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绿地等公共设施产权归谁所有
小区绿地等公共设施产权归谁所有
鑫报讯(记者张艺鸣 见习记者 张萍)兰州某小区的张先生近日咨询称,他去年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在开发商的宣传单和建筑平面图上,公寓楼周围有数个面积较大的绿地。但入住不到一年,小区公寓楼周边仅残存了零零星星的小块绿地,大部分绿地变成了停车厂,据估计绿化率仅有9%,与开发商当初宣传的40%差距甚大。张先生认为:“绿地是小区品质的一个关键性指标,我们买房的房款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用来买绿的,而房子之所以能卖高价,开发商打的是‘绿’牌。但是,等到房子建成,我们看到的却是绿地上盖起了其他建筑。”看着绿地一点点的从眼前消失,小区的居
民十分愤怒,可是却找不到相应的解决措施。请问:小区绿地等公共设施产权归谁所有?
兰州商学院法学副教授郎全发认为:根据新出台的《物权法》的有关规定,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户,属于业主共有。公共设施是楼盘一个不可分割的附件,其建筑成本包括在房价里,开发商向广大业主出售房产的同时也转让了土地使用权,以及与住宅同时建筑的公共配套设施。业主付款取得房屋所有权之后,公共设施的产权就应该归全体业主共有,业主可以根据其设计用途合理使用,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或者其中任何一个业主都无权擅自处分。如果要改变公共设施或将公共设施交于业主之外的人使用,应提交业主大会进行决议表决。业主要依法确实改变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用途的,应当在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后告知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确需改变公共设施和公共设施用途的,应当提请业主大会讨论决定同意后,由业主依法办理有关手续。根据相关规定,凡是为房屋的所有人共同所有的、房屋以外的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都属于小区的公共财产。例如小区内的上下水管道、水箱、加压水泵、电梯、锅炉、暖气线路、煤气线路、绿地、道路、公益性文体设施等。在这些公共设施中,最容易引起业主关心的是小区里的绿地,开发商也习惯于利用绿地吸引消费者买房。本案中,张先生作为小区业主,对于小区的绿地问题具有发言权,张先生可先向业主委员会提出请求,由业主委员会出面与开发商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张先生便可以自己或者全体业主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依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判决小区
绿地及其他公共设施归全体业主共有。
第二篇:遗产归谁所有?
老人去世后留下房产一处,物归何主存在难题:一方是生前签订有遗赠抚养协议的亲侄子,一方是共同生活了十年的再婚老伴。双方将遗产“争夺战”打到了昆山法院。最终昆山法院判决侄子享有房屋55%的产权,再婚老太享有45%的产权,双方均表示满意。
居住在昆山的老夫妻胡老汉和刘老太膝下没有子女,两人逐渐年老体弱。幸运的是亲侄子小刘很孝顺,在刘老太生病住院之时,都风雨无阻地悉心照顾,使得刘老太 转危为安。二老甚为感动,遂与小刘签订了一份遗赠抚养协议,约定由小刘照顾二老直到百年终老,为表感谢,二老去世后将房子留给小刘。三年后,刘老太去世,胡老汉与上海的董老太再婚结成夫妻,搬去上海同住。自此,因分居两地,刘阿东再未照顾过胡老汉。后来,胡老汉身患癌症,董老太不离不弃,借钱给他治病。胡 老汉感动不已,遂与侄子协商解除遗赠抚养协议,将房子留给董老太。小刘当即表示同意,因未带协议原件故未当场撕毁。胡老汉公证了遗嘱,将房子留给董老太。胡老汉去世后,小刘想起自己尽了照顾老夫妻二人的义务,应该也享有房屋的份额,遂将董老太告到法院。
法院经开庭审理查明本案涉案房屋系胡老汉、刘老太的夫妻共同财产,二老与原告签订的遗赠扶养协议合法有效。所以对于刘老太的遗产,应优先按照协议办理。根 据协议原告对涉案房屋一半产权享有受遗赠的权利。刘老太去世后,胡老汉解除了遗赠扶养协议,并立遗嘱,但属胡老汉的遗产仅为涉案房屋50%产权。原告在胡 老汉解除遗赠抚养协议前,对胡老汉所尽的照顾义务,胡老汉依法应作相应补偿,现胡老汉已去世,故应在其遗产中先行扣除适当份额补偿原告,本院确定以胡老汉 在涉案房屋享有的5%产权份额作为补偿为宜。胡老汉去世后,其享有的房屋产权份额扣除应补偿原告的部分后,计45%的产权份额应根据遗嘱由其配偶董老太继 承。即对于涉案房屋原告享有55%产权,被告享有45%产权。一场复杂的遗产争夺战就此停息,双方都满意而归。参考资料:台州律师 china.findlaw.cn/taizhou
