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沉船的故事
作文课上,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一艘游轮遭遇海难,船上有对夫妻好不容易来到救生艇前,艇上只剩一个位子,这时,男人把女人推向身后,自己跳上了救生艇,女人站在渐沉的大船上,向男人喊出了一句话……讲到这里,老师问学生:“你们猜,女人会喊出什么话?”
学生们群情激愤,都说:“我恨你”、“我瞎了眼”……这时老师注意到有个学生一直没发言,就向他提问,这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女人会喊————照顾好我们的孩子!” 老师一惊,问:“你听过这个故事?”学生摇头:“没有,但我母亲生病去世前,就是对我父亲这样说的!”老师感慨道:“回答正确,下面,大家听我把这个故事讲完。”
轮船沉没了,男人回到家乡,独自带大女儿,多年后,男人病故,女儿整理遗物时,发现了父亲的日记,原来,父亲和母亲乘坐游轮时,母亲已经患上绝症。关键时刻,父亲冲向了那唯一的生机。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我不能,为了女儿,我只能让你一个人长眠在深深的海底……”
故事讲完,教室沉没了,老师知道,学生们已经听懂了这个故事,世间的善与恶,有时错综复杂,难以分辨,但只要心存美好,最终会给出正确答案。
第二篇:《沉船》读后感
《沉船》读后感 工业工程 2502090117 吉成《沉船》是泰戈尔较早的一部作品,写于一九零二年。整个故事写了纳里纳克夏和卡玛娜这对无比虔诚、无比善良的年轻夫妻的悲欢离合。故事中的偶然际遇,在泰戈的笔下显然都表示一切为神的安排,或上帝的旨意。他有意以此来宣扬他的宗教思想。但更为重要,泰戈尔实际通过这一个故事全面表达了上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们看到《沉船》里所描写的世界真可称之为好人世界。这里每一个人都随时全心全意在为别人着想,都不惜自我牺牲以谋求别人的幸福:安那达先生简直完全以女儿所感受的悲欢代替了自己的感受,纳里纳克夏和克西曼卡瑞母子彼此的关怀和体谅达到了全然忘我的地步;汉娜丽妮在和罗梅西真诚相爱之后,尽管出现了重重难以破除的因误会而产生的障碍,却始终对他一往情深、无法忘怀;罗梅西在发现自己意外得来美丽的新娘并非自己的妻子之后,既不肯苟且从事,以假作真,又决不肯不负责任地把她抛开了事,即使自己因而受尽种种误解和折磨亦在所不惜!更不用说还有那位“印西一带出名的‘卡克拉巴蒂大叔’”,他和罗梅西、卡玛娜真可谓萍水相逢,仅是在一条船上偶然相遇,但他以及他的全家马上把解决他们的困难看作了他们全家的头等大事】甚至连这里仅有的一个坏人阿克谢,读者也会觉得他可怜和可厌更多于可恶和可恨。很显然,泰戈尔在这里宣扬的是一种以道德救世的思想,仿佛依靠人的善心,世间的种种苦难就可以解除了。
作品通过“沉船事件”引起的罗梅西曲折复杂的恋爱和婚姻故事,揭示了封建制度与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矛盾,批判了包办婚姻的社会陋俗。同时,也指出了印度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作者的笔下,不幸的人在历经磨难之后都找到了各自的幸福,这也许是作者美好愿望的体现,透过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唯美主义的痕迹,更确切的说是作者道德救世思想的和宗教观念的一种体现。“沉船”,沉重的字眼,我们很难把这样的字眼与欢乐、幸福等字眼联想到一起,然而印度著名诗人、作家和哲学家泰戈尔《沉船》却却让我们从悲剧的阴影中走出,看到了人间的真情和善良,看到了虔诚和执着的力量。
幼小的乌梅希和卡玛娜。乌梅希这个从小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为了生存下去不可能不染上许多“不道德的”、“自私的”恶习,但当他一旦被人收留,感受到别人给予他的温暖的时候,他善良的天性立即充分显露出来,完全恢复了他的纯朴、可爱的本来面目。
天真、憨厚、温柔而美丽的卡玛娜,在她认定罗梅西就是自己的丈夫时,她是那样逆来顺受,甘愿忍受一切痛苦以求得罗梅西的幸福。
而当她获悉和她结婚的实际并非罗梅西,却另有其人时,她便决不肯再和他相处下去,而是毅然立即出走,到茫茫人海去寻找自己的丈夫。这无疑是泰戈尔心目中贤妻良母的形象。所有这些当然都未免掺杂过多理想成分。但泰戈尔以其善于刻画青年心灵的妙笔终给我们留下了两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青年形象。
