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

时间:2019-05-15 03:3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

第一篇:创新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

创新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

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强调了对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培养;而创新教育则要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强调对学生知识技能转化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知识的传授,只是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技能的培养;创新教育也不是不要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只是要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开发。

总之,这里不是不要什么的问题,而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强调和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由于这样,新的教育对过来的教育就有所摈弃、有所倡扬;有所淘汰﹑有所创新和改革。反过来,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也就无法解释“德﹑智﹑体”“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界定关系了。因此我们说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和改革,而创新教育则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和改革。

可以想见,职业创新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运用,必将会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出更加众多、更加优秀的各类各层科技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也必将会为我国的繁荣富强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如果说素质教育是对现代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一次伟大壮举,那么,创新教育则是对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的又一次伟大壮举。

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发展。它是对当时条件的适应,它是对以往基础的升华。这种适应,是对当时各种形势的适应——是一种根据当时各种形势的需要而产生的与时俱进的适应;这种升华,是对以往各种事物的升华——是一种在适应各种形势的前提下,对以徃事物的各个方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劣选优以及删除和增添并加以强调﹑突出或改革创新的提高与升华。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现阶段以至今后很长时间的社会形势,而制定的宏伟奋斗目标和作出的英明战略决策。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则必须要有众多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众多的创新型人才,则必须要有教育来提供;而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必须要有一套相适应的完善的创新教育培养体系来支持。

这个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正焦急地等待着我们的努力。搞好创新教育的探索实践﹑研究实验,尽快拿出较为成功的东西付诸于工作,全面铺开,并在实践中继续创新、改革和发展,实是当务之急中之急,重中之重。

纵观世界,当今正处于一个科技进步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各种竞争异常激烈的非常时期。“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了争夺科技制高点的步伐。世界科技进步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给我们提出了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严峻挑战。”

(《讲话》)因此,我们的教育行动梢有放缓,特别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就有可能导致人才的落后﹑科技的落后﹑国家的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回顾我们中华民族近百年的羞辱历史,这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难道我们能够忘记吗?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的职业教育又应当以怎样的方式来面对呢?创新是唯一的,别无选择。只有进一步努力搞好对我们现代职业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向创新教育进军。向创新教育进军,搞好职业创新教育,努力加快培养创新型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各类中等科技人才,是国内形势的需要,是国际形势的需要,是民族责任和义务的需要。

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现代经济社会市场竞争的需要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以后,2000年左右是私企和外企造成国企破产的高潮时期,2005以后又是大企﹑强企以及市场造成中小企和弱企破产的高潮时期,这残酷无情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不知给多少人们带来了多少阵疼惨痛,怪不得人们说什么“商场如战场”呢。

其事实有耳皆闻,有目共睹,并较多的反映到了我们的文化﹑文艺和众多的媒体上来,致使一些人们谈虎色变﹑让企心寒呢。然而为什么有些企业却能够历劫不败呢?当然原因很多,究其根本及多数都是因为企业创新意识强,在大劫未到之前,就对产品﹑营销﹑体制及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正确﹑迅速和大力的创新改革,以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巍然不动”,不但不动而且劫后迅速腾飞起来。

假如,那些破产的企业里面多一点具有创新意识眼光远些的职员,改革力度大些,转产时间早些,撤退准备充分些,比及破产的损失一定会小一些,或许根本就不会破产。这样无论与企业﹑与工人﹑与国家,特别是与经营者都会获益匪浅。

由此可见,创新是企业历劫不败的根本,创新是市场竞争的法宝,创新是事业腾飞的鲲鹏巨翅。过去我们常说:“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然而从今天看来,我们必须改为:“以创新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了。因为在普遍重视质量的前提下而造成的供大于求的市场局势已向我们提出黄牌警告:质量已不再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唯一了。创新,只有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是我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看,我们的企业生存和发展是多么地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的市场竞争和开拓又是多么地需要创新型人才啊,更何况我们的企业及一切业体,越来越多的面对的是更大的市场及国际市场呢!“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型人才向企业集聚。”

(《讲话》)然而这创新型人才又由何而来呢?无可非议,其大多数,不,应该是绝大多数,只能来源于教育。面对这经济社会市场自由竞争,给一些人们带来的残酷无情历历在目的教训,不能不使人深深地感觉到:我们的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又是多么地重任在肩和迫在眉睫啊!

