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教育体制与教学的研究
职业教育体制与教学的研究
职业教育不仅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及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国家连续多年将职业教育列入重点扶植与发展目标,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成为一支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学生,职业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根据不同时期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受教育者的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市场步伐与社会发展节奏,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
当前,职业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以及职业教育本身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培养方式上,都应该更加科学合理,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受教育者职业素质、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效果。1转变教育体制,探索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为了社会发展需要,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级政府更加关注与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愈发壮大。
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促进就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实现 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政府进一步落实与完善职业教育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准入制度,科学制定职业标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职业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同时,政府在宏观调控与引导的作用下,应该让职业教育回归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实现政府支持,市场引导,真正做到“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有力结合,发挥职业教育的能动性,让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适合社会与市场的优质人才,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教育发展之路。2建立教学机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代经济的发展,促使科学技术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也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完善,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探索适合提高学生素质与技能的教育。
2.1改变教学模式。现在的职业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技能与经验的传输,而是需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现在的职业教育需要更加专业的师资队伍、更加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更加丰富科学的教学模式。
2.1.1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同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市场脚步,职业教育必须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更新,培养出适应市场新环境的人才。
2.1.2在教学方式上。职业教育要转变以往老师“教会”的教育模式,要让学生在学会的同时会学,具备学习创新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职业教育固然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学习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优势,做一名专业的职业人才。
2.2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校园环境不仅具有满足生活、工作和学习需要的保障作用,而且还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育人的作用。校园环境对学生发挥着导向作用,而且这种导向作用不是短期的,而是在较长时期内发挥作用的。当学生置身于学习氛围浓烈的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时,就会使学生时时受到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形成热爱学习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2.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校园卫生、校园设施、校园活动等能够使学生感受学习与生活快乐的校园环境加大建设力度,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说话。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够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如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阶段性考核以及班级晚会联谊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能让学生对校园环境产生感情,只有这样,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才能更好的融入环境,才能在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2.2.2指导学生就业创业。职业教育既是培养学生人格与技能,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教育,又是一种就业教育。指导学生就业创业,是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建立学生就业培训,建立学生创业园区,将优秀企业的价值观以及经营理念引入到学校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以及道德观念。
2.2.3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不同需求设置不同专业教学,打破以往单纯灌输的模式,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从而缩短职业院校课程与社
会工作的距离,最终落实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高职人才这一根本目标。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是将职业教育与企业本位结合的一种全新理念,能让学生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同时也能让企业了解到学生学习情况,搭建一种学生与企业双向交流的平台。
2.3.引进市场理念。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借鉴与吸收优秀企业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理念,把吃苦耐劳、开拓奉献、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以及敬业创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老,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3提升学生认知,明确学习目标
职业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灌输,发展到现在,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提升学生认知是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3.1学习动机的培养。动机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首要因素,对学习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动机产生于需要,学习动机实际上就是对于学习的一种需要,不学习就不能掌握知识,不能适应社会,也就不能满足自身生活保障,更不必谈发展和提高了。
