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读写迁移
读写结合的关键在于读写迁移
蕲州实验小学 潘鹏
摘要: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但语文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上。本文
主要从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提;读写结合教学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读写结合的关键在于凭借教材,读写迁移。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才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读写结合熟悉文本凭借教材读写迁移遣词造句
小练笔作文教学
一、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多读多写就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有人提出“阅读教学最终目的应该指向写作,没有指向写作的阅读是低效或无效的阅读。”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中指出:“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昭示着怎么写。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很多,读写分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由句到段到篇。这样做,既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如,写读后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续写。”读与写的关系就如同看花与做花的关系。看花容易做花难,如果我们仅仅把语文教学停留在阅读上,那么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就会眼高而手低。所以要想培养出语文素养更高的人,就必需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写作能力的培养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所以说读与写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二、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提——熟悉文本,把握特点。
阅读教学与阅读不一样。就其目的来说,阅读是以读懂文本内容为主要目的,而阅读教学则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感经验、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以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因此,阅读教学与一般性的阅读相比,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而且要学习、积累课文语言,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能“跳出”课文,推敲推敲词句,领悟领悟方法,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揣摩语言规律,从而学会阅读,从读中学写。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能准确把握住文本,然后才能指导学生读写结合。自己都是一头雾水如何能为学生指点迷津?当然要将一篇文章所有特点都剖析透彻,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去试图揭开文本神秘的面纱。
1.从开头和结尾入手。开头是文章的起句之笔,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都是一篇文章机要所在。古人云: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又曰:编席拿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妙在点睛。开头开的有趣,能引人入胜;结尾结的好,能使文章尽显其妙。抓住开头结尾的巧妙之处指导学生读中学写,仿中创新,练中悟法,是一种很便捷的好方法。如《桂林山水》一文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结尾: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续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写,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能使人感到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里的写作特点的重要部分。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千变万化,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或设问、或引用,或比喻,或对话,或议论,或描景,或举例,或用典„„,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点拨。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在练习写作的时候,学会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实际中去。力求把文章写得活泼新颖有趣。
2. 从重点修辞句入手。一篇文章中总有几个充满灵性的佳句,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奇妙。
例如《山中访友》一文中的句子:“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在这里作者用“侠客的吼叫”“诗人的吟咏”比喻雷雨来时的情景,用“撑起的巨伞”比喻岩石,使雨中的景象形象生动有趣。教学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比喻手法,练习写“秋雨”“春雨”。
这样的读中学写,就使学生把自己学到的修辞方法活化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了。
3.从特色段落入手。文章是段落的组合。好文章总是有一两个特色段落。所谓特色段落,有的重在抒情,有的奇在描写,有的好在说明,有的巧在议论,有的妙在对话,有的趣在用典,有的秘在修辞„„
如《桂林山水》一文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精读部分,特色鲜明,重点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与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作者通过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具体生动的描绘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依照这种特色让学生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乡等。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文章中有特色的段落导读,引导学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悟,导中思写,读中悟写,悟中练写,练后变写,变中创新。