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普及的需要

为什么社会上一些民办电脑学校能够办得很昌旺?为什么社会上一些民办数控学校办得很吃香?为什么一些专利无人问津?为什么一些新产品无法销售?为什么我们培养出的大中专学生找工作困难?为什么一些地方的农业和一些手工业进展缓慢?

一方面人才缺少,一方面又人才过剩;一方面进展比较缓慢,一方面又专利和新产品无法销售。事实无一不很好地说明:在对中下层科技人才和中下层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上有所疏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对我们职业教育提出的需求。

总书记的《讲话》谈得佷全面,在这个问题上也给予了明确地指示,他说:“我们还要培养大批各个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需要的人才结构,以推动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

总书记的《讲话》和现代科学技术普及的需求,为我们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以及民办职业技术院校指出和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

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对现代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和改革的又一次伟大壮举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发展——人才辈出——科技进步——经济腾飞——国家兴盛。几十年来,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运用,为我国培养造就了大批高素质的各类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为我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

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强调了对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培养;而创新教育则要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强调对学生知识技能转化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知识的传授,只是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技能的培养;创新教育也不是不要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只是要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开发。

总之,这里不是不要什么的问题,而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强调和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由于这样,新的教育对过来的教育就有所摈弃、有所倡扬;有所淘汰﹑有所创新和改革。反过来,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也就无法解释“德﹑智﹑体”“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界定关系了。因此我们说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和改革,而创新教育则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和改革。

可以想见,职业创新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运用,必将会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出更加众多、更加优秀的各类各层科技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也必将会为我国的繁荣富强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如果说素质教育是对现代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一次伟大壮举,那么,创新教育则是对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的又一次伟大壮举。

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发展。它是对当时条件的适应,它是对以往基础的升华。这种适应,是对当时各种形势的适应——是一种根据当时各种形势的需要而产生的与时俱进的适应;这种升华,是对以往各种事物的升华——是一种在适应各种形势的前提下,对以徃事物的各个方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劣选优以及删除和增添并加以强调﹑突出或改革创新的提高与升华。今天,我们的创新教育就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的这么一种提高与升华。如果我们把在旧式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面发展教育,看作是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在全面发展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素质教育,看做是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把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新教育,看做是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三个新的里程碑。不是吗,既然我们已把第一个里程碑培养的接班人定位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我们则可把第二个里程碑培养的接班人定位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进而,我们则可顺理成章地把第三个里程碑培养的接班人定位为: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教育是对旧式教育的发展﹑创新和改革,素质教育则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发展创新和改革,创新教育则又是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创新和改革。

《讲话》中还指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不是吗,既然“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作为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源头基地的教育的发展难道能去搞什么另外一套吗?

职业教育要面向创新改革无可非议;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对各类各层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无庸置疑,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强调指出:我们不但要培养造就上层创新型科技人才,“我们还要培养大批各个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在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结构,以推动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

由此来看,职业教育要“面向创新﹑面向需求﹑面向建设﹑面向发展”。搞好职业创新教育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搞好创新教育理论﹑方法的探讨研究和实施,为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培养造就大批各类各层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各类中等科技人才,的确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更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六、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我们职业教育战线广大教育工作者新的努力方向和新的奋斗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并对如何向创新教育进军,如何搞好创新教育作了比较详尽地解说,可谓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讲话》指出:“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训体系。

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改革和完善中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的发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

在这里,总书记就教育这个首要改革完善的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校教育乃至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从教育的方式方法到课程设置乃至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都作了明确的指示;其中特别是对教育方式方法方面谈得更是重点突出清晰明了——因为这也就是我们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精髓——“创新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吧!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如此:旧式教育思想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了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发展到今天则又产生创新教育思想,这是历史前进﹑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是由于内因与外因的条件而造成发展的快慢﹑过程的长短有所不同罢了。

有人要说,由素质教育过渡到创新教育的速度也有些太快了吧?我们说:否!从内因方面来说,打开素质教育的文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已经过多的进行着创新教育了;从外因方面来说,当前国内外科学高速急剧发展的形势,和胡锦涛总书记不误时机的讲话,极大的推动了我们创新教育的正点开进,并及时为我们的现代教育改革端正了努力方向和指明了奋斗目标。

从另一角度来说,既然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那么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就不需要创新型教育——创新教育而需要其它什么别的教育吗?道理显而易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需创新型人才,而培育创新型人才则必需创新型教育。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行在适时。

另外,不难看出,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职业创新教育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对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教育创新;对受教育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教育。

