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炎培的教育考察与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萌生.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黄炎培的教育考察与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萌生 作者:谢长法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7期
[摘要]重视、开展教育调查是黄炎培的重要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文章通过对黄炎培在民初的两次国内考察和赴美国、日本、菲律宾的国外考察进行分析与阐述,论证了其对职业教育的孕育和引入所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黄炎培 教育考察 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谢长法(1965-),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史、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史。(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国职业教育的近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AB011018)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1-0020-03早在清末,黄炎培担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时,就强调要重视教育调查。民国成立后,通过国内教育调查和国外教育考察以发现中国教育之弊病与痼疾,并进而寻找“治病”之方和指导之策,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而在民国初年的国内外教育考察中,黄炎培通过对国内及美国的教育考察,对职业教育的引入,乃至对职业教育最终在中国的萌生,都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一、国内教育考察:职业教育的孕育
1914年2月,因不满袁世凯的独裁统治,黄炎培毅然辞去了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的职务,以《申报》记者的身份对安徽、江西、浙江三省进行考察。在黄炎培看来,“吾辈业教育,教育此国民,譬之治病。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内国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之所由来与其现象,不一研究,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①此次考察历时95天,黄炎培对三省的教育状况、社会情形乃至山川名胜等作了详尽的记载,编辑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2月出版。是年9月,他又北上,对山东、直隶两省进行为期36天的考察,所撰文稿笔记编辑为《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在1915年7月出版。由于黄炎培两次国内之游的目的是进行教育考察,所以,两部“日记”内容也重点记录当时中国的教育状况,“第一集”关于教育状况和教育意见的记载占内容的一半,而“第二集”更是达到3/4。但在这两次教育考察的日记出版之前,有关的考察内容就曾以《考察本国教育笔记》《考察皖赣浙教育状况之报告》等为名,先行在《教育杂志》《教育研究》上刊登。
在两次国内调查中,黄炎培对五省一些主要的(女子)小学、(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学校、实业学校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对五省的学校状况及优劣进行了分析、说明。在考察的同时,黄炎培还多次应邀进行教育演讲。如1914年2月27日,于芜湖圣雅各高等学校演说《实用教育主义之关系》;3月9日,于安徽省立师范学校讲演《实用主义之旨趣》;3月24日,于九江应圣约翰中学之邀,演讲《学求实际》;4月9日,于南昌心远中学演说《谨希望诸君各注意切近平实之学问与道德》;10月16日,应天津教育界之邀发表演讲,认为“中国兴教育几二十年矣,然皆纸片的、书本的,而非实际的”,昌言:“今欲打破平面的教育,为立体的教育,非用实物或模型标本教授不可,”②不仅如此,每次考察结束,黄炎培都认真地总结、思考、探索,分析教育发展中有关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的问题,寻求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如,第一次考察后,他认为,三省教育情形和社会状况存在的共同问题有:“各种社会无一不困于生计,但求得过且过为佳,断无三年九年之蓄”;“各地中等学校,其教材类有过多之病,于脑力上既患用之过度,于智识上尤患食而不化”;大多学校的教授以注入为主,“国文科命题作文,论说体占大多数,其材料史事占大多数,令习书信及其他日常应用文字者绝少;修身均用课本,专事讲演,于德育实际上殊无何等之影响。”③第二次考察后,他更是叹曰:“学校训练难言矣,教授大都用注入式”;“各种学校毕业生,除升学外几无他路,此为方今教育亟待研究之点,若中学校为尤甚。”④可见,两次国内教育考察,使黄炎培对中国教育的症结问题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这个症结就是中国教育和实际相脱离,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考察中,他不遗余力地宣传、强调教育上的实用主义,号召学求实际。虽然期间他没有明言要通过在中国发展职业教育来改变中国教育的窘状,但是他在考察过程中所提出的社会生计问题、学校毕业生特别是中学毕业生的出路问题等,反映出他已经开始在致力寻求一种更好的教育形式。可以说,此时,职业教育已经开始在黄炎培的心中孕育了。当然,真正地对职业教育开始体认、倡导并引入,则是自他的美国之行开始的。
