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核心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研究
企业核心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企业核心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的关联,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为财务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研究方向,把握财务管理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内在关系是研究财务管理能力的基本出发点。一个基本原则是:既要认识财务管理能力的独立性,更要注意其与企业核心能力的联系。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之一,企业核心能力是财务管理能力的最终目标。
关键字:企业核心能力、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关于技术开发、组织管理的积累性学识,是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以及相关的资源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由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特征:1 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使企业在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内部资源的调整、组合继续保持其有利的竞争地位,使企业在创造新的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2 稀缺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许多竞争者具备了相同或相似的能力,则没有哪一家企业将拥有竞争优势。3 不可模仿性。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它企业难以模仿。
企业要想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资源、知识和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只有同时符合稀有性、异质性、不可模仿性、难以替代性标准资源、知识和能力,才能成为核心能力,进而形成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关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独特知识和经验的有机结合,包括财务决策能力、财务控制能力、财务规划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财务决策能力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的能力,通常可以通过决策水平、决策民主化程度、财务决策科学化程度、环境应变能力来体现。财务控制能力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用一定的方式或手段影响和操纵企业的财务行为,确保财务目标实现的一种能力,通常可以用制度控制能力、财权控制能力、组织控制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目标控制能力、财务监督能力来体现。财务规划能力是指企业财务部门计划、预算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能力,通常用财务计划能力来体现。财务创新能力是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力,通常可以运用财务管理观念创新、财务目标创新、财务管理手段创新、学习能力和财务治理制度创新来体现。
财务管理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l.学习能力。学习是一个知识获得、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的过程。学习能力是财务管理能力的基础,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和学习的结果,并存在于员工的身体、战略规划、组织规划、文化氛围之中。财务管理能力积累的关键在于使财务管理部门成为学习型组织,不断地发挥“干中学”,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灵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金融关系能力。金融关系能力是财务管理能力在资本市场的外在表现。
3.财务控制能力。财务控制能力是财务管理能力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作用的集中体现。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所独有的基础性和全面性特征,财务控制不仅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经营战略得以实施的有力工具。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制定、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实践证明,绝大多数战略的失败都发生在其实施阶段。战略实施过程的实质就是控制,而企业内部能够从全局角度进行控制的只能是财务控制。
4.信息处理能力。知识经济时代财务部门作为企业信息中心的地位将更加突出,信息处理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作用的效果。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信息处理能力是一个将数据转化为决策智慧的过程,财务部门则从信息储存者变成信息提供者和分享者。财务管理者需要学会如何将数据变为信息,再由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由决策者将知识转化为决策的智慧,并通过财务部门将决策以信息方式付诸于行动。
与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相似财务管理能力通常也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等特点。综合起来可将财务管理能力概括为:企业所拥有的关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独特知识及经验的有机结合。独特性是指财务管理者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环境,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所创造的本企业特有的财务管理方法,这些方法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升华,最终形成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
财务管理能力在实践中的运用有杜帮公司的财务分析体系,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等,这些企业的发展与核心能力的形成无不得益于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以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例具体介绍:邯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生存下来,而且经济效益不断大幅度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邯钢独特的财务管理能力。邯钢在市场中的成功表现是因为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在当时是稀缺的,多数竞争对手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在全国学邯钢的过程中,“邯郸学步”的企业不在少数,这说明邯钢经验是邯钢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深深地印上了邯钢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必须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是对目标成本管理的创造性运用。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集中体现了其财务控
