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5课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第5课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课前预习学案】
儒学的发展历程:创立()----初步发展()-----重创()-----成为正统()-----遭遇危机()------三教合一()-------重新振兴()------(明清之际)
一、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
1、政治:
2、经济(根源):
3、、思想:
二、李贽的思想主张:
⑴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________大加鞭挞,否认“________”是万世至论,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不应以
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得到自由发展。
天理。从根本上否定了__
的存在,摇撼了________的理论基础。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想主张:
(1)王夫之: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的。代表作 A:从哲学的根本问题入手,强调“ ”即 B:在认识论方面宣扬 即通过
,由此颠覆了程朱理学“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C:提出了“ ”,充分肯定
(2)黄宗羲:反对,鼓吹。代表作 A:宣称皇帝是,认为臣对君的关系不是奴仆应该是平等的 无需,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B: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设想:最主要的观点是(3)顾炎武:
A:针对读书人只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学风,发出 的呼唤。
B:主张为学应该,应关乎,致力于社会变革,“ ”“ ” C:身体力行,写出《 》《 》等著作。
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① ②
四、明清思想批判的影响:
①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始终占据 地位。②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根植于 的发展和 的兴起,为。③这股带有 的进步思潮,对 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深刻的启迪。【课堂学习案】 ⑵认为
,追求
是禀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应
使
⑶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______
”,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并非生自
一、李贽的思想: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 》
材料二: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一、二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材料三: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耳。„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
材料三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材料四: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并非生于三纲五常天理)„„ 材料四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材料五: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材料五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共同生活背景:处在动荡的年代,都参加了抗清斗争
1、王夫之:
材料一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既无不是理也。天下惟气而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材料二
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结合上述材料,理解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1)世界本原:(2)认识论:(3)修养观
2、黄宗羲: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明夷待访录》
上述材料反映了黄宗羲什么思想主张?
3、顾炎武
材料一: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思考:以上材料体现了顾炎武的什么思想? 三、三大思想家相同点
1.经济上:
2.政治上:
3.思想上:
四、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是如何在批判、继承儒家的思想基础上促进其发展的?
合作探究二: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课后复习案】
一、选择题
1.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抗清斗争的高涨
B.对文字狱的抗争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2.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③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 ④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李贽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主要表现在()
A、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
B、痛恨道学的虚伪与贪婪
C、认为每个人都顺应“自然之性” D、提出人类社会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 4.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这从根本上放映了 A.李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B.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C.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衰落
D.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已经产生 5.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建立一家之法
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C.反对君主制,实行法治 D.建立君主立宪制 6.关于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不正确的
A.有利于思想解放
B.工农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D.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 7.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 C.“理”并不是世界的本原
D.“工商皆本”
8.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9.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的共同点是(1)反传统反教条(2)反封建专制(3)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A、(1)(2)(3)(4)B、(1)(3)(4)C、(2)(3)(4)
D、(1)(2)(3)10.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11.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试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 1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13.宋代的朱熹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哲学观点上都主张“理”“气”说,他们的根本区别是 A.对“理”“气”的解释不同;
B.出发点不同; C.指出的社会背景不同;
D.世界观不同;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虎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
——《礼记·檀弓下》 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三:“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符),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其尊皆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古者天下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两段材料反映了孔子、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未被统治者重视?
(2)依据材料三、四,两段材料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不同?导致两者看法不同的主要历史原因是什么?
(3)中国古代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批判地继承,是我们对待古代思想遗产的正确态度。上述材料中所体现的观点,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高二历史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学案答案
1----5 DCDBC 6----10 DDDAB
11----13 ABD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两段材料反映了孔子、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未被统治者重视?
