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时间:2019-05-14 09:0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一篇: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学习目标提示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概况和历史意义;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与《尼布楚条约》签订。

二、重点难点讲解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时代特征(1)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3)中国的政策逐步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锁国。

(一)郑和下西洋(西洋:主要指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一带)

1、条件:第一,明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物质或根本条件)

第二,罗盘针的使用和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技术条件)

第三,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四,郑和本人的航海经验、勇敢精神、组织才能;(个人条件)

2、目的: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主观目的。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是贡赐贸易

【比较】新航路的开辟:A、时间早:前者比后者早半个多世纪;

B、规模大:郑和船多、船大、人多,远远超过后者;

C、次数多:郑和7次下西洋,是开辟新航路无比比拟的;

D、意义: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

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主要出于经济目的。

3、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时间:1405-1433年次数:先后7次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人数: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A、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他所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定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这种航海行为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

欧洲航海家们在航海过程中抢劫掳掠,大搞欺诈性贸易,激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

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远航的规模大、时间久、航程远。郑和堪称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C、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友谊,进一步扩大了华夏文明的影响。

——这方面同样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

新航路开辟,虽客观上密切了世界的联系,但随之而开始的殖民扩张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

D、郑和下西洋以后, 直接推动了更多 的中国人远涉及重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郑和下西洋。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夜郎自大陈腐思想的体现。

5、郑和下西洋的局限:郑和下西洋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其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而仅仅是为了“扬威异域”, 所以采取了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从而带来巨大经济负担,不可能持久下去。

(二)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的倭患;(“倭寇”是指明朝中期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

【拓展】产生的原因: ①外部原因:日本,14~15世纪(元末明初);封建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日本西部封建诸侯为聚敛财富——缓和矛盾——组织商人武士到中国沿海抢劫、掳掠;

②内部原因:中国;

A、直接原因:海禁(严格限制私人贸易)——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勾结,致使倭患愈演愈烈;

B、根本原因: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海防松弛;

因此,整个明朝,始终存在倭寇问题,但明朝中期的“倭患”,有着与明初不同的特点, 那就是:倭寇与中国奸商互相勾结,为害更为严重。

2、戚继光抗倭事迹:(1)戚继光抗倭斗争事迹: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侵扰浙江的倭寇;(2)、与俞大猷合作,重创福建、广东倭寇;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寇。

(2)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支持;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戚继光抗倭决心坚定(名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治军有方,战术灵活,指挥正确(“鸳鸯阵”);抗倭斗争得到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地抗倭斗争的配合。【鸳鸯阵,中国古代阵法之一。中国明代军队抗击楼寇时采用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明代军事将领戚继光,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和侨寇作战特点等情况,创立了此阵。鸳鸯阵阵形以1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 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后者执长3米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以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三)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新航路的开辟后,葡萄牙在哪些地方开展了殖民活动?有什么特点?

1)地区:非洲(西岸、东岸一些据点)和亚洲(印度果阿、马六甲、澳门)为主,在美洲占领巴西;2)特点:建立军事据点,商站;垄断商路;进行欺诈性贸易;

1、明朝中期以后世界形势的变化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来到东方,西方殖民者占领南亚、东南亚的一些地方,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2、明代以前的澳门

澳门在秦始皇时属南海郡番禺县,在唐代属东莞县,宋代澳门居民以渔业为生,南宋末年,张士杰曾在澳门与追来的元军大战。明成化年间,在妈阁山中兴建了妈祖阁。

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满剌加(马六甲),就开始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6世纪中期,他们通过欺骗、行贿手段在澳门登岸,买通澳门守将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以后又长期租占澳门。

4、明朝政府始终拥有澳门的领土主权

澳门民政和司法权归香山县主管,载货船只交税,居住交地租, 中国军队戍守,香山知县制定“澳夷条例十则”,对不服管辖的葡萄牙人惩办。以上说明,明政府对澳门拥有不容置疑的领土主权。

第二篇:政法干警文综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刘杨

政法干警文综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河北华图 刘杨

【考点导读】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考纲解读】 郑和下西洋

⑴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⑵过程: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舰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规模大、人数多、设备先进,船上配有航海图、罗盘针(即指南针)。

⑶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及经济交流。永乐时,西洋和南洋的许多国王、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来到中国。同时,南洋华侨也逐步增加。我国人民去南洋的更多了,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