制能力,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独特控制方法。目标成本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并不是新事物,多数企业财务管理者对此并不陌生,但是,真正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相结合并创造性运用的却并不多见,财务管理能力的缺乏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信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核心能力理论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理论,对企业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在1990年,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就短期而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和核心资源是企业超额利润的源泉,而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结构与超额利润并不具有紧密相关性。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进入那些与其核心优势缺乏较强战略关联的产业领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企业为了获取或保持持久的战略优势只有建立以现有优势为依托的战略。另外,核心能力也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发生变化,使其由传统职能向财务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及时反馈能力、销售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和财务组织能力等扩展。只有不断拓宽财务管理能力范围,强化财务管理能力建设,才能适应多变的战略环境。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为财务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研究方向,把握财务管理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内在关系是研究财务管理能力的基本出发点。一个基本原则是:既要认识财务管理能力的独立性,更要注意其与企业核心能力的联系。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之一,企业核心能力是财务管理能力的最终目标。这种联系要求财务管理能力的管理过程必须与企业的其他能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并维持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培育财务管理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由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组成,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财务管理能力理应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财务人员适应未来竞争的基本素质要求。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关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独特知识、经验的有机结合。独特性是指财务管理者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环境,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所创造的本企业特有的财务管理方法,这些方法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升华,最终形成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学习能力、金融关系能力、财务控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四个方面。
(2)投资管理的重心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
企业核心能力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产,是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能力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为无形资产。日本学者伊丹博行(HiroyukoItami)在其颇有影响的《调动无形资产》一书中,强调建立企业优势或称之为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他把无形资产定义为公司有潜力产生利润但不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各种财产,是公司竞争优势最耐用持久的源泉。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只有通过全力开发无形资产而取得。因此,培育无形资产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并要求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投资,投资管理的重心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变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对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战略中地位的不断上升,使传统财务管理建立在有形资产投资管理基础上的内容与方法显得很不适应。无形资产投资管理给财务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无形资产投资决策。投资决策的一个基本依据是估算未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并测算相应的风险。由于无形资产投资的长期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使现金流量与风险估算的不确定性加大,有形资产投资决策的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二是如何准确地评价无形资产的投资效益。由于无形资产的产出价值与企业整体资产的产出效益是融合在一起的,难以准确界定无形资产的单独产出价值,因此,目前尚没有合理的无形资产投资决策。盲目地进行无形资产的投资与开发并不一定有助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相反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使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针对上述问题,财务管理必须加强对无形资产相关内容的研究,探索适合于无形资产管理的新方法,满足企业经营战略对资源配置的需要。
(3)由日常财务管理向战略财务管理转变
