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19-05-14 22:0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范文]》。

第一篇:信息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范文]

信息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

杨沈同

思政0205班

[摘 要]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伦理道德问题是其中之一。在虚拟世界里,网络伦理道德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程度,因此对于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论述了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并针对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从技术、法律、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网络 伦理道德 对策

人类历史按照各个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经过了漫长的耕种灌溉和蒸汽机时代后,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今天,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无论用“飞速”还是“指数式”增长等字眼来描述信息网络的发展状况都不为过,与此同时,它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一个重要因素,它扩大了生活领域,丰富了社会生活,跨过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将人类连接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网络技术与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的技术转变一样,不仅涉及到技术本身的进步,而且还会在多方面引起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信息网络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对社会的影响力在广度和深度上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鉴于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科技的错误运用曾经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例如生态伦理,英国的泰晤士河在遭到破坏后整整150年才得以恢复,那么对网络的不合理使用也有可能对人类造成类似的危害,如目前由网络所引起的隐私权等等社会伦理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网络在这方面的负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有关网络的负面伦理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一、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

网络伦理道德是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它主要探讨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网络社会(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网络实现的是人类信息交流方式的全球化和全面化,由于信息交流本身对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和网络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和影响,使得它成为从具有技术创新意义扩展到具有全面社会意义的新事物。信息的全球化既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的伦理道德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布或传播虚假信息,这既包括虚假承诺,也包括在网站上的以讹传讹。

2.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包括营销企业在网站或电子刊物上未经允许便采用他人制作的网页背景图案,图片,外观设计,程序代码,转载其他媒体(包括书籍)上的信息资料等。

3.违背他人意愿强行发布商业信息。这类行为最典型的事例是发布垃圾邮件(SPAM),主要包括不请自来的商业邮件(UCE)和不请自来的群发邮件(UBE)滋扰邮件接收者。

4.不分对象地发布或传播受限制的信息。涉及暴利、色情、迷信和违反通常道德法则的信息,一旦被缺乏鉴别能力的未成年人阅读,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损害,也要避免未成年人涉足富有赌博性质的网络游戏。

5.为了商业目的无节制地占用免费或廉价的网络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免费资源供公众利用,例如共享软件交流区, BBS讨论区,新闻组以及免费登录的搜索引擎等,但大部分营销企业却滥用这些免费资源。

6.滥用跟踪和信息记录技术。现在网站广泛采用的客户跟踪和信息记录技术(如Cookies)使访问者的隐私受到了威胁。

7.出卖、转让或泄漏网民个人资料,这些资料可能包括网民的通讯地址、电子信箱地址、电话号码等私人信息。

8.单方面随意或频繁变更承诺过的交易条件,利用用户的转移成本盘剥用户。例如,将原本免费提供给用户的电子信箱更改为收费信箱,更改信箱容量的大小,改变交货时间或者忽然让用户承担货物的运输费用等。

9.通过恶意编码违背他人意愿在他人的计算机上安装程序或篡改他人计算机上的设置,这包括有意或无意地向网民传播计算机病毒,也包括强行更改用户浏览器的起始页面浏览器图标栏上公司信息。

10.侵犯知识产权。这主要包括著作权和专利权。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1)网络主体对网络外社会中知识产权的侵犯;(2)网络主体对网络主体知识产权的侵犯;(3)社会对网络主体知识产权的侵犯。

11.网上恋情、网上交友在年轻网民中十分流行和时髦。可是在其网络交往中搀杂了很多欺骗和隐瞒事实的行为,在其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甚至也给他们的学习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2.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主体的难以确定性进行商业犯罪、商业欺诈,给许多网民带来了财产的损失和精神上的伤害。例如,有人在网络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盗用他人财物,进行网络犯罪。

二、解决网络伦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

由于传统的传播法规已不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世界上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在对旧的传播法规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法规条例, 以保障网络信息传播者的权利。我国在1996年2 月1 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2005 年颁布并实施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该规定对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网站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依法管理互联网提供了法制基础, 成为我国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规章;另外,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即将出台, 这个条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在新技术条件下如何明确规定传播权的范围主体以及对哪些传播行为违法与不违法进行详细的界定。虽然我国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是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主要在培养立法、司法、执法部门的专门人才和加强网络传播准则、规范的全民教育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与实际工作。

