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助式仓储在我国的发展(大全)
自助式仓储在我国的发展
现如今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可以用脱变这个词来阐述,生活中人们总会购买很多的物品,导致家中的物品不断的增多,可以用堆积这个词来形容;众所周知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勤俭的美德,所以就算家里有很多的就捂盘,大多的情况也是舍不得丢弃的,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应该怎么样去解决呢?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的大城市中迎来了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面对昂贵的房价,简直就是寸土寸金,狭小的居住环境如何得到改善呢?
.............其实关于这种占用空间的问题,很早就在欧美得以解决了,自助式仓储发展于欧美,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自助式仓储,使得自助式仓储在很多的国家都得到了实施,很好的解决了人们因为物品占用空间的问题,那么我国的自助式仓储又是如何呢?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普遍应用自助式仓储,我国的一些一线城市也开始了自助式仓储的发展,其中自助式仓储的领航者——好易仓就是一个发展的非常不错的例子,我们通过好易仓在上海的发展,来看下自助式仓储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是否真的非常的不错。
作为国内自助式仓储服务的领军者,好易仓在国内率先引进欧美和香港的自助仓储概念,以连锁经营 的模式,为个人和商业客户提供最专业的自助式仓储服务。从2007年第一家自存仓开业至今在上海已有多家门店。无论是私人物品寄存、贵重物品寄存、行李 寄存、家具存放、红酒寄存,好易仓都可以为您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客户物品的安全和客户的满意永远是好易仓服务的最高宗旨。至今为止好易仓已经有了很多家的分店,通过开分店我们可以看出自助式仓储在我国还是比较易于被人们接受的。
从好易仓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自助式仓储是非常符合人们生活需求的,通过自助式仓储,人们只要花费一点钱就可以租赁一个属于自己的仓库,让自己的居家环境变的很好。
第二篇:高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高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产业结构如何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凭借高新技术产业让经济继续加速,从而牢牢把握住时代前进的脉搏。日本在经历了整整三十年的经济腾飞后最终由于未能将产业结果调整进行到位,在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了现在这样的尴尬境地,在21世纪世界的重新起飞中落在了后面,美国在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经济低速发展后,在九十年代敏锐的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一契机,实现了经济的再次飞跃,把竞争对手远远的抛在了后面,在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上站稳了脚跟。反正两方面的例子,还有以韩国、新加坡、台湾为代表的东亚经济奇迹创造者,他们的经验和教训,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本文作者试图给出一个浅粗的,概念性的轮廓。
关键 词
高新技术 发展 展望 对策
一、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技术不断升级,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充分发挥了在国民经济中的“火车头”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司司长马德秀日前在此间说,高新技术产业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和重要,它不仅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农民增收、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改善国际分工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增长。1995-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一直保持着年均20.23%的高速增长,高出全部工业增速11个百分点。特别是去年以来,在全球信息产业大幅下滑的不利形势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增速达19%,实现总产值2276.56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的27.1%,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3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1.88%增加到2001年的3.28%,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出口额已由1991年的28.8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464.5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15.1倍,年均增长率达32.1%。200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5.4%,高出全国外贸出口增幅18.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1-8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高速增长,同比增幅达43.2%,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3%,使我国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三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密集区。2001年,仅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就达222.91亿美元,占全国的47.98%,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32.63亿美元,占全国的28.55,京津地区占全国的11.23%,三大地区合计占全国的87.76%。
二、科技兴贸战略有力促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科技兴贸战略”,有力地促进了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和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
速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调整。
27日,由科技部主办的全国科技系统科技兴贸工作座谈会在哈尔滨召
开。记者在会上获悉,200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03.2亿美元,是1998
年实施这一战略前的5.54倍,占当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5.16%。今年
1月至3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31.1亿美元,同比增长67.5%,占同期
