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勐腊县口岸(通道)建设情况汇报
勐腊县口岸(通道)建设情况汇报
尊敬的召亚平副主任、各位领导:
非常欢迎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勐腊县调研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勐腊县委、县人民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调研组工作安排,我将勐腊口岸(通道)建设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勐腊县地处云南省最南端,地处东经101°06′—101°50′,北纬21°08′—22°25′。西北部与景洪市连接,北部与江城县毗邻,东南部与老挝接壤,西面与缅甸隔江相望,国境线长740.8公里(其中:中挝段677.8公里,中缅段63公里),国土面积7084平方公里。辖区建有磨憨国家级一类口岸和关累港,以及勐满、曼庄两条重要陆路通道。有3条柏油路直通老挝北部三省省会。从关累码头顺江而下,可直抵老、缅、泰、柬、越等东南亚五国。1994年6月,国务院批准勐腊为对外开放地区,是云南省实施“中路突破,打开南门,走向东南亚”经济发展战略重要通道桥梁和窗口,是云南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桥头堡。
(一)关累码头建设基本情况
关累码头位于澜沧江与上湄公河结合部,西与缅甸隔江 1
相望,南与老挝陆路相连,是中南半岛腹地和东南亚各国经湄公河进入我国的“第一港”,全年可通航300吨级船舶,是目前我国与缅、老、泰进行经贸交流的重要水路通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现已完成《关累码头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码头开发分“三区”规划建设。一区以物流、商贸、教育卫生、宾馆酒店、生活服务、娱乐设施为主;二区以船舶修造、集装箱码头、旅游服务、仓储为主;三区充分利用沿江滩涂、怪石、原始森林等旅游资源,以观光、休闲、娱乐等沿江旅游景点建设为主。目前,查验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已建成,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已达3.1亿元。2011年1—4月,关累码头完成进出口货值4473.95万美元,同比增长189.5%;完成进出口货运量43244吨,同比增长199.6;出入境船舶1868艘次,同比增长40.2%;人员出入境11328人次,同比增长39.9%。
(二)勐满通道建设基本情况
勐满通道位于勐腊县西南部,东与尚勇镇相连,西、北与勐捧镇毗邻,南与老挝接壤。全镇土地面积403公里,国境线长42公里,曼邦公路由北向南穿镇而过直通老挝南塔省。镇政府所在地景龙,距县城53公里,距国境线12公里,距老挝南塔省勐新县24公里,距老挝湄公河班相果口岸94公里,是我国通往老挝的重要陆路通道和自然口岸。居住着傣、哈尼、汉、瑶、克木等13种民族。自2006年县委、县
政府确定开发建设勐满边境口岸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门帮助下,目前投入400万元建成“一关两检”办公用房;完成了通道查验货场的场地平整、排水沟、围墙等项目,现已投入使用;完成通道联检楼、查验货场;完成勐满通道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勐满通道规划建设范围约为3.06平方公里。规划分为三个功能区:
1、替代种植项下返销农副产品加工和仓储区,范围约1平公里,以替代种植项下返销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仓储服务为主;
2、行政办公和查验功能区范围约1平方公里,以政府行政办公、联检部门办公和货物、人员、车辆出入境查验为主;
3、社会生活和贸易区,范围约1.06平方公里,以贸易、吃、住、行、娱乐为一体的服务设施等为主)。截止目前,勐满通道有海关、检验检疫、边防检查、商务、运政等相关口岸管理职能部门进驻开展工作,已能正常开展边民互市贸易活动。现已成功引进云南云锰集团的橡胶产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11.8亿元,目前已完成了项目可研报告,启动了土地收储等前期工作。2011年1—4月,勐满通道完成进出口货值299.86万美元,同比下降50.2%;完成进出口货运量72114.29吨,同比下降32.5%;出入境交通工具47627辆次,同比增长12%;人员出入境93648人次,同比增长6.7%。
(三)曼庄通道基本情况
曼庄隶属尚勇镇,位于勐腊县东南部,地处北纬21º10′—
21º26′,东经101º27′—101º41′之间,东与老挝接壤,南与磨憨边境贸易区相连,西邻勐满镇,北接勐腊镇,曼庄是尚勇镇的一个村民委员会,辖曼庄、曼赛等12个村民小组,是一个人口相对较为集中的村委会。曼庄是我县通往老挝丰沙里省的重要通道。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曼庄通道的投入,开通了勐腊至丰沙里的国际客运旅游专线,昆曼大通道专为曼庄口岸开设了专门通道口。投资80万元完成边检、检验检疫和运政等部门营房,是我县与老挝丰沙里省开展商贸活动的唯一通道。2008年建设改造曼庄至老挝南克星17公里的四级沥青路面,现已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交通现状,为曼庄口岸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1年1—4月,曼庄通道完成进出口货值214.32万美元,同比下降44;完成进出口货运量50292.48吨,同比下降28%;出入境交通工具15509辆次,同比平长192.1%;人员出入境30441人次,同比增长95.6%。
(四)勐润通道基本情况
勐润通道隶属勐腊县勐捧镇,地处东经101°11′47″,北纬21°21′47″,与老挝南塔省勐醒县接壤,距勐腊县城56公里,距勐润集镇8.85公里,是我县与老挝勐醒县开展商贸活动的民间通道之一。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双边交流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勐润通道出入的客商也日益增加。2011年1—4月,勐润通道出入境人员9862人次,同比增长79.7;
出入境交通工具4660辆次,同比增长41.1%。通道双边机构设置有中方的边防检查站,老方的边防、海关等相关管理部门。
二、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县口岸(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改善了口岸(通道)通关和办公环境,但距实现“桥头堡”战略的要求差距还较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由于与相邻各国间没有建立货物和旅游道路运输框架协议,货物道路运输通而不畅,急需解决与老挝和泰国签订货物和旅游道路运输框架协议,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间在经济技术合作和边境贸易等方面的发展。建议中央与老、泰签订道路运输框架协议,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
(二)由于我县口岸和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通道查验设施建设未完善,急需加大口岸和通道通关基础设施建设,现需继续加大磨憨口岸、关累码头、勐满、曼庄、新民通道的公路、查验设施、仓储、物流、金融等设施建设。
(三)2002年12月份州政府在关累边贸区召开现场办公会,把关累码头定位为景洪港附属码头,关累码头的建设、管理和港务业务工作由景洪港务局负责,码头所有收费项目收归州上管理,关累边贸区工委、管委会只负责港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码头的管理和港务业务上收,这给港区科学发展和规范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给港区开发建设和社会管理带来了一定压力,社会管理支出,无人买
单。二是给工委、管委会正常工作运转带来了很大困难和不便,也体现不了“以港养港”的宗旨,港区开发资金有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三是两个行政主体共管一个区域,给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和不便,产生一些矛盾在所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港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为提升勐腊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州人民政府帮助协调勐满口岸(通道)和关累码头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
(二)为理顺关累码头体制不顺问题,建议州民政府按照科学管理原则,重新确定关累码头(管委会)权属问题。
(三)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边境地区经济贸易发展问题的批复》(〔2008〕92号)精神,切实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建议州人民政府帮助申报勐满口岸(通道)和关累码头二个边民互市点。
第二篇:口岸建设
?增强口岸辐射作用 上海海关发挥区位优势
中广网上海11月28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通讯员孙群)上海海关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增强口岸辐射作用。目前,异地企业通过上海口岸的进出口贸易额已占口岸外贸总额的半壁江山。
??? “365天,天天能通关”。早在2001年,上海海关就与检验检疫、港务、船代、空运代理、货代、仓储等单位建立了联系配合机制,实施对企业“一站式”服务的“大通关”系统工程。2003年10月1日起,上海海关在全国海关系统率先实行“5+2天”通关工作制,从此,上海成了“无休港”,为全国各地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全天候通关服务。
??? 2004年10月,海关总署和上海市政府签署了共同建设上海电子口岸的合作备忘录,上海电子口岸平台正式运行。目前,上海电子口岸上线运行项目达56个,其中海关类项目约占50%,用户数量已达4.5万家,遍集全国各省市,其中异地企业近3万家,西部12省市用户826家,科技手段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
