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摘 要近几年部分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引起了不少考生的兴趣,也引起了高教界的关注。大类招生在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实行“大类招生”,或有意向实行“大类招生”。在大类招生中需要注意分流方案的制订、办学效益的兼顾、特殊行业的处理、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管理的顺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类招生的长处,培养出更优质的人才。
关键词 大类招生 培养模式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大类招生的优点
(1)有利于“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按文理大类招生培养,一方面,可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口径拓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一专多能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每大类包含了多个专业和专业方向,通过2年的按大类培养,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将“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延缓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动态和市场就业信息,从而避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同时,对学生总体而言,在专业选择上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按需培养的原则,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有利于改善学科专业结构。按大类招生能有效地在学校内部利用多学科的优势,克服原有院、系的框架,打通相邻专业的基础课程,实现多专业的有机组合。同时可以有效地使专业向复合型转化,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新专业的建设,在学科或学科群的范畴里,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教育培养,以顺应科技发展综合化的趋势。
(3)有利于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按大类招生及培养使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对学校的学科及专业,对社会的人才需求都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减少了报考大学时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2大类招生的缺点
(1)专业分流无法体现学生自愿和社会需求。大类招生显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专业分流冷热不均。热门专业人人争报,冷门专业无人问津。成绩好的学生,未必就是热爱该专业、打算从事该专业工作的学生,他们或许是趋众心理而选择。“根据学生意愿、成绩、社会需求”分流的原则就变成了“根据学生成绩”分流,长此下去,不利于专业建设。
(2)弱化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学科齐全是实行大类招生的基本要求,按大类进行培养,加强了基础教育,拓宽了专业口径,学生的适应性增强。但同时,由于前两年学生并非明确自己未来所学专业,学科归属不一,所以对专业基础课本着知其然即可。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变得尤为困难,专业课程只能后移,课时减少,授课减弱,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业教育,针对性降低。
(3)教学资源无法合理配置。如果完全按照学生的志愿进行专业分流,致使各专业不能协调发展。这种专业分流方法,不可能事先知道最终的专业人数,当一个专业选的人很集中,师资力量、管理实验设备等都可能跟不上,无法提供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而选择人数少的专业,可能会造成师资、设备闲置,造成浪费,对学校办学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大类招生与分流培养,需要实行相配套的选课制与导师制,教学资源需要新的组合和分配。
3大类招生的建议
高校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精深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综合专业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十分必要。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1)以相近的专业组成一个大类比较合适。目前有些学校是按照学院招生,一个学院就是一个大类,如果同一个学院里的专业相近还好,而有的学院专业大相径庭,则大类招生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相近专业的学生而言,前两年甚至前两年半修读完规定基础平台规定课程学分,后面两年或一年半针对专业的侧重点加强相关专业的深入、精细化学习。
(2)以尊重学生兴趣为基本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业分流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选择,志愿优先,同志愿的学生按学业成绩择优满足专业志愿;分流限定在就读的学科大类所含专业和专业方向内,不得跨学科大类选专业。
(3)形成一种系统的优质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必须形成一种优质教学体系。比如说通过资源的统筹配置体系,实现师资、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统筹安排,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再比如说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考核体系,将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环节适当地引入验证、演示性实验内容,考核方式在实验考核、期末考试基础上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即建立教学过程控制体系。
第二篇:三大类教学设计模式
三大类教学设计模式
(2012-03-15 13:44:03)转载▼
标签: 教育
三大类主要的教学设计及其特点 2010-09-15 9:28 1以教为主 2以学为主 3教学结合
三类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特点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的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与动机理论)。其设计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其设计原则是:强调以教师为主。其研究主要内容是: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
特点:
1、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
2、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
3、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
4、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
5、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缺点:
1、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教材、对权威的迷信,使学生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的创建。
一、学习环境分析。指对教学所需要的总体环境的分析,包括物环境和人环境。物环境就是学的物质环境如温度、光线、通风以及必要的教学设备。人环境则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师生之间的需要、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课堂气氛等。良好的学环境主要取决于合理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科学的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控制。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与学习风格。
初始能力是指特定学科的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以及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也即是教学的起点;
一般特征指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工作经历、生活经历、经济文化与社会背景等。
学习风格。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也可以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喜欢采用某种特殊学习方式、策略的倾向。主要包括⑴对感觉通道的偏重(有视觉型、听觉型与动觉型);⑵心理的和社会的特征;⑶认知方式,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沉思型与冲动型,整体型与系列型等;⑷大脑左右半球的加工方式,左半球加工畔的方式是言语的、系列的、数字的、理发的和逻辑的,右半球则与空间知觉、形象、情感等方式加工信息。
三、学习任务分析。包括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两部分。学目标一般由学生的行为来描述,应由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与态度情感构成。学习内容分析指为实现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即通常的教学大纲与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学习内容分析将进一步确定教学内容的学深度与广度,并揭示组成学习内容的各项先决知识和能力的联系。
