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清明河乡卫生院 陈 松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中的“枢纽”,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工作。近年来,我县12所乡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用房已全部完成了改、扩建任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服务功能也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已不再是制约乡镇卫生院发展的主要问题。但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的问题已成为目前制约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受二元制社会结构的影响,云梦县卫生资源和其它地方一样存在着主要资源集中在城市,特别是人力资源分布倒置的现象也相当严重。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少、素质低,严重制约着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一、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基本现状
根据县卫生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县12个乡镇卫生院在岗人员1025人,占总人数的39.9%。其中在编人员687人,离退休人员210人,非在编人员128人。在岗人员中,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71人,占36.5%。有执业(助理)医师340人,千人拥有量0.72人;有执业(注册)护士160人,千人拥有量0.34人。在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学历构成上,专科以上学历91
—1—
人,占15.9%;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480人,占84.1%。在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构成上,其中高级职务7人,占1.3%;中级108人,占18.9%;初级456人,占79.9%。
我所在的清明河乡卫生院,地处云梦城西云安垸南端,东临府河,西靠漳河,三面环水,俗称“夹河”,辖17个行政村,7426户,32950人。卫生院现有人员62人,在岗50人,其中非在编人员5人。专科以上学历人员4人,占6.5%;中专学历有44人,占70.9%;取得执业医师(助理)以上有18人,注册护士16人。年接诊人次 万人;年业务收入290万元;参合农民27678人,参合率84%。辖区设有11个村卫生室,聘用乡村医生30人,其中中专学历24人,占80%。村卫生室全部按“甲级村卫生室”标准建设,是云梦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较好的乡镇。
二、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卫生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一是全县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总量不足且不断减少,千人拥有量与省级标准有差距,主要是自然减员和人员流动后没有得到补充。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现象较为突出,卫生技术人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三是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业务技术骨干、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近70%集中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由于医疗条件、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原因,难以留住优秀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2、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不稳,人员补充机制不健全。近年来,我院因自然减员、流动调出共减了专业技术人员10人,2000
—2—
年我县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冻结后,未补员进编一个全日制医疗院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导致了人才断层,特别是临床医疗、公共卫生专业年轻人才严重缺乏。
3、长期聘用较多非在编人员,不利于人员的管理和队伍稳定。由于受编制冻结限制,我院长期聘用了5名非在编人员。这些人员以临时工身份在临床医疗卫生技术岗位工作,大都为中专、成教专科毕业;由于没有进编,在工资待遇、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方面与在编人员不一致,容易引发人事争议和纠纷。这批人员流动性大,随时可以“跳槽”,个人与单位都存在“临时”的观念,形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卫生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和事业发展。
三、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当前影响我县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最直接、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才资源短缺。由于人才资源问题,农村卫生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待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技术高、医风好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1、树立科学的卫生人才观,制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要根据卫生人才资源开发和行业人才发展特点,制定科学规划,确定人员编制控制数,统筹兼顾,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农村卫生人才开发培养新机制,研究切实可行引才留才措施,促进有序发展。
2、保证农村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在定位定编定岗的基础上,把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像教师的工
—3—
资一样统一纳入财政管理,按月统一发放。尽快解决遗留问题,为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建立养老保险制,并落实退休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工作经费,彻底扭转乡镇卫生院主要靠向农民开展的医疗卫生服务及药品收费维持运转的局面。解除医务人员后顾之忧,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3、引入竞争机制,合理配置农村卫生人才资源。制定合理的岗位管理制度,推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全员合同聘用制。实行竞争上岗、吸引卫生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创造适合优秀年轻人健康发展平台,吸引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4、坚持常抓不懈,落实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支援乡镇卫生院工程。一是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培训计划,通过接受进修、学习、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乡镇卫生院技术人才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二是制定优惠政策,调动下乡支援农村人才的积极性。三是建立考评鉴定,督导奖惩制度,规范支援农村工作。现在实施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就是个好办法,各地方应有相应的落实保障机制,确实做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培养一批人才、服务一方群众”。