??? 2004年11月,上海海关制定并实施了《上海海关支持转关运输6项措施》,从去年开始,上海海关积极协助成都关区实施“多点报关、泸州验放、上海出口”转关作业新模式试点。同时,重点支持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实施便捷转关监管措施,进一步提高转关运输效率。今年前9个月,上海海关办理进口转关运输货物34.14万批,货值584亿美元,涉税183.2亿元,其中,办理西部企业进口转关货物价值3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7.7%,涉及税款28.6亿元,同比增长28.8%。2005年11月,在海关总署的统一部署下,上海海关与地处长三角的南京、杭州、宁波3个直属海关启动了区域通关改革试点。今年9月起,上海海关发挥长江沿线牵头海关的作用,与长江沿线重庆、成都等9个兄弟海关共同制定并签署了《长江流域区域通关改革联系配合办法》和《长江流域区域通关改革操作细则》,把改革范围扩大至跨越东、中、西部的10个关区,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八省一市。
??? 上海海关还主动参与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加快建设东西物流大通道。该关实施了长江沿岸至洋山江海联运海关监管模式,有效解决长江水道与洋山深水港之间的水运线路断点问题。积极开展长江水道内外贸集装箱货物同船运输试点,先后有7家船公司的144艘船舶开展试点业务,3家船公司的96艘船舶开展国轮捎带转关货物运输业务试点,有效拓展了长江水道外贸货物的运输量。同时,上海海关以区域通关改革、技术协作、文化共建等为载体,建立健全关际间协作配合机制。作为拉萨关区的对口支援海关,上海海关自1996年起连续选派4批共7名优秀处、科级干部支援拉萨海关建设,并为拉萨、兰州、呼和浩特等西部海关派员来该关考察学习、挂职锻炼提供良好条件。
??? 上海海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地发挥上海口岸的辐射功能,支持西部,服务全国,近期上海海关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上海口岸通行能力,增强口岸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功能。以配合洋山保税港区分期开发和浦东国际机场二期航站楼的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创新和完善洋山保税港区“水水转运”海关监管作业模式,推动启运港退税政策的落实。二是采取“梯次推进、点片辐射、区域一体”策略,进一步推进长江流域通关改革。探索以武汉、重庆等主要转运港口为枢纽,辐射中南和西部地区,将到达上海口岸的内陆进出口货物,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的阶梯状、逐层次分流,解决物流运输瓶颈,缓解口岸通关压力。建立“长江流域合作区”,在合作区内信息共享、执法统一的前提下,优化口岸海关与内陆海关业务分工和资源配置,承东启西,使整个长江流域成为一个经济合作区域整体。三是启动中国电子口岸全国数据备份中心建设,改造核心网络系统,强化口岸电子通关的功能。推进与各口岸管理单位、港务部门和企业间的电子联网,加快实施“电子提货单”、“远程打印电子签章场站收据”等联网项目,扩大信息共享的对象和范围。四是全面落实海关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支持“西气东输”、西藏地区通讯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西部重大支柱产业和重点投资项目提供便捷通关措施,促进西部特色产业发展。
浙江制造青睐“家门口”进出 省内港口辐射内陆作用明显增强
“大通关平台”、“水路直通关”、“新区直通车”„„随着杭州海关不断推出多种便捷通关模式,一张连接省内各沿海港口与内陆物流中心的“快速通关网络”日渐成熟,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浙江外贸企业选择了“家门口”通关。据杭州海关统计,1-7月,“浙江制造”经浙江省内口岸进出口达到954.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2%。
嘉兴乍浦港:年进出口货运量增速超20%
8月22日,浙江八木服装有限公司向绍兴海关属地申报出口2万只护肩垫,同日这批价值6.1万美元的服装辅件在嘉兴乍浦港快速装船出口。对公司报关员陈奇英来说,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批护肩垫的出口之旅并非始于熟悉的洋山港,而是离公司较近的嘉兴港。“最开始是听海关‘企业流动服务站’的关员介绍了乍浦港的情况,与公司的对外发展线路比较吻合,就尝试从乍浦出口。现在走了几次下来,发现这条线路不光能省下不少运费和仓储费,而且在绍兴就可以办报关手续,很方便。”
陈奇英的报关工作之所以变得轻松,源于杭州海关开发的区域大通关平台中推出的一项重要的通关便利举措——“属地申报、乍浦验放”。应用这一模式,省内外贸企业尤其是浙北地区企业可以就近在所在地海关报关、验放、施封,而货物则在嘉兴乍浦港验封、上船,真正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属地出口货物当天报关、当天放行。据测算,应用“属地申报、乍浦验放”通关模式,一个标准集装箱从绍兴运到嘉兴港的公路运费,与原先直接运到上海洋山港区的费用相比,可减少1200元左右。
成本低、通关便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嘉兴乃至浙北外贸企业选择乍浦港作为出口的“始发港”。原先习惯“走上海”的湖州企业——浙江尤夫高新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是“属地申报、乍浦验放”的忠实拥趸。陈彦副董事长说:“到7月底,我公司通过区域大通关模式出口已有300余标箱,这种模式加快单证流转,提高公司的通关效率,综合算下来节省成本近20万元。”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湖州、绍兴、富阳、余杭等浙北外贸企业通过“属地申报、乍浦验放”模式累计进口集装箱1356个,同比增长76%;出口集装箱 9045个,同比增长120%。
原先在上海、宁波两大港间难以找准定位、一度发展缓慢的乍浦港因此迸发出了新的活力,进出口货运量每年以超过20%的增速在发展。今年1-7月乍浦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26.6亿美元,同比增长67%,其中进口货值20.7亿美元,同比增长60%,出口货值5.9亿美元,同比增长97%。
舟山金塘港:7月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环节增长117.7%
“水路直通关”是杭州海关针对舟山金塘港特点“量身定制”的通关模式,也是杭州海关激活港口活力,构筑口岸与内陆通关新通道的又一有力举措。与“属地申报、乍浦验放”相同的是,应用“水路进口直通关”的外贸企业也可以在“家门口”就近报关,所不同的是,货物在“家门口”附近的港口启运后,需要通过水路内支线运抵沿金塘港出海。
近日,应用“水路直通关”模式,浙江华建尼龙有限公司从俄罗斯进口的满满20个集装箱的货物,在舟山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从国际集装箱船“远东宏伟”号卸下后,顺利装上内支线船舶“联合23”号运往温州港。“华建尼龙”负责人余当说:“有了水路直通关,我们的集装箱就可以直接从舟山运到温州了,省钱省时省力。”
“水路直通关”模式下,浙江温州、台州以及内陆地区的集装箱都可以通过“水路直通关”实现“报关本地化,进出舟山化”。温台地区的外贸企业在出口货物时,可以在当地海关申报,办理单证审核、税费征收、查验放行等手续,货物通过水路驳船运抵舟山金塘大浦口集装箱港区,由舟山海关监装货物上船,运至国外;而在进口时,企业可以将承装货物的集装箱先从国外运至舟山港,再通过水路驳船运回本地,然后在本地海关办理通关手续。
“水路直通关”模式的开通让舟山金塘大浦口码头的集装箱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也助推了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国际航线的开辟。据金塘港航分局统计,今年7月份,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月度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6879标准箱,环比大幅增长117.7%,其中国际航线箱量达到8443标准箱,占月度总箱量的50.02%。1-7月,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吞吐量累计75583.5个标准集装箱。为适应进出口货物的急速增长,金塘港今年还新开通了3条国际航线,使航线数量达到5条,分别是:中海川崎赫伯罗特西非线、远东俄罗斯线、太平洋东南亚线、马士基西非两条线。
宗国英:三个方面工作发挥滨海新区辐射带动功能—新闻中心—人民...??? 人民网·天津视窗3月1日电:日前,天津市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做客天津政务网。在谈到滨海新区提升服务功能时,宗国英介绍说,滨海新区拥有广阔的内陆腹地,辐射中国西北、华北、东北12个省市区,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按照中央要求,滨海新区将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同时,市委、市政府要求滨海新区要在全市“三个层面”联动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好服务辐射作用,是中央是天津市赋予滨海新区的重大使命。围绕这项任务,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产业对接。滨海新区分别与河北、山东等地的8个城市签署经济协议,天津市人民政府还与河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围绕产业配套、劳动力市场建设等开展了有效的合作,引导新区相关配套产业向周边区域有序转移,延伸产业链,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另外,为市内六区规划开发滨海工业园,把新区的政策效应向区县延伸,进一步拓展了市区的发展空间。