4.从思路章法入手。思路章法是作文思维的外化,章法格式,是作文的入门功夫。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章法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沙里淘金,将文章的思路章法剖析给学生看,让他们去体会,去模仿、去创新。有人研究小学作文,分析各类文章,认为天下文章不外乎四种基本章法模式:即三段式,纵式、横式、总分式。
例如《落花生》一文章法是“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的纵式结构,抓住这一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门口的大雪松,指导学生按“栽雪松→育雪松→议雪松”的章法进行模仿和创新。
摸清了作文章法,我们就能指导学生运用章法格式去写。思路章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作文的思维流程外化了,格式化了,模板化了。这样做,易学、易用、易操作。
综上所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文本的写作特点,品“新”析“异”,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新颖之魅力;通过迁移、模仿、创新地练,谋“新”写“异”,注重创新能力的训练和指导,从而走向读写结合的最佳境界。
三、读写结合教学的方法——凭借教材,读写迁移。结合山东学习的经验,我们“主题学习实验”可以借鉴四种课型:精读导学课,略读自学课,通读汇报课,读写结合课。我想“读写结合课”可分三个层次开展,遣词造句——片断小练笔——作文教学。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这一单元是围绕“我爱阅读”这一专题,精心选择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和两篇略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这四篇文章主题鲜明,组合巧妙,文质兼美。教学时,我们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单元主题”为线,以批注式阅读为重点,完成文章的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首先我们采用化零为整的方法,通过精读课、略读课、汇报课的教学,将教科书上的四篇课文和《一缕书香》这本阅读教材学完,然后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一些有特色的文章、文段搜理出来,开展读写结合训练。
1、遣词造句,实现读写的浅层结合。
我先让学生选用本组文章中的一些好词(可以结合每个单元后面的词语盘点)单个地进行造句写话,这是写作的初级阶段,但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训练。在教学中我常惊讶地发现,很多孩子现在都不会用词造句了,所以我们在上读写结合课时要注重这一基础工程的搭建。遣词造句还有一个高级阶段,那就是选用一组词语,三个四个或多个,同时用在一段话中,让学生去“编”,这是一种创造,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语言的驾驭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词语盘点时运用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十分受孩子们的欢迎,教学效果也很好。
2、发掘结合点,实现读写的迁移。
在读写结合课上,进行各种小片断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小练笔,这也是读写结合课的主要阵地。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写作。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呢?核心就是要抓住读写的最佳结合点。如:课文补白点、情感升华点、语言学习点等等。
如《窃读记》中人物动作和心理描写得细腻传神。“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知趣地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而像这样的描写,在《一缕书香》中,林海音六篇文章里很容易找到,我们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一个语言的学习点,模仿描写一个人物的动作和矛盾心理的片断。再如“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表达了作者爱书之情,读书之法。我也在课堂中让学生抓住这一情感升华点仿写比喻句表达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再如学了《苏秦刺股》后,要求学生抓住这一白点描写家人看到苏秦锥刺股后,与之发生的情节,揭示“没有吃苦的精神,没有发奋读书的决心和毅力,任何人都不会取得成功”的主题,让学生在训练中再次领会读书的意义。
3、整合方法,实现读与写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微观上研读文本,更应发挥教材的整体性,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用“仿、补、续、改、扩、套”等方法,联系课文指导写作,使学生有话可写,激起写作兴趣,训练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作文技巧,开拓想象力,从而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如五年级第一单元的习作中有一个内容是写“你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如何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开展此次作文教学呢?首先要引导学生确立作文的主题思想。此时我让学生回顾本组课文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要求学生套用本单元的主题思想:热爱书籍,爱好阅读来,进行作文。接着就是引导学生为自己的文章确立一个章法结构。我觉得《读书的“酸甜苦辣”》一文写作特点十分鲜明,作者用了三段式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中间主要讲了四个读书的小故事,写出了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种种经历和感受,表现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所以我让学生写作前先读一读这篇文章,再要求学生仿照文中写法,写一写自己读书的经历,与别人分享自己读书的酸甜苦辣。如何把主这篇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写好呢?我觉得《走遍天下书为侣》中有些比喻句写得特别好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这样的句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对阅读的兴趣。所以我让学生把这篇文章中类似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发挥自己的想像续写几个,组成一组排比句,作为文章的开头。而结尾我则让学生翻开本单元的日积月累,那里有五句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故事选择一两句来作为自己文章的结尾。一篇文章的关键还是中
