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会计实践教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探析
..改革会计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探析
王亚兰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财经系)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是否抓紧抓好,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针对目前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进行简 要分析,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关键词:财务会计
实践教学
改革措施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应从社会需求出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丰富会计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要实现这一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对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会计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一、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1、教师缺乏会计行业经验。从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少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因此技能传授常常不够规范、不够到位。加上会计制度更新变化快,教师既有的实践经验也跟不上形势变化。另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无法很好地保证高职高专财务会计实践教学质量。
2、实践教学环境亟待改善。财务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以提供学生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就实验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验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
3、实践教学教材陈旧落后。近几年由于新会计制度、准则的陆续出台实施,导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变更以及更多的新业务、新标准纷纷融入实践,会计实践内容已有较大改观,但目前大多数会计实训教材陈旧落后,普遍跟不上最新的会计实践。
4、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目前的会计实训,与真实的业务还有一定的差距,缺少真实业务往来的立体感。学生们也只能在校内手工验室通过实训教材来了解各种会计凭证,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指导来完成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由于实践教学方式单调、呆板,影响了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以保证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
1、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都占较大比重,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如德国用2/3时间在企业培训,其课程设置侧重学生实习和试验训练,理论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基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环境,熟练顶岗工作,笔者认为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时数应占到总课时的50%以上,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技能。
2、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项目按照会计行业的常见岗位设置,实施模块化教学。按照会计岗位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包括出纳会计模块、往来会计模块、存货会计模块、固定资产会计模块、工资会计模块、资金会计模块、总账报表会计模块,每个模块包括岗位职责及所需会计技能及相应的模拟仿真业务,各个岗位的会计技能先以分散学习的形式完成,最后到了会计实务综合模拟阶段(即总账报表会计模块),学生需要对前面模块学习中掌握的会计技能融会贯通,强化巩固。这样会计综合模拟就真正成为了会计实际工作的实战演习。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以会计岗位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必然与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这种有针对性的岗位会计实践教学,使学生就业后无论从事什么会计岗位都能快速达到岗位要求,真正实现与就业无缝对接。
3、重视实践、实训教材建设。目前,财经院校、高职高专有关财务会计专业方面的实践、实训教材不少,但适用的却不多。合理选择和组织一套适宜的专业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选购与自编相结合的原则,既可选用公开出版的优秀教材,也可采取以权威教材作指导,适时自编教材并经常修订的方法来组织合适的教材体系。其显著特点是建立一个动态、适用的教材体系,紧跟相关法规、准则和制度的变化,始终保持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新颖及较强的实践性,从而达到较高的教学目的。
4、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素质高低、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也最终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会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职院校要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注重教师队伍“双师”结构建设。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因此,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会计教师到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会计事务所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鼓励会计教师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技术职务和职业资格考试,....并允许他们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在有关行业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兼任相应职务,使他们在现实工作中了解更多实际情况。
(2)向社会聘请技术人员,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从行业、企业及社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行业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 担任技术性、实操性较强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
5、改进实践教学方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继承型的单一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要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各种基于学生素质、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全方位地进行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6、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保证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校内加大实验经费投入, 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日后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并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会计实验用品和实验、实习资料。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应注意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并保持长期的合作,使校外实习基地既稳定又有实效。
7、实行会计手工记帐和会计电算化记帐的并轨实训。高职院校应引进校企合 作企业的真实会计资料,在校内让学生通过对企业真实会计资料分析和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进行手工会计核算,在完成手工记账的同时,再通过计算机同步完成全盘账务的上机操作,然后将手工会计核算过程和电算化会计过程进行比较,相互校验。通过将手工会计核算和电算化会计这两个实验教学环节相联系,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手工账务处理知识,又了解和掌握了电算化会计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实施情况,并切实感受到了现代科技进步给会计学科带来的影响。
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迫在眉睫,又不能急于求成。高职院校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学校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摸清规律,循序渐进,力争把这一重要工作落实到实处,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性会计专门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 [2]芦金萍,论高职学院财务会计实践教学
经济师 2007.9...
