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背后迷局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8:4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背后迷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背后迷局》。

第一篇: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背后迷局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背后迷局

九十七年前,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在北大西洋的海面上,上千人正迫不得已慌慌张张地向自己的挚爱亲人匆匆告别,是什么让他们突然惊慌失措惶恐不安?因为他们乘坐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梦幻之船泰坦尼克号就要沉没了,船上配备的救生艇根本不够用,船长下令女人和孩子先走,顷刻间,无数个家庭无数对爱人不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诀别,一百年来关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原因,众说纷纭,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法说,是由于轮船航速太快,导致根本没有时间避开冰山.有的说法称, 泰坦尼克号上使用了大量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次品铆钉,导致泰坦尼克号船身钢板外壳和冰山相撞后立即发生开裂,还有的说法称, 泰坦尼克号舵手罗伯特.希契斯在慌乱中听错命令打错了方向舵,从而导致泰坦尼克号不幸撞上冰山而沉没,而最新的说法则是月亮惹的祸。

在这场巨大的灾难后面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和故事呢?人们为什么会对这样一场惨烈的事故以致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猜测和想象呢?不管怎么样,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正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种说法: 第一种:阴谋论

这最骇人听闻的也是最有轰动效应的是两个英国人提出的罗宾加迪诺和安格鲁牛顿,这两个人一直研究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2004年他们提出了阴谋论.20世纪初,英国白星轮船公司拥有了一艘史无前例的大船,英国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这艘船是在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建造的, 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客轮,被称作是永不沉没之船和梦幻之船,白星轮船公司耗资7500万英镑打造了这艘海上巨无霸,其实,当时白星轮船公司已经有了财务上的麻烦,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倾其所有来建造这艘大船呢?这后面是不是还有别的故事呢?有人说这和一场赌局有关,对手就是轮船公司自己,赌注是两千人的性命,什么样的赌局敢拿两千人的性命来做赌注,这有点太耸人听闻了吧.2004年加迪诺和牛顿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说法,泰坦尼克号沉船是阴谋。按他们的说法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船上1523人死亡不是由于意外事故,他们仅仅是一起轮船保险诈骗案的牺牲品,加迪诺和牛顿声称,经过多年研究他们找到了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当年沉没在大西洋海底的那艘船不是泰坦尼克号而是白星轮船公司另一艘和它外形极为相似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而这样一个大骗局的背后主使,正是泰坦尼克号所属的白星轮船公司,事情的起因要回溯到泰坦尼克号开始处女航的前六个月,1911年9月11日泰坦尼克号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离开南安普顿出海试航,在海上它和一艘比它小得多的英国皇家海军巡洋舰霍克号发生碰撞,奥林匹克号的船舷严重损毁勉强返航停靠在贝尔法斯特港,当时白星轮船公司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因此赶紧向保险公司理赔,没想到保险公司经过调查后认为这次事故责任在奥林匹克,因此拒绝赔付,这可是屋漏又遭连夜雨啊!更麻烦的是修理奥林匹克号的费用相当的高而且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更糟糕的是,如果泰坦尼克号再不能按时启航那白星轮船公司将面临破产的危险,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公司免于破产起死回生呢?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有人想出了一个绝招,美国超级富翁JP摩根他同时也是白星轮船公司的总裁,摩根认为为什么要花费这么昂贵的修理费呢,奥林匹克号和泰坦尼克号这两艘轮船外形这么相似为什么不来个调包计,把它伪装成泰坦尼克号来一个横跨大西洋处女航然后安排一场意外事故这样不就可以领取一笔巨额保险赔付金了吗?这样做胆子未免也太大了吧,狸猫换太子是不是也太冒险了,其实不一定,如果你不是研究泰坦尼克号的专家,那么这两艘船放在一起你还真看不出来有什么区别,因为这两艘船实在太像了,白星轮船公司要偷梁换柱瞒天过海那就得做得神不知鬼不觉,那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其实很简单,老板只花了不多的钱就找到工人把船重新漆了一遍然后把船上所有带有轮船标记的用具比如救生艇救生衣信笺床单等等全部换上泰坦尼克号的标记,最后把船上所有的地毯都换成新的一切就大功告成了。可是如果让假扮成泰坦尼克的奥林匹克号在大西洋上去撞冰山沉没那么船上的乘客怎么办?2000多条性命啊!难道就让他们这样去喂鱼了,不是,白星轮船公司早有安排,他么安排了一艘叫加利福尼亚号的轮船事先停靠在大西洋上的冰山出没海域等待着泰坦尼克号的出现,撞船事故一发生加利福尼亚号就会及时出现转移泰坦尼克号上的所有乘客和机组人员。英国研究者加迪诺和牛顿还声称,加利福尼亚号出现在大西洋上本身就很可疑,因为轮船上除了机组人员和3000件羊毛衫和毯子以外竟然没有任何乘客,本来一切都会按照白星轮船公司的计划进行,然而事故发生的时候加利福尼亚号却由于搞错了泰坦尼克号的位臵和求救信号,没有及时赶到沉船地点进行抢救,结果1523名无辜的乘客和船员就付出了葬身海底的惨重代价。事后白星轮船公司果然如愿以偿因此而得到了巨额的保险赔偿金,当然他们还得从中拿出一部分来赔偿那些遇难者家属,但不管怎么样白星轮船公司因为这起悲惨的沉船事件确实赚了不少钱.在加迪诺和牛顿的研究结果中还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背后的确是有欺诈阴谋,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有两点:其中一点就是白星轮船公司总裁JP摩根他的行为,本来这次处女航他是要搭乘泰坦尼克号的,可是等到临行前的两天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取消了这次旅行,理由很简单身体不好。其二这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从泰坦尼克号残骸上打捞上来的3600多件物品中竟然没有一件上面印着泰坦尼克这个标记,言之凿凿石破天惊啊!可是很多英国人对这种阴谋论嗤之以鼻不相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泰坦尼克号协会的专家发言人斯蒂夫里格比,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我毫不怀疑躺在北大西洋海底的那艘船就是泰坦尼克号,看来泰坦尼克号沉船阴谋论要想说服世人还得进行更多的研究提出更有力的证据。

第二种:电报论

1912年4月10日中午12点, 泰坦尼克号离开了英国南安普顿开始了它的处女航, 泰坦尼克号准备经法国的瑟堡和爱尔兰的昆士敦开往目的地美国纽约,1958年英国导演罗伊 沃德 贝克排了一部故事片《冰海沉船》,在影片里面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他提出了第二种说法,这个说法和电报有关.。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之前,电报员菲利普斯在做什么呢?他一直忙着帮那些船上的有钱人发送那些昂贵的私人股票交易电报,4月14日晚上9点左右,在附近的加州人号上的电报员伊利斯向泰坦尼克号发送了冰山预警电报,但是由于加州人号上的电报声音太大几乎把菲利普斯的耳膜震破了,菲利普斯一气之下把这封电报截断了,而这个时候加州人号客船已经被浮冰围困了将近一天,电报员伊利斯觉得不会再发生什么事了所以给泰坦尼克号发送了这封预警电报后,她就关掉电报机睡觉去了,所以泰坦尼克号继续以每小时22.3节大约41公里的速度在漆黑冰冷的大西洋上航行,23点40分泰坦尼克号观测员发现冰山,大副默多克下令减速左满舵停船向后倒就在大副下令后的37秒钟,船的右侧撞到了冰山,1912年4月15日凌晨0点15分泰坦尼克号发出了CQD MGY的求救信号,0点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了下来,同时船上发射了第一枚遇险呼救火箭,一片闪亮的白色火星缓缓落在海面上,1912年4月15日凌晨2点10分报务员菲利普斯发出了最后一封求救电报,内容是:请速来救援锅炉室进水已淹没轮机,当时大西洋上很多轮船都收到了这些求救电报,这其中有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圣殿山号 卡纳德公司的卡佩西亚号还有法兰克福号 弗吉尼亚号 加州人号等等,接到电报后这些船只都加速向出事地点赶来, 泰坦尼克号的出事地点在北纬42度37分西经48度23分,距纽约5500公里距南安普顿约7000公里,当时离泰坦尼克号最近的是加州人号,它离出事地点只有18海里,但非常遗憾由于报务员伊利斯关掉了发报机因此没有能及时接到它的呼救信号,由此看来泰坦尼克号是否收到了冰山预警电报是它能否避免沉船的关键节点,不过詹姆斯卡梅隆1997年拍的电影<泰坦尼克号>里边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电影里是这样讲的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其实收到了冰山预警电报可就在这个时候白星轮船公司总经理伊斯梅给他提出了一个十分诱人的建议,就这样在伊斯梅的怂恿下史密斯船长继续以22.3节的速度超速行驶,最后把泰坦尼克号带进了冰山预警区。后来呢,结果我们都知道了。那么他们到底收没收到冰山预警电报呢?真正的知情人早就葬身鱼腹,这个谜也就永远地留在了大西洋海底。

在欧洲1910年代是一个充满信心的时代,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摆在所有人面前技术进步社会发展财富积累,一时间人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能的人就要做惊天动地的事,白星轮船公司总经理布鲁斯伊斯梅想出了一个点子打造一艘史无前例的巨轮,那么这个轮船谁来设计呢?总设计师是托马斯安德鲁斯,那这个巨无霸它究竟有多大呢?它全长269.06米宽28.19米吃水线到甲板的高度是18.3米注册吨位是46328吨排水量达到了空前的66000吨,从龙骨到烟囱顶部有53.3米相当于十几层楼高,他还有四个硕大无比的烟囱其中有三个是用来排放煤烟,剩下的那个用处是作为主厨房的烟囱和通风,船上有25台双端以及4台单端锅炉,它们的动力来自159台煤炭熔炉,强大的动力使泰坦尼克号的最大速度可以达到23节,动力系统有三套主机其中两套是四缸往复式蒸汽机一套蒸汽轮机,主机功率达到51000马力,船上有891名船员可以运载2200名以上乘客,另外泰坦尼克号上还有16个水密室也就是防水割断舱,它可以用电力或人力操作发生意外的时候就可以把浸水受害程度减到最低,白星轮船公司声称这16个割断舱即便有四个被灌满了水船依然可以保持漂浮状态,所以当时的权威杂志《造船专家》曾经这样评价泰坦尼克号说他是永不沉没之船,船上二等舱的幸存者西尔维亚考德威尔小姐后来这样回忆说,在航行中有个船员对她说过这样的话,就是上帝亲自来也弄不沉这艘船,上帝没有来可这艘永不沉没之船还是沉了,为什么呢? 第三种:铆钉说