法官说法:公民可以与扶养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扶养人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遗赠扶养协议是否已于胡老汉生前解除。根据庭审中原被告认可的事实,原告 刘阿东已作出了解除遗赠扶养协议的意思表示。又因为公证书中胡老汉表示其生前无遗嘱,亦未与他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进一步证实了其解除遗赠扶养协议的意 思,故遗赠扶养协议已于其生前解除。但涉案房屋毕竟系胡老汉和刘老太的夫妻共同财产,且刘老太所做的遗赠抚养协议意思表示真实,应该按照协议履行。同时,刘阿东对胡老汉也尽到了照顾义务,按照公平合理原则,理应自胡老汉遗产房屋份额中补偿一部分给他。
第三篇:物业管理用房归谁所有
赵向标:物业管理用房的产权归谁所有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日前公布的物权法草案,内容涉及物业管理的许多方面。其中第七十六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绿地、道路以及物业管理用房,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市政建设的除外”。我认为 “物业管理用房,属于业主共有”这个提法在目前的现实中很难得到尊重和维护,为合理保护各方权益,并在实践中避免和解决各种纠纷,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斟酌明晰。
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为物业管理人提供必要的物业管理用房,是其实施物业管理活动最基本的保证,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虽然我国法律已经明确规定物业管理用房归业主共有,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不够完善,购房者在购买房屋之后,经常会因建筑区划内物业管理用房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而与房地产开发商发生各种纠纷。有些时候,物业管理单位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涉入这些纠纷,与业主和房地产开发商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实践中物业管理用房纠纷的表现形式很多,最常见的如发展商不按规定提供足量的物业管理用房,或将其转作它用,致使物业管理用房短缺。由于信息不对称,作为所有者的业主大多数并不明白归自己共有的物业管理用房究竟位于何处,面积有多大。这就使发展商或物业管理单位随意改变管理用房的用途成为可能,而且一旦出现也难以及时得到制止。如2003年,苏州高新区馨泰花苑的业主委员会与新港物业公司展开了一次物业管理用房之争。原因就是物业管理公司将面积仅有140多平方米管理用房出租给他人,准备开一家美容美发店,且未事先征得业主同意。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掌握着产权证明,有时开发商甚至会将物业管理用房违法出卖给他人。如2004年9月,长春市二道区万胜花园小区的开发商将该小区的物业管理用房(居民自己掌管的业主管理办公室)出卖给他人,买主随后即拿到新的产权证号,而开发商则突然之间不见了踪影。又如北京市内某小区,在规划时原来有两层共1261.7平方米是作为物业管理用房的。但2005年物业管理公司却把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面积以商场的房屋用途,以私有的房屋所有权性质卖给了他人,从而引发了发生物业管理用房之争。现实中也不乏因违法抵押物业管理用房而引发的纠纷。大庆市开发龙凤精品大厦的瑞兴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面积为150平方米物业管理用房提供给物业管理单位龙凤第二物业管理处(产权归属甲方)使用,继而又将该房抵押给物业管理单位。2004年9月,龙凤业主、物业分家,龙凤精品大厦、隆府楼招聘到新的物业公司之后,业主委员会成员找到第二物业要求收回物业管理用房。“老管家”却拿出开发商已将物业管理用房产权抵押给自己的《协议书》,声称物业管理用房的产权已经归自己所有,从而使业主聘来的“新管家”面临无家可归的尴尬,引发了建设单位、物业管理单位和小区业主对物业管理用房所有权的复杂纠纷。
