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需要加大地方政府的统筹

时间:2019-05-15 00:3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业教育需要加大地方政府的统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业教育需要加大地方政府的统筹》。

第一篇:职业教育需要加大地方政府的统筹

职业教育需要加大地方政府的统筹

——辽宁省“探索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调研报告

● 出台职业教育强省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布局结构调整

● 起草制定深化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

【摘 要】 辽宁省尤其是沈阳市和大连市围绕“探索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政府统筹,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注重德育创新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有亮点、有创新。最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张天保、周稽裘、陈宇三位委员及特邀专家刘占山等针对“探索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两项试点赴辽宁省沈阳市和大连市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一)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省级政府统筹

1.系统谋划制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辽宁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11月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同步制定了《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和要求,明确提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活力。省政府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下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陈政高省长、陈超英副省长先后四次专题听取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与方案编制情况的汇报,并亲赴全省各市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强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2011年5月起,历时半年时间,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制定并印发了《辽宁职业教育强省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成为指导辽宁省未来五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的纲领性文件。《计划》围绕辽宁职业教育强省建设,从体制机制创新、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学校及专业结构布局调整、示范学校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素质提升、基础能力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10项行动计划、24个建设项目,进一步明确了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活力的目标任务及工作思路,为全省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辽宁省坚持“实施分类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专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的基本原则,指导和支持各地以建设职教园区和基地为契机,全力推进示范(骨干)性职业院校建设,科学调减中等职业学校数量,重点发展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高校附设高等职业学校逐步予以剥离或取消。2011年,全省共调整撤并散、小、低、差中职学校近40所;撤消了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举办的高职学校,完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设高职学院的剥离工作;沈北职教城、鞍山职教城、锦州职教城已投入正常使用并逐步成为紧密对接装备制造业等支撑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大连职业教育基地、本溪职业教育园区、盘锦职业教育“一城两基地”已基本完成初步论证和前期规划,将陆续进入实施阶段。通过职

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辽宁省职业院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11年,有17所中职学校成为国家中职示范校立项建设学校,全省国家中职示范校立项建设学校总数已达到28所。

(二)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1.稳步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关要求,辽宁省将鞍山市确定为开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指导鞍山市以职教城建设为契机,在全省率先开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陈超英副省长先后三次赴鞍山市进行检查指导,全力推进鞍山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目前,鞍山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了正局级单位——鞍山市职教城管理委员会,对进驻职教城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进行统筹管理,破解了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各自为政、多头管理难题,初步理顺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进一步推进全省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2.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沈阳市根据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围绕本市的主导产业,投入11.9亿元,对市属的职业学校进行了规划整合,集中建设装备制造、化工、汽车等6所规模达到万人的重点职业学校。其中,装备制造工程学校、现代制造服务学校、化学工业学校、信息工程学校和汽车工程学校等5所学校已全部建成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分散、规模不足、场地狭小、设施落后的问题。大连市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立了职教资源整合和职教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肖盛峰担任,下设职教资源整合指挥部和职教基地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分别由主管教育工作的朱程清副市长和主管建设工作的张军副市长担任,成员包括12个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编制完成了《大连市中长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大连市职业教育基地规划建设方案》《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整合方案》《大连职业教育基地一期建设规划方案》及《一期起步区院校建设方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2011年确定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大连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先期开工建设,全面启动职教基地一期工程建设。截至目前,3所学校建设所需土地指标已落实,建设规划方案和土地整理等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3.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统一管理。为进一步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更好地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底至2011年初,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省编办重新核定了教育厅的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省教育厅将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业务划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实现了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统一管理。

4.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一是起草制定校企合作地方法规。大连市已起草《大连市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大连市人民政府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意见》《大连市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实施意见》《大连市关于推进职教集团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沈阳市关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法规以及相关的配套文件也在起草过程中。二是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辽宁省教育厅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试点,在坚持 “确保学院主体办学性质不变、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升值、确保教职员工编制身份不变、确保学院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原则下,支持学院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合作创建了二级产业学院——黄海汽车工程学院。目前,曙光集团已累计投入3200万元用于学院建设和管理,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余人。与此同时,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渤海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沈阳汽车工程学校、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二级