二是功能延伸。我们进一步提升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特殊政策区的辐射功能,加强电子口岸建设,完善大通关体系,强化跨区域口岸直通与合作,为北方地区和东北亚区域大宗货物进出提供一流服务。目前,新区面向内陆城市设立了16个“无水港”,将天津港口岸服务功能延伸到内陆腹地,减少通关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此外,我们正积极努力,通过有关渠道建议我国与中西亚国家联合签署通过天津港出海协议,进一步发挥对周边国家的服务作用。
三是科技和人才服务。滨海新区以建设自主创新高地为目标,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抓紧在建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发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博士后工作站,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建设向新区汇集。按照《京津塘科技新干线论坛合作廊坊协议》,新区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在环渤海区域合理配置、自由流动,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篇:勐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勐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 2013-09-05 10:30:50 星期四
来源:云南网
勐腊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两强一堡”的战略机遇,提出“生态保护立县”战略,并将其放在了发展县域经济的六大战略之首,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解决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努力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绿色健康的生态勐腊正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绽放光彩。
生态经济效益凸显
勐腊县充分发挥旅游、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职能优势,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把重视生态建设和发展生态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渐凸显。
■生态旅游业不断发展
勐腊县优美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独具魅力的旅游发展空间,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望天树景区为品牌的景区景点正日趋被国内外游客所熟知、认可,以曼龙勒、曼龙代等为代表的特色乡村游迎接着四方的宾客。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曼龙勒村走出了一条用优质生态环境换良好经济效益的发展路子。
走进勐腊镇曼龙代村委会曼龙勒村民小组,依山傍水、绿树环抱、瓜果飘香、景色怡人。今年5月,南腊河野趣漂流和乡村生态特色旅游项目正式启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旅游度假,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据勐腊县河马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南腊河野趣漂流度假区面积达96公顷,目前,已完成水上河流娱乐设施、河边休闲设施、游客接待中心、餐饮服务设施、休闲运动场所等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7500万元,规划的三期工程将于2017年全部完工。公司打造南腊河野趣漂流度假区,主要依托曼龙勒旅游特色村保存完好的原生态大面积古树林及竹林,以观赏南腊河沿岸风光,体验划船野趣漂流为主,打造具有吃、住、玩为一体的户外基地。
2008年,勐腊县旅游局根据省旅游局《关于抓好首批旅游特色村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精神,上报了曼龙勒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发展意见,同年被省政府列为首批旅游特色建设示范村。利用省政府乡村旅游发展补助资金,勐腊县聘请了云南省尚博智库旅游营销策划机构,对南腊河流域民族村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了《勐腊县·南腊河乡村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勐腊县曼龙勒乡村生态旅游示范村详细方案》两个规划文本,经过政府讨论后实施。根据以上两个规划,曼龙勒特色村寨乡村旅游主要依托望天树生态旅游区建设,充分展示傣民族干栏式建筑村寨自然风貌和边疆少数民族风土文化,成为望天树旅游区民族文化品牌展现的补充,从而带动区域内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2011年,由勐腊县旅游局牵头引入一家旅游公司,进行曼龙勒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其中,曼龙勒、曼龙代两个村是全省旅游特色村,开展了村寨道路改造、给排水系统、村寨寺庙维护、村寨旅游标识牌等建设,扶持旅游经营接待户7户,并进行旅游餐饮服务技能培训等,完成投资200万元。南腊河漂流旅游项目的开发,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惠,让村民的农家乐餐厅、农家乐旅馆收入增加,同时,带动了100多名村民就业。
■林业产业发展加快
勐腊县通过大力宣传,积极引导、指导成立林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帮助制定相应制度,使其依法依规,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12年,全县新建林业产业协会2家,林业专业合作社1家。
以勐腊镇和勐捧镇两镇为茶花鸡生产区,重点发展城镇郊区规模养鸡和林下养鸡重点户和示范户。勐腊县茶花鸡养殖历史,从农村零星养殖逐渐向示范村、养殖专业户发展,从零星养殖的2-3万羽发展到如今10余万羽。全县共发展茶花鸡养殖示范村7个,规模养殖户1户,茶花鸡存笼1.5万多羽,引入优良茶花鸡2.1万羽。勐腊县的小耳猪、茶花鸡等地方优良品种进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2年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猪、六大名鸡”,具有不可替代的、可持续发展的品牌优势。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2012年,全县橡胶种植面积达207.5万亩、茶叶11.6万亩、甘蔗1.13万亩、香蕉13.7万亩、蔬菜瓜果4.65万亩、石斛2000亩、砂仁8万亩、印奇果示范推广3092亩;完成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00亩,新增大棚40余亩,全县累计已建蔬菜大棚面积800余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27万亩,采取土样800个;完成“3414”试验及校正试验6组,土壤肥力定位及肥效监测各5个,累计完成土壤分析化验14612项次。全年共抽检蔬菜瓜果样品1003个,合格率达96.7%。
此外,勐腊县还加快推进生态茶园、生态胶园建设,积极扶持红魔芋、石斛、星油藤等一批新型农业产业和小耳朵猪、茶花鸡等特色养殖业,让生态品牌成为群众增收的硬保障。目前,无公害粮食、反季节蔬菜、茶叶、水果种植和畜禽养殖5大产业获得省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认证面积为34.5万亩。
到2012年底,全县茶叶开采面积9.5万亩,产值达1.3亿元。其中,古茶园的茶叶总产量为640吨,产值8300万元。目前,全县共有83家茶叶加工企业,有涉茶农户8410户、3.5万余人,茶农仅茶一项年均收入1350元。全县14家初制所主要收购鲜叶加工初制干毛茶。69家手工企业,主要生产产品有七子饼茶、砖茶、沱茶、竹筒茶、瓜茶等,产品自收自产自销。加强节能降耗工作 勐腊县设定能耗门槛,实行项目市场准入制度,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项目严格实行能耗审核评估,做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项目坚决不招。同时,以制胶、制糖、建材等行业为重点,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走进位于勐腊镇曼纳伞村民小组的勐腊制胶厂的污水处理区,机器声隆隆,值班台账详细明了,电表、流量表和水表快速运转。污水出来后,经过沉沙池、氧化塘、酸化池、脱硫池、曝气池等,经接触氧化和曝气等处理,污水变成了清水,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处理后达标的污水再抽回生产车间进行重复利用。同该厂一样,勐腊县境内的橡胶制胶企业陆续开始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改造和新建,进一步优化工艺、提升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同时,鼓励企业研究、采用其他治理效果更好、更为先进的工艺技术。
为切实加强全县污染治理工作,实现县域内所有制胶企业生产废水均能够按要求实现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的目标,2010年起,勐腊县开始分批实施橡胶加工污染治理企业挂牌督办工作,即责成企业限期内完成处理工艺等污水处理系统改造和建设,完成污染治理工作,逾期完不成者一律关停。
目前,全县16家重点减排企业中,完成废水设施治理建设的14家(其中通过省级验收1家),正在建设2家;全县20家被列为挂牌督办的橡胶加工企业中,已完成污染治理设施改造任务的有11家(其中通过省级验收1家,待验收10家),正在建设未完工的有1家,累计投入治理资金5026.31万元。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为加快推进珍贵用材林工作,合理经营森林资源,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林地生产潜力,实现勐腊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勐腊县完成了《勐腊县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作业设计》编制工作。今年5月6日,省林科院与勐腊县签订林业科技合作协议,就推进勐腊现代林业发展达成合作共识。
