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选举制度与中国文化____对考试的看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选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班号:10131111 学号:1013111108姓名:WM成绩:
对考试的看法
如今我们面临的考试,是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由它经历一系列演变成为现在的样子。对任何事物都要权衡利弊,从两方面考虑,当然对“考试”也不例外。
我们现在的考试虽说不是很完善,但相对于古代的科举制度已经进步很多了,比如,古代只考古文之类的,而我们现在注意全方面发展,开设了很多领域的考试,使大家开拓思维,不只是局限于古文。
对于我们这种人口大国,考试是必不可少的。考试可以从数以亿计的学生中,有效地筛选出某方面非常优秀的人才,这样比较公平,大家都是通过自己的实力来较量。不过,我个人感觉应该把重点放在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上。请想一想,外国的基础没有我们中国好,但是为什么外国出的人才比我们中国多、优秀呢?原因就是外国更注重于从小抓孩子的社交能力、动手能力,在成绩、考试方面,他们不会那么注重;而我们中国就恰恰相反,不但不注重社交与动手能力,反而非常看中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
在中国家长眼里,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孩子,将来一定成大器;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坏学生。这种思想导致了很多学生出现考试作弊的现象,很不好。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思想。我觉得在这种家庭下成长的孩子,很少可以成大器,很多都是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书呆子。
其实,作为一个学生,一个资深学生,我对考试,真的是有些反感,尤其是上大学之后,每次考试之前都要突击,十分郁闷。考试,只是测试一个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成果,不一定只能从考试检测出来,何况现在,作弊的不少,根本就看不出谁学的好,谁学的不好,再说了,学的好与不好,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有些人,他只会学,不会用,只是考试成绩高,无法应用于该用的地方,从这方面来看,考试有什么用?只是浪费时间、精力、人力,组织了一场考试秀!
我感觉,我们的考试可以变一下,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专业,仔细地想一想,我们需要考试吗?如果需要,那要考什么内容?
考试只是一种形式,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学习和学以致用。
任课教师:杨春俏日期: 2013 年 5 月 7 日
第二篇:我对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我对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没有文化的人类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任何个体无法脱离文化,个体总是需要认同某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个体人生是不可能的。大到国家、民族,小至每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个体,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环抱着人迈向自己的未来,个体通过自己的作用承担起所属文化圈的职责,并将自己所属文化发扬光大;任何文化选择并非轻松随意的,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真。
然而,就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不少学者都结合国内外的环境来研究,表示了相当的担忧,认为存在着许多问题。纵观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逆差;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冲撞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冲击。此外,武铁传《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一文也指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文化发展不平衡与政府定位不明确,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制约文化发展,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等。
虽然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中国在寻求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以中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等的推广活动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这样的外交活动有助于展现中国文化魅力,激发外国公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与文化,消除他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戒备以及树立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值得信赖的中国形象。可是,仅仅这样还远不能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看重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效果,诸如文化、外交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却在渐渐增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践也使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应该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提升。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目前我国的文化力却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另外,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有数倍之大。以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载体图书为例,经过我国许多部门的努力,版权贸易逆差已经从前几年的1∶10缩小为现在的1∶7,但仍然是太大的数字。而且,图书的出口对象主要是一些汉语文化圈的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中国和欧美的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甚至达到1∶100以上。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为国家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落后,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很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这里我主要提出三点:
1.全方位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与思想底蕴。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而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信息时代。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因此,我们要建立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1996年初春,马欣乐先生的个人画展也在迈尔奇画廊开幕,邀请了克林顿夫人为其剪彩,盛况空前,影响力很大。马欣乐先生不少作品结合西方绘画用光用色的手法,很有新意,呈现出大家的独特风格,也使西方的观众对传统的中国绘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好地推广了中国文化。
2.多角度实践,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根据《世界眼中的中国》的调查显示,对“中国的代表性事物”的了解上,大部分外国人选择了“功夫”、“长城”和“中餐”,认为这些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事物”。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展示给世界更多精彩的内容,这需要我们多角度地实践,多角度地展示,才能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如在大部分美国人眼中,梅兰竹菊是中国画固有的唯一符号,马欣乐先生却让他们认识到了象形文字在绘画中的魅力,让美国人看到更丰富的中国画。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得马欣乐有机会成为全美最大的斯普林丝环球家纺公司的高级设计师和设计总监,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美国人钟爱的家纺布艺让中国元素在异国走进千家万户,掀起了中国风的热潮,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3.重视海外华文教育,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我国现在分布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约有5000 万人,这支力量是中国国家软实力在海外的表现和扩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并且充分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如印度尼西亚思源美术馆馆长阮渊椿极力地宣传中国文化,使印度尼西亚人民更多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并且获得了亚洲国际书法高峰论坛颁发的“传播中华文化贡献大奖”,中国画家马欣乐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传播东方文化的旅程,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了很大贡献,他的新作《大唐盛景图卷》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连接着未来。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在当今中国,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潮中,中国文化毕竟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主要是指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它不仅衡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而且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正是基于此,各国纷纷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化创造最深厚的源泉。建设和谐文化,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具有群众性的文化特征。因为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文化,是真正民主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既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党的宗旨的要求。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因此,民族性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底色,面对外来文化不断冲击和渗透的现实,我们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承担起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保卫者的职责。因为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中国人民以自己卓越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着称于世而又地域特征鲜明的灿烂文化,它是维系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
第三篇:对中国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一些看法
对中国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一些看法
没有文化的人类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任何个体无法脱离文化,个体总是需要认同某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个体人生是不可能的。大到国家、民族,小至每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个体,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环抱着人迈向自己的未来,个体通过自己的作用承担起所属文化圈的职责,并将自己所属文化发扬光大;任何文化选择并非轻松随意的,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真。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大国文化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可忽略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重大文化战略问题。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清末三四十年间,清代特产之考证学,虽依然有相当部分的进步,而学界活力之中枢,已经移到‘外来思想之吸受’。一是元气虽极旺盛,然而有两种大毛病:一是混乱,二是肤浅。直到现在,还是一样。这种状态,或者为初解放时代所不能免,以后能否脱离这状态而有所新建设,要看现时代中国所处的状态。
