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罗布泊生态考察报告
一、罗布泊活动的简略介绍
罗布泊,处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四周山地上所形成的河流,给予罗布泊以鲜活的生命,湖泊就是这样在盆地的洼处,找其归宿,而不能远流海洋,所以塔里木成为全封闭性内陆盆地。发源于周围高山的内陆河流,每至夏日冰雪消融,汇成一股股奔腾咆哮的急流,倾泻而下,形成盆地一片片像念珠似的绿洲地带。汉时西域36国,其实就是一个个小而封闭的绿洲,罗布泊和楼兰就是这绿洲中的一块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一般认为,沙漠中的沃土,就是适宜人生存的绿洲,如若有稳定的水源可供植物生长或人类聚集繁衍的地理区域,如果说,天然绿洲是伴随上新世末至第四纪更新世后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致使大面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所提供干旱的气候条件而出现的。天然绿洲的形成应在晚更新世,距今约十万年左右。人工绿洲的出现,则与人类活动相适应,大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原始浇灌农业而出现的,距今约30xx年。
天山南北地区,约距今三四千年前绿洲农业出现,公元前后塔里木盆地的浇灌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种农牧结合的绿洲经济与游牧经济相比,相对稳定,但绿洲农业受水资源的制约,不可能连成一片,各绿洲之间大都隔以辽阔的戈壁沙漠,形成各自孤立封闭的社会单位,阻碍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在丝绸之路没有畅通之前,绿洲经济的这种封闭性、孤立同样不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一个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地区,发展速度是不可能迅速的。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早先的古城楼兰,内外城郭都有着充足的水道流经,是典型的古代绿洲农业社会,在罗布泊和楼兰文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类的生产力还未能达到控制与征服自然先进程度,当时的人们,对自然还处在一个顺其力量,为满足自我生存需要的发展阶段。如若没有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路过,可能,今天的罗布泊仍然是水波荡漾着轻舟,楼兰城郭中仍旧倒影出绿树的影子,东西文明相遇的进程改变了这里的一切,这个古代的农业绿洲,也被融入到东西文明交流的大通道之间,在西汉前后,这个历史上东西方的商路,各种宗教的传播之路,重要的军事要道,过多的人口涌入这个地区,造成了环境重负不可承受之重,生态资源迅速的消耗,一个绿洲农业可能仅仅维持一个本地人口生活需要,但却遭遇了或承担了东西方文明相遇历史责任。可以说,历史曾经选择了罗布泊和楼兰作为东西方文明通道,绝非是偶然的,它属于陆地大发现一个必经之路,当人们还没有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人类一个重要通道,这罗布泊和楼兰被历史选择的必然,也是它必然遭遇环境重负的根本原因。
二、为什么选择罗布泊进行环保考察?
把罗布泊放在一个远古时代的自然史演变进程历史去看待,就是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角度切入这个话题,因为这个绿洲的消失,这个湖泊的消失,曾经伴随着诸多文明的消亡。它们都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历史的发展之中。除去了自然史演变之外,罗布泊的消亡——究竟与人为因素有多大关系?这是我们生态考察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在当代生态文明背景下重新思考罗布泊,是想告诉当代的人们,远在科学技术并未能发展起来的时代,人类过度利用自然环境,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也同样会带给整个文明的毁灭与破坏,如历史上有名的雅玛文明、吴哥文明,复活节岛上的文明,它们如同楼兰一样,都在环境被迅速破坏之后,在自然中消亡了。考察罗布泊之后,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从中得到了新的启蒙与教育,生态灾难与环境破坏的问题,由来已久,并非仅仅是表现为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与科技进步结果,环境与生态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尤其是当代全球环境危机四伏,从罗布泊的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相似情景正在重复的发生,人类对环境与生态的改变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如若按照一般区域性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罗布泊仅仅为楼兰文明提供自然环境需求资源是非常充足的,它根本不会发生什么生态灾难。但是,由于东西方文明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就会给罗布泊和楼兰带来致命的环境重负,一个长期封闭的绿洲农业社会,如若没有被东西方古代丝绸之路经达过,它们可能今天还一直存在那里,然而,问题在于,罗布泊和楼兰注定了要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担当重任,它们注定要在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书写下生态灾难的一页。因为连年战争与饥荒,大量的屯田、屯兵、屯垦彻底让城郭中水道消失了,砍伐了周围的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成为盐碱地,不仅不能供给当地居住者的需求,再也难供给过路的人们。当时的楼兰要冲,那些提水背粮,送迎使者,负担沉重,难以应付,其他绿洲城国,供应往来人员的粮食及牲畜饲料亦力不从心,深以为苦。塔里木盆地南缘土地沙漠化问题,远古以来一直存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到唐初沙漠南侵,确已造成严重危害。而塔里木河上移水系的变动,克里雅河的东移,则是造成楼兰古城的废弃,绿洲被沙漠湮没的主要原因;唐宋以降海上航运发展,终于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第二篇:关于罗布泊生态考察报告
一、罗布泊活动的简略介绍
我于2010年9月11日,参加了由统一绿茶与《南都周刊》共同组办的罗布泊楼兰环保探险活动,作为随团的生态学者,于2010年9月21日结束了罗布泊环保探险考察活动,历时10天。我们先后乘座越野车经由吐鲁番、鲁克沁、“迪坎尔”至天山支脉库鲁克塔格山,翻越库鲁克塔格山,沿着原子弹实验基地,抵达罗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龙城”雅丹地貌,途径土垠汉代水陆码头遗址、孔雀河下游铁板河道三角洲古河道、余纯顺遇难地、罗布泊湖心标志点,于罗布泊东岸宿营,再取道进入楼兰;然后,再继续穿越罗布泊干枯湖盆,抵达罗布泊南岸,前往米兰古城,参观了古戍堡和佛塔遗址,回到若羌县城,后至库尔勒,从天山南部,途径了中国冰川一号,返回乌鲁木齐。
罗布泊,处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四周山地上所形成的河流,给予罗布泊以鲜活的生命,湖泊就是这样在盆地的洼处,找其归宿,而不能远流海洋,所以塔里木成为全封闭性内陆盆地。发源于周围高山的内陆河流,每至夏日冰雪消融,汇成一股股奔腾咆哮的急流,倾泻而下,形成盆地一片片像念珠似的绿洲地带。汉时西域36国,其实就是一个个小而封闭的绿洲,罗布泊和楼兰就是这绿洲中的一块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一般认为,沙漠中的沃土,就是适宜人生存的绿洲,如若有稳定的水源可供植物生长或人类聚集繁衍的地理区域,如果说,天然绿洲是伴随上新世末至第四纪更新世后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致使大面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所提供干旱的气候条件而出现的。天然绿洲的形成应在晚更新世,距今约十万年左右。人工绿洲的出现,则与人类活动相适应,大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原始浇灌农业而出现的,距今约30XX年。
天山南北地区,约距今三四千年前绿洲农业出现,公元前后塔里木盆地的浇灌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种农牧结合的绿洲经济与游牧经济相比,相对稳定,但绿洲农业受水资源的制约,不可能连成一片,各绿洲之间大都隔以辽阔的戈壁沙漠,形成各自孤立封闭的社会单位,阻碍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在丝绸之路没有畅通之前,绿洲经济的这种封闭性、孤立同样不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一个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地区,发展速度是不可能迅速的。
