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的构建与机制创新
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的构建与机制创新
摘 要 构建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是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对杭州市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的内涵特征、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进行案例剖析,发现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的构建在充分发挥教研机构职能、促进教科研方式转变、加速学校内部教研组织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最终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职业教育;区域;教科研共同体;机制;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9-0058-06
职业教育科研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支撑和重要科学依据,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取得明显进展,但总体来看,基础还比较薄弱,科研体系还不完善,研究队伍规模偏小,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科研水平和质量与职业教育规模世界最大的地位不相适应,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紧迫需求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将职业教育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构建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必要支撑。
一、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的定义
“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是当下西方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术语,“共同体”几乎成了每次教育改革必然出现的附加物[1]。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科研共同体”[2]、“校际合作共同体”[3]、“教科研骨干共同体”[4]等概念,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杭州市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的提出与建构提供了借鉴。本文采用操作性定义来界定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操作性定义是根据可观察、测量或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即:根据这种定义方式能够对所定义的变量进行相应的观察、策略或操作而了解其数量特征”[5]。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跨学校、跨专业的集教研和科研于一体的学习共同体。杭州市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是以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教科研网站为平台,以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科室主任、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科研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杭州市职业教育教科研专家为主体成员,带动全体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全体杭州市中华职教社社员,围绕职业教育重大理论与一线实践教学问题研究,通过形成共同的教育愿景,在活动中合作与分享,共同参与领导和决策,在多样化的教科研活动过程中,建立新的“合作性关系”,改变个体孤立工作的方式,实现上下互动的管理方式,在此过程中形成流动、开放的教科研工作运行方式,构建起横向、纵向交互的科研力量雄厚的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
二、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的建构与实施
(一)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共同愿景的运行模式
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对个人价值观的评估,这个过程也是自我反思,自我学习的过程。从个人愿景融合到集体愿景,是形成“共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的知识、诊断,去粗取精,达成共识,形成了共同体愿景。具体来讲,共同愿景可细分为四个子愿景:组织愿景、个人愿景、未来愿景、策略愿景,相交的部分即是杭州市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的最终愿景。它涉及五大方面的因素:信息过程处理技能、诊断性工具、相关概念知识、创造性的思考以及自我认识。见图1。
就具体的运行而言,成员之间在合作与分享、领导与决策以及支持性条件的创建上达成共识是教科研共同体必须的价值观与规范。这三个子项目的价值观与规范是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的最终愿景目标。以上核心价值的形成过程,是成员对于共同价值的认同过程,对于核心价值的认同,是提高组织绩效表现以及活动开展得以持续的重要因素。
(二)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共同领导与决策运行模式
以往,杭州市市级层面到区县级层面,再到学校级层面的教科研工作,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任务布置方式来开展的。而当代的管理理论认为,在管理中要逐渐实现合作。“当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倾向是推崇民主式管理,这种管理理念更愿意把领导视为一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双方合作的过程。分享和参与便是这种管理理念相辅相成的两个侧面。分享要求领导者主动授权,将权力下放,而参与则突出被领导者以主人翁身份介入管理”[6]。要实现这样一种管理过程,分权的实现和教师领导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尤其是在学校里,不再是校长或者领导层做出决策。相反,校长建立一种结构和过程来共同决策,进行实质的决策制定,提高共同决策的能力。杭州市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要通过层级教科研共同体,最终带动教科研共同体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的实践运行模式
1.杭州市中职“教科研共同体”具体运行模式
从纵向各层级教科研共同体的运作方式来看,杭州市中职“教科研共同体”既采取层级负责制,又采取独立制,即层级教科研共同体之间可能存在逐级指导的任务和功能,也可能存在反向的反馈、交流、沟通的功能。一般而言,市级教科研共同体对区级教科研共同体、校际教科研共同体主要采取学习包、工作室、论坛、项目研究等方式。校级教科研共同体内部可以采取其自身特色的多样化的运行方式,此外,区县级教科研共同体对校际教科研共同体、校级教科研共同体还负责传达市级教科研共同体的精神,同时,需要将校级、校际教科研共同体的特色需求与意见反馈给市级教科研共同体。见图3。
从横向的各教科研共同体内部来看,是根据不同的主题或项目组建的研究与发展团队,在参与教科研共同体活动运作过程中,各团队既是独立的,又是一个整体。各研究与发展团队采取的运作方式各不相同,在最后反馈、交流、总结时可以起到相互学习、相互增强的功效。从实践来看,校级教科研共同体之间主要采用课题、论文、成果交流、课例探讨、教学研讨等形式来开展教科研共同体活动。见图4。
