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育的的思考(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10:2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语文教育的的思考(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语文教育的的思考(最终版)》。

第一篇:关于语文教育的的思考(最终版)

一点关于语文教育的的思考

大家好,今天我所要谈论的是有关于“语文教育误尽苍生”的话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语文教育误尽苍生”提出的背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一场有关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讨论在全国持久而热烈地展开。其中洪禹平先生指出:语文教育“误尽苍生”!

虽然洪禹平先生这一言论有其一定的依据性,比如学生阅读面狭窄,人文底子薄弱,等等,有些甚至还是痼疾、顽症。但从整体而言,这个论断是局限的,片面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是一叶障目。

首先,从此论断的出处来看。我们可以简单地统计一下,对语文恨之入骨,恨铁不成钢的往往不是一线的语文老师,而是许多研究语文教学理论的专家学者,或是不吃语文饭的人。如洪禹平先生的身份是一个作家,资深的报刊编辑部人员。他们得出结论往往是通过对教科书,练习册,试卷的批判,却没有想到这些死的东西并不能代表语文教育的全部,并且忽视了语文教师在其中的巨大的能动作用。

其次,从语文教育取得的成绩而言。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的巨大成绩是不容否定的。包括国语统一运动,全国性的普通话推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再次,从语文教育本身而言。中小学语文课并没有培养专家学者的任务,它的任务只是打基础。人们对语文的要求过于苛刻。有大批的学生学过多年外语,长大后连26个字母都背不下来来,学的东西完全还给老师了,为什么没有说外语课“误尽苍生”?中小学语文课没有那么伟大。它所能做的只是帮助学生打个基础,尽量提高他的语言能力,同时进行文化传承,如此而已。语文课为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发展所能做的工作是很有限的。一个学生的素质、他的命运,都绝不是语文一门课所能决定的。语文不过是若干门文化课中的一员而已,它或许比其他课重要一些,基础一些,但绝不能包打天下。

最后,从小处着眼于大处。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当前整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实际上是当前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在一个学科中的反映,或者说语文比较突出地反映了当前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正是教育存在着问题,才使语文教育存在着问题。需要考虑的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和发展的时代,很多领域都存在着问题,我们的社会需要全面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需要一场革命。单纯地指责语文误尽苍生太片面了。

要平心静气看待语文。

语文课既没有普渡众生的大善,也没有误尽苍生的大恶。

语文还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面对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只有抱着一颗平常心,从热爱语文,关心语文的角度出发,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篇: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二

对语文教育的思考

1、要目中有人。教师的一切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对待。教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视的学生的创造性,把学生当作容器,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应试教育环境下,把学生当作训练的工具,做题的机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丧失怠尽。

2、语文课最适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很多名篇也可吹毛求疵,语文课的答案不唯一。数学题有几种有限的解法,大多数题都只有一个答案,而语文则不然。语文题则要寻求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人的价值在于个性,世界之所以五彩缤纷,是因为人的个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是无限的,树立自信心。

3、教师的作用就是提高发展学生。知识量的大小不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准。高明的教师在于通过一道桥梁,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使学生由不会到 会,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不能到能。

4、语文教学中什么时候讲,学生的自学能力受原有知识的制约,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窍不通的时候,教师要讲,以给学生一个基础,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学生的自学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有些内容离开老师的讲,百思不得其解。只有老师讲解学生才能理解所学内容。

学生的思维虽然是活跃的,但缺乏广度和深度,老师的讲可以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延深其深度。

5、关于讲,专讲学生不懂的地方,一篇现代文,学生不懂的地方大概只有十分之二三,一篇文言文大概只有基十分之五六。

课文中有些优美的句段,学生不能深入的理解其妙处,老师要讲得绘声绘色,使学生陶醉其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句段,要讲得学生茅塞顿开,讲得豁然开朗。

第三篇:关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思考

关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思考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的教育形式,它的产生意味着一种颠覆、超越和重组,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变革和调整。而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担负着启迪智慧、传承文化的重任,高职语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该如何定位,在教学中该如何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却颇有争议。