再有,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三个里程碑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则应当分别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各类各层科技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三个里程碑的教育方向则应当分别是:面向生产劳动、面向普及提高;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创新﹑面向需求、面向建设﹑面向发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要加强科普工作,使我国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树立从事科技创新的理想,立志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创新——创新——创新”,胡锦涛总书记通篇《讲话》的行间段里无处不闪烁着二字明星般灿烂的光芒——创新国家﹑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意识„„“创新”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创新教育”则是我们这时代主旋律中的基调的基调。

第二篇: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密切,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因此,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里,探索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

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又是重中之重,它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

一、现代职教课程的特点及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生产力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才市场将不再满足于劳动者只具有一技之长;随着新兴高科技的发展,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必将引发劳动者工作的流动与职业的更换;随着科学知识的综合化趋势,传统学科及行业的界限将被打破„„等等。所有这些都将使得未来社会的劳动者,需要具备较宽厚的智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变能力。那些以知识灌输为主或者单纯强调技能与实用知识的传统教学已捉襟见肘。近年的研究表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需要完成单一操作型向复合操作型转化,操作型向智能型转化,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化。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21世纪的劳动者应当兼道德、文化、技术、技能于一身,集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基于这些因素,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立足点应当定位于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教育上。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专业技术与技能、身体素质,也包括人际交往、应变与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本质终究是职业教育,强调素质与能力教育决不意味贬低技术与技能训练,就目前多数行业来讲,仍希望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顶岗操作能力,这也是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长处,专业与技能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突出技能训练这一提法不可忽视。

鉴于上述认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为重点,以技能训练为特色。

中国职教界多年来进行了一系列职教课程改革活动。然而中国职教课程发展在总体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还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远未形成中国化的现代职教课程概念。表现在 现有的课程改革成果仍属于局部改革之功效,既改革是在原来的课程体系结构未作重大本质性变动的情况下,仅在某些局部方面对少数课程作学习内容和进程安排等方面的改革。这种“改良型改革”仅是对存在固有缺陷的传统职教课程体系的局部完善,因而总体效应并不显著。现代课程论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不象传统课程理论那样将课程只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而认为课程是维系教育内外环境的一个极为复杂的教育子系统,职教课程同样如此,它是由四个领域所组成的一系列有序活动的庞大体系;课程开发(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文体编制)领域,课程实施(教学策略的制定、领会与贯彻)领域,课程评价(对课程活动全过程的评价)领域以及课程管理(对参与课程活动各种因素,主要是人、物、事的协调)领域所组成的各元素交互运动的系统。课程中各种元素、元素的活动,不仅受制于本子系统内其他因素的关系,而且还受制于其他子系统及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系统的各种因素的变化。局部改革成效不大的基本原因就在于改良并未触动整个体系。

就职教课程现状看,基本上还属于学科中心的模式,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课程模式明显表现出许多不适应性,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说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离,学校与社会脱离,教室与生产脱离,不利于能力的培养;②课程模式的单一化不适应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化的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③职教课程体系之间

缺少横向的联系,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职教课程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真正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历史重任。

二、把握职教课程改革创新的着力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课程体系

职教课程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全方位性的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稳步推进。据笔者之见,职教课程改革与创新应从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⑴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已久的教学与生产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

⑵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在普通文化课程方面不受普教模式的影响,体现职教的特色;

⑶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⑷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并最终形成综合化、弹性化、个性化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⑸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及其学习原理;

⑹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次序化的形成,在作好就业准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职业发展作准备。

以上六点虽从不同的角度是实施对职教课程改革创新的研究,但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即能力本位,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克服以往知识本位教育带来的诸多弊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是一种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在国外很流行。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排,还是其实施手段、教学方法等,都有许多可取的优点,它讲求实用实效。我们提倡以能力为本位,并不是照搬国外的以能力为本位教育,而是“拿来”为我所有,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建立一种“多元整合型”课程体系。这里的“能力”不单指操作技能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指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甚至还包括态度等一些个性品质在内。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已忧为我国职业教育界追求探索的目标,集群式模块课程是这种追求探索较为成功的范例,已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它的主要特点是“宽基础、活模块”,即课程结构分为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第一阶段,即“宽基础”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阶段即“活模块”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能为主,其中的“活”字给学校和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由于课程本身是一种动态教育现象,各种职教课程模式均为一定社会条件的产物,是适应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形成的,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的、尽善尽美的职教课程模式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课程体系应具备以上突出特点:

1、在培养目标上,应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对于有条件的学生还应尽可能给予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2、在课程结构上,应增加活动课,具体分为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活动课五类。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所有专业均应开设外语和计算机课程,集群式模块课程,将这两门课程同归于工具类板块,充分体现了职业学校要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要求。