2.杭州市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运作载体与内容
理论层面:主要通过开发学习包、组建讲师团、建立工作室、实行片区负责制、开发成果资源库和网络平台互动等多元组织形式进行职业教育教科研理论知识层面的学习、共享与提升。如杭州市级教科研共同体结合每月市级教研活动,开展了教科研“十讲”活动,分别为:教师走科研之路必须具备的几种意识;教师如何写论文;中职教师课题立项的技术路线;开题与开题报告撰写;如何展开立项课题的研究(中期汇报);结题与结题论证;教师做科研的基本方法;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科研;案例:典型获奖优秀论文评析;案例:典型获奖成果演示与评析;同时,市级层面的教科研共同体专门人员通过搜集和处理,将一些有用的教科研理论知识、专家讲座等信息汇集成成果资源库,通过QQ群、杭州市职业教育信息网等平台让各级教科研共同体成员共享。
实践操作层面:通过课题立项、论文写作、成果研究等实施任务驱动式实践,同时还通过帮扶薄弱地区或学校开展教科研问题研究,以此共同提高教科研共同体的教科研水平。具体而言,第一,共同体成员直接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任务的驱动下,成员之间会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加强协作,共同进步。第二,共同体研究与发展团队就某一个擅长或感兴趣的共同话题进行交流、探讨、合作写作论文和成果,这对带动整个团队乃至整个教科研共同体成员教科研水平的提升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上级共同体将指导薄弱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作为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在确定课题、申报课题、研究课题、总结课题时,对于一些教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或学校,共同体成员主动服务,为他们出谋划策。如桐庐地区、临安地区教科研力量比较薄弱,他们的课题在选择、申报的过程中,共同体的智慧支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保障机制的建构
在教科研共同体实施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建立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以实现杭州市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共同愿景和目标的达成,确保教科研共同体研究的领域或问题能服务于教育、经济、社会,并得到不断修正和循环提升。见图5。
(一)动力机制的构建
各层级教科研共同体应根据成员的科研基础和条件,制定其可以预期实现的目标。如杭州市级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建立的动力机制,见图6。市级层面的教科研共同体应将其界定为学习型、学术型、服务型共同体。其共同体成员3年内应该主持一项教研活动、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完成一篇科研论文、完成一项课题研究,同时,应辐射带动其他成员或下一级教科研共同体成员,做一场学术讲座。
(二)约束机制的构建
在具体完成教科研任务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约束,以促进更好地实现共同目标。首先,实行项目管理。要规范合同文本,形成竞争性的、开放性的、可监控的管理条例,如在申报市级、县级立项课题时,严格按照课题立项标准,予以申报。其次,加强多重约束。实行经济约束和道德约束相结合,个人信用和单位信誉相结合,如共同体成员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研究,其在3~5年内不得再申报同类课题,成员所在学校的立项数目等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第三,设计科学项目管理制度,注重程序、过程、结果的透明度,接受领导、同行和社会的多方监督。
(三)保障机制的构建
通过建立体制保障、人才保障、经费保障机制,为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开展教科研问题研究提供更好的环境。如图7所示,体制保障中,通过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科研部门指导、第三方监督来实现;人才保障中,通过教科研专家指导、层级科研共同体之间的指导、研究与发展团队之间的互助合作来实现;经费保障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科研专项资助、教研部门开展教研活动的专项经费、学校的经费资助等来实现。
(四)评价机制的构建
教育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教育、社会与经济。具体而言,教科研成果要为学校发展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也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级教科研共同体应依据成果进行评审,制定相应的成员考核评估办法、激励和奖励机制,并表彰优秀科研共同体成员。
(五)学习机制的构建
在充分发挥教科研专家、教研员以及名师等的专业引领作用的基础上,应加强对教科研共同体中各级各类团队的专业培训。杭州市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分层制定教师培训方案。如杭州市中职“教科研共同体”通过区县教研员对各校教科室主任、杭州市中职青年教科研骨干协作会成员开展“十讲”活动,进行理论指导与培训;而区县教研员、教科室主任、骨干青年教师负责将他们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一步传达给学校教师团队,以此延长了科研链。另外,共同体还通过外出考察学习、与长兴县结对子、帮扶薄弱学校开展教科研指导、微论坛等形式建立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机制。
四、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的实施成效
杭州市中职“教科研共同体”的建立,旨在解决杭州市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通过近两年来对杭州市中职“教科研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实践运作模式研究、保障机制的构建等成果进行分析,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发挥职业教育教研机构的职能作用,提升教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在杭州市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教研机构的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发挥其在课题研究、业务指导、教学科研管理等服务的综合作用,提高了市、区、县级职业教育教研机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服务力和贡献力,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了整体合力。通过建立强化内功、外树形象的系列保障制度,促进了职业教育教研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同时,在教科研共同体运行过程中,相关教研人员立足岗位、下挂下联,内外结合,促进了教研人员自身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促进教研与科研高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发展