院校也已达成意向,并陆续付诸实施。沈阳市早在2005年即召开了全市校企合作对接大会,职业学校与398个企业签订了424个校企合作协议,签约用人订单9000余人。2010年,全市的职业学校又与9家企业联合在职业学校建设了9个高水平的创新实验室,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大连市轻工业学校、电子学校、商业学校、综合中专、交通口岸学校、天巳汽车学校等在引进企业入校,实施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方面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工学交替型、校企合一型、前校后厂型、自办产业型等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此外,省教育厅在总结以往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集教学、生产、科研等多功能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有效对接。2011年9 月,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遴选确定了首批101个省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省级财政共拨付专项资金1.1亿元。三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省教育厅组织和指导下,着手组建10个由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牵头、联合相关企业和其他职业院校参与、以行业或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目前,“汽车服务业职教集团”“仪器仪表职教集团”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等3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已成立,并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沈阳市围绕装备、化工、汽车、商贸、旅游、IT、近海经济等支柱产业,组建了10个职教集团,包含455个大中型企业、55所职业院校,在职教集团内部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大连市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拟利用3至5年时间,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组建10个左右与地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集团,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适应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2012年将完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3个职教集团的创建工作。

(三)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2011年,辽宁省级财政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组织开展了职业院校校长领导能力、战略思维和管理水平提高培训212人次、中高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提高培训2000人次、相关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和推广培训891人次,评选表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1名。通过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校长们的领导素养和管理水平,提高了广大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辽宁在装备制造业等国家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的资源优势,在现有东北财经大学、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两个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两个省级重点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并推荐其申报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与校长培训基地。

沈阳市实施“双千互进”工程,大力支持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2007年3月,沈阳市召开“深化校企合作,千名技师进学校、千名教师进企业”誓师大会,启动“双千互进”活动。当年全市有536家企业的1163名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有1222名教师走进372家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全面提高技能水平和感受企业文化。2012年,市财政将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进一步落实“双千互进”工作。

大连市积极推进“双师素质提高行动计划”,重点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每年设立不少于300万元的专项资金,遴选一批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教师企业

实践基地,探索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与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结对子”的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新模式,通过选派主干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岗位实践等方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造就一支适应就业导向、满足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2011年,大连市完成25个项目、48个班次的培训任务,共培训“双师型”教师1680人次,其中参加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的教师有462人次,有200余名教师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题培训,选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校长和教务主任各50人,分两批赴清华大学脱产学习;选拔522名教师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72名教师完成省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选拔30名职业学校优秀教师,开展了“送教下乡”“送教到校”活动,参加观摩培训的农村职教教师达1600多名。

(四)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

近年来,辽宁省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予以强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总投入2000万元,开发完成9个专业类别22个项目的教学软件31个,现已全部通过国家专利局的审批与注册,并在全省职业院校中普遍推广使用。在认真总结职业教育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辽宁省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着重加强信息化综合性云服务平台体系、数字化与智能化资源库和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2011年9月,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申报2011年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的通知》,启动了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石油化工、土木水利、财经商贸、农林牧渔等7个专业类别的“基础性资源库、引导性资源库、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等三个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进一步巩固了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国的领先地位。2011年11月22-26日,辽宁省教育厅与教育部职成司成功主办了2011年“神州数码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辽宁省选手共获得金牌14枚,位列全国第一。

(五)注重德育创新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大连市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坚持“德育为先,德技并重”,开展德育创新工程。一是充分发挥德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全面贯彻全国中职学校新一轮德育课改精神。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全市德育课专任教师进行了多批次、多轮次的业务培训,统一各学校德育课程计划,有力地保证了课改的顺利实施。市属中职学校贯彻落实“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学校、企业文化进课堂”的要求,结合各专业特点,开发各种校本德育课程,把身边范例写入职业生涯规划辅助教材,聘请行业能工巧匠、职业典范、创业能手作为“德技辅导员”,深入学校,进行德育宣讲和就业指导。二是以大连市“品质立市”的发展战略为引领,实施文化育人工程。从理念层面,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身边化、具体化和生活化;从政策层面,研究制定《大连市大力推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使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从行为层面,坚持环境育人,广泛开展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月”活动。2012年将在全市打造4所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切实推动实施德育创新工程,彰显“百花齐放,一校一品”的德育目标。三是以中华传统美德和经典文化塑造学生良好品行,大力推行“国学进校园”活动。市教育局组织市属中职学校德育骨干教师编写出版了《国学通识教程》,召开了全市中职学校“国学进校园”研讨会和现场会。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展《弟子规》颂读、国学教育校园情景剧比赛等各类国学教育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调研组的意见建议