间。如何选择材料呢?如何来写具体呢?我还是先指导学生读《读书的“酸甜苦辣”》,让学生讨论“酸甜苦辣”是什么意思?确立了读书让人快乐、让人受益、让人入迷、让人尴尬、让人痛苦等等含义。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类似的经历与体验。材料有了之后如何写具体生动是写作的攻坚阶段。于是我指导学生阅读《窃读记》,学习抓住人物动作和心理描写的方法把读书让人快乐、让人尴尬、让人痛苦等内容写具体,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及《倾听不同的声音》《读书伴我成长》中的文章,借鉴名家的观点来把读书让人受益等内容写具体。如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过山谷。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四个比喻句,把那种少年读书时的愉悦感受,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心里似乎也出现了这种美妙的感觉。借鉴这种写法让学生把读书让人入迷写具体。
“草鞋无样,边打边像。”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开展作文教学,在同一篇文章的写作中同时整合多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与特点,我们的作文也就会变得有模有样起来。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读”是“写”的源泉,“写”是“读”的升华。这样创设情境的练笔,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总之,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才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出路,只有多读胸中才会有本,只有勤写笔下才能生花。
参考资料:
1.王亚丽、曾宪超《例谈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点的备课》
2.武宏钧 《读写结合三层次》
3.刘常洪《读写结合 指导写作》
第二篇:论文、读写迁移
读写结合的关键在于读写迁移
蕲州实验小学 潘鹏
摘要: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但语文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上。本文主要从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提;读写结合教学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读写结合的关键在于凭借教材,读写迁移。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才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读写结合 熟悉文本 凭借教材 读写迁移 遣词造句
小练笔 作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但语文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上。本文主要从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提;读写结合教学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读写结合的关键在于凭借教材,读写迁移。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只有多读胸中才会有本,只有勤写笔下才能生花。课内与课外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要写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语言,而语言来自于阅读,表达讲究技巧,而技巧又借鉴于范文。因此,以“教材为本”,就要充分挖掘教材潜力,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充分运用教材的范例。在读写结合课上,进行各种小片断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小练笔,这也是读写结合课的主要阵地。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读写迁移的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因此,在读转化为写的时候,应从应试式训练转移到扎扎实实的有序的作文基本功训练上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熟悉的事物,从教师为中心的师授作
文转到以学生为主的自能作文上来,争取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要求,从过高的文学性作文转移到实用性作文,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写自己有感受的想写又喜欢写的东西,并且内容不限,文体不拘,长短随意。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办“手抄报”、“读书卡”、“黑板报”、“学习园地”等,把有序作文教学搞活。
教材是我们最好的“标本”,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写作训练的要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模仿和创造性练笔,我想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之典范,凭借读写迁移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总之,我们认为感知是认识的条件,了解是认识的加深,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迁移是综合技能的再现和运用。学生从阅读的材料中获取知识进而转化为写作能力,最终通过“读”和“写”双重逆转过程才能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
3、整合方法,实现读与写的统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微观上研读文本,更应发挥教材的整体性,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用“仿、补、续、改、扩、套”等方法,联系课文指导写作,使学生有话可写,激起写作兴趣,训练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作文技巧,开拓想象力,从而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一、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多读多写就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有人提出“阅读教学最终目的应该指向写作,没有指向写作的阅读是低效或无效的阅读。”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中指出:“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昭示着怎么写。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很多,读写分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
读中悟写,从读学写,由句到段到篇。这样做,既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如,写读后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续写。”读与写的关系就如同看花与做花的关系。看花容易做花难,如果我们仅仅把语文教学停留在阅读上,那么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就会眼高而手低。所以要想培养出语文素养更高的人,就必需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写作能力的培养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所以说读与写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二、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提——熟悉文本,把握特点。