早先的古城楼兰,内外城郭都有着充足的水道流经,是典型的古代绿洲农业社会,在罗布泊和楼兰文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类的生产力还未能达到控制与征服自然先进程度,当时的人们,对自然还处在一个顺其力量,为满足自我生存需要的发展阶段。如若没有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路过,可能,今天的罗布泊仍然是水波荡漾着轻舟,楼兰城郭中仍旧倒影出绿树的影子,东西文明相遇的进程改变了这里的一切,这个古代的农业绿洲,也被融入到东西文明交流的大通道之间,在西汉前后,这个历史上东西方的商路,各种宗教的传播之路,重要的军事要道,过多的人口涌入这个地区,造成了环境重负不可承受之重,生态资源迅速的消耗,一个绿洲农业可能仅仅维持一个本地人口生活需要,但却遭遇了或承担了东西方文明相遇历史责任。可以说,历史曾经选择了罗布泊和楼兰作为东西方文明通道,绝非是偶然的,它属于陆地大发现一个必经之路,当人们还没有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人类一个重要通道,这罗布泊和楼兰被历史选择的必然,也是它必然遭遇环境重负的根本原因。
二、为什么选择罗布泊进行环保考察?
把罗布泊放在一个远古时代的自然史演变进程历史去看待,就是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角度切入这个话题,因为这个绿洲的消失,这个湖泊的消失,曾经伴随着诸多文明的消亡。它们都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历史的发展之中。除去了自然史演变之外,罗布泊的消亡——究竟与人为因素有多大关系?这是我们生态考察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在当代生态文明背景下重新思考罗布泊,是想告诉当代的人们,远在科学技术并未能发展起来的时代,人类过度利用自然环境,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也同样会带给整个文明的毁灭与破坏,如历史上有名的雅玛文明、吴哥文明,复活节岛上的文明,它们如同楼兰一样,都在环境被迅速破坏之后,在自然中消亡了。考察罗布泊之后,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从中得到了新的启蒙与教育,生态灾难与环境破坏的问题,由来已久,并非仅仅是表现为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与科技进步结果,环境与生态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尤其是当代全球环境危机四伏,从罗布泊的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相似情景正在重复的发生,人类对环境与生态的改变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如若按照一般区域性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罗布泊仅仅为楼兰文明提供自然环境需求资源是非常充足的,它根本不会发生什么生态灾难。但是,由于东西方文明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就会给罗布泊和楼兰带来致命的环境重负,一个长期封闭的绿洲农业社会,如若没有被东西方古代丝绸之路经达过,它们可能今天还一直存在那里,然而,问题在于,罗布泊和楼兰注定了要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担当重任,它们注定要在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书写下生态灾难的一页。因为连年战争与饥荒,大量的屯田、屯兵、屯垦彻底让城郭中水道消失了,砍伐了周围的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成为盐碱地,不仅不能供给当地居住者的需求,再也难供给过路的人们。当时的楼兰要冲,那些提水背粮,送迎使者,负担沉重,难以应付,其他绿洲城国,供应往来人员的粮食及牲畜饲料亦力不从心,深以为苦。塔里木盆地南缘土地沙漠化问题,远古以来一直存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到唐初沙漠南侵,确已造成严重危害。而塔里木河上移水系的变动,克里雅河的东移,则是造成楼兰古城的废弃,绿洲被沙漠湮没的主要原因;唐宋以降海上航运发展,终于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三、罗布泊与文明消亡关系
罗布泊的地貌,从星系之外成像看,俗成“地球之耳”,在一万年之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它们曾经是欧罗巴人游牧向东方推进一个历史的见证;大约在四千年前后,这里,就有着小河墓地文明,它们是游牧与农耕相结合的文明社会;其后,二千年间,这批欧罗巴人消失了。到了西汉时期,汉唐代文明出现在西域,维持了将近七百年,随后,也伴随着历史动荡与演变,汉唐文明也随之消失了。这两次文明的消失,都是以断裂的方式,突然间的消失了,我们不知在这里改变了什么,自然发生什么样的灾变,但是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角度分析,它们都与罗布泊有着关系。有人说,罗布泊是一个游湖,由于它的游走与移动,绿洲也随之改变了方位,文明也就随着环境变迁而发生着变化。从历史资料来看,开荒屯田,解决粮食问题,一直困惑罗布泊周围生存的人们,环绕着湖水而息的游牧与农耕文明,当人口在相当数量时,是可以维持本地需求,但是,因为西域是一个历史通道,又是边关,自然过往的行人必须要在此得到补给,这增加了当地粮食生产压力,逐渐的导致绿洲在罗布泊水退去、或随着水系干涸之后,人们放弃了居住地,迁徙它处,从而使这个地区的文明消亡了。这个结论,仅仅是从已有资料作出了的判断,但是,我们还是不清楚这两次文明断裂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人们只是从猜测的角度发现,楼兰文明的消亡与罗布泊历史的变化相关。
四、当代生态危机与罗布泊命运
近代百年以来,中国社会开始选择了向西方现代社会学习,工业革命进程开始成为影响着罗布泊最后消亡的因素,民国初期,罗布泊还是水泽丰润,那里居住着罗布泊人,打鱼、放牧或耕种等多种多样的生活,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原子弹实验基地开始在这里建立的时候,在罗布泊湖泊上,还有船可以摆渡。然而,到了七十年代之后,最后一滴水干涸了,至今,已过去了几十年,罗布泊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重新被纳入了工业发展目标历史阶段,这里存储着世界上丰富储量钾盐、铁矿、锰矿藏,然而,这种矿藏的提取却需要大量的水,这意味着这种工业必须大量用水来提取工艺,因为塔里木河上下游,居住着六个农垦农场,大量截流取水,民屯与军垦生产粮食大量用水,已无法满足这项工程用水;人们必须要将阿尔金山或昆仑山雪水引入干涸的罗布泊,于是,生活在塔里木河下游若羌已经成为当代又一个楼兰,正面临着因为缺水而搬迁危险,若羌县城危在旦夕,过度开发而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灾难不断发生历史悲剧又一次将重新上演。这就是说,在罗布泊死亡之后,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仍旧不放过罗布泊,并对其进行最后浩劫,这恰好表达了人们对罗布泊征服之后,又一次对它进行摧残和生态毁灭的灾难真正原因。上个世纪六十年至七十年代,天山南北大规模的农田开发,这也是绿洲致命死亡的原因。接着,中国又开始在罗布泊进行原子弹实验,最后残存的一滴水也从此不见了。核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和降落在该地区的核辐射尘埃落满在了罗布泊,可能给罗布泊以致命的一击!核问题给人们的教训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力较之过去已经无与伦比地增大了,因此人类在进行任何大规模活动前,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的承受力。
五、中国当代楼兰悲剧即将在若羌发生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了罗布泊消亡,如今这个历史的悲剧还在若羌县城重新上演,如若我们先辈们曾经放弃了楼兰,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也要放弃若羌县城呢?六万多人的若羌县城,有二个江苏面积之大,如果目前维持着种植红枣,还可以防风和固沙,坚守一段时间,如若真的上了钾盐项目之后,大量的从阿尔金山、昆仑山取水,或截留塔里木河,那么,意味着不久的将来,若羌就会面临着当年楼兰局面,缺水是一个城市文明消亡的关键,学会放弃,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当我们前往若羌时,看到或听到的都是对钾盐项目寄予厚望,谁也不会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生态楼兰悲剧发生而放弃眼前利益,人类中心主义主宰着人们对物质财富贪婪与占有野心,不会让已经死亡的罗布泊安息,或者让它进入到修养生息阶段,自我恢复与调整阶段。其实,我们应该留下这片荒野,留下这片死亡之海,它们作为人类干预自然平衡,过度的消耗了自然资源一个历史的见证。
六、罗布泊需要长期的修养生息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罗布泊这个“地球之耳”彻底失聪了,谁也能判断,这个地区是否还能有生机?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几千年,人们将如何对待罗布泊,如果说现代工业彻底结束了罗布泊的生命,那么,处在工业革命进程中国文明选择,如何能给未来的罗布泊新的生命呢?不论是调水方案,还是继续作为试验基地方案,或是特殊旅游和探险,都不能让罗布泊安宁,在浮躁的社会与文化面前,罗布泊的死亡就成为一个博物馆,它在那里展示着自己,至今人们还在不断开发着罗布泊死亡之后的价值。
小河墓地文明,楼兰文明,都是因为缺少水,失去了天然的绿洲,如今罗布泊彻底地干涸了,死亡了,面对着一个缺水的若羌县城,它即将成为中国第二个楼兰,为什么不能让一个死去的湖泊进行自然修复呢?为什么还要以人类利益为目的去继续挖掘它仅有矿藏呢?罗布泊有着铁矿,锰矿和钾盐矿藏,那些维持着罗布泊天然水系地区与山脉,如若过度使用其水源,那么这个地区的放弃与毁灭就在眼前,人们是否可以暂且放弃现实利益而选择让罗布泊长期修养生息,这是一个生态平衡问题,也是检验当代人们生态行为标准,我们不能够让第二个楼兰生态悲剧,在我们这一代发生,我们可以用生态中心主义与环境伦理或道德,相应的处置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去解决人的利益冲突与自然生态平衡问题;我想,这才是我们这一次罗布泊生态考察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七、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