参考答案:孔子反对苛政,体现了“以德治民”的政治主张;孟子强调统治者应不夺农时,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体现了“政在得民”的政治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政局动荡,儒家的这些政治主张不利于争霸的需要,也无助于实现统一,所以被统治者所冷落。
(2)依据材料三、四,两段材料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不同?导致两者看法不同的主要历史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董仲舒从“天人感应”的认识出发,主张人民要绝对服从君主专制统治,而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统治极端腐败,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
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必须加强思想统一,所以,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发挥,以其“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为君主专制统治制造理论根据。
明末清初,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不少知识分子萌生了反封建专制、带民主色彩的新思想,黄宗羲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3)中国古代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批判地继承,是我们对待古代思想遗产的正确态度。上述材料中所体现的观点,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孔子的“以德治民”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这种思想在当前社会仍有积极意义。人民政府只有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才能顺应民心,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董仲舒的思想尽管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他力图以思想的大一统来维护国家的大一统,这对今天我们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统治进行激烈批判,其思想具有民主启蒙的作用,对当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二篇:明清时期瓷器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瓷器时代特征
【种类】明清瓷器纹饰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纹饰图案有,蝈蝈、松鹿、云纹、云龙纹、耕织图、花卉纹、花果、鸟纹、鱼纹、云纹、兔纹、寿星、回首兔纹、十八罗汉、雁纹、直线纹、凸线纹、博古图、阴线纹、单线圈纹、海马、太白读书、荷莲纹、赤壁赋、缠枝莲纹、封神榜、文王访贤、覆莲瓣纹、麒麟、团龙尖莲瓣纹、莲花纹、牡丹纹、花果纹、菊花纹、芙蓉花纹、梅花纹、灵芝、葡萄、花瓣纹、蕉叶纹、八卦、叶纹、草叶纹、婴戏图、人物故事、山水纹、三国演义、西游记……以上随意列举一些明清时期常见的纹饰种类,以期从中窥见明清时期纹饰种类的诸多特征,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在纹饰种类上可谓是集大成,从具体种类上看,虽然明清瓷器许多纹饰种类前代都有见,但确有少部分急剧减少或基本消失了,较为典型的如珍珠地刻划花纹在明清时期基本不见,而一些传统的凹弦纹、鸳鸯对衔绶带纹、蕉叶纹、草叶纹等都呈减少的趋势,大量出现的是大型组合纹饰,如青花瓷瓶、青花罐等器物上的纹饰,常是大型山水和人物故事,图案构思奇妙,山上往往是小桥流水、亭台水榭、云雾缭绕、牧童戏牛等,组合十分复杂,看上去相当繁缛,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来反映纹饰的主题。实际上青花瓷作品上的大型山水画与宣纸上的没有任何区别,所表达的思想也很抽象,由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瓷器纹饰在明清时期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装饰,而是成为了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因此许多瓷器的纹饰都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教化功能。【时代】从时代上看明清瓷器纹饰与传统相比有较大改变,首先继承了传统刻划纹的诸多元素,如诸多纹饰的种类等,但明清瓷器显然背离传统瓷器的发展方向,不再以刻划纹为主,主要以绘画为主,刻画并举,明清传统瓷器,如白瓷、黑瓷等在纹饰上主要以刻划纹为主,而处于主流地位的青花瓷则主要以绘画为主,成功地将传统瓷器的发展方向转型,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成功地被引入到了瓷器上来,成为明清时期画家宣泄思想的幽静之地,和封建礼教进行教化的场所,以及人们吉祥互拜的场地,如我们常可以看到的鱼纹盘,一条大鲤鱼在盘中央翻腾,预示着“五谷丰登,年年有余”,试想人们在享受美味之时,看着如此潜移默化的祝福,其心情该是多么的愉悦。另外,由于青花瓷将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引入到瓷器之上,所以各种绘画技巧在青花瓷上运用,使得人们可以得到立体化全方位的享受。【饰纹方法】从饰纹方法上明清瓷器最为复杂,在延续简单刻划纹的同时,更大规模地在青花瓷上进行绘画的创作,这是其主流特征。但由于明清瓷器产生了诸多的品种瓷,而且有许多是皇宫内的专享品,如五彩、斗彩、珐琅彩等瓷器在纹饰上都显得十分繁缛,这些华美的纹饰,从饰纹的方法上看也极为复杂,产生了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复杂的装饰纹饰方法。【青瓷】明清瓷器在青瓷之上装饰纹饰的情况和前代基本相似,如龙泉窑青瓷碗在碗心常装饰一些刻划纹,这是由青瓷的釉色所决定的,虽然明清时期纹饰很发达,但在青瓷之上由于不是透明釉,所以,纹饰无法绘画,只能以刻划为主,在题材上多以花草虫鱼为主。总之,显现出异常衰落的气象。其他黑釉、黄釉、青白瓷等传统瓷器在纹饰上都是这样,特别是与青花瓷、粉彩等瓷器相比显得十分黯淡。【官窑青花瓷】明清官窑青花瓷由于为皇家烧造瓷器,不计工本,加之工匠们的反复琢磨,终于使青花瓷在烧制技术上达到顶峰,整个明清时期官窑青花瓷都是精绝之作,各个时期都有所长。但从整个青花瓷的烧造史上看,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烧制达到了最高水平,青花纹饰发色艳丽,线条流畅,刚劲挺拔,层次结构合理,纹饰繁兼并用,最为精美绝伦。而从烧造的精细程度上看,无疑雍正朝青花瓷最为成功,雍正朝青花瓷在纹饰线条上更是一丝不苟,精细之处无可挑剔,据说这可能与雍正皇帝脾气暴躁有很大关系,工匠们以生命作为赌注,在烧制世界上最为精美的青花瓷,实际上整个康雍乾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在烧造上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国力比较衰落的时期,青花瓷则略显黯淡,如明代崇祯朝以及清代康雍乾以后的几朝,在官窑青花瓷的烧制上与鼎盛时期都有一定的差距,这充分说明皇权是明清时期官窑青花瓷一剂催化剂,王朝强盛时则兴,王朝衰落时则败。【民窑青花瓷】明清民窑青花瓷在纹饰上参差不齐,但总的来看多数民窑青花瓷装饰纹饰多精致,线条自然流畅,构图合理,层次感强。只有少数民窑青花瓷在纹饰上不是很严谨,线条不是很流畅,构图有不合理的情况,使人看起来很舒服,但这样的瓷器在明清时期很少见。【五彩】五彩瓷可以分为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种,五彩瓷器多是在已经烧好的白瓷之上用红、黄、蓝、绿、紫等色进行绘画,然后再上釉烧制而成,常见的纹饰图案有花卉、云龙、婴戏、云凤、天马、鸟兽、云鹤、人物故事等,纹饰层次分明,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真是美到了极点,但一般情况下使用五种色彩的瓷器不多,多数是两种或者三种色彩组合而成,也有见和其他色彩组合而成的色彩,但数量很少。青花五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结合的产物,一部分纹饰是釉下青花,而另外一部分则是用其他色彩填充,多数配合十分巧妙,如缠枝花卉,枝叶多是用青花,而花叶多是用绿色填充,花瓣则是用红色填充。五彩瓷器在明清两代都较为流行,宫廷和民间都有生产,深受人们喜爱。【斗彩】斗彩瓷器是明清瓷器中的一朵奇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纹饰图案丰富,有两种构图方式,一种是先用钴料在坯胎上勾勒出纹饰的轮廓,然后施透明釉烧造,之后在烧成的青花瓷上再用其他色彩填充图案,然后上透明釉进行二次烧造成器。另一种是用青料在坯胎上将图案的轮廓线局部绘出,然后上釉烧造,在烧成后的瓷器之上再用彩绘将轮廓线条勾勒完成,再上釉低温进行二次烧造。