阅读教学与阅读不一样。就其目的来说,阅读是以读懂文本内容为主要目的,而阅读教学则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感经验、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以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因此,阅读教学与一般性的阅读相比,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而且要学习、积累课文语言,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能“跳出”课文,推敲推敲词句,领悟领悟方法,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揣摩语言规律,从而学会阅读,从读中学写。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能准确把握住文本,然后才能指导学生读写结合。自己都是一头雾水如何能为学生指点迷津?当然要将一篇文章所有特点都剖析透彻,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去试图揭开文本神秘的面纱。
1.从开头和结尾入手。开头是文章的起句之笔,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都是一篇文章机要所在。古人云: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又曰:编席拿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妙在点睛。开头开的有趣,能引人入胜;结尾结的好,能使文章尽显其妙。抓住开头结尾的巧妙之处指导学生读中学写,仿中创新,练中悟法,是一种很便捷的好方法。如《桂林山水》一文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结尾: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续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写,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能使人感到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里的写作特点的重要部分。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千变万化,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或设问、或引用,或比喻,或对话,或
议论,或描景,或举例,或用典„„,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点拨。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在练习写作的时候,学会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实际中去。力求把文章写得活泼新颖有趣。
2. 从重点修辞句入手。一篇文章中总有几个充满灵性的佳句,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奇妙。
例如《山中访友》一文中的句子:“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在这里作者用“侠客的吼叫”“诗人的吟咏”比喻雷雨来时的情景,用“撑起的巨伞”比喻岩石,使雨中的景象形象生动有趣。教学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比喻手法,练习写“秋雨”“春雨”。
这样的读中学写,就使学生把自己学到的修辞方法活化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了。
3.从特色段落入手。文章是段落的组合。好文章总是有一两个特色段落。所谓特色段落,有的重在抒情,有的奇在描写,有的好在说明,有的巧在议论,有的妙在对话,有的趣在用典,有的秘在修辞„„
如《桂林山水》一文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精读部分,特色鲜明,重点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与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作者通过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具体生动的描绘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依照这种特色让学生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乡等。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文章中有特色的段落导读,引导学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悟,导中思写,读中悟写,悟中练写,练后变写,变中创新。
4.从思路章法入手。思路章法是作文思维的外化,章法格式,是作文的入门功夫。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章法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沙里淘金,将文章的思路章法剖析给学生看,让他们去体会,去模仿、去创新。有人研究小学作文,分析各类文章,认为天下文章不外乎四种基本章法模式:即三段式,纵式、横式、总分式。
例如《落花生》一文章法是“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的纵式结构,抓住这一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门口的大雪松,指导学生按“栽雪松→育雪松→议雪松”的章法进行模仿和创新。
摸清了作文章法,我们就能指导学生运用章法格式去写。思路章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作文的思维流程外化了,格式化了,模板化了。这样做,易学、易用、易操作。
综上所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文本的写作特点,品“新”析“异”,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新颖之魅力;通过迁移、模仿、创新地练,谋“新”写“异”,注重创新能力的训练和指导,从而走向读写结合的最佳境界。
三、读写结合教学的方法——凭借教材,读写迁移。
结合山东学习的经验,我们“主题学习实验”可以借鉴四种课型:精读导学课,略读自学课,通读汇报课,读写结合课。我想“读写结合课”可分三个层次开展,遣词造句——片断小练笔——作文教学。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这一单元是围绕“我爱阅读”这一专题,精心选择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和两篇略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这四篇文章主题鲜明,组合巧妙,文质兼美。教学时,我们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单元主题”为线,以批注式阅读为重点,完成文章的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首先我们采用化零为整的方法,通过精读课、略读课、汇报课的教学,将教科书上的四篇课文和《一缕书香》这本阅读教材学完,然后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一些有特色的文章、文段搜理出来,开展读写结合训练。