一个死亡的湖泊躯体,如今却是漫漫黄沙滚滚来,极度贫瘠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貌,成为今天人们记忆中最鲜明形象,昔日的城市早已化为历史风烟,早年的绿洲完全不见踪影,当年的湖泊完全干涸。这个历史文明的悲剧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在重新诠释这一个环境与文化消失的故事,我们好像感受到今天的许多地区与湖泊面临着同样命运,我们也从中获得许多新的启示,在水资源缺乏的今天,人们重新提起罗布泊的故事,以及楼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悲剧。可以说,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因环境变迁而毁灭了一个国家的故事,因水源断绝而关闭的一个大的历史通道幻灭的情景,因不适宜人类居住而撤离的绿洲,将成为人与环境之间上演的悲剧之一,可能更多的人们是带着悲剧心情来到这里,重新探寻罗布泊消亡的历史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关于罗布泊与楼兰的故事,如何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如何诠释这个历史上曾经辉煌过文明历史,这个故事,对现实最具有说服力原因在于,一个曾经是经济非常繁荣与著名的通商重镇楼兰,一个古代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一个曾经东西文明曾经在这里交汇的楼兰古国,因为水资源的断流与干涸,彻底地变为一片废墟。
可能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小河墓地文明消亡,有过楼兰文明消亡,那么,今天还会可能发生若羌的消亡。一个巨大的湖泊,曾经造就有辉煌的文明,一片绿洲曾经创造了不同文化。如今,难道真的要在环境自然史的断裂中,由于人为造成的环境恶化而毁灭与消亡吗?我们不希望第三次文明的断裂,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环境史与生态思想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罗布泊负有责任与义务,这是一次生态新启蒙,也是一次生态觉醒!必须从历史的进程中去把握当下情景,其实,一个罗布泊也折射出整个中国现代社会环境危机的问题,人们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会学把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人们生存于地球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这个共同体繁荣,但是,其先觉条件是,我们不能够因为自身的利益而改变与毁灭自然本身,人们必须学会从自然角度去审视未来,这可能是我们这次罗布泊之旅,应该达到效果。
第三篇:崇明生态考察报告
崇明生态考察报告
5月23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和学生会研究生分会的部分同学来到了崇明县前卫村,考察这一远近驰名的生态农业村。在前卫村,同学们先后参观了当地的野生动物驯养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生态湿地公园、生态循环链示范区等等,对崇明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初步的考查,并通过当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其生态资源、生态政策、和生态规划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1.崇明概述
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东濒浩瀚东海,南与上海市宝山区、浦东新区及江苏省太仓市隔水相望,西接滚滚长江,北与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一衣带水。全岛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至18公里,形似“春蚕”。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标高(以吴淞标高0米为参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间。崇明岛在东经121°0930“至121°5400”,北纬31°2700“至37°5115”的位置上,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岛上水土洁净,空气清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由泥沙淤积成的河口沙岛,崇明与其它旅游胜地有着显著的差异。这里没有名山大川,缺少历史古迹,文化底蕴相对不足。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岛上未经人工斧凿的自然风光,形成了土净、水净、空气净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再加上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崇明生态环境超前意识的保护和建设,逐步形成了区域和功能的两大定位:即中南部文化旅游区(崇明学宫、寿安寺、金鳌山等),中北部休闲度假区(森森公园,前卫生态村等),东部的候鸟保护区和西部的明珠湖水上娱乐区。崇明现有的生态环境也决定了崇明今后旅游业的发展,将要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2.生态资源
这里水洁土净,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一只只螃蟹悠闲地从洞中爬出来觅食;浩翰的长江养育了各种水产,鱼肥蟹壮;纯洁的土地种植出了各种无污染蔬菜、瓜果;东滩候鸟保护区位于崇明岛东部,它由长江里的泥沙不断淤积而成,总面积45万亩,现在还在以每年150米(大约13亩)的速度不断向外延伸。3万公顷滩涂也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野生鸟类乐园,春秋两季时这里群鸟飞舞、天鹅游曳,被列保护之列的珍稀候鸟就有130多种,边境鸟类数量达100万左右。尤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天鹅在东滩越冬数量曾达3000至3500只,还有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的过境栖息候鸟总数达二、三百万。其中有白额雁、绿鹭、中白鹭、黑脸琵鹭、赤腹鹰等一、二类保护鸟类。
3.生态政策
自1998年成立以来,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就一直处于多头管理纷杂的尴尬境地。2003年5月,上海市政府颁布实施了《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实行通行证制度,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或从事影响鸟类活动的经营活动。但由于当地的渔政部门、水务部门都有权颁发证件,允许渔民在保护区内捕捞、开发和作业,因此保护区内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从未得到有效控制和统一管理。
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东滩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与10年前相比,鸟类的种群数量、驻留时间和活动范围都呈锐减趋势。为贯彻执行管理办法,今年4月,保护区管理处曾多次找到崇明县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所前哨堤防站,请他们中止与个体户签订的牛舢板承包协议。
据悉,崇明正在全力打造全岛“一环二区三带四园”的森林生态网络系统,争取到2020年,全岛森林面积达到660平方公里,构筑集引、排、供、蓄、灌、景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型河网水系,加紧建设崇明新城污水处理厂,争取崇明越江通道早日开工建设,除配合越江通道建设沪崇送电主路外,加快建设由南通至崇明的220千伏第二回路,以解决崇明电力瓶颈问题,为生态岛总体规划实施打下基础。
崇明生态岛将具备四大功能,其中“森林花园”是立岛基础,将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大规模整治水系、保护湿地,建成高标准的以森林、水系、湿地、田园风光为主体的森林花园岛;“生态居住”功能即通过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将崇明基本建成示范性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产业转型、生态文化培育的生态居住岛;“旅游度假”功能是崇明生态岛的产业特色,将通过引进一系列世界级的主题乐园项目,建设大型的公共高尔夫城等户外运动场所,发展森林型度假疗休养基地,培育成以假日休闲、运动娱乐、森林疗养和高档居住为主体的国际性旅游度假区;而“科技研发”功能是崇明生态岛的理想境界,将通过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崇明,吸引有关教育机构在崇明创办教育科技园区,吸引各类主题展览会落户崇明。
4.生态规划