在杭州市职业教育“教科研共同体”运行过程中,共同体成员紧紧围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这两条主线来开展活动。如在开展教研活动过程中,融入主题式、项目式教研;在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基于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德育管理等一线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改善了以往将科学研究束之高阁,将教学研究作为一般总结的现象,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关联,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融合,实现了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发展,区域职业教育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都得到逐一破解。
第二篇:创新机制构建平台
创新机制构建平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磁县县委抓实科学理论武装这个“灵魂”,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放在党建乃至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扎实抓好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推动了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干部思想观念的大更新、大解放、大提高,提升了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着眼激发动力,构建长效机制。
把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作为抓好中心组学习的基础工程,强化全员学习意识,形成了以县委理论中心组为龙头,以乡局理论中心组为阵地的理论学习网络。
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县委对中心组学习严格规范,明确要求做到方案实、方法活、考评严、档案全。每年严格落实“六个一”制度,即 “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每月读一本组织推荐的好书、每季度举办一次专题讲座、每季度撰写一篇有份量的调研文章、每年举办一期领导干部读书班、每年举行一次理论知识考试”。中心组成员要求做到五有:即“即:有学习计划、有学习记录、有学习考勤、有学习笔记、有学习心得。在组织安排上,县委中心组每年年初做出学习部署,并将其与各级班子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和选拔任用直接挂钩。对个人自学,县委理论中心组列出重点阅读书目和
推荐阅读书籍,每年1月底前向上级党委组织、宣传部门专题报送上一学习情况总结和本学习计划。有重大学习任务时,县委中心组先行一步,县委中心组成员带头参加学习,各乡局党委中心组结合各自实际,也创新出许多好的做法。县地税局“创建学习型机关”先进经验做法在全国地税系统推广。县委党校“干部学习超市”经验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明确学习主体和服务对象。一是编好学习辅导资料。县委理论中心组创办《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资料》供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参考学习,指导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抓好学习。二是整合理论宣讲资源,以县理论宣讲站为龙头,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宣讲网络,深入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等基层单位,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和形势政策教育,及时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送到千家万户,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三是组织好经验交流。通过每年在全县范围内评选10个优秀学习型党组织,评选100名优秀学习型党员,在全县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创新创业氛围。
加强督导检查和考评。县委下发了《中共磁县县委关于在全县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方案》、《中共磁县县委关于在全县党员干部中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大兴学习之风的意见 》和《关于在全县实行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理论学习巡听制度》。对各
级党委中心组学习作了明确的要求和科学的部署。自今年以来,县委理论中心组对全县30余个乡局理论中心组进行了督导巡听。县委理论中心组成立了理论学习巡听小组,定期对全县乡局理论中心组进行督导检查,每次巡听后,巡听小组对本次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年终形成综合报告,上报有关领导。同时要求各乡局理论中心组学习每年不少于15次,并将每次学习情况及时填写《县管干部个人理论学习报表》,上报县委宣传部。
二、着眼提高质量,创新学习形式。
坚持务实与务虚相结合,积极完善理论学习的平台,探索理论学习新途径,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立足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打造7个学习的平台,努力实现党组织、党员、机关干部和市民学习的全覆盖。
1、开设“理论大讲堂”。
2、创办“市民大讲堂”。
3、开办“干部学习超市”。
4、创办“磁县发展论坛”。
5、建立“青年干部学习研究会”。
6、组建“理论宣讲团”。
7、开辟“院校合作”新途径。
走出去,请进来,拓展开放式学习的平台。近年来,县委主要领导带着“理论课题”思索,带着“实际问题”考察,多次率团到上海、山东、石家庄等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项目对接,城市化建设等,寻求科学发展的新突破。并先后分四期组织200多名科级干部、优秀青年干部到清华大学参加经济和公
共管理研修班。
借鉴先进经验,创新理论学习新机制。今年,我们针对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上热下凉、上紧下松现象,着力解决乡(局)理论学习疲于应付,不规范、不系统等问题,在深入研究,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 创新乡(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制,制定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巡听制度,主要包括巡学、述学、考学、评学等内容,以机制化推进学习的规范化、经常化。
三、着眼成果转化,推动科学发展。
着眼于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方针,我们始终把抓学习、强素质与推进科学决策相结合,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相结合,与解决工作中的瓶颈问题、难点问题相结合,以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工作创新,在创新实践中深化有关知识的学习。
开展专题学习调研活动。每一次县委政府制定重大决策前,县四大班子领导都根据分包工作,深入乡镇、企业、项目工程一线,针对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在县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上进行交流,并将调研成果集中梳理汇总,剖析症结,谋划发展。2009年4月,乡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县四大班子领导全部深入到所包村蹲点调研,摸实情,下真功,指导活动开展。县委书记李德进到北来村蹲点调研一周,召开各种座谈会,深入农户访贫问计,与党员群众一起制订发展规划。
撰写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调研日志,人民日报配评论刊发,有力指导了全县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目前,北来村文化广场等规划已经落实,新民居建设的9栋400多户的住宅小区全面开工建设。去年底,县委又开展围绕磁县发展主题调研月活动,20多名县级领导带着课题就分包战线和产业集中调研,在县委九届七次会议前封闭一周,学习交流,最终形成县委九届七次全会报告和县委、政府2010年工作要点,提升了全县决策科学化水平。