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8.6%,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为把握住新形势下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机遇,提升我国外贸出
口和高新技术产业向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科技部、商务部等9个部门形成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推进科技兴贸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
科技成果的研发和产业化,优化了产业经济结构升级,对我国科技、产业、贸易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1999年科技兴贸战略实施以来,科技部与商务部共同认定了四批2
5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20个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和100家科技兴贸重点企
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平台已经实现了与25个出口基地的链接,科技兴贸
网也已有8个试点省市和12个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参与共建。2003年我国25
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实现出口396.7亿美元,20个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实
现出口734.3亿美元,分别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40%和66.6%。
三、日渐凸显的形势
从今日举行的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高新区主任论坛上获悉,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去年创造产值5660亿元,实现利税631亿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凸显。
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的高新区,自1988年建立以来始终保
持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趋势。据统计,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利税和出口创汇等四项指标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7.5%、79.8%、69.4%和73.5%,均为全国各行业之最。
高新区的发展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高新区在国家经济增长和结
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高新区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培育出联想、四
通、方正、深圳华为、长沙远大、青岛海尔、四川长虹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已达678家,超过
10亿元的企业达68家。
同时,相当部分的高新区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现在苏州
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已占苏州市工业增加值的47%、绵阳高新区占36%、哈
尔滨高新区占21%、长春高新区占16%。
其次,高新区在创新方面的带头作用日益突出。调查资料反映,高新区
企业中的自主创新产品占70%,研发投入平均占总收入的6%,已形成以自主
创新为主体的开发体系。
今天的高新区主任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火炬中心主任张景安、全国高新区顾问组组长孔德涌、中关村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段永基等专家学
者,围绕21世纪中国高新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主题发言。他们
指出,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应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水平上,高新区要特别重
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制定鼓励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大力提倡在科学上的冒险、创新和竞争精神,创造尖子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40多个高新区的主任及有关管理人员参加了今天的论坛会。
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与展望
国内外科技、教育、企业、金融、投资等各界朋友相聚在这里,共同交
流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描绘新世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我代表
科技部预祝本届博览会圆满成功。我衷心希望通过这次博览会,能够进一步
推动国际间、地区间在科学技术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一 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认真思考和积极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尽管各国在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在关注和重视科技进步上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
面对的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主导的世纪,是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决定兴衰的国际格局。一个在科学技术上无所作为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在经济、社会
和文化发展上受到极大制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
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为此,中国政
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直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主要动
力。这是尊重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先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
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针引导下,中国先后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
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和旨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上个世
纪90年代,江泽民主席又深刻指出:“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园区。这种产业发展和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
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现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从而实现其