2.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

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社会控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中, 法律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在这种情况下应发挥道德的作用。在网络传播道德建设中要重视道德教育以及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加强道德教育一是要求网络主体对自身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 同时也能感受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无处不在的强烈压力以及违约责任。二是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管理, 规范网络行为, 维护网络道德。社会舆论的广泛性特点能够使其不必在意评价对象的自愿与不自愿, 也不存在传播场景的限制, 它无所不在的强制性压力不得不使个体放弃不道德的想法与行动, 因此社会舆论具有定向、调节和催化的作用。

3.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

网络安全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的安全挑战。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 网络犯罪率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计算机病毒的危害“、黑客”的攻击等安全隐患日趋严重。为了保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必须采取一系列网络安全技术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保护和控制。比如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网络反病毒技术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加大了对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力度, 美、日、德等国将信息安全技术列为国防、科研的重点, 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信息安全产业。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没有形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面对当前网络技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 我国应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 以防止其他国家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我国信息主权的侵犯。

4.加强网民伦理意识的培养

由于互联网络的特殊性, 仅仅依靠法律或技术途径进行网络信息管理效果不会很明显, 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提高互联网用户的网络道德素质。要建立一个有序的、安全的、净化的互联网络, 不仅需要法律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 更需要网络中每个人的自律与自重。因此在网络传播活动中强化网民的伦理意识尤为重要, 通过这种意识的培养可以使网民在上网时能够自觉地遵守网络传播道德和法律, 使其能够抵御住来自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

5.加强网络管理的建设

(1)组建网络行业协会。由行业内最有影响力、最有号召力的企业带头组建网络行业协会,协会会员单位的义务和权利通过协会章程明确的加以规定,章程的义务条款中明确规定协会成员不允许出现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协会受理网络消费者投诉,一旦发现成员单位有违反规定的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则立即将其开除出会,这样该协会确立的行业行为规范就会在行业中树起一面旗帜,协会也会因此成为网络伦理中不道德行为斗争的堡垒。

(2)加强各个网站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各个网站的管理者有责任维护好其管辖网站的网络环境,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及时的发现并进行清理,以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向上。

网络伦理建设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伦理道德建设问题。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网络交往范围的跨越时空性决定了网络伦理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有赖于网络社会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又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惟有如此,方能建立适应网络发展的网络伦理,促进网络健康有序运行,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刘向晖.不道德网络营销活动及其治理[ J ].商业研究, 2003.王露璐.网络经济活动中道德缺失及原因剖析[ J ].哲学研究, 2005.庞海燕.论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G ].图书馆学刊,2007

第二篇:网络信息时代

摘要:阐述了网络时代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图书馆的新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变化。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需求;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7(C)-0339-0

2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无论是用户的信息需求,还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方式、技术手段等,都将面临新的调整与变化。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需求特点

加强用户信息需求的研究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石。网络时代,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只有充分研究和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才能积极迎合、引导、开发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多种方式的信息服务。

(一)信息需求用户的多元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信息意识日益增强,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与使用己成为日常行为的必需,社会上每一位成员都将是信息和知识的需求者,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已成为人们自觉努力的方向和习惯,这使得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也有了全新的变化,从有条件限制地为本地区用户服务,转变成无条件地向全社会用户服务,因此用户群迅速庞大起来。

(二)信息需求的多样化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概念己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用户除了需要学术研究方面的文献外,还需要其他一些全方位的综合性信息,内容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而且,图书馆信息用户的多元化也加剧了信息需求的多样化。

(三)信息需求的多层次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量的激增,学科的交叉渗透、综合化、整体化越来越强,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动态的,也有回溯的;既有国内的,也有社会娱乐方面的;既有科学研究、生产应用方面的,又有社会娱乐方面的。在网络环境下,这种需求更加突出,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而且由于信息用户的职业、专业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用户个体的知识特征和知识储备不同,也决定了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层次不同。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这种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将越来越突出。

(四)信息需求的知识性

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生活进一步个性化、多样化,从事的工作更具专业化和创新性,人们再也不满足直接提供文献信息的初级信息提供方式,而是更需求以解决问题、形成方案为目标的、注重知识内容的针对性极强的深层次服务。这使得图书馆不再满足于为信息用户提供一般性服务,而要通过知识信息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