四、编写测试项目。
五、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过程系统。包括教学组织策略、传递策略与学习策略,是教学活动顺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这两种教学策略诉主要教学策略的步骤有:
1、讲解策略
1)呈现信息:主要通过说明解释和实际的演示、证明与示范来实现。2)检查接受:回忆和理解程度。
3)为学生提供将一般原理运用于多种实例的机会。需要对正确与否进行检测,必要时应该调整实例的难度和数量以保证学生行为正确无误。
4)为新习得的畔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与问题中提供机会。
2、经验策略:
1)提供表现行为的机会并观察其行动的结果。2)通过提问或观察检查学生对因果关系的理解程度。
3)通过提问或观察进一步的活动,检查是否理解一般原理,在掌握一般原理之前应不断提供实例。
六、教学评价设计。
以教为主的评价主要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获取信息对教学进行调整使之更富成效的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即“一对一”评价、“小群体”评价与“现场试教”。终结性评价是指为设计、收集和解释与一组特定的教学数据资料,旨在确定教学价值。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这种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其设计原则是:强调以学生为主;其设计思想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容易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缺点:它往往忽略教学目标的分析和达到,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其方法与步骤是:
一、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分析目前学生的状况与所达到的状态的差距,也即目前水平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即分析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的总目标。简言之,是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二、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三、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应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
四、自主学习设计。在以学为主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有支架式学习法,抛锚式学习法与随机进入学习法等。
如果是支架式学习法,则围绕上述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该益寿延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并全因为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因而在设计时要因人而异。
如果是抛锚式教学,则根据上述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景中去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提出假设,进一步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论证假设,根据论证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则。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 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知识。如果是随机进入教学,则要求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计情境,以更让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能够进入其中任何一种情境中去学习。
五、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在个人自主学习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意义的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是由教师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进行。
协作学习应考虑下列问题:所提的问题应争论性。教师要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起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要及时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一评价。
六、学习效果价设计
学习效果价包括小组评价、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中所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七、强化练习设计。根据小组价和自我表现价的结果应该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强化练习。这类练习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双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能够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最终达到学生的意义建构。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把以主为主的教学过程表示为以下流程图: 教学目标分析
情境设计 自主学生设计 信息资料设计 强化练习设计 意义建构
学习效果设计
协作学生设计
三、“主导-主体”教学设计
双主教学设计模式是介于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之间,吸收其长处,避免其短处。其总体思想是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优点:既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对学生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也有利。
缺点:对教学环境要求较高,它需要教师周密策划,否则可能顾此失彼。
1、分析教学目标;
2、分析学习者特征;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选择方法是根据当前教学内容与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结构变量,从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教学策略中先选定其中一类,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 决定采用其中的某一种教学子策略,然后再对定的教学策略的某个子类进行有关实施步骤的详细设计。
以教为主策略的子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启发式、自我反馈式、基于INTERNETR的探索式等;
以学为主策略的子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等。
4、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 选择媒体时,要了解媒体的性能,根据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特点选择媒体。如何使用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是媒体设计的核心内容。
教学媒体设计是指确定各种媒体的具体内容、呈现方式和各种媒体间的组合关系。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目标控制原则(即教学目标控制着媒体的类型与各类的选择),对象知识原则(即设计应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征相适应)不要遵循媒体设计的心理依据。由于学习过程中主析心理活动有注意、知觉、记忆、和概念形成,所以对媒体的设计就要遵循注意的选择性、新型性、简洁性、适中性;遵循知觉的的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记忆的组块性和有限性,要注意从实例出发,正反结合、用列出属性表来定义等方法来有效地形成概念。
5、形成性评价设计
以教为主的评价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收集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关信息;二是根据信息资料所反映的教学状况来做及时反馈。在第一个环节中,搜集课堂教学的信息资料主要有三种方法:测验、调查与观察。在第二个环节中,要解决如何做出即时反馈,形成性评价中的反馈有三种:校正反馈(用于大多数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的学习未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时),鼓励性反馈(用于大多数能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帮助性反馈(对于少数或个别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学生适用)。
以学为主的评价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的评价来看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根据小组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一套可供选择并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纠正原有错误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设计的程序可用下图表示。
第三篇:苏州大学按大类招生专业培养与分流工作实施办法 .