有人说泰坦尼克号上一个小零件出了问题,上千人的性命真的和这个小小的铆钉有关吗?2004年两个学者福克和麦凯特合作写了一本书《泰坦尼克号沉没真相》,按他们的说法,当时白星轮船公司同时要建造几艘巨轮,因此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有点吃不消了,当时每艘在建的巨轮都需要大约300万个铆钉,他们就像胶水一样把船体的每一个部分紧紧的扣在一起,可是由于资金短缺场方就低价进购了一批含杂质量很高的三型铁铆钉而不是优质的四型铁铆钉,而劣质的三型铁铆钉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矿渣上面形成了很多小孔,铁铆钉里的矿渣是在熔炼过程中形成的玻璃状残渣,它会使铆钉变脆容易折断,当时的手工锻造工艺是根本不符合标准的,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认为泰坦尼克号承受压力最大的部位在船体中心,所以除了龙骨部分船首和船尾使用的仍然是劣质铁铆钉,所以当泰坦尼克号与冰山发生碰撞的时候位于船首的铁铆钉首先发生了断裂,福克和麦凯特都是冶金专家,他们根据从泰坦尼克号残骸上打捞上来的48颗铁铆钉按照同样成分制作了三型铆钉,福克和麦凯特在实验室做了压强实验,他们的做法是用复制的铁铆钉把钢板铆在一起,结果发现三型铁铆钉最多只能承受4000公斤的压力,而优质的四型铁铆钉却可以承受9000公斤的压力,这两位博士最后的结论是:如果铆钉质量更好那么泰坦尼克号就有可能在海面上浮得更久,至少能够坚持到救援人员到达。但是对于他们这种说法外界褒贬不一,哈兰德造船厂铆钉工的后代詹姆斯亚历山大卡利塞尔就公开否认说:他们这种说法绝不可能,哈兰德和沃尔夫船厂的负责人更是振振有词,他们说和泰坦尼克号同时建造的奥林匹克号在海上整整跑了24年直到退役也没发生任何事故啊!到底是不是铆钉出了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海上航上是高风险行为任何小小的疏漏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劣质的铆钉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对这个说法哈兰德和沃尔夫造船厂一直极力否认,也许从一开始劣质铆钉与好大喜功的追求就已经紧紧地铆在一起了,但在当时泰坦尼克号的奢侈和豪华确实征服了世界。

1997年加拿大籍导演拍出了轰动一时的《泰坦尼克》这部影片之所以能抓住每一个观众的心,当然因为他忠于细节真实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但更重要的是他在里面加上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一段不该发生却又打动了所有人的爱情故事,这段感人至深的爱情就这样随着泰坦尼克号沉入了漆黑的大海深处,随着他们一起沉下去的还有1500多个鲜活的生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遇难呢?这么大一条客船难道就没有救生艇吗?救生艇当然有不过数量少得可怜,只有16艘根本不够用,因此多年以来泰坦尼克号救生艇配臵的数量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当年建造泰坦尼克号的时候,难道设计师安德鲁斯竟然就没有想到.?不会,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面关于救生艇,很多场景里面都有细节描述,除了有钱人的狂妄自大,英国当时还有一条陈旧的法律规定:那就是轮船上救生艇的数量不是根据轮船搭载人数而是根据轮船的吨位来计算的,而且在当时国际通用的《海事安全法则》是:客轮上救生艇搭载的人数应该是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而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艇可以搭载一半的乘客,因此白星轮船公司认为这种对乘客安全高度负责的额外配臵居然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他们还感到愤愤不平呢.。泰坦尼克号出事以后,全世界关于轮船究竟应该配备多少救生艇的各种规定都自然失效了,只剩下一个简单的规定:那就是每一个人都能上救生艇。但在当时规定还没有变,按老规矩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艇只要能容纳926人,他就达标了。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白星轮船公司极力辩解说:船上的16艘救生艇能载1178人,完全符合法律要求,甚至还超标了呢。可泰坦尼克号上有2208人啊,他们怎么办?没办法规定就是这样,只能听天由命了。

第四种:钥匙说

2008年9月22日,英国一家拍卖行在一次拍卖中拿出了一件小东西;一把钥匙和钥匙牌,可别小看了这玩意,它的成交价拍到了7万英镑的天价,为什么呢?不是因为钥匙而是这个钥匙牌上面刻有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而且据说钥匙后面还有故事,说它差一点就改变了泰坦尼克号的命运。泰坦尼克号的生还者弗雷德弗利特,他当时是泰坦尼克号的冰山观测员,后来在接受法庭调查的时候他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当时有望远镜我肯定能够更早的看到冰山,法庭问他:那能早到什么时候啊?他的回答是:早到足够让我们避开冰山。这么大一艘船有这么豪华齐全的设备,难道就没有望远镜吗?有,可望远镜锁在柜子里了。那柜子的钥匙呢?钥匙已经拍卖出去了,不过当年这把钥匙也不在船上。1912年4月3日37岁的布莱尔坐着泰坦尼克号离开了贝尔法斯特的造船厂到了南安普顿,泰坦尼克号马上就要首航了。布莱尔是冰山观测员本来按计划他应该在4月10日随船前往纽约,可是就在启程前白星轮船公司老板改变了主意把他换了下来并从别的船上调来了另外一位经验更加丰富的冰山观测员,布莱尔被换下来了很郁闷,他匆匆忙忙就下了船,临走的时候他随手把这把锁着望远镜的钥匙就揣在了衣兜里。关于这个第四种说法钥匙说,在电影《冰海沉船》和《泰坦尼克》里边都有相似的描述:由于没有钥匙冰山观测员就只能在漆黑的大西洋上用肉眼来观测冰山的情况这当然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撞上冰山的可能性,这把拍出7万英镑天价的小钥匙是不是真的就锁住了泰坦尼克上面的望远镜呢?现在也没法考证,不过人们根据常识就会提出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么大一艘船难道上面就只有一副望远镜?所以这种说法还是站不住脚。

第五种:钢板说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庞然大物泰坦尼克号居然经不起冰山的一次碰撞还真不好说。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的海底地质学家史蒂夫布拉斯科研究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的钢板并没有受到腐蚀,在海底找到的钢板残片是锯齿状的就像是瓷器的碎片而且钢板没有丝毫的弯曲也就是说在碰撞的瞬间咔嚓它就断了,由此他就提到了问题的实质是材料问题。因为造船用的钢板都应是高质量的具有非常好的弹性和顺延性但泰坦尼克号用的钢板却不是这样的,它非常生硬一碰就碎,从1994年起布拉斯科就对泰坦尼克号的钢板残片与现在的优质船舰钢板易碎性进行了多种对照实验,在同样的温度下用同样的力量撞击钢板,结果怎么样呢?现在船舰的钢板会成V形而泰坦尼克号上的钢板瞬间碎成两半,但这种说法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说泰坦尼克号上的钢板之所以容易破碎是因为它在海底已经快躺了100年了,长期受到海水和低温的严重腐蚀,可是谁又能证明在97年前这些钢板出厂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质量呢?因此这种说法依然拿不出足够的证据。

1912年4月15日凌晨2点20分泰坦尼克号完全沉没,一个小时十分钟以后3点30分卡纳德公司的卡佩西亚号最先赶到了出事现场,凌晨4点在北大西洋黎明微弱的光线下他们发现了第一艘漂浮的救生艇,卡佩西亚号的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早上8点30分,他们一共发现了12艘救生艇给他们系上了救援缆绳,泰坦尼克号上一共2208名乘客和船员中只有705人生还,卡佩西亚号的船长和牧师在船上的大餐厅为亡者举行了悼念仪式,8点50分轮船调头返回纽约,1912年4月18号卡佩西亚号抵达纽约港,当时有上万人在曼哈顿的巴特雷沿岸观看,船经过自由女神像时在54号码头上大约有三万人站在雨中静静的迎接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73年后1985年9月1日著名科学家巴拉德和他的打捞船在纽芬兰东南380英里的大西洋海底深处3000米的地方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他们把海底机器人杰森放了下去,我们终于能够看到在漆黑的海底沉睡了73年的泰坦尼克号。

近百年来人们提出的种种论点和说法其实都不能完全说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正原因,或许这个巨大的沉没之谜只有这些散落在海底的残骸才真正知道,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敬意打捞队的科学家们在海底3000深处的泰坦尼克号上放上了一面铜牌作为对亡灵和历史的纪念。

第二篇:爱永不沉没----《泰坦尼克号》观后感

爱的沉没

——《泰坦尼克号》观后感

爱——都是因为爱

毫无疑问,Jack和Rose的爱情,是《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最抓人心潮的浓墨重彩。即使我们清晰地知道结局和每一个经典镜头,甚或是Jack那专注而饱含深情的眼神;即使我们看过了好多年,好多年前的我们都还很年幼。但他们在泰坦尼克号上演绎的超越生死的动人爱情,却始终如一地撼动着我们的心灵。这一次的华丽回归,又赚足了观众大把大把的眼泪,不过,对我个人而言,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深深的沉思……

我在泰坦尼克号上所看到的爱——宽广的,就像沉没泰坦尼克号的北大西洋那般辽阔旷远;深刻的,就像Jack说“你跳我也跳”那晚的海水那般冰冷彻骨;充满希望的,就像Jack拥抱着Rose想要一起翱翔天际那般热烈自由。

因为爱,Rose给予Jack最大的信任,最艰难的不离不弃。因为爱,Jack说,他一生最幸运的事就是得到那张船票,遇见Rose。更是因为爱,Rose坚守誓言,她活了下来,她去雪山,她两腿分跨着骑马,她安享着没有他的生命直至百年……

因为爱,爱德华船长走进了船室,与泰坦尼克号生死相依,这爱里有着对自己深深的自责,对船上苦难的同胞深深的歉意,更多的是对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痛心,爱之深,痛之切也正如此罢。

因为爱,年迈的夫妻相拥着躺在床上,可以看到他们眼角的悲伤,更能看到悲伤里爱的坚守。因为爱,母亲呵护着她心爱的两个孩子,不想他们目睹这惨绝人寰的灾难。

因为爱,绅士们在生命濒临危险的时刻,让妇女和孩子先上船。我想到了旅鼠,在要灭亡的时候,它们会为了种族的延续,以集体跳海的方式,用年轻的鲜血换取种族的未来,旅鼠是伟大的,而那些真正的绅士们也是伟大的。是他们让我看到了这样如出一辙的高尚的大爱,看到了那样一个时刻,在那个国度,那一群人的精魂。