纹饰层次分明,争相斗艳,效果非常好,斗彩之意也来源于此,斗彩瓷器纹饰种类众多,常见的有花卉、枝叶、瓜果、鸟兽、人物等,线条流畅,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可以说件件都是精品,斗彩瓷器创烧于宣德时期,在明清两代十分流行,数量很少,基本都在宫廷流行,民间基本不见。【粉彩】粉彩瓷器是真正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名贵瓷器,人们非常喜爱,创烧于康熙时期,是一种釉上彩绘瓷器,由于烧造温度比较低,所以色泽淡雅,多在纹饰的彩绘部分用玻璃白打底,然后再进行施彩,看起来所有的纹饰图案都在玻璃白之上,纹饰题材丰富,常见的主要有缠枝花卉、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等,纹饰线条流畅,刚劲挺拔,色彩浓淡深浅变化层次感很强,繁简并存,纹饰不拘谨,挥洒自如。器物以碗、盘、瓶、花觚、盒等为多见,人们最为喜欢,宫廷和民间都有烧造,目前传世品数量颇丰。【珐琅彩】清代康熙时期烧制成功著名瓷器品种,珐琅彩瓷器异常名贵,很少流出宫廷,当时多是使用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白瓷为胎,专门由宫内造办处绘彩,珐琅彩使用的是进口料,用油施彩,这显然是受到了西洋油画风格的影响,于是具有西洋画风格的珐琅彩瓷器就出现了,珐琅彩瓷器色彩多艳丽,以红、黄、绿、紫等色为主,纹饰以花卉、山水、人物最为多见,是典型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作品。珐琅彩瓷器主要在宫廷内流行,民间窑场没有烧造,也有仿造的情况,但效果多不是很好。【墨彩】墨彩瓷器是一种低温釉瓷,即用料在已经烧好的白瓷上绘画,然后烧成,这种特殊的色料呈现出的色彩具有水墨山水画的效果,所以人们称之为墨彩,墨彩瓷器纹饰种类较为丰富,多以山水、花卉等为主,以雍正时期烧造最为精致,乾隆及以后各个时代都有烧造。
第三篇: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含解析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孝感模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李贽()A.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
C.颠覆程朱理学的人欲观
B.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 D.批判了大公无私的思想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李贽认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即是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故选A项。答案 A 2.(2018·陕西咸阳调研)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材料()A.否认了“天理”的存在 B.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 C.认为“理”“欲”相统一 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解析 据材料中,“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得出戴震并没有否定“天理”的存在,故A项错误;天理属于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得出理在欲中,欲望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天下大治,故C项正确;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指对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主张、正统思想等方面进行激烈的批判,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 C 3.(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 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解析 根据材料“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得出学者开始注重实学,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由空泛无用的学术到经世致用,即学风的转变,故选C项。答案 C 4.(2017·山东临沂质检)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 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
解析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就以这种儒家的礼义道德和天理人格思想,维系着几千年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据材料“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可以得出以“礼学”代“理学”,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故选B项。答案 B 5.(2018·河南驻马店模拟)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解析 理学注重气节、品质,凸显人性的庄严,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代三大儒倡导回归孔孟的本源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清初三大儒的进步主张,并不代表思想的主流,理学依旧占据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它是面对现实危机的一种批判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 D 6.(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 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
解析 根据材料中温病学说的提出是因为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导致,说明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故选C项。答案 C 7.(2018·四川成都模拟)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对图书的注释和注音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大众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中不是学术思想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
科举制改革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图书的出版,不是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答案 B 8.(2017·山东滨州期末)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关羽故事的流传()A.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历史的真实 B.传播了道教的观念,反映思想的进步 C.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历史的内涵 D.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
解析 据题干材料“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可知关羽故事的流传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故选D项。答案 D 9.(2018·辽宁大连模拟)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年)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 B.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 C.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 D.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