清政府在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并不是完全断绝同外国的贸易往来,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重难点精析】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分析:⑴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⑵消极影响(危害):①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②由于与世界隔绝,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或(闭关政策的严重后果:A、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B、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C、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⑶结果:闭关锁国政策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典型例题】

例1.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鉴真

解析:应对人物型的试题,解题的前提是对历史人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题干中的四个历史人物都有“中外交往”的特征,从活动范围看,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而闻名;郑成功收复台湾;鉴真东渡日本。题干中“东南亚一些国家”提示了这个历史人物的活动范围,从四人的活动范围来分析问题,答案就水落石出。答案为A。例2.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解析:“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如果对这一概念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所谓“闭关锁国”政策是自明末以来中国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项治国方针。顾名思义,就是人为割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所设四个选项中,AD两项均可以入选,因为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A项是边防管辖、边疆管理方面,D项是对外经济、对外贸易方面。正确答案:D 例3.清初,曾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这种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①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此题命题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从题干看,设计的问题是“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命题者试图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片面以为“海禁”政策及“片板不准下海”规定就是“闭关锁国”政策。实际上“海禁”只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一个表现方面。故答案选B。

第三篇:80年代以来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综述[范文]

80年代以来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综述

明清时期,是中国和朝鲜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作为东亚地区山水相连的两个国家,虽然在各自王朝更迭之际因为相互关的重新调整而发生过矛盾或者武装冲突。但是,在两国人民的推动和制约下,和平交往,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始终在两国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不只两国政府间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而且,而且各种形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尤其值得大为赞扬的是为了维护两国独立,这一时期中朝两国政府合人民还并肩进行了两次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所有这些,不但对中朝两国社会发展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对东亚地区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之一时期中朝两国之间历史关系的研究,可以使两国人民能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珍视两国传统友谊,增进感情,推动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及在世界事务中进一步加强合作。本文就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朝关系研究的一个简单综述,由于有关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的成果浩如烟海,而且零碎分散,虽经竭力搜集,但条件与学识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敬请老师原谅

(一)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成果

我所了解的这一时期的中朝关系研究的成果中关于明清时期中朝关系有关的第一部著作就是王其榘对于古代史料加以搜集整理编纂的《明实录邻国朝鲜篇》这是一部资料整理的书。他把明实录中凡是与朝鲜有关的史料搜集起来,并且分门别类加以综合。使得本来分散的资料片断得以形成系统的中朝关系史料集。这本书的资料价值很高。所以王其榘又在该书完成4年后又出版了《清实录邻国朝鲜篇》。使得整个明清时期中国的最高层与朝鲜的往来最宝贵的史料得以便于发现和利用。也可以说它解决了明清中朝关系研究当中一个最基本的史料搜集的步骤。

也是在这一时期云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也出版了一本《朝鲜文献选辑清实录中朝关系史料摘编》但是属于选录其内容上不及王的著作。还有一本清代中朝关系的总体著作刘家驹的《清朝初期的中韩关系》。

论文方面我并没有搜集到什么相关文章,惟有杨昭全著《中朝关系史论文集》收集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可以说在80年代对于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的研究略有不足。并我太多成果,且多数为其他研究领域的学者,并无专门研究人员。