搭建实践平台,立足岗位成才,提高学习含“金”量。县委坚持科学的选人育人用人导向,明确提出在实践一线历练人才,在实践一线选拔人才,努力形成重用学习的人、在实践一线实绩突出的人。一是向社会公开选聘102名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和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公开招录26名硕士生向城市建设、规划、公共管理、对外开放等综合经济部门、开发一线倾斜。二是从全县乡局后备干部和清华一期、二期学员中抽调40名年轻同志充实到“三个十工程”指挥部担任督导联络员,在服务项目建设中提高能力;三是对新提拔年轻优秀干部和公开选聘的硕士研究生分批到信访局进行为期3个月的岗位锻炼。四是搭建园区平台,在经济建设一线巩固和展示学习成果。我们依据产业分工和发展规律,利用邯郸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着眼于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聚集化,积极搭建林坦装备制造园区、煤化工园区、溢泉湖文化产业园区、童装城产业园区和邯郸市漳河生态科
技园区。以五大园区为科学发展平台,推动理论实践的创新和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为实现磁县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活力。
今年8月,围绕首届两岸中小企业发展论坛,县委理论中心组拿出一周时间进行了集中封闭学习。中心组成员重点围绕城市建设、民生、新农村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等关乎磁县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谋划实施了总投资7亿元的项目工程。一大批造福百姓、提升城市承载力、凝聚发展要素的项目落地、开工,有力加快了全县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有效提升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服务经济发展、驾驭行政能力的执行力。
第三篇: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提供了拓展内涵、扩大影响、开拓创新的机遇,同时也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鼎城区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人的要求,从创新干部工作机制入手,为构建和谐鼎城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一是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我们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干部教育投入是第一投入的观念,把人才培养作为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时间上,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舍得挤时间让干部学。资金上,在财政相对窘迫的情况下,将干部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舍得挤出资金让干部学。引导干部把工作当学习来研究,在工作中总结提高;把学习当工作来看待,在学习中推进工作开展。二是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按干部的需求施教,每次开班前,党校教师到各学员单位走访、座谈,了解干部想学什么,再根据大多数学员的需求,精心挑选培训教材。发挥党校教师的特长施教,引导那些在一定领域有专长的老师发挥专长,把教案办成精品,把课堂面授办成经典,打造党校教学品牌。定期选派党校教师到各单位挂职,零距离接触干部,熟悉干部情况。三是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开展远程教育,实现音频、视频实时直播到每个站点,数字设备与模拟设备的无缝连接,将音频信号实时连接到农村有线广播网中。不仅使干部可在远程教育室观看直播的专家讲座,还可在家中、田间收听专家讲课。
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选人用人质量得到提高。一是创新干部选任观念。观念引导行为。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我们立足于为全区经济发展服务选拔任用干部,按科学发展观看干部,按富民强区、建设经济强区配班子,切实做到因岗选人,因事用人,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尤其是关注那些有素质、有能力、干实事的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我们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在灌溪镇进行了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乡镇党委委员的试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干部选任的新机制,受到中组部、中纪委调研组的充分肯定。二是创新干部考核机制。用人必先识人,知人方能善任。在民主推荐中,我们采用个人自荐、群众推荐与单位党组织推荐,从上至下推荐与从下至上推荐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确保了推荐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考察过程中,重点搞好民意测验与走访座谈,尽可能多接触干部群众,着重了解干部在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现实表现。三是完善干部竞争机制。充分激发活力。区直单位中层骨干选拔任用,坚持全免全竞,逢缺必竞,择优录用。区公安局还率先进行了全员竞岗,全局358名民警参加了竞岗,包括132个股所长岗位,226个民警岗位,通过竞岗,全局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工作效率明显增强。
创新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干部队伍形象得到转变。一是创新干部监督工作思路。在干部监督工作思路上,实现从“盯人”向“盯权”转变,把完善领导干部监督机制的重点放在对权力运作的规范和制约上,把着力点从监督领导干部的行为转移到在监督领导干部行为的同时兼顾监督权力本身上来,逐步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二是创新干部监督制度体系。结合干部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相继出台了《鼎城区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鼎城区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规范干部的行为。完善了干部信息联系会议制度,加强与纪检监察、人事、审计等部门的联系,整合监督力量。三是创新干部监督工作实践。对象上突出重点,重点监督单位“一把手”和人、财、物工作岗位工作的干部,明确规定,单位“一把手”不准直接管财,不准插手工程项目。在监督时间上突出重点,特别是在急难险重的任务前,看干部的全局观念强不强;在突发性事件处理中,看干部的应变能力怎么样;在人事调整中,看干部政治品质好不好。
第四篇: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时代主旋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能否掌握自身持续发展的命脉,能否应对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争,将直接取决于其持续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和驾驭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能否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实现武汉在中部率先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一个