随着2007年底沪崇苏越江通道的通车和中国沿海大通道崇明岛桥地位的确立,21世纪初的崇明将凭借特殊的岛屿格局、近便的理想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土地资源四大优势,在上海城市整体布局中发挥后发效应,成为上海21世纪初期选择的战略重点地区之一。如何处理好崇明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至关重要,应当明确的几点是:
第一,坚持走一条跨越传统工业化的生态型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处理好崇明开发与上海发展这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坚持用世界眼光进行高起点规划,寻求后发居上的跨越式之路,依托大项目,谋求大发展。
第二,坚持两个留足,即留足湿地、河湖、森林等自然生态涵养空间,留足适宜未来国内各类大型项目布点的多种选址空间,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近期开发和长远规划的关系。从生态文明的高度,站高一点、看远一点,以世纪的尺度进行“山河重整”,以留足的理念腾出高起点发展的空间,形成一个能适应上海未来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岛域规划框架。
第三,坚持“三个集中”,在现代生态产业培育中推进城乡融合,有效解决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处理好生态发展与社会富裕的关系。结合崇明大开发的契机,坚持城乡统筹,推动充分就业,努力使崇明成为上海推进三个集中、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先行区和改革试点区。
崇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注目和青睐。如何充分利用环境这一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崇明的旅游业,促进崇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东海之滨一颗璀灿的明珠?人们在思索着,实践着,更在不懈地奋斗着。
崇明岛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为了解崇明岛的现状和生态农业的先进经验,以及群众中的环境意识,我们进行了此次关于崇明岛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于2004年5月23日在崇明县前卫生态农业村进行。主要方式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为前卫村当地村民及游客,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达100%,有效卷率为100%。
1、被调查人群情况
被调查人员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16人,占16%;18-35岁之间的青年人44人,占44%;35-55岁的中年人25人,占25%;55岁以上的老年人15人,占15%。男性54人,女性46人,分别占54%和46%。本地人78人,外地游客22人,分别占78%和22%。调查人群基本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次,可以充分反映公众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和认识现状。
2、对崇明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
被调查人群中,18%的人认为崇明地区的环境质量很好,37%的人认为环境质量较好,35%的人认为环境质量一般,还有10%的人认为环境质量较差。同时,54%的人认为崇明附近的长江水质较好或很好,只有12%的人为附近的长江水质差。从总体来说,居民对于崇明的环境质量现状,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崇明的环境质量,尤其是相对于市区来说,是比较好的。
3、对目前崇明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
对于崇明附近长江水质的污染问题,大多数人(80%)都认为这是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尤其是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大规模工业排污造成的,并希望这些地区能够正确对待这一问题,切实做好污染的防治工作。
对崇明县内的污染,44%的人认为是由于本地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造成的,30%的人认为是由于长江水质污染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有26%的人为是由于工业污染造成的,这一问题上面分歧比较大,从调查情况来看,尚不能确定崇明县境内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4、对崇明县生态农业开展情况的调查
大部分人都认为崇明县的生态农业开展的比较好,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的很大的成效,希望能够继续积极的开展下去。但也有部分人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批评,认为当前政府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旅游业上面,放弃了在农业方面的探索,此外,大量的耕地被用来植树造林也招致了部分农民的反感,认为这只是为了骗取国家的林业补助。
5、对崇明县产业发展的调查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95%)都认为崇明县不应该发展污染严重的重工业,而是应该以生态农业、旅游业为主,建设成一个以农业生态和休闲度假为主的岛屿。同时应该大力开发崇明县内的各种土特产资源,如黄金瓜、白扁豆等等,适当发展农业加工贸易。
6、简要总结
崇明县的环境质量现状总体来说是比较不错的,尤其是相对于市区来说,这就给它开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是崇明发展经济的一个优势,也是当前地方政府大力推行的政策。但在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好当地的环境、生态,我们注意到,崇明县目前还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接排放产生的污染问题值得重视。此外,对于长江水质污染的问题也应该予以考虑重视。
生态农业是目前崇明大力宣传的一个热点,但实际中如何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如何利用生态的手段促进农业的发展,可能地方政府并没有多少具体的措施,就我们考察、调查的情况来看,生态农业可能更多的是一个旅游的口号,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这方面的工作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希望政府能够真正的做好生态农业的建设,促进农业的发展。
对于崇明县的未来发展,更据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情况来看,我们建议还是以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并辅以农产品加工业。
有人比喻崇明地区是上海附近的“最后一块处女地”,这充分反映了崇明的环境现状,但如果我们不能居安思危,从现在开始就做好环境保护的工作,防患于未然,也许这块“处女地”的日子也不会长久了。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
2004年5月30日
充满现代气息的前卫生态农业村
深入农家进行关于崇明生态农业的问卷调查
被大力推广的现代化的经济林
富有特色的野生动物养殖基地
第四篇:西北地区生态培训考察报告
西北地区生态培训考察报告
为了解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现状和发展,促进交流与合作,由贵州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组织,以全省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及各环保企业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企业,ISO14000认证企业主管领导,“绿色学校”负责人及可持续发展的各类大中型企业领导为成员的访问考察团一行19人,于2003年9月16日至25日对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等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宣教工作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考察学习,本人有幸参与了此次考察活动。考察团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热情接待,听取了有关领导、专家的讲座和情况介绍,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实地考察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如何解决能源的状况、风力发电站和防沙治沙情况。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受到了启发,学到了有用的经验,顺利完成了培训考察任务。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赴西北培训考察团留影