今年5月,勐腊县在行政中心开展了珍贵用材林种植示范区建设活动,共种植柚木、大红酸枝、印度紫檀、檀香、缅茄、桃花心木、降香黄檀、西南桦、铁力木、黑黄檀、铁刀木等11种珍贵树种34.5亩、1800余株。此外,全县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四旁”空地,积极引导群众种植珍贵用材林树种,既绿化了家园,又培育了庭院经济。
今年以来,勐腊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全力打造珍贵用材林基地和红木资源储备库。各乡镇也分别成立了相应机构,推动工作落实。同时,根据各乡镇的地理条件和土地资源实际,做好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规划工作,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村。县委、县政府已经对勐腊县珍贵用材林建设做了详细规划,并制定出台了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20万亩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树种采取引进和乡土结合的办法,确定了降香黄檀、黑黄檀、铁刀木等10余种珍贵树种。
依托现有的中幼珍贵用材树种天然林,勐腊县采取封山育林、人工更新等方法,通过抚育、间伐、补植,促其成林,逐步扩大种群规模;采取集约经营方式,对珍贵用材树种的种植、抚育、施肥、密控、修枝、整形等各个生产环节实行全程质量监管,把现有的一些造林科技成果应用到珍贵用材树种种植中去,最大限度发挥林地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
据统计,目前,勐腊县有珍贵木材树种100余种,其中,柚木、西南桦、土沉香等树种长势良好,可形成产业规模。勐腊县计划建设珍贵用材林基地5万亩,通过与省林科院合作,有利于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种苗繁育基地和科技支撑体系,把勐腊打造成全省珍贵用材林和热带花卉苗木交易市场示范县。
坚持环保规划先行
多年来,勐腊县始终把生态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扎实开展生态建设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勐腊县完成了县城和10个乡镇的《环境保护规划》《勐腊县城区空气和噪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修编工作;优化调整了《县域地表水水功能区划》;制定了《勐腊生态县建设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通过2012年和2013年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创建,全县10个乡镇(包括原尚勇镇)中有8个乡镇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待环保部复核命名。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的要求,完成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自查材料的上报。2012年,完成空气质量监测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各12期,监测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一级标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勐腊县加快推进县城污水管网、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整治等一批生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进度,突出解决好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对滞后的问题。
计划投入4584.78万元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及截污管网工程,现已完成厂区建设以及一期8.5公里污水管网铺设,2012年9月投入试运行。二期污水管网建设已完成招标工作。总投资3370.15万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工程,已投入试运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绿地总面积168.11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25.63万平方米,县城绿地率达30.56%,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30.59平方米。已有52个单位(小区)达到园林式单位(小区)标准,“园林单位”达到了72%,“园林式小区”达到了60%以上。
乡镇“两污”建设得到加强。截至目前,勐仑、勐捧等5个乡镇生活污水湿地处理系统已完成主体工程。关累、易武等4个乡镇10万元生活垃圾处理场日常管理维护经费已安排。瑶区、象明等4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已完成选址、设计、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勐捧、磨憨、勐满、关累4个生活垃圾堆放场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勐仑、勐捧、易武3个乡镇中心垃圾处理厂(焚烧工艺)可研编制工作已启动。
中小河流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长3.406公里、防洪标准20年一遇的南腊河县城段治理工程现已完成基础砼浇筑4036立方米;长3.3公里的南腊河曼龙代段治理工程,现已完成土方开挖0.29万立方米;完成了南腊河流域沿岸村组垃圾整治项目,涉及勐腊、勐捧、勐伴、瑶区4个乡镇、11个村委会、20个村民小组,共建设38座垃圾收集房,总投资100万元。目前,勐腊县共有10个省级生态乡镇、42个州级生态村、3个州级绿色小区、4个县级绿色小区、22所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企业3个、环境友好型机关2个、绿色家庭11家、2个县级环境教育基地。
■整治农村环境
走进勐捧镇勐捧村委会曼秀村民小组,一间间独具特色的傣家竹楼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屋前屋后鲜花绽放着,庭院里热带水果挂满枝头,一条条排水沟规划有序,将污水统一排往村外的污水处理池。
村支书岩应叫告诉记者,以前没有统一的垃圾场,村民日常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农田作物秸秆全部露天混合堆放,丢弃于墙角、排水沟和田间地头。由于缺乏定期清运,导致垃圾大量囤积,在旱季时垃圾腐烂发臭,滋生大量蚊虫苍蝇,而在雨季则冲入村庄沟渠。漂浮的村庄垃圾常常堵塞沟渠,造成泄洪不畅。2007年,曼秀村就开始修建排水沟,改善村庄污水收集系统。勐捧村委会7个村民小组污水通过新建生态沟接纳生活污水,通过生态沟将污水引入污水处理系统。
今年上半年,勐腊县实施完成勐捧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和勐满、瑶区、象明、勐伴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5个项目;收集、汇总、编制生态县申报材料,确保今年顺利完成省级“生态县”创建;加大减排工作力度,督促15家重点企业完成目标任务;争取云南中云勐腊糖业有限公司减排工程暂缓实施;对橡胶废水污染治理挂牌督办的企业继续加强指导和监督,加快工作进度,争取年底完成治理工作任务;力争完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通过减排考核;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抓好对新、改、扩建项目环保审批关;完善排污申报登记手续,强化管理,建立信息档案,全面落实国家排污收费政策。
■重视生态资源保护
勐腊县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20万亩,国有林面积506万亩。勐腊县重点实施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行动计划,继续抓好天然林管护、退耕还林、中低产林改造等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同时,积极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云南示范项目,扩大跨境联合生态保护范围,加强对森林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重,预防与治理并举,在巩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20万亩的基础上,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58万亩,管护天然林699.9万亩,退耕还林5.5万亩。建沼气池3000口、节柴改灶1080户、太阳能1500户,有效地降低了森林资源的消耗,推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广泛开展了绿色创建行动,完成建设“绿化美化”村寨58个,“农村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村庄庭院化建设格局逐渐形成。通过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体系建设,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24.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6.24%。
全面完成《勐腊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编制工作。全县规划林地面积为475333.3公顷;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正式启动。全县森林管护总面积713万亩,森林管护人员791人,公益林建设总任务19万亩,森林抚育面积25万亩。区划界定国家级公益林面积315.41万亩,省级公益林面积159.79万亩。共完成巩固退耕还林人工造林1万亩、天保封山育林1.5万亩、州级低效林改造4.5万亩,义务植树24.5万株。新育苗面积110亩,良种准备量2500公斤,出圃苗木15万株。完成了小磨高速公路(勐仑至磨憨)沿线101公里生态景观建设任务,共种植苗木13.6万株。对勐腊镇南沙河小组、勐捧镇曼浓、尚勇镇南嘎3个村寨环境进行绿化、美化,栽种苗木1770株,受益农户118户;2012年,完成沼气建设300口、节柴改灶272口、太阳能安装605户。