企业核心能力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其实质是战略管理思想的体现。战略财务管理就是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与发展。“过去十年来,思想与活动都曾水火不容的两个支系———公司财务和公司战略,经剧烈冲突后融为一体。公司财务不再是财务专家的禁地,公司战略也不再是总经理们的特区。战略和财务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和明显。”战略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决策者根据企业制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所制定的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财务战略,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财务战略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与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战略财务管理要求财务人员不能只从单纯的财务观点出发进行理财,追求财务自身的最优化,而必须具备战略思想,从战略的全局来考虑和设计企业的财务行为。为此,财务决策者首先应在企业经营战略的指导11 科普兰等著《价值评估》
下,通过分析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制定出企业有能力付诸实施的财务战略,并有效地实施财务战略。
(4)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重心由适应型向学习型、创新型转变
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要求重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由适应型向学习型、创新型转变。创新型的组织机构依赖于财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财务管理组织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重构应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减少管理层次,培养财务人员面向市场的创造性精神,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导向作用。核心能力积累的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湖南有家公司以打造学习型企业为目标,执照“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进行企业再造,积极建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共同参与、全体受益的良好学习机制,推进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公司坚持做到学习有计划、内容有安排、过程有检查、效果有考核,使全体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让全体成员工作中体验到生命意义,通过学习增强创造自我、扩展未来的能量。(5)财务分析的重心向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转移
核心能力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核心能力予以动态地分析、评价,以有效地实施管理,使企业核心能力得以持续存在。为适应企业核心能力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必须建立以企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核心能力的分析与评估,把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分析与环境机会和威胁的分析结合起来。目前的财务分析建立了一系列以财务报表为核心的财务指标体系,但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内容,如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等并没有在财务报表中充分反映,使现有的财务分析与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核心能力难以识别、分离和度量,它们的业绩效果难以与其他因素分离,因而使得核心能力的分析与评价难以用常规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方法来进行,为此,财务分析与评价应采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并创新财务评价的具体方法。
企业核心能力由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组成,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财务管理能力理应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能力的内部识别中的资产分析,资产专用性越强,可占用性准租越多,缔约成本将超过纵向一体化的成本,企业更倾向于交易内部化.因此,企业内的专用性投资是取得和维持准租金的源泉。虽然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形成进入壁垒获得超额利润,但这种有形的专用性资产产生的优势容易模仿因而难以持久,稳定而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无形资产的专用性投资。
无形资产主要分为四大类: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Broo-king,1998)。我们看到卓越公司的优势并不是体现在现代化的厂房和先进的机器设备上,而是蕴藏在诸多的无形资产中,如基础结构资产。财务管理能力便属于基础结构资产,市场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核心。
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与财务管理能力的联系:价值性体现在降低成本,在财务管理能力中的财务控制能力的成本控制能力正是符合此特征;稀缺性即独一无二,与财务管理能力中的财务创新能力相对应;不可模仿性是核心能力积累的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财务管理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中的学习能力。参考文献:〔1〕 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卢斯,(严勇,祝方 译).核心能力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陆杉.供应链协同: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分析.企业经济.2008年11期
〔3〕卫妲.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9-05-01
〔4〕吴建南,李怀祖。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1)。〔5〕李东红。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9,(1)。
第二篇:财务核心能力
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具体可包括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三个方面。
财务活动能力可分为财务筹资能力、财务投资能力、资金运用能力、财务分配能力等。财务活动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因而其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篇:财务管理能力模型
【原文出处】财会通讯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200004
【分 类 号】F101
【分 类 名】财务与会计
【复印期号】200006
【 标 题】财务管理能力模型
——评价财务管理能力的新思路
