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多元化发展案例研究

时间:2019-05-15 01:0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案例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多元化发展案例研究》。

第一篇:企业多元化发展案例研究

联想多元化发展

2009年5月,联想集团遭遇史上最大一次亏损:2008-2009财年净亏2.26亿美元。“联想国际化过程中挑战不计其数,但那才是最难熬的一段日子,甚至逼着你放弃。”回忆起去年站在悬崖边上的紧张局势,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陈绍鹏坦言。

柳传志重新担任联想集团董事长后,到欧洲开董事会碰到的一个细节,足以说明当时形势的严峻。并购IBM后,联想欧洲分公司年初制定的盈利目标总是让人兴奋,但业绩逐月递减,到年底盈利变成了亏损,这让柳感到恼火。一次,他问德国分公司的一位IBM老员工:你怎么看业绩承诺无法兑现?

对方答:“CEO作出一个决定,我表示赞成,是我对CEO的尊重。”“那业绩完成不了怎么办?”柳不解。

“那是CEO对我的宽容。”

“如果我再不站出来扭转颓势的话,联想可能就一滑到底了。”9月,在杭州举行的“西湖论剑”上,柳传志首次坦陈,联想集团业绩滑坡,固然有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另一方面与管理层的短期行为也直接相关。

据陈绍鹏介绍,近年来,联想集团的目光长期投向大机构、大企业客户,对迅速崛起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领域拓展缓慢,这也造成联想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尤为剧烈。对于这一点,柳传志认为前任CEO阿梅里奥并不是觉察不到,而是开发PC个人消费品产品及其供应链,投资高达7亿美元以上,且至少要三年后才能产生收益,牺牲当年度的高利润换取企业长远的发展,任期只有五年的阿梅里奥显然不愿迈出这一步。

阿梅里奥追求“短期效益”的另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砍掉了联想移动--这个柳传志、杨元庆认为应该保留的,符合未来3G融合趋势的产品。柳传志再次采取“拐大弯”的方式曲线救国:由弘毅投资出面,以1亿美元价格接手联想移动。联想集团需要手机业务,又以两亿美元价格买回来。

糟糕的财报,让阿梅里奥黯然下课。柳传志重新出山后,联想集团得以顺利完成对管理层的重组,新领导班子由九人组成,取代了之前二十多人的繁冗团队。新班子中,中国高管终于获得话语权,外国高管也开始真正把自己当成主人,联想终于有机会进行一场早该推行的变革:为扭转大小客户“跛足”窘境,联想启动了“双拳战略”,将全球市场划分为以中国为中心进行拓展的新兴市场和以美国、日本为中心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成熟市场;产品业务条线也厘清为以ThinkPad为代表的面向机构客户的Think业务和面向个人消费者的Idea业务。陈绍鹏将之形象比喻为:“左手出保卫拳,保卫中国市场和全球大客户业务;右手打进攻拳,重拳出击新兴市场和个人电脑业务。”

令柳传志气恼的承诺不兑现也被彻底杜绝。由柳传志、杨元庆领衔,联想高管开始到全球每一个关键市场会见客户、代理商、媒体,与当地员工座谈、布道文化,梳理出“公司利益至上”、“说到做到,尽心尽力”、“想清楚再承诺”、“承诺了就要坚决执行”等企业行为规范,迅速统一了联想的文化。“心里那个舒服”,柳传志乐意向人谈起今年再赴欧洲参加董事会的感受:“因为交出的成绩单一定比报给你的要高。”

柳传志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我在什么时候敢口出大言,宣称能迅速扭转局面呢?就是杨元庆把班子基本稳定以后,我心里就踏实了。”据分析机构IDC今年7月发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数据,联想集团全球PC市场份额首次突破10%,达到10.2%,个人电脑销量年度增幅48%,连续第三个季度在全球前五大电脑厂商中增速第一。

“联想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我们重新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今年8月19日,手执2010至2011年度财报第一季度盈利8200万美元的成绩单,柳传志笑了。在一次企业家聚会上柳传志强调,电脑这个行业不会萎缩,会伴随人类社会长期走下去,“如今杨元庆团

队雄心勃勃,五年内有志冲击全球PC老大宝座”.柳传志的豪情,还延伸到了联想的移动互联网战略,今年4月乐Phone发布会那次令人热情澎湃的演讲中,柳传志要与苹果“背水一战”.联想多元化“秘籍”

今年9月12日,联想控股斥资180亿元,在山东枣庄打造煤化工基地。三天后,联想控股又投资12亿元,获得神州租车超过51%的绝对控股权。另外,联想控股的大农业战略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过程中。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朱立南表示,联想控股的目标是通过投资构建核心运营资产,并长期持有,用5-7年完成控股集团的整体上市。

早在2000年前后,柳传志在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一次授课上,首次透露了联想意欲进军房地产,实践非相关多元化的打算。课后一位地产界高管专门找到柳传志,毫不客气地说:“柳总做电脑还可以,做房地产我看还是算了吧。”

十年后,不仅融科智地在地产界打响自己的名头,联想控股旗下的联想投资、弘毅投资也成为国内投资界专业性最强的领头羊。从联想集团到联想控股,回顾联想发展史,柳传志正把这家企业从一只大船变为一艘舰队。朱立南描述了这艘远洋舰队的雏形,它由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核心运营资产。联想集团、融科智地以外,未来五至七年,联想控股还将打造新的核心资产,投资方向包括大农业、化工产业、消费品和现代服务业。朱立南希望上述领域里能产生一系列兼具规模和持续成长潜力的卓越企业,从而带动控股集团的整体上市;第二部分为资产管理。包括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两家基金管理公司,它们为联想控股提供项目资源保障的同时,它们还是公司主要的中短期财务贡献者,支撑联想控股进行长期战略性投资;

第三部分是孵化器。2008年,联想和中科院合作开启了一项不求财务回报的项目“联想之星”,联想控股设立4亿元天使投资基金,通过“创业培训 天使投资”方式,发现项目和领军人才,帮助他们成为科技创业的明日之星。

朱立南表示,三大业务之间独立运营,但会形成“三军联动”:资产管理板块不断创造现金流,以支撑核心运营资产的投资,后者创造出的业绩再支撑控股集团整体上市;另一方面,资产管理和孵化器业务还扮演了核心运营资产项目储备库的角色。“联想控股的兵马和布局,一切都以联想控股的愿景为根基。”朱立南再次向我们重申了联想控股的愿景:以产业报国为己任,致力于成为一家值得信赖并受人尊重、在多个行业拥有领先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投资控股公司。柳传志也不止在一个场合袒露心声:“产业报国是我的第一愿景。”

为什么,联想不做则已,做了,就做一家、成一家,非相关多元化取得相当成功?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以联想投资、弘毅投资的成功举例:2001年联想控股拿出3400万美元创办联想投资时,做好了“交学费”的准备,而一路走到今天,按当下市场价格估算,联想投资第一期投资回报已达6倍以上。赵令欢总结出四条规律:

第一条,“定战略”始终是公司治理的第一要旨。军校毕业的柳传志谙熟林彪军事作战上的“三快一慢”:战前了解敌情要快,冲击时突破要快,巩固战果要快,但战略决策、发起进攻要慢。“谋定而后动”、“跳出画面看画”,都是柳传志关于定战略的名言。“做电脑之前,我是一个木匠,桌子面和桌子是拿螺丝拧的,你要先把一个螺丝拧紧了,剩下三个螺丝眼就会对不上。”柳传志一直强调系统性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如果一味单兵突进,反而欲速则不达,整个战局往往会付出很大代价。

赵令欢说,联想旗下每家企业作决策之前,必先有清晰的战略,而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战略,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就要不断复盘,血淋淋地剖析自己的不足,在试错中不断总结梳理,因此联想的战略始终精准,指向性极强;

第二条,办公司就是办“人”.“事好归好,如果没有人,没有优秀的团队,再好的战略也只能挂在墙上。”赵令欢说,投资业“人”最关键,核心领导和专业团队强,成功的机会就比别人大许多。赵令欢颇为自豪的是,在顶尖人才流动频繁的投资界,联想和弘毅两家公司核心团队近年来一直相当稳定;

第三条,文化的力量是真实的力量。赵令欢介绍,在联想控股“企业利益第一,求实进取,以人为本”的根文化下,每家子公司都汲取其精华,并结合自身特性创造出自己的应用体系。联想投资总结为“团队制胜,人才资本,富而有道,创业精神”,弘毅投资则是“崇信求实,厚仁恒毅”,联想厚重的文化基因深深刻进每一家子公司的骨子里;

第四条,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提供给企业的是“带着资源的资本”.资源是什么?就是联想二十多年摸爬滚打探索出的一套企业成长之道。赵令欢介绍,2001年联想投资进入科大讯飞前,后者已准备以系统集成商模式上市。然而与科大讯飞团队反复探讨业务后联想投资发现,该企业在智能语音技术上的科技优势更为突出,遂转以高科技企业上市,上市后股价至今表现上佳。弘毅投资则用联想式的PE风格改造大型企业的产权结构,通过价值创造“放虎归山”.2000年,联想曾有过一次多元化“走麦城”的痛苦经历,当年轰轰烈烈地进入FM365,推出赢时通,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柳传志总结为忽略了领导人精力的要素:“当时杨元庆PC业务感觉极好,可同时多线作战后,很多难点而不是重点的事摆在他面前,一下子就麻烦了。”2001年联想分拆为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后,更具智慧的一着棋是联想控股的成立,为联想日后的非相关多元化在组织架构上作了很好的切割。