【关键词】高职语文 教育定位 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是教会学生“学习语言”即如何正确地理解与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它指导学生从大量作品的听取或阅读中含英咀华,钟灵毓秀,感悟出语言规则,然后运用这些语言规则去指导说话和写作,以创造生成新的语言作品。作为个体语言学习过程的语文教学过程,始于对已有作品的感悟,终于对新的语言作品的创造,自始至终都有深沉而强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其中。我们在这一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浓郁的诗意、炽热的激情,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并在学习中产生创新的欲望。近两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陆续升格为了高职学院,与之不成正比的是,生源质量却下降不少。许多高职学校文化基础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学生萎靡不振,昏昏欲睡,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老师不得已只好唱“独角戏”,结果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却是“哑口无声”,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更毋庸谈创新。语文在文化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却越来越得不到重视,越来越被“边缘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1)从教育形式来说,我国目前尚未对高职语文教育提出很明确的方向及具体要求,高职语文教材是鱼龙混杂,全凭各学校或教师的喜好决定,这不利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整体发展。

(2)从就业环境来说,严峻的现实也助长了人们忽略大学语文的思想。如,很多用人单位都会对应聘者英语和计算机等级提出硬性、具体的要求,而对语文能力提出具体要求的单位偏少。这使得有些人认为,与其费心继续学语文,不如多学点英语和计算机,好为将来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而有些学校为适应潮流,也有意无意地放松了这方面的教育要求。

(3)从社会观念来说,有些人把语文教育当作了简单的说、写训练,认为这种训练可以随着高中毕业而结束,根本没有延续到大学的必要。

(4)从社会心态来说,由于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心态很浮躁,人的功利性很强,盛行快餐文化,当代经典作品少而又少,纯消遣作品却越来越多。人们在这样的心态下,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和阅读经典,尤其是古代经典作品。

面对高职语文教育的这种越来越严重的边缘化现象,我们不仅要思考,高职语文教育到底该如何定位?更要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操作,概而言之则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的问题。

一、高职语文教育应打破传统观念,重新定位

对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有以下两种最典型的观点:

一是视之为通识课程,即工具类基础课程,实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传统,是关注受教育者作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的生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三大领域。高职语文以其文学性、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兼备的特点,在通识教育中具有核心课程的地位。

视高职语文教育为通识课程的理论依据是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高等教育层面的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语文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这种观点将高职语文看成是高职学生知识系统自我优化的特点,是全面发展的“生长点”,是高职课程体系中“有教无类”的课程。

二是视之为专业文化课程。其理论依据是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是否开设要按专业学习的需求而定。这种观念下的语文,成为一门单纯的文化课程。视高职语文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的院校,存在着明显的“两极性”,即极端重视和极端忽视,并且人文素质意识淡薄。大多数这类学校的课程中,语文课已经消失或将要消失,有的也只是形式而已,或“超大课”处理,或选修处理,或讲座方式处理,边缘化现象突出。

职业技能的传授学习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

高职语文的定位,应该联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语文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职技能人才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二、高职语文教育模式应突出其功能性和人文性

高职语文教育的关键是将学科教学纳入到职业教育的系统之中,明确了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塑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笔者建议从语言的功能性和学科的人文性出发。

1.激活学生主动性,拓展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作文教学中,命题和讲解的主角更非教师莫属。学生的尝试权,第一感受(学习者自主消化和感悟)机会均被精心配制的教案剥夺了。学生被迫“热情奔放”、“感受美好”。为什么不把困难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品尝酸甜苦辣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而,教师应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只“挑逗”学生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100%自己解决困难。教师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试讲、复讲、讨论。这当中最重要的是留给学生任务和时间,减少课内学时,让学生找资料、查阅工具书、写读书笔记等,因为“只有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才能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意义”。教育不应该向学生强加什么,而应该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应该成为他们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学会自由、学会选择。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果学生仅靠语文课内喂的一点“细粮”,而缺少甚至没有课外阅读,那无论教师课文讲解如何幽默风趣、回味无穷,学生的语言资料和思想仍会近于枯竭,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仍然会低下。相反,兴趣广、阅读多的学生,一般接受能力和思维逻辑性强,反应敏锐,作文时不会胸无点墨,并且能够有感而发,写出有思想、有新意的文章来。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提出较宽松的建议,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如列出一些大致书目,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古今中外均可涉及,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要求不可太精细。教师可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感受、领悟经由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介绍给同学们分享,展开讨论。独立思考是学习的灵魂,表达主体应该是学生,这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同时,教师自己也要有广泛的阅读情趣,比学生先走一步,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推荐各类好的作品。