上述案例说明,“物业管理用房属于业主共有”这个提法确实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不太相符。上述矛盾与纠纷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其根源在于对物业管理用房权属关系缺乏明晰规定,从而导致产权关系不十分明朗。基于法律规定和事实上的占有,业主和开发建设单位均认为物业管理用房应当属于自己所有,理应由自己进行处分,势必会引发各种纠纷。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住宅小区,业主对房屋的所有权都是通过购买关系获得的。开发商正是据此坚持,如果业主要对物业管理用房真正享有事实上的共有权利的话,他们必须为此而支付金钱。相反,如果业主没有付这部分钱,他们对管理用房就没有事实上的权利!客观事实是,从物业管理进入我国以来,物业管理用房一直算入买房公摊面积。但2000年,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了有关减少公摊面积的文件,其中就包括物业管理用房不算在买房公摊面积之内。根据国家标准GB/T17986-2000《房产测量规范》,单幢的值班警卫室以及为整幢服务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积可以计入分摊面积,为多幢服务的警卫室和管理用房则不计入共有建筑面积。基于此,各地大多都对此做了类似规定。正是基于此种规定,购房人鉴署的购买合同或约定大多没有标明业主对物业管理用房具有共有权。在这种背景下,即便法律规定物业管理用房归业主共有,业主亦可依法通过不同途径主张这种权利,并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但他却不可能真正取得物业管理用房的权属证明。即便诉至法院,他们若提出移交物业管理用房权属证明的要求也不会得到支持。福建XX山庄业主委员会诉厦门XX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物业管理用房纠纷案的审判结果,可以证实笔者的上述推断。厦门百士德楼宇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百士德公司)于2001年接受被告委托对XX山庄进行前期物业管理。原告登记成立后继续委托百士德公司对该山庄进行物业管理。同年,原告向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移交物业管理用房及其权属证明。被告辩称本公司已经提供物业管理用房给原告使用,但因该房费用并未分摊计费到户,故其产权仍属自己所有。一审法院认为原告请求被告移交物业管理用房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应予支持。其请求被告移交物业管理用房的 权属证明没有法律依据,不予支持。12月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令被告向原告业委会移交面积为140平方米的房屋作为物业管理用房,并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宣判后,原被告均不服一审判决,向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于2004年终审判决,判令驳回双方上诉,维持原判。
那么,在什么条件下业主才能真正享有对物业管理用房事实上的所有权,并获得其权属证明呢?笔者以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规定由开发建设单位将物业管理用房按建设成本价转让给业主,并依法完成其所有权及权属证明的转移。广东茂名首期安居房物业管理用房纠纷顺利解决可以证明这一点。根据当地法规,物业管理用房由每户各分摊1平方米构成,开发商应在小区业委会成立后,移交管理用房给业委会,再由业主委员会提供给所聘的物业管理公司使用。2003年3月,由开发商指定的物业管理公司因种种原因自动撤出,业主委员会随后正式成立,并依法要求开发商移交物业管理用房产权,却遭遇诸多阻碍。后来,在各方压力下开发商终于将管理用房621平方米移交给业委会,并办理了移交手续。很明显,这一纠纷之所以能够得到有效化解,根源在于此前业主已经为621平方米的物业管理用房买了单,或者说他们已经事实上拥有这部分房屋的所有权!在实践中,如果业主确实没有付成本价款给开发商,人民法院在依法判决物业管理用房产权归业主共有的同时,还可设法促使其产权归属进一步明晰化,从根本上消除纠纷发生的根源。浙江省温州市黎明南侨村管理服务用房使用权纠纷案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一个范例。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法院受理黎明南侨村管理服务用房使用权纠纷案,小区住户要求开发商将物业管理用房转交自己使用。审理结果是:物业管理服务用房应转交小区住户使用;鉴于出售给该小区住户的商品房售价中不包括讼争的房屋建造成本,故房屋建造成本由该小区住户返还开发公司。随后法院委托有关部门对建房成本进行了核算、鉴定,最后开发公司和黎明南侨村住户达成调解协议,物业管理用房归住户所有,住户返还建房成本18万元。
综上所述,建议在草案第七十六条已有内容基础上增补新的一款: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在物业管理区域内配置必要的物业管理用房,并以建造成本价转让给本区域的全体业主,物业管理人可以无偿用于日常管理并负责其维修和养护。物业管理用房不得买卖、转让、抵押,未经业主同意不得改作他用。
第四篇:电视访谈节目著作权归谁所有
电视访谈节目著作权归谁所有?