3、专业课程分为必修学科和选修学科。必修学科体现出课程计划的统一性;选修学科体现学校各自的办学特色。学校应以市场经济和用人行业的需要为导向开设课程,选修课程应占专业课时的10%左右,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途径。分为限定性选修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两类。

4、开设活动类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包括时事政策、军事课、职业指导、民族、环境、人口教育、体育锻炼、科技、艺术等课程。

根据笔者对上述特点的理解以及职业教育的实践体验,试作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平面图如下:

实用人才的培养是职教课程目标,能力本位是实用人才的核心,占据主导地位,方框所述素质,是实用人才的必要构成因素,处于第一层面,三者之间并非绝对独立,只是各有侧重,它们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外围则分别表示几种素质形成的途径或涵盖的内容。

三、职教课程改革与创新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1、“后劲”与“就业”

从目前上岗就业角度来看,也存在“应试”问题,就是劳动与行业部门的招工、招干考试。这也是各类办学单位不得不重视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命力。素质与能力教育强调的“后劲”,与其相关的课程主要是文化与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的效果往往不易立即显现,具有“远效”性。就业考试多与专业技术与技能训练相关,它的效果显现很快,具有“近效”快,在课程设置上,如何科学配置、合理求得其矛盾的统一?

我们认为,就能力与知识结构而言,对就业者应知、应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技术技能素质教育上,它是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技术技能素质教育应当达到的目标(双证制),这是两者间的统一面。但是要注意,避免为了确保就业的技能要求,要冲淡文化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削弱后劲。就技能训练而言,应该是在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指导下进行的,其训练过程,就是把所学理论转换成技能的过程。那些把职业学校的教育与行业技术等级标准中的应知应会等同起来,过分强调招工、招干的合格率是不全面的。学校教育与岗前培训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更突出以较大的覆盖面为基础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它强调专业知识面宽,能覆盖一个专业大类,技能达到一专多能。其中一专主要对准第一就业岗位,达到中级工操作水平。应当说,如果学校按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要求规范地做,那么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取得双证是很自然的结果。而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某一工种或某一岗位的技能要求,相对来说,它在专业技术与专业技能的要求上,低于正规职业学校。如果只因为贯彻“双证制”,把学校教育的中心转移到等级考试上去势必降低了职业学校的地位。

2、“稳定”与“灵活”

很难设想,一个学校每隔几年就变换一个专业,这既不符合办学规律,也会在师资、设备等方面带来浪费。专业设置需要相对稳定,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结构变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人才市场预见的难度越来越大,随之对学校课程设置灵活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于是,课程设置中“稳”与“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们认为,学校课程设置首先应当稳定在某一大类专业上。具体讲,该专业的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例如电子电器专业,它包含视频、音频、通讯、办公设备等等维修工种,但这些工种有共同的基础与技能课程,如“电工基础与基本技能”、“无线电工艺”、“模拟与数字电路”等等。这类课,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进行多工种的基本技能训练,达到专业知识与技能面宽、适应性强,以打好专业素质基础为目的。它们应当是相对稳定的。“活”应当体现在专业技术与专项技能训练课程上。通过它们进行针对性的专门化教学,同时按工种进行强化,以达到专业等级标准。例如电子电器专业针对视频、电器工种分别开设的“电视机维修”、“制冷设备维修”等等课程,它们不是每个学校非开不可的,而是根据学生就业情况,由学校选择。这类课程随市场经济的调整与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多年来,职业学校总结出的“两年打基础,一年定方向”,所指含义为:两年基础课程相对稳定,针对就业(岗位或工作)的一年专业课程相对灵活。

3、“博”与“专”

随着信息、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社会生产技术将出现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跑,新技术将打破现有的行业或学科界限,那些以单项操作技能为主的劳动者将不适应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21世纪社会将以智力技能为主的智能工组成劳动力市场的主流,再加未来劳动者职业经常变更,使得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不是不考虑它应具有更宽的知识与技能

面。然而,从我国行业招工现状而言,一般都强调从业人员立即顶岗的需要,因此,招工应试注重的是岗位专门技术与技能较为突出了“专”。

经过学校多年的实践,课程设置中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方法,能够较好解决“宽”与“专”之间的矛盾。“宽基础、活模块”即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两段组合模式,第一段为职业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宽,在专业大类范围内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找出共性的知识、技能,开设公共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同时进行多工种基本技能训练,以此来实现学生应具有的知识与技能面,达到较强的适应性。第二阶段组合了针对不同岗位工种的模块课程设置,是就业专业化教学阶段。它由学生们不同的就业方向,分别开设不同的专业技术与技能课。在这阶段教学中,强调“专”的特色,针对工种与岗位进行等级达标训练。