普 通
苏州大学 苏大教„2010‟78号
关于印发《苏州大学按大类招生专业培养与分流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学院(部):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于2007年开始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为规范按大类招生专业培养与分流工作,经学校讨论,制定了《苏州大学按大类招生专业培养与分流工作实施办法》,现予印发,望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苏州大学按大类招生专业培养与分流工作实施办法
二○一○年十月十日
主题词:大类招生 实施办法 印发 通知
苏州大学教务处
2010年10月10日印发 附件:
苏州大学按大类招生专业培养与分流工作实施办法
按大类招生专业培养与分流工作是我校实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为做好按大类招生专业培养与分流工作,特制定本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本”和“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竞争意识,促进学风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人才质量。
二、招生工作
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可选择专业大类,具体专业大类名称、专业大类所含专业(或专业方向)、招生批次、招生人数等信息以当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或我校招生章程公布的信息为准。
三、培养模式
学校对专业大类招生的学生采取“2+2”(个别大类采取1.5+2.5)的培养模式,实行宽口径培养,即新生入学时在专业大类内不分专业和专业方向,在完成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兴趣特长和相关专业成绩等,于第四
(三)学期参加本专业大类的分流工作,第五
(四)学期正式进入本专业大类中的某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学习。
四、专业分流
(一)分流原则
在学分制框架下,按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分流应坚持以下原则:
1、社会需求原则:有利于学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个性发展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成绩,进行专业分流。
3、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充分体现机会均等,增强专业分流工作的透明度。
4、布局合理原则: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同时,考虑专业布局的合理性,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二)分流程序
1、学校教务处统筹协调全校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工作,各学院(部)组织具体实施工作。
2、专业分流只能在学生入学当年经学校批准并正式公布的专业大类所含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范围内进行。
3、各学院(部)在第四
(三)学期开学初两周内拟定大类内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分流细则,细则中应明确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分流名额和分流条件,分流条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成绩和学生志愿,同时提出学院(部)的分流调控措施。各学院(部)的分流细则由教务处审批后统一网上公布。
4、学生根据分流条件于第四周填报分流志愿,并在规定时限内交所在学院(部)。
5、各学院(部)根据学生的大类基础课程综合成绩排序,参照学生志愿进行分流;因名额限制而未能满足所填志愿的学生,学院(部)根据所制定的分流细则调剂至大类中尚有空额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修读。
6、分流专业(或专业方向)不满15人,该专业(或专业方向)停开,各学院(部)根据所制定的分流细则将学生分流至大类中其他专业(或专业方向)修读。
7、学院(部)向学生公示分流结果,并于第六周结束前报教务处审核。
8、分流结果一经核定,学生应当按核定分流后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修读。学院(部)要做好后续的教学及管理工作。
9、按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若因休学、公派出国留学等学籍异动不能参加本年级专业分流的,复学后由学院(部)按入学大类所属专业组织补分流。
五、本实施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六、本实施方案未尽事宜,由学校讨论决定。
第四篇:大类招生模式下民办高校专业分流的实践与探索
大类招生模式下民办高校专业分流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些年来国内外高校采取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当前国内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多为公办学校,因招生方式相对自由加上大类招生需要较为雄厚的师资基础民办高校很少采用大类招生模式。民办高校多数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实行大类招生模式也是民办高校实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该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大类分流现状的分析,研究民办高校工商管理大类分流运行的实践情况,分析民办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商管理 专业分流 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a)-0241-02 民办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的现状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其指导思想是坚持“打通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的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更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专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考生专业志愿的盲目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后再选择专业方向,目标会更加明确;再次,为学生根据近年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合理地进行专业选择,有利于增加学生专业出口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和契合度,为方便学生就业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同时,大类招生还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竞争意?R,促进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国内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多为公办学校,因招生方式相对自由加上大类招生需要较为雄厚的师资基础民办高校很少采用大类招生模式。