■开展水资源保护
南腊河是澜沧江一级支流,全长186公里,流域面积4563平方公里。由于有着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和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2012年2月经过国家农业部评审南腊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获得审批。保护区自勐腊镇、县城到勐捧镇团结桥电站止,全长90公里,河面平均宽60米,面积541公顷。主要保护裂峡鲃、斑腰单孔鲀、鲈鲤、山润鳖、平胸龟、双孔鱼、大刺鳅、丝尾鳠、水獭等水生野生动物。
5月28日至30日,南腊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试点项目通过验收。项目自2012年10月开始实施,至2013年5月结束。由保护国际基金会与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共同出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勐腊管理所和尚勇管理所负责整个项目的具体实施。项目以生态补偿的形式,分别在曼蚌村和上中良村划定水源保护林1100亩和6500亩;完成了曼蚌村两条333米长的水泥道路,修整排水沟233米、小型污水处理系统1套、垃圾池2个,制作埋设小型污水处理系统介绍标牌1套,帮助修订村规民约,改善了曼蚌村民小组村内道路、环境卫生状况;完成了上中良村修建小型污水处理系统1套,制作埋设小型污水处理系统介绍标牌1套。
通过项目实施,对澜沧江一级支流南腊河流域的水资源综合保护和生活污水处理进行试点,探索南腊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及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湄公河上游勐腊热带林区淡水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
6月6日,勐腊县2013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仪式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望天树景区补蚌码头举行,41.5万尾活蹦乱跳的丝尾鳠、鲤鱼、鳙鱼、鲢鱼鱼苗被放流南腊河。自2005年开始实施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以来,勐腊县已向南腊河投放各种鱼苗110多万尾,其中,土著鱼苗70万尾。为加强鱼苗管护,勐腊县将进一步强化江河分段管理和渔政执法,采取禁渔、休渔期等措施,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通过依靠群众进行“群防群管”,切实加强水资源环境监测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严格落实渔政执法工作,逐步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珍惜和保护渔业资源,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为了保护水生动物资源,勐腊县人民政府于1996年发布了《关于勐腊县实施江河分段承包管理试点工作的方案》,出台了勐腊县江河资源管理的新举措。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县域内江河分段承包管理工作由渔政站具体指导,各乡镇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沿河村寨按传统界线划分管理范围,签订江河分段承包管理责任书。各村抽派民兵或联防队员兼任渔政巡查员,负责各自辖区内的渔业生产安全。通过群防群管,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全面推行江河分段承包管理,有效控制了炸、电、毒鱼等渔业违法案件的发生,江河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记者 罗桂华 通讯员 韦子顺
第四篇:关于**口岸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2019
关于**口岸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口岸,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由国家法定机关实施监管,允许人员、运输工具、货物、物品进出境的港口、机场、场站和通道等区域。按出入境的交通运输方式分为:水运口岸、陆运口岸、空运口岸。
简单地说,口岸是国家的门户,是经贸往来、人员往来的桥梁和形象展示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现代的口岸概念已不是狭义上的客货进出的通道,而是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于一体,具有客货进出、仓储、电子商务、保税加工、购物、博览展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口岸经济区域。口岸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由口岸综合管理、口岸查验、口岸货源、口岸运输和口岸综合服务五个分工独立、密切配合的子系统组成。加快口岸建设,发展口岸经济,有利于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拉动区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实行转型升级;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开放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化步伐;有利于强化产业集群培育,做大做强临港产业。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港兴市”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保持稳中快进的重大战略,对于实现“全面领先苏中,加快融入**”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课题组对**口岸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一、我市口岸建设的现状和不足
我市口岸为水运口岸,主要依靠长江沿江港口形成,隶属于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口岸。
(一)口岸现状
1.口岸开放过程。我市是较早实现对外开放的城市,1992年11月,依托高港港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开放范围为原口岸镇杨湾至南官河河口约4.5公里。1993年,海关和商检(国检)分别在我市设置办事机构,辖泰州、靖江等周边县市。1994年,我市成立口岸工作委员会,全市对外开放形成较为完整的组织体系。1996年地级泰州市成立,1997年高港设区,高港港口岸更名为泰州港口岸。我市海关、商检人员、职能大多调整至泰州组建相应机构,同时在我市设非独立的办事处。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满足企业外贸进出口的迫切需要,2001年10月,我市依托泰州港口岸报请省政府、省军区同意,实现东夹江至洋思港约5公里岸线对外开放。2002年,泰州海事局在我市设置办事处,2005年,泰州边检站在我市设置执勤点。2010年,随着沿江一体化开发进程的加快,我市再次报请省政府、省军区同意,实现24.2公里长江岸线及相关水域的全面开放。目前,我市海事、海关、国检和边检等口岸查验机构基本齐全,海关、国检驻**办事处为副处级建制,海事驻**办事处为正科级建制,边检机构为执勤点(监护中队已批,未进驻)。我市相应设立口岸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口岸综合协调工作。
2.长江岸线利用和码头对外开放。我市长江岸线北起东夹江,南至靖泰界河,自然岸线长24.2km(不包括天星洲洲体18km和东夹江闸外1.2km岸线),其中,深水岸线12.4km(经济开发区段7km,虹桥工业园区段5.4km,不包括天星洲外侧6.5km),已开发利用岸线约9.4km(经济开发区段5km,虹桥工业园区段4.4km),尚有约3km深水岸线被非涉港企业占用,经整合后可开发利用(经济开发区段2km,虹桥工业园区段1km),约12km非深水岸线,除预留天星洲夹江航道入口处1.5km外,均被水产养殖休闲业占用。目前,我市长江沿线建成投运码头泊位1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10个,最大靠泊能力10万吨级,对外开放码头泊位9个,在建、在批泊位16个。
**市长江岸线及开放码头泊位示意图
3.口岸进出口业务量。2014年上半年,**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1365万吨,其中外贸进出口量236万吨,同比增长12.8%;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15.9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实现海关税收13.89亿元,列泰州市第一,同比增长27.43%。预计全年实现货物吞吐量2800万吨,外贸进出口500万吨,外贸总值28亿美元,关税28亿元。外贸进出口量和关税稳占泰州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
(二)口岸对我市沿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1.有力地推动了开放型经济发展。2000年,我市部分水域实现对外开放,口岸外贸进出口量仅1.3万吨,外贸总值0.06亿美元,实现关税0.05亿元。2012年,我市长江水域实现全面开放,沿江地区外贸进出口业务发展迅猛,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73亿美元,其中沿江地区2.18亿美元,占80%;完成口岸外贸进出口量426万吨、外贸总值26.3亿美元,实现关税23.6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327倍、437倍、472倍。