(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研究成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大发展。国家也加大了对社会科学的投入,于是便出现了一个学术上的繁荣时期。1990年王政尧发表了《18世纪朝鲜“利用厚生”学说与清代中国──《热河日记》研究之一》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清代的中朝关系。随后中朝关系史专家杨昭全与韩俊光合著了一本《中朝关系简史》成为90年代第一本中朝关系史。1993年杨昭全又与孙玉梅合著了《中朝边界史》。这本书是我看到的第一本关于中朝边界问题的专著。究其出现的背景,从80年代末开始在三八线两侧的朝鲜人几乎同时掀起了一股中朝边境热。也许是为了反击一些朝鲜人不实的研究成果,才出现了这本著作。也是在这一年受到上一年中韩建交的影响,郑判龙主编了《朝鲜学-韩国学与中国学》。表明了中国的学术界开始承认了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的存在。1994年杨昭全又与孙玉梅合著了《中朝边界沿革及界务交涉史料汇编》。同年刘永智先生也出版了自己的《中朝关系史研究》到了1995年我校古籍所整理并出版了系列《廿六史中朝关系史料选编》、《研究系列中朝关系史研究论文集》这一年的显著特点是出现了一系列论丛如金龟春主编的系列丛书《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等。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朝关系史研究进入了活跃期。于是下一年出现了一批著作即包括史料整理也包括关系史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汇编》杨通方著《中韩古代关系史论》、徐万民著.《中韩关系史》.到了90年代后期我国的中朝关系研究更加活跃。相继出现了姜龙范、张士尊等一批专门研究明清时期中朝关系史的学者。延边大学姜龙范单独发表了论文《关于清季中朝边务交涉的研究》及与刘子敏合著了《明代中朝关系史》一书,两人还共同发表了《明太祖在为位时期大明与高丽的关系》、《李朝太祖在位时期中朝关系述论》两篇论文。同时还有王明星著《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 1861~1910》,张士尊《明初中朝关系中出现的几个问题》薛 篁《明洪武年间明朝与高丽王朝关系略论》张德信、松浦章《一部研究中朝关系的重要史料--<朝天录>评价之—<奉使录>》等明清时代中朝关系的研究成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也推出了《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续编》一书。总体来看90年代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且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人员不断出现,可以说在90年代对于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的研究已经从童年进入了青年时期,期待着在21世纪大干一场。

(三)2000年至今

2000年在21世纪的第一个年头里,学者们把关注的焦点几乎都集中在了中朝历史上的边境问题上。其中上文提到的延边大学的学者姜龙范公开发表了他的著作《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通过对于清末中日朝三国关系的研究,用事实证明间岛问题的不合法性。作为一名中国的朝鲜族学者,他能够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统一服务,维护祖国领土的神圣和不可侵犯,值得我们去赞扬和钦佩。我校学者刁书仁同崔文植也共同在《史学集刊》2000年第2期。发表了论文《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变化》证明了历史上中朝边境的确定性。另外学者张存武和叶泉宏编著的《清入关前与朝鲜往来国书汇编 1619~1643》也从官方纪录方面间接证明了中朝边境的合法和不可变动。

2001年经过一次边境热以后学者们又把精力集中于大的中朝关系史的研究方面上.姜维公,高福顺合作译著了《中朝关系史译文集》,魏克成编成《中朝(韩)关系论著索引》,刁书仁也出版了:《明清中日朝关系史研究》,杨昭全与何彤梅和著《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在大的中朝关系史云集的年月里也不乏其他方面的精品学者高强的论文《清政府强化中朝宗藩关系原因探析》则是用对中国的研究侧面介绍了当时的中朝关系。

2002年上一年中朝(韩)关系的研究热依旧但是已经开始有所降温。但是一些好的作品也出现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白新良主编 王薇等著的《中朝关系史 明清时期》这本是使一部完完全全的中朝关系“断代史”。除此以外还有刘为著《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张峡编著《张保皋与中韩友好关系史》。论文方面,大多集中于多清代中朝关系的研究如孔繁敏《晚清对韩政策的演变与教训》,孙卫国《论事大主义与朝鲜王朝对明关系》,刘为《清代朝鲜使团贸易制度述略—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一》,当然边境问题依旧是学者关注的,如孙春日:《清末中朝日“间岛问题”交涉之原委》。

2003年的研究热点是明代中朝关系,且集中于贸易关系。于浩选编了《使朝鲜录》王薇,林杰共同发表论文《论中朝两国间最早的谈判贸易——兼及明惠帝的对朝政策》,王 剑的论文《论明代中前期中朝时辰的走私贸易》此外,我校学者郑毅,赵兴元合编了《同文汇考(中朝关系史料汇编)》等。2004年的研究有些杂乱无章可循。有文化方面的如杨昭全著《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孙卫国的论文《试论朝鲜王朝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柳岳武,张庆峰的论文《清代朝鲜使节与圆明园》。也有政治方面的如刁书仁的论文《洪武时期高丽、李朝与明朝关系探析》,祁庆富 金成南的《清代北京的朝鲜使馆》。并无特别出众的成果和观点出现。