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变化景象,不同学科、专业的新词汇层出不穷,语言的传媒交互手段日新月异并有电子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社会劳动的综合性、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学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因素,引进和利用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手段,增强语言教学的功能意识、环境意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包揽100%的教学资源,而在于理智地做好引导性的10%,并把90%的自主学习时空落实给学生,这样才有助于改善高耗低能的现状,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效果。

2.突出人文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实文化需求

高职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一是以能力训练为主,注重文化熏陶,着眼于高职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适时地安排、组织讨论课,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等。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内容进行文化思想和人格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追求。为此,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中除了突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突出培养科学精神,凸显人文教育。应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强化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开阔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敏于发现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优势,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近年来,在整体文化观影响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为轴心,合理、巧妙地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渗透,这是培养人才的目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实文化需求。例如,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强调服务语言的口语表达和饮食文化的内容;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侧重旅游文化和讲解的口语表达;根据高职英语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贯穿民俗文化、西方文学以及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等等。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功能性决定着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从这一点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模式中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性和学科的人文性。高职语文教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培养出优质高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职语文学习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袁昌仁.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J].陕西教育,2002,(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06:108.[3]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吕达.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作者单位:江西公安专科学校)

第四篇: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的几点思考

第六专题作业: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应在哪些方面转变和突破?中学 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如何优化?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交者: 张海霞(提交时间: 2011-8-7 9:29:58)答题内容:

关于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明显,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语文教学仍处于劣势。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内容,勇于创新,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容易步入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受考试评估左右,忽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本来就步尘于社会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的的确确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但它不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后进生”,而应和其他省市重点中学一样,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列。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比任何时候,任何区域的教学更需要改革。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应积极汲取一些好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路。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应摆脱诸多因素的限制,从过去的老经验,老观念,老学法,老教法中挣脱出来,开辟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为新课程改革添上最绚丽的一笔!

误区二:教学内容单一,训练繁琐,机械,忽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最大优势,充分体现在了教学方法上,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弹性。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上,有很多种教学方法可以用于实践。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还未普及的农村中学,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资源,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内容。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所要做的事情是,利用校内校外一切有助于教学的设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如,由学校组织的演讲会,朗诵会,其中的稿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或自己去写。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彻底转变观念,将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结合学校的实际,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于生活中学习语文。如,课前的口头训练,内容与形式可多样化。有讲述童年故事的,有描述天气的,有评论时事的......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

误区三:为上课而上课,忽视了学生,忽略了语文课堂教学技巧的运用。

上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赶进度。有了这种思想的支持,语文课自然变得平淡无味了。有的老师为了一节课,翻阅大量的教参,又是看习题,又是查资料,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老师把他精心准备的演讲稿,激情澎湃地对着学生进行讲演。课堂成了老师的舞台,尽情地展示自己非凡的才华。学生成了观众,成了整堂课的“次要演员”,到头来没有几个学生能从课堂上收获知识,形成能力。语文课变得平淡无味,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减少。

语文教学,应树立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观念。应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放开手脚,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注重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从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多方面进行品析,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获取属于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愿望。教学,没有固定的法则,能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新课改下如何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

(一)建立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模式:

1.自学辅导式。以自学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辅导。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为:自学——质疑——讨论——点拨——自结。

2.质疑探究式。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思路,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结构设计为五个步骤:①设置问题;②探索问题;③讨论问题;④归结问题;⑤问题迁移(由一个问题引入另一个新的问题)。

3.分层递进式。课堂教学中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实行分层教学。教学贯穿一个基本思想,即“承认差异,适应差异,面向全体,分类推进”。教学设计实行“四分”:①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差异,将学生分为a、b、c动态的三类。②目标分类。教学目标的制定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③训练分层。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类训练。④评价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如a层学生90分为优,b层学生85分为优,c层学生80分为优。

4.点拨导引式。对学生相机诱导,进行点拨教学。教学中注意“启发引导,拨开迷雾,画龙点睛,开启思维”。点拨教学的操作结构设计为“六步”:①吃透两点,摸清障碍(重点、难点、学生心理障碍);②认清方向,选准“口子”;③相机诱导,适时点拨;④讨论交流,理解消化;⑤双向反馈,总结提高;⑥迁移训练,举一反三。