徐卓斌近十几年来,俗称“脱口秀”的电视访谈节目在我国悄然兴起,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创办名称各异的访谈栏目。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的《东方直播室》,是我国内地最早的电视访谈节目,此后各种各样的电视访谈节目纷纷涌现。此外,由于访谈节目的时效性不强,适合独立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以制播分离的运营方式制作和发行,不少节目制作公司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电视访谈节目,如《超级访问》、《天下女人》等等。目前,包括电视台制作播出和独立的节目公司制作发行的电视访谈节目大约有数百个之多。然而,随着受众观看习惯的变化和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未经授权在互联网上传播电视访谈节目视频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笔者认为,要对此类著作权侵权行为作出判断,清晰界定电视访谈节目著作权的权利性质和权利归属则是关键。
两种作品形式难区分
权利性质决定了权利内容。电视访谈节目制作固定后,其性质无非可分为两种: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和录像制品。
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和录像制品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受狭义著作权的保护,录像制品受邻接权的保护,前者的权利内容大于后者。而且,他人进行商业性使用时许可方式也不一样,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须获得该作品制片者的许可,而使用录像制品则还需获得原著作权人的许可。不过,要准确区分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和录像制品,却是一件难事。
从形式上看,很难对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和录像制品作出区分。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录像制品是指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以外的任何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连续相关形象、图像的录制品。可见,要界定录像制品,须先界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同样,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是指摄制在一定介质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的作品。从字面上看,该行政法规的条文除了指出区分的关键是作品和制品之别外,对于如何区分作品和制品仍悬而未决。
独创性具有高低之别
有学者认为,作品和制品之别关键在于独创性,独创性高的属于作品,除此之外属于制品。对表演者表演活动、人类生活中声音和画面、纯粹自然界声音和画面的录制,虽然包含了录制者的个性化选择,而且往往有录制者的后期制作和剪辑,但由于独创性不够,不能归入作品之列。对于独创性之高低如何判断,则以其主观性之强而落入法官自由裁量范围之内,司法实践中并无统一的客观标准。
判断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智力成果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首要标准是独创性。但是,不仅作品和制品之间存在着独创性高低之别,作品和作品之间也存在着独创性高低之别。笔者认为,从内容的独创性角度区分作品和制品,判断标准的客观性很难掌握,而从智力成果产生的过程判断其独创性之高低,未尝不是一个可行的替代办法。以一部电影作品产生的过程为例,资金投入、编剧、导演、表演、摄像、作词作曲、后期制作等环环相扣,动辄投资上亿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个电影作品的独创性是以摄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创作人
员的独创性劳动为基础的。
遵循公平原则
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专设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类型,并规定著作权归制片者享有,其目的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而鼓励文艺创作、繁荣文化市场、促进经济发展,而导演、编剧、作词作曲者等仅享有署名权,是合乎公平原则、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特别制度安排。