同商业规律一样紧接着低潮出现的就是一个高潮,经历了上一年的研究低潮后,2005年有一个广出成果的年头来到。这一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宗番体系方面的如王臻著《朝鲜前期与明建州女真关系研究》、刘菁华,许清玉,胡显慧选编《明实录朝鲜资料辑录》赵兴元《顺治时期中朝之间的封与贡》、孙昉:《晚清中国用条约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失败(1876--1895)》、刁书仁《顺康时期李朝与清朝关系探析》柳岳武 张庆峰《朝鲜孝宗朝清朝、朝鲜危机初探》、万 明:《明代后期中朝关系的重要史实见证———李朝档案《朝鲜迎接天使都监都厅仪轨》管窥》、高艳林、《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还有一部分与中朝关系中的日本有关如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初探》、刘保全著《壬辰倭乱时期朝明关系史研究》、柳岳武 许文霞、《轻触朝鲜的“倭情报告”政策之研究》等。这可能与当时朝鲜半岛局势和中日关系恶化有一定的关系。

2006年到2007年上半年,在这短短的一年半之中出现了很多的新文章和专著中朝日关系研究方面的有我校教授刘国石的《中朝边疆与民族关系研究》,赵兴元的《清代中朝关系研究》。魏志江著《中韩关系史研究》,姜龙范等著《清代中朝日关系史》李宗勋主编《中朝韩日关系史论丛》孙卫国《试论入关前清与朝鲜关系的演变过程》张其卓《八旗官兵迎送朝鲜贡使团》。关于中朝宗番关系及中朝边界问题的有刁书仁,王崇时著《古代中朝宗藩关系与中朝边界历史研究》苑爽《试析甲午战争与东亚宗藩体系的解体》、李花子著《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 以越境交涉为中心》、宋慧娟著《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戚骥《试论清政府对朝鲜政策(1885—1894年)变化形成之背景》.涉及到中朝经贸关系的有:权赫秀《陈树棠在朝鲜的商务领事活动与近代中朝关系(1883年10月—1885年10月》,张君法,李健《清朝与〈朝美通商条约〉的签订》,费驰《清代中朝边境互市贸易的演变探析》,林金树《明代洪武年间中朝两国政治游戏中的官方贸易》。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研究领域从司法制度研究中朝关系如宋慧娟《清代中朝关系中的司法制度》,柳岳武《清代中期以前中朝宗藩关系下的司法运作之研究》。

关于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研究,向来不乏新著问世,研究也比较深入,既有通史性的著作,也有断代史、专题史方面的著作,但总体说来,这些著作基本上都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考证与叙述,很少或缺乏归纳整理与理论分析,而且大量研究属于无用功。学者们研究态度值得商议,他们不关心对于先是以欧重要意义的课题,反而是对于某些热点一窝蜂,且研究水片不一。始终是三分钟热度。可是我相信给我们的理论和实践上与历史叙述上的缺憾,将是学界同仁继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对于这个方向的研究找晚会达到学者和社会的正视.参考文献之著作:

1.王其榘编.《明实录邻国朝鲜篇》.【M】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1983.2.金渭显编著.《高丽史中中韩关系》【M】史料汇编.1983.3.朴真墹著.《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4.云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摘编.《朝鲜文献选辑清实录中朝关系史料摘编》.【M】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6.5.刘家驹著.《清朝初期的中韩关系》.【M】文史哲学出版社, 1986.6.王其榘编.《清实录 邻国朝鲜篇》.【M】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1987.7.杨昭全著.《中朝关系史论文集》.【C】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8 8.杨昭全,韩俊光著.《中朝关系简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2.9.杨昭全,孙玉梅著.《中朝边界史》.【M】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