一、西北两省、区自然环境概况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我国西北边陲,国土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东北与蒙古,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边界线长达5600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到2000年底,全区人口约1700多万。气候环境是大气干旱和水资源不足。由于新疆远离海洋,地形为三山夹两盆,高山环绕,所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
新疆现已发现122种矿产。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铍、白云母、钠硝石、陶土、蛇纹岩等。全疆地表水年径流量约88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252亿立方米,冰川面积2.4万平方公里,储水量25800多亿立方米。日照时间长,年均2600~3400小时。
2、甘肃省地处中国西部内陆,黄河上游,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西连青海,新疆,北邻内蒙古,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海拔:1000-3000米,土地总面积45.5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53万公顷,人均2.17亩,草原1664万公顷,森林426万公顷,木材积蓄量2亿立方米。另外还有宜农荒地100万公顷,宜林荒地666万公顷,宜牧草山草坡467万公顷。
甘肃省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严重缺乏,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这里每年黄河泥沙超过5亿吨,占黄河流域年输沙量的三分之一。
与新疆环境宣教中心合影
二、西北两省、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洲面积由解放初的1.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7.0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由当初的1800多万亩扩大到5700万亩。全区已有4个地(州)、60个县(市)、农垦128个团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其中25个县(市)实现了平原绿化,使85%的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保护;和田县因治沙业绩突出,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新疆的森林覆盖率已从1998年的1.68%提高到目前的2.1%,绿洲森林覆盖率由10.75%提高到了14.95%。全区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保护区总面积为1025。23万公顷,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6。17%。
2、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进展良好,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工程、长防长治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风沙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生态县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二期工程和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工程九大工程。甘肃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1600万公顷,人工造林3.8万公顷,人工种草2万公顷,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干旱少雨是甘肃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过多年努力,甘肃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94座,水库总容量21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小型机电提灌工程7460多处,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0万公顷。甘肃中部的干旱山区,成功实施了雨水集流工程,基本解决了中部113万人、119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甘肃省已完成退耕还林还草87.95万亩,占国家下达试点任务的97.7%,完成造林177.12万亩,占年计划的90.9%。
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新疆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生态系统脆弱,系统抗逆性较差,抵御生态环境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主要表现在:
⑴新疆绿洲面积不断拓展的同时,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168.8平方公里的但局部地区植被仍在减少,速度扩展,绿洲内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以每年0.7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⑵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使绿洲内大气降尘居高不下,灾害性天气对绿洲的侵蚀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1997年,新疆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5亿元,1998年为59.18亿元,1999年为64.44亿元,分别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7%、4.35%和5%。
⑶矿产开发对土地植被的破坏和对水环境的污染使开发后地貌无法恢复,恢复面积只占破坏面积的4.5%,而治理面积仅占恢复面积的12.6%。自20世纪70年代末新疆推广农膜技术以来,农膜覆盖面积1999年达到133.3万公顷,用膜量达到8.4万吨,残留率按24%计算,一年残留2.02万吨。
⑷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使许多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已达320公里,其它小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⑸植物资源中甘草面积目前正以每年2.4万公顷的速度被破坏,雪莲、贝母、肉苁蓉等药用植物资源的储量迅速减少,特有的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也在锐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⑹新疆森林覆盖率虽逐年增加,但局部地区植被仍在减少,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面积减少到54%,准噶尔盆地的荒漠梭梭林面积减少了69%。
2、甘肃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复杂多样,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的影响,所面临的诸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旱灾、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是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7.9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3.49%,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量6.44亿吨。
⑵沙漠化仍在发展,土地盐渍化蔓延,沙尘暴威胁进一步加大。全省沙漠化面积约14.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1.47%。全省5000万亩耕地中,有1000万亩面临沙漠化威胁,盐碱地面积已达10.7万公顷,成为灌区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⑶天然林保护任务艰巨,植被覆盖率增长缓慢。由于过度开发,人为破坏,以及自然退化,天然植被覆盖率低下,森林覆盖率9.37%,比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6.55%低7个百分点。
⑷草原超载过牧,大部分草场趋于退化。全省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6.62%,为全国5大牧区之一,目前受到严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这“三化”的威胁,90%以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中度以上退化的达到33%。