2.有力地推动了重大产业项目集聚和港口开发建设。随着“沿江一体化开发”和“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口岸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沿江经济、港口建设发展迅猛,对重大项目的支撑和吸附作用日益显现。我市沿江地区已经形成精细化工、油脂加工、船舶制造、机械制造等产业集群,呈现出“规模企业集聚、优势产品集中、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成为支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沿江地区在建、在批1亿元以上项目48个,其中1亿美元或7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9个,总投资超过340亿元。在建、在批码头项目16个,总投资30亿元以上,天星洲综合整治和两个内港池开发等重大港口工程正在有序展开。2013年,沿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8.9亿元,比2000年净增332.5亿元,年均递增22.2%。
3.有力地推动了沿江地区配套功能完善。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是参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平台。随着经济发展对口岸功能需求的不断加大,我市口岸配套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已建成海关监管场所(含临时)17处、进口保税仓库1个、对外开放码头泊位9个,并根据查验监管的要求,积极推进口岸信息化建设,设立电子视频监控室8个,初步建成口岸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有效提高通关监管效率。口岸建设完善了沿江地区基础配套设施,拓展了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营造了良好投资环境,丰富了沿江产业格局,增强了沿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我市口岸建设存在的不足
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市的口岸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港”独立口岸和“**港”品牌尚未形成。我市目前隶属于泰州港口岸,没有设置独立的口岸查验机构,泰州四家查验单位尽管在我市设置了分支办事机构,但其级别不等,被授予的事权也参差不齐:港口一般贸易的报关审批均在泰州海关,海关**办事处只负责外贸船舶的现场查验和货物放行等业务。港口外贸货物的检验检疫和放行,以及船舶的检疫仍由泰州国检局港口办事处承担。为适应**港口的业务发展需要,省国检局已经批准在国检**办事处内设港口业务科,但目前港口检验检疫设施缺乏,新增检验检疫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配套设施尚有待完善。**海事处更无权承接港口外贸船舶审批和现场查验业务。边检**执勤点属泰州边检站内设机构,只负责现场值勤和巡查,船舶及人员查验、登轮证办理等审批手续同样在泰州站办理。2013年经公安部批准泰州边检站由三类站升格为二类站,增加一个边防中队,但至今未能进驻。由于没有独立的“**港”口岸,“**港”口岸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相比于周边县市设置有独立的查验机构,能就地办理通关手续的状况,我市的通关效率明显不高,口岸企业的运行成本较高,竞争优势明显不如周边县市。
2.长江岸线使用效率不高。我市长江岸线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不高,通用码头、化工码头交叉布置,深水浅用、多占少用、乱占乱用等现象比较突出,部分沿江岸线和后方腹地被非涉港企业挤占,口岸开发所必须的岸线和公共仓储用地匮乏。同时,由于缺乏统一高效的港口管理体系和开发平台,岸线准入要求较低,岸线利用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一定程度制约了岸线资源利用及其对后方陆域发展辐射带动。
3.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一是口岸对外开放码头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我省颇具规模的口岸10余个,拥有对外开放的万吨级码头泊位230余座,我市仅有9座,规模较小。与之相关联的交通、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建设随意性大。二是外贸特殊监管区域差距较大。进口保税仓库仅有1个,出口监管仓库更是空白,保税物流中心停留在规划之中。三是查验机构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市口岸查验机构业务用房、查验设施和查验执法基地建设还处于较低层次。
4.口岸信息化程度较低。目前,我市口岸虽有查验监控系统,但还存在覆盖不全面、画面不清等问题。数据传输、网上申报都未实现。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三位一体,依托互联网实现海关、海事、国检、边检、外贸、税务、银行等部门以及相关企业联网开展进出口业务的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口岸尚未启动,目前还处于调研阶段。
5.口岸中介服务业发展严重缺位。我市口岸对第二产业支撑明显,对第三产业拉动不够,与口岸相关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严重滞后。与从事口岸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贸易代理、报关报检代理、船舶代理、航运经纪、航运保险中介、航运信息咨询、外轮供应、外轮维修、海员接待等一系列的口岸中介服务业,全部依赖于泰州和外市的中介机构提供服务。
二、口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内外口岸发展的新趋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下,口岸已进入黄金发展的时期。传统的口岸从理论到实践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是科技革命和市场需求的结果。当前口岸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一是口岸功能多样化,由单一的国际通道向多功能转变,集运输、仓储、保税、商贸、娱乐、区域经济开发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所在地经济的新增长点;二是口岸监管模式便利化,由多环节报关报检转变为区域通关一体化,并将逐步走向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将现有口岸执法改变为一口对外,一次受理和一次操作的国际普遍执法模式);三是口岸运输方式多样化,由单一的陆港、海港或空港,转变成为海陆空兼备、多式联运的完整系统;四是口岸运营市场化,口岸作为维护国家主权的第一线堡垒作用依然存在,但政府在口岸运营中的垄断地位已被打破,在市场化运营中的作用将逐步淡化,口岸在竞争中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五是口岸与依托城市同步国际化,口岸的生存取决于有效需求腹地的支撑和自身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需要依托国际城市。同样,城市及腹地的发展也离不开口岸,两者呈双方向促进、一体化发展趋势。口岸是国际城市发展必备的条件,而口岸的立体辐射优势又通过依靠现代化交通工具连接各核心城市,促进了地区的联合发展。
(二)国家宏观政策的新机遇
鉴于口岸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辐射作用越发凸显,国家已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近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口岸发展新举措:一是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单一窗口”建设试点经验,完善单一平台建设,加快实现共用数据标准化,力争2015年底在沿海口岸率先建成“单一窗口”,2017年覆盖至全国。二是加快推动口岸查验部门之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是依托电子口岸实现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和地方之间信息互换。对于执法信息数据,除涉及国防外交秘密、公共安全、公民隐私等信息外,推动全面共享共用;“监管互认”是以“进出境货物一次通关”为目标,加快推动区域通关作业一体化,尽快实现同一部门不同区域内的监管结果互认和不同部门间监管结果的互信互认;“执法互助”是扩大联合执法、合作查验范围,强化口岸各部门在防控暴恐、应对突发、打击走私和逃避检验检疫、反偷渡以及查处进出口假冒伪劣商品等方面的合作。三是全面推进海关、国检“三个一”合作方案(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四是建设“两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建设长江经济带是要建立健全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完善长江流域大通关体制,推动实现通关全程无纸化,更好发挥市场对要素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施东西双向开放战略,与依托亚欧大陆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联接,构建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三)周边地区口岸发展情况