(五)信息需求的经济性

在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除图书馆外,互联网、新闻媒体、其他信息机构等也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读者在获取信息时,其方便程度、信息成本等成为读者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六)信息需求的系统性

过去,用户的信息需求只能在一个图书馆或一定范围内得到满足,所以用户需求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是相当有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读者需求已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信息发展,希望能一次性地获取有关某一主题的目录、论文和著作的全文、照片、图像、声音等全面系统的信息。

(七)用户信息需求的精确性

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在给人们创造了无限的信息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污染,大量信息垃圾造成了信息缺乏。重复的低水平的网上资源占用了大量的上网时间却找不到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用户在要求获取全面系统的信息时,不再认为信息愈多愈好,而更注重信息获取的精确性。

(八)信息需求的新颖及时性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及时新颖的信息是抓住机遇,正确决策的生命;同时它又是启迪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智慧的火花。因此,用户对信息的新颖性和时效性显得越来越注重。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模式

网络环境下,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虚拟化,用户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图书馆信息服务也将要朝着电子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图书馆将为用户提供主动的、全天候的交互式的信息服务。

(一)服务方式虚拟化

因特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设立自己的网站,建立自己的网络信息导航系统,以求在网络上收集资源与相关网址链接形成虚拟馆藏。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在自己的主页上设立了“网海导航”栏目,链接全国的大学、学院、在线图书馆、搜索引擎、大众媒体等,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组织、整理和有序化的重组,建立为特定用户群所需的信息资源指南系统,为用户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导航服务。图书馆从单纯的以馆藏为基础的文献服务方式,转向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将成为现实。

(二)服务系统网络化

网络所具备的点对点、点对面的实时和双向的多媒体信息传递与分布功能,在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方面,图书馆可在网上发布信息、提供信息服务,把其服务半径从本地扩展到整个网络空间,而成为网上虚拟图书馆。另一方面,读者利用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网络技术向图书馆提出服务需求,并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不必考虑时间、空间的因素,由此成为图书馆的“虚拟读者”。

(三)服务模式动态化

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将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系统,可实现1对N、N对1和N对N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改变了传统信息服务的静态式、被动式、直接式、实物交互式的服务模式,以一种更为主动的姿态和超前意识向读者提供多维的、动态的信息服务,这包括对网络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进行系统化、逻辑化的分析和深加工,不断激活静态信息并挖掘其潜在价值,为信息主动寻找最合适的读者,以提供增值信息服务等。

(四)服务内容多元化

尽管网络上的虚拟图书馆有着信息量大、便于查阅的优点,但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图书馆,因为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的选择、收集、加工文献信息,虚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就会匮乏。相反,如果没有虚拟图书馆提供新的信息环境,传统图书馆也不可能突破原有工作的局限,有限的馆藏和服务就难以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传统图书馆与网络图书馆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而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图书馆要继续做好传统的信息服务。

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将一改传统信息服务系统中收集、处理、存贮和流通物质形态的文献信息产品的单一局面,为读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纵深化的服务,如二、三次文献的开发利用、数据库服务、系统集成服务、专题咨询、定题服务、用户能力培训等,以此满足网络环境下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方位信息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用户的专业、研究领域和信息需求等情况,以文献跟踪服务的方式,主动、持续、系统地向用户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服务,并不断调整检索策略,把经过筛选、分析后的检索结果定期、及时地传递给用户。

结语:网络,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使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工作的便利,以及信息服务的周到。网络也离不开图书馆,网络的发展拓展了图书馆事业,为图书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将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开创更美好的前景。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方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图书馆论坛,2002年第1期.[2]伍昭嫦.新时期深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思考.图书馆论坛,2002年第1期.[3]金业阳.网络环境下深化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4]马燕.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服务的新思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年第1期.[5]刘彩虹,杨玉红.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尝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年第1期.

