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范文

时间:2019-05-14 23:5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老年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老年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范文》。

第一篇:农村老年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范文

文章标题:农村老年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老年群体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43亿人,占总人口的11,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其中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从永春县情况看,目前老年人已达5.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大,永春县大部

分农村青壮年步入城市,参与城市建设,而大量的老年人留守在祖祖辈辈赖以生息的农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六项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和谐社会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建设和谐社会,既要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又要倡导社会公德、营造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还要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活秩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同时也是各种矛盾交汇的时期,发展和稳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是稳定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古语说的“老人安,天下安”,就是强调老年人在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而搞好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素质则是发挥老年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作用的有效载体。因此,关注农村老年教育至关重要。下面结合永春县实际谈谈农村老年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当前农村老年人的教育状况。

1、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就永春县农村老年人的文体活动、村委会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所起作用、老年人对老年生活是否感到孤独、寂寞以及农村老年人与下一代关系等角度展开调查和分析:有三分之一的农村老年人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还有三分之一的农村老年人帮助子女做家务或参加田间的适度体力劳动为消遣时间、锻炼身体的方法,这说明农村老年人的健身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在增强。只有不到20的农村老年人经常读书、看报,这主要是因为:由于经济原因,农村老年人很少有订报刊杂志,而村里订的报刊杂志村干部看的多;在目前的农村老年人群体中有不少不认识字的;还有部分老年人是因为年纪大了,眼睛老化,看不清楚书上的字。因此,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很单调。

2、农村老年人活动空间狭窄。

农村老年人参加村里组织的老年活动很少,村里也很少组织过老年人的文化活动。除了城镇中心区域的村(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设施比较健全外,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设施配套不全。有一些老年人常聚集在一起打牌、下棋,但他们打牌、下棋的场所主要是某户人家里或大树下或空场地上。因而有大半农村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寂寞。可见,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很薄弱,村委会在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还有许多事要做。

3、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有限。

老年人由于年老体迈、社会就业等各种原因,制约着个人的经济收入。目前,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多,获得社会保障支持少。据调查永春县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子女及其孙子女;小部分靠个人劳动收入及积蓄;领取低保金的全县只有1585名老人。同时农村的老年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特别是女性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整体上又低于男性老年人文化素质。因此,老年人的适宜社会就业渠道不多,发挥余热途径有限,制约着老年人的个人经济收入。

二、多渠道拓宽农村老年人的教育途径,构建和谐社会。

1、充分发挥村(社区)委会阵地的作用

要积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把老年教育事业列入政府教育体系及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要充分发挥居(社区)委会的阵地作用,积极开展老年教学活动。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老年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老年教育专项经费,从而保证老年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发动社会力量,普及老年教育,扩大招生范围

目前,永春县已办县、乡镇、村(社区)老年大学(学校)208所,其中乡镇级22所,村(社区)级185所。县、乡镇二级建校率100,村级建校率78.4,在校学员15758人,占全县老年人总数28.7,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三级办学网络。老年人不仅有“求知求乐”的需求,还有“服务社会、展示自我”的强烈愿望。为此我们在继续办好老年大学的基础上,还可举办各种类型的老年培训班,让老人既从学,又执教,还可组织有技术、有专长的老人开展技术、知识巡回讲座、送文化到基层、为群众写对联、表演文艺节目,担任中小学义务辅导员、为学生做传统报告,组织参与信访民调,进行普法宣传,为当地的发展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等,让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

3、灵活设置专业,促进老有所为

农村老年

教育,主要是靠乡村老年学校和农科教结合培训的办法进行。要结合老龄人口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来确定学科专业。了解老年人的学习愿望,满足老年人学习的需求,开设老年人所喜爱的专业课程,制订符合老年人实际的教学计划,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要及时开设老年人喜欢的新课程,去掉实践证明老年人已经失去兴趣的课程。

——抓技术培训,促进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老年学校的阵地宣传作用,有针对性地在老年学校开设了政策时事、食用菌栽培、林果管理、法律知识、文艺体育、老年保健等课程。通过老年学校的培训,使部分老同志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自觉运用到经济生活之中。

——抓农科教结合,促进老年教育的多样性。面对目前农村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分散难集中,村级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要解决老年人的时事政治学习,既不能放松老年学校的培训,农科教结合这种教育方式是农村特点的最佳选择。我们可根据不同地区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对于比较边远的农村老年人口来说可以设置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刺绣、缝纫、裁剪、园艺、民间文艺等等。对于附城镇地区的老年人口可以设置南音、歌舞、插花、电脑等课程。丰富他们的科技知识,让他们的精神有所依托。