中国在寻求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以中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等的推广活动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这样的外交活动有助于展现中国文化魅力,激发外国公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与文化,消除他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戒备以及树立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值得信赖的中国形象。
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作为中国文化的端午节已经被韩国成功申请为自己国家的节日,而我们都问问自己有几个人每年的端午节去实现这个节日的意义呢,我门自己不重视自己的节日。而让它变为外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如何去想呢,难道我们还要大方地说无所谓嘛。没必要吧。我们要加强对自己文化的重视,这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爱祖国的前提下,爱护只要是中国的一切,让端午节拥有他本应该受到的重视。
端午节只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其实我们国家的很多文化遗产已经处在危险的边缘上,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将时刻保持着灭绝的威胁。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面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多样性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因此,需要解决以下四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官方应有文化的高度。第二,熟悉市场,了解西方和全球的市场,知道谁在消费和需求中国的东西,否则就会导致产品过剩或者严重错位。一方面,一些人受“名牌”机制影亦云,喜好消费那些宣传海报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相对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文化产品总体上仍属于奢侈品,很多人受经济条件约束却消费不起。这些都制约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良性发展。第三,中介环节问题,主要是体制性问题,需要有一种弹性的合作性的制度、财务制度等,否则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最后很可能是债台高筑,官司缠身。第四,专业和思想的介入,即邀请一批真正的专家、学者和撰稿人,吸收、改编他们的思想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主要是指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它不仅衡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而且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正是基于此,各国纷纷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化创造最深厚的源泉。建设和谐文化,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具有群众性的文化特征。因为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文化,是真正民主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既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党的宗旨的要求。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因此,民族性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底色,面对外来文化不断冲击和渗透的现实,我们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承担起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保卫者的职责。因为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中国人民以自己卓越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着称于世而又地域特征鲜明的灿烂文化,它是维系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
第四篇:对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评价
对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评价
摘要:美国总统大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党在选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选和全民投票是两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关键字:总统选举制度 总统的产生 重要的作用 重要的阶段 参议员和众议员 政党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复杂,过程漫长。选举的主要程序包括预选、各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选举人团投票表决和当选总统就职。
预选是美国总统选举的第一阶段,通常从选举年的年初开始,到年中结束。其间,各党派竞选人将争夺本党总统候选人提名。预选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政党基层会议和直接预选。前者是指两党在各州自下而上,从选举点、县、选区到州逐级召开代表会议,最终选出本党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后者在形式上如同普选,一个州的两党选民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选出本党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这是大多数州目前采用的预选方式。
预选结束后,民主、共和两大政党将分别在第三季度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最终确定本党总统、副总统候选人,并讨论通过总统竞选纲领。