5、关注乡村医生生存状态,确保“网底”牢固。村卫生室建设是三级医疗网络的基础,也是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农合及部分地区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深入开展,过去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得到有效遏制,网底建设逐步修复。然而乡村
—4—
医生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更新慢及后继乏人的现象也日益凸现,究其原则不外乎两点:一是村卫生室人员待遇低;二是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不能解决,乡村医生退休制度难以落实。希望各级各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把乡村医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养老、医疗保险,使他们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加大改革用人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正规医学工作者进入村卫生室的新格局。同时政府加大投入,为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落户村卫生室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这样才能有效地盘活现有卫生资源,调动积极性,全面提高乡村卫生室的综合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总之,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尽管问题不少,但目前的时机很好,有国家启动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推动,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强力保障,我们相信,只要沿着党的十七大指明的卫生发展方向,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支持,狠抓落实,全面提高农村卫生队伍素质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5—
第二篇:物流人才培养的比较、思考与建议
物流人才培养的比较、思考与建议
物流人才培养的比较、思考与建议2007-02-10 16:47:38
物流人才的培养以及物流人才战略的成功实施,是上海在迈向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和世界航运中心进程中获得足够的智力支撑的必要途径。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市政府将物流人才列为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在市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下,上海市物流人才的培养在量的积累方面成绩辉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则是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关键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的横向比较和思考,就如何完善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关于物流人才类型与层次的划
分
对物流人才类型与层次的科学划分,关系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和物流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划分方法,虽然他们的观点分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缺陷。为此,笔者提出“系列划分法”,即按照系统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将物流人才划分为三个系列,而每个系列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
1、物流技师系列
物流技师系列人才在能力上侧重于单项或少数几项技能的操作,属于单一型人才,如仓储员、理货员、叉车员、运输调度员、报关员、货代员、领航员等,可以分为初、中、高级三个层次。
2、物流工程师系列
物流工程师系列人才在能力上侧重于运用软、硬科学知识从事物流系统规划和工程设计,主要涉及有形的物流资源的配置与整合,属于复合型的物流
人才,可以分为初、中、高级三个层次。
3、物流管理师系列
物流管理师系列人才精通经济管理、熟悉物流技术,负责对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物流资源进行配置和整合,属于复合型的物流人才,可以分为初、中、高级。
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来看,上述三个系列的人才培养在上海市都已获得一定的程度发展。但从目前上海市与中央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共同开发的物流人才职业资格鉴定项目来看,第一个和第三个系列已经成为鉴定目录中的正式项目,而第二个系列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二、上海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格局及成效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市实施紧缺人才开发工程以来,物流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物流人才每年都被列入上海市紧缺人才或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并
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上海市形成了院校培养、社会培训和企业培训并存互补的多元化培养格局,有近十万名物流及相关专业学习者和数千家物流企业直接从中受益。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以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见习、实习为辅。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培训,以考证培训为主,研修式培训为辅。企业对内部物流人才的培训,则以岗位现场操作培训为主,理论知识培训为辅。上海市物流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格局的形成,大大缓解了本地区物流人才供需矛盾,为上海建设现代化航运物流中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不足之处:
由于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上海市物流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1、现有培养能力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职业
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一个包括高校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互相结合、多种层次、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物流专业教育的完整体系。但是到目前为止,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据业内人士统计,上海现有专业物流公司6000多家,加上电子商务、大型超市等需要相关物流人才的企业共计达40万家。到2010年上海市航运物流人才需求达到30万人,人才缺口近8万人。在物流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上,上海市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发展的力度。