4、学科课程模式与活动课程模式

学科课程模式是传统模式,也是我国现今职业教育中仍广泛采用的课程模式,该模式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并将各类与专业有关的学科进行组合,学科课程模式充分考虑了知识、技能本身的逻辑,并将它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容易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理论的发展,学科课程模式本身不足,也越来越被人们认识:①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②各学科间缺少有机衔接,不利整体课程优化;③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活动课程模式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为目标,较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相对学科课程模式,它在以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职业教育中优势更为突出。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是一种典型活动课程模式,它打破学科体系,专业课仅由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三门课组成,纵向分为基础、专业、专长三个层次,横向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但它也有不足。随着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未来人才要求趋向复合型和智能化,这种以专业教育为主,看重技能训练的课程模式,将暴露出其理论基础薄弱不足。

两种课程模式各有优势,也都有待改革之处,很难由一种课程模式代替另一种课程模式。结合国情,活动课程模式对师资、设备、场地及企业投入等要求较高,使之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推广,从切实可行,又较易被国情接受的角度看,“九五”期间应当着重研究学科课程模式如何吸收活动课程模式的优点,弥补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改革与发展出适合国情,满足高科技发展下社会生产技术体系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我们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科研队伍与各类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吸取国外先进课程模式经验,重点对我国现有的学科课程模式进行改造。这是现实国情下较可行的教学改革之路。

第三篇:阅读与写作衔接教育

枣庄七中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工作总结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读写工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配建图书和阅读室。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结合《枣庄市中小学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行动方案》制定本校实施意见。以创建教育均衡县为契机,因地制宜加强图书室、阅览室、图书角建设,通过学校购买、学生捐献等多种形式,及时更新、充实图书,逐步配齐附件二推荐书目中的图书,完善图书借阅制度,达到《方案》中规定的借阅量。

多渠道营造读书氛围,做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强报栏、图书走廊、书吧等的建设。教导处进一步完善师生评价制度,将学生的读写能力纳入考核。改革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每周至少有1课时的阅读时间,每两周有至少2课时的专门写作时间。政教处、团委采用家长会、开设阅读讲座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认识到阅读对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印发《致家长一封信》,定期给家长推荐优秀书目,让家长为孩子积极购买书籍,与学校形成合力,督促孩子阅读。

师生同读共写,切实完成各自既定目标。组织开展教师专题读书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书不少于5本,每学期撰写教育随笔或读书笔记不少于5篇。加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按照规定书目举办1—2次读书专题辅导会,组织开展了读书征文、主题演讲、诗文朗诵、经典诵读等系列读写活动。学生把阅读当成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背诵量和阅读量,完成推荐书目的阅读。写读书笔记不少于10篇。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写作活动,落实督促与评价。教导处负责全校学生读写活动的规划、督促、评价、考核。通过建立了“晨诵、午读”制度,研发校本课程,保证阅读时间,充实阅读内容等措施,同时结合多元评价体系,纳入综合评价,确保阅读和写作的效果。

本学期举办“六个一”活动:一次师生读书征文、一次师生同题作文比赛、一次师生读书演讲比赛、一次读书之星评选、一次学生语文、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专项检测,其结果纳入考核。

第四篇:北京市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

北京市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从“十二五”时期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为明确未来五年北京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重点任务,制定本计划(简称“三六五行动计划”)。

一、站在新起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006年本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北京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培训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投入保障力度持续加大,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未来五年,是首都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变、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全面实施,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时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统筹推进,使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进一步突显。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尤其是中高端技能型、服务型人才十分紧缺,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矛盾比较突出,这为加快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任务。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职业教育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体系制度,增强发展活力和吸引力,提高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能力。

未来五年北京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以服务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高端、优质和特色发展之路。到2015年,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显著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率先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与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相适应、体现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标准、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国际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显著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整合资源建成一批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一批面向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的新专业,造就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一批职教领军人物,继续支持职业学校基础办学能力建设。以“职教集团”、“专业联盟”集聚优质教育资源并辐射带动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办学模式改革。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职业教育的贡献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