1、遣词造句,实现读写的浅层结合。
我先让学生选用本组文章中的一些好词(可以结合每个单元后面的词语盘点)单个地进行造句写话,这是写作的初级阶段,但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训练。在教学中我常惊讶地发现,很多孩子现在都不会用词造句了,所以我们在上读写结合课时要注重这一基础工程的搭建。遣词造句还有一个高级阶段,那就是选用一组词语,三个四个或多个,同时用在一段话中,让学生去“编”,这是一种创造,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语言的驾驭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词语盘点时运用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十分受孩子们的欢迎,教学效果也很好。
2、发掘结合点,实现读写的迁移。
在读写结合课上,进行各种小片断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小练笔,这也是读写结合课的主要阵地。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写作。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呢?核心就是要抓住读写的最佳结合点。如:课文补白点、情感升华点、语言学习点等等。
如《窃读记》中人物动作和心理描写得细腻传神。“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知趣地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而像这样的描写,在《一缕书香》中,林海音六篇文章里很容易找到,我们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一个语言的学习点,模仿描写一个人物的动作和矛盾心理的片断。再如“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表达了作者爱书之情,读书之法。我也在课堂中让学生抓住这一情感升华点仿写比喻句表达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再如学了《苏秦刺股》后,要求学生抓住这一白点描写家人看到苏秦锥刺股后,与之发生的情节,揭示“没有吃苦的精神,没有发奋读书的决心和毅力,任何人都不会取得成功”的主题,让学生在训练中再次领会读书的意义。
3、整合方法,实现读与写的统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微观上研读文本,更应发挥教材的整体性,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用“仿、补、续、改、扩、套”等方法,联系课文指导写作,使学生有话可写,激起写作兴趣,训练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作文技巧,开拓想象力,从而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如五年级第一单元的习作中有一个内容是写“你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如何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开展此次作文教学呢?首先要引导学生确立作文的主
题思想。此时我让学生回顾本组课文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要求学生套用本单元的主题思想:热爱书籍,爱好阅读来,进行作文。接着就是引导学生为自己的文章确立一个章法结构。我觉得《读书的“酸甜苦辣”》一文写作特点十分鲜明,作者用了三段式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中间主要讲了四个读书的小故事,写出了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种种经历和感受,表现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所以我让学生写作前先读一读这篇文章,再要求学生仿照文中写法,写一写自己读书的经历,与别人分享自己读书的酸甜苦辣。如何把主这篇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写好呢?我觉得《走遍天下书为侣》中有些比喻句写得特别好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这样的句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对阅读的兴趣。所以我让学生把这篇文章中类似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发挥自己的想像续写几个,组成一组排比句,作为文章的开头。而结尾我则让学生翻开本单元的日积月累,那里有五句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故事选择一两句来作为自己文章的结尾。一篇文章的关键还是中间。如何选择材料呢?如何来写具体呢?我还是先指导学生读《读书的“酸甜苦辣”》,让学生讨论“酸甜苦辣”是什么意思?确立了读书让人快乐、让人受益、让人入迷、让人尴尬、让人痛苦等等含义。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类似的经历与体验。材料有了之后如何写具体生动是写作的攻坚阶段。于是我指导学生阅读《窃读记》,学习抓住人物动作和心理描写的方法把读书让人快乐、让人尴尬、让人痛苦等内容写具体,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及《倾听不同的声音》《读书伴我成长》中的文章,借鉴名家的观点来把读书让人受益等内容写具体。如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过山谷。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四个比喻句,把那种少年读书时的愉悦感受,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心里似乎也出现了这种美妙的感觉。借鉴这种写法让学生把读书让人入迷写具体。
“草鞋无样,边打边像。”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开展作文教学,在同一篇文章的写作中同时整合多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与特点,我们的作文也就会变得有模有样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读”是“写”的源泉,“写”是“读”的升华。这样创设情境的练笔,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总之,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才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出路,只有多读胸中才会有本,只有勤写笔下才能生花。
参考资料:
1.王亚丽、曾宪超《例谈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点的备课》 2.武宏钧 《读写结合三层次》 3.刘常洪《读写结合 指导写作》
第三篇:读写结合论文
浅谈小学读写结合教学的方式方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通过考试中的作文,发现学生作文能力不是很理想,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从文本入手,寻找读写结合训练点进行训练,是其中的方法之一。这里就谈一谈如何从文本入手,寻找读写结合训练点进行训练。