2、师资力量不足,影响培养质量。
近几年来,上海市各高校及相关的社会培训机构对物流人才培养的热情很高,但多数院校和机构的培养条件不尽人意。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师资力量薄弱。物流学科具有极强的理论与实践
结合的特性,对师资的要求比较高。但目前上海市物流师资队伍的实际状况可谓差强人意。“学院派”的教师往往实践研究不足,知识的应用性短腿;“实践派”教师又常常缺乏宏观、系统的思维,影响创新理论的发展。因此,师资的缺乏,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能文能武的师资的缺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海市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在职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缺乏系统性。
多数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是由其所服务的企业提供培训费,往往以短期培训居多。这样的培训往往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缺乏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因此许多在职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素养提升缓慢。
4、整个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主要表现为:学历高,能力低;证书多,经验少;追求短期效果,忽视长
期积累。
(三)上海与香港物流人才培养的比较
1、学历教育方面的比较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物流相关专业的本科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是4820、16931和2764;专科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是7130、15467和1801。同期200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物流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是701、1695和218。
随着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香港各大专院校纷纷为有志加盟物流产业的年轻人开设物流货运研究生和本科全日制等课程,每年有500个左右的名额。
2、非学历教育方面的比较
目前,上海市的物流培训主要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行业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仓储协会等)启动的物流证书培训;二
是物流短期培训和研讨。上海市现代物流紧缺人才培训考试报名者,学历程度多在大专以上,有少量三校生;报名者年龄大多为20-35岁,20-30岁之间最为集中,也有少数“4050”人员。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非常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训。为提升在职人员技能水平,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物流产业,香港特区政府设立了“技能提升计划”及“持续教育基金”,大力资助现职货运从业人员及有意入行人士接受训练。
除此之外,香港各大学和社会机构还推出90多项业余物流专门课程教育。
3、对物流人才内涵理解的比较
由于香港尚未对物流产业人才有正式的界定,本文中有关香港物流产业人才主要指香港物流从业人员中经理级和主任级的两部分人员。
香港物流产业经理和主任级人才的所需技能分别为:
物流经理:业务策略计划、推行及评估;自动化策略计划、推行及评估;
顾客服务及关系、策略计划、推行及评估;督导管理;质量控制。
物流主任:督导管理;仓储及存货控制;供应链;顾客服务及关系;流程分析。
上海的物流产业人才按国家和上海市的统计口径,主要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学位)或中级职称及其以上的物流从业人员。这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物流人才的紧缺性,也容易使人们片面追求物流人才的学历和职称。
4、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比较
尽管上海有关物流学历教育的规模和层次远远超过香港,但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其与企业所要求的尚有很大的距离。有专家通过比较分析指出,香港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要低于上海同行,然而,上海与香港物流人才的教育水平的比较不能光看名义学位的高低,还需了解学位或文凭所包含的实力如何。例如香港高中文化程度的物流从业人员英语应用能力也许要高过大陆大
专文化程度物流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香港地区对物流人才的培训非常讲究实用和实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上海各高校或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类物流培训为数可观,但培训课目涵盖过广。这些培训教育往往概念介绍或引进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国外物流最新进展谈论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
通过比较,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上海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十分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但在许多方面上海应该向香港学习。比如,上海应学习香港在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求真务实、讲究实效的精神,遵循物流人才成长规律,彻底去掉浮躁之风,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物流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市场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研究和认识这些趋势,对于革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人才培养效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物流教育理念现代化趋势
传统的人才观将人才的能力局限于认知、操作等少数几项能力。根据现代人才观,人才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物流教育理念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物流人才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未来的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2、物流人才培养多层次化趋势
物流既是一个行业,同时又物流存在于众多不同的行业之中,每一个行业中又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物流工作岗位。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对物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也就各有不同。这就要求物流教育界根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物流人才。
3、物流教学内容实用化、综合化趋势