10.郑判龙主编.《朝鲜学-韩国学与中国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11.刘永智:《中朝关系史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2.杨昭全,孙玉梅[编].《中朝边界沿革及界务交涉史料汇编》.【C】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4.13.刁书仁.整理系列《廿六史中朝关系史料选编》.【C】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5.14.刁书仁主编.《研究系列中朝关系史研究论文集》.【C】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5.15.金龟春主编.《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 1》.【C】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5.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汇编》.【C】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17.杨通方著.《中韩古代关系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18.徐万民著.《中韩关系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19.(韩)全海宗著 金善姬译.《中韩关系史论集》.【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20.陈尚胜著.《中韩交流三千年》.【M】 中华书局, 1997.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续编》.【M】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8.22.王明星著.《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 1861~1910》.【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23.姜龙范,刘子敏著.《明代中朝关系史》.【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1999.24.姜龙范著.《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2000.25.张存武,叶泉宏编.《清入关前与朝鲜往来国书汇编 1619~1643》.【C】 国史馆, 2000.26.姜维公,高福顺译著.《中朝关系史译文集》.【C】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27.魏克成...[等]编.《中朝(韩)关系论著索引》.【M】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28.刁书仁:《明清中日朝关系史研究》,【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29.杨昭全,何彤梅著.《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30.刘为著.《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31.白新良主编 王薇等著.《中朝关系史 明清时期》.【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32.张峡编著.《张保皋与中韩友好关系史》.【M】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2.33.郑毅,赵兴元编.《同文汇考(中朝关系史料汇编)》.【C】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3.34.殷梦霞,于浩选编.《使朝鲜录》.【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35.杨昭全著.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昆仑出版社, 2004.36.王臻著.《朝鲜前期与明建州女真关系研究》.【M】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37.王臻著.《朝鲜前期与明建州女真关系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38.刘保全著.《壬辰倭乱时期朝明关系史研究》.【M】民族出版社, 2005.39.刘菁华,许清玉,胡显慧选编.《明实录朝鲜资料辑录》.【C】巴蜀书社, 2005.40.刘国石:《中朝边疆与民族关系研究》,【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41.赵兴元:《清代中朝关系研究》,【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42.刁书仁,王崇时著.《古代中朝宗藩关系与中朝边界历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43.姜龙范等著.《清代中朝日关系史》.【M】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44.李花子著.《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 以越境交涉为中心》.【M】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6.45.魏志江著.《中韩关系史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46.宋慧娟著.《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47.李宗勋主编.《中朝韩日关系史论丛》.【C】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7.参考文献之期刊:

1.吴 越:《略论明初朝贡贸易与郑和下西洋》【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2.王政尧:《18世纪朝鲜“利用厚生”学说与清代中国──《热河日记》研究之一》【J】 《清史研究》1990年03期。

3.张士尊:《明初中朝关系中出现的几个问题》【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7年第1期。

4.薛 篁:《明洪武年间明朝与高丽王朝关系略论》【J】 《科学社会战线》1997年第1期。

5.姜龙范:《关于清季中朝边务交涉的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6.姜龙范 刘子敏:《明太祖在为位时期大明与高丽的关系》 【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7.姜龙范 刘子敏:《李朝太祖在位时期中朝关系述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8年第3期。

8.张德信 松浦章:《一部研究中朝关系的重要史料--<朝天录>评价之—<奉使录>》【J】 《史学集刊》1999年第3期。

9.刁书仁 崔文植:《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变化》【J】 《史学集刊》2000年第2期。

10.刘为:《清代中朝宗藩关系下的通使往来》【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3期。

11.刁书仁 卜照晶:《论元末明初中国与高丽、朝鲜的边界之争》【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2.苏苑:《清韩宗藩关系的解体及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J】 《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3.高强:《清政府强化中朝宗藩关系原因探析》【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4.孔繁敏:《晚清对韩政策的演变与教训》【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5.孙卫国:《论事大主义与朝鲜王朝对明关系》【J】 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6.刘为:《清代朝鲜使团贸易制度述略—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一》【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4期。

17.孙春日:《清末中朝日“间岛问题”交涉之原委》【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4期。

18.王薇 林杰: 《论中朝两国间最早的谈判贸易——兼及明惠帝的对朝政策》【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9.蔡晓燕:《“朴定阳事件”与中朝宗藩关系的变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20.王 剑:《论明代中前期中朝时辰的走私贸易》【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1.刁书仁:《洪武时期高丽、李朝与明朝关系探析》【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一期。22.祁庆富 金成南:《清代北京的朝鲜使馆》【J】 《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3.孙卫国:,《试论朝鲜王朝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24.柳岳武 张庆峰:《清代朝鲜使节与圆明园》【J】 《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

25.赵兴元:《顺治时期中朝之间的封与贡》【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6.刁书仁:《顺康时期李朝与清朝关系探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7.柳岳武 张庆峰《朝鲜孝宗朝清朝、朝鲜危机初探》【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5年第4期。