小说由两家结婚的船队在暴风雨中相撞,新娘新郎认错为起因,讲述了相爱的人是如何历经磨难的坎坷,最终走到一块的。小说以两对年青人的命运为主线,一对是两情相悦的汉娜丽妮的罗梅西,另一对是新婚失散的卡琳女娜和纳里纳克夏。在小说的最后,卡琳娜的纳里纳克夏终于相认,并重新结合。这对夫妇的重圆,体现了作者那种天命眷人的思想,即传统的、保守的教条思想。而另一对年青人,有没有结合,作者没有明说。很显然,他们似乎还需要经历磨难。在这点上,作者的偏心暴露无疑。
在作者的后记中,作者有一小段对两对年青人爱情的赞颂。毫无疑问,汉娜丽妮的罗梅西都是爱情的忠贞者。他们在分离的时候,从来没有割舍对对方的思恋:汉娜丽妮因思念而憔悴,罗梅西因抉择而矛盾。两个相爱的人被迫分离。不过由于二者都保持着对爱情的信念,他们最终将走到一起。罗梅西是一个复杂人形像。在面对温柔、贤惠、漂亮的卡琳娜时,他犹豫过,并且不止一次下定决心要把汉娜丽妮忘却,同卡琳娜做真正的夫妻。他会有这样的想法,不仅是因为卡琳娜的贤良美德,也是出于同情心的责任感。这更凸显他伟大的牺牲精神,而且使得他的人物形像更加血肉丰满,富有感染力。
在《沉船》中,感到比较新鲜的是他们的风俗,他们对宗教的狂热和虔诚。一个老人因为信奉印度教,不顾自己的身体问题,每早去恒河沐浴,身体更加不好,自己的儿子劝阻也不行。第二是他们那里女孩十岁就该出嫁了,十四岁已成为明日黄花了。(按照这种逻辑我们现在都是快奶奶级的人物了)爱情的力量是拗不过宗教的力量的。为了宗教不同可以抛妻弃儿,因为宗教也可以断了美好的姻缘。不过也是,印度与巴基斯坦这么多年的矛盾还不是因为宗教信仰吗?国家尚且如此,个人就更不必说了。
泰戈尔在《沉船》中的确描写了许多“好人”,但内容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好人世界”。泰戈尔对“好人”的理解与我们完全不同。他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是有缺陷的“好人”,还不是我们心目中那种理想化的“好人世界”。泰戈尔更多地表现了这些“好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尴尬与不足,并没有美化或虚构任何理想化人物。
第三篇:《沉船》分析
《沉船》分析
(Naukadubi)
① 有《沉船》描写的印度封建礼教与风俗。
这一篇作品写的是有关印度封建礼教的一些弊病,印度的封建礼教和中国的一样,都是压迫妇女的,它也有族权,父权,夫权,神权等,还有一个种姓制度和异教徒问题,这是中国所没有的。种姓制度就是(婆罗门,刹帝利,吠合,首陀罗这四个种姓。)这本来是雅利亚人用来分裂印度的土著居民,达罗毘荼族的措施。这也是阶段划分的开始,一直沿用至今仍不能彻底废除。四个种姓中,是不能同桌吃饭,更不能互通婚姻的。另一个是宗教问题。印度教虽然是佛教的发源地,但它在印度并不算大宗,而是印度占统治地位,正统的印度教徒只耻与异教徒通婚的。印度的妇女,受礼教压迫比中国更深。女子出嫁,是要从娘家带去大批嫁妆的,不但要有自己能穿一世人的大量衣物还要给婆婆,丈夫等很多东西,如若当婆婆的嫌少可嫌品质不好,则可以将媳妇活活烧死,现在印度还时时有报导婆婆烧死媳妇的新闻。丈夫死后,做妻子的还要殉葬,缚在拴上等起柴,和丈夫的屍首一起化为灰烬。妇女也不能改嫁,即使和别的男人有交往也算不贞洁。婚姻也由父母包办。有时还有由父母代行婚礼,因此,也有夫妻结了婚还互不认识的现象。讲清这些印度风俗习惯,才能更好地理解泰戈尔的《沉船》。
《沉船》的故事情节
男主角罗梅西,是出身于富裕的婆罗门家庭的大学生。在参加在加尔各答的法科考试的时候,结识了信梵教(古佛教)的同学卓健德拉的妹妹汉娜丽妮,并钟情于她。可是,他的父亲不愿意与异教徒通婚,为他另选择了一个婆罗门的姑娘撒西那,罗梅西是个优柔寡断的人,推托不成,只得随父亲坐船去接新娘。罗梅西为了表示反抗,和默想着要对汉娜丽妮忠诚,行婚礼的时候一直闭上眼睛,任由别人摆布。因此,新娘是个甚分样子的人,他是不清楚的。归途中,遇到大旋冈,把当地附近的船都捲沉了。
罗梅西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沙滩上,远处躺着一个穿红色新娘服的女子。罗梅西以为这就是自己的新娘,救活了她,并带她回家。回家后,罗梅西料理父亲的丧事花了三个多月,这期间是不能成亲的,不过他对这女子的感情与日俱增。可是,有一次,他发现她并不叫撒西娜,而叫卡玛娜。并且知道她是个孤儿,由舅舅收养,而舅舅经常虐待她。罗梅西思忖着:她丈夫可能能已淹死河中,卡玛娜曾说过:她的丈夫原是个路过舅舅家的医生,舅舅为了节省陪嫁的妆奁,便把卡玛娜许配给他,并立即并代办成了婚礼,舅舅才准备把她送往夫家的。这就使罗梅西为难了:他想,把她送回舅舅家,又使她重受折磨,而要找寻丈夫,又需一定时间。而且,这段时间以来,卡玛娜一直与他生活在一起,传扬开去,社会上会对卡玛娜抱负什么看法呢?虽然自己并没有玷辱她,但人言可畏啊!这时,他决定与卡玛娜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卡玛娜一直认为他是自己的丈夫。把无限的柔情,倾注在罗梅西的身上,把他当作为自己和终身依靠。甚至在吃水果时,她也“完全遵守着作妻子的规矩,决不在丈夫吃完之前先吃了一口。”而罗梅西那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激怒了她。她同罗梅西争吵,并痛苦地误认为罗梅西嫌她的孤苦的身世。„„因些,她抱个心灵不得不起而反抗了。她认为:“如果她既不能有一个保护者,又不能毅然自立,那她此后的生活真将不堪设想!”她对罗梅西开始有不满意的情绪。