4、发展老年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民养老保障形式不断发展,农村在巩固家庭养老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发展老年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永春县乡村已建立养老创收基地50个,年创收金额近15万元;已有4个村为老人发放固定补贴金;发展老年福利基金26个,总金额近3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5、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尊老的和谐氛围

继续深入贯彻《老年法》,切实维护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对那些不孝子媳,要以法律来约束他们。要大力提倡精神赡养,使老人彻底摆脱“受气饭”享用“孝顺饭”,愉快度晚年。同时,应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公民共同搞好家庭美德建设,营造一个代际和谐的家庭环境,邻里和睦的人居环境,促进农村老人生活生命质量的提高。通过报纸、专栏和电视专题节目,开展普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教育,宣传敬老、爱老、助老先进典型,报道老人自立、自强事迹,对虐待老人事件进行暴光等,充分发挥宣传媒体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要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广泛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去年,永春县法律援助站办理涉及老人案件11件,受理涉及老年人权益的电话咨询100多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各基层调委会调解涉及老年人权益的家庭纠纷100多起,有力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如:永春县去年法律援助中心竭力为一个古稀老人提供法律援助,给社会带来良好的反响。事由是孙婆婆25年前与老伴章某再婚,离开自己的亲生子女,帮助章某将其三个子女抚养成人并成家立业,现已78岁高龄,老伴章某却要嫌弃她,坚持要和她离婚。孙婆婆绝望之际到法律援助中心求助。县法律援助中心的人员对孙婆婆的遭遇深表同情,决定给予提供法律援助,并为其指派两名诉讼代理人。代理人在走访村干部及邻居时了解到,章某夫妻俩是有一定的夫妻感情,夫妻俩25年来共患难才有了现在的安逸生活,章某坚持要离婚主要是因为其中一个儿子挑拨才造成的。原来,章某的一个儿子一贯很不孝顺、又不尽赡养义务,孙某曾因此把他告上法庭,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从中挑拨离间老夫妻的关系,以致章某要离婚。代理人多次上门找章某,调解失败。代理人在法庭上将了解到的实际情况给予充分反驳了不能离婚的理由,一个年迈多病的老人,如果离婚被赶出家门,在当前农村现实情况下,将得不到原告子女的继续赡养,居住、生活、生病、护理等费用也无法得到保障,从法律和道德角度上看都是很不适宜的。永春县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从维护社会安定的角度出发,判决不准原告章某和被告孙婆婆离婚,使孙婆婆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有力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敬老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发扬光大。特别要在农村广泛深入地开展尊老敬老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农村老年教育事业,使农村的老年教育、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得到蓬勃发展,为老年人的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营造和谐的新农村社会氛围。

《农村老年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农村老年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第二篇: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调查与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央及总书记提出这一新的社会建设课题后,市委、市政府及全市各级各部门进行了认真思考,重点对前期做了哪些有益探索,目前尚有哪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下一步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做了认真的总结与思考,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几年来,安陆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宏观引导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逐步融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逐步提高。具体工作中,我们做到了“四个坚持”:

1、坚持不懈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近几年来,安陆市委、市政府围绕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38.77亿元,比2001年增长8.7%。实现财政收入1.8388亿元,比2001年增长6.2%。实现农民人均收入2686元,比2001年增长19.3%。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7677元,比2001年增长15.1%。工业经济方面,通过实施以工强市战略,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纺织、铝业、粮机、医药食品四大支柱产业逐步发展壮大,2004年,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4.3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工业的69.2%。一批骨干工

业企业得到成长壮大,纳税过50万元以上的企业逐年增多。通过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全市初步形成“畜牧、优质稻、林果、特色蔬菜”四大产业,建成了优质三元猪、蛋禽、优质稻、生态渔业、银杏、特色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意杨九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以神丹、午时、禾丰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带动力逐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水利建设、公路建设、小城镇及中心村建设投入大、成效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2、坚持不懈地优化创业环境,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近年来,安陆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促进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的大事来抓,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一些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得到了化解。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的决定》、《关于促进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等系列政策,拿出了强有力的领导专班和超常规的措施抓软环境建设,成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市重点企业服务中心、行政执法投诉服务中心,制定了执法投诉举报制度、企业安宁日制度、执法许可制度等系列制度。健全完善了软环境管理运作机制。近年来,外来投资额明显增加。2004年,全市利用外资1088万美元,内联引资4.32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41%和34%。引进投资项目78个,其中投资规模过亿元项目2个,过千万元项目17个。通过发动全民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2004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民营企业比上年增加1853户。