【 作 者】夏成才/康红艳
【 正 文】
如何评价一个组织的财务管理能力,不管是对审计人员,还是对被审计组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所指的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的机构或部门。在此,笔者介绍英国的一种财务管理能力模型,可作为一种全新的评价工具,供审计人员和被审计组织在评价组织的财务管理能力时使用。
一、财务管理活动框架
在实际工作中,具体的财务管理方式因组织而异。因此,该模型的第一步就是正确定义财务管理的关键活动,以构成财务管理活动的框架。此框架分为三个部分:(1)财务信息,即需要组织去收集和保存、确保它的公正性和及时提供性、可用来支持业务正常运行的财务信息。(2)财务控制,即需要组织去适当关注或执行的财务事务。(3)财务分析,即需要组织使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财务和经营信息,用以支持决策制订过程的能力。另外,该框架也包括一些对整个管理框架来说是不正规的控制或惯例,但对特定组织的财务管理却有关键性影响的控制或惯例。
由于财务管理是一个组织的财务管理者在传达组织程序时所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财务管理应该扮演以下角色:(1)确认和管理财务风险;(2)能及时获取相关的、准确的和可靠的信息,以便决策时理解它潜在的财务含意;(3)提供有关财务和经营报告;
(4)防止舞弊、过失、违反财务规章制度及公款丢失等行为的发生;(5)帮助组织管理好财务风险的同时,完成计量核算任务;(6)支持战略目标和经营决策的制订。
二、财务管理能力模型的具体内容
使用新的财务管理能力模型时,应体现四个原则:(1)财务管理是与组织整个有效管理框架的其它组成部门一起工作的,它应该用来支持组织完成它的目标及完成目标所费成本的计算;(2)管理当局应对财务管理能力的建立与保持负责;(3)并不是每一组织都要求同样的财务管理能力,某一组织的财务管理能力应当与组织的业务性质、复杂性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相适应;(4)财务管理活动必须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根据逐步加强财务管理能力的需要建立模型图,将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划分为五个渐近能力阶段,每一个能力阶段由一系列相关行为组成,某一行为又由许多目标构成,只有这些行为被全部掌握和执行时,才可以认为达到了该阶段的财务管理能力。此模型中每一阶段的能力标准,就是那些将要评估的决定一个组织是否要达到的能力水平。达到某一特定阶段的能力,组织必须符合每一阶段上的所有要求。即使我们认为一个组织可能或非常可能达到与某一阶段相联系的能力,也不能认定它达到这一能力,除非所有的标准都符合。该模型的五个能力阶段为:开始、控制、整合、管理、优化。模型图如下所示:
(一)开始(阶段1)。在这一阶段,一个组织的财务管理特征表现为:还没有制定它的关键政策、实务或控制框架。由于所需实务的减少,组织目标的完成,经常依靠特殊个人的独立作用,决定了他所取得的成绩具有不确定性。相应地,这个阶段具有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一个组织或一种模式所希望维持的环境是不稳定的。
(二)控制(阶段2)。该阶段组织的重点在于:制定一个控制框架,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确保控制活动是重复的和持续的。控制框架包括财务、经营和管理控制。当这些基本内控如预想的那样运行时,他们将会降低风险,产生完整的、准确的财务和经营数据。通过适当的会计和经营系统,组织能实施它的基本保管责任和完成它的出具报告义务;有公正的财务和经营数据支持计划的监督活动,确保有足够的款项来满足预算和现金流量的要求;满足法定报告和内部经营报告的要求。
附图
在这个阶段,组织的财务部门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财务系统有足够的控制,能提供准确的、完整的和及时的财务数据,且对非财务部门提供有效的指导。所以,经营管理者要扮演这样一个角色:达到基本财务管理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在预期结果的基础上制定有现实意义的财务计划;二是估计与经营要求相联系时达到这个结果所花费的成本。
因此,这一阶段的能力标准具有以下特征:组织应当围绕财务系统管理控制;准备经营财务计划;监督或控制经营财务计划;准备预算报告;筹集款项;根据法定要求出具报告;保证活动如预期那样运行。
(三)整合(阶段3)。该阶段的重点在于财务的角色转换。财务的角色从传统的记分员转化为支持经营管理者,并与经营管理者一起的财务工作任务是发展一种既能提供数据又能提供成本——效益控制,以满足对经营管理者有用需求的财务结构,如产品成本信息。在这一阶段,经营管理者必须对他们的财务管理责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即该阶段的财务管理应是由组织所有成员共同分担的一种责任。
在此阶段能帮助组织的关键财务管理活动是:制订活动和行为的组织标准,在同类组织或单位之间进行评价和比较,且能在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之间建立联系;连接和整合财务、经营、人力资源和信息系统等;对财务人员和非财务人员提供培训;在生产的不同阶段收集评价数据;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活动,以支持经营的需要。而在此阶段组织应做的工作有:整合财务、经营系统和数据;分担和管理风险;提供关于成本、进度及传达的可靠执行报告;评价产品或服务质量。
(四)管理(阶段4)。该阶段的能力水平由组织管理财务行为的能力决定,这种能力能使组织根据拥有和使用的数量化信息去确定财务和经营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获取这些信息的所需知识来自于评价和管理组织行为的方法,这些方法有:定义影响成本、质量和传达行为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详细评价组织执行情况;评价计划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如成本、进度和质量等),并利用这些数量化信息管理有关活动和产品;管理组织的信息资源,利用所需要获取的信息制订正式决策。
在此阶段,能帮助组织的关键财务管理活动有:确定投入与产出质量之间的关系和运用数量化方法表达组织行为的平均水平;运用数量化信息管理和控制经营过程;管理信息资源支持决策制定者;提供技术分析支持;监督与预期的决策和行为相反的结果;提供足够信息支持决策,以便预先理解潜在的财务含意。
(五)优化(阶段5)。该阶段组织的重点在于不断地改进。管理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对历史经验的学习上,且对未来要改进提高的领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里涉及的活动有:利用技术更新和程序改进,找到使成本最小化、产出或收入最大化的方法;寻找最好的实务,向别的组织学习;放眼外界,确定改进的时机;针对其他同类组织评价组织执行情况并制定战略性的目标;利用技术创新和程序改进提高效率并巩固产出质量;发展可以影响组织行为的内外部参与性变化的预期信息,且为管理这些因素制订战略性的对策。在此阶段,帮助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有:制订战略性的改进目标;提供战略性的预期信息;分析和预防质量问题;通过程序改进和技术创新优化财务管理。
三、模型的运用
一般情况下,对该模型的运用可分以下三步进行:首先,制定组织所需要的财务管理能力;然后,评估它的适当能力水平;最后,为解决要求的财务管理能力与实际的财务管理能力之间的差异提供指导。
为了与管理者应对财务管理负责这一原则保持一致,对该模型的运用可进一步发展丰富,具体分为以下三大步:第一步,组织应分析如何制定财务管理要求,这些要求应与组织的中层管理者相联系,因为中层管理者对确定组织的目的和方向,以及评估组织的财务及非财务风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分析的目的在于解决以下3个问题:(1)组织面临的哪些财务风险,哪一种必须被控制?(2)组织需要的哪些财务信息满足内控核算要求?(3)所需要的哪些财务信息支持它的经营政策? 第二步,为组织制定一个完整的管理控制框架,其中包括决定组织所需要的且与财务部门的责任相称的财务管理能力。一旦己制定的财务管理要求在整个管理控制框架内,组织的管理将明确可能存在的剩余风险且评估这些风险的可接受性。当认为这些风险不能接受时,应重新考虑它的财务管理要求和能力。第三步,制定组织执行财务管理的框架。这一步涉及到监督活动和行为,这些活动须确保已制定的财务管理要求和财务管理能力处于平衡状态,适应组织的风险控制需要。关键在于:任何从监督中明确的差异必须得到解决。如根据组织的要求修正风险分析或财务管理框架等。