该制度安排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将电影作品视作普通的演绎作品,则对电影的使用要经过电影作者和原作作者的双重许可;如将电影作品视为合作作品,则对电影的使用要经过制片者、编剧、导演、作词作曲者等付出独创性劳动的全体合作者的共同授权,显然会给电影作品的使用和纠纷解决带来极大障碍。伯尔尼公约规定电影应作为原作品受到保护,无疑具有合理性。
笔者认为,立法意图是保护电影作品投资者,摄制过程足以客观判断作品的独创性,那么区分作品还是制品,从摄制的投资、摄制的过程等进行具体分析,而不是从内容判断智力成果的独创性,是一个更加客观合理的区分标准。以此标准,摄制投资较大、摄制过程合乎行业惯例的,宜认定为电影作品或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司法实践中,电影作品的认定问题争议不大,但对于哪些作品属于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认识不一,比如对于电视访谈节目如何认定就存在不同观点。
由摄制过程判断作品性质
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认定,同样不宜从内容判断作品的独创性,而应从摄制过程判断其独创性,其具体判断依据为是否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电影的摄制,综合了投资方的资金投入、剧本的写作、演员的表演、导演的协调指挥、摄影师的拍摄以及后期的技术加工、剪辑等,从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定义可以看出,摄制方法对于认定是否属于作品具有根本意义。所谓的“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基本应包含上述的电影摄制过程。
以演播室拍摄为例,电视访谈节目的制作一般经历以下过程:确立节目主题,草拟节目脚本,拟定拍摄计划,选定导演、嘉宾、主持人,配备制作团队,选择拍摄场地;化妆、服装、布景、道具、舞美等准备到位后,节目参加人员在导演指挥下练习走位、表情、动作等,有的经过数次排练后,才开始正式访谈并由摄像机拍摄;对画面进行编辑,审看结构是否合理,段落层次是否清楚,将解说词、效果声、音乐进行混录,进行音调、音量等处理。制作基本完成后,负责人审看并提出意见,按意见修改后才能最终定稿。
从以上电视访谈节目的制作过程看,基本类似于电影的摄制过程,而完成一起电视访谈节目,制作方需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电视访谈节目是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出来的,应归入电影类作品之列。
合作作品与单独作品之争
解决了电视访谈节目的性质问题,认定其属于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那么其著作权的归属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电视访谈节目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实践中制片者一般就是制作该节目的电视台或独立制作公司。节目中其他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其作者仍享有独立的著作
权。
有观点认为,被采访的嘉宾往往对节目的独创性内容做出了实质贡献,电视访谈节目是一个合作作品,嘉宾也是作者之一,笔者认为,此观点有待商榷。正如一部电影中,演员特别是主演的具有丰富艺术内涵的表演是电影作品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演员并不是电影作品的作者,演员的权利已经通过表演者权、获取演出报酬等途径获得了保障。
当然,电视访谈中的嘉宾不能简单认为是演员。演员的表演主要是按照剧本展开的,而访谈嘉宾则是在主持人的提问引导下,结合自身的经历、学识,发表对某一问题的个人观点,一般并非按照事先准备的文稿宣讲,带有浓厚的即兴发挥色彩,应属于口述作品。访谈节目被录制后,视为该口述作品被固定在有形载体上。
在电视访谈中,往往会有数个嘉宾、主持人在其间穿针引线,该口述作品可能是单独作品,也可能是合作作品。如果主持人在访谈中的作用仅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简单提问,而且这些问题也是泛泛而谈的,访谈主体内容是被访谈嘉宾的自由发挥,那么该口述作品的作者就是被访谈嘉宾。如果主持人根据访谈情境、嘉宾反应、现场气氛等,引导甚至掌控着整个访谈的节奏、过程,对整个访谈的主体内容有实质贡献,由于访谈节目由电视台或制作公司组织完成,代表了单位意志,那么就应认为主持人所属的单位也是作者之一,该口述作品成为嘉宾个人与单位法人的合作作品。
权利分配兼顾各方利益