张维迎认为,从柳传志的角度看,联想是多元化;而从杨元庆的角度看,又完全是专业化。“如果柳传志分心杨元庆的工作,杨元庆又染指柳传志的工作,联想多元化之路就不会走到今天。”多元化战略的坚定支持者郭广昌就此总结,“做好多元化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

主人的力量

近来在与企业家交流的不同场合,柳传志常讲起联想PC业务的老对手--惠普公司的兴衰规律。1999年,惠普请来毫无惠普文化根基的明星CEO卡莉·菲奥莉娜,意欲迅速扬名立万的卡莉“头脑发热”,一上台就抛出了轰动全球的收购康柏公司的计划。惠普家族成员痛心疾首,极力反对,无奈持股太少,眼睁睁看着这项总值250亿美元的惊天并购获得通过。并购康柏后,惠普业绩果然一落千丈,卡莉也黯然下台。继任者是马克·赫德,此君果然了得,重振惠普雄风,给联想也造成很大压力。不料一起两万美元的虚假报销,董事会又将此君炒掉,惠普再次成为全球其他PC巨头的围猎对象。

“典型的企业没有主人酿成的恶果!”柳传志提高了音调,眼睛放光,一字一顿地评价说:“一家企业,CEO未必是真正的股东,但这个企业一定要有真正的主人。如果企业没有一个真正的大股东,全是小股东或者独立董事,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主人”的标准,就是敢于和善于对企业的长远命运负责。正如柳传志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企业家就是敢给自己病重的亲娘下药、下可能立即致命的重药,又能确保把老娘救活治好的人。

26年来,联想始终在新旧体制的激烈冲突中挣扎着前进,一步步成为一家“有主人”的企业。朱立南给我们介绍:

1984年到2000年,它一直专注于IT行业,产权结构也很简单,中科院100%控股。1993年,它从中科院争取到35%的分红权,对后来集团的产权改革奠定了基础。

2000年起,它开始进入业务新领域,2000年到2001年,联想分拆为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此后又先后成立融科智地、联想投资、弘毅投资。也是在2001年,在科学院支持下,它将没分掉的35%分红权购买成股权,由联想员工持股会持有。

直到2009年中国泛海的进入,持有联想控股29%股权,标志着它产权改造基本完成“拐大弯”,从一家国有控股公司变成一家股权均衡的有限责任公司……

讲到这儿,柳传志礼貌地打断了朱立南的发言,显然他不吐不快:“产权机制的调整对联想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保证的是一个企业是不是真的有主人。”老人眼睛深处流露出恳切的光彩:“有主人和没主人是根本不一样的。我退休后,联想真要往下传,一定得有真正的主人,他们不会富可敌国,但股权激励是必不可少的,然后靠文化联系到一起。”

26年来,联想始终在新旧体制的激烈冲突中挣扎着前进。“如果你屈服于旧体制,你会被淹没其中;如果你公然反抗,你会体无完肤。联想的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掌握了与旧制度相处的方法,同时又以惊人的坚忍、耐心和技巧与旧制度中令人作呕的弊端周旋,一点一点地摆脱束缚,走向新世界。”作家凌志军认为,联想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梦想,什么是现实,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创造伟业必须走过的那座桥梁又在什么地方。

为了让联想永远成为有主人的企业,柳传志正在设计一块“镇山之宝”.柳传志表示,未来联想控股上市后,科学院和中国泛海的股权都是可以卖的,但员工持股将会变成一家公司,至少保留联想控股,保留一部分股份,作为未来上市后稀释不掉的“镇山之宝”,执掌“镇山之宝”的人选,就是柳传志。“镇山之宝”的管理将实行分红权和管理权分离,分红权有继承,保证“主人”的行为能够通过股权得到充分贯彻。

另外,文化基因始终是这家企业最丰厚管用的宝藏库。如果一言以概之联想文化的精髓,柳传志会讲:“以身作则不是劝导他人的重要途径,而是唯一途径。”精神上继承联想的血统同样重要,因为它想成为一家“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

第二篇: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历程

帕卡萨(PACASA)的多元化发展历程

帕卡萨(PACASA)是一家注册在香港的国际性公司。其目标定位为发展全球住房市场的新产业,并且始终是住房尖端技术、系统及应用的领先创新者和提供者,拥有多项折叠房屋专利。

帕卡萨PACASA是一个提供全球住房解决方案的全球行业领导者。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流的创新和实践;

•更符合成本效益;

•新颖性的全新诠释;

•开创性的实现满足高质量的住房需求。

其目标定位为发展全球住房市场的新产业,并且始终是住房尖端技术、系统及应用的领先创新者和提供者,从创立之初时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为 如今的业界领军企业,PACASA走过了60余年的风雨历程。这60多年来,PACASA经过了三代的革新发展,凭借着对行业知识技术的积累与创新的传统,和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的准确预测,如今PACASA成功的站在行业的巅峰。

为了满足全球住房危机的需要,(帕卡萨)PACASA投入公司精要力量进行研发,推出了全新的拳头产品——新一代智能房屋,与国内工业地产商达成合作,并且入驻了盐城、毕节、重庆等地打造工业园区和科技园例如:

1、帕卡萨的重庆工厂已准备好在2012年进行生产。

2、帕卡萨打造华东地区新生代房屋制造基地。

3、帕卡萨中国有限公司开始研发中心的建设。

4、帕卡萨国际科技园-菲律宾已经开始建设帕卡萨最大的组装基地和全球总部。

5、帕卡萨国际有限公司欢迎帕卡萨中国有限公司成为合作伙伴。

依托新技术的发展和对客户坚定的承诺,PACASA将以满足高质量的住房需求而开创房屋产业的历史新河。PACASA的使命由以下的核心价值观组成:

•以严格的标准检验公司及员工的执行力、领导才能、专业性、设计能力、质量、工作成效、毅力和勤奋度;

•发挥作为房屋市场先锋者的作用,开拓新的市场、为行业提供创新的技术,持续推动行业的发展;

•尊重多元化的文化,对文化、社会、宗教、法律、政府和企业的多样化本着宽容、尊重、同情和欣赏的态度;

•崇尚双赢互利的合作,与战略合作伙伴、被授权企业、员工、客户、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有着深远、透明和互利的关系;

•勤勉经营,努力以增长、稳健、丰厚的盈利来回报股东的投资;

•积极活跃的横向思维、主动可靠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公司战略和执行力统一在一起;•诚恳和热情;

•享受自由和福利的权利;

•倡导低碳生产,通过绿色生活及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让客户拥有一个家园的梦想变成现实。

人类如今遭遇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全球房屋市场的需求面临巨大空缺,(帕卡萨)PACASA作为房屋市场的公认的业界领袖,凭借对客户坚定的承诺和各种新颖房屋产品的成功开发,将一如既往为全球巨大的房屋市场提供解决方案和优质产品。

第三篇:保温材料多元化发展

中国保温材料交易网

建筑保温材料多元化发展 前景向好

建筑保温材料通过对建筑外围护结构采取措施,减少建筑物室内热量向室外散发,从而保持建筑室内温度,发挥着创造适宜的室内热环境和节约能源有重要作用。建筑保温材料在我国的发展只有十几年的历程,此前由于房产开发商对于建筑节能意识的有限,市场中保温材料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出台支持保温材料市场的需求,建筑市场对建筑保温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

为了顺应市场发展潮流,满足市场需求,建筑保温材料行业目前正向着多元化方向稳步发展:

1、超效绝热材料。目前,超效绝热材料主要分真空绝热材料和纳米孔材料两种。使用真空材料或者将材料固体部分的厚度降低,甚至将孔隙大小限制在纳米级,就可以消除空气的对流和透红外线性能,减小热传导和对流的发生,提高材料的隔热效果。

2、憎水性材料。憎水性以制品抵抗环境中水分的能力为指标,反映材料耐水渗透的能力。它的衡量是以规定流量和方式喷淋后,试样中未透水部分的体积百分率来表示的。

3、绿色环保材料。近年来,粉煤灰、废旧泡沫塑料等废弃物在保温隔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对这些降解难度大、处理成本高保温材料本高的废弃物的大力开发,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环境也因而大幅度改善。

4、轻质化材料。在同种材质下,保温隔热材料的密度越小,隔热效果越好。此外,轻质化材料不会增加建筑围护结构的额外负担,降低了由于结构负荷过大而造成渗漏的可能性。

我国的建筑保温节能工作持续健康向前发展,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目前建筑保温材料行业前景向好,但是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研发工作,讲求绿色保温,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与我国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协调、稳步发展,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在实践总结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

第四篇:企业案例(专业化和多元化2012)

“必胜客是我们的标杆”

在八大传统菜系各领风骚,竞相争艳的中国餐饮市场,在全国拥有48家连锁店的北京西贝餐饮集团是“新街边男孩”,并给一线城市的中产阶级带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北风情。西贝以牛羊肉和五谷杂粮为主要原料,专注于开发一种较为冷门的菜系——西北菜。通过改良传统的烹饪工艺,以及实现菜系的标准化,西贝集团创始人和董事长贾国龙正致力于将中国的西北菜从边缘推向主流。

今年,西贝集团的年营业收入约为13亿元。45岁的贾国龙的目标是,在未来三年里,将西贝集团的规模每年扩大30%,到2015年初,在全国营业店面达到100家,届时还准备在资本市场上市。“我们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西贝能够成为和必胜客一样的餐饮连锁品牌。”贾国龙在沃顿知识在线的专访中如是表示。

沃顿知识在线:西贝餐饮是如何起源的?