(一)要更加注重和发挥地方政府在试点工作中的统筹作用

改革试点取得成果的大小与政府统筹指导作用的关系非常密切。政府要做的不仅仅是指导,而且要出台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特别是要在职业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上争取有所突破,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资源整合、校企合作机制、资金投入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

(二)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调整职业学校布局

职业教育是开放性的,其任务不仅仅是学历教育。职教资源的整合、职教城的建设不能一味求大求全,应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及产业布局结构,要用终身教育理念来指导构建职业学校的布局,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辐射作用。

(三)要更加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培育

辽宁省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这一点非常重视,效果也很显著。希望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能够进一步探索德育工作有效途径,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岗敬业的技能型人才。

(四)建议教育部会同人社部认真研究解决职业院校从企业选聘专业教师遇到的有关政策障碍问题

例如,企业人员不能转入事业单位问题,以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必须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学科的考试问题等,类似的一些政策规定,使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很难进入到职业院校任教。这样,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将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

第二篇: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很多人在听到“工匠”两个字的时候,一定会颇为不齿。他们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是一种体力劳动者,仅仅靠体力和汗水获取收入。

事实上,工匠之所以为工匠,首先必须是一门技术的掌握者。从造纸术到打印机,从蒸汽机到航天卫星,从鲁班的锯子到现如今的各类仪器。技术,显然是社会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一个社会拥有怎样的时代特色,通常都会在掌握着重要技术的工匠身上得到体现,刻下烙印。裁缝、厨师、药师、木工、修鞋匠、吹糖人、杂耍匠……组成了一个丰满多彩的社会。因此,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于: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当下,我们说起“工匠精神”总会首先想到瑞士,瑞士人以“工匠精神”制表,造就了誉满天下、畅销世界的瑞士手表;日本也不可小觑,日本人小野二郎倾其一生潜心研究寿司最好的味道,成为日本的“寿司之神”。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工匠”的渊源,其实,它是原原本本的中国创造。“工匠”一词最早源于“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也就与厨师有着必然的联系。故事里的厨师告诉后人: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诚然,烹小鲜若治大国,我想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经济发展对熟练技术人才的需求还有相当距离。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更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市场需要要求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无缝对接面向工作岗位,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从学校时期就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以便能使学生养成对于学习、工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每一个人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技术人才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他们唯有脚踏实地、专注持久的锻炼技术,方能在所处领域成为专家和品牌。

近日,一段关于央视走进新东方烹饪、万通汽修、新华电脑等学校采访拍摄,解析职业教育发展的视频广受关注。通过学校学习掌握了烹饪技术的毕业生们在就业双选会上信心十足的自主选择,一些大学毕业生为了能找得一份更好的工作而转行学习烹饪,这样的事也屡见不鲜。从视频中还可以看到,新东方学生在操场上练习翻锅、刀工的样子,不急不躁,颇有严肃工匠之风,大器将成之味。虽然,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每天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庆幸的是,仍有优秀的职业院校始终致力于将自己的严谨、专注传递给更多的人,以期能为社会输送跟多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愿所有职业院校都能带着一颗“工匠”之心,以培养“工匠”为目标,培养优质毕业生,职业教育唯此才能成为社会平衡发展的动脉力量。

第三篇: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勇气和智慧

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勇气和智慧

作者:高翔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71

更新时间:2009-10-28

引言:办好职业教育是需要勇气的, 而勇气背后需要的是智慧。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改变那些看似不可能改变的事情去创造奇迹。勇气,在这里繁衍,让我们坚定走一条改革的职教之路;智慧,在这里汇聚,让我们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勇气和智慧 荣昌职业教育中心