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措施,使中国在高新技术研究
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国家高新区得到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和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正在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高
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壮大。
在信息技术领域,超级计算机研究实现了从单一计算机到整体超级计算
机网络的跨越。国产的机群服务器已经广泛应用于科研开发和自动化设计各
领域。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开发成功,已使国产程控交换机在国内市场占
有绝对优势,并且进入国际市场。现代光纤通信系统大规模投入商用,奠定
了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技术基础。中国自主开发的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已经
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有中国知识产权的 T D-SCDMA标准已成为第三代移
动通讯三个国际标准之一。近年来,中国通讯市场发展迅猛,截至2002年
4月,中国拥有移动电话用户数达1.67亿户,固定电话用户数1.91亿户,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巨大的市场空间为中国通讯技术及产业化发展
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在生物技术领域,两系法杂交水稻、抗虫棉等农业生物技术取得重
大成果。我国参加并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如期完成所承担的测序
任务。新研制了十余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投放市场。在自动化领域,计算
机辅助设计和集成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提高了企业经营的集约
化水平及产品设计、开发、制造能力。研制成功的一系列特种机器人在汽车
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开始得到应用。在新材料领域,非线性光学晶体、纳
米和超导材料等研究也取得了新成果。
与此同时,通过改革创新的推动和市场机制的引导,在充分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的基础上,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步
伐大大加快,探索出一条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道路。自1991年以来,中
国先后建设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国家高新区有将近
6000项先进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928亿元和工业总
产值10117亿元,10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超过60%。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收入有一半以上源自国家高新区。高新区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
要基地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养科技企业家和管理家的摇篮。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旨在推动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改革尝试,我们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是: 第一、通过
创造一个适应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局部优化的环境,探索中国高新技术
产业化的道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当前尚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在市场条件、法规环境、基础设施、资金来源、人的创新意识和
社会文化氛围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要求,特别是不适应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更新快、产品生命周期短的特点。在通常条件下,由于效
率低下,产业化拖延时间很长,其产品投产之日往往即是赔钱之时。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把地区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
起来,形成一个局部优化的产业化要素聚集的软硬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
同时,这种局部的优化环境和集中发展可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需的聚集
效应,即提供一个有利于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集成和交流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在一个局部范围内通过人员的流动和小企业的生生死
死更快地实现生产要素的转移和新的优化组合,从而促进有市场竞争力的高
新技术企业得以成长和发展。建设国家高新区,完善必要的环境,进行必要的引导,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实践证明,只要政府力量和资源运用得当,即
使相对落后的地区,也可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二、大力发
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选择。在经济发展中,人
们往往首先关注大企业的作用。实际上,各国中小企业不仅支撑着国民经济,而且吸纳了大部分就业。特别是其中的高新技术小企业,往往是孕育高技术
大企业的摇篮。
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企业只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有持续创新能力
和正确的市场策略,就能够迅速从小到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崛起。三百
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像通用、菲利浦、西门子等跨国大公
司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即使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没有阻塞这
条道路,像英特尔、微软、雅虎、戴尔等高科技企业,都是走的从小到大、滚动发展的道路。近年来,中国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的崛起,也印证了这一
道理。一批有竞争能力的高科技企业,像联想、华为、方正、地奥等等。
五、当前的对策及今后的方向
有鉴于此,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扩大利用外
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
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1]
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吸引外资加快向有条件的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力争再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