罗梅西经过反复寻思,还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件事。不过,他有一个明确的想法:这时,不能把卡玛娜推出去,把她抛进茫茫无边的人海中,任其漂泊,于是暂时不把真实情况告诉她。而把她带到大城市加尔各答,并把她送进寄宿女子学校读书,让她连假期也在学校住宿,以避开尴尬又烦恼的“夫妻关系”。
在加尔各答,罗梅西与汉娜丽妮又无意中相遇了。两人朝夕相处,旧情重叙,决诗论文,心心相印。汉娜丽妮的父亲安那达,决定把女儿嫁给罗梅西。就在他们决定举行婚礼的前两天,罗梅西收到女子学校校长的来信:请他把卡玛娜接回家,因为她不愿留校度假。罗梅西决定先把卡玛娜安顿好,等自己与汉娜丽妮结婚后,再把一切情况告诉卡玛娜。于是,罗梅西说自己有件急事要办,请安那达老人推迟婚期。安那达父女对罗梅西深信不疑,同意了。
卓健德拉从内地赶回来参加妹妹的婚礼,一进家门得知婚礼延期,就去找罗梅西,但没找着。当时,有个叫阿克谢的,也一直意于汉娜丽妮,但汉娜丽妮很讨厌他,他一直暗中监视罗梅西。卓健德拉回来后,他带卓去罗梅西为卡玛娜准备的新居察看,以证实罗梅西是个有妇之夫。卓健德拉暴跳如雷,不加细察,就宣布察解除罗梅西与汉娜丽妮的婚约。罗梅西为了保护卡玛娜的名誉和幸福,没有作任何解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委屈。尽管他心中百般想念汉娜丽妮,真心实意地热恋着她,但还是决定带了卡玛娜离开加尔各答。
他们在往西部去的船上,结识了卡克拉巴蒂大叔。在卡克拉巴蒂大叔的的建议下,他们在加希波尔下船,住在大叔家。罗梅西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突破种种障碍、疑惧、羞辱去到汉娜丽妮身边,只有让卡玛娜作自己的妻子才是唯一的办法。于是,他决定一个人到加尔各答去料理一个事务,回来后就与卡玛娜正式安家。在加尔各答,旧地重遊,勾起了对汉娜丽妮的无限情思。他写了一封倾诉胸怀的长信,想送给汉娜丽妮,可是汉娜一家都到西部去了,他只得快快而回,而卡玛娜无意中看到了那封信中的一页。这时,过去她不能理解的事情,现在已到个中情况,也在这时才知道自己的真心丈夫叫纳里纳克夏,是一个医生,于是,她趁罗梅西去省律师公会报到的时候,悄悄地离开加希波卡克拉巴蒂大叔的家,假装投恒河自杀,而真心要到人海去漂泊,去寻找自己真心爱的丈夫去。
再说汉娜丽妮自从罗梅西走后,一直郁郁寡欢,卓健德拉为了让妹妹早日出嫁,就带她去听纳里纳克夏的讲演。纳里纳克夏的哲理性的演讲,弥补汉娜丽妮心灵上的空虚,引起了她对纳里纳克的崇敬,并决心追随纳里纳克宣传的“自我克制”的思想。
这时,卡玛娜来到了纳里纳克夏附近为替别人当女仆,以寻找自己的下落,过了不久,她打听到了纳里纳克夏就是她心爱的丈夫。这时,汉娜丽妮与纳里纳夏已发生了感情,安达那老人与纳母商定,让两个年轻人订婚了,但是,汉娜丽妮这时还不能忘掉罗梅西,她不愿轻率地又委身于另外一个人。而卡玛娜这时正想方法找机会来到纳里纳克夏的家,正当她能以佣人的身份进入的时候,她竟冒险跳下车来,毅然来到纳里纳克夏的家当女管家。因为她还不十分了解纳里纳克夏的一家的为人,所以,也就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
这时,汉娜丽妮着见双方的老人都年老多病,缺乏人照料,而这时,阿克谢再次给她带来卡玛娜确实是罗梅西的妻子这一消息。于是她决定服从父命,同意订婚。但是,当纳母向纳里纳克夏转达这个意见时,纳说:“十个月之前,他为了一个可怜的女子摆脱虐待,在一个小村子娶了她。后来,在回家途中遇上了旋风,吞没了船队,这个女子如今下落不明,他决心再找三个月,找不到以后再结婚。
就在这时,卓健德拉带了罗梅西回来啦。原来罗梅西在卡玛娜走后,真认为是她投河死了。便解除了思想上的负担,不再担心自己会危害卡玛娜的命运。便找卓健德拉把事情真相和盘托出。两个朋友重归于好。
但是汉娜丽妮还不明真相,一见罗梅西就想到他曾经多次使她伤心,便恨恨地走回到房里去了。安那达老人也恨他不诚实,告诉他:汉娜丽妮将要订婚了。罗梅西听此感到绝望,他想:“现在除了我自己,谁也不会需要我,让我到茫茫的世界中去过自己的生活吧!”他回到家后,写了一封长信,把事情的本来,原原本本的告诉汉娜丽妮,并祝她幸福。汉娜丽妮接信后,明白事情的真相,也就把信给父亲看。正好这时,纳里纳克夏也来到汉娜丽妮的家,把自己的遭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们父女俩,并且表示,自己是已结过婚的人了。