功能完善而强大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及这个体系对科技资源的最大容纳力、吸纳力,取决于我们城市的整体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好范文版权所有!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加速提高武汉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建设一个功能完善而强大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城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大战略,是加速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武汉曾经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的比重较大,传统体制的惯性较大。从历史积累的因素分析,武汉经济运行模式中,存在着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以及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实现经济运行模式的根本转轨:要通过企业和产业的再构造,实现由传统工业为主导向以高新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工业转轨、由粗放型的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知识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由计划经济运行模式向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转轨。显然,这种转轨离开了完善而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的支持,是难以完成的。
首先,城市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主要依赖于大批量民营创业企业的诞生。民营创业企业发展了,国有经济的比重就会逐渐缩小,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就会逐步增强。而没有完善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就无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强度的创业支持,这样势必使得创业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制约,进而延缓武汉的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调整进程。其次,完善而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是城市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动机,是实现城市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没有完善而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就无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强度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先进智力的支持,更无法建成一大批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充满竞争活力的现代化企业,城市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就可能沦为空谈。
在全球“新经济”大趋势的推动下,为抢占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制高点、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品质的升级,国内各主要省和中心城市都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建立一种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知识(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武汉来说,抓住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契机,通过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极为优越的科技创新资源,深入推进科技兴市战略,对于加速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知识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武汉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构建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全面构建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就是要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创新机制、新的创新体制、新的创新制度和新的创新环境。检验武汉城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否完善、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否达到,主要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科技资源在知识生产、知识流动与知识应用各环节是否得到合理配置,各创新主体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服务组织、政府之间是否实现良性互动、协同配套;二是这个体系能否最大限度地容纳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能否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其直接标志是:在一定阶段,有没有一批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或企业群落诞生,有没有一批新型的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涌现。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的战略性工程。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同推进,“十一五”期间应力争在以下几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第一、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加速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大幅度向企业集中。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整个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神经中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决定着整个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功能发挥状况。要区别不同行业领域、不同规模,不同技术层次,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扶持和引导。