28.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初探》【J】 《安徽史学》2005年第4期。

29.高艳林:《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J】 《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0.柳岳武 许文霞:《轻触朝鲜的“倭情报告”政策之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31.万 明:《明代后期中朝关系的重要史实见证———李朝档案《朝鲜迎接天使都监都厅仪轨》管窥》【J】 《学术月刊》2005年第9期

32.孙昉:《晚清中国用条约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失败(1876--1895)》【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3.权赫秀:《陈树棠在朝鲜的商务领事活动与近代中朝关系(1883年10月—1885年10月》【J】 《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34.张君法李健:《清朝与〈朝美通商条约〉的签订》【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年第1期。

35.宋慧娟:《清代中朝关系中的司法制度》【J】 《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1期。

36.何瑜 田颖:《朝鲜大院君被囚事件考析》【J】 《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37.陈东辉《阮元在中朝关系史上的若干事迹考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年第2期。

38.戚骥:《试论清政府对朝鲜政策(1885—1894年)变化形成之背景》【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9.孙卫国:《试论入关前清与朝鲜关系的演变过程》【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

40.费驰《清代中朝边境互市贸易的演变探析》【J】 《东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06年第3期。

41.宋 卿:《渤海忽汗州都督府朝贡唐王朝述论》【J】 《史学集刊》2006年第05期。

42.苑爽:《试析甲午战争与东亚宗藩体系的解体》【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43.张其卓:《八旗官兵迎送朝鲜贡使团》【J】 《满族文学》2007年地01期。

44.林金树:《明代洪武年间中朝两国政治游戏中的官方贸易》【J】 《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5.柳岳武:《清代中期以前中朝宗藩关系下的司法运作之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参考文献之学位论文:

.蔡 建: 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1897--1910【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年4月

彭 晶: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对中朝贡道及朝贡使节的管理【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5月

.宋娜娜: 朝鲜“壬午兵变”与清对朝政策研究【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第四篇:明清时期瓷器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瓷器时代特征