5.学教结合式。让学生先自学,然后由老师来教,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教结合”的课堂结构设计为“五个阶段”:①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②自学阶段。学生围绕目标自学。③议论阶段。让学生自我表现,相互质疑,相互交流,启发理解。④点拨阶段。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贯通。⑤延伸阶段。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升华。延伸阶段要做到“三化”,一是知识的深化,二是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三是学习方法的固化,即演练巩固,牢固掌握其方法。

(二)建立以“大力推进文学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主的课堂结构优化模式:

以文学阅读欣赏为主。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类型的作品进行语言和艺术特色方面的鉴赏。这种课堂的一般结构模式是:粗读---对话讨论---品读---总结。可以倡导学生用旁批法、沙龙茶座、观看影视、阅读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等方式组织课堂。比如在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时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的方式,让学生欣赏电影,从而获得对文学形象美丽心灵的初步感受。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创作背景、评论研究资料,对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自从语文的人文性得以确立后,文学教育就正大光明地走进了课堂。但我们还做得很不够。中学语文课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学素养,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人文素养。

(三)建立“探究型课堂结构优化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建立常态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今年来,许多学校都在开设研究性学习,并且在逐步引入学科教学中。但是稳定的、常态的研究性学习课堂还没有真正建立。要把学生培养成学习型创新型人才,要让我们整个国家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我们就得在教育教学中大胆探索“探究型课堂模式”。教师可以将最新的学术理论成果引入课堂,通过质疑、激趣、愤悱,让学生逐渐感受、颖悟、探究某个问题,达到发现、求证、创造的目的。

2.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自己选题,进行探究。学生可以就学习内容中的某一个疑点、分歧点采用合作或独立的方式进行深度研究。比如,有学生在周记中对《促织》和《变形记》中的“异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有学生综合研究了中学课本所选古诗中的“月”意象。

3.指导学生写小论文。“指导学生写研究性小论文,既是治学方法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形成独到见解能力的有效检验。”在教学中,小到字音字形,大到思想内容,都可以探幽探微。学生养成了习惯,自然就具备了探究创新的意识,这为他们今后的探究创新活动埋下了伏笔。

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做法

1、充分体验成功,感受学习乐趣

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时,他们兴高采烈,心里像喝了蜜一样,反之,他们兴致索然。成功,像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我不是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而是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当学生学有所获,取得进步时,我给予表扬、鼓励。我向同学们展示学生的优良习作,优秀作品(如手抄报、剪报、读书笔记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满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疏松的土壤能令植物更茁壮地成长,宽松的环境能让人心灵更健康的发展。老师的宽容与谅解,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造就健康、开朗、自信的心灵。态度和蔼可亲、面带笑容是老师的准则。学生在老师的亲切中感受温暖,在老师的微笑中得到鼓励,处在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学的愿望,发自内心地喜欢,往往能调动学生身上一切的积极因素。课堂上,我会不失时机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一个问题,多种考虑,允许他们的猜想,允许他们的异想天开。当学生回答精彩时,我喜形于色,给予喝彩;学生回答有误时,会给予鼓励:„举手回答问题,很勇敢!‟因为我知道,宽容是一种风度。

3.注重教学语言,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好的教学语言会给学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其基本要求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幽默有趣。例如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在教《春》和《济南的冬天》等散文时所运用的导入语就十分考究:“继米开郎基罗之后的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总要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无处不在。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美得令人陶醉,它在不同季节展现不同美姿。”这样描述,学生被美的语言所吸引,被祖国山川的美所吸引,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散文的学习。窗体顶端

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但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有时多程序化、机械化,有的模糊化、混乱化,有的浅层化、无思维化……

根据我们学生的学情,笔者认为有效的方法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裁剪,宁可一堂课的目标单一点,确定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课堂“靶子”鲜明。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的增减,教学方法的设计、应用,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始终如一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如《林黛玉进贾府》可研讨的内容多,就要取舍,第一课时紧抓小说线索——林黛玉观察贾府,先介绍前五回故事,强调了“每回故事是怎么引出来的”,小结中国章回体小说叙述的几种方法,学生阅读时就依法顺势理清了课文故事的情节结构和弄懂了小说中描写的环境:而第二课时就抓住人物写法——分析王熙凤出场和性格,探究作业为分析贾宝玉出场及性格,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三课时比较林黛玉出场及性格,巩固提高。精心设计目标则教学时间能有结余,拓展探究“金陵十二钗”的不同描写和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扩充课堂总量,提高效率。