第二篇:论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
论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
朱艳芳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确立,各种涉外经济实体、股份有限公司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大量涌现,给我国GDP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形势对传统财务会计提出了严峻挑战是不言而喻的,但就财会专业人员而言,其不适应性主要有二:一是传统记账式的财会人员相对过剩,应对新挑战能力急待提升,如:应对网络会计的知识能力、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能力、财务报告的分析表达写作能力等;二是熟悉并掌握现代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通晓原则性导向的国际会计准则,具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财会人员严重不足,人才供需“缺口”较大。严峻的形势给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财会人才,是高职财会教育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及原因
1、教学观念。对高职的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与财经类高校学生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然而,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高职教育,这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的很明显。尽管高职会计教师已认识到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还存在着对会计实践性教学这样那样的片面性理解,致使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这是远远不够的。
2、实践教学环境。财务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以提供学生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是,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有的院校甚至完全是手工实验操作,其实验实训能力、效果可想而知。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一般以给对方培养人才为条件设立,但每个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是极其少的,而学校因为经费不足又不可能给对方在经济上予以补偿,这样对企业来说收入与付出不等同,不愿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由于校外实训基地严重缺乏,使得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数学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去找工作,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非常少。
3、师资水平。从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脱离实践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现在的高职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缺乏实践经验是毋庸置疑的,进入高职教学岗位后,正值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4、实践教学方式。现今高职教师正逐渐地从“三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状态向多媒体教学转化,其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但针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会计课件制作上没有突破,课件内容完全来自教材,缺乏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案例创作。
二、改进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措施
1、更新观念,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核心工程就是要设计出具有高职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能力要求而言,未来的财会人员必须具有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像英语、计算机、MBA、演讲技巧等都要进入实践技能项目作为会计人才的硬件素质之一。对知识结构而言,应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20世纪90年代,美国会计学会(AAA)提出了财会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课程应是《会计学导论》,它把与财会密切的财税、金融、市场和公司经营等相关知识整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公司负责人整合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经济业务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此项建议值得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时借鉴。
2、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1)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向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又让他们担任会计课程教学,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2)采取上送下派方式,提高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下派到业务部门、企业等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3)创造条件让会计教师平时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并能够解答会计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具有综合会计信息、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
3、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必须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
来,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理论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会计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从而开动学
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4、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保证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日后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同时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思路,把财会管理有创新、有成果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首选目标,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这是因为:第一,这类企业是高职学生求职的主要去向。第二,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会计比较贴近现代财务会计,教师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有利于实验教学尽可能贴近实际的要求。
第三篇:基于教学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教学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综合“教学过程”和“过程管理”两个层面的含义界定教学过程管理的概念,并介绍了通过实施制度建设、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强化学生学习性投入、推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等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举措。阐述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对于高校构建教学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最终对提高地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过程管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质量问题,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提出:“引导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各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而地方高校由于自身前期建设基础薄弱和生源特点,面临的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更为艰巨。因此,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对于高校构建教学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提高地方高校的教风学风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管理的内涵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众多学者对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进行了多元化的界定,但究其根本,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整体层面来看,高等教育质量的一般性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内在相关的维度:为教育所提供的资源质量(投入),教育实践过程的质量(过程),结果的质量(产出)[1]。而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是经历了输入(招生)、人才培养(过程管理)、输出(毕业生、评价)三个环节。由此可见,教育实践过程的质量或者人才培养过程应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重点关注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要素,有重点地实施,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旨。