【种类】明清瓷器纹饰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纹饰图案有,蝈蝈、松鹿、云纹、云龙纹、耕织图、花卉纹、花果、鸟纹、鱼纹、云纹、兔纹、寿星、回首兔纹、十八罗汉、雁纹、直线纹、凸线纹、博古图、阴线纹、单线圈纹、海马、太白读书、荷莲纹、赤壁赋、缠枝莲纹、封神榜、文王访贤、覆莲瓣纹、麒麟、团龙尖莲瓣纹、莲花纹、牡丹纹、花果纹、菊花纹、芙蓉花纹、梅花纹、灵芝、葡萄、花瓣纹、蕉叶纹、八卦、叶纹、草叶纹、婴戏图、人物故事、山水纹、三国演义、西游记……以上随意列举一些明清时期常见的纹饰种类,以期从中窥见明清时期纹饰种类的诸多特征,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在纹饰种类上可谓是集大成,从具体种类上看,虽然明清瓷器许多纹饰种类前代都有见,但确有少部分急剧减少或基本消失了,较为典型的如珍珠地刻划花纹在明清时期基本不见,而一些传统的凹弦纹、鸳鸯对衔绶带纹、蕉叶纹、草叶纹等都呈减少的趋势,大量出现的是大型组合纹饰,如青花瓷瓶、青花罐等器物上的纹饰,常是大型山水和人物故事,图案构思奇妙,山上往往是小桥流水、亭台水榭、云雾缭绕、牧童戏牛等,组合十分复杂,看上去相当繁缛,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来反映纹饰的主题。实际上青花瓷作品上的大型山水画与宣纸上的没有任何区别,所表达的思想也很抽象,由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瓷器纹饰在明清时期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装饰,而是成为了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因此许多瓷器的纹饰都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教化功能。【时代】从时代上看明清瓷器纹饰与传统相比有较大改变,首先继承了传统刻划纹的诸多元素,如诸多纹饰的种类等,但明清瓷器显然背离传统瓷器的发展方向,不再以刻划纹为主,主要以绘画为主,刻画并举,明清传统瓷器,如白瓷、黑瓷等在纹饰上主要以刻划纹为主,而处于主流地位的青花瓷则主要以绘画为主,成功地将传统瓷器的发展方向转型,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成功地被引入到了瓷器上来,成为明清时期画家宣泄思想的幽静之地,和封建礼教进行教化的场所,以及人们吉祥互拜的场地,如我们常可以看到的鱼纹盘,一条大鲤鱼在盘中央翻腾,预示着“五谷丰登,年年有余”,试想人们在享受美味之时,看着如此潜移默化的祝福,其心情该是多么的愉悦。另外,由于青花瓷将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引入到瓷器之上,所以各种绘画技巧在青花瓷上运用,使得人们可以得到立体化全方位的享受。【饰纹方法】从饰纹方法上明清瓷器最为复杂,在延续简单刻划纹的同时,更大规模地在青花瓷上进行绘画的创作,这是其主流特征。但由于明清瓷器产生了诸多的品种瓷,而且有许多是皇宫内的专享品,如五彩、斗彩、珐琅彩等瓷器在纹饰上都显得十分繁缛,这些华美的纹饰,从饰纹的方法上看也极为复杂,产生了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复杂的装饰纹饰方法。【青瓷】明清瓷器在青瓷之上装饰纹饰的情况和前代基本相似,如龙泉窑青瓷碗在碗心常装饰一些刻划纹,这是由青瓷的釉色所决定的,虽然明清时期纹饰很发达,但在青瓷之上由于不是透明釉,所以,纹饰无法绘画,只能以刻划为主,在题材上多以花草虫鱼为主。总之,显现出异常衰落的气象。其他黑釉、黄釉、青白瓷等传统瓷器在纹饰上都是这样,特别是与青花瓷、粉彩等瓷器相比显得十分黯淡。【官窑青花瓷】明清官窑青花瓷由于为皇家烧造瓷器,不计工本,加之工匠们的反复琢磨,终于使青花瓷在烧制技术上达到顶峰,整个明清时期官窑青花瓷都是精绝之作,各个时期都有所长。但从整个青花瓷的烧造史上看,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烧制达到了最高水平,青花纹饰发色艳丽,线条流畅,刚劲挺拔,层次结构合理,纹饰繁兼并用,最为精美绝伦。而从烧造的精细程度上看,无疑雍正朝青花瓷最为成功,雍正朝青花瓷在纹饰线条上更是一丝不苟,精细之处无可挑剔,据说这可能与雍正皇帝脾气暴躁有很大关系,工匠们以生命作为赌注,在烧制世界上最为精美的青花瓷,实际上整个康雍乾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在烧造上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国力比较衰落的时期,青花瓷则略显黯淡,如明代崇祯朝以及清代康雍乾以后的几朝,在官窑青花瓷的烧制上与鼎盛时期都有一定的差距,这充分说明皇权是明清时期官窑青花瓷一剂催化剂,王朝强盛时则兴,王朝衰落时则败。【民窑青花瓷】明清民窑青花瓷在纹饰上参差不齐,但总的来看多数民窑青花瓷装饰纹饰多精致,线条自然流畅,构图合理,层次感强。只有少数民窑青花瓷在纹饰上不是很严谨,线条不是很流畅,构图有不合理的情况,使人看起来很舒服,但这样的瓷器在明清时期很少见。【五彩】五彩瓷可以分为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种,五彩瓷器多是在已经烧好的白瓷之上用红、黄、蓝、绿、紫等色进行绘画,然后再上釉烧制而成,常见的纹饰图案有花卉、云龙、婴戏、云凤、天马、鸟兽、云鹤、人物故事等,纹饰层次分明,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真是美到了极点,但一般情况下使用五种色彩的瓷器不多,多数是两种或者三种色彩组合而成,也有见和其他色彩组合而成的色彩,但数量很少。青花五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结合的产物,一部分纹饰是釉下青花,而另外一部分则是用其他色彩填充,多数配合十分巧妙,如缠枝花卉,枝叶多是用青花,而花叶多是用绿色填充,花瓣则是用红色填充。五彩瓷器在明清两代都较为流行,宫廷和民间都有生产,深受人们喜爱。【斗彩】斗彩瓷器是明清瓷器中的一朵奇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纹饰图案丰富,有两种构图方式,一种是先用钴料在坯胎上勾勒出纹饰的轮廓,然后施透明釉烧造,之后在烧成的青花瓷上再用其他色彩填充图案,然后上透明釉进行二次烧造成器。另一种是用青料在坯胎上将图案的轮廓线局部绘出,然后上釉烧造,在烧成后的瓷器之上再用彩绘将轮廓线条勾勒完成,再上釉低温进行二次烧造。纹饰层次分明,争相斗艳,效果非常好,斗彩之意也来源于此,斗彩瓷器纹饰种类众多,常见的有花卉、枝叶、瓜果、鸟兽、人物等,线条流畅,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可以说件件都是精品,斗彩瓷器创烧于宣德时期,在明清两代十分流行,数量很少,基本都在宫廷流行,民间基本不见。【粉彩】粉彩瓷器是真正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名贵瓷器,人们非常喜爱,创烧于康熙时期,是一种釉上彩绘瓷器,由于烧造温度比较低,所以色泽淡雅,多在纹饰的彩绘部分用玻璃白打底,然后再进行施彩,看起来所有的纹饰图案都在玻璃白之上,纹饰题材丰富,常见的主要有缠枝花卉、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等,纹饰线条流畅,刚劲挺拔,色彩浓淡深浅变化层次感很强,繁简并存,纹饰不拘谨,挥洒自如。器物以碗、盘、瓶、花觚、盒等为多见,人们最为喜欢,宫廷和民间都有烧造,目前传世品数量颇丰。【珐琅彩】清代康熙时期烧制成功著名瓷器品种,珐琅彩瓷器异常名贵,很少流出宫廷,当时多是使用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白瓷为胎,专门由宫内造办处绘彩,珐琅彩使用的是进口料,用油施彩,这显然是受到了西洋油画风格的影响,于是具有西洋画风格的珐琅彩瓷器就出现了,珐琅彩瓷器色彩多艳丽,以红、黄、绿、紫等色为主,纹饰以花卉、山水、人物最为多见,是典型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作品。珐琅彩瓷器主要在宫廷内流行,民间窑场没有烧造,也有仿造的情况,但效果多不是很好。【墨彩】墨彩瓷器是一种低温釉瓷,即用料在已经烧好的白瓷上绘画,然后烧成,这种特殊的色料呈现出的色彩具有水墨山水画的效果,所以人们称之为墨彩,墨彩瓷器纹饰种类较为丰富,多以山水、花卉等为主,以雍正时期烧造最为精致,乾隆及以后各个时代都有烧造。