解析 传统儒学道德观念动摇是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而非明代,故A项错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借小说表达了对以孔子为首的传统儒学束缚的否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故B项正确;孔子并非完全等同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也只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故C项错误;近代的思想解放潮
流兴起于维新变法时期,而明清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代,故D项错误。答案 B 10.(2018·甘肃兰州模拟)八仙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神话人物,其形象有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宋元时期,人们将种种民间传说附会其身;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A.民间思想需要借助本土宗教传播 B.道教借助民间力量提升政治地位 C.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解析 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彩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表明八仙的神话故事已经世俗化,故选C项。答案 C 11.(2017·湖南邵阳联考)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 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 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解析 据题干中“‘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得出当时的士人强调打破传统的“三纲五常”,追求自由平等,故选B项。答案 B 12.(2018·黑龙江大庆调研)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的实施()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 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
解析 据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选A项。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河南安阳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 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键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10分)(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15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得出我国是农业社会,根据材料一“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得出民众的力量对于社会的统治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一老子、孔子等主张及其后著作的描述,得出知识分子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仁政”“王道”说明统治者重视民众力量。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为君主服务到材料二中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否定君主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背景:农业社会的国情;民众力量的显现;阶级结构的变动;维护统治的需要;知识分子的作用。(10分)(2)变化:由受制、服务于君权到批判、否定君主专制。(3分)原因:传统民本思想与明清社会不符;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弊害的显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意识的初步觉醒。(12分)14.(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两千年间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并揭示出他们此伏彼起、交相推衍、不绝如缕的大略路径如下: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运用中国古代、近代儒学发展的史实,对上述流派进行探讨。(12分,说明:可以就
儒学与路径中一个或多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对路径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路径,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 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根据材料“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得出“内圣”“外王”两条线索,根据材料提供的人物,结合所学的相关学说论述,体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内圣”强调伦理道德的政治作用。(2分)孟子传承孔子的思想,把“仁”学引申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学说,认为只要将人内心固有的仁义礼智发掘、培育起来,就能管理好国家。“二程”继承孟子的思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提出“存天理,去人欲”。(10分)示例二 “外王”主张道德修养和经世致用。(2分)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解决西汉思想统一问题,顾炎武等人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到清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出“以经术为治术”,谋求富强之策。(10分)
第四篇: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1、(2016•泰州)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有关内容.
【解答】分析题干可以看出,改革前皇帝下面是丞相,统领六部,改制后丞相被废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 故选D.
2、(2016•郴州)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考点】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课明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的政治制度;废丞相,设三司,设置厂卫制度,八股取士都是明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 故选D.
3、(2016•福州)适合作为如图名称的是()
A.丝绸之路示意图 B.佛教传播路线图
C.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D.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考点】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解答】仔细观察图片可知是郑和下西洋路线图.1405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多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故选D
4、(2016•连云港)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成功平息东南沿海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文天祥 D.戚继光 【考点】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
【解答】A.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
B.郑成功率船队下西洋,是明朝中外友好交流使者. C.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抗元英雄. D.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击倭寇英雄. 故选D.