贾国龙:我本人是水产专业毕业,早年在内蒙老家经营海鲜餐馆起家,感觉家乡的市场空间太小,就到深圳经营一家海鲜酒楼,当时想尽了所有办法,在深圳市场还是遭遇了失败。1999年末,家乡内蒙临河区政府设立驻京办,我们就去北京办了个海鲜餐厅。可是我们做海鲜真没有优势,就想改做家乡风味。于是我们开始转型,以售卖筱面和羊肉为主打。羊肉都是家乡的烹饪方法——烤、煮、炖、烩都有,并给餐厅取名“西贝莜面村”。2001年就开了第二家店,其后不断扩充西北风味的菜品,并进行连锁复制。在将大量西北传统名菜增加进来后,我们今年正式更名为“西贝西北菜”。

沃顿知识在线:人们一般对传统菜系中的湘菜、川菜等比较熟悉,请问西北菜的特点是什么?

贾国龙:每个地方的菜系都依托当地原料而形成,西北菜的特点一样在于原料。西北一般是指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的西部,拥有沙漠,草原,平原和山岭等独特丰富的地貌,其食材也有特殊性。其中,牛羊肉是西北最特殊的原材料,品质在全国最高,西北当地人爱吃牛羊肉,而且会做牛羊肉;其次是面食和五谷杂粮类产品。西北面食的丰富性独步全国,从新疆的馕、青海的青稞饼、陕西的油酥、泡馍、肉夹馍、兰州的拉面到宁夏的拌面和内蒙古的莜面,都非常有特点,以牛羊肉和五谷杂粮为原料的系列菜品,构成了西北菜的与众不同。

沃顿知识在线:你所说的这些西北菜多是传统西北小吃,不过20元左右,其商业想象空间有多大?

贾国龙:小吃里有大文章。小吃就是大吃。中国餐饮最终会转化成什么?就是能不能给顾客创造一种好饭,这就是你给顾客的贡献,餐饮业才能因此有巨大的生命力。

必胜客的披萨最早就是意大利的一类小吃,最后被美国人开发成全球连锁品牌,麦当劳的汉堡,就非常等同于中国西北等地的肉夹馍,也是小吃,一旦实现标准化的大规模复制,商业成长空间非常大。西贝的西北菜不是简单的一餐小吃,而是将各种西北小吃汇聚在一起,形成一顿丰盛的西北菜。西贝属于休闲菜,对标的餐饮企业是必胜客,客单价在70-80元左右。

沃顿知识在线:西北菜的知名度较小,消费者会认可这种非传统的细分菜系吗?

贾国龙:这正是商业机会所在,成大事的机会往往就在边缘领域。主流的“八大菜系”已经非常成型,新来者没有太多机会。而消费者对西北菜缺乏认知,如果你开创了这个菜系,这里面就有很多机会。我们完全用最先进的模式、按最符合消费者利益的方式去设计西北菜,最终你就能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累积地创立起一个新品类。我们就是做这个边缘菜系,边缘文化,然后把它一步一步地主流化。

沃顿知识在线:中餐连锁业最困难之处在于标准化,您如何实现标准化?

贾国龙:我觉得不能说是中餐的标准化不好做,而是这个时间还没有来临„„中餐的品牌化集中化才开始。另一方面,中餐的标准化也是个技术问题,其中最难之处在于“炒”的烹饪手段。西贝的西北菜就是尽可能减少“炒菜”,新调整菜谱中的120道菜中,炒菜已经被削减到8道,最终菜谱中将全部去除炒菜。

我们的烹调方法就是烤、煮、蒸、烩、炖、焖、拌、烙,这些烹饪手法都是容易标准化的。而且,西北菜的强项也不是炒,比如,新疆的牛羊肉以烤为主,陕西的小吃以蒸、煮、熬为主,去除炒菜,丝毫不损害西北菜的特色。这恰是它较之“八大菜系”的优势所在,八大菜系的大量特色菜品,必须要借助“炒”来实现。

沃顿知识在线:在优化菜品方面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贾国龙:我们重点将西北地区传统成型的名菜收集到菜单,比如羊肉泡沫、西北凉皮、肉夹馍、大盘鸡。这些特色菜品在当地就像意大利的披萨一样,具有久远的历史。唯一不同的是,我们会利用现代化设备改造传统的手工艺,在保持原味的同时实现标准化复制。

以烤羊肉为例,新疆的传统工艺是用馕坑烤。馕坑用木炭做燃料,需要专业厨师监视,注意火候的变化,并随时调整烤肉位置。西贝利用一种德国产的电脑操控的智能烤箱取代馕坑,在设定烤制模式后,设备可自动进行烤制,色泽、味道、香气好不逊色,且烤制时间从15分钟缩短到8分钟。

如果菜品过于丰富,产品线过长,将会增加连锁经营的复杂性。西贝新调整的菜谱,削减了菜品数量,目前分成120种、90种、60种三类不同版本,对应不同经营面积的餐馆。

沃顿知识在线:您认为一家连锁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体现在哪个方面?

贾国龙:连锁餐饮的竞争,最终就是品牌的竞争,是个系统的竞争。你的供应链、品牌运作、人才培养,运营复制等一整套的系统能力能不能跟上?还有你的战略是不是清晰,定位是不是准确,是不是能够持续长期在一个方向上聚焦?能力是累积出来的。这样才能最终比别人走得快,而且别人就是看明白也跟不上。麦当劳的营运手册从网上就能下载,麦当劳的人才谁都可以去请,但是你能再做一个麦当劳吗?

沃顿知识在线:西贝在供应链环节,是否足以形成竞争力?

贾国龙:西贝在供应链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源和经验,比如,草原牛羊肉应该在什么季节采购,如何进行采购量预测,具体采购哪些细分品种,采购之后如何储存,并运输到全国各地的终端店面等等。

供应链管理中有大量商业和技术细节。比如,草原只有秋天一个屠宰季,在屠宰季里必须储存一年用的全部羊肉,在短时间内完成收购、采购、储存、包装。如果销售预测不够精确,采购量会出现过剩或者短缺。集中采购需要在短期内支出大笔现金,就牵涉到资金的调度。此外,冷藏条件下的保鲜会有大量的技术要求,冷冻、解冻技术的选择非常重要,比如,西贝保持肉质鲜美的办法是,屠宰后在零下30度的环境下急冻,急冻完之后有优质的真空材料塑封,再放置在零下18度的冷库储存。冷链运输中也是保持零下18度,待到使用时在零度到四度的缓化库中进行24小时缓化,以一系列细节要求保证肉质的鲜美。

我们的主要食材——牛羊肉都来自大西北的草原,五谷杂粮来自陕北的乡野。很多人认为菜的口味取决于烹调方法,其实不是,我认为主要取决于食材。食材比制作工艺还重要。尤其对西贝这种风味餐饮,西北民间很多工艺就是煮、烤、烩,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要持续提供上好的原料。现在我本人亲自管原材料的工作,一直管到土豆、瓜子。

过去我们主打西北菜,但同时也使用一些市场上的大路货原料,对食材的把控并没有太认真。现在,严格对食材的把控、强化对供应链的管理将形成西贝的长期竞争优势,我们开始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做。

沃顿知识在线:食品安全在中国备受关注,西贝如何防范食品安全的风险?

贾国龙:食品安全是一个餐饮企业的基石,一旦食品安全出现差池,无论多大的产业规模,都可能一夜之间迅速垮塌。今年开始,西贝聘请了提供清洁卫生解决方案的B2B服务商艺康(Ecolab Inc.),从屠宰场、冷库、运输链条一直到洗手间的洗手液、烘干设备,艺康派驻专家进行贴身服务,提供全套整体解决方案,合作为期三年。

艺康的专业服务,提升了西贝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以清洗蔬菜为例,蔬菜本身叶面上的农药残留,洗菜的水以及洗菜工的手,都会影响到蔬菜的清洁度,需要清洗液、消毒柜等系列专业设备。我们有信心,用两三年的时间把西贝的食品安全标准达到了中餐业的标杆。

沃顿知识在线:听说您聘请了外部咨询公司来为你们做战略定位?

贾国龙:是的,我去听过特劳特(中国)咨询公司的合伙人的讲课,当时感觉这正是我们想要的。这个理论最符合西贝的实际情况,最符合中餐行业的特点。传统行业就是要找到一个能够植入顾客心里的理念来不断的强化。这些理论听上去没那么高深,但是真的要进去又很难。企业的战略定位真的是需要你看得很远。现在就定了方向,就奔着那个目标去实现它,同时还需要聚焦,需要环环相扣,需要持续。

沃顿知识在线:2011年之后,西贝扩张特别快,为什么?