喜悦

诚然,沉船之前,泰坦尼克号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那样巨大的轮船,那从未有过的宏大,那华丽的仿佛在嘲笑着下层人民的高等仓,那上层阶级没完没了的聚会,没完没了的炫耀,那绚丽一经他们的奢华早已演变成没有灵魂的躯壳。或许他们的表象是喜悦的,但他们的喜悦是病态的不堪重负的,他们有多喜悦,就有多悲哀。Rose,是他们当中透不过气的叛逆者,她受不了那种虚妄,受不了那种压迫心灵的喘息,她想要逃离,她选择了跳海,但那么深的海水,那么冰冷的温度,她犹豫了……这时候杰克出现了,杰克给她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喜悦,杰克的幽默,杰克的旅行,杰克的见识,杰克的自由思想,杰克的绘画,杰克的梦想,杰克的骄傲,杰克的一切,都成了罗斯喜悦的来源,那种喜悦,是由内而外的喜悦,单纯的不掺任何杂着的喜悦,是Rose连做梦都梦不到的遥远,却因为杰克的存在,而熠熠生辉。当上层阶级还在独自享受聚会攀比钱财权势带来的虚伪的喜悦时,杰克带着罗斯体验了真正的喜悦之旅,从他们的舞会,到他们两个人的狂欢,到那副韵味十足,爱意十分的画像……可是,这喜悦却是极其悲凉的,它暗示着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在那样一个时代,这种喜悦是上层阶级不被认同的。灾难即将到来那个时刻,泰坦尼克号是平静的,更是喜悦,但殊不知那平静背后隐藏着的波涛汹涌……

和平

这和平也是一种平和,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在我看来,Jack无疑是用他平和冷静的心态拯救了Rose。我难以忘怀乐队拉琴的场面,演奏者们拉着平静的调子,拉着悼念的调子,拉着他们的最后一曲……影片此处的画面甚是感人,配上乐队沉痛的音调,一种凄凉哽咽心头。影片结尾大海上飘浮着的那把大提琴,就那样飘进了我的心中,为我本还低沉的心,注入了一丝亮光……

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泰坦尼克号沉没了,她本就是不和平的的产物,是上层阶级赤裸裸的骄傲和炫耀,她就这样华丽地沉默在大西洋深处,如今,又连带着我们沉重的哀悼以及深深的沉思……

爱,喜悦,和平,是这部大片的主线,更是我们生命的脉络……

第三篇:泰坦尼克号沉没带来的启示

《泰坦尼克号》带来的启示

李国庆

伴随着席琳〃狄翁一曲悠扬的《我心永恒》,我们仿佛置身于那艘“永不沉没之船”,开始了漫长而浪漫的生命之旅。

影片《泰坦尼克号》许多同志都看过,它以一段旷世的爱情贯穿其间,在生死不渝的男女挚爱中演示出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海上灾难!影片讲述的是流浪画家杰克〃道森在一场赌博中赢得泰坦尼克号三张船票,于是命运将他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里,他无意中救了欲自杀的富家女露丝〃凯伯特,带之而来的就是一见钟情的狂恋与海誓山盟。然而,母亲、未婚夫极力阻止他们,世俗和偏见一直左右着露丝,经过几番斗争,她最终战胜了自己。巨轮遭遇冰山,即将沉没,人们惊慌失措,纷纷逃命。救生艇不够用,将有一半人殉难。妇女和儿童被安排先走,可露丝不肯走,她要同心爱的人生死在一起。最后,泰坦尼克完全沉没,他们落入海中。杰克竭尽全力把露丝放在 了一块木板上,而自己则在冰冷的水中,同泰坦尼克号一起,淹没在茫茫的大西洋深处。

泰坦尼克号就要沉没了,一对老夫妇紧紧拥抱在一起,老泪纵横,他们在一起生活50年了,现在,他们要分开了,也许,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拥抱,再相聚将是遥远的来世,千般情,万种爱,集为一处,化做鬓边轻轻的一吻……

这是一个凄婉、浪漫的爱情故事,它召示人们:真爱是这个世界上无法用金钱或权利去俘获的东西,生命轻如鸿毛,真爱一诺千金。

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不知有多少,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忠贞,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浪漫,张生与崔莺莺的相思,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缠绵……

世界需要爱,人间不能没有爱。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爱,面临的将是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的灾难;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爱,温馨、和谐、幸福便无从谈起;同样,如果一支军队没有爱,冷漠、对立之刀将把战斗力切割得支离破碎。

然而,对于军人来说,爱情绝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漫步,卿卿我我的呢喃,它有着更丰富的内容,更 崇高的格调,更无私的奉献。

在祖国的西部疆域,有一片终年积雪、被称为永冻层的高原,它的名字叫喀喇昆仑。这里,没有村落,没有牧民,唯一一座驻守在国境线的哨卡,便成为这荒寂雪原的生命孤岛。在漫漫而悠长的冬季,这个哨所几乎完全与外界隔绝,看不到报纸,收不到家信,听不到广播。直到第二年开春,攒了整整一年的电报、信件、杂志,才由军邮车带上山来。每逢这一天,便成为哨所的节日;每到这一夜,蜡烛、手电、油灯,一直要点到太阳升起。有这样一位排长,他一下收到了远方姑娘的18封来信,象读一部长长的小说。第一封信,火炭般炙手,随后,温度渐渐下降,字里行间充满了收不到回信的疑虑和焦灼。等拆开最后一封,看完竟如冰块一样透心凉。能怪姑娘吗?痴情如火的女子,五个多月收不到恋人的一封回信会怎么想?能怪这位排长吗?在他的枕头底下,不知压着多少封写给姑娘的情书,可惜的是,缺少爱的使者。排长平静地把这18封信保存好,为他历经的又一次爱之旅,在心里划上一个淡淡的句号……

这是一部悲壮、令人荡气回肠的史诗,它在灾难 与人性的碰撞中向人们召示:为他人牺牲奉献才最有价值。

船上,为了生存,为了活命,为了人世间那些舍不掉、丢不开的财富、情感、权力、义务,一切一切。人们在争斗,在争抢,在挣扎……此时,不能不为人性的卑劣而感叹!在生命危及每一个人时,别人的危险和自己的生命相比就不那么重要了。

船长、船员们在那一刻没有慌乱,他们知道,只要还有一个乘客没有获救,他们就不能先于乘客离开。也许,他们中会有各种欲望,有恐惧,有悲哀,有希冀,有的想……但是,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表露出一丝的动摇和慌乱,他们自己完全清楚,在碧波浩渺的大洋深处,留在沉船上,意味着什么。他们默默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是在燃烧,而有的人则是在腐烂。

在我们已经走过的征程中,有多少有名的或是无名的英雄,他们生存的时间几乎是短暂的一瞬间,但他们以为别人牺牲的不朽拥抱了整个永恒的宇宙。

军人的职业是人世间做出最大奉献的一种职业。战时,它意味着奉献鲜血和生命;平时,它意味着奉献青春和幸福。当一个军人穿上军装,走进军队行列时,他也就同牺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牺牲,对那些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懦夫来说,确实是一个无比可怕的深渊,而对那些把自己的生命同谋求人类的幸福密切相连的勇士来说,又是那么无比的自豪。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悬崖,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邱少云痛忍火烧身……无数革命军人,在这个牺牲的职业中,用短暂的生命创造了最高价值。他们死得轰轰烈烈,至今还闪闪发光。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亲爱的战友们,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扛枪当兵,就是为着应付有朝一日发生战争。虽然战争是残酷的,必须以牺牲我们的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去夺取胜利,但只要我们的心里牢牢装着祖国和人民,我们这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队伍,就能所向披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进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也都会在战火中,迸发出最绚丽、最让人倾幕的光华!置身于天地之间,那感觉,像是海鸥贴海面的低空飞行,随时可以与海水嬉戏,又象是从海中跃出的海豚,随意翻滚,轻柔矫健。

杰克与露丝紧紧贴在一起的双臂就是一对双人翅膀,它可以腾空,可以飞翔,可以飞到任何向往的地方。大海为伴,繁星作证,顷刻之间,世界消失了,人间消失了,泰坦尼克也消失了,一切化为永恒:

无论你离我多么遥远 我相信我心同往 你敞开我心扉 你融入我的心灵 我心与你同往 我心与你相依 ……

第四篇:证券公司创新迷局

创新------证券公司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证券公司创新业务报告

创新原来是大鱼吃小鱼 中信海通的并购狂欢

强者恒强,弱者沉沦。

2005年券商经过一轮大洗牌之后,券商格局的分化明显,实力强劲的券商越发做强做大,跟不上市场节拍的中小券商逐渐走向边缘化,而创新业务无疑促进了这一进程。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与净资本挂钩,大型券商先发制人,同时也获得了超额回报,比如中信、海通和广发。而直投业务从试点到常规,则巩固了中信、海通等资本雄厚的大佬们的江湖地位。

每一次创新,都是券商格局的重新划分。券商的创新业务,正推动着这一瞬息万变的江湖格局,经历着微妙的演变。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业务凸显“马太效应”

2010年无疑是个券商创新年。这一年,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先后开闸。

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启动,共有3批25家券商获得试点资格。在第一批试点券商名单中,国泰君安、广发证券(000776)、国信证券、中信证券(600030)、光大证券(601788)和海通证券(600837)入围。无一例外,净资本厚实的大券商分得了第一杯羹。

据半年报数据披露,截至8月末,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273.99亿元,比年初增加146.27亿元。从已经公布的半年报来看,融资融券业务对业绩的贡献已初现苗头,且与其净资本实力几乎成正比。

其中,招商证券(600999)融资融券利息净收入8046万元,中信证券7170万元,华泰证券(601688)6614万元,广发证券5952万元,光大证券5125万元,长江证券(000783)1272万元,兴业证券(601377)1352万元,宏源证券(000562)1027万元。而净资本逾400亿元的海通证券,融资融券的市场占有率也最高,这一业务带来的利息净收入高达9910.5万元。

国泰君安券商行业分析师预测,两三年内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收入贡献度可能达到5%-10%。假设融资融券佣金率0.12%、转融通比例为50%,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将超过500亿元,对净收入贡献率达到20%左右。

与融资融券同期开放的,还有股指期货。其实早在2006年9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就已成立,专门为股指期货而准备。但直到2010年,股指期货才正式推出。

“股指期货业务的启动,首先促使一大批券商收购期货公司,对于券商来说,以后的玩法更多了。”一位经历了几波熊牛市的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

所谓的“玩法”,就是券商的传统业务部门可以有效利用股指期货这一交易品种来设计更多的产品,获利更多。对经纪业务部门来说,股指期货业务的展开可以带来额外的佣金收入。而券商自营部能够运用股指期货套保,资管部也可以设计市场中性产品、套利产品来平衡业绩波动,回避系统性风险。

中信证券是市场上的最大的股指期货持仓者,无疑是股指期货推出后最大的赢家。“中信的净资本很高,因此他们的股指期货份额非常大,这样市场的交易很多都被中信自营部主导,导致中信自营部的业绩大大提升。”券商一位自营部人士告诉记者。