安那达也把罗梅西的信给她看。他看后,无比惊愕,认为自己在寻找,在等待的女孩子已经随着恒河的波浪漂走了。
但是卡玛娜知道这些情况以后,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对自己是忠诚的,于是,也就表明了自己的身世。
《三》对《沉船》的思想内容作分析
《沉船》写于1902年,1903年在《班加·拉逊日报》连载发表。1906年以单行本出版。20世纪初年,印度仍然英国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残酷的吃人的封建礼教,受种姓制度和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依然盛行,封建的伦理道德,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不少青年受压制,无数的家庭也因此酿成了悲剧。
(一)罗梅西的悲剧就是反映封建包办婚姻酿成的悲剧。他和汉娜丽妮,早已彼此相爱,感情甚笃。这已有了组成一个美满的家庭的条件。但是,只因封建家长的一道命令,立即把一双情投意合伴侣硬是拆散了,蛮横无理的父亲,只凭一己之见,像买牲口一样地,把一个媳妇订了下来,他不但事前没有向儿子问一句愿意不愿意,更不用说带儿子去看看姑娘的脸了。事情发生后,儿子说明自己已经有了意中人,也不收回成命,而硬迫着儿子去与一个互不相识的姑娘成亲,这样没有互相了解的基础,更没有互相投合的情意。哪里会带来生活的幸福呢?书中发生的纠葛,不幸与痛苦,都是由此而产生的。作者以事实说明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祸害。
卡玛娜的命运,更是对封建礼教发出沉痛的控诉。一个孤女,在折磨中长大,早已过了结婚年龄(印度是早婚制的姑娘约十二、三岁就结婚了)舅父才匆忙地拉了一个路人作为 的丈夫,目的就是省下一笔陪嫁费用。卡玛娜只是在结婚前才听说起这事,结婚后,连丈夫的名字也不晓得,只象一只被卖出的牲畜一样,随着买主而去。沉船事件发生后,卡玛娜误认罗梅西为丈夫,更是印度封建礼教所不能容许的。因此,酿成了牵连几家的悲剧发生。
这本书,形象地反映了印度封建伦理道德的害人本质,描写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封建礼教,包办婚姻和争取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指出封建陋习都是抹杀人性,伤害有的自身尊严的。
(二)作品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倾向。
在这本书里,也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泰戈尔的思想,既有民主主义的成分,也有印度的传统思想。泰戈尔的是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这种哲学思想的。他一生所追求的是“爱与和谐”希望人人户户相亲相爱,和睦共处,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在作品中出现的几个家庭,都是以亲善和谐作为立身处世的准绳的。例如:安达那,汉娜丽妮,卓健德拉一家,都是互相体贴,存在着真纯的爱的,只不过卓健德拉的性情较为暴躁而已。纳里纳克夏,克西曼卡瑞母子间,互相关心,互相体谅生活也过得非常和谐,卡克拉巴蒂大叔一家,更是处处为别人着想,自己一家也和谐,融洽,更是带有示范性的一家人。要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也是以亲爱友善为前提的。例如:汉娜丽妮父女对罗梅西的真诚信赖,罗梅西对卡玛娜的爱护与同情。卡玛娜对克西卡瑞母子的深情依恋。纳里纳克夏对卡玛娜的诚挚体谅,卡克拉巴蒂一家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对萍水之交的朋友也象亲骨肉一样爱护体内贴。这些人物的心灵都是纯洁,善良的。这些人物,体现了作家企图依靠仁爱,善去解决社会矛盾的幻想。
所以,我们应该指出:这种“好人世界”只是作者幻想。并不完全符合正处于英国殖民当局统治下的百孔千疮的印度社会的真情实况。这是由于作者是从改良主义观点出发,对现实的描绘和分析,带有很大的幻想和粉饰现实的成分。
在书中这样多的巧合,也有一切都由神的意旨所安排的封建迷信的想法。以上两点,是作者思想表现的明显的局限性。
*
*
* 《四》 人物形象分析
罗梅西是一个具有民主义思想的善良而又软弱的知识分子。