对于在武汉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运用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新产品开发调整产品结构。要通过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若干个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极具影响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以此带动武汉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由于高新技术开发的前瞻性和高风险性,在创新投入上,政府应予以
重点扶持,要通过政府资助、风险资本和银行贷款等形式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对于—般性的民营科技创业企业、区街乡镇企业,也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建立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提供多方面的创新支持。
针对武汉地区绝大多数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在非市属的高校和独立科研机构这一体制特征,要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措施,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特别是
大中型企业集中。要抓住中央、省属在汉科研院所转制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其科技创新、创业资源优势,推动其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引导一批科技人才在本地区创业,引导—批成果在本地区转化。在开发性院所全面转制基础上,继续深化公益类和农业类院所的改革。通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吸纳、稳定一批科技人才队伍。
第二,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为创新、创业的战略高地,大力发展高科技创业企业,推动现代高科技产业群的形成。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科技创业企业的摇篮,也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把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和科技人才创业的战略基地。要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创业中心数量的扩张和素质的提升,创建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创业企业的机制,在更大更广阔的空间上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速实现本地区创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在当前以政府为主导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模式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型工业商业企业、金融投资银行、外资财团、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资本优势,全面整合社会闲置资本资源,发展各种产权组织形式的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以及大学科技园、留学生科技园等科技创业孵化组织。现代科技园区在本质上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基地。要加强园区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对接,使科技园区成为创业企业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的战略高地。
第三,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纽带,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力争在若干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
作为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立足于产业技术创新为主的战略选择。要聚焦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技术领域,设立若干个能够对武汉产业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革命性突破的科技攻关项目,集中目标,进行攻关,力争取得若干项原创性突破。要加强“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调动有实力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的积极性,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加大投入,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武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科学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并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加强和完善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与高校、中央在汉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或科研基地。鼓励民营科技企业与中央在汉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合作攻关。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基础上,推动双方共建科研生产联合体。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大型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把高等院校,大型科研院所建设成为实现武汉区域性知识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突破的战略基地。
第四,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根本大计是我们的产业政策导向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事业是否真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要抓住中央加大对中部地区投入的契机,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运用先进技术、高新技术及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名牌、名牌产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集群,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用武之地。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各方面的领军人物,并通过制定计划,落实资金,明确政策,以项目为牵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一流的创新环境和舞台,使他们愿意和能够为武汉的科技创新发挥才能,体现价值。要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社会氛围,创造、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政策、体制与法制环境,建立“产业导向”、“环境导向”和“资本导向”的人才配置新机制,逐步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满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第五,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好范文版权所有!