⑸生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使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和遭受破坏,加上一些地方滥捕、滥猎、滥采屡禁不止,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失调,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乡镇企业“三废”污染防治进展缓慢,化肥、农药、地膜及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范围扩大,危害严重。
与甘肃环保局交流经验
三、两省、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㈠新疆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1、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围绕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深入进行、环境区情教育,不断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加强领导,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到实处。层层推进各级政府任期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资源开发项目的管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责任状。
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自治区及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责任。在自治区实施大开发的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各级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和取缔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非法开发建设活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5、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推进。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紧紧围绕重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制定保护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推进,以此带动和推进全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6、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
7、增加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要遵循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
8、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坚持经济与技术合作并重,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生态环境管理经验,推动我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
㈡甘肃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⑴大力实施节约、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各项措施。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坚持地表水、地下水和天然降水三水齐抓,大中小工程并举,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兴修小型水利,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办水利。大力推广节水和工业、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⑵抓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方针,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恢复扩大面积,把生态建设同调整农业结构、扶贫开发、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创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抓好天保工程和治沙止漠工程。
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充分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更多地采用高新技术发展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防治污染的能力。
⑷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依法对水、基本农田、矿产、森林、草地等重点自然资源进行强制性保护。
⑸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以顺应自然规律和量力而行为原则,做到了适地适树适草,有水有树,树随水走,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⑹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的同时,修订并完成《甘肃省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开展了黑河上中游和黄河玛曲两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试点工作,加强了对乡镇企业和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对自然保护区贯彻《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执行情况和秸杆禁烧、严禁采集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麻黄草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有效地遏制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嘉峪关
四、环境保护宣教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情况
1、新疆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和与环保相关的纪念日开展形式各异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注重与新闻单位和外界的合作,开展警示教育和法规宣传,努力扩大宣传范围;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页进行宣传;结合地方特点,深入开展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活动,确定了乌鲁木齐市实验中学为参加全球开展中小学环境学习与观察计划的备选学校;二是做好环保技术人员再教育和环保干部岗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环保人员素质。近年来,共承办各类环境管理培训班20期,受教育及培训人数过千人;三是充分发挥《中国环境报》新疆记者站的龙头作用,努力拓宽宣传渠道;四是认真做好环保产业协会工作,推动自治区环保产业的持续发展。
2、2002年,甘肃环境保护局会同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制定下发了《甘肃省2001年—2005年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召开首次全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开展了以“两会”(首次全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首届西部绿色环保成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两周”(省城环境监护周,全省百万中小学生警示教育环境监护周)“四绿”(兰州市绿色文明商场创建活动,绿色文明在雄关,绿色旅游在天水,绿色文化在庆阳)活动为重点的系列宣传活动。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咨询宣传和知识普及活动700余次,各种宣传媒体专题栏目播发环保类新闻稿件1200余篇(条),500万人直接受到环境教育。甘肃省环境保护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成立挂牌,有300余人参加培训。学校环境教育得到加强,有两所中学被评为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
天山
五、几点体会
为期十天的培训考察给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较深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本省与西北地区同属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有共同和不同的方面,但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2、对于西北地区而言,本省的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好,但不应满足现状,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搞好规划,增加投入,扎扎实实搞好工作。