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鼓励国内企业充分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时机,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出口竞争力。[2]
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先进做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政府要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3]
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于 3月11日发布第21号令,全文公布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附件,已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在《目录》中,鼓励外商投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外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从事《目录》鼓励类的外商投资项目,享受免征进口设备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这无疑将会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门人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步伐,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晓领主编:《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霍建国:《运用比较优势获取竞争优势》《国际贸易》(2003年第10期)
[3]宗占国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导论》(2004年第3版)
第三篇: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
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投资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建立不久的新兴金融市场,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而股票市场的风险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投机行为,所以研究股票的投机行为,有利于我们很好的认识我国的股票市场。本文旨在通过论述风险投资的界定和风险投资的功能,分析风险投资的作用,找出一些有用的东西,供各方参考。
关键词:风险投资投机
一、风险投资的界定
风险投资在某种意义上又称为投机,在西方经济学中,对投机一词并无贬斥的意思,而我国长期以来将投机贬斥为“乘时机以谋求个人名利”的不道德行为。从中外学者对投机的定义亦不难看出他们看待投机的分歧:外国学者认为“投机(speculation)是对市场的心理状态进行预测并期望它会使投资对象的评价基准朝着于己有利的方向偏移的一类活动。”而我国学者则认为投机是一种“牟取暴利的不正当行为”。根据笔者的理解,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股市投机应作如下界定:一种以对其他投资人的投资心理进行判断、揣度,获得满意的回报(包括当前的利息和股息,以及资本增值和利润)为目的,并且以承担较大的风险为条件,积极参予市场买卖的攻击性的合理经济行为。它具有如下特征:(1)投机的成败关键是能否准确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化;(2)投机是一种高风险投资。成则一本万利,败则血本无归;(3)投机是一种攻击性的合理经济行为,它的存在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配置资源的功效;(4)投机应以适度为限,过度投机则须加
(1)以限制。
这里还有必要进一步对投机与市场操纵、投机与投资的关系,特别是对投机的“适度”与“过度”进行辨析,以澄清人们的认识。
市场操纵是指相互勾结的不法巨贾、内幕人士和经纪商等人玩弄种种恶劣手段,如虚抛、垄断、联手操纵市场价格等造成虚假的涨势或跌势,诱使他人售出或买进某一证券,自己从中渔利。市场操纵是股市中一种寄生性舞弊与欺诈行为,其突出特点是破坏了股票交易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为法律所严格禁止。投机是在市场平等竞争的条件下,通过判断价格趋势作出买卖决策,反映了市场的真实价格,因而是受法律保护的行为。但是应注意,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和量的界线,若超越了“游戏规则”,投机就有可能向市场操纵转化。
在股票市场上,投机孕育在投资中,投资需要投机,两者形影相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双相伴而行的连体孪生兄弟。投资和投机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是两者都投入资金以获取预期收益,同时承担本金丧失的风险。不同的是,一般投资者注重股票的经常性收益、远期收益以及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权;投机者则是择机行事,力图获得差价收益。
从投机本身来分析,应区分适度投机与过度投机。适度投机是指对搞活市场
起积极作用的一定范围内的投机。超过一定限度的则为弊大于利的过度投机。美国道琼斯指数4000点左右时,一天上涨或下跌了80多个点,他们称之为暴涨或暴跌,其实涨或跌不过2%左右。而这种变化幅度在我国股市上则不足为奇,但我们股市上出现的一天涨或跌30%-50%,三五天涨跌幅便翻一两番,则显然
(2)是过度。适度投机不仅无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促进股市的发展。因而不必控制只须引导;对过度投机则须加以限制,防止其泛滥。
二、风险投资的功能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有效利用,投机将会推动投资发展,促进股市健康运行。
1、活跃股票市场。在目前的股票市场交易中,投机行为占了较大比重。投机者为了获得差价。不管股票价格升跌如何,都有可能随时出售或购买股票。投资者需要现金或更换证券时,随时可能在市场上找到买主;投资者若想购进股票,不论种类、数量、时间长短,都能在市场上如愿以偿。因此,投机行为的存在使股市交易的流动性大为增强。不仅如此,活跃的投机所促进的股市交投的活跃、股票市场的繁荣,对整个社会在微观机制再造、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合理配置、投资体制改革、资本市场完善、国民投资意识增强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2、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平缓股票市价波动。股市中频繁的投机活动是有利于缓和价格波动幅度的方法之一。投机者遵循的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原则。从这一点出发,他们的操作行为常常是反行情而动:行情看涨时,他们抛出;行情看跌时,他们买进。这在客观上抑制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调节了市场的供求关系。最典型的投机行为就是买空卖空,当某种股票价格大幅度下降时,也正是做买空交易的最佳时机,买空的出现增强了市场上这种股票的购买量,进而抑制了股票价格的继续下跌;当某种股票价格大幅度上升时,又是做卖空交易的最佳时机,卖空活动增加了市场上的这种股票的供应量,从而抑制了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扬。可见,投机者是平衡供需状况,缓和价格波动的市场力量之一。但是,频繁的投机活动不是万能的。因为,在市场上决定股价变动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市场内部的系统风险之外,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外部非系统风险的影响。股票投资是对国家经济的未来和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预期投入,而上市公司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国民经济的总体状况,所以股价的大幅度变化由国民经济的景气程度来决定。西方国家几次大的股市风潮都是由于宏观经济的恶化所引起。股市发生大动荡时,不排除有一些过度投机行为起到推波助澜、趁火打劫的作用,但如此大的风浪决不是投机者所能左右的。实际上这种大动荡也是投机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说投机活动只能在排除非系统风险后,在一定程度上平缓股票市价波动。