5、(2016•江西)如图是江苏苏州枫桥铁铃关的一张照片.铁铃关建于明嘉靖三二六年(1557年),关上楼阁的题额上写着“御寇安民”四个大字,是苏州仅存的明代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遗址.此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A.岳飞抗金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威继光抗倭 D.左宗棠收复新疆 【考点】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戚继光抗倭.
【解答】明朝时期,东南沿海的倭寇经常骚扰,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倭寇.题目中的“御寇安民”是为了纪念戚继光抗倭. 故选C.
6、(2016•扬州)“封侯非我意思,但愿海波平”这一诗句表达了哪位名将的抗倭决心()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郑和 【考点】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 【解答】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江抗倭,戚继光率军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他的名言是“封侯非我意思,但愿海波平”. 故选C.
7、(2016•株洲)秦刚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如图所示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A.民族关系的发展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封建社会的危机
【考点】戚继光抗倭;平定三藩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册封**、**与设置驻藏大臣. 【分析】本题考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措施.
【解答】据图片戚继光抗倭、册封五世**、平定三藩叛乱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这些措施都巩固了我国的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可知是统一都民族国家的巩固. 故选B.
8、(2016•东营)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下列诗句中,表明他消除倭患的决心和意愿的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考点】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考查戚继光的名言.
【解答】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 故选C
9、(2016•天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中的“我”是明朝抗倭英雄()A.岳飞 B.戚继光 C.郑和 D.林则徐 【考点】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解答】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 故选B.
10、(2016•昆明)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先后扫平浙江、福建、广东倭患的爱国将领是()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 【考点】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解答】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故选B
11、(2016•天津)如图是北京故宫乾清门西的一处平房,这里曾经是清朝军机处的所在地。设立军机处的皇帝是()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道光帝 【考点】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 故选B
12、(2016•孝感)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关于军机处认识正确的是()A.军机大臣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派 B.军机大臣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 C.军机处的设置降低了办事效率 D.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考点】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军机处的设立.
【解答】据所学知识,军机处为清朝雍正帝设立的行政机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然后传达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大臣的地位没有提高.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故选D.
13、(2016•玉林)下列机构的设置,能体现清朝制度创新的是()A.六部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 【考点】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军机处的设立.
【解答】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故选D.
14、(2016•广东)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述错误,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决策权由皇帝控制.该机构是()A.锦衣卫 B.军机处 C.中书省 D.六部 【考点】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设立.
【解答】材料“只供传述错误,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大意为:此机构只能够传达记录皇帝的旨意,不能够对旨意有任何的建议.“赞画”是谋划的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机构为军机处.锦衣卫是明太祖设立的.唐朝中书省负责决策,唐朝时政府中的六部归属尚书省.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故选B.
15、(2016•湘西州)“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A.设立特务机构 B.制造文字狱 C.实习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考点】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解答】解决本题需要对这两句诗重点分析,关键是集中在明清二字,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题干史实就是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反映. 故选B.
16、(2016•黑龙江)“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考点】郑成功收复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了郑成功收复台湾.
【解答】题干材料中特别强调的地区是“台湾”在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与这个地区有关,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海战壮烈牺牲. 故选B.
17、(2016•孝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主要是因为他()A.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B.在东南沿海进行了十几年的抗清斗争 C.屯田垦荒,开设学校
D.将大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授给高山族人民 【考点】郑成功收复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
【解答】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的民族英雄. 故选A
18、(2016•南宁)“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夷,一代英雄”这副对联赞颂的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考点】郑成功收复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
【解答】题目中“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夷,一代英雄”是叙述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故选B
19、(2016•怀化)著名学者郭沫若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挽联中的“一代英雄”是指()
A.文天祥 B.戚继光 C.俞大猷 D.郑成功 【考点】郑成功收复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解答】根据根据题干给出的“驱除荷虏”可知这个人物是郑成功.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故选D 20、(2016•张家界)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下列关于港、澳、台回归祖国的史实排序正确的是()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澳门回归 ③香港回归 ④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考点】郑成功收复台湾;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考查了港、澳、台回归祖国时间.
【解答】①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1662年;②澳门回归是在1999年;③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④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是在1945年. 故选B
21、(2016•临沂)“台湾岛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血腥统治下,遍地荆棘,一片荒凉,我决心把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岛.经过十多年的浴血斗争,才把荷兰人赶走,恢复了先人的基业.”其中的“我”是指()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考点】郑成功收复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认识. 【解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台湾岛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血腥统治下„我决心把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岛”,联系所学可知,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故选D.