然而大类招生和培养又是近些年来各国高校采取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打通基础、拓宽专业,是高校改革的一个大趋势,民办高校多数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实行大类招生模式也是民办高校实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分流运行的实践情况
作为民办高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致力为学生构建一个特色鲜明、适宜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培养平台,自2012年开始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实施“通识教育+专业培养”两阶段培养模式。经过3年的运行,在专业分流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工商管理大类包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3个专业,主要方法是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3个学期后,进行分流培养,分流的过程在第4个学期开学前结束。前3个学期每个学期上3个专业其中的一个专业的基础课,便于学生对3个专业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学生经过前3个学期的专业基础学习,对分流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以避免强制分流影响学生后期的学习。2012级和2013级学生进行分流时采取的方式是:首先进行专业动员会,由3个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介绍为学生讲解专业的培养特色、学科建设、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等,之后由学生根据志愿选择进行预报名,预报名结果出来后预报名人数大于名额数的专业的学生的学分绩点从高到低进行筛选,如果学分绩点相同的情况下按照英语成绩1~2大一两个学期的精读、视听说和口语的平均分)高低进行排列。对于不能满足第一选择的学生,由学院负责调剂到还有剩余名额的专业研读。
2014级进行专业分流时学院总结了前2年的经验教训,规范了专业分流流程:公布分流方案→专业分流动员会→填报志愿→组织分流→公布分流结果。专业分流前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方向做了初步调查统计,然后根据工商管理大类各专业的招生计划数,预先设定该专业容量,原则上最低不少于招生计划中一个专业的最低招生人数,最高不超过一个专业最低招生计划人数的1倍。方案的制定坚持加强基础、拓展专业口径、注重实践、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分流方式为意愿+成绩,采用兴趣+双向选择的原则,分流前由本人填写志愿申请书,学生根据专业通识教育阶段对专业的了解,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职业规划,填报专业志愿,学院再根据专业成绩对学生分流选择做出调整。分流过程中坚持原则,增加工作透明度,教师在专业分流中积极发挥引导和讲解作用,科学引导学生选择专业。大类招生涉及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这就需要针对大类招生模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效果,促进专业分流合理化。针对大类专业分流中产生问题的对策探索
民办高校实施大类培养的目的是拓宽基础、发展个性、综合培养、提高素质。专业分流方式是大类招生模式的关键点,因实行学生自主选择分流模式,所以,在分流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采取相应措施来弥补,才能更好地发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的作用。
3.1 做好引导,避免专业选择不平衡
专业选择不平衡的问题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必然结果。根据对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2012级、2013级以及2014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在进行专业分流时选择依据,其中专业课程门数少、专业课教师受欢迎等短视考虑因素占了80%,考虑到专业的就业前景的占10%,另有10%的学生的选择标准是听取了家长的建议或是因迷茫而从众。
如果不及时疏导,可能导致专业分流工作的难度加大,还会导致后续的培养和就业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专业课程学习方面问题。由于选择弱势专业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整体氛围会比较差,这必然会影响到该专业的学风和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在强势专业中,由于整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比较集中,专业师资力量又有限,可能会出现部分优秀学生得不到重点培养和指导,从而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三是可能会在学生就业时出现弱势专业冷,强势专业也不热的情况。因此,要做好分流前的引导工作,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展专业导论课,使学生对于以后要选择的专业的学习方向、学习难度、就业前景等方面有一定了解,帮助学生在分流中消除盲目性。
3.2 促进专业建设,减少专业间差距