无论是融资融券,还是股指期货,都和券商的净资本挂钩。这也意味着,券商必须努力去扩大自己的净资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可以参与新的业务而不被市场淘汰。

直投业务摸着石头过河

券商直投业务从试点伊始就备受争议,在受争议的同时也由试点转为常规业务。

2007年9月,证监会正式启动证券公司直投业务试点,并且要求开展直投业务试点的证券公司净资本原则上不低于20亿元,且最近三个会计担任股票、可转债主承销的项目在10个以上,或者主承销金额在150亿元人民币以上。

如此高门槛,将众多中小券商挡在门外。而中信、华泰、国信、平安、广发等大券商相继获得直投业务试点资格。

据了解,共有34家券商获得直投业务资格,其中24家券商成立了直投公司,直投子公司注册资本共计216亿。

大型券商凭借强大的净资本,对直投业务的投入也不惜血本。据上市券商公告披露的数据统计,截至9月7日,今年以来17家上市券商在直投业务上投入的资金达到36亿元,在今年所有创新业务投资中占比达到30.9%。

截至目前,28家券商的直投子公司已投资项目229个,投资总额达到102亿元,所投项目中有29个已经上市。其中多为创业板公司,而在2012年直投限售股解禁的公司将超过10家。

目前这些投入已经开始获得回报。全部券商直投子公司没有发生大额亏损,其中海通、中信、国信等16家直投子公司已经盈利。

比如国信证券旗下的国信弘盛,自成立至今已有金龙机电(300032)、阳普医疗(300030)、佳隆股份(002495)6个项目上市,每股成本2.68元-11元不等,入股成本低廉。另外,国信还有其他9家已投资项目有望在今后年份上市,投资金额达到4.4亿元,是已投资项目的10倍。

创新业务初显回报

券商对创新业务的投入可谓不惜重金。据相关公告统计显示,截至9月7日,今年以来上市券商总计在创新业务上的投入达到116.48亿元。

但显然创新业务值得券商付出,高额投入已经初显成效,并将在未来的三五年影响到其在市场的占有率。

以中信为例,中信证券通过并购华夏证券的营业部规模迅速扩大,实力大增,上市后更是如虎添翼,净资本迅速扩充,跻身第一梯队券商。近几年券商创新业务的试点与开展,中信证券都精准地抢得了先机,是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和直投业务的最大受惠者之一。

据半年报数据统计,中信证券的融资融券、直投业务、资产管理、股指期货及其他衍生品投资等创新业务上半年为公司创造了19亿元的收入,收入占比达到25%。创新业务已然成为该公司盈利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一成效在其他上市券商中亦有体现。根据宏源证券2010年年报,公司去年直投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65.9万元,实现融资融券业务收入62万元。国元证券(000728)2010年年报则显示,公司实现直投业务营业收入761.04万元,同比增长252.93%。

由于无论是权证、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还是直投业务,对券商净资本的要求都很高,券商创新业务的开展将进一步促成该行业的两极分化。

“一家券商在创新业务上能够引领行业,那么也就意味着在券商今后格局的重新分配中占据了有利的位臵。”申银万国资管部总经理单蔚良如此表示。

券商格局三年大裂变

京派还有背景,海派只有背影,粤系四小龙背负使命

没有什么能够比官方数据更加有力地记录,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衰落的足迹。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自2008年以来,以总资产计,申银万国成为下滑最快的大型券商:这家2008年名列榜单第六位的券商,到了2010年已经仅仅排名第十。

以营业收入计,国泰君安的下滑令人心惊:这家2008、2009均名列第一的大券商,2010年掉到了第4位。它2010年的收入,不到2009年收入的65%。

以净利润来看,两家公司同病相怜,继申银万国在2009年被银河证券、国信证券超越跌到第六后;2010年,广发证券(000776)成功将国泰君安挤到了第三名。

如果考虑到,在过去的三年中,前十大券商的构成实际从未发生过变化;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的陨落程度,甚至可能比数字显示的更加惊人。

这两个名字,曾经见证了中国证券行业最黑暗、最疯狂、最有想象力的时代,也曾经孕育出了原汁原味的海派券商文化。

而现在,尽管他们仍是中国最大的券商之一,但市场的关注度,已经转向岭南。广发、招商、国信、平安,被认为才是希望所在。一批曾经名声赫赫的老牌券商,尴尬的不再被人提起。

这个行业里的很多老人,都记得万国和君安的叱咤风云,也记得南方和华夏曾经的挥斥方遒。他们对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依然恋恋不舍。他们不屑的说,现在的龙头中信,只赢在“不犯错”三字。

但实际谁也无法断言,多年之后,如果我们回望2010年,这到底是一场成功变革的尾声、还是开端。

唯一可知的是,一批庞大的背影正在逐步淡出。继综合治理之后,一场内生性的革命,正在席卷中国过百家证券公司。

佣金率的下滑与老券商的尴尬

关于国泰君安、申银万国、银河证券等一批名字的逐渐暗淡,永远有很多故事可以讲,比如强势的汇金、漠不关心的地方政府、高管争斗,甚至“王益案”的余波未平。

然而,一开始对他们提出挑战的,其实是国信证券——一家源于深圳的小券商。

胡关金时代的国信证券,依靠客户经理制度,成功迎来了经纪业务的爆发,杀入中国券商前十强,至今屹立不倒。

然而,对于营业网点众多的大券商来说,国信证券模式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一个强劲的对手,还意味着:经纪业务不再是一块高利润的业务。据理财周报统计,2008年至2010年,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占营收比例分别为66.73%、66.26%、56.3%,比例不断在下降。

至今,依然有不少人私下抱怨,佣金率的不断下滑,成为公司最大的忧虑。

无论他们如何讥讽国信证券模式,但谁也无法否认,传统的通道业务已经不可能产生高利润。实际上,中国可能唯一能以服务溢价获得高利润的营业部,依然来自国信证券——著名的深圳泰然九营业部。

而在经纪业务上学习国信证券的其他几家粤派券商——招商证券(600999)、广发证券,则毫无疑问的加快了全行业佣金率的下滑;而其他券商尽管心有不甘,依然不得不看齐新进者的收费标准。

2008年,中国不少券商还可以收取千分之二的佣金率,2011年,他们不断央求监管层推出红头文件:佣金率不得低于万分之六。

这才是过去三年中,这个行业大鳄们所面临的最实质考验。

平安模式投行

如果说国信证券模式在经纪业务上,彻底颠覆券商行业竞争格局,令一批粤系券商成功扩张;那进一步奠定粤系券商领袖地位的,则是投行中的平安证券模式。

很多北京和上海的大型券商,此前甚至都没有意识到,2009年10月30日上午9点25分,在深交所敲响的中国创业板开市钟声,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无论二级市场如何评价,对于投行而言,创业板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发行审批速度加快、高溢价发行、高保荐佣金率……这些变化的直接后果,是一批中小型券商看到了希望,如果能够尽可能的多做项目,投行部门收入就可迅速提高。

而在此之前,由于大项目常年为中金公司、中信证券(600030)等京城豪门所把持,大部分中小券商的投行部门实际无米下锅。

2009年,以股票承销金额计,券商前十名分别是: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信证券、中信建投、平安证券、长江证券(000783)、瑞银证券、东方证券、华泰证券(601688)、国泰君安。

以股票承销家数计,前十名分别是国信证券、中信证券、平安证券、中金证券、广发证券、海通证券(600837)、中信建投、华泰证券、西南证券(600369)、招商证券。

尽管粤系券商已经表现不俗,但是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依然目中无人,多年以来,他们只需要与彼此竞争。

2010年,平安证券模式开始显示出力量。当年,平安证券在股票及债券承销家数上力压中信证券,首次排名券商第一。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股票承销金额的前十名是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中银国际、海通证券、平安证券、国泰君安、瑞银证券、国信证券、中信建投、招商证券。

如果不考虑当年发行的农业银行(601288)这样的巨无霸项目,平安证券的排名,显然将大幅提前。

这一年,平安证券的股票承销家数达到了惊人的48家,中信证券只有30家,中金公司只有22家。而且,平安证券的项目大部分为IPO,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则有大批利润较低的再融资项目。

豪门们对此几乎采取了无奈的态度,无论在中小项目储备、议价能力,还是投行内部的薪酬激励上,他们都无法与平安证券、国信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这样传说中的华南“四小龙”匹敌。

甚至弃绝经纪业务、主打投行业务的合资券商,也为此受到了进入中国以来最强烈的质疑——他们的业务模式,是否适合中国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这是一个“猫论”的时代,庞大的资本金和显赫的背景,最终将让位于商业模式和激励机制。

所有曾经辉煌,终将与我们说再见。

券商三年江湖恩怨

胡关金部队华西失散,阴秀生搅动李迅雷,安信叛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券商似江湖。有门有派,有斗争。有人来,亦有人走。

这三年来最让人惊愕的变动,是“教父”胡关金的离场。

当年,胡关金带着一批部下,毅然离开国信奔至华西,之后又转战银河,却在寥寥数日后请辞离去。

即便是在江湖,你来我走也是稀松平常的事。乔峰师从少林,后入丐帮;杨过进全真教后拜古墓派;令狐冲任恒山掌门人之前曾是华山大弟子。

英雄所“遇”略同。胡关金如此,阴秀生一样,还有李迅雷、龚寒汀、蒋国云等人,还有华西的那些高管、安信的那群分析师、平安的保代……

教父胡关金黯然离去

胡关金志在寥廓,不然1989年就不会抛开杭州大学金融学副教授的安稳工作,南下深圳,不然也不会在把国信带入金光大道后,却弃“国”投“民”转入华西。

原以为离开国信摆脱了国企的束缚,胡关金在华西可以大展拳脚,不想,华西的日子是苦的。不知现在的胡关金回想2004年做出的这个决定是否会后悔。他在华西坚守将近5年,终在2009年初抱憾离开。

华西5年,胡关金疲惫不堪。第二年,时为华西大股东的朝华系控制人张良宾被抓,大股东换成泸州老窖(000568),同时又因股权转让问题被停止自营和投行业务。

对于胡关金来说,张良宾被抓不算什么,业务停滞不前才是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尤其是其抱有很大希望的投行。胡关金受的这一击,很重、很痛。

他受得住,他的部下不一定能。跟着他到华西证券的国信前副总裁姜长龙离开,段文清、李华强、苏细强、孙明霞、凌江红等人也带着华西投行之前的项目投奔华林证券。胡关金眼睁睁看着一个一个他亲手带出来的人,对他挥手作别。