二、美国之行:职业教育的引入
1915年4月,中国组织了以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张振勋为团长的近20人的游美实业团赴美考察,黄炎培受聘担任记者随行,调查美国教育。当时,美国正在极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全国教育协会成立了研究职业教育问题的专门委员会,国家设有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纽约、康涅狄格、新泽西州等先后制定了职业教育法,威斯康辛州建立了州职业教育委员会等,而且国会在1907年、1912年和1914年先后通过了《戴维斯法案》(Davis Act)、《佩之法案》(Page Act)和著名的《史密斯·雷佛法案》(Smith-Lever Act)等,确立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当时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已基本确立,职业教育在美国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此,对心中已经开始孕育职业教育的黄炎培来说,此次调查的目的即是:“一为职业教育之状况,一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联络问题。”⑤
这次考察,黄炎培计在美三个月,期间每到一地,他都以考察当地学校为务,共参观学校52所(其中中学19所,实业学校6所)。⑥鉴于自己对国内中学教育弊端的深刻认识,加之职业教育与中学关系密切,黄炎培将调查的重点放在了中学上。通过调查美国学校,并于旧金山一月间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对美国教育出品之认识,黄炎培深深感到:美国之于职业教育之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相联络、互相依赖、互相调剂已达相当之程度;职业工
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之高;美国教育无论何科教育,皆注重实用;美国所设的专为学生介绍职业的职业指导机关,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有相当的职业,等等。这一切,都给黄炎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美国教育之发达,较之中国实不可以道里计,而其尤注重者为职业教育”的现实,⑦回国后,黄炎培马不停蹄地在学校或有关机构部门公开演讲、宣传、介绍美国教育的发展情况,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达。这些演讲稿,经过整理,多随即刊登在当时的一些重要的教育刊物上。如《游美随笔》(《教育杂志》第7卷第8、10、11号,1915年8、10、11月),《美国教育状况纪要》、《美国教育状况》(《教育研究》第25期,1915年11月)、《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教育杂志》第8卷第1号,1916年1月)、《黄炎培君调查美国教育报告》(《教育杂志》第8卷第4、6号,1916年4、6月)、《调查美国社会教育报告书》(《教育研究》第28期,1916年8月)等。与此同时,黄炎培还在最短时间内,将他这次美国之行整理成《新大陆之教育》,作为“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的第三集,于1917年4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这些演讲文稿和著作中,他介绍美国职业教育的盛况,引入美国实施职业教育的方法,探索职业教育之理论,并通过中美教育的差异与比较分析,说明、倡导在中国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比如,在《游美随笔》中,黄炎培介绍说,美国的职业教育虽让人叹为观止,但国家仍决定大力扩充。他特录了一份美国中央教育局大力扩张职业教育的计划表,希望通过表中所显示的职业学校教职员薪水逐年提高的数额变化,来说明美国重视职业教育之一斑。在《美国教育状况纪要》中,他更是强调说:美国教育贵切实适用,其足资我国效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无论何种教育,皆注意重用”;即便是一般的中学,也“与中国最不同”;“直可称美国无中等实业学校,都是中学校,亦可称美国无中学校,都是中等实业学校”。因为,“美国中学,非如中国之各科通习”,而是广设普通科、文学科、理科、职业科、商业科、农业预备科、机械科,甚至美术科,(女子)家政科,等等;“苟得先生许可,生徒可随意选择”,诚“可见其教科课程,处处与生活关系,校内设施,处处与社会联络。”⑧
在充分认识到美国发展职业教育对美国社会和美国教育产生的重要效用的同时,黄炎培通过中美教育的对比,更加认识到中国教育之弊端所在,并认为学习美国发展职业教育,乃是解决中国教育之弊端,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他说,中美教育的根本不同有:“彼之教育,大都取自然,而我取强制也”;“彼之教育,大都取各别,而我取划一也”;“彼之教育,最重改造,而我惟重模仿也”;“彼之教育,最重公众,而我惟重一己也。”⑨因此,中国教育问题重重。如在他看来,虽然实施分科制存在着对教师要求高、设备需求多、经费数目大等问题,不能遽加断定其一定可行于中国,但分科制使得美国的中学毕业生在毕业后皆有独立谋生能力,仅此点,就可以说它大有研究之价值。反观中国,中学各科通习,使学生无一专长赖以生活,远不如美国的分科制“适切”。而学生特别是大批的中学生毕业后即失业,更是中国教育界最可虑之事,且即便少数得就职业,也大多为教员及行政机关人员,涉足生利的农、工、商业者,可谓凤毛麟角。而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乃“在学校与社会隔阂。学校一切设施,未尝求合社会之所需,而社会亦遂漠视之,绝不识学校用意之何在。一则闭门造车,一则隔岸观火。循是不改虽黉舍偏于国中欲其食报难矣。”⑩他叹曰:中国“讲教育若干年,仍是毫无效果,外国上下一心提倡职业教育,而我国何如,可胜叹哉!”