A.他是民主主义思想表现于敢冲突印度教教规的束缚,去和一个信梵教的姑娘恋爱,并且决与她结婚,这是一个婆罗门种姓出身的青年是少有的,也可以说他的思想上有平等观念和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等。
B、他是善良的性格特征,表现在他对待卡玛娜这种件事情上。当他发现卡玛娜不是自己的妻子后,立即同她保持一定距离,哪怕引起她的痛苦,也坚持着洁身自爱,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得出他是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并且,“为了找到卡玛娜的丈夫的消息,他简直是把所有的石头都翻遍了。”最后,肯定卡玛娜的丈夫已经不在人世。这时,如何安置卡玛娜,又成了他一个难题。他明知道,留下卡玛娜,一定会让汉娜丽妮产生误解,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得不到汉娜丽妮的爱情,一定是十分痛苦的。而卡玛娜,已成了一个有家归不得的人。他认为:“抛弃卡玛娜就等于将一个赤手空拳的孩子抛向一片茫茫的大海。”最后,还是决定牺牲自己的幸福,去保护卡玛娜。而且,既不敢对卓健德拉、汉娜丽妮等人把真实情况说出来,也不思心向卡玛娜把实际的景况说清楚,他只是自己恶受着由此而产生的一切烦恼与痛苦。受着两方面解难他的折磨。到了他认为卡玛娜已经离开人间,吐露真情并不再会使她受到痛苦的时候,才向汉娜丽妮一家道出这事的本来,也就由这样,也就由于这个原因,卡玛娜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丈夫以后,她也不敢公开身分,只能以仆人的地位寄住在丈夫的家里,默然无声息地伺候丈夫,尽妻子的义务,却不敢求当妻子应享受的温暖与幸福。
C、罗梅西的软弱,是他性格中的最大的弱点。这是他的反封建精神的不彻底的表现,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他对旧礼教有一定的程度的反抗精神,但是在父亲为他要了一个并不认识的女子时,都不敢反抗到底,他打算写一封信把自己怕情况讲清楚,但只写了个开头“父亲大人高贵的莲坐下”,就没有勇气再写下去了。回到家乡,是鼓过一回勇气,说他,已经“和另外一位姑娘有过誓约,但被父亲大声一喝,就完全贴贴服服地随着父亲去迎接那位素不相识的女子。其反抗行为,只不过是一些并不会引起他人于预的自我行动。例如:在婚礼当中故意在念诵誓辞时念歪了;在行吉瞻礼(即互相见面礼)时,故意“闭上眼睛”不看新娘。这些不过是一些寻求自我安慰的举动而已。
他的软弱点,最大的表现是在如何处置卡玛娜和如何处理他与汉娜丽妮的关系。
自从他在海滩收留了卡玛娜,并在不久以后,发现她并不是父亲替他的娶的那个女子以后,心里就会产生了一个非常难解决的矛盾。他自己知道心里爱的是汉娜丽妮,但又不忍心硬是把卡玛娜抛出门去,任由她去漂泊。把卡玛娜送去寄宿学校,正在这种思想状况下促成的,但他也不知道,这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解决办法。他和汉娜丽妮订立婚约以后,他也办曾想过:“实在有必要立即把自己目前的处境对汉丽娜妮说清楚。”但软弱犹豫,优柔寡断的性格,又不敢把这种思想付诸实拖。当情敌,当着汉娜丽妮的面前,说出了他与卡玛娜的关系而被他知道后,他还幻想:“也许他说是另外一个罗梅西。”而且还觉提:“现在对汉娜丽妮讲清楚,是自己替自己“洗刷罪名”。因此,使汉娜丽妮误解他是一个虚情假意,三心二意的人了。
当卡玛娜要求回家度假,引起了新的矛盾。本来,这又是一个剖白自己的机会。然而,他又来用了加深矛盾,制造误会的方法。推迟婚姻,以至发生了阿克谢带卓健德拉去看新居,并决定撕毁婚约。使他陷于更为尴尬的境地,在事实面前,他又来取了回避,逃跑的对策。因为他觉得:自己与汉娜丽妮之间,是爱情与责任的问题,自己与卡玛娜之间是义务与良心问题,维护后者才符合宗教的“慈悲为怀”的教义。这又使汉娜丽妮一家人都产生更大的误解。这时,他思想上也曾作过几次抉择,几次否定。而他那软弱,犹豫的性格无法实破撗在他与汉娜丽妮之间新产生的障碍,他明白地知道:两人之间:“埋伏着全副甲冑的敌兵。他必须战斗着,突破许多障碍,疑惧和羞辱,才能昂头走近。她的身边,而这一连串战斗,他连想都不想不敢去想„„”
在无法排解烦恼的时候,他也曾经用幻想中的憧憬去弥补那严酷的现实,这是他的的反抗与软弱性揉合起来的幻景。他设计着自己与汉娜丽妮建立的美满幸福的小家庭,又设计着如何妥善地安排卡玛娜的生活。这种幻想正是他们的性格的两个矛盾着的方面——反抗与软弱的综合点。
罗梅西这个人物形象,正好概括了20世纪初年,印度那些非无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民主主义精神与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卡玛娜:是作者有描绘的一个带顽强反抗精神的优美动人的少女形象。这个人物与罗梅西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的性格,有些地方是罗梅西性格的反衬,有些地方则是罗梅西性格的补充。作者对她的性格刻别待个性突出,层次分明的。她有温柔,善良的一面,又有坚毅果断的一面。