教学过程管理究其含义可从“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的“过程管理”两个层面去综合考虑。关于“教学过程”,有学者认为:高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或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而关于“教学过程”的构成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等,有的学者提出:高校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五种因素构成,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因素,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活动则是教学过程中的媒体因素[3]。而“过程管理”则是管理学中的概念,所谓“过程管理”是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中的运用。根据 ISO9004:2000 标准,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可视为过程。过程具有的特性为:任何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任何过程都包含有一定的资源、活动和程序;输出结果与输入相比,其价值增加了,这个过程具有增值性;通常过程与过程之间具有联系性,往往一个过程的输出是另一个过程的输入;一个过程被认识,而且找到变换方法时,才是可控的过程[4]。据此,教学的“过程管理”可以说是学生提高学习效能、实现教育增值的过程,关注人才培养的增值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管理可以认为是“教学过程”的“过程管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对影响人才培养的教师、学生等关键环节和要素,借鉴、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 ISO9000 质量管理标准进行管理,不断地改进质量管理方法,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过程管理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育教学关键环节进行管理,强调教育增值。
地方高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实效
在我国实施首轮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各高校已逐步建立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其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地方高校亟须进一步提升,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使之行之有效,必须对这个教育质量管理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质量生成过程的分析,寻找保障质量的关键控制点,运用制度、程序、规范、文化等实施控制,从而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5]。高校教学过程管理既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对教学过程管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旨在集中学校的精力,着力于完善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监管,强化人才培养薄弱环节的建设。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就是抓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增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实效。
2.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学生学习效能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到来,如何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遍问题。而地方高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重要任务,面临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投入不足和自主性不强的难题。对学习时间的研究发现:一方面,在选拔性较低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生在娱乐方面的投入程度甚至超过了在学习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行为不良化倾向明显,课堂学习参与状况差、逃课、不完成课程指定作业、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现象频发[6]。教学质量来源于教学过程,而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因此,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管理好关键控制点,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对学校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以此来影响教育结果的输出,优化提升学生学习行为,增加学生学习效能。各高等教育机构不仅需要完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增加师生互动,同时需要构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投入的有效机制[7]。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举措
1.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地方高校要针对生源特点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视教学质量为学校办学的生命线,进行观念创新,与时俱进,树立促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过程质量管理观。北京联合大学2010年出台了《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实施教学品质提升计划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等文件,从总体层面狠抓教学管理,尤其是教学过程管理,促进优良教风学风建设,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品质提升计划”里以“整合、优化、凝练、提升”为教学工作思路,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以及实践教学效能、教师执教能力、学生学习效能、教学管理效能等八大子计划的提升为重点,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品质提升计划”为教学过程管理打造了良好的顶层设计,学校围绕“教学品质提升计划”构建了教学过程管理长效机制。
2.制度建设,构建教学过程管理的教学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和特色性。其动态性表现为质量标准的设定要以现在和将来的社会人才需求为依据,而其特色性则表现为质量标准的制定要以培养人才的质量优势和创新模式为依据[8]。地方高校要借鉴ISO质量管理理论等管理理念,着力创建关键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制度,形成既基于学校的自身定位和发展,又借鉴具有可比性的外部质量标准。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出台了本科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在教学内容建设上出台了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和课程建设标准与规范等;在教师管理和激励上出台了《优秀教案评选办法》等制度,对本科教学工作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考核、教材建设与选用、考试组织与管理、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开展专项检查,细化质量标准,保证原则性的质量标准得到执行与落实。
3.创新举措,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实现教学过程管理的重点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关键是靠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地方高校作为教学为主的院校,课堂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过程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别差异,通过创设、调控、利用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9]。学校创新教师培训举措,牵手重点大学,开展了重点大学课堂观摩学习活动,通过聆听优秀教师的讲课,促进学校教师的执教能力。同时,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出台了《北京联合大学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名师团队示范教学项目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广大教师结合课题研究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4.过程性考核,强化学生学习性投入,提升教学过程管理的效能