从根本上讲,学习动机是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或愿望,它对学习起推动的作用。学习上的自觉性,就是指学生对社会和教育者的要求及其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使其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后所产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学生学习首先必须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只有知道学习的目标与价值,才能更好的学习,才能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创新的转变。
3.2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非智力因素中居于第二位置,兴趣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将这种欲望转化成积极的行动,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目前传统教育的学生,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学习兴趣,厌倦学习,对书本知识产生了抵触情绪;职业教育则大不相同,职业教育通过改变传统教育理论为主的教育模式,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寓教于乐,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时,只有亲自动手,才知道自己学的怎么样。而当学生动手实践时,哪怕取得了一点点成功,内心都会产生欣喜之情,从而产生兴趣,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动力。所以,职业教学的正确引导和实施,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而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极有帮助。
3.3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也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如果一个人没有自信心,做事是不可能做出成绩来的。自信心对于职业教育的学生尤其重要,他们在传统教育的学习中,遇到过无数次考试的失败,有过无数次的失望,无数次地遭受批评或讽刺,这都是对自信心的无情打击。他们需要鼓励,需要自信,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肯定学生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自信心。在职业教学中,让他们树立自信要比课堂教学容易得多,因为他们在实践中总会取得或多或少的成功,这种成功看得见摸得着,就会产生个人价值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学生时期是最活跃时期,还处于非智力因素的发育阶段,因此,应当把培养学生认知作为职业教育中一件大事来抓,要通过职业教育和其他多种方式,有效的培养学生认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成为他们走出校门走向成功的有力武器,这是职业教育的意义所在。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我们才真正使教育神圣起来,我们教育者才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教育事业才真正伟大而光荣。
4结语
职业教育是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生力军,也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不可替代的力量。社会在变革,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必须要改革教育,根据社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掌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促进社会发展,肩负起职业教育的神圣职责。
第二篇:中国与菲律宾教育体制探析
中国与菲律宾教育体制探析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促进了世界各国在文化、教育与经济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并且学术领域的互动更加频繁。菲律宾的教育事业较为发达,在教育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精力。中国与菲律宾在文化、语言以及宗教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加强了多个领域的交流与互动。本文对中国与菲律宾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为革新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提供参考。
一、中国与菲律宾教育体制对比
1.菲律宾教育体制概述
菲律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均由西班牙统治,而后又成为美国的殖民地,因此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均有着西方社会的烙印。菲律宾十分注重教育事业,全国范围内的文盲率很低,国民识字率较高,并且大学生在全国学生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根据相关机构的测评结果,在亚洲教育质量排名中,我国大陆排名第五,而菲律宾排名第九。虽然两国在教育体制与教育发展状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依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菲律宾的具体教育体制为:小学设定为学制六年;中学设定为学制四年;大学设定为学制三至四年;中职技术院校的学制为二至四年。同时菲律宾的高等教育不规定学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几个月,也可以长达几年。对于高等教育中学习年限低于两年的,一般只给学生颁发毕业证。而学习年限超过两年的,根据学习时间长短授予不同的学位,如学士、硕士等。对于医药学类的专业,一般设定学制为六至十年,学生毕业后授予博士学位。与我国不同的是,菲律宾在中学阶段不分初中与高中,并且与美国将中学分为六年与四年两种有所区别。
2.中国教育体制概述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借鉴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中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并突出教材在知识传授方面的权威性。我国的具体教育体制为:(1)初等教育。招收6至7岁的儿童入学,并由成人初等学校与普通小学为学生提供初等教育,设置学制为五至六年。成人初等教育主要学习内容为数学与语文,目的在于扫盲。(2)中等教育。由普通中学为学生提供中等教育,学制设置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可以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完成高中学业,也可以选择就读职业技术学校,学制为二至三年。(3)高等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本科、专科与研究生教育三类。本科的学制设定为四至五年,专科一般为二至三年,研究生学制为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学制设定为三至四年。我国现有普通高校一千多所,学生高中毕业后经过高等院校统一考试,可以选择进入心仪的高校就读。
二、两国教育体制差异的原因分析
1.教育理念不同
菲律宾在教育纲要中明确规定将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起来,并且倡导知识的活学活用,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倡导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菲律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预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或自学。菲律宾一直采用英语教学,并注重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为了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一般会在教学过程中配备图片、视频等,并且会定期安排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与旅游等活动。而我国当前在教育模式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且大部分家长将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主要目标,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相对而言,我国的教育更加注重教材,学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能够轻松完成试卷,但是实践能力欠佳。同时由于家长与学校给予学生很大的压力,或者教师过于看重升学率,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量很大,但能够灵活应用的很少。