泸州老窖没有像张良宾那样给胡关金太大的权限,更不认可张良宾之前承诺胡的20%期权。胡关金带领一批人空降华西也给内部老员工带来压力和敌对情绪。再加上股权转让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投行和自营业务被暂停,华西搬家深圳的要求也遭到四川当地政府的反对。胡关金的部队腹背受敌,元气大伤。胡最终于2009年1月心冷出走,并在之后蛰伏大半年的时间。当时的说法是,胡关金称不打算再待在券商业,婉拒多家券商抛出的橄榄枝。

胡关金离开,华西冷了。跟随胡闯荡华西的人在胡离开后仅剩葛旋、李巍巍、陈杰明和杨炯洋4人。今年,华西高层一度腾空。葛旋年初离职后加入民生人寿,李巍巍紧跟着离去。7月,陈杰明也退场。当年的胡关金部队只有杨炯洋留守华西。

华西后对券商心灰意冷的胡关金为何又加入银河证券,已无从知晓。但是,他的加入让众人对老牌银河的改革寄予厚望。2009年9月,胡关金一进银河便试图大刀阔斧的改革。

胡在深圳受市场化熏陶多年,他是激进的;在国信拼打8年,他是强势的。他的这些却是“老古董”银河所最不能承受的。银河让他对这个行业彻底死心。仅上任4个月,胡关金便结束了他银河之路。

当英雄不遇于时代,就沉淀给历史。至此,胡关金为他的券商之路画了个句号,流放给过去。

现在的胡关金,转战PE界,据悉,他筹备的PE基金有10个亿的规模。

安信国君不安宁的日子

阴秀生与胡关金一样,曾是教书育人的先生。不一样的是,阴秀生没有那么多的传奇色彩附身,也没有在中国证券行业的初期就进去摸爬滚打的经历。阴秀生干过会计、做过投资银行,也曾于2000年在华夏证券待过。2006年,阴加入安信证券后一做就是将近5年。

他进入众人视线,受众人关注是在今年7月初。一条“安信证券副总裁通过公开竞聘,当选国泰君安副总裁、分管战略规划”的消息,把阴秀生带上舞台。

阴秀生是这次国泰君安人事变动中,唯一一位从外部跳槽而来的。而这一变动涉及到的两家券商国泰君安与安信,这段时间过的都是不安宁的日子。

今年7月,业内有消息称,国泰君安副总裁何伟将赴深圳,担任长城证券总裁。消息已传出2个月,目前,无论是证券业协会还是国泰君安官网上的显示,何伟目前尚还是国泰君安副总裁。紧接着,业内又传来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转投海通证券(600837)的消息。至今,国泰君安李迅雷这块“招牌”还在,尚且不知他是否如预期加入海通。

安信的问题则关乎整个研究团队。今年,安信研究所流失了大概一半的分析师,其中还包括4个首席分析师。这4人中,首席基金分析师付强加入嘉实基金。而建筑与工程行业首席分析师石磊则是跳到光大证券(601788),这一幕是戏剧性的,高善文及其团队,就是3年前安信从光大挖来的。

今年,分析师的流动一点不亚于投行保荐代表人。大部分人跳槽的原因是现实的,说来说去就是一个“钱”的问题。安信的薪资水平还不到整个行业的平均线,尤其是对普通的分析师和员工。当然,与此有关的还有券商的战略布局和平台。

但,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不可能有完美的公司。关键是人的选择。

平安投行遭突袭

对于人来说,“钱”真的是一个大问题。

平安投行这次的“地震”同是因为一个“钱”字。原平安投行事业部总经理兼内核负责人龚寒汀已正式入职华林证券,一起出走华林的还有另外4名保代刘哲、乔旭升、张辉波和何书茂。

这只是一个开始,传言平安上海投行的人几乎要走光。平安此时的遭遇,一是与马明哲要进行人事调整有关,二就是薪酬。

平安的投行虽是项目做得最多,但与其他券商相比,投行人员的待遇难不如人意。在投行业中,小券商远比大券商舍得出钱。

一位平安投行的人曾在理财周报记者面前抱怨,“平安迟迟不发钱,做得很没意思。”

保荐制不仅创造了中国第一高薪职业,还为这个市场添加了更多的浮躁情绪。一两百万的转会费使越来越多的保代不停跳槽,不做事,只拿钱。

券商资管亦是。曾有华南一券商资管部负责人对理财周报记者说,“资管很难留住人,要做的事情和基金经理差不多,但待遇却只是人家的一半。很多人待久了都会觉得委屈。”

这就是现实。辗转东南西北只为寻梦的人现在变成了异类。

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谁能是英雄?

券商梦之队

国信经纪,东方资管,海通自营、两融,平安投行,国泰期指

人有美丑,券商有优劣。

若能集合美人之最美五官于一张脸庞,搓之揉之,使之相得益彰,必当无可匹敌。同样的逻辑之于证券公司,亦是如此。

眼耳口鼻舌,人有五官。券商有五大支柱业务。

国信证券经纪业务,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海通证券(600837)自营业务,平安证券与国信证券的投资银行,海通的融资融券、国泰君安的股指期货、中信证券(600030)的直接投资等创新业务,集五大业务于一身,这便是未来的券商形态。

未来券商脸谱

探讨未来本是极不靠谱之事,描绘各项业务均在转型的券商的未来发展方向,更是难上加难。

所幸,变革中的券商已经初现一些未来形态的端倪。

眼耳口鼻舌,人有五官。券商也有五大业务可以与脸谱之五官相对应。

可以对应嘴巴的,非经纪业务莫属。无论行情好歹,上市发行政策是否放松,经纪业务都是券商必不可少的生命线,借全国4628家营业部的经纪通道,为证券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吃进去,消化掉,养活券商所有业务部门。

不过,传统的经纪业务正在遭遇挑战。自从五年前国信证券组织3000人客户经理,野狼一样,从被动等待客户上门到主动开发客户,证券市场经纪业务便进入到白热化状态,国信证券经纪业务股票交易量迅速进入行业三甲。

2010年,券商营业部之间的竞争演变为赤裸裸的降低佣金争抢客户,无数客户被不同券商的客户经理许诺以更低的佣金率和更好的投资顾问服务,账户在各家券商之间转来转去。这一次国信证券又出新招,在投资顾问服务的基础上划分等级,开展签约服务。凡新客户开户,一律按照千分之三的基础,当资产达到一万再降至千一至千一点五,当资产超过30万元再降至最低万六左右。

当然,签约服务能否为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仍需时间考量,但国信在经纪业务创新服务的尝试与执行,已经远超其他同类券商。

其实,券商的大佬们心里明白,投顾业务并不是生财之道。各营业部只能通过提高投资顾问的服务质量减缓佣金下滑的趋势,击败那些提供不了投顾服务的竞争对手。

按照国信证券、广发证券(000776)、银河证券、宏源证券(000562)的设想,经纪业务未来的着力点在新型营业部。新型营业部不同于重型营业部也不同于轻型营业部,而是一种更加接近房地产门市部的形态,出现在大街小巷,出现在各个社区,它所担负的任务是像银行网点一样,充当吸纳资金,为客户理财的作用。一旦在全国铺开上万家门市部网点,销售渠道也即形成,券商不仅可以销售自己的资产管理产品,还可以代销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甚至是保险。

不过,目前这只是一种设想,监管层也在讨论层面,但各家券商已经有所准备。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国信已经在有意识的在培养客户经理这方面的能力,只等政策放开。若在未来券商脸谱上画上嘴巴,非国信经纪业务莫属。

睁大眼睛做好创新业务

创新意味着打破常规,创造不同,一不小心就会撞得头破血流,非得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行。

中信证券旗下子公司金石投资、海通证券的融资融券、国泰君安的股指期货,这三家券商各取所长,在各自的创新业务上已经远超其他券商。

从2008年到2011年上半年,中信证券旗下金石投资已经投资71家公司,投资金额达55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已经有9家完成IPO,据粗略估算,今年上半年,在9家已经完成IPO的直投项目中,中信证券已经净利润十亿以上。

截至2011年8月31日,海通融资融券余额17.30亿元,居所有券商两融余额之首。国泰君安的野狼战团更是在股指期货刚一放开便进行秘密集训,国泰君安各营业部也在紧锣密鼓招呼客户,培训股指期货知识。但过去不等于未来,券商直投只有四年历史,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均只有一年半历史,各券商未来是否变局,尚难预料。

其实融资融券业务真正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待到所有券商获得两融资格,正在听取意见的转融通业务开通之后,两融正反双向可做空的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中信国信支起投行的鼻梁

2010年至今20个月的时间,570家公司IPO上市,以平安、招商、国信为代表的市场化更深的投资银行斩获颇丰,仅平安一家即保荐70家公司成功上市,第二名国信和招商分别保荐55家和32家。

但光鲜背后,平安证券却伤痕累累,先是胜景山河过会又被否,接着是最近爆出平安证券大批保代辞职的事情。正如某券商副总所言,中国现在的投资银行都是简单的承销保荐,而且其中大部业务又可以外包给其他公司,所以业务含金量并不高。

财聚人散,平安证券即是如此。

IPO项目数量不会永远这么多,这口饭也将越来越难以下咽,投资银行未来的方向,是充当公司融资中介,这其中包括直接融资,也包括充当兼并重组的财务顾问,如何在上市之后帮助有竞争力的企业“蛇吞象”,成就行业霸主,才是投资银行真正发挥实力的地方。

这其中,人力是优势所在。投行保代个数最多达139人,保代团队稳定,投行团队保代考试能力突出,今年一次性通过40人,都是国信证券投资银行未来发展的保障。

与国信不同,中信在资本市场的承销能力和拿项目的能力都是首屈一指。未来大型项目都能分一杯羹的情形下,30亿—70亿元的中型项目已经引起中信证券关注,而香港上市更加为中信证券承揽国际项目聚了一把人气。

未来的中信和国信,当是以后中国投行的鼻梁。

资管、自营考察财富管理能力

自营业务与资管业务,份属同宗,考察的都是券商的财富管理能力,只有盈利能力能够说明券商强弱,资产收益率又是最好的衡量指标。

东方证券的资产管理,成立国内首家“券商系”资产管理子公司——东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制定了“不允许重点投资重组股,买卖不能影响价格”两条军规,在谨慎甚至保守的操作思路下,旗下多只产品仍然保持了1元以上的净值,并在一定阶段接连领先。券商资产管理多位大佬向理财周报记者坦言,东方资管的团队建设与产品管理水平领先不少,业内经常有资管同行前去取经。

与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客户资产不同,自营业务管理的是券商自己的资金,业内衡量资产管理水平一个不成文的想法是,如果这家券商自营做得特别差,那么很难指望券商的资产管理能做得好。