四、启示
虽然财务管理能力模型建立在西方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但是,笔者认为,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组织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而言,对我国审计人员和被审计组织有以下启示:
(一)对审计人员。(1)从重视机械性的收集证据,到重视运用综合判断能力对证据进行评价的转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偏重于对审计证据的机械性收集,而运用该模型的关键在于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降低审计风险。(2)重视自身的知识更新。现代的财务管理从单纯的数量化管理发展成为战略管理的一个财务支持系统。在此系统中,它需要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建立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的联系。这些转变需建立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作为评价这些活动的审计人员来说,不仅要看到表面现象,更要深入地揭示出这些现象的实质,才能达到审计目标。
(二)对被审计组织。(1)正确定位组织的财务管理要求。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必须达到阶段5的标准,但应把它作为远期目标,只有定位适当,才能对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有适当的评价。(2)明确管理当局的财务管理责任。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是,现代企业更强调财务管理责任的主体,不仅仅只是财务管理者,更重要的是经营管理者,即管理者的最高层次。在此基础上,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和评价办法。(3)重视财务风险与战略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决定了组织的生死前途,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盈利性企业组织,务必要重视这两方面的内控及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Hugh A MeRoberts and Bruce C Sloon,“FinancialManagement Capability Model”,InternationalJournalofgovernment auditing, July 1998.2、杨修发等,“战略会计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2期。
3、张兆国等,“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创新”,《会计研究》1999年第3期。
4、余翔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司理财”,《经济管理》1999年第4期。
第四篇:电力企业核心财务能力探析
电力企业核心财务能力探析
电力企业核心财务能力探析
摘要:本文依据财务管理学界对核心财务能力理论的研究,提出“核心财务能力即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这一观点。并从财务结构、财务战略定位、盈利空间、内部管理效率等方面对我国电力企业核心财务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透过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作者针对揭示出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和建议,阐述了自己从财务管理视角对电力企业未来核心财务能力的培育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财务核心能力盈利成长可持续
当前对企业财务能力、尤其是对企
业核心财务能力问题的研究呈现出日渐繁荣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管理者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注,另一方面,亦反映出目前国内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培育核心财务能力的内在要求。中国电力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具有全球公用事业共同的特点,又因国家过度的垄断保护,嬗变为一株温室中的花朵。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电力企业也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电力交易市场的建立、形成和发展,使得电力企业必须走出围城,高屋建瓴,发掘和培养自己的核心财务能力,整合、再造企业的财务资源,挖掘自身的财务潜力,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生命力??毕竟,价值是企业存在的根本??这是电力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拟结合我国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特点对核心财务能力的构建略作探讨。
一、企业核心财务能力理论体系的
引入
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一部分,它取决并服务于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虽然具有价值性、异质性、不能仿制性和难以替代性四个特征,但直接计量与反映却非常困难。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的披露必须借助企业核心财务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必然反映在企业财务能力和核心财务能力的改善与增强上。而企业财务能力的提高,又能维持企业能力的提高,并确保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延续。企业财务能力包括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最终将反映在以盈利和成长为核心的财务表现能力上。这三种财务能力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企业核心财务能力,即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基础是盈利,目的是成长,关键是可持续,三者缺一不可。它在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盈利能力的最大化不如盈利成长
能力的最大化,而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不如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因此,现代财务管理应以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为目标。惟如此,才能提纲挈领,全面提升企业财务能力,推动财务管理的深化。
二、电力企业核心财务能力状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