两党全国代表大会之后,总统竞选活动便正式拉开帷幕。两党总统候选人耗费巨资,在全国各地开展竞选旅行、进行广告大战、发表竞选演说、会见选民、召开记者招待会以及进行公开辩论等。此外,候选人还将通过多种形式阐述对国内外事务的政策主张,以赢得选民信任,争取选票。
全国选民投票在选举年11月份第一个星期一的次日举行,这一天被称为大选日。为避免大选日投票过于拥挤,目前美国大多数州允许选民在大选日前45天内提前投票。
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因此选民投票时,不仅要在总统候选人当中选择,而且要选出代表50个州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538名选举人,以组成选举人团。在大选中,美国绝大多数州和首都实行“胜者全得”制度,即在一州或首都获得选民票最多者获得该州或首都所有选举人票。赢得270张或以上选举人票的总统候选人即获得选举胜利。因此,根据各州选举人票归属情况,通常大选日当晚就能决出选举获胜者。
选举人团投票表决在选举年12月第二个星期三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举行。选举人在其所在州的首府投票表决。一般情况下,选举人团投票表决只是例行公事。
此外,如果两大党总统候选人各获得269张选举人票或因有第三党候选人“入围”而导致无人获得270张或以上选举人票,则总统人选由国会众议院决定。这种情况在美国历史上也曾发生过。
总统就职典礼是美国总统选举的最后一道程序。直至当选总统于次年1月20日在总统就职典礼上宣誓就职,总统选举过程才宣告最终结束。
近代以来被大多数国家采用的选举行政首脑的方式是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而美国创造了一种有别于其它国家的选举总统的特殊方式,总统是由通过全国普选产生选举人团间接产生总统。
现在美国是总统怎样产生的呢?
美国总统大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经历政党初选,政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提名,全国范围的竞选,全民投票,选举人团投票等阶段。
一、政党初选:美国初选是美国的主要特色之一,在全世界的民主国家中,只有美国依赖初选提名各政党的国会和州议员,依赖州的初选来选择总统候选人。它源于19世纪末美国南方一党独大的地区,1917年,美国大多数州都经由政党举办直接初选以利提名。但在本世纪却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初选在大选年的二月至六月间进行。各政党在各州进行政党初选。初选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各政党的登记参加总统竞选的人,为获得本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而展开争夺;二是各党选出各州出席本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民主党和共和党确定各州代表数目的方法是各州在国会中议员的数目和上次选举中该党在该州中表现的力量)。依各州法律规定初选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党团会议亦称初选会议,基层会议,党核心分子会议,它是代表其政党并有权推举其候选人的有组织的公民群体。由两党在一州的各个选举点分别举行党的基层会议,由支持本党的选民当场表态支持谁当本党总统候选人,并选出出席县一级代表会议的代表,然后,县代表会议选出州代表会议的代表,州代表会议选出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此会议旨在通过选出支持某一候选人的代表来表明各党在各州内的党员所希望推选的本党总统候选人;另一种是直接初选即透过选民投票方式直接产生党代表并支持某一总统候选人。总统直接选举在州一级举行以显示各州选民希望让谁成为其政党候选人。按照各州的法律,有些州的选民直接投票推选他们属意的总统候选人,有些州的选民则把票投给“保证”在该党的提名代表大会上支持某一候选人的代表。直接初选可分为开放式初选和封闭式初选。在开放式初选中,由选民进入投票所时,才决定要参加哪一个政党的初选。在封闭式初选中,选民只能投票给他们政党的候选人。但是各政党大都选择封闭式初选即要求选举人有明确的党派立场。其中,新罕布什尔州是最早进行初选的一州,爱阿华州则是全美第一个进行党团会议的州。此两州的选举结果将会影响其后各州的选举结果,被视为大选风向球。
二、政党全国代表大会:两党通常在七八月份各自举行全国代表大会,目的是由各州推选的参加代表大会的代表推选本党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以及制定本党的政治纲领(由提名的总统候选人主持制定)。事实上,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在初选阶段就由投票人决定了,各总统候选人拥有多少代表支持也已明朗化,因此,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只是认可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最后一道程序。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性逐渐降低,政党领袖已经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而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代表大会都由州内的政党领袖控制,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精心挑选代表,以确保这些代表在大会上“正确”投票。有些可能成为候选人的人由于已经得到州政党领袖的支持而拒绝参加初选,以免在初选中失利,相反有些在州初选中获胜的候选人并未得到党代表大会的提名。代表大会选出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必须向各州的主管选举事务的官员登记,然后才能在普选投票时列于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名单。独立总统候选人需要征集登记选民最低数量的签名,方有资格出现在选票上。
三、全国范围内的竞选:九月至十一月期间,各政党推出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在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随即开始漫长而又疲惫的全国范围内的竞选,这一过程长达8至9周,他们在电视上发表演说,进行电视辩论,做广告,到各州与选民见面,表达自己的施政纲领,争取选民的支持,耗费相当可观。在这期间,各种利益集团向两党进行政治捐款,候选人也亲自募集资金。2004年总统选举的资金募集首次受到法律限制,《麦凯思——范尔的德法》禁止企业工会等向总统无限制的捐款,个人捐款的上限被提高到2000美元,这有利于传统上就善于募集小额捐款的共和党。