贾国龙:之前,我们的餐饮集团采用多品牌策略,齐头并进,同时运作,去年进行了业务重组,剥离成海鲜事业部和西北菜事业部。两大事业部独立运作,收缩战线,海鲜业务限制发展,将公司资源聚焦西贝西北菜的核心业务上,迅速推进,全力开店。

2010年之前,西贝餐饮集团全国共有24个店面(含其他品牌店面),2011年一年新开16家西贝品牌的店面,光上海一个城市就新开6家店面。西贝所有的店铺都是直营店,目前共有48家连锁店。

沃顿知识在线: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西贝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哪里?

贾国龙:产品可以标准化,人没法标准化。像餐饮业这类传统行业,主要的挑战是保证企业文化不被稀释,全员能在一种文化的统领下,形成共同愿景,并从中能看到自己的前途,分享企业的成长,这是关键。

做好这些,最根本就是要有清晰的战略,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其实,企业中老板和员工是互相成就的,因此,我尽量以一种成就员工的心态来运作公司:首先员工最关注的是公平,在组织内采取公平晋升的机制;其次,坚持生意能够得到尊重,大家认同;最后,企业不但实现盈利,而且能够实现利益的共享。

沃顿知识在线:您以前曾数次创业,这给经营西贝带来了哪些经验教训?

贾国龙:企业成长过程中,自然会不断遭遇挫折,促使你不断进行反思,到底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说自己擅长什么,以此来不断进行自我修正,以后的道路就相对走得更顺畅一些。比如,在深圳,当地人首先会认可内蒙老板擅长做牛羊肉,一听说内蒙老板做海鲜生意,潜意识里能从海鲜里闻到羊肉味,我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心智”认同。遭遇挫折,就怕的是反思不够,能反思可是修正能力又不够。

沃顿知识在线:西贝是否有明确的上市计划?

贾国龙:根据西贝的三年战略规划,从2012-2015年,营收实现不少于30%的年均复合增长,去年收入10亿元,今年肯定会高于13亿元,2015年要达到30亿元销售,2020年超过100亿元。

从2012年开始,我们开始编制规范的财务报表,根据相关监管要求,上市需要提供三年的规范报表,以此顺推,希望在2015年能够实现上市,届时,西贝的直营店铺应该在100家店左右,其中以60种和90种菜品的中小型店面为主,单店平均营业额在1500-2000万元左右。

沃顿知识在线:西贝餐饮的愿景是什么?

贾国龙:我们的愿景是创建中式休闲餐饮的第一品牌。现在才40多家店铺,我们希望能开到五千家店,那个时候,全国每一个城市都会有西贝,甚至全球一些主要城市都会有西贝,以西贝为代表的西北菜就会成为一种有影响的菜系。

为了能够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高价请最具专业水准的伙伴帮助西贝,在战略制定、标识设计和食品安全服务方面,聘请的都是一流服务商,因为我们目标是成为一流企业,一定要请一流的专业公司来合作。

红豆集团解剖:收拳与出击

江浙一带,中国民营经济最具代表性的两支力量最近渐行渐远:浙商的典型代表温商以出逃拉开了今年的序幕,曾经一度领风气之先,以针头线脑的草根产品激进发展,以投机操作招人诟病,终于在今年不得不以高利贷链条断裂引爆这一危机;而与浙商的激进相比,苏商如江苏人的性格一般,温文尔雅,每每大扩张的年代,看不到他们的身影,而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他们又悄悄地浮出水面。

无锡就有这样一家企业,看上去中规中矩,实际上又特立独行——虽然曾有过多元化躁动,一度进入多达九个产业,却在最高峰时“急流勇退”,缩减成四大产业。在房地产爆发式增长之前进入,却没有疯狂拿地,大规模扩张;当经济危机进入第二阶段演化时,它却吹响了向千亿企业进军的号角。

解剖红豆,是因为它让人读不懂,它的多元化似乎可以从中国企业早期普遍性的盲目中找到根源,但是它的收缩却难以找到匹配的逻辑:从九大产业收缩成四大产业——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生物医药和房地产,用传统多元化理论,既找不出产业相关性,也找不出周期互补性。

中国有太多的企业,知进而不知退,于是悲情地倒在了扩张的路上,而中国宏观环境的多变更让这种悲情升级为悲惨,这也成了某些失败者的借口,但借口终究不能挽救失败。

与总裁周海江面对面解剖红豆,或许能为那些狂飙突进的企业提供一种更为稳健的多元化路径,又或许能为那些正在从多元化向专业化转型的企业提供一种战略退出的策略。

引子:“千亿目标”始自“关停并转”

了解周海江是从他的“千亿”豪言壮语开始的,而对话周海江却是从“关停并转”开始的。两者看似自相矛盾,却互为前提。

就在采访之前,周海江刚刚任命了红豆置业的一个副总经理郭建强,是从摩托车厂调派过去的,所谓隔行如隔山,而且摩托车厂寿终正寝,房地产却还是支柱产业。虽然明面上大家不会反对,但是难免有人腹诽。如果站在红豆置业基层员工的角度看,此项人事任免或许有很多可以质疑的瑕疵,但是站在红豆集团管理层的角度看,这却是战略聚焦的收官之作。

摩托车行业是红豆最早进行跨行业多元化的领域,也是衍生产业最多的,还是周海江作为少帅的得意之作,因此此次收缩在红豆整个产业聚集过程中颇具典型性。

1995年,红豆集团产销超过10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元,员工7000多人,一跃成为中国生产规模最大、品种系列最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服装企业。当时红豆集团做出了如下判断:服装业毕竟是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而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史看,基本上走过了一条从纺织服装到机械电子、重化工到高科技的产业升级链条。红豆要进一步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产业升级之路。

而那时候的无锡还是与广东、重庆和鲁豫并列的四大摩托车生产基地之一,产业链非常完善。于是进军摩托车行业就成了红豆的重要发展战略。但当时国家已不再注册摩托车生产企业目录,在“少帅”周海江的提议下,选择了“借壳上目录”,红豆集团出资2000多万元,兼并了即将破产关闭的上海申达摩托车厂,成为全国第一例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随后,“申达”车厂推出了赤兔马品牌,凭借服装积累的资金、资源优势和灵活的体制优势,经过初期的攻城略地,红豆成功跻身无锡摩托车行业前三甲,并带活了为之配套的产业链条——电池厂、油箱厂、轮毂厂、轮胎厂等,进而还推出了三轮车厂、电动自行车厂,产业链延伸得很长,其中轮毂厂的规模就达到了7亿元。

但接下来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好过,无锡整个摩托车板块随后在全国的竞逐中败下阵来,产业链各环节逐渐萎缩,红豆自然难以独善其身,收缩势在必行。

进的防火墙

中国大多数企业吃过多元化的亏,甚至有不少付出了破产倒闭的代价。他们多元化的理由与红豆如出一辙:企业做大了,有闲钱了,感觉本行业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了,而早期的中国市场遍地都是空白,第一代企业家们白手起家,练就了非凡自信,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必将所向披靡,于是大胆进入了多个不同的产业。

吃一堑长一智,多元化之所以成为吞噬企业的陷阱,是因为多元化容易产生系统性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最表面而直接的原因是多元化不专业,企业的管理能力和资源一旦分散,就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取得在某一领域的突破,甚至导致所有的产业都发展不良,多而不精,全面溃败。

而实际上真正致命的系统风险则在于多元化各产业之间的风险传染性,也就是常说的牛鞭效应,特别是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多元化,由于链条比较长,各环节的风险是可以相互转移的,这在平时提高了各环节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掩盖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软肋,而一旦遭遇外部环境整体恶化,比如金融危机,某个产业的危机就可能放大,引爆整个企业的危机。

不过,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常被研究者忽视的一个最本质的风险是企业内的决策风险。其一,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都是第一代创业者,开疆拓土几乎就是自己的“政绩工程”,只要在扩张,就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性,而收缩则证明自己走错了路,在有些企业家看来,这是不能容忍的,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收缩;其二,在经理人层面,扩张意味着产生大量管理岗位,而收缩必然导致管理岗位的减少、权力范围的收窄,他们是既得利益体,无疑会热捧老板的扩张,而对收缩泼冷水;其三,收缩也会遭遇部分员工的抵触情绪,处理不好,也会引发危机。由于人性的弱点,企业上中下决策都只知进而不知退,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何大量中国企业特别热衷多元化,并屡屡酿成危机。

而红豆集团从一个产业扩展到九大产业,横跨四大行业,然后再收缩回四大产业,不仅一放一收平稳顺利,而且企业销售规模从10亿元增长到了351亿元,各产业都位列国内前茅。那么,他们是怎样突破这三大系统性风险的呢?