物流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如果只掌握物流理论,不熟悉物流工作所要求的实际操作技能,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物流人才。在物流人才的国际竞争中,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物流教学内容的实用化、综合化。这就要求物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既重基础,又重实用,实现物流人才知识技能的博与专的有机结合
4、物流知识创新化趋势
物流之所以被称为现代经济和现代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是因为物流工作者能够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节约生产经营的成本,使同样成本的资源比过去带来更多的有效产出和利润。也就是说,物流知识的创新、扩散和运用带来的更高的生产力,是“第三利润”得以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物流知识创新化趋势要求物流教育界加强对科
技型和知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完善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根据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物流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笔者对如何完善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建和持续完善物流学科体系
物流学科体系建设是系统化地培养物流人才的基础性工程,许多国家或地区之所以拥有物流人才国际竞争力,是因为它们在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拥有先进的物流学科体系。上海市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人才,就必须以战略眼光重建物流学科体系,并将物流学科体系的完善制度化、长期化。
(二)把加强物流师资建设作为上海市物流人才战略中的优先工程。
物流师资质量是决定物流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目前,上海市物流师资力量仍然处于严重短缺状态,许多从事
物流教学的教师是从相关专业转变而来的,既没有接受过系统而严格的物流学科教育,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这种局面是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遇到的最大瓶颈之一。因此,建议市政府以及市物流相关行业协会把加强物流师资建设作为上海市物流人才工程中的优先工程。其中,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件事:第一,从国内外引进高质量的物流师资,充实物流师资队伍。第二,建立物流教师进修与实践制度。在引进高质量物流师资及建立物流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为上海市广大物流教师提供专业进修和参与物流实践的条件和机会。
(三)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共建的良好机制,建立充足而优秀的物流实验室和物流实习基地。
物流实验室和物流实习基地是提高物流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条件,是物流教学实用化的必要手段。上海市
在优化物流人才战略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在政府及物流行业协会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推动下,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共建的良好机制,以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充足而优秀的物流实验室和物流实习基地,推动上海市物流人才的加速成长。
(四)进一步培育和规范物流培训市场。
最近几年来,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市物流培训市场的发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为了防止各种短期行为、投机行为及各种不良风气对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事业的损害,市政府及物流行业协会应积极行动起来,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物流培训市场行为准则和规范,切实保护物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上海市物流培训市场健康发展,为上海市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创
造良好的条件。
(五)建立数个有影响力的物流人才学习与交流平台。
现代社会正在向网络化、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转型,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各种学习型组织进行物流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是提高物流人才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上海建立学习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市物流人才的培养应当具有开放性、互动力性、广泛性和可持续性。建议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物流行业协会的具体组织下,以“组织+活动+网站”的形式,充分整合各种在线和离线的学习资源,建立数个有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物流人才学习与交流平台,以持续促进上海市物流人才对物流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水平。
第三篇:监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思考论文[最终版]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给美誉为“工程质量安全卫士”的监理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新、尖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和推动了工程建设的飞速前进,作为工程建设整体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工程监理,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工程监理队伍。下面就监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谈几点看法。
1监理队伍的建设
1)监理人员的择优选择。
人是这支队伍的核心,人员的组成和素质是队伍的关键因素,我们应从人员的择优选择入手。就工程监理主要业务而言,工程监理业务和行业属于智能型的技术咨询服务。监理人员工作不是单纯机械的重复,每天面对不同的场地环境,参差不齐的施工和管理人员,首先要有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技术包括: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熟悉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工程地基处理和地质勘查相关知识、熟悉一定的施工技能、熟悉建筑材料相关知识、熟悉现行的施工规范规程和验收规范规程、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其次要有审时度势的头脑和腿勤、手勤的辛劳,监理人员只有熟悉工地现场,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预控,进行管理;再次要有坚持立场的原则和综合协调的能力,发现隐患,立即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不准进入下道工序。基于以上几点,监理人员的选择比较困难,监理人员的产生不能直接从高校招聘录取,从高校招聘录取的人员没有具体工作经验,不利于监理工作的现状和快速开展工作。监理人员应从工程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咨询单位招聘录取,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咨询单位招聘录取的人员,已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然后进入不同的监理岗位,通过实地协调管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不断积累、进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监理人员。