22、(2016•泰安)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台湾回归祖国的史实,这两次回归分别结束了哪国对台湾的殖民统治?()A.西班牙、美国 B.荷兰、法国
C.荷兰、日本 D.葡萄牙、日本
【考点】郑成功收复台湾;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台湾的相关历史.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殖民者的投降书”反映的是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史实,图片“庆祝台湾光复”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后,台湾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回到祖国怀抱的史实. 故选C
23、(2016•烟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一,下列事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是()A.春秋争霸 B.赤壁之战
C.岳飞抗金 D.清朝设置台湾府 【考点】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分析】本题考查巩固国家统一.
【解答】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4、(2016•南京)下列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按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设置台湾府 ②设置伊犁将军 ③设置驻藏大臣 ④签订《尼布楚条约》 A.①④③②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考点】清朝在台湾的建制;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册封**、**与设置驻藏大臣.
【分析】本题考查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时间.
【解答】①设置台湾府是在康熙帝时,1684年,②设置伊犁将军是在乾隆帝时;③设置驻藏大臣是在雍正帝时;④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在康熙帝时1689年. 故选A
25、(2016•绍兴)1683年中秋节,康熙帝欣然赋诗:“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此后清朝中央政府在该地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设置台湾府 B.实行改土归流 C.设立宣政院 D.设立驻藏大臣 【考点】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管理台湾的措施.
【解答】据题干“1683年中秋节,康熙帝欣然赋诗:‘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可知岛屿指的是台湾.1683年6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渡海,在澎湖海战中获得大胜,郑克塽率臣民降清,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故选A
26、(2016•德州)发生在17世纪末,被英国学者赫德森评价为“在中国与欧洲国家的首次 6 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的战役是()A.山海关之战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戚继光台州抗倭 【考点】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了康熙帝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解答】根据题干中的17世纪末可知这个战役是雅克萨反击战.17世纪末,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雅克萨,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故选C
27、(2016•长沙)明朝中期以后,我国外交出现新形势:开始遭受外国侵略,由此出现了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下列哪项史实体现了上述特点()A.靖难之役 B.雅克萨之战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考点】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康熙帝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解答】符合题干给出的“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主题的事件只有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雅克萨,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故选B
28、(2016•广东)据载,清政府的官员都不知道俄国人要求的领土有多大,兴安岭离乌苏里江有多远,还有哪些内容在《尼布楚条约》中尚未确定.材料中“俄国人要求的领土”位于我国()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考点】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尼布楚条约》的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根据题干给出的《尼布楚条约》可知是材料中“俄国人要求的领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雅克萨,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故选A.
29、(2016•娄底)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便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清朝乾隆时期管理新疆的措施是设置()
A.伊犁将军 B.盛京将军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
【考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对新疆的管辖.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巩固了我国的边疆.
故选A 30、(2016•恩施州)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策略,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设置了()A.驻藏大臣 B.台湾府
C.伊犁将军 D.乌里雅苏台将军
【考点】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和设伊犁将军.
【解答】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故选C.
31、(2016•大庆)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朝时期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下列符合清朝与西藏关系史实的是()A.设驻藏大臣 B.设伊犁将军 C.设乌里雅苏台将军 D.多伦会盟
【考点】册封**、**与设置驻藏大臣.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措施.
【解答】清朝为巩固多民族国家,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设立册封“**”和“**”的制度,1727年清朝政府设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故选A.
32、(2016•常州)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够印证该特点的是()A.册封**、** B.郑和下西洋 C.澶渊之盟 D.迁都洛阳
【考点】册封**、**与设置驻藏大臣. 【分析】本题考查了清朝册封**、**.
【解答】能够印证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特点的是册封**、**.顺治帝正式赐予**五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和**,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故选A
33、(2016•临沂)1771年,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众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这期间,担任后卫的9000名土尔扈特勇士,在与追兵的殊死搏斗中全部壮烈牺牲.当时的“追兵”是指()
A.沙俄军队 B.英国军队 C.倭寇 D.葡萄牙军队 【考点】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分析】本题考查了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解答】明朝末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后因不堪忍受沙俄压迫,在其杰出首领渥巴锡领导下,万里东归,返回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故选A.
34、(2016•重庆)历史文物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文物见证了()A.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和谐 B.明朝时对外交流的盛况 C.清朝对东北边疆的守护 D.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考点】册封**、**与设置驻藏大臣.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解答】图片为“金奔巴瓶”,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转世人选必须由中央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这一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故选D
35、(2016•重庆)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A.南京 B.松江 C.广州 D.景德镇 【考点】明清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经济发展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时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故选D.