第三篇:浅谈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

浅谈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 教育

论文摘要:信息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些意料不到的负面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针对大学生道德现状,与时俱进,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已深人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对中国网民中的特殊群体—青年大学生影响颇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网民总数的45.2%。然而,信息网络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些意料不到的负面影响。研究并对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青年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及原因

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着一些困惑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1.道德认知缺失。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信息的传播出现超地域特征,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约束,使人们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由于我国在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方面与西方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必然会带来信息流量和流向的不平等,使得一些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趁机利用信息资料的垄断优势,到处传播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特别是对我国青年学生传播错误思潮,传输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以削弱我国优良的文化道德传统和基础。这种传播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缺乏辨识能力的青年学生极易受骗上当。据《计算机世界报》1997年发布的统计数字,在互联网上的输人、输出信息流量中,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这个对比是惊人的。

面对这种冲击一方面,青年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因其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的阶段,这种冲突对他们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容易破坏学生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大学生道德认知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和动荡,再加上我国网络道德教育的步伐没有及时跟上,使青年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处于缺失状态,没有一个稳定的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

2.道德取向紊乱。尽管各国对网络社会都有意实行监管.但由于不同国家和法律的迥异,现有技术手段的限制,任何国家都难以按本国的意志对跨国界的网络社会实行有效的超国界监管。这使得网络社会在政治宣传和动员中能充分展现混饨学所言的‟„蝴蝶效应”。当某广有影响的事件出现以后,在网络上各个电子公告栏(BBS)、新闻组(News—group)以及邮递列表(mailng-list)等地方会迅速做出反应,并以“多对多”(many—tOmany)的交流形式在电子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经常上网的青年大学生来说,经常接触到这一类情况,他们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趋于个性化,多样化,而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失,由此而来造成的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最终必然导致青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互联网所容纳的信息的产出已无法由法律加以有效的控制。且法律的控制还处于自身提倡言论自由却又控制言论自由的两难境地之中,这样,就更增加了无意自律的消息生产者向社会大众倾泻反伦理的色情、暴力内容。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消费中无法在完全自主的情形下认

知事物和判断是非,道德的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因此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里由于互联网造成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道德价值取向紊乱的现象。

3.行为选择不定。网络主动给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非群体活动对象的选择多由大学生自主完成,因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彰显。但因为信息网络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如果大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审视和判断能力,学会选择,就会为一大堆信息所淹没。这些不良信息主要包括:一是有害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色流毒。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因特网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平均每天可收到1232个色情信息;二是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多数不能直接侵人他国民众.而在信息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天然地域的屏障作用已经消失。这类信息虽然数量不多,但其造成的危害却远远超过黄色信息。三是导致青年学生人格擅变的网络游戏。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尽管可以开发青年学生的智力,还可以提高其英文的阅读能力,但同时,如果青年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则可能长时间沉腼其中,导致生活规律紊乱,人格发生改变。在不良信息的包围下,青年大学生因道德认知的缺失,道德取向的紊乱,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造成的责任感、诚信的缺乏,使得大学生作为网络道德行为主体在进行行为选择时显示了不确定性。一是不确定自己如何选择。因为判断的紊乱,无法确定选择标准,所以大学生不能(无法)确定自己怎样选择才是对的。二是行为选择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标准的多重性,加上选择多由大学生自主完成,网上行为选择又具有匿名性,可以摆脱他律,所以青年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行为选择过程中常出现摇摆变化,不仅在不同场合不同行为选择不同,而且在不同场合其同一行为的选择也不同。

4.道德行为失范。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一“熟人社会”里,依靠熟人的监督,青年大学生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然而,由于他们的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自律意识较差,所以一旦“进人”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互联网这个“自由时空”的界域,那条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起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另外,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彼此不熟悉,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网络社会”比传统社会更少人干预、过问,更难以管理和控制。运用它的一些青年大学生还没有从精神境界上与之匹配,因此很容易造成道德行为的失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网络犯罪。犯罪主体以青少年的介人为主,且大多数是精通电脑的学生。据统计,在国际互联网上肆虐的“黑客”中,多为年龄在14-21岁之间的高中生或大学生。二是“网上交友”。网上交友本来无可厚非,但有一些大学生在网上打情骂俏,谈情说爱,倾诉心事也说尽谎话,骗取对方的信任。三是学习不诚实。在信息网络上,只要你交付一定的费用,符合要求的论文就会及时地发送到你的电子邮箱里。因此,有部分缺乏自律的青年大学生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文交给老师,毕业论文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能从网络上购买。