在黄炎培看来,“方今世界竞争,日益剧烈,一国之教育,非注重生计,绝不适于生存”,欧美国家为“救生计”“达生存”,多注重职业教育,它在学说上虽为“后起之名词”,在社会上则为“切要之问题”,特别是它“在教育上实为最新最良之制度也”,而中国由于“地未辟,而人若多,故失业者甚众”,加之,“我国向来贵士而贱工,学生毕业有为工者,人必以为降格”,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也加重了失业者愈来愈多,从而导致中国生计短绌。有鉴于此,黄炎培坚定认为,中国不仅要学习欧美国家注重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力求教给学生切实适用的知识,“认职业教育为方今急务”,而且,欲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失业问题,“将不适宜之习惯渐渐变更,殆非提倡职业教育不可也。”
美国之行使黄炎培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回国后,他在倡导中国开展职业教育的同时,还不时地发表自己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与看法。1915年12月,黄炎培在江苏省教育会作《美国中学校职业教育之状况》的报告时,言道:“职业教育之科目,不外四大端:即工、农、商与家政是也。职业教育之施行,实在中等以下之学校。” 1916年1月,在松江作讲演说,他提出:“凡提倡职业教育,宜先从调查入手。其种类,一、宜注意其至普通者,如男子木工、女子裁缝之类。
一、宜注意其至特别者,则根据地方状况,与夫特殊之土宜物产而定之。……凡职业教育一以经济为中心,而以教育为其手段可也。” 同时他坚信中国必须也必然要实施职业教育:不仅可以舶来职业教育这一词汇,更可以让它在中国得以萌生、实施。
三、赴日本、菲律宾教育考察:职业教育的萌生
1915年黄炎培随游美实业团赴美进行教育考察间,在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当他看到时为美国殖民地的菲律宾的种种职业教育出品和图表,大为惊异。为了究其原因,并以取法,黄炎培认为必须“亲履其地,周览博考”,于是,回国后,他即向教育部提出考察菲律宾教育的动议,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和赞许。教育部认为,“我国教育制度,向多取法日本,欲更取美国方法移植我国,容有未尽适当者,故不若以日本菲律宾合观而比较之,乃有所折衷而节取;且考察教育,尤以身任学校事业者,为亲切有味,易收直接设施之效。”故决定由教育部组织派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陈宝泉、该校附中主事韩振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张渲、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郭秉文一同赴日本、菲律宾进行教育考察。作为倡议者,黄炎培欣然愿意同行,而时任教育部参事的蒋维乔亦愿加入,并得到批准,这样,民初重要的国外教育考察团由此组成。
在考察期间,陈宝泉、韩振华、张渲、郭秉文将考察的重点放在了师范教育上,而黄炎培和蒋维乔则更注目于职业教育。身历两国,他们深深认识到“日本于职业教育之名词,虽未见十分炫烂,而于实际则励行弗懈。观其全国实业补习学校,多至八千余所,可知其从前之强国政策,得力于军国民教育;而今后之富国政策,将取径于职业教育”,“而菲律宾之职业教育,完全以政府之力设施之,故其组织最完密而有秩序。……虽普通教育亦盛含职业教育之意味。” 基于以上认识,黄炎培、蒋维乔极力对两国职业教育进行考察、体认,并就有关职业教育问题与日本教育名家交换意见,而郭秉文、陈宝泉等人在重点考察两国师范教育时,也对两国的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1917年1月11日抵日至28日离日赴菲,考察团在日本考察期间,参观了东京共立女子职业学校、东京府立工艺学校、东京高等工艺学校、横滨商业学校等,并向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佐佐木吉三郎、东京府立工艺学校教务主任铃木重幸、高等工艺学校校长阪田贞一及原校长手岛精一等人,就“日本一般教育家对于职业教育之意见”、东京府立工艺学校“与实业界之联络状况”“教育与职业联络方法”“实业专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缓急先后”等问题进行了请教。