3、生态建设是永恒的主题。目前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河流断流、湖泊枯竭趋势日益加重。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开发的根本所在,我们要站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实施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坚持治理和保护并重。
4、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当地的水土气候条件,当退则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要有长远考虑,要有统筹规划,切不可一阵风,搞形式主义。同时,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蛮干、不盲从,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通过科技进步来推动生态建设,包括育种、选苗、节水、治沙等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离不开讲求科学的精神。
5、水是制约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关键因素,节约与高效化利用水资源和合理规划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坚持“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向,是解决西北干旱区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水资源开发中,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应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为优先的原则,以求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应按照“以水定地,以水定人口,以水定发展规模”的原则,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按照流域是一个完善的地表和地下水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的观点,统筹协调上、中、下游用水关系,农、林、牧、生态与工矿、城市用水关系,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的关系,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2003年10月10日
第五篇:西北地区生态培训考察报告
西北地区生态培训考察报告
赴西北培训考察团留影
一、西北两省、区自然环境概况
甘肃省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严重缺乏,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这里每年黄河泥沙超过5亿吨,占黄河流域年输沙量的三分之一。
与新疆环境宣教中心合影
二、西北两省、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㈠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
㈡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新疆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生态系统脆弱,系统抗逆性较差,抵御生态环境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主要表现在:
⑴
新疆绿洲面积不断拓展的同时,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
168.8
平方公里的但局部地区植被仍在减少,速度扩展,绿洲内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以每年
0.7
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⑵
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使绿洲内大气降尘居高不下,灾害性天气对绿洲的侵蚀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1997
年,新疆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50.5亿元,1998
年为
59.18
亿元,1999
年为
64.4
4亿元,分别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7%、4.35%
和
5%。
⑷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使许多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已达
320
公里,其它小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⑸
植物资源中甘草面积目前正以每年
2.4万公顷的速度被破坏,雪莲、贝母、肉苁蓉等药用植物资源的储量迅速减少,特有的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也在锐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⑹
新疆森林覆盖率虽逐年增加,但局部地区植被仍在减少,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面积减少到
54%,准噶尔盆地的荒漠梭梭林面积减少了
69%。
2、甘肃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复杂多样,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的影响,所面临的诸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旱灾、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是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⑴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7.9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3.49
%,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量6.44亿吨。
⑶
天然林保护任务艰巨,植被覆盖率增长缓慢。由于过度开发,人为破坏,以及自然退化,天然植被覆盖率低下,森林覆盖率9.37%,比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6.5
5%低7个百分点。
⑷
草原超载过牧,大部分草场趋于退化。全省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6.6
2%,为全国5大牧区之一,目前受到严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这“三化”的威胁,90
%
以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中度以上退化的达到33%。
⑸
生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使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和遭受破坏,加上一些地方滥捕、滥猎、滥采屡禁不止,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⑹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失调,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乡镇企业“三废”污染防治进展缓慢,化肥、农药、地膜及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范围扩大,危害严重。
与甘肃环保局交流经验
三、两省、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㈠
新疆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1、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围绕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深入进行、环境区情教育,不断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加强领导,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到实处。层层推进各级政府任期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资源开发项目的管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责任状。