高翔

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这个活动不同于任何制造业的活动,也不是一个操作流程。教育作为一种关照心灵成长的活动,一定包涵着爱、感恩、忏悔、希望、信仰、探索、合作、自由与民主,真正的教育区别一切在形式上藐似教育的假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完整的精神生活,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独立的、有尊严的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服膺真理与崇高智慧的品质,宽容与尊重个人价值的品质,快乐地生活的品质。

让我们的教育与启发如春风化雨,于无声处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为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天地;让我们锐意改革和科学创新,去创示范、创特色、创名校;让我们用一颗全新的心接受传统以外的新思想,新理念,迎接新的职业教育世界。

一、改变观念需要勇气和智慧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提出: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勇于正视差距,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应有思变和创新的压力,有坐不住的感觉,有大干一场的精气神。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将引导人们采取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观念上的“以人为本”是教育行为走向“以人为本”的前提。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树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观。这一观念的核心思想是:“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树立“目中有人”的教育观。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教育是“目中有人”,是由“物性”到“人性”、由“物化”到“人化”、由“工具型”的人到“自主型”的人。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成为教育的理想追求和基本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因为,培育什么样的人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培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完整的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敢不敢面对这一课题,需要勇气;如何面对这一课题,需要智慧。“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职业教育的体现就是要改普教观为职教观,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刘占山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对传统的教育过程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脱出普教的胎,换成职教的骨:教学思想上,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明确岗位能力的目标;教学体系上,要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遵循技能体系的需要;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单纯的认知学习,加强目标下的知识应用;教学评价上,要突破文化试卷的考试,检验学生会做什么事情。观念不改变,职业教育就没前景;没有勇气和智慧,职业教育就办不好。

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

职业学校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的就业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就要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方式的变化,建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管理机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诚然,教学改革是开拓、创新的工作,在改革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不能在困难面前,畏首尾畏,这就需要有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有些时候,勇气比智慧还重要,敢比、敢想是发展的前提。我们适应了普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普通教育方面有经验,过去熟悉的东西要丢掉、敢于转变需要勇气。职教的教学改革需要师资的强力支撑,据了解,现在职业学校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师资达到80%,尽管提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但让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让理论化的教师熟悉岗位实际。由于知识的局限,很多教师力不从心,一些教师甚至鄙薄、惧怕企业实践。近年来提倡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少教师取得了双证书,一个人能讲几门课,但新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一门课中进行多门知识的渗透,在用综合知识教学生完整地做好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这对多数只知理论、不懂实际的教师来说,急需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是我们管理者和教师的共识。提倡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各种知识,发展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心智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获取;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对学生把知识看作是无需证明就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条。在教学改革上,要贯彻“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关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重视培养学生胜任岗位能力。

三、向先进职业教育学习需要勇气和智慧

没有世界眼光的人,就不可能攀登事业发展的制高点。没有世界眼光的人,就不会有勇气告别昨天,也就不会有机会同明天握手。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教育的本义也即提升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我们西部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向东部职业教育学习,更应该向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学习,特别是中国-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面对先进的职业教育成果,我们敢不敢正视我们已有的东西,放下我们过去成功的包袱,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去接受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尤其是面对功利主义教育甚嚣尘上的教育现状,不亦步亦趋,不固步自封,坚持以理想超越现实,以勇气革除流俗,以意气阔步向前,坚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在改革的进程中将经受艰难和挫折,需要勇气;把别人先进经验结合自己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从根本上化解各种积累性矛盾和难题,针对不同难题的具体状况,注重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对症下药、科学破解需要智慧。

四、创示范中职学校需要勇气和智慧

教育部的职教研究专家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是一种人才类型的教育。从生源状况看,职教学生入学的文化课考分低,说明他们更需要应用型的教育方式;从家庭看,职教学生中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多,但并不能证明职业教育只是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而是说明他们更看重技能教育能使他们早些就业以扶助家庭。而且随着职教教学特色的突出和社会环境的好转,职业教育将是人人需要、人人渴求的教育。办有特色、有示范的职业教育,要有勇气和智慧引领学生在职业目标下、在技能成才的目标下主动学习,要加快研究、探索教学改革,开发适合学生在技能道路上发展成才的教学体系,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真正的可示范的中职学校。