2)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目前在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实际状况是监理责任大,待遇低,无职业自豪感,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即使这样,我们也应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工作。首先,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并使之有效运行,各级各类人员要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保证企业和团队的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建议实行末位淘汰和降薪降级制度。制定考核细则,每月进行小考核,年终进行综合考核,优胜、先进进行奖励,成绩差者降级降薪,直至末位淘汰。通过考核激发监理人员上进心,让每个人员感受到压力,积极努力工作,完成好自己负责的工作。其次,监理人员的合理组织,优势互补,达到人员的有效利用。一个公司所有人员不可能都是多面手、各方面都很强,要根据监理工程专业特点的不同,对监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进行优化组合,实现优劣互补,达到监理人员素质整体优化、监理人力资源有效利用。
3)提高和稳定监理人员的待遇。
目前我国监理行业的待遇较其他行业还是比较低,还有一些一线监理人员甚至没有“五险一金”,没有特殊环境补贴,没有意外伤害保险。而监理人员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管理难度大、具体工作量逐渐增加:抽检频率提高、资料整理繁重、旁站项目加多、监理责任加大,而工资待遇没有变化,造成监理人员的无序流动,不利于监理队伍建设。2007年5月1日,《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和《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标准》的实行,从法律基础上解决了监理收费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监理工作环境,但随着国家应付国际金融风暴政策出台,大批工程同时开工,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新的管理规定并没有迸发出应有的活力。只有靠政府部门发挥积极的政策导向,再出台相应的项目监理机构人员配备和工资待遇参照意见,进一步明确一线监理人员工资待遇标准,才有利于监理队伍的建设、监理人才的培养、监理人员的管理。20世纪90年代初期监理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大体等于或高于其他行业水平,此后虽然也在逐步提升,但升幅明显不足,至今已落到了全行业的最后,因此要建立稳定的监理队伍,必须要有合理的工资待遇水平,并建立健全监理人员的五险一金和各种特殊环境补贴。
4)监理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建设应以忠诚为本,以企业利益为根,以集体发展为源,去开展教育。具体形式可采取集中培训、会议讲话、案例学习、例会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主要内容应包括:a.爱岗敬业。监理人员不仅要把监理工作当成是谋生的手段,更是要把监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要热爱这项工作,忠实履行监理职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b.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监理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监理人员肩负着为工程质量把关的重大责任,在监理工作中做到诚实守信,摈弃一切弄虚作假等恶劣作风,以优质服务和诚实负责的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和业主的信任。c.奉献精神。在我们的监理队伍中要提倡奉献精神,监理工作人员长期在施工现场,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这就要求我们监理人员要具有奉献的精神,能够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精神去完成监理工作。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形成一种氛围,要有带头人,要明确提倡什么,摈弃什么,让监理队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主思路,逐步地贯穿于每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只要我们的监理队伍能吃苦、境界高、肯钻研,就没有胜任不了的监理项目。
2监理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1)能力的培养。
企业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发展当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21世纪的人才短缺将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现象,我们的监理企业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充足且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做支撑,将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监理人才的培养要有相应的成长环境,这就要求监理企业有爱护人才、重视人才的理念和适宜的工资待遇水平,以及能力升、业绩升、工资升的科学管理办法,有了相应的环境还需要具体方法途径,监理人才的培养最有效的办法是对口专业深造学习,而我们的监理人员又不能长期离岗,只能短期集中培训学习。第一,利用冬休时间聘请知名专家集中面授专业知识,提升监理人员理论知识水平;第二,有计划的开展施工现场直观教学,每项新工程开工前,有针对性的对重难点问题的预控措施进行讨论,实际施工中进行提炼,完成后进行总结,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第三,职业道德的培养,除对业务水平培养外,监理人员还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抵御环境诱惑的坚强心态,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案例学习、解剖典型案例,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警钟常鸣,保持清醒头脑。
2)理念和方法的培养。
要有好的监理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首先监理人员必须懂得“严格监理与优质服务”的辩证关系,监理人员在做好“三控三管一协调”的同时,必须按监理规范要求先检查施工单位自检体系的运行情况是否正常运转。自检体系不正常,监理再忙再累也是徒劳。同时监理工作要强调事前监理、主动监理,积极为业主和施工单位提供合理化建议,这样才能赢得业主和施工单位的信任,才能有效开展监理工作。其次要注意协调管理的方式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做思想工作是关键,有时一个公正的表扬胜于千言万语,以我们监理的辛劳和负责的态度感动参建各方,以我们监理实际检测数据、工作效果去征服参建各方。目前我国监理还处于施工阶段监理,在政府相关政策调节下监理应尽早介入勘查阶段、设计阶段,这样能更全面的把控工程建设,更有利于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GB50319—2000,建设监理规范[S].