推动武汉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培植适合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企业生长的土壤。要进一步优化政策和制度环境,发挥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消除一切不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为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制度平台;要有效发挥政府的推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打造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人才资源服务平台,使其成为汇聚和凝聚人才、知识、资本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完善投融资系统,培育创业资本市场,强化对创业企业的金融支持;要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创业人文环境。
第五篇:构建特色廉政文化 创新反腐倡廉机制
构建特色廉政文化 创新反腐倡廉机制
近年来,我局以建设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机关为目标,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推进树立商务工作形象和廉政文化建设,实现了由制度管理、标准化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迈进。对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中体现出的商务文化资源开展深度挖掘与提炼,构建了以“一个核心、两个追求、三种精神、四种理念”为统领的商务工作廉政体系。按照省市区关于廉政建设的要求和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以廉政文化创建为引擎,建立起了促进商务工作发展的廉政文化体系。
一、加强组织保障,健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我们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健全和完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机制。一是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廉政建设工作规划、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活动组织。二是认真对照“五有”标准,采取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的方法,将廉政文化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的整体规划,和业务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同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经费保障,精心登记台账,确保廉政文化建设基础工作有效开展。三是制定实施《商务局干部绩效评价控制程序》,将廉政建设作为干部职工绩效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每季对局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政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对内审中发现的违纪或来信反映属实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先资格。四是积极构建政务阳光运行机制,推行政务公开,门户网站、宣传单等形式将科室的工作职能和办事程序、服务承诺予以公布,增加商务工作透明度,让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六是有效开展党风廉政监督,设立作风建设监督电话和电子监督信箱,从服务态度、工作质量、廉洁从政等方面多层次开展满意度调查,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审计、新闻单位、行风监督员和群众的监督。
二、建立文化体系,形成廉政文化特色。我们在商贸立区、“一主两翼”思想的滋养下,结合我区近百年形成的商贸服务业氛围,吸收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思想,借鉴国内外廉政建设成功经验,提炼廉政文化理念,规范廉政行为,完善廉政制度,加强廉政视觉传播,并实施廉政文化管理,使全体商务系统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廉政共同价值观和理念,从思想上不想腐败,实现自警自律。一是建立廉政理念识别系统。廉政理念识别系统是廉政文化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经过反复推敲,提出了以“执法为公,政兴###”、“风清气正、近悦远来”、“敬诚崇理、恭俭尚勤”为内容的廉政宗旨、廉政理想和廉政价值三个基本理念,总结了以“淡泊明志、收心致良”、“端本澄源、防微慎始”、“法明无邪、有畏辄止”为内容的廉政修养、廉政环境、廉政警醒三个具体理念,构建了“三个基本理念、三个具体理念”组成的廉政文化理念识别系统。二是建立廉政行为识别系统。依据组织行为学的经典理论,根据我局实际,将行为识别系统设计为廉政共同行为规范、领导者廉政行为规范和一般工作人员廉政行为三部分。三是建立廉政制度识别系统。加强标准化内控机制建设,强化财政财务管理过程控制,建立了规范、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和职务犯罪源头预防机制。我们收集整理了廉洁从政基本法规、廉洁自律具体规定、党纪政纪处分及相关法律处罚制度,并组织专门人员按照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制定了一套包括“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崇尚节俭、厉行节约,遵守社会主义道德,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收受礼品、礼券、礼金登记上交”等具体内容的《商务局干部廉政规定规范要求》,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程序化管理轨道。