首推是红豆的“内部市场制”,因为它起着防范风险传染和提升管理专业化的双重效果。

谈及红豆的“内部市场制”时,周海江专门侧过身来,语气严肃地强调了两个字“彻底”,而且颇为自豪地对记者说:“在当时全国学邯钢的‘模拟市场制’的时候,我们比他们先进得多,在内部早已推行了彻底的市场化。”

“彻底”两个字有何含义?周海江强调的就是区别于“模拟市场制”。模拟市场制就像在游泳池里学游泳,终究与到大海里去冲浪不同,因为压力的传导过程有衰减,而且不是真实地面对市场,就很难避免受到行政和人情因素的干扰,最终企业也就不能经历市场大海里的真正风浪的锤炼。

“彻底的市场化”则不同,他以摩托车产业链为例说:“集团内工厂用的配套产品,由各工厂自主招标采购,而集团内的配套厂和集团外的一视同仁。即使是自己的轮胎、轮毂,你如果质量好我就买你的,你质量不好价格太高我就不买你的,这样就迫使它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赤兔马摩托就足足有两年没有选择刚成立的轮胎厂生产的轮胎。轮胎厂无奈之下只好狠抓管理,严控成本,不断提高质量来自找市场,意外地发展成为集团另一个产业——橡胶轮胎。1998年,红豆摩托车轮胎以超过300万条的年销量坐上摩托车轮胎的头把交椅。”

彻底的“内部市场制”实际上起到了“阻燃剂”的作用,使某一环节的竞争乏力及时暴露在市场面前,而不至于因为受到集团的“保护伞”庇佑而成为产业链上的定时炸弹,导致危机出现时一发不可收拾。而且集团也不会无限地承担某一产业疲软的包袱,实在不好就会放弃。

“内部市场制”的另一大效用就是推动了“子公司高度专业化”,红豆定义为“专业化的产品和专业化的运营”。因为产业链延伸如果不能伴随各环节的专业化,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内部交易成本过高,抵消了管理的协同优势,反而导致比外购成本还高的局面。

专业化产品提升最明显的是轮胎厂。随着无锡摩托车产业基地的萎缩,红豆摩托车相关配套产业也逐渐收缩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这其中在全国市场闯出品牌声誉的千里马轮胎却独立地走上了前台。当初因为摩托车轮胎发展得比较好,做到了全国第一,就逐渐扩大到做农用车轮胎,再扩张到运输型的轮胎,最后发展子午线的载重长途运输和矿山用胎。轮胎公司之所以没有选择轿车轮胎和轻卡轮胎,因为那一块有着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等全球巨头,而中国由于超载的特殊国情,国际大牌的全球标准反而要败给红豆这样专研载重长途运输和矿山用胎方面的中国标准,也为红豆大力开拓这块市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产业越来越聚焦,路也越走越顺,轮胎于是成为重点扶持的支柱项目:2003年红豆集团投资兴建的全钢子午线轮胎项目,当时计划总投资2.8亿元;2004年项目投产后,市场供不应求,集团立即决定追加投资,达到17.6亿元;2010年红豆又投资18亿元,启动新的200万套轮胎的建设,2011年底正式投产,完全达产后,整个轮胎产能将跃居行业前五,正在积极筹备上市。

专业化的运营则通过红豆的产品招标采购来传递市场压力。为了让“内部市场化”真正“彻底”地推进,集团规定各厂的自主采购要选择两家企业中标,随时都在竞争,这不仅对外部供应商,对自身的配套企业也是时刻的压力。周海江担心的是“如果只选一家,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有可能躺在你身上不努力。他一天到晚不是在研究管理,也不是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而可能是泡在澡堂,打打牌、搓搓麻将,他可能会认为只要我跟他关系搞好就行了。”他回忆有一次西服的衣架招标采购,“一下降低了30%的成本。外面有个厂长当场在我这个客厅里面哭,他觉得这个竞争太激烈了,弄不出来。”正因为有这么大的刺激,内部的企业才会提升竞争力,把多余的人要裁掉,不能用一些亲戚,而是用一些能干的人。尝到专业化的甜头后,红豆其他领域也得以大幅提升。红豆的生物医药就只做肿瘤医药,做红豆杉的紫杉醇提取;在服装主业上,品牌也从以前的10多个逐渐集中到以红豆、轩帝尼、依迪菲等几个主流品牌上了。

退的安全带

进的时候有防火墙阻隔风险,退的时候如何避免震荡呢?

任何企业都有既得利益体,不正视既得利益体的改革,通常都会遭遇到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抵制,要么延缓改革,要么让改革功败垂成。企业的收缩更是如此,因为不符合人性欲望扩张的需求,一般都会遭到从上到下的阳奉阴违。于是很多企业在收缩时采取的都是减员增效,容易引发震荡。

而红豆的收缩虽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和不理解,却总体上平稳,这得益于两个体制保障:一是“内部市场制”,使所在子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都能直接感受到外部市场的压力,当遇到像无锡摩托车基地整体萎缩的困境难以突破时,收缩无疑是理性的选择;二是“内部股份制”,1993年,红豆集团实行“入股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权平等”的内部股份制,使各个子公司之间明晰了产权,产权可以在企业内部流动,各个子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所创的效益决定分红的幅度,加大了竞争的力度。红豆的“内部股份制”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大张旗鼓的,至今内部股东已经多达600名。这一制度,将管理团队与子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如果所在公司在市场上缺乏了竞争力,那么所持股份就会变得一文不值,继续扛下去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还不如适时收缩或转向。

如果说红豆在新产业扩张方面主要是集团公司在推,那么在产业收缩方面,因为这两项制度,各子公司就有了独立的发言权,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同时,这也化解了很多公司把战略收缩的重任压在老板一人头上,并以此作为老板对错的“面子工程”,而子公司的管理层实际上又不承担收缩的责任,自然成了阻力源。再加上红豆的收缩不是在遭遇重大危机时撤退的,而是为了提升产业集中度进行的战略退却,而各产业的境况也不一样,那么就可以把握好收缩的节奏,给各产业留有较大的回旋空间,而不是大刀阔斧的、短时间内的剧烈改革。

比如摩托车厂在竞争力下滑时,还曾往电动自行车、农用三轮车方面探索过,最终因为没有探索出一条特别适合自己的道路。另外国家对电动自行车有着诸多限制,而电池的环保性至今未能有效解决,红豆不得不选择逐步退出,这个退出过程就属于且战且退,花了5年时间。

而轮毂厂,虽然已经做到了7亿元的销售规模,但是与轮胎的发展势头和想象空间相比,又窄得多,整个调整过程就只用了一年半时间。

为了让轮毂厂平稳有序地退出,周海江采取了三招:一是调整上下级的关系,二是用时间换空间,三是转过去的人不让他利益上吃亏。

首先,周海江将轮毂厂的管理权限交由轮胎厂代管,避免了两个独立公司合并产生的矛盾。

然后用渐进和自愿的方式转移人员,用时间来换空间,比如说两个都是科长,一个愿意先走就先被调走了,另一个发现他跑到轮胎厂收入不比我差,升得也挺快,也许就动心了,跟着也去,就这样一个个地换掉了。在股份方面也给予充分照顾,有些是将轮毂厂的股份转换成集团股份,有些是转换为轮胎厂的股份。

说起开头提到的郭建强(曾经是管理着近2000人的摩托车厂负责人),周海江站起来比划,他用一只手比划阻击,一只手比划战略转移:“战略转移的时候还得有人打阻击战,正因为有阻击部队的伤亡牺牲,才有主力部队的成功转移。如果留守部队的人把部队打没了,回来让他当士兵,公平吗?不公平。所以我会讲,他在那儿守的时候,原来的地位比你们还高。守了这么几年,而且各方面都弄得没有一点问题,如果现在说只能给一个部门经理,那怎么行?以后谁还敢留守?所以,我们始终强调每个留守的人都会有一个妥善的安排,利益上不让他们吃亏。”

与很多企业退出时,选择将子公司出售不同,因为红豆考虑到地域的原因,大多采取的是内部消化。比如轮毂厂关掉之后,那一片土地马上给了轮胎厂,拆掉扩建了80万套的规模,整体产能就往上了。原来是不配套的,前段是200万套的,后段是120万套的,现在一下子全变成了200万套,轮毂厂的厂长、销售人员,还有管理人员统统全部转到轮胎厂了。

增量式多元化

在周海江的词典里引用了摩根斯坦利的“相对多元化”概念,介于专业化和多元化之间,他认为,“这个相对是相对于你的资源而言的,你的资源只能支撑一个产业,你搞第二个就不行。”

但事实上,“相对”一词最不好解释,也最动态。多少资源算足够呢?支撑西装的资源够了,但是再做衬衫就不够了;支撑江苏市场够了,支撑全国市场可能就不够;支撑服装的够了,支撑摩托车的就不够。所以,我更愿意把他的多元化思路理解为“增量式多元化”,就是手头有了余钱,在已有的领域凭借已有的经验找不到投资渠道和方式了,只有拓展新的产业。

我们回头看红豆三轮多元化的时间点,第一轮是1991年,红豆内衣产值超过1亿元,成为全国内衣龙头企业,推出服装系列产品和并进行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第二轮是1995年进入摩托车行业,当时红豆集团产销超过10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元,员工7000多人,一跃成为中国生产规模最大、品种系列最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服装企业;第三轮是红豆上市了,募集了大量资金,选择进军地产业。

“增量式多元化”还有个特点,就是不挤压主业的投入,不抛弃主业,而主要看企业是否有额外的资金用来投资。至今红豆的主业服装依然占到了集团总收入的50%(上市公司部分只是服装业的一部分)。这种发展思路使红豆的发展看起来就显得温文尔雅了,即使在一日千里的房地产行业,红豆也一样不急不徐。

在这方面,或许因为红豆经受过风浪,所以尤为谨慎。1998年和1999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江苏又发生了“邓斌集资案”,银行开始回笼资金,无锡的很多企业通过主动或被动破产来逃债,没逃过去的就在这个时候倒下去了。但当时红豆没有一分钱的欠息。