青年大学生是整个青年群体的佼佼者。他们担负着传承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历史使命能否顺利实现。特别是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将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特网上不良信息泛滥,加之缺乏有效的网络监控运行系统,使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他们出现了思想观念的西化倾向、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减弱的倾向、语言的异化倾向、现实情感的冷漠化倾向、社会交往能力退化的倾向和法制观念的淡漠倾向。并因此产生了不良行为,特别是他们生活在网络社会,容易把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的规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引发人际关系淡漠虚假等社会问题的产生,所以加强青年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紧迫。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1.加强网络管理力度。在宏观上国家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管理和建设。法律上,要加强网络立法,迅速提高司法人员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与执法方面的能力,并制定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出现;技术上,要探索新的对网络的控制管理方法,即把技术本身作为控制技术的手段,以技术控制技术,应用技术手段比如建立“信息海关”、“信息安全防火墙”防止“危害数据”、不良信息的进人,从源头上净化网络。同时,加大投人,加快中文网站的建设,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等。

2.确定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必然反映网络社会的特殊要求和青年大学生身心特点。一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大学生也应该遵守法纪,遵守共同的规则,做一名网上道德人。

二是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真善美”三位一体的标准,帮助青年大学生追求真善美境界。另一方面要启发爱美心理,培养高尚情操。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吸引人的形式,使青年大学生产生道德认同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启发他们追求高尚境界,有利于形成健康、积极、高尚的情操

三是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网络礼仪是在网络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与网络社会的特点相适应,它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它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序的标志和尺度,主要由问候礼仪、语言礼仪、交往方式礼仪组成。

四是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网络发展的实际,当代大学生应当遵守以下网络道德规范: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不做协黑客”,也不做“黄客”;讲究社会公德和IT职业道德,做诚实用户;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杜绝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3.探索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方法。信息时代,大学德育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封闭的大学围墙已挡不住网络社会的渗透和冲击,因此,要不断探索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的科学教育方法,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要施行以辨识为主、辨识与灌输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方法。

面对庞大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必须了解如何分析、鉴别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提高免疫力;必须独立进行道德实践,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破解道德难题与伦理困惑。因此,大学生应当具有独立的道德辨识能力,才能在相互排斥的道德理念中选择并确定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践履科学的道德理念,具有规范而高尚的网络道德生活。学生道德辨识能力的培养就是分析能力和道德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树立科学的伦理观念,在网络社会解剖和分析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与道德理念,识别和抵御各种乔装打扮的西方新思潮的侵蚀,进而巩固已经内化了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采取适度的灌输是必要的。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灌输应当着重于对道德理念与实际道德行为的理解和反思。通过道德理念的灌输帮助大学生接受道德观念,从而为道德辨识奠定科学而坚定的理论基础。

4.开拓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1)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校园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包括报纸、广播、宣传橱窗以及校园网等)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正确的网络观的宣传教育,以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在大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要恰如其分地宣传正确的网络观;在“两课”教学中也要引人树立正确网络观的相关内容;并开设有关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专题讲座等等,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网络的认识,为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行为打好“预防针”。

(2)开拓教育新阵地。一方面要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站点和网页,奏响网上

主旋律。通过互联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大学生释疑解惑,同网上错误思想做斗争。要在网上更多地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他们不仅从中受益,还能得到乐趣,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开展多形式的大学生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利用“网上论坛”、“电子信箱”、“交友”、“热线服务”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咨询。要通过积极参与网上交流深人到大学生的内心,掌握大学生的关注焦点和心理动态,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开展社会道德实践。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它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大道德,不是小道德,它排斥狭隘的实用功利。因为传统中存在的等级序列化和强烈的地域观念,国民的横向社会化程度较低,而且现在的青年大学生重知识轻实践。这与网络要求形成很大的矛盾,很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失控。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我们应大力推行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使用网络更加理性,并帮助青年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5.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机制。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乃至全社会齐抓共管,因此迫切需要形成一个适应网络化发展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机制。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应加强网络伦理、网络道德规范、网民的道德人格建设。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地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对网络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要求的新道德规范体系,使网络人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有助于网络健康发展的范围之内。