三、加强文化传播,增强廉政文化建设底蕴。结合学习型机关创建,将廉政文化传播融入平时学习、工作当中,不断拓展机关廉政文化阵地,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活动氛围。一是开展廉政文化阵地建设。为促进廉政文化活动开展,我们开设廉政文化教育的周末课堂、党员培训,分别在局外部网站和内部网络上设立“廉政文化园地”、“廉政文化建设专栏”,建立了“廉政书架”。二是加强廉政文化教育引导,开展以“励学、感悟、行动”为主题的商务廉政文化月活动,组织职工学习廉政文化理念、内涵以及《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9-2012年工作规划》,参加日常警示教育,让全体商务系统干部熟知廉政理念和廉政文化体系的内容,增强廉洁从政、执政为民意识,在教育中,我们做到三个注重:注重全员性,将教育延伸辐射到全系统所有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注重针对性,分层次开展中层干部以及一般干部党风廉政教育专题学习;注重实效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班培训、集中讲座、个人自学、讨论交流和知识竞赛等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习教育的效果。三是创新廉政文化活动载体,丰富廉政文化活动形式,提高廉政文化教育效果。主要是签廉政建设责任状,在每年召开的思想作风建设大会上,支部和党员之间签订党风廉政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述廉政职,规定每年中层以上干部述职时必须述廉,分管领导对新上任的科长实行任前提醒告示;评廉政绩,每季和全年对局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政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宣廉政誓,组织全体财政干部开展廉政宣誓,并在誓言书上签字,做到不忘誓言,廉政从政;读廉政书,开展廉政好书推荐活动,定期组织廉政法律法规,听廉政课,请区党校专家讲课,上党课,开展党纪条规、普法测试;观廉政片,我局还在每季组织收看廉政电教片,筑牢家庭阵地,让亲情参与共设防线 每年春节前,我局都组织干部书写廉政春联,将廉政文化渗透于吉祥喜庆的节日氛围之中。召开“算好四笔帐、走好人生路”警示教育现场会,通过参观服刑人员接受改造的生活、劳动场所,由犯罪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增强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适时深入干部家庭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召开家庭助廉恳谈会,为干部家庭的幸福美满构筑“安全屏障”,把廉政监督延伸到八小时之外,有效遏制了不正之风,情注思想阵地,让人文关怀温暖干部,努力营造人文关怀的软环境,在干部遇到困难、工作出现失误、思想产生偏差时,及时做好访谈工作,进行提醒教育,送上组织关怀,不让干部带着牢骚和情绪上班;写廉政感,就廉洁从政方面专题要求每位党员撰写心得体会,并在民生生活会进行交流发言;发廉政信,对廉政建设中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发送廉政短信等形式实行集体诫勉。
四、成效初步显现,促进了商务工作全面进步。自开展廉政文化创建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导向、凝聚、教育和规范作用初步显现,全局商务干部积极参与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在工作中恪尽职守、克已奉公、遵纪守法,形成了“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良好氛围。实施《###区商务局和谐商务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定点联系等配套制度,全体商务干部勤政廉政,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加强与服务对象良性互动,机关服务水平和效能大幅提升,各服务单位和群众对我局服务态度、办事效率、工作质量、文明举止、勤政廉洁的满意度大幅提高。目前全区统计限上企业个数428家,累计新增359个,在全市10个县、市、区排第一位。截止10月底,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09.5亿元(小口径统计数,大口径统计核准数据年终由市统计局综合平衡核定),同比增长26%。预计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5亿元(小口径数);年底由市统计局修订数,把“非同业法附营的限额以下产业活动单位”和“其它”两部分加起来,预计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0亿元(大口径数)。1-10月份,全区外贸出口累计完成1755万美元,占全年任务(1800万美元)的98%,比去年同期(1357万美元)增长29.33%,预计全年将突破2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