相对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10]。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地方高校要改进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监控机制,改革评价方式。在源头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压缩学时学分,为学生预留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课程学习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师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监控工具,监控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并对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进行自动预警,实现教师督学,促进学生协作式、自主式学习,强化学生学习性投入。学校改革评价方式,实行“3+X”考核方式改革,推进形成性评价在全校的实施,并出台了《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学业考核管理办法》,形成制度化、常态化。
5.基于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抓手
网络辅助教学促进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改变了单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网络辅助教学促进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与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教师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性投入,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学校于2003年引进“黑板”(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并全力推进平台资源建设及使用,辅助传统教学,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该平台现有近5,000门课程,90%课程内容板块丰富齐全,课件资源容量1,000余GB,学生日访问量达万次。学校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规范网络教学平台管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强化过程管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建立教师、学院、学校三个层面的网络辅助教学运行监控体系,对网络辅助教学运行情况进行监控,保障实施效果。
地方高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增强高校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投入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违纪情况明显减少,学习风气得到根本好转。但教学过程管理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过程,对教学目标的保障作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如何进一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如何更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参与和投入等,这都需要高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众多学者的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1).[2]叶志明.对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新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3-14).[3]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5.[4]岑咏霆.质量管理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7.[5]戚业国.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J].江苏高教,2009(2).[6][7]鲍威.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l).[8]刘录敬,陈晓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系统现状与前瞻[J].社会科学家,2010(7).[9]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1.[10]栾波,孙爱伟.基于BB平台的形成性评价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3).(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陈 栓]
第四篇:浅谈中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
浅谈中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
金 玲
(洛阳市财会中等专业学校 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实践体系缺乏系统性、实践手段存在落后性、实践环节忽视技能性等问题,教学改革建议一是制定多元化教学目标,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团队教学法”,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三是建设好会计实验室,完善实验层次。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
【关键词】会计 ; 实践教学; 存在问题; 改革措施
目前,会计教学正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为了培养更杰出的会计人才,会计教学越来越关注实践环节。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会计主干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实践体系缺乏系统性
中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实践内容应该从基础会计开始,到纵深的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再到横向的税收等内容,进而实践具有综合性的实验,形成从摇篮到墓地并呈螺旋式上升的整个会计课程实践体系。但现在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多是基础会计的内容,浅尝辄止,或再深入一点的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实验,而其按岗位和实际业务处理的防真实验却没有开设。
2、实践手段存在落后性
随着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般学校都建有会计实验室,但实践教学主要以集中式的手工记账为主,而且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由教师讲解或演示再由学生实际操作,实践内容所涉及的会计凭证、账簿种类有限,业务范围狭窄。会计电算化模拟一般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另外,会计教学手段仍是以“教案+粉笔+黑板”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也较简单,技术含量低,多为文字,效果不好。
3、实践环节忽视技能性
现实社会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希望新吸收的会计人员能立即进入角色,开展工作。但是在会计的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点钞、装订凭证、装订账簿、电算化操作等等,使得学生毕业后并不能立即走向岗位,胜任工作,因此就形成了“供给”与“需求”相背离的就业状况。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
如何提高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始终是教育的难题。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也为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精神》中指出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要围绕培养既懂一定理论又能动手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而进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要根据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需要,不断改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采用多种方法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和实习条件。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针对会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以保证会计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保证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
1、制定多元化教学目标,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每个学生应根据自身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将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作为实践教学的子项目列入教学计划,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
2、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团队教学法”,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
如何解决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团队合作差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实践教学的一个难题。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引入“团队教学法”是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学生可以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综合性问题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项目,结合各相关学科的学生 2
