而应该首先看他培养的学生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现在个别高校存在一种倾向,在申请指标、争取项目的时候往往都在讲自己学校的规模和数量是多少,而忽略了人才培养这个硬指标,出现这种情况根子在办学的理念上。从根本上来说,看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是看一时的规模数据,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看它对国家、民族所作的贡献,看它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要强化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要。蒙着头、关着门,脱离社会需求是办不好大学的。高校要更加注重以社会评价为导向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把社会需求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上。要准确把握并及时研究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情况,以此引导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不断增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
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能否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健康成长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所大学能否办出水平的关键所在。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人才培养工作投入感情,要把培养学生作为事业来做,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能来要求。学校领导要关注学生需求,善待学生,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功夫、花本钱。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该是大学永恒的精神追求。
要强化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代表清华大学教师在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言的国家级名师李艳梅曾经讲道:“对于教师,最高的评价是学生的肯定,让学生永久铭记。”这句话带给高校领导和教师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注意多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学生的反映和呼声,真正把学生的评价作为高校改进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把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把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我们今天强调“立德树人”,仍然是要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高等教育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蔡元培曾说,怎样才配做现代学生?要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和骆驼样的精神”,其中“骆驼样的精神”第一是对于学术上的责任,第二是对于国家的责任,第三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无数的事例说明,做人、做事、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因此,要把育人作为首要目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钱学森曾说:“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要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这就要求高校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善于挖掘潜力,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习惯和获得未来发展的多种准备。目前,有很多高校正在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有的高校将本科期间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建立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学生只要满足标准,都可以从该专业毕业。这样的探索值得总结和推广。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薄弱的环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还要加强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同时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一批高职实训基地。从根本上说,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探索建立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完善保险、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积极承担接受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社会责任,这是实践育人的制度基础。
三、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培养创新人才,仅有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路径还不够,还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来不断增添动力、释放活力。
要改革本科教学模式。本科教学承上启下,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目前本科教学不受重视、本科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授不愿上本科生课程等现象仍然存在。调研发现,有的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一年中没有专题研究过本科教学工作,有的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一年中没有听过一次课。这种现象亟待改变。高校领导要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提高质量上,带头听课、带头调查研究,每年都要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教师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实行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全过程中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多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教育部将以“本科教学工程”为有力抓手,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体系,跟踪指导各地各高校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基地建设,加大本科教学投入,切实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要以分类改革的思路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有不同的模式。学术学位研究生,应该重在提高创新能力,要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的培养阶段,促进科学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鼓励多学科的交叉培养,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应重在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要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的参与,建立产学结合的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要建立杰出人才培养的特殊机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杰出人才需要特殊的成长通道,高校要重点在选拔拔尖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吸引学术大师参与以及加强国际化培养等方面探索有效机制。对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要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的“一制三化”模式,让他们尽早进入科学研究过程,尽早参与重大项目。
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离开系统的科研创新实践,就如同无源之水;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一旦缺少优秀人才的不断加入,也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就是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比如,已经实施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以及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等系列“卓越计划”,旨在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实务部门与人才培养结合,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的机制,巩固完善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战略联盟,扩大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共赢发展。
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近年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学术大师和青年领军人才紧缺;引育高层次人才的机制不活;个别教师师德不高,缺乏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青年领军人才作为重点,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实现“大楼、大师、大爱”三者同步提升。