3、调节供求关系,促进市场有序进行。股市供求往往处于不均衡状态,它通过活跃的投机准确地反映在股价上。投机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和收集了环境变化、股市发展动态以及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等信息,并以其活跃的沟通能力,抓住有利的时机,卖出或购进股票,满足供需双方的要求。客观上保持着投资市场的供求平衡,促使股票市场连续而有序地运行。
4、分散风险。投机者介入市场交易活动,吸收了存在于金融工具的股市风险;他们是市场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承担着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判断失误
所带来的损失风险。股票投资者为了保存现有价值,他们总是力求避免价格波动的风险。一般是利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时差,分别进行方向相反的交易,就可以把大部分风险转移出去。而被他们转移的这部分风险主要是转嫁给了投机者。
5、强化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由于投机者致力于观察市场价格的变化,政府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又往往是最终体现在市场价格上,因此首先对此作出反应的必然是对价格极为敏感的投机者,投机者的活动又必然带动整个市场的反应,最终使经济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如果没有投机者这样一种催化剂的作用,政策的落实就有可能要延缓很长一段时间。
6、有利于新股票的发行。一些有前途的新上市公司,资信不高,投资者购买新股票要承担较大风险。如果市场上都是稳健的投资者,没有敢冒风险的投机者,那么新股票的发行是非常困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新上市公司的兴起,投机者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三、过度投机及其监控
股市正常的投机有一系列的优点,但投机过度不仅无益,而且会加剧股价波动,扰乱市场,威胁投资者利益。究其原因,有人归结为我国股市发展不成熟,认为发展中的新兴股市总是投机盛行,成熟的股市不是投机股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股市的成熟与否与投机没有必然联系,成熟的股市也可能成为投机股市,日本股市因为投机过度而形成“泡沫经济”就是一个突出的实例。所以,投机过度的原因不在于我国股市是发展中的新兴股市。
从股市发展的情况看,存在过度投机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市场管理行为的短期化、法制建设的滞后化和上市公司行为的非规范化。这种状况使得我国股市失去了稳定的基础。因此,对过度投机的监控主要应采取如下对策。
1、建立健全的证券法规体系。以法律形式规范上市公司、证券商及投资者的行为,是股市稳步发展的保障。特别是《证券法》作为证券市场的大法应尽快出台,以统驭各地方、各部门的有关法律条令,弥补和避免现有法规的矛盾和疏漏,促使股票市场走向规范成熟。以法律形式对合法投机行为与非法投机行为进行严格界定,是对股市投机进行管理的有力依据,没有这个依据就无法避免和控制市场上存在的无序的非理性炒作,就无法有效地根除非法投机行为,股市上的(3)是非曲直就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2、发展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成熟股市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股票市场稳定的基础。国外成熟的股市,其资金的80%来自基金,其余20%来自个人投资。我国股票市场要走上健康发展的国际化轨道,必须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培养长期的投资者。发展投资基金。将中小散户的资金集中起来交由投资专家操作,既有助于“散兵游勇”式的中国股民规避风险,又能增强证券市场的投资气氛,减少非法的过度投机行为,稳定和增强投资需要。
3、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这首先要求上市公司不能参与股市过度投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市谋利,也应该关心本公司股票的市场走势,但是绝对不能用投资者的投资进行股票市场过度投机。同时,上市公司有义务及时地真实地公布公
司的经营状况和其他重要信息,杜绝提供虚假报表等行为,以便于投资者作出合理的投资选择。还应该重视的是,上市公司要提高对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而不能用高价配股方式向投资者“圈钱”。
4,发展机构投资者。股票市场的投资目前是以收入不高、积蓄有限的个人投资者为主。他们往往无法跟踪市场,准确弄清行情趋势,因此在对各种股票进行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选择和组合时,容易随机行事,从而为少数不法分子操纵市场提供了便利,不利于股票市场的稳步发展。而机构性投资队伍的介入,使市场行情更趋于稳定和理性。首先,机构投资者资本雄厚,可以同时买进卖出多种股票,分散投资风险;其次,机构性投资者有条件充分了解企业资信,准确预测市场行情,使资金有效地分配在收益率较高的部门和企业;第三,机构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除了盈利目的外,还会考虑社会效果和社会评价问题,因而比较容易与中央及地方的发展计划接轨,减少盲目性;第四,便于国家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管理,调节股票供求,使整个市场上的股票买卖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
(1)张武昌:《风险投资策略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许贵人:《中国风险投资问题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6期;
(3)胡俊:《投机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第四篇:从日本物流发展看我国仓储管理的不足
从日本物流发展看我国仓储管理的不足
日本物流的发展,是与仓储管理的变革紧密相联的。丰田汽车制造公司在创业初期,为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就着手对仓储管理进行改革。丰田在日本有许多联合生产厂家,原来每个厂家生产的零部件都存放在各自管理的仓库中,按一定时间运送到丰田汽车的总成品安装车间所属的仓库。后来,公司把仓库从单个生产厂家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仓储中心,集中存放和管理零部件,直接供应总成品安装车间。这一变革意义十分重大,它促使日本出现了专门从事仓储管理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大大推进了物流的发展。
物流中心上游联接制造企业或进出口免税仓库,下游延伸到分散的各种店铺,日本物流协会(JILS)常务理事稻束原树先生将它形象地比喻为“人的心脏”。日本物流中心的设计一般强调立体化和自动化。
Aotobacks是日本规模最大的物流中心之一,拥有一整套自动化库存管理、高效率分拣传输设备和及时配送的物流系统,每天处理250个店铺近10万份物流配送服务订单。物流中心连老板加在一起不到100人,通常这样的物流系统在发达国家至少需要400人。Aotobacks一个重要的服务理念,就是尽可能减少店铺工作量,让店铺更加专注为顾客服务。因此,物流中心按照店铺的要求,将90%的商品包装拆开,以保证货物到店后能够迅速上货架。