我先简单说一下自己对读写结合的理解。
我认为用通俗的话说“读写结合”就是 “读中学写”、“读后练写”。的确,“读写结合”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已经由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探索,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读写结合训练的几种训练方式:
一、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仿说、仿写训练,实现读写结合。
1、好词好句的仿写。
具体操作就是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遇到了精美的词语、或有特点的词语,这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像课文的句子那样说一句话,或用自己的方式说一句话。这种方式通常用于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句,同时学习并掌握运用词语的方法。
2、修辞手法的仿写。
这种仿写,有时候也是句、段的仿说仿写。因为用了修辞手法的一般都是一句话、或一段话。具体做法就是在学习课文时,遇到了比喻句、排比句等,在帮助学生理解了相应的句段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也试着说一个比喻句、或一组排比句等。
3、连续动作的仿说仿写。
冀教版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在描写事情或人物时,会运用连续的动作,使所叙述的内容生动、形象。
4、小诗、片段仿写。
教材中有一部分诗歌很适合学生学习语言,感受韵律,我们教师一定不能错过这些读写结合的机会。
5、修饰性词语运用的仿写。
修饰性词语就是咱们常说的形容词、副词,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会使文章有声有色,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小学生,我们不可能跟他们讲词性,但我们要利用课文引领学生学会恰当地运用这两类词。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运用修饰词语的习惯。
6、标点符号的仿写。
标点符号也是文章的一部分,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也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也要结合具体文本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标点。这里强调的是高年级学生如果能恰当运用省略号、破折号,会为自己的习作增添亮色的。
二、结合文本特点,展开想象,实现读写结合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利用这些空间,帮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也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1、选择词语 创编故事。
有时候文本中的词语很有特点,或是描写心情的,或是描写神态的,或是描写动作的,或是几个词都跟文本主旨有直接关系等等,甚至有时就是词语比较多,这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词语,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一段话或几段话。这样做既积累了词语,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课文。
2、展开想象续写。
文本中经常会有意犹未尽的地方,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原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续写,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实现读写结合。
3、顺着情节扩展
课文中由于篇幅的限制或是其他原因,有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这时我们就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作进一步地扩展。
三、触动心灵,有感而发,实现读写结合。
小学阶段的许多文章,其选编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借助文本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学完这类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收获,这样做也是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给提供一个互相分享的机会。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鼓励学生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我觉得小学阶段的每篇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写感想和收获。
四、具体的收货 读写结合的小主题研究在我校也实施了一段时间,我们都从研究之初的生疏逐渐走向了熟练。我现在就结合我在教学中如何紧扣小课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进行交流。
在实践中,我确定我今年教的三年级读写训练的重点是在精读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学习以“先……然后……再……最后……”这样的形式为代表的连续结构段;一段中写两到三个内容的,内容之间有适当连接句的并列结构段;以及总分结构段这样三种段的写作训练。让学生由理解精读课文的内容到理解作者写作表达的形式,再由作者的这种语言表达形式到启发学生选择内容展开读写结合训练,做到课内外读写结合。
1、教学之中的读写结合,具体形式如下:(1)课中批注
这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
(2)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训练
在学生的写作中的经常用的一个词就是“然后”,学生的词语利用程度太低,所以课堂中安排学生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再自己写话。比如《虎门销烟》的“先.......接着......再......”
我要做一只小狗,我先把纸折出小狗的头和身子,接着用水彩画出小狗的眼睛和鼻子,再把头和身子粘在一起,一只小狗就做好了。
我走进教室,我先把书包放下,接着把各科作业交到组长那里,再回到座位上进行早读。外面下雪了,我和同学去堆雪人。我们先滚两个球当脑袋和身子;接着,拿一个胡萝卜当鼻子;再拿两把笤帚当手,一个雪人就堆好了。
(3)修辞方法的训练
课文中很多文章都运用了修辞,三年级的学生对复杂的修辞还掌握不好,但是简单的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小草露出了她的小脑袋,向大地母亲问好。
把自己变成蜜蜂吧,去感受花朵的芬芳;把自己变成海鸥吧,去倾听大海的胸膛;把自己融进大自然吧,这样会发现生活更加灿烂。
(4)关联词语的训练
语文关联词语的运用,不但能让课文简洁,而且更容易理解。所以训练学生关联词语,对学生的的语言逻辑关系也是一种训练。
虽然我不知道世界多么广阔,蓝天有多么辽远,但是我依然热爱我的生活。
不管外国商人反不击反击,不管政府 支不支持,林则徐都要把收缴上来的鸦片全部销毁。
2、教学之后的读写结合(1)续写
课文中,有些句子后面留有空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泥姑娘》这一课中,文章到小蜜蜂醒找泥姑娘就结束了,没有找没找到。于是安排学生写一写小蜜蜂是如何找泥姑娘的,结果如何呢?