课题组专题赴太仓、张家港、江阴等地进行考察调研,这些县市的口岸工作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规划定位高。太仓港口岸的发展定位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苏州港口岸竞争力的核心口岸,服务于苏州市、江苏省及长江沿线地区。张家港口岸以建设为公共运输和临港工业服务的公用型码头为主,全面提升港口口岸规划布局、功能层次和管理运作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实现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融合提升,加快由亿吨大港向亿吨强港转变。江阴港口岸以建设监管规范、通关便捷、收费合理、服务高效的现代新型口岸为目标,积极打造上海航运中心重要组合港,长三角地区集装箱支线港,江苏沿江地区江海河中转港、水陆换装枢纽港。二是载体平台高。三地都是独立口岸,设有独立的正处(团)级口岸查验机构,长江航道、长江引航和长江公安机构齐全。三地都设有高层次特殊监管区域。太仓港的综合保税区,正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国际物流、进出口贸易和以港航服务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四大基地。张家港的保税港区,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形成保税区、保税物流园、扬子江化工园和扬子江高新技术产业园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形成物流、化工、机电、粮油和纺织五大支柱产业。江阴保税物流中心也于2008年12月获批,正在大力开展进出口货物保税仓储、国际物流分拨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和物流信息处理等业务,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申报综合保税区。三地都建成高层次的电子口岸平台,通关便利化程度较高。三是口岸发展快。2013年,太仓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1.3亿吨、外贸进出口量465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327万标箱,已成为沿江集装箱运输和铁矿石进口第一大港,全国木材进口第一大港。张家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2.6亿吨、外贸进出口运量509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7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继续位居全国县域口岸之首,外贸运量继续领跑长江沿线各港口。江阴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1.35亿吨、外贸进出口量163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20万标箱。
2013年周边口岸吞吐量情况
地区
吞吐量
(万吨)
外贸进出口量(万吨)
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
太仓港口岸
13000
4653
327
张家港口岸
26000
5091
170
江阴港口岸
13500
1630
120
靖江港口岸
9103
800
—
如皋港口岸
4500
512
—
周边县市的口岸建设明显优于**,对我市口岸建设形成了新挑战。
(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按照市委、市政府“以港兴市”、“沿江一体化开发”决策部署要求,围绕3个“1000亿”和1个“2000亿”发展目标,必须抢抓新一轮沿江发展机遇,加快提升转型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水平,发挥“渡江战役”桥头堡作用,扩大口岸对外开放,促进港口规模发展、集约经营,坚持规划引领,突出产业支撑,大力推进沿江发展,着力把沿江地区打造成为全市转型发展的示范区、特色发展的引领区、融合发展的先行区,为实现“全面领先苏中、加快融入**”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加快建设**口岸的对策和建议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以港兴市”和“沿江一体化开发”战略,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以打响“**港”品牌为目标,以建设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疏港便捷、运转高效、环境优美的港口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口岸发展环境,强化口岸综合协调,降低口岸通关成本,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增强口岸整体效能,以服务我市及周边地区为基础,加强与上海港及**港口的合作,使之成为长江下游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发展目标:到2030年,建成码头泊位100座以上,其中对外开放超过45座,港口货物吞吐量超亿吨,其中外贸进出口量4000万吨;在建成一批进口保税库、出口监管库和保税物流中心的基础上,成功申报综合保税区;进一步放大**港口岸对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集聚辐射带动效应,使口岸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把**港口岸建设成生态优美、监管规范、通关便捷、服务高效的现代化新型口岸。
(二)对策建议
1.科学制定我市口岸长远发展规划。迅速摆脱被动应付、零打碎敲的小格局,着重实施理念超前、目标明确的独立对外开放口岸建设大手笔。依据总体目标,结合《**市沿江一体化开发总体规划》、《**港区总体规划》和《天星洲及临港产业发展区控制性详规》和城市发展规划,从口岸开放规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服务配套、资金保障、部门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总体设计,制定我市口岸建设“十三五”规划和长远发展规划,为口岸建设指明方向。
2.积极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拓展和高效利用长江岸线。针对我市岸线资源不足和低效利用并存的问题,坚持岸线资源拓展延伸和高效整合并举,加快实施东夹江整体开发一期工程、经济开发区南片区岸线整合、天星洲综合整治开发工程、七圩作业区岸线资源整合、如泰运河内港池等项目。强化对新建占用岸线项目的准入管理,严把项目进门关,发挥好长江岸线黄金效益。二是着力加快码头开放进程。根据企业经营需求,争取建成一座,适时开放一座,确保港口外贸进出口通道的顺畅和进出口业务的顺利开展。三是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有利于推进我市沿江一体化、发展沿江开放型经济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集约共享、便利通行、有利监管”原则,分步实施口岸查验机构办公设施和水上综合执法基地。加大与口岸关联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铁、水路齐头并进,形成综合运输体系,有效连接现有高等级公路网,新长铁路向沿江延伸,在如泰运河城区段取消通航功能情况下,除建设东夹江古马干河航道外,同时考虑将临近天星洲的天星港纳入航道规划,以进一步增强口岸辐射能力,推动黄桥老区建设。四是加快口岸信息化进程,建设“智慧口岸”。
要加大非侵入式检查设备、移动查验执法终端等装备的投入,推动监控指挥、全程可视化物流监控体系建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省级电子口岸为平台,建设我市电子口岸,为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提高通关效率创造条件。
3.大力提升口岸服务水平。一是加强口岸政策的系统研究。对“单一窗口”建设、口岸查验部门之间“三个互”和关检合作“三个一”等口岸新政策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研究,科学准确地理解把握政策界限,熟练自如地运用政策,为加强口岸建设、发展口岸经济探好路,掌好舵。二是拓宽口岸开放发展平台。积极推进“**港”一类独立对外开放口岸申报工作。争取设置独立的海事、海关、国检和边检等口岸查验机构,打响“**港”品牌。在独立查验机构设置之前,围绕“提效率、减环节、降成本”的目标,提请上级查验机构按照中央改革步骤和简政放权的基本原则,授予所属**办事处通关权限,提高通关效率。尽快设置长江航道、长江引航和长江公安机构。积极申报保税仓库、出口监管库等监管场所,创建保税物流中心等监管区域,在条件成熟时,申报综合保税区。三是做好口岸人才队伍建设。口岸建设涉及到诸多专业领域,通过招录、外聘、培训深造等多种途径,加快建设一支熟悉国际贸易政策和现代监管手段的外向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四是大力发展口岸中介服务业。突出口岸物流核心功能,延伸口岸服务区域。依托开发区南片区岸线整合等重点项目和沿江化工产业特色,加大对荷兰皇家孚宝等国际知名港口物流企业的招引力度,搭建化工品市场交易平台和油脂市场交易平台;招引一批国内外知名口岸中介服务企业,逐步培育本地口岸中介服务业。坚持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和行政手段调控作用有机结合,积极营造有利于口岸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努力提升**口岸中介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优化口岸环境,提高**口岸综合竞争力。
4.逐步加大对口岸建设的财政支撑力度。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发展口岸经济同样需要投入。一项研究表明,港口口岸建设投资与招商引资回报的比例高达1:6.5。对于投资较少的内陆地区来说,这一比例更高。依据国务院国发[1985]113号和国发[1993]44号文件精神,参照沿江县市的普遍做法,对于查验机构配套设施建设、口岸相关平台建设等重大项目,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对于查验机构人员办公经费、因查验机构人员编制不足聘用的协管员经费、口岸协调经费、水上搜救经费等应当逐步纳入市财政预算,并随着港口口岸规模的不断扩大作出相应调整,进一步规范口岸经费开支。
5.建设文明口岸提升对外形象。据统计,近年来,每年都有约1400艘次外籍船舶和17000人次外籍船员进入我市,协同口岸各单位积极开展文明口岸共建活动尤其迫切。以“优化通关环境、优化口岸服务、强化协作配合、提升口岸形象”为总目标,以“自建为基础、共建为重点、自建带共建、共建促自建”为原则,以“协作、效率、服务、阳光、法制、安全、廉政、文化建设”