我国仓库资源规模较大,仅流通领域的仓库面积就达3亿多平方米。但我国仓库普遍功能不强,大多只有商品储存功能,很少有物流配送功能,而且分散在各个企业中,仓储管理社会化程度不高。由于我国仓储管理落后,仓储设施资源利用率平均还不到40%,导致物流效率普遍低下。我国商业流通环节的库存平均周期为5天;非制造业(含批发和零售业)库存平均周期是4天。在我国整个商品生产销售中,用于加工制造的时间仅为10%左右,而物流过程占用的时间几乎为90%。因此,我国要发展现代物流,必须对传统仓储企业进行整合和改造,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资产利用效率。
第五篇: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一、引言:小额信贷的两个直接目标与机构可持续发展
国际主流观点认为,各种模式的小额信贷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的含义:第一,为大量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即小额信贷项目一定规模地展开和服务于目标群体层的含义;第二,保证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即小额信贷机构的持续性的含义。这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方面,构成了小额信贷的完整要素。
结合我国实际,我国小额信贷应该有两个直接目标:一是扶贫目标,即为穷人或中低收入客户持续提供使他们能获益的信贷服务;二是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即实现服务机构自身的自负盈亏和持续发展。两个目标中,前者体现小额信贷的根本宗旨,而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和保障。然而,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两个目标有相互冲突的可能性,二者既统一又矛盾的复杂关系正是我国小额信贷发展上始终未能取得长足进展的根本原因。本文将结合中外实践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狭义的小额信贷可持续的概念是指机构本身提供的信贷服务所产生的收入能够覆盖其运营操作成本和资金成本,以保证其收入大于支出,即小额信贷机构的商业可持续。广义的小额信贷可持续的概念包括财务可持续与组织可持续两个方面。
财务可持续是指小额信贷机构不需要外部提供特别资助的条件下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其又可分为操作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两个层面。操作可持续是指小额信贷机构的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能够覆盖机构非资金成本和直接资金成本的能力。经济可持续,就是指小额信贷机构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能够支付贷款的全部资金成本和非资金成本。达到了这个层面,小额信贷机构便不需要提供任何补贴,而且对小额信贷机构的投资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回报。对于小额信贷来说,只有做到操作上的可持续,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
组织可持续指机构在工作人员的招聘、培训和使用方面可以独立运作,而不需要外界的支持,它以财务可持续为基本前提。因此财务可持续将是本文分析和论述的重点。
三、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发展中的遭遇
(一)国际上小额信贷典型模式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上,从小额信贷的不同发展模式看,主要可分为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两大类型。前者注意项目对改善贫困人口经济和社会福利的作用,以孟加拉乡村银行为代表;后者更强调小额信贷管理和目标设计中的可持续性,以印尼的人民银行为代表。
由尤纳斯(Yunus)教授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即GB模式),被誉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扶贫项目和扶贫方法之一,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推崇。尽管GB模式一系列科学高效的制度设计使其在缓解贫困的实践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实际上它未能实现扶贫与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孟加拉由于人口的高出生率和土地分配的高度不均,贫困发生率极高,贫困的界定也较为容易。GB完全是起始于最贫困乡村人口的金融服务,它通过有效穷人自治系统和有效技术指导系统达到了扶贫目标,成为小额信贷作为扶贫手段的典范。然而,GB的持续发展目标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没有捐赠和补贴,1985~1996年GB的财务报表将是巨额亏损。这种情况促使GB逐步提高了非贫困贷款的比率,2000年该比例达到40%。而这种淡化扶贫目标的倾向在另一种典型模式——BRI模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的小额信贷模式在国际上的影响仅次于乡村银行,而且日益受到国际组织的重视,特别是受到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的重视和支持。BRI通过利率市场化和成功的经营管理达到了持续赢利的目标,成功解决了机构的持续发展问题。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在BRI的信贷服务中,只有约7%的贷款农户处于贫困线以下,贫困贷款额占信贷总额不足5%。事实上,BRI的多数贷款被农村有影响、有实力的农户获得,而没有落到真正贫困的小农手中,其可持续目标的实现以牺牲扶贫目标为代价,小额信贷的两个直接目标的冲突在此体现得十分深刻。
(二)我国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小额信贷一直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而且主要在农村开展,城市小额信贷是近些年来才慢慢发展起来的。在运作方法上,以效仿GB模式为主,根据其资金来源和组织机构,当前,我国的小额信贷项目可分为三大类型:外援项目、政府项目、信用社项目。就三类形式的项目情况汇总如下表:
表1 中国小额信贷项目情况汇总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及相关资料整理。
我国现在有几百个从事小额信贷的机构,此外,还有30多个相关的国际组织活跃在中国的100多个地区。但是许多业界人士指出,与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小额信贷依然举步维艰。(注:参见:王川,小额信贷问题依旧,银行家,2005年第3期,第66页)
中国小额信贷是以扶贫为目标,这种单一的扶贫目标使中国政府推动的小额信贷失去追求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动力,加大了小额信贷的操作成本,浪费了扶贫资源,降低了小额信贷的偿还率,增加了金融风险,最终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我国一些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由于国内对利率等诸多因素的控制,也未能实现其自身的持续性。例如,中国扶贫基金会1996年在国内施行的SSCOP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先后在10个县进行试验,目前机构累计亏损134万元,占项目本金的4.2%。(注:参见:何道峰,理想的冲突,中国小额信贷十年,第4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考虑项目的经营风险,该项目与可持续发展相距甚远。另一方面,尽管有人提出了小额信贷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然而盲目提高利率以提高机构利息收入或者偏离服务贫困的方向不符合政府扶贫目标,不能解决小额信贷其他深层次的问题。