小蜜蜂醒来之后就四处寻找救他的人,可是却什么也找不到,只看到桌子上那湿漉漉的泥,他不知道那就是为救他而牺牲自己的泥姑娘。
小蜜蜂在采蜜时问了花朵,问了小草;在飞行时问了小鸟,问了蝴蝶,可是谁都不知道泥姑娘在哪。
当小蜜蜂看到老泥匠用它灵巧的双手捏出泥姑娘时,它知道那就是那个大雨的夜晚就自己的泥姑娘。它激动不知如何是好。
《木偶奇遇记》中皮诺桥是如何带着爸爸逃出鲨鱼的肚子的,以后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皮诺乔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出去。他发现是因为自己太过于匆忙了。于是这一次他不慌不忙地带着爸爸游到了鲨鱼的嘴边。趁着鲨鱼张嘴吃鱼的时候逃了出去。
皮诺乔带着爸爸艰难地游到岸边,可是他已经奄奄一息了。这时候,那个天蓝色头发的仙女又来了,将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小男孩。
(2)扩写
可以扩写故事情节,也可以扩写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训练学生能把事情写具体的习作能力。《歌唱二小放牛郎》 是一篇诗歌,内容也是比较简单,所以我课后,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一篇精彩的故事。
王二小想:我要想办法把他们带进我们的埋伏圈,这样老乡们不就得救了吗?于是,王二小顺从的走在前面说:“你们和我走吧,我带你们找他们”。敌人就这样被带进了我们的埋伏圈。
3、课外的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因此,必须把课文教学引申到课外,与相关的生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课外阅读、生活经历来充实课文教学,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加灵动而丰满。
我要过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日,于是我冥思苦想,终于想出来一个好主意。
等待的过程真是既兴奋又紧张,我们就这样等待着,等待着......白天的风景和情形,只有太阳知道的最清楚。它知道云朵怎样唱歌,它知道果子怎样落到地上,它知道小草怎样跳舞,它知道蜜蜂怎样采蜜。总之,白天的一切它都知道。
我要变成一条快乐的小鱼,和老师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假如我有了翅膀,我就要飞上天,跟星星说话,成为月亮姐姐的新伙伴,默默太阳公公的长胡须。
我堆的雪人:它有一个坚硬的鼻子,石头做的;有橙色的小嘴,橘子皮做的;还有红色的帽子,铁桶做的。怎么样,它很可爱吧。
最后,说说实践读写结合的的最重要教训:贵在坚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欲成事者必得持之以恒,也就是说凡事贵在坚持,前几年我在我的班级实践学校号召的读写结合,效果不佳或者效果不明显,我觉得主要是没有很好地一以贯之的实践下去。
第四篇:读写联动论文
浅谈读写联动要找好联结点
摘要:教师要善于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抓住读写联结点,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关键词:读写联结点 模仿 创造性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由此可见,阅读应成为学生习作的主要途径之一。阅读与写作,一个是吸收一个是表达,两者之间联系紧密。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抓住读写联结点,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一、抓住重点词语写一段话。
造句训练符合小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如每个单元的词语盘点都是几篇课文中的好词汇集,阅读理解后即加以运用,就能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积累词句,同时也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我在教学中往往让学生选择几组优美的词语写一段话,既检测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又培养了运用词语的能力。
二、抓住典型的句段形式写片断。
课文中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有一些课文,在思想教育、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在学完《棉花姑娘》一课后,我给学生又提供了能捉蚜虫的猫头鹰、乌鸦、螳螂、蜻蜓,让学生模仿着课文的结构形式说一说写一些。学生们依葫芦画瓢,很快就补充了4个片段。如 蜻蜓扇动着翅膀飞来了。棉花姑娘说:“蜻蜓姐姐,请您帮我捉害虫吧!”蜻蜓摇摇头说:“对不起,我只会捉池塘里的蚊子,你还是找别人帮忙吧。”再如在学完《新型玻璃》一课后,我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说明方法把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介绍清楚的方法,放飞想象的翅膀,设计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或其他新型产品。学生们兴趣高昂,纷纷设计出了奇思妙想的产品。
三、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写感受。
在阅读课上,让学生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例如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这课时,让学生写写爸爸、妈妈、小伙伴们会怎样夸奖他呢?学生们写到小伙伴说:“爱迪生,你真棒!没想到你能用我们做的游戏救了妈妈的命,看来我们以后玩的时候还得记着会用!”像这些地方,如能引导学生加以合理想象,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抓住古诗改写故事。
有些古诗文本身就是一幅图,图中描写着一个动听、美妙的故事。当学完某首古诗后,我利用古诗词改写小故事的形式,训练学生读写能力。如学完《杨氏之子》后,课堂上我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他们观察古诗的插图,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入手,大胆拓展开来去想象图画上面以及背后的故事,课堂上我点名一两名学生口头说故事,全班同学点评,在这个引导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各自编写一个故事。从作业情况来看,各有特色,效果非常不错。
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习作训练,抓住读写结合的最佳联结点,既把握好语言吸收的过程,又顾及到吸收的目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篇:读写结合论文
读写结合,快乐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关于读书的名言皆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也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读写同步,以读促写。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确,多阅读,多积累,对于提高作文水平有重大意义,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表达形式,对学生的语言规范具有引路的作用。
1、从读学写,积累语言素材