说她温柔,善良的一面,例如,她还不知罗梅西不是她的丈夫时,她对罗梅西倾注了全部的柔情。很关心罗梅西的生活,连吃水果也等丈夫吃完了,自己才吃。因为她认为这是做妻子尊敬丈夫的表现。
又例如:当她历尽千辛万苦,甚至冒生命危险跳火车回到自己真正丈夫纳里纳克夏的家时,当时,她还不敢以自己的真正身分相认,而是以仆人,管家的面目出现在婆婆丈夫的面前,但是她却真心诚意地体贴入微地操持着一切家务,把这两个人服侍十分周到,就家是对待自己的婆婆,自己的丈夫一样,虽然,她当时一点儿妻子的权利也享受不到,但是,却毫无怨言。
她的坚毅,果断的一面,作者也描写得十分突出的。
例如:当她知道罗梅西不是她的真丈夫以后,深深地感受羞辱了她,读了罗梅西决心认她为妻的情书以后,她更觉得自己的的独立的人格受到了凌辱。于是毅然出走。
在寻找丈夫的过程中受到的痛苦也是不少的。她在凶恶的纳实加丽家里当女仆,受尽了欺凌,当她发现丈夫的下落以后,这个凶狠的主人竟强带她离开,为了回到丈夫的家里,她冒着生命危险跳下了火车。改保换姓来到丈夫家里寄住,以等候着真正团圆的机会到来。
卡玛娜的形象,才是一个比较彻底的反封建的妇女的形象。
(五)艺术特色:
①结扬精细而巧妙,情节有急骤的起伏跌宕,引人入胜。使故事带有很浓烈的传奇性。长篇小说的情节发展,应该是多才向性的,这本书就有这个特点。当故事把两个青年男女热恋的情况稍作介绍以后,情节便朝反方向发展,父亲信,迫儿子再娶,硬是把一对有情人拆散,按一般的情况,一般的小说写法,就会来个儿子违抗父命,将矛盾铺开。但是作者却又来个意外的,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去和一个自己完全不相识又不合意子成亲,使矛盾掰得更开。当读者看完没欢快的婚礼以后,等着两个人在精神上,认为上的冲突时,却又来了一个迎亲途中遇强风,沙滩旁误认新娘这带有传奇色彩的新矛盾。
作者在全书,很多地方都是来用连续性的大转大折的方法来使故事情节的开展,变得起伏迷离,引人入胜。
从结构上看。作者用和是双线交叉的结构方法。
一条线是,罗梅西与汉娜丽妮的恋爱,另一条线是卡玛娜与纳里纳克夏成亲。
“沉船”是第一次双线交叉,把两个女主角的位置都移到罗梅西的身旁。而其身分互相调换了。卡玛娜变成了罗梅西的名义上的妻子,汉娜丽妮还是罗梅西的心上人。第二次交叉是罗梅西到了加尔各答和汉娜丽妮重聚旧好,订婚后发现卡玛娜是罗梅西的妻子,于是两人从合而今。汉娜丽妮成了矛盾的另一方。第三次交叉是卡玛娜读信后出走,去寻找自己的丈夫,又成为了和罗梅西对立的另一方。罗梅西成了两线中的孤立者。
这时,两线的反向交叉开始了,还只作过简单介绍的纳里纳克夏,却成了与汉娜丽妮结合的一方了。这个结合是以卓健德拉带妹妹去听演讲为引线的,后来,卡玛娜又回到自己 的真正丈夫和身边,这是反向交叉的第二次出现。纳里纳克夏的身旁出现了主角。
如果接一般大团圆的结构。这时,汉娜丽妮是应该回到罗梅西的身边的,但是,作者没有明显地这样写。而是以纳里纳克夏读信,回家作结,究竟汉娜丽妮与罗梅西和命运如何呢?作者留下余地让读者去想。
这样的结构精巧,缜密而又富于余味。这是长篇小说结构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人物刻划,既有全局观点,有一定的共性,以表现作者“爱与和谐”的社会理想,各个人物又有鲜明的个性,互相对照,互相补充。
作者所写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良,事事为别人设想。得人以仁慈为怀。这是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作者人受宗教思想与民族传统的影响。这一点在分析思想内容的时候已经误过了。现在不再重复阐述。只着重误误人物之间的个性。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
例如:罗梅西与卡玛娜这一对人物,既有共性,又互为对照与补充。
善良,这是两个人都有的性格特征。软弱与坚强,犹豫与果断,又是两个人的不同个性,这儿点个性,在激烈矛盾的冲突中,互相对照,互相补充,使两个人物和形象表现得更加鲜明,更容易引人注目。
罗梅西与汉娜丽妮,也有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两个人都带有软弱性,然而,罗梅西的阅历比汉娜丽妮复杂,因此,他考虑问题的优柔寡断都从各种复杂因素去考虑的。汉娜丽妮则是单纯而又天真的姑娘。
细致精确的心理描写与环境气氛烘托相结合,以达到情景交融。例如在第十六章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