由于电力体制改革付诸实施,电力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被推向了前台,它的生存和发展遭遇到愈加严峻的挑战。现实状况是:长期“条条”管理的模式使绝大多数企业仍囿于完成上级下达的经营指标和追求盲目扩张的传统财务管理思想。若论及以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为表征的企业核心财务能力,或是因先天不足而显得稚嫩,或是因不得要领而缺乏调理。在市场环境不变的条件下,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动力主要来自企业财务结构的改善、财务战略的选择、盈利空间的拓展和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而凡此种种,恰恰是电力企业财务能力
现状的处处软肋。
1、电力企业的财务结构不尽合理。
这里所称财务结构包括资本结构和资金结构。
电力体制改革后,发电企业如释重负,市场化过程中,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相继进入。国电集团、华电集团、华能集团频频发力于资本市场,并拥有各自的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投资更是屡试不爽。相形之下,国有独资的电网公司则有些举步维艰。厂网分开后,电网公司的资产远小于原国家电力公司的资产,而城、农网改造产生的负债却全部由电网公司承继,使其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偿债能力面临较大的考验,电网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虽然国家为农网改造提供了一块还贷资金来源,将原来的分钱电力建设基金并入价内用于农网还贷,但毕竟缺口太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电力企业的资金结构。资金结构是指企业的各项资产项目所占用的资金与总资产之
比。合理的资金占用结构是保证资金发挥最大效能的前提。在电力改革的现阶段,发电集团及其核心上市公司最关心的是:在自己的巨额资产中究竟有多少资金可以拿来进行资本运作,实现战略重组。底华能国际有存款上十亿人民币,大唐集团有83亿存款,国电集团有70亿存款,而国家电网公司存款高达1278亿元!可见,电网公司的现金资源较为充沛,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与之相反,发电企业却显得有些拮据。
2、电力企业的财务战略不明确。
对大多数电力企业来说,在现有的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条件下,如何深入研究并努力巩固其核心资源、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比其他电力企业更优、更快、更强,从而使自己赢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变得愈加重要。根据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应该在低成本、差异化和目标集聚战略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的竞争战略,并选择相应的财务战略。遗憾 的是:电力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并没有较为清晰的财务战略取向。由于长期处于无竞争的自然垄断地位,又缺乏有效的财务评价和监管机制,使得电力企业习惯于将规模扩张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甚至于“可以不计成本,不讲效益”。近年来在城市及农村电网改造过程中,电力企业出现的立项时争抢投资额度,项目实施时因所得额度过大,消化不良,人为增加电网规划密度,形成大量无效资产,项目完成后又因财务费用剧增而致亏损的异常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
高昂的负债经营成本对应极低的投资回报率,使得电力企业前行已不堪重负。但即便如此,大部分行业内人士仍认为电力企业的亏损完全是“政策性亏损”。难道我们对自己的未来不能有一点选择和把握吗?无论如何,作为财务人员应该警醒的是:电力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如果脱离了低成本财务战略的轨道,必然会邂逅过载倾覆的危险,又何
谈可持续发展?
3、电力企业盈利空间有限,财务风险高。
可持续盈利能力作为核心财务能力的重头戏,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生死存亡。那么现状又如何呢?我们通过反映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可以窥斑见豹。“厂网分开”后,四大发电集团的销售利润率平均为%,平均为%;从-的平均水平来看,发电企业集团的盈利能力似乎有一些改善,但变化不明显,因而很难得出确切结论。但是电网企业就令人堪忧了:两大电网公司的销售利润率平均为%,平均为%;与相比下降了57%。如果参照国内其他行业或者国外同行业盈利水平,会发现一个令人迷惑的尴尬现象:无论是与国内主要工业还是与其它国家的电力行业的盈利能力比较,都显示了中国发电集团的盈利能力在国内、国际至少属于合理水平,但是电网公司的盈利能力则明显低得多。为什么我国电网公司盈利能力相当弱呢?原因是多方面 的,除去现行的投融资政策加重了电网企业的债务负担,致使电网企业各项投资支出只能依赖于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财务费用及其它成本大大增加,以及目前资产结构失衡而导致较大的税收政策负面影响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电价机制存在缺陷:一方面,由于各种电价差异所产生的交叉补贴大多由电网企业负担,而不是由政府、发电企业和其他机构分担,无疑会给电网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在现行的电价体系的输配电环节,除个别跨网联络线核定了输电价格外,电网输配环节基本无独立价值表现,输配电价只是由销售电价减去购电价格的倒算法而得。这就造成当发电环节的投资和经营管理不善所造成的上网电价上升会使得电网经营的合理收益得不到保证,从而会影响电网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探讨企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时,我们不能忽略未来的财务风险。电力作为产、供、销同时完成的特殊商品,对
下游产业的依赖性不言自明。现在的问题是:面对下游高能耗产业的高速发展,电力是否要快速跟进,以满足其超常规的用电需求?虽然,短期内高能耗产业确是有利可图,敏锐的民营资本也在大举进入,但从远期看,高能耗产业市场不容乐观:专家预计到底,钢铁的过剩产能为6000万吨,占届时生产能力的近1/5;电解铝过剩400万吨,而本年需求才不过600万吨;水泥也将有1亿吨的过剩。高能耗产业的巨大用电需求实质是将其财务风险转移到电力行业。依靠低电价,高能耗产业快速收回了投资,一旦其需求减弱,电力销售受阻,银行不良贷款数额激增,会引发较高的财务风险。故必须防患于未然,否则背黑锅的就极可能是尽力满足了高能耗产业用电需求的电力企业,毕竟,电力投资的回收期可是长达十年以上的。
4、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仍然较低。
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中最突出的
问题便是用户欠费。受限于电能的自然属性,电力企业一直沿用先用电后交费的营销方式,且电力企业现有的技术也不能做到随用随交,这就造成电力企业将电送出却不能同步收回电费的被动局面。一旦用户无钱或有意拖欠,就会形成坏账。
电力企业自身在财务管理的微观操作中同样存在大量积弊。电力系统进行的清产核资充分暴露出资产管理的混乱。由于没有对债务人进行精细化管理和业务追踪,大量的债权类资产成为坏账,甚至想要核销都因为年代久远,无法取得相关证据而寸步难行。电力企业是较早实现财务信息化的行业,但企业各自为政,投入大量资金重复研发,出现了mis、mrp、mrpⅱ、scm、erp、crm等一系列让人目眩的管理系统,却未能建立统一的融合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综合性信息管理平台,财务管理成本较高。
体现财务管理效率的另一个环节
是营销及客户管理水平,因为企业财务成长能力主要依赖于销售收入的增长,而销售收入的增长又依赖于客户需求,绿色营销成为电网企业特别是基层供电企业的生命源泉。传统理念的惯性使电力企业仍习惯于用行政方法处理客户关系。主要表现在:电网检修时,供电企业往往以安全生产为挡箭牌,轻视客户利益,随意延长停电检修时间或安排临时停电检修;在企业内部关系协调方面,生产、营销、安监、财务、人力资1 2 下一页
第五篇:企业文化建设与核心竞争力研究