当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可通过事先集体备课组的交流,集思广益,教师对几种目标了熟于心,然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

4、增强师生情感交流,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课堂上应及时与学生勾通。每节课应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交对他们的成绩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在教学过程应容忍学生的错误发性,不应挖苦讽刺。在学习中遇到学生回答问题有错时,应及时启发,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心换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教师的热情。学习过程中,师生应相互尊重,化解师生间的矛盾,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者就充分享受学生创造成功的喜悦。老师在课堂中应注意提问题的技巧的方法,注意一个问题的多样性,问题应难易适中。对于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教师不一定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5、不以成绩论学生,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不单纯进行知识和能力(一张试卷)的考核,还可以过程与方法考核,情感态度考核,设计出更加科学的量化考核表,这样才能让“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如必修课评价,笔者将课堂发言(10分)、课堂笔记(10分)、作业情况(20分)计为总分的40%。尤其小组讨论,推荐为小组发言者的每次加1分,评出每次优秀发言组,全组成员都可加1分,让学生感受到合作活动的成就,竞争机制又不会让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也可充分观察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当然,一学期这样的活动不必太多,采用时就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出潜力,巩固讲读课所学到的知识,又能拓展思维。总之,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认识,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开创语文教学的新里程。

第五篇: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育理论语文教育学

论文摘要:语文教育理论建设明显滞后。应在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理论的基拙上,吸收国外先进的语文教学理论,建立起新的更加完善的汉语言教育的理论体系,可命名为语文教育学。

语文是一门科学,语文教育同样是一门科学。近年来,语文教育积系了很多经验,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瑰宝。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语文教育理论建设明显滞后,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甚至导致语文教育思想的混乱。笔者结合当前的热点和重点问题,谈谈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几点看法。

一、趁立新的汉语官教育的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随粉语文教学经验的不断积泉和理论研究的深人,语文教育研究者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编撰和出版了许多语文教育理论著作,成就显著。但是,这些语文教育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的语文教育理论,建立起新的更加完替的汉语言教育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至少包括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语文教育的内容、研究语文教育的方法、语文教育的作用和意叉、语文教育和人的关系、语文教育与时代和科学发展的关系、语文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等。这个体系如同教育有教育学,心理有心理学,它就是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不妨命名为语文教育学。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做具体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做更细致的工作,不是哪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新的理论体系建立之前,我们对语文教育的研究就无所作为了。恰恰相反,语文教育的一些细节地方应该加紧加强研究。

二、语文教育理论趁设的,点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应当怎样确定呢?这首先要明白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任务的关系。就整个中学教育来说,每门学科都具有不同的性质。学科的性质不同,粉重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讲授不同的基础知识,培养不同的能力,因此各自所分担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也就不一样。学科具有怎样的性质,就具有怎样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它的性质决定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第一性的,人文性是第二性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的目的,那就是要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上下工夫,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此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其它目的。另一方面,我们语文教育的粉眼点在培养“人”,教会生存,教会学生做人,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当作语文教育基本的目的和任务,我们恰恰应该把培养“人”的理念贯穿于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去。

三、语文教育理论趁设的另一个,点是教学内容

字、词、句、章以及文学和文化的知识浩如烟海,中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呢?这些知识应该形成什么样的系列呢?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很不够。我们认为,选定语文教育的内容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确定各个年级段所学的语文知识。即把字、词、句、章以及文学的文化的知识形成系列后,分散到各个年级去教学,以便语文教育者明确哪些知识该教哪些知识不该教,只有如此,才能减少语文教育上的随意性。

2、知识要形成系列。从小学到高中,遵循由浅人深,由简到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3、制定教学和学习语文知识的具体方案。传授语文知识不能为传授而传授,学习语文知识不能为学习而学习,要根据语文知识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方案。

4、精选足够数f的课文。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课本和读本做了很好的工作,体现了“足够”两个字。“在学习语言阶段,翰人必须大大早于输出,翰人必须远远超出输出量,二者不能同步。”(章熊语)“输人”指语言的学习,“输出”指说写。不管从语言习得还是从说写的角度,课文数一定不能少。