2.师资建设方面的差异
中国与菲律宾的生活习惯、地理位置等不同,这也影响到本国的教育投入与师资建设。菲律宾在小学阶段同一门课程均由一名教师授课,而在中学阶段开始分科,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任教,并且每一个年级换一位教师。而在菲律宾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往往整个年级的课程均由一个教师任教。在师资建设方面菲律宾设置了综合性的大学,进而培养师范类人才,而教育学院则主要从事研究生教学或者作为教师进修的场所。菲律宾没有强制性的教育培训制度,每一位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是否进修。我国主要是设置专门的教育学院培养师范类人才,并由教育学院的教师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同时我国会每年安排职称评定以及考核等工作,并且有强制性的进修活动。
3.教育背景的差异
中国与菲律宾在教育背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大部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愿望,这与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人口众多有一定的关系。而菲律宾在家庭教育方面更加务实,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若孩子对书本知识不感兴趣,则会建议孩子就读职业院校,或者进行各种技术培训。
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改进。通过分析我国与菲律宾教育体制的差异以及原因,可以为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而关于两国教育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还需进行进一步探究。
第三篇:美国教育体制2
美国私立高中入学要求
美国私立高中一般要求申请人提供过去3年的成绩单、推荐信及英语考试成绩TOEFL、SLEP、SSAT、ISEE。
SLEP考试简介:
SLEP是Secondary Level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的缩写,即中学生程度英语水平考试(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初中,高中的英语能力测验),试卷由位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提供。SLEP考试是中学英文老师判断国际学生英文程度的重要依据。
SLEP考试包括听力和阅读两个部分,听力部分75题,测试时间45分钟;阅读部分75题,测试时间45分钟。全部为选择题,满分为67分。
SSAT和ISEE考试简介:
很多著名的私立学校要求申请者必须参加SSAT或者ISEE入学考试,而且SSAT或者ISEE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SSAT或者ISEE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申请者能否被申请的中学录取。只有顺利通过考试,才能进入著名私立中学就读。美国几乎所有的著名私立中学都要求申请者提供SSAT或者ISEE成绩(短期交换生除外)。
SSAT和ISEE都是美国两种全国性的私立中学入学考试,由美国、加拿大等国私立学校自行选用。SSAT为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的首字母缩写,即为美国中学入学考试。ISEE是Independent School Entrance Exam的首字母缩写,即为独立学校入学考试。SSAT和ISEE考试内容相似,难度相同,只是考试形式有一些区别。SSAT和ISEE考试均由英文、数学和作文组成。两种考试虽然主要都是为了中学入学,但是,目前也在私立学校5、6年级的入学审核中广泛使用。
SSAT考试创办于1957年,由位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的中学入学考试委员会SSATB(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 Board)命题。SSAT在美加以外地区的考试,每年于11、12、1、3、4月举行,考前四周报名截止。在美国每年举办7次考试,在北美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每年举办5次考试。SSAT主要是测量学生的数学、英文程度及理解力,SSAT考试作文不计分,但会被送到报考学校的招生部门作为录取的参考。SSAT考试分为低年级(在读5-7年级的考生)和高年级(在读8-11年级的考生)两种考试。
ISEE由独立学校入学考试办公室(ISEE Operations Office)和位于纽约的教育档案局(Educational Records Bureau)主办,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字和数字的推理能力。如同SSAT考试一样,ISEE考试也有短篇的命题作文,但作文不记分,会被送到报考学校的招生部门作为录取的参考。为了照顾学生随时入学,ISEE设置三个级别的测验:初级测验对象为在读5-6年级,欲申请入读6~7年级的学生;中级为7-8年级的学生,欲申请8~9年级入学者;高级为9-11年级学生,欲申请入读10—12年级者。
目前仅SSAT考试在中国上海设有考点。
申请截止时间:秋季入学一般1-2月截止,有些学校可滚动式招生;部分学校提供春季入学。
第四篇:中国教育体制与国外的异同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011级1班韦含笑
20111101014
4当今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的认识与感受
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时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在普鲁士帝国时期,小学就开始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从此以后,德国将国民教育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并在各个领域催生出一大批光辉璀璨的巨星。也正应为如此。才使德国拥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英法美等强国的实力。而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着淘汰的命运。
中华历经五千年之沉浮而不消逝,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几未间断的教育史。而今天中国实行的教育制度尽管比起封建时期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是难脱其影响。当今社会都知道中国是实行应试教育,但是生活才是最大的考试,“减负等于加正”这句话也不无道理,教育局的作用,也已只局限于学校的上空,却永远无法下来深入。当然,这应试教育也与中国上千年的科举制度相连,人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有人说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人才,又埋没了一批人才,每年高考与中考有多少人因为一时失误抱憾终身,又有多少人因为一时失误没有走进理想中的学府!但是这种应试教育又不得不让我们学习一些与以后专业无关的课题,但这些知识却有时可以派上大用场。这一点,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但是整天的读书,写字,做功课让我们少了许多玩与想像的时间。有时许多东西就是在玩乐中明白的。我不奢望中国废除应试教育,与国际教育方法接轨,因为这种应试教育是千百年来所流传下来的体系,但我却希望能像美国一样多次高考的机会,多培养一些社会实践能力,这对以后走入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教育部门虽然是大张旗鼓地说素质教育,不可否认,有些地方是实行了那种教育方式,但是更多的地方依然走的应试教育的老路子。真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没办法啊,因为教育部门注重考试的分数,家长看的也是孩子的分数,学校理所当然地也注重分数。于是把大部分的担子压在了学生的身上。时间可以验证应试教育的利与弊。应试教育铸就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才”,并且应试教育又促使了“分不够,钱来凑”的腐败风气的蔓延。这种教育体制使得中国的学生千篇一律,创新性极差,世界观、价值观也有一些瑕疵,而且在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学生素质和国外的相比还比较低!