回忆那段日子,周海江依然感慨:“1998年我父亲参加全国人大会议,身上带了一份清单,他一边开着会一边看哪些钱又到期要还账。当时压力非常大,后来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瘦身’,应收款要立即收回,原来利润高些我们可以赊账,现在利润薄一些但要求现款提货,同时清了库存。‘瘦身’策略也沿用到了现在。”

出于对资金链的谨慎,红豆虽然早在2001年就进入了房地产领域,但是与其他地产企业疯狂拿地快速盖楼快速出售回收资金不同,红豆一直走着保守的步伐,通过持有黄金地段的物业来增值,比如无锡红豆广场,但这样的周转速度较慢,而且上市公司的账面价值难以立即体现出来,至今房地产板块仅占集团总收入的15%。如果红豆也采取房地产公司争当地王的激情,那么必然会占用大量集团公司的资金,挤压其他产业的投入,甚至危及主业。

多元化的另一大风险是,每一个产业都拥有大量的固定资产,如中粮从“田间”到“餐桌”。一旦遭遇外部系统性风险,就难以抽身出来,反而各个环节都要输血方能度过危机。而增量式多元化就会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优化资源配置。红豆就将服装主业从生产制造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转型为轻资产运营,他们独创了“全托管模式”。在全托管直营商业模式中,加盟商只需要投资加盟所需的经营管理费用,有关经营管理方面则完全由公司统一进行;供应商可以按照公司产品企划案的统一部署,走进市场,按照客户的需求来“自行创新”,生产各种适销对路的产品,变“被动”为“主动”,定向开发,生产“爆款”。公司利用雄厚的品牌资源、专业化的终端营销人员,可以进行品牌的运作、日常销售的运营管理等,通过这样,加盟商、供应商以及公司三者可以围绕终端,相互协作,达到掌控终端,实现三方共赢。自转型以来,红豆男装专卖店成长迅速,现在已拥有各类店铺1500余家。生产供应则发展了465家供应商,原有的生产厂只是作为样板工厂存在而已。

“轻装上阵”的产业链扩张,各产业独立面对市场,急流勇退时的渐进收缩,红豆的多元化在不占用太多的固定资产,不挤压主业成长空间的同时,提高了各产业的专业化深度。对周海江来说,“百年基业比千亿目标更为重要”,但用百年来行走,千亿目标也一定会打造得更为结实。

第五篇:案例4-TCL多元化之路

案例4 TCL集团的多元化战略之路

在我国,TCL是一个十分独特的企业。

它是一个因为通讯产品(电话机)而成长发展的企业,仅用四年的时间就成为“电话大王”;但在通讯业高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TCL却没有继续在极具发展前景,自己也极具发展基础的通讯行业中发展,而是在1993年“误入”彩电行业,尽管当时行业内竞争激烈,国家也早已停止了发放彩电生产许可证,但TCL仅用三年就在1996年进入了彩电前五位。而当TCL在1999年回归“正道”生产手机时,尽管此时手机生产已经进入战国时代,但TCL又仅用三年的时间就登了上国内手机企业的榜首。进入21世纪后,TCL开始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大踏步迈进,但国际化不仅未能有效地给彩电和手机这两大主营业务注入强劲动力,反倒使TCL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多元化也在曾经的遍地开花之后成了漏洞百出,TCL的手机业务在国外巨头和国内山寨机的夹击之下疲于应付,PC业务也一直未见起色,在2004年1月集团整体上市不久就带上了ST的帽子。

2006年7月,困境中的TCL总裁李东生发表了著名的《鹰之重生》——

鹰在40岁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此时的鹰只要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于是,2005年12月,TCL与法国罗朗格公司签署国际电工、楼宇科技资产转让协议;2007年12月,TCL又先后出售了TCL电脑和TCL低压电器。这是TCL对多元化道路的反思,是媒体高呼的“归核”,还是这只重生之鹰正在滴着血拔掉自己的趾甲和羽毛?

一.创业:从“电话通讯公司”到“彩电大王”

TCL的创始人是张济时。1981年,几个人以借来的5000元钱和农机局的旧仓库做股本,与港商合资创办了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当时市场短缺、昂贵的磁带。据称,TTK是全国首批12家合资企业之一。而公司取名为TTK,也有“借光”当时中国市场最为著名的日本磁带品牌TDK之意。

1985年,公司与香港人蒋志基创办的长城电子公司合资,生产市场紧缺的电话机。公司取名为电话通讯公司(Telephone Communication Limited),简称 TCL,这也是TCL最初的来源。到了1989年,TCL的电话机产量、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TCL电话已经成为市场的佼佼者。

1995年,TCL进行重组,成立了通讯集团(电话机)、电子集团、云天集团(房地产)。张济时担任了通讯集团和云天集团两个集团的总经理,而李东生则做了电子集团的总经理。但TCL下三个集团,特别是通讯集团和电子集团,其经历却是冰火两重天。

通讯集团,主要业务是电话机的制造销售。有着多年的基础,TCL电话一路呼啸,所向披靡,利润滚滚。1993年,TCL将通讯业务(电话)分离设立的TCL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TCL通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只上市的通讯股,为企业筹集了1.1亿元的宝贵发展资金,通讯集团如虎添翼。1995年,TCL电话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授予“中国电话大王”称号。

与TCL电话机和房地产的丰厚利润相比,当时的电子集团却尴尬得一度连主导产品都没有。急于寻找主业的李东生听说彩电,特别是大彩电很赚钱,很是动心,于是决定上彩电。但却苦于一方面当时国家已经停止发放彩电生产许可证,另一方面也没有资金。后来李东生找到了陕西咸阳彩虹厂。当时的陕西咸阳彩虹厂有一条停产的彩电生产线,有彩电生产许可证,也想把这条线卖给TCL。无奈李东生囊中羞涩,便再次拉来香港长城电子的蒋志基,三方合资,成立惠州电子有限公司,各占1/3股份。1993年TCL王牌大屏幕彩电面世,1996年,TCL的TCL王牌进入彩电三强(仅投入1000万元),并获得了彩电生产许可证。

正当TCL王牌彩电风光时,却突然面临夭折的厄运。1996年2月28日,春节刚过,蒋志基不幸在广东中山车祸身亡,蒋夫人决意出售长城电子公司的股份。在和另一家香港上市公司高路华争夺长城电子公司股份的较量中,TCL败北。而当时国内价格战正酣,TCL彩电系于生死存亡。危难之中,碰巧香港陆氏集团在蛇口的彩电基地闲着。经过一番讨价还价,TCL用1.5亿港币占有陆氏集团在大陆的彩电资产的60%,既使TCL真正有了自己的彩电生产基地,躲过了一劫,又开创了国企兼并港资企业之先河。

彩电的成功,也把李东生推向了TCL的一号人物。1996年下半年,李东生接替退休的张济时,担任了TCL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在TCL,彩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在21世纪初登上国内第一并继续冲顶世界第一的高峰的历程,几乎就是李东生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流程,从市场、渠道、品牌、技术、管理、资本运作、国际化。由此,彩电也成为了TCL和李东生的最爱,有人戏称,在TCL和李东生的眼里,只有彩电才是“王牌”,才是嫡系。

TCL在20世纪90年代没有趁势由“电话大王”成为“通讯大王”,除了生产低档的电话机外,TCL却没有进军真正的通讯领域,让后来的华为、中兴在国内通讯领域称王,而自己则是转向彩电,转向家电,甚至由黑色家电转向白色家电,绿色家电,成了“彩电大王”,继而又想成为“家电大王”。实际上,对于TCL进军彩电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后来在彩电行业越走越远,是福是祸,今天也无法定论。

后来,李东生在2001年底曾经坦诚TCL的两大失误之一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TCL错失通讯业高速增长的良机——尽管这一失误的主要责任不在李东生。

二.起飞:乘风“移动”的“中国雄狮”

然而,随着行业的成熟以及不成熟的、甚至是恶性的价格竞争,彩电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公司的发展却要越来越大。虽然可以整合社会资源,但是这种整合需要“诱饵”——公司的利润率或者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于是,TCL开始在众多领域大力出击。

回到老本行,在通讯领域,TCL首先想到的是“交换”。1999年,设立深圳市TCL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专攻通讯系统设备市场,投资2亿,被寄予厚望,然而却一无所获。2002年4月,TCL壮士断腕,解散了通讯技术有限公司,退出了通讯系统设备领域。

有心栽花花不开,在通讯系统设备失手后(实际上是动手太晚),TCL停止“交换”,开始“移动”,从事手机生产。1999年3月,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仅仅三年的时间,TCL手机就在国内外手机厂家的夹击之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五甲,成为TCL的摇钱树。伴随着在TCL手机事业发展,在李东生的身边,一个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清晰和强烈。

1994年,万明坚加盟TCL。在TCL,万明坚的勤奋、聪明、专长以及科研、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1999年,李东生批准万明坚从生产电话机的TCL通讯设备公司出来,自立门户生产手机。当时,万明坚放言:三年内做到20亿元,将来利润超过彩电。