电视访谈节目制作完成后,实际上存在两个作品:口述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口述作品可能是单独作品或合作作品,而整个电视访谈节目作为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实际上又使用了访谈中产生的口述作品。作为一个特殊的演绎作品,根据法律规定,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作单位享有,因此电视访谈节目的著作权由制作该节目的电视台或制作公司享有,被访谈嘉宾对电视访谈节目不享有著作权,其参加该访谈的行为应视为默示同意节目制作者使用访谈中产生的口述作品。事实上,嘉宾通过获取报酬或在电视媒体上亮相扬名的机会获得了回报,其利益需求已经得到满足。
由此,笔者认为,电视访谈节目是一种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其著作权属于制作节目的电视台或独立制作公司。访谈中同时形成了一个口述作品,该口述作品的著作权视具体情况,或是被访谈嘉宾的个人独立作品,或是被访谈嘉宾与制作单位的合作作品,电视访谈节目使用了该口述作品。
(作者单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第五篇:成都市公共设施配套绿地建设管理细则
成都市公共设施配套绿地建设管理细则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公建配套绿地建设管理水平,确保公建配套绿地建设规范有序,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根据《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85—2002)、《城市绿化条例》、《成都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管理的意见(试行)》及其它相关法规,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一、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成都市五城区区域范围内的建设业主与成都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签定《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合同》的单位以及五城区建设局(公建办)、城管局(园林部门)。
二、绿地分类
(一)社区公园:10000—50000平方米,是为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善的绿地;
(二)居住区公园:2000—10000平方米,是为周边居住区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
(三)街旁绿地:500—5000平方米,是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配建的绿地;
(四)带状公园:一般不少于500平方米,是指沿城市道路、水滨等,具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的配建绿地;
(五)防护绿地:一般不少于500平方米,是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城市组团隔离带等的配建绿地。
三、方案设计
(一)设计要求
1.资质要求。设计本方案的单位,必须具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风景园林工程设计资质证书。并提供设计资质证书复印件,加盖设计单位公章。
2.现状分析。应分析区域环境和设计场地的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等工程条件;周边区域业态,居住区人员流量情况;简述工程范围和工程规模、场地地形地貌、水体、道路、现状建构筑物和植物的分布状况等。并对项目的区位条件、周边绿化,工程范围、自然环境条件、历史文化条件和交通条件进行现状分析。
3.现状处理。应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现状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和适当改造的方案。应充分保留和利用原有树木。
4.设计依据。配套公建绿地的设计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同时应符合《城市绿地设计规划》(GB50420-200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现行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5.设计原则。概述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遵循的各项原则以及该地块绿地在片区控规的要求。
6.总体构思。按照成都市城市升级要求以及“四态合一”的要求,说明设计理念、设计构思、文化内涵、功能分区和景观分区,概述空间组织和园林特色。同时,配建绿地应根据场地情况、周边环境和功能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布局,布局形式宜多样统一,四季有花,简洁而不单调。
(二)指标要求