第五篇:3-3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

第3课时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1.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因及条件(1)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2)隋唐统治者,尤其是唐前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其重要原因。(3)先进繁荣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吸引力和融汇力。(4)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来往便利,促进了边疆各族政治、经济、文化与中原的联系和发展。2.边疆各民族的发展及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对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理解(1)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较为开明的“绥之以德”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该政策的特点是对少数民族施之以德,示之以友好,辅之以交流。表现在:其一,对归降的少数民族“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其二,设置机构,仍旧由少数民族贵族管理本部族;其三,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实行这些政策的原因:社会条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以及唐朝所拥有的强盛国力;统治者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开明认识等。这些政策实行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唐朝社会安定和统治,这种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例1】(2009?? 北京东城4月)唐朝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国时赠诗:“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下列对渤海国的表述,正确的是()A .7世纪末黑水

下载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1、(2016•泰州)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君主集权......

    明清时期的户籍(5篇材料)

    明清时期的户籍、土地与科举 ---以湖南蓝县为例 作者:李红 胡彬彬《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6日 14版) 以往学界对明清户籍制度的研究,多从国家对社会的影响和控制角度进行探......

    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的中国体育对外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的中国体育对外关系 摘要: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的中国体育对外交往, 不仅在形式上曾经历了退出国际奥委会、发起新兴力量运动会和承办第26届世......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3)(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汉朝的外交与汉文化的影响。秦汉与朝鲜半岛的往来;中国与朝......

    对外金融关系

    第十三章 对外金融关系 [教学内容]: 一、国际收支 二、外汇与汇率 三、利用外资 四、我国对外汇的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国际收支、国际......

    中国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

    中国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 公元1368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我国历史上的明清(1912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繁荣,......

    明清时期商业文字广告的特点

    明清时期商业文字广告的特点 [摘要]明清时期商业文字广告的发展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从明清时期商业文字广告发展的原因,发展的水平及其特点......

    导游词: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最终定稿)

    导游词: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天安门城楼之上,就让我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清明时期的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吧。天安门建成于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