对比中国与美国的教育:
1.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差异首先在于两国初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同
中国初等教育将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好处高分看成首要目标;而在美国,初等教育的目的只
有一个: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2.对待成绩的态度不同
对中国孩子来说,一份不好的成绩单会使他收到来自各方压力。然而在美国,每个学生年终的成绩单都时间私人的物品。家长方面也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分数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远。而中国大部分学生的目的是“拿高分”。
3.两国在知识观是存在差异: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即中国教育的静态与美国之间的动态差异,这一动一静这反映两国知识观的差异。
4.两国在提供该学生的环境上不同
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的运动研究方法的能力。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
5.两国课程设置不同
比如关于外国语言的学习。在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只有英语一种(除专业外),这是教育系统为全体学生做的统一选择。而在美国,学生选择德育的就大得多,包括西班牙语,发育,拉丁语等。还有在美国不用教材的课是存在的,他们通常叫做“家庭生活”课。课程内容包括缝纫,烹饪和增强自信心等等。他教给学生的是书本以外生活之中的事情,他教给学生如何生活。
6.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
中国的启发式教育存在着一个弊端,就是其实一直到某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诱导学生,使他们找到“唯一的答案”。在美国学校的教学法,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教师一致的正确答案外,还给与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去探索教师和学生都没未知但却客观存在着的潜在答案。在中国,除了少数人才不用看“高考”分数外,其余的均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人学得最重要的,唯一标准。但在美国学生年年都参加各类考试中的至少一种考试,一次失手,情有可言,两次失手,也可以理解„„因此,这些考试成绩就可作为非常重要的录取入学考量标准。
7.学习负担不同
美国几乎每周都回放一天假。但在中国,周末可能被无情占有,就连绚丽多彩的假日也会因繁
重的作业的充斥而黯然失色。
8.家庭教育不同
1)美国教育小时管得严,美国父母会立下许多规矩,而孩子越大管得越松;中国父母恰恰相反,小时候百般溺爱,长大处处限制,甚至连大学专业,恋爱都横加干涉。
2)美国教育注重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这个教育差别使得美国孩子比中国更具自立性。
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是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因而我国教育的完善必须抓创新来补不足。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应的是不同的文化内涵,适宜美国今日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中国现在的社会。总之,我们需要的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的现代化教育。
再看看国内外的一些数据对比:
各国国民有大学生学历的比例如下:
1、俄罗斯:54%
2、加拿大:48.3%
3、以色列:43.6%
4、日本、新西兰:41%
5、美国:40.3%
6、芬兰:36.4%
7、韩国:34.6%
8、挪威:34.2%
9.澳大利亚:33.7%
10.爱沙尼亚:33.3%
11.爱尔兰、丹麦:32.2%
12.比利时:32.1%
13.英国:31.8%
14.瑞士:31.3%
而中国的是多少呢?中国国人中有高等教育的学生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最多也不会超过10%,似乎只有6%左右。而且分布很不均匀,像上海可以高达48.4%,而在西部山区,如西藏,新疆偏远地区只有0.4%。
综上所述,以我之愚见,在中国教育制度可以有以下改革的余地:
1、提高大学、中学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现在大多数学生上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好好学习,以便以后能出人头地,有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去学,而且如果这种教育见效,中国将会免去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贪污、比如社会的一些经济问题,包块犯罪都可能会减少一大批,所以我把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的教育和引导看的最重要!