1.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绿地率应大于75%以上,植物乔木品种不少于20种,花灌木不少于10种,主要景观树胸径应大于30公分。
2.街旁绿地和带状公园的的绿地率应大于70%以上,植物乔木品种不少于13种,花灌木不少于6种,主要景观树胸径应大于25公分。
3.防护绿地的绿地率应大于90%以上,植物乔木品种不少于6种,花灌木不少于5种,常绿乔木和落叶树种搭配科学合理。
(三)设计图纸
1.本项目的城市区位关系图、城市规划红拨图、规划批准的整个项目的总平面图、用地现状图、现状分析图。2.本次项目设计的总平面图、尺寸比例、鸟瞰图、功能分区图、景观分区图、竖向设计图、园区道路交通分析图。
3.绿化设计图、乔木配置图、灌木配置图、草坪配置图、给排水分析图。
4.城市家俱布置图、照明分析图、主要景点设计图及用于说明设计意图的其它图纸。
(四)经济指标。计算各类用地的面积,列出用地平衡表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表。
(五)设计概算。按工程内容进行分类,分别进行概算并列表。
四、方案审查
(一)初步建议。建设业主和设计单位,按照上述设计要求,将设计方案送区城管局(园林部门)征求意见,建设单位按初步建议,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后,送市公建办评审。
(二)评审工作。由市公建办牵头,组织市建委、市林业和园林局,本项目属地区城管局(园林部门)等相关部门,景观、植物专家各1人,进行方案评审。
(三)评审原则。按照绿地分类范围,依据规划和园林绿化规范相关要求,结合本区域绿地系统规划要求以及周边绿地景观的风格,对设计的绿地景观方案进行评审。
(四)方案备案。各区城管局(园林部门),应按照市公建办评审公建配套绿地景观方案的会议纪要要求,对建设单位修改后的绿地景观方案进行复核,并对设计方案施工图进行备案审核,建设单位将区城管局(园林部门)审核通过的施工图及设计方案,送市公建办备案。
五、建设要求
(一)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每平方米工程造价400—600元,应配备相应的景观雕塑、景观小品以及规划部门批准的公厕和管理用房。园区游步道原则上采取透水砖铺设,应配套必要的夜间照明和管理用水设施。
(二)街旁绿地、带状公园,每平方米工程造价300—500元,应配备相应景观小品、城市家俱和夜间照明。
(三)防护绿地,每平方米工程造价150—250元,可按实际情况,建设相应游步道或绿地养护道路,相应的夜间照明。
(四)绿地建设期间,由区建设局(公建办)、城管局(园林部门)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的要求进行督导、检查,市公建办抽查。
六、绿地验收
(一)公建配套绿地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向市公建办提交验收申请报告,施工合同,施工记录和自检文件,业主组织的初步验收评定结果,施工图、竣工图(1:200—1:500)各一份。由市公建办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到现场验收。
(二)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的验收,由市公建办组织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林业和园林园局,区建设局(公建办)、城管局(园林部门),有关专家,按规划条件和审核通过的设计方案以及施工图进行验收。
(三)其它公建配套绿地验收,由市公建办组织市建委、区建设局(公建办)、城管局(园林部门),按规划条件和审核通过的设计方案以及施工图进行验收。
(四)验收标准
1.绿化工程严格按照审核通过的绿地设计方案、施工图和审查同意的设计变更组织实施;绿带(地)土壤疏松、湿润、平整、清洁;施工完成的总工程量核实率100%。
2.乔、灌木栽植的质量、栽植的品种、株距、株(丛)数、配置形式符合设计要求;栽植全部成活,长势良好,合格率须达100%。
3.草坪覆盖度100%,草坪无杂草,无秃斑,草坪长势良好,修剪整齐、清洁。
4.花灌木长势良好,配置达到设计效果;色块分明,线条清晰流畅。
(五)对公建配套绿地建设工程验收合格的单位,由市公建办核发绿地验收确认通知书。对验收不合格的绿地建设工程,在整改达到要求后,核发绿地验收确认通知书。
(六)对未按本细则要求,进行方案设计、评审、建设的单位,不予验收。并按相关规定对开发企业进行不良信誉记分,予以公示。
七、移交管理
(一)公建配套绿地建设移交单位,应向所属区城管局(园林部门)(接收单位)提出移交申请报告;市公建办核发的验收确认通知书;管理方案,工程决算,施工图、竣工图(1:200—1:500),主要设施和植物名录(种类、数量、规格)移交清单,移交验收文件。
(二)管理责任,建设业主从验收合格之日起,管护配套项目绿地1—2年,到期后由接收单位,按照市上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维护。
(三)不良信誉记录,绿地建设单位,管护期间未按相关规定进行养护,由所属区城管局(园林部门)督促整改。管护到期后不申请移交或管护不力,由市上按相关规定对开发企业进行不良信誉记分,予以公示。同时,对下一个绿地配套项目,不予评审、验收。
成都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