所有的信都发出表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罗梅西脱衣上床,却始也不能入睡。他的思想化作了两条不同方向的激流,搅得他不得安宁。
他走到窗前去向窗外凝望。胡同里,一边的房舍是黑森森的一片,另一边却在如火的月光下呈现出鲜明物轮廓。罗梅西站在那里默然沉思。他浑然的心灵,抛开现实环境中的种种纠葛,斗争和无常的变迁,仿佛已飞进了另一个遥远的,辽阔天边的天地,在那里,一切都是永恒的,一切都是那么宁静,调余。
在一种幻境中,他看到生与死,劳与逸,始与终,配合着一种非人间所有和音乐的旋律,不得地从幕后安静的无极之中来到这有限的人生舞台;他更看到从那既没有光亮也没有黑暗的无极中一对作为爱情化身的男女出现在现世界的星光之下了。
他把眼睛转向汉娜丽妮的房子,那屋子的墙壁上,屋檐下,门窗的缝隙中以及铺砌得很粗陋的屋顶上,到处是由月光和暗影交出成的斑斑斑花纹。„„为什么正好是我,而不是任何列的人,能和她并立在充满深秋的和暖阳光的空窗前,在一种幻景中看到天地万物在一片神秘的,??天边的吹乐之海上浮动,这是一个奇迹啊!这奇迹改变了人的心灵,改变了人的周围的世界。
这时,已是得夜时分,引将坠落的秋月已隐藏到对面的屋后去,黑暗已淹没大地,但天空却还闪烁着月亮在亲切地问世界告别时撒下的余晖。这一段描写是罗梅西的心灵活充满着爱情的甜蜜与兴奋的情绪所看到的世界。因此,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欢乐,神秘的气氛。甚至月亮在躲到屋后面引将与世界告别时,也闪烁着亲切地向世界告别时撒下的余晖。
第四篇:《沉船》读书笔记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他主要是靠写诗集出名的,前段时间看了他写的一本书《沉船》,本来想体会一下为什么它成了名著,没想到被这本书吸引了,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剩下的看完了,似乎感觉很久很久没有看到这么震撼心灵的书籍了。
书中把每个人的语言表情,个性以及隐藏的含义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讲述了那个国度那个时期女人的一些思想、行为 以及在这个故事中因为阴差阳错纠缠的男主人公,在面对亲情和友情时候表现出来的无可奈何和当时的绅士风度。结尾居然给我带来很大的动荡,感受身临其境,似乎每一本名著都有他出名的道理,能震撼心灵的书才能时刻影响着生活。
让大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知不觉去模仿,去思考;一本好书还在于吸收,看书不见得看的是效率,要看你在这本书中能学到什么,里面的东西是否能影响到你,这样的书不需要时刻想起,因为看过一次便不会忘记;建议同学们可以看看这本带给我震撼的名著,相信也可以影响到你。
第五篇:冰海沉船观后感
《冰海沉船》观后感
这里要说的不是1998年风靡全球的《泰坦尼克》,而是1958年默默无闻的《冰海沉船》,英文名字更能说明电影的主旨:《A Night to Remember》, 这部片子不是赚人眼泪的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是这艘永不沉没之船的沉没过程,以及在这种背景下的众生态。
影片伊始,英国女皇亲自为泰坦尼克举行首航仪式——酒瓶撞击船体。这样的开头本身就预示着将有重大事情发生。
在火车上的对话中,二副出场,他略带讥讽的言辞惹恼了旁边的绅士,后者反击说泰坦尼克是进步的象征,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象征,并且时刻展现身为大英帝国子民的骄傲。这与后面泰坦尼克号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形成鲜明对比。
雷彻德夫妇是英国贵族的象征,他们乘坐马车从庄园里出来,工人子弟恭敬的挥手致敬,雷彻德尖酸的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吃到火鸡。这样的一幕体现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阶级本质。
一群社会底层人士准备去纽约赚钱发财,临走前神父一再叮嘱,亲人不舍离去。社会阶级不同的人将要出现在同一艘大船上了。
二副说“我宁愿当泰坦尼克的二副也比当别的船的船长强”。船长的职位很明显比二副大了,但只要是沾染泰坦尼克的味道人们就会发了疯似的靠近,因为泰坦尼克是公认为富人坐的船,象征着身份和地位。可见,当时的人们都已经处于失去理性的边缘,极度追求物质,极度爱慕虚荣。
船长,设计师安德鲁,舰船公司的董事长出场,董事长为了通过早到纽约以显示他造的船的优越性能,暗示船长开快车,也为后面船撞冰山留下伏笔。