[2]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Z].[3]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标准[Z].
第四篇: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农村教师队伍现状
1、专业教师缺乏,整体素质偏低。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符,特别是音体美专业教师短缺。大部分教师取得的专科或本科学历属于补偿教育性质,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
2、教师编制短缺,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教师自然减员、调出后,不能及时进行补充,致使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缺编情况,同时存在着学科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3、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师队伍老龄化。由于城乡差异,农村中小学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农村教师向城区学校单向流动现象突出。一些农村学校实际成了优秀教师的实习基地和培养基地,新进的教师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年,要么跳槽、转行当公务员,要么就被条件更好的学校挖走,年轻的优秀教师流失严重,造成教师队伍整体年龄偏大。
4、教师职称晋升困难,工作状态一般。二十世纪末,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大批已经取得中级职称的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再加上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有限,多年不对教师职称进行聘任,直接导致很多符合评聘资格的教师不能晋升职称,学校评聘职称矛盾突出。而教师工资与职称直接挂钩,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学责任感减弱。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要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的长效补充机制,根据教师变动情况,定期补充专业教师。
2、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农村教师津补贴标准。
3、要增强对农村教师的关怀,让农村教师,特别是年轻骨干教师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4、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要实施教师轮岗交流,逐步改变单向流出,制定农村教师每年流动的限制性指标,实现校长、教师有序流动。
6、提升农村教师的荣誉鼓励力度,鼓励、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建立农村优秀教师奖励制度,对长期在农村任教并作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
第五篇:对公安队伍建设的一点思考与建议
对公安队伍建设的一点思考与建议
公安队伍是国家政权的一支重要组成力量,其队伍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在当前加快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公安民警无时不在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和考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分配的不公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警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公安队伍的现况,以及如何解决队伍建设上出现的新问题,是摆在全国公安队伍管理者面前并亟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一、目前公安队伍的思想现状
队伍的问题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民警的思想问题,思想问题解决了,队伍管理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目前,公安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转变观念。为人处事、执法办案还是以管理者自居,没有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服务理念,“四难”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态度生硬,办事推诿,伤害了群众感情,疏远了警民关系;二是不敬业爱业。缺乏“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在工作中不主动不积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甚至在岗不作为,过一天混一天;三是不学习创新。学习意识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的民警学习的目的就仅仅是混个文凭,不学习新知识更 不接受新知识,甚至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也是敷衍了事,对本身的业务钻研也不深,满足于现有经验,对业务知识一知半解;四是不依法办事。法制观念淡薄,违反程序办案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甚至在履行职责时舍法取利,亵渎法律,徇私枉法。
二、队伍状况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是复杂的内、外部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自身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价值观发生扭曲,这是造成队伍思想问题的根源;二是在队伍管理上,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单一,说的多,做的少,新的方法不多,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规范和指导;三是激励竞争机制仍需不断完善。要在绩效考核上下功夫,建立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有效地激发了队伍活力。四是公安机关个别管理者存在认识偏颇,“重业务轻思想”的现象仍然存在;五是教育培训工作没有跟上,忽视了教育培训工作对提升民警综合素质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在业务工作培训上更需要加强。
三、队伍建设的一些建议
近年来,公安机关先后开展了“三项教育”、严肃警风警纪的“五条禁令”的贯彻执行,从解放思想的“贯彻十六大,全面建小康,公安怎么办”的大讨论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教育,从“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的基本要求,到全面提高队伍战斗力的“大练兵”活动,这些活动无一不是在加强队伍思想建设,但是思想建设不是一句空话,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因此政 治思想工作也就要因人因时而异,并且务必要在实际行动和效果上下功夫,坚决避免走过场、做样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带出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人民公安队伍。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观念