竞争力关键在于内涵建设,学校要寻求持续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确定目标敢于创,按标准指导工作,变成日常可操作性工作需要智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需要解放思想,用智慧和勇气。

也许今天我们会碰到一个困难,在今天,它是一个困难。但是在明天,它会变成小小的不足以影响我们的一件小事。每个人都是这样进步的。每个人,同时需要这样的勇气,而任何勇气,只有在智慧之下,才是有用的勇气。我想对大家说的就是: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要有勇气和智慧。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作者:郭秀芬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5期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杠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关键词]和谐社会 职业教育 作用

[作者简介]郭秀芬(1961-),女,陕西渭南人,陕西教育学院政法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与就业。(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68-0

2一、和谐社会的特征与要求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状态。具体是指社会结构、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可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总要求和总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二、职业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独特作用

1.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和有力措施。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求建设公平的教育和均衡发

展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整体发展中亟需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我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这既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不利于教育需求者的全面发展。为此,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规模,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而且可以优化教育结构,实现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教育公平不仅要求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要给受教育者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正像教育部部长周济讲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所有的人都去读普通高中,都去上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是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不现实的,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更多的人创造上学的机会、就业的机会,可以说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的途径。

教育公平首先是人的起点的公平。教育不公平会严重影响个人的发展及其竞争与选择能力。教育公平还更应该体现在对有不同需要、不同兴趣的受教育者发展的尊重和成才道路的开辟上。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社会成员“各尽其能”。传统的精英教育过度张扬了教育的选拔功能,使大多数受教育者成为人生竞争中的“失败者”。人的智力类型多少是有差异的,如果只拿文化考试的分数这一把尺子去考核、衡量所有的学生,而从根本上忽略智力类型的差异,明显是不公平、也是不科学的。职业教育恰恰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利和全面开发人力资源这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从职业教育与人自身的发展关系来看,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能够为人的职业发展、个性发展以及教育享受提供优质服务。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教育公平。

2.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的问题,也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迅速增加,但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并在进一步扩大。2005年,城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10493人民币,农村是3215元人民币,城乡收入比是3.2∶1,而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是2.6∶1。我国有9亿农民,他们是社会的主体构成部分,农民收入相对低下,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民成为中等收入阶层是和谐社会基础。

现在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因此,要富裕农民,其中的有效途径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民向非农转移,加快非农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农民缺乏适当的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既缺少参加现代非农职业所需要的社会文化、社会技能,也缺少参加现代非农职业所需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因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手段就是,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针对农民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对农民进行的相应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社会知识和社会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门槛低、进得去,费用少、上得起,时间短、见效快等特点,适合农民这样的弱

势群体。据不完全统计,中等职业教育学生85%来自于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职业教育扩大了他们就业、自主创业的门路,可使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今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加快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广大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以及道德素质,对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有根据自身需要和特点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一样,是真正的全民教育,也是真正能够使更广大的人群改变不利处境的教育。目前,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存在,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当然,相当一部分人员失业的原因在于自身的素质低下问题,而自身素质低除了自身的原因外,还在于国家提供的教育机会不够,特别是存在着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不平衡发展。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能使更多的人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的公平性,是指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给予全体社会成员以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和机会。

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有利于对社会闲杂人员的改造。和谐社会的基础特征是人人能够各尽其能。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人人能就业,社会问题自然就少了。如果社会成员没有一个劳动岗位,或者人的能力与岗位得不到合理配置,就不利于社会和谐。俗话说“无事生非”,不少初中生因升学无望而辍学,多数初中毕业生也因考不上高中,又没有适合的工作岗位而流入社会。这部分人群因年龄小、社会经验少、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缺乏技术和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如果不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凭一技之长去就业,将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的趋势,一些大城市里的扰乱社会秩序的不法分子,大部分是从落后地区农村流入的打工人员,他们因找不到工作而走上犯罪道路。职业教育不只是一种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要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的一种方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工的技能素质,增强就业能力,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这对于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全体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才能实现家庭的和睦幸福、社会的稳定有序。