四、全民投票:全民投票在大选年十一月第一个星期后的星期二进行。宪法规定:各州所选派的选举人数额,与该州有权选举的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总数相等。哥伦比亚特区没有国会议员,1961年第23条宪法修正案规定:构成合众国政府所在地的特区,应依照国会规定的方式选派总统和副总统选举人,该特区为此目的应被视为一个州,其选举人的数额应与它有权选举的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的总数相等,但不得超过人口最少的州的选举人数额。一现在的情况,该特区有3名选举人。因此,相当于一百名参议员(每州两名)的选举人,加上等同于四百三十五名众议员的人数,连同3名哥伦比亚特区选举人,共有538张的选举人票。为了保证联邦政府立法与行政权的平衡,参议员、众议员或在合众国担任信用职务或受益职务的人员不得被选派为选举人。首先各州的政党组织向本州岛主管选举事务的官员提供一份支持本政党总统候选人的选举人团候选人,数目和该州的选举数目相等。通常,各政党通过他们州政党代表大会选举或通过州政党领袖任命提名选举人候选人,独立总统候选人很少指定他们的选举人候选人。这些选举人都保证将票投给某一政党的总统候选人。在那天,各州的人民投票选举总统选举人,选哪个政党的选举人候选人代表了他们对总统和副总统的选择。事实上,在选票上通常写的是总统候选人的名字和选举哪个党派的总统选举人候选人集合,而不是列了一个个总统选举人的名单。选民投票给的是支持某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的选举人而非候选人他们自己。目前各州除了缅因州和内不拉斯话加州采取在全州获得多数选票者获得两张选举人票(代表参议院的两张),其余的选举人票给与各个国会选区多数票获得者外,全美其它48个州采取多数代表制,即如果某一位总统候选人在该州获得票数高于对手,即可获得该州的所有的选举人票,简称为“胜者全拿”。这种制度并非基于宪法的规定而是基于各州的法律规定。通常在大州投票结果公布之后,将扩大领先者的差距或急剧缩小落后差距,经过此阶段后,由谁当选总统事实上已经确定,除非出现意外情况,因此,接下来的选举人团投票只是一种形式并不具备实质意义。因为在全民投票时,选举人已经保证将票投给某个政党的总统候选人。
五、选举人团投票:在大选年十二月第二个星期三后的第一个星期一,选举人团成员在各州首府分别投票,一票选举总统,另一票选举副总统。(之所以要分别投票,是因为制度的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腐败、秘密交易和外国的影响)。为了避免选举人选举他们本州岛最受欢迎的人,选举人至少要有一票投给他们州外的一位候选人。当然,现在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已经在政党提名时解决了: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来自不同的州。选举人团成员最初都被认为是最聪明、有政治经验且无党派的公民且都能够在总统选举时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开国元勋的安排因政党的出现而受到损害,选举人团成员都被所属政党操纵而变成投票机器。
投的票然后封印送合众国政府所在地,呈参议院议长。参议院议长在参议院和众议院全体议员面前开拆所有证明书,然后计算票数。获得总统选票最多的人,如所得票数超过所选派选举人总数的半数,即为总统。如无人获得这种过半数票,众议院应立即从被选为总统之人名单中得票最多的但不超过3人中间,投票选举总统。但选举总统时,以州为单位计票,每州全体代表有一票表决权。2/3的州各有一名或多名众议员出席,即构成选举总统的法定人数,决选总统需要所有州的过半数票。得副总统选票最多者,如所得票数超过所选派选举人总数的半数,即为副总统,如无人得票超过半数,参议院应从名单上得票最多的两人中选举副总统。选举副总统的法定人数由参议员总数的2/3构成,选出副总统需要参议员总数的过半数票。
我们可以看出:
1、政党在选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党就是为选举而存在的,大部分过程都是围绕政党展开的。而开国元勋们在制定总统选举程序是并没有政党并且有防范政党的意思,政党进而因此改变了整个选举程序。
2、初选和全民投票是两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两阶段就决定了由谁当总统,而宪法上规定的选举人团投票就变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对事实的认定,因此可以说美国总统选举实际上是一种直接选举,不过这种直选是以州为单位进行的,尽管从法律及过程上看是间接选举。
3、总统和副总统是国家一级政府里仅有的两名由全国选民选出的官员。参议员和众议员则是由更少的选民在州或国会选区内选出任职的。
4、美国大选是非常复杂的,有的美国学者称:美国人选择总统的复杂程序对大多数国家的人民简直是一个迷。美国的政治家只有社深谙选举的程序极其实际运作,才有可能取得选举的胜利。而且对于我们而言,要想了解美国的选举过程关键是要看其最初的过程,要从各政党进行的活动看(因为候选人都是以其代表某个政党的身份进行的),而非最后的选举人团投票。
5、选举人团制度发展到现在表面上看违背了设计的初衷,但其所要维护的大州与小州利益的平衡及美国的联邦制,实现最大多数的民主的作用并没有改变,并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但是美国的选举制度并非完美无缺,特别是选举人团制度,受到许多人的诟病,它有时会导致选举的不公平。但是这样一种制度设计,维系了美国200多年的发展与繁荣,使选举出来的总统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显示了开国者的聪明和智慧,是一个伟大的设计。
第五篇:民主政治与国家选举制度
民主政治与国家选举制度
民主政治与国家选举制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社会谈论的重要话题,是与我们每个公民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大事,在青马工程的授课中,房亚明博士就为我们讲授了有关民主政治与国家制度的课题。
在课上,他首先强调了权力交接有序化是政治文明的标尺。他说道:权利交接的方式和规范程度是评价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是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发展下去的重要环节;此外,领导人的产生机制是判断一国是否民主及其水平高低的主要窗口,一个富强文明的国家,一定有着完善,高效,民主的选举制度;最后,他也说到,领导人权力交接制度额演进考察时当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和选举制度的发展是一个恰当方法和有效途径。
随后,他从三个方面详细的像我们介绍了中国权力制度的演进:
一、从强人政治到协商政治。他认为区分这两者的标准就是领导人的产生方式,强人政治具有其本身的局限性:乱世出英雄,悲剧性结局概率高,容易陷入“接班人陷阱”,而协商政治是精英内部的妥协和合作,权力分享是它的核心特征。此外,他还介绍了中国当前三种不同类型的权力交接方式,包括接班制,推举制和选举制。其中,选举制是民主深化的必由之路。
二、十八大对党内民主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明确以人为本是核心,为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方向。并且,组织上也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办公效率。此外,权利交接现在逐渐变得常规化,走可持续的道路,年龄梯队合理,人才辈出,人事变动形成了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的格局。
三、未来二十年中国政治走向:走向民主升华的时代。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只能循环渐进,否则欲速不达,民主化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有时间慢慢沉淀,慢慢升华,民主形式多样,没有正版。没有统一的民主,民主化是形式多样的,我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形式。
最后,房亚明博士还介绍了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人民民主的拓展,包括人民代表结构优化,民意联络和表达机制完善等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构建;权力交接进一步规范化,民主化,透明化,全力终身制缓解乃至能被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