而在菲律宾的二十余天,黄炎培等人除了参观菲律宾商业学校、中吕宋农业学校、菲律宾工艺学校等外,还先后在菲律宾师范学校、普智学校、广东会馆等处作了《职业教育》《提倡爱国之根本在职业教育》《职业道德与知识》等演说。由于当时黄炎培等已在着手联合全国教育界、实业界著名人士计划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菲律宾,为了得到广大华侨的支持,2月22日,黄炎培在华侨教育会所开的饯别会上,作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之组织》的演讲,并在26日召集各侨商,于总领事馆,“议捐金于中华职业教育社”。不仅如此,考察团回国后,还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广泛介绍和宣传日本、菲律宾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并强调在中国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1917年3月3日,黄炎培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演说“职业教育”;是月,在江苏省教育会,黄炎培和江苏省立各实业学校校长、职业介绍部主任,借鉴日本经验讨论学校与实业界联络之方法;4月,江苏省教育会特开“菲律宾职业教育报告会”,请黄炎培、陈宝泉、郭秉文、张渲等人演讲。
关于这次教育考察中的有关情况,考察团成员回国后将之整理成《考察日本菲律宾教育团纪实》,由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9月出版。书中有全体考察团成员的合影、考察行程图、考察教育机关一览表,及黄炎培《旅程日记》《日本及菲律宾之职业教育》,蒋维乔《菲律宾之教育行政》《菲律宾之农业教育》《菲律宾之工业教育》《菲律宾之商业教育》《菲律宾之家事教育》,郭秉文《菲律宾学校之编制教授之训练》,陈宝泉《日本及菲律宾之社会教育》等文字,而黄炎培本人也专门写就《东南洋之新教育》,对这次考察的前后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作为“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的第四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8年6月出版。
透过《考察日本菲律宾教育团纪实》和《东南洋之新教育》,我们对日本、菲律宾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得以明晰可见。如黄炎培在《日本及菲律宾之职业教育》一文中,介绍日本东京府立工艺学校的学科“分金属细工科、精密机械科、家具制作科,各四年毕业”;东京共立女子职业学校“其目的在授女子以适切之技艺,并养成其常识与诚实勤勉之美德。其编制分甲部、乙部。甲部内分本科、受验科、高等师范科;乙部内分本科、受验科、家庭科。甲部皆三年卒业,乙部皆二年卒业。甲部各科于裁缝、编物、刺绣、造花四种,令选习二种,乙部各科但令习一种”;菲律宾“自初小起即设职业科,自高小起即分设农、工、商及家事科,中学分设农、工、商、家事等”;马尼拉工艺学校分铁工、木工、建筑、机械画、摩托车、机械预备、航海、测量八科;在“菲岛之中央,设一师范学校,分普通科、工艺科、家事科、体育科。工艺科由通常学科外,课制篮、园艺、木工、竹工、制鞋、制帽、刺绣、花边、缝纫、家事、烹饪等科;家事科由通常学科外,课家事、烹饪、裁缝、各种工艺。此皆职业科教员之所由养成也。”而《东南洋之新教育》则更是详录了日本东京共立女子职业学校的各科课程开设表、菲律宾小学校职业科各学年课程表以及与日本教育家铃木重幸、手岛精一等人关于职业教育的谈
话内容。不仅如此,考察团回国后,还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广泛介绍、宣传日本、菲律宾等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并强调在中国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综上所述,在民初,通过黄炎培的国内外教育考察,职业教育开始被引入中国,使“职业教育”这一“东方教育辞典向所未载”的名词,在中国也“嚣嚣于口,洋洋于耳”,最终得以萌生,进而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③黄炎培.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1-2,205-206.②④黄炎培.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149,158.⑤⑥⑦⑧⑨⑩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266,165,266,168-170,184-186,306,273,280,268,188,326-327.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108,222,228-232.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0.韩振华,等.考察日本菲律宾教育团纪实[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1.