──显著提升服务、支撑能力。努力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建设所需高端技能型人才立足本地培养,成为实施“北京服务”、“北京创造”战略的职业人才供给主渠道。以服务首都高端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两城两带、六高四新”建设为重点,5年培养技能型人才40万名,培训新市民、农村劳动者和各类从业人员400万人次,职业教育在服务“三个北京”建设中发挥显著作用。

二、创新驱动,率先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把握时代特征,发挥首都优势,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化、职业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一)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创新

面向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交通、生物医药、旅游、社会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选择汽车制造等18个专业,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拓展职业教育办学功能,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等、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共同开展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职业教育标准制度、授权制度、教学制度、评价制度和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制度,完善职业教育基本制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标准完成我市承担的职业教育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加强科学研究和理论指导,启动一批职业教育科研项目,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二)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

适应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要求和跨国公司全球产业转移新趋势,服务在京世界高端企业总部及跨国企业发展,加快培养符合国际职业标准要求的技能人才。建立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力争促成“亚欧职业教育交流中心”在本市发展,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建立若干个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基地。加强同国外职业教育机构、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职业资格证书,继续做好中德、中英等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教育证书合作项目。加强与在京跨国公司(总部)合作,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跨国公司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支持“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等合作项目。服务“走出去”战略,为我市企业走向世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能人才。实施“北京市职业学校学生留学奖励计划”,每年资助300名优秀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鼓励示范性职业学校利用学校品牌、专业特色、比较优势,开展境外合作办学和对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培训,扩大国外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来京进修、学习和交流的规模。

(三)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

落实“智慧北京”建设规划,大力推进北京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建立职业教育云计算平台,提供国际先进的公共教学设计与开发工具,集成共享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立若干个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20个示范性数字校园,全面优化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环境,提高信息化水平。重点开发汽车制造、软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通信技术、现代物流、数字展示、旅游管理、安保管理、老年服务等20个左右的专业教学虚拟仿真系统和教学资源库。试点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终身学习账户制度。大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逐步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

增强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放能力。开发一批职业教育网络课程,开放网上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面向大中小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及普通市民开展职业教育培训。

三、行动引领,深度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服务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适应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及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发展需要,推动职业学校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实施服务“北京创造”等六大行动,加强对“北京服务”、“北京创造”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一)职业教育服务“北京创造”专项行动

围绕本市装备制造、汽车和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高端现代制造业重大建设项目,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端技能人才培养。重点建设汽车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技术服务、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组建5个由中等、高等职业学校参与的专业联盟,培养3万名高素质技能人才,开展新职工技能培训和在岗人员技能提升培训40万人次。组建现代制造业职教集团,实现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形成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着力培养装备制造和汽车制造所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建立若干个“首席技师+教授联合工作站”,探索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等高层次技能人才新机制,健全服务“北京创造”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二)职业教育助力“北京服务”专项行动

面向本市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新兴生活服务业、服务外包和医疗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物流、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数字展示、建筑装饰、安保管理、体育休闲、医疗护理、幼儿教育、老年服务、社会管理和宝玉石鉴定、加工与营销等重点专业建设,组建6个由中职、高职和普通本科参与的专业联盟,培养5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开展在职员工技能培训和转岗培训50万人次。组建商贸、旅游和文化创意3个职教集团,促进现代服务业职教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在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对外交流、校企合作等方面互助协调,着力为“北京服务”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三)职业教育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行动

围绕本市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的需要,校企联合改造生物技术及应用、轨道交通、网络技术、数控技术和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加快开发物联网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新专业,组建4个专业联盟,培养1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开展员工技能培训30万人次。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需求先行调查、计划先行制定、开发先行实施的储备先行制度,引导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加强紧缺技能人才储备。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合作论坛,引导职业学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培育技术创新团队,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四)职业教育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行动

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畜牧兽医、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园林景观、园艺技术等专业,建立专业联盟,培养1万名农业类技能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组建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推动校企、校际合作,实现产业链、教学链和利益链融合,培养农业高端技能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建立职业院校新技术、新产品、新农艺开发与推广服务中心,重点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生态涵养、乡村旅游等开展技术研发、咨询、培训和推广服务。充分发挥本市职业学校集中分布在城乡结合部这一独特优势,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公益性培训160万人次;继续推进“技能+基础”农民成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在学人数达到2万以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

(五)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型企业发展专项行动 围绕本市创新型企业“十百千工程”,与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合作,建立10个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以共建专业为载体,探索形成“人才共育、设备共用、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满足创新型企业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主导产业链分工的龙头企业合作,共建10个教学实践与技术应用中心,动态更新实训设备和实践教学内容,实时反映产业技术发展和岗位能力要求,促进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经营过程高度融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和技术服务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创新型企业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选择部分大型企业开展“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改革试点”,促进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深度融合。