学生选择专业分流方向的重要依据是各专业所显示出的竞争实力。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确定专业,导致各专业学生数不均衡,增强了专业的忧患意识。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与专业建设的平衡。学院需要搭建各种渠道配合学生全方位了解其感兴趣的专业。在学完所有大类专业的通识基础专业课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各专业建设情况及其专业培养容量等信息,自愿选择专业。专业分流的学生数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量以及专业的发展与建设,这就要求弱势专业为了专业发展前景和专业建设,需要注重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竞争力。实行大类招生培养过程也是对于专业面窄和市场需求长期不足的专业进行调整和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结构的过程。
3.3 重视分流后管理,降低教学和学生管理难度
(1)教学管理方面。针对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特点,科学构建专业框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系,建立专业课程设置质量保证制度、教材、日常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毕业环节等质量评价制度。
(2)学生管理方面。学生按照大类招生班级进入高校,专业分流后会重新组建班级,涉及到班级凝聚力不强,不利于良好学风建设。另外分流后有部分学生因学业成绩而未满足专业志愿,可能会出现思想波动,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思想上加以引导疏通,树立信心,让学生真心热爱所学专业。构建与大类招生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民办高校专业分流正处在发展阶段,还没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分流方案,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分流体系。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试行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1] 李姣姣,陈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81-83.[2] 颜兵兵,姜永成,殷宝麟.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方案设计与实例分析[J].高教论坛,2014(9):44-47.[3] 何静.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现状特征与实施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4):21-22.
第五篇:路桥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
路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倪秀永
我是山东省交通运输学校公路系的一名专业教师,8月初参加在同济大学的学科带头人的培训,感觉受益匪浅,涉及的专业多为汽车、机电、幼教、护理等专业,只有我一个是学路桥的教师。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其他专业的成功模式中我也有了一些相关公路专业发展的一些想法,现总结一下,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导师多多批评指正。
首先介绍一下我校公路专业的现状:我校公路专业开设于2006年,从当初的4个班100多人到现在的14个班近600人。从最初立足到初具规模至现在的国家级示范专业,我们感到一路走来任重道远。
为了更好的了解市场对道桥专业的需求,更好的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我一方面深入企业调研,另一面参加各种培训,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提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道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与市场之间实现无缝接轨,以市场的需求来定位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如何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寻找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新方法,探索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3、如何进行以学生为主题的校企合作,而不是将校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
针对这几个问题我做了一番调研和总结
首先来分析一下路桥类施工、设计、检测类行业的特点:
1、充分市场化竞争局面已经到来,打破行业垄断。通过调研情况我们分析,虽然行业不同,但是在充分市场化竞争的今天几乎打破了铁路、公路、市政道路、隧道、水利枢纽、桥梁类从业企业的各种限制。中铁可以插足公路建设;同样公路类施工企业也可以从事铁路建设;中国水电集团可以修高铁;同样中铁也可以修大型水利设施。可以说充分的市场化竞争极大提升路桥类施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也给路桥类毕业生提供了充分的就业平台。
2、行业发展与国家发展规划密切相关,甚至起了决定的作用。不管是市政还是公路、铁路。共同点有这几项
1、都属于基础建设投资,并不能直接见到效益,和工厂类投产不同,工程领域并不产出实际产品附加值。
2、投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投资巨大,投资的主题多是政府。
3、国家的发展纲要和政策扶持对基础建设影响巨大,一旦政府投入不足就会使很多企业处于停工状态。严重制约企业发展。但是在特殊时期例如国家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抛出的四万亿的投资,大都投在基础建设领域,造成很多企业盲目扩张,一旦政策消失,很多工程技术人员无活可干只能休假在家,无形造成人才的浪费,也直接制约道桥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和发展问题。
四、路桥类单位用人需求分析
1、施工类企业用人情况调查
由于施工类企业大部分员工都在施工一线,留在单位多为行政办
公后勤类人员,都不是路桥类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所以我们把调研的重点放在某一工程的施工项目部和监理类的驻地监理处。
通过施工和监理类施工一线调研得知。每一年都会有很多实习的学生来,也会走很多学生,也就是说人员的流动性特别大。特别是刚毕业的学生,其中一名项目经理刘晓鹏说:我们急需用人,哪怕闲着也行。我们做好人才储备。随着工程项目的陆续展开用人需求不断增加,真正等到施工旺季的时候,根本找不到那么多的施工技术员。
在这些施工类项目部中,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以下三类工作:
1、工程测量员、工程试验员、工程施工员。但是这三种职务并不是固定的,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什么岗位就临时去顶缺,类似于生产型企业管培生职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有专长,还要样样精通。只有这三种最基本的工作都能够完全胜任了,才有可能下一步提为部门负责人。
2、企业对路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在专业之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又提出了以下的几个要求值得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反思:
1、要求学生必须有服从执行意识,这点特别重要,特别是在施工现场,有好多学生平时在学校懒散惯了,做事不能积极主动,老是自以为是。但是工程施工是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的,有可能因为一道工序的问题,拖延整个工程的工期。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服从和执行任务紧迫感的意识。
2、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最基本的文字处理能力,包括Word文字编辑能力、Excel编辑公式计算能力、AUTO CAD图纸设计修改的能力,我
们在教学过程中总认为这些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东西不重要,对学生要求也不高,但是就是这些知识确实学生工作中最常用的,我想在下一步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利用电脑这个工具解决专业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增强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3、关注学生的积极入世的心态,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自我,往往封闭在自己的小空间,不喜欢的人不去交流,这恰恰犯了工作中的大忌,干工程主要的工作就是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为我所用。下一步应该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文体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
3、企业对路桥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
关于路桥类企业对学生专业素质要求一开始进入实习岗位要求并不高,总体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专业素质:
1、读图识图的能力,工程部位的每一个施工工序都要严格按照图纸和设计方案来执行,如果作为一个技术员连图都看不懂,那他就基本上告别这个岗位了,不仅施工要用,测量放样更要用。不仅要读图识图还要会懂得工程变更,工程量计算。这些对于用人单位来说都认为是最基本的东西,这在以后教学中要放在重点来讲。
2、熟练操作各种测量仪器和试验仪器的能力。这一点在学校也有各种比赛,但是要能够独立完成,指导施工,出具试验报告。这对学生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这是专们对于检测类企业来说,因为现在国家要求实行行业资格认证制,如果想从事检测行业就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试验检测考试,取得相关证件后才能持证上岗。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校时未雨绸缪,提前给他们做好规划,等毕业后能够考出证书直接上岗。这样作为咱们专业老师要提
前安排相应课程,为考证而教学。学生目的性更强,积极性也就越高。
4、路桥类单位职工的待遇和职业发展规划
由于路桥类单位多在工地工作,一般环境比较简陋,生活设施不是很全,为了更方便工作,用人单位一般比较青睐男生,而不愿意要女生。这一点倒不是因为性别歧视主要是因为工作性质决定的。我们在下一步招生时一定要解释清楚,否则耽误学生的前程。至于工资待遇问题,一般刚实习的学生大约在1500元到3000元之间,这是实习期间的基本工资,不过在工地上一般都是吃住免费,也没有花钱的地方,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实习期工资在中等水平。不过工作后由于流动性很大,能够坚持下来特别优秀的一般三到五年能够提升至总工或者是试验室主任、施工处处长、工程科长等部门负责人职位,一般施工类企业部门负责人年薪在7-10万元左右,监理类大约在5-8万元左右,检测类主要根据项目来差别比较大一般在8-15万元左右。从职业发展规划来说,路桥类从业人员一般是上升空间较快的一个行业。但是不稳定,流动性强又是这个行业的致命弱点。这也是很多人选择转行的原因之一。
五、调查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启示
1、对于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来说,更应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如制图、材料、测量等。另外教学过程中多发动学生锻炼计算机软件使用的能力。在专业建设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路。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要让学生动脑。专业课的设置可以采用市场要求考证的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施工员、测量员、质检员、试验员、造价员等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考证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强调学生的职业教育素质,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多参与社会实践。多安排一些实践认知学习。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协调能力。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服从意教育,执行能力教育。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学生。
3、在培养道桥专业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精神和高度负责、遵纪守法的意识。要求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时,也要具备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是学生能够进一步获得职业发展的前提。
4、过程化的评价体系。改变考试方式与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注重能力考核、等级证书考核与学生潜能的发挥,部分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采用以证代考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