第二篇: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
比较
要:德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有“单元制”和“双元制”两种体制,前者如同我国的师傅带徒弟,是不经过职业学校学习而直接工作的体制,由于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理论知识缺乏、失去深造机会等,几乎被淘汰。因此,德国现在基本上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可以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实行最为广泛的是“双元制”。以机械专业为例,理论教学与实习培训是两个部门分开管理的。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理论课程,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主管部门是教育部。而实习操作是由培训机构掌管,主管部门是工商会,考试也是由工商会统一组织,因此两个部门没有太多的关联,只是管理上的“双元”。
学生一周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三天在培训机构学习技术技能,两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理论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个培训机构中学习技能。因为学习技能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小组,而小组里的学生又来自不同的学校。因此,一个班的学生有可能被分到10个培训机构中实习培训。并且其中三天技能学习和两天理论学习是穿插进行的,不同的人学习理论和培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并非统一学习理论后再统一培训。这是学习上的“双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教学制度,但为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闻名,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整体比较落后呢?让我们对比分析一下,优劣就一目了然了。
我国的职业教育最早是技校教育,采取的是前苏联模式,后来经过调整,有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即中技(中职)学制三年,在学校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进行实习培训,既有自己的理论教学教室,又有自己的实习培训场所,一般是半学期实习,半学期学习理论。到三年级的最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到企业、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制度与德国的制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生能整体而系统地上好理论课。在我国理论课是统一教学,不像德国,学生三天在培训机构实习培训,两天在学校上课,感觉比较凌乱,而且每天上课和实习的学生是不固定的。因此,德国的教师不能采用我国的教学方式,只能采取学生问、教师辅导的方法。
其次,可以节省时间、减少费用。在德国,由于学校没有实习机构,学生到实习机构实习时,路途遥远的学生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而我国的学生可以在自己学校里实习,去实习如同到教室一样方便。德国的学生不但“伤财劳民”,而且长时间开车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我国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经过多年的考察、实践,推出了“一体化,双证书”培养模式,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培养出来的职校教师不但精通理论,而且能传授技能,教学与实习可以“一气呵成”,打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育模式,消除了理论教师不会带实习、实习师傅讲不透理论的弊端,避免了学生的重复学习。
但是,德国严谨的教学方式具有优越性。到过德国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感觉,德国人太古板,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定程序或方法。如果不按其方法去做,他们会不高兴。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其实不然,那是一种严谨的作风。笔者有过亲身体验,在学习电阻整排焊接的时候,教师的方法是在电路板上装一个电阻,用夹钳夹住,然后焊接,如此重复。当笔者焊接了几个后,觉得用夹钳一个一个地夹住、松开,再夹住、再松开,很费时间,于是将电阻整排安装到位,一次性用夹钳夹住,再依次焊接。教师发现后非常高兴地夸奖了我。所以说,德国人严谨,但并不古板。他们强调学习的过程一定要按部就班,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对待,这不是古板,而是在保证最佳工作方式的基础上,再寻求更好的工作方法。德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法也具有优越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入学。在德国,职校学生从入学前考核开始就是严格的,学生申报学校的时候有面视一关,一般有5位面视考官,由教师、老板、工商会成员组成。面视最短时间30分钟,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观察学生是否对专业感兴趣,感兴趣才录取,对于没有兴趣或兴趣迷茫的学生则给予指点,引导其寻找合适的专业。在我国,没有教师或机构对学生进行入学前的兴趣指导和面视,只有缴费与体检,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做法。那样,就会减少许多由于学生不喜欢专业或兴趣不足而转专业或放弃学业的尴尬局面。
二是处理犯错误学生的方法。在学校中,学生犯了错误,即使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学校也不能开除学生。例如发现学生吸毒,只能与医生配合共同进行教育。德国人的理念是要教育学生走出困境,如果年轻人失去了学校,就等于失去了一切。而在我国,不要说吸毒,就是作弊也是要被开除的,理由是为了学校的名誉,为了引以为戒、杀一儆百„„,很少会为犯错误的学生着想。开除了学生,只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似乎只是标语。
三是思想教育。在德国,从不强迫学生去做什么,只是告诉学生在一个集体或一个行业中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对待别人,自己做完一件事情,或说完一句话,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处世能力。这种“待人如待己”的处世思想使德国人很和气、很友善。在这方面我国欠缺的很多很多,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德消失了。我国是文明古国,传统美德的教育必须加强,不能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中。
四是教学方式。在德国,学生上课先自学,然后再讨论,最后得出观点,或请教师进行讲解,或向教师求助。这样的上课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学生都具有很好的口才和表现力。而我国的学生上课最多用的是耳朵,语言表达则缺乏锻炼。当然,教学方式是由国情决定的,国外是小班课,一般每班在25人以下,而我国是大班课,每班少的有四五十人,多的有七八十人。怎样在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深入探讨。
五是鼓励式教育方法。在德国,采取的是鼓励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例如,在一次高中生毕业典礼上,一个学生做了一个光碟,在学校的大屏幕上放映,最后还要拍卖自己的作品。大家笑过之后,有家长用25欧元买走了他的作品,这就是一种实质性的鼓励。德国人知道参天大树是在富于个性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六是“包容式”毕业。德国的职校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培训机构会将其安排在机构里再学习工作半年,并且付学生全额工资,目的是避免学生刚毕业就失业的情况,也为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了最大的保障。我国也用分配或推荐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但是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做得像德国这样完善。
此外,德国的技能关卡远比我国严格。在德国,每年职校毕业生都要通过工商会的考试,通过者才能领取技能上岗证上岗工作,如同我国的中职生毕业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一样。但是,德国的考试把关非常严格,每个考生要通过理论与实操考试,一般理论考试需要2个小时,实操则由专业而定,例如机电专业,一般考试需要6~13个小时,并且有5个监考教师监考,不存在作弊现象。因此,通过考试的学生都能真正达到技术要求,是合格的毕业生,毕业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能一次性地通过毕业考试。而我国现在可谓证书漫天飞,只有初级水平的技术工人却有技师证书,很难想象我国技术证书的含金量是多少。特别是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三年才能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竟然能在一个月之内培养出中级工,半个月之内能培养出高级工。不说是天方夜谭,也足以让人惊诧莫名。