四、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基本动因分析
由于小额信贷的两个理想目标之间存在的冲突,国内对小额信贷扶贫功能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一项有效的制度创新往往源自于制度设计者明确的理想目标,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目标往往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学者们在进行小额信贷的理论或实践探索时,一方面希望通过小额信贷来解决扶贫助困这个世界性课题,力求为真正的穷人提供及时、完备的金融服务,甚至不计成本地提供金融服务以外的技能培训等所谓“能力扶贫”的服务;另一方面,又试图依靠市场手段,通过提高利率等手段提高机构收入以实现机构的持续发展和赢利问题。而按照完全市场化贷款利率的思路,机构运行成本和穷人经营风险导致的坏账损失完全通过贷款的利息收入来补偿。这一思路中隐含着这样一个逻辑:穷人中经营成功者或守信用者必须承担经营失败者或不守信用者的损失。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扶贫的效果,甚至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的效应。高成本和高风险必将使我国小额信贷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出现困难。这一点我们将通过利率分析的途径来进行深入研究。
(二)从利率分析到可持续发展困境的直接原因
1.引入分析工具。
在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我国一些小额信贷具体案例之前,我们先引入美国著名小额信贷研究者乔纳森•莫多克(Jonathan Morduch)的操作可持续性利率和经济可持续性利率的指标。如前所述,操作可持续性是指没有外来补贴完全按市场利率取得贷款资金而周转和生存,小额信贷机构能够达到收支相抵。下面以一年期贷款为例,求出实现操作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的盈亏平衡利率即操作允许利率和经济允许利率。
(1)操作允许利率。
放贷1年的预期收入为:(1+r)(1-a)L
这里r表示对借款者所收的利率,a是坏账率,L是一年贷款业务量的平均规模。如果小额信贷机构在运作上是可持续,预期收入应该大于信贷预期总支出L+C,这里C是利率成本和操作成本之和。即:
(1+r)(1-a)L>L+C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下一步就是计算最低允许利率。重新调整以上关系得出一个盈亏两平利率r0,即操作允许利率:
由(1+r0)(1-a)L=L+C(*)得
r0=(C/L+a)(1-a)
如果小额信贷机构存在贷款以外的其他投资收益I,则只要将(*)式梢作调整为
(1+r0)(1-a)L+I=L+C 得
r0=(C/L+a-I/L)(1-a)
用c=C/L表示当年每元贷款的总成本,i=I/L表示每元贷款的净投资收入。上式运作允许利率公式可表示为:
r0=(c+a-i)/(1-a)
(2)经济允许利率。
为了计算经济允许利率re,假定1年隐蔽性补贴为S,s=S/L表示每元贷款所隐含的隐蔽性补贴。对只提供贷款服务的小额信贷机构来说,由(1+r0)(1-a)L=L+C+S得:
经济允许利率为:re=(c+s+a-i)/(1-a)
以上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小额信贷机构达到操作和经济可持续性的利率的计算方法。
(3)可持续性比率(OSR)和(ESR)。
利用上述方法计算出的盈亏两平利率,把它与实际利率比较,就可得到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比率。
一是操作可持续比率(OSR),它是为实现操作的可持续性必须提高的利率的指数,即:OSR=r0/r
OSR>1表示没有达到操作可持续,此时只要将利率r提高(r0/r-1)×100%可达到操作可持续。
二是经济可持续比率(ESR),它是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必须提高的利率指数,即:ESR=re/r
ESR>1表示没有达到经济可持续,此时只要将利率r提高(re/r-1)×100%即可达到经济可持续。
这两个比率不仅为利率政策提供了可比的指标,而且计算简便,清楚地概括了财政信息。
2.利率问题的实证分析与推论。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下面选取中国扶贫基金会注册成立的地方性非政府组织SSCOP小额信贷项目中开展时间最长的阆中项目的资料为例,利用前面的可持续量化指标来衡量这一小额信贷项目的可持续性。SSCOP项目采用7%的贷款年利率,事实上已经高于许多政府机构或者金融机构推行的小额信贷项目,然而其可持续性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表二 阆中小额信贷项目可持续性指标表
注:本表前6列数据主要根据《小额信贷十年》
43、45页以及相关资料援引或推算。后4列指标根据前面文中引入的指标计算公式计算而得。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小额信贷机构一般不存在贷款以外的其它投资收益,因此净投资收入项i取0。
首先指出,由于隐蔽性补贴项取为0,上表中操作可持续指标和经济可持续指标相等。在该项目案例的指标计算结果中,小额信贷机构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采用的贷款利率高出实际采用的利率很多,也显著高于国内普通商业贷款利率。显然,现实中小额信贷机构采用7%利率带来的利息收入远远无法覆盖成本。造成这一结果的直观原因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本项目扶贫的性质,采取的利率偏低,无法覆盖风险;另外一方面,由于小额信贷项目制度不完善、贷款规模太小、信贷风险难以控制,以及人力资源的约束等原因,导致其总成本(运营操作成本和资金成本)过高。
基于前一方面的原因,“利率市场化”的观点很早就被引入到我国小额信贷的理论研究中。甚至有学者指出,可以考虑在发放小额信贷中,采用远远高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利率,从而使小额信贷产品的价格(即小额贷款利率)能够充分反映小额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简单的讲,小额信贷产品是稀缺产品,而且风险很大,因此需要给予更高的市场价格。从市场效率的角度讲,这种观点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但是,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论调。小额信贷之所以从产生到发展都一直深受全社会的关注,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在解决“扶贫”这一世界性难题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我国环境而言,扶贫的本意是解决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它的本质有关社会公平。缓解贫困对于全社会的意义不容质疑,这一点在这里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重要的是,当我们深刻认识到“扶贫”作为一种公益事业的巨大的外部经济性。那么,试图用完全市场的方法解决小额信贷的问题,也就是由扶贫主体或者客体来承担具有重大外部收益的事业的所有成本,是有违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必然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使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它的后果是导致小额信贷产品供给不足,同时恶化小额信贷机构的生存状况。因此,小额信贷外部经济的成本分担问题是目前小额信贷扶贫可持续发展困境的症结之一。