要坚持“引育并举”加强青年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层次领军人才特别是青年领军人才紧缺是一个短板。有关学者研究分析16世纪以来1200多位世界杰出自然科学家,以及19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后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至45岁,峰值是37岁。这表明,谁拥有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青年英才,谁就能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青年领军人才是大学发展的潜力所在,是大学的希望和未来。要坚持“引育并举”的原则,重点培养造就青年领军人才,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放开胸襟积极“引”。既可以利用“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又可以自主制定相关政策,从海外引进一批国家和学校急需的青年领军人才。当然,对引进青年领军人才,一定要全面深入考察,严格人才引进机制,健全学术评价机制,坚持高质量,防止引进的人学术水平不高、学术行为不端。二是要放开视野主动“育”。既可以利用国家公派留学“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又可以依托学校重点学科、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等自主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三是要放开手脚大胆“用”。要破除对青年骨干教师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思想,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关爱。要搭建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平台,更多地参与项目决策管理、承担重大课题和重大工程,让他们在教学科研中挑大梁。要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创新薪酬激励机制,建立流转退出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将精力投入人才培养,激发青年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要牢牢抓住师德和创新实践两个关键环节。在重点抓好青年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抓住师德和创新实践这两个关键环节,把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搞上去。怎么看教师的师德?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标杆。教师教育学生,一是知识、二是方法、三是品格,其中品格是最高层次。教师要将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认真刻苦等品格,融入课堂、融入课题、融入文章,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的要求。高校要按照这样的要求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标准,师德有问题的人,不能做教师。怎么加强创新实践?要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制度,促进与中青年教师专业特长、职业发展、服务社会等相结合,积极搭建平台,组织他们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要建立中青年教师校外兼职或挂职制度,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兼职或挂职,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推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要完善中青年教师访学制度,选派他们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以及在职研修等,促进他们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第四篇: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东北电力学院三育人先进经验交流会
2005-12-6 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筑工程学院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学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基础。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会使学生受益终生。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的任务。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办学声誉。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与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直接相关,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我院十分重视教风与学风建设工作,把它作为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认真落实。通过调研和分析,学院制定了教风与学风建设、教育与教学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规范的管理保证学风建设和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取得了良好效果。下面就我们的工作分六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风与学风建设
去年上半年,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按照校领导希望中层干部主动分析、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面临问题的要求,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我们深入到班级听课,在学生中调研、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感觉到学风问题十分突出,到了非抓不可的程度。其主要表现是学生不爱学,导致教师不爱教,形成了恶性循环。
针对这一情况,党政班子决定将学风建设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认为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将学生请回课堂。东北电力学院三育人先进经验交流会
2005-12-6 基于此,学院于2005年4月召开了年级动员大会,出台了建筑工程学院《加强教风与学风建设的暂行规定》。
规定要求教师在讲授每门课之前,先说明本门课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考核方式及上课纪律,对旷课三次的学生取消其考试资格。教师要经常性地清点上课人数并在学生上课出勤表上签字,学生办公室负责学生出勤率的抽查,并与学委的上报表进行核对,每周统计公布学生的出勤情况。我们规定如果学生上课出勤率低于三分之二将取消教师的年终评优资格,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课堂出勤率责任意识,从制度上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进行了规范,对学生出勤进行了要求。同时党总支对教师的师德建设进行了相关的要求。通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风建设第一阶段的目标顺利实现,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达到了97%以上。但是有的学生人回到了课堂,心还没有回来。接下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学生吸引住,把心留在课堂。
为此,2005年5月中旬学院召开了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第二阶段的动员大会,全体教师和学生参加了大会。会上通报取消考试资格的学生名单。提出了第二阶段的中心任务: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严肃考风考纪。会上教师代表做了“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发言,学生代表做了“加强学生的自身建设,走回课堂”主题发言。我为学生做了“端正学风,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动员报告。通过此次大会,使各位教师和学生认识到了学院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在学院形成了进行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东北电力学院三育人先进经验交流会
2005-12-6
二、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发挥教师在育人中的作用
我们认为,学习风气的好坏,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的责任心。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不仅可以对学生起到“身教”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责任心的增强,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授课质量,吸引学生回到课堂,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我们的整体教学水平。
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强化教学管理
学院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比办法、教师年终考核办法、平时成绩管理规定),将教师的授课质量与考核挂钩,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
2.加强责任心教育
通过每周的学院例会,宣传责任意识对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
3.严肃考风考纪
平时要求再严格,考试管理不严,会使个别学生幻想以“小动作”过关。个别学生的“获益”,将会带动很大一批学生不认真学习。考试严格了,平时的学习自然就会用心了。
学院为此多次开会,强调考风考纪,并及时通报学校对不负责任教师的处理,以达到教育、警示监考教师的目的,使我们的监考教师认真负责。
4.提高教学质量 东北电力学院三育人先进经验交流会