通过以上对比,我国职业教育的硬件尚可,差就差在软条件上,主要是缺乏严格的管理、科学的引导、严谨的责任心。要想振兴我国的职业教育,首先就得把好技能考核这一关。要学习德国职业教育严谨的办学与考核方法,不断更新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篇:鲁昕-职业教育与“中国梦”
严育才(2013年4月18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助力实现伟大“中国梦”(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助力实现伟大
“中国梦”
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深入推进职教战线“中国梦”主题教育。刚才七位同志做了很好的发言,畅谈了对“中国梦”的认识和体会,介绍了各自地区或学校开展活动的情况和做法。大家有认识、有思路、有行动,对各地各职业院校开展好主题教育很有帮助。
下面我就进一步把“中国梦”主题教育引向深入谈三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中国梦”的提出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探索、近代中华民族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及5000多年悠久文明传承的基础上凝炼总结出来的。
去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认为,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今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阐述“中国梦”。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释,语言朴实、言简意赅、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凝聚人心、催人奋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动员令、宣言书,对于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要坚持三个“必须”。一是必须满怀信心走中国道路。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能够沿着这条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必须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的爱国主义,是推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向着中国梦前行的强大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这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要用中国精神汇聚每个人的梦想,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三是必须凝聚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唯有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梦想才有成真的可能。我们要以共同的理想,凝聚共同的力量;以共同的奋斗,追求共同的目标,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创造出来。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拿出实干的精神和劲头,中国梦一定会更加美丽、更加坚实。
二、教育部党组对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作出全面部署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2月22日,中共教育部党-1-
组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的通知》,部署了在教育系统全面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提出了活动的安排和具体要求。今年“两会”期间,在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面对委员们对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的关切,贵仁部长真诚回应,勾画了一幅自己心中理想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贵仁部长提出的教育梦,在全社会和教育系统引发了强烈反响和深入思考,校长、老师、家长、学生都纷纷思考着自己的教育梦、自己的中国梦。
“两会”前后,贵仁同志对教育系统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多次作出批示,他指出,教育系统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是凝聚广大师生爱国情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与伟大的“中国梦”紧密结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好形式、好方法。这项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的重大活动,只有阶段性没有终止期,要长期坚持,抓出实效。
近期,教育部党组确定了教育系统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的三个重要领域,并要求分别召开座谈会,深入研究各领域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前几天,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系统已经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对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进行了研讨和再动员。3月18日,教育部召开2013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对职教战线全面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做出明确要求。今天,我们又根据部党组的统一部署,专门召开“中国梦”主题教育座谈会。在不长的时间里,职教战线积极行动、狠抓落实,涌现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要给予认真总结、提炼和宣传。
三、职教战线要把“中国梦”主题教育作为长期的重大任务
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教育是先导和基石。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梦是“技术技能强国梦”——要实现以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支撑国家产业发展;是“全面发展梦”——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人人成才梦”——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回应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尽展其才梦”——要形成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全社会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等,都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出全新要求,这些新要求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梦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为实现“中国梦”夯实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人才,既要有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要有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广大职业院校在校生是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是我国经济建设主力军和生力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直接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影响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重视技术技能积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实现“中国梦”的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要为学生“人生出彩”打造平台。实现“中国梦”,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成就有目共睹,人民群众满意度有所提高,国际社会也给予较高评价。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仍然
存在着诸多问题。人民群众对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对更加公平的机会,对人人都能成才,充满了期待。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调整教育结构、创新教育基本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面向人人,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次多样多层的教育选择机会,营造全社会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助推实现“人人尽展其才”,为每个人实现“中国梦”打造平台。