(六)职业教育服务重点区域发展专项行动

服务本市“两城两带、六高四新”功能区战略布局,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推进大兴区、石景山区政府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试点项目,支持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和中关村科技园石景山园开展战略合作,实行“市区共建、项目引领、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办学体制,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园区(开发区)和学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建立跨企业综合性技术培训中心。围绕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带、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开展区县政府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国家和本市用于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在试验区内先行先试。继续支持昌平和通州新城等区域性职教集团建设。

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服务“双拥”模范城建设,促进军地融合发展。按照“入伍即入学、在伍有作为、退伍即成才”的要求,为现役军人开展职业培训5000人次。积极开展复转军人免费职业教育和岗前培训,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四、重点突破,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职业人才培养要符合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的内涵要求,重点实施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等五项工程,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一)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工程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建设35所国家级、市级示范(骨干)职业学校。其中,立项建设22所市级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并有20所列入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继续立项支持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所骨干高职学校、6所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在中高职协调发展、校企合作机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成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职业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示范。

(二)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紧紧围绕本市重点产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普通高等学校、行业协会、大型骨干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整体优势,探索建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职业院校或大型企业建立20个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五年培养2万名高端技能人才。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促进办法,鼓励职业院校、技师学院、大型骨干企业在符合本市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专业领域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教育与产业高端对话协作机制,共同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共建实训基地、共享师资、联合开发教材、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共同发布高端技能人才供给与企业用人需求信息,建立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人才交流机制。

(三)“三新”专业建设工程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针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涌现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不断加大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新专业开发与建设力度。未来五年,紧紧围绕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要领域,重点建设光机电一体化、物联网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数字展示、老年服务、绿色消费、文化休闲、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旅游咨询、健康咨询、传统技艺传承等20个左右新专业。以支持新专业发展为重点,建设120个左右现代化的专业实训基地。

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设置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重点建设60个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50个高等职业教育骨干特色专业。选择20个覆盖面宽的专业开展专业评估工作。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育100个专业创新团队、50名职业教育名师、200名专业带头人。通过“特岗计划”资助企业优秀技术骨干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任课,在职业学校建设1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其提供深度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平台。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体系,探索师资培训基地与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双基地”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新模式。建设教师网络培训平台,实现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全员覆盖。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继续加大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执行力度。改革教师评聘制度,将教师企业实践成果及参与企业咨询服务等工作实绩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下的教师职业能力测评工作。

(五)职业素养提高工程

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职业发展需要,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素质养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情操、擅合作、能胜任、有作为的职业新人。在本市职业学校全面推广“职业教育人文素养证书”。制定关于加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内涵和主要任务,促进产业先进文化进校园、企业先进文化进课堂,营造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氛围。发挥本市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会的重要作用,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研究,开展“优秀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评选活动。鼓励职业学校开设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创办“北京市职业学校艺术节”,分别在中等、高等职业学校中开展学生文明风采竞赛和学生人文知识竞赛。

五、加强领导,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一)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发挥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重要作用,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内容。修订《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加强职业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和领导能力。建立健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

(二)加大职业教育保障力度

继续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政府财政投入不少于70亿元,鼓励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完善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根据物价水平和办学实际成本调整生均拨款的制度。改善投入结构,增加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运维、教师培训、校企合作、教育科研方面的投入。继续完善学生助学制度。在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减免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和经费管理办法,加强对职业教育项目执行情况的绩效考核以及经费使用的审计监督,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重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支持职业学校与行业部门和协会合作开展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开展职业教育与职工培训。成立本市职业教育标准委员会,组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加快职教集团建设的意见,完善职业教育企业参与制度,鼓励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法强化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责任,支持企业继续办好职业学校、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和教师专业实践。

(四)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按照多元评价、多次考试、自主选择、自主招生的原则,改革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增加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学习的比例。进一步加大自主招生力度,提高测试和评价入学的科学性。建立职业技能竞赛获奖学生、优秀毕业生免试升学制度。支持参加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的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试验。支持职业学校同企业联合申报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支持职业学校同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等高层次人才。支持本市优质民办职业学校在招生计划范围内开展自主招生改革试验。

(五)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增强科研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学机制、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集团化办学、招生制度改革、教育评价、国际合作交流等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学科和队伍建设,完善市、区县、学校三级职教科研体系。设立职业教育科研课题,吸引多方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科研,形成研究合力,产生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对优秀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给予奖励。