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自治区及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责任。在自治区实施大开发的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各级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和取缔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非法开发建设活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5、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推进。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紧紧围绕重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制定保护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推进,以此带动和推进全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6、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
7、增加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要遵循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
8、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坚持经济与技术合作并重,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生态环境管理经验,推动我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
㈡甘肃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⑴大力实施节约、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各项措施。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坚持地表水、地下水和天然降水三水齐抓,大中小工程并举,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兴修小型水利,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办水利。大力推广节水和工业、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⑵
抓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方针,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恢复扩大面积,把生态建设同调整农业结构、扶贫开发、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创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抓好天保工程和治沙止漠工程。
⑶
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充分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更多地采用高新技术发展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防治污染的能力。
⑷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依法对水、基本农田、矿产、森林、草地等重点自然资源进行强制性保护。
⑸
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以顺应自然规律和量力而行为原则,做到了适地适树适草,有水有树,树随水走,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⑹
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的同时,修订并完成《甘肃省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开展了黑河上中游和黄河玛曲两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试点工作,加强了对乡镇企业和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对自然保护区贯彻《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执行情况和秸杆禁烧、严禁采集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麻黄草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有效地遏制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嘉峪关
四、环境保护宣教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情况
1、新疆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和与环保相关的纪念日开展形式各异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注重与新闻单位和外界的合作,开展警示教育和法规宣传,努力扩大宣传范围;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页进行宣传;结合地方特点,深入开展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活动,确定了乌鲁木齐市实验中学为参加全球开展中小学环境学习与观察计划的备选学校;二是做好环保技术人员再教育和环保干部岗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环保人员素质。近年来,共承办各类环境管理培训班20期,受教育及培训人数过千人;三是充分发挥《中国环境报》新疆记者站的龙头作用,努力拓宽宣传渠道;四是认真做好环保产业协会工作,推动自治区环保产业的持续发展。
天山
五、几点体会
为期十天的培训考察给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较深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本省与西北地区同属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有共同和不同的方面,但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2、对于西北地区而言,本省的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好,但不应满足现状,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搞好规划,增加投入,扎扎实实搞好工作。
3、生态建设是永恒的主题。目前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河流断流、湖泊枯竭趋势日益加重。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开发的根本所在,我们要站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实施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坚持治理和保护并重。
4、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当地的水土气候条件,当退则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要有长远考虑,要有统筹规划,切不可一阵风,搞形式主义。同时,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蛮干、不盲从,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通过科技进步来推动生态建设,包括育种、选苗、节水、治沙等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离不开讲求科学的精神。
5、水是制约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关键因素,节约与高效化利用水资源和合理规划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坚持“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向,是解决西北干旱区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水资源开发中,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应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为优先的原则,以求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应按照“以水定地,以水定人口,以水定发展规模”的原则,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按照流域是一个完善的地表和地下水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的观点,统筹协调上、中、下游用水关系,农、林、牧、生态与工矿、城市用水关系,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的关系,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2003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