36、(2016•齐齐哈尔)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于是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A.重本抑末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鼓励海外贸易 D.禁海政策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导致近代被动挨打. 故选B.
37、(2016•绵阳)1793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书写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朝处于康乾盛世 B.中国经济领先英国 C.清朝皇帝夜郎自大 D.中国推行开放政策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锁国的认识. 【解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骄傲自大的心理,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与外界接触,使中国隔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看不到外国的先进,更以天朝上国自居,成夜郎自大的心态,题目中的所述现象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8、(2016•潍坊)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这反映了清朝()A.设立关卡、禁绝贸易 B.抑制商业、实行海禁 C.重农抑商、打击海运 D.征收重税、限制商贸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解答】材料“处处皆关,关关有税.”反映的是清朝抑制商业发展;“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反映了清政府的禁海政策.故选B.C项错误,材料中重农体现不出;A项禁绝贸易说法错误,D项说法不完整. 故选B
39、(2016•自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考点】北京紫荆城和明长城.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长城的知识点.
【解答】在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的基础上,明朝时期大规模的修筑,达到完善的程度.明长城的起止点是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故选D. 40、(2016•包头)明朝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是()A.《伤寒杂病论》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考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解答】《本草纲目》是159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时珍.《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医集大成者.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 故选C 10
第五篇:明清时期的户籍
明清时期的户籍、土地与科举
---以湖南蓝县为例
作者:李红 胡彬彬《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6日 14版)
以往学界对明清户籍制度的研究,多从国家对社会的影响和控制角度进行探讨,注重从上到下看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社会史兴起以来,史学界的眼光开始“向下”,注重从下层民众的角度来看问题。在中国传统社会,土地与科举是普通民众改变身份、地位的主要手段和渠道,而户籍与这两者密切相关。
开立户籍的重要性:以蓝山钟氏为例
明清时期,百姓只有取得户籍,为朝廷纳税当差,才能被认为是王朝的子民,才有获得土地开发及利用的权利,有参加科举的资格。否则,则被视为“流民”或“无籍之民”。所以,在记录祖先事迹的族谱中,特别强调入籍祖的地位。民国时期蓝山的《钟氏族谱·阖户宗祠》载:“县城宗祠自清道光三年癸未告竣,正中起造神龛,奉祀始祖嫩七公暨六六公及户祖荣卿公,永为百世不祧之宗……赞曰:嫩公肇基,辉映鹅塘。荣公迁贯,乃隶蓝山……”
将入籍祖荣卿公与始迁祖嫩七公并列,并将其列为“百世不祧之宗”,固然是因为他与始迁祖只隔了一代,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荣卿公作为入籍祖的地位受到格外的重视。据《钟氏族谱·阖户田租表》统计,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止,在蓝山钟氏后人为其各代先祖所设的祭田中,“荣卿公祭田”处数、亩数、禾租谷数分别为21处、27.1亩、10400斤,数量第二的“德成公捐祭田”分别是4处、11亩、3920斤,可见户祖荣卿公在蓝山钟氏中的地位。