加强思想建设要树立“政治建警,政治强警”的观念,一是要加强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民警的头脑,提高马克思主义修养,坚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坚定对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永葆人民警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二是要加强“执法为民”的理念教育,把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作为最基本的、经常性的教育来抓,夯实“执法为民”的根基。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干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牢固树立群众至上的观念,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进一步和谐警民关系;三是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变“灌输”、“强制”为“引导”、“关爱”,经常性地开展民警思想善分析,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并建立民警的思想状况记录档案。
(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努力建设过硬的领导班子,提高 执政能力
按照“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团结协调、廉洁勤政”的要求,将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班子建成硬班子,以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带动公安队伍建设。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建设一个讲政治、讲大局的领导班子。围绕“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目标,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充分体现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建设一个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要改进领导作风,增强从严治警的政治责任,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挑战自我,敢于面对困难和阻力。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事业发展的带头人。三是建设一支廉洁勤政、克己奉公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要经常按照廉洁自律的要求,对照检查自己。工作圈内,坚持建功立业为人民;生活圈内,坚持一身正气拒腐蚀;交际圈内,要耐得住艰苦,抗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努力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三)加强制度建设,统一公安队伍的纪律要求,建立配套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
抓队伍建设,一要靠教育,二要靠制度。好的机制是实现从严治警,确保队伍不出问题的保证。在制度建设上,首先要解决脱离实际和流于形式的问题。脱离了实际的制度不可能贯彻实行,同样,制定好的制度如果不坚决执行,也是一纸空文。其次要解决管理、监督不力的问题。监督既要有内部的,也要有外部的,那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在制度建设上,必须严格管理和教育。要加 强对民警的宗旨观念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民警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境界,从思想根源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民警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严格监督,严肃法纪。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检查督促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及时解决;要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公安机关的内部监督部门的事后查处为主变为事先防范为主,把预防民警违法违纪的关口前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警务公开制度,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坚持把解决民警思想问题、作风问题、工作问题与解决民警政治、经济待遇和实际生活困难相结合,凝聚警心,调动广大民警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
(四)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提升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意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强,因此对公安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民警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发展的“瓶颈”。因此,要高度重视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着力解决执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要建设学习型的公安机关。要引导民警多读书、读好书,要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要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摒弃旧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旧的执法观念,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要加强法律知识,业务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将民警锻炼成本领域本岗位的专家能手;二是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学习培训要与民警的晋职晋衔结合起来,与基层实战单位的备战备勤结合起来。要积极 探索时间短、见效快、质量高的培训途径,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层次,制定并落实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方案。要着眼于实战需要,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民警的实战本领。要积极推进科技强警战略,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提高公安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三是要在民警中大力倡导“终生学习”理念,鼓励民警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从书本中学,在实践中学,通过理论学习指导工作实践。
(五)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警察公共关系是近几年来提出的新课题,搞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加强公安机关内部公共关系建设,促进部门之间、民警之间的思想沟通,增进团结、步调一致、真诚合作,形成巨大的组织凝聚力;其次,要加强与外部的沟通联系,争取各种组织、团体和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协助。要通过联系会或者走访等多种形式,定期了解社会大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发动和组织公众参加队伍监督;第三,要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工具,介绍公安工作情况,推行警务公开,促进公安机关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公安工作真正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大力宣传公安机关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抢险救灾等工作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效,主动引导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