企业文化建设与核心竞争力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特征,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后得出了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论。最后,从六个方面提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一、引言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能,集中突出企业以别于其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管理模式,而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与重视。本文研究旨在分析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利用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指导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创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核心竞争力概述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个性、素质、目标和氛围,体现企业对价值的认知。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在其指导思想、经营哲学、管理风格和行为方式上的反映。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道德、企业素质、企业秩序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约束作用、塑造形象作用等。
企业文化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和共同遵守的文化,它反映了企业的共同理念。比如海尔文化、微软文化、联想文化等。(2)独特性和难模仿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其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而形成的,有很强的企业个性。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具有难模仿性。企业文化是水,不是石头,流来流去可以,照搬不行。(3)企业文化是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文化。企业文化是在社会大背景下形成的,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同时,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变革发生重大影响。
(二)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普拉哈德(C.K.Pahalad)和哈默尔(Hamel.G)于1990年,在权威杂志《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标志性文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它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 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企业文化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
核心竞争力特征:(1)竞争性。核心竞争力必须有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使企业在运用资源、降低成本、创造价值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好。(2)稀缺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稀缺的、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3)难模仿性。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他人仿制,很难被代替,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还深深地印上了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的特殊烙印。具有企业不同的“基因”特性。它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了解而轻易复制,更无法完全进行市场交易。(4)可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但对企业现有产品与服务进行全方位的支持,而且可以为新产品开发后进入新市场,提供根本保证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核心竞争力关系
核心竞争力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因此,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所拥有核心资源的特点是:没有市场可以买到;资源本身与能力有互补性具有组织性,不属于个人;有持续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不可复制的,具有垄断性的,影响消费者(客户)购买的无形力量。有形的物质永远不会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因为物质形态是可复制的。比如企业没有专利技术可以自行研发或购买。只有无形的东西才是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按此标准,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包含的内容中,竞争的差异化优势是使竞争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独具吸引力,而这个独特优势之所以成为市场竞争的制胜利器,而不可能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代替,其关键是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其中的支撑作用。因此,企业文化的独特性、难模仿性进一步强化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
我国企业正处于改革之中,企业改革归根结底是要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增强企业的活力。实践已经证明,如果仅是就改革谈改革、就经济抓经济,不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不实施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就会缺乏战胜困难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也就不能主动迎接和经受市场经济的新挑战。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推动力。企业文化无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没有好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同步进行,就不能称其为现代企业,企业就不能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因蕴涵的文化层次、服务水平的不同,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特别是在现代市场中,产品的营销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文化的融合和认同。