2005-12-6 教师上课的目的,不要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工作量,更重要的是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课讲的生动、内容充实、有血有肉,学生自然就愿意听,课堂秩序、授课效果自然就会好。
为此,学院多次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教研,就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探讨解决的办法。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高,干劲足,但是缺少经验。通过教研活动和专门培训,提高了青年教师对教师责任、授课方法的认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提高了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吸引了更多的学生的听课兴趣,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为师者,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要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要实现学风的根本好转,就需要全体教师认真负责,提高授课水平,增强授课的艺术性。这样才能保证将学生留在课堂,并最终吸引到课堂上来,才能将各种先进知识、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全面、细致、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为此,学院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师德教育方面的材料,开展了“如何提高授课质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专题研讨,并组织了公开课示范教学活动和新老教师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院全面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尤其是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方式和手段。在工作中,我们一直注重调动学生干部,尤其是班委的积极性。学生办公室东北电力学院三育人先进经验交流会
2005-12-6 制定了《学生上课出勤考核办法》。主要内容是:每次上课前由班级学委清查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下课后授课教师签字;每周五上报学办;辅导员每周至少抽查一次以上学生的出勤情况,至少听一次课。
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的由授课教师、学习委员、辅导员共同参与督促学生上课的有效办法。同时我们加强与学生经常性沟通,以召开主题班会、各班级学生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及时听取学生在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也为育人创造良好的氛围。
四、强化班主任、辅导员的岗位责任
班主任是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在学风建设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是学生最信任的老师,班级的好坏与班主任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经常深入到班级、宿舍及学生的活动中,了解和分析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学办沟通,并及时加以解决。同时我们注重对班主任老师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几年来涌现出肖琦、刘卫星、刘士彬等优秀班主任、“三育人”先进个人,为我院学风建设向良性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专职教师,肩负着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辅导员对创造良好的学生群体,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求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广博的知识,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来影响学生,在学生中树立一面旗帜,做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的指导者和领航人。在学风建设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他们关心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东北电力学院三育人先进经验交流会
2005-12-6 育工作,使学生认识到抓学风建设的重要性。经常旷课的学生主动回到了课堂。
五、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的影响作用
在教风学风建设工作中,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院党总支多次组织教工党员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开展“在学风、教风建设工作中,作为一名党员如何起带头作用”的专题讨论,在学院组织的公开课示范教学的活动中有三名党员教师进行了示范教学。
另外,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的精英,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开展学生党员“一助一”互助学习小组,举办《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努力成才》的先进学生党员优秀事迹报告会,及“树立良好学风,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从我做起”的主题签名活动。通过党员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触动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目的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思想品德得到了提高,学风得到良好的转变。
六、全员参与齐抓共管
一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学校有关部门和兄弟院系的帮助和支持下我院的教风学风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教师备课认真,授课情绪高,主动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学生能够主动上课,认真听讲,积极配合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浓厚,扭转了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端正及厌学现象。学生上课出勤率达到97%以上。上学期期末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反馈及我们的测算中看到,04级学生的期末考试各科成绩的不及格率比全校同年级低东北电力学院三育人先进经验交流会
2005-12-6 9%~25%,02、03级学生成绩也明显好转。不及格率低,没有出现考试违纪现象。
通过抓教风学风建设,我们深感工作的重要性和收获后的喜悦。但是我们也深感压力很大,工作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兄弟院系好的工作方式方法我们也在学习。下一步我们工作的重点是要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上课的兴趣和师生课堂互动上下功夫。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在育人环节上将工作抓实、抓细使我院的教风学风得以良性循环。
建筑工程学院 2005年11月8日
第五篇:更新观念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培训小结
教学名师大讲堂第十二期:更新观念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培训小结
高等工程教育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一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象征,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自2005 年以来,我国开始构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逐步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并把实现国际互认作为重要目标。这十年历程,不仅使我国成为了《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更重要的是专业认证的先进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现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工程教育质量却呈现下滑趋势。主要问题是教育基本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标准缺失,质量意识淡漠。
《协议》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教育理念,要求从培养目标到毕业要求,从毕业要求到课程体系,再到教学落实、评价与反馈,进行系统设计与实施。培养目标是起点,起着“制导”作用,而且要求专业从面向学科办学(适应精英教育)转向面向社会需求办学(适应大众化教育),依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当然,作为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的基本定位。按照《协议》,两年制专科培养学生解决狭义工程问题的能力,三年制的大专培养学生解决广义工程问题的能力,本科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聚焦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本科工程教育则提出了如下要求:(1)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解决;(2)需求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其他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3)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创造性;(4)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5)问题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没有完全包含在专业标准和规范中;(6)问题相关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7)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从以上7点可以看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强调宽厚的理论基础,强调应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融入社会、融入整体。其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对其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内的培养必须落实到第一课堂中,并且也是可以具体落实的。那种觉得创新高不可攀,只是一个“笼统”的口号,或者将其培养简单地寄托于隶属于第二课堂的所谓的“科技活动”都是不对的。由此,可以体现出本科工程教育的规模、难度、复杂度以及创新性。