在优化创业环境的同时,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突出做好人才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一是创新了人才培育机制。按照人才培育目标与经济发展相统一,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基本思路,加快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努力提高人才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工作中做到了“三个结合”:即人才培育与阵地建设、与盘活资源、与继续教育相结合。二是创新了人才引进机制。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改善人才引进环境,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先后引进人才364名。三是创新了人才激励机制。做到了政治上关心、经济上关心、生活上关心,较好地营造了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四是创新人才服务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培育、成长和引进的政策环境,消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和人才使用的体制性障碍,强化了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和通道建设。

3、坚持不懈地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矛盾的缩小化。近几年来,我们市委、市政府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弱势群体救助入手,全力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逐步缩小社会各阶层间的差距,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落实中央、省、市扶持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措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加大社保费征缴力度,扩大职工医疗、失业、养老保险覆盖面。2004年,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71人,通过职业介绍和民间职业介绍机构组织劳务输出8997人,发放失业救济金127.31万元,发放5372人次。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起社会救助体系。全市低保对象5932户12061人,月发低保金54.27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对农村特困群体,除给予一定政府救助外,还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捐赠。全市6000多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与部分农村特困家庭结成扶贫对子,共向特困户捐助过年物资折款80多万元。

4、坚持不懈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安定有序。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来抓,积极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上,本着“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可散不可聚”的工作原则,坚持做到责任机制、工作举措、法律保障三个到位,使湖北铝厂职工上访等一批群体性事件得到较好的平息,使一批国企的改制、事业单位改革、公路城市建设拆迁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全市社会政治保持了稳定。在信访工作上,通过强化领导,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加强督办和专班治理,基本实现了“群众情况反映在当地,问题解决在当地,人员稳定在当地的局面。近几年,全市信访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04年,市信访办共受理群众信访问题680件次,比2001年下降31%。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是抓住了二个重点:一是注重动态分析,深化矛盾排查,通过定期对信访问题分析,排查出矛盾集中点,重点对待,积极下访,及时排查。二是强化责任,落实“五制”。先后落实了首问责任制、回告督查制、重大信息报告制、包保责任制、责任追究制,促进信访问题处理制度化、规范化。

(二)近几年,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虽然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体制等深层次因素使然,一些制约社会和谐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亟待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社会公民贫富差距较大。由于农村人口比重居高不下,农村资源人均占有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城乡二元格局仍未打破,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我市突出存在。2004年,我市城镇职工人均工资为7677元,比农民人平纯收入2686元高出4991元,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几乎是农民人平纯收入的3倍。全市农村仍有26000人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处于温饱线。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差距尚有继续扩大之势。

2、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多。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关键阶段,基层维稳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矛盾和问题相对集中。除敌对势力、邪恶势力、黑恶势力和违法犯罪分子的威胁外,在新旧体制交替转换的关键时期,利益的调整、观念的碰撞、政策的偏差,都可能引发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纠纷。这些矛盾和纠纷产生的根源、表现的形式、影响的程度等千差万别,而往往又相互交织、聚集合流,增加了其复杂性和处理难度。二是矛盾冲突的行为手段趋向偏激。现在大部分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民主法制意识增强。但部分群众只注重用政策法律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却不注重用政策法律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一些群众向政府反映情况,要求政府解决问题,不通过正常程序和渠道,不采取合法手段,而是采取偏激的方式,动不动就集体上访、请愿甚至闹事。三是群体性事件往往被一些不法势力所操纵。尽管我们当前面对的矛盾和问题较多,但本质上多属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起来应该说并不复杂。但一些落后势力、不法势力往往利用群众的偏激情绪,制造矛盾、激化矛盾,把一般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化、个人问题社会化,想借此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四是维稳工作的基层基础比较薄弱。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对集体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弱,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的组织管理能力也大大减弱。在城镇,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深入推进,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由企业进入社区,而当前大部分社区组织还没有能力担负起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责任。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城镇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干部维稳责任和能力不强,对矛盾隐患和事件苗头不敏感、不重视、不处置,常常导致矛盾和问题久拖不决、越闹越大,越级上访、群体上访明显增多。

3、社会不公平现象较明显。突出表现在收入分配不公和城乡公民权力差别过大两个方面。在收入分配上,存在着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福利待遇高于中小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垄断行业,如电力、烟草、石油等部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明显高于其他部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同一地区垂直部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高于非垂直部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如国税、地税、银行等部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高于非垂直部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此外,单位内部还存在着分配不公的问题。机关事业单位高级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报酬基本等同于其他一般普通工作人员,其价值得不到较好认同和体现。