小学阶段是模仿的最佳时期,会模仿才有积累才有创造。低年级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词汇,我们可以根据作文训练的需要,分类提取出一些词或词组让学生仿写,比如从课文中提取 “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让学生仿写类似带着数量词来写事物的词组,学生可仿写“一片片什么?一朵朵什么?一行行什么?„„”又比如从文中提取 “金灿灿的阳光”,让学生仿写类似带有颜色词来写事物的词组,“绿油油的什么?蓝莹莹的什么?红彤彤的什么?”或者仿写几个类似“雪白”“碧绿”这样的颜色词。教学中,还可以把课文里的好句子找出来让学生仿写,除了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等修辞句子可以随时随地从课文中提取出来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以外,总起句,过渡句等也是可以提取出来让学生仿写的,训练写总起句,往往可以同时训练写段。还有文章的开头段、结尾段,我们都可以在阅读教学时抽出十分钟给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2、从读学写,学会表达技能
除了积累语言,我们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观察是作文的关 键步骤,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都离不开观察。在教学中,教师必然教学生去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怎么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学生去观察描写身边的大自然,学生固然观察了,但是就不知道怎么写出来。这时候,教师就必须依托文本告知学生一些简单的表达方法。看看自己观察的哪些事物和课文里的相似,可以借来用。写清澈的河水时,可以借鉴《珍珠泉》的句子,写乡野的春天,可以借鉴《燕子》的句子和《咏柳》的描写。那些具有明显体裁特点的课文,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顺序,状物的一般从物的不同方面来写,叙事的一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掌握了方法,摸清了路子,学生才敢下水作文。只要让学生感觉到有样板可学,写起来不难,就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从读学写,提炼并积累情感。
文为心声,这是简单的道理,也是作文的原则和目的。学生的作文常常有“缺乏情感”、“感情空洞”、“感情粗糙”等方面的缺点,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事物本身的认识程度肤浅,没有把自己融入到事物内部去,在作文的时候就出现“隔靴搔痒”抑或“无病呻吟”的情形。学生不是没有情感,他们的情感甚至比大人还丰富,只是教师没有调动和发掘出来,没有整理好。那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深入细致的体会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产生感情的共鸣,从而逐渐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在第六册语文课本中,第一组课文把我们带入了无限美好的大自然中,学生会沉浸在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春天里,会闻到自然的气息,会听见自然界美妙的声响,那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唤起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积极情感;在第二组课文里,一个个正反方面的例子,让学生的思想回到理性的高度上来,懂得了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课文中的情感是学生情感的指引,用课文的情感来反问自己:人家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再进一步问:我的作文又为什么去写?学生读懂课文的情感后,在自己的作文里就自然注入个人的情感。最终,学生必然懂得:作文,其实就是为了表达一种感情,担负一种情感的责任。情感是作文的内在驱动力,有了它,作文才有深度。
二、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落实此项目标,关键是让学生的一些疑惑和困难在主动的阅读中得到解答,树立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作的信心。
在习作中,当学生碰到词不达意,言辞单调乏味等困惑时,正是学生阅读的需求期。此时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能迅速促进读写的转化。如有学生在写“秋”的相关文章,碰到词语贫乏的情况时,教师及时提供描写落叶、果园、田野等的阅读材料,在“饥肠辘辘”中递来的美食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完全主动的吸取与储存,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表达形式无力的困惑。此时让学生借助读例文来进行迁移仿写,往往能使学生茅塞顿开,顺利成文。
文章不是无情物,写的过程是学生个性色彩的新认识、新思想的过程,是伴随学生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如在写对父母的心里话时,学生往往会找不到感情的触发点,难以下笔,此时阅读关于母爱的习作,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三、体验成功,自主读写。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在读写互促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每 一位学生连续不断地体验读写的成功感,自豪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阅读写作成果的平台,使学生能够“情动于中”,“有话想说”,“有话能说”,自觉自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真正达到自主作文。
1、制作“好书推介卡”。书读得多了,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适当布置一些富有创意、挑战性强的读书作业,学生会很感兴趣。
我让学生每月制作一次 “好书推介卡”,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爱的好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值得阅读的原因,以及部分精彩的语句的摘录,编写在带孔的卡片上,画上装饰性的花边图案,写上推荐人的姓名,在板报一角,供同学参阅,交流。每月评出“最佳推介奖”。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热情,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为作文积累素材。
2、开展“佳作评选”活动。每个单元习作后,我都要在班上开展作文评点活动,同学们互相交换读作文。每单元评出八篇优秀习作,推荐给全班同学读,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习作意识。
读与写是紧密结合的,读是接受信息,写是把接受过的信息加以运用。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巩固和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架起读与写的桥梁,构建读写平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大乐事。