“狂傲”的万明坚做到了:2001年,TCL手机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2002年3月6日,TCL通讯发布公告,原总经理高孝先去职,原TCL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万明坚接任TCL通讯总经理;2002年12月12日,TCL通讯再次发布公告,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不再兼任TCL通讯董事长(但兼任副董事长),万明坚任TCL通讯董事长和总经理。同时,万明坚还担任TCL集团董事和副总裁,具体负责通讯业务本部。2002年4月16日,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简称TCL集团),在TCL集团的六位代表管理层的董事中,二级公司中入选的只有胡秋生(代表彩电)和万明坚(代表移动),由此可见万明坚的地位和影响)。2003年2月,TCL通讯公告,万明坚不再兼任TCL通讯总经理,只任TCL通讯董事长,总经理由原常务副总经理接任。同年,万明坚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手机业务自此也成为TCL的第二大增长动力,其销售收入与利润也远非此前的固定电话可比。有了彩电与手机这一对翅膀,这一期间的TCL乘风而上,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从1990~1999年,TCL年均增长速度50%。

2000年,TCL集团销售总额177.5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0.78亿元,品牌价值106亿元,彩电销量576万台,手机销量20.6万台。

2001年,TCL集团销售总额211亿元,利润7.15亿元,税金10.87亿元,出口创汇7.16亿美元,主营业务收入127.69亿元,品牌价值144亿元,手机销量129万台。

2002年,TCL集团销售总额突破3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21.17亿元,品牌价值187.69亿元,总资产1451702亿元,所有者权益189967万元;售彩电805万台,手机623.6万部,销售收入83.3亿元,比2001年增长400%和286%。

2003年,TCL集团销售总额393亿元,利润16.2亿元,税金10.87亿元,出口创汇15.7亿美元,主营业务收入127.69亿元,品牌价值267.12亿元,彩电销售1159万台,同比增长44%,手机销量982万部,同比增长57%,出口彩电371万台,增长近两倍。

1985年开始进入电话机业务,仅用四年就在1989年成就为电话大王;

1993年开始进入彩电行业,仅用三年就在1996年成就“王牌”,进入全国三甲; 1999年开始进入手机制造行业,仅有三年就在2001年进入全国手机五强; „„

TCL几乎成了无往不胜的代名词,也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含义“The China Lion”。三.徘徊:困在“网”中央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信息产业已经日渐成为最具吸引力的产业。因此,TCL决定进入IT,并以PC为中心展开。1998年,TCL在北京西山大觉寺召开所谓的“西山会议”,一是聘请杨伟强作电脑公司总裁,二是确定了“3553”法则:三年进入国内行业前五位,五年进入行业前三位。但在电脑业务成长之前,1999年12月由微软大中华区CEO之位加盟TCL的吴士宏,却先给TCL带来了更超前的“网络”概念。

2000年春,吴士宏提出“天地人家”战略。战略中的“天”,原来解释为互联网门户与网络增值信息服务,使TCL的用户通过任何接入设备进入网络的第一站,从而增加TCL家电的价值。另一方面,天还将和“地”衔接,成为TCL的B2B、B2C电子商务平台。但后来的“天”却变成了“亿家家”网站,而且这个网站的注册用户有50%以上不是靠内嵌在接入设备(电视、电脑)得来的。原来的电子商务计划也没有太大进展,网站对家电销售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战略发布一年,IT这边的销售只占TCL集团的11%,利润贡献还是个负数。得不到集团资源的支持。吴士宏最终不得不独辟蹊径,自己在集团外找到了新的“支撑点”——教育互联。通过和高等学府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电大在线”、“华大网络”、“四中龙之门”等面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远程教育项目,并且分别建立了合资公司。

而在“人家”——接入设备这方面,吴士宏最大的“政绩”就是HID彩电了。这种被称作多功能家庭信息显示器的HID,似乎意味着TCL的IT部分与家电部分第一次有了现实意义上的互动合作。此外,在2000年1月Intel全球发布P4的时机,TCL首先和Intel 结成战略合作伙伴。Intel在P4上面提出的“延展PC”概念,对吴士宏“信息家庭倡导者”的目标是一个很好的注脚。而TCL电脑在P4上对Intel的率先支持,也让TCL第一次与世界级的IT企业有了紧密的“伙伴关系”。

而在“天地人家”战略中,其中的“地”似乎并没有什么比较大的动作。这一方面是由于家电销售体系自身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还没有完成,另一方面则是吴士宏在这里“插不进手”。吴士宏不能贸然把TCL现在200多亿元的销售完全搬到网上,原有的销售体系也不能为“亿家家”的网上商城提供支持。亿家家商城开张以后,曾经“很不懂事”地自作主张把家电那边给分销商的价格放到了自己销售的产品上面,结果家电听到分销商的告状,马上就“暴跳如雷”。从自家人手中拿到比较低的价格都实现不了,这种对电子商务的摸索永远只会停留在摸索的阶段。

家电企业向IT拓展,需要建立在对原有资源整合的基础之上。在TCL,无论是“天地”还是“人家”都得依靠家电、通讯等大产业,靠这些大产业愿意用新的内容来给产品增值,愿意用新的渠道来销售产品,愿意用新的思想来创造新的产品。但从TCL的实际行动看,却找不到任何真正“整合”的表现。

虽然TCL避免用“战略转型”来定义这次革命的性质,但是诸如“TCL将由传统家电制造企业变成全线互联网接入设备的主流厂商和增值服务商;变成中国信息家庭新生活的缔造者”等种种说法,已经足以说明李东生意图借吴士宏的信息战略,将TCL整体提升到另一个更具前景和速度的产业。李东生也曾经坚信,要做一个国际型的大企业,IT将会是“龙门一跃”。这是他的“IT情结”所在。而早在吴士宏到来之前,李东生已经开始通过收购开思、翰林汇、金科,介入PC。请吴士宏来,原本是要把这几个IT棋子用活,让其成为TCL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然而吴士宏到来一年以后,天地人家战略似乎还仅仅是在一个可控的局部中进行,距离把TCL完全装进去还非常遥远。吴士宏与其说是在经营新战略,不如说是在经营TCL的IT业务更贴切。“天地人家”也只是TCL信息产业集团的发展战略,而不是TCL的整体战略。

究竟是全局的战略转型,还是局部的业务多元化,这似乎不是吴士宏的工作失误,而是李东生的思路。李东生希望一方面建立新的IT利润支柱,一方面集中自己在家电方面的核心价值。看两条腿走路,但在积极进取的精神下,却采用了相对“保守”的行动。

互联网就像是一个复杂的迷宫(The Complex Labyrinth)把TCL困在“网”中央。TCL“用战略转型的心态做战略拓展的事情”,而徘徊不前的结局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2002年,TCL在IT上投资达到5-6亿元,但直到2003年吴士宏黯然出走,TCL在IT项目上没有令人欣喜的业绩。

四.幻灭:国际化之累?还是电脑“太差了”?

吴士宏在TCL最坚定的支持者,莫过于TCL电脑的负责人杨伟强了。然而,杨伟强自己的日子也并不容易。

初创之时,TCL集团有人提出,TCL做电脑可以利用全国现成的14000家彩电专卖店,从而建立一个经销商联盟,利用彩电的渠道卖PC。但彩电和电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渠道运营模式。经过几个月的“试错”,杨伟强果断说服集团董事会“自建PC渠道”。对原有思维模式和习惯的改造,这是TCL电脑面临的第一道坎。

1999年6月,TCL电脑提出“门槛”理论,提倡“买得起,用得好”的消费理念,力图以低价的方式进入市场,通过牺牲毛利率来获取市场份额。一时间TCL引爆了家用电脑购买高潮。但同时,TCL电脑的质量问题开始暴露出来,返修率上升,过于强调低价的策略也影响了部分经销商的热情。这些负面的问题使杨伟强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调整。这是TCL电脑出道以来的第二道坎。

2001年是TCL电脑最热闹的一年,却也是杨伟强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杨伟强遇到第三道坎。这一年,杨伟强发动的“P4行动”和“液晶大战”把业界搅得火热,一举树立了TCL电脑在业界的品牌和地位,但同时也被联想、方正等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盯上。加上IT寒冬的迅速来临,2001年底,TCL电脑亏损严重。眼看这第三道坎杨伟强迈不过去了,李东生站了出来。2002年5月,李东生在成都会晤Intel总裁贝瑞特,双方达成了策略性合作协议。这也向外发布了一个重要的信号:TCL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放弃电脑业务。从2002年起,TCL电脑的各项经营指标逐步好转,经营管理也开始走向规范。2002年,TCL电脑总销售量达到37.6万台,家用PC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三名。2003年各项经营指标继续好转。1~8月总销量较去年同比增长62.2%;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同比提高33.38%;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同比提高21.05%,单台PC制造成本同比下降43.6%;并且建成了年产150万台的生产制造基地。杨伟强也迈过了这第三道砍。

进入2004年,杨伟强做出了一个战略上的判断,笔记本电脑的高峰期即将到来,而能否在这次高峰到来之时抓住这次机会对TCL电脑而言至关重要。于是从那时候起,TCL 电脑就开始从研发、设计到后台为冲击该高峰期做准备。进入2006年,从请张靓颖做代言到紧跟的一系列市场活动,TCL电脑开始高调对笔记本电脑市场发动大规模攻势。

而就在TCL笔记本市场渐入佳境的时候,TCL跨国并购的巨大亏损突然席卷而来,尽管经过一年多的重组,北美业务有了显著改善,亏损从2004年的1.2亿美元降到了2006年的1200万美元,但是进入2005年后,欧洲却突然失火,TCL从2006年第三季度开始不得不大规模收缩欧洲业务。而与此同时,巨大的亏损导致TCL需要面对的一个最为严峻的情况就是将在A股市场上面临被ST危险。彼时的李东生面临巨大压力,他要求各个事业部的领导们必须得抗住,想尽一切办法止亏。