这也是把海通证券自营拿出来做代表的原因。海通证券201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63亿元,利润总额7.03亿元,同比增加5.61亿元,增幅395%。

券商5年史记

2008年之前讲如何圈钱 2008年之后拼如何做事

资本市场服务中介,是对券商的传统定位。

随着业务的拓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们成为资本市场的积极参与者。如今,它们已逐渐成为市场的引导者。

2009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高歌猛进和低迷徘徊,实现了质的飞跃。而充当价值发现者以及创造者的券商也是风生水起,它们不仅改变了社会财富分配和资源配臵,自身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走向差异化经营战略。

然而,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人和事。回首券商近些年的变革岁月,无法绕开的是一些标志性的人物及事件。

2007年:借壳上市年

处在净资本驱动的行业,只有在资本充足的基础下,才能尽情发挥。

彼时,融资才是王道!但对券商来说,以IPO渠道融资并非那么容易。

一边是IPO高门槛,一边是融资迫在眉睫。借壳上市势在必行。在目前的17家上市券商中,9家是以借壳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7家IPO。

2007年,可谓是券商借壳上市年。在目前借壳上市的8家券商中,有5家集中在2007年。它们分别是:海通证券(600837)借壳都市股份(7月31日)、东北证券(000686)借壳S锦六陆(8月27日)、国元证券(000728)借壳S*ST化二(10月30日)、长江证券(000783)借壳S*ST石炼化(12月27日)、太平洋(601099)证券借壳S*ST云大(12月28日)。还有,广发证券(000776)也是2007年就公布了借壳方案,直到2010年2月12日才修得正果,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其中,太平洋证券的上市备受争议,也把券商借壳推至风口浪尖。随后,2008年1月29日,国金证券(600109)借壳S成建投。2009年2月17日,西南证券(600369)借壳*ST长运。今年8月9日,国海证券(000750)借壳SST集琦,至此,券商借壳成为历史。

而近两年来,券商IPO成为大势。自2003年中信证券(600030)IPO后,由于市场环境等因素,期间停顿了5年,直到2009年8月光大证券(601788)的上市,才重启券商IPO。

随后,招商、华泰、兴业、山西、方正纷纷IPO上市。不得不说的是,招商在2009年11月17日,也就是上市后3个月,股价便跌破发行价,成为2009年IPO重启以来的首只破发股,至今仍深陷破发泥潭。

世事难料,也有不少券商的融资梦受挫。东方证券的上市路曲折而漫长,屡遭中断。早在2001年,东方便提出上市想法,却在2005年出现业绩亏损,首次与上市擦肩而过。当2007年再次整装出发时,不料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业绩再次出现亏损,上市计划再次搁浅,何时上市仍是个谜。

还有东北证券2008年再融资计划受挫,由150亿增发下调至40亿配股再下调至12亿的次级债。长江证券增发遭神秘人砸盘,导致融资额由76亿缩至25亿。

中信证券一直是行业的翘楚。在别人还在绞尽脑汁上市融资时,中信证券率先迈出国际化的步伐,今年中信证券公布发行H股计划,是中国首家A+H股上市券商。

2009年:投行里程碑

近几年来,投行崛起可算是券商的里程碑。

投行业务已成为券商的源头业务。据统计,去年投行业务总收入占到总营收的14.3%,较2009年增加近7%。

当然,整个券商投行的迅速发展是受益于二级市场的扩容。数据显示,A股市场融资额从2005年的338亿飙升至2007年的7723亿,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后,2010年以9865亿的融资额再创历史新高。

除了上市公司,这场盛宴最大的分享者就是券商投行,也造就了保荐代表人这一国内顶级高薪职业。由于各券商的经营模式以及战略规划定位的不同,在市场资本化热度高涨下,券商间分化日益明显。在投行业务上,券商格局重新洗牌,中小券商崛起,似黑马,例如华南四小龙。老牌券商被边缘化,甚至开始没落,例如申万、中金。

不得不提的是国信证券和平安证券,近几年它们在IPO发行市场稳居行业冠亚军,甚至成为券商投行的代名词,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远赶超了那些具备政府资源、运作大项目和高端客户方面优势的券商。据统计,2009年以来,平安证券共完成82单IPO,市场份额达11.75%,国信证券完成70单IPO,市场份额为10.03%。

此外,近几年国信和平安的投行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它们拥有注册保代139人和84人,居行业第一和第三。

平安投行已成为平安证券的金牌业务、第一大业务。去年其投行业务净收入占到营收的80%多。

然而,这些都离不开背后领导的前瞻性眼光。平安证券投行部总裁薛荣年一直强调平安投行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小企业IPO为重点等战略。薛荣年的经历也累积了丰厚的投行业务经验,资料显示,薛荣年2000年加盟平安证券,曾是中国证券业协会投行委员会委员、中国证监会第四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深交所第二届中小板企业培育发展委员会委员。

而那些一向以大项目为目标的大券商,市场份额不断被抢占。不得不说的是,申万投行的没落,近两年申银万国投行业务市场份额连续下滑,行业地位也不断下降。

2010年:创新元年

在人人皆有,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唯有创新才能突破,才能走向差异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2005年以前,券商主要靠经纪业务生存,投行、自营和资管业务贡献尚不明显,在业务高度同质化的形势下,券商发展遭遇瓶颈。

2005年在资产业务上开设了券商集合理财业务,经历了4年的试水,2009年开始爆发式增长。据统计,集合理财产品数量由2005年的10只增至去年的100只,规模从2005年的99.15万亿增至去年的854.72亿。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5月,东方证券成立了国内首家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同年6月,国泰君安也拿到了设立全资证券资产管理子公司的批复。

随后,2007年9月直投业务正式启动。2007年12月,中信证券成立全资直投子公司——金石投资,标志券商直投业务进入实质阶段。今年7月,证监会下发了《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监管指引》,随即直投业务被纳入证券公司的常规业务。随着资管业务和直投业务被纳入常规化业务,券商必须探寻下一个创新领域。

2010年,对券商来说是一个创新元年。

首先,2010年是经纪业务的转型元年。为了解决佣金战带来的窘境,2010年年初,投顾业务试点运行。

其次,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交易试点正式启动。海通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光大证券、广发证券有幸获得首批试点资格。经过一年多的试点,海通证券两融业务成为行业龙头,截至今年8月31日,海通证券融资融券余额为17.3亿元(深市),行业排第一位。

还有,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交易正式启动。国泰君安首批获得股指期货业务资格,成为领航家。

2011年,大熊市,券商很淡定。2005年大熊市,券商行业积贫积乱风雨飘摇。

没有2006年的“半死亡疗法”,没有2006年来券商的百花齐放,就没有今天。

相较江河日下的公募基金,形单影只的私募基金,剑走偏锋的信托公司和虚肿而束缚的商业银行,无论如何券商是过去这两年中日子最好过的了。

中国券商确已行至崛起的边缘。它们急切的想奔跑,想创新。然而,当我们拉长时间的窗口,券商这几年的路却显得怪异,它们各行其道,却又殊途同归。

那些改变行业的创造者

2006年后,中国证券公司嬗变太大了。比如几十家证券公司先后湮灭了,新的十几家公司又冒出来了。2006年之前,人们甚至不知道会有一家著名的证券公司叫安信证券,它会有一个最拿得出手的人叫高善文。当然,也不会有人想到平安证券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这些年,老三家中银河、申万裹足不前,国泰君安有心无力,前三位臵沧海桑田。股改、权证、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创业板、直投、新三板相继而出,业态一时眼花缭乱。而真正改变这个行业的,是那些明星公司。

2006年之前市场的先天不足和国企改革央企巨无霸旺盛的资本需求造就了中金公司。这家与国外市场关系密切的合资公司,建立了一整摩根士丹利式的专业投行模式、研究模式和管理模式。在长达十年中,几乎垄断了中国大型国企的境外上市业务。但随着2004年12月方风雷挂帅高盛高华成立,2006年4月瑞银入华,竞争急剧升温。最重要的是,A股牛市的迅速升起把后来绝大部分央企留在A股,而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加入了这一阵营的厮杀,现在中金大项目模式已近尾声。

中金的研究所曾经辉煌一时,随着许小年2003年的出走而日益没落。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券商研究所逐渐学成了其国际化模式。2006年李迅雷成为杰出研究领袖,2011年他将投奔海通证券升任副总裁;2006年,中国分析师的第二代教父高善文在光大证券横空出世,次年将整个团队带到新鲜出炉的安信证券,然而,2011年,他的团队也集体出走了。

由于牛市的原因,中国新一代券商刚开始均以研究所寻找江湖地位,这与经纪业务模式的单一性决定的。而最终分享牛市红利并实现跳跃发展的,当属中信证券。

从2006年3月开始到2007年12月,中信证券逐渐收购华夏基金全部股权,此后又收购了金通证券。在此过程中,中信证券完成数次再融资,迅速扩充资本金。依托优势资源,中信证券的大项目投行战略从长江电力开始一路高走,现在与中金平分秋色。在融资融券、直投、股指期货等等牌照上,中信证券一个不落。不过2008年,中信险些栽在贝尔斯登身上。这使得中信证券开始保守行事,国际化战略让位于金控战略。

华泰证券贡献了业内另一个通过兼并收购跨越发展的经典案例,从二线地方券商成长为一线大券商。其奉行的金控战略,实际上是券商系金融控股,而非跨金融行业。

海通证券的金控目前看来更为扎实。海通较之老三家利益羁绊较少,改革推进更顺,较之中信证券,战略更为稳健。其国际化通过收购大福证券而稳步推进。

真正市场化的颠覆者来自于南方,集大成于国信证券。市场化考核、项目包干和草根迅速让国信的营业部、投行、研究所突飞猛进,一时享誉大江南北。南方的平安证券、广发证券均继承了草根牌的基因。由于2004年中小板的开张和2006年市场的好转,小项目带来的南方模式几乎与中金为代表的北方模式分庭抗礼。这一平衡直到2009年创业板开张后被打破。2010年,平安、国信分列投行收入榜单前两位。

中小项目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目前华泰联合证券已经明确这一思路,中金也开始接受中小项目。越来越多的中小券商效法南方,如西部证券这样的投行甚至明确提出以新三板专业投行为目标。

而另一些弱势地方政府背景的中小券商,则走向了第三条路——通过资产管理或自营业务为龙头实现跨越式发展。这集中在江浙一带的东方证券、东海证券和浙商证券身上。这种短平快的单一化模式正在深刻影响行业,亦给东北证券等券商带来相当负面影响。

中国券商拿什么来创新?