三是要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保障。实现“中国梦”,一定要重视实干。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是中央领导对职教战线同志们的嘱托,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我们每一个职教人最伟大的“中国梦”。没有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是不完整的体系,滞后发展的职业教育绝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实现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就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丰富和发展“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梦”主题教育是职业院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是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抓手,是激发学生为实践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有效载体。各地各职业院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要重点把握以下七个方面:一是要明确目标任务。通过“中国梦”教育活动,教育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挖掘自身潜能;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树立劳动观点,以劳动为荣、以实践为荣、以创造为荣,树立爱岗敬业、诚信奉献的职业道德和诚实劳动、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二是要对接“文明风采”。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成为职业院校德育品牌活动,形成了“武有技能大赛,文有文明风采”良好局面。今年,教育部联合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启动了第十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今年竞赛活动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提升了活动组织规格,吸收了更多的主办单位,优化了赛项内容。各地各学校要精心组织,广泛发动,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参与面、影响面,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建设节约校园。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因地制宜、严格相关管理制度,在会议、活动方面严格控制、降低成本,大力倡导不留剩饭剩菜的“光盘行动”,引导师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要抓制度建设这个重点,着力形成制度、形成风气、形成习惯,通过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实现“中国梦”。
四是要落实德育大纲。教育部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正在对2004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行修订,新大纲将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更好地指导各地各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大纲是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正式颁布实施后,各地要深入学习、广泛宣传、认真落实。
五是要加强德育教学。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进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深入理解掌握并在德育课教学中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育部还将组织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和国家规划教材进行修订。各地要以此为契机,推动德育课程教学改革,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六是要夯实活动载体。教育部党组关于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的通知提出了征文大赛、主题宣讲、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网络文化和书信文化活动等活动内容。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继续秉承“德技并重”的理念,同期举办“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活动。演讲将邀请职业院校师生畅谈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识,思考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的关系,展望个人与伟大祖国的美好未来以及投身实践、立志报国的决心和行动。各地各职业院校要根据要求及早部署,抓紧行动,积极推进各项活动,通过活动凝聚力量,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七是要做好组织宣传。各地各职业院校要紧紧抓住“中国梦”主题教育契机,结合各自实际,精心组织,将“中国梦”主题教育与德育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与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与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结合起来,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形式,要把职教战线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的生动局面宣传好,把职业院校校长、老师、学生的“职教梦”宣传好,放大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同志们,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是教育部党组做出的重大部署,各地各职业院校要把主题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持续、深入开展,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四篇:《职业教育与中国梦》讲座心得
《职业教育与中国梦》文化大讲堂心得
陈科羽
这个学期的文化大讲堂改成了名额制,每个班只有几个名额,于是满不在乎的同学们变得积极起来了。而我很幸运的抢到了一个名额。
这一期文化大讲堂是由刘老师主讲,主题是《职业教育与中国梦》。最近中国梦大热,哪里都在讨论这个话题。老师用PPT投影出他主要讲3个问题:①对中国梦的理解;②职业教育与国家富强梦;③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与使命。“中国梦”的由来是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也是每个人的梦。
而职业教育“中国梦”是技术能强国的梦。“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职业教育作为经济
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4月2日教育部活动座谈会上提出的一句话。
青春梦、创业梦、成才梦是我们职业学院学生的梦想,在我们眼里,梦想并不是不可触摸、高不可攀的东西,而是现实中脚踏实地的努力和付出。
课上,老师围绕“中国梦”中成长导航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以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切入点,针对当前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普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指导,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自我,进行自我探索,从而确立职业梦想。
老师用一系列数据及生动鲜活的案例,为在场的同学们形象的阐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老师还表示就业不能育从,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应正确认识自我,珍惜学校时光,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课后,回想起老师讲的点点滴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全面的认识到了“中国梦”。我相信总有一天国家会实现它。
第五篇: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摘要:
德国双元制大学(DualeHochschule,简称DH)在2009年3月1日之前叫做职业学院(Berufsaskasademie,简称BA),德国并未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德国把中等双元制教育体系直接延伸到高等院校,这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叫做职业学院,也叫双元制大学。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大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四是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二是缺少制度供给。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三是缺少财力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四是缺少政策引导。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五是缺少机制配套。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六是缺少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政府履行责任不清,公益性实现形式单一,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德国双元制大学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每学期三个月学校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双元制大学的教育活动与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元制大学“双元制”教育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训帮助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双元制大学的办学模式成为私营企业与州政府之间双元教学方式的合作,它被认为是企业与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一个创举。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一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二是从生存主导时代进入消费主导时代;三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时代进入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五是从经济转型时代进入政府转型时代。与此相应,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
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文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技能性文盲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长时代进入多元化成长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长、是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历史内涵,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需求日益增加,文化素质、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远达不到社会进步和产品升级的要求,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的任务十分艰巨。
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应用科技大学大致相同,但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更具特色。由于采用双元制,两个学习地点的分离与协调。在企业或社会机构第一线,学生能在现实的职业氛围中获得有价值的实践经验:能亲身经历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变革,才能学会各种职业的和社会的能力、态度与行为方式。在双元制大学,通过符合教育学和教育论要求的专业知识传授,能够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训练系统的思维能力和跨专业的理解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双元制大学开放的理论教学课目没有应用科技大学多,学习内容、应用性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也没有应用科技大学宽,毕业生也没有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范围宽,担起时间较多,并对所在的培训企业具有针对性。她们呢曾在本企业学习实践教学内容,比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更了解企业的具体生产和管理,所以学生收到企业的欢迎,绝大数毕业生培训结束后将被培训企业留在本企业中。他们工作起来更顺手,跳过了入门阶段,这就大大减少了人才使用上的盲目性和人才的不适应性。
双元制大学并不仅仅培养学生在学完学业后具有结局某一专业任务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宽而深的理论基础;技术上和方法上的经验;整体的思考机构以及小组中的行为方式。双元制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框架教学计划来实施的。一是双元制大学的教学大纲,一时培训企业(或社会机构)的培训大纲。课程开发及教学大纲的编制均由专业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成员来此经济界、文化节,并充分考虑到高校对教学内容的发言权。同时,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方面还有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
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面临许多的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德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教育较好的国家,曼海姆双元制大学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它的培养目标可以说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它的许多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高职院校的设立,打通了中等职业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道路,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专科层次,而且还要发展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构筑纵横交错的教育立交桥。要让企业和社会更多的介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政府要制定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法规和机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企业和社会,教育部门与企业和社会的密切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要对校企联合办学采取激励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他们的工作环境大多都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其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他们往往是现场技术人员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对他们进行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非技术性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中,要注重教育过程和教师角色转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充分注重教育过程,即教学方法,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技术,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新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聘请那些在职业实
践领域工作、掌握最新技术和工艺、熟悉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的人员来学校授课,以保证我国高职的教学内容跟上科学技术和企业发展的步伐。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10-2第1页《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办学特点和启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综合第23页《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 《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8月20 日第24页 鲁昕:《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公益性》 《职业教育研究》2010 #9第14页 《高职应渗透行业文化教育》
《教育与职业》
2010年10月上 第42页《中职校长:负重领跑职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