组成一个团队去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一是实践内容来自实验,真实、可信且具有实际意义。二是团体成员可以优势互补,又可以相互启发,开阔视野。三是可以增强团队意识,融洽关系。
3、建设好会计实验室,完善实验层次
会计模拟实验是会计实务与会计综合练习题相结合的产物,是会计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飞跃。当前,主要建设好二个层次的会计实验室,以完善会计实验层次和内容,包括:①手工模拟实验,含基础会计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一般采用真实资料,按照会计核算程序设计,通过模拟的记账活动,将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实际操作一遍,从而对企业会计核算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达到“了解会计实务,提高会计实际操作水平”的目的。②电算化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是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通称,会计专业不但在理论教学中应开设有关计算机知识和电算化会计等课程,在实践教学中也要体现这一趋势,进而推广到全部会计主干课程上。③会计实践教学与会计实务界的合作。会计社会实践教学离不开实践基地,要加强教育界和实务界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人才和资源整合的机制。
三、会计专业实习的实施和管理
会计专业实习是会计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也把参加实地实习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首选。但是由于缺乏实习基地、实习经费紧张等种种原因,许多学校往往采用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这种“放羊式”分散实习,造成实习环境差别很大,有的能起到实习的作用,有的则很难保证实习效果。因此,要加强对会计实习的实施和管理,必须创建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分散式实践教学体系,1、事前计划
事前计划主要是指制定详细的实习教学大纲和实习日记,实习报告要有具体的量化考核办法。由于分散实习的特点,决定了实习教学大纲必须事先确定实习目标,并且要有可操作性,一般包括二个方面要求:①基本情况。要求了解该单位的性质、所属行业、组织形式、发展历史、组织结构、职工人数、规模大小、产品类型及产销情况、关联企业等基本情况,并通过调查表的形式,拟定调查提纲,制定调查计划,记录调查结果;②会计制度。要求对 3
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和会计政策、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运用、以及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人员素质、会计岗位设置及主要职责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在学生实习时,指导教师到实习现场,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但在分散式实习情况下,事中控制难度较大,可以要求实习单位协助指导、管理和考核,并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日记,以建立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实习机制。
3、事后考核
事后考核是在实习结束后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是重要的事后监督环节,包括:①学生提交所在单位的实习综合鉴定一份,以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②学生提交实习现场记录即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各一份;③进行经验交流,畅谈实习体会的过程,在答辩中师生共同探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解决办法;④总结评定,确定成绩,并进行实习总结。总结前可先拟定调查表,对学生的实习情况、效果、问题进行归纳,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定性结论,以改进今后实习指导工作和理论教学工作。
这种分散式校外现场实习不同于集中的模拟实验,指导教师要想了解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难度很大,甚至不可能。因此,事中控制不是分散实习的核心,其核心在于实行目标管理,通过事前的计划和事后的考核来引导和约束学生,以保证实习的质量。【参考文献】
[1]熊守春.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12).[2]底萌妍.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会计教育改革研究——如何通过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J].会计之友,2007,(21).[3]裘益政.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财会通讯,2008,(7).[4]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7 4
第五篇: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摘 要: 与高职高专教育目标相适应,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较大幅度地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课程比例,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条件之一是人才。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现代物流业,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论文的标准格式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要了解物流行业实际情况,满足物流行业产业升级的需求。物流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必须涵盖仓储、运输、配送、报关、货代、营销等内容。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应用性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制订应遵循的原则
1.1 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模式设计及课程评价等方面。
1.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原则
高职课程不管是理论体系还是实践体系,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落实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首先要突出职业性,以应用为主线构建专业基础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明确各层能力培养的要求;其次,要对现有的课程模式作彻底改革,摆脱学科模式;再次,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除了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践训练的机会,更要重视课程实施模式的创新,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结合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
1.3 整体优化原则
实现整体优化原则,首先要考虑三组关系:一是社会需求、学生基础水平、课程目标之间的协调关系。社会需求是出发点,学生的基础是前提,课程目标应结合这二者的实际要求合理设计。二是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统筹考虑,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三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应在目标统一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主次地位与作用,明确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
1.4 层次性原则
课程体系的层次性体现在课程之间的层次性和课程内容的层次性。课程之间的层次性表现为正确处理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和衔接关系;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应按照人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课程内容,体现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循序渐进的规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那么如何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呢?我们认为,应根据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技术能力,确定课程与课程内容,并形成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两套并行、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因为,从横向上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主要分布于中小物流企业、外资仓储、运输、货代行业、国有企业、林业流通企业之中;从纵向上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主要分布于商品采购员、仓储管理员、商品配送员、货运代理员、电子商务员、市场营销员、商品调度员、理货员、报关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客户关系管理人员和林业物流组织人员。
与高职高专教育目标相适应,高职高专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较大幅度地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课程比例,使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比例接近1∶1,使学生能有足够的实践时
间来进行操作、综合训练并针对不同的课程和要求,分别采用实物演示、模拟实习、案例教学、社会调查、项目设计、校外实习、会计实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内容教学。