只有既能创造产品、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创造现代企业文化的企业,才是具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实践也证明,凡是搞的好的企业,其成功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它视为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企业重视文化因素在生产经营中的能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作用,就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设好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对外,可以形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一)树立新观念,从物质层、精神层和制度层等三个层面系统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树立新观念,包括树立法制观念、市场竞争观念、质量安全第一观念和成本效益观念等。物质层是形成企业文化精神层和制度层的条件。精神层主要是指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着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无从谈起。这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时要系统地抓,要分层次地抓。特别是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都要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办好企业,离不开法制的引导、促进和保障。而法律的有效实施,又有赖于人们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和提高。法和道德既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办好企业还要有明确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使员工具有与企业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意识,理解、支持、主动地参与改革的意识,当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人。
(二)建设有企业特色的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塑造出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能否形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和身体力行的精神支柱。竭尽全力的精神理念,不是某个人想当然的思想,也不是专家学者闭门造车造出来,它源于企业的改革实践,是从实践中挖掘经营管理的金矿中,发掘、提炼、完善起来的。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要重视企业所属行业特点,因不同的行业其生产经营活动差异很大,在其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组织哲学、发展战略、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也应带有鲜明的行业特色。重视企业组织的特点,因为每个组织在规模大小、技术优劣、历史长短、声誉好坏、效益高低上差别很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各不相同。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各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形成了许多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文化理念,其中也包括竭尽全力的精神,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当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文化理念;另一方面,联系企业的行业特点、改革需要、管理需要、竞争需要、战略需要等五个方面提炼基本理念。
(三)树立品牌意识,培育企业共同的价值观。
品牌是企业长盛“动力”,是企业在市场上生存、发展的重要“凭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在企业中形成“人人讲品牌、人人创品牌”的全员“品牌意识”。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只有得到大家认同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也只有能够发挥其引导、激励、约束、协调能力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让员工也成为企业文化的设计师,即让员工参与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的提炼等活动,让大家都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教士”。
(四)强化人本意识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强化企业文化人本意识。即无论是物质层、制度层、还是精神层,都要充分体现出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激励人的创造热情,挖掘人的潜在能力。企业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才能将抽象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具体的管理行为统筹起来。真正得到员工的认同,并由员工的行为传达到外界,形成在企业内、外部获得广泛认同的企业文化,真正树立公司外部形象。具体方法有:一是将核心价值观与公司的用人标准结合起来,即公司只招聘录用与本公司文化契合程度较高的人才。在制定员工发展政策时,要明确告诉员工,公司只培养与发展那些与本公司文化契合程度较高的员工。二是,在各类培训中将企业的核心价值传达给员工,以强大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员工行为。三是,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融入员工的绩效与激励之中。四是,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使员工的呼声、想法在企业管理中体现出来。通过沟通,使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点和价值取向趋向统一,更有效的发挥团队精神,并有效的利用集体智慧。五是,从企业长远出发,可持续性发展出发,为未来的需要,前瞻性培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同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要打造人才公开招聘、公平使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
(五)加强组织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21世纪,最久的竞争优势就是,你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更快、更好。因此,强调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组织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从而提升每个员工和组织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六)激发创新精神,重塑企业精神核心。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可以说创新精神是企业精神的核心。企业的创新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企业的希望。通过对创新精神的激发,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最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