4.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格局,而且也要以每一个人内在的心灵和谐为根基。个人身心自由的、健康的、全面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社会应该为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人的个人兴趣、特长、能力都有差异,人各有才,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是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个性,鼓励创新,能够使人人各尽其才,为每个人找准人生方向和发展空间。所以说,职业教育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

不仅如此,职业教育的大众化,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温家宝总理讲过:“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黄炎培先生讲过,职业教育的宗旨有三:“谋个性之发展,为谋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具体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通过职业教育不仅“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学校还能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使之养成敬业爱岗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漫长历史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对教育部门来说,要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1.坚持“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学生。职业教育不仅教学生做事,而且要教学生做人;职业学校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更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学校毕业生不仅要掌握高级的专业技能,更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善于合作,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2.坚持职业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为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职业教育一方面要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对此,国务院已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内部也应协调发展,主要包括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民办与公办的均衡发展。因此,今后的重点是:加大对落后地区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强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的支援,支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等,以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宗旨,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教育也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为此,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农村求生源,面向市场设专业,面向社会找出口;转变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校企结合,半工半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和谐。

4.坚持职业教育的大众化方向,把职业教育办成真正的平民教育。“人人有文化,个个有技能”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为此,职业教育必须降低门槛,取消入学考试,实行注册入学。改变三年一贯的长学制,实行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结合,面向不同对象,根据不同需要,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对农民工、下岗职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培训。改革考核机制,改进理论知识考核,加强职业技能考核,为发挥个性、特长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使人人各尽其才,各得其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06-10-19.[2]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切实促进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6-

12-01.[3]林毅夫.职业教育对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N].人民政协报,2006-12-06.[4]刘复兴.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N].中国教育报,2006-

12-09.

第五篇:关于征收职业教育统筹经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征收职业教育统筹经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企业:

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8〕86号)和《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经费统筹及管理的通知》(余政办发〔2010〕72号)文件,现就职业教育统筹经费征收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统筹对象:各类企业(不包括个体工商户)。

二、统筹基数:以工资总额作为统筹基数,目前统一按在职职工人数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标准计算的工资总额确定。下限标准由统计、劳动部门按社会保险(当年5月至次年4月)每年公布,2010下限标准为每人每月1565元。

三、统筹比率:暂按统筹基数的1%进行统筹。

四、征收方法:按月征收,在每月初的纳税期15日前,企业按上月在职职工人数乘下限标准计算的统筹基数申报缴纳职业教育统筹经费。(具体计算公式:应缴数=职工人数*1565*1%)

五、本通知从2010年5月1日起执行。

余姚市地方税务局临山分局

二○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下载职业教育需要加大地方政府的统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业教育需要加大地方政府的统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口需要科学统筹,和谐需要全民共建

    人口需要科学统筹,和谐需要全民共建 --延安路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汇报 延安路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口计生委的精心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配......

    昆明市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促进城镇村落一体化发展

    昆明市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促进城镇村落一体化发展近年来,昆明市着眼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三化”转化“三农”、带动“三农”、服务“三农......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5篇模版)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 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开展情况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缓解城乡人力资源矛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各项......

    关于统筹职业教育发展 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

    关于统筹职业教育发展 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义务教育与城镇化进程需要统筹五种关系

    义务教育与城镇化进程需要统筹五种关系 封留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光明日报 》 2014 年 6 月 3 日 15 版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发展义务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

    14把职业教育办到学子需要的地方去

    把职业教育办到学子需要的地方去 ——长沙环球职业教育集团跨地区办学掠影 今年下学期开学前,长沙环球职业教育集团成功地与湖南、辽宁等省的有关县市签订托管地方职业学校办......

    华罗庚“统筹方法”的局限性——节约时间需要注意的问题

    华罗庚“统筹方法”的局限性 ——节约时间需要注意的问题 现在距离中高考越来越近了,同学们都感觉到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很多琐碎的时间也都被安排的满满的,这里我特别提醒大家注......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