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原则;二是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原则;三是理论讲授与物流实训软件操作相结合原则;四是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原则;五是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原则。
2.1 进一步完善“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三层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其中,“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综合技能训练三个阶段;“双轨”是指理论课程和相应性实训训练。
第一层次: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物流基本技能实训能力训练和物流认识实习。包括:对港口、码头的认知,并撰写报告;基于系统初始化、入库出库操作、调拨操作、库存盘点、生产采购计划操作、查询统计操作、高级报表操作、期末结转操作的文达库存管理软件和基于合同管理操作、入库管理操作、库存管理操作、出库及配送管理操作、车辆管理操作、结算管理操作模块的尼奥物流管理系统软件操作。
第二层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供应链课程设计与技能训练、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基础会计实习、物流市场营销实习、供应链管理实习、网页设计与制作实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国际贸易实务实习、市场调查与预测实习、电子商务实习。通过以上实训实习课程的开设紧密结合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Access数据库创建进、销、存模块,并与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如仓储与配送、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商务等互为补充,有效训练学生的实训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的目的。
第三层次:职业综合技能训练。包括物流仓储、集装箱运输、堆场管理、报关业务、货运代理业务五大实训软件的操作和助理物流师考证训练。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技能训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得以系统化、综合化,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2 综合运用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物流管理可以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包括:
(1)实物演示方式:这是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压缩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目前应采用的具体演示方式有:实物展示讲解方式、投影播放讲解方式、电视录像演示方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方式等。主要是让学生观看有关一些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图片,如立体自动仓库、叉车、集装箱、起重机、堆垛机、条码机、分拣设备、拣选系统等。
(2)案例教学方式:针对物流专业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增加物流实践和案例教学方法。论文的标准格式物流是一门新学科,学生对其缺乏了解,因此需要让学生多参加一些企业实习,增加对物流设备设施,物流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物流技术及理论的日新月异也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院系可以开展案例教学,通过视频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3)社会调查方式:这是一种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围绕专业或专业相关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专题调查报告的实践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项目设计方式:这是一种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亲自动手、相互协作完成某一实际或模拟系统(项目)设计,并撰写设计报告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利用Access数据库创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采购、销售、库存、销售退货管理等功能,还有对供应链进行设计,并能选
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和灵活应用准时制采购策略等,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协作能力。
(5)物流实训:这是对物流工作的一种实战训练方式,包括物流仓储、集装箱运输、堆场管理、报关业务、货运代理业务五大实训软件的操作,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6)校外实习方式: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实务工作的实践教学形式。校外实习属于综合实习,不仅包括仓储与配送业务,还包括运输、报关、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校外实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检验。搞好校外实习的关键是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一般应建立在规模较大、业务全面、物流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要保持实习基地和实习点所聘任指导教师的相对稳定,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实习工作的计划、管理、指导、交流及检查、考核工作。
(7)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围绕自身在实习调研中提出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结论。毕业设计则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及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完成仓储活动、运输配送、堆场管理、报关业务、货运代理等活动的综合分析等任务,以培养毕业生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
此外,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及其应用的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从学生进校开始至毕业,自始至终连续进行;计算机课程和物流专业课程,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实现双轨同步开设,最终实现三者的结合,应当坚定不移地执行。
具体如下图:
计算机基础→常用工具软件→VFP数据库→网页制作与网站管理
物流基础→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基本技能训练→供应链课程设计与技能训练→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助理物流师考证训练→物流综合实训
2.3 整合教学内容,开设整合性课程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需要具备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及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
由于物流具有系统性和一体化以及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运作的特点,同时企业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而增加对岗位多面手的需求,因此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日益受到企业的青睐。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而言,在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必须坚持技能培养为主线,并依托计算机基础与数据库技术、网页制作技术。因此我们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注重从物流基本技能训练,即仓储、配送基本业务模块操作开始,逐步过渡到供应链课程设计与技能训练,即培养学生设计企业供应链、正确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在供应链环境下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应用准时制采购策略、并解决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之后进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主要是运用Access数据库进行进、销、存软件的开发,并设计一些物流单据;最后就是进行物流综合实训,主要是操作金科信仓储、集装箱运输、堆场管理、报关、货代软件。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时,要注意遵循:
(1)课程应以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科目设置的标准。在课程内容上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与实践。
(2)课程内容应及时反映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