城乡公民权力不对等突出表现在:城乡公民受教育、就业及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力相差过远。农民工外出谋生存在着种种歧视,包括市场准入歧视、户籍歧视、价格歧视、财富歧视、就业歧视、学历歧视等。农民工正当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如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需要办理“暂住证、计生证”等名目繁多的证件,工资拖欠现象依然存在,工伤、医疗等保险不到位,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需要额外交一笔不小的借读费。

4、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社会事业却相对发展缓慢,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社会事业发展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社会事业发展中存在着社会事业水平滞后于经济建设进程、城乡之间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突出问题。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太慢,投入严重不足。特别在农村更为突出,农民看病难、看书报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绝大多数村没有开通有线电视),参与文化体育活动难等现象依然存在,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在安陆市,尚有10%的村收看不到电视节目,6%村没有通固定电话。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设备落后,技术力量不足,服务水平差。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上,进一步把经济搞上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要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这首先是因为和谐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安陆一切问题的关键。尤其是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实,使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二是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特别要认真扎实做好关系民生的各项工作。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努力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要巩固“两个确保”成果,逐步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种困难,一定要真诚关心,努力加以解决。要始终把抓好安全生产、防止发生重特大事故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以煤矿生产、道路交通安全为重点,坚决落实责任追究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三是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管理有序、秩序良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要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更新社会管理观念,以改革的精神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四是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坚持依法办事和严格按政策办事,认真解决好农村征地、城市改造拆迁、企业改制等工作中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把工作重点放在积极预防上,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切实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是要保持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持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要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第三篇: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调查与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央及总书记提出这一新的社会建设课题后,范文搜网市委、市政府及全市各级各部门进行了认真思考,重点对前期做了哪些有益探索,目前尚有哪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下一步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做了认真的总结与思考,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几年来,安陆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宏观引导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逐步融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逐步提高。具体工作中,我们做到了“四个坚持”:

1、坚持不懈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近几年来,安陆市委、市政府围绕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38.77亿元,比2001年增长8.7。实现财政收入1.8388亿元,比2001年增长6.2。实现农民人均收入2686元,比2001年增长19.3。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7677元,比2001年增长15.1。工业经济方面,通过实施以工强市战略,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纺织、铝业、粮机、医药食品四大支柱产业逐步发展壮大,2004年,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4.3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工业的69.2。一批骨干工

业企业得到成长壮大,纳税过50万元以上的企业逐年增多。通过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全市初步形成“畜牧、优质稻、林果、特色蔬菜”四大产业,建成了优质三元猪、蛋禽、优质稻、生态渔业、银杏、特色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意杨九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以神丹、午时、禾丰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带动力逐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水利建设、公路建设、小城镇及中心村建设投入大、成效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2、坚持不懈地优化创业环境,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近年来,安陆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促进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的大事来抓,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一些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得到了化解。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的决定》、《关于促进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等系列政策,拿出了强有力的领导专班和超常规的措施抓软环境建设,成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市重点企业服务中心、行政执法投诉服务中心,制定了执法投诉举报制度、企业安宁日制度、执法许可制度等系列制度。健全完善了软环境管理运作机制。近年来,外来投资额明显增加。2004年,全市利用外资1088万美元,内联引资4.32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41和34。引进投资项目78个,其中投资规模过亿元项目2个,过千万元项目17个。通过发动全民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2004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民营企业比上年增加1853户。

在优化创业环境的同时,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突出做好人才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一是创新了人才培育机制。按照人才培育目标与经济发展相统一,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基本思路,加快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努力提高人才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工作中做到了“三个结合”:即人才培育与阵地建设、与盘活资源、与继续教育相结合。二是创新了人才引进机制。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改善人才引进环境,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先后引进人才364名。三是创新了人才激励机制。做到了政治上关心、经济上关心、生活上关心,较好地营造了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四是创新人才服务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培育、成长和引进的政策环境,消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和人才使用的体制性障碍,强化了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和通道建设。

3、坚持不懈地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矛盾的缩小化。近几年来,我们市委、市政府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弱势群体救助入手,全力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逐步缩小社会各阶层间的差距,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落实中央、省、市扶持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措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加大社保费征缴力度,扩大职工医疗、失业、养老保险覆盖面。2004年,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71人,通过职业介绍和民间职业介绍机构组织劳务输出8997人,发放失业救济金127.31万元,发放5

第四篇:农村妇女干部参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农村妇女干部参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推动男女平等的实现,促进两性在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举措。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平等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是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必

然要求,是全面提高妇女地位、实现妇女进一步解放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历来重视农村妇女政治权利的实现,并始终推进着女性参政的进程,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加强了对农村妇女参政工作的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妇女参政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从法律地位上确立了妇女的政治权利,从制度上加大了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工作力度。这些使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了改善,妇女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得到了增强。培养选拔一大批农村优秀妇女干部参政,不仅对提高妇女政治地位,促进妇女事业发展,而且对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农村妇女参政的重要意义