(六)营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良好氛围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和发展空间。通过主题宣传活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成才观。定期开展全市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利用大众媒体,广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教学名师、著名校长、优秀毕业生,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关于职业教育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关于职业教育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哈尔滨市新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梁 伟

关于职业教育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 要:教育创新是涉及教育理念、模式、制度等诸多层面的整体变革。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关键词:教育创新的内涵 创新氛围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一、教育创新的内涵与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是推动职业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职业高中历史使命的重大战略要求。

我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方法,从规模、质量到效益,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怎样做才能事半功倍,并起到我们期待的创新效果呢?国际国内的教育事业都有自身变化发展的共同规律,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从世界性来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共同财富。从民族性来看,任何教育都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都要为民族的振兴服务。因此,教育创新的概念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它应当在探求世界教育发展共同规律性,学习借鉴世界教育改革先进成果,尽快超越世界教育先进水平的同时,总结民族教育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服务。

我们虽然拥有无穷的创造潜能,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培养,就不能变成现实。不是什么教育都能兴国的!只有保证健康、给人幸福、助人成功、使人高尚、激励人不断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兴国人才”,才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

在实施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教育创新的前提与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是职业教育创新的前提。

职业教育是以面向“蓝领”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全国职教大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既是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争发展的需要。

在普教中学习文化课方面有可能呈现弱势的学生,在操作能力强的专业课上就有可能变为强势。职业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把应用教育放在首位,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以专业理论、技能和实践科目为主的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迫切需要的高素质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英语教学中,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育创新的保障与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效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创新的保障。

在我国二十年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呈现出多种办学形式。有“紧密型”的联合办学形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学校培养的学生,企业分配使用;有“松散型”的联合办学形式,即学校与企业有联合办学意向,学生毕业时,企业选择使用人才;也有根据市场需要和本校的资源,学校自主的办学形式。

与此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也呈现着多种多样的风格。“紧密型”联合办学形式,由企业和学校双方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协商确定课程设置;“松散型”的联合办学形式,由学校征求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意见,确定课程设置;学校自主的办学形式,则是依据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对市场的估计,选择课程设置。应该说每一种办学形式与课程设置模式,都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效应”的产生。

然而,这些课程设置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其一,存在着盲目设置课程的现象。无论哪一种课程设置模式,都受到办学形式的制约。在办学过程中,往往随意更改或设置课程。其二,存在着课程之间不衔接的现象。由于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论证,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甚至相互脱节。其三,存在着课程设置定位不当的现象。职业学校、普通中专校与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似乎各有特色,又难以辨别。以至于有些学校采用“拿来主义”,随便订购使用教材,给教学过程造成了困难。其四,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时,为了“对口单招”或者应某企业的暂时需要,增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使本来就缺乏严密、科学的课程体系,更没有系统性。因此,我们应当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依据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更新课程设置;依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优化课程设置;依据本校的办学实际,探索课程设置。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When was his father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在“教育创新”旗帜下既取得了成果也走了一些弯路。究其原因,主要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教育创新的内涵和相关因素。中国的职业教育原本起步就晚,很多问题有待思考和研究。我们一定要立足现实,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个人简历

姓名:梁伟 年龄:24 教龄:1年 学历:本科 职称:中学二级

工作单位:哈尔滨市新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联系电话:***

下载创新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教育中要把握好“三个衔接”

    职业教育中要把握好“三个衔接”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由此可知,职校学生不光要习得知识、学的技能还要......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中小学数学衔接之感想由于中小学的管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少小学学生感到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和方法。解决这个矛盾的钥匙就是: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通过衔接让......

    幼小衔接教育

    在幼儿园方面,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性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1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如何学好初中数学在小学的学习中,同学们经历了数学的启蒙学习,初步体会到了数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乐趣。现在到了初中,数......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1 小升初衔接研讨会感想作为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我有幸在4月14日参加了中学组织的小升初衔接交流会。在交流会上,每个学校的六年级班主任都对自己所带的班级......

    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论文

    摘要:本文就选择性课改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了观点阐述。在职业教育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课程的重设,专业教学内容向专门化、精细化发展,课程资源的开......

    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创新教学模式

    网站:www.xiexiebang.com邮箱:dfavs2006@163.com 车间里的学校 招生热线:020-86181566 020-36748683 020-86181979 020-37328307 就业办电话:020-36748509 免费咨询热线:拨4006-7......

    创新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移

    创新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移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