2011年开始,时间的反面出现了。

实际上,这些年中国券商的绝大部分创新,只是资本市场自身创新完善的副产品,“政策下的蛋”。而无论是经纪还是投行,通道服务型商业模式的盈利潜力挖掘殆尽,资本效率低下的局面已经全面浮现,真正的创新实际上还没出现。

中金创造的“大项目投行+高端经纪”模式正遭受严峻挑战,这既显示于中金的项目数量和承销收入上,也体现在中金经济业务的下滑中。中信证券的金控模式遭到了严格的政治限制,不仅包括“一参一控”政策,更受到大股东中信集团的牵制。终有一日,中金和中信的投行将面临战略反噬。海通的模式几乎已经定型,这三家公司未来的模式将越来越趋近。

南方另辟蹊径的代表平安证券目前深陷漩涡,马明哲曾经夸耀说,平安证券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研究所和投行。受制于网点,研究所已然泯然众人。而由于机制不彻底,平安投行近期内震频频。商业模式的单一将迅速考验马明哲。平安仍可能在维稳同时,重回传统业务模式。

国信证券投行“加盟”模式,难以复制,风险在于人才流失和成本管理。国信证券的经纪业务模式,实际上启发了今年以来以中投证券、上海证券、广发证券等以经纪业务为优势的中小券商开展创新投顾业务。不过这种实质是“人海战术”的模式瓶颈已现。

这种模式未来将在一些经纪业务发达的券商中大行其道,最终其业务模式可能将变成综合性的卖方服务体系。

广发证券已经越来越变得综合,其今年提出的全新战略是,打造券商系金融控股集团,同时进行全业务链条的整合,打通资源支持买方业务,比如最终为直投、自营、资管、融资融券以及其他资金运用等买方业务形成有效的支撑。这有赖于更多“类做市商”创新业务的推出,比如股票约定式回购交易、现金管理业务、人民币股权投资(PE)基金试点范围扩大等,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华泰证券的模式有可能未来接近于买方导向。

而一些中小券商因资本金和经纪规模双重限制,将努力在资管、自营、投行三者之间,本质上徘徊在卖方和买方角色之间,这正是东海、东方、浙商、齐鲁等等券商的困惑。

可以看到,既有券商模式创新越走越同质化,而原有路径上解法不多。真正的创新势必要走向交易型驱动的商业模式,这又诉求于混业经营和做市商制度。然而,有了华尔街的前车之鉴,可见的未来将严重受制于政策。

(文摘编2011年9月理财周刊 有所改动)

第五篇:中国体育用品业迷局解读

体育用品业迷局解读

马岗http://weibo.com/344141485

8月份,李宁公司宣布公司上半年业绩将较为疲弱,今年将花3亿元回购库存。同样在8月,中国动向集团有限公司也发布消息说,上半年拨付2亿元用于库存回购。

8月份,特步公布上半年业绩显示,其存货金额高达8.87亿元,增幅为92%,上半年平均存货周转日数从46天升至81天。特步副总裁吴联银表示:“不断增加的库存正在占用公司人力、物力,也使公司的成本增加,整体利润降低。”

10月份,安踏管理层披露其2012年二季度订货金额增长,将低于首季度15%的幅度,未来半年至1年内,行业亦会充满挑战,已难以保证2012年三、四季度订货会成绩。这是安踏订货会增长首度低于15%。

2011年上半年匹克存货为4.09亿元,同比增加41%,10月份,匹克宣布2012年第二季订货会结果,订单金额较2011年同季订单仅增长9.5%,为历年来最低一次。匹克公司CEO许志华说:“匹克主动求变,改变增速论英雄的传统观念,是为了赢得未来。”

过去中国体育用品业经历了极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让这个行业一度成为令人艳慕的朝阳产业。眼下,高位库存引得品牌商大举回购,高价房租逼得加盟商无利可图,涨价潮下品牌商想提高毛利对抗通胀,价格战中零售商艰难求生存,体育用品业形同困兽,四下碰壁,这个年轻的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青春期的尴尬和困扰。有人说是拐点?有人说是休整期?有人说是洗牌阶段?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最危险的时候

高通胀和商业地产过热,倒逼传统零售业

近几年,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国内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民间投资渠道有限,助推了房地产业的膨胀,商品房价格一片涨势的行情下,商业地产的价格亦高歌猛涨,加之商业地产资源稀缺,价格和租金成倍增长,天价租金频现于市。而近期在限购、调控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抑制了投资者对住宅类物业投资的需求,转向商业地产项目投资成为很多投资客的不二选择,资源抢夺加剧了商业地产租金的再次飙涨。

2010年,合肥肯德基天辰店关张,导致关张的原因是房租从120万元/年涨租到800万元/年。2011年4月,北京T3航站楼出发口的星巴克关张,关门的原因是房租从三百万/年上涨到六百万/年。一二线城市如此,三四线城市也不例外。成都市龙泉驿区130平米左右的铺面,年租金120万元,成都市双流县公兴镇,一间140多平方的铺面,年租金22万元。铁打的铺面流水的品牌,租金上涨过快倒逼零售业,终端生存环境极速恶化。

近一年来,CPI居于高位,物价让人望而生畏,中国进入高通胀时期。有学者曾表示,温和的通胀利好零售业,不过眼下高通胀经济环境下,生产原资料成本大幅增长,制造源头费用的增长通过生产、运输、销售各环节的通胀放大,统统积累到零售环节来释放,高物价已成事实。同时,消费者的收入并没有实质性的增长,对抗通胀的方法似乎只能以减少消费来应对,过紧日子成为常态。从国内百货行业的统计数据来看,高端百货和低端百货两头旺,受众面最广的中端百货两头不讨好,经营情况明显不如以往,也就是说,高端消费群体不受通胀影响,消费红火,而大众消费阶层的消费频次和客单价下降明显,追求性价比和实惠给低端百货带来机遇。

一方面,体育用品企业为了抵消成本增长采取提价,另一方面,涨价意味着丧失一部分中低端消费者,甚至减少市场占有率,或者给后面的追逐者留下更多的生存空间,企业陷入两难之境。

价格战下竞争升级,谁能hold住

在上一个五年中,有超过五家体育用品厂商在香港上市。这五年里,中国体育用品市场规模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在极速成长,各大体育用品企业掌门人的名字亦频现于各大富豪榜,体育用品业在过去的五年里强势崛起。

先来看一组数据。财报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09年,李宁的门店数从4297家增加到7249家,净

增加2952家,安踏的门店数亦净增加2483家。当前,国内体育用品品牌的网点布局有70%布局在二三级城市,我国有地级市280多个,县级市370多个,县1600多个(包含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再看看体育用品的零售店铺数量,国内市场体育用品店的总店数达到40000多家。在终端,体育用品店铺的数量级已经相当规模了,李宁和安踏两大品牌的掌门人均表示,依靠渠道增长提升业绩的时代已经终结,但是,国际品牌似乎准备挑起新一轮的格斗。2010年,耐克中国公司和阿迪达斯中国公司在未来的五年规划里分别表示,在未来五年,将加大二三线市场的新增店铺,并拟推出价位段更贴近二三线市场的产品与之呼应,将矛头直指国内体育用品品牌的主力市场,未来的二三线市场渠道争夺战将更加惨烈,价格战亦将愈演愈烈,毫不夸张的说,国内体育用品品牌进入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体育用品业在品牌、渠道、产品几个方面发展都趋于成熟。从CCTV到腾讯网都能闪现体育用品企业的身影,从跑马圈地的比拼再到终端市场精耕细作的较量,最后演化到赤裸裸的价格搏杀。促销活动,不是一样9折二样8折明折明扣的刺刀见红,就是满200省40,满400省80的暗渡陈仓,赠品,积分,变着花样来,一条街走下来,每家都相差无几,顾客都审美疲劳了,那家价底礼多就奔那家去,商家完全被动hold不住,你不做活动了,顾客反倒不适应了,他等你下回做活动时来,或者别家做活动时再去。高强度的价格战冲击消费群体的忠诚度,让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更容易为价格战所吸引,恶性循环已经形成。同时,终端加盟商对整个行业丧失信心,择时逃离体育用品行业。

刨根问底和反思

期货制下的三级组货

当前,体育用品业大都采用品牌+分销+加盟店三级组货的期货制商品模式。期货制以销订货,以订促产,快速流转,形成一条闭合的快速流转的链子,链子各个环节都处于计划之中,快速反应,解决产销矛盾,规避缺货和货多风险,同时能够快速回笼资金,深受品牌厂商青睐。但是,期货通常提前3~6个月下单,一旦下单生产就不容做出改变和调整,而市场灵活多变,要求加盟商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更加敏感,一旦出现订货偏差将给这个链子带来灾难。期货制的商品流转原则是自下而上,即以市场需求来驱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如果商品在终端大面积出现订销偏差时,特别是滞销时,终端资金流就会出现问题,已经生产出来的新货就无法及时到达终端产生销售,同时这批新货就将变成分销商的库存,分销商积压的货品过多时,品牌商就无法对其供货,这时品牌商的库存就增加了,本应该陈列在终端的期货分别存放在分销商和品牌商的仓库里,出现货品倒灌现象,整个三级组货的链式处于停滞状态。2008年,阿迪达斯库存门,2011年体育用品品牌集体出现大库存现象,都可归于此列。品牌商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挤占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采取激进的市场策略,对市场销售估计过于乐观,而终端实际销售表现较差,从而产生订销偏差,导致部分期货订单无法执行,最后变成品牌厂商自己的库存。这个时候品牌商为了整个链式再次运转,就要解决陈列位置和上新货的问题,回购分销商和加盟商存留的部分库存成为不得已之选。

矛盾的发展观

体育用品企业们花巨资在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做广告,签约著名运动员或当红明星做代言人,赞助国内外大型赛事,在一流商圈开设旗舰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提升品牌的形象,让品牌产生更大的溢价空间,但是,在终端市场,这些品牌比拼的不再是品牌的形象、服务,而是一家比一家低的价格,这个足够把企业塑造的品牌形象和好感在消费者心目中全部清零。

且说说老陈的故事。体育用品经销商老陈白手起家,经营F品牌之初,1家店一年能为老陈赚30多万元,甚至更多,这些年老陈为了把F品牌做大,把所有的精力,以及能动用的所有资本全部投入到F品牌,又找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将F品牌拉扯到16家店的规模,蓦然回头,却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事情从去年说起,老陈为了拿到F品牌100多万元的返利,拼尽力气完成了F品牌年初签订的1600万元进货指标,然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加之老陈的库存压力大,全年平均折扣勉强做到了6.5折左右,加上F品牌的100多万元的返利,老陈的生意刚刚达到盈亏平衡点。2011年,F品牌制订了更为激进的销售指标,但老陈却不再愿意做那只胡萝卜后面追逐的老驴,老陈深知完成的越多拿到的返利就越多,但这个大饼似乎有点遥远。老陈说,他被F品牌掏空了,为了完成每年的销售指标,他不惜血本高价拿店开店,甚至找亲戚朋友