妇女是创造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伟大力量,妇女的发展水平,妇女地位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抓好妇女参政这项工作,就是抓妇女权益的维护,就是促进女性的发展,就是抓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很大,而妇女又占农村人口的一半,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成为村级事务管理的重要力量和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主力军。而这个庞大的群体恰恰又是女性参政比例最低的,与中国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创建是格格不入的。农村妇女群体是中华民族最基础、人数最多的女性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妇女人群。政治上的参与权,是妇女最大的政治权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更多的妇女输送到决策层中去,使她们有一席之位参与决策,从而有发言权和决策权。具体讲,要从以下几点提高认识:

第一,妇女参政能够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为村委会建设带来不同的经验和视角,使村民自治更能体现不同人群的利益。实践证明,没有广大妇女参与的村民自治是不完善的村民自治,没有广大农村妇女的关心、参与和支持,村民自治不可能健康持久地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以顺利实现。妇女参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村级事务管理和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方面。

第二,妇女参政有利于维护妇女群体的利益。妇女参政可以丰富村委会关注的事务,一些与妇女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也能够摆上村委会的议事日程加以解决,使妇女利益得到维护,进而维护农村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第三,妇女参政有利于妇女个人的发展。参政为妇女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舞台,妇女可以通过参与选举,丰富自己的参政经验,提高自己的参政议政能力,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妇女参政,见识增多了,能力提高了,就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

我们党十分重视农村妇女参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妇女参政的政策法规。1998年全国人大九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委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名额”。1999年,民政部针对一些地方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当选比例下降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2001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了“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要占一定比例。”以及“扩大妇女民主参与的渠道,提高妇女民主参与的水平”等目标,并制定了策略措施。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指出,要保证妇女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合法权益,使女性在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占有适当名额。这些都对农村妇女参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问题

农村妇女干部,我们发现,她们一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熟悉基层情况,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但是,却又普遍呈现以下不足:

1、妇女干部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仅是凤毛麟角。这种状况很容易造成妇女干部整体活力不够,思想陈旧,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差,理论水平低,政策理解能力和办事能力不强等缺点。在工作过程中,就会出现对国家法律、政策知之甚少的现象,在群众中就难免出现政策宣传能力弱,以至被群众看不起、威信低,自己工作也没信心。

2、妇女干部比例偏低,分布不平衡。农村干部基本上以男同志为主,村两委中妇女比例极低。

第五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高邮市龙虬镇 刘宏秀

我国是农村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一中、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无疑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为较为滞后,与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历史新时期要求发展农村文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个转变不仅表现在对物质的要求,而且是对社会文化的进步的要求。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四是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就要符合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这就从执政党的执政要求上明确了农村文化必须是先进的文化。在广大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上应该从三个方面着眼:

一是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制定、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把文化建设的重点向农村转移。

二是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

三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完善城市对农村、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支援机制,支援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三、从五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要加快县、乡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市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大多数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加大投入,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继续加大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力度,在某些方面006年、2007年12个乡镇文化站达标的基础上,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完成所有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任务。

三是要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四是要继续推进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和全面启动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建设及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争取用三年时间在大多数行政村建成文化室(农家书屋),并且力争完成所有乡镇的体育健身中心建设和实现有线电视全覆盖。

五是要精心组织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结合农民艺术节、读书节、“三下乡”等活动,送戏下乡、送电影到村,积极引导市里的各种社会群众文化团体和业余文艺演出队到农村演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下载农村老年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老年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好信访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我们这个世界不和谐的事很多,大到世界,小到村落,从“9·11”恐怖袭击、伊拉克战争,到村民上访、邻里失和,到处都有不和谐的音符。当然,世界我们管不过来,也由不得我们说三道四。我......

    做好信访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我们这个世界不和谐的事很多,大到世界,小到村落,从“9·11”恐怖袭击、伊拉克战争,到村民上访、邻里失和,到处都有不和谐的音符。当然,世界我们管不过来,也由不得我们说三道四。我......

    发展县域经济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合集)

    发展县域经济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2008-8-16 16:26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物质......

    大力发展老年体育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000

    大力发展老年体育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老年人是社会稳定积极可靠的中坚力量,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了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开展老年体育......

    街道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合集5篇)

    文章标题:街道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

    关于统一战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点思考

    关于统一战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点思考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证明,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合集]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从哲学层面上思考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要认识到“和谐社会”应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和谐”应是全面,整体的“和谐”,动态发展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