钟荣卿(1369—1440)开立户籍时当在明初。众所周知,明太祖立国后,实行里甲制,每十年编修一次基于里甲组织的黄册,将“清册供单”分给各户登记。“清册供单”的内容有乡贯、年岁、丁口,田、地、山、塘各项产业,应纳税粮多少等内容。通过里甲户籍登记,百姓的田产受到政府的认可,这与无籍之人耕种的土地不具有合法性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除此之外,因为入籍的百姓向朝廷纳粮当差,承担了一定的国家义务,也享有无籍之人无法享受的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土地以及科举是下层向上层迈进的主要途径,而这两者均与户籍密切相关,是否拥有户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户籍与土地:蓝山钟氏的土地占有权
蓝山钟氏自始迁祖嫩七公于元延祐间从江西迁至湖南蓝山,定居于黎家头。据《钟氏族谱》称,黎氏家族自宋便定居于此,是一个大族。到元代中叶,黎家开始衰微。自第三代文福公、文德公开始,黎姓诸山场、水利、房屋基址先后归钟氏,钟氏家业始大。就这一点来看,文福、文德二公对于钟氏家族的功劳还在乃父开户祖荣卿公之上。但是,如果没有荣卿公的开立户籍,其一切产业均不能得到官府的认可,也得不到其他姓氏的认同。到1936年修谱时,由于各代的积累,其山场“南北长几三十里”,并配有山场图,将其称为“钟荣卿户山场图”。
因荣卿公在官府开立了户籍,其户籍之下所管山场、土地也获得认可与支持,在发生土地纠纷时,常常处于有利的地位。如光绪十六年(1890年)与雷姓家族发生一起土地纠纷案,族谱中记载的官方判词如下:“照钟仁浩等以借坟飞占事具控雷彰德等,而雷彰德等以诞吉纲占事具诉钟仁浩一案。兹经覆讯,据雷姓并刘蓝二姓所供,癞子岭全山实系钟姓世守之业,……雷姓写谱扯上大坪等字,笔迹不符,其为伪造后添无疑。……至由彭商翰一穴以上全岭,……概归钟姓管业,收租葬卖、开挖栽种,不与异姓相关。”
在此次土地纠纷中,钟、雷两家都拿出族谱以证明纠纷地为本族所有,雷家甚至不惜在族谱上造假。族谱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手段,无疑与祖先开立户籍、土地开发的历史相关。还有一件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墓地纠纷契约记载:“立还字人崔土保兄弟,对仝母萧氏。……因我兄弟无知,今春挖种墦土,有伤钟姓坟脑来脉。钟姓经请邻老雷孔元、成天仁登山看明,实系有碍邻老公断。我等醮谢,求钟姓叔侄宽恕,免其兴讼。念我兄弟愚蠢,嗣后再不敢在坟山顶脑上开挖、栽种生理。”
在此契约中,崔土保兄弟可谓低声下气。为了保证其有效性,钟姓还请了雷孔元、成天仁两位邻老在场作证,并且由外姓萧国宾代笔,以表示其并非钟姓私自杜撰。其实,崔家所买之土地只是与钟姓墓地相连,其开挖栽种,未必就侵占了钟姓的墓地。但是,钟姓却以有伤风水为借口,要求崔姓不许“在坟山顶脑上开挖、栽种生理”,否则,钟姓拿此契约禀官重究。
户籍与科举:以蓝山县户籍归属案为例
户籍对于科举的重要性,在于政府之规定。据《大明会典》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规定各府、州、县生员乡试前要“各具年甲、籍贯、三代”。清代仍之,并且规定更为详细。为了防止冒籍,顺治二年(1645年)规定:“生童有籍贯假冒者,尽行褫革,仍将廪保惩黜;如祖父入籍在二十年以上,坟墓田宅俱有的据,方准入试。”(《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九一)考试权利的获取,要求其祖父入籍二十年以上,并且要求“坟墓田宅俱有的据”,这个“的据”是什么呢?无疑就是开立户籍后在官府的登记。
不仅是否拥有户籍很重要,而且因为户籍归属涉及科举名额的竞争,也容易引起纠纷。民国《蓝山县图志》记载了康熙年间湖南蓝山、宁远二县发生的一起户籍争端事件:“词称:蚁系蓝山县大慈乡二都里元户口,……缘因先年各村置买宁远县庄粮二百余石,便产各居,与本邑蓝民,烟火相连,非走居宁民境内,流寓无籍者可比,虽与宁界接壤,原属蓝山管辖,历几百余年矣。祸因康熙四十五年,突遭宁远县主新任,不查来历,捏以杨作楫、黄云彩、曾习孔等村不服宁编,混详各宪,据详批入宁编管考试。遭宁邑衿棍屡屡抗阻。于四十六年,曾光余等有违批歧视之控。四十九年,杨高选等有抗法阻试之控。五十一年,生黄云彩等,又有粘情哭奏之诉。连年奔赴抚宪,构讼不休,两县不安。……兹查据,……四十六村原非宁邑管辖地方可知矣!”
大慈乡四十六村原属于蓝山县,因其与宁远县相近,并在宁远县购有田产庄粮两百余石,因此而向宁远县交纳钱粮。后来,新任的宁远县令因此将其划归到宁远县,并令四十六村村民属籍宁远县。但是,因为户籍与科举的权利密切相关,而一个县的科举名额是有限的。商衍鎏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称:“每县学额,按文风高下、钱粮丁口之多寡以为差。”原属蓝山县大慈乡四十六村村民被划归宁远县考试,自然遭到了宁远县人的强烈反对。经官府调查确认,四十六村的村民最终划到蓝山考试。在这件争端中,蓝山县令刘涵“周悉民隐,再四勘详”,当事村众对此感激不已,为刘建生祠并树德政碑。可知在乡民心目中户籍对于科举考试之重要。
对于明清时期的湘南地区来说,随着明代以来移民的迁入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土地与科举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与这两者密切相关的户籍的地位因此而凸显了出来。当然,明清时期的户籍涉及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户籍与宗族组织、身份认同、社会地位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对于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