为了扭亏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削减成本。于是,TCL电脑2006年发动的笔记本攻势突然间被遏制,TCL电脑公司的信贷额度从原来的7个亿一下子就减至3个亿,2006年初,由当时负责集团市场运营的副总裁袁信成批给电脑的3000万市场推广费用被收回。这直接造成电脑公司2006年的笔记本战略中途夭折,所有的市场活动在进入2006年下半年的时候便戛然而止,错失了国内笔记本市场爆发性发展的这班快车。

原本憋足劲期冀着在笔记本战役中一搏上位的TCL电脑遭遇了重大打击,杨伟强对此无能为力。他发现TCL集团已经没有能力为处于严酷竞争中的电脑公司提供更过的资源了,尽管他所需要的只是彩电业务的九牛一毛。在此期间,他曾和国内某知名券商做过接触,以期为电脑公司寻找新的融资渠道。该券商从TCL电脑的财务数据上看到,除了2001年抢奔4而后遭遇互联网泡沫当年亏损外,2006年之前的各,TCL电脑一直处于赢利的状态,尽管利润并不丰厚,但净资产回报率仅次于联想,该券商承诺TCL电脑在2009年实现IPO。但2006年的战略夭折让TCL电脑在短时间内上市融资的计划成为泡影。计划夭折,还让本能从该计划汇总受益的TCL电脑的骨干人员产生了失望情绪,适逢海尔电脑招兵买马,2006年下半年一些人离开了TCL电脑。杨伟强为TCL电脑设计的飞跃路径被彻底卡死。

2007年7月,杨伟强正式辞去TCL的相关职务,包括TCL集团副总裁和TCL电脑总裁的职务。2007年12月1日,TCL正式向香港昌达科技出售电脑业务82%的股权。

仅仅几天之后的12月5日,TCL又以4亿元将TCL低压电器公司出售给法国罗格朗公司。这是自两年前TCL把国际电工、楼宇科技两项业务转让给罗格朗之后,TCL对电气业务这项始于1993年且一直稳步发展的元老级业务进一步剥离。

此时的TCL左右都不如意,ST的帽子上又多了一个*号。人们戏言TCL的新含义应该是“太差了”(Tai Cha Le)。但到底是国际化之累?还是电脑“太差了”?抑或还是多元化的战略“太差了”?

五.回归:创一个新的明天?

尽管就个案看,TCL电脑的确像是集团国际化战略以及后续的止血行动中的牺牲品,但就TCL发展的整个历程看,近几年国际化中的重挫只是最近一系列问题集中爆发的导火索。TCL自1981年创世至今,尝试过众多行业,也错过了一些“或许更好”的行业。

它们曾经这样到来过——

1981年,与港商一起创办“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录音磁带。1985年,兴办中港合资的“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自此成为电话大王。1993年,TCL王牌大屏幕彩电投放市场一炮走红,自此成为彩电大王。1993年,成立TCL国际电工(惠州)有限公司,将品牌拓展到电工领域。1995年,TCL集团公司改组,负责房地产业务的“云天”是三大集团之一。1998年5月,与台湾致福集团合资成立TCL致福电脑有限公司,进入电脑产业。1998年10月,TCL集团白家电事业部成立,开始生产电冰箱和洗衣机。1998年10月,TCL金能电池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3月,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成立。

1999年,设立深圳市TCL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专攻通讯系统设备市场。1999年,TCL控股翰林汇软件产业公司,大举进军信息产业。2000年,北京天地人家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亿家家网站开通。2000年6月,成立惠州TCL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2000年12月,兼并中山“索华”空调成立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2001年4月,与台湾瑞智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TCL瑞智(惠州)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进军空调压缩机行业。

2004年7月,成立速必达物流服务有限公司。

2004年7月,在广东南海成立TCL家庭电器(南海)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小家电。2004年8月,成立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TFT-LCD/ STN-LCD/ OLED 显示模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04年,在TCL文化产业园成立TCL数码存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光盘。

它们也曾经这样离开过——

2002年4月,TCL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解散。

2005年12月,与法国罗格朗公司签署TCL国际电工、TCL楼宇科技资产转让协议。2007年12月,以6000万元的低价转让了TCL电脑公司82%的股份。2007年12月,以4亿元将TCL低压电器公司出售给法国罗格朗公司。今天,翰林汇已成为一家以笔记本分销为主业的销售公司。

今天,天地人家为数不多的成果是电大在线(www.xiexiebang.com/)和奥鹏远程教育(www.xiexiebang.com/)。

多元化让TCL从做磁带变成了电话大王,后来又先后成就了彩电大王和手机大王。但当多元化的浮华散尽之后,回归本源却依然是彩电与手机这两大业务(见下图所示)。

实际上,自2004年TCL集团整体上市之前,到2007年底相继出售国际电工、楼宇科技、电脑、低压电器等多项业务,TCL集团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多媒体电子(彩电)、通信产业(手机为主)、信息产业(电脑为主)、电气产业(电工、照明等)、家电产业(白家电、小家电等)、部品及其他这六大产业板块,但六大产业之间分布却一直是相差悬殊的。

2003年7月,TCL曾经雄心万丈的推出“龙虎计划”:龙腾寰宇——多媒体电子、移动通讯终端等业务,3~5年进入全球前五位,建立起可以与世界级公司同场竞技的国际竞争力,成为腾飞寰宇的“龙”;虎跃神州——家电、信息、电工、文化等产业,3~5年进入国内一流,形成国内领先优势,成为雄踞神州的“虎”。在经营规模上,2005年,销售收入700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主要业务提供的销售收入为:手机业务750亿元,IT业务375亿元,多媒体业务300亿元。但是到了今天,不仅两条龙没能成功地腾飞寰宇,几头还未养大的老虎也已卖给了别家。

多元化与专业化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多元化需要企业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独特能力。TCL在初涉IT领域时的当断不断,国际化面临困局时无奈地忍痛割爱,说到底还是手头的资源不够用。今天世界的500强企业,除了通用电气这一成功多元化的例子外,多元化成功的例子实在太少。但即使是实力如此雄厚的GE,也在多年来逐渐放弃或者没有进入半导体、集成电路、彩电、通讯、PC、网络等产业。

2001年李东生坦承TCL的两大失误的另一个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IT领域,风险防范不当,误将作PC等同于彩电,导致市场迟迟不能打开,同时铺得太开,多元化太多元——这一失误显然是李东生之过。

出售电脑、电工等业务,虽然在短时间内不免让人扼腕,但也不失为李东生痛定思痛之后的果决之举。这似乎也昭示着,在吞下了汤姆逊、阿尔卡特这几大口夹生饭之后,TCL并不打算吐出来,而要坚持慢慢消化。汤姆逊及旗下的RCA品牌还在TCL的海外销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当TCL品牌手机在国内日渐式微之时,阿尔卡特品牌也已开始挑起了TCL通讯的大梁„„

2007年12月3日,TCL集团宣布对旗下成员企业进行业务重组,集团治理向投资控股型管理模式转变。自2008年1月1日起,多媒体、通讯、家电、部品四大产业集团以及房地产与金融投资业务群、物流与服务业务群共六大业务单元构成TCL全新阵容。

也是在这一年的6月18日,TCL还启动了一个新品牌战略——“创意感动生活”(The Creative Life)。在为“TCL”品牌注入新的内涵。TCL是否也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明天?

思考题

一.你认为TCL多元化成功与不成功的原因何在?

二.你认为TCL该如何全盘考虑集团的多元化战略布局?为什么?

下载企业多元化发展案例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多元化发展案例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资源的多元化采集研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资源的多元化采集研究 【内容摘要】高中政治课程理论性较强,有些还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更是枯燥无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合理的采集一些源于生活的......

    新飞集团多元化发展

    选修课:知名企业欣赏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专业: 姓名:郭科 学号: 新飞集团多元化发展09机械电子工程200901060011 新飞集团多元化发展一.河南新飞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河南新飞......

    正确认识企业多元化战略

    正确认识企业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当前集团公司规模扩张的必然选择,然而,多元化究竟是否是集团发展心目中的“万灵丹”呢?众多经验表明,多元化经营更是一把“双刃剑”,......

    国示范案例(9101)构建多元化企业实践平台

    构建多元化企业实践平台 着力打造农业职业教育“双能型”教师队伍 江苏省淮阴农业学校 一、实施背景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工作任务,加快建设......

    企业社会责任案例研究

    2、玫琳凯“春蕾项目” 玫琳凯中国早在2002年就开展了“春蕾项目”,旨在帮助贫困女童重返校园。截至目前,玫琳凯中国已累计捐资435万元,在全国妇联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全国各地......

    作文评改多元化的研究

    作文评改多元化的研究发布人:信息管理员发布日期:2009/8/26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这项重担基本上由语文教师一力承当,传统的全批全改、同......

    我国铁路多元化经营策略研究

    我国铁路多元化经营策略研究 [摘 要]在分析我国铁路运输市场与政策环境和铁路多元化经营发展现状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管理体制陈旧、货运改革不到位、资金安全风险放大、技术装......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优势分析多元化教学模式强调思维形式的多元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开展教学,初中语文这门学科内容是非常多样的,教师可以加入大量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