为内容,通过强化共建机制,加强口岸联动协作,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形式,使口岸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办事环境明显改善、通关时间明显缩短、物流成本明显下降,整个口岸呈现“发展快速、环境优越、服务高效、执法规范、形象阳光、氛围和谐”的崭新面貌。
第五篇:勐腊县口岸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勐腊县口岸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一、口岸发展基本情况
勐腊县是云南省最南端,地处东经101°06′—101°50′,北纬21°08′—22°25′。西北部与景洪市连接,北部与江城县毗邻,东南部与老挝接壤,西面与缅甸隔江相望,国境线长740.8公里(其中:中挝段677.8公里,中缅段63公里),国土面积7084平方公里。1994年6月,国务院批准勐腊为对外开放地区,是云南省实施“中路突破,打开南门,走向东南亚”经济发展战略重要通道桥梁和窗口,是云南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前沿。辖区建有磨憨国家级一类口岸和关累港,以及勐满、曼庄两条重要陆路通道。有3条柏油路直通老挝北部三省省会。从关累码头顺江而下,可直抵老、缅、泰、柬、越等东南亚五国。
截止目前,全县口岸通道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943亿元。2010年全县边境经济贸易总额完成7.94亿美元,同比增长41.4%。其中:进出口贸易额累计完成7.52亿美元,同比增长44.6%;其中进口1.33亿美元,同比增长57.7%;出口6.19亿美元,同比增长42.1%;(2)完成边民互市2232万美元,同比增长0.8%;(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累计完成 1 1968万美元,同比增长0.2%。(4)口岸流量情况:口岸通道进出口货运量累计达75.40万吨,同比增长37.6%;其中进口货运量46.74万吨,同比增长55.5%;出口货运量28.65万吨,同比增长15.9%;出入境人员99.42万人次,同比增长12.8%;其中入境人员49.77万人次;出境人员49.65万人次;出入境车船29.64万辆(艘)次,同比增长37.1%;其中入境车船13.82万辆(艘)次;出境车船15.82万辆(艘)次。2011年1月全县边境经济贸易总额完成5609.69万美元,同比下降30.3%。其中:进出口贸易额累计完成5275.49万美元,同比下降31.7%;其中进口1008.09万美元,同比下降15.8%;出口4267.4万美元,同比下降34.6%;(2)完成边民互市244万美元,同比增长0.2%;(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累计完成90.2万美元,同比持平。
二、勐腊县口岸及主要通道建设情况
(一)关累码头建设基本情况
关累码头位于澜沧江与上湄公河结合部,西与缅甸隔江相望,南与老挝陆路相连,是中南半岛腹地和东南亚各国经湄公河进入我国的“第一港”,全年可通航300吨级船舶,是目前我国与缅、老、泰进行经贸交流的重要水路通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现已完成《关累码头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码头开发分“三区”规划建设。一区以物流、商贸、教育卫生、宾馆酒店、生活服务、娱乐设施 2 为主;二区以船舶修造、集装箱码头、旅游服务、仓储为主;三区充分利用沿江滩涂、怪石、原始森林等旅游资源,以观光、休闲、娱乐等沿江旅游景点建设为主。目前,查验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已建成,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已达3.1亿元。2010年关累码头完成进出口货值17525.71万美元,其中进口3481.37万美元,出口14044.35万美元;完成进出口货运量134225吨,其中进口43216吨,出口91009吨;出入境船舶5278艘次,其中入境2675艘次,出境2603艘次;人员出入境30502人次,其中入境15043人次,出境15459人次。
(二)勐满通道建设基本情况
勐满镇位于勐腊县西南部,东与尚勇镇相连,西、北与勐捧镇毗邻,南与老挝接壤。全镇土地面积403公里,国境线长42公里,曼邦公路由北向南穿镇而过直通老挝南塔省。镇政府所在地景龙,距县城53公里,距国境线12公里,距老挝南塔省勐新县24公里,距老挝湄公河班相果口岸94公里,是我国通往老挝的重要陆路通道和自然口岸。居住着傣、哈尼、汉、瑶、克木等13种民族。自2006年县委、县政府确定开发建设勐满边境口岸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和帮助下,目前投入400万元建成“一关两检”办公用房;投资50万元完成了勐满查验货场的场地平整、排水沟、围墙等项目,现已投入使用;投入50万元完成勐满通道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勐满通道规划建设范围约为3.06平方公里。规划分为 三个功能区,即替代种植项下返销农副产品加工和仓储区范围约1平公里,以替代种植项下返销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仓储服务为主;行政办公和查验功能区范围约1平方公里,以政府行政办公、联检部门办公和货物、人员、车辆出入境查验为主;社会生活和贸易区范围约1.06平方公里,以贸易、吃、住、行、娱乐为一体的服务设施等为主)。截止目前,勐满通道有海关、检验检疫、边防检查、商务、运政等相关口岸管理职能部门进驻开展工作,已能正常开展边民互市贸易活动。2010年勐满通道完成进出口货值1371.55万美元,其中进口1232.73万美元,出口138.81万美元;完成进出口货运量161436.43吨,其中进口159394.69吨,出口2041.74吨;出入境交通工具87708辆次,其中入境43560辆次,出境44148辆次;人员出入境194108人次,其中入境96992人次,出境97116人次。
(三)曼庄通道基本情况 曼庄隶属尚勇镇,位于勐腊县东南部,地处北纬21º10′—21º26′,东经101º27′—101º41′之间,东与老挝接壤,南与磨憨边境贸易区相连,西邻勐满镇,北接勐腊镇,曼庄是尚勇镇的一个村民委员会,辖曼庄、曼赛等12个村民小组,是一个人口相对较为集中的村委会。曼庄是我县通往老挝丰沙里省的重要通道。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曼庄通道的投入,开通了勐腊至丰沙里的国际客运旅游专线,昆曼大通道专为曼庄口岸开设了专门通道口。投资80万元完成 边检、检验检疫和运政等部门营房,是我县与老挝丰沙里省开展商贸活动的唯一通道。2008年建设改造曼庄至老挝南克星17公里的四级沥青路面,现已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交通现状,为曼庄口岸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0年曼庄通道完成进出口货值711.09万美元,其中进口691.82万美元;出口19.27万美元;完成进出口货运量77082.18吨,其中进口7687.14吨,出口208.04吨;出入境交通工具15443辆次,其中入境8183辆次,出境7260辆次;人员出入境49989人次,其中入境26767人次,出境23222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由于与相邻各国间没有建立货物和旅游道路运输框架协议,货物道路运输通而不畅,急需解决与老挝和泰国签订货物和旅游道路运输框架协议,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间在经济技术合作和边境贸易等方面的发展。
(二)近几年来,在中老两国政府的扶持下,我县与老挝北部省份在境外替代种植发展产业上、投资办厂、劳务输出、贸易发展、教育合作、农业技术推广、电力建设、林、矿产品开发、旅游合作等方面取得较快发展。为次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更好地促进勐腊县与老北省份发展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替代种植工作,建议上级部门加强与老北省份的县之间的沟通和建立会晤机制,促进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三)目前开展替代种植人员出入境备案申报工作,审批时限长,手续烦琐,不利于开展替代种植业;特别是针对常住人口或是企业法人持有的通行证有限时限过短(3个月或半年),建议对于开展境外投资项目的企业管理人员给予办理特殊有效证件的通行证。
(四)我县关累码头、勐满和曼庄等边境通道尚未批准边民互市点(场),以及受互市商品目录限制,故对地方促进作用不明显。希望上级部门帮助解决关累码头、勐满和曼庄通道三个边民互市点。并增加开展边民互市商品的品种,如新增替代农副产品、稻谷、玉米、香蕉、西瓜、花生、黄豆、芝麻、蓖麻以及农资器具等商品品种。
(五)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将给勐腊对外开放带来重大机遇,要抢抓这一发展机遇,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我县口岸和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通道查验设施建设未完善,急需加大口岸和通道通关基础设施建设,现需继续加大关累码头、勐满、曼庄、新民通道的公路、查验设施、仓储、物流、金融等设施建设。我县口岸和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共需要3亿元,建议上级部门帮助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四、下一步工作意见
(一)着重抓好勐满通道、曼庄总体规划的上报审批工作,争取通道建设项目尽快实施。
(二)多方多渠道争取口岸(通道)项目建设资金,进 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提升口岸(通道)服务功能,为推动边境贸易快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开通绿色旅游通道,加强与周边各国的旅游合作,大力发展跨境旅游,提升边境口岸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四)与老挝北部各省建立定期会晤机制,积极推进通关便利化。
勐腊县经济和商务局
二0一一年三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