高校要建立健全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领导机制。学校应该重视网络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形成校、院、系三级领导的教育机制,并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符合大学生的特点道德教育的系统规划。要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各高校应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培养一支熟悉网络特点和规律,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思维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

要积极研究开发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软件。高校要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组织人员参与软件开发,把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富有青春气息和教育意义的软件用到校园网上,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使青年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真正受到良好的道德影响,增强抵御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观念。

第四篇:网络伦理问题分析论文

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新型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获得空前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东西,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现象,产生败德行为,即在网络上出现一些与传统道德和伦理相违背的现象,我们姑且叫它“不伦理”现象。这些“不伦理”的现象并不是虚拟的,它根植于现实社会这块肥沃土壤中并得以发展,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与历史根源[1]。本文从网络伦理表现形式谈起,而后分析网络伦理成因所在,通过分析网络伦理产生的根源,最后对网络伦理进行规范和构建。

一、网络伦理的表现形式

本文从伦理范畴三要素出发,即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角度分析,认为网络发展主要带来的伦理问题有:道德意识方面,表现为道德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道德规范方面,传统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力越来越弱,表现为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道德行为方面,网络上出现许多有悖于传统道德的行为,网络上不道德行为正在蔓延,有时超乎人们想象。

1.观念层面上,个人自由主义盛行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延伸,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言行更自由放松,一定程度上,网络空间里表现出来的自我更接近真实自我,是自我内心的释放与展现。同时,道德虚无主义、自由无政府主义膨胀[2]。网络道德虚无主义特征是:怀疑道德、否定道德,将个人视为自己网络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甚至为实现内心自我而不顾他人感受,忽视社会传统规范和礼仪甚至法律,造成不必要伤害,前段时间“网络暴力第一案”就是很好佐证。同时,无政府主义者在网络上宣言“完全自由”与“彻底民主”,主张取消政府,不要法制,不要道德,这和自由的实质是相违背的。而“黑客”成为“电脑英雄”代名词,不少青少年盲目崇拜并效仿,将个人主义推向极致。这些个人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人群中扩散,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2.规范层面上,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

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不是相对的,而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发扬。但在虚拟网络社会中,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道德规范主体在虚拟社会中表现不完整,传统的年龄、性别、相貌、职业、地位等属性在虚拟社会中模糊,取代的是虚拟的文字或数字符号,给网络欺骗和网络犯罪留下空间[3]。处在此环境下的道德主体会产生主体感和社会感淡漠现象,不利于虚拟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其次,道德规范实施力量出现分化甚至消亡。现实社会中,人们面对面交往,道德规范通过社会舆论压力和人们内心信念起作用。而虚拟社会是人机交流,人们之间互不熟识也能交往,很容易冲破道德底线,发生“逾越”行为。在此情况下,社会舆论承受的对象对个体来说不明确,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由此说明,传统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受阻,对道德行为约束下降。

3.行为层面上,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

网络社会中,不道德行为处处可见,正蚕食道德领域。网络上不道德行为表现为:商业欺诈、利用网络散步虚假信息;制造大量垃圾邮件,造成网络堵塞;利用网络散布反动言论及一些黄、赌、毒等不良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网络犯罪,利用病毒或者信息技术盗取他人密码,给社会及个人造成经济损失;网络使人的传统的社会性人格发生嬗变,网民社会责任感弱化,人际关系淡化,忽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一味在网上欺骗别人,造成不利影响[4]。这些不道德的行为被一些人追捧,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深深刺痛社会敏感的神经。

二、网络伦理的成因分析

网络伦理产生原因表现为:网络结构缺陷、经济利益驱动和

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等[5~6]。

1.网络结构缺陷

网络技术发展,一方面推动社会发展和商务运作,另一方面使整个社会分裂成两种不同的空间——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从而出现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虚拟的网络社会是离散的、开放的、无国界的,这使人们对网络上他人行为的管理和监控较困难,容易滋生不伦理和不道德行为。有人往往认为,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是自由的,他人是看不到的,也追踪不了,因此经常在网络上攻击、谩骂别人,或者散布谣言,造成人心恐慌而不承担责任。