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整个“培养体系”实现,要将此进行分解,落实到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按照支持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达成的需要,安排理论课程内容,开展理论教学活动,进行理论教学评价,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实践教学评价。
我国工程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在方案制定中,根据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要求,突出行业参与,注重实践重视能力的培养,明确培养目标:从面向学科办专业走向面向社会需求办专业;从宏观需求走向具体需求;符合学校的基本定位、体现自身特点,规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基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核心素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辅助性知识和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拓展素质”);为适应新的工程环境所应具备的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时代素质”)。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创新训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管理运行机制,彼此互相支撑,构成完整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能力培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设置的每一门课程和实践环节都能够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建立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和最新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实际引入课程,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持续有效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校内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设计方法、基本加工技能外,应该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和竞争能力;选择国际认可度高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将认证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日常教学与集中培训,使学生毕业前获得1~2个资格证书。
高校作为具体实施者,应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政策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1.健全、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2.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3.探索优化班级教学模式,注重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互补。4.建立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5.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6.研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班级运行机制。
近年来,在李约瑟之谜与钱学森之问的审思下、在现实窘境的胁迫下、在工程教育特点及建构主义理论的推动下,研究性教学成为了本科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通过蒋宗礼教授的讲述可以看出,本科工程教育研究性教学有着一个相似的流程范式。首先,让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发现问题。其次,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主动研究的知识基础。然后,设计合理的研究性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使学生在教师或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各种信息资源的支持下,通过“协作”、“会话”等实现“意义建构”,完成自主研究与创新。随后,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给以客观、合理的评价。同时,我们需注意注重知识框架的科学构建,化繁为简,融会贯通,;切实执行各个环节,给出明确的判分标准,并且严格按此执行;及时与学生沟通,适时调整内容安排,注重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学促教。
实行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教学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研究性教学的环节众多,很多环节需要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或讨论,为避免学生沦陷在各个环节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及时指导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因此,基于上述优势,我们必须科学构建“三位一体”的本科工程教育研究性教学体系。
当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比较陈旧、课程设置失衡、产学研合作不密切、实践环节薄弱、创新教育不足、道德教育缺失、国际化程度低等内在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质量职责。(2)实施全面质量管理。(3)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PDCA”循环(戴明环),使教学质量管理形成一个闭合循环。这就要求被认证的专业建立一种持续改进机制,从而实现“3个改进、3个符合”的功能,即: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
一个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应该具备“123”特征,即:一个目标、两条主线和三个改进。其中:一个目标是保障质量,两条主线包括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达成度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三个改进为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和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这三个改进,通过外循环、内循环和成果循环等三个循环来实现:通过外循环持续改进培养目标,通过内循环持续改进毕业要求,通过成果循环持续改进教学活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这两条主线,是对其符合度和达成度的评价与改进过程。首先,评价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是否与培养目标(内外需要)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就要改进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其次,评价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如果没有达成,就要改进教学活动(毕业要求)。教学活动的改进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的学习机会、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的改进对毕业要求达成度来说是直接的,但对培养目标达成度来说是间接的。
终上所述,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是培养21 世纪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是高等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题。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关键在于发展优质的高等工程教育,增强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致力创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其主要途径和方法是重塑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工程实践、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推进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正如蒋宗礼教授所言,“国际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引导教育观念的更新,系统地规划培养方案,每位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置于系统规划的体系中,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自己肩负的任务,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吴玉倩 2018-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