5、选人教材的课文得有科学的标准。历来被选人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但是并不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都能人选,除了篇幅的原因,语言因素也应成为能否人选教材的重要标准。根据章熊先生的愈见,语言有“伙伴语言”、“目标语言”之分,我们所选的课文必须担负起学生由“伙伴语言”过渡到“目标语言”的任务。

四、注意区分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和教学技巧

在一些语文教育论文或经验文章中,经常提及“训练”、“习得”、“感悟”、“导读”、“朗读”、“背诵”、“默写”等概念,细细分析,这些概念不处在同一层次上。习得、感悟是一般方法,导读、朗读、默写是教学技巧。语文教育是言语教育,是言语学习,因此,习得和感悟是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它与“导读”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训练,既包括用词造句,也包括读写听说,训练的具体方法又很多,似乎“训练”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但是“训练”可以用在数学上,可以用在物理上,显然不宜用来做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导读、朗诵是提高习得语言和感悟语言的效率而使用的技巧,是教学具体方法,不是一般方法和原则,它不是与习得和感悟处在一个层次。像这样分不清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和教学技巧的情况还比较多,藉要从事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广大同仁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五、要在科学的立场上理解定、定序的内涵和范畴

比如,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哪些是常识性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要明白,学生也要明白,这就是定。这种定是相对的,就是说,必须掌握的学生非掌握不可,但是对个别学生可以突破这个的限制,让吃不饱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语文知识安排的系统,作文训练的系列、课文编排的体系,都无不说明语文教育有个“序”的问题。

以前,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但是,不管是语文知识安排的系统,作文训练的系列,还是课文编排的体系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还藉要我们做深人细致的研究。张志公先生曾十分尖锐地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多少科学的成分?我看经验主义的居多。我们语文教育研究了这么年,有统计数据吗?你选《阿房宫赋》,我选《醉翁亭记》都有道理。一部语文教材中,总共有多少个印刷符号?有多少个成语?词汇是多少?学生阅读水平一小时读多少字才合格?我们语文教学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没有真正地深人调查研究,随意性太强。”张先生批评的“随意性太强”就是指缺乏系统,缺乏“序”的科学性。

那么,怎样的“序”才是科学的呢?我们认为:

1、不是所有语文教育的内容都可以系统化、序列化,即使可以序列化的内容也不是像数理化那样逻辑严密。

2、建立语文教育内容的系列,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3、建立语文教育内容的系列,还要注意语言习得的内在规律。

4、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自始自终贯穿在语文教育内容的序列中。

六、研究语文教育不能忽视对语文教育作用的研究

当前的研究者过分夸大语文教育的作用,好象语文教育是万能,似乎语文教育搞好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质、逻辑思维、未来发展等等都迎刃而解了。学生精神的失落,人文底落的缺失,以及思想、道德、行为的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文教育,还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当然,语文教育有很强的人文性,它对学生的精神、思想、思维、审美、创造力、道德情操等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学生这些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是各门学科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有社会作用的结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摆正言语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就能够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光!视言语教育,忽视人文教育不行;光重视人文教育,忽视言语教育也不行,事实上,语文教育正是通过言语教育实现人文素质提高的。

考查语文教育的作用,还要注意人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挑战,必须提高民族家质,建立人人都能学习,终身都能学习,人人都会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为此,语文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考察语文教育的作用还要在时代和科学的发展中去认识。只要细心研究语文教育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就不难发现,语文教育的改革都是为了适应时代和科学发展的。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研究还很薄弱,必须加强研究的力度。

下载关于语文教育的的思考(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语文教育的的思考(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农村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

    对当前农村语文教育的反思 素质教育已实施十余年,新课标无论是从对教师的培训或是从各种研讨的学术成果看,似已全面推进和开展,但事实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特别是经济条件相对落......

    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孙双金

    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孙双金 2009年11月份,我在《人民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师》上发表《13岁以前的语文》(又名《童年的语文》),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和......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思考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在情感的陶冶中逐渐树立审美......

    教育培训思考

    实施日常学习考试管理办法 营造学习竞赛氛围 来源: 日期:2011-12-31乐清市国税局从2010年三季度起实施日常学习考试管理办法,以日常测试、定期考试和考核激励措施,推动日常学习......

    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白永宽 双城市青岭中学 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双城市青岭中学 白永宽 内容摘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

    中职学校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中职学校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目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这些弊端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

    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思考[范文模版]

    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南京市竹山中学李照东 内容摘要: 语文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

    语文教育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