2.经济利益驱动

任何行为都有深刻经济根源,网络上出现不道德、不伦理现象和经济也息息相关。正是由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驱使人们铤而走险,蔑视道德力量的约束和法律、法规的监控,在网络社会中任意驰骋,侵害他人隐私和权益、盗取银行密码、网络诈骗、网络聚赌、制黄贩黄、通过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诱使他人犯罪等。这些是因为具有高额经济回报,而通过网络犯罪难搜寻线索,又很少有现有法律法规制裁,这给不道德行为者获取非法利益留下运作空间。

3.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

国家的政策法律制度作为一种硬性规范约束企业和个人行为,但目前我国网络法律法规还很欠缺,各方面法律工作正在完善当中,有些需要进一步改进。虽然目前我国已出台一些有关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和规定,例如,在2000年3月我国为了防治和监管计算机病毒,颁布《计算机病毒防治监管办法》;同年9月20日国务院第三十一次常务会议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为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国务院于2000年10月颁布并施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4年6月颁布实施《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依次规范公民的网上行为。但这些法规往往政策多,监督力度不够,或者受到部门和地区限制,致使已出台政策流于形式,不利于网络资源融合和网络空间的净化。因此,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通过法律的威慑作用规范网民行为,净化网络空气,还原虚拟社会的本色。

三、网络伦理的构建

为净化网络空间,规范网络行为,需要从技术方面、法律方面和伦理教育方面着手,构建网络伦理。

1.技术的监控

国家或网络管理部门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建立一套网络安全体系,严格审查、控制网上信息内容和流通渠道。例如通过防火墙和加密技术防止网络上的非法进入者;利用一些过滤软件过滤掉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限制调阅网格中不健康的内容等;同时通过技术跟踪手段,使有关机构可以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调查和控制,确定网络主体应承担的责任。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以上伦理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调节和约束,另一方面则可以寻找其他途径加以解决,如通过道德向量规范网民的行为。边沁曾就伦理与法律的向量作了详尽阐述,他认为伦理与法律不是对立的,二者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只有当一个人行为危害他人利益,并造成重大损失,且这种损失超过某一临界点时才诉诸法律,而在达到某一临界点之前,通过道德向量调节来规范人们行为是可行的。基于此,要求政府或民间团体出台相应的网络伦理规则,以规范交易主体的行为,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就有“计算机伦理十戒”和美国计算机协会的《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等,这些都规范网络交易主体行为,增加网络间人们信任,减少道德风险。我国在这方面正在积极的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另外若交易主体违背伦理规范应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与惩罚,这样才能起到威慑作用。

3.加强伦理教育

我国有几千年伦理底蕴,只是网络发展速度太快,人们在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下可能迷失,因此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如上所述,首先制定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规范网民的行为,其次就是通过教育机制,从中小学开始就开设有关网络伦理和计算机伦理方面课程,通过持久、深入教育,使网络伦理思想深入人心,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心,提高国民的整体网络伦理道德水准;再次就是开设相关讲座,可以在大学刚入学时候就开设讲座培养学生正确技术价值观,使他们能在合理价值观指导下,成为合格网络公民。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软的约束机制,是人们自律基础,通过规范网上企业道德行为,加强伦理教育。

四、结束语

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方便,又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灾难和不幸。而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需每个人行动起来,共同维护虚拟社会这共同家园,构建美好的数字化生存的伦理空间。

第五篇:网络伦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网络伦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1.思想层面治理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道德观为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原则,是我们进行道德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立足点。现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下,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道德观,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是对我们的基本道德要求。网络道德虽然有其独特征,但网络道德建设始终应以社会主义基本道德为基础,而不能脱离这一主题。研究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价值层面的变化,关注新发展,重视新思维、新内容、新方法的研究,使之更具科学性、预见性、指导性和时代性。要多角度地考察网络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基础,要立足当代又要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在批判继承、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创新的目的。

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冲击, 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网络语言英语化、网络边缘文化和网络“文化殖民”等正严重威胁着网络文化的建设。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保持思想政治上的坚定性,加强伦理建设, 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保持思想伦理的纯洁性一定要从“三个代表”, 特别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高度来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用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 进而引导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2..技术层面治理。