(3)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绝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或随意拼凑,而是根据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机整合。这种整合除了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外,还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对象、知识、技能、态度的合理形成与协调发展。3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其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符合课程体系本身的职业性,必须适应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采用应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采用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产”与“学”紧密结合。积极实行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灵活多样,突出技能性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实训教学、讨论式教学、结合技能考核进行教学等方式方法,减少部分课程的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突出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物流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核心课程可以采用实训教学或模拟教学法,而《供应链管理》课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去思索、判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第二,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接触实际,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项技能训练课中,都可以大量采用现场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到现场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又如,在教学实习中,特别是在综合实习过程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理货、保管、堆垛、养护、贴标签等活动以强化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第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现产学结合,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起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福建林职院借鉴德国“双元制”、美国“社区学院”和加拿大CBE教学模式,并结合国内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探索,围绕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1)建立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将有关知识和技能综合成公共课(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和技术与实践课(技术应用)三大模块。以实践性环节为中心线索,串接这三大模块。使这三大模块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围绕着实践性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再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职业岗位(群)和技术型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建立适合理论教学体系并具高职教育特色的,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分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完善实践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建设,突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训项目教学和制订相关教学文件。
实践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和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报告,实习指导书等实践教学文件和各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用书,一般应包括教材、讲义、实验实习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技能训练指导书、还有音像、计算机软件及期刊等参考资料等。我系加强了对实践作业的要求、指导和管理,对实训(验)报告、实习总结、课程设计、社会调研报告、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作业都有要求和考核管理办法,执行情况良好。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专业大类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训练的三大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或实训项目。其中实训项目是指将实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就对应为一个实训项目。例如物流2004级01班、2004级02班通过2006年6月5日至6月9日一周实验、实训,学生主要是操作供应链系统基础设置、销售业务的操作(销售报价、销售订货、发货、开票、委托代销、销售调拨等)、采购业务操作(请购、订货、到货、入库、发票、采购结算等)、库存管理与存货核算的操作(入库、出库、调拨、盘点,正常单据记账,发出商品记账,直至销售记账,特殊单据记账等)、期末处理的操作(月末结账,对账)。学生熟练掌握用友ERP-U8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于企业(狭义)供应链,其中通过与金蝶K/3系统供应
链进行对比,强化了对企业(狭义)供应链的理解。充分认识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用友ERPU8供应链管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通过对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的操作,逐渐理解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以及如何实现流动的。
由于用友ERPU8供应链管理系统是在数据库(SQLSERVER),以及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运行的,在操作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到所学的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知识,从而加深了对数据库、网络等基本概念的理解。还有学生们在进行为期一周的物流市场营销实习中也体会到营销策略与营销手段的运用,并树立起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建立营销职业意识、学习用营销的思想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一周的实训,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高职教育的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了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效果分析为重点的考试改革试点。强调考试内容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操作技能,还要有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考核。考试形式随着考试内容的改革发生相应的变化,可采取笔试、动手实操、产品制作、课程设计、综合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工程问题等等。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评,并与福建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合作建立了“助理物流师”鉴定等级标准,目前物流2004级01班、2004级02班的学生共69人通过了“助理物流师”标准,获得了“助理物流师”资格证,通过率达到80%以上。
3.3 强化职业素质训导,突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近几年我校在实践教学内容、方式的不断探索中,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个中心,不仅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在40%以上),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重实用”的职业技能训练,而且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素质训导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根据上述实践教学的思想,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我专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我专业现有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下:
(1)职业技能训练课:计算机实训、英语训练及考证、物流基本技能训练、供应链课程设计与技能训练、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助理物流师考证训练、仓储、堆场管理、集装箱运输、报关、货代物流软件实训。
(2)实习:物流认识实习、基础会计实习、物流市场营销实习、供应链管理实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习、网页设计与制作实习、国际贸易实务实习、市场调查与预测实习、电子商务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毕业教育。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的实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初步形成了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式管理,产、学、研一体化,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欣.国内外物流教育现状对比与解决方案[J].现代物流报·江苏物流专刊, 2006(11).[2]郑红友.高职院校物流教育的探讨与实践[EB/OL].电子商务网,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