至此本剧中主要的主人公基本都已悉数登场。可以发现,导演“有意”安排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上船,包括社会的底层和贵族们。导演要让他们共同面对将要发生的一切,也让观众去鉴别这所谓的阶层等级在触及生命之时将会是如何的暴露无遗。
航行中,董事长继续他的炫耀,在餐桌上演示他造的船稳如磐石,在场的还有船长,随声附和,基本也被所谓的现代文明冲昏了头脑。
在航行中的这段,导演其实是分为两条线索来积累泰坦尼克号沉没所需的条件。一条是发生在其它小船上,另一条就是在泰坦尼克本身。可以说,这两条线索一直发展到本片的结尾才交汇到了一点。
导演陆续安排了几艘小船出场,并分别对这几艘小船进行了关键描述。它们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们知道泰坦尼克号就在它们旁边,但他们却不加理会,这不理会的原因是它们知道自己身份低微,不想去触碰权贵,但表面上却有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这说明了当时的人对社会的不平等已经逆来顺受,但又非常好面子。另一类是不知道泰坦尼克号就在身边,所以在导演的精妙安排下,之后船撞冰山时这些船来不及救助它也就显得“理所应当”了。导演安排前者是想表达当时人们的过于自大,没有人相信“海上堡垒”也能沉没;后者是想表达,当人类自大到了一定程度只有自取灭亡,连上帝都帮不了。
在有些小船上不断有冰况报告出现,并且负责的通知了泰坦尼克号的电报员。但因泰船上的电报基本都被贵族们的私人电报占用了,使得电报员无暇顾及有关冰况的报告,最终漏掉了最重要的一份关于冰况信息的电报,不过即使这样,泰坦尼克号都还是有避免发生事故的机会。但是,船长也过于大意,他没有对最开始的冰况报告给予充分的重视,按理说,船长的经验绝对会提醒他危险性的存在,但他也被冲昏了头脑,一再认为泰坦尼克号是永不沉没的。导演又加入了对比的手法,就在那个电报员漏掉电报的同时,贵族们都还在夸夸其谈,歌舞升平,全然不知灾难即将降临。
在铺垫沉船原因的同时,导演也还没忘记继续渲染社会的等级差距,其实导演在全剧都是这样做的。这个船被人为的分成了三个部分,头等舱,二等舱,筒舱,并且不同的舱段将会受到差别待遇,甚至在后来营救的过程中这种差别待遇仍然体现的淋漓尽致。
沉船,撞冰山沉船的这一段中,之前导演所做的铺垫和埋下的伏笔都在一瞬间爆发,犹如洪水倾泻而下,人类的善恶美丑暴露无遗。英国绅士们表现出来的风度让人由衷的赞叹,少数人表现出了原始的求生本能,造人唾弃。在救援方面,有人拼死相救,有人隔岸观火。1500人遇难,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需要慢慢总结。行政领导在遇到问题时的反应速度是可圈可点的,而且缓冲的时间也比一般人民群众药迅速,所以大家能很快从灾难的恐惧中醒悟,开始讨论下一步自救和求救的措施,虽然还是导致了大批群众的死亡和大面积的恐慌,但毕竟是突发事件,在那个年代也不可能提前有什么应急预案,能成功的逃脱一部分人已经是幸运了。
《冰海沉船》作为一部英国电影,保持了欧洲电影较注重社会学意义和人文价值的传统,更多地关注各群体、各阶层的生存状态,这一点和传统的美国商业大片频繁的介入个人命运情感的脉络走向非常不同。如很多时候,导演会将镜头对准英国社会的不同层次的个体,如蕾切德爵士夫人、教会的牧师还有底层的制造工人,虽然每个人都掠影匆匆,但整个社会的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尽收眼底。
导演各种各样的见缝插针在影片中不胜枚举,它们都将矛头指向英国社会的自负,难怪劫后余生的大副,看着眼前的浮尸悻悻的说:“都怪人类太自负,甚至现在,我都不相信这一切真的发生了。”
《冰海沉船》拍摄于1958年,“马歇尔计划”后的英国早已脱掉了“皇帝的新衣”,那个时代英国社会开始集体反思。工业革命曾造就了“日不落”,但也让英国养尊处优近两百年。一战前,出于对曾经辉煌的念念不忘,泰坦尼克号诞生了。然而,这个工业文明的产物,虽号称“永不沉没的海上堡垒”,却“意外”沉没于第一次远航,它不仅把人类对自然的所谓征服无情嘲笑了一番,也让迟迟不愿走下圣坛的英国贵族终于承认自身的没落。“泰坦尼克号”与“英国”的同构性也便在于此了。
回顾上世纪六十年代欧洲思想文化的演进,我们会发现影片正处于现代性社会批判走向现代性文化颠覆、现代性遭遇后现代性的文化交割时期,以“理性”和“人道”为基础所构造的现代性面临崩溃瓦解的局面。而泰坦尼克号作为工业革命的象征,它和摩天大楼一样被视作现代性的产物,它的沉没,标志着现代性这一立足于理性幻想的完美预设在现实中被无情颠覆了,反映出社会对现代性所构建的乌托邦之意识形态的反省,是文艺界对现代性话语谱系的集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