2、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看出来,中国近几年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比较重视。但是在我看来还是有很大问题的,首先就是不实在,感觉上所谓的自主创新只是提提罢了,感觉应该实实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就是创新意识在也存在很多不均匀的情况,比如上海,北京的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比较好一点,但是想河南,山东就比较差一点,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知识的主人,不能一味的只是应试教育,淡然这就需要国家政府投入跟多的人力财力,希望国家能吧这一项放在重要的地方。这一项可以参考美国,反面教材可以参考印度!
3、承受力,记着我上初三时,语文老师一句话说的很好,上学,学习是必要的,但是还要学习一种承受力,一种对未来的承受力,一种对生活的承受力,一种对逆境的承受力,一种对挫折的承受力,一种对压力的承受力。如果有了这种承受力,即便缺少知识方面的优势,但是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在社会上站住脚,就能后期勃发!这一项可以参考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教育。这也许就是日本人那种“武士道精神”的诠释吧!
4、素质的教育,不是素质教育!众所周知,在国外,中国人有时候是被看不起的,比如我一个哥在丹麦留学,他对我说,本来丹麦人就看不惯外国人(因为丹麦国家福利很高,如果外来人口过多,福利就会下降),更看不过中国人!为什么?不是中国穷、不发达。而是中国学生在丹麦不团结,甚至出现国人骗国人的情况,而且素质不高,这就是别人看不起中国的原因吧!所以我以为要想中国国人能昂起头,不能只看GDP,还要看素质!这一项可以参考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挑起国都有德国,但是为什么他们还能迅速的发展起来?就是因为国人的素质和耐力!
5、对特长、个人优势的培养。人从生下来就不是一样的,如果都以为的按照一种模式去培养,去教育肯定是不行的!一个人会有他个人以特有的优秀的地方,而教育就需要去发现这些并去培养它,才能使人才成功!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得反正该适当的地位,就像如果让
比尔盖茨去打拳击,让泰森去搞经商,最后他俩谁也不会有现在的荣誉!所以在教育中就应该去发现这些优势发展这种优才能是人才辈出!而不能只是一个模子里培育有高等素质的机器!
6、还要提高全民知识素质的提升,因为中国有大学学历的人的比例确实很低,向美国都已过半,只有全民知识素质达到一定的高度,国家文明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说,中国的教育制度方面虽然有了很多成就,但是还有很多路要走!包括中国当今文化很多方面都是已经把旧的房子拆除,但是新的房子还没建起来。改革的路还有很长!望中国未来的教育、国力能够立于世界之巅!
第五篇: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院、自治区科协主管,新疆民族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所、自治区科协主办,知识力量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本刊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刊方针,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紧跟国际发展趋势,适时追踪热点,及时反映各个领域的重大成果,积极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
本刊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65-1085/Z,国际标准刊号ISSN:1618-2616。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刊,是社会各界互通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学术交流的载体。
一、办刊宗旨
本刊以“推介最新学术问题”为特色,关注最新教育学术进展,展望当代教育学术成就,并把理论问题与实践探索想结合,涉及企业、事业、学校的集团经济、科学管理、党建研究、教育教学、金融财会、改革创新等领域。以教育管理工作者、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企事业单位为主要读者对象。
二、主要栏目
【教育视点】 【理论探讨】 【高教管理】 【教育观察】 【教学研究】 【党建思政】 【职教天地】 【模式探索】 【科技成果】 【校园内外】 【教坛之声】 【职业天地】 【集团经济】 【法制评论】【体育天地】 【教学参考】
三、征稿要求:
本刊只接受邮箱投稿,来稿最好用office软件录入保存为word文档后用电子邮件的“附件”投寄。若不能用电子邮件投稿。投稿时请提供作者姓名、年龄、性别、工作单位、职称或职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mail信箱等。
四、稿件处理:
本刊处理稿件及时,网上审稿,7日没有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以另行处理。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必须来函声明。投稿邮箱:jylljxyjz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