借钱进货,到头来,店铺是房东的,房租太高,转让不出去,库存是自己的,还需要慢慢消化,而当年赚的钱还没到来年就花光了,说到这里,老陈就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

做大终端市场规模,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是品牌商和加盟商共同的心愿。在经营过程中,品牌商如果一味的追求销售指标,甚至对经销商不惜采用拨苗助长的手段,以提升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牺牲加盟商的正当利润空间和正常发展节奏,这种违反市场规律的发展观是不可取的。提升终端业绩,要依靠精细化的管理,让业绩得到扎实的提升,而不是依靠打折促销来冲刺业绩,也不是拔苗助长盘剥加盟商。品牌商要加强对终端的掌控能力,多参与加盟商的经营决策过程,保障渠道的健康发展,而不是等加盟商无利可图,抛弃品牌,逃离市场时亡羊补牢,市场竞争激烈,或许在改正错误前,已经被市场抛弃。

务实之道

抄近道还是走大道,各有各的选择。M品牌是体育用品企业中较早成立省级管理公司的品牌之一。当年,M品牌率先改现货制为期货制,解决供需矛盾,做到卖什么就订什么;当年,M品牌最早把标准形象店开到核心商圈,拨高了M品牌的品牌形象和拉升了M品牌的销售额;当年,M品牌最早健立了市场管理部、商品部、零售支持部的综合营运架构机制,精耕细作,一改批发型公司之风,这使得加盟商能够合理订货,精益经营,终端员工得到系统全面的培训,终端个体的经营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正是这些,让M品牌脱颖而出,成为领先品牌。M品牌的老对手N品牌在不少区域尚没有设立品牌管理公司,依靠批发式的粗放式管理和市场的自然增长来提升销售。零售商老黄同时经营M品牌和N品牌,N品牌经营三年多,N公司的员工还没来过三回,而M品牌的员工则每季甚少拜访一次终端,是老黄的老熟人老朋友了。对于市场上的后来者,用老黄的话说,新晋品牌W品牌和Z品牌不过是M品牌模式的模仿者和以价格武器上位的后来者,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提练出来,算是搅局者,依靠小店的规模化经营来抢夺市场,依靠低价来抢夺市场,这种竞争能上位,但也是对品牌自身的持续伤害。

同样,如果对终端运营没有一套成熟的可持续赢利的商业模式,都是过眼云烟,反过来说,加盟商自身没有造血能力,不能精细运营,不能有效的对商品进行规划和风险预测,也没有零售服务标准,仅仅依靠品牌零库存或高返点而生,结局只有一个,品牌商和加盟商双双出局。未来在于,谁能和强者站到一起,谁就能成为强者。

耐力的角逐

中国动向的快速衰落给国内其它体育用品厂商了一个重要启示,即厂商在借助渠道取利的同时,要巩固渠道的竞争力(渠道和品牌的竞争力的匹配度),对渠道的忽略,就是谋杀品牌的未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加盟商们不同层面的出现人心浮动或经营转向,各大体育用品厂商纷纷出台应对之策。有的厂商采取高额返利、有的厂商使出保低加盟、也有的厂商采取补贴租金,而有的厂商乘机把部分市场直营或联营了,浑水摸鱼冲击竞争对手的终端防线。这导致不同品牌的加盟商相互比较,不同区域同品牌的加盟商相互比较,厂商之间疲于应对的同时又相互挖角。

品牌直营也罢,联营也好,或者返利或者保低,最核心的问题是能不能赢利。有不少品牌针对核心市场(如:重点地级市)采取自营的方式,或者有高额的补贴,几乎不计成本,助推租金飙升的同时,也留给加盟商钻空子的机会,有的加盟商借机与房东勾结,虚报租金,不正当侵占市场支持资金,加盟商之间相互攀比,心态失衡,影响加盟商队伍稳定性。稍有不慎,厂商就会背上好心办坏事的骂名,同时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客情关系挑战。

经商者言商。长远看,市场能否赢利决定着品牌对市场支持的积极性。不少品牌为了短期利益,采用零库存加盟、高额返点、房租补贴等等市场政策,不一而足,这些都是为了短期扩充品牌的店铺数量,壮大销售额的权依之策,是单方向的输血行为,换而言之,短期的输血是希望病人康复。当每一个品牌都不同程度的对终端进行输血时,就比拼的是耐力,看谁能撑过这个寒冬,迎得春暖花开。

创新与变革

运营模式之变

三级组货的期货制在体育用品业发展前期,可谓居功至伟。眼下,从库存门事件上看,三级组货的期货制体系不够灵活机动,把货品矛盾一级一级的向上累积,最后导致整盘货品出现问题。或许有朋友要问,信息系统不是可以监控到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吗?其实不然,在三级组货制模式下,只要品牌商把期货销售给分销商,品牌商的钱就落袋为安了,同样,分销商只要把期货销售给加盟商,他的钱也就落袋为安了,他们所谓的销售,是商品的在特定渠道上的流通和转移。信息系统的重点应该监控终端销售情况,但终端信息系统上线率和使用准确率让信息系统无法判断,此外,终端加盟商对上游的分销商和品牌商也心存戒备,他担心上游方了解其真实的库存和销售状况而抬高其销售指标,终归是利益的博弈所决定的。体育用品业需要一种灵活、快捷、敏捷的货品模式。

服装行业的部分品牌推行了一种新模式,颇值得借鉴。即加盟商转为和品牌厂商(或者分销商)联营,由品牌厂商负责商品成本,由加盟商负责店铺运营成本,货品卖完结算,可以约定按周或按月为一个结算周期。这样一来厂商资金管控强,周转快,减少库存风险,同时为了保证厂商自身的利益,厂商会提供合适的商品以匹配终端渠道。另外,联营商库存成本风险降低,净利率增高但不再对品牌厂商有强势的渠道影响力,真正形成互利互惠的双赢合作模式。不过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货品配送权和店铺运营权的协调性。

新渠道的驾驭

体育用品业渠道以专卖店和商场专柜两种业态为主,随着近几年电子商务大潮的来临,不少体育用品品牌开始对线上渠道发力,纷纷进军电子商务,或开淘宝旗舰店,或入驻线上平台,或自建商城。然而,线上销售的商品以过季的库存商品居多,新品很不给力。

从细分看,网上群体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网购达人,他们生活几乎脱离不了电子商务,他们精通网购的各个环节,混迹于大大小小的电商网站之间;第二类,省钱一族,他们采购以追求性价比为目的,他们热衷交流各种优惠信息和物美价廉的各种商品;第三类,猎奇一族,他们希望通过网络,发现新奇的产品,或者以得到本地购买不到的产品为乐。也就是说,体育用品的线上销售从需求层面,只匹配了喜欢低价的消费群体,而追求新鲜商品人群的需求,根本不能满足,或者是完全忽略掉他们的需要。试想一下,顾客喜欢的某个款式线上没有,某个品类没有,长此以往,必然损害消费者对品牌的期待,影响线上口碑。此外,线上渠道还可以覆盖实体渠道无法触及的地方,这些地方,线上产品的品牌形象就是该品牌的形象,长期销尾货存货,势必让大大消减品牌的美誉度。长期看,线上渠道和实体渠道将并驾齐驱,低价不是电商的全部,电商是一个资源整合平台和增值业务平台。比如你在线上买一双鞋子,可以享受线下赠送的购物券、大型赛事的门票、或者新品发布会的邀请函等,也可以用线上的积分到线上承兑增值服务或者实体店的VIP卡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的同时,增强了线上线下的关联度,让渠道线上线下全覆盖到顾客存在的每一片天地。

创新勇气

不记得那位高人曾说过,走别人走过的路走的要快一点。也许,顺藤摸瓜要容易和快捷一些,不过,走别人踏出来的路,只能成为跟随者,无法成为领先者。不妨做个试验,把体育用品品牌们的LOGO去掉,真正能区分出来那个产品是那家企业的能有几个?再放眼终端店铺的视觉呈现,如果把店铺LOGO去掉,您又能区分出来这是那家零售店,特征在那里。从品牌的认知层面讲,有品牌的识别、记忆和深入人心三个阶段,而我们的品牌在识别阶段给受众的印象还甚为模糊,更别说深入人心层面了,相信这也是国产体育用品品牌顾客忠诚度低的重要原因。关键之道体育营销机构创始人张庆先生认为“市场再大,也无法容纳如此多同质化的品牌!”中国体育用品业的创新意识整体苏醒,将是下一个阶段的希望所在。

在当前形势下,要么进取,要么坐亡。进取之道,唯有创新和变革,是时候拿出勇气了。[完] 2011年10月7日

下载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背后迷局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背后迷局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房地产营销的七大“迷局”

    房地产营销的七大“迷局” 在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营销是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回顾中国房地产营销理 论及实战的成长历程,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难看出今天的房地产......

    走出劳动合同争议新迷局

    走出劳动合同争议新迷局本报记者 安海涛 ------------------- - 2013年7月1日,我国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该法修订实施近一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出现了哪些新特点、新趋势......

    调查报告:二手车欲走出迷局

    调查报告:二手车欲走出迷局 金羊网 2008-02-20 16:15:14 二手车在几年前还是差车、事故车、淘汰车的代名词,可是几年间,随着新车被频频推向市场,二手车市场的产品结构也发生了翻......

    登月迷局观后观(5篇)

    观《探索发现之登月迷局》有感 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人类的足迹,创造了人类宇航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中小学校外培优班利益迷局

    中小学校外"培优班"利益迷局:由明转暗 合谋"分肥" 2011年09月07日 18:02:38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分享到新华微博 新华网广州9月7日电 由明转......

    读夏草财务迷局小结

    本书比较专业,也体现出夏草老师功底深厚,分析胆大、精辟!通读全书,多有体会,现将本人拙见汇总如下,较为粗陋,不可深究,仅供茶余饭后,随手翻阅: 一、资金侵占分析 1、 关注控股股东或实......

    深度解析中华民族品牌并购迷局

    深度解析中华民族品牌并购迷局 2009年08月03日09:31中国质量万里行我要评论 字号:T|T近年来,很多企业高举民族品牌的大旗成了行业的龙头后,却成了外国资本的囊中之物。比如......

    华为股权迷局论战员工持股

    华为股权迷局论战员工持股2001年3月,正值华为将年销售目标豪迈地指向了400亿,而美国《财富》杂志刚刚为华为做出了上百亿美元身价评估时,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出人意料地发表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