另外一方面,小额信贷的总成本过高。从案例中数据来看,成本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构运作的成本C比较高,二是坏账率a非常高。我们先假设一种理想的状态:如果机构的运作成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如果坏账率能够尽量接近于最低的水平,那么,事实上可持续性比率会大大降低,利率也可以控制在客户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例如,在表格中最后一行(2003年)中,我们不妨假设坏账率a=0,然后根据公式计算的操作允许利率r0和操作可持续比率OSR结果分别为8%和1.09。由于OSR和ESR接近于1,这个结果实际上已经非常接近我们所要达到的可持续目标。这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但是,分析高成本和高坏账率的产生根源,从最大程度上控制成本与风险,对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我国小额信贷项目的高成本与高风险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完善,二是贷款规模太小,三是农村信用环境的缺乏和农业本身的风险性。以上几个方面共同导致了成本的提高和坏账比例的增加。
在管理上,中国特殊的体制问题导致许多小额信贷机构依赖于政府,缺乏职能上的独立性,管理人员不能专职化和专业化,表现出明显的机构缺位。以此为前提,小额信贷项目在寻求独立化的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传统管理制度发生冲突。前面介绍的阆中项目中,每年都有大量的SSCOP的资金被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抽逃。另一个方面,我国小额信贷内部管理体系也不完善,决策权和执行权集中于少数个人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的组织系统还有很大的距离。由于小额信贷机构实力弱小和缺乏良好的盈利性,导致很难吸引高素质、高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而多数小额信贷机构缺乏完善的权、责、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不能从最大程度上控制成本与风险。
贷款规模上,由于受到资金缺乏和人员管理能力的限制,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规模普遍都很小,从几百户到几千户,难以发挥规模效应,进一步增加了操作成本。
小额信贷的高风险是由其服务对象所决定的。小额信贷的扶贫对象,一般都缺少有效资产作为抵押品。比较常用的做法是直接发放信用贷款或者采取农户联保。如此以来,贷款能否收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承贷农户的现金流状况以及个人信用。另外,由于小额信贷在扶贫中大多数用于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其他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小规模生产经营,自然灾害也使小额信贷的回收存在较大风险。
因此,成本与风险控制难题是小额信贷扶贫可持续发展困境的症结之二。
以上分析的两个症结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额信贷的两大目标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冲突的特性。
五、解决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
解决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然要在扶贫目标和机构可持续目标两方面寻求一种平衡。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政府行为范围和市场行为范围的一次重新界定。结合前面分析得出的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困境的两大原因,本文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于小额信贷外部经济的成本分担问题,小额信贷正的外部性决定了纯市场经济的、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由全社会来承担部分小额信贷的成本是必然的选择。解决方案无外乎津贴、企业合并以及明确产权几种方法。结合小额信贷自身的特点,现实的做法就是采取政府财政补贴的方法,一方面降低小额信贷机构的成本,另一方面是让贫困者得到比较优质低廉的小额贷款。这种补贴以不强行规定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利率为前提。笔者在此推荐一个三阶段的思路:第一步,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社会募捐为资金来源,组建针对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专项担保基金,该基金将投资收益用于补贴小额信贷机构的一定比例的信贷风险损失,并将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资格审核和补贴方式制度化、规范化;第二步,以财政贴息为前提,保持贷款利率可浮动性,逐步使小额信贷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第三步,在赢利模式成熟的基础上逐渐使小额信贷机构从只贷不存的状态向可吸收存款的正规金融机构的方向发展,通过立法将小额信贷纳入正规金融系统和社会信用体系,从而最终实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一思路能否达到目的的两个关键点是:财政贴息的份额必须适度,要兼顾补贴贫困群体和对信贷机构工作人员提供正面激励两个目标;对扶贫项目的界定与资格审查必须规范、有操作性,防止小额信贷的客体偏离扶贫目标。综合来讲,采取以政策性扶持为基础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是解决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的一条现实途径。
对于小额信贷的成本与风险控制难题,主要通过以制度创新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实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培育社会信用三个方面来解决。具体来讲:(1)在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的管理中,以激发员工及管理人员的潜能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关键点,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奖惩机制,使工作人员的收入和职务晋升以机构业绩挂钩。其次考虑以灵活的运作管理方式来提高运作效率和加强扶贫效果。例如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用途制定灵活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并实行多样化的担保方式。除了大部分机构采取的小组联保以外,还可采取适量的个人信用担保、保证金担保、信用社区担保等符合实际的担保方式。(2)要求基层信贷员借助地方村委会或居委会作充分的借款者资信状况调查,用公议授信的方法评定个人信用等级,核定相应等级的贷款限额。加强小额贷款项目的论证和管理以尽量减少贷款损失,并建立有效的坏账补偿机制。尽快建立农业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针对小额贷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对分散的小额贷款进行严格管理,消除因小额贷款因管理力量不足带来的隐患。(3)创建信用社区或“信用村”,用集体理性来约束个体行为和化解个体违约风险,并使群体在这种集体约束行为中获得优先贷款和利率优惠等权利,为小额信贷的发展创造社会信用环境。
以上两个方面互为前提、相互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一些困扰在我国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然而,这些思路的可行性有待于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更有待于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