网络社会的发生发展与网络技术息息相关,因此,利用技术手段无疑是构建网络伦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它能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加以预防和控制,为网络社会提供第一道屏障。因而要治理网络伦理问题,首先必须考虑开发建立安全的计算机系统,尽量完善技术本身。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是防火墙、信息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网上监控、入侵检测等。例如: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加以审查;在网络站点对不良信息加以堵塞,使用户无法接触;对需要保护的信息进行加密,以防泄露;对某些特殊局域网加强访问控制,防止侵害;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登记,使人们的网上行为有踪迹可寻要通过高科技手段预防网上不文明行为, 建立道德伦理监督管理中心和法律咨询援助中心;对网络文化提供者的内容加以审查;安装过滤软件, 对不良网络文化加以堵截,等等。为了确保网络安全,国外一些政府机关和公司企业,纷纷利用黑客技术对自己的系统安全性、技术安全性进行测试,找出漏洞,从而尽快修补、改进,进一步完善系统技术的安全性。早在几年前,微软、惠普等公司就相继招募黑客,帮助寻找本公司的产品的漏洞。3.主体层面治理。

网络伦理的主体层面治理,是指从网络的操作主体——人的角度去寻求解决网络伦理的办法。

第一,建立正确的网络主体道德意识,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要认识到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根本一致,是我们在网络社会立身处世的根本,从而能够自立规范,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第二,加强对网络主体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培养。网络是年轻人的世界,青少年占了上网人数的绝大部分。有资料统计,中国网民中岁以下的占到了,超过网民总数的2/3,另外,据美国当代经济情报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对网络进行攻击的人群中,以上都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网络失范行为主体主要集中于14岁—21岁。

第三,实行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从我做起”。只有网络主体建立了积极向上的高尚道德人格,才会有一种严肃负责的态度,并通过道德实践培养起独立自觉的判断、选择能力,从而自觉遵守、维护网络社会的伦理规范。4.法律层面治理。

法律治理是以法律为武器,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强制性地保障网络安全运行 的一种手段。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网络伦理方面的立法控制,如美国的《数字时代版权法》、《禁止电子盗窃法案》、《反垃圾邮件法案》等;英国的《反计算机滥用法》、《数据保护法》等;日本的《反黑客法》等。我国公安部 1997 年 12 月颁布的《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利用网络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传封建迷信、淫秽、色情等信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利用网络危害国家安全、泄漏国家机密,不得侵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其中,国家,为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青少年由于思想尚未发育成熟,自我辨别能力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站的监控和管理,尽可能地让网站上少出现不良信息。我国在这方面己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年开展了“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活动。2009年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七部门联合发起“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截止到2009年3月共曝光了批家违法和具有不良信息的网站,9批103个网站对多个栏目进行了有效整改。5.管理层面治理。

安全技术是控制网络伦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同其他管理一样,网络安全管理也要解决组织、制度和人员这三方面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建设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并明确责任;建立和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使网络安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加强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网络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并进行网络安全培训和教育。只有这样,网络安全的管理才能实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和避免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作用。

下载信息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不仅给档案管理......

    我国公共伦理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

    一、我国公共伦理现状 1.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我国传统伦理观念造成了公共伦理观念缺失的思想和意识困境。一直以来, 主流文化观念对公与私的关系缺乏辩证认识, 具体表......

    “安乐死”伦理问题浅析

    摘 要 中国对于安乐死的讨论已经有超过20年的时间,安乐死也越来越被我们的社会所接受。本文从安乐死的概念角度入手,讨论探析当今发达社会对于“安乐死”的理解和各个国家对于......

    在信息时代中国零售药店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信息时代中国零售药店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1-10-13 摘要:中国医药零售药店数量众多,但零售药店经营管理上存在着销售假药劣药、诱导患者购买高价药、药学服务不到位等许多......

    信息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信息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胡主席指出:“要紧密联系部队建......

    有关大学生中的网络道德伦理问题探究

    有关大学生中的网络道德伦理问题探究 刘勇周口师范学院摘要:对大学生群体应用互联网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当代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培养的大问题,是事关我国在21世纪后半叶能否......

    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www.xiexiebang.com 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网络借贷快速发展,一些 P2P 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

    走进信息时代的网络教研(精)

    走进信息时代的网络教研 【摘 要】随着互联网在我国高速发展、各校教学条件的改善,网络教研逐 渐兴起。文章从时代的趋势、开展的基础条件、使用的途径和方法三个方面, 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